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讲英国史(第一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9 20:26:15

点击下载

作者:(英)查尔斯·狄更斯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狄更斯讲英国史(第一卷)

狄更斯讲英国史(第一卷)试读:

作品简介

《狄更斯讲英国史》是一本由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为自己的儿女所编写的一套历史书籍,最早于1851年1月至1853年12月连载在英格兰周刊《家庭箴言》(Household Words)上;当时狄更斯亦出任本杂志编辑。本书一共分为三卷,讲述了从公元前50年到公元1689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之间的英格兰历史,其中也涵盖了部分苏格兰、爱尔兰和法兰西的重大历史事件。虽为历史书,但狄更斯使用了更为风趣、更具故事性的文学写作手法,并在史实的基础之上加以创造,将文中对话和人物情感塑造得惟妙惟肖,带给读者身临其境一般的感受。此外,狄更斯一贯诙谐幽默的写作风格和讽刺口吻依旧贯穿全文,而且通过讲述历代君王的沉浮,作者也表达了一种世事难料,繁华落尽,一切终将归为尘土的超凡心境,并引发读者对人生真谛的思考。

本书第一卷(既第一至第十四章)分为四个部分:撒克逊入侵、斯堪的纳维亚入侵、诺曼征服,和盎格鲁-诺曼王朝在英格兰的巩固和发展。这一段历史见证了英格兰早期的动荡、分裂和统一,如果想要更深入地了解现今英格兰的文化,这段历史可谓是必不可缺的奠基石。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卷的最后三章,作者特意描写了安热万王朝的崛起和衰落,解释了英法两国矛盾的根源,并为占据第二卷主导地位的英法百年战争埋下了伏笔。

此译本最大的特点是保持了原文风趣的叙事风格,以讲故事的口吻传达了作者的意图,打破了“历史书枯燥无味”的传统观念。另外值得提及的是,出了忠实原文之外,本书的译者们为读者提供了详尽、谨慎的注解,以供有兴趣深入了解的读者查阅、参考。

作者简介

查尔斯·狄更斯(全名查尔斯·约翰·赫法姆·狄更斯),于1812年2月7日出生于英格兰的朴次茅斯。年幼时期,他的父亲由于负债而入狱,狄更斯不得不放弃求学,转入工厂工作。虽然他所受教育有限,但早年的贫困赋予狄更斯独特的经历和视角,为他日后的写作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终成为了维多利亚时代最伟大的文学家。在他的一生中,他一共出版过15本长篇小说、5本中篇小说、上百篇短篇小说以及数篇纪实文学;此外,他一生致力于改善儿童权利、教育,和其他社会改革活动。他最为耳熟能详的作品包括《雾都孤儿》、《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远大前程》等。

第一章:古英格兰和罗马人

要是您看看世界地图,就会发现在东半球左上角的海域中,坐落着两处岛屿。这便是英格兰-苏格兰岛,以及爱尔兰的所在了。从大小上来说,英格兰和苏格兰占据了两座岛上大部分地盘,爱尔兰次之。至于那些小小的邻岛,则大多是苏格兰的零碎土地,它们袖珍得在地图上只呈现出一个个小黑点。海水长年累月奔腾不息,我猜小岛们很有可能是被这股力量分离开来的。[1]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我们的救世主降生于人间、躺在马厩里睡觉之前,这些岛屿就已经在这儿了。海水汹涌澎湃,在它们四周咆哮着,就像现在这样。可当时并没有雄伟的船舰和勇敢的水手在海面航行,穿梭往来于世界各地。相反,海上冷清极了;小岛孤零零地浮在广阔无垠的水面上,海浪泛着泡沫,冲刷着峭壁,刺骨的寒风从森林上方吹过,但是它们没能为岛屿带来探险者,野蛮的岛民们对世界其它地方没有任何了解,世界其他地方也对他们一无所知。

据人们推测,最先来到这些岛屿的是以从事买卖著称的腓尼基人[2];他们乘着船来到这里,发现岛上盛产锡和铅。如您所知,这两样东西都非常有用,而且直到今时今日,它们还出产自沿海地带。康沃[3]尔最著名的锡矿就位于近海的地方。我曾经见过其中的一处矿区,离海近得连水面下方都给挖空了。而且,据矿工们说,在暴风雨天气里,当他们在地下深处作业的时候,能听到海浪雷鸣般的声音在头顶响起。因此,沿着岛边航行的腓尼基人没费多大周折,就找到了蕴藏锡和铅的地方。

为了获取这些金属,腓尼基人和岛上的居民做起了买卖,并给对方一些其他有用的物品作为交换。起初那些岛民都是些可怜的野蛮人,他们要么几乎一丝不挂,要么仅以粗糙的兽皮蔽体,还用有色的泥土和植物汁液在身上染色——就像其他野蛮人常做的那样。可是当腓尼基人乘船过海,到了对面的法兰西和比利时海岸之后,他们这样对当地人说:“我们已经去过对面的白色峭壁了,也就是您们在晴天里瞧见的地方;而且,我们还从那个叫做不列颠的国家带来了这些锡和铅。”一些法兰西人和比利时人也因此被吸引过去。他们在英格兰的[4]南岸定居下来,如今这个地方被称作肯特。尽管这些人自己也属于[5]蛮荒民族,却教会了野蛮的布立吞人一些有用的技术,提高了那儿的土地生产率。大概还有其他人从西班牙远道而来,在爱尔兰安家落[6]户。

就这样,外来者逐渐和岛民们融为了一体;未开化的布立吞人形成了一个野蛮、大胆的民族。他们依然蛮荒,这一点几乎丝毫未改,尤其是在远离海洋、外来定居者足迹鲜至的内陆地区;但是他们坚强、无畏、百折不挠。

这是一个森林和沼泽随处可见的国度,大部分地区雾霭茫茫,寒气逼人。您会觉得没有任何道路、桥梁、街道或者房屋配得上它的名字。所谓城镇,也不过是一些房顶覆盖着稻草的小屋子聚在一起罢了。它们隐藏在茂密的森林当中,四周环绕着一条沟渠,还有一道矮墙,墙身要么是泥巴砌的,要么是一根根树干叠成的。居民几乎不种谷物,也不铸造钱币,他们靠吃自家牛羊为生,把金属圈当做钱来用。野蛮人通常很会编东西,这儿的人也不例外;他们会纺织一种粗糙的布料,还能做些糟糕透顶的陶器。可是在建造堡垒方面,他们却高明许多。

他们编制出覆盖着兽皮的船,却极少冒险远离海岸。他们把铜和锡混在一起铸成了剑,可这些剑的形状却并不雅观,质地也软得很,受到重击就会折弯。他们还造出了轻便的盾牌、又短又尖的匕首,以及长矛——人们把矛掷向敌人后,再通过固定在矛杆上的长条状皮革把它们拉回来。矛杆粗大的一头还装有能连续发出短促尖利声的器具,意在吓唬敌方的马匹。古代的布立吞人被划分成多达三四十个部落,每个部落都由各自的的小首领掌管。布利吞人经常互相攻击,就像野蛮人常做的那样;作战时,他们往往会使用到那些武器。[7]

他们对马儿钟爱有加。肯特的战旗上就画着一匹白马。他们训练和指挥马儿的本领让人叹为观止。实际上,尽管现代人的智慧已大大提高,可那个时代的马儿(虽然体格较小,数量却很庞大)被调教得太棒了,可以说此后几乎已没有什么提高的余地。每一句号令它们都可以听懂并照做,而且当主人步行作战的时候,马儿们还会在喧闹嘈杂的战场上自己站着不动。要是没有这些既通人性又靠得住的动物,布立吞人最出色的技术大概也就派不上用场了。我所说的技术,就是战车和马车的建造与操纵;他们在这方面可是历史闻名呢!每类战车中最优良的那种,都是前面高度差不多齐胸,后面敞开;而车上的人全都站着,一个人驾驶,两三个人作战。拉车的马儿被训练得相当好,能够在碎石遍布的道路上飞快地奔驰,甚至可以穿过丛林,还能将主人的仇敌撞倒,踏在自己蹄下。车轮上还固定着剑刃和大钐镰的刀刃,从车身两边伸出来;当敌人被马儿踏倒在地时,就会被这些利器削成碎片。即使全速前进的时候,驾驶员只消一声号令,马儿也能立刻停下来。这时士兵便从各自的战车中纷纷跳出来,疯狂地砍杀周围的敌人;密集的剑雨落下来,铺天蔽日,随后他们就会跃上马背,或者踏上车辕,反正总有办法跳回战车里。一旦脱险,马儿就再次疾驰而去了。[8]

布立吞人信奉一种奇怪而可怕的宗教,叫做德鲁伊教。这种宗[9]教似乎是很早以前从对面那个叫做法兰西、古时候称为高卢的国家传过来的。它把日、月、大蛇,以及某些异教中的男女神灵混在一起当做崇拜的对象。德鲁伊教徒对大多数仪式内容守口如瓶,他们假扮成巫师,拿着魔杖;每个人的脖子上都挂着东西,对无知的民众说那是装在金匣子里的蛇蛋。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德鲁伊教的仪式上会牺牲活人用做祭品,并对某些嫌疑犯施以酷刑,而且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甚至还会把一些人和动物同时关进柳条编制的大笼子里活活烧死。德鲁伊教的教士们对橡树和槲寄生具有某种崇拜之情;后者就是如今我们在圣诞节期间挂在房子里的那种植物,它的白色浆果会寄生在橡树[10]上。教士们在一座被称为“圣林”的幽暗森林里相聚,并用神秘的方法对来向他们求知的年轻人进行教导,有些青年留在他们身边长达二十年之久。

德鲁伊教徒们修建了高大的露天神殿和祭坛,有些建筑的残骸一[11]直保留至今,其中最非凡绝伦的则要数索尔兹伯里平原上的巨石阵[12][13][14]了,而在肯特郡梅德斯通市附近的蓝铃花山上,还有一座由三[15]块奇特的石头组成的巨石阵,叫做基茨科蒂墓室。对组成这些建筑的大石块进行检测之后我们得知,唯有在某种机械的帮助下,人们才能抬起这些大家伙,这种机械制作精巧,现今已十分常见,可显然布立吞人给自己建房子时并没有用到它,否则那些房子就不会如此不舒服了。那些德鲁伊教徒,还有跟他们在一起呆了二十年的弟子们,的确比其他布立吞人懂得多,所以如果是他们躲开别人的视线盖起了这些建筑,再假装用魔法创造了它们,倒也不足为奇;也许他们还参与了堡垒的建造呢。总之,这些人神通广大,又极受信任,照自己制定的法律行事,还不用纳税,他们不喜欢自己的职业才怪呢!除此之外,他们还使人们相信,信奉德鲁伊教的人越多,大家就越幸福,所以他们拥有成群结队的信徒也不足为奇。但是如今的德鲁伊教徒已经不那样做了,他们也不再装模作样地拿着巫师魔杖、戴着蛇卵——当然,任何地方都没有这样的事发生了,想到这个还是挺让人欣慰的。

这就是距离我们的救世主降生五十年之前布立吞人的进步情形,[16]此时的罗马人在尤利乌斯·凯撒大将军的统领下,已经掌控了当时的已知世界。那时候凯撒刚刚征服了高卢,还在那儿知道了许多有关对面那座有着白色峭壁的岛屿之事,又听说住在岛上的布立吞人勇敢无畏,有的还被请来帮助高卢人反抗自己呢!他见距离这么近,便决定接下来就到不列颠去,征服那个国家。

于是,尤利乌斯·凯撒带领一万两千名士兵,分乘八艘船,漂洋[17][18]过海来到了我们这座岛上。他从加来和布洛涅之间的法兰西海岸出发,“因为那里是到不列颠去的最短路径”;现在我们的轮船每天都沿这条路线走,也正是这个缘故。他以为能轻易征服不列颠,但事情并不像他预料的那样简单,因为无畏的布立吞人作战极为勇猛,凯撒的骑兵又不在身边(一场暴风雨把他们逐了回去),再加上有几艘船在靠岸后被一个高高的海浪击成了碎片,他可谓是冒着一败涂地的极大风险。然而,勇敢的布立吞人每击败凯撒一次,凯撒总能向他们加倍讨还。尽管不是完全心甘情愿,可他还是愉快接受了对方的求和,离开了。

可是,第二年的春天他却又来了,这回带来了八百艘船和三万士兵。对此,不列颠部落选出了一个布立吞人做他们的大将军;在拉丁[19]语里,这位将军的名字是卡西维劳努斯,而他的布立吞名字则是卡斯沃尔伦。他可是位骁勇善战的将军,其士兵和他一起抗击罗马敌军时都表现得十分出色,害得罗马士兵一看见大片飞扬的尘土,或者听到不列颠战车疾驰时发出的咯咯声,就胆战心惊。除了几场规模较小[20][21][22]的战斗以外,在肯特郡的坎特伯雷市、和萨里郡的彻特西市,和一座沼泽四布的林间小镇,这三个地方附近都发生过战役。最后那个镇子就是不列颠领土的首府,也是卡西维劳努斯的地盘,估计距离[23][24]现在的赫特福德郡圣奥尔本斯市不远。然而,从总体上来说,尽管他和他的士兵作战时总是勇猛如狮,但勇敢的卡西维劳努斯还是吃了败仗。再加之其他的布立吞首领对他心怀嫉妒,老是跟他吵架,各首领之间也争执不断,于是他不再坚持,提出了求和。尤利乌斯·凯撒很高兴能够轻松地授予和平,就带着剩余的船和士兵再度离开了。他本来指望在不列颠寻找珍珠,据我所知他可能确实找到了一些。可是不管怎么说,他肯定找到了美味的牡蛎,而且还遇见了坚强不屈的布立吞人。我敢肯定,他对于后者的抱怨和八百年后的那位法兰西大[25]将军拿破仑·波拿巴如出一辙。拿破仑曾说过,在被英格兰人打败以前,他们从来没见过这样蛮不讲理的家伙;我相信他们从来没见过,而且以后永远都不会见到。

