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与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9 04:57:21

点击下载

作者:李桂玲,贾利光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博物馆与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博物馆与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试读:

绪论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上农业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自古以农为本、以农立国,农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根据文献记载及考古发现,我国先民早在距今一万年以前就开始了农耕活动。中华文明源自农耕、本在农耕,博大精深的农耕文化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它对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因为农耕文明的物质基础是春播秋收、精耕细作,而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需要聚族而居、代代相传。正是这种精耕细作、聚族而居的农业生态之持久深入发展,使中华文明深深地植根于农耕文化的土壤之中。

在绵延不断的历史长河中,炎黄子孙植五谷、饲六畜、农桑并举、耕织结合,形成了渔樵耕读、富国足民的优良传统,创造了上下五千年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发展壮大奠定了万代基业。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从未中断过的古老文明,农耕文明中聚族而居、向往统一、追求安定的文化基因和民族心理的凝聚力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耕文化是人类在农业劳动实践、农村生产生活中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和智慧结晶,是人类文明的源泉和根基。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祖祖辈辈在农事劳动和生活中形成的农业生产技术经验、农业生活经验、传统农耕信仰、农业习俗、礼仪等农业文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传承、积淀,形成丰厚的遗产。这些遗产中蕴涵着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内容,是农业历史发展的见证,反映了不同时期先祖们的创造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它体现着民族的智慧和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凝聚炎黄子孙团结奋进的重要文化源泉。

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的重要时期,正处于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阶段,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一些遗产已经或正在我们身边悄悄地消失。加强对我国丰富多样的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对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以及实现经济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在充分吸收各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中华农耕文化遗产,并从神话传说、农耕信仰、农业时令、农谚、歌谣、农舞、农畜产品加工技艺、手工制作技艺、传统农耕种植技术经验、传统饲养技术经验、生产和商贸习俗、传统的生态农业系统和景观等多方面进行呈现,图文并茂,蔚为大观。除此之外,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还就博物馆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了初步研究,试图阐释非物质农业遗产的概念、廓清非物质农业遗产的内涵、归纳非物质农业遗产的特点,论述博物馆保护非物质农业遗产的技术手段。但是由于专业知识、写作水平有限,本书难免有疏漏之处,诚恳地欢迎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第一部分神话传说一、黄帝

黄帝同炎帝并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相传,黄帝出生于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在姬水生长成人,所以又以姬为姓,后来在有熊建立国家。他以土德为王,土是黄色,所以叫黄帝。黄帝是古史传说中的人物,关于他的传说中最精彩的就要数黄帝与炎帝、蚩尤的战争了。最终黄帝取得了胜利,被各部落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在黄帝时期,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及算术等先后发明,并得到发展,他的功劳为后世所称赞,被誉为华夏的“人文初祖”。图1 武梁祠石刻 轩辕黄帝像图2 黄帝像

关于黄帝的传说:据传他出生才几十天就会说话,少年时思维敏捷,青年时敦厚能干,成年后聪明坚毅。他15岁就被群民拥戴当上轩辕部落酋长,37岁登上天子位,黄帝一生的重大贡献就在于历经五十三战,打败了榆罔,降服了炎帝,诛了榆罔,诛杀蚩尤,结束了战争,统一了三大部落,告别了野蛮时代,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当选为中华民族第一帝。人类文明从此开始了。

史书记载,黄帝在农业生产方面有许多创造发明,其中主要有实行田亩制。黄帝之前,田无边际,耕作无数,黄帝以步丈亩,以防争端,将全国土地重新划分,划成“井”字,中间一块为“公亩”,归政府所有,四周八块为“私田”,由八家合种,收获则缴政府,还穿土凿井。对农田实行耕作制,及时播种百谷,发明杵臼,开辟园、圃,种植果木蔬菜,种桑养蚕,饲养兽禽,进行放牧等。缝织方面,发明机杼,进行纺织,制作衣裳等。制陶方面,制造碗、碟、釜、甑、盘、盂、灶等。冶炼方面,炼铜,制造铜鼎、刀、钱币、钲、铫、铜镜、钟、铳。建筑方面,建造宫室等。交通方面,制造舟楫、车、指南车、记里鼓车。兵械方面,制造刀、枪、弓、弩等。日常生活方面,也有诸多发明。二、神农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远古人民过着采集渔猎的生活,他发明制作木耒、木耜,教民农业生产,反映中国原始时代由采集渔猎向农耕生产进步的情况。又传说他遍尝百草,发现药材,教人治病。

