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老师 好校长 好家长(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9 07:25:02

点击下载

作者:周华明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好老师  好校长  好家长

好老师 好校长 好家长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好老师 好校长 好家长作者:周华明排版:Clementine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07-01ISBN:9787300140766本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

案头摆放着的这本书稿,我很认真地读完了。

该书以作者的亲身经历,真实地记载了广州英豪学校创业和发展的16年风雨历程。掩卷遐思,我深感教育的崇高以及办好教育的不易。

作者在教育园地辛勤耕耘几十年,先在公办学校,后到民办学校。先后均有做教师和校长的经历,以及与成功家长交往的体验。他对于教育事业的热爱、执著和探索精神让我感动。他的这本书有思想,有理念;有理论,有实践。记事实在,说理质朴,体会深刻,思维先导。书中有生动的教育情节、经典的细节、锦言妙语、真知灼见。其中一些对人生哲理的总结,更体现出作者对教育工作的热情和思考,因此这是一本幼儿教师、中小学教师、学校领导、学生家长以及即将涉足教育和教育改革的工作者值得一读的书。

一个校园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广州英豪学校建筑规模很大,设计品位很高,是广东同类学校中办得最早的学校。它有远大的办学目标、传奇的办学历史、坎坷的发展经历、引人注目的办学成绩。作者让我们看到一所民办学校的真实情况,让我们了解了教育,认识了教育;让我们看到健康成长的学生、勤业敬业的教师、发愤图强的办学者、教子有方的家长们的风貌。

经济重在今天,科技为了明天,教育着眼后天。孩子是我们事业的传承者。怎样培养好我们的孩子,是我们的责任,更是教育的重任。

我长期在省政府负责工业、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的工作,对教育涉足很少。退休后因为关心孙子成长,对教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作者交往颇多。我常想,当年我们扛枪干革命打江山不容易,现在我们建设四个现代化也不容易。革命事业要后继有人,培养下一代的工作更不容易。我一辈子很乐天,对工作和生活充满信心。我相信,有党和政府的重视,有这样有识之士的努力,我们的教育事业一定会做得更好。原广东省副省长匡吉第一篇不想当校长的老师不是好老师第1章 到广东做老师去吃饭的问题最大

人到了无奈的时候,是可能异想天开的。

孩子要上大学了,一个最简单的问题摆在了我的面前。“你每月需要多少生活费?”我问孩子。“每个月?”“嗯。”他盯着我看了半天,说:“80元吧。”

我心里很酸。这是一个很艰难的选择和要求。那一年,我的家庭月收入是400多元,全家老小七个人过日子。每月领薪后的第一件事是买足本月的饭票,菜票看情况再说。儿子知道,就这么个家庭,弟弟妹妹们也要上大学了,他不能提出更高的要求。

出发前,他将家里的草稿纸和几瓶墨水都塞在行李中,他想减少上学后的开支。

我承诺每月给他120元。

我是一名中学高级教师,还是县一中的校长,但仍解决不了吃饭的问题。我是老三届高中毕业生,是没违法的超计划生育者。孩子们要吃饭,要读书。我要想办法,从困境中走出来。世界上什么问题最大?古今贤达有很多说法。老百姓说:“吃饭的问题最大!”我认为,老百姓的话更实在,更有道理。

一位朋友提了一个异想天开的建议:到广东做老师去!

我不敢有什么远大的理想,也不想发财。我曾经和我的同事黄老师私下里谈心说:如果让我的孩子都能读书、工作,我就是不当校长去看大门也愿意。现在,我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是:孩子要吃饭,要读书。

那是1994年春节。我被广告打动了

大年初六,我与兄弟学校的一位“志同道合”者章老师坐在广州华南师大附中的一间办公室。

广州英豪学校的招聘组就设在这里。语文科组长张老师与我反复“探讨”高三教学问题,了解我的做法、我所在学校高三年级组的做法,他在摸我的底。一个小时后,他说:“行了,你不用上试教课了。”中学部吴颖民校长接着与我谈论我所在学校的规模以及管理等情况,他也在摸我的底。最后,他说:“你有什么要求吗?请写下来。”他表示:“周校长,你若能来英豪,我们非常欢迎。”他看看我,又说:“英豪刚开始办,干部编制有限,你原来做校长,来这里……”他的意思我很明白,我说:“我愿意做个普通老师!否则,我就不出来了。”

以前听说过应聘时要过很多关,是一门学问。还有不少专门研究应聘技巧的书,指导你怎么应对。我看没这么复杂,关键是你要讲实话,也要有点实力。我的应聘函很简单,一张16开纸打印的简历。

之前,我收到了广州英豪学校、碧桂园学校等民办学校和广州白云区教育局面试的通知。因为工作很忙,我打算只选择一所学校去看看。在我的印象中,广东是个神秘的地方,我不知道哪所学校更适合我,或者更令我满意。最后,我从章老师收集的众多材料中看到刊登在《羊城晚报》上的英豪学校的招聘广告,我指着广告中的校园效果图问章老师:“你去看过,你说,这个学校的建筑是否有这么美?”他顿了一下,说了几个字:“有过之而无不及。”

看到的比报纸上登的好,做的居然比说的好!我决定就到“中华英豪”面试吧。于是,发生了上述的一幕。

我的想法很简单,如果老板做的比说的好,这个学校就能去。不能去也不遗憾,回来继续做老本行,其他的地方就不考虑了。

事后听说,那位负责招聘工作的吴颖民校长向我们后来的同事趣言:“我抓到了一个安徽的校长。”其实,我哪里是抓来的,我是飞鸟觅食,自投罗网啊!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广州英豪学校承诺的待遇是月薪1800元,是我当时工资的6倍。够了!我想。但怎样向自己学校的领导及老师们解释呢,我很犯难。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大年初三,高三开始补课,我在领导班子会上请了事假又安排好工作后才去广州应聘。正月十三有个高中会考,校长却不见踪影。教委主任问副校长,副校长说校长请假到妹妹家去处理一点家务事。主任疑惑地摇摇头,说:“恐怕不是那么回事吧!”

