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涂难得三分真:江水散文自选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8 15:30:44

点击下载

作者:江水

出版社: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糊涂难得三分真:江水散文自选集

糊涂难得三分真:江水散文自选集试读:

文前彩插

1984年4月作者在法卡山采访1979年1月作者在靖西前线1979年2月22日,越南境内河安6号高地战斗结束后

鼠壤余蔬(自序)

在编完自己的两本小说集之后,剩下那许多杂七杂八的文章就成了眼前的鸡肋,弃之可惜,集之无味。后经战友、同事们的再三鼓励,花了点时间把散落各处的东西收集起来,发现前前后后三十多年的东西多少有了点醋味。《庄子·天道》中,士成绮见老子曰:“鼠壤有余蔬,而弃妹之者,不仁也,生熟不尽于前,而积敛无崖。”就是说,老鼠洞里掏出的泥土中有许多剩余的食物,看轻并随意抛弃这些物品,不能算合乎仁的要求。笔者就取这个“鼠壤余蔬,弃之不仁”吧,且为方家哂牙之料。

大体收拢归类之后,就考虑用什么作书题。最开始想,就叫“江水杂文选”吧,但又觉得有些胆怯,因为江水并没有什么杂文名气,如何摆得起这个谱?斟酌再三,选了“糊涂难得三分真”,这是本书中没有在任何传统纸质媒体上发表过的一篇杂文的题目。此文说白了就是博客文章,现在这样说,好像也没什么不好意思。用这个作书题,好像还有点趣味。编到后来,又发现这个题目还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各种文体杂陈其中,倒是一本真正的“杂”文,还是加个副题——“江水散文自选集”吧。此“散文”者,区别于韵文、骈文之谓也。

弄来弄去,有40多万字,感觉不用搞得那么夸张,于是把新闻稿全部弃之不收。那些新闻稿都是20世纪70年代的东西,改革开放后笔者就基本没有发过新闻稿。之所以不收:一是因为没有什么重大新闻,过时的无关痛痒的旧事也没有保存的价值;二是因为那些新闻稿是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中写的,非常严重地偏离了新闻本体;三是因为没有什么文气可言,连作新闻反面教材的因素都不具备。

在进入编辑的具体过程中,感慨系之。三十多年的笔耕历历在目,也是自己的人生脚印。当然也可以看作是一个普通文字工作者的笔调变化,虽然把紧跟当时政治形势的稿子都舍弃了,又是按文体归类编辑的,但仔细从每篇发文的时间考证,这个书写流与国家政治风云中的变迁有很大的相关性。

在此,按每辑作些必要的说明。

第一辑

收集的是杂文类文章。在笔者的笔耕生涯中,这是时间跨度最大的一部分,从1977年到2008年。还有更多的躺在破旧的笔记本中,有些是日记,有些是随笔,之所以躲在深闺是有些看法在当时属于“异见”。有几年写日记,但坚持不下来,多数年头写随笔。来东莞理工学院工作后,有不少心得,但形成文字并值得读的东西不多,这里选了两篇有点代表性的:《做一名教师,真好》、《重读“老三篇”》。由于这两篇难以归于后面各辑,只好以“杂文”的形式放在这里。

第二辑

收集的是报告文学类文章。报告文学在我国是一个比较怪的文体,既可以划归新闻类,也可以归于文学类,尤其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粉碎“四人帮”之后),那时候,许多报告文学在新闻领域和文学领域以至政治领域都同时产生了很大影响,如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这是当时话语国情的体现。本人在部队做新闻工作的时候,发表过一些通讯,但因篇幅不长,文学性也不强,所以就放弃了。还有若干写企业创业、改革的报告文学,大多数文章的创意结构、叙事方式差不多,因此只选了《三十万人为何而来?》一篇。当年能出现这么优秀的国有企业,笔者搞不明白为什么现在国有中小企业全都搞没了?这一辑是按照文章发表顺序编排的,不是按文内表达的时空顺序编排的,其他几辑大体也是如此。

第三辑

收集的是随笔类文章。关于“随笔”这种文体,中国文人用以指点江山的很多,有的很深刻,但要笔指作者内心的却不多见,有些标榜自我反思的作品,仔细琢磨后会发现也是矫情。因为这样想,所以有些作品,包括已经在报刊公开发表的随笔都没有收进来。让自己忘却它们吧,毕竟自己忏悔过。这辑里有几篇放到“杂文”中也还说得过去,但文体对“随笔”的界定比较宽松,也就罢了。

第四辑

收集的是文艺小品。这是笔者来东莞理工学院工作后,为师生们开展文艺演出活动而写的。30年前在野战军工作时,也曾为文艺宣传队写过一些小品(那时我们叫小戏),但手稿现在已经找不到了。几经调动搬家,已在报刊发表过的作品有剪报留存,即使遗失,依据自己发表过的作品目录或记忆,查找当时的报刊也可复得,没有发表过的手稿遗失很多。当时写的小戏都没有成为铅字。

第五辑

收集的是文艺评论。写小说是笔者的业余爱好,写文艺评论则是笔者业余中的业余了。虽然和文友多次通信谈论文学,但给亲人、朋友写信时从来不留底稿。前年翻箱倒柜整理幸存的故纸,居然发现了一件和朋友谈论文学的底稿,留这底稿的原因,可能是想依此写一篇评论吧,因是业余的业余,所以没有兑现。现编在此,仍有点可读性。《党员电化教育的独特性在于它姓“党”》,严格说来是专业工作随笔,归为文艺评论比较牵强。还发表过几篇这样的编导手记之类的东西,但也都放弃收入此集了。

第六辑

收集的是电视专题脚本。这是笔者从事十年电化教育工作的一个侧影。这几个作品,虽说是政治宣传教育用的东西,但都有一定的文学性,其中《伟大的实践》影响较大,曾被外交部向驻外使领馆发行。今天看来,好像还有点“立此存照”的价值。

第七辑

收集的是理论类文章。笔者笔耕多年,走的是江湖路子,难登大雅之堂,难得权威认可,自己也不管什么文本规范,也不管什么内行外行,也不知道和尚动得动不得,有话就说,所谓“无知者无畏”是也。有时就想发点牢骚、发点议论,于是有了这几篇东西,不知道该把它们往前面哪一类归拢,于是干脆就叫“论文”放在这里。

