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娱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9 06:54:58

点击下载

作者:杜友龙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民俗娱乐

民俗娱乐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民俗娱乐作者:杜友龙排版:梦工厂出版社:现代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8-01ISBN:9787514324624本书由大华文苑(北京)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民俗娱乐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翩若惊鸿放风筝

风筝起源于我国,也称“风琴”、“纸鹞”、“鹞子”和“纸鸢”等,据说我国第一个风筝是鲁班用竹子做成的,最初只有皇宫里才有纸鸢。

闽南语称风筝为“风吹”,因为风筝是一种比空气重,却能够借助风力在空中漂浮的制品。

在南北朝时期,人们在纸鸢上加了竹笛,纸鸢飞上天以后,上面的竹笛被风一吹,就会发出“呜呜”的声响,好像筝的弹奏声。于是人们把“纸鸢”改称“风筝”了。后来“纸鸢”普遍以风筝命名了,包括有哨子和竹笛的和没有哨子的各种纸鸢。

风筝有悠久的历史,我国风筝的历史至少有2000多年了,后来从唐代开始,风筝逐渐变成了一种玩具。五代以前风筝起源与习俗

那是在西汉建元年间,北方燕赵地区有一个老农夫,他每天戴着斗笠在田间劳作。■放风筝图

在初秋的一天,这天风很大,老农夫正在田间收麦子,突然狂风大作,大风将他的斗笠卷飞了。老农夫身手敏捷,他一把抓住斗笠上系着的细绳,想将斗笠拉回来。■古画《婴戏图》

但是风力很强,斗笠被吹到半空,恰好老农夫斗笠上的细绳很长,斗笠便像树叶一样漂浮在半空。

老农夫再一用力,斗笠便回到了他的手上。他觉着这样很好玩,于是老农夫就故意将斗笠甩到天上,他拉着斗笠上的细绳使斗笠不至于被风吹走,但斗笠借助风力,仍然可以在半空中漂浮。

老农夫玩了一会儿,便收起了斗笠。他回到家中将这件事告诉了家人,还故意扔出斗笠展示了起来。他家人也觉得这很神奇,于是他们便将这件事告诉了村里人。西汉 (前202年~9年),又称前汉,与东汉合称汉朝。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史称西汉,定都长安。公元9年,王莽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史称“新莽”,西汉灭亡。西汉共有十二帝,历经211年。是我国古代秦朝之后的大一统封建王朝。

后来村里人又四处传播放斗笠的事。渐渐地,这件事传遍了燕赵地区的大街小巷,人们都开始玩起了放斗笠的游戏。

没多久,人们在放斗笠的时候,他们觉得斗笠还是重了些,不能在半空漂浮太久。于是有人改进了这项游戏,他们用牛皮替代斗笠,后来就逐渐演变成了放风筝的活动。斗笠 我国古代民间一种遮挡阳光和避雨的编结帽。在江南农村一带,几乎每家每户家中都有斗笠。人们在外出中,他们不管天晴下雨,都戴在头上,成了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同时,它也作为一种既实用又美观的工艺品,十分受人欢迎。

放风筝是我国古代民间广为盛行的一项传统运动。它流行于我国各地,历史悠久,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也被称为“人类最早的飞行器”。

风筝起源于我国古代,这个早有定论。但关于它的起源除了我国古代的斗笠外,还有另外两种传说:一是树叶说;二是帆船说。

树叶说来自于我国南方一带。据说古时候人们对“风卷树叶满天飞”的现象十分崇拜,人们便用麻丝拴住树叶放着玩,后来逐渐演变成放风筝活动。

帆船说同样来自于我国南方水乡,据说古代南方人使用木舟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后来又有了帆船,帆是借助风力的一种工具,古代人们便仿照帆的原理,扎起了风筝来放飞玩耍,之后逐步演变成了后来放风筝的游乐活动。在我国古代,关于风筝的传说有很多,风筝又叫“纸鸢”、“风鸢”、“纸鹞”或“鹞子”。风筝古时称为“鹞”,我国北方地区也有称为“鸢”的,它是一种古代传统的民间工艺品。■古代帆船模型■庙会风筝摊