此次“孔雀东南飞”,我应该做得很机密,除了我的妻子,我没向任何人说。我坐大巴到广东,有意在县城前面一个站上车。到了县城,没想到上来了我的一个学生汪俊。他大学毕业后在广东工作,现在是回家过年后返回单位。他的父亲是我的老同事,也是极好的朋友。那天他的父亲来送他,帮忙拎着大大小小的包上车。我正好坐在车门边,只得把自己的脸遮起来,不让他们看见。几个小时后,车过了安徽进入江西地界,我喊汪俊,他大吃一惊,没想到我也在车上。我反复交代,绝对不能告诉他父亲我到了广东,因为消息一旦泄露出去,就会满城风雨。汪俊真的什么也没说。回校后,我照常工作,像没事人一样。教委开会布置新学期的工作,我和主任都不谈这个事,大家心照不宣。

3月份,县教委下发了一个文件,对教师跳槽到外地工作进行了严格的规定,对不同年龄、学历、职称的教师在本地应服务的工作年限,作了不同的要求。

4月份,县教委又下发了一个文件,对不符合上述标准而要求外出的教师作了不同数额的罚款规定。

5月份,地区教委发了一个通报,不指名地批评一些县的少数老师和领导“不安心工作,年轻时到发达地区赚钱,年老又回来退休”。

这下事情闹大了!据县教委私下统计,有14位高中骨干老师分别应聘到广东、上海。这可是件很大的事。14个人,有名有姓,但没点我的名。

亲戚、朋友、同事都知道了,纷纷做我的工作。有的说:“人家能过你不能过?背井离乡,又何必呢?”有的说:“学校有小车,有大车,你还要怎么样?”有要好的朋友甚至向我提出警告。

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英豪学校寄来了应聘合同,我拿着它在校园里转了一圈又一圈。签不签?不签,白跑了一趟路,机会也没了。签,就意味着和这里的一切拜拜了。到了那边,收入不如意怎么办?工作不顺利怎么办?环境不适应怎么办?我脑子里浮现出很多很多的怎么办,没想到决断这件事竟然这么难。我越发钦佩书中写的那些敢决断、能干事的英雄们,不知道他们决断一件大事时是不是也像我这样的痛苦。我前思后想,左右权衡,最后心一横:签!将合同签名后寄了回去。

我终于向教委主任“交代”了自己的打算和到广州应聘的经过,极力说明我不是想发财,只是为生计所迫。我保证不公开,不影响他人,一定会把学校学年工作圆满结束。

我不断地与分管教育的徐县长沟通,我想了很多办法说服县长。我说,我们县高考一直不错,每年过重点线和本科线的人数在整个地区的四县一区中占了近一半。结果,大学生考的多,毕业回来要求分配的也多。你们领导安排工作的压力这么大,何不借此机会分流一部分,挪出位子,吐故纳新,减轻一下县财政的负担呢?

这几句话很有用!那时大学毕业生还是采取包分配的政策,县长们很头疼。大学毕业生分不下,就安排到区、乡搞行政;再分不了,就待业,排队安排。结果,因安排工作找领导的、跑关系的、开后门的,让县长、主任们很难应付。因处理不满意投诉的、老干部子女未得到照顾而提意见的、安排得不好要调换位置的,诸多问题令领导们焦头烂额。县长很想解决这个问题,但没什么办法。

我向地区教委一把手马主任汇报了我的家庭情况,我保证不会年轻时出去“赚钱”,年老又回来“退休”。

马主任终于说了一句:“你是特殊情况,又能办人事调动,应不在其列。”

他答应和县领导说一说。

县教委主任想的又不一样,因为要走的都是骨干,他担心教育质量下降,在领导那里交不了差。

1994年7月12日,我送完高考,终于在县教委、县人事局办理了正式的调动手续,接收单位是广东从化市人事局、教育局,分配单位是“中华英豪学校”。事后我才知道,这是从化市教育局支持英豪学校,是人事挂靠的一种变通做法。

后来想想,总感觉很对不起家乡的领导,当年给他们出了个那么大的难题。但改革开放,大势所趋;人才流动,势在必行。何况我的目的很“大道”,不为发财,只为生活,为孩子!

令人欣慰的是,家乡的高考成绩没有受到影响,自那年开始,每年都有一些老师“外流”,但高考本科以上的上线人数依然占了整个地区的半壁江山。于是,我释然了。英豪学校竟这样的美

初来英豪学校,耳目一新。原来,英豪学校竟这样的大气,这样的美!

学校在北回归线附近。背靠凤凰山,面对流溪河。绿色成片,四季花开,风光秀丽,空气清新,是本地新温泉风景区的风景点之一。

校园绿化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占了校园面积的70%。有乔木两千多棵,芒果树约100棵,灌木及草本植物无数。校园到处绿树成荫,花红草绿,100平方米以上的草坪有十几个。鸟叫、蝉鸣、蛙唱不断,英豪学校是一所生态校园,是绿园、果园、鸟园,又是乐园、科学园。好一幅大气磅礴的学校全景图

学校还有一个大生物园,占地一万多平方米,有果树区、花卉区、热带植物区、温室、阴生植物区和学生菜地,主要花木都挂上了铭牌。它是学生的活动营地,也是学生的温泉游乐园。

来自广州市的生物老师罗老师说:“我跑过不少国家,看过不少学校,就环境来说,还没见过哪所学校超过英豪学校。你知道空气中负离子有多少吗?每立方厘米十万多,比公园还公园啊!”

学校很大气,校园占地700多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

学校是湖南设计院设计的。专家评价它的风格是“大气磅礴,有中国古典建筑的风韵,有现代欧美建筑的色彩”,曾获得国家优秀设计一等奖。

校园采用庭园式建筑,小学和幼儿园的教室都置于优美的庭园之中,中学大楼内外是林木和草坪。美术老师带着一批喜欢画画和摄影的孩子给这些景点取名,孩子们积极发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起了许多诸如“气冲霄汉”、“泳池蜃景”、“复道行空”、“童侃”、“并非神话”、“流光溢彩”、“天外来客”、“曲径通天”、“伯仲之间”等很有诗意的名称。

学校有一块标准的足球场,多个篮球场、网球场、三个游泳池,还有当年在很多省都见不到的400米标准塑胶跑道。香港和北京的两家单位要组织一个动力伞拉力比赛,考察了很多地方,最后还是选了这里。每天晚餐后,老师们都要去跑道上走一走,遛一遛。四百米,六百步,八分钟;脚下软软的,微风暖暖的,前面小鸟低飞,旁边小河流水,真是惬意极了。

英豪学校始名“中华英豪”,是一位很有才气的马女士提议的。不少人认为很霸气。后根据有关文件“单位不得带有‘中国’、‘中华’等字样命名”的规定,改为“广州英豪学校”,还是有人觉得“霸气”。后来没人说了,也许是时间长了,大家也认可了,何况找不到所谓“霸气”的根据。

有一次,中国市长代表团在美国洛杉矶市访问,洛杉矶市市长见到广州市市长时说:“广州市很好,有个抽水蓄能电站,还有个英豪学校,我去看过。”广州市市长很惊讶,因为英豪学校才创办不久,他还没来得及去看一看。回国后,他马上来到英豪学校。

我不得不感叹,英豪学校,可是个读书的好地方、做学问的好地方、修身养性的好地方啊!怪不得2001年中央教科所的阎所长到英豪学校视察后说:“早就听说过‘英豪’,今天来到这里,发现见到的比听到的还好!”