将近一百年过去了,不列颠一直平安无事。人民不仅改善了城镇的样貌,生活方式也有所进步。他们变得更加文明开化,还走出家乡,从高卢人和罗马人那里学会了很多东西。终于,罗马皇帝克劳迪厄斯[26][27]派能征善战的奥卢斯·普劳提乌斯将军,带着千军万马来征服岛屿,而且没过多久皇帝也亲自披挂上阵了。但他们收获很少,于是又[28]来了个名叫欧斯托里乌斯·斯卡普拉的将军。一些布立吞部落的首领屈服了,但其他人却决心誓死抗敌。这些勇士当中的佼佼者就是卡[29]拉克塔库斯(又名卡拉道克),他带领军队,在北威尔士的山区向罗马人发起攻击。“这一天,”他对自己的士兵说,“会决定不列颠的命运!你们是自由之躯,还是终身为奴,从此刻开始就要见分晓。记住你们那些勇敢的先人,就连高高在上的凯撒都被他们赶回了大海那边!”士兵们一听到这番话,就一面发出震天的呼喊,一面向罗马人冲去。可是在近身搏斗的过程中,布立吞人的武器相对落后,罗马人的利剑和盔甲比它们强太多了,结果布立吞人败下阵来。勇士卡拉克塔库斯的妻女被捕,兄弟自首,而他本人被虚伪且卑鄙的继母出卖,也落进了罗马人手里。对方押着卡拉克塔库斯和他的全部家人,耀武扬威地回了罗马。

可是,了不起的人即使虎落平阳、被捕入狱、锁链加身,也一样了不起。卡拉克塔库斯那高贵的仪态和忍受苦难时的威严,让聚集在街头围观他的罗马百姓深受感动,他和家人们因此重获了自由。至于他那颗伟大的心是否已经破碎,他是死在了罗马、还是回到了自己亲爱的故乡,就没有人知道了。时光飞逝,沧海桑田。英国的橡子长成了一棵棵大树,在几百岁高龄的时候根枯叶败,后来啊,新的橡树又从原地破土而出,活了一大把岁数之后也离开了我们;勇士卡拉克塔库斯余下的故事也慢慢被人遗忘了。

尽管如此,布立吞人却不愿屈服。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发动起义,数以千计的人牺牲了,死时手上还拿着武器。他们一有机会就反抗。[30]这不,又有个名叫苏维托尼乌斯的罗马将军来了,他向被视为圣地[31]的安格尔西岛(后来叫做莫纳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还把德鲁伊教的成员关进他们自己的柳条笼子里烧死,用的燃料也是教徒们自己的。可是,即便有他在不列颠,还带领着战无不胜的军队,布立吞人[32]也照样起义。定居在英格兰的罗马人在掠夺布立吞王后博阿迪西亚[33][34]的财产时遭到了她的抵抗,这位王后是诺福克郡和萨福克郡统治[35]者的遗孀。罗马军官卡图斯一声令下,王后受到了鞭笞,她的两个女儿则在母亲的面前惨遭凌辱,丈夫的亲戚们也沦为了奴隶。为了报复这一次的侮辱,怒气填胸的布立吞人不遗余力进行了反抗。他们将卡图斯赶到了高卢,毁掉了罗马人的财物,还把他们逐出了伦敦——不过那时伦敦还是一座贫困的小镇,只是个做买卖的地方罢了。几天之内就有七万罗马人丢掉性命,有的被吊死,有的被烧死,有的被剑刺死,还有的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于是苏维托尼乌斯加强了自己的军队力量,前来攻打布立吞人。后者也壮大了自己的部队,在已被对方强势占据的土地上向苏维托尼乌斯的兵马发起了疯狂的进攻。在布立吞人发起第一波进攻之前,博阿迪西亚一面驾驶战车在军队间穿行,一面发出呼喊,要他们向压迫者——无法无天的罗马人复仇。她的秀发随风飘扬,脚下躺着两个受伤的女儿。尽管布立吞人进行了殊死搏斗,可还是在大屠杀中败下阵来,伤心的王后服下了毒药。

可是,布立吞人的精神却没有遭到摧毁。苏维托尼乌斯离开之后,布立吞人就朝他的军队发起进攻,收复了安格尔西岛。过了将近二十[36]年之后,阿格里科拉来了,他再次夺走了这个地方,并花了七年时间来征服这个国家,尤其是现在被称作苏格兰的地方。可是反抗活动依旧无处不在。那里的人民,也就是古代的苏格兰人,同他展开了最为血腥的搏斗。人们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和儿女,只为不让他们被阿格里科拉囚禁。参战的人那么多,直到现在苏格兰的某些小山还被说成[37]是战士们坟头的石块堆起来的呢。三十年之后,哈德良又来了,人[38]们照样反抗他。一百年左右之后,塞维鲁来了,布立吞人像猛虎般把他那雄师铁骑打得溃不成军,在看到数以千计的敌人在沼泽和湿地[39]里丧生之后欢声雀跃。卡拉卡拉是塞维鲁的儿子兼继承人,有那么一段日子,他是征服苏格兰人的最大“功臣”。可这个人依靠的不是武力,因为他知道暴力的作用是多么微乎其微。他把一部分土地归还给苏格兰人,还让布立吞人享有和罗马人一样的特权。从那以后,和平的日子持续了七十年。[40]

然后,新的敌人又出现了。那就是撒克逊人,他们是一个生性[41]暴烈、以航海为业的民族,出身自莱茵河北岸的国家。莱茵河是一条流经德国的伟大河流,岸上种着最好的葡萄——德国葡萄酒就是用它们酿成的。撒克逊人坐着海盗船,开始登陆高卢和不列颠海岸,[42]掠夺那里的东西。一个叫卡劳修斯的人赶跑了他们。这个卡劳修斯也不知是比利时人还是布立吞人,反正他是被罗马人任命到这个地方来,布立吞人第一次在海上作战也是由他带领的。可是这次失败以后,撒克逊人卷土重来。又过了几年,苏格兰人(当时的“苏格兰人”指[43]爱尔兰民族)和北方民族皮克特人开始频繁入侵不列颠南部。接下来的二百年中,这些袭击活动隔三差五地不断重演。与此同时,罗马皇帝和首领换了一个又一个,布立吞人民也对罗马人进行了一次又一[44]次的抗击。最后,罗马皇帝霍诺留统治期间,罗马对世界各地的影响力迅速减弱,她需要所有士兵都留在国内,于是罗马人只好彻底放弃征服不列颠的希望,纷纷离开了。而布立吞人还是一如既往地用自己英勇无畏的态度抗击敌人,自始至终不曾改变。因为就在不久前,他们才刚刚撵走了罗马地方官,宣布自己是一支独立的民族。

从尤利乌斯·凯撒第一次入侵岛屿,到罗马人一去不复还,五百年的时间过去了。在那段日子里,罗马人虽然引发了激烈的战争跟可怕的流血,但也为改善布立吞人的生活条件做出了不少贡献。他们铺设了宽阔的军用道路,修建了堡垒,还教会了布立吞人怎样穿衣服,怎样武装自己,效果比他们原先强多啦。布立吞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全方位的提高。为了抵挡皮克特人和苏格兰人入侵,阿格里科拉用泥[45][46][47]土砌了一道长城,从纽卡斯尔延伸到过了卡莱尔,全长70多英里呢。哈德良曾对它进行加固;而塞维鲁发现这道墙亟需修缮之后,又用石块修补了它。

最重要的是,在罗马统治期间,基督教通过罗马人的船只首次传入了不列颠,让那儿的人们学到了伟大的一课:要成为上帝眼中的好人,他们就必须像爱自己一样去爱自己的邻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鲁伊教的成员们宣称,信仰这一套实属罪大恶极,并且大肆诅咒所有的基督教徒。可是,德鲁伊教的祈福没有给人们带来半点好处,那些人的诅咒也没有产生任何恶果,而且即使没有他们,太阳也会升起,雨水照样降临,当人们发现这些的时候,便开始觉得德鲁伊教的成员不过是凡夫俗子罢了,他们的诅咒和祈福都没有什么意义。从那以后,德鲁伊教的弟子数量锐减,教士们也纷纷改行。