在我国古籍当中有关风筝的史料非常丰富。实际上,我国最早出现的风筝是用木材做的。据说最早的风筝是由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墨翟制造的。

据《韩非子·外储说》记载:

墨翟居鲁山,斫木为鹞,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这是说墨子研究了整整3年风筝,终于他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飞了一天木鸟就坏掉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鸟”就是我国有记载的最早的风筝。墨翟 (前468年~前376年),战国初期的宋国人,也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后来其弟子收集其语录,完成《墨子》一书传世。他提出了“兼爱”和“非攻”等思想,在后世仍然具有一定影响。

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鸟,造型很是奇特,而且它已经具备了“飞天”的功能了,因此可以推断,我国风筝已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了。据传说,后来,墨子把制风筝的事业传给了他的学生鲁班。鲁班是我国后世著名的木匠大师。鲁班很聪明,他根据墨翟的理想和设计,开始使用竹子做风筝。鲁班把竹子劈开削光滑,他又用火烤弯曲竹子,把它做成了喜鹊的样子,称为“木鹊”。木鹊在空中飞翔达3天之久,这比起墨翟的木鸟已经改进很多了。■年画风筝由于这个木鹊可以借助风力在天上漂浮,鲁班就拿它作为一种侦察的方法,他用木鹊去窥探宋国的军情。这便是鲁班“制木鹊以窥宋城”的由来。

风筝问世以后,很快它被人们用于传递信息,后来,由于造纸业的出现,风筝改由纸张糊成了,它便很快传入了民间,成为了古代人们娱乐的一种玩具。不过,风筝在军事上的用途也屡屡被人使用。鲁班 (前507年~前444年),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等。他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出色的发明家和木匠大师。他出身于工匠世家,从小他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建筑劳动,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被后世的建筑木工者尊为祖师,对后世影响很大。

后来宋代高承所著的《事物纪原》中,就记载了西汉初期三杰之一的韩信在作战中使用过风筝。其中的记述是:楚霸王被困垓下,韩信制风筝让张良乘坐,飞上天空高唱楚歌,瓦解楚营军心。

这也说明在楚汉相争时期,汉将韩信在攻打项羽所率领的西楚军时,他就曾经利用风筝去侦察了西楚军的兵力虚实情况。《事物纪原》 宋代高承编撰的一部书,专记事物原始的属性。此书共10卷,共记载了1765件事。此书每部以四字标目,如“天地生植”等,详细记录了各种事物的原始属性。该书涉及面很广。

而在有名的垓下之战时,项羽的西楚军被刘邦和韩信的汉军围困,韩信也派人用牛皮做成风筝,上面加上竹笛。这些风筝迎风作响,就好像很多人在一起吹笛子一样。汉军配合笛声,纷纷唱起了楚地的民歌,这也直接涣散了西楚军士气。■风筝寿星佬

至东汉期间,东汉著名发明家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以后,那时的坊间才开始用纸来做风筝,慢慢才被称为“纸鸢”。文宣帝 (529年~559年),名为高洋,字子进,一名晋阳乐。他是南北朝时期北齐政权的开国皇帝。他相貌奇特,幼时其貌不扬,沉默寡言,其实大智若愚,聪慧过人,深沉有大度。他在位时励精图治,还加固了长城,这对边疆的稳固起了很大的作用。经过他一系列的改革和发展。齐国慢慢地变得强盛起来。

至于“风筝”这个名字的确定,应当归功于南北朝时期后汉帝王汉隐帝时的大臣李邺,他在宫中曾以线放纸鸢作为游戏,用来取悦汉隐帝。

李邺在纸鸢头部安装了一个竹笛,当风筝飞上天后,风吹入了竹笛里,便发出像古筝一样的响声,因而“纸鸢”才得名“风筝”。

关于这个故事,史书中的原话是:

李邺于宫中做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故名风筝。

因此,在南北朝时期,风筝大致被分为两种,一种不能发出声音的叫“纸鸢”;而“纸鸢”上装有竹笛的能发出声音的才叫“风筝”。

后来《事物纪原》和史书《新唐书》分别记载了利用风筝求援的轶事。南朝时期的549年,敌军将梁武帝萧衍围困在梁国都城建邺城中。此时,城墙被敌军四面包围住,城内外断绝了联系。于是,有人便给萧衍献计,让他制作“纸鸦”将求援信系在其中。■放风筝■龙头风筝

