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立校:学校管理新价值缔造(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8 16:51:00

点击下载

作者:金孜红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文化立校:学校管理新价值缔造

文化立校:学校管理新价值缔造试读:

总序

浙江人素以“敢为人先”而饮誉,创新是浙江精神的“关键词”,也是浙江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基因”。

在浙江这块充满激情与活力的热土上,教育事业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倘若解读如火如荼的教育发展态势,不难发现:正是“创新”这种不竭的动力催生出累累的教育改革硕果,推动着教育事业不断地走向兴旺发达。尤其是步入新世纪以来,浙江的教育工作者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勇气和领风气之先的智慧,矢志改革,锐于探索,掀开了浙江教育崭新的一页。

要改革,要创新,要敢为人先,离不开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就教育而言,教育事业要实现健康有序的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对科学的探索,离不开教育科研的强有力支撑。事实上,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在学校教育中已成共识,群众性的教育科研工作风生水起,后浪推着前浪,并由此推进着浙江省教育改革不断地向纵深发展。

值此步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之际,我们觉得有必要展示一下浙江省教育科研的重大成果,这不仅仅是留存十年的“印痕”,更重要的是从不同的侧面展示教育改革是如何迈出一步又一步坚实的步伐,展示“创新”所赋予我们事业的力量与价值。

为此,我们组织《浙江省21世纪教科研究精品成果文丛》的评选、编写和出版工作。今年年初,我们首先组织全省各地申报“精品成果”项目,将新世纪头10年取得的课题研究成果报上来,组织专家对这些成果进行筛选,确定了11个项目进入“文丛”选题,然后要求成果持有人按照专著的要求重新编写,最后选定了10本专著编入《浙江省21世纪教科研究精品成果文丛》,由浙江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综观《浙江省21世纪教科研究精品成果文丛》选辑的10本专著,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着眼新的理念,诠释并改革传统学校教育。镇海中学办学的个性化诉求体现了一所百年名校对教育价值的全新追求,杭州长寿桥小学的“课程整合”和金华金师附小的“项目学习”对传统的分科教学作出了大胆的挑战,北仑淮河小学则从综合实践活动入手构筑了学生成长的一个精神家园。

2.立足教育内涵,开展并提升了深层次的教育创新。义乌实验小学凭籍“文化立校”之径努力打造书香校园,温州瓦市小学用“创新教育”引领着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从而使学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金华东苑小学在学校德育中积极探索“回归自然”这一新的教育取向努力彰现德育的亲和力。

3.探索区域教育特色化发展的创新之路。“文丛”中有三本书是由教育局长领衔的课题研究成果,通过研究与创新有力地推动了区域教育的发展,形成了区域教育的显著特色。如杭州市教育局局长徐一超的“名校集团化”项目,淳安教育局局长管国良的“小课程研究”项目,东阳教育局局长陈绍龙的“校外体艺制度”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而形成的区域教育特色已成为浙江教育的亮点,并促进了区域教育特色品牌建设。

4.借助教育科研机制提升实践智慧层次与水平。“文丛”所选的10本书,无一例外都是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的研究课题,都经历了选题的论证、资料文献的分析与借鉴、研究思路的研讨、研究过程的调整与完善等科研手段,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来自实践的感悟与经验,并使之获得了理性的力量和深刻。

当然,在某种意义上,“文丛”属于“立此存照”。我们期待着:在新的十年中,浙江的教育会有更大更辉煌的创新成就,浙江省群众性的教育科研工作会有更多更丰硕的创新成果。

——期待教育的明天将不断翻开绚烂的新页。2011年12月

第一章 研究起源与价值

浙江省义乌市实验小学创建于1912年,始名绣川学堂,原址在绣湖旁,1952年改为公办稠城镇中心小学,1985年被确定为县属实验小学,1988年义乌撤县建市,学校更名为义乌市实验小学。学校于1999年秋季创办了寄宿部,2000年搬迁至现址。通过九十多年一代又一代实验人的努力,形成了“崇德尚文,善学善教”的优良校风,培育了数以万计的优秀学子。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实验小学自2000年以来成功践行“文化立校”管理之路的重要前提。

第一节 历史的传承

一、从绣川学堂到实验小学

义乌市实验小学的发展史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结合,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其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时代的特征。(一)创建到新中国成立

义乌市实验小学的前身绣川学堂创建于1912年(民国元年)。经陈玉梁倡议,稠城陈姓热心教育人士组成理事会,主持校务;陈家各祠堂每年筹资126元作为办学经费,选陈家大宗祠为校址,定名私立绣川初级学堂,推陈潮为校长。当时实行男女分班制,男生3班,女生1班,共160人,教师4人。

1927年北伐战争后,取消男女分班制。

1938年秋,增设高小部,改名为绣川小学,发展到11个班,学生400余人,教师16人。学校规模扩大,经费短缺,不足部分由陈姓族内发起捐助。

1942年5月,日寇侵占义乌,学校停办。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复校,但元气大伤,仅存6个班,学生250余人,教师9人。此后数年内,维持原状。

1949年,新中国诞生后仍沿用原校名,由民主、胜利两村合办,为民办小学。(二)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

1951年7月,义乌县人民政府文教科决定,绣川小学与北门四联小学(又名武陵小学)合并,定名为稠城镇绣湖小学。

1952年7月,学校由政府接办,改公立,定名为稠城镇中心小学。

1956年7月,义乌师范学校创建,改为义乌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原校址让给义乌师范学校,学校迁址原树国中学分部,建二层教学楼一幢,平房教室一幢,共15个班,760人,教职员工25人,业务归义乌师范领导,其他体制不变。

1959年,由县文教局定为重点小学,各班开设俄语课,并开设两个班为五年制试点班。

1962年7月,义乌师范停办,又复称稠城镇中心小学。

1965年创办了胜利小学3个班,1968年创办了民主小学2个班,创办车站小学2个班。

1969年7月,在原义乌师范后山坡增设分部,学校易名稠城工农第二小学,由稠城公社领导。

1970年9月,增设初中4个班,次年12月,又更名为稠城镇五七学校。

1972年5月,校党支部成立,有党员5人,陈关忠任书记。

1976年,第三幢教学楼落成,为三层楼房,撤销分部。初中部大发展,招7个班,并附设镇联办高中1个班。共27个班,学生1500多人,教职员工70人。(三)改革开放新时期

1979年2月,又改称为稠城镇中心学校。

1984年5月,改名为稠城镇第二小学。同年7月初中部停办。

1985年7月,胜利、民主两村校并入本校。9月,开设“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班1个,招生50名。11月,县府决定,将本校列为县属学校,定名为义乌县实验小学。

1988年6月,义乌撤县建市,学校更名为义乌市实验小学。

1990年学校被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现代小学数学实验研究中心列为首批实验中心。

1993年在稠城西门创办了实验小学二部即义乌市香山小学。

1996年被命名为“浙江省书法教育研究会实验基地”。

1999年6月18日,新校园在江南奠基。

1999年9月,借用义乌师范旧校舍创办实验小学寄宿部。

2000年7月,新校园建成启用,学校迁至现址,下傅、青岩刘两所完小学生并入本校,教师经考核择优调入本校。

搬到新校园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实验小学越来越感觉到了建设现代学校文化的紧迫性与必要性,而历史的传承也为实验小学进一步的发展创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从物质立校到文化立校

义乌市实验小学在近百年的历史发展中,秉承教书育人的古训,沿袭“求真创新”的校训,继承了优秀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血脉,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办学成果。在九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义乌市实验小学由最初的满足学校办学的物质需要到现今的文化立校,承前启后,与时俱进。(一)物质立校茁壮成长

在九十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实验小学在风雨中茁壮成长,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前进。特别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的物质资料包括学校面积和办学规模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1.学校面积

从最初的陈家大宗祠面积不过几百平方米,到新中国成立前总面积约5亩左右,11间教室,后经数次搬迁、合并,到20世纪80年代学校面积扩大至15亩,再到2000年秋季学校搬迁至坐落于江南的新校园,占地面积达到156亩,规模60个教学班。九十多年来学校面积不断扩大。

2.办学规模

与之同时,义乌市实验小学办学规模也不断扩大,从以下几个节点就清晰可见:1912年4个班,学生160人,教师4人;1938年11个班,学生400余人,教师16人;1956年15个班,学生760人,教职员工25人;1976年27个班,学生1500多人,教职员工70人;1993年,35个班,学生1700多人,教职员工近80人。直至新世纪,达到60个教学班,近3000名师生员工的规模。虽然历经波折,但是学校仍然在风雨中茁壮成长。

与学校规模扩大相对应,毕业学生数也呈整体增长态势,表1-1是实验小学部分年度毕业生数统计表。

随着历史的发展进程,学校原有的文化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迫切需要形成新的学校文化价值观。而悠久的学校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办学成果,又为学校文化的建设提供了现实基础。(二)承前启后求真创新“求真创新”始终贯穿于义乌市实验小学的发展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1.教学改革

1952年,义乌市实验小学按教育部规定将小学改为四二制:初级小学四年高级小学二年。1959年,被义乌县文教局列为重点小学,各班开设俄语课,并且增设两个五年制试点班。1982年9月,小学增设思想品德课,以五爱(爱祖国、爱劳动、爱科学、爱人民、爱护公共财物)教育为基本内容。

1985年,在一年级新生中进行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黑龙江版)及现代小学数学的教材教法实验。1987年,选取一个班开展“集中识字”教材的实验。1990年,“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效果显著,开始了全校性的实验。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现代小学数学”教改实验也取得显著成果。学校的这两项实验先后被评为全国教改实验先进。

1995年,成立教科室,学校开始走上教学改革与教育科研共同发展的道路。

1999年,根据国家义务教育学制改革规划,学校由五年制向六年制过渡。

21世纪初,义乌市被列为浙江省实施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首批三个实验区之一,实验小学作为义乌市首批试点学校又开始了大规模的教学改革实践。

在不断实行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实验小学继承了求真创新的优良传统,坚定不移地致力于学校管理文化新价值的研究。

2.教育科研

学校从1912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共40年属于民办学校,期间突出的表现就是努力想办法提高教学质量,开展教学研究。1952年转为公办后,学校得到了较快发展。1959年学校被列为义乌县重点小学。20世纪70年代后,特别是1972—1975年,教学研究异常活跃,曾有近20个省市的5000多名教师、领导来校参观学习、听课观摩。

1995年,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学校在全市率先成立了校级教育科学研究室,专门负责学校教育科研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首任教科室主任由省特级教师马逸芳担任,当时全校共有11个重点研究课题,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3个、地级3人、县市级2个、校级2个,学校教科研走上了快车道。

义乌市实验小学具有浓厚的教学改革与教育科研的氛围,在历次改革中,培养了一批积极投身教育科研的优秀教师,这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师资保障。(三)与时俱进文化立校

义乌市实验小学在不断的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尝试中,逐渐形成了与时俱进与开拓创新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引导下,学校意识到,只有文化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1.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是学校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学校建立之初,是中国传统的学堂,随着西方文化的逐渐传入,改为新式学堂。随着时代的变迁,义乌市实验小学总是走在时代的前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市实验小学抓住了发展的契机,响应国家号召进行课程、教学的多项改革,并取得众多荣誉。进入新世纪以后,义乌市实验小学继续走在时代的前列,积极进行学校文化建设。这正是义乌市实验小学优良文化传承的见证。

2.开拓创新

开拓创新是义乌市实验小学走过百年却长盛不衰的源泉。早在1915年,学校就开创性地教授国文、算术、修身、理科、地理、历史、英语、读经、体育、唱歌、图画、劳作等课程,这在当时是新式教育的开端。1949年,义乌解放不久,学校就开始推行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和制度,用新的课本进行教学,做到民主领导,经济公开。正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使得义乌市实验小学持续创新学校的文化建设,探索学校管理文化的新价值。

从绣湖旁边的绣川学堂到现今大气、精致的实验小学,学校面积与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物质条件的充裕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也促成学校进一步从追求物质立校转变为文化立校。

第二节 现实的呼唤

学校文化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并非偶然,它反映了教育重心从宏观教育系统到微观学校系统的逐步转化,反映了教育决策者和教育研究者对学校层面教育改革现状的关注。义乌市实验小学管理文化建设的提出正是基于内外环境影响之下学校发展的新需求。

一、学校的社会化和国际化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再次开始了对自己心灵的关照和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人文精神大讨论”等就试图使人们不但重视个人与社会的多重关系,努力创设合理的社会机制,恰当地协调各方面的利益,更能理解人类心灵的巨大能量。这些都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教育。也正因为如此,更需要我们从“人”的角度对教育加以自觉地反思,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我们的教育管理也才会被赋予“文化”的特质。学校管理文化是开放、创新的,教育社会化的加强、教育国际化的深入不断催生学校管理文化的建设。(一)教育社会化对学校管理文化的诉求

教育的社会化和社会化的教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教育成为社会的事业,不但体现在社会对教育事业的关怀,由社会来办教育,教育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也体现为学校和社会联系的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结合日益密切,使学校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对学校管理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1.教育时空的拓展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社会化正逐步成为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现代教育不仅在时间上扩展到一个人的终生,而且在空间上扩展到全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教育观念需变得更加开放,既要发挥学校教育阵地的作用,又要把教育的视野放开到课堂和学校教育之外,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紧密结合的文化建设网络和体系。

2.社会观念的冲击

学校作为整个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大潮早已冲破校园的围墙,校园已不再是“世外桃源”,而是越来越多地受到来自社会思潮、社会观念的冲击,学生的思想观念已深深打上了社会的烙印,具有明显的社会化特点。因此,学校管理必须走出“象牙塔”,主动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学校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积极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良好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合力,为提高办学质量服务。

3.社会价值的支配

学校管理是一种文化行为。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曾说:“管理是[1]以文化为转移的,并且受其社会的价值、传统与习俗的支配。”学校管理者在创造他们的世界的过程中,通过一个源于文化情境的潜意识,在脑海中把现实社会化地构筑出来。因此,在进行学校管理文化研究时,必须将讨论对象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的特征纳入考虑范围,以建立一种不受西方学校管理学控制、符合本土契合性要求的学校管理文化体系。(二)教育国际化催生学校管理文化建设

学校管理思想主要来源于西方工业革命所产生的科学管理理论。随着我国教育的快速发展,对外交流也越来越多,西方发达国家学校管理新成果给我国学校管理研究带来极大冲击。一所现代化的学校如何办出特色、办出质量、提高效益?我们认为应该在继承和发扬学校传统管理文化的基础上,创造适应新世纪办学需要的现代学校管理文化。

1.拓宽国际视野

教育国际化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教育思想、办学模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师生的国际视野。现在国内外学校互派学生交流的现象已经越来越普及,国际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大量国内学生有机会到国外留学深造,越来越多的国外学生来中国生活学习(义乌市实验小学自2002年成为浙江省首批具有招收外国学生资格的学校以来,已经累计招收外国学生100多名,毕业70多名)。教师和学生处于开放的环境和多元文化氛围之中,能够更好地拓宽视野,从而做到中西兼收。

2.形成文化冲击

为了实现国际化的目标,我们在向发达国家学习先进教育经验时难免鹦鹉学舌式的生搬硬套、全盘接受,但西方先进的教育模式未必适合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从而有可能产生东施效颦、不伦不类的结果。当前我国教育国际化的现状更多的是“走出去”的单向性交流,而极少达到双向互动的水平。大量优秀人才严重流失,是我国文化受到强力冲击和严重同化的一个明显表现。

