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与表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9 02:35:06

点击下载

作者:王强,陈媛萍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倾听与表达

倾听与表达试读:

前言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之一,更是直接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等应用型人才必备的能力之一。“倾听与表达”是一门在理论指导下培养学生在工作中口语运用能力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倾听与口语表达的技能训练。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相关口语项目的语言技巧,具备专业所需的口语表达能力,具备一定的语言应变能力。

全书共分14章。先介绍倾听与口语运用的前提和理论依据,着眼于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然后介绍口语表达的各项具体运用,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在人际交往的不同场合运用口才的技巧,使之具有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言语能力。本书体例新颖,每章均设有“学习目标”、“案例导入”、“基础知识”、“实训任务”、“拓展阅读”五个模块,“基础知识”模块的阐述系统、精要,突出实用;“实训任务”模块安排了大量的案例和实训材料,训练任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实践性、操作性强。

本书由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大学语文教研室组织编写,由王强、陈媛萍任主编,由罗永妃、余涛、张雯任副主编。具体分工如下:第一~三章由王强编写,第四~六章由张雯编写,第七~九章由罗永妃编写,第十~十二章由余涛编写,第十三、十四章和附录由陈媛萍编写。最后由陈媛萍统稿,王强审定。

编者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借鉴、援引了国内教材、网站中的一些有益资料,恕不能及时一一征求编著者意见,在此表示谢忱和歉意。

鉴于编者水平有限,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编者2016年7月第一章学会倾听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够领会倾听在交谈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倾听的方法和技巧;对所听到的话语进行准确的分析、理解和判断,并选择正确的应对方式;按照训练要点逐步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沟通效果。案例导入

传说古代曾经有个小国的使者到某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小金人,个个光彩夺目,这让皇帝非常高兴。可是这小国的人不厚道,同时出一道题目说:“这三个小金人哪个最有价值?”

大臣们左看右看,看了很长时间,也没能看出个所以然来。于是,皇帝和大臣们又想出许多办法,他们请珠宝工匠来检查,不管是称重量还是看做工,三个小金人都是一模一样的。

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都不懂吧?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来了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金人另一边耳朵出来了;插入第二个金人的耳朵,稻草从金人嘴巴里掉了出来;而把稻草插入第三个金人的耳朵,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

老臣对皇帝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皇帝赞许地点了点头,使者也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让我们仔细地来分析一下:

第一个小金人,把稻草插入他的耳朵里,稻草就立刻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说明忽视信息,让信息左耳进、右耳出的人,根本不去关注别人的话。这样的人,在组织中常常表现出心不在焉的样子,沉迷于自己的世界,不关注外界的事情。

第二个小金人,把稻草插入他的耳朵里,稻草从他的嘴巴里掉出来,说明第二个小金人是那种对信息不加判断的人,长了个“大嘴巴”,对听来的事情不加判断就进行传播,不知道什么事该传播,什么事不该传播。任何组织中都可能有这样的人员,而且还可能更加麻烦,他们会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添油加醋,四处散布。

第三个小金人,稻草从耳朵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他是那种“善于倾听,分辨是非,消化在心”的人,也是最有价值的人。

可见,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我们在沟通中要向第三个小金人学习,能沉住气,重视倾听,三思而后说。基础知识一、倾听的内涵

倾听是一种以吸收口头语言,理解语义内容为中心的复杂的心理和生理活动过程。调查研究表明,在人类的各种交际活动中,一般人花在听、说、读、写上的时间所占比例分别为40%、35%、16%、9%。可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利用听的活动来获取信息的机会比其他活动都要多。随着人类交际活动的日益频繁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倾听已成为一种极其广泛和重要的言语活动,它既是人们重要的交际手段,也是一种基本的学习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在口语交际中的体现。倾听能力训练主要在于培养人们对于外部信息传导的瞬间接受、储存能力以及辨析、理解能力。

倾听不是简单地用耳朵去听,它也是一门艺术。倾听不仅仅是要用耳朵来听说话者的言辞,还需要听话者全身心地去感受对方在谈话过程中表达的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二、倾听在口语交际中的意义

1.听和说共同构成口语交际的两个因素

听和说是人类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际的最基本能力,也是最主要的交际渠道,二者紧密相联。听、说的过程包含着复杂的心智过程。在人们的交际过程中,听话人的听觉器官接收到了说话人输出的声音信号,立即通过听觉传导神经把这些声音信号传到大脑的言语听区,言语听区便积极进行思维,把这些声音信号变成语言句子,从而理解其意义。在口语交际中,听是说的基础,它与说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2.倾听是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很多,倾听则是日常获取信息、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与方式。人们常说“耳聪目明”,“耳聪”就是指听觉发达。听觉发达,获取知识就便利而且迅速。古人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现今社会,信息就是竞争力,许多企业或个人都把信息的收集放在工作首位。同样一段话,会听的人就能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将这些信息变成生财之源。

3.倾听是调适人际关系的有效方式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获得“尊重”是人们的一种基本的心理需要,而在口语交际中认真虚心地倾听对方的讲话就是对对方这种心理需要的一种满足。许多人希望你聆听他们的故事,远甚于希望你应允他们的要求。可见,倾听在口语交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倾听活动的特点

1.时空性

说话者的语流是连续不断且相当快速的,具有转瞬即逝的特点,这就要求聆听者排除内外干扰,控制注意力,全神贯注、准确无误地捕捉对方用口语发出的信息,要对周围的话语和声音保持极强的灵活性、机智性和敏捷性。

2.感知性

倾听受交际目的和交际情境的制约,所以,倾听活动不是简单地吸收,而是要求聆听者对语言要“知”,要从语境、对方心理等方面,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去揣摩、去感受和判断说话者传达的信息,不能机械地理解。

3.选择性

在口语交际过程中,我们所获得的信息是庞杂的,其中一部分是有价值的,但还有一部分是冗余的。这就需要聆听者对语言进行筛选过滤,排除干扰信息和那些芜杂的信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对信息进行归纳、浓缩和加工。四、倾听的层次

1.心不在焉地听

倾听者心不在焉,几乎没有注意说话人所说的话,心里考虑着其他毫不相关的事情。这种层次上的倾听,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的破裂,是一种极其危险的倾听方式。