萧衍觉得这个办法不错,他便令士兵制作了“纸鸦”,然后他在太极殿外,趁着西北风时施放出去,用来向外求援。

但很不幸的是,这“纸鸦”被敌军发觉了,还以为是“妖术”,便纷纷用弓箭将它射落下来了。这便是风筝用于传递军事情报的开始。

更为离奇的风筝传闻见于《白石礁真稿》。559年,北齐文宣帝时,彭城王元勰的孙子元韶被囚禁在地牢里。

元韶的堂弟为元韶制作了风筝,他们两人从金风楼乘风筝双双飞逃。这些传奇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人关于风筝飞行的奇思妙想。辟邪 也称“避凶”,是一种迷信的说法。它是一类铭记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的信物。我国传统文化认为,广义的辟邪,或者民俗中的辟邪应该指一种行为以及它所引起的一些礼仪形式。我们在艺术史中所说的辟邪是狭义的辟邪,是广义的辟邪行为所寄托的一种实物形式,或者说是辟邪行为的一种工具。

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曾经写过一首关于风筝的诗,其中写道:

有鸟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

去地渐高人眼乱,世人为尔羽毛全。

风吹绳断童子走,余势尚存犹在天。

愁尔一朝还到地,落在深泥谁复怜。笛 我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横吹木管乐器之一,一般分为南方的曲笛和北方的梆笛。它常在我国民间音乐、戏曲中运用,是我国音乐的代表乐器之一。大部分笛子是竹制的,但也有石笛和玉笛。不过,制作笛子的最好原料仍是竹子,因为这种材料的笛子声音效果最好。

还有,唐代诗人高骄在他所写的《风筝》诗中这样描述:

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

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人物风筝

这些诗句都说明了,在隋唐时期,放风筝已经普及了。那时候风筝的制作工艺更加完美,形式多样,上面所附带的竹笛也更加悠扬悦耳了。

其实,关于风筝真正的起源,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大多数人认为,古人发明风筝主要是为了怀念已故的亲友,所以人们通常都会在清明节时,将慰问故人的情意寄托在风筝上,希望借助风筝传送给死去的亲友。

所以,放风筝作为我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之一,已经流传很久了。据考证,我国古代从元宵节后,放风筝活动可以一直持续至清■制作风筝明节,所以古时也把清明节称为“风筝节”。

在隋唐时期以前,放风筝还是一项具有巫术意义的户外活动,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放掉身上的晦气。当风筝放飞升高后人们就有意把引线剪断,然后让风筝远远飘去,据说它这样可以带走人们身上的晦气、烦恼、苦闷、忧患和病痛。

清明时节,碧空万里,慧风和畅,草木萌发,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候。于是在这一天,古人便将自己的苦恼事都写在了纸上,然后人们将纸扎在风筝中放飞,让写着烦心事的纸随着风筝一去不复返。清明节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一百零八天,节气是按照阴历制定的。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同时,清明节也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是我国重要节日之一。

因此放风筝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娱乐活动,也成为古代人们节日辟邪的一种护身符。当然,随着时光的流逝,放风筝早已经冲去了旧时的巫术色彩,古人只不过是借此表达了自己的美好愿望而已。放风筝在我国古代已经成为了一项颇受大众喜爱的娱乐活动,人们在户外放风筝大大地舒展了平日里紧张严肃的气氛,调节了忙碌的生活节奏。但放风筝这种护身符并不是古代人人都可以享受的,因为风筝做工精细,它的价钱也很昂贵,所以■放风筝剪纸画放风筝就成为一种高雅的娱乐活动。其实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没有能力抵御疾病以及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他们便祈求天赐好运。这种心理表现反映到放风筝中就是放晦气的习俗。

