冰雪运动损伤与防护(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8 05:21:15

点击下载

作者:臧克成、刘杨、鹿国晖 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冰雪运动损伤与防护

冰雪运动损伤与防护试读:

前言

近年来,我国冰雪运动快速发展,特别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申办,为冰雪运动繁荣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要求,为大力发展冰雪运动,全力培养冰雪人才指明了方向。

高等职业院校是我国冬季体育运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力军。黑龙江冰雪体育职业学院和北京体育职业学院的冬季运动专业分别从2015年、2016年开始首招新生。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进一步适应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做好冬季运动专业的教材建设工作,两校共同编写了《冰雪运动损伤与预防》。“冰雪运动常见损伤预防和院前急救”是为学生掌握冰雪运动防护、急救基本技能,拓展就业空间的一门应用课程,主要任务是熟悉、了解运动损伤的概念、分类;掌握冰雪运动常见运动损伤的院前急救技术;并通过所学知识和技能对危重伤病员进行应急处置;了解并熟悉冰雪运动医务监督工作和综合性冰雪运动赛事的医疗保障工作。《冰雪运动损伤与预防》的出版,弥补了目前这门课程尚无高职院校学生适用教材的空白。《冰雪运动损伤与防护》共有六章,第一章为冰雪运动常见的运动损伤概述,主要阐述冰雪项目运动损伤的简介、分类、特点及流行病学分析;第二章为冰雪项目发生运动损伤的常见原因和预防措施;第三章为冰雪运动项目运动损伤的院前急救,主要阐述院前急救的意义、急救检伤的方法、急救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技术以及常见冰雪运动损伤的应急处置措施;第四章为危重伤病员的应急处置,主要阐述心肺复苏的操作方法以及颅脑损伤和创伤性休克的应急处置;第五章为冰雪体育运动医务监督,主要阐述医务监督工作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和特殊医学问题;第六章为冰雪运动综合性赛事的医疗保障运行,主要阐述医疗卫生保障团队的工作流程、工作预案和组织方法。《冰雪运动损伤与防护》可供冰雪运动及相关专业的师生教学使用,也可作为运动防护师、急救员考试的参考书,还可以作为广大冰雪运动爱好者、初学者做好自身安全防护、体验健康的指导用书。

限于编写时间和精力,若有疏漏之处,望各位专家及读者斧正。《冰雪运动损伤与预防》编写组2018年1月第一章 冰雪运动常见的运动损伤第一节 冬季奥运会运动项目及其易发运动损伤

冰雪运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又不失娱乐、健身、竞技等功能,尤其在欧美等地广泛开展。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运动观念的多元化,冰雪运动的时空限制逐渐缩小。恰逢北京成功获得2022年第25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权,对我国冰雪运动的发展更是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使冰雪运动真正成为一项世界性运动。

2014年在俄罗斯索契举办的第23届冬奥会中,共设有15个大项,98个小项。2018年在韩国平昌举办的第24届冬奥会中,新增冰壶混合双人赛、速滑集体出发的男女项目、高山滑雪混合团体赛、单板滑雪大跳台的男女项目6个小项,取消单板滑雪平行回转的男女项目2个小项,金牌总数为102枚,冬奥会历史上金牌总数首次突破100枚。

冰雪运动虽独具魅力,但其可能带来的运动损伤也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不要让运动损伤影响了运动的乐趣和锻炼的效果,冰雪运动的危险系数丝毫不逊于散打、拳击等强对抗项目,堪称“刀尖上的舞蹈”。追踪近年来国内外冰雪运动中发生的意外伤害事故及对冰雪运动损伤的研究可看出,与夏季运动项目多数伤病是关节扭伤、肌肉拉伤等不同,冬季冰雪运动由于是在冰雪上高速进行,运动员的损伤往往更加严重,有时虽然运动员“全副武装”,仍难避危险。因此,我们有必要切实提高安全意识,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预防措施。

目前冰雪运动的运动伤病问题已成为影响运动训练和运动成绩的重要因素。运动损伤的发生不仅影响运动员正常的训练和比赛,造成身体上的伤害,而且还会从心理上影响运动员的意志品质,甚至影响对该项目的运动兴趣,阻碍该项运动的长远发展。一、冰上运动项目(一)冰壶

冰壶(Curling)是以队为单位在冰上进行的一种推滑冰壶的竞赛项目。这项运动起源于苏格兰,1924~1992年6次被列为冬奥会表演项目。1998年起列为冬奥会正式比赛项目。

在冰壶运动中,运动员常发生腕部损伤、肩袖损伤、急性腰扭伤、腰背部筋膜炎或肌肉劳损、髌骨软骨病及髌腱末端病等慢性劳损性损伤。(二)冰球

冰球(Ice Hockey)可以看作是曲棍球的冰上版本,也有人称其为“冰上曲棍球”。冰球运动要求参与者具备较高的滑冰技巧和一定的曲棍球技术,同时也是一项对抗性较强的集体冰上运动,对身体的灵敏性和对抗性要求较高,极具观赏性,在北美等地深受人们喜爱。

冰球运动员经常由于疲劳、带伤训练、身体局部负担过重、意外摔伤、撞伤等原因造成脑部损伤、肱骨外上髁炎、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内外侧副韧带、交叉韧带、半月板或髌骨的损伤、腰部扭伤、腰肌劳损以及踝关节韧带扭伤等。(三)花样滑冰

花样滑冰(Figure Skating)是指在音乐伴奏下,在冰面上滑出各种图案、表演各种技巧和舞蹈动作,是技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一个冰上运动项目。国际滑冰联盟规定的比赛项目有单人花样滑冰、双人花样滑冰和冰上舞蹈 3个项目。

花样滑冰运动中运动员经常发生足、踝、膝、躯干、上肢等部位的损伤,以腰肌劳损、膝侧副韧带和半月板损伤、踝关节韧带损伤及跟腱炎、跖骨疲劳性骨折等最为多见。(四)速度滑冰

速度滑冰(Speed Skating)简称速滑,是滑冰运动中历史最为悠久,开展最为广泛的项目。1763年2月4日在英国首次举行15km速度滑冰赛。1889年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首次举办世界冠军赛。比赛在周长400m的跑道上进行,选手按逆时针方向滑行。跑道由两条直线和两条180°的弧线连接而成,分内、外两道,道宽5米。所有比赛都是两名选手同时进行,比赛滑行速度,每滑一圈交换一次内、外滑道。男、女速滑分别于1924年、1960年被列为冬奥会比赛项目。

速度滑冰运动在滑行过程中对腰部和膝、踝关节产生的负荷非常大,经常发生以上部位的损伤。(五)短道速滑

短道速滑(Short Track Speed Skating)的比赛场地大小为30m×60m,跑道每圈的长度为111.12m。短道速滑19世纪80年代起源于加拿大,当时一些速度滑冰爱好者常到室内冰球场上练习,随之产生了室内速度滑冰的比赛,20世纪初,这项比赛逐渐在欧美等国家广泛开展。1992年被列为冬奥会比赛项目。

