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别的星球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9 00:44:38

点击下载

作者:(法)吕西安•吕都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在别的星球上

在别的星球上试读:

前言

本书并非一部天文学专著。作者仅仅想借此书引领大众初步了解地球所属的太阳系的构成及其运动。

作者通过综合与概括向我们讲述了这个偏居一隅的星系的历史。最新光学仪器的不断完善以及天文学家们孜孜不倦的钻研,使身处星屿深处的我们得以观察、理解周遭发生的所有奇迹。

在第一章中,我们回顾了用来解释这一世界的所有理论和想象“体系”。古人的基本观念、中世纪的信仰、文艺复兴时期的发现、17世纪与18世纪的推理论证及逻辑演绎,知识世界的每一时期都在为这一公有建筑添砖加瓦。最新的现代化进展要归功于科学方法与数学的普遍应用,尤其是仪器技术的发展。

第二章阐述了人类观测天空所采用的众多调查和研究方法。从简单的放大镜一直到威尔逊山天文台口径2.5米的天文望远镜……我们依旧在期待更好的工具出现。

下文专辟章节论述了组成太阳系的每个天体,从离我们最近的卫星——月球开始。可以说,我们对月球表面的熟悉程度甚至超过对地球上的某些区域。接着,从太阳系的引力中心——太阳出发,作者依次向我们介绍了“天外的地球”:几乎被距离最近的太阳掩去光芒的小小水星;在迷雾中让人难以辨认的地球的孪生姊妹金星;令大众尤为好奇的火星;数以千计的星体微粒——小行星,其质量之和(1)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1000;巨大且不稳定的木星;复杂而神奇的土星;在我们宇宙边缘的天王星和海王星;最近被发现的更遥远的冥王星。

本书还专辟一章来介绍巨大的光热源——太阳,其中有少量篇幅用来简要介绍其他“太阳”——那些在不可估量的远方闪耀的恒星。

神奇之旅最终以两大问题告终:一是对地外生命存在可能性的普遍思考,二是着眼于宇宙航行学研究。

天文学研究尤为艰难;通常那些表示持续时间、距离和大小的“天文数字”都是我们无法理解的。我们很难意识到,这些可怕的数量在我们的认知范围内没有任何可能的参考。因此,推广这门科学困难重重,但是本书作者艺术天赋卓越,叙述通俗易懂,并配有大量解释性图片,尤其是一系列经科学重构后极具启发性的“行星景观”图,真正把我们运送到了其他星球之上,甚至可以说让我们用手触摸到了它们。

书中的资料是无数直接观察的成果;作者吕西安·吕都根据最新披露的科学信息收集了大量资料,这些资料启发他写成了一部能够普及所有人的著作。他审慎地删去了某些可能过于令人费解的研究进展,同时并没有忽略任何要点。

诚然,如果我们希望从阅读这样一部作品中获得一些成果和愉悦,事先必须暂时忽视主流看法和基本常识。

比如,我们的地球是一颗飘浮在无边宇宙中的天体,在这无边无际的宇宙里有着数十亿颗跟我们的太阳既相似又不大相同的恒星。除了那些已成为我们现有知识的坚实基础和被明确接受了的科学观念,仍有无数的假想不断面世,它们或相互补充或相互矛盾。事实上,昨天的错误经常为明天的真理铺平道路。

根据类比推测,其他天体可能已经孕育了一些生命,这些生命形式与地球上的生命或多或少有些许相似之处。

如此,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只要跨出一步,就可能会与这些天外文明打交道……那些浪漫的想象终将驶向迷人的未来。

与此相反,另有观点认为,地球表面的蓬勃生命可能只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个例。

这种充满假想的科学,尽管存在着许多无解之疑,却吸引无数人放弃口腹之欲,置身于假定理论的研究领域之中,多么神奇!