2.被动消极地听

倾听者被动消极地听取说话者所说的内容,常常会错过对方通过表情、眼神等体态语言所表达出来的含义。这种层次上的倾听,会导致误解,失去真正交流的机会。

3.主动积极地听

倾听者主动积极地听取对方所说的话,认真关注对方,聆听对方的话语内容。这种层次的倾听,能够激发对方的注意,但是很难引起对方的共鸣。

4.有同理心地听

这不是一般的“听”,而是用心去“听”,这是一个优秀的倾听者应具备的特质。这种倾听者总是带着理解和尊重积极主动地聆听,能够设身处地看待事物,权衡所听到的话语,有意识地注意非语言线索,询问而不是质疑说话者。这种感情注入的聆听方式在形成良好人际关系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五、倾听的障碍

在倾听的过程中,如果人们不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真实地接收信息,主动地进行理解,就会产生倾听障碍,造成信息失真。影响听话效率的障碍主要有以下三点:

1.环境因素引起的障碍

环境对人的听觉和心理活动有着重要影响。环境因素不仅包括客观环境,如谈话场所的选择、环境的布置、噪声的大小、光照的强弱、温度的高低、座位的安排等,还包括主观环境因素,如交谈双方的心情、性格、衣着、谈话人数、话题等,这些都会导致信息接收的缺损。

2.倾听者引起的障碍

倾听者在整个交流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倾听者的知识水平、文化素养、职业特点、生活阅历、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倾听习惯及其态度心理都与倾听效果紧密相关,具有不同理解能力的倾听者必然会有不同的倾听效果。

3.说话者引起的障碍

1)语言因素引起的障碍

说话者所使用的语言工具、语言背景、语言表达方式、表达习惯等都会影响聆听的效果。

2)身体语言引起的障碍

身体语言是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身体语言有助于听话者的理解,而身体语言运用不当则会给听话者造成理解障碍甚至产生误解。六、倾听能力训练的方法

1.倾听注意力训练

注意力是倾听的基本能力,是确保所听内容准确全面的重要因素,是形成良好听力的前提。在口语交际中,倾听者可能会受到说话人知识水平、说话习惯、周围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要求倾听者在各种复杂情况下能够迅速将思维“调”向信息源,并且毫不分心地抵御干扰,精确理解话语内容。只有注意力集中,才能专心致志地听,才能听准、听清、听全。

训练方法:(1)轻声听辨。请一位同学小声读一段文字,坚持听10分钟,然后说出所听到的内容,看是否准确完整。(2)闹中听辨。尝试在喧哗嘈杂的环境中同别人讲话,力求听清对方所说的每一字句。(3)快中听辨。尝试与说话快的人对话,听清他们说的每一句话,或请一位朋友快速读一段文字,听后复述其内容。(4)方言听辨。尝试找不同方言区的人聊天,训练注意力,但方言选择要适中,不能一点都听不懂。

2.听话记忆力训练

记忆力是倾听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倾听者对所听到的话语做有意识的记忆,把外部材料信息转化成一种心理形式输入大脑并储存起来;倾听者一边吸收其负载的信息,一边记忆,不断地听,不断地记,使记忆的材料形成网络和系统,这样听话才是有意义的。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听话记忆力的训练。

训练方法:(1)复述法。读一篇文章,听一段广播或观看一个小品节目,然后进行复述,以此检查自己对复述材料的记忆准确度。(2)问答法。找一个朋友向你提出几个问题,每个问题要有适当的描述,然后由你回答。这种方法对于提高记忆力的准确性大有帮助。(3)放映法。回忆自己一天下来所做的事和接触的人,就像放电影一样在大脑里过一遍。这种方法对提高记忆力,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有很大帮助。(4)记忆法。对平时遇到的一些数字或经典话语,努力地去记忆,然后立刻说出来。

3.听力概括力训练

概括力是倾听的一项重要能力。在倾听过程中,时间、心理、说话者的表达能力等因素都会对倾听者造成很大的影响,这就要求倾听者善于区分层次关系,能够迅速、准确、全面地归纳出话语要点,善于从纷繁芜杂的谈话中理出思路,抓住主旨。(1)中心提炼法。听一段话或一篇文章,把握其思维脉络,提炼出所表达的主题思想。(2)归纳合并法。两人一组,其中一人即兴说出属于三个词类的词语若干个,另一人听完后按词类归纳复述一遍。

4.倾听理解力训练

理解力是倾听中一种较高层次的能力,是倾听能力的核心。倾听理解力训练是对快速、准确地理解听到的话语的内在含义的能力的训练。倾听的过程,是聆听者接收说话者发出的信息,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理解的过程。这里的理解,不仅包括通过听觉分析器对语音的辨析,还包括透过语音了解语义,由对方发出的外部语言了解其内部语言,甚至还包括玩味说话人话语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

训练方法:(1)情节推测法。两人一组,其中一人读一些案件的情节,另一位推测结局。(2)访谈训练法。分小组做一个时长5分钟的访谈节目,话题自选。每组推选一位同学做主持人,通过主持人与同学的采访问答,训练理解力。

5.倾听灵敏力训练

这是一项边听边思考并做出恰当语言应对的技能训练。(1)听读诗句或对联的上句,迅速接出下句。(2)听读成语典故,马上说出成语。(3)仔细研究著名主持人的主持方法,看他们是如何应对随机应变、临场发挥的。实训任务

任务一 倾听能力测评

1.实训目的

通过实训,学生应能够正确评价自己的倾听能力,了解自己不良的倾听习惯,并针对自己的倾听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2.实训要求(1)授课教师要对本次实训任务有整体的把握。(2)授课教师要对本次实训的任务分配及其对应的分值予以详尽的介绍,如果是分组完成,要做好相应的协调工作。

3.实施过程

根据倾听能力测评表(表1-1)左侧的描述,在右侧五栏中选择与自己相符的选项,即下方与文对应的分数。表1-1 倾听能力测评表

将表1-1各项得分相加,测评结果如下:(1)如果得分为90~100分,你是优秀的倾听者。(2)如果得分为80~89分,你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3)如果得分为65~79分,你勇于改进,尚且算是一个良好的倾听者。(4)如果得分为50~64分,在有效倾听方面,你确实需要再训练。(5)如果得分在50分以下,你有注意听别人说话吗?

