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指导(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8 11:02:53

点击下载

作者:刘叶萌等

出版社: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指导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指导试读:

前言

当人们在议论“大专生已不吃香,本科生已不紧俏,中专生更……”的时候,我们不禁要问,中等职业学校(含普通中专、职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的毕业生真的已经过时,社会真的不需要了吗?事实恰好相反。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更加需要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校学习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且熟练掌握了一门乃至几门技术,他们是把科学技术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实践者。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他们比专科生、本科生具有更大的优势,在就业方面,具有更大的竞争力。事实也充分表明,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是受社会欢迎的,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能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骄人的业绩。

然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不论在年龄方面,还是在人们的世俗观念方面,与大学生相比在就业和再次就业时都存在一定的劣势。为了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增长择业知识,掌握择业技巧,以便能顺利就业,并在自己合适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编写了《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这一教材。

本书主要向读者介绍职业与人生的关系,当前的就业形势,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求职前的各种准备,求职过程中的策略和技巧,怎样参加面试,如何在得到工作以后干好工作,取得事业的成功,充分实现人生的价值,根据《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介绍了劳动合同方面的知识,介绍了职业流动常识并提出了一些忠告。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教育界等有关各界多方面的支持,参阅了大量资料,吸取了一些研究成果。在此,谨向有关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我们的水平所限,书中难免会有一些缺点和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编者第一章 职业及其发展趋势

自从有了人类文明历史以来,职业生活,便与每一个社会人发生了不可或缺的必然联系。职业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生存的基本条件,使每个人拥有了丰富多彩的生活,而且也为每个人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使其自身价值的体现有了实现的途径。职业对于一个人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站在求职门槛上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要在职业体系中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了解现代职业的分类和特点,把握未来职业的发展趋势。第一节 职业的形成与内涵

一、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1.职业的产生

职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出现的。

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初的社会形态,氏族是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和组织。氏族成员中存在着自然劳动分工,如男子狩猎、捕鱼,女子在家抚养子女、管理家务。这种分工几乎是纯自然和自发的,是建立在性别、生理差异和年龄状况基础上的,还不能称为职业分工。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原始农业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农业在社会生产中起主导作用。随后,由于社会生产力的逐步发展,产生了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商业和各类服务业。经过三次社会大分工之后,氏族解体,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导致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和对立。至此,职业活动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人类社会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职业划分,职业家族就慢慢地分化扩展起来。

2.职业的发展

原始社会初期,并无职业可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产生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引起了原始社会的解体、私有制的产生,阶级的出现,人类社会进入了漫长的阶级社会,又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大分工。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改革以及社会化大生产的实现,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涌现出成千上万种职业。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各种各样的新职业也会不断出现。

职业发展过程的快慢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快慢决定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而社会分工又产生人类不同的职业。社会分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进一步提高而发展深化,同时也引起社会职业的发展演变。职业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为:职业分工由简单到精细,职业内容不断弃旧更新,职业结构不断调整,新型职业不断产生,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

二、职业的涵义及其特征

1.职业的涵义

职业是劳动者能够稳定从事的有酬工作,是劳动者足够稳定地从事某项有酬工作而获得的劳动角色。这个定义有两层含义:第一,它表明并不是任何工作都能成为职业的,某项工作只有变得足够丰富、足够重要,以至能吸引劳动者长期稳定地投入其中才能成为职业。并且,劳动者从事这项工作时,还能取得一定的经济收入。第二,职业是劳动者获得的劳动角色。这个角色是劳动者获得的一种社会角色,劳动者必须要按这一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去行事。

职业无论对于个人还是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职业对于个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维持生存,即通过职业劳动取得生活来源;第二,发展个性,或者说发挥个人才能,即在职业劳动岗位上发挥才能,并使个人特长得到发展;第三,参与社会劳动,承担社会义务,即通过职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承担社会义务,为他人提供服务。职业对于社会来说,具有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运转、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功能。

2.职业的特征

(1)职业的同一性和差异性。

同一性。首先是行业内的同一性,这是由其同行业的共同点决定的。同一行业的内部,其劳动条件、工作对象、劳动强度、工作性质、生产方式、工作内容等方面相同或基本相同。正是由于这些相同点,形成了同一的行为模式、共同的职业道德规范和语言习惯以及相应的社会组织(如教育工会、邮政工会等各种各样的行业工会或协会)。其次是行业之间的同一性,在不同行业的不同职业类型之间仍然存在着相同点,如工作时间固定、按劳取酬、岗位基本固定等方面基本相同。应当注意的是,职业的同一性特征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同阶段表现有所不同。

差异性。首先是行业性差异,不同职业之间存在的差异很大,其劳动条件、劳动强度、工作对象、工作性质、工作内容、生产方式等方面都不同,就形成了不同的行为模式、道德规范和语言习惯。人们常说的“隔行如隔山”,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其次是时代性差异,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职业在同一行业、同一阶段、同一区域内的分布状况会有所不同,选择职业的方式上亦有所不同。

(2)时代性。职业具有时代性是指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热门职业。人们择业时,受到社会对职业的需求情况、个人兴趣、社会观念、时代风尚及媒体等因素的影响,就形成了不同时期的不同热门职业。我国曾出现过“当兵热”、“银行热”、“下海经商热”、“计算机热”、“炒股热”等等。这些热门职业的出现,都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各行各业发展需要的。

(3)社会性。职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马克思明确指出:“每一种职业都是社会分工中的一定部门”。职业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而出现,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变迁。每一个社会成员,只有在从事社会职业的活动中,才能获得社会发展的需要。

(4)经济性和连续性。所谓职业的经济性,是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活动,并取得一定的经济成果,从而获得经济收入或报酬。所谓职业的连续性,是指一个人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从事某种职业,并通过职业活动较稳定地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或报酬。正是因为职业具有明显的经济性和连续性,才与人们的社会活动和日常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5)知识性和技术性。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需要掌握和具备一定程度的该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这表明知识性和技术性是一切职业活动共有的特性。区别之处在于从事某些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比较容易掌握,从事另一些职业活动的知识和技术不易掌握。有的职业活动的知识和技术必须在特定的学校、培训机构里获得,有的却可以在家庭、在就业实践中获得。而且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管理水平的提高,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更高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

(6)规范性。任何职业活动特别是技术性较强的职业活动必须遵从职业规范。职业规范主要包括人们在就业活动中应遵守的操作规则、办事章程,职业道德规范和在职业活动中养成的种种习惯等。这些职业规范或以法律、法规,或以组织章程和有关公约、守则的方式体现出来,或只是一些约定俗成的非正式的规范。无论何种职业活动都要受一定职业规范的约束。

职业无论对社会发展还是个人生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职业是社会发展分工的结果,同时也正是因为社会分工即职业的出现,有效地利用社会劳动资源从而对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即具有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运转,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功能。职业对个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职业是个人维持生存、发展个性和承担社会义务的集中体现。即通过职业劳动取得生活经济来源,发挥个人才能,并使个人特长得到发展。通过参与社会劳动、承担社会义务,为他人提供服务,为社会创造财富。第二节 职业的分类与发展

一、职业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社会中众多的职业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按就业者付出劳动的性质,可以将职业分为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按行业类别划分,职业可以分为一、二、三产业;依据对专门知识及技术需求程度,职业还可以分为专门职业和一般职业等等。我国目前沿用的职业分类标准是1999年5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该标准将我国的职业划分如下:

1.按种类划分

分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职业)。8个大类分别是:

第一大类: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其中包括5个中类,16个小类,25个细类。

第二大类:专业技术人员,其中包括14个中类,115个小类,379个细类。

第三大类: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其中包括4个中类,12个小类,45个细类。

第四大类:商业、服务业人员,其中包括8个中类,43个小类,147个细类。

第五大类: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其中包括6个中类,30个小类,119个细类。

第六大类: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

第七大类:军人,其中包括1个中类,1个小类,1个细类。

第八大类: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其中包括1个中类,1个小类,1个细类。

2.按行业分类

职业可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行业,如农业、林业、渔业、畜牧业等;第二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行业,如工业、交通业、建筑业等;第三产业是指商业、服务业、旅游业等。

3.按经费来源分类

职业可分为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

4.按主要付出劳动的性质分类

社会职业可分为以体力劳动为主的职业和以脑力劳动为主的职业。

5.职业的宏观分类

包括各类专业技术职业,产业、制造业工人职业,农、林、牧、渔、商业及服务人员职业,国家公职人员职业。

二、职业的发展趋势

职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标志,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职业的发展变迁出现了不断加快的趋势,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职业逐渐消失,新的职业不断产生,并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出现热门职业、冷门职业,从而导致人们的择业价值取向等方面发生深刻变化。

1.职业发展与社会进步

首先,社会的发展带动职业的发展,职业是社会发展的结果。随着社会的发展,职业的数量、类型、结构、要求都发生着深刻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变化,职业的结构、要求也随之变化,我国解放后至现在曾出现过“从军热”、“经商热”等等都充分说明这点。同时,由于统治者对社会形态的控制,所倡导的职业会得到发展,而被限制乃至禁止的职业则得到限制或消失。

其次,经济的发展对职业发展的影响。经济领域是集中职业种类和数量最多的社会生活领域。无论在何种意识形态的社会,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发展生产力是根本目的。这就要求一个社会必须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让人们有机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因此,经济发展,就业机会增多;经济萧条,失业率增加。此外,经济的发展也会促使社会职业结构和种类的变化,如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中国经济不发达,商品意识不强,没有广告、房地产等行业,旅游业等也不发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一些新型的行业和职业不断涌现和兴起,如租赁业、房地产业、保险业、广告业等再度兴起,服务性职业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旅游业、娱乐业迅速发展,这些都是经济发展的直接结果。

再次,科技进步给职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现代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使许多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不断出现。这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应用必然导致部分职业的新旧更替和一些新职业的产生。比如,随着通讯事业的发展,就出现了许多通讯手段的研究,通讯设备的开发和维修等职业。再如,当代科技的发展对传统印刷业带来了巨大冲击,计算机汉字照排技术的运用,使印刷业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汉字录入、照排职业快速发展。此外,科学技术进步不仅导致职业数量结构的变化,还会使职业的社会地位发生深刻变化。总之,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脑力劳动职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体力劳动职业将越来越少。经济部门和服务性行业的职业越来越多,行政管理等行业的需求越来越少。

2.职业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职业的数量、种类、结构、要求都在不停地变迁着,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种类日益增多。古代社会中职业的种类很少,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进入工业社会后,职业的数量、种类越来越多,已远远超过了“三百六十行”。据有关资料介绍,全世界职业的种类近43000种。

(2)职业结构变化加快。纵观人类社会的历史,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变迁速度逐渐加快,是十分明显的。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经历了数千年,而自工业革命到新的产业革命的今天,才200多年。就在这200多年的时间里,不但经常出现新行业,且各行业的主次地位的变化亦越来越快。工业革命时期,主要行业是纺织业。一直到进入20世纪,钢铁、汽车和建筑业才先后超过纺织业。但是,电子业从产生、发展到成为一个主行业,只用了几十年时间。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将会给职业结构的变化带来又一次大的飞跃。

(3)脑力劳动职业增加。从历史上看,脑力劳动者远比体力劳动者少。随着教育、文化、科学技术等的发展,脑力劳动者逐渐多了起来。进入20世纪后,脑力劳动职位在社会职位总额中所占比重愈来愈大的趋势就更明显了。据有关资料介绍,1960年美国的脑力劳动者占就业总数的43.3%,1997年上升为50.1%;原联邦德国1960年为41.8%,1975年上升为51.4%,并继续出现增长之势。脑力劳动职位的比重不断增大,在我国表现得也比较明显,比如,《天津日报》1992年2月7日登载的一条信息说,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天津市脑力劳动者共有1031111人,占在业人口的20.64%,与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相比,提高了3.76个百分点,即每6个在业人口有一个脑力劳动者,上升为每5个有一个。

(4)职业要求不断更新。之所以有职业之分,是由于各职业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同,这种不同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职业本身的内容、合作共事者之间的关系、职业要求以及职业报酬。社会经济发展处在不同历史时期,同一社会经济发展时期职业的内容、要求、报酬等都不相同。一些职业,因新的工作设备和条件变化要求从业者必须适应其新的变化。如行政工作人员,在以前要求其具备较好的协调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但现代社会对他们提出了更高要求,除要求他们具备上述能力以外,还要求具备社会交往及计算机辅助管理等办公自动化操作能力等。另一些职业由于任务、职责有一定改变,对就业的要求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3.21世纪的热门职业

热门职业是人才市场供求双方都非常关心的职业,只要有可能,双方都愿意率先进入热门职业。因为从事热门职业和录用有热门职业专长的人,都会有助于保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和发展机会。

热门职业一般是根据经济发展的情况形成的,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电子通讯将是经济的增长点。所以,一些与信息、生物、高科技迅速发展相关的职业将逐渐成为热门职业。

根据我国经贸委公布的信息,我国的经济形势不断好转,国有亏损工业企业的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已有明显回升,纺织行业开始扭亏,冶金、有色金属、煤炭行业也将逐步实现盈利,石化行业的情况也越来越好。

另外,加入“WTO”也会对我国经济产生重大影响。有关专家已经估计,中国加入“WTO”后会增加1200万个就业机会。随着加入“WTO”后一些行业的兴衰,会引起我国社会职业结构的不同变化。外语类、金融财会类、商贸类、旅游类、法律类以及经济管理等职业需求形势会逐渐走俏,而且,可能会使近年来一直不景气的国际经济贸易类和与涉外专业有关的职业重新热起来。随着高新技术企业的飞速发展,与此相关的职业在量的增长方面也将有较大突破。

专家估计,21世纪我国热门职业将朝着以下方向发展:

(1)软件开发、硬件维护、网络集成等高层次计算机科技类职业。当今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计算机应用日益普及。据有关方面预测,数年之内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将持续走俏人才市场,成为高新技术企业争夺的焦点。据了解,2000年上海交大、复旦、同济、华东师大等名校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几乎每人都有五六家单位任其选择,其薪水的市场价格也水涨船高,月薪至少在3000元以上;即便是一般高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月薪也不低于2000元。正因为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不少用人单位只得改聘应用数学专业的毕业生,这使得前几年一度滞销的数学专业毕业生身价暴涨。

(2)通信工程、无线电技术等电子工程类职业。近几年邮电通信事业发展迅猛,程控电话、移动通信网等通信设备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通信工程、无线电技术等电子工程类专业的毕业生。随着“九五”期间国家把机械、电子、汽车制造业定为带动整个经济增长和结构升级换代的支柱产业,与此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将大有用武之地,若干年内就业前景广阔。