我们没有错过这门科学,事实上,我们经常走得太远。

作者认为,在老老实实止步于所获知识极限的同时,重新规整所有资料大有裨益。

如果读者看完本书后能得出以下结论,那么作者便实现了他的目标:“这部分确凿无疑,那部分极有可能是正确的;鉴于我们当前的知识水平和所掌握的方法,剩下的部分还不能被把握,未来会将其攻克。”拉鲁斯出版社

(1) 天文学知识的更新建立在测量方法和工具的进步基础之上。本书于20世纪30年代出版,即便在当时达到了高度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但必然存在一些具有时代特性的理论、结论和数据,例如此处。实际上,迄今为止已知的小行星已有80多万颗,但为尽可能呈现时代原貌,保证数据和结论与测量方法及工具的统一,本翻译保留原书中的各种数据及知识点,以脚注对较重要的信息进行相关注解。——编者注(以下注释若无特殊说明均为编者注)第一章天文知识

在谈论其他星球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强调天文科学的发展以及当前采用的研究方式和方法,否则我们将无法展开这一话题,更遑论书中呈现的各种描述,况且乍看之下,人们可能会斥责这一主题是虚诞的天方夜谭,但重要的是,自古以来它一直吸引着人类前仆后继,这些先驱先后带来他们对星辰这一永恒问题苦苦追索后的回答。我们更要承认的是,当今时代给出的所有答案都是建立在直接观察、计算测量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应用的理性基础之上;而当这些研究并未给某一事态提供一手资料之时,我们可以将其与经验进行对照,获得想要的结果。

最终的胜利可能尚未来临——远远没有。任何断言都是在忽视进步;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一天,我们关于天体的认识都在不断清晰、不断补全。尽管如此,尽管待探索的领域还如此广袤,但可以这么说,我们合情合理的好奇心已经得到了满足。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现在已经有能力揭开其他世界本质的“面纱”,而是我们已获取的知识足以对它们进行相当完整的描述。我们不用进入简单灵活但缺失根据的猜想假设就能够谈论它们。这一广阔多变的想象领域终会被抛弃,我们将驻扎在精确知识为我们打开的绝对领域内。

在书中介绍天文发现的演变范围及其酝酿出的概念领域,可能会偏离本书的性质,但在主线中回顾这漫长精彩的一路至关重要,因为这漫漫数世纪的求索使得20世纪的天文学家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宇宙、接近真相。古人眼中的天空埃及第十八王朝石碑,现存于开罗博物馆;碑上是崇拜朝之太阳神阿吞的埃及人,阿吞神以太阳圆盘的形象出现。

我们所知的最远古的资料证明:人类自古以来就注意到了天体,并力图揭开他们置身其中的这一伟大谜题。然而我们的先辈不知自然法则,缺乏光学仪器,对母星——地球的认知也乏善可陈,他们对天象以及天空中星辰的概念自然全是谬误。此外,我们很难知晓古人对宇宙的真正认识,原因有二:一、缺乏证据手稿——它们几乎全(1)部葬身于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大火之中;二、神话攫取了尚存的资料,将其改头换面,淹没在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的废纸堆里,例如,作为真正的学者,古埃及的祭祀们严谨地观察并研究天空及天体运动,这一科学赋予他们凌驾于人民之上的无可质疑的权威,但祭司们善财难舍,只将其作为宗教启蒙传授给几个信徒,以防止如此珍贵的发现被泄露出去。信徒们知道什么呢?几个巧妙的神话就满足了好奇心,他们也就不可能发现其中的具体事实。今天,许多作家如饥似渴地查阅神话寓言,希望发现其中可能蕴藏着的部分精确科学。然而必须承认的是,我们很难确定,某个精彩的故事是源自观察事实,还是诗意的想象游戏。

此外,古代的天文学家们发现了什么呢?他们的认知显然来自长期的凝视观察。他们先是被天空呈现出的无可比拟的景观所吸引,继而注意到某些经常出现的表象。为找出其规律及周期,古人只能用肉眼耐心地观察和研究。要知道,第一架折射望远镜直到1610年才面世,但天文观察则可追溯至公元前几千年。正因是亲眼所见,所以他们不会怀疑这是否是天空的真正模样。当时流行的观点认为,天空不过是随机点缀着各种光源的拱顶。如果那时的人们没有能力估量天体与我们之间或近或远的距离,那么在他们眼中,这些光源不就像是在弯弯的天花板上缓慢运动,且与我们的距离同样遥远吗?在地球上的任何一个角落,人们都能观察到天体在这一运动的牵引下浮出地平线,缓慢升到一定高度,然后慢慢降落直至消失在天空的另一头。摄影记录下的星空的视动现象。在静止不动的照相机前,星星缓缓移动,影像也随之在感光板上变幻成一道道我们此刻见到的和谐的光迹(曝光时间:1小时)。