看完本书的朋友,肯定能得出一个结论,江水不过就是一只鼯鼠而已。

最后,还说到书名《糊涂难得三分真》,编完这些“余蔬”之后,回顾这么多年的经历,发现自己在做人、做事时常常会犯点糊涂,有些是本性的糊涂,有些是自觉的糊涂,但多数绝非聪明之糊涂也。江水2009年12月第一辑一年和一生老李同志:

你的来信收到了。首先,我热烈祝贺你成为我们党的预备党员。从现在起,我们就是党内同志,今后,我们更要互相帮助,携手并进。

你在来信中谈到,决心奋斗一年,经受住考验,争取顺利转为正式党员。我觉得,在如何对待预备期的问题上,值得交换一下意见。

党的十一大通过的新党章规定,新党员必须经过一年的预备期才能转为正式党员。预备期是履行入党手续的一个组织措施,以便对党员更好地进行教育和考察了解,以保证党员的政治质量。但是,要求入党的同志不仅要争取从组织上入党,更重要的是努力争取从思想上入党。你还记得刘胡兰的故事吧。刘胡兰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经受了磨炼,真正从思想上入了党,因此她一生都没有辜负党的信任和培养。当敌人的铡刀架在她的脖子上的时候,那种考验不是一年,而是一分钟,同时也显示了她光辉的一生。试问,如果没有正确的入党动机,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思想,她能经受住生与死的严峻考验吗?再试问,如果一个人没有从思想上入党,即使能奋斗一年,那能奋斗一生吗?显然是不能的。所以,我想,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必须把他的一生都献给党。不要仅仅是在入党后的第一年接受考验,而要把整个一生的每一分钟都交给革命事业,接受党和人民的考验。我们只有端正了入党动机,才能正确对待预备期的问题,做一名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充分发挥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战斗作用!

以上意见供你参考。握手。你的同志 张水(《广西日报》1977年10月30日)【编后注】预备期,在党史上也称“候补期”、“考察期”。1921年,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规定:“被介绍人必须接受其所在地的委员会的考察,考察期限至少为两个月。考察期满后,经大多数党员同意,始得成为党员。”1928年,党的六大通过的党章曾经取消关于候补期的规定。1945年,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规定:工人、苦力、雇农、贫农、城市贫民、革命士兵入党,须经过六个月的候补期;中农、职员、知识分子、自由职业者入党,须经过一年的候补期;除上两项所举各种成分以外之其他社会成分的人入党,须经两年的候补期。1956年,党的八大通过的党章,将“候补期”改为“预备期”,并规定预备期为一年。九大党章取消了一年预备期的规定。十一大党章恢复了这一规定。

本文即为学习十一大党章所写。“东海之水”岂能解渴《庄子》里有个寓言:一条小鱼躺在干涸的小沟里,庄周恰好路过,小鱼便请求帮助。庄周慨然应允,说是将引东海之水来救它。结果呢?自然是不了了之。

这个寓言倒像是为说空话者画的肖像——说得很好听,实际上办不到,或者压根儿就没有打算去办,明知远水解不了近渴,只不过说说而已。

空话,听的人是白听了,讲的人倒有他的妙用:一是骗人相信一阵,把事情耽误下来;二是为自己脸上贴金,从中渔利。“四人帮”在这方面是登峰造极的专家。我们应当把“四人帮”的这种流毒洗刷干净,坚持说实话,说到做到,或者做了再说,把“东海之水”之类的高调扔进东洋大海。(《解放军报》1977年10月7日)【编后注】在写作本文时,笔者随部队远离营房进行野外长途拉练,没法查对资料,凭记忆引用《庄子》中的故事。投稿由通讯员送到电白县水东镇邮政所。后发现“引东海之水”与原典不符,现将原文附后。《庄子·外物》中写道: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枯鱼之肆!’”不要做马后炮

毛主席教导我们:“不要老是爱好事后的批评。”(《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186页)老是爱好事后的批评为什么不好呢?那是因为缺点刚露头的时候,你不吭声,待到错误发展了,问题严重了,你老先生才跑出来,大发一通议论又于事何补呢?当然,事后也要批评,但开头你就知道错之所在,眼见革命事业就要遭到损失,为何不说?事后批评者俗称“马后炮”。我们正在做着前人没有做过的伟大事业,在前进的道路上,缺点、错误在所难免,因此,我们要怀着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责任感,丢掉私心杂念,做及时的批评者。这样,就能及时克服缺点,改正错误,我们的事业就一定会做得更好,就能更快地实现四个现代化。(《广西日报》1977年8月10日)理想与实干

在新的长征路上,我有两句古语献给青年战友们:“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虿之致螫;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马之安步。”

猛虎,是很有本事的,常常可以战胜个头比它大的兽类,然而它犹豫不定,纵然有再大的本事,也比不上小小蜂蝎的刺;骐骥一日可行千里,然而它局促不前,反而不如坚定向前的驽马。

青年人好比猛虎与骐骥,正是斗志旺盛、精神焕发的时候。同时,青年人又好谈理想,理想对于有志的革命青年的确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理想,就如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当然,我们的理想应当坚定不移,才能发挥猛虎的斗志和骐骥的精力。但倘若这“理想”是朝三暮四的,昨天想当数学家,今天想做农艺师,明天又想去学演唱技巧,后天……等到你的主意打定,猛虎已掉牙,骐骥已瘸腿,那时力不从心,想有点作为也来不及了。

猛虎与蜂虿,骐骥与驽马,它们之间的能力相差很大,而人与人相比却不然,有的人虽然天资差些,但只要他努力奋斗,坚定不移地向前迈进,最终必能胜过那些犹豫局促的聪明人。发现万有引力定理的牛顿不比别人多一个脑瓜,造出蒸汽机的瓦特不比别人多一只手,还有写下了医学巨著的李时珍,也只是常人的年寿。他们都为人类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贡献。大数学家陈景润,一天工作十几小时,废寝忘食,忘我劳动,深入探索,步步攀登,终于解决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一项很重要的难题。全国植棉模范、农民科学家吴吉昌,为了不负周总理的嘱托,奋斗十几年,终于解决了棉花脱蕾落桃这个科研课题。陈景润、吴吉昌之所以能为人民作出贡献,是因为他们心中确定了明确的理想,并百折不挠地为之奋斗。因此,我想在我们这个时代,无论是“猛虎”、“骐骥”还是“蜂虿”、“驽马”,无论在什么工作岗位上,青年人只要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又能努力奋斗将理想变成现实,就一定能在新的长征路上取得更大的成绩。