古代人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晦气并交上好运,同时又能给自己带来吉祥。因为放风筝是在放晦气,所以古人在放风筝时不管风筝如何玲珑好看,最后都必须剪断牵线,让它飞走。古人通过这样的方式,以求达到消灾祛难的目的。阅读链接关于风筝的起源,还有一种叫做“飞鸟说”的观点。飞鸟说来自于古代的风筝形状,那时候风筝的结构、形状和扎绘技术,一个突出的标志就是大多数都是鸟类的形状。这可能是我国古人受飞鸟的启发,模仿飞鸟而制造出来的一种游戏工具。古代人们崇尚飞鸟、热爱飞鸟、模拟飞鸟而制作风筝,这也说明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一种追求。宋元时期风筝的发展创新

在北宋宋徽宗时期,江南钱塘地区有一个七八岁的小孩,他叫李东。李东聪明活泼,非常机智。

有一天李东与小伙伴们一起去街上放风筝,一不小心,将风筝的线扯断了,风筝被风吹到了一个员外的花园里。那个员外是钱塘很有名的富人,但是他很凶,而且自以为有些才华,总是看不起别人。

小伙伴们都很胆小,害怕那个员外,都不敢去他家要风筝。唯独李东胆子比较大,他翻墙想去拾回风筝。

正好这个员外在家中院子里喝茶,他看见从墙外跳进来一个小孩,先是吓了一跳。

后来员外看李东文质彬彬的,不像是坏孩子,而且通过跟李东交■人物风筝谈,知道了他是来捡回风筝的。于是,那个员外便拿着风筝逗李东,他说:“小孩,你想要风筝吧?那我出个对子,你要是能对上,我就还你风筝。”李东点头同意了,墙外的小伙伴们怕李东出事,都爬上墙头往里看。员外看到那群小孩,他便以此为题目对李东说:“童子六七人,独■蝴蝶型风筝汝狡!”

李东看了看员外的气派,知道他肯定是个大官,便觉得这个员外一定有2000石的俸禄,于是他就对了个缺尾巴的下联:“员外二千石,唯公……”员外 古代指正品官员以外官员,全称为“员外郎”,也可以指地主豪绅。其实正品官员以外的官员,也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官制的改革,明代以后员外郎成为一种闲职,它不再与科举相关,而渐渐和财富联系在了一起,只要富人肯花银子,他们都可以捐一个员外官职来做,所以一些富豪都可以称为“员外”。

李东故意不把最后一字说出来,而且他还笑着说:“唯公……唯公……”他拉着长音,调皮地与员外周旋了起来。

员外以为他对不上来,得意地说:“小孩,唯公什么,你是不是对不上了?”

李东说;“这最后一个字,我早就有了,可是我故意不说。”

员外不懂什么意思,于是便问他:“你这是为什么呀?”

李东说:“你如果还我风筝,那这句便是‘唯公廉’,如果你不还给我,那就是‘唯公贪’了。”元朝 (1271年~1368年),是我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的少数民族王朝。元朝由元世祖忽必烈于1271年所建。他的前身是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大蒙古国。

这员外一听就笑了,他觉得这孩子非常聪明,而且很有机智。他这样的大人物,自然也不会为了一个小小的风筝,落下个贪婪的名声,他笑着把风筝还给了李东。

在宋元时期,风筝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那时候,人们大都是在春风和煦的二三月放飞风筝。而且宋元时期的风筝制作技艺很是高超,从扎细竹骨架,到糊以纸绢,涂以彩绘,调准提线,系以长线,这一道道工序流程都十分讲究。谢宗可 (1276年~1330年),元代著名诗人和文学家,擅长写诗,有咏物诗一卷,多写如纸鸢、睡燕和茶等咏物类诗。被收录在清代百科类书籍《四库总目》中,流传于世,对后人研究古代物件提供了方便。

元代著名诗人谢宗可也有一首关于风筝的诗句,其中写道:

孤骞稳驾剡溪云,多少儿童仰羡频。

半纸飞腾元在已,一丝高下岂随人。

声驰空碧东风晓,影度遥天化日春。

谁道致身无羽翼,回看高举绝红尘。■雁式风筝

这也说明了,宋元时期的风筝已经在民间广泛流行起来了。■放风筝图

宋代时期放风筝的风气大盛,主要是由于皇帝宋徽宗非常喜欢风筝,他不但是风筝的热心倡导者,还亲自主持编写了《宣和风筝谱》。由于皇帝对风筝的热衷,这使得风筝在我国北宋传播地很广。宋徽宗 (1082年~1135年),名赵佶,他是宋代第八位皇帝。先后被封为遂宁王、端王。1100年正月称帝,第二年改年号为“建中靖国”。宋徽宗在位25年,终年54岁,葬于永佑陵。他喜好诗词文学,自创了一种书法字体被人们称之为“瘦金书”,对后世文学发展有很大影响。