讲到这里,英格兰在罗马统治下的历史就接近尾声啦。人们对于这500年间发生的事情了解得并不多,可还是发现了某些遗迹。工人们在挖开地面、为住房或教堂建造房基的时候,经常会找到一些锈迹斑斑的钱币,它们曾经属于罗马人;农民用犁翻动土地,或者园丁用铁锹铲泥土的时候,也会发现罗马人吃饭时用过的盘子、宴饮时用过的酒樽、还有他们曾走过的路面等等,都已经破碎不堪了。可罗马人挖出的水井,至今都没有干涸;罗马人铺好的道路,也变成了我们公路的一部分。在一些古战场上,还能发现布立吞人的矛头和罗马人的盔甲,它们在战斗中猛烈的撞击力下脱落,如今都已腐烂,混在了一起。罗马人驻扎过的地方现在长满了草,在这个国家的土地上,累累土丘几乎随处可见,那里埋葬着大批的布立吞人尸骨。在诺森伯兰郡[48]的荒山野岭中,塞维鲁的那堵墙上,尽管青苔和野草已是泛滥成灾,可那遗迹却仍旧顽强地延伸着。夏日里,牧羊人会带了自己的狗儿躺在上面打瞌睡。索尔兹伯里平原上的巨石阵也依然挺立,缅怀着那个不列颠尚不知罗马人为何物的古老年代;而当时的德鲁伊教徒们,就算用最神奇的魔杖,也无法在荒凉的海岸沙滩上留下这样的碑文。1 指耶稣基督(Jesus Christ),根据《圣经》记载,大希律王(一说是古罗马凯撒奥古斯都大帝)要求百姓们全部办理户口登记手续,所有人都必须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去。约瑟属于大卫家族,于是他带上已怀身孕的妻子玛利亚从拿撒勒去伯利恒。到达伯利恒时,天色已晚,所有的客栈都住满了,他们只得在一个马棚里栖身。这天夜里,玛利亚生下一个男孩,由于马棚里找不到干净的地方,约瑟和玛利亚只得把孩子包好,放在马槽里,这孩子就是耶稣。(译注)2 腓尼基人(the Phoenicians)是历史上一个古老的民族,以航海和经商著称;他们生活在今天地中海东岸相当于今天的黎巴嫩和叙利亚沿海一带,曾经建立过一个高度文明的古代国家;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腓尼基城邦的繁荣时期。(译注)3 康沃尔郡(Cornwall)位于英国英格兰西南端,是世界上最具历史的产锡区;北面和西面濒临大西洋,南面是英吉利海峡,首府为特鲁罗(Truro)。(译注)4 肯特郡(Kent)位于英国英格兰东南部,北临泰晤士河河口湾,东濒多佛尔海峡,西北与大伦敦毗邻,首府梅德斯通(Maidstone)。(译注)5 布立吞人(Briton)6世纪以前居住在不列颠岛南部的的凯尔特民族。(译注)6 这件事情在爱尔兰神话中被称为第六次入侵,由米尔(Míl)的儿子们率领;他们战胜了爱尔兰神话中的神族Tuatha dé Danann并逼迫他们退居地下。现在的爱尔兰人被认为是米尔的后代。(译注)7 英文中的马(horse)的词源为horsa,相传霍萨(Horsa)与亨吉斯特(Hengist)是第一批迁到不列颠的朱特人领袖,两人于499年来到肯特时,头顶的旗帜上有一匹奔腾的白马,因此白马就成为了肯特的象征。(译注)8 德鲁伊教(Druidism)是西方世界最古老信仰之一,信徒崇拜大自然,并将橡树视作至高神祇的象征,他们把寄生在橡树上的槲寄生看作一种万灵丹,认为它具有神圣的疗效。相传德鲁伊教的仪式和教义都是非常神秘的,而且只依照惯例口头传授。所以很多历史学家经过历代研究和探索,对德鲁伊教依然所知甚少,绝大多数有关德鲁伊教的资料还是来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献。罗马时代以后,由于基督教的控制,人们逐渐淡忘了德鲁伊教。但是到了公元1717年,一名自称德鲁伊大祭司的威廉·史度克里和约翰·托兰又重建了德鲁伊教,而后的亨利·荷力恢复了其古代教条,使其成为类似于共济会的慈善团。近代的新德鲁伊教组织则大多以德鲁伊教为载体,传达一些更现代的观念,例如信仰自由、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译注)9 高卢(Gaul),指现今西欧的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北部、荷兰南部、瑞士西部和德国莱茵河西岸的一带。(译注)10 任何文化中具有宗教意义的丛林都可以称为“圣林”,其特点由于文化差异而各不相同。(译注)11 索尔兹伯里平原(Salisbury Plain)是英格兰中南部的白垩高原,占地300平方英里(780平方公里)。大体位于威尔特郡内,小部分位于汉普郡内。(译注)12 巨石阵(Stonehenge)是欧洲著名的史前时代文化神庙遗址,位于英格兰威尔特郡索尔兹伯里平原,英国考古学家研究发现,它的准确建造年代距今已经有4300年,即建于公元前2300年左右。巨石阵占地大约11公顷,主要是由许多整块的蓝砂岩组成,每块约重50吨。这些石柱排成圆形,最高的石柱高达10米,许多都横架在两根竖直的石柱上。(译注)13 梅德斯通(Maidstone)是肯特郡首府,位于英格兰东南部。(译注)14 蓝铃花山(Bluebell Hill)位于梅德斯通市和罗切斯特市之间,俯瞰梅德韦河,是北部丘陵的一部分。(译注)15 位于英格兰肯特郡艾尔斯福德村附近的蓝铃花山上,是一处新石器时期长型墓室的遗迹。目前由非官方组织英国文化遗产保护机构(English Heritage)负责照管,全年向公众开放。(译注)16 盖乌斯·尤利乌斯·凯撒(Gaius Julius Caesar,100BC-44BC),罗马共和国末期杰出的军事统帅、政治家。恺撒出身贵族,历任财务官、祭司长、大法官、执政官、监察官、独裁官等职。公元前49年,他率军占领罗马,打败庞培(Pompeius),集大权于一身,实行独裁统治。公元前44年,恺撒遭暗杀身亡。(译注)17 加来(Calais),法国北部港市,位于加来海峡省,濒临多佛尔海峡,是距离英格兰最近的法国城镇,也是法国最大的客运港,从伦敦到欧洲大陆的旅客,多在此登岸。(译注)18 布洛涅(Boulogne),法国北部港市,濒临加来海峡的东南侧,是法国的商港及主要渔港,也是欧洲大陆与英国之间的主要客运港。(译注)19 卡西维劳努斯(Cassivellaunus),布立吞人首领。公元前54年凯撒第二次入侵不列颠期间,他带领各部落抗击罗马军队,最终由于战败的布立吞人向凯撒泄露了他的行踪而投降。(译注)20 坎特伯雷(Canterbury),英格兰东南部城市,中世纪时曾是宗教朝圣地。(译注)21 萨里郡(Surrey)位于英格兰东南部,郡府吉尔福德(Guildford)。(译注)22 彻特西(Chertsey)位于英格兰萨里郡兰尼米德区的城镇。(译注)23 赫特福德郡(Hertfordshire)位于英格兰东部的郡,有英国最大的十所学府之一的赫特福德郡大学。(译注)24 圣奥尔本斯市(Saint Albans)英国著名的教堂城市,位于英格兰东南部,伦敦之北、赫特福德郡内。(译注)25 拿破仑·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执政、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出生在法国科西嘉岛,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天才。他多次击败保王党的反扑和反法同盟的入侵,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他颁布的《民法典》更是成为了后世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蓝本。他执政期间多次对外扩张,形成了庞大的帝国体系,创造了一系列军事奇迹。1812年兵败俄国,元气大伤;1814年被反法联军赶下台。1815年复辟,随后在滑铁卢之战中失败,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1821年病逝,1840年尸骨被迎回巴黎隆重安葬在塞纳河畔。(译注)26 提比略·克劳迪厄斯·凯撒·奥古斯都·日耳曼尼库斯(Tiberius Claudius Caesar Augustus Germanicus,10BC-AD54),罗马帝国朱里亚-克劳狄王朝(Julio-Claudia)的第四任皇帝,公元41年至54年在位。(译注)27 奥卢斯·普劳提乌斯(Aulus Plautius,),公元1世纪的罗马政治家、将军,公元43年至47年掌管不列颠行省。(译注)28 欧斯托里乌斯·斯卡普拉(Ostorius Scapula),罗马将军,政治家。公元47年冬天,罗马皇帝任命他接替奥卢斯·普劳提乌斯,掌管不列颠行省。(译注)29 卡拉克塔库斯(Caractacus),卡图维劳尼部落的首领,带领布立吞人抗击罗马侵略者。斗争失败之后,他逃到了卡逖蔓杜阿女王的领地,可是女王逮捕了他,并把他交给罗马人。作为一名军事犯,他被判处死刑,可是罗马皇帝克劳迪亚斯听了他赴刑前的演讲便释放了他。(译注)30 盖乌斯·苏维托尼乌斯·博里努斯(Gaius Suetonius Paulinus),罗马将军,在镇压博阿迪西亚的反抗活动中任指挥官,并以此著称;勿与曾著有《十二凯瑟传》(The Twelve Caesars)罗马历史学家苏维托尼乌斯(Gaius Suetonius Tranquillus)混淆。(译注)31 安格尔西岛(Anglesey),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最大的岛屿,面积676平方公里。地势低而起伏不平,从东北到西南有一连串低矮山丘和河谷。(译注)32 博阿迪西亚(Boadicea,原名拼写为Boudica),英格兰东英吉利亚地区古代爱西尼部落的王后,丈夫艾西尼国王普拉苏塔古斯(Prasutagus)是罗马人的傀儡,罗马人企图在他死后吞并爱西尼。因此,博阿迪西亚于公元61年领导了一次大规模反罗马人压迫的活动。但这些布立吞人远不及组织精良的罗马部队,不久便被镇压下去。(译注)33 诺福克郡(Norfolk)位于英格兰东北部,郡治在古城诺维奇(Norwich);东临北海,南接萨福克郡,西北部沿岸地区与林肯郡东南沿岸地区合组成沃什湾。(译注)34 萨福克郡(Suffolk)位于英国英格兰东部,郡治在伊普斯维奇(Ipswich),东临北海,北接诺福克郡。(译注)35 卡图斯·德奇亚努斯(Catus Decianus)公元60年至61年担任不列颠尼亚代理官,塔西佗认为他的贪婪是激起博阿迪西亚起义的部分原因。科尔切斯特市被起义军攻克后,他也逃到了高卢。(译注)36 格奈乌斯·尤利乌斯·阿格里科拉(Gnaeus Iulius Agricola,AD40-93),是古罗马弗拉维王朝时期的著名将领。他曾于图密善皇帝时期,具体为公元77-84年担任罗马帝国不列颠尼亚行省总督,并在任期内发动了侵入苏格兰和爱尔兰的战争,扩展了帝国的疆域。后遭图密善皇帝忌惮,被解职召回罗马,但仍获得凯旋式的荣耀,后来再没有获得任何公职。关于其死因说法多样。(译注)37 普博留斯·艾留斯·图拉真·哈德良(Publius Aelius Traianus Hadrianus,AD76-138)罗马帝国安敦尼王朝的第三位皇帝,五贤帝之一,117年至138年间在位。在位期间,停止东方战争,与帕提亚国王缔结和约,改革官僚制度和法律。又在不列颠岛北部建造了横贯东西的“哈德良长城”,以御防那些居住在现今苏格兰的“蛮族”的入侵。世人历来对他评价较好,个人爱好也很丰富。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皇帝。(译注)38 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Septimius Severus,AD145-211)罗马皇帝,193至211年在位。他出生于罗马帝国阿非利加行省大莱普提斯(今利比亚),是第一位来自非洲的罗马皇帝。(译注)39 马库斯·奥莱留斯·维塞鲁·卡拉卡拉(Marcus Aurelius Severus Antoninus Augustus,AD188-217),罗马皇帝,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Septimius Severus)的大儿子。统治期间曾颁布安扥尼努斯敕令(Constitutio Antoniniana),给予所有罗马帝国出身自由的人完整的罗马公民权,以此增加提供.税收与服役的居民数量。他还降低了罗马硬币25%含银量,以支付古罗马军团的开销,并在罗马城外建起一座庞大的公共浴场,其遗址至今保留,被称为卡拉卡拉浴场。(译注)40 撒克逊人(Saxons)又译萨克森人,日耳曼民族的一支。最早居住于波罗的海沿岸和石勒苏益格地区,即今日德国境内的尼德萨克森(Niedersachsen)。曾在北海大肆进行海盗活动。公元5世纪早期开始在德意志北部以及沿高卢和不列颠的海岸迅速扩张。这种扩展与法兰克人发生冲突。公元772年,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开始对其进行征服战争,战争时断时续进行了32年,终于把撒克逊人并入法兰克帝国。(译注)41 莱茵河(Rhine)是西欧第一大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北麓,西北流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德国和荷兰,最后在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全长1232千米,是一条著名的国际河流。(译注)42 卡劳修斯(Carausius),三世纪罗马帝国的一名军事指挥官,于公元286年篡位,在不列颠和高卢北部自立为帝,执政7年后,被其财务大臣阿勒克图斯(Allectus)暗杀。(译注)43 皮克特人(the Picts)指数世纪前,先于苏格兰人居住于福斯河以北的皮克塔维亚,也就是加勒多尼亚(现今的苏格兰)的先住民。(译注)44 弗拉维乌斯·霍诺留·奥古斯都(Flavius Honorius Augustus,384-423)狄奥多西一世(Theodosius I)之次子,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后首任西罗马帝国皇帝,393至423年在位。(译注)45 指哈德良长城(Hadrian’s Wall)。公元122年,哈德良为防御北部皮克特人反攻,保护已控制的英格兰的经济,开始在英格兰北面的边界修筑一系列防御工事。公元122—128年,罗马人耗时六年,修建了一道长73公里的泥石混合城墙,高约4.6米、底宽3米、顶宽约2.1米,上面筑有堡垒、瞭望塔等,后人称之为哈德良长城。公元142年,罗马人在哈德良长城以北又修筑长达37公里的安东尼长墙。(译注)46 纽卡斯尔(Newcastle)是英格兰北部的政治、商业和文化中心。它位于泰恩河下游北岸,东距北海13公里。1080年因建新城堡而得名。面积112平方公里,十六世纪以后为英国主要的煤港。(译注)47 卡莱尔(Carlisle)位于英国西北部坎布里亚郡,处于伊登河(River Eden)等三条河流的交汇处,是重要的贸易中心。(译注)48 诺森伯兰郡(Northumberland)位于英国英格兰最北部,首府纽卡斯尔(Newcastle)。东临北海,北与苏格兰接壤。(译注)

第二章:早期撒克逊人统治下的古英格兰

[1]

罗马人才刚离开不列颠,布立吞人就开始后悔了。因为罗马人一走,再加上布立吞的人口数量也由于长年战争而大大减少,导致塞[2][3]维鲁的那道墙无人把守,成了残垣断壁,皮克特人和苏格兰人便一窝蜂地从墙那边涌了过来。他们在最富饶的城镇里又杀又抢,而且抢一次不过瘾,他们还经常回来,变本加厉地杀人夺物;倒霉的布立吞人生活中充满了恐慌。仿佛是嫌只有皮克特人和苏格兰人在这儿作[4]恶多端还不够似的,撒克逊人也乘着船跑来祸害岛上的居民。此外,就连岛民们自己好像也认为日子过得尚不够悲惨、还需要加点料,他们会为了做什么样的祷告、应该怎样祷告而大吵大闹。这在教士中间尤为严重;他们不顾一切地互相辱骂,诅咒所有不听自己劝说的人[5](这一点竟然与德鲁伊教徒出奇地相像)。总而言之就这样,您大概也猜到了,布立吞人的生活糟糕透顶。

简单说来,在这等凄风苦雨的逼迫下,布立吞人不得不向罗马人[6]呼救。于是一封名为《布立吞人的呻吟》的求助信被送往了罗马。他们在信中说:“野蛮人把我们赶下海去,海水又把我们抛还给野蛮人。我们要么死于剑下,要么死在水里,除了这项艰难的选择之外,我们就一无所有了。”可罗马人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救不了布立吞人,因为他们自己的敌人也十分凶残强大,光是为了自保,就已经耗费了罗马人大半的精力。最后,布立吞人实在无法忍受这样的苦日子,便决定跟撒克逊人讲和,并邀请对方到自己的国家来,帮忙抵挡皮克特人和苏格兰人的入侵。[7]

做出这个决定的是一位名叫沃蒂根的不列颠君主,他跟亨吉斯[8]特、霍萨两位撒克逊人首领签订了友好条约。在古老的撒克逊语言里,这两个首领的名字的意思都是“马”,因为撒克逊人和其他未开化的民族一样,都喜欢用动物的名字来给人命名,比如霍萨(意为“马”)、沃尔夫(意为“狼”)、贝尔(意为“熊”)、洪多(意为“猎犬”)等。北美洲的印第安人虽然远远比不上撒克逊人,可他们到现在还这样做呢。

亨吉斯特和霍萨赶跑了皮克特人和苏格兰人,为此沃蒂根对他们[9]感激涕零,他不仅同意他们在英格兰一座名叫萨尼特的小岛上定居,还准许他们再多请些同胞来一起住。不过,亨吉斯特有一个漂亮女儿[10]叫罗伊娜。在一场宴会上,她把一个盛满了酒的金杯递给了沃迪根,并对他说:“亲爱的国王,为您的健康干杯!”国王就喜欢上了她。依我看,这是亨吉斯特的诡计;他的目的是诱使国王坠入情网,好借机加强撒克逊人对国王的影响力,而前来赴宴的美女罗伊娜、金酒杯还有其他的一切,都是事先准备好的。

但不管怎样,反正他们结为了夫妇;而且,直到很久之后,每逢国王对撒克逊人生气,或者怀疑他们有心扩张领土,罗伊娜就会伸出自己白皙的双臂环绕住他的脖子,柔声柔气地说:“亲爱的国王,他们是我的族人啊!好好地对待他们,就像你喜欢我这个撒克逊姑娘一样,人家在宴会上用金酒杯向你敬过酒呢!”面对此情此景,我真是不知道国王如何能把持自己。

可是,人终有一死!随着时间的推移,沃蒂根死了,不过——我恐怕——是在被赶下王位、关进监牢之后;后来,罗伊娜死了;再后来,一代又一代的撒克逊人和布立吞人也相继死去了。然而他们的事迹却没被忘却:长着白胡子的吟游诗人们频繁地出现在一场场宴会上,讲述他们祖先的功绩。在那些人吟唱的历史故事当中,最有名[11]的当属那些讲述亚瑟王的勇气和美德的传说。据说亚瑟王是那个古老年代里的一位不列颠君主。可是,究竟他是确有其人、还是几个人的故事被混在一起归入了他的名下、或者关于他的一切都是虚构,就没有人知道了。