3.实现中西融合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教育越来越走向国际化。学校的教育管理也要站在国际前沿,做出前瞻性的思考和判断,使学校文化在与国际文化的碰撞对接中,生成符合学校实际的管理文化特色。如英国、美国等国家,在21世纪初的国家教育战略规划中就突出了两个方面:第一,把“平等”、“卓越”作为教育战略的中心使命;第二,把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这些都应纳入我们的管理视野,开放我们的管理,创新我们的实践,使我们的学校文化通过中西融合变得更加丰盈。

二、管理的科学化和人文化追求

现代学校管理文化首先应是一种观念文化,它代表学校的目标、信念、哲学伦理及价值观,是管理层面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然而,目前学校管理文化易出现消极失范、层次紊乱、生态失调等现象。因此,我们追求创建一种科学化和人文化的学校管理,充满浓郁的人文色彩,既坚持制度不失刚性,又坚持情感不失柔性。(一)学校管理文化消极失范

学校管理文化的消极失范,是建立在对原有学校管理活动规范化基础上的一种特殊现象。其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1.管理制度失范

学校管理制度的失范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管理制度不健全;二是学校管理制度执行力不行。

2.管理主体的价值失范

在社会消极价值观的影响下,学校的部分成员可能会产生价值观的迷惘和失范。例如,有些学校领导忽视了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权与抓钱上;有些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职业道德滑坡,甚至出现“范跑跑”现象。

学校管理的消极失范现象迫切需要管理现代化。要加快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提高学校成员的素质,加强学校管理文化建设是必经之路。

学校管理文化是学校管理领域内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具体地讲,学校管理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把学校内部全体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它反映和代表了学校成员的整体精神、共同的价值标准、合乎时代的道德和追求发展的文化素质。它是增强学校内聚力、向心力和持久力,保证学校行为的合理性,推动学校发展的意识形态的总和。随着社会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学校原有的管理方式和价值观正在逐步改变,建立新的整体精神和价值观需要一个过程,学校管理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消极失范现象,表现为学校管理失去一定的原则和规范的引导、约束,使人们的管理观念、行为、心理处于盲目混乱的无序状态,从而产生学校管理的无序和无效。因此,研究学校管理文化的失范,推动学校管理的发展,尤其是对学校管理文化中消极失范现象加以必要的规范和积极的引导,是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命题。(二)学校管理层次急需重构

学校管理的发展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人治管理,即校长以个人的人格魅力、领导风格、威望和权力统摄、影响着学校的人和事;第二个层次是制度管理,即学校通过一系列的规章、制度、规范以及纪律的制定与约束,来实施学校各个层面的管理;第三个层次是文化管理,即通过制度、规范长久的贯彻和实施,内化到师生员工的灵魂深处,使制度由外界的制约变成内在的自律,从而形成稳定而持久的学校文化管理。

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学校管理文化的形成。这种文化管理的最高境界便是无为管理,即学校的一切管理权交由学校文化力的无声熏陶来实现。义乌市实验小学在搬迁、扩展、整合之时期,为了教师队伍的有效整合和学校凝聚力的形成,实施的是制度管理,即以学校制度建设为核心,狠抓教师师德水平、教学业务水平建设,促使学校教学、科研、后勤、服务等方面都步入了正规。目前,学校的磨合期已过,老师们的制度意识已经形成,“要做就做最好”已经成为实验小学的主流文化,并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因而学校的管理就需要进入第三个层次即“文化管理”阶段,以自主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最常规手段,构建现代学校的文化管理,为师生创设一种开放、自主、人文、和谐的文化氛围,已成为义乌市实验小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0(三)学校组织生态遭受冲击

如何管理学校,要使学校成为一个怎样的组织,实质上就是管理文化的体现。官僚型的学校管理文化塑造出的是一个官僚型的学校,经验型的学校管理文化塑造出的是一个“家学校”的组织,民主型的学校管理文化打造的则是一个人性化的环境。选择怎样的学校管理文化,或者是追求怎样的学校管理文化,实际上就决定了学校管理者将怎样管理学校,决定了学校在这样的管理之下将生长出一个怎样的组织形态。当前越来越多的冲击使得学校的离心力越来越强,学校成为了校长、教师、学生的负担。

从校长角度来看,在变革的时代,教育政令、教育改革、教育思潮等涌到了校长的面前,在教育改革的摆动,教育思潮的相互对立中,校长处在两难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自己的“根”,没有自己的甄别标准,而只是一味地随波逐流,很容易在大潮中迷失自己。那么校长怎样才能维持学校的持续发展呢?

从教师角度来讲,他们的“舒适地带”正在经受着挑战。当前的课程改革需要教师改变其固有的、不合时宜的关于教学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由“教书匠”转变为科研型、创新性的教师,所有这些都挑战着教师的舒适地带。与此转变相伴的是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重新认识和对未来前景的不确定。

从学生来讲,学校不再是能引起他们兴趣的地方。学校传授给学生的是正面的理想教育,当学生接触到社会负面的东西时,他们就有可能认为学校的东西与社会现实生活是不相符的,就会对学校失去信心。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学生在学校外就有可能接触到比在学校所接触到的更多的东西,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他们对教师和学校的信心。

所有这些,都使学校的组织生态遭受着冲击,学校组织的离心力越来越大。学校管理文化面临的消极现象决定了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学校管理发展的三个层次要求文化管理的形成;学校组织生态的建设急需现代学校管理文化的支持。可见,探索现代学校管理文化是实现学校的持续发展和学校管理的逐步迈进的必然选择。著名学者马尔库塞曾指出:“观念和文化的东西是不能改变世界,但它可以改变人,而人是能改变世界的。”可见文化在学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化改变着人的素质,高文化素质的人创造出高质量的管理。建立学校管理文化的新格局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

综上所述,学校管理文化建设无论从其外部环境还是学校内部的优化升级都有其现实意义。如果说物质基础是学校办学的“硬件”的话,那么学校文化则是学校办学的“软件”,而学校管理文化则是学校文化这个“软件”中的内核。没有优良的学校管理文化,就很难建立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学校文化。[1] 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M\].许是祥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81.

第三节 研究的价值

现代科技、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不断推动着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学校教育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人才规格多样化的需求。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抑制了学校的健康发展,也妨碍了教师的自主发展和学生的个性成长。进行学校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已是迫在眉睫。现代学校管理主要体现在以学校为本的管理机制改革,建设效能学校,强调从改进到发展、从数量到质量、从维持到效能、从经验管理到知识管理、从重视物质建设到学校文化建设,形成以人为本、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政高效的管理机制,具有育人为本、行家治校、组织管理科学、学校社会良性互动、发展目标明确等特征。只有坚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发展观,立志建设现代化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在建设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和文化中进行一系列的尝试和探索,才能实现现代学校的转型,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

一、建构学校管理制度新模式

现代学校制度特指在知识社会初见端倪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要求,以完善的学校法人制度,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学校依法民主管理,能够促进学[1]校教职工、学校所在社区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整套的制度。

现代学校制度是一种具体的规则体系,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继承性和先进性等特点。而学校文化则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既有传统文化的弘扬,又有现代文化的创新;既体现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又展示现代文化的时代特征。可以说,学校文化和现代学校制度在价值观上达成了和谐的统一。构建学校文化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基础,现代学校制度是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和外在表现。(一)现代学校制度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

学校文化包含五个层面: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特色文化。现代学校制度是学校制度文化的核心,是整个学校规范运作的基础和框架,它联系着学校文化的各个方面。学校文化是五个层面文化的统一体,没有现代学校制度是不完整的学校文化,缺少了现代学校制度,就不能体现学校文化的时代特征和先进性。制度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文化。现代学校制度实质上反映了一个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的价值观、信念和态度。现代学校制度是一种先进的制度文化,它体现了这个时代先进的教育理念,追求民主、平等、和谐、发展就是现代学校制度的精神内核。学校文化是现代学校制度的母体,给予其营养和精神力量;现代学校制度是学校文化的外现,展现了学校文化积极向上的丰富内涵。(二)学校文化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坚实基础

现代学校制度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伴生的。当今时代呈现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其一,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而成为主流,经济生活的变革带来了价值观念的转变。追求自由和公平竞争,追求个性化,反对精神束缚和整齐划一。其二,追求民主平等,反对专制和层级制度。其三,追求多元化,反对一元化。多元化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为人的发展提供思维的广阔空间,也为文化的创生提供了时代背景。社会人类学家通过对相互迥异的文化形态的研究证明,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演进,正是文化的不断更新才催生了人类社会的蓬勃生命力。反过来,社会的发展又必然反作用于文化,影响文化的进化。社会的发展和时代变迁呼唤新的文化,而新的文化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基础和动力。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制度改革是改革成功的关键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制度是一种规则,是调整各方利益的规则。改革就是对人们的利益进行重新调整。然而,制度背后是深层次的文化,即组织成员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因此,制度改革必须以组织成员的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的改革为基础,而内隐规矩和内隐概念实际上即是人们隐含在文化中的信念和价值观。所以,传统学校制度改革和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必须以学校文化为突破口和切入点,首先要根除传统学校制度中不合时宜的、过时的、陈旧的思想观念和教育理念,才能除旧立新,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从这一点来说,学校文化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坚实基础。(三)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是学校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校制度是前进的、变化的,学校文化也是发展的、运动的。文化是一个时代最鲜明的体现,是探究社会变迁的一个深层次原因。学校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和缔造者,它势必要成为时代的鼓手,从时代的发展中汲取营养并与传统文化进行整合。学校制度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学校教育秩序的有力保障。然而,传统学校制度因其失去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先进性而变得落伍和过时,由于本身的保守性和惰性而日益成为学校发展的障碍。因此,必须给予革除。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就是为了改革传统学校制度的弊端,恢复学校制度应有的活力,体现时代的特色,展现学校文化的独特魅力。现代学校制度从本质上说是先进的、适合时代发展的,学校文化也是发展的,与时俱进的。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学校发展的要求,更是学校文化内在的本质要求。

二、促进现代教育内涵的发展

对学校管理新价值的缔造有利于促进现代教育内涵的发展,文化立校是现代教育内涵发展的新动力。(一)现代教育内涵“现代教育”是建立在现代大工业生产基础上的教育。从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至现在,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这一时期的根本特点是科学、技术和生产相结合,促进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生产工艺的不断变革。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信息革命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不断地改变着传统工业的面貌,促成社会各方面的变革,使社会日趋现代化。反映上述特点的现代教育具有下列特征。(1)普及义务教育的实施和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大工业生产需要有文化技术的工人,同时在无产阶级的斗争下,资本主义国家在19世纪后半叶相继实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到20世纪,普及义务教育的年限不断延长。大工业生产还需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从而逐步建立了包括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的各级各类教育体系。(2)教育内容极大地丰富,一改古代教育偏重人文古典学科的传统,自然科学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科学的分化,建立了各学科的科学体系。各级学校都设置了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完整课程。(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到逐步的结合。高等教育逐渐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4)教育方法摒弃呆读死记,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开拓创新精神。(5)成人教育迅速发展,传统的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成人教育的办学形式多种多样,为每个公民充分提供受教育的机会。(6)新的技术应用到教育手段上,使教育手段日趋现代化。学[2]校教育中广泛采用声像教学、电子计算机教学。

现代教育内涵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推动,在中小学校中则体现为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的创新是促进现代教育内涵发展的不竭动力。(二)促进现代教育内涵发展

今天的中国学校教育要更好地担负起培养现代人素质的使命和责任,就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开阔视野,建立现代学校文化。教育首先要改变自身,其次才能影响它所要实现的目标。现代社会人才观念的变化,必然直接地、深刻地影响以人才资源开发为主要目的和重要任务的教育发展的趋势。从宏观上分析,教育的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①从时间上看,从一次性完成式的教育向终身化发展;②从空间上看,从以国家为界的教育向国际化发展;③从内涵上看,从以知识为主的教育向素质化发展;④从教育个体上看,从高度统一的教育向个性化发展;⑤从物质手段上看,从传统的技术手段向信息化发展。教育现代化的这些发展趋势,对教育的内涵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让没有文化支撑的学校管理实践逐渐举步维艰,从而失去竞争力和发展力,使“培育一代新人”成为一句华而不实的空话和套话。因此,现代学校要善于在古今中外学校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内化提炼自己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形成有个性的学校文化,并不断调整、充实、丰富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育的内涵发展,才能真正使我们的教育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走向现代化。

因此,也可以这样说:现代社会发展呼唤人的素养的提升,现代人才培养呼唤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教育的现代化呼唤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的诞生,而学校文化,则是支撑学校管理实现现代化的最核心要素,是学校实现持续发展的坚实保障。现代学校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学校群体成员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精神力量,是促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的一种动力,是学校发展的强大内驱力。加强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直接着力于形成现代学校特色文化,是推进教育创新的灵魂。

三、缔造学校管理的全新价值

任何管理活动都有价值取向问题,教育管理也需要价值取向。价值取向不仅决定人们思想行为的成败,而且还决定着人们对事物发展的预先测定。价值取向最直接最主要的用途是对全部管理活动的定向作用。文化立校有利于缔造学校管理的全新价值,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一)提升“人”在管理中的价值

一所有文化的学校不以谋取利益为直接目的,而是围绕人的生命成长这一核心目的来建构学校。它把提升教育者的综合性素养作为实现学校文化建构的主要途径,随着学校文化建设的展开,深化了对教师自身价值的认识,以及对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之间关系的认识,就会形成这样一种价值观:学校不仅是教师的工作“职场”,更是教师生命成长的舞台。在这种价值观的引导下,学校考虑更多的不仅仅是如何用好教师,更应该考虑如何成就好教师,如何通过管理的系统变革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

只关注“用人”可能会在短时期内激发出“人力”,从而帮助学校更好地“成事”,但是学校的发展变化,往往会随着“事”的完成而终止。“成人”这一管理价值的引入,并不意味着对“事”的忽略或者打压。事实上,“成人”与“成事”构成了双向融通,相互玉成的和谐关系。对于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而言,这是一种更值得追求的境界。所以,学校管理新价值的缔造,更有利于体现人在管理中的价值。(二)突出制度的引领性意义“学校中的制度,是指学校内部指导和规范各项教育活动、协调[3]学校成员及内部各组织之间关系的规则体系。”任何一种制度的建立,都具有一定的限制性、约束性甚至警示性。为了维系学校的基本秩序,学校有时还不得不建立一些惩罚性的制度,发挥警示和威慑作用。这也是制度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但是,学校管理新价值的缔造,其制度建设除了需要秉持制度建设的一般原则之外,还应当适度吸收并合理地发挥引领、激励和培育价值。为此,学校制度建设除了维持必要的规范甚至威慑性之外,更需要转变制度的价值取向和呈现形式,尝试制订出一些激励性、引领性和发展性的制度。这样,制度才能更多地得到教师的认同。而只有得到教师认同的制度,才能因其“亲和力”而发挥现实的力量。一种有力量的制度,一定不是游离于教师日常教育实践之外的,单纯悬挂在墙上或记录在册的文字,而是被教师自觉接受,并在日常教育实践中得到实现。一种富有引领、激励、培育等价值的更富“亲和力”的学校制度,比起生硬、刻板的制度,更容易进入教师的心灵,因而也更容易转化成行动的力量。(三)创造教师发展的组织环境

培育学校文化,可以为教师发展创造良好的组织环境。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激发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使其真正实现由被动的外促型发展转向主动的内需型发展;另一方面,在学校中培育了开放的合作教研文化,在教研组、年级组内部培养了一种直面问题、着眼发展的文化氛围。通过有效的合作教研,促进教师在经验与智慧的相互分享中实现良好的专业发展。荷兰哲学家皮尔森曾经指出,文化并非单纯的“产品”,文化更应该作为一个动词。“文化是人的活动,它从不停止在历史或自然过程所给定的东西上,而是坚持寻求增进、变化和改革。人不是单纯地问事物是怎样的,而是问它应该是怎样的。以这种方式,它能够通过确立超过实际状况的规范(超越性),而突[4]破自然过程中或历史过程中所产生的确定条件(固有性)”。由这种文化观出发,学校领导与管理者,有利于培植一种具有弥散性、渗透力的学校文化,使其与教师的价值理念和日常教育实践有机融合。

四、营造学生发展的文化环境

学校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学校文化有固有的育人功能,它的显著特点是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教育。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学校》一书中说过,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微妙的领域。学校文化建设就是这样的一个微妙的领域。加强对学校文化的探究,深入理解学校文化的管理与育人功能,是学校文化管理研究的重要意义所在。

随着我国教育的快速发展,“文化立校”的理念越来越重地叩击着学校管理者的心房。学校文化是魂,其核心是一个较大区域内人们共同认同的价值取向,没有文化的学校是没有灵魂缺乏生命力的。长期以来,学校教育饱受批判的方面就是在办学目标和办学方向上严重偏离了教育的本来目的,逐渐失落和丢弃了它最主要和最核心的主体——人。现代学校管理最核心的变革,就是对教育活动中师生主体地位的追寻。站在学校文化建设的新平台上,学校管理者开始从办学宗旨、教育目标到课程文化,全面拷问自己的教育行为对于教育本质的体悟。由此,实小人锁定了新的办学理念:“让教师拥有成功人生,让孩子享受幸福童年”。为了适应现在的学校管理,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关怀,有效帮助生命成长的目标,建立“开放、自主、人文、和谐”的现代学校文化成为学校管理者最大的责任。[1] 基础教育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总课题组.基础教育现代学校制度研讨会综述\[J\].教育研究,2003(10).[2] 王晓佟.试论现代教育的内涵和教育制度改革应把握的问题\[J\].艺术教育,2006(12).[3] 杨小薇,李伟胜,徐冬青.“新基础教育”学校领导与管理改革指导纲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6.[4] 冯·皮尔森.文化战略\[M\].刘利圭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4.