现在,虽然十多年过去了,学校的建筑外表有些旧了,但其神韵仍在,大气不减。

从全国20多个省市应聘来到英豪学校的教师,开始都有一个感觉: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变了,变化太大,让人有些欣喜,还有少许敬畏和一点迷茫。

一位从北方来的老师说:“人要有生活品质,我追求的生活品质很简单,热天有游泳池游泳,冷天有热水冲凉。”来英豪后,他满足了。因为游泳池有三个,洗的是温泉水——世界闻名的从化优质温泉。教师在家里,学生在宿舍里,水龙头一拧就可以尽情享受。

我到英豪学校的第二年,已是家乡一把手的徐县长到广州考察,他带领几位局长驾车专程来到英豪学校,说要看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学校竟让我着了魔。我带他们在学校转转,晚上我们边吃饭边聊天,他说:“你到英豪学校来,我可背了点黑锅啊。不过,这样的学校你值得来。”我不断地表示抱歉,以及感谢,又不断地给他们敬酒。

面对如此美好的校园,面对“造就英豪,报效中华”的校训,我似乎有些热血沸腾了。我觉得自己应该在这里尽一份力,为民办教育做一点事。我是实行中学职称评定制度后最早评定的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我要对得起这个称号。一所把“贵族”培养成平民的学校

据说,老板办英豪学校,有一个很朴实也很有创意的动机。

老板说,搞教育是积德的事,改革开放产生了一批先富裕起来的人,这些人在创业的同时,面临着一个很让他们放心不下的子女教育问题。我们把这些人的子女集中起来,专门针对这样的群体,想办法找出一条把孩子教育好的路子。

于是他想到了一个教育储蓄金的办法:让家长将自己富余的钱交到学校,学校用这笔钱运作,或存银行,或放入国家信托投资公司。当时国家银行的存款利息是10.98%,国家信托投资公司的存款利息高达20%,用利息支付学生的费用,学生离校时全额退还家长交的钱。

1993年3月5日,老板作为学校创始人向从化市政府提出办学申请。3月8日,拿到批文。9日选校址,看中一块前面临水,后面靠山,交通便利,面积约700亩的风水宝地。从跟相关人员谈判到拿到国土证,用了15天;报建审批,办完手续,用了3天。4月9日在《羊城晚报》刊登招生广告。4月25日学校奠基,9月1日开学,建设10万平方米的校舍用了126天。很多人感叹:这比深圳的发展速度还快啊!

广东省教育厅,广州市教育局,从化市政府、教育局等都以极大的热情支持学校的发展。

5月1日报名,储蓄金标准为15万元,后涨到23万元、30万元、36万元,学生从200人增到736人,第二年增长到1391人,创私立学校小学生在校人数吉尼斯世界纪录之最,总筹资3.7亿元。到1998年,总筹集资金近10亿元,学生2800多人。

不知道家长怎么就敢花这么多的钱!有的开支票过来,有的从银行转账,有的开车送来。还有一位家长很特别,民工穿着,戴个草帽,踏着拖鞋,背着个装化肥的大塑料袋,鼓鼓的。门卫问他找谁?干什么?他说:“给孩子交学费!”财务人员打开塑料袋,哇!一袋子钞票!

这个模式在当时很时髦,获得了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的认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组织了专门的课题组对此模式进行研究,并出版了专著《教育经费筹集的新思路》,厉以宁教授担任顾问。他在“序言”中说:“应当承认,在国家财政收支的现实条件下,要想在近期内大幅度增加对教育的财政拨款,是不符合实际的。”“教育储蓄金制度的建立与教育金融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教育金融业将促进教育储蓄金制度的完善和成长,而教育储蓄金制度的建立也将使教育金融业加快发展。”立栋梁柱,育栋梁材

英豪学校的办学模式在广东引发了旋风式的效应,以至于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内,广东省就办起了40余所高规格的民办学校。几年后,国家的金融政策有了很大的变化,银行利息从年10.98%降到3.78%,这对采取储蓄金办学模式的学校无疑是釜底抽薪。

真是人算不如天算,企业家算不如市场经济算。风光一时的高收费民办学校如同霜打的茄子全蔫了,处境非常艰难,甚至倒闭。于是,埋怨者有之,责难者有之,逃之唯恐不及者有之。但是,若我们稍微理智一点思考,在当时国家教育经费极其紧张的情况下,你能说这不是一个适应形势且富有创意的金点子吗?我们小老百姓也许不懂,经济学家可是明白的。假如国家的金融政策相对稳定,年10.98%的银行利率再维持三年,民办学校也许会是另一番局面。

著名的教育家吕型伟教授也很赞同,他说:“80年代初,中国教育领域出现了一个新事物——民办教育。这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统一的办学体制带来了不小的冲击,赞成者有之,反对者也有之,而多数人则持观望态度。”

他又说:“广州出现了一所英豪学校,规模很大,气势不凡,而且创造了一种新的集资与收费方式,叫收取教育储备金,即学生入学要支付18万元……18万元在当时可不是一个小数,一般工薪阶层是无缘问津的。于是有人给它取了一个名字:贵族学校……一时间,人们议论纷纷。社会主义国家还办‘贵族学校’?所以反对者多而赞成者少,即使赞成,人们也不敢理直气壮地表态,特别后来听说教育部有同志表态了,还下了文,不同意这样办学。”“广东的同志来找我,希望我去‘诊断一下’,看他们是不是贵族学校?”