继伏羲以后,神农氏是又一个对中华民族颇多贡献的传说人物。除了发明农耕技术外,还发明了医术,制定了历法,开创九井相连的水利灌溉技术等。因为他发明农耕技术而号神农氏,因以火德王,故称炎帝、赤帝、烈(厉)山氏,则又成了与黄帝相争天下的首领。长期以来,对于神农氏是否即炎帝这个问题,一直悬而难决。

传说神农氏一生下来就是个“水晶肚”,几乎是全透明的,五脏六腑全都能看得见,还能看得见吃进去的东西。那时候,人们经常因乱吃东西而生病,甚至丧命。神农氏为此决心尝遍百草,好吃的放在身体左边的袋子里,介绍给别人吃;不好吃的就放在身体的右边袋子里,做药用;不能吃的就提醒人们注意。图3 神农氏石雕像图4 神农像

上古时候,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药物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粮食可以吃,哪些草药可以治病,谁也分不清。黎民百姓靠打猎过日子,天上的飞禽越打越少,地下的走兽越打越稀,人们就只好饿肚子。谁要生疮害病,无医无药,不死也要脱层皮啊!

老百姓的疾苦,神农氏瞧在眼里,痛在心头。怎样给百姓充饥?怎样为百姓治病?神农氏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带着一批臣民,从家乡随州历山出发,向西北大山走去。白天,他领着臣民到山上尝百草,晚上,他叫臣民生起篝火,他就着火光把它详细记载下来:哪些草是苦的,哪些热,哪些凉,哪些能充饥,哪些能医病,都写得清清楚楚。他尝完一山花草,又到另一山去尝,还是用木杆搭架的办法,攀登上去。一直尝了七七四十九天,踏遍了这里的山山岭岭。他尝出了麦、稻、谷子、高粱能充饥,就叫臣民把种子带回去,让黎民百姓种植,这就是后来的五谷。他尝出了三百六十五种草药,写成《神农本草》,叫臣民带回去,为天下百姓治病。为了纪念神农氏尝百草、造福人间的功绩,老百姓就把这一片茫茫林海,取名为“神农架”。把神农氏升天的回生寨,改名为“留香寨”。图5 神农尝百草图6 神农采药三、大禹

禹,姒姓,名文命,国号夏后氏,传说为帝颛顼的曾孙。他的父亲名鲧,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相传禹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禹之子启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他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因治水有功,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

在我国到处都有关于大禹的遗迹和传闻:安徽怀远县境内有禹墟和禹王宫;陕西韩城县有禹门;山西河津县城有禹门口;山西夏县中条山麓有禹王城址;河南开封市郊有禹王台;禹县城内有禹王锁蛟井;湖北武汉龟山东端有禹功矶;湖南长沙岳麓山巅有禹王碑;甚至远在西南的四川南江县还建有禹王宫;而河南洛阳更有大禹开凿龙门的传说。图7 大禹斗九龙石雕图8 滨州大禹汉白玉雕像

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生产能力很低下,生活条件很艰苦,有些大河每隔一年半载就要闹一次水灾。有一次,黄河流域发生了特大的水灾,洪水横流,滔滔不息,房屋倒塌,田地被淹,五谷不收,人民死亡。活着的人们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

部落联盟首领尧,为了解除水患,召开了部落联盟会议,请各部落首领共商治水大事。大家公推鲧去办理。鲧到治水的地方以后,沿用了过去传统的水来土挡的办法治水,也就是用土筑堤、堵塞漏洞的办法。他把人们活动的地区搞了个像围墙似的小土城围了起来,洪水来时,不断加高加厚土层。但是由于洪水凶猛,不断地冲击土墙,结果弄得堤毁墙塌,洪水反而闹得更凶了。鲧治水九年,劳民伤财,一事无成,并没有把洪水治服。