古人还将天空看作围绕地球转动的球面,对此我们同样不应大惊小怪,即便这唯一的球面假说很快便不足以解释不同天体的各种运动。事实上,古人对天上之物的持续观察揭示了三种天体。首先是向(2)地球挥洒光芒的太阳和月球,它们是能够通过人眼观测其视直径的天体。其次是“流浪的星星”(行星),它们根据时间出没,在空中画下一道道或长或短的弧线。最后一种是“固定的天体”,即由无数天体组成的星团,它们的相互位置不变,以一种恒定的速度在我们的头顶上旋转。因而,当时的人们以为这些固定的天体按所属类别在互相嵌合的轨道上转动,而这整个同心拱顶系统则围绕宇宙的中心——地球而转,为人类提供效用,供人类赏玩。

古希腊哲学家来到埃及收集古埃及祭司们耐心、规律的观察的成果,超越或者说补充完整了其中一些基础概念,并加以综合。如此一来,他们飞快地了解到了天体的运动。公元前600年,毕达哥拉斯教授学生,地球及太阳是球形结构。那时他便断言,太阳在空中不动而地球绕着太阳运动。他还猜想这些星星也同太阳一样。这一如此接近真相的宇宙观却似被前人的观念扼杀了,直到2000年后经哥白尼重新拾起,毕氏理论才最终取得胜利。人类的目光自古便凝注在星星上。夜幕一降临,天上的星星就被点亮了,有些组成了几何图案,形成星座,更加吸引人们的注意。

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蓬勃发展时期的亚历山大博学园拥有许多杰出的天文学家:埃拉托斯特尼、阿利斯塔克、喜帕恰斯以及托勒密。托勒密博学多才,编纂了著名的集大成之作《至大论》。为了不偏离主旨,此处我们就不再详细列举之前提到过的这些古代天文学家的工作。我们不得不钦佩这些智者的能力,敬慕他们杰出甚至天才的发现:在缺乏光学仪器的情况下,仅凭十分简陋的测量工具,便能确定地球的圆周长,大致准确地计算出地月距离,发现岁差……(3)托勒密正是在这些要素的基础之上才建立了著名的托勒密体系。他自然而然会将地球看作宇宙中心,天体绕地球做圆周运动;认为月球离地球最近,其次是“内行星”水星和金星,再次是太阳,太阳之外便是所谓的“外行星”们。由于这一组合过于简单,无法解释所有行星运动,因此托勒密又在其体系的基础之上加入了“本轮”概念,即天体绕主圆周轨道上的一点做小圆周运动。每颗行星在公转时也在做(4)本轮运动:金星公转周期225天,火星为一年又222天……托勒密体系看起来无懈可击,乃至在长达1700年的时间里都拥有统治力。此外还需指出的是,托勒密体系不仅构思精巧,还蕴含丰富的宇宙志知识。古代的天文学家们几乎全神贯注于天体运动,而无暇顾及天体构成、形状及其相对距离。这一点很容易解释——这些学者生活在天空异常纯净的东方,他们可以不间断地标出星星的连续位置,建立数据,进而推断出其组合运动,但至于这些天外来客的自然状态,他们就无从得知了;此外,由于自我中心主义作祟,他们视星辰为装饰夜空的照明光源。前人兴许试过测算日地距离,但均以失败告终。托勒密的宇宙体系:地球是宇宙中心。摘自安德烈亚斯·塞拉里乌斯编著的星图《和谐大宇宙》,阿姆斯特丹,1660年。——拉鲁斯出版社

一些哲学家认为,在地球和其伴随物太阳及行星组成的地球体系外,可能还存在着其他类似体系。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信徒们甚至断言“每个天体都是一个世界”,但通常说来,确定这些世界的数量着实是个难题,每个人根据其哲学理论所给出的答案都不尽相同。

基于五种柏拉图立体、地球五大洲、人体五感,柏拉图认为存在五大世界。而后,伊壁鸠鲁的学生卢克莱修则宣称存在无数个世界。他说,既然没有什么是独一无二的,任何生命、任何物体都有族属系派,那么散落在太空中的天空、海洋、星星也是无尽的。然而这一伟大设想被宗教论据打败了:在无限世界之中,须有许多同上帝一样强(5)大的朱庇特神。而在泛神论逐渐沉沦、一神教日益兴起之时,这种异议十分可怕。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观点与天文学和基于事实观察的推理演绎已不再相关。实验科学被辩证科学取而代之。我们可以设想这会启发出多少种不同的假说啊!