任务二 听与说训练

1.实训目的

通过实训,学生应能够将听说两项技能交叉运用并做到自我理性控制;能够对所听到的话语进行准确分析、准确理解、准确判断和准确处理。

2.实训要求(1)规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演练。(2)参与人数:6个人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其他人为评委)。

3.实施过程(1)背景介绍:飞机坠落荒岛,只有6人生还,唯一逃生工具是气球吊篮(一次限乘一人),无水和食物。(2)角色分配:

孕妇:怀胎8月。

发明家:正在研究心能源汽车。

宇航员:即将远征火星,为人类寻找新家。

医生:研究艾滋病治疗,已取得重要突破。

生态学家:负责热带雨林抢救。

流浪汉:经营着艰辛的人生,但生存能力很强。(3)方法:针对由谁乘坐气球先行离岛的问题,各自陈述理由。先复述前一人的理由,再申述自己的理由。最后大家复述别人逃生理由是否完整、陈述自身理由是否充分,决定可先行离岛的人。拓展阅读

亚伯拉罕·林肯曾接手过一个案子:一名叫盖瑞森的年轻人被指控在1837年8月9日晚上的野营布道会上枪杀了克拉伍,目击证人是苏维恩。作为盖瑞森的辩护律师,林肯在法庭上一言不发,直到默默听完目击证人的证词,法庭渐渐平静下来,他才缓缓开始提问。

林肯:“在看到枪击之前你与克拉伍曾在一起吗?”

证人:“是的。”

林肯:“你站得非常靠近他们吗?”

证人:“不,约有20米远。”

林肯稍微沉默了一会,继续问道:“不是10米吗?”

证人犹豫了一下,又接着说:“不,有20米或更远。”

林肯:“在宽阔的草地上?”

证人:“不,在林子里。”

林肯:“什么林子?”

证人:“榛木林。”

林肯:“在8月里,榛木林的叶子很密实吧?”

证人:“是的。”

林肯:“你认为这把手枪就是凶手当时用的那把吗?”

证人:“看起来很像。”

林肯:“你能看到被告开枪射击,那么能看到枪管的情形吗?”

证人:“是的。”

林肯:“这距离布道会的场地有多远?”

证人:“750米。”

林肯:“灯光在哪儿?”

证人:“在牧师的讲台上。”

林肯:“有750米远吗?”

证人:“是的。我已经回答你两遍了。”

林肯:“你是否看到克拉伍或者盖瑞森所在之处有烛光?”

证人:“没有,要烛光干吗?”

林肯:“那么,你怎么看到的这起枪击事件呢?”

证人:“借着月光呀!”

林肯:“你在22:00看到枪击案发生;在榛木林里;离灯光750米远;你看到了手枪枪管;看到那人开枪;你距离他有20米远;你看到的这一切都是借着月光?离营地的灯光几乎一里之外看到这些事情?”

证人:“是的,我之前都告诉你了。”

听完了证人说的最后一句话后,林肯从大衣口袋里拿出了一本天文历,翻到其中的一页高声念道:“1837年8月9日晚上根本看不到月亮,月亮是在次日的凌晨一点才升起的。”

于是林肯帮盖瑞森彻底打赢了这场官司。

林肯为什么能打赢了这场官司?在上述案例中,林肯是在耐心而认真地倾听后,将对方提供的信息与自己掌握的资料紧密结合才找出了证人证词中的致命漏洞,然后成功地运用一系列提问,使证人无法自圆其说,最终证人的证词被宣布无效。第二章有话敢说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够克服口语表达中的恐惧情绪与自卑感,树立自信,弘扬激情,努力提高自己的素养,使自己敢于当众表达。案例导入

一位父亲带着儿子去参观凡·高故居,在看过那张小木床及裂了口的皮鞋之后,儿子问父亲:“凡·高不是一位百万富翁吗?”父亲答:“凡·高是位连妻子都没娶上的穷人。”

又过了一年,父亲又带儿子去了丹麦。到安徒生的故居前去参观,儿子又困惑地问:“爸爸,安徒生不是生活在皇宫里吗?怎么他生前会在这栋阁楼里?”父亲答:“安徒生是位鞋匠的儿子,他就生活在这里。”

这位父亲是一个水手,他每年往来于大西洋的各个港口,他儿子叫伊东·布拉格,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黑人记者。

二十年后,伊东·布拉格在回忆童年时说:“那时我们家很穷,父母都靠卖苦力为生,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认为像我们这样地位卑微的黑人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是父亲让我认识了凡·高和安徒生,这两个人的经历让我知道,上帝没有这个意思。”促使他成功的无疑是那两位贫穷的名人。

在现实生活中,常看到这样的人:他们常因自己角色的卑微而否定自己的智慧,因自己地位的低下而放弃儿时的梦想,有的甚至因为被人歧视而消沉,为不被人赏识而苦恼。这是多么大的错误啊!其实造物主常把高贵的灵魂赋予卑贱的肉体。就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爱把最贵重的东西藏在家中最不起眼的地方。

很多时候,是出身卑微的人自己看低了自己。一个人不可能选择他的出身,但他完全有能力选择自己的未来。在这个世界,如果人们都能够多一点自信,多一点不屈不挠的毅力,少一点自暴自弃,少一点怨天尤人,那么,这个世界将会有更多的成功者。基础知识一、演讲紧张的征兆和原因

我们先进行一下演讲紧张程度的测试,以便在后面的训练中有的放矢(表2-1)。表2-1 演讲紧张程度测试表

我的自信得分_____,我目前属于_____级紧张。

我需要加强练习的方面:__________。(一)演讲紧张的征兆

演讲紧张属于沟通焦虑的一种,是人们在设想演讲或实际演讲时的害怕程度。紧张的症状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反应。生理变化表现为:轻度的,心跳加快、呼吸急促、颜面赤热;中度的,手脚发软、肌肉抖颤、小便频繁;重度的,当场晕倒。心理上可能感到不安、焦虑或者难过,也可能产生消极的想法或思考模式。

幸运的是,演讲紧张的程度会随着演讲次数的增加逐渐减弱。演讲紧张会经历三个阶段:预期反应、面对反应以及适应反应。预期反应是在发表演讲之前的紧张程度,包括在演讲准备和等待演讲时的紧张。面对反应是在开始演讲时紧张程度的突然上升。适应反应是在演讲一分钟以后紧张程度的逐步下降,并且在5分钟以后恢复到演讲开始前的水平。(二)演讲紧张的原因