短道速滑运动运动员之间经常互相干扰或身体接触发生碰撞、摔倒,导致伤害事故时有发生,轻者扭伤、挫伤,重者出现骨折或切割伤,甚至致残或致死。(六)俯式冰橇

俯式冰橇(Skeleton)又称钢架雪车,由于这种雪车的造型类似人体的骨架,也称骨架雪车。该项运动19世纪起源于瑞士山区的小城圣莫里茨,有可能是第一项滑溜项目。第一次的钢架雪车比赛在1884年举行,参赛者从圣莫里茨到塞勒里那在结冰的道路上举行比赛,获胜者得到一瓶香槟当做奖赏。1887年开始出现类似现在这种俯卧式的雪橇姿势,1892年正式定名为Skeleton,此项目为1928年瑞士圣莫里茨奥运会的比赛项目。

俯式冰橇运动的运动员俯卧在冰橇上,头朝前脚在后,要求所有参赛的选手必须佩戴全罩式安全帽,以维护颈部以上的安全。该项运动的滑行速度非常快,最高时速可以达到135km/h,且冰橇没有制动系统,危险性极高,常出现重大伤亡事故,于冬季奥运会历史上,曾多次被取消,直到2002年的盐湖城冬奥会,才又再度成为冬奥会的比赛项目。二、雪上运动项目(一)高山滑雪

高山滑雪(Alpine Skiing)发源自阿尔卑斯山等地,因此又称“阿尔卑斯滑雪”或“山地滑雪”。奥运会设10个小项,男女各5项。该项运动将速度与技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运动员在由高处向低处的滑降运动过程中通过左右盘旋、停止、跳跃等各种技巧自由地改变方向,有效地控制速度,将健美与优雅融于一体,粗犷中不失儒雅,所以,一直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高山滑雪运动常造成腰背部的肌肉损伤和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半月板及关节软骨损伤、踝关节韧带损伤。(二)现代冬季两项

现代冬季两项(Biathlon)起源于挪威,与人们在冬季狩猎活动有关,是越野滑雪和射击相结合的运动。它要求运动员身背专用小口径步枪,每滑行一段距离进行一次射击,成绩的计算是越野滑雪的全程时间加被罚的时间,合计为总成绩。1960年第8届冬奥会将这一项目改称冬季两项并列为正式比赛。1992年第16届冬奥会增设女子比赛。(三)跳台滑雪

跳台滑雪(Ski Jumping)简称跳雪,是勇敢者的运动,也是危险系数最高的运动之一。相传是古时的挪威统治者用来处罚犯人的一种极端残酷的刑罚。后来,这种跳下滑雪的动作就逐渐演变成现代的跳雪运动。

跳台滑雪运动中经常发生腰背部肌肉损伤、椎板骨折、膝踝关节的急慢性损伤。(四)越野滑雪

越野滑雪(Cross-country Skiing)起源于北欧,又称北欧滑雪,是世界运动史上最古老的运动项目之一。它是借助滑雪用具,运用登山、滑降、转弯、滑行等基本技术,滑行于山丘雪原的运动项目。比赛线路是上坡、下坡和平地各约占1/3。1924年首次列入冬季奥运会比赛项目。

越野滑雪运动员常发生腰背部筋膜炎、髌骨软骨病、髌腱末端病等慢性劳损。(五)无舵雪橇和有舵雪橇

无舵雪橇(Luge)又称为“平底雪橇”“仰式雪橇”“运动雪橇”以及“短雪橇”。它是一种由单人或双人仰面躺在雪橇上,双脚在前,通过变换身体姿势来操纵雪橇高速回转滑降的运动。

有舵雪橇也称雪车(Bobsleigh),用金属制成,形如小舟,车首覆有流线型罩,因此也得名“雪地之舟”。车底前部是一对舵板,上与方向盘相接,车底后部为一对固定平行滑板,车尾装有制动器。前座的人掌舵,最后座的人负责制动。现今冬奥会雪车比赛项目是原来的有舵雪橇与平底雪橇项目。

由于雪橇运动滑道复杂,转弯多,场地落差大,滑降速度不断增大,常于滑行过程中操控不当或失去控制,发生出辙、翻车等事故,易撞击头部或胸腹部,引起重大伤害,在冬奥史上已有4名运动员殒命。(六)北欧两项

北欧两项(Nordic Combined) 起源于北欧,是北欧几个国家的体育强项,由越野滑雪和跳台滑雪组成,在挪威、瑞典流传很长时间,成为北欧的传统项目,故又称北欧全能。第一届冬季奥运会将北欧两项列为比赛项目。北欧斯堪的那维亚半岛地区冬季雪多,适于开展滑雪运动,但因缺乏高山,高山滑雪不够普及和发达,而越野滑雪和跳台滑雪却得到较好的开展。于是出现了既要求越野滑得快,又要求跳雪跳得远的北欧两项比赛项目,这项运动要求运动员同时掌握两个项目的技术特点,既需要有跳台滑雪“准确的技术动作”,又需要有越野滑雪的“体能”。(七)自由式滑雪

自由式滑雪(Freestyle Skiing)于1960年代在美国诞生,当时的美国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期,人们渴望自由的心理促使这项全新的刺激的滑雪项目出现在人们面前。此项目最初只是将高山滑雪和杂技集于一身,经过最近几十年的发展,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自由式滑雪运动员常发生脑震荡、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腰背部肌肉筋膜炎、腰骶或骶髂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膝关节交叉韧带及半月板损伤、伸膝装置慢性劳损、胫骨疲劳性骨膜炎、踝关节骨关节病、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等。(八)单板滑雪

单板滑雪(Snowboard)又称滑板滑雪,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美国,其产生是受冲浪运动启发,所以也被称为冬季的冲浪运动。有关研究显示,该项目的运动员损伤部位大多集中在上肢,其中以腕部损伤最为常见,如桡骨远端骨折,腕部骨折;肩关节损伤有肩关节前脱位、锁骨骨折、肩锁关节脱位、肱骨上端骨折、肩袖损伤;意外摔伤经常导致脑震荡及颈椎损伤。还经常发生单板滑雪特有的距骨外侧突的骨折,而被定义为“单板踝”。第二节 冰雪运动项目运动损伤特点及流行病学分析