第二章 理性阐释与研究过程

文化立校理念的提出是基于一定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基础主要有组织文化理论、管理学理论、开放教育理论、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等。一直以来,学术界对学校文化、学校管理文化等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学者们关于学校管理文化的理性解释有助于义乌市实验小学厘清学校管理文化的相关概念。

第一节 文化立校的理论基础

如果将义乌市实验小学“文化立校”理念孕育过程比作一颗种子的发育过程,那么种子的良好发育和茁壮成长离不开肥沃的土壤、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泉流以及适宜的温度等依凭之物。同样,文化立校理念的孕育也离不开一定的理论奠基。这些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实验小学管理文化建设的理论,包括教育理论、管理理论和文化理论等。它们为实验小学的学校管理文化的孕育和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成长空间。

一、组织文化理论

文化对组织管理产生着重大影响和作用,运用文化的强大职能来管理组织,已越来越多地被广大组织管理者采纳和运用,在企业领域诸如“公司理念”、“管理理念”等词汇已是耳熟能详。组织文化是一个丰富的、多层次、多要素的系统体系,如何构建这样一个体系,是对现代管理者的一大挑战。

文化模式、文化差异与组织文化,对组织生活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管理实践界和理论界兴起了企业文化研究的热潮,它向传统管理理论提出了挑战,强调企业管理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作用,明确指出企业文化是企业制胜的关键要素。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和企业经营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如何在跨文化条件下克服异质文化的冲突,提高组织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管理绩效,已成为比较管理研究和跨文化管理的关键。跨文化不仅是指异族文化,现在的概念已经逐渐泛化到不同人群、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这一点对于管理学来说尤其意义非凡。因为随着流动人口的增多,人力资源管理的动态性,学校管理已经不可能再像过去一样拘泥在某地域、某人群、某传统上,而要敞开胸怀,放开视野,以一种“跨文化”的姿态去迎接挑战。没有兼容并包的精神,没有文化整合的能力,学校管理是缺乏执行力的。

学校是一种特有的社会组织,作为基础教育的学校是以教师人格的力量去塑造新生代的人格发展,以学校文化的底蕴去奠定新生代的学生发展的基础。同时,由于其特有的培养人的目标和实现目标即过程的复杂性,学校组织更多地具备专业化组织的特点。随着彰显个性,鼓励创新的呼声日趋急迫,学校组织应加快实现专业化,作为推动这一进程的学校管理也要相应地转变管理模式,实施文化管理。

二、管理学理论

管理文化是管理学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因而,考察学校管理文化要将其置于管理学的范畴。目前,在教育管理学的视野中有这样的认识: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就是全面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而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与学校管理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成为当今各国的共识。事实上,独立性和专业化是学校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同时又是提高学校管理有效性的关键所在。(一)学校管理的相对独立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从世界各国的形势看,学校管理在逐步减少对教育行政的依赖程度,普遍的做法是教育行政部门转变职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制定政策与规划,加强评估与督导以及为学校提供服务上,把学校应该拥有的权力归还给学校。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都将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共同的做法就是将许多原属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力下放到学校,给予学校更大办学自主权。而在我国也正积极推进学校管理的“管、办、评”分离的做法,即政府管教育、校长办学校、社会评教育。(二)学校管理人员专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在今天,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内部结构和外部关系的复杂化,学校管理变得越来越复杂,分工也越来越精细,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运用科学的管理理论作为指导,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把管理职务当作一种专职,而不仅仅是一种兼职。也就是说,学校作为一个专业化组织,在这个组织中任何一个岗位都应当是专业化的,包括教师专业化,校长等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图书馆员、心理师、咨询师的专业化。如果没有教育管理专业化,没有校长的专业化,就无法达到学校管理现代化的目标。这些管理的变革将在深层次影响到管理行为和心理状态,从而最终影响到学校管理文化,能否建立起承载这些变革的学校管理文化,将是衡量一个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三、开放教育理论

开放教育是相对于封闭教育而言,开放教育的本质是人人享有终身接受教育的权利,不仅意味着对教育对象的开放,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教育资源和教育过程的开放。这一点对于现代学校而言,意味着要开放办学,对外向家庭、社区和社会开放,对内向教师、学生开放。这就要求学校创造开放的教育环境,提供适当开放的学生成长空间和教师发展渠道。开放教育是教育在进一步打破传统思想、体制和人才培养方式的禁锢后,在政府、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构建起来的适应需求、以人为本、机会公平的新教育。其中,开放教育应当体现人才培养方式的开放,着力培养人的学习力、适应力和发展力。

伊里奇从社会批判出发,考察了学校的社会作用,提出了非学校化社会的思想。他认为儿童学习的资源必须具备四种,即事物、模型、伙伴、长辈。基于此,需要提供四种学习网络,即教育用品的咨询服务,技能交流,伙伴之间的切磋,专职教育家的咨询服务。伊里奇的理论体现了开放教育的思想,其精髓对我们很有启发。

四、进步主义教育理论

盛行于20世纪初的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为强调以儿童为中心,重视儿童的需要、兴趣、能力与身心发展的状况,“教育要使学校适应儿童,而不是使儿童适应学校”,并主张个性与独立创造的教育。其基本思想对义乌市实验小学学校管理文化的提出和实践有借鉴价值。(一)动态的教育观

进步主义教育倡导动态的教育观,具体表现为:(1)连续性。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的目的在于继续不断、更多的教育。(2)变化性。正因为学生所遭遇的是一个变动不居的世界,所以学校要特别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使学生能养成解决问题的精神,利用其旧有的经验以探索,并控制当前之情境。(3)交互作用。儿童从不成熟到成熟,在于运用其个人身心条件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进而适应、改变和利用、创造环境。

这启示我们,学校管理要关注动态生成,在可变的学校环境中面对可变的教学对象,学校管理该何去何从?这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严峻课题,也是我们提出管理文化建设的一大理论基础。(二)民主的教育管理观

杜威的学校组织观以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的人本化为根本特色。在学校的管理方式上,杜威从人本的角度出发,提出:①管理儿童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充分尊重儿童,以民主的方式对儿童进行管理,“在教师给予的指导性措施的帮助下”,通过自由与纪律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儿童的生长。②在学校管理上要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参与,给[1]教师以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和自由。

1.儿童本位

给儿童以自由,以儿童的兴趣为本,教学要适应儿童的个别差异。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要做到这一点,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说,就要根据儿童自身的能力和需要来进行管理,重视儿童的主动性。

2.师生共同合作

教师的角色不是权威的独裁者,教学上是师生之间充分的交往,共同合作完成。所有的学习都是师生之间交互作用的,是相互平等参与的结果,从来都不是一个单向的教和学的过程。杜威指出:“在学校管理中,学生和管理者以及教师有着平等参与的地位。”

五、人文主义教育理论

原初的人文主义可追溯至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以及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如传统儒家的注重完美人格的教育,重视思想内容的丰富充实;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认为知识是发现而不是发明,因此要循循善诱,让学生发现真理;柏拉图认为教育应重视健全人格的发展、身心的发展及心智的训练,知识是无法灌输的等等。

文艺复兴后,人文主义思想家伊拉斯莫、拉伯雷等人很重视教育问题,或发表言论或兴办学校以倡导、从事教育革新活动。他们反对对儿童的压抑,强调教师要尊重儿童、关心儿童、信任儿童。主张教育要使人天赋的身心能力得到和谐发展。这些教育思想对我们的研究很有启发。

此外,开放教育还吸收了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心理学、以勒温为代表的团体动力学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等学说的成果。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1] 郭宇立.再度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管理观\[J\].福建论坛,2007(S1):168—169.

第二节 文化立校的内涵与特点

凡事若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就能看得更远。因而,在追问究竟何为文化立校时,也需要动用他人的理论和观点,如此才能在借鉴他人的基础上归纳我们对于文化立校的实践认知。文化立校是现代学校共同追求的内在品质和办学理念。厘清文化立校的内涵和特点需要从文化和学校文化的内在本质去考察。

一、文化立校的内涵

众所周知,文化立校就是依靠文化促进学校发展。学校中的一切文化可统称为“学校文化”,但按照不同标准分类,学校文化又有不同的分类,譬如,按照学校中的人进行分类,可分为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等;按照学校的职能分类,学校文化可分为教学文化、管理文化等。因此,对文化立校的理解要从文化、学校文化、学校管理文化等概念去考察。(一)文化

文化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不同的人对“文化”有不同的定义,通常文化包括文字、语言、[1]地域、音乐、文学、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等。在中文语境中,文化是“人文教化”的简称。因此,只有在有人的前提下才有文化。教化是人群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共同规范。文化实际上包括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层面。器物主要是指物质层面的文化,如人文景观、雕塑等;制度是指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学校、一个家庭共同遵循的规则制度,如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学校的行为规范等;观念则是内隐于器物和制度之下的精神文化,如理念、信仰等。

文化有如下的一些特征:①文化是共有的。文化是一系列共有的概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②文化是习得的。文化在特定情境之下可通过学习获得。③文化的基础是象征。整个人类社会文化体系是透过庞大无比的象征体系而深植于人类思维体系中。由此可见,在一定的范围内文化是公共的,是特定人群共有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文化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不同时期不同群体的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文化通过象征来表征理念层次上的社会形态。(二)学校文化

何谓学校文化?回答这一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育大词典》中指出学校文化指校内有关教学及其他一切活动的价值观[2]念及行为形态。刘学国认为学校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学校和学校教职工在教书育人和组织管理生活中,为追求和实现共同目标而逐步创造和形成的观念形态和文化形式的总和,它包括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心理取向以及规章制度、校风校貌、学校[3]精神和学校形象等。郑金洲在《教育文化学》一书中指出学校文化为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4]等。虽然不同的学者对学校文化的理解不甚相同,但无外乎包括两[5]方面,即静态的学校文化实体和动态的学校文化活动。前者强调文化是一个复杂整体,强调学校文化的完成状态;后者强调了文化是一个过程,学校师生员工生存状态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综上所述,学校文化是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管理者在一起共同工作、处理问题、实现目标过程中所形成的包含物质的和精神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复杂的体系。学校文化具体表现为学校整体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方式,通过学校的教学、管理、组织和生活的运营而表现出来。简单说,学校文化是学校所特有的文化现象,由学校内部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学校哲学、行为规范、办学理念、管理方式、规章制度等的总合,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具体包括学校的教育目标、校园环境、校园思潮、校风学风以及学校教育为特点的文化生活、教育设施、学生社团组织、学校传统习惯和学校的制度规范、人财物管理等内容。但学校文化的主要内容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由此可见,学校文化的内涵十分广泛,大到学校的办学理念小到校园的环境布置等都属于学校文化的范畴。

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过程,教育一旦失去文化,所剩的只是知识的位移、技能的训练和应试的准备。学校发展与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必须紧密结合。一方面学校发展离不开学校文化的建设,另一方面学校文化建设也不是孤立地进行,它始终和学校发展相伴相随,离开了学校发展孤立地进行学校文化建设也是纸上谈兵。要把学校文化建设摆在高度的战略地位,学校的发展、规划、管理等诸方面需要有领先性。首先是指时间上的领先,学校要尽早地树立建设学校文化的意识。其次是指学校文化的地位在学校诸项工作中居领先地位,一切工作包括管理目标、管理方式方法、标语言论都要围绕和有利于学校文化建设。(三)学校管理文化

目前,学界对学校管理文化的界定有两种取向:一是将学校管理文化视为学校管理人员管理学校的文化;二是将学校管理文化看作学[6]校管理领域中的文化。前者的代表性观点有“学校的管理文化,是[7]讲校长要有‘文化治校’的理念,在文化中管理学校,发展人。”后者的代表性观点为“学校管理文化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把学校内部全体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它反映和代表了学校成员的整体精神、共同的价值标准、合乎时代的道[8]德和追求发展的文化素质。”我们认为,虽然学校管理文化的立足点是管理领域,但由于管理范围的广泛性使得学校内部与管理有关的事项都有可能形成一定的文化。因而学校管理文化在具体的实践中往往会超越其本身所具有的内涵。这是认识管理文化的一个难点和困惑点。

既然如此,那么学校管理文化由哪些因素构成?有学者认为:学校管理文化包括理念文化、制度文化、策略文化、物态文化、网络文化。有学者认为:学校管理文化包括学校环境、价值观、先进人物、校园文化仪典、学校办学管理文化网络;还有学者认为:学校管理文化包含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教学观念、发展规划、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效益等;也有学者认为:学校管理文化由技术文化、教育[9]文化、服务文化组成。我们认为学校管理文化,是一种管理精神、管理氛围,是领导者在管理活动中人文精神的积累。学校管理文化可分解到学校管理的各方面。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教学观念、发展规划、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效益等都需要在文化的层面下进行,从而形成学校特有的管理文化,以促进学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最终促进学校实现教育目标。