青年战友们,迈开大步吧!踏着革命老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脚印前进!五届人大为我们绘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党中央率领我们进行新的长征,我们还犹豫什么呢?是脚踏实地地干的时候了!(《广西日报》1978年4月16日)【编后注】两句古语原典《史记·淮阴侯列传》,蒯通说韩信曰:“夫听者事之候也,计者事之机也,听过计失而能久安者,鲜矣。听不失一二者,不可乱以言;计不失本末者,不可纷以辞。夫随厮养之役者,失万乘之权;守儋石之禄者,阙卿相之位。故知者决之断也,疑者事之害也,审豪氂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智诚知之,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故曰‘猛虎之犹豫,不若蜂虿之致螫;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马之安步;孟贲之狐疑,不如庸夫之必至也;虽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瘖聋之指麾也’。此言贵能行之。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原足下详察之。”韩信犹豫不忍背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遂谢蒯通。企业与文化课

前些时买了一台电风扇,超薄型,很美观,用起来也挺不错。不过,我始终没弄明白书写于风扇上的名称“Jinfai”到底是什么意思,翻了英文字典亦不知所然。过了许多时日才偶然发现合格证的背面有“广东顺德金辉电子厂”一行小字,方估得那是“金辉”二字,可普通话里并没有fai这个音节。

我只能叹息这也许是用粤语来拼写的。用拼音字母标粤语姑不论可否,然广州市东风路一家灯具店用粤音拼译英语,委实叫人大跌眼镜,请看“CHINA WONG HO LAMPSCO.LTD中外合营黄河灯饰灯具有限公司”。这家公司所经营的商品及服务质量我感受过,都无可挑剔,颇具现代化气息。然而该公司涂有“WH”缩写标志的汽车在广州城里满街招摇,总让人感觉不怎么舒服。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许多企业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这对于树立企业形象无疑是极好的,然而对文化形象如此马虎,总会使人产生“杨贵妃脸上涂白鼻子”的感觉,实在可惜。有一条我们常在电视里看到的广告,做得非常气派,那就是“扬子电气”,然而翻遍词典仍不知“电气”为何物,显然是“电器”之误。

我想,为什么这些企业在塑造自己形象的重大问题上,不能稍稍请教一下专家呢?否则焉能犯下这种小学也不能毕业的错误?

这使我想起一次乡镇企业产品展,我读了参展的那几百家企业的产品的介绍书,几乎没有几张纸是没有文字错误的。有的产品介绍通篇不足1000字,错别字居然有16处之多,语句不通更是随处可见,令人目不忍睹。

从这一方面看,我们的工业现代化恐怕还需在基础文化上补补课。(《广州日报》1991年11月9日)何必称大

听闻评选“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我始终有一个疑惑,不知那“大”字指的是什么?查字典、词典,“大”有如下几个意思:一、与“小”相对,指面积、体积、数量、力量、强度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者超过所对比的对象;二、不很准确,不很详细;三、表示程度的广阔深浅;四、指年纪排行第一;五、社交上敬辞;六、用在时间方面,大前天、大年初一,等等。

因此,我搞不清楚“十大杰出青年”是指什么“大”?!年纪大?贡献大?名声大?“大”原也有“杰出”的意思,如“爆破大王”,指垄断资本家的“钢铁大王”。但没见过“大杰出”的重叠用法。

据说广州又要评选“十大公仆”,这个“大”字同样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是指官职的大小吗?肯定不是。是指贡献的大小吗?大概也无法衡量,无法比较,评选起来也无法操作,前后两届岂不矛盾。是指名声大吗?这必将使评选偏轨。

我们曾经有过“三大战役”、“十大元帅”、“三大作风”,这些“大”字当之无愧,无可争议。就眼下来说,“全国十佳少年”的称誉也非常之好。而“十大杰出青年”、“十大公仆”则大有虚张声势的意味。看来还是实在一点的好,把那“大”改为“位”字,可能更使人信服一些。(《广州日报》1992年8月4日)关于党章的一条原则性修改

我们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最广为人知的是“四个服从”。“四个服从”最初是在七大党章中明确规定下来的,即“党员个人服从所属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部分组织统一服从中央”。八大党章对“四个服从”的表述更为严谨:“党的决议必须无条件地执行。党员个人必须服从党的组织,少数必须服从多数,下级组织必须服从上级组织,全国的各个组织必须统一服从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现在我们来看九大党章对这一条的修改:“全党必须服从统一的纪律: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据说九大党章修改的一条原则就是精练。这么一改的确是精练了,而且文字排比美观。但是一个重要的东西被阉割了:什么叫下级服从上级?是否就是说,上级组织中的一位领导同志的个人意见下级组织也必须服从?我们党是从战争环境中走过来的,在军事指挥系统中也是如此,司令员以个人名义发出的作战命令,下级组织必须服从。但是我们知道,八大党章是在和平建设环境中制定的,九大这么一改,就把组织原则的精髓给阉割了。这个修改是在“文革”高潮时进行的,从“文革”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么修改的效果的确使个人凌驾于组织有了依据。九大党章对党的集体领导修改的条文也是如此。《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写明:“我党采取苏维埃(会议或代表会议的俄语音译)的形式”,用组织党的委员会的形式确立集体领导制度,决定重大问题由委员会集体讨论。尤其在1948年9月,党中央发布了关于健全党委制的决定,重申党的集体领导原则,对于加强集体领导起了重大作用。八大党章进一步写明:“按民主集中制,党的各级组织都必须严格遵守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的原则”,“任何重大问题都由集体决定,同时使个人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在党的根本法规中第一次作出的全面规定。九大、十大和十一大党章都去掉了这项条文。

十二大党章恢复了七大、八大党章中关于组织原则的正确规定,同时还作出了重要修改和补充:一是写明“党是根据自己的纲领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二是强调“上下级组织之间要互通情报、互相支持和互相监督”;三是明确提出“党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要保证党的领导人的活动处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同时维护一切代表党和人民利益的领导人的威信”等。十二大党章关于“四个服从”的表述是:“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这个表述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直到十六大也没有改过。