不过,正如吟游诗人在故事和歌谣里描述的那样,早期撒克逊人统治时代的确曾经发生过一些妙趣横生的故事;我马上就讲给您们听。

在沃蒂根那个年代前后,不断有新的撒克逊人在各部首领的带领下,成群结队地涌进不列颠境内。其中一拨人打败了东部的布立吞人,[12]在那里定居下来,给自己的地盘起个名字叫埃塞克斯;还有一群人[13][14]在西边住下了,称自己的王国为韦塞克斯;北方的诺福克人和南[15]方的萨福克人也在各自的领地上安顿下来。慢慢地,英格兰的土地[16]上便出现了七个国度,这就是所谓的“撒克逊七王国”。至于可怜的布立吞人,他们天真地将这群好战分子当做朋友邀请过来,却被他[17][18]们喧宾夺主、鹊巢鸠占,最后只得藏到德文郡、康沃尔郡、威尔[19]士和它的邻国。这些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被征服。如今康沃尔的海滨地区,环境阴暗、地势陡峭、高低不平;在光线不明的冬日里,经常有船在陆地附近失事,无人生还。风和海浪发出吓人的呼号,把坚硬的岩石切割成拱门和山洞的模样,它们是古时留下的废墟,[20]被人们叫做“亚瑟王城堡遗址”。[21]

撒克逊七国当中,最有名的当属肯特王国。因为来自罗马的修[22]道士奥古斯丁,就是在这里向撒克逊人(当时他们骑在布立吞人头上作威作福,根本不屑于听后者讲述关于宗教和其他任何东西的事)[23]宣扬基督教的。肯特国王埃塞尔伯特特很快就改变了信仰,他宣布自己皈依基督教的时候,朝臣们也都自称是基督教徒。后来,他的十万国民也皈依了基督教。奥古斯丁在国王的宫殿附近盖了一座小教堂,[24]现在这块地方已归美丽的坎特伯雷大教堂所有。伦敦附近有一个布[25]满泥泞沼泽的地方,原先是一座为阿波罗兴建的庙宇。国王的外甥[26][27]赛贝尔在那里为圣彼得建了教堂,也就是现在的威斯特敏斯特教[28][29]堂。而在伦敦市内,在一座黛安娜庙宇的地基上,他又另外修建[30]了一座小教堂,即圣保罗教堂;从那个古老的年代开始,它就屹立在那儿,直到今日。[31]

埃塞尔伯特去世后,这片土地上的明君就变成了诺森布里亚的[32]国王埃德温。据说在他当政期间,妇女和孩童可以放心地拿着一袋金子而不必遮遮掩掩。他让自己的孩子接受了洗礼,还举办了一次隆重的会议来商讨他本人及其臣民是否应该全部信仰基督教。结果他们[33]决定皈依基督。旧宗教的大祭司夸菲在会上做出了重要演讲。他在发言中告诉人们,自己发现那些古老的神明都是些骗子,“我百分之百确定,”他说,“看看我吧!我伺候了那些神灵一辈子,他们却一点事都没有替我做过。可要是他们真有本事,起码也该让我发迹,才对得起我为他们做过的一切。但鉴于他们从来都没让我发迹过,我十分肯定他们都是骗子!”说完,这位举止奇特的祭司就迅速拿起了宝剑和长矛,跨上战马,在众目睽睽之下朝神殿疾驰而去,并将长矛掷向它以示羞辱。从那以后,基督教便在撒克逊人中间传播开来,成为了他们信仰的对象。[34]

大约一百五十年之后,有一位王子埃格伯特宣称自己更有资格[35]继承韦塞克斯的王位。然而,当时的国王贝奥特里却有着极其强势[36][37]的背景,因为他娶了埃德贝加做妻子,岳父奥法也是撒克逊七国的国王之一。这位埃德贝加王后是个机敏的杀手,要是谁冒犯了她,谁就得死。一天,她给某位附属于朝廷的贵族调制了一杯毒药,不想却被她的丈夫误饮下去,丢了性命。于是百姓们揭竿而起,成群结队地冲向王宫,在宫门处高喊“打倒恶毒的王后,她会给人下毒!”人们把她驱逐出境,还废除了被她玷污的头衔。多年以后,一些从意大[38]利归来的游客说他们在帕维亚镇看到过一个衣衫褴褛的女乞丐,她以前端庄美丽,可那时已经面黄肤皱,弯腰曲背地在街上四处游荡,流着眼泪乞讨面包。人们还说她就是那个给人下毒的英格兰王后。那的确是埃德贝加没错,后来她就那样死了,尸体曝露在外,脏兮兮的头上连个遮盖的东西都没有。

由于埃格伯特曾经提出登上韦塞克斯王位的要求,他觉得自己呆[39]在英格兰已经不安全了,就到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大帝的王宫去寻求庇护。倒霉的贝奥特里而死,他才刚一咽气,埃格伯特便回到不列颠,继承了韦塞克斯的王位。不仅如此,他还征服了其余六国的几位君主,吞并了他们的领土,并首次把自己所统治的国家称为英格兰。[40]

然而这时候,新的敌寇——斯堪的纳维亚人出现了,他们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把英格兰折腾得够呛。这是一个来自丹麦和挪威的民族,英国人称其为斯堪的纳维亚人。他们熟悉海上的情况,生性好战,胆大妄为,心狠手辣,也不信仰基督教。这些人大老远坐船跑来,在所到之处抢劫、放火。他们在战场上打败过埃格伯特、也被埃格伯特[41]打败过,可是双方都不把失败放在心上。在埃塞伍尔夫和他的儿子[42][43][44]埃塞尔博德、埃塞尔伯特以及埃塞雷德四个人的统治时期,斯堪的纳维亚人来了一次又一次,连烧带抢,把英格兰搞得一片狼藉。埃塞雷德在位期间,他们捉住了英格兰东部地区的统治者埃德蒙,还把他捆在树上,要求他改变信仰,可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埃德蒙冷静地拒绝了。于是这些人就打他、跟他开些可鄙的玩笑,在他完全无法自卫的情况下朝他射箭,最后还砍掉了他的脑袋。埃塞雷德国王也在和斯堪的纳维亚人作战的时候负伤殒命,本来还会有更多人成为他们的刀下鬼,然而接下来的这位继任者却是英格兰史上最优秀、最聪明的君主。1 布立吞人(Briton),6世纪以前居住在不列颠岛南部的的凯尔特民族。(译注)2 指哈德良长城(Hadrian’s Wall)。公元122年,哈德良为防御北部皮克特人反攻,保护已控制的英格兰的经济,开始在英格兰北面的边界修筑一系列防御工事。公元122—128年,罗马人耗时六年,修建了一道长73公里的泥石混合城墙,高约4.6米、底宽3米、顶宽约2.1米,上面筑有堡垒、瞭望塔等,后人称之为哈德良长城。公元142年,罗马人在哈德良长城以北又修筑长达37公里的安东尼长墙。(译注)3 皮克特人(the Picts)指数世纪前,先于苏格兰人居住于福斯河以北的皮克塔维亚,也就是加勒多尼亚(现今的苏格兰)的先住民。(译注)4 撒克逊人(Saxons)又译萨克森人,日耳曼民族的一支。最早居住于波罗的海沿岸和石勒苏益格地区,即今日德国境内的尼德萨克森(Niedersachsen)。曾在北海大肆进行海盗活动。公元5世纪早期开始在德意志北部以及沿高卢和不列颠的海岸迅速扩张。这种扩展与法兰克人发生冲突。公元772年,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开始对其进行征服战争,战争时断时续进行了32年,终于把撒克逊人并入法兰克帝国。(译注)5 德鲁伊教(Druidism)是西方世界最古老信仰之一,信徒崇拜大自然,并将橡树视作至高神祇的象征,他们把寄生在橡树上的槲寄生看作一种万灵丹,认为它具有神圣的疗效。相传德鲁伊教的仪式和教义都是非常神秘的,而且只依照惯例口头传授。所以很多历史学家经过历代研究和探索,对德鲁伊教依然所知甚少,绝大多数有关德鲁伊教的资料还是来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献。罗马时代以后,由于基督教的控制,人们逐渐淡忘了德鲁伊教。但是到了公元1717年,一名自称德鲁伊大祭司的威廉·史度克里和约翰·托兰又重建了德鲁伊教,而后的亨利·荷力恢复了其古代教条,使其成为类似于共济会的慈善团。近代的新德鲁伊教组织则大多以德鲁伊教为载体,传达一些更现代的观念,例如信仰自由、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译注)6 布立吞人向罗马军队发出的求助信,请求对方协助抗击野蛮人的入侵;这封信最早见于6世纪传教士吉尔达(St Gilda)的著作《不列颠的征服与毁灭》("On the Ruin and Conquest of Britain")。(译注)7 沃蒂根(Vortigern),公元5世纪的一位不列颠军阀。(译注)8 亨吉斯特(Hengist)和霍萨(Horsa),相传他们是朱特部落一个名叫威特吉尔斯的人的儿子,且二人同为第一批迁到不列颠岛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的领袖,于446~454年前来不列颠协助国王沃蒂根与皮克特人作战。(译注)9 萨尼特岛(the Isle of Thanet),位于英格兰肯特郡东北角一小岛,濒临泰晤士河口湾及大斯陶尔(Great Stour)河的两条支流。(译注)10 罗伊娜(Rowena),盎格鲁-撒克逊人的领袖亨吉斯特的女儿,因史料记载不详而被现代历史学家视为虚构人物。(译注)11 亚瑟王(King Arthur),传说中古不列颠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伟大国王。他的传说最早记载于公元7世纪至十一世纪的威尔士诗集《高多汀》("Y Gododdin")中,其形象随着传说故事的演进而不断地变化,最后演变成为统治不列颠之王,成为将兰斯洛特、崔斯坦等传说中的骑士收于麾下的“圆桌骑士团”首领,拥有至高荣誉的英雄。(译注)12 埃塞克斯王国(Kingdom of Essex),撒克逊七国之一,建于6世纪。最后一任国王是西热尔德(Sigered),他于825年将王国割让给埃尔伯特。现在的埃塞克斯是英国英格兰东南部的郡。东滨北海、南界泰晤士河口。面积3,672平方公里,首府切姆斯福德(Chelmsford)。(译注)13 韦塞克斯(Wessex),意即“西撒克逊”(West Saxons),撒克逊人建立的盎格鲁-撒克逊王国,据说是在495年由塞尔迪克领导下的撒克逊人建立。(译注)14 诺福克郡(Norfolk)位于英格兰东北部,郡治在古城诺维奇;东临北海,南接萨福克郡,西北部沿岸地区与林肯郡东南沿岸地区合组成沃什湾。(译注)15 萨福克郡(Suffolk)位于英国英格兰东部,郡治在伊普斯维奇(Ipswich);东临北海,北接诺福克郡。(译注)16 撒克逊七王国(the Saxon Heptarchy),从五世纪中开始,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等众多日耳曼部族攻入不列颠尼亚(今英格兰),建立起七个相互征战的王国。日后的英语就起源于这个时期。七个王国分别是:诺森布里亚(Northumbria)、麦西亚(Mercia)、东安格利亚(East Angelia)、埃塞克斯(Essex)、肯特(Kent)、萨塞克斯(Sussex)以及韦塞克斯(Wessex)。(译注)17 德文郡(Devonshire),位于英格兰西南部的郡,郡治埃塞特克(Essex);西邻康沃尔郡,东南方濒临英伦海峡。(译注)18 康沃尔郡(Cornwall)位于英国英格兰西南端,北面和西面濒临大西洋,南面是英吉利海峡,首府特鲁罗(Truro)。(译注)19 威尔士(Wales)是大不列颠与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一个王国,位于大不列颠岛西南部,东界英格兰,西临圣乔治海峡,南面布里斯托尔海峡,北靠爱尔兰海,加的夫(Cardiff)是其首都与第一大城。(译注)20 一座位于廷塔杰尔(Tintagel)半岛的中世纪城堡,与康沃尔郡的廷塔杰尔村相邻,传说中它是由亚瑟王设计的。(译注)21 肯特王国(Kent),英格兰东南部的中世纪王国,相传在5世纪由朱特人建立,并于10世纪成为英格兰王国的一部分,改称肯特郡;现在的肯特郡位于英国英格兰东南部。北临泰晤士河河口湾,东濒多佛尔海峡,西北与大伦敦毗邻;首府梅德斯通(Maidstone)。(译注)22 奥古斯丁(Augustine of Canterbury,约公元6世纪前期至公元604年),本笃会修道士,于597年成为第一任坎特伯雷大主教,据说他还是英国国教会的创始者之一。595年,罗马教皇格雷戈里派奥古斯丁带领一批传教士到英格兰去,说服肯特国王及其臣民皈依基督教。(译注)23 埃塞尔伯特(Ethelbert),肯特国王,在位56年,曾于568年抗击韦塞克斯人。他在公元597年接受洗礼,大批臣民也和他一同皈依基督教。(译注)24 坎特伯雷大教堂(Canterbury Cathedral),位于英国肯特郡郡治坎特伯雷市,建于公元324年,是英国最古老、最著名的基督教建筑之一。(译注)25 阿波罗(Apollo),希腊神话中十二主神之一,全名为福玻斯·阿波罗(Phoebus Apollo),意思是“光明”或“光辉灿烂”,他被视为司掌文艺之神,主管光明、青春、医药、畜牧、音乐等。(译注)26 赛贝尔(Sebert),东撒克逊人第一位皈依基督教的国王。(译注)27 圣彼得(Saint Peter),耶稣十二门徒之一,他是耶稣第一个选的门徒。(译注)28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Westminster Abbey)坐落在英国伦敦议会广场西南侧,正式名称为“圣彼得联合教堂”。它最初由笃信宗教的国王忏悔者爱德华于1050年下令修建,1065年建成。现存的教堂为1245年亨利三世时重建,以后历代都有增建,直到15世纪末才告竣工。(译注)29 黛安娜(Diana),罗马神话中的月亮女神和狩猎女神,相对应于希腊神话的阿耳忒弥斯(Artemis,阿波罗的妹妹)。(译注)30 圣保罗(Saint Paul)是耶稣的同时代人,但比耶稣年轻。他是发展新生的基督教教徒的最重要的先驱。圣保罗大教堂(St.Paul's Cathedral),坐落于英国伦敦,位于伦敦泰晤士河北岸纽盖特街与纽钱吉街交角处,巴洛克风格建筑的代表,以其壮观的圆形屋顶而闻名,是世界第二大圆顶教堂,它模仿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是英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译注)31 诺森布里亚(英语:Northumbria),是盎格鲁人建立的盎格鲁-撒克逊王国,最初由两个以迪斯河为界的独立小王国组成,其中一个是伯尔尼西亚,它的领土范围包括今天的东苏格兰、英格兰的伯维克、罗克斯堡、东诺森布里亚以及达勒姆地区。另外一个是德拉,它的领土范围包括今天英格兰的约克郡的北部和东部地区。(译注)32 埃德温(Edwin,586–632/3),诺森布里亚国王,公元616年开始执政,直到去世;627年接受洗礼,皈依基督教。(译注)33 夸菲(Coifi),于公元627年在诺森布里亚的古德曼哈姆神殿担任祭司。(译注)34 埃格伯特(Egbert),韦塞克斯国王,公元802至839年在位。(译注)35 贝奥特里(Beorhtric),韦塞克斯国王,公元786至802年在位。(译注)36 埃德贝加(Edburga),麦西亚国王奥法的女儿,据说她因失手毒杀了丈夫贝奥特里而逃到了法兰克帝国,成了一名女修道院院长,又因与人通奸而被逐出修道院,在帕维亚沿街乞讨直到死去。(译注)37 奥法(Offa),麦西亚国王,公元757至796年在位,曾帮助贝奥特里登上王位。(译注)38 帕维亚(Pavia),属于意大利伦巴第大区。位于米兰市南部24英里(30公里),是提契诺河畔的引人入胜的历史名城。(译注)39 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742-814),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第一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建立了囊括西欧大部分地区的庞大帝国。他在行政、司法、军事制度及经济生产等方面都有杰出的建树,并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他还引入了欧洲文明,被后世尊称为“欧洲之父”。(译注)40 斯堪的纳维亚在地理上是指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包括挪威和瑞典,文化与政治上也包括丹麦,这些国家彼此视对方属于斯堪的纳维亚。虽然他们政治互相独立,共同的称谓却显示了他们的文化和历史有深厚的渊源。斯堪的纳维亚一词对于世界各地的人有不同的含义,但北欧国家才是称呼三个斯堪的纳维亚王国(挪威、瑞典和丹麦)以及两个共和国(芬兰、冰岛)的正式名称;这里的称呼虽为“Danes”,但其指的确是来自同一个文化历史背景的北欧多国国民,还非只有“丹麦人”。(译注)41 埃塞伍尔夫(Ethelwulf),韦塞克斯国王,公元839至858年在位,曾于825年征服肯特王国。(译注)42 埃塞尔博德(Ethelbald),埃塞伍尔夫的次子,韦塞克斯国王,公元858至860年在位。(译注)43 埃塞尔伯特(Ethelbert),埃塞伍尔夫的三子,韦塞克斯国王,公元860至865年在位。(译注)44 埃塞雷德(Ethelred),埃塞伍尔夫的四子,韦塞克斯国王,公元865至871年在位。(译注)