1.天生的性情

研究表明,有些演讲紧张是天生的。该理论认为,有些人的演讲紧张是来自于天生的性情,这要用神经生物学来解释。根据这个理论,天性的两个方面,即性格内/外向和神经质一起发挥作用,增强了当众演讲时的紧张感。性情外向的人做演讲时,紧张程度比内向的人低,而且外向的人比内向的人活泼、积极、自信,爱好交际,爱占上风,爱冒险。当众演讲时的紧张程度还与“神经质”这种天生的性情有关。天生神经比较敏感的人比起那些性情比较稳定的人来说,更容易紧张、沮丧、内疚、羞怯、情绪多变以及不理性地思考问题。根据“沟通生物学”理论,对于那些既内向神经又比较敏感的人来说,他们演讲会表现出更高程度的紧张感。

2.评价忧虑“评价忧虑”是造成怯场心理的最主要因素。针对“评价忧虑”这种现象,美国演讲学家查尔斯·R·格鲁内尔提出了“自我形象受威胁”论。“自我形象受威胁”论认为,每个人都具有理性的、社会的、性别的、职业的自我形象。当人们进行演讲时,就把自我形象暴露于公众面前。一旦在众人面前说话,“我的粗浅根底、拙劣看法都暴露出来了,那么从此以后,还有我的立足之地吗?”这种想法一旦产生,自我保护意识很可能出卖这个人。他可能会以准备不充分为借口,拒绝当众讲话,或者在讲话时失去自信,造成思路阻断,心里发慌,加剧紧张的程度。

3.缺乏自信,自我挫败

有些人在准备去做某些事情之前,往往会设想许多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并被这种困难和障碍吓到,似乎失败就在等着自己,从而感到十分忧虑和恐惧,总想回避。这种由个人主观心理活动所造成的失败感就是心理上的“自我挫败”。例如,要某人当众发言,他就感到负担很重,心理十分紧张,而越是紧张,压力越大,到了台上竟然会把事先准备好的,甚至能倒背如流的发言内容忘个精光,有时连讲话也口吃起来。他可能会自惭形秽,心想:“我以后再也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言了!”从此他就放弃在这方面发展的可能性。

4.没有接受正规的训练,缺乏演讲技巧

这是最为重要的原因之一。“技巧缺乏”是演讲紧张的最早解释,研究者也在继续对其进行研究。大多数人不知道如何有效地计划或准备演讲,没有实战经验,这样会造成演讲紧张。

5.部分听众的权威地位

如果我们面对的听众地位比我们高,我们讲话时便感到紧张。许多参加大赛的选手在评委面前的表现往往不自然,一方面是因为评价忧虑,另一方面无疑是因为评委们“大权在握”。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求职者面对招聘小组、下级面对上级、普通人面对专家等场合。二、演讲紧张的控制

当众语言表述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怕讲、敢讲、能讲、会讲,这几个阶段都离不开心理训练这一环节。克服当众演说的紧张,克服“怕讲”这一障碍,是训练的起点。

下面提供几种控制紧张的方法:

1.生理疗法

运动让人放松,演讲者在怯场时,可以运用深呼吸法或通过活动自己的肢体,缓解来自生理方面的紧张。例如,有些主持人每当紧张的时候就用力地掐自己,能马上分散或转移注意力。

2.心理调节

自信是演讲者必备的心理素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际关系学家卡耐基认为,消除恐惧与自卑感的最好方法之一是建立自信。而在这个过程中,有意识地在公共场合练习讲话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它不仅可以克服人们的不安心理,而且有助于人们树立勇气和自信。

3.实践训练

美国思想家、文学家爱默生说:“克服恐惧的最有效的方法,是去干你想做又怕做的事情。”行为心理学家也提示我们:“克服当众讲话的紧张心理,最有效的方法是鼓励人们多说多练。”三、自信是口才的驱动力

自信是激励自己奋发向上的心理品质与精神状态。一个充满自信的人能够发现自己的价值并不断努力奋发进取。

学习训练口才特别需要自信,因为话总是说给别人听的。当着众人的面,把自己想说的话有条有理、声情并茂地讲出来,是需要有极大的勇气和自信的。许多人心里知道如何讲清楚,可是由于紧张,害怕讲不好,没有自信心,话到嘴边就“卡壳”,吞吞吐吐说不明白,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心里明白、嘴上说不清楚的习惯,如同“茶壶煮饺子——有嘴倒不出来”。当然,也许有人会说,良好的口才需要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应该先学好文化知识,再去训练口才,这种说法看起来有几分道理,其实也不完全正确。诚然,有良好的知识底蕴,就会口吐珠现,讲话有文采,但这并不妨碍优先进行口才的训练和提高。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乡村大嫂的文化水平不高,有的还不识几个字,但她们讲起道理来却是一套一套的,让人不得不佩服。这说明口才在一定程度上与人的知识多少并不成正比,它依赖于人们的思想深度、思维的逻辑性以及口语表达能力的强弱。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借助有限的知识与自信的激励,大胆地进行口语训练,边学习文化知识,边提高口语的表达能力与技巧。

学习训练口才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开口说话。利用一切机会进行说话训练,而不能只在心中默默地学,就是不开口讲话。利用开口说话来练习口才越早越好,特别是思维、习惯还没有定型的学生,尤其要开口练习。一定要开口把话讲出来,这是自信的反应,更是口语语义训练的迫切需要。不管你说得好不好,对不对,动听不动听,首要的是把你想说的话全部讲出来。口语表达是与人的思维紧密联系的,思考、说话的过程就是思维与语言器官有机协调和配合共同完成口语表达的过程。只有实现了思维与口语表达的有效结合,才能把心中所思所想通过有声和无声的语言准确而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以此彰显口语表达的水平与层次。可见,训练口才的首要任务就是实践,进行长期艰苦的练习实现思维与语言的同步。如此,我们就能思如泉涌、妙语连珠。四、自信的培养

自信,顾名思义就是自己相信自己,培养自信只能靠自己。自信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促使人向上奋进的内部动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非常重要的心理素质。成功者都是非常自信的人。许多人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历经磨难,却越挫越坚,越挫越勇,跌倒了又顽强地爬起来。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们战胜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困难,最终获得成功呢?正是他们的自信。

如何培养自信心?人们探讨并实践过很多种方法,但由于人的知识水平、生活经历与心理素质的差异,培养自信心没有固定的模式,重要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