后来,至南宋时期,风筝制作工艺已经相当发展了,放风筝在全国各地已经成为一种盛行的娱乐游戏。当时已经有了放风筝的比赛活动,比赛常在春游时进行,地点在城郊野外,比赛方法据南宋著名文学家周密所著的《武林旧事》,卷三《西湖游幸》中记载到:

竞纵纸鸢,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绝线者为负。

也就是说人们各自开始放风筝,然后让两根风筝线绞在一起,若风筝线先绞断了,那它就被淘汰了,最后仍然能保持不断线的风筝才是风筝中的王者。《武林旧事》 宋周密撰写。成书于1290年以前。作者按照“词贵乎纪实”的精神,根据目睹耳闻和故书杂记,详述朝廷典礼、山川风俗、肆经纪、四时节物、教坊乐部等情况,为了解南宋城市经济文化和市民生活,以及都城面貌、宫廷礼仪,提供较了丰富的史料。

在宋代,人们把放风筝作为锻炼身体的功能,寻常百姓在清明节时一定要放风筝的,他们将风筝放得高而远,然后将线割断。想借此让风筝带走一年所积攒下来的霉气和晦气,这也是从隋唐时期沿袭下来的风筝风俗。

在宋元时期,我国传统的风筝一般分为硬翅、软翅、板子、串子和立体等几种类型,如果按地域和风格,又可以分为潍坊、南通等地方特色的风筝。

民间还创造了风筝上的附加物,比如带有音响的“鹤琴”和“锣鼓”,也有灯光装置的“灯笼”,还有散落携带物的“送饭儿的”等,这些都是我国风筝独具的特色。

我国风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高超的技艺,而关于风筝技艺的书籍也有很多,如宋徽宗主持编写的《宣和风筝谱》便是其中较早的一本,其他就是宋元时期各风筝世家或风筝玩家个人收集的谱式了。

在宋元时期,虽然这些谱式各自都有些局限性,但它们毕竟是很可贵的风筝资料。其中值得一提的,便是除“风筝谱”之外还有一种可贵的实物资料,那就是“风筝条”,通俗来说就是制作某种风筝骨■葫芦型风筝架所用的标准竹条。这些“风筝条”都是在生产风筝的世家中代代相传的珍贵宝物”。这就弥补了宋元时期“风筝谱”上只有画面,没有骨架或只有骨架而没有具体竹条尺寸和粗细变化的不足,这也使宋元时期的风筝技艺的流传地更加完整了。大儒 也叫“鸿儒”,多指有学问、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儒家学者。如孟■风筝剪纸子、朱熹、顾炎武等,都是儒家的著名人士。

其实,宋元时期的风筝很少是在文字、图画和实物中流传的,那时候的民间的风筝工艺技艺大多都是靠“口传心授”的,这就是在宋元时期民间风筝制作艺人中使用的“诀”。它也是为了好教好记和保密所用的“风筝歌诀”。

由于宋元时期风筝制作艺人都不是大儒,而是普通手艺人,他们的文化水平所限,这些歌诀往往有音无字或者有字无形,歌诀在流传中丢失、修改和讹误很多。六艺 我国古代儒家要求儒士需要掌握的6种基本才能,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在历史上,朝廷供养一些有为的学生,让他们做国士后才教他们这六艺,用以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

在宋元时期,我国传统风筝的技艺概括起来只有4个字,也就是“扎”、“糊”、“绘”和“放”,也简称为“四艺”,但这四艺却与我国传统的“六艺”意思完全不同。简单地理解这四艺也就是扎架子、糊纸面、绘花彩和最后放风筝这4个流程。

但实际上这4个字的内涵要广泛得多,几乎包含了宋元时期传统风筝全部的技艺内容。如“扎”包括“选”、“劈”、“弯”、“削”和“接”等;“糊”包括了“选”、“裁”、“糊”和“边”等。“绘”字包括了“色”、“底”、“描”、“染”和“修”等;最后一道工序的“放”同样也包括了“风”、“线”、“放”、“调”和“收”等。