现代学校管理文化相对于传统学校管理文化,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开放性、自主性、人文性、和谐性,并以此达到学校的和谐,促进学校的持续发展。建立现代学校管理文化需要遵循的原则有:一是目标原则,学校管理活动是有目标的活动。管理文化必须把这一目标明确地反映出来,使每个职工都明确他们的工作是与这一目标相联系的。他们会感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并且从中得到发展。二是价值原则,学校管理文化应该体现共同的价值观念,体现学校全体成员的信仰、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学校成员应该自觉地把自己的行为与这些准则和规范联系起来,使之成为整体的力量。三是卓越性原则,学校管理文化包括开拓创新的精神,要求学校管理追求卓越,永不自满,不断攀登新的高峰,求新求发展是现代学校管理的一项持续性的要求,建立现代学校管理文化,需要管理者努力使全体教师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并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四是参与原则,组织广大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重大决策,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五是成效原则,把学校成员的利益与工作的成绩联系起来,以成效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促进职工努力工作,提高工作的绩效。六是正直原则,学校成员尤其是领导者要诚实,做到前后一致,言行一致,表里一致,正直的精神,最富有人格的说服力,能鼓舞学校成员,激发其干劲。

二、文化立校的特点

文化立校有别于“分数立校”、“成绩立校”,它从学校文化出发,确立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并按照共同愿景制定发展规划和方案,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深化学校发展。而不只是关注学生的成绩、能力。文化立校指向学生、教师、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精品发展。文化立校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认同内化学校精神

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所谓学校精神是指体现一个学校精神内涵的一切外现和内隐形式,如校训、宣言、办学理念、学校愿景、发展使命等。文化立校的第一大特点就是要建立以学校精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众所周知,文化立校的关键是建立以学校精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并让师生认同内化学校精神。换言之,学校要整合影响学校发展的主流价值观,对学校校训、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发展使命等重新认识和定位,并将上述内容加以整合,形成学校的内在精神价值体系,并将其落实到师生认同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中。

认同内化学校精神既是文化立校的特点,也是文化立校的基本任务。首先是认同学校精神,学校应创造性地解读校训、校歌、校园物理文化环境、学校办学理念、方针、办学宗旨等,解读不能仅仅局限在学校领导层面,而应成为学校师生的职责所在。其次是内化学校精神,所谓内化学校精神是指通过一定的举措让学校师生自觉按照学校文化进行思维和行动。(二)整体植入预设文化

学校文化应该是一种“预设文化”,是学校管理者和全体教师所期盼和追求的文化形态。“预设文化”高于现阶段的文化,是学校共同愿景所倡导的文化形态。“预设文化”需要学校管理者运用超前的眼光和视野去探寻学校文化立校的道路。学校文化作为一种“预设文化”应该是整体上“植入”学校运行体系中。既然是“植入”,那么将经历倡导、培育和巩固这样落地生根的过程。这种植入的过程就如同种树,需要细心呵护和全程关怀。刚种下的树需要施肥、浇水、松土,保证它有足够的养料、水分、根部氧气。等到树木渐长,就需要修剪枝丫,确保树木能长成参天大树。学校文化的植入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堪比植树的过程:当学校文化尚处于不明确阶段就需要不断倡导,当师生已将学校文化内化,又需要不断巩固这种已经形成了的文化。

这种整体植入“预设文化”的思想将学校文化看成高于学校实现的文化,对学校的发展具有牵引作用,能够为学校规划、发展指明方向。整体植入强调按照全面的观点来重新打量学校文化的现状,而不是孤立地强调某一方面的文化发展。(三)线性定位学校文化

学校中原本就存在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如学校管理者的文化、教师群体文化和学生群体文化等。这些文化客观存在于学校体系中,他们是学校整体文化中的一些碎片。有一种观点认为只要将学校中的这些文化碎片加以整合,上升为文化整体,就能积淀成学校文化的底蕴。这种观点不无道理,但需要指出的是,如何整合这些碎片直接关系到学校文化底蕴的形成。

学校应将学校中的所有文化碎片用一根线串联起来。这根线可以向前向后无限延伸:向前伸,挖掘藏匿于浩渺历史中的文化底蕴,追根溯源,从校史中追寻一脉相承的东西;线的中间连接着学校所在的区域文化,连接着学校的现实形态;往后伸,连接着学校未来发展。在这个生生不息的循环过程中,积淀独具学校特色的文化,从而实现文化立校。

学校文化并不是从外在引进嫁接而成的,而是基于学校实际的发展现实,追溯学校发展的历史,展望学校发展的未来得到的。现实的学校文化需要与历史相契合,更要指向未来学校的发展形态。因此,学校文化必须是线性发展着的文化,而不能断裂成碎片。[1] RaymondWilliams.Keywords:AVocabularyofCultureandSociety.Rev.Ed.NewYork:OxfordUP,1983:87—93,236—238.[2] 顾明远总主编.教育学大词典(6)[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426.[3] 刘学国.浅论学校文化和学校文化建设.教育理论与实践[J].1990(6).[4] 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40.[5] 杨全印.学校文化建设:组织文化的视角\[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6.[6] 李欣阅.我国学校管理文化研究综述\[J\].中学校长,2008(3):16—17.[7] 沈颖.学校管理文化的思考\[J\].基础教育参考,2006(5):50—51.[8] 吉兆麟.学校管理文化的消极失范及其对策\[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1):22—24.[9] 李欣阅.我国学校管理文化研究综述\[J\].中学校长,2008(3):16—17.

第三节 文化立校的探索过程

义乌市实验小学以课题为导向开展学校管理文化探索研究,成功建构了学校管理文化体系。课题的研究主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

一、学习启动阶段

2000年学校搬迁以后,学校意识到学校管理文化对于学校发展的重要性。于是,决定通过课题研究的形式深化对学校管理文化的认识,通过实践探索出具有实验小学特色的学校管理文化,开始迈出现代化学校管理文化研究的第一步。我们立足于学校的实际开展了一系列的调查,在调查的基础上重新认识学校发展的困境和出路,并通过总结经验和理论学习深化对现代学校管理文化的认识。(一)调查研究

在这一阶段,课题组通过深入教研组调查、教师访谈等形式,了解现行学校管理制度对促进课程改革、师生发展存在的矛盾情况,整体把握现有制度的适应性状况。我们全面分析学校教师的发展需求、学校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实施的可能性等。在此基础上形成学校文化发展前期调研报告。在调查中,我们厘清了学校教师队伍的实际状况、学校文化建设的现状等。

1.摸底调查

学校开展了“教师幸福感”、“教师压力”、“教师课堂教学”等调查,基于调查内容我们形成调查报告,以此作为开展文化立校研究的基础。

2.深入访谈

针对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进行开放性访谈。学校层面的访谈,主要探讨教师压力、对现行学校制度政策的看法等;年级组和教研组层面,由年级组长或教研组长负责召集,就教学方法、备课等进行深入探讨。“艺友制”诞生记

在调查和座谈过程中,我们发现学校的教师队伍呈现三个特点:年轻化、高学历、高素质,缺的是名特优教师及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并且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急剧膨胀,每年新进的教师数都在20位左右。一支充满朝气和活力、专业发展潜力无限,但文化背景各异、缺乏有效整合的教师队伍摆在我们面前,学校最迫切的就是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担当起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任,并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中流砥柱。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学习在实小,成长在实小,成功在实小,成名在实小”的教师成长文化,开始致力于整合、提高教师队伍。我们当时就认识到,要高效地完成这一目标,就必须依靠校本研训的方式,充分调动学校内部资源,帮助教师尽快成长。那么,以[1]什么来引领我们的校本研训之路呢,我们想到了“艺友制”。(二)理论学习

为了使文化立校研究进入良性状态,学校购置了大量有关学校文化和学校管理方面的书籍,组织教师认真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结合学校实际来解剖分析学校文化。

从文化立校建设启动以来,我们从未停止过对理论的学习和追求。近年来我们邀请了包括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学校课程文化、学科教学等领域的专家来校讲学指导。以下是其中的部分专家:叶澜、朱永新、钟启泉、崔允漷、余文森、方展画、郑金洲、刘力、顾泠沅、吴刚平、吴亚萍、朱永祥、方张松、钱金铎、刘永宽、周一贯、王崧舟、窦桂梅、孙双金、郭景扬等。

学校组织教师学习了管理学、学校文化、教育和课程等方面的理论。特别是组织教师开展自主性阅读,开阔眼界,提升教科研素养。以下是义乌市实验小学教师近年所阅读的书单:《爱的教育》、《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听课/说课/上课”》、《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做最好的自己》、《给教师的建议》、《教师如何做研究》、《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新教育之梦》、《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有效提问技能》、《第56号教室的奇迹》、《教学大道——写给语文教师》、《教学大道——写给小学数学教师》、《名师人生》、《课例研究——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幸福的老师》、《我就这样选择了教师职业》、《校园文化建设案例》、《组织行为学》、《学校经营》等等。

记一次教师读书活动

教师职业是需要终身学习的。带一袭书香进校园,让读书成为我们工作与生活的习惯,是实小人提升自我教育素养的自觉行动。本着营造教师间对话的氛围,创造思维碰撞的契机,更新理念,促进思考,生成思想的宗旨,实验小学采用网络论坛与现场活动相结合的方式,积极举办每学期一次的教师读书交流会。

本次阅读的书籍是《给教师的建议》,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自主学习阶段,要求老师们利用假期及业余时间认真阅读并写读书笔记;第二阶段为集体交流阶段,以“读教育专著,思自我教学”为主题,教师分教研组交流读书体会并记录,然后每个组推选一名汇报员,参与全校交流。交流的同时,由随机抽取出的20名教师组成的读书交流成果评审团,根据各组的交流内容和汇报员表现,评选此次读书活动中表现出色的教研组,作为先进教科研组的评比依据;第三阶段为网络交流,读书会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读书的终结,利用网络优势,让读书与我们的生活同行。

通过阅读交流,教师深切认识到,读书对于我们来说,不单单是一种兴趣爱好,也不单单是为了愉悦心灵,而是我们所从事的教书育人的事业的需要。这份事业需要我们有广阔的知识背景,需要了解孩子的心灵,需要高超的教育教学技巧和智慧等等。老师们认真阅读,精彩交流,不但理解了许多理论知识,而且从书中读出了自我。不少老师对照书中的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引发了许多教育教学实践的新想法。

随着一本本书籍的阅读,学校管理者的思想,教师的教育理念都[2]在不知不觉中变化、升华,同时,推动了学校文化的建设。

好书伴我成长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放暑假了,学校照例为每位老师发放一本经典教育著作,今年为我们准备的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拿到这本2006年4月第14次印刷的带有浓浓馨香味的新书,我马上想到我的办公室书柜里也保留着一本同名的旧书。我来到书柜前,小心地再次捧出那本淡黄色的略带陈旧的书,竟是1984年印刷的。历经23年,书籍也经历了14次的重新印刷,不到两年就翻印一次,真是一本经久不衰的好书。

这么多年来,我从来没有冷落过这本好书,隔段时间总要捧起静静地读上一篇两篇,每次重读都有不同的感受,真是一本常读常新的好书。

比如第14条“不要把学习之母变成后娘”,就值得大家思考。“复习是学习之母。可是善良的母亲常常变成凶狠的后娘。”这是针对复习来说的,为什么有的学生一到复习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就是因为复习“过度”所致。当学生被迫在一天或几天之内做完曾经需要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所做的事情,大量的知识和结论压到学生身上,他的头脑来不及梳理领会,就已搅和在一起了,这就无法进行正常的脑力劳动了。这对于学生来说,“复习”就露出了后娘般的狰狞面貌。

怎样从教育学的观点来正确组织复习呢?如语文等人文学科,要把一个单元的教材复习一遍,就等于要读几十页的书,当然不能用教学新课的方法来进行复习。要复习分量很大的教材,就必须站得“远一点”来看它,以便使主要的东西看得更为清楚,而次要的东西则不那么显眼。如果复习时要从头到尾地反复地读,不仅会出现负担过重的现象,而且更重要的是主次不分,平均使用力量,从而削弱了教学的作用。因此,我们“教给学生从教材中解脱出来,即放过细节,抓住要点;要教给学生能从次要的东西中抽象出来集中到主要的东西上;还要引导学生把平时的学习与及时的复习紧密结合起来,把重要的内容做到每周复习一次,两周复习一次,三周复习一次”。只有这样对重点通过主动的一次次见面,才能使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是的,书中的每一条都是金玉良言,都是可以遵循的教育规律。

总之,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值得我们反复学习思考和践行的,虽然苏霍姆林斯基的年代离我们有些遥远,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其观点依然如星星闪耀,读之依然如沐春风,滋润着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培育着一代又一代祖国的未来。[3]

这不愧为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它将永远伴我成长!

二、实践探索阶段

在认真学习、达成共识的基础上,义乌市实验小学开始了学校管理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我们沿着“先梳理规范后改革创新”的程序,即“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开展实践探索。(一)整体规划

在梳理基础上整体规划。经过细心部署讨论,最终形成了一系列学校管理文化建设的规划和方案,厘清了学校文化常识。这些规划、方案和文件帮助我们整体上把握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动向和路径。在规划的指引下,义乌市实验小学文化建设如火如荼,和谐有序地进行着。

1.政策推动

义乌市实施的以促进教育内涵科学和谐发展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工程,旗帜鲜明地提出“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倡导建设有思想、有个性、有宽度、有深度的学校。市教育局下发的《关于深化学校文化建设,推进教育内涵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文件,围绕提炼学校核心价值观,明晰教师群体核心办学思想,从加强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校园活动文化建设四个层面深化学校文化建设。全市所推出的文化建设政策再一次激发了学校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2.利益驱动

完成整体规划的第二阶段为“利益驱动”阶段,所谓利益就是与教师评优评奖直接相关的奖励。教师参与学校文化建设需要外在激励,因此学校通过出台奖励性的政策激励教师的热情和积极性。这些奖励政策包括教科研成果奖励、先进教科研组评比、十佳阳光班主任、十佳科研型教师、星级阳光教师、首席阳光教师等名优教师评比。

3.内在诉求

只有将学校文化建设的需求变成每一位教师内在发展的需求,才是真正意义上文化立校。只有当我们的教师认识到文化是推动其可持续发展的无尽源泉时,才是符合教师内在诉求的文化建设。一所以文化建设作为立校之根基的现代化学校,必须要将文化当成其内在发展的诉求。(二)分步实施

分步实施体现在两个层面:纵向渐进和横向铺开。从纵向来看,义乌市实验小学管理文化建设经历了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层层递进,不断深化。从横向层面来看,学校围绕整体规划,制定出具体的工作目标,并把具体工作目标逐一落实到各处室、各年级组中去。

1.纵向渐进

在纵向层面上,义乌市实验小学文化建设跨越了四个台阶,分别是:(1)第一个台阶:抓基础,强规范。

2000—2001学年,义乌市实验小学正式启动学校管理文化建设。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抓基础,强规范”。

这一时期学校面临的三大难题是:校园建设任务艰巨、寄宿管理摸石子过河、师资队伍重新整合

我们的行动口号是:“成功需要拼搏”。(2)第二个台阶:重内涵,创示范。

2002—2003学年,义乌市实验小学管理文化建设跨入了“重内涵,创示范”阶段。

这一时期学校面临的三大难题是:学校软件建设亟待提升、办学质量需要提高、示范学校创建任重道远

我们的行动口号是:“要做就做最好”。(3)第三个台阶:扬人文,促发展。

2004—2005学年,学校管理文化建设迎来了“扬人文,促发展”的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学校面临的三大难题是:重建学校文化、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办学特色