但是,“下级服从上级”的历史影响却不是那么容易纠正的。至今我们还经常可以从一些领导同志口头上、在报刊的理论文章里,听到、看到“下级必须无条件服从上级”的说法。上级领导人轻易左右甚至改变、操纵下级组织的行为已经司空见惯。我们仔细审视每宗腐败大案要案,大多可以找到这个“下级服从上级”的影子;我们仔细审视每个地方严重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案例,也可以看到这个“下级服从上级”的影子,而且无由查办、无法查办、无从查办。

党的集体领导,最初是列宁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确立的领导原则,是民主集中制的重要制度之一。我们党从一开始就确立了这样的领导制度。十二大恢复和加强了八大党章关于集体领导制度的规定,并根据近年来的新经验载明“凡属重大问题都要由党的委员会民主讨论,作出决定”,“任何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不能个人决定重大问题;如遇紧急情况,必须由个人作出决定时,事后要迅速向党组织报告。不允许任何领导人实行个人专断和把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1992年初稿,2003年7月二稿)老调重弹

有消息报道说:大邱庄正式建镇,1994年工业产值增长四成。[1]

禹作敏被绳之以法的消息记忆犹新,读了这则报道,不禁使我们想起了曾经在记者们笔下大邱庄的一个又一个“神话”。

在大邱庄的污秽被曝光的时候,我们想起了当年名噪一时的小靳庄。多少年来,我们报道典型的手法可谓炉火纯青。

当年记者们的神话说,小靳庄唱唱歌就唱出了“共产主义的萌芽”。

而今天,记者们说:“大邱庄是一个人口400多的小村庄,人均耕地就一亩。1992年,大邱庄工农业总产值45亿元,人均产值百万元以上,人均净利润10多万元,全村上交国家税费1亿多元,人均2.3万元。”因此,记者们的神话说:“大邱庄的孩子一生下来就能‘挣[2]钱’。”

果真如此吗?笔者无缘去大邱庄(有点身份待遇的人才有此殊荣,和当年参观大寨那样),只是从一个又一个神话之间发现了一些内在的东西。

大邱庄的神话当然不是人均一亩耕地的农作物创造的,大邱庄有工商企业260多家,这些企业里的打工仔、打工妹有近3万人。这就说明,为大邱庄刚出娘胎的孩子挣钱的不仅是本村的几百人,还有外来的3万人!这明明白白的事实,记者们为什么偏要移花接木呢?这3万人在记者们的眼里是机器还是奴隶?!到底是谁创造了历史?我们记者的认识竟比资本主义社会的记者、学者还要落后,不能不令人惊讶。

当然也有记者直言不讳地论及“谁养活谁”的话题,然而,说来说去还是“大邱庄400多口子人,去年人均存款10万,户均交税10万”,还是回避了打工仔、打工妹劳动价值的存在。诸如“大邱庄干部年收入超百万有理”的说法,都是建立在打工仔、打工妹不算人的[3]经济理论之上的。

共产党教育人民认识“谁养活谁”的问题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了,今天重新提出,可谓老调重弹,毋需笔者聒噪。

应该说,大邱庄的建设成就是辉煌的,但它并不是尽善尽美的世外桃源;而且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今天的大邱庄不是封建家族范畴的一个部落,也不只是中国的一个基层单位,它是在我国经济改革过程中的特殊条件下形成的一个经济社团,它应该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而不应当是奴隶制过程与资本主义工业化过程的再现。像大邱庄这样的经济社团,在我国沿海和城郊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大量涌现,它们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提供了范例,值得我们探索。

禹作敏的伏法和大邱庄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本不该是一回事,笔者也无意加入到大吹大捧后又口诛笔伐的行列里去,只是想起在当前反腐败的斗争中,常常会有这样一种论调:纪监、司法部门欲依法对某能人动点真格的,便会有人出来保驾,说是整垮了这个能人,就会整垮这个单位(地区)。大邱庄的新闻告诉我们,事实并不是保驾派说得那么可怕!历史也不是几个能人创造的。笔者不才,在此老调重弹,说了一些让人不爱听的话,只是希望新闻界的朋友们在报道大邱庄之类的典型时,多一些实事求是,多一些历史唯物主义;希望在反腐败斗争中,维护党纪国法的同志们,多一些实事求是,多一些历史唯物主义精神。

注释:

[1]《农民日报》1993年12月1日。

[2]《党风》1993年3月“大邱庄神话”。

[3]《读者文摘》1993年4月,转引自《中国青年报》,原文为“400多口子”。(《天河报》1994年1月18日)静心一想

性本恶耶?性本善耶?静心一想,好人总是多数。好人不食无功之禄,不取不义之财,不享非分之福,不强人所难。做个好人不容易,但也不必吃斋念佛,只需安分守己,知足常乐。因此又想到,好人是散落的生存者,好人大多数没几个钱。

钱为恶乎?静心一想,钱是有形的神明。金钱不是万恶之源,却是人尽可夫的娼妇;金钱不是万能的,却可使想象的存在转化成现实的存在;金钱不是动力能源,却有颠倒黑白的力量。一个有道德的人对金钱不卑不亢,心境淡泊。做个有道德的人不容易,但也不必隐居山林,只需学有所长,于世有益。

不错,我们今天承认追求金钱合理合法。在和平建设的今天,好人为社会效益追求金钱,庸人为自我享受追求金钱,蠢人为拥有金钱追求金钱。

静心一想,金钱终归不是人生唯一的价值尺度,人生追求还是多元化的。否则,人们只能在做官的羊肠小道上钩心斗角,或只能在名利场的交易大厅里尔虞我诈。

共产党是最为崇高的追求者的群体。进了这个门,就不该忘了誓言。做好人是共产党员起码的要求;淡泊心境是共产党员必备的修养;保持信仰才是共产党员之所以高尚的缘由。不要难为自己:若是不再有那崇高的信仰,不如退而做个有道德的人;若是还不甘淡泊,不如退而做个好人。

静心一想,恐怕世界上最难的就是做个有钱的好人。

还有什么退路呢?结果,不甘淡泊者想到了,戴着高尚的帽子谋求钱财,名利双收岂不好?还请静心一想:那帽子早晚会被风刮去,钱财又不能带进棺材,何苦来?!