而这宋元时期风筝艺人的四艺歌诀,他们把这些制作风筝的手艺歌诀综合活用起来,就要达到风筝的设计与创新的高标准了。

详细来说,宋元时期的风筝是用细竹扎成骨架,再糊以纸或绢,系以长线,利用风力升入空中。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风筝技艺包括“扎、糊、绘、放”4种技艺,而“扎”就是要达到左右对称,也就是左右吃风面积要相当,这其中又包括了选、劈、弯、削、接等环节。“糊”就是要保证全体平整,保持风筝的干净利落;“绘”就是说要做到风筝远眺清楚,近看也要真实的彩绘效果,又包括了色、底、描、染、修等步骤;最后一步“放”,也就是要依据风力调整风筝提线的角度,又包括了风、线、放、调、收等。

宋元时期的风筝的种类主要分为“硬膀”和“软翅”两类,硬膀风筝翅膀坚硬,吃风大,飞的较高。而软翅风筝柔软,飞不高,但■风筝飞的远。宋元风筝在式样上,除了传统的禽、兽、虫、鱼外,还发展出人物风筝等新样式。众所周知,风筝上天有两个必要的条件,第一风筝要在有风的天气下,它才能放飞;第二风筝还得要有提线的牵引,所谓的“断线的风筝”在短暂的飘远之后必定会掉下来,这便是没有了牵引力。板鹞 又名南通板鹞,以其形■放风筝古画同门板而得名,以巨大、彩画、布满哨子、音色宏亮而成特色。大六角风筝最常见,数个小六角风筝并连在一起,可以变出“七星串联”、“十九星串联”等样式。彩画多用红、黄、黑色,与蓝天白云形成对比。板鹞上布满数百个大小不一的哨子,最大的哨子称“嗡声”,用大葫芦做成,形同大木桶,发音如大提琴;小哨子用栗壳、百果壳等做成,发声尖亮。

山东潍坊是我国风筝之都,在宋元时期,潍坊就已经是非常著名的风筝产地。后来,在潍坊的北海滩上放起了一条巨型龙头蜈蚣,当时是全国最大的了。

南通也是宋元时期风筝的主要产地,南通曾经放飞了一只六角板鹞,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南通位于黄海之滨的淮南地区,古人将它与潍坊相提并论,合称为“潍南江北海西头”,是我国四大风筝产地之一,这里盛产板鹞风筝,为宋元时期全国绝无仅有的。