我们的行动口号是:“态度决定未来”。(4)第四个台阶:优内涵,铸名校。

2006学年—至今,我们开始探索如何深化学校的内涵发展,铸就世界名校,因而这一阶段的任务是“优内涵,铸名校”。

这一时期学校面临的三大难题是:优化学校内涵、锤炼教师队伍、铸就文化品牌

我们的行动口号是:“态度决定未来”。

2.横向铺开

在横向层面上,学校引导各科室、年级段参与到学校文化建设中,将学校管理文化的发展成为各年级、各教师、各学生的应有职责。如学校管理层面通过教代会的形式让广大教师参与到学校文化建设规划和方案的制订中,商议学校文化建设的举措和路径等。具体而言,义乌市实验小学通过环境渲染、课堂渗透、活动搭台和评价导向四个维度开展。(1)环境渲染。学校以“阳光电视台”、“阳光广播站”、“阳光校刊”为学校文化建设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进行舆论造势。(2)课堂渗透。学校以“阳光课堂”为切口,打造文化课堂。课堂力争体现或诠释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宗旨。(3)活动搭台。学校通过举办一系列的文化活动来成就文化立校,譬如开展“阳光体艺”、“百师阳光论坛”、“阳光中队”建设等。(4)评价导向。学校文化建设需要借助评价的确定和诊断功能,因此学校开展了“阳光教师”、“阳光学生”等评选活动,以评价为导向深化学校文化建设。(三)重点突破

诚然,我们大体上可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和特色文化五方面建构现代学校文化。这五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物质文化为基础、行为文化是表征、制度文化添内力、精神文化铸品牌、特色文化展风采。总体上而言,义乌市实验小学的学校文化,在这五个方面分别体现为:物质文化“精致”,行为文化“主动”,制度文化“规范”,精神文化“创新”,特色文化“亮丽”的特点。

1.物质文化建设——从有到精

实验小学物质文化的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三有”——有房、有物、有人。

实验小学新校园是1999年6月18日奠基的。应该说,当时的实验小学只有一块牌子、一支队伍、一片土地,其他一切都是从零开始。156亩新校园全面开工建设,但市政府只下发了一份抄告单,经费却迟迟不到位,几次面临停工的困境;校园牵涉到临近好几个村庄土地,关系非常复杂。

这个阶段,我们的追求只是“有房,有物,有人”。希望尽快建成新校园,使得教有场所、学有教室、活动有天地,校园里、教室里的教育教学配置尽快到位,使得学校成为教师和学生向往的学园。

因此,我们将学校看成自己的家,全身心地投入学校的建设中,为抢时间保质量而忘我工作,为建设一流校园而忘我工作。基于这样的心理定位,学校千方百计争取政策(即公办民助的办学性质)、想方设法筹措资金,保证学校基础设施的早日竣工。(2)第二阶段:“三化”——绿化、洁化、美化。

校园整体建成之后,学校环境建设也进入了第二个阶段,追求三化,“绿化,洁化,美化”。使学校能成为教师和学生生活的花园,学习的乐园。

因此,我们将学校看成一幅画,重妆浓彩加以描绘,学校加大绿化的投资,提高洁化的要求,保持美化的目标。

绿化。植树、铺草、布石。校园里,草地成片,绿树成林,满目苍翠,建成了体现崇尚自然理念的旭日广场和透出田园风格的学校后花园等。

洁化。做到每时每刻走进实验小学的校园,看到的都是一样的整洁,学校因此成为市创建检查的必到单位,受到了众多领导与检查者的高度赞扬。

美化。做到校园里四季常绿,鲜花常开。春天,运动场绿草如茵,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鲜花点缀;夏天,樟树上蝉声齐鸣,松林里涛声阵阵;秋天,广场上丹桂飘香,后花园里果实累累;冬天,银装素裹,景色妖娆。实验小学校园一年四季都是景。(3)第三阶段:“三精”——精心、精致、精品。

当学校成为绿色校园,五星级校园之后,我们校园环境建设又有了新的追求,那就是三精,精心、精致、精品。

可以这么说,不论是千里迢迢求得“校训石”,还是精雕细凿做好“宣传窗”;不论是反复推敲布置走廊文化,还是舍弃重来建设求真广场。我们都力求用精心、求精致、成精品。在硬件建设和环境布置上,做到服务性、体现人性化,为师生的学习和工作创建适宜的条件,达到“走进实小园,走进大花园;走进实小园,走进快乐园;走进实小园,走进成功园”的目标。

2.行为文化建设——从被动到主动

实验小学行为文化的建设,经历了两个阶段:(1)第一阶段:被动。

寄宿办学缺经验。新校园建设之初,学校首先遇到的被动问题是寄宿部的管理:当时由于商城实验学校停办,学校必须承担政府的困难,提前创办寄宿部。但创办寄宿部好事多磨,光搬家就搬了四次,再加上我们对寄宿部的管理缺乏经验,方方面面都要进行摸索、尝试。

教师超负荷运转。第二个被动的是寄宿部老师工作时间长,管理辛苦,老师收入甚微。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苦不苦,看看我们寄宿部;累不累,回到家里就想睡;穷不穷,摸摸口袋两空空。”教师工作情绪低落。“一校四点”增管理难度。第三个被动的是一校四点,学生分别在四个校区上课,要求不一,管理各异,所以学生的行为养成水平差异较大。

这一阶段总的来说,师生还是“要我发展”,这还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针对这些实际情况,我们实施了“抓基础,强规范”的行动策略。

首先,我们引导教师建立共同愿景。使教师既认识到创业是艰辛的,但也是幸福的,用学校的办学目标激励教师(通过我们的努力,把实验小学办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典范,名师成长的沃土,教育科研的基地,优秀学生的摇篮,教育现代化的窗口;办成特色鲜明、底蕴深厚、与国际接轨的全国一流文化名校),并经常拿出建设蓝图,跟老师们说新校园建设的进度,展望美好的将来,激励老师踏实干好现在的工作;

其次,学校党支部深入细致地做好老师的思想工作,弘扬正气,高歌先进,开展“爱事业、爱学校、爱学生”的教育活动,号召向马逸芳老师学习,弘扬马逸芳精神,提出“老年教师当模范,中年教师做示范,青年教师合规范”的要求;并积极争取政策,提高老师待遇。

第三,是加强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例如,针对学生上下楼梯跑着走、跳着走的情况,学校在楼道上印制了小脚丫,并制作了提示语:“轻轻走、慢慢走、上下楼梯靠右走”;针对学生不爱护花草树木的情况,学校制作了许多告示牌,如“爱我等于爱你自己”等。我们从基础着眼,点滴着手,立足学生的实际状况,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2)第二阶段:主动。

我们认为,只有教师和学生有了“我要发展”“我能发展”的自主意识和主动精神,学校才能插上腾飞的翅膀。

因此,首先学校确立分层培养的目标和策略。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制定相应层次的培养策略,促进教师主动发展,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我们所说的三支队伍建设:

以首席阳光教师评选为载体,加强骨干队伍建设,建立和实施两年一次评选,每年一次考核的学科首席阳光教师评选制度;从师德修养、文化底蕴、教学能力、科研水平、教学成效等几个方面对学校的骨干教师进行考核评定,学科首席阳光教师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还特别强调要履行在教育科研、青年教师培养等方面的义务。骨干教师队伍的建立,为学校实施“名师成就名校”的战略打下了基础。

以十佳阳光班主任评选为载体,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建立和实施两年一次的评选制度,组织优秀班主任经验交流会,通过系列活动提升了班主任队伍的整体实力,使之成为学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特色化任务的主要承担者。

以星级阳光教师评比为载体,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和实施两年一次的评选制度,要求全体青年教师每两年参加一次课堂教学技能比武,以此为青年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增加学习的动力,也给青年教师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促进更多的青年教师更快成长,为学校实施“一年入门,三年合格,五年成熟”的青蓝工程打下基础。

其次,教师追求主动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首先是教师自主学习,订阅报纸杂志,阅读教育名著,开展读书交流,寻求教育导师;其次是教师自主科研,针对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和自身面临的发展困惑,确立课题,积极探索,总结成果,比如方敏书记领衔的多维有效互动课题研究,就解决了许多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困惑和难题,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领域中取得极大收获;再次是教师自主创新,在课堂教学、学生行为教育、家校联系等方面主动寻求新途径,尝试新方法,创新渐成教师行为的主流。

第三,学生在活动中崭露头角。在学校组织众多的兴趣活动和个性课程的基础上,学生的兴趣被激发,特长被挖掘,个性被发挥,在市级及以上的比赛中取得累累硕果;学生的行为习惯受到家长的称赞,社会的好评。

3.制度文化建设——从整合到超越

实验小学制度文化的建设,经历了三个时期:(1)第一阶段:整合期。

实验小学与绣湖小学两校分设时,师资队伍是一个新的组合,有原实验小学的40余位骨干教师,有原商城实验学校的十几位教师,有原下付小学、青岩刘小学通过考核接收的几位教师,还有进城考核新进教师、刚从学校毕业的优秀毕业生、从外地引进的骨干教师等等,人员复杂,文化意识形态多元,急待重新整合。

学校从小处着眼,细节入手,逐步整合,形成规范。比如:针对教师课堂教学常规和作业批改等的不规范,我们马上建立了《各学科教学规范》;针对教师有偿带生,体罚学生现象,我们开展了“五线”教育:三条生命线(教学质量、服务质量、安全质量),两条高压线(有偿家教、体罚学生)。(2)第二阶段:规范期。

这一时期,学校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学校的《管理规程》。

管理规程中的制度都是通过教师几上几下讨论,多次反复修改,最后提交教代会审议通过再付诸实施。做到教学管理求实创新,人事管理唯德唯能,后勤管理尽善尽美。在制度实施的过程中,我们遵循“热炉法则”,一是警告性原则,二是及时性原则,三是公平性原则。

我们说,制定制度的目的不是为了对教师的“管、卡、压”,而是为了让老师有章可循,为了让新时期的“雷锋”不吃亏。制度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不需要制度的制度管理”,“制度是一把宝刀,最好不要轻易出鞘”讲的也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追求制度的超越。(3)第三阶段:超越期。

首先,注重制度和人文的结合。紧扣“促进发展”,努力建设人文化校园,承认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本;承认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以教师发展为本。

其次,做到“超越制度”,体现人性化思想。坚持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行中有人”。领导眼中有人,才能体贴民情,为教师发展服务;教师眼中有人,才能关爱学生,为学生发展服务;学生眼中有人,才能充满爱心,热爱生活。

第三,关爱教师。教师遇到困难,学校总是把温暖送到教师心中,帮助教师渡过难关;每逢节假日,学校为了给教师精神上的鼓励,联系企业前来慰问老师,比如教师节;每逢教师生日的那一天,学校工会总是会把蛋糕和鲜花送到老师手上;看到老师们工作辛苦,为了保证他们的营养,学校每天在饭后为老师提供一份水果。总之,以人为本已成为学校管理的主旋律,人文关怀已成为管理活动的主体语言。

通过“规范—成熟—超越”的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教师和学生表现出了高度的责任感、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念。比如,实验小学230多位教职工,每天上班下班从不签到,也不点名,但都能按时上下班;我们从不给老师设定过高的目标,但老师们都以“要做就做最好”来自律。

当然,超越制度何其难,我们做到的仅仅是非常有限的一部分,还需要长期地努力,不断地追求。

4.精神文化建设——从继承到创新

实验小学精神文化的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继承。

回顾义乌市实验小学近百年的发展史,是一部成功史,也是一部拼搏史。正是有了一代代实验人的努力,才能有如今重新创业的基石。我们沿袭了“求真创新”的校训,继承了“崇德尚文,善学善教”的校风。(2)第二阶段:开拓。

我们倡导“成功需要拼搏,态度决定未来”办学精神,还用海尔集团老总张瑞敏的座右铭“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来勉励老师。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手中的每一件工作做起,高标准、严要求,丰富新时期实验小学的精神文化内涵。

树立“让教师拥有成功人生,让孩子享受幸福童年”的办学宗旨,建设新时期“一训四风”,即“积学养德,健体致美”的校训,“文明、和谐、乐观、向上”的校风,“民主、开放、简约、智慧”的教风,“勤学好问,主动发展”的学风和“团结、务实、廉政、高效”的管理作风,培育“学习在实小、成长在实小、成功在实小、成名在实小”的教师成长文化。

另外,努力突出文化建设的开放性特征。即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本土与外来的多元融合。学校倡导“黄皮肤,黑皮肤,白皮肤,肤肤相映;团结心,友谊心,和平心,心心相连”的多元文化。(3)第三阶段:创新。

实验小学办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但我们从没有沉迷于辉煌历史的摇篮而沾沾自喜,我们一方面做好历史优秀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又结合新时代的特点、新课程的东风加强当今文化精华的内化,让学校焕发青春。

这一时期,我们认识到:尽管前几年学校通过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已初步建成了生态化校园、数字化校园,但离人文化校园还有相当的距离。

有人说,没有科技一打就倒,没有人文不打自倒。因此,我们立足过去,着眼未来,谋求学校特色,极力打造人文化校园:

开展经典诵读,分段编印诵读读本,强化文科建设。

确立“教孩子六年,想孩子今后的六十年,为孩子生命成长奠基”的教育理念。

确立“外雅、内秀、乐业、进取”的教师形象。

确立“以‘爱心’对待学生、以‘热心’对待家长、以‘诚心’对待同事、以‘尽心’对待事业、把‘信心’留给自己”的教师行动准则。

确立“认识自我,欣赏别人;严格自己,宽容他人”,以及“面对生活,我微笑着说:‘真好’;面对困难,我敢于说:‘我能行’”的学生文化。

5.特色文化建设——从朦胧到亮丽

学校搬至新校园之初,对特色文化的认识处于非常朦胧的状态,工作重心是强化教学规范、落实课程计划、培养年轻教师等。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实验小学摸索到校本研训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最有效办法,课堂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最佳途径,而快乐阅读、阳光体艺等则是厚实学生底蕴、培养学生个性特长的最好载体。于是,校本研训、快乐阅读、阳光体艺等渐渐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随着实验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步步深入,学校开始站在文化的高度来思考办学特色,并着手培育研训文化、课堂文化、阅读文化、体艺文化等一系列特色文化,亮丽的特色文化应运而生。

三、反思总结阶段

有教育家曾放言:“写一辈子教案,成不了名师,写一年反思,可成名师。”权且不论其严谨性,但反思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反思伴随着实践探索而不断深化,义乌市实验小学以“全面推进、实践反馈、调整提高”来加以落实,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学校层面的反思总结和教师个体层面的反思总结。

学校层面的反思总结表现为:对既有的学校管理文化建设的方案、行为、制度等进行全面的总结和反思,不断提升对学校管理文化的认知。在深入反思后,我们认为,应该将“学校管理文化建设”提高到“学校文化建设”这一更宽广的视野来认识。我们总结提炼了全新的学校文化统领词“阳光”,明确了学校文化建设目标,即“阳光学校文化”。它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对学校管理文化建设认识的进一步深化,预示着我们新的发展目标和前进方向,是实验小学在文化建设认识论上的新的跨越。今后,学校将在走“阳光学校文化”建设之路上不断前进。

教师个体层面的反思总结表现为:教师以个体参与“文化立校”研究的经历为对象开展自我总结和反思。以下是实验小学特级教师朱向阳的个人成长经历。

梦·想·成·真

师范毕业踏上讲台,18年的从教不算长也不算短。回首凝望,从一个羞涩的、不知教的新老师到如今的教学骨干;从一个无知的、不晓科研的教师到如今的科研标兵……发现从教以来始终伴随自己成长的有一位良师益友,那就是“教育科研”。