至于邻近地球的天体,尤其是太阳和月球,对它们的猜想更是五花八门,有些甚至是毫无根据的怪力乱神之语。比如,阿那克西曼德认为太阳是地球的28倍大,阿那克萨戈拉认为太阳比伯罗奔尼撒半(6)岛大一点,而赫拉克利特却认为太阳只有1英尺大,斯多葛派则将太阳看作理性生物……其他观点或照顾到了太阳的外形,或将太阳跟什么进行了比较,相对于空口白话而言更有优势。比如,卢克莱修认为:“太阳不比我们眼中所见更大,也不如我们眼中所见明亮。因为一个燃烧的物体向我们辐射光与热时,不管多远的距离都不会改变我们所看到的它的表象。”通过类似推理,他认为月球的体积就像人眼所看到的那样时大时小。普鲁塔克几乎记载了当时人们对月球的全部猜想,其中有一种奇怪的假说声称,我们的卫星只是一面反射地球的简单镜子,我们看到的黑点则是地球上的海洋和大陆的影像。希腊的一位伦理学家则出于个人意愿攻击这一猜想过于现实:他将月球看作亡灵的栖居之地,并在一次混杂着神话与形而上学的讨论中延伸、发挥……

以上便是文章主线中对古代世界留给天文学的遗产的概述。对于对天体运动的研究而言,这一遗产已经非常丰富;但如果考虑到对地外世界的研究,那就乏善可陈了。佛罗伦萨教堂钟楼浅浮雕:托勒密观测天空。乔托与皮萨诺刻。——阿里纳瑞博物馆代表了中世纪的宇宙体系及天体力学观念的雕刻。为了解释月球表面形貌,古人将月球比作映照地球形象的镜子。

(1) 这座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由埃及托勒密王朝国王托勒密一世于公元前3世纪所建,后毁于火灾。

(2) 指被观测的物体在垂直观测者视线方向中心的平面上产生的透视投影的直径,并非真实直径,现一般称为角直径或视角直径。

(3) 即托勒密地心体系。

(4) 现测定火星公转周期为687个地球日,即1.88个地球年(一年又322天)。

(5) 朱庇特神,古罗马神话中的众神之王。

(6) 1英尺=0.3048米。中世纪的宇宙志信仰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发现

在科学沉睡的几个世纪里,屡遭侵略的希腊-拉丁世界已然四分五裂,疲惫难支,摇摇欲坠,因此文明重新在西欧生长。然而,一方面,捍卫个人生命、祖国和新生社会的任务就足以使无数代人前仆后继,劳动生活并未给精神生活留下一隅之地;另一方面,《圣经》已经预先回答了才智之士提出的所有问题。中世纪基督教会圣师圣多玛斯·阿奎那采纳了一种类似托勒密体系的宇宙观,他认为所有天体都为地上的居民而生。在这一时期,只有阿拉伯人还在观测天空,他们(1)将亚历山大博学园的发现原封不动地传给后人,同时坚持规律性的观察,为以后宇宙志的建构做出了贡献。

人类似乎是经历了迂回转折才重新拾起对天上之物的兴趣的。确实如此,15世纪前夕,人类对大航海的渴望、与日俱增的未知国度的诱惑使得勇敢的水手踏上征程。在看不到岸的海面上没有任何方位标志,水手们只有寻找天上能指引方向的星星。同一时期,印刷术的

(2)发明使得知识和思想的传播成为可能;人们还发现了古希腊罗马的知识文化遗产。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再一次占据上风,且再也不会黯淡。一代代学者前仆后继,其中的开先河者便是哥白尼。

哥白尼曾拜读过毕达哥拉斯猜想,他借助计算及长期观察得以展示并完成毕氏未完成的设想。正因如此,他被视为名副其实的现代天文学的奠基之人。哥白尼将太阳视为行星围绕的中心,地球只是其中之一,现代学说与之唯一的不同便是指出了有一个天体或是卫星绕地球旋转。因为此时望远镜还未面世,哥白尼和他的前辈们一样,只能用肉眼进行观测。至于其他星星,哥白尼认为,它们都是像太阳一样的恒星,其运动不过是地球自身运动所产生的相对表象。这一崭新概念将摧毁此前盛行的所有理论,因而它并未马上被接纳,直到两个世纪之后才占据上风!人类艰难地放弃了宇宙中心这一他们自认为与自身相称的位置。日心说的胜利经历了多少论战、悲喜,我们在此就不再赘述了。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正视当时的哥白尼体系的反对者们所提出的严重质疑:为什么只有地球拥有卫星?后者进行的是怎样复杂的运动?如果太阳系如哥白尼表述的那样,那么行星,特别是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行星们,应该呈现同月球相似的相位变化,然而当时的人们却无法发现它们。诸如此类的问题直到第一架折射望远镜瞄向天空才得到答案。