吕教授真的来到英豪学校做了一番考察,他说:“我了解了他们的办学宗旨,完全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与接班人,课程教学一切都与公办学校一样,而且每年都安排学生到农村山区劳动。”最后他得出结论:“这不是培养贵族的学校,而是把‘贵族’培养成平民的学校。学生如果由于继承遗产将来成为富豪,那也是一个懂得民间疾苦、勤劳俭朴的富豪,而不是八旗子弟。”

吕教授最后肯定地说:“我认为这件事在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发展史上也应该记上一笔。办学模式应该多种多样,集资方式也不妨多元一些。国家的教育经费如此困难,而民间又有积极性,何必管得那么死。只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做法不妨灵活一些。在中国,民办教育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

后来,广东乃至全国教育界出现“江山频有民校出,各领风骚三五年”的局面,这是民办教育发展很不正常的表现。英豪学校从办学伊始,可谓“出尽风头,吃尽苦头”,对它的发展,历来“大有说头”。它经历了很多的艰辛,但我坚信,只要政府支持,大家努力,渡过这几年的难关,一定会“大有盼头”。

我在学校创办的第二年、中学部开办的第一年就来到英豪学校,是学校历史见证人。我经历了其中的风风雨雨,因此感触特别深,感慨特别多。老板其人

在私立学校,老板非同一般人。他是投资者,是法人,是影响学校发展、决定学校未来的核心人物。

老师们私下里传,老板姓陈,是湖南人,他身上发生的故事很传奇。他当过知青,当过兵,参加过自卫反击战,立过二等功。退伍以后成了铁路工人,当过列车长、车队长。后来下海,成立公司,搞运输,做煤的生意。老板信誉很好,企业越办越红火。后来又看准了教育市场,于1993年投资办了这所高收费、高品位的学校。

这是一个大手笔,在广东乃至全国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为教育界提供了很值得探讨的话题。开学了,家长送孩子来校,上千辆轿车云集在英豪学校前后广场,简直是名车展览,蔚为壮观。

我们初来乍到,与老板接触不多,但有几件事让大家对他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

老板平易近人,强调人性化管理,很关心教师的冷暖。聘任教师时尽可能让夫妻同时聘用,以解决后顾之忧。

老板从来不拖欠教师工资,按时发放,老师可准点查收。有一次财务因工作耽误迟发半天,财务部主任和主管领导都做了检查,还被处以工作失误而罚款。

学校为了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吸纳教师闲置资金帮助其理财。后来学校因资金运作出现困难,能否收回投入的资金成了教师们很担心的问题。不久,学校全部退还教师的投资款,而且按10%支付利息。老板说,这是老师们的血汗钱,我一分也不能少。事后大家知道,这个钱是老板从亲戚、朋友那里借的。

老板有个性,有毅力;很聪明,善表达。他说话很直白,他说:“人生在世,遇到问题就两条路,一是你搞定它,二是你适应它。任何事,不靠运气,不靠机遇,靠自己就对了”。他还说:“成功的人总是找方法,失败的人总是找理由。”他自己就是这么做的。在英豪学校发展的风风雨雨中,老板经历了办学的艰辛,尝尽了人间的冷暖,阅遍了社会的炎凉。但他把学校办下去的意志却一点也没有涣散,没有退却。他对学校充满激情,总能够想到办法解决困难,总是朝着成功的目标去努力。

老板综合素质较高。跳舞是高手,唱歌能登台,参加羽毛球比赛能拿名次。老板很亲近学生,与学生谈得来。他说话有激情,很风趣,衣着讲究,形象阳光,一直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

老板做事雷厉风行,说办就办。与人聊天时发现好主意,拿起电话就安排落实。吃饭不讲究,只要干净,有带辣的菜就行。住房和老师一样,两室一厅。办事情出手阔绰,但坐飞机从未买过头等舱。周末约同事打扑克,玩升级,那种求胜心切,一如干事业。这样的小聚,大家都乐意去,有水果吃,还有好茶喝。因事不能去,他也不在意。他打牌时常对自己急躁的性格感到很无奈,我们私下里总结“牌经”,说他“好牌耐不住,中等牌常取胜,差牌不介意”。人常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看来牌风也如其人。

老板可能想纠正自己,在客厅挂了个很大的“忍”字。我斗胆“进言”:这“忍”字不能轻易挂它。历史上唯有曾国藩对“忍”字用得最好,其原因除了修养外,还有他的天生秉性。人有情绪,还是适当发泄为好,堵住了会无形中伤人。他听了觉得有道理,取下了“忍”字。后来有时在工作中,他因性格急躁与人产生矛盾或致同事抱怨时,我常反思自己的“进言”是否是多事。但好在他每次与人争吵完后总是“不记得”、“早忘了”,以至于此类矛盾反而成就了他的人格魅力。他甚至提出为了工作可以平等争论甚至“吵架”,就这点,成了同事们在他最困难的时候也不愿意离开他的重要原因。

他致力于家庭教育研究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将成功传给下一代——当代子女教育的特殊问题及对策”的报告会受到了千万家长的欢迎,在很多省市引起了轰动。他的报告观点新颖,富有哲理,有很强的实效性。他的语言生动,有感染力,先后被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湖南卫视、湖北卫视、广东卫视、深圳卫视、天津卫视等媒体邀请做专题节目,并受邀在北京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演讲。很多教育行政部门发文组织,演讲遍及20多个省。有人不以为然,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但你若能亲临现场听到报告会热烈的掌声,看到众人索取材料的火暴场面,你就不得不承认,这个家庭教育报告能够适合中国国情,满足普通大众的需要。

每一所民办学校的背后都有着丰富多彩的故事。老板是个工作狂,在办学期间,发生过很多有创意、够精彩、动人心的故事,或让人惊喜,或让人揪心,或让人慨叹,或让人畅意。对于这些,彩云写的《教育狂人陈忠联》中做了很生动的记述。

老板在创办英豪学校的过程中有着顽强的意志。他先后担任《光明日报》社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约教授、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顾问,像很多老板一样,他很想完成从企业老板到企业领袖的跨越。

老板也是一个平凡的人,有天生的性格缺点,也有工作中的失误。他了解自己,经常告诫自己,纠正自己,并完善自己。

这些都是后话。

我作为一名普通教师、一个步入不惑之年的男人、一个大家庭的一家之主,仅仅凭“做的比说的好”的直觉选择了英豪学校,不乏风险。当我带着人事调动函第一次踏进英豪学校大门的时候,就感觉到:要与英豪学校的同事们共命运了!一群热血沸腾的人

1993年,英豪学校在奠基后开始招生,一批小学教师从全国各地聚到一起。1994年,学校董事会根据家长的要求,继续投资建立中学部。于是,一批中学教师又从全国各地来到一起。他们告别了家乡,放弃了铁饭碗,带着理想,也带着梦想,带着追求,来到广东省从化市新温泉度假区,与当地最诚朴的塘料村村民一起努力,作为英豪学校的元老,参与了学校创办初期的准备工作。

这是一支人才济济的队伍。精明强干的刘彦,怪点子甚多的石本龙,幽默风趣的蒋燎原,肚子里有一本活地图的侍行迅,生物专家章海银,英语口语赛老外的胡光宇,一切按“章法”办的许教授,凡事讲逻辑的丕影,还有作为老特级、老高级教师的新亚兄、佑茂兄、伍子兄、国林兄、治安兄,语文组的四大金刚,以及只能做小弟、小妹的胜华、起强、卫平、张萍、赵纯……大家于7月份先后来到学校。