第三章:撒克逊仁君——艾尔弗雷德统治下的英格兰

[1]

这位明君就是艾尔弗雷德大帝。他登基的时候还是个二十三岁的小伙子。他小时候被人带去过罗马两次,那时撒克逊贵族习惯去他们认为有宗教意义的地方旅行;此外,他还在巴黎待过一些时日。虽[2]然他是埃塞伍尔夫最年幼、最得宠的儿子,可由于那时候的人并不怎么把学习当回事,所以艾尔弗雷德都已经十二岁了却还没人教他读书识字。不过,就像许多长大以后成就非凡的伟人一样,艾尔弗雷德[3]有位非常了不起的母亲。一天,他的母亲奥丝贝嘉和儿子们坐在一起的时候,偶然读到了一本撒克逊诗集。那个时代离印刷术的发明还早得很,所以诗集是用好看的字体写成,颜色鲜亮,装裱美观,上面还有许多插图。兄弟们赞叹得不得了,于是妈妈就说:“你们四个王子,谁先学会认字,我就把它送给谁。”艾尔弗雷德当天就找到了一位导师,专心致志地埋头苦学起来,很快就把书赢到了手。这件事成了他一辈子的骄傲。[4]

在这位伟大的国王登基的第一年里,他就和斯堪的纳维亚人进行了九次交战,还跟他们签订了一些条约,虚伪的斯堪的纳维亚人发誓保证离开这个国家。他们装模作样地在自己佩戴的手镯前庄重宣誓;那些手镯往往是在他们死后做陪葬的,十分神圣。可他们并不在乎这个,因为只要他们高兴,就可以跟往常一样,回来又是打、又是抢、又是烧,把背誓违约当做家常便饭。在艾尔弗雷德国王登基后的第四年,在那个不祥的冬天,大批的斯堪的纳维亚人踏遍了英格兰每一个角落,国王的兵力严重分散,被打得溃不成军。艾尔弗雷德也成了光杆司令,只好乔装成普通的农民在村舍里避难;而房子的主人是一个不认识他的放牛郎。

于是,就在斯堪的纳维亚人到处搜寻他的时候,国王就暂时躲在放牛郎家里。有一天,放牛郎的妻子留下他一个人照看她放在灶台上烘烤的蛋糕。可是,艾尔弗雷德满脑子都惦记着那些被斯堪的纳维亚人四处追捕的可怜臣民,他忙着修理自己的弓箭,打算等局势好转的时候就用它们来教训教训那帮伪君子。然而,他那尊贵的脑袋忘记了蛋糕,它们被烤焦了。放牛郎的妻子回来后把他狠狠训斥了一番,压根没想道自己骂的是国王。“什么!”她说道,“那些蛋糕,你能时刻准备着吃,就不能看顾好?笨蛋!”[5]

最后,又一群斯堪的纳维亚人在德文郡海岸登陆时遭到了当地士兵的迎头痛击,他们的首领被杀,旗帜也给夺走了。旗上有一个乌鸦形象的图案,我觉得这鸟倒是蛮适合那种偷鸡摸狗的军队。失去旗子让斯堪的纳维亚人坐立不安,因为他们相信这面旗是一位父亲的三个女儿使用魔法,在一个下午的时间内织出来的,他们中间还流传着一种说法:如果他们在战争中获胜,旗上的乌鸦就会舒展翅膀,好像要飞起来似的;可要是他们吃了败仗,它就会变得没精打采。要是这只鸟做过半点儿这样“合乎情理”的事,那么现在它可完全有理由垂头丧气,因为艾尔弗雷德国王也加入德文郡的士兵当中来了。在萨默[6]塞特郡的沼泽里,国王和士兵们找了一块坚硬的土地安营扎寨,准备尝试向斯堪的纳维亚人复仇,解救受压迫的百姓。

然而,反攻的当务之急是掌握那些讨厌的斯堪的纳维亚人有多少兵力、了解他们怎样修筑堡垒。于是,擅长音乐的艾尔弗雷德国王便化装成吟游诗人的样子,拿着竖琴来到了斯堪的纳维亚人的驻扎地。[7]他在敌军首领古斯鲁姆的帐篷里弹琴唱歌,取悦那些开怀畅饮的斯堪的纳维亚人。表面上他似乎沉浸在自己的音乐里,然而实际上他正在留心观察对方的帐篷、武器、风纪等所有他想知道的事。很快,了不起的国王就换了种方式为斯堪的纳维亚人助兴:他将忠心的随从召集到约定的地方。随从们用欢呼和泪水迎接了国王,因为他们原先以为他要么失踪了,要么就不在人世了。在国王的带领下,众人冲向敌军的营地。激烈的厮杀过后,他们击败了斯堪的纳维亚人,还围困了对方十四天以防其逃走。可艾尔弗雷德不光正直、勇敢,他的心地也很仁慈;胜利后,他并没有杀掉对方,而是提出了议和,但前提是他们必须全部离开英格兰西部,到东边去定居,还要求古斯鲁姆必须加入基督教,以示对这一神圣宗教的纪念,因为正是它教会了伟大的艾尔弗雷德仁慈和宽恕,即便自己曾受到对方的百般加害。古斯鲁姆照办了。艾尔弗雷德国王在其洗礼上担任了他的教父。古斯鲁姆是一位可敬的首领,完全对得起这份仁慈,因为从那以后,他一直对国王忠心耿耿、竭诚尽节。古斯鲁姆手下的斯堪的纳维亚人也很守信。他们不再放火打劫,而是老老实实地工作起来,耕地、播种、收获,和善良诚实的英格兰人过上了同样的生活。我希望那些斯堪的纳维亚人的孩子能经常和撒克逊人的孩子一道在洒满阳光的田野里嬉戏,希望斯堪的纳维亚的小伙子能跟撒克逊姑娘共坠爱河、喜结连理,希望当夜色中赶路的英格兰旅客出现在斯堪的纳维亚人房门前的时候,对方能收留他们住上一夜,还希望斯堪的纳维亚人和撒克逊人坐在红彤彤的炉火旁边,友好地谈论艾尔弗雷德大帝。

但是,并非所有的斯堪的纳维亚人都像古斯鲁姆的部下们那样。几年之后,又有人来了,还像以前那样又烧又抢。其中有一个叫黑斯[8][9]廷斯的海盗,他生性凶狠残暴,竟敢带着八十艘船沿着泰晤士河[10]一路抢到了格雷夫森德。随后的三年可是一个多事之秋:英格兰人跟这群斯堪的纳维亚人打过一场战争;国内遭受过一次饥荒;还有一场瘟疫——人和动物都没能幸免。可是坚强的意志始终支持着艾尔弗雷德国王,他制造出大型的船舰,用来在海面上追赶海盗,还以自己的英勇为士兵做出表率,鼓励他们在陆地上勇猛抗敌。最后,敌人被悉数赶跑,英格兰获得了安宁。

和平时期也好,战争年代也罢,艾尔弗雷德国王都树立下了同样的丰功伟绩,他为改善人民生活所付出的辛劳一刻也没有停息过。他喜欢和聪明人以及外国游客聊天,把对方告诉自己的事写下来,拿给臣民们看。学会读英文之后,他还学习了拉丁语,于是现在他的工作之一就是把拉丁文的书籍翻译成盎格鲁-撒克逊方言,这样人们就会产生兴趣,并通过书的内容增长见识;他制定出公正的法律,使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自由;他罢免了所有心怀偏袒的法官,好让百姓们免受冤屈;他十分关心子民的财产,对抢劫犯严惩不贷。据说在伟大的艾尔弗雷德国王的统治下,即使把金链子和珠宝编成串挂满街头,而绝不会有人碰一下,这种事不足为奇。他还设立了学校,在法院里耐心地审理案件,因为他心中最大的渴望就是让所有的臣民都得到公正的待遇,让他们比自己即位初期更加聪明快乐,各方面都有所进步。艾尔弗雷德在这些工作上所付出的辛劳令人震惊。他把一天的时间分成几段,每段时间都用来集中精力处理特定的事务。为了能够精确地划分时间,他用蜡做出了尺寸完全一样的火炬、蜡烛,标上距离相等的刻度,而且从来不让火苗熄灭。就这样,他根据蜡烛的燃烧划分出了时间段,其精确程度几乎和我们现在用钟表来划分小时完全一样。可是蜡烛刚发明出来的时候,人们发现当风和气流透过门窗、墙缝进入宫殿时,蜡烛就会因淌蜡而无法均匀燃烧。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国王让人把蜡烛放进了木头和白色兽角做成的匣子里,这就是英格兰最早的提灯了。

这段日子以来,他一直饱受无名之症的痛苦折磨,这种病会引发频繁的剧痛,且无药可解。但他像个勇敢正直的男子汉那样忍受着病痛,正如同他忍受生命中其他的苦难。直到公元九百零一年,他在执政三十年之后去世,享年五十三岁。虽然时隔已久,但直到今时今日,对于他的盛名、百姓对他的热爱和感激,人们依然记忆犹新。[11]

接下来即位的是绰号“长者”的爱德华,他这个国王是由议会[12]选举出来的。在爱德华当政期间,艾尔弗雷德的一个侄子企图篡位,英格兰被他搅得国无宁日。英格兰东部的斯堪的纳维亚人和这篡位者站在一边(他们大概是对艾尔弗雷德敬重过了头,因而愿意追随他的[13]侄子),接下来便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可是国王在姐姐的帮助下获得了胜利,并安安稳稳地在王位上坐了二十四年。他逐步扩大自己对[14]全国各地的控制权,再次统一了撒克逊七国。

就这样,英格兰变成了一个统一的国度,由一个撒克逊国王统治。那时候撒克逊人已经在这里定居四百五十多年了,其风俗习惯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他们依旧好吃贪杯,举行宴会时往往一片喧闹、不醉不归,但也有不少让人感觉舒适甚至高雅的新东西传播开来,而且这样的内容还在迅速增多。比如说,他们在墙上挂上用丝绸织成的织锦,上面还绣着花鸟等装饰,这就像现在我们往墙上贴壁纸似的。桌椅用不同的木料精雕而成,有的还拿金银来做装饰,还有的干脆就是用金银这些个名贵金属打造成的。人们穿着丝绸、棉布、金色薄绸或刺绣做的衣服,还佩戴着金质的饰物,用餐刀和勺子来吃饭,盘子则是用金、银、铜、及兽骨做成的,角制酒杯、床架和乐器的花样也很多。宴会时,一把竖琴像酒杯似的在宾客们之间传来传去;而拿到琴的人往往会唱首歌,或是弹上一段曲子。他们制造的武器样样坚固,其中有一种可怕的铁锤,能够一击致命,很久之后还有人使用。撒克逊人天生就是男俊女俏。前额处分开的秀发、浓密的胡须、健康的肤色,还有清澈的双眸,无不使男人们引以为傲。美丽的撒克逊女子则让英格兰到处都充满了一种崭新的愉悦和优雅。