1.自信意识的培养

挑前面的位子坐。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无论在什么场合,领导或成功人士总喜欢坐在前面几排,在教室里往往是学习成绩好、表现突出的同学坐前面,开会时后排的座位总是先被坐满。进一步分析这种现象会发现,喜欢坐前面的大都是自信的人,而大部分占据后排座位的人都是缺乏自信心,有意识隐藏自我,希望自己不显眼,不会轻易被别人发现的人,长此以往,他们会慢慢被人忽视和忘记,因而也就丧失了许多亮相和发展的机会。因此,把它当作一个规则试试看:从现在开始就尽量往前坐。敢于挑前面的位子坐,敢于被人所认识和了解,敢于公开亮相,有助于培养自信心。当然,坐前面会比较显眼,但要记住,有关成功的一切都是显眼的。

2.练习正视别人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神可以透露许多信息。正视别人等于告诉他:我很诚实,而且光明正大;我相信我告诉你的话是真的,毫不心虚。不正视别人通常意味着:在你旁边我感到自卑;我感到不如你;我怕你。躲避别人的眼神意味着:我有罪恶感;我做了或想到什么我不希望你知道的事,我怕一接触你的眼神,你就会看穿我。正视别人是有自信的表现。

3.练习当众发言

拿破仑·希尔指出,有很多思路敏锐、天资聪颖的人,却无法发挥他们的长处参与讨论。并不是他们不想参与,只是因为他们缺少信心。

在会议中沉默寡言的人都认为:“我的意见可能没有价值,如果说出来,别人可能会觉得很愚蠢,我最好什么也不说。而且其他人可能都比我懂得多,我并不想让你们知道我是多么无知。”这些人常常会对自己许下很苍白的诺言:“等下一次再发言。”可是他们很清楚自己是无法实现这个诺言的。每次这些沉默寡言的人不发言时,他就又失去了一次公开发言展示自己的机会,他也就会越来越丧失自信。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如果尽量发言,就会增强信心,下次也更容易发言。所以,要多发言,这是自信的“健身房”。

4.挺胸抬头,快步走路

许多心理学家将懒散的姿势、缓慢的步伐与对自己、对工作以及别人的不愉快的感受联系在一起。但是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改变姿势和速度,可以改变心理状态。你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身体的动作是心灵活动的结果。那些遭受打击、被排斥的人,走路都拖拖拉拉,完全没有自信心。

5.做自己能做的事

做自己做得到的事时,个性会显现出来。更重要的是,与其急欲恢复自我的形象,不如找出现在可以做的事。知道应该做的事,然后加以实行,就可以从自我的形象中获得解放。总之,要试着记下马上可以做的事,然后加以实践,没有必要一定是伟大、不平凡的行动,只要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就足够了。一次一次地达到目标总会带给人更多的动力。所以应该把大目标分成几个小阶段来进行。每到达一个新阶段,都会产生新的动力,并会激发实现终极目标所需要的动力。实训任务

任务 胆量训练

1.实训目的

通过实训,学生应消除当众表现的恐惧心理,敢呼于情,敢宣于色。克服当众表现的障碍,产生上台表现的欲望。

2.实训要求(1)授课教师要对本次实训任务有整体的把握。(2)授课教师要对本次实训的任务分配及其对应的分值予以详尽的介绍,如果是分组完成,要做好相应的协调工作。

3.实施过程

1)无语练胆(1)学生轮流昂首阔步走上讲台,微笑着目视最后一排同学而不讲话,环顾全场,使每位同学感到被关注。(2)台下学生微笑着盯住台上学生的面部,时间为2分钟或直到该生不感到紧张为止。

2)情境模拟(1)情境设置。

①上课时,你的手机响了,老师请你进行解释。

②你在某超市购物,收银员多收了你50元,但他拒不认错。

③你在食堂买饭,有同学加塞儿,你与他争吵起来。

④说服你的好友不要逃语文课。(2)操作方法及要求。

①学生任意选择某一情境合理想象。

②每个情境的对话不少于5个回合。

③每组训练过后,教师或其他学生进行点评,训练者自评。拓展阅读

塞浦路斯的国王皮格马利翁是一位有名的雕塑家。他用象牙精心雕凿了一位美丽可爱的少女雕像。他深深地爱上了这个“少女”,并为她取名为盖拉蒂。他还给盖拉蒂穿上美丽的长袍,并且拥抱她、亲吻她,他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盖拉蒂接受。但她依然是一尊雕像。皮格马利翁感到很绝望,他不愿意再受这种单相思的煎熬,于是,他就带着丰盛的祭品来到阿芙洛狄忒的神殿向她求助,他祈求女神能赐给他一位如盖拉蒂一样优雅、美丽的妻子。他的真诚期望感动了阿芙洛狄忒女神,女神决定帮他。

皮格马利翁回到家后,径直走到雕像旁,凝视着它。这时,雕像发生了变化,她的脸颊慢慢地呈现出血色,她的眼睛开始释放光芒,她的嘴唇缓缓张开,露出了甜蜜的微笑。盖拉蒂向皮格马利翁走来,她用充满爱意的眼光看着他,浑身散发出温柔的气息。不久,盖拉蒂开始说话了。皮格马利翁惊呆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皮格马利翁的雕塑成了他的妻子。

一个人期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他就有可能成为那样的人,这种现象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第三章有话可说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够了解材料对口语表达的重要意义;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掌握搜集、获取、整理材料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按照选材的基本要求,切实提高鉴别和使用材料的能力。案例导入

从前有一个秀才为完成一篇文章苦思冥想,茶饭不思,搜肠刮肚也挤不出一句话来,妻子心疼丈夫,安慰道:“相公,写文章也不是太难,再难也难不过我们女人生孩子啊!那可是再造一个生命呢!”秀才苦笑道:“还是生孩子好些,肚子里有货就能生出来。只是你相公现在肚子里没货,可叫我如何生出锦绣文章来啊?”