这种板鹞风筝硕大无比、平整如板,它由六角形为基础,通过组合变化,结构成串连星式南通风筝。板鹞风筝外形古朴,绘画精细,鹞面装有数十乃至数百只大小不一的哨口。

当这些板鹞风筝在放飞时,它们会发出不同的音响,组合成一支雄壮的空中交响乐,有如机群掠空,震耳欲聋、又似江海怒涛,汹涌澎湃。

南通的造型风筝,通常以“如皋”所出产的风筝为代表,它融汇了灯彩、绘画、风筝于一体,与北派风筝相比,更显得精巧工细,灵活美观了。

在宋元时期,南通人放鹞子风筝绝对算是件很大的事。在放风筝之前,村里人要将风筝供在堂屋里,香烛纸马,恭敬如仪。

放飞时要由一个身强力壮,经验丰富的老手做“头把手”,这个人带着10多个人拉绳,还要有一组人扶着风筝放飞,叫“丢”。

如果风筝如一飞冲天,那么人群就欢声雷动,因为南通人认为风筝一飞冲天预示着下一年的大丰收,还能象征着万事如意。

南通人认为风筝上的哨鸣可以震天地,震慑妖魔。但如果鹞子风筝断了线,摔落下来掉在别人的房子上则认为是不吉利,甚至是“不顺遂”的事。

其中,最有趣的是,南通人认为放风筝的线不许妇女跨越或脚踩,否则就放不上天。

南通人如果遇到这样的事,他们就要接连几天去拜服烧香,磕头庇佑,然后再把鹞子风筝撕碎丢入河滩,把“晦气”丢掉。

其实,在宋元时期,还有一种四川风筝。它主要流传于宋元时期成都和绵竹等地,它是半印半画的,先在纸上印好人物或动物形象的墨线轮廓,然后糊在骨架上,再■人物风筝用红、黄、蓝、绿等水画粗粗刷几笔,这样显得更加潇洒流畅了。四川风筝有一种“羊尾巴”风筝,形制小而且没有装饰图案。通常三五个风筝串在一起,人们在放飞它们时,总是摇摇摆摆的,如同羊群在摆尾巴;还有一种梯形风筝,也是别处没有的。成都柏树林地区曾经是过去有名的风筝市场。■风筝寇准 (961年~1023年),北宋时期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后来,皇帝为他篆名“旌忠”。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传有《寇忠愍诗集》3卷,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

在宋元时期,很多诗词文献上都有对风筝的记载,比如元代著名诗人谢宗可有一首关于风筝的诗,诗写道:

凭依片纸得天飞,何故声扬欲作威。

瘦骨几茎徒远举,柔丝千尺总危机。

云晴日暖春初好,雨骤风狂事渐非。

高树上林须引避,牵缠到底不能归。

还有,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和诗人寇准,就曾经写过了一首吟咏风筝的《纸鸢》诗句,诗写道:

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

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该诗虽然题目叫做《纸鸢》,但全诗中却不见“纸鸢”两字,甚至也看不到纸鸢的形象。诗人寇准意在借物写景,借景抒怀。“碧落”指天界、天空。前句写环境气氛和眼前所见。也就是在初秋,晴朗的天空下,风力不大,所以风筝难以升空高飞。后句遐想抒怀,表达了风筝只有凭借风方可腾云而飞的现象,抒发寇准的感叹。陆游 (1125年~1210年),南宋时期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他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9000多首,内容极为丰富。他的著作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不仅谢宗可和寇准,宋元时期很多诗人都吟咏过风筝,南宋时期著名诗人陆游就有一首《观村童戏溪上》,诗写道:

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蝴蝶风筝

陆游写出了南宋时期儿童游戏的丰富,其中就有两种游戏比较有名,一个是骑竹马,另外还有一个便是放风筝。竹马 古代儿童游戏时当马骑的竹竿。典型的式样是一根杆子,一端有马头模型,有时另一端装轮子,孩子跨立上面,假做骑马。由于竹马是古代人们儿童时期所玩器具,因此也有成年后回忆儿童时代生活,而以竹马为题材进行文学创作的。

这句诗的意思是,竹马在地面上奔跑,晃晃悠悠连人带“马”冲进了烂泥塘里,好不扫兴;风筝在空中飞舞,左摇右摆,又飞又叫,好不骄横。

值得关注的是,诗人陆游写风筝与风的关系时,手法与众不同。陆游不说风筝凭借风力而飞,他却说风筝挟持着大风在空中飞扬跋扈。在这里,陆游把风筝视为一种生灵,真是把风筝给写活了。

宋代还有一个诗人叫王令,他也写过一首关于风筝的诗,诗写道:

谁坐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

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遂为安。

扶摇不起沧溟远,笑杀抟鹏似尔难。

该诗中的“端”是两宋时期布帛的单位,一丈八尺为一端。诗中的“末多端”是指不多、不远的意思。也就是说放风筝的人未必就是因为飞鸟飞得不远,才把风筝放起来以增添空中壮观景象,然而王令是把风筝当作一种飞鸟一样看待了。在他诗中,那风筝乘线凭风飞去,直冲云霄,虽然不一定能够到达那高旷至极的天际,却能终日飞翔久久不落,就连那相传一飞九万里的大鹏鸟,估计也没有这种本领。■孩童在门前放风筝■放风筝泥塑