此外,正是海员将望远镜用到了声名卓著的大发现之路上。据史料佐证,第一架望远镜是荷兰的一个眼镜店主发明的,初衷是海用。它由一根首尾两端镶有透镜的管子构成,因此可以将物体的直径放大两三倍。伽利略听说这一发明后,产生了将其应用于天体研究的想法。1610年1月7日,伽利略首次将自制的望远镜瞄向了木星。他发现,木星是个直径相当大的圆盘,伴有明亮的星点。起先他误以为这些星点是恒星,但在随后几夜的不断观察中,他意识到,这些星点不是恒星,而是围绕木星运动的、与我们的月球极为相似的4颗卫星。之后,新的天文发现接踵而来:这位威尼斯学者观测到了金星的相位;清晰地看到了月球上的山脉;辨认出了土星的独特面貌,却始终没有解开土星光环之谜;最后,他将望远镜对准太阳,发现了太阳黑子。他感到非常奇怪:用肉眼也经常能观测到的太阳黑子,为何以前的人类从未发现呢?这大概是因为“即使是一个微小的缺陷也可能会损害太阳的光辉”这种想法在那些把太阳视为净化之火的人看来是不可接受的;就算有人曾注意到它们,也会将其归因为视力不良或是其他与太阳本质无关的原因。14世纪初期观测天空。选自阿布马谢尔·阿巴拉克斯的《天文学导论》,威尼斯,1506年。哥白尼的宇宙体系:太阳位于宇宙中心。摘自安德烈亚斯·塞拉里乌斯编著的《和谐大宇宙》,阿姆斯特丹,1660年。——拉鲁斯出版社肉眼可见的太阳黑子,其周围区域的亮度减弱。

随着天文学观测日渐清晰,我们很容易想象出当年伽利略发出的惊叹。他所使用的工具比起现代设备来逊色不少,他从未用过放大倍数超过30倍的望远镜,而某些设备先进、位置优越的现代天文台却配备有可放大2000倍甚至更多倍数的望远仪器。尽管简易,伽利略的望远镜却实现了直接观察;只有直接观察才能为哥白尼体系提供确实依据。托勒密忠实信徒们的反对之声逐渐减弱直至消匿无踪——金星呈现出的相位同预料的一样,只是距离太过遥远,目力不及,但在望远镜中一览无遗;月球并非独一无二,光木星便有4颗卫星……尽管如此,托勒密的狂热信徒却还未言弃,直到经过了几代人的更替,哥白尼体系才被认可和接受。无论如何,哥白尼通过计算将行星系中的天体安置回了真正的位置上,而伽利略则亲眼看到了它们。

我们在此处稍费笔墨是因为这两位天才不仅是天文学的改革者,还为本书的主题“行星研究”开辟了道路。我们不关注恒星体系,只着眼于太阳系的世界——其他“地球”也如我们的母星一般,围绕其他“太阳”运转。接下来,我们要着墨于行星天文学的进步。对恒星的研究可能与行星研究并驾齐驱,但后者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与像王冠般镶嵌在夜空中的月亮一样,地球也是我们眼中满天繁星中的一颗。

16世纪前夕,行星学诞生了,从此,天文望远镜一刻不停地搜索着天空;再后来,其他工具手段如摄影术、光谱学也纷纷登场并做出贡献,太阳系一点一点显露出更加广阔、复杂的相貌。伽利略的一位前辈第谷·布拉赫对于星象位置的测量十分谨慎,得出的结果也十分精确,他的学生开普勒在这些数据的帮助下,对哥白尼体系进行了修正。事实上,哥白尼体系中行星的圆形轨道未能完全反映这些天体的运动,因此开普勒最终产生了椭圆轨道这一想法,并认为太阳处在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在他之后,牛顿揭示了天体运行所遵循的定律。这时人们才知道,天体根据质量及彼此之间的距离相互吸引。牛顿是一位真正的百科全书式的通才,他不仅精通数学、物理,还擅长天文学,对异常艰难的月球运动研究贡献巨大。此外,他还是解释潮汐现象的第一人。