舜接替尧做部落联盟首领之后,亲自巡视治水情况。他见鲧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就把鲧办罪,处死在羽山(神话中的地名)。随后,他又命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还派商族的始祖契、周族的始祖弃、东克族的首领伯益和皋陶(音高摇)等人前去协助。

大禹领命之后,首先吸取了以前治水失败的教训,接着就带领契、弃等人和徒众助手一起跋山涉水,把水流的源头、上游、下游大略考察了一遍,大禹对各种水情做了认真研究,最后决定用疏导的办法来治理水患。大禹亲自率领徒众和百姓,带着简陋的石斧、石刀、石铲、木耒等工具,开始治水。他们一心扑在治水上,风餐露宿,粗衣淡饭,风里来雨里去,扎扎实实地劳动着。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终于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洪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从此畅通。大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获得了成功。原来,黄河水系有主流、支流之分,他们把这些大小湖泽与大小支流连结起来,洪水就能畅通无阻地流向大海了。大禹指挥人们花了十年左右的工夫,凿了一座又一座大山,开了一条又一条河渠。他公而忘私,据说大禹几次路过家门,都没有进去。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举为舜的助手。过了十七年,舜死后,他继任部落联盟首领。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图9 大禹执锸图图10 大禹执耒图图11 大禹庙,元代,山西平顺县北社村四、五谷神

五谷神生日,潮汕话叫“五谷母生”——“五谷母”即五谷神(“谷”潮音读同“角”)。《礼记·月令》载:“是月也,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后来,这种习俗沿袭下来,而且由于人们对于自然的崇拜,便想象冥冥之中有一位能主宰五谷生长的女神,称之为“五谷母”。而且将五谷丰登时作为她的生日行祭祀之礼,答谢她的恩德。图12 青苗五谷神众像图13 清道光五谷神塑像

潮汕习俗中五谷神有两个神诞月,一是六月初六(或六月廿六),二是十月半;总之,都是拜农业神,一年两次,大概是因为水稻一年两收,分两次答谢神恩之故。农民在这天早上,要用米粉拌红花末和上水捏成一尊尊头盘发暨身饰以豆麦的“五谷主”,并用米粉、花生、油麻、黄豆等混合制成各种象形的粿品:谷穗粿、人仔粿、豆目粿、尖担粿、谷箩粿等,并杀五牲,挑到自己那块刚收割过的土地上,焚香,点烛,祭拜“五谷主”,报告五谷丰收,答谢“五谷主”的慷慨赐予之恩。同时并告诉孩子们五谷为“五谷主”所赐,告诫他们平时要珍惜,不要暴殄天物。在农村,还有“尝新”的民俗。收割后第一顿新米饭便要拜五谷,在江西的客家山区称“吃新节”。这是他们一年当中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

白族崇拜五谷神王。传说,天地形成后,人们没有食物,只好以树皮、野菜充饥。跋达走了一百天,向观音陈述苦情,恳求给些五谷种子。观音给了他五个小葫芦、一个大葫芦,告诉他:第一个三节葫芦里是荞种,要撒在高山上;第二个两节葫里是大麦种,要撒在半山腰;第三个细脖子葫芦里是灿米种,要撒在大河或小溪边;第五个一节葫芦里是糯米种,要撒在水田里。大葫芦里装的是树川,要等撒完了五个小葫芦种子后才能撒。跋达按照观音的嘱咐,依次从山顶、山腰、河边、水田撒了五谷种子。因忙于撒种,把大葫芦的盖子丢了,等他撒完种回头看时,山山岭岭长满了树林,没有路回家了。

人们见地上长出了五谷,高兴得连夜打着火把去地里看庄稼,然后呼喊着跋达的功劳,把他尊为五谷神王,并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尝新米,吃鲜犁,点上火把迎跋达。晚上,姑娘和小伙子们要举着火把,在田野山上绕,表示寻找跋达。人们则围坐在村中的大火把周围,齐唱献给跋达的颂辞。图14 五谷图15 五谷神祭祀五、六畜神