这是一群热血沸腾的人。他们一走进英豪学校的大门,就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他们在言谈中,在行动上,都追求将英豪学校办成一所理想的学校,一所大大超越自己原来学校的学校,一所让别人羡慕,让自己自豪的学校。

暑期举行教师培训,刘淑贤校长带领小学老师到旧部前小学进行了一次“抗大”式的创业培训。1994年,全体中学老师捧着一颗颗赤诚的、炽热的心,在校本部集思广益,献计献策。在发言中,他们慷慨陈词,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阐述自己最深刻的认识,提出自己最闪亮的点子,互相交流,供领导们参考。那个场面,生机勃勃,非常感人。

图书馆曹馆长是一位来自湖南的老才子,他编了副对联,挂在培训的大厅里。对联用的纸很长,很宽,很醒目。我们仔细品味,觉得这副对联对仗工整,内容大气,情感丰富。他把研讨会的味道写出来了,让大家有一种升腾感、紧迫感。对联的内容现在只记得个大概,怕与原文有出入,损了它的才气,故不敢写出来。

从古到今,各路英雄草堂聚会谈开创大业,众多将领会聚一堂议攻占大事,诸位领袖围坐一起论国家发展,那个气势,那份智慧,那种境界,为千秋万代的后人所景仰、所称道。开创英豪学校的人们,虽不能与他们相提并论,但只要回想起建校时推土机的轰鸣,万名建筑工人齐聚建筑场地的阵势,早晨唱“东方红”起床,晚上灯火通明的气氛,不到130天盖了10万平方米楼房的效率,也足以让人们心潮澎湃。

现在,一所全新的学校矗立在人们的面前,各种设备全部从商场运到学校广场。课桌、椅子,办公台;教师用的,学生用的;教学用的,学习用的,生活用的,一应俱全。将这些设备各就各位,就成了我们自己第一要解决的问题。

教导处杨主任是校长最好的搭档,他与吴校长一同从华南师大附中来到英豪中学,是校长办学思想的忠实执行者,也是老师们的优秀领头人。他把大家召集在一起,简短地说了几句,然后就扛起一张桌子迈向教室。我们二话没说,就跟着干起来。

谁说这是民工做的事情,现在,我们就是民工。谁说这配件需要师傅调拨,现在,我们就是师傅。谁说这事做不完要留明天,今日事今日清,明天还有明天事。我们来自五湖四海——英豪中学第一批教师

广东气候炎热,湿气比北方高。这一切都算不了什么?没热水洗澡,就洗冷水;没电话给老家报平安,就到几公里之外的良口镇去。大家齐心协力,硬是用自己的一双手,两个肩膀,将所有的桌、椅、凳、床、柜、橱、沙发全部搬到位。

大家很累,但很舒畅。晚上有舞会,大家都参加。会跳的跳,不会跳的学,不想学的看。人有各种各样的生活,富裕的,贫寒的;闲适的,匆忙的;高雅的,平实的。但我认为,唯有这样的生活,最充实,最愉快,最忘情,最有乐趣。

学校领导善于调剂生活,不时组织大家到街上买点东西,到附近的风景点看一看、逛一逛。那天我们先到蓄能电站参观,再到森林公园游览,中午在白天鹅宾馆聚餐。吃饭前吴校长说话了:“广州蓄能电站是世界一流的,森林公园是国家一流的,白天鹅宾馆是广州一流的。英豪学校应该也是一流的,能不能一流,就看我们的老师了!”

原来吴校长是有用意的!

其实,校长不说我们也清楚,千里迢迢来到广东,不齐心协力将学校办得像模像样,我们又有何颜面去见江东父老!第2章 做受学生欢迎的老师“等级证书制”诞生记

开学伊始,语文学科组办公室坐了四位老师,分别来自安徽、江西、广西、河南。三男一女,有人戏称为“四人帮”。我们说,“四人”确实是,但非“帮”也。因为我们的追求无它,只是干好自己的本行,做一名好老师。

那是英豪中学开办的第一年,我们的学生只有143名,分为三个年级,五个班。要让他们学一点语文知识,长一点语文本领,就是我们几位语文教师的目标。他们的父母都交了二三十万的学费,我们要对得起他们,要让他们觉得送孩子来“英豪”是值得的。

语文组合作愉快,凝聚力高,战斗力强。记得第一次接受校领导布置的任务,每个科组要出一块板报,迎接教师节。我们一合计,说干就干,从下午三点一直弄到第二天早晨六点。弄成了,我们在教室里吃了份方便面庆祝成功。板报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可读性很强,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同事们的赞赏。

一个人能与素质比较高、好合作又融洽的伙伴在一起工作,是一种享受,一种幸福,一种终生难忘的经历。

德初老师为人厚道,文学功底深厚;潘琳老师心灵手巧,当班主任特别受学生欢迎;华宁老师是公认的绝顶聪明的才子,写的文章很美,字写得能做帖。我呢,自我感觉也不错,在安徽曾连续十多年任高中毕业班教师,还培养过安徽省语文高考单科状元,也因为这个“功劳”,后来被培养当上了县一中校长。

现在这个社会,有人做大事,有人做小事。做大事的轰轰烈烈,做小事的也能见功夫、见精神。语文教学是个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的事,我们这四“兄弟”在一起,觉得没有什么做不了!

后来我们发现,这牛皮不是好吹的。

语文教学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你在讲台上讲得绘声绘色,有的学生在下面却昏昏欲睡;你的提示已近乎和盘托出,有人站起来还是半声不吭;你的要求已明明白白,可按时交作文的还是寥寥无几……还有什么比这教而不学、启而不发、调而不动的情况更让教师难堪的呢?要摆脱这个困境实属不易,而改变这一状况又势在必行。

这是广东改革开放最先成功的一批家长的子女,是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

他们有个性,够聪明;知道的多,能力强;但学习基础不扎实,尤其缺乏刻苦精神。而我们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从公办学校的教师变成高收费的民办学校的教师。自己变了,学校变了,学生也变了,我们的教学套路不变怎么行?看来,靠原来的那些经验是没法解决问题的。

我是语文学科组长,四个人的头儿,我们四“兄弟”经常在一起就教学问题苦苦探讨,寻求对策。最后我们达成的共识是:语文教学,读、说、听、写。“读”是吸收,“写”是输出。先有多读,后有多写,或者边读边写,这是语文教学的老规矩。现在,我们的教学对象变了,有一点特别,传统的做法不很灵,我们要认清这个现实,要跟得上形势,要搞一点改革。

要想个办法,让学生“想”写作文。先产生“写”的兴趣,然后再来攻“读”,攻“说”,攻“听”。

我们想了个办法,这就是我们语文组首创的“等级证书制”。学校领导经过了解、分析、讨论,同意了这个实验,先在语文学科试行。“等级证书制”的基本做法,就是设计不同的标准,在不同的时间对学生的学科学力进行评价和鉴定,并发给不同级别的证书。