再在金钱上兜圈子想,显然没有出路了。虽然,金钱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打转,但人与社会的关系终究不是人与金钱的关系,正如我们熟知的雷锋精神,难道是用金钱能够换取的吗?即使是在金钱至上的国度,雷锋的画像不也高挂在西点军校吗?虽然,金钱无时无刻不在引诱着我们、摆布着我们、折磨着我们,但共产党人的崇高不正是要将人们从金钱的羁绊中解放出来吗?

排除了金钱对人际关系的混淆,“我们现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等等。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由此静心一想,英特纳雄耐尔不是与现实无涉的信仰,而是可以让我们随时付诸实践的信念。(广东《支部生活》1994年第6期)人生何求

据报道:一名农民到太原市副市长家去上访,当他走进那间20世纪50年代盖的简陋平房,看见屋里除了堆着的书籍,竟无冰箱和一件像样的家具时,他怀疑自己找错了门。此时,副市长的老母亲和夫人正在削发了芽的土豆,明确告诉他没走错。那农民叹道:“市长住的房连普通工人都不如,生活如此清苦,我算是服了。”

这位副市长叫贾鸿鸣,现任山西省新闻出版局局长。他勤政廉政,严于律己到近乎“刻薄”:他母亲是烈士的女儿,按政策户口可转入太原市却没转,而多年吃议价粮油和副食品;他拒绝某些单位主动提出的定向代培,让两个女儿自费上大学;一张邮票、两节电池之类的东西,他也决不揩公家的油水;女儿大学毕业,也被他“利用权力”安排到偏僻市郊当教师;女儿年已26岁,领了结婚证,却无住房完婚……诸如此类,令人感叹。他在太原市的领导岗位上工作了八年,要稍稍改善自己的生活无须费力,群众也是能谅解的。有记者问他,生活何至如此清苦,他说:“我和爱人都属于工薪阶层,三世同堂,不搞外快,生活只能是这个水平。”“贾鸿鸣是个真正的共产党员”,这在太原市是有口皆碑的。然而,尽管贾鸿鸣政绩斐然,但在某些范围内他却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其实问题并不复杂:贾鸿鸣的存在,对为政不廉者的威胁甚至超过红头文件的规章条文。于是,他得到的评价是:观念陈旧,沽名钓誉。

论说起来,贾鸿鸣的确“观念陈旧”。从我国传统道德观看,可上溯数千年。《管子》曰:“货财上流,赏罚不信,民无廉耻,而求百姓之安难、兵士之死节,不可得也。”小民百姓不知廉耻,尚且关系国家安危;有职有权者不知廉耻,更是危若垒卵了。贾鸿鸣说:“廉洁奉公,不是该不该这么做的问题,而是‘共产党员’四字应有之义。”

笔者以为,贾鸿鸣“沽名钓誉”无可非议。要不,指责他的好汉们沽一回、钓一把试试看!“名誉”不是职衔,不是奖章。“名誉”是由社会和历史颁发的人格标价,是人性中真善美和假恶丑相斗的果实,是苦是甜自己尝,全看个人的道德修养,他人很难帮得上忙。也许有人可以用大把钞票买个声名远扬,如某地某“公仆”用8888元公款买个巨型西瓜,的确扩大了知名度,这“名誉”载入史册,不知他的儿孙是否会引以为荣?说到贾鸿鸣的“沽”与“钓”,他两袖清风,拿不出成千上万元去“沽”888之类的号码巴结上司,他只能靠勤勤恳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去“钓”。钓谁呢?太原上百万人民愿意上钩,恐怕不是任何英雄豪杰、精英大款都能办得到的。窃以为,倘能如斯,即使用毕生的前途命运做钓饵,人生之愿足矣。

贾鸿鸣离开太原市领导岗位三年了,但在太原人民心中,他仍然是他们的市长,不断有干部群众找他反映问题、请求帮助。贾鸿鸣因病住院,许多素不相识的太原市市民赶来探望。一位教师捧着鸡蛋,热泪盈眶地说:“过去老八路也允许吃群众送的鸡蛋,今天,这点鸡蛋你一定要收下。”做人做到这分上,夫复何求!

当前,人民对腐败风气议论颇多,贾鸿鸣这样的好干部当然不是绝无仅有,但的确难能可贵。如果要求所有的党员干部都和他一般无二,怕是不现实的;但是,要求所有的党员干部都向组织交一交心底,亮一亮人生追求,大概是办得到的。

人生有多种情趣追求,只要是健康的,就无可非议;人生的价值观念也应不断更新,这也本是好事。现在的问题是,一些“同志”为了强调丰富生活情趣,而把基本信仰丢掉了,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物欲横流;一些“同志”强调观念更新,把基本的道德也丢掉了,巧取豪夺,损公肥私,不知羞耻。刑事法庭永远会有漏洞,腐败者享乐到死也不是不可能;道德法庭却是无所不在的,就看敢不敢面对自己心中的法官了。

人生何求?同志们好自为之。(广东《支部生活》1994年第11期)七分聪明三分傻

阿潘因意外工伤失去了双前臂。他从绝望、消沉中振作起来之后,从事农业劳动来养活自己。去年,当我带着摄制组到他家时,着实让我感动了一回。

阿潘一般生活都能自理,诸如刷牙洗脸、担水做饭,以及其他一些琐碎的家务。让我惊奇的是,十八般农具他也无所不能:使锄弄铲不在话下,手扶拖拉机不但能操纵,而且能修理。这些倒也罢了,他凭借一把自制的工具,居然可以修理小闹钟。

一位身体壮实、长得不错的女孩阿丽嫁给了他。刚见到她时,从里到外我都觉得这女孩像个“二百五”。村里干部告诉我,每次有人来访,她都躲得远远的。因事先了解到她是我同乡,所以我们一去他们家,我就用家乡话和她打招呼,她果然被我“抓住”,几天后话越来越多了。于是我们的拍摄进展得十分顺利。

在拍片和编片的过程中,不时有人对我说:这个女孩有点傻。我总是点头微笑表示默认。

我把这部电视专题片做成他俩生活情景的剪辑,没用一句解说词。请看从荧屏里流淌而过的画面:她给他擦汗、捧碗、刮胡子、挽裤腿;饲鹅唤鸭,疫苗注射,田间作业,摘菜浇水,清淤打垅;劳动之余,男吹口琴,女唱歌曲,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配合密切。很难想象其中有个残疾人,四目总是温情相对。一天,阿丽说头有点疼,阿潘便慌了,忙用残缺的胳膊去抚摩她的脑门,又是烧开水,又是找药片,忙个不亦乐乎。那女孩整日里粗声大气,忽而唱,忽而笑,没心没肺的样子。