撒克逊人的故事还没有讲完,但我现在想说的是,在艾尔弗雷德大帝的统治下,英格兰撒克逊人性格中最美好的特点第一次得到了激发,并且首先在这位国王身上体现出来。那是全世界各个民族当中最最伟大的品质。走路也好,乘船也罢,撒克逊人的后代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行进,不管他们去往何处,就算到了世界最边远的地方,他们也一样耐心、坚忍,从来不会在精神上屈服,更不会背弃自己认准了的事业。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全世界哪儿都一样;荒漠中、森林里、大海上,不管是烈日炙烤、还是寒冰冻体,撒克逊人的本性从未动摇。法制、工业、人身财产安全,以及所有经过长期坚持不懈才能换来的伟大成果,这个民族的人走到哪里,它们就必然会出现在哪里。

我停下笔来,一面思索,一面赞叹着这位高贵的帝王,撒克逊人所有的美德都被他一个人占尽了。他胜不骄、败不馁,坚持不懈、绝不动摇,胜利时胸怀雅量、失败时心存希望,热爱知识、真理、公正、自由,注重人民教育,为了保存美丽的古撒克逊语言,他做出的贡献比我想象中还要多。没有他,我现在讲故事所用的这种英语方言,会缺失掉二分之一的语义。据说英国至今还有些最好的法律是在艾尔弗雷德的精神启示下制定的。那么,就让你我一起祈祷,希望它能鼓舞我们英国人的心灵,至少让我们在见到蒙昧无知的同胞时,能够终己一生竭尽全力去教化他们;告诉那些统治者,是谁有责任教育人民,又是谁玩忽职守,并让他们知道自打公元九百零一年之后——虽然过了这么长的时间——他们创造的福祉却少得可怜;跟艾尔弗雷德大帝的光辉榜样比起来,他们可是差得远呢。1 艾尔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849-899),韦塞克斯国王,公元871至899年在位,曾统帅臣民成功抗击北欧海盗入侵。他善于学习,鼓励教育,翻译过大批古典名著,并编纂《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Anglo-Saxon Chronicle),大力完善国家的法律体系和军队结构。(译注)2 埃塞伍尔夫(Ethelwulf),韦塞克斯国王,公元839至858年在位,曾于825年征服肯特王国。(译注)3 奥丝贝嘉(Osburga),埃塞伍尔夫的第一任妻子,其生平事迹仅在《艾尔弗雷德大帝的一生》(阿塞著)(Life of King Alfred,Asser)中有所记载。她大概死于856年之前,这一年埃塞伍尔夫娶了第二任妻子,即法兰西卡洛林王朝的公主朱迪思。(译注)4 斯堪的纳维亚在地理上是指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包括挪威和瑞典,文化与政治上也包括丹麦,这些国家彼此视对方属于斯堪的纳维亚。虽然他们政治互相独立,共同的称谓显示了他们的文化和历史有深厚的渊源。斯堪的纳维亚一词对于世界各地的人有不同的含义,但北欧国家才是称呼三个斯堪的纳维亚王国(挪威、瑞典和丹麦)以及两个共和国(芬兰、冰岛)的正式名称;这里的称呼虽为“Danes”,但其指的确是来自同一个文化历史背景的北欧多国国民,还非只有“丹麦人”。(译注)5 德文郡(Devonshire),位于英格兰西南部的郡,郡治埃塞特克,西邻康沃尔郡,东南方濒临英伦海峡。(译注)6 萨默塞特郡(Somersetshire),英国英格兰西南部的郡,北临布里斯托尔湾。(译注)7 古斯鲁姆(Guthrum,卒于公元890年),斯堪的纳维亚人入侵英国东北部后,在当地施行斯堪的纳维亚人本国的法律,古斯鲁姆正是这一地区(Danelaw)的首领。公元876年,他已经占领了麦西亚和诺森布里亚两个王国的大片土地,遂将注意力集中到了艾尔弗雷德统治的韦塞克斯王国。公元878年,古斯鲁姆在夜间偷袭了艾尔弗雷德及其朝臣,迫使其带领残余部下逃亡到萨默赛特郡的一个小村庄。在公元878年的埃丁顿之战中,艾尔弗雷德击败了古斯鲁姆的军队,并在后者的营地将其围困长达14天。最后,双方达成协议,古斯鲁姆同意撤出韦塞克斯。(译注)8 黑斯廷斯(Hastings),9世纪有名的斯堪的纳维亚海盗。韦塞克斯(撒克逊七国之一)的斯堪的纳维亚侵略者聚集后,在他的指挥下一路洗劫,朝内陆地区进发。后来,留守伦敦的英格兰士兵在市民的帮助下,袭击了他们的堑壕,抓走了黑斯廷斯的妻儿,黑斯廷斯允诺离开后,艾尔弗雷德释放了他们。(译注)9 泰晤士河(River Thames)英国著名的母亲河。发源于英格兰西南部的科茨沃尔德希尔斯,全长402公里,横贯英国首都伦敦与沿河的10多座城市,流域面积13000平方公里,在伦敦下游注入北海。(译注)10 格雷夫森德(Gravesend),英国城市,位于肯特郡西北部,泰晤士河南岸。(译注)11 长者爱德华(Edward the Elder,870-924)是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英格兰王国国王,899年至924年间在位。他继承父亲艾尔弗雷德大帝的功业而加以扩展,在多次击败斯堪的纳维亚人的入侵后收复英格兰大多数的地区,并得到苏格兰与威尔斯的称臣,成为全不列颠的共主。(译注)12 指埃塞雷德(Æthelred,艾尔弗雷德大帝的哥哥)的儿子埃塞沃尔德(Æthelwold,868-902),埃塞雷德871年去世后,他的儿子都因年龄太小而无法继位,于是他的弟弟艾尔弗雷德接替他成了韦塞克斯国王。艾尔弗雷德去世后,埃塞沃尔德便提出继位。(译注)13 指艾尔弗雷德大帝的长女埃塞弗莱德(Æthelflæd),丈夫是麦西亚(撒克逊七国之一)国王埃塞雷德(同名为Æthelred,勿与注释[12]的埃塞雷德混淆)。(译注)14 撒克逊七王国(the Saxon Heptarchy),从五世纪中开始,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等众多日耳曼部族攻入不列颠尼亚(今英格兰),建立起七个相互征战的王国。日后的英语就起源于这个时期。七个王国分别是:诺森布里亚(Northumbria)、麦西亚(Mercia)、东安格利亚(East Anglia)、埃塞克斯(Essex)、肯特(Kent)、萨塞克斯(Sussex)以及韦塞克斯(Wessex)。(译注)

第四章:阿瑟尔斯坦和六个青年君主统治下的英格兰

[1][2]

长者爱德华的儿子阿瑟尔斯坦继承了王位。虽然在位时间只[3]有十五年,但他牢记祖父艾尔弗雷德大帝的光荣事迹,把英格兰治[4]理得井井有条。他镇压了威尔士的暴民,要他们进贡钱和牲畜,并为自己送来最好的鹰和猎犬;他打败了当时不完全听命于撒克逊政府[5]的康沃尔人。阿瑟尔斯坦关心穷人和弱势群体;他不仅让一些内容健全却被弃之不用的旧法规恢复了效力,还制定了富有远见的新律[6][7][8]条。斯堪的纳维亚亲王奥拉夫、苏格兰国王康斯坦丁,以及北威尔士的人民结成了强有力的联盟来对抗阿瑟尔斯坦,而他只用了一场大战便将其瓦解击溃。从那以后,国王执政的日子就太平了许多,身边的王公贵妇们有了空闲,也就变得彬彬有礼、和蔼可亲;外国亲王们也乐意到英格兰来访问朝廷。

阿瑟尔斯坦在四十七岁那年去世之后,他年仅十八岁的弟弟埃德[9]蒙便成了国王。您很快就会看到,他就是六位青年君主当中头一个出场的。

埃德蒙在改进和完善国家大事方面颇有一套,所以人们称他为“实干家”。可由于斯堪的纳维亚人的骚扰,他的统治时间既不算长又不太平,结局也很糟糕。一天晚上,埃德蒙在自家大厅里举行宴会,酒足饭饱之后,他发现已经被赶出英格兰的利奥夫也混在宾客当中,这人可是个臭名昭著的盗贼。国王被他的肆无忌惮气炸了肺,便向替自己斟酒的人说:“那边有个强盗坐在桌子旁,他犯了法,已经被国家放逐。这条人人喊打的狗,无论谁见到他都应该随时结果他的性命。叫那个盗贼离开!”“我才不走呢!”利奥夫说。“不走?”国王吼道。“没错,上帝作证!”利奥夫又说。一听这话,国王起身离座,怒气冲冲地朝那强盗扑过去,揪住对方的头发想把他撂倒。可是利奥夫的斗篷下面藏了一把短剑,结果国王在扭打中被刺死。接着,利奥夫背靠墙壁,不顾一切地和国王的武士厮杀起来。尽管他很快就被砍成碎片,血迹溅满了墙壁和过道,可也有不少武士或死或伤。您可以想象出那时候帝王们的生活条件有多简陋了吧。一个半醉半醒的国王,居然会在自家的餐厅里跟一个出名的强盗打架,并且在和他一起用膳的宾客们眼皮底下被刺死。[10]

接下来继位的青年君主是埃德雷德,他虽然体弱多病,意志却很坚强。斯堪的纳维亚人——也就是丹麦人和挪威人,又叫做“海盗王”——曾一度被他的军队击败。但是九年之后,埃德雷德也去世了。[11]

接下来出场的是十五岁的少年帝王埃德威,但国王的实权却掌[12]握在一个名叫邓斯坦的修道士手里。这位教士头脑聪颖,有些疯疯癫癫,而且特别残忍、自负。[13]

那时候邓斯坦是格拉斯顿伯里修道院的院长;而“实干家”国王埃德蒙的遗体就是被运往这里安葬的。在邓斯坦还小的时候,一天夜里,他从床上跑下来(当时正在发高烧),在格拉斯顿伯里教堂中走来走去。当时教堂正处于修缮期,里面放了些脚手架,而邓斯坦居然没从上面跌下来摔断脖子,因此就有传言称是天使领着他在房子里四处参观。他还做过一把竖琴,据说能够自动弹奏曲子;这倒很有可能是真的——就跟风弦琴一样,借助风力来演奏,现在已经广为人知,屡见不鲜了。已故的阿瑟尔斯坦国王生前很喜欢邓斯坦,他的仇敌出于嫉妒,便拿这些怪事诬蔑他,说他是个巫师。为此邓斯坦还曾遭遇伏击,对方捆住了他的手脚,把他丢进沼泽。可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他又爬了出来,还闹出了一大堆麻烦。

在那些年代里,教士通常是唯一的文化人。他们在许多方面都博学多才。国王把未开垦的土地赐给教士,供他们建造修道院。为此,他们必须精通农耕和园艺,否则土壤太贫瘠的话,教士们就得饿肚子了。为了把祈祷时用的礼拜堂装饰得漂漂亮亮,把吃饭时用的餐厅搞得舒适怡人,教士当中就必须有人擅长木工、绘画,和金属锻造。独居在荒无人烟的地方,为了在生病或遭遇意外的时候能更好地保障人身安全,他们还必须了解植物和药草的功效,知道怎样固定断肢,并懂得割伤、烧伤、烫伤、以及擦伤的包扎方式。因此,他们或无师自通、或相互请教,学会了各种各样有用的技术,在农业、医药、外科及手工艺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随便利用什么小机械来欺骗可怜的农民,对他们而言易如反掌,而且——我绝对相信——这种事儿他们肯定没少干。虽然那些机械现在看来稀松平常,在当时可是不得了呢。

格拉斯顿伯里修道院的院长邓斯坦就是这些人当中的绝顶智者之一。他在金属锻造方面颇有天分。一间小斗室就是他埋头做工的地方,窄得连他睡觉时都无法舒展身躯——好像这么做对谁有好处似的!他还经常说些妖魔鬼怪来害他的离奇谎言。例如,他说有一天自己正在工作的时候,魔鬼透过小窗子向里面窥视,还试图诱惑他去过整天游手好闲、吃喝玩乐的日子;于是他把钳子放进火里烧得通红,用它去夹魔鬼的鼻子,疼得魔鬼大呼小叫,几英里之外都能听见动静。有人把这些胡话看成是邓斯坦的疯狂(因为那场高烧给他的脑子留下了后遗症,一直没能痊愈)表现之一,可我不这么认为。依我看,无知的百姓正是被那些谎言所诱骗,才会把邓斯坦当做神人,并使他权倾朝野。而这正是他一天到晚求之不得的。

话说就在年轻英俊的埃德威国王加冕的那一天,坎特伯雷大主教[14][15]奥多(斯堪的纳维亚血统)发觉国王撇下宾客,悄悄地离开了宴席。奥多非常生气,便打发自己的朋友邓斯坦去找他。邓斯坦找到国[16]王的时候,他正跟年轻美貌的妻子埃尔吉娃、还有岳母埃塞吉娃在一起。埃尔吉娃的妈妈可是一位善良正直的夫人。可邓斯坦不仅怒斥了三人,还硬把年轻的国王拉回到宴会大厅里去。这样一来,又有人觉得邓斯坦这样做是因为年轻的国王和他那美貌的妻子是近亲,而近亲结婚正是教士们所反对的。但我相信,这位教士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又专横、又放肆、脾气又坏。在他成为讨人嫌的教士以前,也曾经爱上过一位年轻小姐,所以现在的他对所有的爱情都心怀怨恨,连跟爱情沾边的事物也一概不肯放过。