为了让学生产生兴趣,积极参加这个活动,我们在课堂、课后与学生聊“写”:写最能展示一个人的语文水平,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素质。过去的秀才、状元是写出来的,现在的文人、理论家也是写出来的。政治家、思想家写论文影响别人,企业家、商业巨子写广告宣传自己,教育家写著述培养下一代。因此,所有事业成功的人,都离不开写。“写”是信息的传送带,是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桥梁,是让后人登上自己的肩膀并且前进的推手。

学生对提高写作水平的心情很迫切,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父母都是广东改革开放初期的成功人士,父母对事业的传承很担心,都寄希望于他们。

在操作上,“等级证书制”做了一些具体规定。如根据“思想内容、语言表现、整体结构”三方面规定的标准,“一级”只要求做到“中心明确,内容具体;语句通顺,层次清楚”,而“五级”则要达到“立意深刻,选材典型;行文流畅,语言基本功扎实;构思新颖,结构严谨”。从评审级别上,语文组长审定一、二级,教导主任批准三、四级,校长审批五级。在待遇上规定,高等级的“英豪作家”有权加入学校“凤凰”文学社,担任墙报主编、广播站记者、编辑等职务。中学生最希望能在同伴面前展示自己,这些规定对他们无疑有很大的吸引力。“等级证书制”使优秀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使偏差生不失信心而力图亡羊补牢,使文学爱好者在个性上获得较大的发展。

很多学生跃跃欲试。布置的作文好收了,作文评讲课更受欢迎了。很多学生还坚持写周记,写日记,效果很明显。吴校长很欣赏,决定在全校各学科推广。我们曾是好朋友——第一届高中毕业班师生合影

那年高中只招了一年级一个班,26人,我任语文教师。我班有一些学生,如李丽华、马粤娴说:“老师,你们这个办法很灵!谁不想拿个‘五级证书’回家给爸妈看看,给弟弟、妹妹们炫耀炫耀。”马粤娴还说:“我很想在班上第一个拿到‘五级’,我一定会努力,请老师帮我。”

以后,我们在实施“英豪作家”等级证书活动的同时,把“英豪辩才”也纳入活动中,在促进学生“写”的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加强了学生“说”的本领。

在教育上,可以有千古不变的原则,也可以有一定时期内非常管用但不会永远有效的方法。就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来说,“等级证书制”当时对激发学生积极性起了很大的作用,以至于学校领导把它作为我们提高教学质量的秘密武器。《民办学校实行“等级证书制”探讨》论文用稿通知

一位专家对这种做法予以很高的评价,认为“结合了学生实际,抓住了学生的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是一种有实效、好操作的教学手段”。

我就此进行了总结,写成论文《民办学校实行“等级证书制”探讨》,对“等级证书制”的具体操作、运行的效果,以及操作的理论基础和发展趋向,都作了理论的探讨。

这篇论文被收入《教育研究》主编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论丛》,被中央教科所教育研究杂志社评为“全国基础教育研究优秀论文”,被香港“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评为优秀论文,同时还被收入《中华素质教育论文集》。写生活,并非庸俗的生活

语文组的几位老师,在其之前的学校都是把关教师。在语文教学上,都有自己的一套。我们很融洽,谈起工作都畅所欲言。有好点子都拿出来,有好作文都一起欣赏。我们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谁在教学中能取得一点成绩,谁就请大家吃一个便饭,这叫做“你享受了好感觉,你得付出一点代价”。四个人来自四个省,赣州的“怕不辣”小菜、信阳的蒜蓉汤面、柳州的糯米酒、安庆的小炒,大家一边品尝,一边说着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趣事。如果谁有一个特别好的点子,我们会称之为“金点子”,然后会要求加个菜,再喝杯酒。

在作文教学上,学生的写作热情被我们想的办法“煽”起来了。但辉煌后面难免黯淡,狂热后面难免冷淡,这热情也不能指望长久。唯有将写作热情转化为爱动笔的习惯和会动笔的感觉,才能使我们的教学不断进步。

这就是说,我们要让学生从“爱”写作文提高到“会”写作文。

但是,这不容易!

在作文教学上,我有过自我欣赏的历史。来英豪学校之前,我曾指导学生参加华东六省一市作文比赛,得了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四个三等奖。由上海青年报社出版、于漪作序的《向生活奉献真情——华东六省一市中学生获奖作品选》共86篇文章中,就收录了我的学生的三篇作文。一个学校选中三篇,唯有我们安徽东至一中和上海曹杨二中。为此,我们和曹杨二中结成“友好学校”。

广东的学生就不行了吗?肯定不是。按照“只有错误的领导,没有错误的群众”的政治说法,也可推出“只有不聪明的教师,没有不聪明的学生”,因为古人说“名师出高徒”。“名师出高徒”是用来赞赏老师或鼓励老师的,当然不能得出学生学不好就全是老师的责任的结论。古人还有一句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你看一个班几十号人,都是同样的老师,为什么有的学得好,有的学不好呢?

其实,两句话都不错,就看你怎么理解、怎么具体分析了。作为英豪学校的语文老师,既然都是从全国各地挑来的优秀教师,当然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这恐怕不仅仅是语文基础问题,还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以及将生活提炼写入文章的方法问题。英豪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历程与其他许多学生有很大不同,其思维习惯与写作习惯等也有很大区别。很多学生接触多种媒体,可谓“见多识广”,但生活阅历并不丰富;情感细腻,但观察问题却无法细致入微。

于是,让学生有话说,要学生“写生活,并非庸俗的生活——尽可能地写长一点,再长一点——改短一点,再改精一点”,是取得作文教学进展的新手段。

我们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记下自己热望国家足球队比赛获胜以致忘情的表现;描述自己崇拜某位歌星甚至把他当作天下第一伟人的幼稚心理;抒发自己仅因一次偶然的过失而受到同学排斥、老师批评的委屈,等等。情绪上的大起大落,心灵上的变幻莫测,想象上的新颖别致,交际上的错综复杂,处处有学问,事事皆文章。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我手写我口,我笔录我心。至于表达形式,命题作文、读后感、杂记、小品、“三言两语”、小小评论等,不拘一格,不限篇幅。《作文教学漫谈二题》被收录到《中国世纪英才论著精粹》

作为青年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经历,有着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成功与过失。若他们根据上面的导引,自我反省,展示自己的这一段历程,那一定是篇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的文章。