(3)农科类职业。科教兴农、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给农科类毕业生提供了大显身手的广阔舞台。相当一部分的农科类毕业生将充实到乡镇、农场的作物栽培、菜篮子工程、家禽水产养殖、农业机械行业或农科研究机构中去。他们将凭借自身掌握现代技术和经营管理的优势,大胆从事各类集体或个体承包,逐步发展成为中国新型的“农场主”、“牧场主”、“水产大王”。

(4)金融、房地产、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技术密集型的第三产业是发展经济的重点,这些行业紧缺高学历、高层次人才。尽管今后仍会出现部分非金融类高校的金融专业毕业生改行就业的现象,但金融专业研究生和名校金融专业本科生在人才市场上依然吃香。

(5)政法类职业。时下,专、兼职律师队伍和企业法律顾问队伍日益壮大,并且成为热门职业。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对法律类人才的需求将日益扩大,今后司法队伍的主要来源将是政法类专业毕业生。此外,公务员考试制度的确立,更为政法类专业毕业生开辟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6)师范、医科类职业。据了解,今后师范、医科类毕业生的就业重点将引向技术力量较弱的基层单位和边远地区、郊区、一线文教卫生单位,以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结构布局不合理的矛盾。目前改造薄弱学校,挂编流动支教、支医计划已经启动。

(7)环境类职业。环境问题是人类发展中的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和重要课题,越来越受到各国重视。更多的废物管理员、废物处理师和环境工作研究、开发、应用职业会应运而生。

(8)院外医疗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学科技的发展,人类寿命将延长,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需要大批的医疗保健专家。

(9)美容职业。时至今日,我国公民已普遍接受了“化妆即是表达尊重”的理念。化妆的涵义已不仅仅是对颜色、材质和搭配的考虑,它的外延将扩大到妆容与时间、地点和场合的协调。其实,在美容业高度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妆容的分类早已到了不厌其“细”的地步,工作妆与舞会妆,都有极其严格的区分标准。因此美容业将成为热门职业。

(10)国际商务策划师。21世纪,商务策划将成为发展前景最好、收入最高、就业最稳定的热门职业之一。在“1999北京WBSA商务策划师发展报告会”上,史宪文教授说,当前中国企业最缺乏的人才就是能提供商务策划的企业军师,这些军师必须是具备丰富的商务经验且善言谈或笔谈的人,善独立思考且洞察力和创新意识较强、能产生好点子或新建议的人,熟悉行业的运行机制且有行业发展的战略眼光、能帮本企业克服转型危机的人,这些人总是能够在各自领域不断提供新创意、新设想,能够发现更有战略价值的新领域、新课题、新产品,不断形成人无我有的优势,也因此成为最受欢迎的人。

4.逐渐衰落的职业

由于全球经济受互联网络的影响,职业变化的速度加快,某些非常熟悉的职业,甚至是目前比较热门的职业将要消亡。西方有位专家就曾撰文介绍了今后15年极有可能过时的职业:

(1)传统秘书。自从个人电脑、电子邮递和传真机问世,秘书的时间就有45%以上是用来把文件归档、传递信息、邮寄信息、邮寄信件和复印材料。但是更先进的电子办公系统将使主管人员和经理有可能把哪怕是潦草的便条变成备忘录,按一下指令键便可以分发出去,管打字的秘书实际上将不复存在。

(2)银行出纳员。到2000年(在经济仍不够发达的国家可能要到2010年),几乎所有的银行客户都已使用自动柜员机,只留下为数不多的出纳员负责银行业务的前台交易。

(3)电话话务员。据测西方发达国家的电话电报公司可望在今后几年用自动化语音识别技术取代其一半以上的长途电话话务员。这种技术和自动化电话网与语音信息系统将会使人们失去一些就业机会。

(4)接待员。美国某些通信公司现在可以提供能够处理打进和打出电话的极其先进的语音识别系统,许多公司也正在研制相似的系统,这使得不少大公司和政府机构将来可以取消接待员这种职业。

(5)公共图书馆管理员。电脑已取代图书馆的卡片目录,而且不久可能取代你所知道的图书馆,那时人们将忘记传统的图书馆,而且干脆通知图书馆通过互联网络把书送过来。

(6)矿业。由于商业区、住宅区、房地产已渐有起色,加上环境的整修,公共工程公路、桥梁、水坝的兴建,建筑业将会持续成长。然而因石油、天然气等工业的不振,煤、金属等矿产的需求不高,矿业的成长将相当有限。

(7)制造业。包含机械的设定、调整、操作及维修等,或是以手工利用小型器械来制造产品或组合零件。目前由于进口品多且多利用国外生产和生产线的自动化,传统的人工制造业难逃日渐衰退的命运。惟一的例外是塑胶器具的操作,因为某些金属器械将为塑胶制品取代。

(8)运输业。含大众运输及货品的搬运。一般而言,将会持续成长,当然也因行业相异而有不同的发展。就公车司机这个行业的发展来说,仍会快速成长,卡车货运则是持续成长。而操纵搬运机械者则因机器的自动化而成长有限,水路和铁路运输也将因为新科技的发明而日益衰退。

(9)清洁工人、基层劳力。由于自动化,这方面将成长缓慢;也因离职率高、容易受到经济循环的冲击等因素的影响,未来不甚乐观。第三节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一、什么是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1.职业资格的概念

职业资格是指对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职业资格包括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

从业资格是政府规定专业技术人员从事某种专业技术性工作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从业资格通过学历认定或考试取得。

执业资格是政府对某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技术工作实行的准入控制,是专业技术人员依法独立开业或独立从事某种专业技术工作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执业资格通过考试取得。

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同属于职业资格,反映了职业资格涵义的不同层次。获取从业资格只证明已达到从事某职业对人所掌握知识、技能的最低要求,而获取执业资格则反映其专业知识、技能的水平高低。

2.职业资格证书的涵义

职业资格证书是职业标准在社会劳动者身上的体现和定位,是对劳动者具有和达到某一职业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标准的认证。分为《从业资格证书》和《执业资格证书》。

3.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涵义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它是指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二、如何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规定:“经职业资格考试合格的人员,由国家授予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证书由国务院人事部统一印制,各地人事(职改)部门会同当地业务主管部门负责核发工作。”

1.从业资格证书

从业资格证书是建立在从业资格确认的基础上,从业资格确认工作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职改)部门会同当地业务主管部门组织实施,通过学历认定或考试取得,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确认从业资格。

第一,具有本专业中专毕业以上学历,见习一年期满,经单位考核合格者。

第二,按国家有关规定已提任本专业初级专业技术职务或通过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初级资格,经单位考核合格者。

第三,在本专业岗位工作,经国家或国家授权部门组织的从业资格考试合格者。

2.执业资格证书

执业资格证书是经执业资格考试合格的人员,由国家授予。执业资格考试报名条件、考核内容、考核标准由于专业不同有所差异,但都是由国务院劳动人事行政部门综合管理。

目前,我国已有16个专业建立了执业资格制度,其中7个专业实行注册制度,它们是注册会计师、注册律师、注册建筑师、注册拍卖师、房地产估价师、资产评估师、监理工程师,其他9个专业还只是实行考试制度,它们是教师、医师、药师、中药师、统计员、造价工程师、国际商务专业技术师、法律顾问。随着职业资格制度的不断发展,将会有更多的专业建立执业资格制度。到那时,执业资格证书无疑是市场经济的通行证。

3.执业资格注册

注册是对专业技术人员执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未经注册者,不得使用相应名称和从事有关业务。国务院有关业务主管部门为执业资格的注册管理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审核、注册,并报国务院业务主管部门备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事(职改)部门负责对注册工作的监督、检查。

申请执业资格注册,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①遵纪守法,遵守职业道德;②取得《执业资格证书》;③身体健康,并能坚持在相应的岗位工作;④经所在单位考核合格。

再次注册者,应经单位考核合格并持有取得知识更新和参加业务培训的证明。

国务院业务主管部门负责确定必须由取得执业资格的人员充任的关键岗位及工作规范,并负责检查监督关键岗位的执业人员上岗及执业情况。对违反岗位工作规范者要进行处罚。对已在须由取得执业资格人员充任的关键岗位工作,但尚未取得执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要进行强化培训,限期达到要求。对经过培训仍不能取得执业资格者,必须调离关键岗位。

应特别注意,取得《执业资格证书》者,应在规定的期限内到指定的注册管理机构办理注册登记手续。逾期不办者,执业资格证书及考试成绩不再有效。还应注意,不同专业的执业资格注册规定有所不同。

三、职业技能鉴定

1.什么是职业技能鉴定

职业技能鉴定是一项基于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活动,属于标准参照型考试。它是由考试考核机构对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做出客观的测量和评价,它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技能鉴定分为五个级别: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

2.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1)劳动部所属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参与制定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组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题库,开展职业分类、标准、技能鉴定理论研究及咨询服务,推动全国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行政部门所属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组织本地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和具体实施考评员的资格培训,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有关问题的研究和咨询服务,推动本地区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3)经劳动部批准,有关行业可建立行业的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参与制定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以外非社会通用的本行业特有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和考评员的资格培训,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及有关问题的研究和咨询服务,推动本行业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4)职业技能鉴定站(所)具体承担对待业人员、从业人员、军地两用人才、各级各类职业技术院校和其他职业培训机构的毕(结)业生的鉴定工作,是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的事业性机构。

3.职业技能鉴定的申报条件

参加不同级别鉴定其申报条件有所不同:

(1)参加初级鉴定的人员必须是学徒期满的在职职工或职业学校的学生。

(2)参加中级鉴定的人员必须是取得初级技能证书,并连续工作5年以上或是技工学校以及其他职业学校毕业生。

(3)参加高级鉴定的人员必须是取得中级技能证书5年以上,连续从事生产作业的,或是经过正规高级技工培训并取得结业证书的人员。

(4)参加技能鉴定的人员必须取得高级技能证书,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特长,能解决本工种关键操作技术和生产工艺难题,具有传授技艺能力和培养中级技能人员能力。

(5)参加高级技师鉴定的人员必须任技师3年以上,具有高超精湛技艺和综合操作技能,能解决本工种专业高难度生产工艺问题,在技术改造、技术革新以及排除事故隐患等方面有显著成绩,而且具有培养高级工的能力和组织带领技师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的能力。

申请职业技能鉴定的人员,要根据申报职业的资格条件,确定自己申报鉴定的等级,向当地职业技能鉴定站(所)提出申请,填写职业技能鉴定申请表。报名时应准备好照片、身份证、培训毕(结)业证书、《技术等级证书》或工作单位劳资部门出示的工作年限证明等。申报技师、高级技师任职资格人员,技术成果和工作业绩必须是本人的,并提交本人的技术总结和论文资料等。

4.职业技能鉴定的主要内容及方式

职业技能鉴定的主要内容包括:职业知识、操作技能和职业道德三个方面。这些内容是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即考试大纲)和相应教材确定的并通过编制试卷来进行鉴定考核。

职业技能鉴定的方式分为知识要求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两部分。知识要求考试一般采用笔试,技能考核一般采用现场操作加工典型工件、生产作业项目、模拟操作等方式进行,计分一般采用百分制,两部分成绩都在60分以上为合格,80分以上为良好,95分以上为优秀。

不同专业的具体考核内容都有本专业技能鉴定考试大纲。

5.职业技能鉴定证书

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包括技能等级证书、技师合格证和高级技师合格证书。它是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同时,按照劳动部、司法部劳培字[1992]1号《对出国工人技术等级技术职务证书公证的规定》,是我国公民境外就业、劳务输出法律公证的有效证件。证书是由劳动部统一印制,并由劳动行政部门按规定核发给职业技能鉴定合格者。第二章 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就业难”已成为广大职校师生、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都关心的问题,除了社会诸多因素外,突破传统观念、树立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正确的择业观,是职校生走出择业困境的关键所在。第一节 当代青年的择业特点

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繁荣,社会竞争渐趋激烈,职业结构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就业制度、用人制度、人事制度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

社会的变革,职业结构的改变,社会所提供的职业选择范围及自由度的扩大和增多,影响着青年的择业取向和特点,青少年的价值观、职业动机和职业理想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然而,青年的择业特点的变化发展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当地社会状况息息相关的;其发展的阶段以当地职业制度和社会期待的发展变化为标志。由于各地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社会变革和人员的流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部分地区,尤其是发达地区的就业形势。在短短的近十年间,青年的择业特点发生了激烈的变化。青年的择业特点既决定于社会,又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要以动态的观点来考察青年的择业特点。

一、当代青年择业特点的形成及变化

1.青年的择业意识从被动趋向主动

改革开放前,国家计划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职业的发展,社会的就业制度、用人制度僵化,对毕业生强调一切服从社会需要,就业服从国家分配,“哪里需要哪里去”,“一生交给党安排”,青年人在就业方面完全处于被动地位,长期以来,对自己的去向根本不能作出思考和抉择;社会对青少年的职业意识的培养,以及职业指导教育几乎是空白。

改革开放对青少年的职业心态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社会就业制度的放开。当今,对于一位学有专长的青年来说,就业已不再是一件令人烦恼的事,特别是经济制度的改革,产业结构的调整,为青少年提供了广阔多样的就业机会和择业机会。过去,毕业后能找到一份“收入稳定,比较固定的职业就感到满足”(1986年所调查的1141名学生中,此项选择占52.7%),而现在的青年期望有多种职业尝试;过去毕业后“待业”,等待分配,是“职业找人”,现在,青年为找到理想职业而希望能有多种选择,是“人挑职业”。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青年主动的择业意识还表现在学习的取向方面。为了主动地适应多种职业要求而进行主动的“通才”自我完善。现在的职前培训、上岗前培训等职教形式大受欢迎;过去曾一度低落的专业技术补习学校、短期培训班近年来又东山再起。现在一位青年人手上持有几张专业技术证书的并不是少数,他可以向不同雇主出示不同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扩大了就业适应面。这种现象是完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必然对人力资源的多元化提出新的要求,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它客观地要求发挥地方的、个人的能动性,青年的择业意识从被动趋向主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2.开始将人生理想与职业生活联系在一起考虑

职业社会的变迁,刺激青年职业观发生变化,同时也导致职业动机的多元化。过去,人们通常将职业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考虑,向往得到收入和社会评价都稳定的职业,以图养活妻儿,维持生计。在职业选择没有多少主动性的年代,年青一代往往盲目地等待父辈或教师为他们安排固定职业框架把自己纳入其中。而当代的年青一代则能主动地将职业与人生、理想联系在一起考虑,更多地把职业视为自我实现的途径。