国王虽然年轻,但也完全能够感受到这是一种侮辱。由于邓斯坦曾在埃德雷德执政期间担任财政大臣,于是没过多久埃德威便指控他私吞前任国王的钱财。这位格拉斯顿伯里修道院院长只得逃到了比利时(有人派了一些追兵去挖掉他的眼睛,被他侥幸逃脱,但读了下文后您会希望他们得手),修道院则移交给结了婚的教士们掌管——他从前就老爱跟那些人对着干,后来也一样。可是邓斯坦很快就和他的朋友——斯堪的纳维亚人奥多勾结在一起,拥立埃德威年幼的弟弟[17]埃德加跟埃德威争夺王位。他嫌这样的报复还不够,又让人把美丽的王后埃尔吉娃——一个年仅十七八岁的可爱姑娘——从王宫里偷带出来,用烧红的铁器在脸颊上打了烙印,卖到爱尔兰去给人做奴隶。可是爱尔兰百姓同情王后,对她以朋友相待,还说:“咱们把王后给国王送回去,让这对年轻恋人得到幸福!”于是他们替王后医好了可怕的伤口,把美貌如初的她送回家去。然而,就在她满怀喜悦,急匆[18]匆赶往丈夫身边的时候,邓斯坦和奥多这两个混蛋在格洛斯特设下伏兵,袭击了她。那些人刀砍剑刺,残忍地把王后弄得身残肢断,最[19]后将她弃之不顾,直到咽气。“俊美者”埃德威(因为年轻英俊,所以百姓们这样叫他)听说了她可怕的遭遇后,也在绝望中撒手西去。这对可怜的年轻夫妇,他们的故事就这样以悲剧收场。唉!国王和王后虽然身份高贵,可要是生在动乱年代啊,那就连太平盛世的乡民村妇都不如呢!

下一位青年君主是十五岁的埃德加,人们都叫他“和平者”。可邓斯坦仍然把持着实权,他把所有的已婚教士都赶出修道院,代之以[20]和他一样单身的教士,那些人都出自教规苛严的本笃会。为了显示自己的荣耀高人一等,他自封坎特伯雷大主教,还控制着周围的不列[21]颠国王,把他们集中在埃德加身边。有一次,埃德加在切斯特主持[22][23]御前会议。众人沿着迪伊河到圣约翰的修道院观光的途中,埃德[24]加作为堂堂一国之主居然亲自为邓斯坦掌舵,还有八个头戴王冠的国王给他摇桨(这一段是人们在故事和歌谣里津津乐道的)。由于埃德加对邓斯坦和众教士们言听计从,他们便绞尽脑汁把他描绘成最了不起的国王,可实际上这个人生性放荡,沉迷声色,而且心狠手辣。[25]他曾经把一位小姐从威尔顿的修道院里强行抓走。邓斯坦假装震惊不已,罚他七年内不准戴王冠——我敢说这算不上什么大不了的处罚,因为那玩意儿戴在头上的感觉比顶着个没把儿的炖锅强不到哪儿[26]去。埃德加和第二任妻子艾尔芙蕾达的婚姻是他在位期间最糟糕的的事件之一。他听说了艾尔芙蕾达的美貌之后,便将自己的宠臣阿瑟[27][28]尔伍德派往德文郡,到她父亲的城堡里去,瞧瞧这位小姐是不是真的像传闻里说的那么漂亮。结果,对方的确长得倾国倾城,阿瑟尔伍德对她心生爱慕,两个人就结了婚。为了掩盖事实,阿瑟尔伍德告诉国王说,艾尔芙蕾达只是家境富裕而已,长得并不好看。但当他们回家的时候,国王对真相起了疑心,决定上门拜访一下这对新婚夫妇,而且出其不意地对阿瑟尔伍德说自己马上就到,让他准备一下。阿瑟尔伍德吓坏了,对年轻的妻子坦白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并央求她穿上难看的衣服,或是表现得呆头呆脑,把美貌掩饰起来,这样国王可能就不会对他发火。艾尔芙蕾达同意了,可她是个心高气傲的女人,巴不得当上王后,就不用给大臣做老婆了。所以她穿上了自己最漂亮的衣服,戴上了最华贵的首饰。不一会儿国王驾临,识穿了骗局。于是,他派人在树林里谋杀了阿瑟尔伍德这个不忠实的朋友,并娶了他的遗孀,也就是这个坏心肠的艾尔芙蕾达。六七年之后,他也去世了,并被人埋葬在他生前曾大力修饰过(或者是邓斯坦为了他而装修)的格拉斯顿伯里修道院,就好像教士们对他的所有称颂都是真的一样。

这段时期里,英格兰曾一度受到狼群的严重困扰。它们被人赶出了旷野,只能藏在威尔士的山区里,但依然不时出来袭击动物和旅客。于是英格兰提出只要威尔士人每年献上三百颗狼头,就免去他们应缴的贡品。威尔士人为了省钱,就对狼群狠下杀手,所以还不到四十年,这里就一只狼也没有了。[29]

接着就轮到青年帝王爱德华出场了,人们根据他的死亡方式称[30]其为“殉道者”。艾尔芙蕾达曾主张由自己的儿子埃塞雷德继位,可是邓斯坦没有选择支持他,而是把爱德华推上了王位。有一天,这[31]位小伙子骑马到多塞特郡狩猎,当他来到艾尔芙蕾达和埃塞雷德居[32]住的科夫堡时,希望能拜访一下他们以示友好。于是他策马离开了自己的随从,向城堡大门疾驰而去。黄昏时分,他到达了目的地,便吹响了行猎用的号角。“欢迎光临,尊敬的国王,”艾尔芙蕾达一面说,一面走了出来,脸上带着最灿烂的微笑,“请下马进门吧。”“不了,尊敬的夫人,”国王说道,“随从们会找不到我,还当我遇见什么坏事儿了呢。请给我一杯酒,让我在马鞍上敬您和我的小弟弟。我马不停蹄地赶到这儿来,喝完我还得快马加鞭赶回去呢。”艾尔芙蕾达进去拿了酒,趁机对她的一个武士随从耳语了一番,对方便悄悄溜出了大门,蹑手蹑脚地来了国王的马儿后面,那时候天色已愈发黯淡。那恶毒的妇人牵着儿子的手——当时爱德华这位天真的异母弟弟只有十岁——冲国王露出微笑。“身体健康!”国王说,但他刚把酒杯举到唇边,那名武士就一跃而起,从后面刺伤了他。国王丢下杯子,策马而去。但由于失血过多,他很快就没有了知觉,身子从马背上跌下来,一只脚却被马镫绊住了。受惊的马儿一路狂奔,任由主人的卷发在地面上拖着,他那年轻光滑的面庞擦过了路上的车辙、石子、荆棘、落叶和泥巴,直到猎人们沿着国王的血迹追踪到了马儿的奔跑路线。最后,他们勒住了缰绳,把已没了人形的尸体放下来。

接下来就是第六个,也是最后一个青年君王——埃塞雷德了。他一看到自己的哥哥在遇刺后骑马逃出城堡大门,便大叫起来,艾尔芙蕾达就从仆人手里夺过一支火把,无情地拍打他。由于他母亲的残忍,加上她又是为了让埃塞雷德当国王而策划谋杀,所以人们对这孩子深恶痛绝,就连邓斯坦都不想让他坐上王位;相反,他本来打算要[33]是埃德金莎同意的话,便拥立她为英格兰女王。埃德金莎是已故国王埃德加的女儿,她的母亲就是那位被埃德加从威尔顿的修道院抢出来的小姐。可是她对那些年轻帝王的故事知道得太清楚了,不愿意告别在修道院里平静的生活。于是,别无选择的邓斯坦就让埃塞雷德登上了王位,知道他缺乏决心和坚定,便给他起了“迟钝者”的别称。

起初,艾尔芙蕾达还能够轻易左右年轻的国王,可随着国王一天天长大成熟,她的影响力也减弱了。这声名狼藉的妇人失去了作威作福的资本,便不再干预朝政。她按照当时流行的样式盖了些教堂和修道院来替自己赎罪。好像一座高耸入云的教堂就真能代表她的忏悔——可怜那被谋杀的孩子流了一路血,人们可是跟着马蹄印才找到他的尸体啊!好像她弄来世界各地的石头,再把那些无知无觉的东西堆起来,给修道士当房子,就可以将自己的罪恶深埋地下!

埃塞雷德继位八、九年以后,邓斯坦去世了。那个时候他已经上了年纪,但苛刻狡诈的性子却一点儿都没变。埃塞雷德统治期间发生过两件轰动一时的事,都是跟他有关的。有一次,他在教堂出席会议,讨论是否应该允许教士结婚的问题。他低着头坐在那里,显然正在思考。这时候,房间里的十字架好似发出了声音,警告与会者要听取邓斯坦的意见。这是邓斯坦耍的某种戏法,那声音十有八九是他本人装出来的。没过多久,他又玩弄了一次更加过火的把戏。那也是一场会议,讨论的话题也没变。会场特别宽敞,邓斯坦和他的支持者坐在房间的一侧,反对者们坐在另一侧。邓斯坦起身说道,“我要把这件事交给主,让他亲自裁决!”话音刚落,反对者脚下的地板就塌了下去,有的人因此丧命,受伤的就更多了。地板是在邓斯坦的授意下被做了手脚,他一发信号地板就塌了——这一点您可以百分之百确信。毕竟邓斯坦那一边的地板都没有塌下去。就是这样,错不了。这种事对邓斯坦那样的能工巧匠而言实在不算什么难题。

邓斯坦死后,被教士们评为圣徒,于是从那以后大家都叫他圣邓斯坦。其实那些人大可以将其评做一匹拉车的马,然后就这么称呼他,反正一切都是他们说了算。

我敢说,“迟钝者”埃塞雷德巴不得能够摆脱掉那位大圣人,可是没了他,埃塞雷德这个国王也就变成了一条软弱无能的可怜虫,他[34]的统治充满了失败与羞辱。丹麦国王有个儿子叫斯韦恩,父子俩吵架后,他被撵出了家门,就带领贪得无厌的斯堪的纳维亚人又来到了英格兰,跑到大城镇去又打又抢。为了哄这群海盗离开,懦弱的埃塞雷德国王拿出钱来给他们。可是他给得越多,对方索要得也越多。这次是一万英镑,下一次是一万六,再下一次就是两万四。为了支付这一笔笔巨款,沉重的赋税落在了不幸的英格兰人民肩上。可是,斯堪的纳维亚人不仅会走了再来,而且还变本加厉,于是埃塞雷德便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和国外有势力的家族通婚,取得对方兵力上的支持。[35][36]于是,他对诺曼底公爵理查德的妹妹埃玛大献殷勤,这位小姐可是号称“诺曼底之花”呢。两个人在公元一零零二年结了婚。[37]

不久之后,英格兰境内就上演了一出空前绝后的惨剧。十一月十三日,国王向全国发出密令后,所有的城镇居民都拿起了武器,去杀掉身边每一个斯堪的纳维亚人。

所有的斯堪的纳维亚人——不分男女老少,上到士兵、下至婴儿——都被杀得精光。他们当中固然不乏穷凶极恶之徒,但是也有不少爱好和平、信奉基督的平民百姓。前者曾经大摇大摆地闯进英国百姓的家里辱人妻女,骄横无礼之状令人忍无可忍;后者却和英格兰姑娘结成了夫妻,他们对这个国家的人是有感情的。无人幸免,就连[38]丹麦国王的姐妹贡希尔德也不例外,她的丈夫还是位英格兰贵族呢。贡希尔德先是眼睁睁看着丈夫和孩子被杀,接着自己也命丧他人之手。

丹麦国王得知了这血淋淋的事件之后,便召集了一批士兵和一支舰队赶赴英格兰,发誓要狠狠地报复对方。这支船队规模空前浩大,军队里也全都是正值壮年的自由民及其后代,没有一个奴隶或老者。人人都嚷着要找英格兰民族报仇雪恨,因为在十一月十三号那场可怕的大屠杀中,他们的同胞及其爱子都葬身在了火光剑影之中。就这样,斯堪的纳维亚人分乘许多大船,一路劈水斩浪来到了英格兰。每艘船的船头上都挂着各自指挥官的旗帜,旗上画着金鹰、乌鸦、龙、海豚、猛兽等图案,倒映在舷侧那一张张闪亮的盾牌上,对英格兰形成威吓之势。挂有丹麦国王军旗的那艘船上雕刻着彩图,活像一条威风凛凛的大蛇,怒火中烧的国王向自己信奉的神灵们祷告,要是他的巨蟒没能用毒牙啃噬英格兰的心脏,就让所有的神明停止对他的庇佑。

他确实做到了。浩浩荡荡的军队从雄伟的战舰上下来,在埃克塞[39]特附近登陆英格兰,一路前进,所到之处一片狼藉。为了表明所有的土地都被自己占领,他们一面行军,一面将自己的长矛插到地上,或者扔进水里。为了纪念斯堪的纳维亚人被屠杀的那个黑夜,侵略者们无论走到哪里,总会命令撒克逊人为他们准备丰盛的宴席。他们享用着那些饭菜,一面诅咒英格兰一面狂笑着干杯。酒足饭饱之后,便会拔出剑来杀掉款待他们的撒克逊人,扬长而去。这场战争足足持续了六年,他们烧毁庄稼、房舍、畜棚、磨坊和粮仓,杀害田野里的劳动者,不让人们往地上播种,百姓们食不果腹,甚至有人饿死;所有的富饶城镇,在斯堪的纳维亚人离开后就只剩下满目的残垣废墟,还有冒着烟的灰烬。最可悲的是,英格兰的官员和逃兵,甚至还包括迟钝者埃塞雷德的宠臣们,都当了卖国贼。他们抢走了许多英格兰船只,变成了跟自己祖国作对的海盗。再加上一场暴风雨,英格兰海军更是几乎全军覆没。

但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样悲惨的境况下,还有一个人对祖国和无能的君主保持了忠心。那是一位勇敢的教士。为了捍卫一座城市,这位坎特伯雷大主教和围攻的斯堪的纳维亚人进行了二十天的抗争,直到后来有个叛徒打开城门,把敌军放了进来。他戴着镣铐说:“我不会用金子来交换自己的性命,那一定是从受苦受难的百姓手里抢来的!”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他始终拒绝拿从穷人那里夺来的财富换取自由。

最后,斯堪的纳维亚人厌倦了这一套。在一次狂欢活动中,他们聚在一处喝得醉醺醺的,便把教士带到了宴会大厅。“现在,主教先生,”他们说,“我们想要金子!”