在片子刚制作完成的时候,我的一位朋友来我们编辑室,看完片子,张着嘴半天没出声,最后叹息一句:“他们真幸福。”

他的叹息使我大吃一惊。这位朋友是个大款,当属成功者之流,居然艳羡这么一对残夫傻女,个中曲直其自知。

我想了许久,这“幸福”多少和“傻”有点关系。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人确有十分的聪明:厘毫必争,分秒必夺,寸功不放,半步不让,岂能活得不累?为一点蝇头小利,为一点虚荣小权,亲朋疏远,夫妻反目,即使身家千万,称霸一方,但有何幸福可言?我不知我的那位大款朋友是否作如是观。

众所周知,诸葛亮是国人心目中“聪明人”的化身。可惜,正是由于他十分聪明,大到三国鏖兵,小到升斗粮米,事无巨细都要经手,明知蜀国不可能征服中原统一天下,却硬要六出祁山,大势已去还耍一把聪明——“挥泪斩马谡”,把彻底失败的责任推给了部属。他老先生最后聪明到心力衰竭,52岁就到刘先帝那儿去埋单了。我说这是“聪明累”的典型,幸福与他不搭界。

那款兄顿悟得好:人生不能太聪明,还是多少有点儿傻好。(1998年3月)糊涂难得三分真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那幅字,可能是当今流传最广的古书画作品,不说文人雅士在厅堂里挂着,官宦、商贾、明星、佣工,都有以此装点门面者。看得多了,我这傻瓜终于悟出了一点真谛:人家那是在炫耀自己聪明。

我在师部当干事的时候,有一位极聪明的科长,12年间从连级升到军级。他在京任职期间,我正好在京上学,但我从未想过要去晋见他。一日忽从另一战友那得到消息:他被平级外放,即将离京。于是我急匆匆去到他家。分别五年难得一见,免不了被他嗔怪:“你在京一年多也不来看我。”谈到任京官两年,他自认工作勤奋努力,业绩显著,可能是因为要给人让位才被谪外。言谈中,他拿出一条五尺横幅,正是那“难得糊涂”。这位聪明人闹不准如何弄出这么大个挫折,于是对板桥格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吃饭时,我忍不住点破:两桩他自诩乃功绩之事恰是被黜缘由,他不置可否。去年,传来他去世的噩耗,战友们都认为他是自认不得志忧郁而死。我自忖:还要怎么才算得志啊!

他老兄挂“难得糊涂”倒也罢了。我另有一位中学时代的同学,当年学习成绩就很一般,凭着好背景、好运气进厂当了工人,十多年不思进取,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下了岗。想再就业高不成低不就,只想经商空手抱回金娃娃。他要我帮他找工作,非坐办公桌的事不干;要我给他介绍生意,非空头买卖不做。很有大志大勇之气概,其家也挂一幅“难得糊涂”。我真想给他题个八大山人的款:哭笑不得。实说了,他一辈子就没有聪明过。

愚以为,“糊涂”和“傻”有同等意义。鄙人曾言:人要幸福,须是七分聪明三分傻。在这里补充一下,这些“糊涂”和“傻”决不能是装出来的,它得是真情实意。像我那位老科长,自认聪明过头,需要收敛,结果憋出了毛病,可见标榜“糊涂”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再像我那位老同学,自认聪明过人,只是时运不好,结果大好时光在怨天尤人中度过,亦可见不识“糊涂”也是一件糟蹋自己的事情。(1998年5月)做一名教师,真好各位教师:

大家好!

我借此机会,就教师这个职业,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看法和认识。

岗前集中培训学习暂已告一段落,但这只是我们集中学习迈开的第一步,是我们形成不断学习良好氛围的开始,是构建学院“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个人”的发轫。因此,我们必须珍惜这个机会,正视我们肩上的重任,并真诚地希望各位青年教师能够做到:明确定位,看清责任和提高技能,“在学习中巩固,在巩固中提高”。

我今天要和大家谈的第一个问题是:明确定位,珍惜教师职业和选择理工学院的明智抉择。“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自古以来,教师这个职业就是神圣的、崇高的,为人类所敬仰。因此,我毫不夸张地说,大家选择教师这个岗位是明智的,选择东莞理工学院是英明的。远在春秋末年,孔子就在民间开始授徒讲学,他从30多岁开始,在长达40年的教学生涯中,弟子三千,贤者七十有二,开创了中国民间教育的先河,在我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孔子创办私学,首先扯起“有教无类”的旗帜,不分阶级,不问出身,广收弟子。规定:“自行束脩以上。我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束脩,《礼记》解释:“束脯业,十脡为束。”即只要交上十条干肉,就可以做学生,其他条件是不问的。这就打破了自夏商以来,知识为贵族垄断、为学只在官府的局面,使知识走进了社会,走向了下层,为整个战国时代学术文化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于是,孔子成了我们中国的千古圣人,受到历代官民的敬仰。从汉代开始,政府开办了“三馆”,唐代也开设“三馆”进行办学,这就是官方所办大学。另外还有很多民间的私塾,但那只是没能考取功名的士子招几个学生,赚碗饭吃而已。到了近代,在旧中国,教育虽在以前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专门的师范教育。但是,那时的师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一门“吃饭”的职业教育,因为大量的乡村学校还是以谷子作为学费给老师,或者平时由学生轮流请老师到家吃饭,以此解决老师的基本生活问题。教师这个职业虽然发不了财,但在一般民众中,生活还是有保障的。在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希腊,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就是苏格拉底。他一生中的大多时间是用在教育上的。他教学从不收学费,也没有固定场所,任何公共场所都可以成为他的教育场地。他的教学也无固定对象,来者不拒。有人把苏格拉底的办学看成是现代大学的雏形。中国古代自唐宋开始也有“雏形大学”,如白鹿书院、桐城书院、岳麓书院,这些书院在明清两代都呈现繁荣景象。