这则笑话反映了素材在文章(书面表达)中的重要性。在口语表达中,素材的积累也是非常重要的。说话是一门艺术,要能表达各方面内容,如果只在技巧上下功夫,而忽略自身素质的培养和知识素材的积累,就如同将大厦建在沙滩上。“文之无言,行之不远”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基础知识

生活是口语表达素材积累的不竭源泉。社会生活是人们最好的老师。口语表达的真正基础在于我们平时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热爱生活、关心时事,从而积累丰富的口语表达素材。积累丰富的口语表达素材,一直是口语训练中密切关注而又非一日之功的重要问题。一、用心搜集材料

材料是口语表达者为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即为了说明主题所选取的论据及事实。如果把主题比作人的灵魂,那么材料便是其血肉。在口语交际中,一次演讲、一场辩论、一场报告或一次发言,不论选择了什么题材,确定了什么主题,材料的充分、可靠和典型程度,都是衡量其质量优劣、效果好坏的尺度之一。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演说家无一不是在占有材料上下了功夫的。林肯在他生活的时代流行戴礼帽,所以他经常戴着一顶高帽子,无论走到哪里,他总是把随手得来的有用的材料抄写在碎纸片、旧信封或包装纸上,然后塞进帽子里以待回家整理。这顶帽子也就成了林肯收集材料的临时“储存库”。

材料的占有正如“韩信带兵,多多益善”。根据经验,搜集材料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一)用心观察

观察是交际者依靠自己的感官认识客观事物的知觉过程。感官包括眼、耳、鼻、舌、身等几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眼睛。有研究表明,人脑中存储的信息80%以上是通过眼睛的视觉活动来获取的。鲁迅先生曾说过:“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能看到一点就写。”“留心”是仔细地观察,而不是简单地注视,是与交际者思索、想象、联想紧紧相连,并受交际者思维影响的系统知觉活动,观察是在一定的交际目的支配下,对事物所做的有意识的认真、仔细、周密的审察。《红楼梦》第三回中,林黛玉初进贾府,正与贾母、探春、惜春等人寒暄,忽听窗外有人高声叫嚷:“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十分纳罕:“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于是就要有意识地看看来者究竟是何等人物:“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林黛玉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获得了极为丰富的信息,不仅认识了来者的衣着、外貌,而且连其身份、地位、性格都了解了,知道不是等闲之辈,于是“连忙起身接见”。在贾母介绍是“凤辣子”王熙凤后,黛玉“忙赔笑见礼,以嫂呼之”。这种经过观察、思索、分析所得到的信息是一个交际者智慧的结晶。因此,平时我们要认真仔细地去观察生活、观察人、观察事、观察口语交际活动;要善于用自己的眼睛看表、看里、看点、看面、看深、看细、看过去、看现在、看将来……总之,要做有心人,把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材料用自己的“摄像机”拍摄下来,储存在头脑的“仓库”里,切不可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让生活中许多有价值的材料从自己身边溜走。(二)深入体验

交际者有意识地突破个人生活局限,投入到新的环境中去感受事物,从而获取信息的过程,叫作体验。体验要求交际者全身心地投入,因此比观察带有更多的主观色彩。它是交际者在口语表达过程中积累材料和筛选材料的重要途径。

在生活中,要做到和做好体验并不容易。体验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

1.设身处地,身到心到

体验即置身于对象及其所处的环境之中,与对象打成一片,不是以旁观者姿态而是以当事者的身份投入到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中去。交际者要体验什么,就要全身心地投入,不仅身到,更要心到。只有心到了才能有深层次的认识,才能获得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

2.激发感情,情到意到

体验从根本上来说是交际者感情支撑的行为表现。交际者必须与对象发生感情上的联系和心灵上的交流与感应;如果抱着冷漠的态度,则不能获得深刻的印象。交际者要获得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必须与该事物发生感情上的联系,激发与该事物相同或相反的喜怒哀乐、爱憎、理解、同情或惋惜,做到情到意到。只有真正动了情,才能获得具有真情实感的材料。

3.捕捉感受,眼到脑到

感受是交际者感官因受到外界刺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活动。有了对生活的激情,还须使这种感情上升为对生活的理解,形成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所以,感受就是指那种独具慧眼的发现。没有对事物的观察、体验,就谈不上有什么感受。但是,有了观察、体验,也不等于一定有感受。因为感受需要去抓取,去捕捉,否则稍纵即逝,让许多有价值的材料从自己的眼前跑掉。著名作家茹志鹃总是用自己的眼睛“从生活中寻找出那种闪光的属于自己的东西”。要想看见、寻找、捕捉、发现这样的东西,就得眼到脑到,注重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和探索真理的勇气。(三)广泛查阅

查阅就是通过古今中外的图书、文献、报刊等资料来获取需要的信息。这是对观察、体验等途径很好地补充。现实社会,交际者的时间、精力、活动范围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所有事物、问题进行观察和体验。通过查阅书本或通过各种媒体,同样可以获得材料。因为不管是写进图书、文献、资料、报刊中的信息,还是广播电视、互联网上的资料,都是别人在观察、体验中获得的,交际者完全可以拿来为己所用。二、科学整理材料

交际者通过观察、体验、查阅等途径获取的材料,只是暂时的“得到”,在实际交往中,交际者不可能一得到材料就立刻运用。只有在进行具体的交际活动时,交际者才会根据实际需要对这些信息材料加以选用。这里就存在着一个如何对材料进行科学整理的问题。整理就是对获取的材料进行梳理,以备选用。科学整理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是对材料作系统整理。系统整理是指交际者在明确目的地支配下,对获取的材料按照各种信息的门类进行有条理地整理,例如,可以将获取的材料分别归入天文、地理、历史、政治、军事、经济、人物、动物、植物、笑话、典故等相应的门类。但是,这种整理工作量大、所需时间长,要求交际者厚积、广采、博收。

二是对材料作专题整理。专题整理是指交际者为了某一具体的口语表达活动和口语交际目的进行的有意识的材料整理。这种整理在材料的内容和范围上都有限定,整理的工作量不大,时间也较短,往往整理不久就可付诸运用。

要想把材料的整理工作做细、做好,还必须掌握一些储备材料的方式、方法。(一)记忆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交际者在观察、体验、查阅中获取的信息材料,都会在头脑中留下印象,形成经验。把这些印象、经验储存在大脑里,就是“记”;待到交际需要时,再让这些印象、经验跳出来,就是“忆”。从“记”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再认三个基本环节:识记是识别和记住事物印象的信息;保持是巩固已获取的事物印象的信息;再认是恢复过去事物的印象的信息。

记忆是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信息材料积累充分,在口语交际时才能脱口而出,滔滔不绝。如果大脑中一片空白,任你伶牙俐齿,也无济于事。因此,交际者要想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必须加强有意记忆能力的训练其中最重要的手段就是背诵。

人的记忆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仓库,其储存的信息不可计量。在口语交际中,人们运用的信息绝大多数都来自于记忆的储备。因此,记忆是材料储备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二)记录