记得刚工作的第二年,学校安排我任教四年级两个班数学。出于对提高数学计算能力的期望,我特意在每节课前安排了5分钟的口算练习,除了开火车、指名算、听算、看算之外,我用得最多的是抢答,就是我报一题(或用小板条出示),看谁先算出后抢先起立报出答案。当时,我认为这种办法很好,气氛好、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效果一定会好,就是没有想到参与的可能只是少部分好学生而已。直到有一天教研员来听课后指出问题才似乎感觉到有点不太对劲。但无助的我,不知所因。尽管我白天忙晚上想,也尝试了许多的办法,但仍然没达到自己的期望,究竟是什么原因,我真的不知道。幸好后来我遇到两位非常优秀、令我崇拜和尊敬的导师,很多的时候我从他们的身上找到许多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解决了许多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但是问题总是会不断地生成,并且似乎越来越有“免疫力”,许多的办法,在师傅那里很是见效,到了我的手上就“失灵”了。于是,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开始关注课堂,思考课堂,研究课堂。记得我写的第一篇教学论文是“实施分层教学,转化差生群体”。针对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严重,已形成“差生群体”的实际,在教学中我按学生的学习水平分成三个群体:差生、中等生、优等生。然后分层上课、分层布置作业。事实证明,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最终还是没有彻底解决“差生群体”的转化问题,我感到很迷茫。那时的我心中有一个朦胧的梦想:当老师没有那么多的问题该有多好,如果有问题都能找到现成的答案该有多美,找不到答案自己能想出办法解决该有多棒。

头三年,可以说自己从“自信”到“自卑”,从“满足”到“无助”,经历了对教书育人由浅入深的认识,知道了“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也逐渐明白了解决自己课堂问题的最大希望应该是自己,应该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尝试,才能解决每天产生的、永远不断的教学问题。慢慢地,我开始了个性化的、无方向式的准研究。

当老师的第四到第六年,我经历了许多挑战:到实验小学的第一年接的班是实验小学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差班”;第二年让我接的班却是公认的“好班”,从“地下”到“天上”的路并不好走,以前潜心积累的经验不但派不上用场,有时反而适得其反,可以说让我费尽周折;第四年末,在我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学校让我当教科室副主任,主持学校教科室工作,我被推上了研究的前台。从此,开始了教育科研的漫漫征途。1996年我申报的第一个课题是《小学家庭教育的群体、个案问题及对策的研究》,两年后写出了自己的第一个课题研究报告《创设良好育人环境,促使学生和谐发展——小学家庭教育的群体、个案问题及对策研究报告》,获得义乌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此后,相继完成了众多科研选题:1999年完成了第一个实验报告《家庭学习环境的创设与孩子学习成效的相关研究实验报告》,2000年完成家庭教育的延伸课题《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同年申报了自己的第一个学科教学课题《小学数学探究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并被立项为金华市重点课题;2001年完成第一个学科课程建设的课题《小学低年级数学〈标准〉教材使用的实证研究》;2005年完成第一个教研课题《建设“开放、自主、人文”的学校教学评价机制的实践研究》;2009年申报了第一个独立主持的省级规划课题《基于差异发展的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的案例研究》等。这些年来,我不断深化自己的研究过程,有了自己对中小学教师科研的思考,形成了我自己的科研思维。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我发现自己总是幸运的,遇到了许多的良师益友,收获了许多的金色硕果,在教育科研上,我收获的远远比付出的多得多。不仅自己主持了多项市地级课题研究,而且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小学多维有效互动教学的行动研究》等4项省级课题的研究。《小学数学探究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小学多维有效互动教学的行动研究》、《小学低年级数学标准教材使用的实证研究》等十余项课题分别获中国教育学会奖三等奖、省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金华市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金华市义乌市科研成果一等奖等,有《学校教科室应“两手抓”》、《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点题方法浅析》等二十余篇论文在《中小学管理》、《中小学教师培训》、《小学数学教师》、《中小学教学研究》等省、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有《小学数学教学渗透德育的问题反思与策略研究》等三十余篇论文在地省级获奖。本人也被评为义乌市拔尖人才、浙江省教改之星金奖、浙江省教育科研青年标兵、浙江省特级教师等。

如果要说教育科研是什么?我的理解,教育科研就是树立一个目标,借助一定方法,采取一定措施,按照一定步骤,解决一定问题,取得一定收获的过程。在现今,总有许多的人自认为见多识广,感慨于科研是一件非常“虚”的事情,只是一件“光彩的面子工程”,缺乏“实际的意义与价值”,但我始终认为“事在人为”,教育科研永远是与真理相伴随的一件有意义且有价值的工作。如果说它有某些不是,错不在它,而在“人为”。教育科研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科研;是一种革旧立新的手段,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科研;是一种开拓创新的手段,哪里有创新,哪里就有科研。只有摆正研究的心态,驱逐那些过多的“功利”,保留科研的价值本真,我们才能不被“色彩”所困惑,才能以朴实平和的心态摘取科研[4]甜美的硕果。[1] 资料来源于义乌市实验小学.艺友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2006省教科研工作会议上的发言.[2] 资料来源于义乌市实验小学教科室关于《〈给教师的建议〉读书活动总结》。[3] 材料来源:义乌市实验小学教师读书交流http://10.102.10.18/bbs/dispbbs.asp?boardid=46&Id=39861&page=6[4] 来源于义乌市实验小学特级教师朱向阳老师题为《珍藏幸福放飞希望》的个人总结和反思。

第三章 框架建构

理论的积淀厚重而高深,但付诸实践仍需艰辛和努力。于是,我们迫切需要在理论的围城里打开一扇通往实践的大门。我们有一个理想,那就是建构义乌市实验小学特色的学校管理文化建设模型。审视当下对学校管理文化的普遍认识,我们厘清了富有实验小学特色的学校管理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我们期盼、憧憬的学校管理文化到底是何等容颜?这一章将揭开我们理想中学校管理文化的模型。

第一节 本质与价值

学校管理文化就如同一朵盛开的娇艳的花朵,每一所学校都想一睹这花朵的风采。但对于它的认识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究竟我们秉持何种学校管理文化观?学校管理文化之于义乌市实验小学究竟意味着什么?以下将从认识论的角度一一解析我们的学校管理文化观。

一、像“家”又像“企业”

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不在质量、品牌、资金、设备、人才等有形的资源和优势,而是学校文化。正是无形的文化持续影响和支撑,调动了质量、品牌、资金、设备、人才,从而在教育市场上形成竞争力。一名关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校长,不应仅仅关注一般的竞争优势,而应重视学校文化对学校资源的引导和整合力量,持之以恒地精心塑造学校文化,构建富有特色的学校管理文化。究竟什么才是我们所追寻的学校管理文化呢?这是一个需要时间和精力才能回答的问题。回答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先要回答“何谓现代学校管理本质与价值?”

我们认识到管理的本质意义就是服务。管理不是压迫,也不是强制;不是领导层说向东就向东;不是领导层说踏步走就踏步走;不是领导层说绝对执行就绝对执行。在我们看来管理真正的本质是服务。因而学校管理文化的本质也在于服务。

那么,我们的服务对象是谁呢?要回答这一问题得先明确学校管理的主体和客体。毋庸置疑,一般而言学校管理的主体是学校行政领导层,客体是学校中的人事物,包括教师、学生以及学校物质和精神环境。如果坚持这种观点,那么我们学校管理的对象就是教师、学生和校园环境等。此外,另一种观点认为,学校管理无所谓主客体之分,身处学校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管理的主体和客体。只不过,鉴于学校管理的科层制,学校行政领导层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更加积极。我们秉持后一种观点,这也是我们提出学校管理的服务本质的原因所在。由此,学校管理的服务者为学校管理层,学校管理的服务对象就是学校中的老师、学生以及学校环境。学校管理层要为学校中的人事物负责,确保其向上发展的可能性。人是学校中最根本的要素,学校的管理根本在于促进学校中的人,即教师和学生的和谐发展。换言之,现代管理的真谛在于发挥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违背了基本的行动方向,剥离了深层的管理目标,就难以让管理走向真正的“以人为本”。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和教师的成长、发展为本,这是教育的根本。“管理”一词本身起源于企业,如今运用于学校,它同时兼具企业和学校的某些要素,因而我们对于学校管理的认识也具有双重性质,具体体现为:(一)我们要像建设家一样建设学校

从应然层面上而言,学校是一个“家园”,一块“净土”。象牙塔中尽情展现的是宁静、清丽以及和谐。“家园”是温暖、阳光、爱与感恩的代名词。从这一点出发,我们要像建设“家”一样建设学校。义乌市实验小学的发展历史无言中表明了一切。从实小新校园奠基开始,直到今天不断提高学校建设的品位,我们一直将学校视同“家”,将学校的建设视同“家”的装修,务实求精,费心血花精力,从每一个细节做起,追求完美。“让孩子找到家的感觉,让教师体会家的温暖,让校园拥有家的温馨”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二)我们要像企业一样经营学校文化

企业追求效益和质量,对于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就如同它的灵魂和生命,没有文化的企业一定是低层次的企业,一定是没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所以企业对于文化的追求是竭尽全力和不惜代价的,可以说经营文化比经营企业本身更为重要。比如松下公司的“造人先于造物”,海尔集团的“服务意识、用户意识、真诚到永远”。而学校文化源于企业文化,也是个经营性的概念。所以我们从来都是极为关注,并尽力经营着学校文化。学校管理文化是学校文化中的一个层面,因而学校管理文化也要像企业一样经营。这就表明我们需要追求学校管理的效率和效益,改进学校管理的方法。

对学校管理双重认知能帮助我们衡量和协调学校管理的力度和深度,能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不失管理的人文性和弹性,跳出了管理的刚性化和强制化的怪圈,使得学校管理具备了活力。

二、思想引领与行为规训

学校管理文化对于我们而言其价值体现在何处?基于义乌市实验小学的管理实际,我们认为学校管理文化的价值有二:思想引领与行为规训。(一)思想引领

我们认为管理的真正价值在于指导。无论是管理制度或管理行为最根本的不是制约,而在于指导学校的具体工作,指导教师的教学事宜,指导学生的行为表现。譬如,我们的办学宗旨是“让教师拥有成功人生,让孩子享受幸福童年”,这一宗旨的价值在于认清了实验小学办学的目的,能够指导学校和教师的具体工作。再如,实验小学的办学理念为“教孩子六年,想孩子今后的六十年,为孩子的生命成长奠基”。“教六年”与“想六十年”告诉教师教育具有持续性,教育的影响也具有持续性,当下的教育能够影响孩子的一生,唯有抓实学生为人、为学的点点滴滴,才能夯实其人生的基石。又如,我们的办学精神为“成功需要拼搏,要做就做最好,态度决定未来。”这一办学精神需要我们领会的是只有努力拼搏、勇于追求、积极争取,才能收获成功。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的教师才能勤奋治学,充满教育的激情;我们的学生才能努力拼搏,成就自我。(二)行为规训

管理文化是在管理哲学指导下,由学校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管理过程等组成的,其中既有其外显部分,也有其内隐部分。内隐的管理思想指导着学校的管理,决定着学校所有人员的外显行为,如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礼仪规范、遵纪守法等,而管理制度则束约着人们,使其行为符合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管理思想的要求,管理方法和管理过程是通过检查、反馈与纠正来促使人们去遵守管理制度的规定。无论是显性的管理制度还是内隐的管理思想,在无形中都透露出“规训”的意味。

因而,我们认为学校管理文化的价值主要在于指导和规训。指导是学校管理文化的发展性价值,而规训则是学校管理文化的基础性价值。我们所要追求的是学校管理文化的发展性价值——指导。只有将制度上升到文化的层面,才能更好地发挥学校管理文化的指导价值。学校管理才能摆脱“机械的约束”和“冰冷的秩序”这样的评价。

第二节 理念与目标

建构学校管理文化模型离不开目标体系的建构。学校管理文化建设目标是学校发展的集中反映,体现了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学校管理文化目标具有层次性,从大的范围来说,学校管理文化目标就等于学校办学目标;从中观层面上看,学校管理文化目标诠释了学校管理目标;从最微观的层面来讲,学校管理文化目标也具有其自身的特色。

一、缔造阳光殿堂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管理的目标就是学校的办学目标。义乌市实验小学有着明确的办学目标:通过我们的努力,把义乌市实验小学建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典范,名师成长的沃土,教育科研的基地,优秀学生的摇篮,教育现代化的窗口;办成特色鲜明、底蕴深厚、与国际接轨的全国一流的文化名校。从办学目标来看,未来学校要走典型化、特色化和国际化的名校之路。办学目标重新定位了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动向。对于学校而言,应不断树立典型,成为区域乃至国际化的名校;对于教师而言,应注重科研,努力成长为名师;对于学生而言,学校应成为其成长的摇篮。最终我们将学校定位为“与国际接轨的全国一流文化名校”。所谓“文化名校”就是提倡以文化治校,以文化治学,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的至关重要的体现,是学校历史积淀的写照,也是学校治学理念的综合反映。学校文化建设对办学的质量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纵观办学的实践,学校文化是学校一切发展的基础。如果把办学比作建楼房,它就好比是基础;把办学比作电脑,它好比就是系统软件。学校文化优秀,则学校“装”什么“运行”什么,学校文化劣次,则学校什么也成就不了。正如美国一位著名政治学家所说:“对于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一所学校,如果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就难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就不能成为一所名校。我们将办学目标最终定位为“文化名校”正表明了对于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视。当学校办学目标成为学校师生的共同愿景后,就上升为了学校文化。拥有共同的愿景是学校文化的特征之一。多年来,实验小学从管理文化的层面入手,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校文化建设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定将秉承学校办学精神,不断开拓文化名校的治校之路。

更加形象地说,实验小学的办学目标就是要缔造阳光殿堂。一提起阳光,毫不夸张地说,人们会用人类语言范畴中一切美好的词汇形容她。阳光的价值在于生命和希望。巴尔蒙特说,“为了看看阳光,我来到了世上”。阳光是万物的灵,传递光、热、暖、爱,代表包容、尊重、健康、生命、成长。阳光是一种语言、一种文明、一种行为、一种心态、一种和谐、一种快乐、一种方式、一种博爱……阳光为生活带来了活力,使人心灵纯净,使人胸襟开阔,使人自觉追求生命中美好的一切。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这诗意地表达了教育的使命在于促进人类生命的生生不息。阳光与生命的息息相关,引发了我们的联想。何不把阳光引入学校文化建设,让阳光普照我们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每一个身影?我们建设学校管理文化所要追求的就是一种“阳光学校文化”,就是要努力修炼充满阳光、播撒希望的阳光教师,努力培育沐浴阳光、朝气蓬勃的阳光学子,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阳光殿堂”。以阳光殿堂为导向,我们学校管理文化建设的目标具体如下:(一)总体目标

以“阳光”为学校文化的主旨,办“阳光、和谐”的学校,做“爱智共育”的阳光教育,炼“外雅、内秀、乐业、进取”的阳光教师,育“乐观向上、自信大方、自主学习、习惯良好”的阳光学生,把实验小学办成人文和谐的中国基础教育文化名校。(二)阶段目标

以培育“阳光”学校文化为目标,创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和特色文化全面和谐发展的学校文化体系。学校文化内涵由丰富走向优质,经过五年的发展,使学校成为环境幽雅、制度科学、快乐幸福、温馨和谐、充满师生生命活力的精神家园。

1.精神文化建设目标——创新

在以“阳光”为核心的学校文化的引领下,建立包括学校校训、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以及学校管理观、教育观、质量观在内,涵盖教师培养和学生培育的精神文化体系。形成积极主动吸纳发展中的社会优良文化,与时俱进丰富学校阳光文化内涵的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机制。