当代青年具有这些观念,说明他们的自我发展的自觉性正在形成,他们“自我实现”的职业理想取向不论其正确与否,都将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与导向性,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都会影响着青年的职业态度和择业动机,因而也代表着一种重要的择业特点。

3.青年开始从个人特点出发来考虑与职业的匹配

当代青年职业观的一个重要转变是开始重视自我,强调个人的能力、个性、兴趣对职业的匹配,而不是盲目地追求高收入、舒适和社会评价高的职业。一项调查显示,当代青年对自我的重视远远高于“社会需要”,而将择业依据放在首位的是“个人兴趣”和“个人能力适应性”,其次是“个人发展需要”。调查表明,如今社会地位与高收入对年轻人的职业诱惑较过去而言已失去了最高准则的地位,而他们更重视个人特点与职业的匹配,从而达到个人发展的需要,同时,更重视“个性化”、“人格化”的职业理想。

4.政治意识淡化,经济意识增强

改革开放前,政治是一切,是根本。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思想逐步深入人心,经济生活成了社会运作的中心,人们的经济意识普遍增强,青年随着社会经济意识强化而更主动地投身市场经济,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市场经济作为职业目标。过去,以政治来衡量事物,人人讲阶级斗争,现在人人讲市场经济,对于青年的择业取向来说,这种转变是质的飞跃。过去,“官”被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地位,对青少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所谓“仕途经济”,将政治——当官——前途联系在一起,而现在这种意识正在淡化。这表现在青年人的择业倾向不再强烈趋向于党政机关,“官”意识在青年心中的地位逐步降低。

5.多元化成就价值取向增强

多元化成就价值取向是指人们对成就的看法将多种多样。过去人们判断一个人是否取得成就,是否成功,往往限于他做了什么样的官,或者在科研科技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更多为公众认可的成就标准。其中经济方面的成就尤为人们推崇和认可,诸如青年企业家、女强人、成功商业人士等成功者更令青年人向往。与此相应,财富状况也将成为判断一个人价值的重要指标,财富是成就的最有力的证明。

多元化成就价值取向的择业特点的形成是与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有密切关系的。改革开放为青年提供了多种成就机会,使人们能各尽所能,人的成就欲望得到舒展。“职业不分贵贱”的意识,现在比过去任何一个时期都显得强烈。

6.求财意识强化

过去,因特殊的历史原因,人们怕发财致富。社会提倡“无私”和“奉献”,求财思想往往会与剥削阶级思想相提并论,至少,求财思想会被贬为追求利益、追求荣华富贵的不“高尚”的思想意识,是一种短浅的人生观,庸俗的价值观。

现在人们从避财、怕财到趋财、求财,理直气壮地发财致富,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转变,这种意识的变化,表现为社会重视实惠、重视实际,这与市场经济的特征并无矛盾。财富,在当今青年心目中逐步成为评定自我价值的标准之一,求财这种择业动机是青年的经济意识增强和成就价值观转变的反映。

二、当代青年择业取向的误区与错位

1.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一些青年在择业动机方面过分强调自我实现和追求个人利益,强调个人抱负的实现而置国家、社会需要于不顾。在有关的调查中发现,一些青年在选择职业和评价职业方面的结果形成强烈反差,出现择业和评价不一致的情况,对某种职业进行评价时比较注重客观地评价职业的社会价值和社会需要,而在选择职业时却只考虑职业的名声、社会地位、劳动强度、收入高低,考虑自身的才能和兴趣、体力乃至晋升机会、前途影响等,不能把实现个人抱负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考虑;不能把自我实现放在恰当的位置上,在社会需要的前提下进行自我设计,当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不能服从整体利益,缺乏在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的精神,因此,对青年来说,奉献精神仍然需要提倡。

2.不能正确处理求财与社会效果的关系

强烈的求财社会心态严重地影响着青年一代。不少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求实惠”追求高收入的择业愿望显得十分强烈。调查发现,在一些大中城市中,学生选择商业、中外合资企业的现象越来越多,甚至有些大学生、研究生也放弃自己所学的专业,朝着这些部门流动。

青年的择业取向备受社会职业心态的影响,时下,社会上的求财愿望似乎越来越强烈。近十年来,一些发达地区的农村纷纷“卖地求富”,农民一个接一个“洗脚出田”,或弃农经商,或进城打工,另谋财路,不少优秀专业人士投身商海,在这种社会趋势的影响下,一些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不再以学业创优为荣,而以赚钱做生意为快,效益低的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千方百计志在“跳槽”。这些现象无可避免地对青年的择业动机起着冲击和误导的作用。

3.不能正确处理个人特点与社会需要的关系

研究表明,当代青年比较多的人认为“不受别人指使,凭自己的能力经营的职业”为最理想的职业。当今的中职生的职业理想并不注重社会评价,他们较多的是期望凭自己的实力,在实现自我的同时,“促进社会进步”,显然自主意识更加突出。无论是准备坚持“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职业观,还是试图打破传统而走个体道路来实现“现代的自我”的人,他们都似乎在寻找更加自由的、有更多主动权的世界,都期望实现人格化的职业理想。另一项调查发现,当代青年往往将兴趣作为择业的最高准则,其次是个人能力适应性,再次是个人发展需要,而将社会需要放在最次地位来考虑。这种过分强调个人特点而忽略了社会需要的择业动机表明了他们的职业理想走向片面化和表面化。这种崇尚自然发展的意识是对过去长期以来职业选择不能自主状况的一种反叛。假如说不根据自己的特点而服从安置是择业的盲目性的话,过分强调了个人的特点并以此作为最高择业准则,同样是盲目性的表现。

4.从众心理与短期行为

当代青年择业存在严重的从众心理,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各样的潮流“热”,一浪高过一浪,仅经商热就掀起过三次,劳务市场瞬息万变,广大青年几度面临着社会就业结构的大分化和大重组。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劳动力需求量越来越大,需求渠道越来越多,而用工制度的改革又使劳动力的流动成为了可能,多种经济成分和经营实体的并存,把竞争机制引入劳动就业,而市场经济客观要求有独创性、主见性,青年的从众心理会对市场经济及职业结构带来何种影响,值得研究。

因为青年对社会出现的短期行为还不具备消化力和足够的心理准备,所以通常将其视作某种潮流而以从众行为对此作出回应。同时,从众心理也代表着一种择业特点。

5.不能根据变化来自我调整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变迁和社会流动渐趋激烈;科技发展对人才需求不断提高,产业结构重新划分和界定;然而,由于人们的高生活水平和对高学历的欲望不断提高等,职业社会也复杂化了。在一些早期开放地区,大量吸纳了内地高学历技术人才。在经济建设“大时期”,开放地区又承受了一批批的“民工潮”,这些地区的青年逐渐失去了择业的优势,大有“高不成,低不就”之感,无法根据个人的特点找到理想的职业,甚至出现新的“就业难”问题。近年来,国有企业不景气,大量职工下岗、待岗、再就业,导致青年一代择业面窄,择业标准下降,择业机会减少。同时,社会要求高学历的期待又使教育结构失衡,再度出现“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的景象。

社会的发展需求和经济发展格局是影响青年职业心态和择业取向的重要因素。通常,地区的产业结构重点和经济发展规划是青年职业心态转变的一个重要指标。因而,青年的择业取向应根据国情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变化及时作出回应。同时,职业指导要对信息和当地社会经济的未来发展形势及时作出评估和对青年作择业导向,指导他们自我调整,主动地适应经济发展。第二节 职校生就业难现象分析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在分配上属于“择优录用”的职校生逐渐出现了就业难的现象。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率近年来呈下降趋势。就连一些在本地区影响较大的职业学校也感到了毕业生就业的困难。一些在职业学校长期从事毕业生推荐工作的教师说:“现在到一些用人单位联系学生就业的问题,是‘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和以前大不一样了。”而那些用人单位的负责人也有自己的苦衷:“职业学校过去向我们输送了大批适用人才,为我们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一点我们是不会忘记的。但现在我们也容纳不了这么多职校生。”一些学生家长也感叹:“现在为孩子找个称心的工作真难。”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何在呢?

一、职校生就业难的原因

1.学校的布局和专业设置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相适应

从职校生就业途径来看,通过学校推荐与提供就业信息这一途径就业的学生只占50.5%,而学校推荐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专业对口”,否则就可能使学校“名不符实”而影响学校的发展。有一项调查,某校已就业的305名学生中,所从事的职业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只有166人,占54.4%,这说明有相当一部分职校生在就业过程中,放弃或被迫放弃了自己所学的专业。这告诉我们,目前职业学校的布局和专业设置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已不相适应。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与职业学校的发展历史有关。兴办职业学校初期,当时是“三类学校四类苗,破破烂烂办职教”,职业教育发展起步艰难。为了改善办学条件,扩大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给职业学校予以大力扶持。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职业学校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影响、有专业特色的职业学校。但在学校的布局和专业设置上缺乏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出现“什么专业热,就办什么专业”的现象。如前几年出现的“财会热、金融热、电脑热”等,许多非专业的学校也纷纷开办财会、金融、微机等专业,试想,这么多的毕业生都能“挤”进金融系统、科技部门吗?

随着目前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与确定,某些专业已明显地不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这一点,不少学校已经意识到了,但一个专业的形成,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要重新设置一个专业更需师资、教材、经费等条件,非能一蹴而就。特别是目前有影响的专业特色学校,还有一个很大的顾虑,担心变换专业会“画虎不成反类犬”,从而影响学校的发展。久而久之,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就反映出来,使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相适应,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和学校专业资源的浪费。

2.人才高消费的误导

大家如果能留心一下各类传媒登载的招聘启事,不难发现,有许多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学历要求大多是大专学历以上。就连一些纯属简单重复劳动性质的工作也是如此。

随着我国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大中专毕业生进入了人才市场,这给人才市场带来了很大的活力,也使各家用人单位对人才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用人单位深深地懂得“现代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这一道理。但对“人才”这一概念的理解,却带有一定的片面性,认为,学历高的人就是“人才”。因而,在用人方面,尽可能地选择高学历,甚至在用人上出现学历相攀比的现象:你招大专生,我用本科生,你用本科生,我聘研究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校生的就业。

3.整个社会应进一步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2002年7月29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会议,朱基总理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这说明我党和国家已把职业教育提高到应有的位置,而整个社会对职教的认识还需进一步提高,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目前,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刻,正如李鹏同志讲的“还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过高要求,实际上也反映出人们对职业教育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因此,某些用人单位在用人时就热衷于“高学历”,而忽略了职校生在经济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4.职校生缺乏走向市场,参与竞争的就业意识

从职校生就业途径来看,通过人才市场应聘就业的学生只有17%。这固然有人才市场上对高学历“热”的追求这一因素,但也反映了职校生缺乏走向市场,参与竞争的就业意识。不少职校生认为自己一没“大专”文凭,二无工作经验,进入人才市场肯定不行。正是这种“肯定不行”的想法,使职校生难以走进人才市场。因而,职校生中的大多数将就业的希望寄托于学校和家庭。

5.学生的基本素质影响职校生的就业

在人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不仅要求职校生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正确的职业理想,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还要有优良的学业、过硬的本领。有些职校生进校以后,认为职业定向,工作有望,就放松了对学业的要求。而一旦面临就业时,才知学业成绩的重要。有少数用人单位十分看重职校生的学业成绩。他们认为,学生在校如果学业成绩不好,就很难保证他有过硬的思想作风。这种看法尽管有些片面,但对用人单位来说,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他们不可能对学生的在校表现及思想状况有全面的了解,只能从学业成绩方面来了解学生。学生除了要有优良的学业外,还需具备其他基本素质,如语言表达能力、待人接物能力、应变能力等等。在学校的就业推荐和用人单位的招聘面试过程中,往往有些成绩优良的学生未被录用,就是这个道理,这一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6.职校生不正确的择业观制约着自己的就业

当前,有部分职校生由于受社会不良现象和腐朽思想的影响,还没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职校生的择业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哪些职业热门,哪些职业收入高、福利好,就选择哪些职业。这样的择业观显然制约着职校生的就业。在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仍处于深化改革和艰苦创业阶段,特别需要具有强烈的奉献精神、高度的责任心和以大局为重的人才,那些单纯追求高收入、高待遇,或仅凭个人兴趣择业的观念是不客观的,也是无法为大多数用人单位所认可和委以重任的。

通过上述简单分析,我们就不难看出,要解决职校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加大改革的力度。

二、解决职校生就业难的途径

1.为职校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目前社会上鄙薄职业教育的现象依然严重地存在,因此,我们还要加大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虽然某些用人单位“钟情”于高学历,但是不是高学历的“人才”就一定能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呢?对此,一些用人单位的有识之士早有看法。如以往录用过许多职校生的某金融部门的负责人说:“职校生经过专门的专业、技能训练,上岗后动手能力强,适应工作快,能很快地当一名一线员工使用。而现在分来的一些未经专业训练的大学生,很长一段时间还要我们抽专人来指导,而且,他们在基层时间久了,还会不安心本职工作。结果是我们用起来不顺心,他们工作起来不安心,还不如职校生好用。”前段时间,某省城一家大型百货公司在人才交流中心聘用了400多名大学生当营业员、收银员,当时,各种传播媒介进行了广泛报道,一时轰动各地。但业内人士却说:“招大学生当营业员?这不过是一种企业的高位宣传效益而已。你想想,让这些大学生在柜台前当营业员,他们能站多久?到时,还不是要招人去顶他们的缺!”