任何运动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均有可能引起身体损伤,冰雪运动也不例外。虽然目前缺少对较大基数的普通冰雪运动参与者的损伤跟踪调查统计,但对冰雪运动员的一些损伤调查研究可以作为普通冰雪运动爱好者和参与者的参考。冰雪运动项目大多数属于技能型竞速项目,在训练和比赛中,运动员常出现损伤事故。运动损伤的高发率不仅影响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造成身体上的伤害,还直接影响到冰雪项目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和优异成绩的创造。另外运动损伤还会从心理上影响运动员的意志品质,甚至于影响运动员对该项目的运动兴趣,这对冰雪项目的训练和比赛造成很大的威胁,阻碍了冰雪项目的长远发展。

目前,冰雪项目运动员的伤病问题已成为困扰运动训练和影响运动成绩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对冰雪项目运动员运动损伤流行病学及致病原因进行探究与分析,可以进一步探索、预防、治疗和降低运动损伤的发生,以最大限度减少运动损伤对运动员的危害,为冰雪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一、冰雪运动项目发生运动损伤的项目特征

冰雪运动在运动训练和比赛时,除冰壶运动外,均具有较高比率的运动损伤发生率。

冰雪运动中冰球运动发生运动损伤的频率最高。冰球运动是一项强度大、速度快、难度高并且身体接触频繁的高对抗性冰雪运动,它对运动员的全身肌肉力量、协调性、柔韧性的要求都非常高,冰球运动员若基本技术不够扎实,身体素质不够完备,在完成难度较大的技术动作或身体发生碰撞时,就有可能发生运动损伤。在高速移动中进行对抗性拼抢时经常出现运动员违反规则,非合理冲撞、或将运动员挤压在板墙上,或用球杆碰撞、或被摔撞在冰上、绊、勾等情况而受伤,其中以摔伤、撞伤为主。有调查显示,该项目的专业运动员损伤主要集中在腰、膝、踝等部位;损伤原因多见于疲劳、带伤训练、意外伤、身体局部负担过重等,这与冰球运动的技术动作特点有关。运动员长期反复在肘关节屈曲状态下用力挥拍击球,易患肱骨外上髁炎。滑行中经常受到阻截而压步转弯滑行、急停使脊柱屈伸与旋转的动作特别多,腰部负担过重,受伤机会增多。同时,在滑行中追球转向或急停转身以及其他运动员的侧向撞击,使膝关节过度收展与旋转、扭转可能导致内外侧副韧带、交叉韧带、半月板或髌骨的损伤。踝关节扭伤多因滑行中下肢力量分配不均使身体失去重心而导致。

速度滑冰和短道速滑运动较高的运动损伤发生率主要也与项目特点有关。速度滑冰运动要求运动员通过有规律的移动身体重心、蹬冰、收腿、支撑体重,以最快速度完成滑跑规定的距离,它要求运动员要具有较强的耐力、速度和较高的平衡能力。根据这项运动的技术特点,运动员在滑行过程中要求腰部屈曲前倾,上体前屈至水平位置,主要由腰部来保持身体平衡,髋关节深屈,膝关节在90°~110°范围内扭转和屈伸位发力,踝在穿戴冰刀的情况下,小腿前侧与脚面成50°~70°角,支持身体保持平衡,这种姿势对腰部和膝关节、踝关节产生的负荷非常大,长时间保持这种特定的姿势训练,逐渐积累,容易导致腰肌劳损和髌骨劳损等。另外,速度滑冰项目滑行速度较快,运动员在进、出弯道时由于惯性作用、犯规或他人的干扰等发生冲撞时,身体极易失去平衡导致摔倒受伤,这也是该项运动损伤发生率较高的原因之一。短道速滑运动对弯道技术的要求非常高,弯道滑行时运动员的身体几乎可以贴到冰面上,但是由于速度特别快,直道特别短,几乎直道的时候也只是身体重心交换两次就进入了下一个弯道。滑行时运动员之间距离小,相互超越或双方为争抢有利滑行位置时,犯规现象频繁,容易互相干扰或身体接触碰撞摔倒发生意外。近年来,在国内外重大短道速滑比赛中频繁出现伤害事故,轻者扭伤、挫伤,重者骨折或切割伤,甚至致残或致死。

花样滑冰项目由于技术动作极其复杂而多变,其运动损伤高发率也主要与专项动作结构要求有关,此项运动引起的损伤主要集中在足、踝、膝、躯干、上肢等部位,以下肢居多,膝关节为损伤发生率最高的部位。从损伤机制看,冰鞋与足部损伤息息相关,花样滑冰冰鞋的特点是鞋跟略高,使运动员的脚能够小角度跖屈,同时拇指抵在冰刀的前面,更加便于高难度动作的完成,但是这种设计往往会加重跖骨的损伤。运动中的踏跳或点冰等动作会增大前足所受负荷,久而久之会引起骨骼形变或骨折。研究显示,花样滑冰青少年运动员的踝关节损伤广泛存在,而踝关节外侧的韧带拉伤是花样滑冰运动员中最常见的急性损伤。仅从运动解剖学角度来看,踝关节就非常容易受到损伤。当足处于背屈位时,较宽的距骨前部进入踝穴内,关节稳定;但在跖屈时,较窄的距骨后部进入踝穴内,踝关节松动且能围绕额状轴运动,又由于有些肌肉力量和耐力相对薄弱,踝关节稳定性差,一些高难度的旋转、跳跃动作会大大加剧踝关节的负担,容易发生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的撕裂。在花样滑冰运动中膝关节有着极其重要的发力、缓冲作用。当运动员进行滑行、旋转和跳跃等动作时,膝关节通常保持在120°~170°范围内,反复屈伸、扭转,从而引起髌骨与股骨关节面之间产生巨大的应力,髌骨常偏离原轨迹运动,长此以往会导致髌骨发生病变,并可能出现疲劳性或应力性骨折,发作时产生剧烈痛感。髌骨软骨病是髌骨上下极长期受过度张力或是压力而致的骨软骨病。在起跳或跳跃后落地时股四头肌的强力收缩,会在髌腱处产生巨大的张力,当应变程度超过机体承受限度,会表现出由反复牵拉导致损伤,引起该处的慢性炎症。同时,在滑行、跳跃、旋转及屈伸等动作中,体重和外部的力集中作用在腰部,但是其前方为松弛的腹腔结构,主要通过肌肉和韧带结构维持腰部的稳定和身体的位置,缺乏其他骨性结构予以保护,使腰部成为受损部位。在运动过程中运动员摔倒是极为正常的现象,膝关节的挫伤、撞伤等急性损伤最为普遍。