六畜神是掌管马、牛、羊、鸡、犬、猪的神灵。羌族、苗族、汉族都有六畜神信仰。苗族若有家畜病了,便剪贴“六畜神”,逢农历单日贴在畜栏柱头上,焚香念咒,以酒肉供之,“六畜神”便会停止作祟。苗家人最怕犯“天黄牛神”。如若老人病痛不见好转,巫师看米认为六畜神是犯了“天黄牛神”,必须以黄牛为牺牲,剪出“天黄牛神”的神像,将此神像同一条纸串、一朵纸花挂在一根枝条上,立于供桌前,巫师大唱送“天黄牛神”的巫词,然后把挂有“天黄牛神”的神像扔在野外荒郊的岔路口,“天黄牛神”就算被送走了。图16 祭六畜神 1图17 祭六畜神 2图18 祭六畜神 3

在湘中宁乡、湘乡、涟源一带传说,流沙河草冲的一位好心肠的老人家周济了一个来乞讨的老头,让他在饿得“肚皮贴背脊”时吃饱了,而这个老头就是得罪了玉帝被罚到凡间受苦的六畜神。六畜神为报一顿饭之恩,就笑吟吟地对老人家养的猪赞了起来。他本是六畜之神,猪正是在他的管辖之下的。经过六畜神这么一赞,好心的老人家养的猪一下就变得滚圆滚圆、肥肥壮壮的了。从此以后,这家主人和这一带人们喂的猪都成为了有名的良种猪——流沙河草冲猪。这一美丽的传说故事,使我们自然地想起高尔基曾经说过的名言:“在原始人的观念中……神是某种手艺的能手,是人们的师傅和同行。神是劳动成绩的艺术概括……”这一传说故事里面的“六畜神”和好心的老人家,正是流沙河以及湖南人民长期以来善于养猪、不断培育出良种猪的现实生活的“艺术概括”,并且把他们经过想象(幻想——理想化)擢登了神的宝座。图19 六畜神1图20 六畜神2六、茶神

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是复州竟陵人(在今日的湖北天门县),生于唐玄宗至唐德宗年间(公元733—804年),得年七十来岁,在古时候是很长寿的,但是他的一生却很坎坷,刚出生时,便被父母遗弃在河边,被龙盖寺的智积禅师收养。在寺中,他不但识了字,也学会了烹茶。陆羽虽然相貌不佳,说话有点口吃,但是聪颖好学,幽默机智,若东方曼倩之俦。因为是孤儿,无姓无名,有一次,他拿《易经》卜卦,得到一卦辞:鸿渐于陆,其羽可为用仪,意思是说:水鸟到了高平地,它的羽毛可以编成文舞的道具。陆羽看这是一吉卦且和自己的身世相合,很高兴,便以陆为姓,羽为名,以鸿渐为字。

陆羽在寺中受了不少苦,后来不堪忍受,便逃离而去。曾经当过戏子,多扮丑角,显示了他幽默机智的才能。十三岁的时候,得到竟陵太守李齐物的赏识,不但赠他诗书,还推荐他到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十九岁时学成下山,常与好友——诗人崔国辅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陆羽有很高的文学造诣,和颜真卿、张志和等一批名士相交甚笃。

朝廷听说陆羽很有学问,就拜他为太子文学,不久又叫他做太常寺太祝,但是陆羽不爱做官,根本不去。他曾作诗云:“不羡白玉盏,不羡黄金垒,亦不羡朝入省,亦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是陆羽悼念师父智积禅师的诗,也可以看作是他的自况。陆羽对当官毫无兴趣,唯独嗜茶如命。二十一岁时,他为了研究茶的品种和特性,离开竟陵,游历天下,尝遍各地的名水和名茶,常亲身攀葛附藤,深入产地,采茶制茶,一心扑在研究茶上。上元初,更隐居在苕溪(今浙江吴兴),专心著作。他积累多年经验,终于写出了中国第一部,也是世界第一部研究茶的专著《茶经》。全书三卷十篇:(一)茶之源——记茶的生产和特性;(二)茶之具——记采茶的工具;(三)茶之造——记采茶的季节、时刻、晴雨等;(四)茶之器——记茶的加工及其用具;(五)茶之煮——记煮茶的方法;(六)茶之饮——记饮茶的方法;(七)茶之事——记历史方面嗜茶的人和事;(八)茶之出——记茶的出产地区;(九)茶之略——略述从造具始到饮茶止;(十)茶之图。记述详备,将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加工、烹饮方法及用具等,皆尽论及。此书成了开茶书之先河,以后的百余种茶书皆源于此。陆羽的《茶经》,是唐代和唐代以前有关茶叶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茶经》一问世,即为历代人所钟爱,盛赞他为茶叶的开创之功。宋代陈师道为《茶经》作序说:“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图21 茶神图22 佤族祭拜茶神