我们指导学生有话说,又指导他们谋篇、立意: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此所谓情趣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此所谓看问题角度不同。至于对同一个事件、同一个做法,或肯定,或否定,或支持,或反对,这又叫观点不同。我们的同学,都是一个个有着丰富情感的青少年,在文章中,要敢于把这些都“亮”起来。

在一个规模较大的学校,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个学科组的整体智慧则是无限的。大家畅所欲言,反复讨论。在这一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我们都明显感觉到学生的整体写作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学校开展论文比赛,我将这些想法和做法整理成文字《作文教学漫谈二题》,参加评比,获了一等奖。我很高兴,将这篇文字寄给《语文月刊》发表了,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中南片联谊会交流,也获得一等奖。以后又被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收录到《中国世纪英才论著精粹》。

我没想到还有这么多收获,就越发有兴趣研究作文教学了。作文与考文

十四岁的我喜欢一个人低着头、垂着眸子走路,看着各式的鞋子和不同的脚印。我觉得人们的感情不一定都摆在脸上,有时候会沉淀在步伐中。我不知不觉中收集了很多脚步,拖拖拉拉的、蹦蹦跳跳的……很精彩,也很复杂,就像属于十四岁的那片天空。

——小可:《十四岁的世界》

庸人在起跑线不远处呼呼大睡,勇者却毅然地踏上了征程。项羽纵横捭阖征战数载,最终乌江自刎;苏格拉底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竟被判处死刑;桑兰四岁起苦练体操,未实现梦想便遭受厄运……他们未登上成功的顶峰,但历史记住了他们,因为他们走过了一段精彩的助跑线,他们是受人敬仰的真英雄。

——李倬轩:《成功,需要助跑线》

常做好事与常做坏事该有天壤之别。不论是积德还是积怨,不谈有善报还是恶报,起码,做了好事,心里坦然,心情舒畅;而做了坏事呢?即使不心惊肉跳,也难免不安。那么,你是愿意做好事还是愿意做坏事呢?

——罗花:《做好事也难》

…………

我经常翻阅学生习作中的精品,觉得他们对生命的阐述,对世事的感慨,都带有他们年龄的特征。其情感、其辨析,很纯真,有个性,让人欣赏,让人愉悦。

我不由想起了我自己。我在做学生的时候,作文还可以。几十年了,读初一时的一堂语文课的情景还不时浮现在眼前。那天,语文老师朱老师将我的一篇《回到我的阜康圩》作文油印出来,在课堂上发给每个同学进行评讲。老师故意卖关子,事前没告诉我。结果,课堂上同学们窃窃私语,说“写得真好!”“真好!”“是谁写的?”我脸红、紧张、高兴了整整一节课。

那个滋味,特甜!

以后,我常有好作文受到老师的赞赏,但都没那一次印象深、感觉好。当我走上语文教师岗位的时候,我决心要让更多的学生享受这种一辈子也难忘的喜悦。于是,我特别希望有学生能够写出优秀作文,写出能让人欣赏,最好能发表的好作文。

一篇优秀作文若受到老师的赞赏,它可能给学生留下终生印象;它可能让一位优秀学生受到鼓励而追求更高的目标;它可能让一位学生对文学产生兴趣并奠定文科的发展方向;它可能让一位因成绩不佳而失去学习兴趣的学生产生信心;它可能让一位因为某种原因而低沉的学生走出阴影……别看小小的一篇好作文,它虽不能让作者“金榜题名”、身价倍增,但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是我们意想不到的。当年语文组有十二“才子”四大“官人”“扬帆”文学社成立了

老板自小对语文有兴趣,在学校发展的讨论会上,他提议将英豪建成具有“语文特色”的学校,认为语文是基础学科,是人们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最基本、最通用、最有高度的工具。中学第二任校长邵校长是语文特级老师,他以诚恳的为人、扎实的作风和丰富的经验带领着大家,为语文组的教学与改革提供了更有高度的支持。

学校从第二年开始,学生班级增加了,老师的队伍也扩大了,语文组人才济济。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促进学生写出优秀的作文,想了很多办法,做了很多的事:

在课堂上用心评讲一篇好作文,不时发出赞叹的语气,还故意渲染说作者简直有某某作家的风采。

设一个奖励名目,将好作文评出一、二、三等奖,让获奖的作者春风得意,让没得奖的同学因羡慕而努力。

成立文学社,请作文高手当社长,设立一大批文学社“官职”,尽可能让更多的高手担任。要求他们多活动,常交流;多写作,出精品。

把好作文收集起来,编成文集,印出来,发给同学、家长、老师。文集的名称由学生取,文集的顾问请老师做,文集的序言请校长写。把文集放在学校显眼的地方,作为礼品送给客人。

鼓励学生向报刊投稿,发表文章。指导他们欣赏某刊物,把握它的风格,研究它的征稿范畴。争取写出“取材有生活,写法有个性,结构很新颖,立意很深刻”的文章投过去。一旦发表了,学校会给予奖励。发个笔记本,合影留个念,或安排参加一项特别的课外活动。

…………

这些做法,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起了很大的作用,英豪学校有不少学生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文章。

我的学生李山的一篇《在乳源的日子》在《作文通讯》上发表,这是零的突破。马粤娴同学的《我在战胜自己》在《广东语文报》上发表,其中有些语句被当年新华社对民办学校专访的内参所引用。刘若飞同学的一篇《“信陵君窃符救赵”七疑》参加新蕾出版社组织的“红唇杯”竞赛并获奖,还被邀请到北京参加颁奖大会。

我们与《作文通讯》等编辑部进行了沟通,我们需要一个平台,要让我们的学生发表更多的文章,以促进他们更大的进步。《作文通讯》杂志社也看中了我们,不久,我们成为他们的特邀校和编委校,现在,英豪学校的学生每年会在这本杂志发表十多篇文章。

在语文教学中,要产生一篇精品作文很不容易。我们必须追求学生大面积写作水平的提高,然后产生几个不相上下的高手互相竞争。当有一批学生能写出好作文时,就能产生“特好”作文了。好作文受到老师的特别欣赏,又进一步促进全班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2003年,深圳对中考实行改革,只考作文,不考基础知识,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对此,社会上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广州《信息时报》对我进行采访,要求我谈谈自己的看法。古代科举考试只考一篇文章,说明写文章在人的语文功底中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但人们不是只用文章来交际,再加上评卷标准难以统一,于是有了标准化试题的借鉴,最后形成语文知识加作文的规范模式。我发表了“考试改革是一种尝试,应促进健康发展”的看法,表示赞成这种做法,鼓励改革。因为不管哪种模式都有利有弊,但不管怎么说,写作无疑最能检验语文水平。