相比之下,冰壶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率最低,这主要也与项目特点有关。冰壶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时没有任何对抗性的身体接触,对运动员的体能没有过高的要求。一般认为此项目不易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但从该项目特殊的技术动作与相对固定的身体姿势来看,由于身体相关部位的过度使用而导致局部静力性和劳损性损伤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主要为腰背部、肩部、腕部及膝部的慢性劳损性损伤。国内外调查显示,扫冰和投壶是最易引发冰壶运动员运动损伤的技术动作,膝关节、背部和肩关节是伤病发生率最高的部位。扫冰时要求运动员腕关节弯曲紧握扫冰刷,腕部反复屈伸与扭转,肩部带动上臂、前臂持续运动,这易使肩部、前臂、腕关节过度使用;同时为保持在冰上的平衡,上体需持续前倾,加重了腰背部肌肉的负担而易出现劳损。由于冰壶重量接近20kg,传统的投壶技术是提壶前后摆动之后,借助惯性将冰壶放置于冰面上同时前推使其滑动,这种投掷技术对肩部力量要求较高,运动员常出现肩部、背部肌肉疼痛,女运动员往往因肩部力量不足难以完成投壶动作。目前广为使用的“非摆动投壶技术”是运动员利用脚蹬起踏器滑行推动冰壶前行,这种技术动作肩部和背部的负荷相对较小,是较为理想的投壶方法,可减少肩袖损伤的发生,但仍需进一步改进。投壶过程中要求髋关节过度屈曲和膝关节屈曲且外展的姿势,这对髋关节和膝关节的负荷很大,过度的屈曲使股四头肌牵拉髌腱力量增加,易引发髌腱末端病。

除冰上项目外,雪上项目运动员运动损伤也具有较高发生率,它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首先,雪上运动项目对运动员身体素质要求非常高,滑雪项目的特点是助滑速度快,连接技术强,所以需要很好的肌肉力量来控制完成滑雪动作的整个过程。另外,运动员要做出优美流畅的动作,顺利的滑降和制动,也需要身体各个关节的协调配合,这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身体柔韧性。如果运动员身体的协调性、力量素质和柔韧性不能适应专项的需要,再加上有些运动员身体训练手段比较单一,缺乏合理的训练方法,身体素质得不到良好的、有效的发展,就常会导致运动损伤发生。其次,运动员要经常进行高难度专项训练,特别是自由式滑雪和单板滑雪项目,要在空中做技巧类翻腾动作,使得危险性增强;高山滑雪运动由高处向低处的快速滑降中通过转弯、停止、跳跃等各种技巧自由改变方向,以有效控制速度,该项运动对运动员的转弯技术要求非常高,膝关节在屈伸摆动中滑行,极大地增加了膝关节损伤的发生率。越野滑雪运动要求运动员要有良好的体能,滑行中腰、膝的大幅度屈、伸活动,腰部肌肉承受不断的负荷,髌骨软骨不断受到摩擦和挤压,髌腱附着点反复被牵拉,使腰部和膝关节成为本项运动最易损伤的部位。跳台滑雪、无舵雪橇、有舵雪橇以及俯式冰橇运动由于场地条件复杂特殊、落差大、滑降速度非常快,均要求运动员必须做出精准的技术动作,均是危险系数极高的运动,易发生重大伤亡事故,也可以说是勇敢者的运动。

近年来,由于冰雪运动项目又不断向难、新、高动作挑战,专项动作技术越来越复杂,危险性也就越来越突出,导致运动损伤发生率有所增高。二、不同冰雪项目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和类型特征

研究发现,冰雪项目运动员腰背部、膝关节、踝关节、大腿、小腿发生运动损伤的概率最高。就冰雪运动项目而言,运动技术内容较多、难度较大,战术内容复杂多变,临场变化复杂,比赛的偶然性和随机性较大。冰雪运动项目的这些特点迫使运动员常年进行单一的训练且专项动作训练较多,局部负荷过重,且大多集中在踝、膝和脊椎腰段部位,这些器官又都比较薄弱,常年训练破坏了这些部位协调发展和力量的比例关系,易造成踝关节、膝关节损伤和腰肌劳损等伤病的发生。经调查发现,冰雪项目运动员腰背部和大腿、小腿发生的运动损伤主要是肌肉拉伤、慢性劳损和韧带拉伤等。在训练和比赛时,运动员身体常处于低温环境状态下,肌肉僵化的速度相对较快,在这种情况下,当肌肉做主动的猛烈收缩,或肌肉用力牵伸时,其力量超出了肌肉本身所能承担的极限或超过了肌肉本身特有的伸展程度,从而容易造成肌肉拉伤。有时除肌肉组织本身外,还往往损伤肌肉周围的辅助组织,如腰背肌、斜方肌、腹直肌、腘绳肌、小腿三头肌、筋膜、腱鞘等。冰雪项目运动员膝关节、踝关节运动损伤高的发生率也主要与结构的解剖薄弱特点有关,由于膝关节、踝关节部位血管和肌肉较少,基本上都是关节软骨和韧带组织等,相对容易产生疲劳,训练后恢复得也较慢,因此容易发生运动损伤。

在冰雪运动项目运动损伤类型中,扭伤所占比率最高,其次是擦伤、挫伤、摔伤及撞伤。摔伤及撞伤也是造成冰雪项目运动员身体擦伤、扭挫伤的主要原因。扭、挫伤多发生在腕、肘、踝、膝关节部位。冰雪项目运动损伤类型也主要与冰雪运动项目特点有关。冰上项目运动员在快速滑跑中,要完成蹬冰、下刀、身体重心的转移以及平衡等技术动作,尤其在滑行中,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意外摔倒和冲撞等事故,极易引起摔伤及撞伤的发生。雪上项目运动员在做跳跃或旋转类动作时,在起飞或落地时,或滑行过程中遇到坚硬的雪面或冰面、岩石或树木以及恶劣气象因素时极易发生撞伤或摔伤。对于冰雪项目运动员来说,由于外界温度较低,不注意保暖等原因致使血液运行不畅,易导致冻伤,冻伤主要集中于面部、手部和脚部等暴露部位和肢体末端。

据有关研究显示,冰球、速度滑冰、花样滑冰、自由式滑雪等运动员在冰雪运动各项目中有较高的损伤发生率;膝关节、踝关节和大腿、小腿以及腰背部为主要受伤部位;运动损伤类型较为多样,常见的主要是关节扭伤、皮肤擦伤、挫伤、身体个别部位摔伤及撞伤;导致损伤的主要因素为对抗激烈、不合理冲撞、疲劳、自我保护意识缺乏及动作技术失误等。由于雪橇、雪车运动场地落差大,滑降速度不断增大,常于滑行过程中操控不当或失去控制,发生出辙、翻车等事故,易撞击头部或胸腹及脊柱产生损伤。

研究还显示,花样滑冰、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速度滑冰等运动项目的运动员颈椎病的患病率也明显高于其他项目的专业运动员群体,这与这些运动项目的特点和长时间超负荷的训练有关。三、冰雪运动中的重大损伤