人的记忆是有限的,在生活和工作中,对于一些重要的有关信息,单靠记忆不仅不能满足口语交际的需要,而且可能产生对于交际不利的状况。而记录既可以弥补记忆储备的不足,又可为交际者提供可靠的依据。记录可以采取笔记、札记、卡片等多种形式。我们听别人讲话或阅读别人的文章时,随时可能遇到充满智慧的警句或谚语,因而产生体会或感悟,把这些体会或感悟记在纸上,日积月累,你的谈话资料和题材就会越来越丰富。(三)摘录

摘录是交际者在查阅中看到与自己的研究、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有关的有利于自己口语交际的信息材料,将其抄录下来加以储备的一种方式。摘录可以分为原文摘录和要点摘录。原文摘录,主要针对文字简短的格言、警句、妙语等。这种摘录由于是照搬照抄,摘录时不用动脑筋,而且日后引用的价值大,有可靠说服力。要点摘录是将所查阅的图书、文献、资料、报刊等文章中的主要内容、观点,用自己的话写出来,有时也可以将原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和句子照抄下来。这种摘录较原文摘录的难度大,摘录者需要动动脑筋,经过一番分析、综合、概括、提炼之后,才能写出来。但不管哪种摘录都必须做到:(1)读懂内容。只有读懂了,理解了,才能认识其价值,才会产生摘录的欲望,才能提高概括力、综合能力。(2)认真选择。既然摘录,就不能太多、太杂。应摘录那些确有价值,能为口语表达服务的内容。因此摘录时要认真思考、仔细选择,以实用为目的,不要花费时间去摘一些无用的东西。(3)准确可靠。这是摘录必须遵循的原则,在日后利用时,不至于产生谬误,忠实于原文、原意。(4)注明出处。无论摘录什么内容,都要注明篇名、作者、书名、版本、版次、页码等,一是便于自己查阅、核对,二是自己引用后可供别人查阅、核对。三、精心筛选材料

交际者用心搜集和整理的材料有与表达主题有关,有的可能与主题无关;有的具有典型性,有的则对主题无太大价值。然而交际者不可能将自己储存的材料信息和盘托出,只能选用其中的一部分。究竟用哪一部分,这就要求交际者对材料进行反复筛选。

一般来讲,筛选材料必须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主题鲜明

主题鲜明是指选择材料必须紧紧围绕主题,为表现主题服务,这是根本的、首要的原则。任何口语交际,都不是毫无目的的交际,交际者总有自己的意图。因此,选择材料时,首先要考虑具体的交际目的和表达主题的需要。凡是能够突出、烘托主题的材料都可以选择;如不能突出主题,即便再生动也不能选用。

在实际运用中,选材不当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不会分析,看不准材料与主题之间是否确有联系;二是不忍割爱,总以为材料越多越好。(二)内容丰富、真实、典型、生动

口语表达者在服从主题的前提下,还要注意选择那些内容丰富、真实、典型的材料。在口语交际中,有的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了半天,结果听众从中获得的信息很少。究其原因,要么是材料的内容不丰富,要么是材料的内容不真实、不典型。

如果说内容丰富是对材料量的要求,那么真实准确、典型生动便是对材料质的要求。

材料真实准确是口语交际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保证。口语表达是一个“真实的社会活动过程”,所以材料必须真实、准确、绝对可靠。一旦失实,哪怕只是一些微小的细节有出入都经不起验证,听众也会产生怀疑,就会减弱甚至完全失去说服力和感染力。例如,有一位青年学者在一次题为《多保留一份绿地》的演讲中引用了以下数据:“我国每年出口到日本的一次性木筷达200万亿双,折合成木材相当于40亿立方米。”从表面看,这一材料非常切题,但是稍有经验的听众很快就会发现,这些数据不可能是真的,因为日本只有1亿多人口,如果每年消费200万亿双木筷,则平均每人每年消费的木筷将近200万双,每人每天消费近6000双,这不是十分荒唐吗?

材料的真实性离不开材料的准确可靠,它包括准确的人物、事件、情节、时间、地点、数字和引文等。口语表达所用的材料,必须经过调查、核实,如果条件许可,要尽可能多地使用第一手材料,反对那种以追求“生动”、“吸引人”而搞所谓“合理想象”、“添枝加叶”的做法。

典型生动的材料是指某一类事物中最有代表性的事例或材料。它是具体的,富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同时又最能体现同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普遍意义。“典型”要求口语表达者以百里挑一的严格态度去遴选材料,“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真正做到不用则已,一用就能“以一斑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三)极具趣味性和吸引力

趣味性是指材料要有新鲜感,就是要有新人、新事、新情况,既有动人的情节,能引起悬念,又活泼风趣,具有幽默感。在口语表达中,要想吸引听众、打动听众、感染听众,就要选用新颖的、生动有趣的、寓意深刻的材料,这是达到口语表达者交际目的和表现主题的重要保证。

一般情况下,具有吸引力的材料需要符合以下四个方面要求:(1)新颖。新颖有三层意思:一是接收者没有听过;二是虽然接收者已有所闻,但是不具体;三是虽然接收者已经知道,但发送者变换了角度和方式。(2)具体。具体就是不抽象、不笼统,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它要求口语表达者少选那些官话、套话、大话、空话,这样的材料只会使接收者感觉味同嚼蜡。(3)与现实交际相适应。再新颖、具体的材料,如果脱离了现实交际的需要,与现实交际的话题不相适应,也会使接收者不感兴趣。(4)寓意深刻,能引人深思。有些材料虽然平淡,但由于寓意深刻,接收者听后能在心中产生波动、引起思索。实训任务

任务 素材搜集

1.实训目的

通过实训,学生应能够掌握搜集、整理等获取材料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切实提高自己鉴别和使用材料的能力。

2.实训要求(1)授课教师要对本次实训任务有整体的把握。(2)授课教师要对本次实训的任务分配及其对应的分值予以详尽的介绍,如果是分组完成,要做好相应的协调工作。

3.实施过程(1)课前,请学生在表3-1中选择感兴趣的话题,围绕话题搜集材料,准备说话稿。(2)上课时,让学生到讲台上演讲。表3-1 话题拓展阅读

第一步 准备

准备白纸一张(A4)、彩色水笔和铅笔。

第二步 在白纸中心圈写下你最想写的两个字词汇

把白纸横放,从白纸的中心开始画圈,周围要留出空白。

在圈内写下你要表达的话题,如“兔子”。然后,以“兔子”为中心发散思维。

第三步 以中心圆延伸画线(首次三根线)

以“兔子”圆为中心,画一些向四周放射的粗线条,最好是曲线,每一条线都使用不同的颜色。这些分支代表你关于“兔子”的主要想法。在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你可以添加无数根线,但是,因为我们现在只是在做练习,所以我们把分支数量限制在五根以内,现在是三根。

在每一个分支上,用大号字清楚地标上关键词,尽量简练。这样,当你想到“兔子”这个概念时,这些关键词立刻就会从大脑中跳出来。

就像你看到的一样,此时此刻,你的思维导图基本是由线和词汇组成的。那我们怎样才能改进它,充分挖掘这些词汇呢?