可见,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过高要求,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盲目性,它违背了企业人才梯次配备的原则,造成了人才资源、教育资源的浪费,也造成了用人单位人力、财力的浪费。当然,我们不能否认高学历人才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也不能否认高学历人才对企业的发展所作的巨大贡献。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综合国力的较量,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又是第一线技术工人和劳动者整体素质的竞争。只有高素质的劳动者,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提供高效益的服务,才能为企业管理现代化提供雄厚的基础。而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正是在第一线从事生产、服务和管理的各类实用人才及熟练的劳动者。试想,现代企业如果缺少这些在第一线从事生产、服务和管理的各类实用人才及熟练的劳动者,还谈得上发展吗?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但也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没有这样一支劳动技术大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设备就不能成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职业教育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是振兴经济的必由之路。特别是《职业教育法》的颁布与实施,从法律的角度把职业教育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下来。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大批适用人才中承担着艰巨的任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广大劳动者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有效地促进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才能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可见,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要全社会都形成了这一共识,就能为职校生就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调整专业结构,培养适用人才

能否坚持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是关系到职业教育生存、发展的根本问题。如何做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呢?学校的专业设置甚为重要。职业学校要根据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总体规划,依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和支柱产业,办好各自的“拳头”专业与特色专业。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学校应在政府统筹规划下,不断调整专业结构,既要办好“长线”专业,特色专业,也要办好“短线”专业,特别要开办复合型、适应面广的专业,以便更加紧密地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适应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变化,以保证职校生在总体上的“适销对路”。

3.强化“素质教育”,提高职校生竞争能力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批实用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可见,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素质教育”。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为提高民族素质和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服务的,以提高受教育者全员整体素质和实现个体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其主要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面发展。但面对目前人才市场上对高学历“热”的追求,有些职业学校被迫忽略了素质教育而进行“应试教育”或“学历教育”,这些做法暂时看还可以刺激发展,而长远看是没有生命力的。这会把中等职业教育引入歧途。职业学校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牢牢抓住“素质教育”这一主旋律,面向用人市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把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密切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与直接上岗能力,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4.做好职校生的择业指导、就业咨询和推荐工作

从目前职校生的就业途径来看,学校推荐与提供就业信息还是职校生就业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校要组织力量,做好毕业生的择业指导工作,加大工作力度,做好劳动力市场需求预测工作,通过职业介绍机构和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及其他有效途径,为毕业生提供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并做好就业咨询和推荐工作。

5.重视毕业实习,创造就业机会

从职校生就业途径的调查情况来看,有19.7%的学生通过毕业实习或者其他社会活动实现了就业,这说明毕业实习也是职校生就业的一种有效途径。因为,毕业实习可以让职校生将所学的理论和操作技能转化为实际的工作经验,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有效途径,也为用人单位对职校生进行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考察提供了机会。因此,职校生通过毕业实习实现就业就成为可能。

6.正视自身优势,积极参与竞争

作为职校生,也有许多自己的优势:第一,职校生所学专业与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第二,职校生经过专业的学习和岗位技能的训练,动手能力强,操作本领高,工作上手快。第三,职校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岗位实习和毕业实习,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第四,职校生思想较单纯,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较小,可塑性强。这些优势对有些用人单位来说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不是还有17%的职校生通过人才市场应聘而就业吗?因此,职校生要正视自身优势,大胆地走向人才市场,参与竞争。

7.职校生要有良好的就业心态和正确的择业观

当然,在职校生就业过程中,至少有两种心态要注意克服:一种是等和靠的思想。有的同学完全把就业的希望寄托在父母身上,依靠父母给找一个好工作,自己则坐享其成,无所用心。有的同学等待学校分配。他们认为,在职校读了三四年,钱花了几千元,学校给安排个单位是理所当然的。另一种心态就是希望一蹴而就,一毕业就成大器,挣大钱。这一类同学往往这山望着那山高,眼高手低,到头来一事无成。这两类心态的同学虽然为数不多,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是就业的大忌。可见,良好的心态也是职校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当然,职校生还要有正确的择业观,要从社会经济建设需要的实际出发,去客观地选择自己理想的职业,只有这样才能经得起人才市场的考验,才会被大多数的用人单位所接受。第三节 选择与社会需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与社会在社会有机体中的辩证统一,主要表现在个人是生活在一定社会集体中的人,是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个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关系决定了任何个人都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社会有如一个生命有机体,个人则是它的细胞,生命有机体如果缺乏了一个个具有生命活力的细胞就会衰老,而细胞如果离开了生命有机体则根本无法存活。在个人与社会这对矛盾统一体中,社会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社会的前进与发展制约着个人的发展。不论人类社会处在什么样的历史时期或实行什么样的社会制度,个人与社会之间这种制约与被制约、规定与被规定的关系是始终存在的。

因此,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中职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将社会需要放在第一位,根据社会需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客观的、实事求是的选择。“双向选择”将毕业生推向了人才劳务市场,毕业生在选择用人单位的同时,也要接受用人单位的选择。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毕业生首先必须做到如下三点:第一,要了解社会,通过对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分析,了解社会需要,从而找出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第二,要了解自我,通过对自己专业知识、技术水平、综合能力、基本素质、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分析,合理地估价和认识自己,找准自己的坐标,在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为自己制定适宜的择业目标;第三,要审时度势,注意随时调整自己的选择与社会需求的关系,既不能存有过高的择业期望值,也不能自卑自贱。

以上三点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了解社会需要是择业的前提,正确认识自己是择业的基础,社会需要与自我选择通过审时度势及时调整最后达成一致。做到了上述三点,毕业生才能在“双向选择”中掌握主动权,才能有更强的竞争力。

一、分析政治经济形势,了解社会需求

教育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决定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同时又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职业技术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同样要受这一规律的制约。职业技术教育体制的改革决定于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同时也要为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2002年7月29日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8月24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更加充分说明这一点。

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分析我国当前的社会需求。

1.专业方面的社会需求

总的来看,理工科类人才积累数量较大,供求矛盾不很显著,经济、法律、管理类人才奇缺,供求矛盾相当突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建立和发展,从事产品开发营销的人才、企业经营策划人才、管理专业人才、财会专业人才、文秘专业人才以及工科类的电子通讯专业人才、计算机专业人才、建筑工程专业人才、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等,都有着较大的社会需求量。除上述专业人才外,近期内,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师、农业技术人才、房地产人才、金融证券业务人才、心理咨询人才、出版、广告等专业人才都将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

2.不同区域的社会需求

近些年来,从青年学生的就业趋向来看,出现了一种所谓“孔雀东南飞”的趋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以后,如一股春风吹绿了东南沿海地区。改革开放给东南沿海带来了勃勃生机与活力,吸引了大批知识分子。如此众多的人才投身于此,一方面,促进了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使得人才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没有足够的竞争实力,再要“东南飞”恐怕是行不通的了。目前东南沿海一带的人才需求已经减少,某些省区、某些单位已经提出了只要本地生源的毕业生的主张。

另一方面,我国的东北地区、西北地区却在殷切地召唤着人才的加盟。这些地区,有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积重难返;有的是由于地处边远山区,交通不便,造成经济发展缓慢。总之,由于种种原因,使得这些地区的人才奇缺,社会需求量相当大。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这些地区的改革开放也在卓有成效地进行着,吸引和利用外资加速发展,转换国有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扶持和鼓励私营和个体经济成分的发展等一系列措施,使这些地区的经济也出现了兴起的迹象。人大会、政协会上,这些地区的发展问题被提上了代表的议案,国家和地方也出台了不少相应的法律、法规、政策,扶植这些地区的发展。不难预料,新的经济主战场必将在我国东北、西北地区形成,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心也必将由东南沿海向内地转移,从而促成全民奔小康目标的最终实现。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必将吸引大批有志青年投入西部经济建设主战场。

3.不同领域的社会需求

个体私营经济异军突起。近几年来,个体私营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越来越多地发挥出其优越性。个体私营经济以其规模小、发展快、经营机制灵活并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等优点,越来越多地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同时也引起了广大毕业生的兴趣。个体私营经济在迅速发展过程中,越来越认识到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他们已连连向毕业生发出邀请,欢迎毕业生的到来。在这里,知识分子将更有用武之地。同时,国有大中型企业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过程中,也在呼唤着复合型人才的加盟。

农业急需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决定了其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实现全民奔小康的宏伟目标,就必须解决好人民的“温饱”问题,也就是要加快农业建设和发展,推行科技兴农。近几年来,对于农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里是一个广阔的天地,也需要有志于此的毕业生在这里大展宏图,做出一番事业。“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教育呼唤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多少世纪以来,特别是发动产业革命的欧洲国家,教育的发展一般是在经济增长之后发生的,现在的教育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日本就是首先成功的典型国家。教育先行,提前为经济起飞装备好各种人才,这是社会、经济和教育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

在我国,教育兴国的呼吁不断出现在历届人大、政协代表的提案中。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明了当前教育发展的方向和任务,国家教育部在高校中组织的“211工程”和在中小学开展的“两基工程”活动,均为我国教育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机会。我国目前基础教育还比较薄弱,文盲、半文盲的数量还居高不下,职业技术教育的专门人才也严重短缺,这些都有待于有志青年去施展才华。

中国有句古话:不行春风,难得秋雨。社会需求多数来自于基层,来自于艰苦行业,不能够立竿见影,即见成效。与此同时,合资、独资、合作企业的高工资、高福利却在频频向毕业生发出诱惑。面临如此抉择,毕业生该何去何从?我们认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作为新世纪的年轻一代,应该把在课本上学到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择业的实践中来,要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的观点来看问题。我们并不反对到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去谋职,同样,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乡镇企业、甚至个体私营企业也需要和欢迎毕业生的加盟,那是一种真实的需要,会更深刻地享受到创业与成功的欢乐。

二、正确评价自己,制定适宜的择业目标

正确评价自己,找准自己的坐标,从而在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自己的择业目标,这是每一个毕业生双向选择前所必须要做的准备工作。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确切地说,正确地评价自己,就是通过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兴趣爱好、基本素质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合理地估价和认识自己。

1.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毕业生在择业中比其他非专业人员更具有竞争力的一个主要因素。专业知识通常包括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术技能、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等。毕业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成绩来认识自己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通过实验仪器、机器操作以及其他生产实习来认识自己专业技术技能掌握的程度;通过毕业设计或论文完成的情况来评估自己灵活运用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通过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比较,毕业生就可以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做出一个准确的评价。然后,根据前面介绍的专业方面的社会需求来找出自己专业所处的位置,是热门专业还是冷门专业,社会需求量是大还是小。如果是热门专业,并且社会需求量很大的专业,毕业生就可以从容地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工作;反之,毕业生就应该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愿望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做出自己的选择。

2.技术能力

技术能力主要包括毕业生熟练操作和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毕业生的英语会话和阅读能力、毕业生在财会、法律、驾驶等方面的能力与素质。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仅有一门专业知识对于毕业生来讲已经是远远不够了,社会对于毕业生的需求是复合型的专业技术人才。概括起来讲,社会还需要毕业生拥有如下“五证”:(1)计算机能力与水平测试等级证书;(2)英语等级证书;(3)会计资格证书;(4)律师资格证书;(5)驾驶执照。另外,毕业生还应该具有金融证券、工商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除此之外,社会还对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创新意识、敬业精神、奉献精神、事业心、责任心等提出了要求。

毕业生可以通过自己拥有“五证”的情况和参加社会活动、获得各种荣誉的情况来评估自己的实力。具体地说,拥有的证书越多,获得的奖励或荣誉越多,就说明毕业生的实力越强,这样的毕业生就越受到社会的欢迎。毕业生也可以通过毕业鉴定,对自己的学校生活做一个全面的、合理的总结,从而更加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评估自己,来指导自己的就业实践。

3.兴趣爱好

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项工作有兴趣,就能发挥其全部才能的80%~90%,并能长时间保持高效率而不感到疲劳;反之,一个对工作没有丝毫兴趣的人,工作起来就只能发挥其才能的20%~30%,并且很快就疲惫不堪。由此可见,兴趣与爱好是一个人工作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4.基本素质

基本素质包括了毕业生在逻辑思维、抽象思维、记忆力、想像力、观察力、反应速度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同时也包括了毕业生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基本状况。例如:从事外贸、进出口业务的工作人员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头脑;搞计算机软件开发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等等。“没有金刚钻儿,别揽瓷器活儿。”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只看着这工作好,那工作不错,也跟着盲目地去干,只会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工作也做不好,到头来终是一事无成。毕业生必须立足于自身,根据自己的客观情况和实际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性格特征也与职业选择具有很大的关系。一个性格内向,好静不好动的人,非要让他去做演员,做主持人,那是绝对行不通的。不同性格的人适合从事不同类型的职业。毕业生应该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来选择所适宜的工作。

三、审时度势,随时调整选择与社会需求的关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是对自己的客观分析,“知彼”是对社会需求的了解。了解了社会需求,对自己也有了比较客观的认识,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要根据对社会的了解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毕业生往往希望社会需求恰好能与自己的选择吻合,这只是一种主观愿望。在现实生活中,恰好吻合的这种情况所占的比例并不很大,更多的是自己的选择与社会需求发生矛盾。此时,毕业生该如何审时度势,作出自己的抉择呢?

长期以来,毕业生心中产生了较高的社会期望值。选择单位的目标是:工资要高,福利要好,环境要舒服,竞争不要激烈。有的毕业生干脆提出自己的择业标准:一要房子,二要票子,三要有出国的机会,如此等等,造成了“双向选择”中的误区。一方面,急需用人的单位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毕业生;另一方面,毕业生由于自己期望值过高,始终找不到单位,只好“待字闺中”。那么怎样来解决这个矛盾呢?我们认为,作为毕业生来讲,应当掌握并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1.是否顺应国家发展趋势的原则

今天的毕业生,都是20岁左右,正值大好青春年华,到60岁退休,还有约40年的时间可以用于工作,这是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啊。在这40年里,我们的国家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热门专业,明天可能就要饱和了,就要不吃香了;而今天的急需专业,像我国的个体私营企业、国有大中型企业以及农业、教育事业,10年20年后,必将在经济发展中成为主战场,我国的东北、西北内陆也必将蓬勃发展。因此,毕业生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应当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并指导自己的择业。

2.单位是否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原则

要着重分析: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是否迫切?单位领导班子素质如何?职工素质如何?单位人际关系如何?学习条件如何?一个有良好的领导班子、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的职工队伍以及内部团结的人际关系和较好学习条件的单位,才是最有实力的单位。这样的单位在市场竞争中定能兴旺发达,并有利于毕业生的成才。

3.区域是否适合自己的原则

有的毕业生愿意选择去东南沿海和经济特区,认为那里生活条件好,物质待遇高,经济也较发达,深造机会多。这是现实,我们不能否认。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这些地区人才聚集,很容易造成人才积压,不利于个人的成长。相反,内陆地区人才奇缺,毕业生在那里能够得到重视、重用,也容易做出成绩来。因此,毕业生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切合自己实际的选择。

让我们记住萧伯纳的一句话吧: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不明白事理的人硬想使世界适应自己。第三章 求职的必备条件

竞争机制、“双向选择”引入毕业生就业过程,使得每一位毕业生面临各种机会、各种选择,这种机会和选择与个人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要能够把握机会,做出正确抉择,是与充分的就业准备分不开的。求职的必要准备包括要有健康的求职心理,知识准备和能力准备,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只有不断积累自己的求职资本,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才能在“双向选择”中把握主动权,为未来的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一节 健康的求职心理