冰雪运动中的重大损伤主要是指头部和脊髓以及胸腹腔脏器的损伤。虽然在初学者身上很少发生,但这些损伤后果的严重性不言而喻。有关研究显示,冰球、高山滑雪、跳台滑雪、雪橇、雪车等运动的脊髓损伤和头部及胸腹腔脏器损伤的发生率是比较高的。

国外对冰雪运动项目受伤致死的病例研究发现,脑部的挫裂伤为致死的最主要原因。据统计,头部受伤的患者以年轻男性居多,并且大部分为初学者。所有头部损伤中脑震荡所占比例最高(69.7%),其次为硬脑膜下水肿。对于高水平选手来说,一些高危险动作的失误,如跳跃、空翻等动作,也是导致头部损伤的主要原因。第三节 冰雪运动项目运动损伤的分类一、运动损伤的概念

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损伤,称为运动损伤。运动损伤不同于一般的工作或日常生活中的损伤,它多与体育运动项目及技术、战术动作特点密切相关,为此,常有些运动损伤以运动项目冠名,如“单板踝”“跳跃膝”等。运动损伤也常与运动训练水平、运动环境与条件等因素有关。研究、总结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规律、治疗效果、康复时间等问题,不仅可以有效防治运动损伤,也为改善运动条件、改进教学和训练方法、提高运动成绩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二、运动损伤的分类1.按受损伤的组织结构分类(1)软组织损伤:皮肤、肌肉、肌腱、腱鞘、韧带、滑囊、心血管。(2)关节软骨损伤:关节软骨、骨骺软骨、创伤性骨关节病。(3)骨组织损伤:骨折、骨软骨炎。(4)关节稳定结构损伤:动力性结构:关节周围肌肉损伤;静力性结构:韧带的损伤。(5)神经组织损伤:周围神经组织损伤。(6)其他损伤:感觉器官、内脏损伤。2.按伤后皮肤、黏膜是否完整分类(1)开放性损伤:伤后皮肤或黏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受伤组织与外界相通。如擦伤、刺伤、切割伤、撕裂伤及开放性骨折等。(2)闭合性损伤:伤后皮肤或黏膜仍保持完整,受伤组织无裂口与体表相通,如挫伤、关节韧带扭伤、肌肉拉伤、闭合性骨折等。3.按损伤后运动能力的丧失程度分类(1)轻度伤:受伤后仍能进行体育活动或训练,仅运动时引起痛苦。(2)中度伤:受伤后短时间内不能按体育教学要求从事体育活动或需停止患部练习或减少患部活动,需要进行门诊治疗。(3)重度伤:受伤后完全不能从事体育活动或训练,需住院治疗。

有很多损伤并不妨碍日常生活,平时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但运动时症状出现或加重,会影响康复和运动成绩。4.按损伤的病程分类(1)急性损伤:直接或间接力量一次作用而致伤,伤后症状迅速出现,病程一般较短。(2)慢性损伤:按病因又可分为陈旧伤和过劳损伤两类。陈旧伤是急性损伤后因处理不当而致反复发作的损伤。过劳损伤是由于局部运动负荷量安排不当,长期负担过重,超出了组织所能承受的能力,局部过劳致伤,症状出现缓慢,病程较长。5.按和运动技术与训练的关系分类(1)运动技术伤:与运动项目、技术战术动作密切相关的损伤,如单板踝、投掷肘、跳跃膝等,多为局部组织过劳伤。此类损伤也有少数急性伤,如花样滑冰中的踝关节韧带撕裂,滑雪运动中膝关节韧带损伤以及冰球运动中常见的肩袖损伤等。(2)非运动技术伤:多为运动中意外伤,有的与运动项目有关。如挫伤、骨折、脑损伤、内脏损伤等。6.按损伤的原因及过程分类(1)原发性运动损伤:指运动直接造成的损伤。如,腾空落在不平的场地时,造成踝关节扭伤。(2)继发性运动损伤:指原发性损伤未得到妥善处理而引发的损伤。包括两方面情况:一种是原发伤害没有处理或处理不当而伤上加伤;另一种是忽视治疗、康复和体能的调整,因保护性代偿动作而诱发的新问题。如,左踝扭伤后,将重心移至右脚,之后右膝负荷过大而出现症状,久之,腰部受力亦发生改变。第二章 冰雪运动项目发生运动损伤的常见原因和预防措施

体育运动中的损伤有些是单次暴力所致,也有很多是由多次微小的累积劳损造成的。对待运动损伤,一方面要重视,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不能因为可能发生或发生了一些损伤就谨小慎微,甚至停止训练。在体育锻炼中,我们提倡严格遵守运动训练的科学规律,积极采取相应的手段,切实有效的预防和避免运动损伤。

冰雪体育运动中引起运动损伤的原因比较多,归纳起来可与下列因素有关,要求体育运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必须加以注意。一、思想上不够重视

运动损伤的发生,常与体育教师、教练员和体育锻炼者、运动员对预防运动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思想上麻痹大意及缺乏预防知识有关。

因此,我们要注意对体育运动从业者加强防伤观念的教育,在教学、训练和比赛中,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有目的的对体育锻炼者、学生和运动员进行严格的管理和必要的相关知识培训,使之逐渐培养出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和运动习惯。二、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不良

体育锻炼者的心理状态和身体功能与运动损伤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关系,如睡眠或休息不好、心情不好、情绪低落或急躁,缺乏锻炼的积极性或急于求成、胆怯、犹豫以及在患病受伤、伤病初愈阶段或疲劳等情况时,人体的肌肉力量、动作的准确性和身体的协调性会显著下降,警觉性和注意力减退,反应较迟钝,此时参加剧烈运动或练习较难的动作,就可能发生运动损伤。三、组织管理方法不当

在体育训练中,不遵守循序渐进、系统性和个别对待的原则,以及比赛的年龄分组等原则;在组织方法方面,如参与人数过多,教练员又缺乏正确的示范和耐心细致的教导,运动员缺乏保护和自我保护,组织性纪律性较差,以及比赛日程安排、场地管理组织不当等,都可能成为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

尤其是是对冰雪体育运动,我们的监管部门更要对场馆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场馆部门要合理组织工作,严格控制滑行密度,事先做好线路和危险地带、特殊路段的标识提醒,要求参与者必须严格遵守滑行规则。四、科学规范的制定运动计划,合理安排教学、训练和比赛

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必须遵循循序渐进和个别对待的训练原则,要加强基本技术动作的学习训练,教练员在教学中要对新技术动作进行认真讲解、正确示范,使运动员对技术动作有一个完整概念,便于学习掌握。学习技术动作应从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从分解动作到整体动作来进行,逐渐提高运动能力以适应运动负荷的需要。体育运动都是由肌肉、骨骼及关节共同协调完成的。人体关节的稳定有赖于肌肉的收缩,而肌肉收缩强度和时间是有限度的。运动时间过长,会使肌肉运动协调性下降,关节不稳,进而导致运动损伤。所以,在运动中应该逐渐增加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并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负荷。