随着现代大学引进中国,有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到了当代,随着国民对教育事业的不断重视,教师的待遇一天天在改善,教师的地位也因此一天天在提高。从孔子到苏格拉底,从中国到外国,从传统的私塾教育到现代的大学教育,这些无一不说明教育事业是人类最崇高、最神圣的事业,无一不有力地诠释了教师这个职业是天底下最伟大、最光荣的职业。所以,我由衷地希望你们一定要珍惜这份职业,千万不要错失这一机会。只要选定了这个职业,选择了我们理工学院,我们就要诚诚恳恳地当好教师,踏踏实实地干好教育。并且也希望你们向孔子、苏格拉底等著名的教育家学习,成为一代有名望的名师、大师和名家、大家。

东莞是个有发展前途的地方。东莞理工学院是个有前途的院校。这是一个你们安身立命的地方,更是你们建功立业的平台。

我今天要和大家谈的第二个问题是:看清责任,为学院的发展献计献策,贡献力量。

选择了教师职业、选择了东莞理工学院,就是对其他职业和诱惑的放弃。因为,我们知道,有所抉择就意味着必须有所放弃。但是,选择只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第一步。既然你们选择了,那么从现在起就得打好行囊,鼓足干劲,准备为理工学院的发展启程远行。你们肩上的担子重,脚下的征途远,真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任重道远!因此,我们必须要有顽强的斗志和坚定的勇气,为学院的发展献计献策,贡献力量,这样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和预期的目的。韩愈在《师说》中就将教师的责任淋漓尽致地进行了一番诠释:“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就必须做到既要传道,又要授业,更要解惑,三者缺一不可。传道的概念比较复杂,“道可道,不可道也”,鄙人以为这是学问传承的核心问题,是放在首位的东西;授业是不必说的了,老师当然要教学生一技之长,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授业”的层面上,充其量只是一个“教书匠”而已;如果“传道”只“传艺”不“传德”,乃师之大过也;所以最终要解惑,要解知识之惑,更要解人生之惑。办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要研究形而上的东西。如果“解惑”只解知识之惑,解学问之惑,而不解人生之惑,乃师之大惰也。因此,我们必须要明确自己作为一个新世纪教师的天职,不能以为自己比后辈学子懂得多、能得多,就夜郎自大、沾沾自喜。在信息资讯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的传播方式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日益发达的网络技术使新知识的介入层次完全片面化,老师真没有多少优势可言。所以今天,当老师难,当一名好老师更难,当一名让学生敬仰的老师难上加难。我们务必在“如何当好一名老师”上好好地进行一番反思和剖析。只有这样,才能在自己的岗位上不辱使命。

向孟二冬学习,这是胡总书记的号召,想必大家都知道了。我这里要谈的是,向华中科大的大春哥学习。这个华中科大的大春哥,既不是博士,也不是教授,仅仅是名管理实验室的职工,但是他却得到了华中科大学生们的敬仰。孟二冬、大春哥的事迹我这里就不多说了,大家回去可以上网看。

今天我要和大家谈的第三个问题是: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服务党的教育事业的本领。

尽管选择是明智的,责任是重大的,但是,选择也是充满危机的,这是自主、自由选择所必须面对的问题。但是,“任何自由都是有代价的”。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初见端倪,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教育体制和人事制度的不断深化改革,国内很多高校纷纷进行“政事分开”,打破“双保险”,实行全员聘任制。因此,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危机同在。我们应该正视这对矛盾,在挑战面前迎难而上,在危机面前未雨绸缪,改挑战为机遇,变危机为希望,化压力为动力。只有不断锻炼和提高自己,才能适应这种形势,你们是充满朝气、富有活力的年青一代,你们拥有足够的时间和旺盛的精力去应对挑战和危机。

改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迎接改革的正确心态。因此,在这机遇和挑战、希望与危机并存的今天,我们必须要有一份良好的应对心态,同时要不断锤炼教师的职业技能,加强自身修养,做到厚积薄发。“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为了做到这点,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创造“学习型个人”,而我们的学习是分四个层次的,与文凭、学历无关。第一个层次是基本生存的学习(包括会吃饭,不致饿死,会说话,能与人沟通等基本技能的学习);第二个层次是谋生、职业技能的学习,对我们而言,就是怎么当好老师,怎么教好学生的技能,做到为人师表;第三个层次是综合素质的学习,也就是如何成为从思想素质到专业能力做到一专多能、能文能武,在人群中受人尊重、个人生活潇洒的人;第四个层次是为信仰而学习,也就是说,我们要为崇高理想而学习,做一个有道德的、高尚的、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有名望的人。这里要特别强调老师的道德修养。我们每个老师都应该始终树立“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职业理念,大力加强道德修养的锤炼,不仅要做到“学高为师”,更要做到“德高为范”。

面对你们,我此时此刻信心百倍,学院因你们的加盟而增添了新鲜的血液和无穷的力量;面对你们,我此时此刻感慨万千,因为从你们灿烂的笑容中我读懂了你们正以一颗拳拳报校之心,以科学的“教书育人”理念、熟谙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素质,踌躇满志地踏上了学院振兴发展的新的起跑线。最后,我希望各位青年教师为我们东莞理工学院的发展添砖加瓦,让我们携起手来,心连着心、肩并着肩,为将东莞理工学院这座大厦建设得更高、更坚固而努力奋斗!

东莞的明天会更美好!

东莞理工学院的发展会更辉煌!

东莞理工学院全体教职工的明天会更精彩!

谢谢大家!【编后注】本文是2004年9月在东莞理工学院新进教师培训动员会上的即席讲话,祝俊峰老师根据笔记整理。重读“老三篇”同志们:

根据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安排,由我来讲一次党课。我思考了很久,怎么讲好,难度很大。因为,今天在座的,有各个年龄、党龄层次的同志,有各个学科领域的教师、专家、学者,有不同工作岗位的同志,所以,要把这个课讲好实在不容易。我征求了一些同志的意见,还征求了几位党外干部的意见,他们给我提了许多好建议。我想,今天的党课我们还是按照省、市先进性教育的指示精神,主要学好中央下发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这本书的内容很丰富,我今天想就这本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谈谈自己一点粗浅的学习体会。

教育读本中,列了毛泽东主席的一篇著作《为人民服务》。这篇著作,我四十年前就已经开始读了,在部队工作期间,也曾多次读、反复读,那时提倡学习“老三篇”。后来便没有这种提法了,说实话,我已经一二十年没有再读过了。最近,我重读这几篇著作,深有感触,今天想和大家谈谈这方面的学习体会。