教士环顾四周,从眼前到墙根都挤满了人,还有人爬上桌子和长板凳,视线越过别人的脑袋望着他,一张张胡子拉碴的脸上写满了愤怒。他知道,自己已经走到了生命的终点。“我没金子,”他说道。“没有就去弄,主教先生!”他们集体大吼。“这个,我跟你们说过很多次了,我不干,”他说。

于是他们又聚拢了一些,威胁教士,可他却站在原地岿然不动。然后,有个人打了他,接下来,又有人跟着动手。他们吃饭的时候曾随手把残渣碎块扔在大厅角落,聚成了一堆。一名骂不绝口的士兵从上面抓起了一支粗大的牛骨,砸在教士的脸上,鲜血顿时喷涌而出。紧接着,其他人也奔向了那堆垃圾,用骨头将他击倒,教士被打得身上青一块紫一块。最后,一名士兵用战斧砍死了这位曾给他施行洗礼的教士(为这个士兵的灵魂着想,我希望他的举动是为了让这位好人少受点罪)。

要是埃塞雷德有心向这位高贵的主教学习,效仿他的勇气,那他早就应该有所作为了。可是他却向斯堪的纳维亚人支付了四万八千英镑,而这怯懦的举动并没有给他带来多少好处。没过多久,斯韦恩就又来了,目的是征服整个英格兰。此时的英格兰人民已经对他们那无能的君主和孤立无援、不能保护他们的国家没有多少留恋了。于是斯韦恩被当成了救星,到处都是欢迎他的英格兰百姓。国王留在伦敦的时候,那儿的人民还能坚守城池,可是他刚一溜走,百姓们就高高兴兴地迎接了斯堪的纳维亚人。最后,见什么希望都没了,国王便离开英格兰,上诺曼底公爵那儿避难去了。那时候公爵已经收留了国王的妻子——也就是昔日的“诺曼底之花”——和她的孩子们。

但是,英格兰百姓虽然身处水深火热当中,却无法将艾尔弗雷德大帝和撒克逊民族完全抛诸脑后。在斯韦恩宣布自己成为英格兰国王一个月零几天之后,他就突然过世了。不计前嫌的英格兰人民给埃塞雷德捎了信,说“如果他的统治能比以前有所进步的话,”他们愿意[40]再次拥他为王。于是“迟钝者”派了自己的儿子爱德华前往英格兰,来替他许下承诺。最后,他本人也跟着来了。英格兰百姓赞成埃塞雷[41]德当国王,斯堪的纳维亚人却要拥立斯韦恩的儿子卡努特。就这样,可怕的战争开始了,一打就是三年,直到“迟钝者”去世。至于在他当政的三十八年里,还干过哪些比这更值得一提的事儿,我可真说不上来呢。

那么,现在卡努特可以登上王位了吧?然而百姓们说了,撒克逊[42]人不归他管,他们坚持拥立埃德蒙,他是“迟钝者”的一个儿子,别号“刚勇王”,因为他体形健美、有力气。于是埃德蒙和卡努特两人就开了战,打了五场战争——哦,不幸的英格兰,就这样变成了战场!接下来,身材魁梧的“刚勇王”向矮冬瓜卡努特提出,两个人应该一对一决出胜负。要是卡努特身强体壮,没准他就答应了,可由于身材矮小,他说什么也不肯点头。不过,他提出情愿以瓦尔廷大道[43]为界划分国土,道路以北由自己统治,南边则尽归“刚勇王”。这[44]条路连接着多佛尔港和切斯特市,是古罗马时期的军用道路。由于大多数士兵都厌倦了这样的血雨腥风,于是他如愿以偿。但是卡努特很快就成了英格兰唯一的统治者,因为“刚勇王”不到两个月就突然去世了。有人说他死于非命,是卡努特派人杀了他。谁知道呢。1 长者爱德华(Edward the Elder,870-924)是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英格兰王国国王,899年至924年间在位。他继承父亲艾尔弗雷德大帝的功业而加以扩展,在多次击败斯堪的纳维亚人人的入侵后收复英格兰大多数的地区,并得到苏格兰与威尔斯的称臣,成为全不列颠的共主。(译注)2 阿瑟尔斯坦(Athelstan,893/895–939),英格兰国王,927至939年在位。(译注)3 艾尔弗雷德大帝(Alfred the Great,849-899),韦塞克斯国王,公元871至899年在位,曾统帅臣民成功抗击北欧海盗入侵。他善于学习,鼓励教育,翻译过大批古典名著,并编纂《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Anglo-Saxon Chronicle),大力完善国家的法律体系和军队结构。(译注)4 威尔士(Wales)是大不列颠与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一个王国,位于大不列颠岛西南部,东界英格兰,西临圣乔治海峡,南面布里斯托尔海峡,北靠爱尔兰海,加的夫(Cariff)是其首都与第一大城。(译注)5 康沃尔郡(Cornwall)位于英国英格兰西南端,北面和西面濒临大西洋,南面是英吉利海峡,首府特鲁罗(Truro)。(译注)6 斯堪的纳维亚在地理上是指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包括挪威和瑞典,文化与政治上也包括丹麦,这些国家彼此视对方属于斯堪的纳维亚。虽然他们政治互相独立,共同的称谓显示了他们的文化和历史有深厚的渊源。斯堪的纳维亚一词对于世界各地的人有不同的含义,但北欧国家才是称呼三个斯堪的纳维亚王国(挪威、瑞典和丹麦)以及两个共和国(芬兰、冰岛)的正式名称。(译注)7 奥拉夫(Olaf Guthfrithsson),934至941年统治都柏林。937年,他与康斯坦丁二世、斯特拉思克莱德(位于苏格兰西南部)的布立吞人结成联盟,攻打阿瑟尔斯坦,但是在布鲁南堡(Battle of Brunanburh)战役中惨遭挫败。(译注)8 指康斯坦丁二世(Constantine II,879–952),早期苏格兰国王,900至943年在位。(译注)9 埃德蒙(Edmund the Deed-doer,922–946),阿瑟尔斯坦同父异母的弟弟,别名“实干家”,英格兰国王,939至946年在位。(译注)10 埃德雷德(Edred,923-955),“实干家”埃德蒙的弟弟,英格兰国王,946至955年在位。(译注)11 埃德威(Edwy或Eadwig,the Fair,约941–959),别号“俊美者”,埃德蒙的长子,英格兰国王,955至959年在位。在短短数年的统治时期里,最引人注意的是他与家庭、乡绅,尤其是在邓斯坦和奥多领导下的教会之间的纷争。(译注)12 邓斯坦(St Dunstan,909–988),出生于英格兰萨默塞特郡,曾担任格拉斯顿伯里修道院院长、伍斯特主教及伦敦主教,后来被封为圣徒。邓斯坦曾被多位英格兰国王重用。(译注)13 格拉斯顿伯里修道院(Glastonbury Abbey),位于英格兰萨默塞特郡格拉斯顿伯里镇,始建于7世纪,扩建于10世纪,直到1184年的一场大火烧毁了建筑,后于14世纪重建。(译注)14 坎特伯雷大主教(Archbishop of Canterbury),为英国教廷之首,最早又教皇格里高利一世派往英格兰传教的圣奥古斯丁(坎特伯雷的奥古斯丁,此处不要于著有《忏悔录》的圣奥古斯丁混淆)担任。自从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之后,坎特伯雷大主教的职位则改由英国国王/女王指定。(译注)15 奥多(Odo或Oda,卒于公元958年),斯堪的纳维亚侵略者的后代,909至927年担任英格兰拉姆斯伯里主教,941年起被任命为坎特伯雷大主教。他曾经参与王室法律的制定,并致力于改善英格兰人的宗教生活。(译注)16 埃尔吉娃(Ethelgiva,卒于公元959年),英格兰国王埃德威的妻子。两人的婚姻没有维持多久,就出于政治原因而被邓斯坦的支持者们破坏了,因为那个时候的教会认为九代之内的亲属不能结婚,否则就是乱伦行为。(译注)17 埃德加(Edgar the Peaceful,943–975),别号“和平者”,英格兰国王,959至975年在位。埃德加统治期间,英格兰国泰民安,前任君主们建立起的政治团结在他手上得到了进一步巩固。(译注)18 格洛斯特(Gloucester),位于英格兰西南部的港口城市。(译注)19 这种说法并不可信。证据表明,埃尔吉娃曾在1世纪60年代中期跟埃德加及其他王室成员达成谅解,并度过了一段平安幸福的日子。埃德加去世之前,她还曾立下遗嘱,将大笔钱财分别遗赠给教会组织、王室成员及自己的亲人。(译注)20 本笃会(Order of Saint Benedict)是天主教的一个隐修会,又译为本尼狄克派。529年,意大利人圣本笃在意大利中部卡西诺山创立了本笃会,他手订会规,规定会士不可婚娶,不可有私财,一切服从长辈和上级,称此为"发三愿"。本笃会会士每日必须按时进经堂诵经,咏唱“大日课”,余暇时从事各种劳动。会规要求祈祷不忘工作,视游手好闲为罪恶。后来该会规成为天主教修会制度的范本。(译注)21 切斯特(Chester)英格兰西北部城市,柴郡首府。(译注)22 迪伊河(River Dee)英国境内的河流,全长70英里,发源自斯诺登尼亚山,流经威尔士和英格兰,并构成两地交界线的一部分。(译注)23 圣约翰(St. John),耶稣十二门徒之一。(译注)24 虽然自从艾尔弗雷德大帝开始一直到11世纪初,埃德加所属的韦塞克斯家族(House of Wessex)统治就统治着整个英格兰,可当时撒克逊七国依然存在,英格兰依旧是七国的集合。(译注)25 指威尔顿修道院(Wilton Abbey),一座位于英格兰威尔特郡的本笃会修道院。(译注)26 艾尔芙蕾达(Elfrida,945 -1000 /1001),迟钝者埃塞雷德的母亲,埃德加的第二任妻子。据说她还是英格兰史上第一个由王后加冕成女王的人。(译注)27 阿瑟尔伍德(Athelwold),曾担任英格兰东安格利亚郡长。(译注)28 德文郡(Devonshire),位于英格兰西南部的郡,郡治埃塞特克(Exeter),西邻康沃尔郡,东南方濒临英伦海峡。(译注)29 爱德华(Edward the Martyr,962–978),被称为“殉道者”,埃德加的长子(母亲是埃德加的第一任妻子埃尔芙莱达),英格兰国王,975至978年在位。(译注)30 埃塞雷德(Ethelred,968–1016),英格兰国王,978–1013年及1014–1016年在位。(译注)31 多塞特(Dorset),位于英格兰西南英吉利海峡沿岸的郡,郡治多切斯特(Dorchester)。(译注)32 科夫堡(Corfe Castle),位于英格兰多塞特郡一座陡峭的小山上。(译注)33 埃德金莎(Edgitha,961-984),英格兰国王埃德加的女儿,母亲武尔夫蕾德被埃德加从修道院里强行带走,后来生下了她。(译注)34 斯韦恩一世(Sweyn I,卒于公元1014年),丹麦国王哈拉尔·布鲁图斯的儿子,曾统治丹麦、英格兰及挪威的部分地区;他是英格兰史上第一个丹麦人君主。(译注)35 理查德,这里指理查德二世(Richard II,978/983-1026),法兰西诺曼底理查德公爵的长子。他把妹妹埃玛嫁给埃塞雷德,想借此加深自己和英格兰之间的关系,这场婚姻给理查德的孙子征服者威廉登上英格兰王位打下了基础。(译注)36 埃玛(Emma,约985–1052),法兰西诺曼底理查德公爵的女儿,先是嫁给英格兰国王埃塞雷德,后来又嫁给卡努特大帝(Canute the Great),两次婚姻中她都是丈夫的第二任妻子。(译注)37 997至1002年,英格兰不断遭受斯堪的纳维亚人的侵扰,国王埃塞雷德听说他们要杀掉自己和朝臣们,继而占领英格兰土地,便于1002年11月13日下令屠杀英格兰境内的所有斯堪的纳维亚人。这一事件被称作圣布赖斯日屠杀(St. Brice's Day massacre),圣布赖斯是法兰西天主教图尔教区的主教,11月13日是其斋戒日。这场屠杀被视为1003年斯韦恩入侵英格兰的导火索。(译注)38 贡希尔德(Gunhilda),据说是丹麦国王斯韦恩的姐妹,但历史学家对此尚无定论,《牛津国家人物传记词典》中斯韦恩和埃塞雷德的词条里都没有提到她。贡希尔德的丈夫曾在埃塞雷德统治时期担任德文郡郡长。(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