一般人参加体育运动,比较安全的方法是一周2次左右,总计不超过150min的中等量运动,慢慢过渡到最多一周5次,同时要严密观察自己身体的情况,如果出现身体某部位的疼痛或明显不适感就要停止运动,不要试图穿越疼痛阶段和不适感,这样可能会使疼痛由慢性发展到永久的伤病。如果超过24h症状不减轻需要马上寻求医生的帮助。五、要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技术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

每项体育运动都有各自的技术特点,每个人的身体条件各不相同,人体机能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的钙质逐渐流失,骨骼的强度下降;韧带中的胶原纤维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脆弱易断。当人体衰老时,肌肉容积下降,进而引起肌肉力量下降,收缩速度减慢。所以,在运动之前,我们首先要根据自身的年龄、性别、肌肉力量、关节灵活程度及伤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项目。如冰球运动强度大、速度快、难度高并且身体接触频繁、对抗激烈,它对运动员的全身肌肉力量、协调性、柔韧性要求都很高,运动员若基本技术不扎实,体能素质不过硬,在完成难度较大的技术动作和身体碰撞时,就可能发生运动损伤。速滑运动中运动员保持腰部屈曲前倾姿势,膝关节在一定屈曲角度范围内扭转和屈伸,通过有规律的移动身体重心、蹬冰、收腿、支撑体重,快速完成滑跑规定的距离,这种姿势下的运动要求运动员要具有较强的耐力、速度和较高的平衡能力,常导致腰部和膝部长时间承受较大负荷,逐渐积累,容易导致该部位发生劳损性伤害。六、技术动作不够规范

每项运动都有特定的技术动作,我们在学习技术动作时,应先学习简单动作,掌握基本动作后再学习复杂动作。合理的技术动作,是经过长时间经验总结出来的,既可以尽可能地发挥人体的潜能,还能有效保护身体不受伤害。错误的技术动作,违反了人体结构功能的特点及运动时的力学原理而造成损伤,这是刚刚参加运动训练的人或学习新动作时发生损伤的主要原因。这也是为什么经常有人说业余的选手反而比专业的运动员容易受伤的缘故。

参加体育运动时,要使用正确的技术动作。否则,会因为动作不熟练或动作错误导致动作变形不协调,进而增加运动伤害的发生。有调查显示,技术动作不合理导致的运动损伤占35.6%,排在运动损伤原因的第一位。例如,滑冰时因身体的过度扭转而发生的小腿及踝关节骨折;滑雪过程中由于雪板前部交叉引起翻滚而导致的膝关节韧带损伤。七、身体特定部位运动负荷(尤其是局部负担量)过大

运动损伤发生的部位与运动项目及专项技术特点关系密切,如高山滑雪空中技巧运动员常发生肩、腰、髌尖、跟腱等部位受伤,这与该项目中的转肩、跳跃、翻腾等技术有关;速滑运动员多因髌骨软骨病丧失专项机能。有些时候,由于兴趣或这些运动项目特殊要求等原因,运动员在安排运动负荷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各自的生理特点,总是长时间重复某种运动,身体特定部位的运动负荷超过了可以承受的生理负担量,尤其是局部负担过大,引起微细损伤的积累而发生劳损,这是专项训练中造成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如就冰雪运动项目而言,运动技术内容较多、难度较大,战术内容复杂多变,临场变化复杂,比赛的偶然性和机遇性较大,这些特点迫使运动员常年进行单一的训练且专项动作训练较多,局部负荷过重,且大多集中在踝、膝和脊椎腰段部位,这些器官又都比较薄弱,常年训练破坏了这些部位协调发展和力量的比例关系,造成冰雪项目运动员经常发生腰背部、膝、踝、大、小腿的损伤。

人体各个关节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赖肌肉、韧带组织以维持稳定。很多临床观察表明:运动疲劳、肌力下降是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当运动后期,肌力下降,机体对于其运动状态不能作出良好的反应,使得关节失去稳定性,进而导致关节损伤。为了防止这类运动伤害的发生,我们要对运动员做好预防损伤的教育,对容易发生损伤的动作做到心中有数,事先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对易伤部位和相对薄弱部位的练习,提高其机能,是预防运动损伤的积极措施。如,为了预防腰部损伤,除应加强腰部肌肉的练习外,还应加强腹肌的练习,因为腰部肌肉受伤,从某种意义上讲与其拮抗的腹肌有关,腹肌力量不足,易使脊柱过度后伸而致腰部受伤。为了预防膝部损伤,就要注意加强股四头肌力量练习,以稳定膝关节。同时,还要注重运动员身体基本素质的锻炼,各种运动形式相互配合,全面加强肌肉力量训练,增加肌肉、韧带的耐受性,更好地保持关节稳定性,提高运动质量和延长运动时间。如,为预防大腿后侧肌群拉伤,在发展其肌肉力量的同时,还应注意加强大腿后肌群的伸展性练习。八、缺乏合理的准备活动

体育运动中,必须进行必要的、充分的准备活动,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特别是克服自主神经的惰性,增强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使人体从相对的静止状态过渡到紧张的运动状态。冰雪项目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前都要进行一些使身体发热、神经系统兴奋的活动,如跑、跳等,然后再做四肢的拉伸和大幅度的关节操等活动,如果准备活动不充分,未能使机体的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和有关肌肉组织充分动员起来,身体缺乏必要的协调性、灵活性和伸展性,加之进行训练和比赛时操之过急,运动损伤就有可能发生。据国内有关调查资料分析,缺乏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合理,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首位或第二位的原因。在准备活动问题上常存在的错误和误区是:1.不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

在神经系统和其他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没有被充分动员起来的情况下,就投入紧张的复杂的运动。由于肌肉的力量、弹性和伸展性较差,身体缺乏必要的协调性,因而容易发生损伤。在准备活动中要针对容易损伤的肌肉进行适当的力量练习,对于提高肌肉温度,改善肌肉功能很有益处。此外,在准备活动中加入一些肌肉伸展性的练习,对预防肌肉拉伤也有积极作用。2.准备活动的内容

准备活动的内容与专项运动的内容结合得不好或缺乏专项准备活动,运动中负担较重部位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改善和适应,也容易导致运动损伤。3.准备活动的量过大

准备活动的量,一般以身体感到发热、微微出汗为好。有时运动员准备活动的量做得过多、过大,会导致身体出现疲劳,参加正式运动时,身体的机能水平不是处于最佳状态而是有所下降,此时参加剧烈运动很容易发生受伤。4.准备活动的强度安排不当

有时运动员过于急躁,开始做准备活动时,用力过猛,速度过快,违反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和功能活动的规律,容易引起肌肉拉伤和关节扭伤。5.准备活动距专项运动的时间过长