这是一首宏观描写风筝的诗,王令不写风筝的形状、色彩,甚至也不写风筝是如何飞起来的。王令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力,以衬托、对比、夸张的手法,将风筝飞升的气势尽显无疑,写出了风筝最本质的特性,也就是风筝可以飞得很高,放飞线的角度很大,稳定性很强,这也正是南宋时期评价风筝好坏的一个标准,也是宋代风筝爱好者们不断追求的境界。阅读链接其实,南宋时期还有一种叫做“斗风筝”的游戏。打斗的风筝多为长方形硬板子,风筝从背后勒成瓦形,或竖或横,绘画简洁明快。风筝后面并没有拴着尾巴,而是凭借强风,直接飞上天空,左冲右突,“嗡嗡”作响。当许多风筝同时升空后,它们并不回避,确实不断地碰撞缠绕,就像是在互相打斗,互相“割线”。一旦风筝线断了,就会任其飞去。最后,哪个风筝还留在空中,那它便是胜利者。那场面颇有陆游诗中的飞扬跋扈的气势。明清风筝的兴盛与吉祥寓意明代的永乐年间,有一人名叫万户。他出身于木匠世家,也曾经在大将军班背手下效力,专门供职于明代的兵器制造局。万户做事勤勉,爱动脑筋,他对各种兵器制造技术都进行过深入的钻研,因此,他深得大将军班背的喜爱。后来,班背因为得罪了朝廷权贵被害身亡,他临死前,将一本关于风筝和火箭制造技术的书籍留给了万户。■莲花风筝万户将这本书熟读了好几遍,他根据这本书造出了各种各样的风筝和火箭。在制造风筝和火箭的过程中,万户萌发了一种试图利用风筝和火箭,进行一次飞天试验的念头。■放风筝贴画

万户设想,火箭可以产生推力,而风筝可以飘在空中,如果人坐在椅子上,手持风筝,椅子下面绑上火箭。那么点燃火箭以后,人就可以借助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飞上天空,就可以在天上肆意遨游了。

万户为了将自己的设想变成现实,他进行了精心准备。等到一切准备就绪后,他就开始了飞天试验。试飞的地点他选择在一座山顶上,那天来了不少人。永乐 明成祖朱棣的年号,是明代第三位皇帝,从1403年至1424年,前后共22年。定都北京、郑和下西洋、编修我国古代类书之冠的《永乐大典》等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一时期。期间,经济社会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全国统一形势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万户坐在一把椅子上,他让人把自己捆在椅子上,他双手各持着一个大风筝。当一切都准备妥当后,万户叫人点燃了座椅下捆绑着的当时推力最大的47支火箭。随着火箭的烈焰喷射,万户连人带椅离开山顶向前冲去。

万户在空中停留了一晌,正当人们惊愕之时,他座椅下的47支火箭硝烟未尽,再没有了推力,万户靠着手中的两个风筝继续在空间漂浮。万户 明代著名发明家。他是第一个想到用火箭飞天的人,古时的火箭是将火药装在纸筒里,然后点燃发射出去,起初只是用于过年过节放烟火时使用的火箭,而他却想到用火箭将人送到天空,因此他被世人称为“真正的航天始祖”。

正这时,人们看见万户两手持着风筝,连人带椅一起冲进了山雾中,就此消失不见了。

一旁围观的人们都看见了,万户凭借着火箭的推力冲到了天空中,他又借助了风筝的浮力漂浮了一会儿。由于后来他神秘地消失了,人们便对万户的下落争吵不休,有人说他飞升做了神仙,也有人说他摔下了山崖。

至明清时期,风筝已经在全国各地都很流行了。那时候人们三五成群,常常在有风的天气去郊外放风筝。在明代,还有一种乌鸦形状的风筝,里面装满了火药。它可以飞上天,然后被投放在敌营中爆炸,被称为“神火飞鸦”。这是风筝用于明代军事中的最好体现。明代还有利用风筝测量风速的记载。足可见风筝确实是我国古代的重大科学发明之一。在明代时就已经在民间出现扎制风筝的专门艺人。后来到了清代,随着放风筝习俗的流行,风筝艺术也达到鼎盛阶段。■风筝■《放风筝》年画

在清代道光年间,清代著名诗人郭麟吟清明的一首竹枝词,其中描绘道:

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争上白浪河。

纸鸢儿子秋千女,乱比新来春燕多。

还有清代著名文学家郑板桥也有一首关于风筝的诗,诗写道: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

飞彩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

清代著名文学家和诗人舒铁云曾经写了一首长诗来歌咏风筝,诗写道:

杏花深巷春泥消,粥香饧白闻吹箫。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