第四步 每条线上再画三个圆,并填上相应词汇,依次展开

现在,让我们用联想来扩展这幅思维导图。回到你绘制的思维导图上,看看你在每一个主要分支上所写的关键词。这些词是不是让你想到了更多的词;例如,假如你写下了“寓言”这个词,你可能会想到“龟兔赛跑”、“守株待兔”、“兔死狗烹”等。

根据你联想到的事物,从每一个关键词上发散出更多的分支。分支的数量取决于你所想到的事物的数量,可能有无数个。但是,在这个练习当中,请画出三个分支。

在这些填充的线上清楚地写下每个关键词。用上一级关键词来触发灵感。别忘了在这些分支上再次使用颜色和图形。

现在你已经完成了你的第一幅基本思维导图(图3-1)。你会注意到,即便是在开始阶段,你的思维导图里也已经填满了符号、代码、线条、词汇、颜色和图像,这些都能使你的大脑更高效、更愉快地工作。图3-1 “兔子”思维导图

如果你要想自己的思维能够很快地组合,找出话题,请把分支连接起来,你会很容易地理解和联想更多的东西,更主要的是,你会找到很多想要说的话题。这就像一棵茁壮生长的大树,树杈从主干生出,向四面八方发散,你会找到所要说的话题,更主要的是,你能找到你想要表达话题的主线,就像风筝一样,虽然飞得很高、很远,但始终围绕一条主线。例如,说到“兔子”的话题,你可以说到历史人物,可以谈创业,可以说“春晚”等,虽然说了很多,谈的很远,但当你需要掉头回来时,可以沿着主干再找回。这样就不会让听众感觉偏离了主题,所谓“形散神不散”就是这个道理。

当你拥有发散思维的时候,你不妨小试牛刀,大胆放开自己的喉舌,讲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好了,你可以准备三分钟演练了。这是一次突破,也是一个跨越,如果你能明白你感到无话可说的根本原因是材料太过集中,太过于就事论事,那么,你就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了。第四章口语表达的语音、语调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口语表达中语音、语调的运用方法,提高口语表达的准确性和技巧性,通过口语更加精准地抒发真实的感受。通过对不同语音、语调的把握和应用,更正确地将自己的真实情感传达给倾听者。案例导入

波兰有位明星,人们都称她为摩契斯卡夫人。一次她到美国演出时,有位观众请求她用波兰语讲台词。于是她站起来,开始用流畅的波兰语念出台词。观众们虽然不了解她台词中的意义,却觉得听起来令人非常愉快。摩契斯卡夫人接着往下念,语调渐渐转为低沉,最后在慷慨激昂时戛然而止。台下的观众鸦雀无声,同她一起沉浸在悲伤之中。而这时,台下传来一个男人的笑声,他就是摩契斯卡夫人的丈夫——波兰的摩契斯卡伯爵,因为他的夫人刚刚用波兰语背诵的是九九乘法表!

在与他人的交流对话中,语音和语调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声带的不同振动方法,借助自己的声音,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可以是兴奋的温和的也可能是沮丧的和愤怒的,甚至可以从中看出一个人的个性,如骄傲、自卑、热情、严谨等。基础知识一、语音、语调的高低

1.引吭高声

高亢的语音、语调往往更能吸引他人的注意力。在提问、回答、受到惊吓、发出号召、表示愤怒、下达命令等情境下,人们普遍选择使用高亢的语音、语调。在使用高亢的语音、语调时,人的语速也会下意识变快。

高亢的语音、语调通常是以激扬的情绪为基础的。最基本的高亢发声如吼叫、哭喊、大笑,在口语表达中倾注这类激扬情绪,会使表达有强烈的吸引力,但在表达中要注意控制,过度激扬的情绪会引起倾听者的反感。

2.娓娓道来

平缓、柔和、低沉的语调能够安抚他人的心灵,在一些庄严肃穆、踌躇不定、冷漠、思考、回忆的情境下,人们的语调会随着情绪节奏的放慢而不自觉地变得平缓、低沉、柔和,语速也随之变慢。

平缓的语音、语调建立在低迷或沉静的情绪基础之上。最基本的平缓表达有来自叹息或疑问类的发语词。倾注这类偏低的情绪,会使表达变得清晰、诚恳、严肃、温和。虽然不像高亢的语音、语调那样有强烈的吸引力,却能够让周遭不自觉受到这类平缓情绪的感染。在表达中要注意控制时间,长时间的讲述会使倾听者注意力涣散。

3.高低有致

大多数时候,人的情绪会有起伏,不会长时间维持高或低的情绪状态,而是有激扬,也有沉静,有热情,也有冷漠。在表达有起伏、有变化的复杂情感时,要注意随着情绪的高低转换语音、语调。

高低有致的口语表达能够传达最完整的情感。在这类口语表达中,要注意让情绪的转换有自然的衔接,有适当的过度,起伏过大的情绪转换或过于生硬的高低变化也会对倾听者产生一定的不良刺激。二、语音的音色(一)音色对表达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一些以使用声音为主的特定职业,除了对发声者的表达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外,对其音色也有很高的要求,男性的电视、电台节目主持人、配音员通常要求声音磁性、低沉,或富有辨识度,如配音演员李阳为经典角色唐老鸭和孙悟空的配音就让许多观众过耳不忘。女性电视、电台节目主持人、配音员等则要求声音甜美、柔和,或富有辨识度。声音好听的传达者更容易被倾听者接受。(二)音色的先天性和后天性

动听的音色有一半来自于先天,但声音也是富有可塑性的,例如,以京剧演员为代表的涉及音乐的从业者通过专业的练嗓,能够发出原本无法发出的动听声音。在口语表达中,通过改变发音习惯、适当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