就在我们想方设法追求产生好作文时,我们又有了一些新的体会。

有一次,我和叶健刚老师、黄安生老师在一起讨论学生作文。我们都认为,能在优秀杂志上发表的作文,一般都是有个性、值得品味的作文精品;而能拿高分的,也适合在课堂上特别推荐的作文却未必。后者一般主题鲜明,结构完整,逻辑严密,语言丰富,但肯定有着应试的八股味,尤其缺乏个性。

这是什么原因?不是我们审视作文有两种眼光,而是高考语文要求考生在四五十分钟内要写出800字,考生面临必须保证篇幅还想拿高分的现实和无奈。

叶、黄二位老师和我是同行、同学、同乡。叶老师是同学中的老弟,到广东最早。他脑子好使,点子甚多;为人厚道,很好相处。有时我们逗他说:“跳槽下海,老弟先行。你说你是始作俑者,还是拓荒者?”黄老师是趣味细胞构成的人物。我们给他画像,说他一副面孔,两个样子:玩起来能飞天,谈起来能钻地;讲笑话让人直摸肚皮,说工作让人正襟危坐。我们称他:尔非“西皮”乃“二黄”也。大家不在一个学校工作,但在教学信息、试题交流等方面保持沟通,在教学研究方面有很多共识,对作文的研究有时到了有点“神乎”又“邪门”的地步。

叶老师说:“高考作文,结构拿保底分,深刻拿优良分,语言拿优秀分。”他说:“结构独特固然好,但没时间构思;立意新颖很重要,但评卷老师未必欣赏;只有语言,能见功夫,能获得好感。”黄老师则做了个很形象的比喻:“高考作文是按一定的模式,在限定的时间内拿出的语文产品,一种麦当劳式的文化快餐。这种快餐,不吃会饿肚子,但多吃会伤身子。”最后,我们一致认为:按目前高考作文辅导的路子,可培养应试高手,但培养不出写作高手。

在黄老师的孩子参加高考的前夕,我们相约对他进行一次特殊的作文辅导。一个周日,我们来到他家,试着现场完成一篇命题作文。我们三人,从开头到结尾轮着进行口述,然后大家对这篇群体口头作文评分,写在手掌中。结果,大家取得惊人的一致。然后,我们又即席评述这篇作文。整个过程,黄老师的孩子都在场,也让他参与。我们试图用这种方式影响他,使他感悟,让他在写高考作文时,要有“先保证拿基本分,后争取拿高分”的意识。这样的作文指导可以说别出心裁,“指导”到家了,但只能是“考文”指导,真正要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不是这种做法。

黄老师的儿子很优秀,家庭教育也很成功,当年以高分考取了北京大学。我们在祝贺他时说道:那一次考前作文指导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了,你今后绝不能再记起它,它对提高你的文学素养没有任何好处。腹有诗书气自华,趁着年轻多读书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根据英豪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了特殊做法,首先是侧重写,而读的问题紧接着就纳入了教学日程。

读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越读越能读出味来。记得自己小学四年级时读《西游记》,开始蒙蒙的,读着读着,有点意思,就迷进去了。到了初中学《孔乙己》一文时,才知道之前自己把书中那个“曰”字读错了,一直读成“日”字。知道它是“说”的意思,也感到形状与“日”不同,一个扁,一个长。错读了好几年,很好笑,但没妨碍读书。

读书,是将自己的心灵和古今中外哲人的智慧相结合的过程,历来为人们所看重。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下笔是写作,是输出;读书则是对文化的吸收、消化、充实、储藏,是输入。

古人还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吸收文学素养,行路是汲取生活元素。

我们的学生呢,“行万里路”差不多都做到了,但“读万卷书”却谈不上。社会变了,读书的情况也在变。《古文观止》没什么人读了,武打小说却很吃香;名家名篇没魅力了,言情小说却很时髦。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只有这样,写文章才有话说,才能说得好。

一名叫刘璐的初一学生,读了很多书,很多好书,读了很多本应是大人们读的书。教导处郭主任发现后,在会议上做了介绍。刘璐是个很聪明的惠州女孩。她说她从小就喜欢读书,读了很多书,有的已经记不清书名了。从小学六年级开始读的书,她记得的有:《伦敦塔》、《苏格兰玛丽女王》、《花季雨季》、《傲慢与偏见》、《我为歌狂》、《校花校草》、《茶花女》、《海伦·凯勒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绿屋的安妮》、《心情是一朵云》、《往事是一盏灯》、《接受感动》、《一个国王的爱情故事》、《新概念英语》、《源氏物语》、《罗密欧与朱丽叶》、《亡灵岛》、《哈佛女孩·刘亦婷》、《孤女努力记》、《樱花树下的家》、《轻轻松松上哈佛》、《哈利·波特》、《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三字经》、《百家姓》、《千家文》、《增广贤文》、《风铃草》、《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天方夜谭》、《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埃及艳后》、《谁动了我的奶酪》、《冰心散文》等。

一个初一的同学读了这么多书,贯穿古今中外,有名家名篇,有通俗读物,这不简单,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在大会上对刘璐同学进行了表扬。我说:“如何衡量一个人的素质?除智商、情商等以外,还有学问。学问从哪里来?从书中来。人成功的制高点是文化,企业兴旺的制高点是企业文化,国家强盛的制高点是思想文化和科技文化。文化的源头在哪里?在书里。”

最有头脑、最有知识、最勤于思考的人,是读书较多的人;书读多了,可以对世间万物产生深刻的看法。要想打破传统的认识,学会创新,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必须读书。

培根说过:“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这一切,都需要读书。

总之,读书能健全人格,读书可避免青年人犯傻,避免中年人糊涂,避免老年人迂腐。多读书,读好书,就会有才气、有气质、有修养。有史以来,能成大事的人都喜欢读书。

腹有诗书气自华,趁着年轻多读书!我们提倡大家都向刘璐同学学习,争取出现更多的刘璐!

接着,我们在全校开展了“读书登记活动”、“读书节活动”等,看看哪些同学、哪些班级读的书最多,读的好书最多。我们又设置了一些评奖项目,如“能博览群书的人”、“最会挤时间读书的人”、“善做读书笔记的人”、“最有读书体会的人”、“最有读书品味的人”、“能将好书与别人分享的人”等。经评选后,公布结果,表彰优秀,还在考评中加综合素质分。这些做法,对推动学生读书起了很好的作用。很多不太喜欢读书的同学,也都纷纷加入到读书的行列中来。

语言的规范化以表达效果为依归,以积累、领悟为途径。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背一点精品文章。

此外,学校对学生读书的问题非常重视,加拨了一笔款项,买了一批新书,充实了图书馆。那一阶段,读书成了校园内中最热门的话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