陆羽亦曾隐居在今日的江西上饶市广教寺多年,在他的隐居处筑有山舍——陆鸿渐宅。宅外有茶园数亩,并凿有一泉,水清味甘,被论为“天下第十四泉”——陆羽泉,泉边石圈上“源清流洁”四个篆字是清末知府段大诚所题,至今仍保存完好。陆羽对茶的研究为人们的饮食生活做了很大的贡献,所以死后不久,便被人们奉为茶圣、茶神。在湖北天门县城北门外,有一处著名的井泉,人称“文学泉”,泉后有一碑亭,内立石碑,正面题“文学泉”,背后题“品茶真迹”。碑亭后面有座小庙,是“茶圣”陆羽庙,石壁嵌线刻有陆羽小像,正在端坐品茗,极有风致。七、蚕神

我国素以“丝国”著称于世,是丝绸业的发源地。丝绸柔软透气的性能及绚丽多彩的花色品种不仅博得了国人的青睐,在国外也享有极高的声誉。我国历史上关于桑蚕丝绸的起源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嫘祖教民养蚕制丝的故事史书上记载最多,流传也最广。相传远古时候,有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出生在西陵(今四川省盐亭县境内)嫘村山一户人家。姑娘长大后每天都要外出采集野果来奉养体弱多病的父母。她不怕苦和累,近处的野果采完了,便跋山涉水到远处去采集,每天很晚才回家。不久,远处的野果也采完了,拿什么来奉养父母呢?生活的艰难使姑娘靠在一棵桑树下伤心地哭起来,哭声是那样哀婉、凄凉,使远近的飞禽走兽都感动地流下了泪水。这哭声震动了天庭。图23 蚕母图图24 孝贤皇后亲蚕图图25 古蜀蚕神(夹砂陶)

玉皇大帝拨开云雾向下一看,见一个十四五岁的孝女哭得死去活来,便发了善心,把罪仙“马头娘”打下凡间,变成吃桑叶吐丝的天虫。马头娘看见姑娘悲伤的样子,便将桑果落在她的嘴边,姑娘舔舔嘴边又酸又甜。便吃了一点,觉得没什么异样,就采了许多带回家给父母吃,父母吃后精神一天比一天好。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姑娘发现树上的天虫不断地吐着丝,做茧子,在阳光下产生的七彩反射非常美丽。出于好奇,姑娘采一粒放在嘴里,用手把丝拉出来,这丝很有韧性。她索性像天虫那样,编成一块块小绸子,连成一大块给父母披在身上,夏天凉爽,冬天温暖,于是为天虫取名为蚕,捉回家喂养。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姑娘完全掌握了蚕的生产规律和缫丝织绸技艺,并将这些毫无保留地教给当地的人们。从此人们结束了“茹毛饮血,衣其羽毛”的原始衣着,进入了锦衣绣服的文明社会。姑娘发明养蚕缫丝织绸的消息很快传遍西陵部落,西陵王非常高兴,收姑娘为女儿,赐名“嫘祖”。嫘祖这一惊天动地的创举很快传遍了神州大地,部落的首领纷纷到西陵向她求婚,都遭到嫘祖的婉拒。这时英俊非凡的中原部落首领黄帝轩辕,征战来到西陵,两人一见倾心,很快嫘祖被选作黄帝的元妃。嫘祖辅助黄帝战胜了南方的蚩尤和西方的炎帝,协调好各部落的关系,完成了统一中华的大业。同时奏请黄帝诏令天下,把栽桑养蚕织锦的技术推广到全国。嫘祖死后,黄帝把她葬于落村山,后世尊称其为“先蚕娘娘”。图26 蚕神马头娘图27 嫘祖西陵氏教织,见元代王祯《农书》图28 蚕神嫘祖八、酒神