毛主席的这几篇著作,从文字上来看,并不深奥,文字也不长。我想利用这个机会,同大家一起来读一读《为人民服务》和《纪念白求恩》。

今天,重读这两篇文章,我个人感触很深。《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我们原来的读法,主要是理解我们党和军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问题。《纪念白求恩》主要是理解共产主义精神、两个极端的问题。

学习张思德,一切交给党安排,勤勤恳恳做事,做一行,爱一行。其实,这个要求并不高。在改革开放、搞市场经济之前,我觉得这个要求不难做到。因为在计划经济时代,自由选择职业的机会很少,很难“见异思迁”。今天,时代不同,历史背景不同,学习张思德,我们主要是学习他忠于党的事业的精神。但是,仔细读《为人民服务》就会发现,这篇文章不但讲了生死观问题,还讲了正确对待批评的问题,讲了革命队伍里同志之间的关系问题,讲了正确看待艰难困苦的问题。这些,对我们今天都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读《为人民服务》,如果从个人榜样的角度学习张思德同志,我们可以学习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服从组织,把一切献给党的好品质;但是我们还要从另一个角度学习这篇文章,那就是,“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在今天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个人面对社会,利益优先,这已经成为通行的生活准则。然而,我们还是要认真地思考,在今天物质生活已经很不错的情况下,我们为什么还要斤斤计较个人的一点小得失?把个人的名利得失放得太高,如何团结协作?不但伤了同志的感情,也使自己身心疲惫,其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

学习白求恩,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做一个高尚的人,即使在今天,也有现实教育意义。

不过,我们今天读这两篇文章,还可以从人生观、人生价值观、方法论方面作进一步的理解。二三十年前,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的提法比较普遍,主要是讲思想革命化问题,价值观、方法论的提法是改革开放后才有的。

人生观是个很大的题目,古往今来,有无数的学者、哲人探讨过这个问题,至今仍是众说纷纭。今天在座的大多数是求学、做学问的同志,我想我们更应该从文化的角度来认识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中国封建时代的文人崇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思想对当今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但是,由于市场的导向,今天有许多人把这个追求搞歪了,追求发大财、做大官。我们要正确借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内涵。尤其是年轻人,更需要端正人生的航向。

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中提到的我国汉代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是一个勤奋敬业、锲而不舍的人。他祖上就是太史令,为了忠于历史,他们把事业看得重于生命。

司马迁是个古人,不是共产党员,但是,他的千古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把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是我国历代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我们共产党人继承了这一优秀文化传统。中国共产党在夺取政权的年代,有无数革命先烈,包括许多知识分子,其中毛主席的亲人就有六位,他们把共产主义信仰、党和人民的事业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白求恩是世界著名的胸外科大夫,而且是一名很出色的画家,曾经在蒙特利尔举办了个人画展。他是欧美医务界薪水最高的人之一,全世界医学界都有人慕名到圣心来观摩他的工作。他是成功的外科医生、社交界的红人,上流社会追逐着他,但他与他们总是格格不入。他总觉得这个世界上什么地方出了问题,仅仅依靠胸外科疗法并不能真正治愈病人——那些贫穷的病人。他完全可以沉浸在职业成就和物质享受的环境里,但他却抛弃了物质享受的环境,去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投身于革命。难道我们现在的共产党人,在物质生活远胜几十年前的条件下,反而不能建造自己的精神家园吗?白求恩对信念的追求,对弱者的同情,他的勇敢,他丰富的人生经历,他对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支持,他的敬业精神,他高超的外科技艺,他以身殉职最后牺牲在中国抗日的战场上,这是我们每个共产党员,尤其是有作为的知识分子党员,需要永远学习的。学习白求恩的精神内涵,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学习张思德、白求恩,还有一个正确理解思想先进和业务拔尖的问题。

在最近的学习讨论中,有的人认为:有些没有入党的教授,在科研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果,我们许多党员教师都比不上他们。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看呢?

我们首先要明确,共产党不是学术组织,而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组织。所以是否具备党员条件,不能以学术成果为条件。在学习讨论中,我们有的老师引用《纪念白求恩》的阐述,是说得很清楚的。毛主席在高度赞扬白求恩有精湛的医疗技术的同时,强调指出:“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是从思想、精神层面来看的。

具体从业务层面来看,党员先进性主要应该表现于干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工作。一个共产党员,若不能在自己的工作单位、工作领域做出突出成绩,怎么体现先进性?钟南山同志说得好:“业务尖子不一定是党员,但党员必须是业务尖子。”至于学术成果,它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有的人成果出得早,也有人大器晚成。当前,在学术界也有个浮躁问题,就是做学问耐不住寂寞。

这里,我想介绍几位学者的心得,与大家共享。在当代学者中,北京大学张岱年教授的方法是“三真”:真情实感,真积日久,真知灼见;山东大学牟世金教授的方法是“三为”:以书为友,以书为敌,以书为师;山东师范大学安作璋教授的方法是“三通”:纵向之通,横向之通,逐类贯通。这些方法是攀登的足迹、求索的记录、汗水的结晶、成功的途径,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学者们做学问的心得,其实也是做人的心得。我国清代有位大学者叫王国维,他在《人间词话》这本著作中,引用宋代诗人晏殊、柳永和辛弃疾的三句词,概括他自己读书的三种境界:

第一句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句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句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引用的这三句宋代诗人的词句,原本是诗人在生活中的感受,有的与男女情爱有关,但他把这些引申为读书和做学问的三种境界,实际上也是做人的三种境界。

我为什么认为这三句话也是做人的境界呢?因为读书人要自甘寂寞,宁静淡泊。应该说,这是比较空灵的心灵境界和精神追求。

也许有的同志会说,这样的精神追求只有农业社会的知识分子的心境才可以达到。现在是大工业文明,是物质涌流的时代,人怎么可能达到那种境界呢?那是过时的思想。但是,我想,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保障了,反而不能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吗?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十分激烈,要每个人完全不考虑自己的得失,恐怕不现实。

但是,如何摆正个人利益与党的利益、与国家民族利益的关系,很值得我们大家认真思考。

如何防止心理失常,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十分重要的。

看来,价值观问题的确值得我们大家重视。改革开放后,西方的价值观对我们影响甚大,尤其是对知识分子。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坚守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国家、对个人而言都不是小问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