有时,运动员没有掌握好运动训练的节奏,提早做完准备活动,致使准备活动和专项运动的时间间隔过长,准备活动所产生的生理作用已经减弱或消失,相当于准备活动不充分或未做准备活动,建议准备活动结束与专项运动的间隔时间以1~4min为宜。有时因中场休息时间过长而使消退的条件反射性联系得不到及时恢复等情况,也容易引起运动损伤。九、训练后放松整理活动不充分

在体育运动中,很多人都非常重视基本部分的运动,往往忽视了其后的放松整理活动。运动后没有做好放松整理活动会使训练后肌肉、肌腱、韧带、关节的复原受到影响,对疲劳恢复和接下来的训练非常不利。在体育界有一句话:放松是通往冠军之路的捷径,充分说明了放松整理活动在体育运动中的重要性。

放松整理活动是促进体力和精力恢复的积极性方法,能快速消除运动员在体育运动中产生的“运动状态”。充分的放松整理活动能及时消除全身和局部的疲劳,促使人体从紧张的运动状态逐步过渡到安静状态;能加速下肢血液回流,保证回心血量;能加速乳酸的消除,缓解肌肉酸痛、僵硬和关节的损伤的发生。

放松整理活动的方式要与不同运动项目的基本内容及刚刚结束的运动相衔接,合理安排,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主要采取放松跑和拉伸的方式。十、比赛或训练中没有选配适宜的运动护具

在体育运动中,经常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有针对性的佩带和使用专业的防护用具,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和避免运动伤害的发生。如在容易受到损伤的关节处,使用专用关节护具(如护肩、护腰、护膝、护踝等)、肌内效贴布及支持带可以防止关节过伸或过屈及过度扭转造成的损害。

在冰雪体育运动中,也要求使用专业的运动护具。如滑雪运动中头盔、护目镜、护脸、手套等的佩带;滑冰运动中头盔、防切割服等的使用。按照国际滑联规定,短道速滑运动员在参加比赛时,必须要穿着以下防护装备:短道速滑安全头盔、耐切割手套或皮革制成的连指手套、由防割防扎耐用材料制成的护踝、长袖长裤连身服(防切割连身服)、带有软垫的硬壳护膝、能够保护颈部动脉的护颈。这些护具的使用,极大防止了很多严重的运动伤害。十一、 电解质补充不及时

体育运动时,常大量出汗,许多电解质会随汗液排出。这要求运动员要及时补充,否则会发生肌肉痉挛等情况,进而导致运动伤害。比较简便有效的方法就是饮用运动饮料。运动前、运动期间和运动后都应当按照少量多次的原则适量补充水分,不宜喝可乐、雪碧等碳酸饮料,否则会加剧体液酸化、乳酸堆积,更易产生疲劳感,而且在进行一些持续性的运动时,可乐里的碳酸气还会影响呼吸频率。十二、运动中动作粗暴或违反运动规则

在训练或比赛中不遵守运动规则,或在教学训练中相互打闹,动作粗野,故意犯规等,这是冰雪体育运动中发生损伤的重要原因。各种运动规则中,很多条文用来防范运动员恶意法规,防止运动伤害的发生。但在很多比项目中运动员身体接触仍较频繁和激烈,如单板滑雪追逐项目中运动员在滑行腾跳过程中经常发生身体接触碰撞,冰球运动中运动员之间的相互冲撞或由于举杆过高导致的其他运动员颜面部损伤等。

因此,在体育运动中为了保护他人,更为了保护自己,运动员必须认真遵守各项运动规则,有效避免和防止相互冲撞或危险动作所带来的伤害。十三、场地及设施的缺陷

调查显示,有16.98%的运动损伤与场地不合格有关。合格的场地和匹配的器械可以有效保护运动者,并达到运动效果。冰雪运动对场地要求非常严格,如果运动场地设计不合理不规范、冰面雪面不平整、有小碎石或杂物;跑道太硬或太滑;坡度过大或雪质的松软程度不合格等,极容易引起运动员动作失误,导致运动损伤。有些时候场地器械维护不良或年久失修,表面不光滑或有裂缝;器械安装不牢固或安放位置不妥当,器械的高低,大小或重量不符合运动者的年龄、性别等特点;以及运动员对场地情况的熟悉适应程度也与运动损伤的发生有很大关系。十四、不良气象的影响

冰雪体育运动大多是在低温环境中进行,运动员的肌肉黏滞性较大,或气温过低易发生冻伤,或因肌肉僵硬,身体协调性降低而引起肌肉韧带损伤;如遇风雪天气,光线不足、能见度差等情况会影响视力,使身体兴奋性降低和反应迟钝而易导致受伤。参加冰雪体育运动时必须加强对气候因素的预判措施,适时调整训练和比赛时间及节奏。十五、医务监督工作不完善

由于冰雪体育运动的特殊性,对运动员和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群,应定期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以免发生运动伤害。参加重大比赛的前后,更要进行身体补充检查或复查,以观察体育锻炼、比赛前后的身体机能变化。对体检不合格者,则不允许参加比赛。伤病初愈的人参加体育运动或训练时,应取得医生的同意,并做好自我监督。

研究发现,在冰雪体育运动中,动作技术失误和激烈对抗及不合理冲撞造成的运动损伤最多;其次是疲劳和训练、比赛安排不合理导致的运动损伤;初学者由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而造成的运动损伤也较多;由于天气、场地和准备活动不到位等原因造成的运动损伤所占比率相对较低。冰雪项目运动员受伤级别以中度、轻度损伤较多,重度损伤较少;损伤特征以急性损伤较多,慢性损伤较少。这与其他竞技体育项目运动损伤特点是不相符的,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冰雪运动项目本身属性特点有关。

从我国冰雪体育运动的训练和比赛来看,训练的负荷和强度较大,运动员身体负担过重,而在训练中又经常缺少和忽视恢复性训练和措施,这是造成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率较高的重要原因所在。另外,冰雪项目运动员很多缺乏系统训练及体能储备不足,在尚未熟练掌握技术动作要领之前就发展新技术动作,容易导致技术动作失误,从而造成训练和比赛中运动损伤的发生。另外,运动员自我保护意识薄弱,预防运动损伤的知识和技能缺乏等原因也是造成冰雪项目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原因之一。第三章 冰雪运动项目运动损伤的院前急救第一节 院前急救的意义

据统计,我国每年创伤人数约达1000万人次,创伤死亡约10万人,伤残约1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亿元人民币。这么多惊人的数字,使创伤急救作为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摆到了我们的面前。临床实践证明,创伤后1h为救治的关键时间,有些学者称为“黄金1h”。因此,对于有些危重创伤必须现场给予紧急救护,立即解除创伤对生命的威胁。如果忽视现场救治,一味盲目转运,可能会有生命危险,而增加死亡率。在创伤造成的死亡案例中,约有50%死于创伤现场,30%死于创伤早期,20%死于创伤后期并发症。