相传,黄帝建立部落联盟后,经过神农氏尝百草,辨五谷,开始耕地种粮食。黄帝命杜康管理生产粮食,杜康很负责任。由于土地肥沃,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粮食越打越多,那时候由于没有仓库,更没有科学的保管方法,杜康把丰收的粮食堆在山洞里,时间一长,因山洞里潮湿,粮食全霉坏了。黄帝知道这件事,非常生气,下令把杜康撤职,只让他当粮食保管,并且说,以后如果粮食还有霉坏,就要处死杜康。杜康由一个负责管粮食生产的大臣,一下子降为粮食保管,心里十分难过。但他又想到嫘祖、风后、仓颉等臣,都有所发明创造,立下大功,唯独自己没有什么功劳,还犯了罪。想到这里,他的怒气全消了,并且暗自下决心:非把粮食保管这件事做好不可。有一天,杜康在森林里发现了一片开阔地,周围有几棵大树枯死了,只剩下粗大树干。树干里边已空了。杜康灵机一动,他想,如果把粮食装在树洞里,也许就不会霉坏了。于是,他把树林里凡是枯死的大树,都一一进行了掏空处理。不几天,就把打下的粮食全部装进树洞里了。谁知,两年以后,装在树洞里的粮食,经过风吹、日晒、雨淋,慢慢地发酵了。一天,杜康上山查看粮食时,突然发现一棵装有粮食的枯树周围躺着几只山羊、野猪和兔子。开始他以为这些动物都是死的,走近一看,发现它们还活着,似乎都在睡大觉。杜康一时弄不清是什么原因,还在纳闷儿,一头野猪醒了过来。它一见来人,马上蹿进树林去了。紧接着,山羊、兔子也醒来逃走了。杜康上山时没带弓箭,所以也没有追赶。他正准备往回走,又发现两只山羊在装着粮食的树洞跟前低头用舌头舔着什么。杜康连忙躲到一棵大树背后观察,只见两只山羊舔了一会儿,就摇摇晃晃起来,没走多远就都躺倒在地上了。杜康飞快地跑过去把两只山羊捆起来,然后才仔细察看山羊刚才用舌头在树洞上舔什么。不看则罢,一看可把杜康吓了一跳。原来装粮食的树洞,已裂开一条缝子,里面的水不断往外渗,山羊、野猪和兔子就是舔了这种水才倒在地上的。杜康用鼻子闻了一下,渗出来的水特别清香,自己也不由得尝了一口。味道虽然有些辛辣,但却特别醇美。他越尝越想尝,最后一连喝了几口。这一喝不要紧,霎时,只觉得天旋地转,刚向前走了两步,便身不由己地倒在地上,昏昏沉沉地睡着了。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当他醒来时,只见原来捆绑的两只山羊已有一只跑掉了,另一只正在挣扎。他翻起身来,只觉得精神饱满,浑身是劲,一不小心,就把正在挣扎的那只山羊踩死了。他顺手摘下腰间的尖底罐,将树洞里渗出来的这种味道浓香的水盛了半罐。回来后,杜康把看到的情况向其他保管粮食的人讲了一遍,又把带回来的味道浓香的水让大家品尝,大家都觉得很奇怪。有人建议把此事赶快向黄帝报告,有的人却不同意,理由是杜康过去把粮食霉坏了,被降了职,现在又把粮食装进树洞里,变成了水。黄帝如果知道了,不杀他的头,也会把杜康打个半死。杜康听后却不慌不忙地对大伙说:“事到如今,不论是好是坏,都不能瞒着黄帝。”说完,他提起尖底罐便去找黄帝了。黄帝听完杜康的报告,又仔细品尝了他带来的味道浓香的水,立刻与大臣们商议此事。大臣们一致认为这是粮食中的一种元气,并非毒水。黄帝没有责备杜康,命他继续观察,仔细琢磨其中的道理。又命仓颉给这种香味很浓的水取个名字。仓颉随口道:“此水味香而醇,饮而得神。”说完便造了一个“酒”字。黄帝和大臣们都认为这个名取得好。从这以后,我国远古时候的酿酒事业开始出现了。后世人为了纪念杜康,便将他尊为酿酒始祖。图29 烧酒锅(蒸馏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