(1) 与前文提到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是同一时期的文化成果,由国家维护,供学者们居住、学习和教学。

(2) 这里是指约翰内斯·古腾堡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现代:天文学进展与解释

也许是因为有了太多发现,也许是因为动力十足,17世纪和18世纪的天文学领域学者云集,优秀工匠辈出。巴黎天文台的首任台长卡西尼致力于确定金星、火星和木星的自转;惠更斯辨认出了土星所呈现出的奇怪外观——一个被圆环围绕的球体,他还发现了土星的一颗卫星;罗默通过观测木卫食确立了光速有限观;牛顿的后继者克莱罗、达朗贝尔、拉格朗日以及拉普拉斯是18世纪法国最为著名的(1)代表人物,所有人都知道拉普拉斯提出的解释太阳系生命及其形成的著名假说;威廉·赫歇尔是个名副其实的“观察者”——他深知改善光学仪器的必要性,努力制造性能更加强大的观测工具,最终制造出了一架口径1.45米的天文望远镜。赫歇尔将大量精力投入到了恒星天文学的研究中,被后世誉为“恒星天文学之父”,但他对一些行星问题也颇感兴趣。他发现了天王星及其两颗卫星,并确定了土星的两颗卫星的自转周期。使用仪器得到的第一批天文发现。摘自安德烈亚斯·塞拉里乌斯的《和谐大宇宙》,阿姆斯特丹,1660年。——拉鲁斯出版社

天文测量仪器。摘自第谷《天文学仪器》(Astronomiae Instauratae Mechanica)所绘之图,纽伦堡,1602年。——拉鲁斯出版社

就这样,通过精确的数据,关于行星的知识日渐丰富,人们自然而然想要了解其他星球的本质。17、18世纪的学者们钟爱逻辑清晰易懂的推理,这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及中世纪,人们曾认为,地球不仅地位高于其他天体,还是宇宙诞生的起源;而如今,地球的地位一再下降——与其他天体一样不过是行星链中的一颗。过度谦虚代替了过分骄傲,再加上稍嫌简单化的推演,人们最终认为,水星、金星、火星与木星的特征同地球一样,甚至更加奇特;同时,人们也再无理由认为地球是唯一孕有生命的行星。其著作在科学领域拥有法律效力的丰特奈尔出版了《关于宇宙多样性的对话》一书,这部社交对话体著作实际上是第一部通俗天文学作品。丰特奈尔在书中解释道,月球是无人之地这种说法已经没有立足之地了,它就如妄图说明圣丹尼空无一人一样荒谬,因为一个从未出过城的“巴黎市民”站在巴黎圣母院塔楼顶端,就算能望见圣丹尼市,也看不到城内的居民。同样,行星可能距太阳各有远近,但总有一天,人们会看到星球上的植物、矿物,当然还有生物。丰特奈尔对这些行星逐一观测以研究其上的生存环境,他因从未怀疑过外星生命的存在,便轻率地统统赋予这些古老的星球以生命。通过科学论证、逻辑推理以及温情的想象,丰特奈尔勾勒出火星、木星、土星的社会面貌,与太阳王统治下的王朝大相径庭。

同一时期,数学家兼天文学家惠更斯也涉足了这一问题。作为观星专家,他的观点更加宝贵。惠更斯十分相信逻辑和理性的可靠性,因此在尽可能客观地研究行星、行星间相对距离及各自面貌后,他最终坚定地认为行星的地表特征同地球一样。他是如此推崇行星与地球之间的相似性,以至于他的论述竟不似出自一位科学家之笔。如此经过再三推论——尽管他的论证中只有代数形式具有科学性——惠更斯最终确定了行星生命的存在,自然,他也相信行星生命的体貌同地球上的人类一样。惠更斯详细核查地球上的生物及事物的所有属性,将其赋予相邻的星球,因而其他行星上的人不仅四肢俱全会思考,还像地球上的人类一样拥有知识储备,孕育艺术科学……我们的天文学家还产生了这样一种大胆的想法:这些外星人是不是优于我们地球人……惠更斯对此并无疑虑,他一定认为自己通过进一步的巧妙推演,打开了幻想的大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