人人都想成为强者,人人都可能成为强者;人人都想在事业上走向成功,人人都有可能走向成功。强者、成功者的环境、条件、机遇、信念和天赋可能会有所不同,但是他(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必要的心理准备,有战胜挫折、战胜自我的勇气。一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的人,不仅能够适应环境,而且还能改善环境,创造环境。一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的人,可以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更加珍惜并充分运用优越条件。一个有健康心理素质的人,就能够适时适度地把握住机遇,迎接机遇的挑战。

健康的求职心理是指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表现出的情绪稳定、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坦然地面对各种择业机会,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达到一种较高的心理境界。

一、健康心理的自我测定

健康概念的一般理解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体质健康,功能正常,没有病态,而且精力充沛,意志坚定,情绪稳定。

心理健康以什么为标志,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因为心理健康与否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不像人体的生理活动如体温、脉搏、血压等那样明确。因此,要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或不健康是非常困难的。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和密特尔曼(Mittelman)曾提出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可作为求职者判断自身心理状况时参考:

(1)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

(2)是否对自己有较充分的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

(3)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标能否切合实际;

(4)能否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5)能否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是否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否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否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9)能否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10)能否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我国很多学者对心理健康的标准都曾有过论述。综合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认为,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准包括四个方面。

1.正确的自我观念

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能了解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知识结构、优缺点都能客观地进行评价,对自我生活和理想目标的构想切合实际,并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对自己的行为基本上满意。

2.和谐的人际关系

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相处。能接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在与人相处时,积极态度总是多于消极态度,也能为他人所理解,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主动去认识、了解社会,思想信念目标行为能够跟得上时代的发展,正视现实,接受现实,与社会要求基本相吻合。

3.健康的情绪

情感、情绪的基调应该是稳定的、愉快的。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状态总是占优势,虽然也会有悲、忧、愁、怒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一般不会长久,同时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争取在社会允许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对于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满意。

4.完整的人格

完整的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理想、信念、动机、兴趣等方面能平衡、协调和谐地发展。精神面貌、思考问题的方式、待人接物以及对外界刺激都能表现出合理、灵活又不失偏颇的情绪和反应,并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而得到及时的调整。

以上四个方面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许多情况下它们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如果某一方面出现严重的失调,就会影响到其他方面。另外,心理健康的标准与生理健康的标准一样,是相对的,既受生理因素的影响,也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二、求职的健康心理

1.高度的自信心

法国伟大的物理学家、化学家玛丽·居里,由于先后发现了两种新元素——镭和钋,而成为自有诺贝尔奖金以来第一位两次接受这种殊荣的科学家。在这巨大成功的背后,除了一名科学家的艰苦劳动和献身精神以外,还有自信。居里夫人在一封信里这样说:“我们应该有信心,尤其要有自信力!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天赋是用来做某种事情的,无论代价有多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

生活中不难看到这样的人,他很想干一番事业,但却总是疑虑重重,还在没有开始干事业之前,就担心事业的成败,即使已在进行某项开拓的工作,也不能全力以赴地力争成功,而总要先为自己设计一条退路。原因在于信心不足。

自信是大、中专生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求职的心理要求,是求职成功不可缺少的根基,也是重要的心理素质。对任何人来说,只有相信自己能够干出一番事业,才会热情地、努力地去投身到这个事业中去。也有的人,开始做某一件事时,热情很足,劲头很高,但在碰了几次钉子后,也开始怀疑起自己的能力,开始怀疑起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信心一旦发生动摇,原来的雄心大志就在不知不觉中消磨殆尽了。每一名求职前的中职生都要先问问自己:是否充分地相信自己?有没有信心求职成功?假如你生性懦弱,你是否会变得坚强起来?你是否相信下边的话:“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自信会给求职者带来洒脱和豪情,带来博大和精深。“假如宇宙中有一个支点,我就能举起地球。”自信能爆发出一种难以估量的力量。“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别人没有做到的,我也要争取成功。”自信常常使人们创造出一个新的天地。

毕业生在求职前,确立自信是十分重要的,相信自己的实力,相信自己的水平,相信自己能够获得成功,这样才能“临危”不乱,泰然处之。因此,真正的自信,是理智上的判断加上不懈的追求,如果盲目自大,只会陷入心理的误区,远离成功的彼岸。

信心不是万能的,当然不会因为相信自己,困难就会减少几分。但是,信心将会帮助你藐视困难,集中全部精力和注意力去积极进行努力,以最旺盛、最活跃的精神状态去克服困难,而这正是求职者成功的重要保证。相反,事情尚未开始,就夸大和畏惧其中的困难。这样,事到临头,一遇到困难必然会惊慌失措,阵脚全乱,难免以失败告终。

信心是一种精神优势,一种不惧怕困难、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的精神优势,它建立在对自己力量的发现和正确估量的基础上。信心和自负、狂妄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正确地估量自己,是否正确地认识现实、正确地认识和估量环境以及所遇到的困难。因此确立信心,要正确地、全面地、客观地评价自己,学会正确地与他人进行比较,要学会正确看待自己不可避免的弱点和缺陷,也要学会正确地认识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2.强烈的竞争意识

几乎从幼儿时起,竞争的心理倾向就伴随着人的自我意识同时诞生,尽管竞争两个字后来才被人类唤醒,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的词汇。同时,我们也得承认,它将长久地伴随着我们而存在。当代的中职毕业生,没有哪一个愿意自己默默无闻,而都想找一个好职业,并要在事业上有所成就。“适者生存”是生物界生存和发展的普遍法则,在社会生活中,“优胜劣汰”也逐渐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趋势,毕业生分配就业制度的改革,竞争机制的引入,使得求职者的竞争观念必然会得到强化。

日本学者林利夫在《突破人生危机》一书中谈到这样一种现象:无论是日俄战争还是世界大战期间,越是害怕中弹而蜷缩进战壕中的士兵,反而越容易被流弹击中而丧命。相反,那些勇猛冲锋的战士却绝少被敌人的机枪打中,甚至连一点皮都不会擦破。这是不是一种普遍的事实,我们暂且不论,但具有竞争精神的人容易获得成功却是真理。

竞争的心态就是一种敢于对抗恐惧心理的主观愿望,是一种不畏任何困难的精神状态,是一种不屈服于命运摆布的心理态势。具有这种心态,就会有超凡的魅力,就会获得成功。

具有竞争意识的人,就要对自己的条件、环境、自身能力、机遇以及自己的努力多方面与他人进行比较,找准自身的位置和优势。

具有竞争意识的人,应该有明确的人生信念和目标,懂得生命的价值,也看重生命的价值,为自己的信念奋斗终生,不为压力和困难所左右,不被危险和威胁所动摇。

具有竞争意识的人,就要有一种“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就要锐意进取,不怕风险,不怕困难,勇于开拓新路。

具有竞争意识的人,应该极富有主见,既有浓厚的感情,又有明达的理智,决不会“为一分钱而动干戈”,“为一句话去与人为敌”。

具有竞争意识的人,应该积极上进而又善于自控,能持之以恒地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一个目标上,抗干扰,抵诱惑,牢牢地控制住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具有竞争意识的人,要与智慧相伴,并非不顾客观现实的可能性鲁莽冲动,真正竞争获取的成功,是建立在对各方面客观评估的基础上的。

3.坚强的意志力

意志,主要指人们行为的自觉性、果断性以及顽强性。自觉性指人在行动中明确的目的性,果断性是指能够适时地作出决定和执行决定,顽强性指只要目标合理就坚持不懈干下去的个性品格特征。意志和毅力相联系,毅力是持久意志的表现。

如果说每个人难免会出现困境的话,那么困境不仅在客观上有大、小之分,而且它给予人们心理的影响也有轻重之别。例如一次求职的失败,会不会灰心丧气就是对一个人意志强弱的考验。记得郑板桥有一首名诗《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石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自觉地锻炼自己的意志和毅力,要有明确的动机和目的,要有不怕失败,勇于克服困难的勇气。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迟早会获得求职的成功。

三、影响求职的心理因素与对策

在求职过程中,求职者将会遇到许许多多未曾经历过的情景,未曾相识的人,未曾接触过的事物或问题,这么众多的“未知”,可能会使求职者感到不安或焦虑,那么应如何调整心态,使之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就要正确地对待和处理好以下三个问题。

1.自负与自卑

自负是对主体和客体的分析脱离客观实际而作出的一种错误的判断,过高地估计了自身的能力、水平和竞争中的地位。表现为情绪过分高涨,洋洋自得,盛气凌人,常因小事而冲动,非常敏感,容易与人、与事产生对立情绪,做事往往不顾后果,遇到挫折或失败后又极易出现自卑的心理。

自卑是自我情绪体验的一种形式,是个体由于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或其他原因所产生的对自我认识上的态度体验,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轻视自己或看不起自己,担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或表现在对自己的生理条件如外貌、身高等以及对学习、交往各方面的能力评价上,认为自己明显不如他人,常常将自己的不足和别人对比,对别人的评价很敏感,把别人与己无关的言行看成是对自己的轻视,有时也表现为较强的虚荣心。

从一般情况来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点自负或自卑,只不过每个人表现的程度不同。因此具有一点自负和自卑的心理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也决非什么心理障碍。换个角度说,自负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而自卑则是对自己不满足的一种表现。人正因为有些自负或自卑,才要求要自我超越,以获得进步,逐渐转变为自信,正是这种循环往复,才能得到全面发展,人的智慧和潜能才能得到逐渐的开发和利用。

人最难认识的是自己。这是因为,人对自身的行为、形象不能直接地观察,只能从自己行为的结果或所处的环境,特别是他人对自己的反应、评价中获得信息,从而形成对自己的间接认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所形成的主观自我认识会与真实的自我有差异,这完全是正常的。自负或自卑的人就经常持这种不正确的主观认识,而又没有转变成对自我的基本认知,在错误的肯定或错误的否定的自我暗示的支配下,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乃至导致错误的行为。

有一催眠师曾对一身强体壮的男子施以催眠术。在催眠状态下,催眠师对他说,您现在手没有力气,连一支铅笔都拿不起来了。果然一个堂堂的男子汉,连握笔的力气都没有了,他已经把催眠师的语言变成了一种信念,他的行为就是这种信念支配的结果。

自负和自卑的心理状态是可以改变的。首要的问题是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评估自我,正确地对待社会环境;另外,要多与人交流,征求别人对自己的意见,对别人提出的批评要认真思索,“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还要避免介入不利于自己心理平衡的环境之中,学会运用心理调节技术,将自己的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

2.自我与现实的冲突

了解自我,认真地进行自我分析,为自己正确定位,还要了解社会现实,把握机遇,才能获得成功。

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急需各方面的人才,人事劳动制度、毕业生分配就业制度的改革也在逐渐深化,但社会上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既是比较高的,又是相对稳定的。总体上讲,需要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有创造性的人才。具体讲,就是要求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具有敬业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技术操作和适应能力、性格开朗、人格完整和身体健康的毕业生。但是在实际求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自我与现实的矛盾甚至冲突,每位求职者必须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自我与现实的冲突,原因是多方面的,除自身原因之外,社会现实中也的确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

当然,社会现实也不全是荆棘丛生、悬崖峭壁,也会有一条条光明之路,敢于攀登悬崖峭壁,披荆斩棘,定会寻求到光明之路。因此正视社会现实,具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并有相应的对策和战胜困难的勇气,则是每位求职者所必需的。

解决好自我与现实的冲突,首先就要对自我有一个正确的科学的评判,另外也要用发展的、辩证的观点来看待社会,对自己的期望值不要定得太高,要符合自身的实际,在社会求职中找到恰当的位置。要承认某些学校专业结构的设置还不够完善,其调整常带有一定的滞后性,长期的智力投资与某些企业承包者的短期行为相冲突,轻视女生、社会不正之风的干扰还会在一些人的观念中存在,行为上必然会有反应,也要看到社会发展取得的重要成就以及消除一切不合理现象的必然性,最终应该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平等竞争。

3.从挫折走向成功

生活是美好的,却又是复杂的。求职的道路下不乏鲜花、坦途和顺风之舟,但也可能是好事多磨、一波三折、行路坎坷。如果从一个人发展的角度,似乎可以这样说,每个人如若不遭受几番生活的磨难,艰难困苦的摔打,就难以达到光辉的顶点。

求职者在求职失败后,会产生挫折心理,引起消极反应,表现出一定的紧张和震撼,产生愤慨、烦躁、暴怒,或是忧郁、压抑、沮丧等情绪的体验,并对生活和身心产生消极的影响,容易使人导致心理失衡。但挫折又有积极作用,古人云:“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是这个道理。

然而如何对待挫折,求职者的态度是不同的,自然,结果也不相同。有的求职者在受到挫折后及时调整,采取了正确的做法而达到了成功的彼岸,有的则可能每况愈下,最终与成功失之交臂,留下终生遗憾。

如果求职者遇到了挫折,可参照下列步骤进行自我调整。

第一,对出现挫折的全部可能因素进行分析。从主观方面:主体的身体条件、经验、思想意识、方法、知识能力等;客观方面:自然环境的限制,社会环境中诸多不良因素的干扰等等。

第二,全力找出导致挫折的主要原因。在初步“扫描”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主要原因。

第三,在准确分析挫折原因的基础上,确定扭转失败、走出困境的方法和途径。

这里给求职者介绍一个典型的例子。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戴尔·卡耐基这个名字连同他的《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人性的光辉》、《美好的人生》、《快乐的人生》、《语言的突破》等著作,突然闯入了我国庞大的读者群。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戴尔·卡耐基这位美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家,运用心理学知识,对人类共同的心理特点进行探索和分析,开创和发展了一种融演讲术、推销术、做人处世术、智力开发术为一体的独特的成人教育方式。如今,美国卡耐基的教育机构多达1700多个。接受这种教育的,不仅有明星巨商、各界领袖,也有军政要人、内阁成员,甚至还有几位总统,人数多达几千万,影响着几代人。然而,他自己也承认:35年前,他曾经是纽约城里最不幸的一个家伙,充满着悲观和失望。

从挫折和困境中走向成功的人,给遭受挫折的求职者提供了可以遵循(把握)的原则:

第一,要有充分的理智。处于困境而又急于摆脱困境的人,往往容易受急于求到职业的盲目性影响的左右,做出缺乏理智和不明智的选择,这虽然表现出了一种冲出逆境的强烈欲望,但一般不会引导求职者走向成功。

第二,进一步洞察自己内心深处稳定的兴趣、爱好和职业方向。

第三,认识和把握住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于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求职者往往自以为清楚,实际上有许多误区。有时,自己以为是优势的,却并不足取,有时自以为是劣势的,却可以从中产生未曾预料到的创造力。