广义的院前急救是指由医护人员或目击者在现场对意外或突然发生的事故中的伤病员进行必要的紧急抢救。其目的是保护伤病员的生命安全、避免再度损伤、防止伤口感染、减轻痛苦、预防并发症,并为伤病员的转运和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运动损伤的急救是指在运动现场对受伤的人员进行紧急处理,属于损伤救治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急救处理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存率与致残率。因而,无论何种损伤,做好现场急救都是十分重要的。要求急救人员必须准确地把伤员从现场抢救出来,争分夺秒地采取紧急措施,安全地将伤员送到有关医疗单位。

目前我国急救网络还不够健全,救治半径多数大于5km,救治时间多数超过15min,相比之下,国外救治半径不大于5km,救治时间5~8min。尤其是雪上运动场地绝大多数都位于远离主城区的山地,发生紧急情况的救治半径和救治时间就将大大延长。由于我国大众急救知识的普及度不够,许多第一目击者多无救治能力,加之有些医务人员急救水平不高,创伤评估标准不统一或不熟悉,轻、重、缓、急难区分,抢救程序不规范,以“疾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不符合现代创伤救治需要。这就要求我们特殊行业的从业者必须掌握相关的急救知识和技能。第二节 院前急救检伤

在创伤事故现场,急救人员实施急救前必须首先对事故现场的环境进行评估,如存在安全隐患,应立即将伤者转移到安全地带方可施行救助,以确保伤者和施救者的安全,避免次生事故造成二次伤害。

院前救护中要遵循“先抢后救、抢中有救”,“先救命、后治伤”等灾害急救原则。急救人员在确保现场安全或将伤者转移到安全地带后,必须立即对伤者的伤情进行检查评估,这是事故现场急救的核心环节,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对所有伤者进行检伤分类,正确做出伤情评估,以便优先抢救伤情最重的伤者。在应对群体伤害事故时,检伤分类(Trage)已作为首要的抢救措施,对于整个抢救的成败、抢救的质量起着关键作用,可以“事半功倍”。 

很多冰雪体育运动中参与人员密度较大,一旦发生意外,可能会有多人同时受伤。而事发初期现场的救援资源可能是非常有限的,后续支援也是需要时间和相应条件保障的,到达现场有时可能会遇到一定的困难甚至险阻。因此,“第一目击者”或救护小组,在面对群体伤害时,首先必须分清轻重缓急,分清哪些是必须立即进行急救的伤病者,哪些是可以稍后处理的。这种“分清”,就是检伤分类的基本涵义,使救援工作的领导者“心中有数”。它是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工作中重要的、首要的环节。根据“检伤分类”,随即作出对急救医疗人员及抢救装备等急救资源的统一合理的分配安排。 一、检伤分类的等级和标识

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灾害现场的检伤分类分为四个等级——轻伤、中度伤、重伤与死亡,统一使用不同的颜色加以标识,这个标识称为“标签”,我国传统也称为“伤票”。在急救中根据不同的伤病情况及轻重缓急遵循下列的先后救治顺序:1.第一优先 

也称“即刻优先”,用红色标识,表示伤病情况十分严重,随时可有生命危险,如果得到紧急救治可有生存的可能,为急需进行抢救者。如呼吸心跳骤停、气道阻塞、活动性大出血、严重多发性创伤、重度休克等。2.第二优先

也称“紧急优先”,用黄色标识,表示伤病情况严重但相对稳定,允许在一段时间内救治,如各种创伤、复杂多处的骨折、疾病已陷入昏迷、休克等。3.第三优先 

也称“延期优先”,用绿色标识,表示伤病者身体受到伤害但不严重,神志清醒,伤病员可以自行走动,或疾病发作已有所缓解等。可容稍后处理,等待转送。4.最后处理

死亡遗体,用黑色标识,表示伤病员无意识、无呼吸、无脉搏搏动或确认已经死亡,不作抢救。

据有关资料报道,轻伤在整个灾害事故中所占的比例最高,发生率约占伤员总数的35%~50%。轻伤员的重要部位和脏器均未受到损伤,仅有开放性损伤或单纯闭合性骨折,而无内脏伤及重要部位损毁,因此伤员的全部生命体征稳定,不会有生命危险。轻伤的预后很好,一般可在1~4周内痊愈,不会遗留后遗症。

中度伤的发生率约占伤员总数的25%~35%,伤情介于重伤与轻伤之间。伤员的重要部位或脏器有损伤,生命体征不稳定,如果伤情恶化则有潜在的生命危险,但短时间内不会发生心搏呼吸骤停。及时救治和手术完全可以使中度伤员存活,预后良好,一般需1~2个月可治愈,可能遗留功能障碍。

重伤的发生率约占伤亡总数的20%~25%,伤员的重要部位或脏器遭受严重损伤,生命体征出现明显异常,有生命危险,呼吸心跳随时可能骤停;常因严重休克而不能耐受根治性手术,也不适宜立即转院(但可在医疗监护的条件下从灾难现场紧急转送),因此重伤员需要得到优先救治。重伤员治愈时间一般需2个月以上,预后较差,可以遗留终身残疾。尽管重伤员属于第一优先的救治对象,但也不是绝对的,当重大的灾害事故造成很多人受伤,而医疗急救资源又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就不得不放弃救治部分极重度伤员,即对没有希望存活的重伤员采取观望态度,转而优先抢救和运送中度伤,把主要医疗力量放在大多数有希望存活的伤员身上,以节省有限的医疗资源并取得实际救治效果。

死亡约占灾害伤亡总数的5%~20%。创伤造成的第一死亡高峰在伤后1h内,严重的重伤员如得不到及时救治就会死亡。死亡的标志为脑死亡和自主循环停止,心电图持续呈一条直线;同时,伤员心脏停搏时间已超过10min、且现场一直无人进行心肺复苏,或者伤员明显可见的头颈胸腹任一部位粉碎性破裂、断离甚至焚毁,即可现场诊断伤员生物学死亡。生物学死亡意味着人体整个机能的永久性丧失,死亡已不可逆转,心肺脑复苏不可能成功,故而全无抢救价值,以免徒劳地浪费宝贵医疗资源。二、伤情分类的判断依据1.伤员的一般情况

如年龄、性别、基础疾病、既往史、心理素质以及致伤因子的能量大小等,都可影响到伤情程度和检伤分类等级。但决不可以根据伤员的呻吟喊叫程度来判断伤情的轻重。2.重要生命体征

如伤员神志(格拉斯哥评分≥11分)、脉搏(正常60~100次/min、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