2.制度文化建设目标——规范

在以“开放、自主、人文”学校管理文化的指导下,不断优化与学校发展相贴切的学校管理规程。建立由师生自主参与的,包括建议、审议、执行和修正等权利在内的,回归教育本质、注重人本管理的制度文化体系。形成充满人文、散发自主、激发活力的制度文化建设机制。

3.行为文化建设目标——主动

在炼阳光教师和育阳光学生的教育愿景的推动下,建立由充满人文思想的管理者行为、散发人格魅力的教师行为和洋溢阳光朝气的学生行为组成的,包含行为标准、行为指导、行为评价等在内的行为文化建设体系。形成理想化标准、主人翁意识、自主性评价三位一体的行为文化建设机制。

4.物质文化建设目标——精致

在“精心、精致、精品”的思想引领下,建立渗透学校的教育意志、价值取向和培养目标的,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传递学校教育信息的,对师生的思想、情操、作风乃至学习兴趣等具有强烈而持久的感染作用的物质文化体系。形成满足基本功能、散发教育气息、富含人文底蕴的物质文化建设机制。

5.特色文化建设目标——亮丽

在“人文厚重,体艺见长”的思想引领下,建立由课堂文化、研训文化、阅读文化、艺术文化、体育文化构成的特色文化体系。形成面向全体学生、丰富校园生活、着眼生命成长的特色文化建设机制。

解读金孜红:“阳光”使教育“开朗”“阳光”往往被喻为“开朗”,但我以为,阳光还隐喻着“希望”。义乌实验小学金孜红校长用“阳光殿堂”界定他的校园,这两层喻意兼备。

我初识金校长是因为他的“快乐阅读”。自古以来,阅读就是读“书”,读“书”就是背诵,因此,阅读往往被认为是痛苦的体验,甚或被认为是“死记硬背”的罪魁祸首。因此,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校园的读书声(我指的是学生自由阅读而非语文老师布置的阅读)少了,校园的书香气息淡去了,学生与大师的“精神对话”被偷换成修辞、语法的提炼和主题思想的微言大义。也许有感于这一点,金校长在他主政的“殿堂”里开启了“快乐阅读”的十年之旅,果然别开生面,且成效斐然。请大家认真读一下“诗化童年”这篇文章,体味其中的深长意味。

或许是从中尝到了梨子的滋味,金校长要进一步打造“阳光校园”。他在学校里推出的许多举措都意在使学生“开朗”、使教师“开朗”,因而使教育“开朗”。在这种“开朗”的文化浸润下,学生的个性成长、教师的教学风格乃至学校的办学特色渐次彰显,而这些正是学生成长的希望,是教师发展的希望,也是学校教育的希望。希望每一位学生、每一位教师、每一所学校都有自由发展的空间,而这[1]种发展关键在平台构筑,像义乌实验小学那样。

二、执著阳光教育“阳光”是一种比喻,也是一种意象。用“阳光”来指代这种教育,是为了通俗易懂,便于理解。作为一种正在生成中的形式新颖、内涵丰富、针对性强的教育主张,阳光教育既不虚幻,又不神秘,它表现为对学生的理解和信任,暗含着对学生潜能的肯定和重视;作为一种教育理念,阳光教育与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相契合,包含着对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再认识;阳光教育不能仅仅理解为一种教育结果或教育方法,而更应理解为一个过程,一个多向互动、反[2]馈和影响的过程。

可见,阳光教育,是光明的教育、温暖的教育、给予的教育、唤醒的教育、人文的教育……我们阳光学校文化的第一层含义就是“做阳光教育”。做阳光教育的目的是摒弃功利,为孩子终身发展着想,为孩子生命成长奠基。实验小学的阳光教育的核心为“博爱、智慧、健康、快乐”。博爱是基础,它如缕缕温暖的阳光,让师生在陶冶、尊重、赏识、理解、激励中焕发生命的活力;智慧是灵魂,它犹如道道明亮的阳光,唤起师生学习的欲望和热情,开启思维的闸门,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从而习得智慧;健康、快乐是目标,以爱心呵护成长,以智慧引导发展,培养博爱、智慧的“阳光教师”和健康、快乐的“阳光少年”,成就“阳光人生”。

我的教育信条

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阳光为生活带来了活力,使人心灵纯净,使人胸襟开阔,使人自觉追求生命中美好的一切。努力成为充满阳光、播撒希望的阳光教师,努力成为沐浴阳光、朝气蓬勃的阳光学子,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一座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阳光殿堂”是实验人永远的追求。

——做阳光教育,为师生生命成长奠基

小学教育六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教师该怎么教,学生要怎么学,学校教育要给孩子留下什么?积累什么?我的想法是:通过六年教育,培养乐观向上,自信大方,自主学习,习惯良好的阳光男孩、阳光女孩。学校教育应该摒弃功利,为孩子终身发展着想,为孩子生命成长奠基。

——炼阳光教师,让教师拥有成功人生

教师在美丽的实小校园里,理应享受“快乐”、洒满“博爱”、张扬“个性”。拥有“外雅、内秀、乐业、进取”的形象;怀着“以‘爱心’对待学生、以‘热心’对待家长、以‘诚心’对待同事、以‘尽心’对待事业、把‘信心’留给自己”的信念;享受“幸福工作四十年”的快乐;谱写“学习在实小、成长在实小、成功在实小、成名在实小”的成长轨迹。

——育阳光学生,让孩子享受幸福童年

教育,是生命对生命的教育,心灵对心灵的感染!我们教育者,应该认识到健康比分数更重要,成长比成才更重要,明天比今天更重要,最好的质量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的幸福,最好的教育是让学[3]生成为他自己;要拒绝功利之心,让孩子的生命如阳光般灿烂。

三、培育阳光学生“六年为了六十年”是义乌市实验小学办学的最终目标。学校办学的最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成长。虽然小学阶段只有六年的时间,但却为学生未来成长奠定了基础。“阳光学生”的标准是:学会做人——具有乐观向上的心态和善于交往的能力;学会求知——具有自主学习的观念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学会生活——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初步的社会实践能力;是具有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创造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对国家和社会有责任感的一代新人。具体而言,实验小学的阳光学生都能阳光地对待学习,阳光地面对挫折和阳光地展示自我。(一)阳光地对待学习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小学教育最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阳光学生能认识到学习的价值,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并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譬如,学校扎实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从选题、收集材料、社会调查、完成报告等各个环节,都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培养了浓厚的兴趣,也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价值。(二)阳光地面对挫折

学习中难免遇到挫折,偶尔的考试失利,偶尔的作业难题,偶尔的调皮捣蛋,偶尔的与老师发生冲突等都是学习生涯中不可避免的事实。当挫折来临时,有的学生畏惧、害怕,甚至是失去信心。譬如,一些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面对教师的批评时,他们破罐子破摔,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又如,有些优秀学生,向来成绩名列前茅,偶尔一次考试失利了,就受不了这样的打击,于是情绪低落,觉得自己在班里很没有面子。这不是我们阳光学生的形象。

我们的阳光学生有直面挫折的勇气,不灰心、不气馁,采取行动克服困难和挫折。(三)阳光地展示自我

阳光学生充满自信,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展示自我。正如他们所宣言的,“给我一个舞台,我就能展翅飞翔;给我一个舞台,我就能舞出精彩。”在学校的各种“舞台”上他们尽情自信展现着自己。在诗歌朗诵会上,他们激情豪迈;在科技航模比赛中,他们专注忘我;在艺术节上,他们多才多艺;在阳光阅读中,他们耐心深沉……

寻找人生的“钥匙”

学校一年一度的“校十佳阳光学生”的评选活动马上要开始了,我也荣幸地成为候选人。为此,我和大家一样,历数往年所获得的所有奖状、荣誉,并拍成电视短片。听说,今天下午学校阳光电视台就要对我们每位候选人的先进事迹进行展播。

中午,广播突然通知全校的候选人集合。不一会儿,大家都聚集来了。金校长平静地走到大家面前:“同学们,今天校长丢失了一把钥匙,想请大家帮忙寻找。”于是我们纷纷在校园内寻找。

没有了钥匙,一扇扇紧锁的大门怎么走得进啊?心里这么想着,我寻找得似乎更加仔细,心也变得急切了。一路找着,走过旭日广场,来到体育馆门前,却见眼前赫然出现一团废纸片,在整洁的平地上静静地躺着,显得那么扎眼。不知道哪个缺德鬼,竟这样乱丢。埋怨归埋怨,我还是习惯性地弯腰把废纸拾了起来,扔进附近的垃圾桶里,继续寻找着钥匙。

费了九牛之力,可是,不得不承认我依旧没有找到钥匙,内心不免有些沮丧。之后,我们陆续聚拢到金校长跟前。大家或一脸迷茫——鬼知道钥匙丢在哪里;或满脸失落——毕竟没有找到钥匙……“不,大部分同学都已经找到了钥匙!”金校长的话更让我们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刚才,许多同学在搜寻的过程中,能够非常自然地、习惯性地拾起身边的废纸团。这说明你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也正是今天校长伯伯希望你们能够寻找到的钥匙。”话音刚落,同学们恍然大悟,有的羞愧地低下了头,有的又若有所思静静站立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最后,校长意味深长地说道。原来刚才我那不经意弯腰的瞬间,就已经悄悄地拾起了一个良好的习惯,这才是真正的需要寻找的“钥匙”啊!望着他的背影,我仿佛又明白了许多……

在我今后成长的道路上,我将会珍惜这份财富,争取做得更好![4]

四、炼就阳光教师

阳光殿堂的第二层结构要素即为“炼阳光教师”。所谓炼阳光教师就是指让教师拥有成功人生,让我们的教师享受“快乐”、洒满“博爱”、张扬“个性”。教师不应是园丁(剪枝修叶、扼杀个性)、不是春蚕(作茧自缚)、不是蜡烛(牺牲自己,照亮别人),教师应[5]该是“阳光”,要先让自己的心年轻起来,快乐起来。阳光教师是充满自信、活力与激情,拥有爱心的老师。我们所要练就的阳光教师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阳光心理

斯滨诺沙说过:“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的,而是靠爱和宽容大度来征服。”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假如你不爱你的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了。”斯氏和苏氏的话道出了爱和宽容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宽容是丝丝春雨,能融化坚固的冰层,敲醒沉睡的心灵;宽容是新月一弯,彩霞一片;宽容是涵养,是境界。宽容可以容下鲜花,也可以容下荆棘;可以容下参天大树,也可以容下一棵小草;可以容下百舸,也可以容下扁舟。教师在处理学校内人际关系,特别是师生关系时也应当以爱感人,以德服人,以宽容待人。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是教师的心中首先得拥有阳光。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这表明教师健康的心理对于阳光教师养成的重要意义。

那么我们的教师应具备怎样的阳光心理呢?那就是怀着“以‘爱心’对待学生、以‘热心’对待家长、以‘诚心’对待同事、以‘尽心’对待事业、把‘信心’留给自己”的信念来做教育。“爱”是教师阳光心理的核心,是带领教师披荆斩棘的利器。大爱无言,爱由心生,阳光教师必备的心理要素就是爱,爱学生、爱工作、爱学校、爱家庭……“自信”是阳光教师不可或缺的心理要素。在人的品性中,自信是将内在心理与外在行为相连接的最直接的品性。自信的教师其内心充满希望和期待,他(她)的自信能够于无形中感染学生和同事。用一颗阳光的心对待我们的教师生活,春日的鲜花、夏日的小溪、秋天的明月、冬天的白雪,都将会以更美好的风姿走进我们日臻圆满的生活,我们的孩子也将会因此而收获更多、更温暖的阳光而茁壮成长。

关爱的细节

在人文化管理中,金孜红提出了以“教师发展为本”的理念。只有“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才能落到实处,才能在更多的范围里实现人文化的管理。在这种理念指引下,学校领导开始从一个个细节真真正正地关爱教师。

每逢老师生日,工会总是将蛋糕与鲜花送到老师的手上;用餐之后,食堂师傅总会将水果送到老师桌前;教师节的时候,孩子们手捧鲜花,恭恭敬敬地送到老师们的手里,在一声声真诚的感谢话语中,老师们激动不已,热泪盈眶。老师们说,身在实验小学,真的很幸福!

受到关爱的教师有了一种自主努力工作的心理需求,230多位教职工,上下班不点名、不签到,却个个按时上下班。学校没有为他们设定最高的目标,但老师们却在追求着“不是最好,但要更好”的目

[6]标。(二)阳光行为

教师行为举止既是教师教育信念及教育价值的外在表达,也是教[7]师行为美的技术形式。教师行为对学生的品性有重要的影响。马卡连科在论述教育者的举止对孩子所起的作用时说“你们在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教育他,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也是如此。你们怎样穿着打扮,怎样同其他人谈话,如何议论别人……怎样笑,如何看报——所有这些,无不对孩子具有重大意义。孩子能觉察语气和脸色最细微的变化,通过各种无形的途径了解你们思想情绪的变化”。由此可见,教师行为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学生既会直接模仿教师的行为,也会察觉教师行为的细微变化。良好的教师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正面的积极的,如教师经常性的面带微笑就于无形中传递给学生这样的观念——微笑是对待他人的良好举止;反之,不良的教师行为带给学生的只是负面消极的影响,如教师经常性地打骂学生,对学生怒目而视,学生时刻处于紧张的精神状态中,不利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在学校场域中,我们倡导教师的阳光行为。

那么我们应该倡导怎样的教师阳光行为呢?教师的阳光行为体现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能够关怀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和兴趣出发;教师群体之间谦逊礼貌,坦诚相待,相互关怀;教师尊重家长,平等商议。(三)阳光言语

言语是心灵的窗户,能透露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如我们总是通过一个人的言语来判断这个人的教养;言语也是一把利器,能与敌人做殊死的搏斗,如鲁迅靠言语开展了革命的斗争。可以说,言语是人际交往中最直接也是最便利的工具。在学校场域中,教师与学生沟通使用最频繁的就是言语,如课堂教学就是师生言语交流的过程、课后师生交流谈心也是言语碰撞的过程。教师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交流谈心都应体现教师言语的特点。我们深知教师的言语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古诺特所说:“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过得愉快,也能让他们过得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叫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我能伤人,也可以救人。”虽然这里指的是教师的整体言行,但并不影响其证明教师言语对于学生的影响。教师的言语作为其与学生交流的重要工具,它能左右学生的心情,影响学生的成绩等。因而,倡导“阳光言语”对于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有着重要价值。

怎么样的言语才能称得上阳光言语呢?阳光言语是积极、亲和、鼓励、活泼的言语,如“你真会动脑筋”、“你的点子真不错”、“你很有探究的精神,老师佩服你!”等言语就属于阳光言语。阳光言语应改变以下两种现象:首先,改变教师言语的呆板。许多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言语已经模式化,这样的言语不是阳光言语。其次,改变教师的言语暴力。有些教师对学生有言语暴力的倾向,如像“你真笨!”、“你是木鱼脑子啊!”等言语暴力都不是阳光言语。

让每个站起来发言的孩子都没有遗憾地坐下

老师们肯定发现过这样的现象,当你亲切自然、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孩子们会很热情地主动跟你打招呼;而你板着脸,一脸严肃地出现在他们面前,他们看看你,会很自然地一声不响地把眼睛转开,而失去跟你交流的欲望。不要说孩子多么会察言观色,这是多么自然的心态啊,谁愿意去招惹一个看上去并不友好的人呢?