第四,分析客观条件下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选择是求职者的权利,健康的求职心理是求职者走向成功的必备条件之一,做好求职前的心理准备,会引导求职者顺利地走过求职的全部历程,并为今后事业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节 良好的职业道德

一、什么是职业道德

职业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或劳动。在这种职业生活中,便形成了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特定的工作或劳动中行为规范的总和。它通过人们的职业活动、职业习惯、职业态度、职业作风以及它们的社会效果表现出来。不同职业有不同的道德规范,行医有“医德”,执教有“师德”,从艺有“艺德”,经商有“商德”。在我国,无论什么职业的道德,其基本的原则是一致的,就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各行各业的具体实践,是集体主义原则在各行各业的形象表现。

二、职业道德的特点和作用

(一)职业道德的特点

1.职业性特点

职业是人们由于社会分工而长期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且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活动。职业道德既随着职业的产生而产生,又随着职业的发展而发展。它的职业性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在道德内容方面,职业道德反映本职业特殊的利益和要求,体现本职业特有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习惯;表达本职业特定的职业理想、职业职责和职业纪律。

在调节范围方面,职业道德只用来约束从事本职业的人员。一般来说,职业道德着重调整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相同职业的从业者内部关系;二是他们与职业活动中间接触的对象之间的关系。如师德只约束、调整教师,医德只约束、调整医护人员,艺德只约束、调整艺术工作者;商业道德只约束、调整商人。

在道德功效方面,职业道德既使社会公德职业化,又使个人品德成熟化。如热爱祖国是社会全体成员都应遵循的,在职业道德中落实为敬业爱岗。

2.主体性特点

职业角色是一种群体角色,职业道德是一种群体道德。职业群体的社会化程度高于个人、家庭和其他小型群体;职业人员的范围广、层次多,而且活动系统性强,其影响力大而持久;事实上,职业群体在从各个方面主导着现实社会生活。从这一点看,职业群体的道德也不能不在总体上成为全社会的主导道德。不了解这一点,就不可能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3.公共性和示范性特点

职业道德虽然都是针对职业特点建立的,各有侧重,但它们所依据的却是国家与社会公认的共同的道德观念和理想。职业道德的共同原则和基本精神具有社会普遍性,并且由于职业行为都具有公共性(有的是直接面对公众,有的则是以其最终产品或服务间接地面对公众),因而职业道德具有公共示范性。一种可以面对公众的道德行为,本身就会有“当前社会认可的道德是怎样的”示范意义。如果说,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公共事务、公共行为、公众关系上的道德.那么就应该说,职业道德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公德,只不过它是通过定向化、专业化而变得更加具体,更加深化了,因而是高层次的,具有示范性的社会公德样式。实际上,职业道德的加强和改善,将对改进整个社会道德,特别是社会公德面貌,起到关键性的带头作用。

4.实践性特点

职业道德为道德的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相结合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具体形式。由于职业的特点,职业道德的范围比较确定,制定和执行规则的标准具体充实,效果也易于检验;并且在道德领域中,它是最能够与经济体制、法制建设直接联系、相互配套的一个层面。所以,从职业道德入手加强道德建设,对我们来说不仅是重要的和紧迫的,也是可行性较高、大有潜力的。

(二)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

1.调整职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

如医务道德调整医务人员与患者的关系,商业道德调整营业员与顾客的关系,作家道德调整作家与读者的关系,艺术表演家道德调整艺术家与观众的关系,新闻出版道德调整记者、编辑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司法道德调整司法人员与当事人的关系等等。职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实际上是职业对社会的关系,是从职业的性质和特点出发,为社会服务,且在这种服务中求得职业的生存和发展。

2.调整各职业内部的关系

这包括调整领导与被领导之间、各部门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调整领导与被领导者之间关系的要求是,领导与被领导者都要自觉坚持相互合作的原则,领导者处事要公正,爱护和体贴下级;下级要尊重上级,创造性地完成本职工作;各部门之间要互相信任、互相支持、讲团结、讲风格,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同事之间要平等、互助,建立与发展新型的人际关系。哪个单位实现了这些基本要求,那里就会协调统一,团结向上;反之,如果互相拆台,互相掣肘,势必事倍功半。

3.调整行业之间的关系

通过职业道德的调整,使各行业之间能够协调统一。这突出地表现在生产、流通中关系密切的行业里。如工业和商业、旅游与交通等等,它们之间必须充分信任、互相支援,共同履行社会职责。否则,不仅要受到行政、甚至法律的干预,而且要受到“道德法庭”的谴责。职业道德要求各相关部门或行业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作。

4.促进职业人员的成长

一个人有了职业,就标志着这个人走上了社会。从此,他的生活就紧紧和职业生活联系在一起。人们通过职业实践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并接受职业道德的熏陶。由于职业道德同职业人员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感受真切,人们往往通过职业道德接受或深化一般社会道德,形成职业人员的道德境界。职业道德是职业人员在职业实践中得以成长的重要条件。古今中外,所有德高望重及事业上有成就的人,都是非常注重职业道德修养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一个讲职业道德的人,也必然是讲社会公德的人。注重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不仅可以培育造就一代“四有”新人,而且可以大大促进社会道德风尚的发展。

三、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

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生活的基本要素,也是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之一。抓好职业道德是道德文明建设的根本。

职业道德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首先必须重新确认职业道德的概念。封建社会职业道德主要是表现“仁义”、“忠君”、“报国”的意义和责任。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对旧的职业道德的辩证否定。它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础上的共产主义的道德原则在社会主义不同职业中的特殊体现。共产主义道德体系中的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是社会主义各行各业道德的核心,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实质是要求人们自觉地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为两个文明的建设和人民的幸福贡献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从“五讲四美三热爱”、“岗位学雷锋、行业树新风”,到“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以及社会服务“承诺制”的推广;从焦裕禄、吴天祥到徐虎、李素丽、林炳熙等先进典型,代表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的成就,反映了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主旋律。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对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即“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每一个从业人员都必须认真遵守这些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

1.爱岗敬业

爱岗敬业是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普遍的要求,在任何部门、任何岗位工作的公民,都应爱岗、敬业,从这个意义上说,爱岗敬业是社会公德中一个最普遍、最重要的要求。

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为做好本职工作尽心尽力;敬业,就是要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职业,即对自己的工作要专心、认真、负责任。爱岗与敬业是相辅相成、相互支持的。

要达到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要求,首先要有献身事业的思想意识。人是为生活而工作的,也是为工作而生活的,应当把自己的职业当成一种事业来看待。献身于事业就是要把自己的才华、能力以至于生命都投入到事业当中去,认认真真、毫不马虎。只有具备这样的思想意识,才能以从事本职工作为快乐。第二,要培养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只有干一行、爱一行,才能认认真真“钻一行”,才能专心致志搞好工作,出成绩、出效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用人单位与择业者之间是双向选择的,择业者存在很大的可选择性、自由性,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人才的相对饱和,用人单位会倾向于选择那些踏踏实实工作,有良好工作态度的人。所以,干一行、爱一行在今天仍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第三,爱岗敬业要贯穿工作的每一天。提倡爱岗敬业,并非说一个人一辈子只能呆在一个岗位上。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个人一生可能会有很多次的岗位变动。然而无论他在什么岗位,只要在岗一天,就应当认真负责地工作一天。岗位、职业可能有多次变动,但对其工作的态度始终都应当是勤勤恳恳、尽职尽责。

2.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是一个人能在社会生活中安身立命之根本。诚实守信也是一个企业、事业单位行为的基本准则。企业若不能诚实守信,它的经营则难以持久。所以,诚实守信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公民的职业道德之一,每一位公民、每个企业主、每个经营者,都要遵守这一基本准则。

诚实是人的一种品质。这种品质最显著的特点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能够讲真话。他能忠实于事物的本来面貌,不歪曲、篡改事实,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思想,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不说谎,不作假,不为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欺骗别人。

守信也是一种做人的品质,就是讲信用,讲信誉,信守诺言,忠实于自己承担的义务,答应了别人的事一定要去做。其中“信”字也是诚实不欺的意思。

诚实守信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比较晚,市场发育不成熟,市场经济的规则也不健全,因此,在经营活动中仍存在大量“不诚不信”的现象,一些人在私利的驱动下,缺斤少两、坑蒙拐骗、偷工减料、假冒伪劣、不讲信誉、不履行合同,坑害消费者,这实际是一种不公平的竞争。“不守信”也存在于其他领域,如有些干部有意夸大成绩,缩小问题(或者是有意夸大问题,缩小成绩),总而言之是不实事求是。这一类的不诚实、不守信的危害也是极大的。“不守信”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多。有的人不注重“守信”,说话往往言而无信,出尔反尔;开会或赴约,总是迟到,不能遵守时间,这样的人就不具有“守信”的美德。

要在全社会发扬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扭转—些人不诚实、不守信的行为,首先,要靠教育,要晓之以理,用生动的事例告诉人们信誉的重要性。其次,要靠自我养成,从说真话、守时间、讲信誉等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第三,要发挥道德舆论的力量,对不讲信誉、不讲真话的行为予以批评、谴责,使他们脸上无光、心中内疚;对于讲信誉、以诚待人的公民要予以赞扬,号召向他们学习。第四,我们也要看到,道德教育不是万能的,仅用道德手段还不能解决问题。必须在发挥道德作用的同时,与完善法纪、加强管理、改革用人制度等措施相配合。

3.办事公道

办事公道是很多行业、岗位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其涵义是以国家法律、法规、各种纪律、规章以及公共道德准则为标准,秉公办事,公平、公正地处理问题。其主要内容有:第一,秉公执法,不徇私情,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正确处理执法中的各种问题。第二,在体育比赛和劳动竞赛的裁决中,提倡公平竞争,不偏袒,无私心,作出公平、公正的裁决。第三,在政府公务活动中对群众一视同仁,不论职位高低、关系亲疏,一律以同志式的态度热情服务,一律照章办事,不搞拉关系、走后门那一套。第四,在服务行业的工作中做到诚信无欺、买卖公平、秤平尺足,不能以劣充优、以次充好。同时,对顾客一视同仁,不以衣貌取人,不以年龄取人。

4.服务群众

服务群众是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要求在职业道德中的具体体现,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各个服务行业工作人员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其主要内容有:第一,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热爱本职工作,甘当人民的勤务员。第二,文明待客,对群众热情和蔼,服务周到,说话和气,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帮群众之所需;第三,廉洁奉公,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坚决抵制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正之风。第四,对群众一视同仁,不以衣貌取人,不分年龄大小,不论职位高低,都以同志态度热情服务。第五,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欢迎群众批评,有错即改,不护短,不包庇,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的勤务员,在一切工作中,更应该时时关心人民群众,处处为人民利益着想,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

5.奉献社会

奉献社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要求,是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的最好体现。奉献社会的实质是奉献。无论什么行业,无论什么岗位,无论是从事什么工作的公民,只要他爱岗敬业,努力工作,就是在为社会做出贡献。如果在工作过程中不求名、不求利,只奉献,不索取,则体现出宝贵的无私奉献精神,这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

奉献社会职业道德的突出特征是:第一,自觉自愿地为他人、为社会贡献力量,完全为了增进公共福利而积极劳动;第二,有热心为社会服务的责任感,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竭尽全力为社会做贡献;第三,不计报酬,完全出于自觉精神和奉献意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要大力提倡和发扬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

四、职业道德的养成

1.职业道德养成的意义(1)有助于各行各业的职业工作者自觉地提高对职业的认识,增加职业意识,培养职业感情,锻炼职业意志,树立职业理想,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和习惯,忠于职守,做好本职工作。

(2)有助于防止和抵制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各种不正之风,纠正违背职业道德规范的以权谋私、假公济私、玩忽职守、官僚主义等不道德的行为,从而达到树行业新风的目的。

(3)有助于调整各行各业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职业与职业之间、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矛盾。使职业群体之间建立互相尊重,关系融洽,互相服务的关系。

(4)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职业道德水平,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工作者的精神状态和道德水平,最能反映社会风尚。如果从事各种职业活动的人,通过道德修养和教育,纯洁思想道德境界,表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就能通过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为社会、为他人服务;忠实履行道德义务,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必然相应得到提高,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2.职业道德养成的内容和方法

(1)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养成的内容可概括为:获得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知识,形成职业道德意识,培养职业道德感情,端正职业道德行为。以上各项,也是培养良好职业品德的重要条件。

获得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知识,就是要知道共产主义道德标准、社会主义道德标准,而且更要知道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标准,做一个有职业道德的人,应该遵守哪些行为准则。生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应该了解社会主义道德原则、规范的内容。在社会主义道德原则指导下,掌握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规范,了解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以便规范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职业活动更符合职业道德的要求,避免在职业实践中出现失误和错误。

形成职业道德意识。形成了职业道德意识的人们,在从事职业活动中就能把握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样做是道德的和怎样做是不道德的,反映了当前社会和广大劳动人民对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的道德要求。职业道德意识包括:职业道德认识,职业道德感情,职业道德信仰和意识的能动作用——即职业道德行为。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认识,是指对社会主义社会中各种职业行为标准的看法。充分认识本职工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意义,实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是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雷锋为我们树立了培养职业道德认识的光辉榜样。

培养职业道德感情。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感情是联系于职业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表现为对职业的责任感、荣誉感、幸福感上。这些感情能激发人们对所从事的事业的锲而不舍的追求,对服务对象满腔热情以及对本职工作认真负责和一丝不苟。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信仰,是社会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理想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化,表现为主动精神、拼搏精神和献身精神的思想境界。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行为,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意识在职业活动中的能动表现。要求职业工作者有与职业道德意识相统一的较高道德修养以及文明和谐的举止言谈。

职业道德的丰富内容需要每个职业工作人员认真学习、掌握,并在实践中努力运用,最终化为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

(2)职业道德养成的途径和方法应该是外因和内因的有机结合。

从外因方面讲,作为承担培养合格人才任务的各类学校特别是职业学校,应该把对学生进行系统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当作重要的任务,纳入教学计划,认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列宁曾说过:“真理不能在工人头脑中自发产生,需要从外部灌输”。通过系统的职业道德内容和规范的教育,达到两个目的,这就是:

第一,掌握具体的职业道德规范。前面讲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是各行各业共同的规范,各行各业还有不同的规范。如师德的具体要求:对事业——献身教育,甘为人梯;对学生——全面关心,诲人不倦;对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同事——十分尊重,与人为善;对家长——主动联系,解人之难。职业学校的每个专业都是与具体的职业、工种相对应的,因此,每个专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要使学生认识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工种的社会意义,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明确今后具体的职业义务,怎样履行职业责任;本行业有哪些法规制度,有哪些人际交往;本专业的发展趋势,需要掌握什么新知识和新技能;在本职工作中怎样创业等等。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内容,不能泛泛而论、只讲共性,不讲个性;只有让学生联系所学专业,掌握具体的职业道德规范,才能指导道德实践。

第二,培养优良的职业道德品质。构成职业道德品质的基本要素有“知”、“情”、“意”、“行”。“知”是指对职业道德的认识,是人对职业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对道德是非、善恶的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观念、信念和评价能力。职业道德认识是形成职业道德品质的基础。“情”是指职业道德情感,是人判断客观事物的是非、善恶时引起的内心体验,是对客观事物爱憎好恶的主观态度,包括职业的荣誉感、幸福感、义务感和责任感等。其中职业道德义务感和责任感是一个人职业道德倾向性的核心。“意”是指职业道德意志,是为实现职业道德行为所做出的自觉的顽强的努力,包括自控力和毅力,是调节职业道德行为的一种精神力量。“行”是指职业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职业道德认识、职业道德情感、职业道德意志的支配下,对他人和社会做出的行为反应,包括一般职业道德行为和经过多次练习所形成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是衡量一个人职业道德品质优劣的根本标志。“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不可分割的整体。进行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过程是这四个基本要素共同提高的过程,因此具有统一性。但是,在优良的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四者又有相对独立性,使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具有多端性。

职业道德规范的实施是通过各行各业职业工作者来完成的。因此,各级各类职业组织就要承担对在职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任务和贯彻落实职业道德规范的任务。单位应将本行业职业道德规范通过各种方式灌输给自己的员工,重要的是检查落实职业道德规范的执行情况,严禁且查处违反职业道德的人和事。这是帮助员工养成良好职业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的重要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职业道德的养成还要通过每个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学生或已经踏上就业之路的员工自觉学习和培养。没有每个员工的自觉的道德修养、自我教育,来自外因的教育就不可能取得应有的效果。进行自我职业道德培养应从以下两方面开展。

第一,积极、主动地接受学校和单位的职业道德教育,获得职业道德知识,知道职业道德的标准,了解做一个有职业道德的人应该遵守哪些行为准则及各行各业特别是你要加入的行业有什么样的职业道德规范。这可避免你在职业实践中出现失误和错误。

在获得职业道德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大脑的思维、判断等内化过程,形成职业道德意识。只有形成职业道德意识的人,在从事职业活动中才能把握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样做是道德的和怎样做是不道德的。

第二,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必须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和显现。进行职业道德自我教育和完善必须付诸实践。职业工作者只有在各自岗位的职业活动实践中才能真正认识和体察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本质、内容及要求,才能暴露、发现以致洗刷掉自己身上的弱点、缺点和污点。这就要求每个职业工作者理论和实践相统一,言行相一致。通过学习,从理论上懂得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荣誉,什么是耻辱;什么是高尚的行为,什么是卑劣的行径;什么是忠于职守,什么是玩忽职守;什么是坚持真理,什么是固执己见;什么是敢于负责,什么是独断专行;什么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懂得了为什么要培养这些品质之后,还要立志把这些认识变为行动。这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这是从实践中获得的正确认识用于改造客观世界的重要步骤。把这些认识用在生产、工作中去实践,同时不断地克服自己身上由于认识不清所形成的缺点、毛病和不良习惯,这样才能不断地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一个言行不一、表里不一,不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说不做的人是不会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的。第三节 过硬的专业素质

在谈专业素质时,首先必须清楚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关系。

科学文化素质是指人们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人类文化的各种基本知识的认识和掌握的程度。

科学文化素质是专业素质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只有首先学习并且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学习和形成一定的专业素质,二者成正比关系。即科学文化素质越高,学习专业知识的速度就越快、范围就越广。一个不懂微积分和大学物理的人是无法听懂专业基础课——力学等课程的,而不懂力学就无法精通如机械、建筑、地质等学科的专业知识。这就是我们经常强调基础要宽厚,专业要扎实的道理所在。基础和专业的关系好比一座山峰,基础相当于山基,专业相当于山峰,没有厚重的山基作支撑,山峰是立不住的。由此可见,在强调专业素质的重要性时,首先必须承认和肯定科学文化素质对专业素质的重要性。每个立志学好专业知识的人都不能忽视专业素质,都必须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因为职业学校的专业性更强,所以更应突出专业素质的培养。

专业素质是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时,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品质。随着职业的日益分化、细化,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素质,否则,根本无法履行自身的岗位职责。专业技能素质是职业素质中的核心内容。

一个人的专业技能素质越强,在职业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就越显著,创造力也就越强。专业技能素质是通过内化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能而形成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相辅相成的,专业知识是专业技能形成的基础,而专业技能又是实际运用并且不断获取专业知识的必要条件。

一、专业素质的重要性

1.有利于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

在21世纪,社会为每个人创造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天地,提供了更为均等的就业机会。然而,一个人能否找准自己的职业天地,并有所作为,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自身的竞争实力。竞争实力主要体现在一个人所具有的职业素质上,而职业素质中的核心内容就是专业技能素质。目前在为数众多的失业、待业职工中,相当一部分人具有较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工作经历,具有待开发的巨大潜力。然而一个同样不能回避的问题是,他们年龄偏大,技能单一,特别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并向各个领域渗透,工作岗位对求职者的技能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使得不少待业者面对大好机遇束手无策。这就出现了一对新的矛盾,一方面确有很多高速发展的新型产业如旅游、信息服务、金融、房地产、环境保护、卫生保健等迫切需要大批经过专门训练的有初中级专门技术、会操作、精业务、熟管理的工作人员,社会上不少职位、岗位虚位以待;另一方面,许多转岗转业职工、大批求职者由于自身素质差、技能水平低而力不从心、坐失良机。

失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难,难在缺一技之长。因为他们的学历普遍偏低,所掌握的技能比较单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职工,基本上是一个工种干到老,一次分配定终身。

许多人在原企业只是从事简单劳动,离开岗位后,因无一技之长或多技之长,缺乏对社会其他职业的转向能力和适应能力。据北京市工业系统调查,在下岗人员中有66.6%的人因缺乏一技之长,难以面对新职业竞争上岗。残酷而严峻的形势告诉我们,只有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才有利于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

2.有利于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衡量人生价值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一个人潜在的创造力是否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把个人潜在的创造力发挥出来,为社会创造财富,做出贡献,个人的人生价值便得到实现。

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在于多为社会进行劳动创造。那么这种劳动创造又依靠什么呢?从社会方面来说,当然要依靠社会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依靠集体和他人的支持;而从个人方面来说,就是依靠个人的知识和能力。这种潜在于个体内部的知识和能力,必须而且只有通过自己的行为才能表现出来。我们国家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已为每个人实现人生价值创造了宽松、和谐、奋发向上的社会环境,专业素质全面、技能过硬的人可以通过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施展自己的才华,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价值。改革开放中涌现的各类科技人才、技术骨干、劳动模范都是实现个人价值成功的典范。

3.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

著名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博士说:“工业社会的动力是金钱,但在信息社会却是知识。人们将会看到一个拥有信息且不为无知所挟的新阶级出现。这些人会拥有权力——但这权力并非来自金钱,不是来自土地,而是来自知识。”专业知识将成为人们拓展生存空间,提高生活质量的必备条件。在一个越来越市场化,也越来越趋近公平的就业机制中,一个人是可以凭自己的素质得到相应的回报的。人们“从一而终”的就业观念大为淡化,另谋高就进行“职业再设计”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凭着自己的智慧、学识、才能、专长可以找到最符合自己要求的岗位,不仅理想、抱负可以实现,而且在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下可以获得优厚的物质金钱回报,使自己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物质生活的质量大大改善。用自己的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这是改革开放的政策和市场经济社会给人们带来的机遇。

二、专业素质的内容

1.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

专业知识是指建立在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之上的,与其所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的知识,如计算机、机械、电工、植物、林业、农业、水利方面的知识就是专业知识。

职业相关知识是与职业基本知识有着直接的密切联系的知识,是职业基本知识的补充、延伸和完善。职业基本知识好像树的主根、主干,职业相关知识好像树的支根、枝叶,两者结合就能使人的职业知识形成树状结构,根深叶茂,本固枝荣。进入知识信息化时代,很多相关知识成为从事某一专业工作的必备知识,如计算机已成为各行各业必备的工具,不懂计算机知识就将无法从事本专业工作。

2.职业普通技术和职业专门技术

普通技术指一个职业大类中,各个工种普遍通用的技术。如机械制造厂的生产,按工艺流程分为准备、加工、装配三个阶段,相应划分铸工、金工、装配等工作类别。加工阶段又可分为车工、钳工、刨工、铣工、磨工等。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如磨工又细分为工具磨工、外圆磨工、平面磨工等。但是,加工阶段各个工种普遍通用的技术是金属加工技术。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指出:“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因此,现实的职业教育要适应未来的职业需求,职业技能训练的范围宜宽不宜窄,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多掌握些职业普遍通用的技术,基本功扎实,适应性就强。

职业专门技术。职业学校设置的专业,对应的都是技术性职业,即技能范围较广,操作过程复杂,重复劳动很少,培训时间较长的职业。职业专门技术就是从事某类职业或工种不可缺少,而其他职业或工种不一定要具备的技术,它在职业学校中是专业培训的内容,通过实验、实习、见习、操作训练等实践性教学活动进行传授。如车工要在车床上车削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合金、非金属等材料的零件,包括轴类、套类、三角形螺纹零件,按工艺要求和规定工序独立加工,检查加工零件的质量,达到技术等级标准,并能进行车床保养,排除常见故障等。诸如此类的职业专门技术,都要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技能训练,反复操作才能掌握。智力技能(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运动技能)紧密结合,活动方式的基本成分达到自动程度时,就成为技巧。

3.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即从业能力,指从事某项职业所需具备的能力。技术、技能、技巧是职业能力的组成部分,但是,职业能力比它们的内涵广些、结构稳些、功用多些、要求高些。职业能力还包括技术以外的内容,如市场调查能力,生产策划能力,企业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有些职业能力不用技术形式,而用别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旅游业的导游能力是在传授地理、历史、文学、民俗学、生物学、心理学和建筑艺术、园林艺术、讲解艺术等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多次训练而成的,没有动手操作的技术,既可用于职业活动,也可用于非职业活动。足球爱好者的某项或几项足球技能可能不比职业运动员差多少,但不能说他们的运动能力强。职业运动员动作的规范性、反应的准确性、应变的灵活性、高难度特殊动作及其形成的心理机制,是球迷望尘莫及的职业能力。

三、专业素质的提高

1.培养稳定健康的专业心理

专业心理是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品质的总和。健康的专业心理,对学生成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为什么同样智力、年龄和相同入学分数的学生,在同一学校学习同一专业,接受相同的教育,但是毕业时,会有很大的差距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专业心理有差异。由“求学期”向“创造期”过渡阶段的学生,要尽早地形成稳定而健康的专业心理,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这样才有利于早日成才。学生可从以下三方面培养健康稳定的专业心理。

(1)从社会需要出发,培养对专业的感情。许多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的认识比较模糊,感情比较淡漠,即使是从小就爱上了所学专业,其认识也并非很深刻。但这并不要紧,重要的是看这些人在进一步了解专业特点以后,能否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自觉去培养对专业的感情。有了对专业的感情,学习起来就会顺心、有信心。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这里的“热爱”就是指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怀有一种特别的感情。有了对事物的认识,产生了对它的情感,于是就会采取行动。

(2)有选择地学习知识,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当今世界的知识增长速度和增长量都是十分惊人的,有人用“知识爆炸”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人不能像凸透镜聚焦一样把精力集中起来,有选择地去获取某一方面的知识,专攻一个主要方向,就很可能被淹没在知识的海洋里,难以成为人才。学生只有几年学习的大好时光,更应该有选择地去摄取知识,调整知识和能力结构,把握住本专业最前沿的信息。在掌握某门主要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再提倡横向开拓。

(3)了解专业发展方向,提高事业成就欲。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要善于找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科普读物和在本专业上有过杰出贡献的名人传记来阅读,多请老教授、老专家谈本专业发展的前景,增强自信心。在掌握本专业知识时既要虚心好学,又要敢于提问,培养创新意识。平时对待专业性的大作业,如课程设计、小论文等要抱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利用机会多参加本专业学术讨论会,把对专业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这样,从事专业实践活动多,获得成功的概率也就大了。专业人才的成长过程,就是为实现大大小小的目标而奋斗的过程;一个个目标的实现,又会不断增强其前进的勇气和决心。

2.增强主动性,学好专业知识

在中小学时期,学生喜欢教师灌输式的教学;进入专业学校后,学生喜欢引导型的老师,这就体现了专业学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为学生经过前十多年的学习生涯,已经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积累了一些经验,具备自我识别、自我探寻知识的基础,学习上具备一定独立自主性意识,表现为不满足老师课堂上讲授的知识,而愿意多方面开拓自己的知识面。于是,有很多同学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也要注意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同于自学成才,学生仍需教师的引导和教育。

3.开发智力,创造性学习

心理学家认为,智力主要是指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所达到的水平。智力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像能力与实践活动能力。人的智力有高有低,用一种数量表示出来就叫智商。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智商除去最高和最低的少部分外,绝大多数人的智商是属于正常范围以内的。智力作为人的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侧面,不完全是先天决定的,它更取决于后天的开发,只有主动开发智力,将智力转化为智力效应,进而转化成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这时才能体现出智力的价值;智力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只有勇于实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智力的作用,产生了智力的效果,才能使智力创造出价值来,即获得智力的效应。俄国文学家冈察洛夫的长篇小说《奥勃洛摩夫》的主人公奥勃洛摩夫是一个有着较高智商、颇有教养的人,他住在祖传的富裕的庄园领地,有300多个家奴供他使用,因而养成了醉心空想、无所事事、悠闲慵懒的习惯,整天除了吃饭就是睡觉。奥勃洛摩夫成为被生活抛弃的“多余的人”。宋朝作家王安石笔下的少年仲永少年时聪慧,被人称为奇才,可谓高智商者,但后来其父并未将他的智力予以开发——送他读书,或学习其他什么,而是让他在没有文化的村野随意长成,及至他长大,已经完全没有了聪慧与才气,成为了平庸之辈。以上典型的例子都说明再高的智商如果不加以开发和利用也是不能帮助人取得成就的。只要不是低智商者,就应该重视自己的智力开发。