但再亲切的笑容都只是外在的,要想让孩子自信地投身学习活动,教师还要用行动和语言去创设真正安全的学习交流氛围。课堂上,孩子精彩的自我表达,很容易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和赞扬。如果孩子认真学习而回答错了时,怎么办呢?我们可以这样告诉他:“不要紧,学习难免会出现错误。学习很多时候就是从错误走向正确的过程。你动脑子了就值得表扬。”还可以说:“感谢你的错误,让我们都积极思考,终于找到了正确的知识。”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让每个站[8]起来发言的孩子都没有遗憾地坐下去”。(四)阳光外形

这里所说的外形是指教师的着装、发型、化妆、体形体态等外显于他人眼前的形象。教师的外形不仅体现了教师职业的特色,也是教师内在自我的展现。实验小学对教师外形有严格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外形追求是“儒雅”。具体表现为高雅的气质、端庄大方的着装以及充沛的精力。譬如,我们提倡教师走路应挺起胸膛,展现教师的自信和风采;女教师应尽量化淡妆,这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自我悦纳的一种体现;要根据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的服装,所选择的服装要与自身的气质相融合。

综上所述,义乌市实验小学着力打造阳光教师,他们应该是拥有“外雅、内秀、乐业、进取”的形象;怀着“五心”——“以‘爱心’对待学生、以‘热心’对待家长、以‘诚心’对待同事、以‘尽心’对待事业、把‘信心’留给自己”的信念;享受“幸福工作四十年”的快乐;谱写“学习在实小、成长在实小、成功在实小、成名在实小”的成长轨迹。下述诗歌正是实验小学阳光教师形象的体现。

阳光情怀

——谨以此诗献给所有的阳光教师总在风雨之后才凸现你的魅力

总在淋漓之后才备感你的温暖

以一米阳光的本色

穿越蓝色的忧郁

定格在灿烂的晨曦或黄昏

读懂喜怒哀乐

抑或有无价的真诚

无所谓爱或恨

一如这夏夜的徐风

拂过窗根

总在余霞漫天时期待明天

心灵的天空有阳光明媚

总在走不出困惑的阴影里

触摸背后的影子抬头见你

依旧灿烂的笑容

似乎生命太过于匆忙

又亘古在你永恒的光环之下

用一颗感恩于生活的心

诠释生命的真诚

空灵地走过乡间

捡拾金色的稻穗

让希望的种子

在荒芜的收割后的稻田发芽

伸出双手

告诉我

你们以树的姿态站立[9]

风过雨过阳光依旧

五、指向无为管理

在办学目标的指引下,我们在管理层面提倡“无为管理”。所谓“无为管理”并不是无所作为或放任不管的意思,而是无为而治。具体是指全体师生在学校管理文化的熏陶和牵引下,汲取文化营养,传承和发展学校精神,把共同的价值观和制度准则内化为行为,成为一种追求,一种规范,进而在潜意识下积极地、主动地、高效地从事工作和学习。“无为管理”追求的是管理中文化的价值,当管理中渗透了文化的意涵,管理就不再是刚性的强迫和规训的秩序,而是成为了教师和学生乐于接受的共同的价值标准和目标愿景。如此的管理是文化牵引下的管理,是人性化的管理。“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为了“不管”,达到“无为”的境界。因而学校在制定管理制度、探寻管理模式时应充分渗透“无为管理”的价值,希望通过管理使得教师和学生能够进行自我管理,共同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无为管理”具体到学校实践层面就表现为追求“自主办学”。自主办学承载了“无为管理”的思想。我们充分认识到学校管理要给师生创建一个心灵自主发展的家园,把学校营造成一个师生共同创造,共同收获的乐园;学校管理应引导教师乐于教,善于教,寓教于乐,是个充满智慧的创造者;学校管理也应帮助学生乐于学,善于学,成为充满激情的知识探究者。学校管理应创造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唯有如此,学校才有创造的教育空间,教师才能创造出新的教育方法,学生才有创造的意识和行为。所以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氛围,给老师、学生一片发展的天地,顺应自然陶冶其天性,激发创造意识,点燃创造的火花,这样的学校才有希望,这样的教育才有希望。若学校管理秉持上述价值和标准,那么必然将形成一种管理文化,学校将进入“自由王国”,真正发挥管理文化的指导作用。

六、构筑和谐校园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这就是说,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和谐校园是指学校应该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和谐发展的文明校园,它是一种办学理念,是一种管理模式,是一种人文环境。和谐校园构建有五个基本要素——人、事、物、景、情的和谐。创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也是现代学校管理的终极追求。

和谐校园是我们管理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和谐校园是阳光普照的校园,是做阳光教育、炼阳光教师、育阳光学生的殿堂。和谐校园是文明、向上、创新的校园,是宽松、协调、包容的校园,也是师生员工工作的乐园、生活的家园和精神的花园。构建和谐校园,人际关系和谐是关键,学校事业和谐是核心,环境和谐是保障和窗口。通过建设现代学校管理文化,实现建设和谐型校园的目标,以此来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自然大花园

他倡导哈佛大学崇尚自然的理念,在绿化方面,加大投入,植树、种草、栽花,保证美化目标。校园里春天草木吐绿,鲜花绽放;夏天绿树蔽荫,青草覆地;秋天果实累累,满园飘香;冬天花草犹在,鸟鸣其间。学校成为拥有自然风光的大花园。

为了找一块校训石,金孜红及有关人员几乎走遍了整个浙江省;为了布置好走廊文化,金孜红研究了几十个方案;为了满足师生的审美快感,让绿树与楼房相映成趣。真正实现了“走进实小园,走进大花园”的审美目标。

优美的环境让身处其中的师生赏心悦目,而自觉保持整个校园的清洁,自然也就有了群体“不令而行”的共通意识。不管什么方面的人士,不管什么时候,来到义乌市实验小学,都会不约而同地惊叹它[10]的校园之美。

现代学校管理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凝聚力,一种吸引力,一种感召力。义乌市实验小学管理文化的建设只是学校阳光文化建设的一个支点,以学校管理文化为依托,我们尝试了一系列的探索,以此追求阳光校园建设目标的达成。我们用文化塑造学校,用文化发展学校,用文化撑起学校发展的广阔空间,用文化引领师生迈向诗意栖居的和谐教育乐园。[1] 方展画.“阳光”使教育“开朗”\[N\].教育信息报,2010.07.03(4).[2] 倪军.“阳光教育”理念对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的启示\[J\].考试周刊,2010(18):23.[3] 金孜红.金孜红:缔造“阳光殿堂”\[N\].教育信息报,2010.07.03(4).[4] 资料来源于义乌市实验小学六(1)班学生作文。[5] 张旭.阳光·教育·教师\[J\].河南农业,2008(11):32,49.[6] 陶继新.学校发生质变的内在动力——金孜红校长的文化执行力\[N\].现代教育导报,2006.11.13(2).[7] 徐超富,唐松林.教师行为举止的价值及其技术形式\[J\].当代教育论坛,2010(03):22—24.[8] 资料来源于义乌市实验小学“百师阳光论坛”教师讲稿。[9] 刘柏英.阳光情怀——谨以此诗献给所有的阳光教师\[J\].教师博览,2007(11):46.[10] 陶继新.学校发生质变的内在动力——金孜红校长的文化执行力\[N\].现代教育导报,2006.11.13(2).

第三节 框架与结构

那么学校管理的内容究竟有哪些呢?用朱永新教授的话说:学校管理最重要的有四方面内容,一是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二是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三是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四是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目标就是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们认为学校管理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探索开放性办学,也即学校的发展模式;二是促进自主式发展,即年级自主管理、教师自主发展、学生自主成长;三是实施人本化管理,在制度的制定、实施、完善中赋予师生审议权、申辩权、建议权等制度。其中开放办学是基础、自主发展是内核、人文管理是关键。

一、开放办学

现代学校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组织,构建学校与家庭、社会联手的多渠道、立体式教育网络,积极引进各类社会资源是学校实现有效管理的保障。关门办学,一方面会限制学校教育的视野,让学校成为社会发展中的“孤岛”,这已成为诸多学校教育和社会真实相冲突、相矛盾的根源之一,另一方面也会使学校失去大量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力量,当今面对开放性、国际化社会,实行开放办学,学校向世界、社会、家庭开放,成为一个主题,一种必然。

开放办学的主要价值主要体现为:首先,开放办学旨在激发学生生命能量。开放办学关键要有高远的视野,开阔的心胸,千方百计满足学生需要。人类个体发展是立体的、多维的,其过程需要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教育不仅是个体学科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获得,而且是个体生命独立、自由与人格力量的养成过程,是赋予个体和谐精神与能力以提升其生命质量和升华人生境界的过程。其次,开放办学在于整合一切有利于人发展的教育力量,实现知识与财富的联结、贯通。学校要打破校际界限,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因素与学生生命能量的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总之,“开放办学”是从学校层面对学校管理文化提出的要求,旨在建成一所办学开放、自由、联结、贯通的学校。开放办学能够促进资源的优化,达到学校发展的最优化状态。

开放与包容

义乌是一所现代化、国际化商贸名城,世界很多国家的人士纷纷群聚义乌,实验小学也就自然汇聚了几十个国家的孩子。金孜红对记者说,黄皮肤、白皮肤和黑皮肤的孩子共同生活在一个校园,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已经形成,所以,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必须突出文化[1]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义乌市实验小学主要从学校国际化、社会化、家园化和网络化四维度实现学校开放办学,具体内涵如下:(一)学校国际化

随着21世纪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理解教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重视。如何推行国际理解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大重要课题。学校国际化是指以国际学生为依托,拓展国际理解教育,开发国际课程,加强国际交流学习,与国际上学校发展接轨。学校国际化的提出是与区域经济发展分不开的。身处国际化大都市——义乌,吸收国际学生也是理所当然的。义乌市实验小学是浙江省首批具有接收外籍学生入学资格的学校,目前在校就读的外籍学生来自十多个国家,这对推行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二)学校社会化

学校从产生之初起就不是处于真空中,而是与社会紧密相连。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学校社会化是指学校为适应变革和发展的经济社会需要而重新选择的、既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又能增强自我生存发展能力的一种直接面向社会、面向经济的开放型办学模式。当代学校社会化的主要表现是学校与社会,特别是社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社会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资源。义乌市实验小学学校社会化即是依托义乌办学,面向社会办学。(三)学校家园化

所谓家园化,就是使学校教育延伸到家庭中,使二者密切结合,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同步与共生,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中的亲情优势是学校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促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大方向上的一致性,是“大教育”所提倡的努力方向。通过家校互动,实现学校教育向家庭的开放,整合家庭和学校的教育力量,是我们开放办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四)学校网络化

现代人际交往不仅仅是“实境交往”,还包括“虚境交往”,即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交往。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后者所带来的便捷性、丰富性、自由性等极大地吸引了教师、学生和家长。网络将是未来人的重要生活方式,这是因为网络“延长”了人的各种器官和能力,如视觉、听觉甚至感觉,让人的生活不再受到时空等因素的过多限制。如何利用好网络拓宽教育,既是学校教育面对的一大挑战,又是现代教育的一大机遇。学校应充分运用网络加速发展,拓宽学校发展的空间,拓展教师和学生认知的领域。图3-1义乌市实验小学“开放办学”管理要素图

学校的国际化、社会化、家园化和网络化构成了开放办学的四大要素(见图3-1)。这四大要素分别指向国际、现实社会、家庭以及虚拟社会。因而,在具体的实践开放办学的过程中也要从这四个维度去建构和实施。

二、自主发展

自主是指从被动式、行政化向自主性、人性化转变,体现发展的“自主”特征。“自主”不仅是学校管理文化的理念,更进一步体现了阳光学校办学的理念。阳光学校中的管理文化也具有自主的特性。在自主的学校管理文化氛围中,教师拥有发展的主动权,能根据自身的需要做出规划和选择。学生拥有自由表达的权利,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充分的尊重。学校能够根据实际和特色自主确定发展方向,选择发展道路。具体体现为:(一)年级自主管理

所谓年级自主管理是指学校采用年级组长负责制,每一年级组设立年级组长,上传下达开展管理工作。赋予年级组长更多的职权,让年级组长成为学校学科发展带头人、科研带头人,从而奠定年级组自主管理的基础。年级组内部能根据实际现状开展相关的教学和活动,促进年级组有序和健康发展。年级自主管理还有助于同一年级内部教师团队建设,能够形成年级向心力,树立共同愿景。(二)教师自主发展

教师是学校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学校的直接管理人。每一位教师都是学校的管理者,也都是自我的管理者。我们积极培育“教师自主发展”的文化氛围。教师的自主发展主要是指教师有自主发展的意识、自主发展的权利以及自主选择发展的内容和方式。教师应有自我发展的诉求和意识,明晰自我的发展方向,并能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中。教师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调整自我发展的步调,不断提升自我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学校内部全体师生员工建立共同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形成共同的工作目标并为之努力,在不断学习中,提高自主性,逐步实现自我管理,建立和发展团队精神,形成团结协作、创新变革的学校管理文化。“我要发展”并不是梦

金孜红(校长)认为,只有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学校才能真正发展。而“我要发展”的关键是要有一个激励发展的措施与机制。为此,金孜红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制定相应层次的培养目标,[2]卓有成效地进行了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和班主任队伍的建设。(三)学生自主成长

学生的自主成长主要表现为学生有自我表达的权利,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等选择发展项目,并能够参与到学校管理中,为学校管理献计献策。

在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突出学校办学主体作用的情况下,学校自主权越多,意味着学校的责任越重,但是也越能激活学校自主发展的能力。时代发展的特点、趋势已经预示了当代学校发展与变革的前景,即提高学校的自主性,使其走向自主发展。

三、人文管理

人文管理是指从刚性为主的管理向以柔性为主的管理转变,体现管理的“人文”特征。广义的人文管理是指管理的一种模式或精神,人文式的管理是符合人的特点、人的要求、人文原理的管理。学校管理应该体现人文关怀,注重培养师生的人文精神,使师生在智力、德行、感情、体格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达到和谐状态。在传统的学校中,管理与被管理更多是一种命令与执行,控制与服从,缺乏对每个人的人文关怀。在这种状态下,只看到管理者,而看不到被管理者,只看到管理行为,而看不到管理的文化。因此,学校中只有僵硬的秩序,这不仅与现代管理精神相悖,而且也与“更加关注到人自身”的社会发展趋势相悖。如何营造一个“关注自身”的生存环境,正是现代管理所试图解决的核心问题。

人文管理的核心旨在塑造协调人际关系,从而创造出极大的群体合力。从管理心理学的人性假设的角度出发,人文管理是人性的管理,尊重被管理者的主体性。人文管理符合阳光学校的发展目标,阳光普照的结果是每一位教师都能分享阳光,每一位学生也可沐浴阳光。人人能在学校中找到自己的阳光,这体现了对人重视,对人的个性的关怀。这与现代学校管理的内涵不谋而合。我们要建设一个充满阳光的校园,赋予教师发现阳光的眼睛和心灵,给予学生在阳光下健康成长的条件。人文管理就是从管理层面提供给教师和学生发展所需的阳光,让教师在阳光的沐浴中长足发展,让孩子在阳光的普照下幸福成长。

四、结构模型

文化立校需要人们克服因循守旧、随遇而安的行为定势,崇尚积极变革的文化创新,提高对教育的价值追求的进一步认识,追求学校管理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意蕴和个性价值。开放办学、自主发展和人文管理是文化立校的三大支柱。通过探索开放性办学、促进自主性发展、实施人文化管理,共同作用于学校的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特色文化,从而形成学校阳光文化,通过阳光文化的建设最终实现文化立校的目标。义乌市实验小学“文化立校”的模式见图3-2。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