开发智力,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的智力结构的优势。人的智力五大要素也称智力结构。五大要素在人的智力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不能互相替代。

观察力相当于智力结构的眼睛,通过观察力把外界的信息接收过来。

记忆力相当于智力结构的存储器。通过观察力这个眼睛,把外界的信息吸收过来,存储在智力结构中,以备随时提取使用。

思维能力是智力结构的加工器,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重建与组合,思维能力是智力结构的核心。

想像力是智力结构的翅膀,它使人的智力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各种信息富有活力。

实践能力(动手能力、操作能力)是智力结构的转换器,它是智力转换为物质力量的凭借。

这五种基本能力发展的速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的人可能思维能力发展的水平比较高,相对而言,他的实践能力发展水平比较低一些。也有的人记忆力发展水平比较高,相对而言,他的想像能力发展水平比较低。也有的人,他的实践能力发展水平比较高,而他的记忆能力发展水平比较低。也有的人观察力发展水平比较高,而他的记忆能力发展水平比较低。

了解了智力结构要素的这些特点,就能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智力结构状况,就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智力结构优势。

发挥智力结构优势,一要努力使智力五大要素得到全面的发展,防止单纯追求某一要素的发展,造成智力结构失衡;二要在五大要素都得到一定发展的基础上,使某一智力要素或某几种智力要素得到突出的发展,实现人的智力个性化,智力个性化程度越高,越能造就专门的人才。

人的个性智力结构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扬长避短是上策。因此,发挥智力结构优势,在某种意义上讲就能提高智力效应。每个人都要了解智力结构的特点是什么,五种要素的特点是什么,自己的智力优势是什么,自己的智力劣势是什么。在充分了解自己的智力结构特点、优势与劣势的情况下,就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效应奠定了基础。

21世纪,人对社会选择的自由度将进一步开阔。因此,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智力结构优势,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展。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创造性学习,要注意处理好以下三种矛盾。

(1)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与被动,对学习的效果影响极大。学习是否主动,最重要的是学习的动机正确与否。不要认为学习是为了别人或“为父母而学”,学习是为了提高修养和科技文化水平,以便将来为祖国做贡献,光荣与骄傲将一并属于你。

(2)机械学习和理解学习:机械学习简单地讲就是“死记硬背”,这样将束缚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妨碍学习的效果;理解学习就是运用灵活的学习方法,是在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的基础上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可使学生获得一种灵活思维方式,提高学习能力。

(3)广博和专深:广博与专深是互相促进的,互为条件的。广博的知识是专深的基础,一方面或几方面的深入研究,又会带来知识的广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须正确处理广博与专深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同时在专业上有所发展。

4.注意基本能力的培养

能力是指完成各种活动的本领。能力和知识的区别是:知识是人类历史经验的总和,能力是为顺利完成活动而在个体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知识在不断更新,知识更新周期在缩短,而能力一旦形成将长期发生作用。渴望成才的青年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务必注意自己基本能力的培养。

5.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智力所达到的水平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认识能力所达到的水平,另一方面是实践能力所达到的水平。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二者是相互联系的。在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创新与知识的传播、知识的应用是不可分割的。只有知识创新与知识应用结合起来,才会既有高水平的知识创新又能高速度建立新的知识产业,形成二者的良性循环,互相促进,水涨船高。

在知识经济时代,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相互连接、相互转化,不仅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大标志,而且也是一个国家现实的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第一线的技术型人才。在未来的工作中,必须面对生产运转中的种种现实问题,必须具备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学会知识的应用。

职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参与各种实验课的教学活动,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演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经验;二是积极参与见习和生产实习,亲自动手,学会操作和使用生产必需的工具和设备,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这些被称作“再造性技能”的能力虽然技术含量不高,但它却是基本的、必备的;三是要在学校教师带领下,直接采用“教学工厂”的教学组织形式来培养创造性技术技能。可以承接企业具体业务,从设计方案制定、经济核算、零部件采购到安装、调试等全过程。通过这样的“操作过程”,培养学生对全面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最终养成企业需要的职业素质。第四章 求职技巧

在就业机制市场化、就业渠道多元化的今天,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业呢?很多学生在寻找工作的时候,感到无所适从,往往是一头西一头东地乱撞,但常常是收效甚微,满怀信心而去,怏怏不乐而归。究其原因,除了就业市场的压力之外,对求职方面的有关知识掌握不够是关键。因此,本章将重点介绍求职技巧,如求职前搞好就业信息的搜集与整理,写好求职信和履历表,以及女生如何求职等等。这些对初涉就业市场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第一节 利用好就业信息

一、就业信息的特征

信息分为广义信息和狭义信息。从广义讲,信息是指事物存在的方式或运动的状态及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达;从狭义上讲,信息就是消息接受者预先不知道的消息、资料和情报。

就业信息是狭义信息中的一种。所谓就业信息就是指求职择业者事先不知道,然后经过加工整理,能被求职择业者所接收并对其选择所从事的职业或职位有价值的消息、资料或情报。

就业信息一般具有以下几种特征:

1.目的性

人类社会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反映人类社会活动的信息总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收集、发送、传递与应用的。作为就业信息,它不同于一般信息,其直接产生于社会活动中。就业信息作为经济活动的表征,在某种意义上讲,它也是人类社会经济和行为的表征,较之于其他信息来说,它具有更加鲜明的目的性。具体说来,就业信息的目的性,首先是指就业信息能明晰反映社会经济活动与劳动者数量素质的关系,直接为人们求职择业服务;其次,就业信息的收集、发送、传递和应用,是人们的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总是为发展经济的一定目标服务;再次,就业信息的收集、加工、传递等一系列的处理工作,是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进行的,完全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2.变化性

就业信息具有变化性,是因为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和人才供需状况是不断运动变化着的,所以,就业信息作为整个社会经济状况和人才供求矛盾的反映,也是不断运动变化着的。比如,有的专业前些年十分紧俏,那么这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就轻而易举;当这些部门人才饱和需求量下降时,要获得就业就相对难了。就业信息具有的这种不断变化、不断更新的特征,要求我们在求职择业时,不能总是抱着老信息不丢,要重视新的就业信息;不然的话,就会给自己的求职择业带来困难,甚至失败。

3.社会性

就业信息的社会性表现在,宏观上与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联系紧密,从而形成指导毕业生就业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微观上又联系着国民经济的各行业、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事业单位以及人们的具体活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生产结构、人口构成和劳动力素质等因素决定着就业信息的内容、特点。所以,人们只能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运用事物相互联系的观点、全面分析的方法去捕捉就业信息、研究就业信息、处理就业信息。

4.效用性

就业信息的效用性就是它的功能,它的价值性。如毕业生根据就业信息谋求到自己满意的工作岗位,这既满足了个人生存、成才、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使用人单位招聘到合格人才,并通过劳动与生产资料的有机结合,创造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寄载性

就业信息总是通过一定载体(媒介)来进行传递的,诸如报纸上各种文字招聘广告、用人单位概况资料介绍、毕业生个人简历等文字材料、电视人才招聘广告等等。正由于就业信息的寄载性,使就业信息总处在一定的传递过程中,成为人们相互联系的纽带,也为人们搜集、整理、综合、分析就业信息,掌握就业知识提供了方便,还为毕业生认识就业形势、把握就业机会创造了条件。比如,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从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获得需求信息后,及时公布给毕业生,可使毕业生从中得到了最新的就业资料,获得择业机会。

6.时效性

就业信息的时效性使就业信息的功能有一定的期限,达到了一定期限,它的功能就会减少,甚至全部丧失。如某公司近日内招聘一名营销人员,若今日有人去应聘并合格,而被录用了,那么“某公司需一名营销人员”的这个就业信息在次日就失去了使用价值。可见,就业信息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及时用之是财富,过期不用成垃圾。当收集到丰富的就业信息时,就要及时处理,尽早向用人单位反馈,不要犹豫不决,痛失良机。

7.共享性

物质、能量、信息是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着的三大要素。信息的传递不像物质和能量传递那样遵循守恒规律。如果把自己拥有的就业信息传给别人,别人虽然获得了这些信息,但是你拥有的就业信息并没有减少。人们把就业信息可以被大家共同享有的属性叫做信息的共享性。根据就业信息共享性的要求,择业者一旦获得某种就业信息,应及时分析研究并马上作出决断,向招聘单位表明自己的态度,这样就能捷足先登。

二、掌握宏观就业信息

就业信息的内容较多,范围也比较广泛,它包括就业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各行业、各种职业需要的动态、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与现状以及就业的参考信息等等。

1.就业政策方面的信息

国家的方针政策是一定历史时期客观经济要求的集中体现,反映着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代表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政策既是政府对整个社会进行统一管理的依据,也是任何组织、个人活动的行为准则。

每一项经济改革政策的出台都会对职业市场产生重大影响。我国经济正在进行深化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资产重组以及国家政府机构的改革,无不对职业市场产生重大影响。这一系列的改革政策相继出台,一方面使公有制企业减人增效,造成下岗失业现象;另一方面,经过改革,公有制经济可以获得更快更健康的发展,最终会增加就业。同时,由于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的迅速发展,可以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

2.法律法规方面的信息

法律法规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地方权力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是国家调整社会关系、管理和规范组织与个人活动、排除组织间纠纷、制裁违法行为的依据。法律法规既赋予组织和个人进行各种活动的权利,又赋予了组织和个人同一切侵犯自己合法权益行为做斗争的有效手段。法律法规中,关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原则,就业工作程序,政府、学校和中介机构的职责,用工单位、毕业生的权利和义务,保证公开公平竞争,毕业生就业市场和就业行为方面的内容,都属于法律法规类就业信息。

3.社会经济发展信息

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在不同时期是不相同的,社会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着的。每当社会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时期,社会各方面都处在大力发展之中,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就增大,毕业生求职择业成功的机会也比较多;反之,则因经济发展缓慢,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减少,毕业生择业也会困难增多,范围缩小,成功率下降。目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国民经济比较活跃、繁荣,经济建设需要人才的信息也会越来越丰富,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改革措施,国民经济生产布局及产业发展规划,长江三峡工程建设,新工业区开发,铁路新线建成,房地产复苏,新行业、新产品、新公司、新项目的出现等经济信息中都有有助于就业的信息,若能抓住这类信息,就能帮助自己分析经济建设形势和人才需求状况,明确择业方向,确立就业目标,立足现在,着眼未来。

4.社会职业变化信息

自主择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职业市场也受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影响。某种职业,劳动力供给大于职业需求,就会出现局部劳动力过剩现象;反之,职业需求大于劳动力的供给,就会形成劳动力短缺现象。这在一些热门职业和冷门职业中常常会发生。如前几年财会和计算机专业岗位需求大于供给,求职者纷纷学习财会和计算机专业,拚命拿到这两个热门职业的各种证书,由此导致供给大于需求,反而使这两个职业的就业变得困难了。

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说到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形势好,对劳动力的需求就大,经济形势不好需求就小。新增劳动力的多少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多少都影响劳动力的供应量。

关于宏观就业信息,一般多由劳动人事部门定期发布。劳动就业工作是政府的一件大事,世界各国无不把解决就业问题当作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来对待,因为这是一个关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大问题。作为主管就业工作的劳动人事部门每年都发布大量的就业信息。如劳动就业统计信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大举措,大专院校、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文件等,了解这些宏观政策信息可以减少自己就业的盲目性,增加自觉性。

三、了解就业单位信息

(一)了解单位的内部结构

在求职前,不管你到哪一个单位,首先要了解单位的基本框架结构,单位内部有哪些主要的管理和业务部门,这些部门的基本职能是什么等等。

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掌握有关单位结构的知识,了解这方面的信息是十分必要的。比如,有许多毕业生在求职时,不去找单位的人事部门,而是直接找到了有关的职能部门。如要求职广告设计职位就去找广告部,要求职会计职位就去财务部,要求职推销员就直接去市场营销部。但这些具体的职能部门只是负责具体的业务工作,没有人事权,也不承担考核、面试等任务。

下面介绍一个典型的企业内部结构,其他类似的单位,虽然部门的多少不一,所叫名称有所区别,但基本结构成分是一样的。

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示例:

1.经营部:负责企业的经济运营工作,下设四个部门。

①经营企划处,主要职能有:

·确定企业的经营目标、方针和政策

·制定年度的综合经营计划

·经营目标的管理、分解与考核

·进行市场调研与分析

②物资供应处

·制定本企业的物资供应计划

·组织物资采购与调拨

·物资储备管理

③市场营销处

·进行市场调查,并提出分析意见

·开展产品促销,扩展市场和销路

·管理经营合同

·组织订货、发运工作

④财务处

·资金的筹措、使用和管理

·成本核算与费用管理

·会计核算

·与银行等金融部门的业务往来

·编制收支计划与财务报表

·向决策者提供财务情况报告

2.生产部:负责企业的生产工作,下设三个部门:

①产品开发与设计处

·产品设计的技术信息的搜集与分析

·制定产品设计计划

·组织产品设计计划的实施

·设计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

②技术管理处

·生产技术的准备与组织管理

·技术指导、服务与培训

·生产工艺的研究、设计与改进

·全面质量管理

·技术设备的改造与更新

·技术档案管理

③生产管理处

·生产计划的落实与管理

·负责生产调度安排

·生产数据的统计

·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与成本控制

3.劳动人事部:下设三个部门:

①劳资处

·确定职工工资与奖金

·负责调整职工的工资等级与待遇

·劳动安全与保护

②人事处

·干部员工的招聘、选拔与任用

·员工考核与评议

·人事档案及福利管理

③教育处

·员工文化、技术业务培训

·人员素质培训

·员工奖惩

以上是企业最基本的内部结构,除此以外,还有行政后勤及机关事务部门。通过了解单位机构设置情况,可以在求职过程中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二)了解求职单位基本情况

求职的先期工作之一就是了解应聘单位。千万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对应聘单位不作深入细致的了解,不对照自身的适应能力和应聘单位的用人特点,不客观地分析该企业的发展前景,就像几天没吃饭的人一样饥不择食,那是绝对不行的。有时候暂时解决眼前问题不失为一种方法,但从长远考虑,找到一个相对稳定、可靠的职业比较明智。你如果初步决定了想要应聘某一个单位,你或多或少地应知道一些有关它的情况。

这就是说,要对应聘单位作一些尽可能细致的了解。那么,了解什么?应了解应聘单位有几辆小车?了解应聘单位大门朝哪边开?了解应聘单位的电梯是哪家公司生产的?……这些显然都太离谱了。那么,究竟要了解应聘单位的什么背景资料?哪些资料对自己来说是非常有用的呢?

一个单位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单位所有制性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