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核心能力提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9 22:58:55

点击下载

作者:高敬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领导者核心能力提升

领导者核心能力提升试读:

前言

一、要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二、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自己四、从政治高度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五、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六、提升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七、提升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前言

领导是一种古老的现象,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就存在着领导者和领导行为;领导又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综观古今中外,每一个时代的领导者要完成领导的使命,有着不同的要求,需要的能力也不尽相同。对于我国来说,21世纪的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提升领导者的能力是当务之急;在领导者所需的各种能力中,领导者的核心能力又是重中之重。

就核心能力这一概念而言,“核心”就是中心

(英文称为core),是指在事物或事情中最重要、赖以支持其存在的那一部分。换句话说,没有核心,事物将不复存在。领导者核心能力是组织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领导者作为组织的核心主体,与组织具有深度关联性。领导者核心能力是衡量领导责任、实干或有效领导行为以及影响力等诸项能力中最关键、最根本和最重要的能力;在整个领导能力体系中处于本质层面和核心地位;是一种深层次、高境界、宽层面的累积性、叠加性、拓展性能力;是在基本能力整合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深度能力;在能力结构中处在根本性、主导性、关键性位置;它是自己独有的、别人难以模仿的,如同人的气质和悟性一样具有不可复制的唯一性。

领导者的核心能力不同于领导者的基本能力、一般能力,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与国家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当前,领导者的核心能力最主要的表现是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在领导者需要具备的整个能力体系中居于本质层面,具有重要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紧紧围绕德才兼备的标准,不断提高各级领导者的核心能力,是整个干部队伍建设的关键,也是新时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载体。

作为一个领导者,在当前形势下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有哪些?我们综合专家的研究成果,结合当前领导者的实践经验,把领导者的核心能力归结为十项,分别是:政治鉴别能力、统筹兼顾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知人善任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应对风险能力、维护稳定能力、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和不断自我提升的能力。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充满矛盾问题的国内局势,首先需要一个政治素质过硬的领导者队伍。只有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才能认清形势,驾驭全局,在各种挑战面前经得起考验,在复杂情况面前辨得清是非,才能正确有力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把握机遇,因势利导,促进和推动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才能保持自己作为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品格和气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只有统筹兼顾,才能站在全局的高度上,把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各环节协调好,把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关系解决好,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安排好。古人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用我们今天的话讲,就是要有总揽全局、统筹规划的观念和长远规划的眼光。统筹兼顾是党的优良传统,对于我们今天的领导者而言依然意义重大。

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府的职能也逐渐要转向公共服务。国家行政机关的决策、管理、协调、指导、监督、服务任务更加繁重,对国家机关干部特别是领导者的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就要求领导者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增强人本和服务意识,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真正深入到群众中去,倾听广大人民群众的声音,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谋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成为一个合格的公务员。

当今的世界,经济突飞猛进,科技日新月异。在这个飞速发展、极富变化的时代,我们面临着更多、更新、更复杂的挑战和机遇。新形势下,经验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我们一味墨守教条,因循成规,把自己的思维禁锢起来,以“不变”来应对“万变”,就会坐失良机,陷于被动。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就要求我们领导者要摆脱陈旧思想的束缚,创新思维、方法,应对复杂的局面,大胆开拓,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只有开拓创新,才能站在时代的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振兴、要发展,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领导者必须具备知人善任的能力,要善于发现人才,正确识别人才,科学评价人才,合理使用人才,把各方面优秀人才汇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把各方面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对各级领导者来说是要求和任务,也是考验和检验。

领导者肩负着繁重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面对的问题千头万绪,涉及的关系也是方方面面。只有理顺各种关系,平衡各方利益,履行好国策下达,民情上传的职责,才能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形成一种万众一心、合力拼搏的强大合力,开创一种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大好局面。一家评估机构对中国领导者所做的评估报告显示,我们的领导者在与“事”有关的工作管理能力和认知能力方面,平均指数为53,表现较好,但在与“人”有关的沟通能力与领导能力方面,平均指数只有39,表现比较差。

这说明我们的领导者在沟通协调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有待提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际联系的日渐密切,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不断凸现出来。这是一种客观规律和必然表现。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我们领导者不仅能够居安思危,做好应对各种挑战的准备。一旦遭遇危机,还要能够快速反应,正确决策,果断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一个平安、稳定、有序、和谐的社会环境。

近年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进步,平民百姓参政议政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烈,加上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的兴起,媒体逐渐成了人们接受信息、评论时事、发表意见的重要平台。然而,一些领导者还不适应媒体的新变化,还不善于也不乐于同媒体打交道,甚至仍把新闻媒体视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事实上,媒体也是领导者传达方针政策,了解社情民意,正确引导舆论,化解危机的一个主要途径。合理利用媒体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需要各级领导者切实提高自身的新闻素养,不断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当然,不管哪种能力,都不是生而就能具备的,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在学习中不断积累。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学习或不善于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长新本领、积累新经验,才能廓清是非,增强免疫力,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本书共分十个章节,分别详细阐述了当前我们领导者需要具备和增强的十项能力。书中不仅从理论层面深入阐明了每项能力的意义、内容以及提升的途径和方法,同时还选取了大量生动鲜活的典型案例和史料故事,既让理论落在了实处,又增强了可读性和趣味性,是广大领导者提升自身核心能力的指导读物和必备参考。一、要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

要论摘编

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

——邓小平《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

我们的高级干部,首先是省委书记、省长和部长,中央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一定要讲政治。我这里所说的政治,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在政治问题上,一定要头脑清醒。

——江泽民《领导者一定要讲政治》

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面对国际国内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我们要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有力应对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不断培养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善于治国理政的干部队伍。

一、要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

毛泽东同志一生喜爱读历史,并且善于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他在读《史记-高祖本纪》的时候,写了这样一条批语:“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我们知道,项羽是一位非常骁勇善战的将领,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实际上是项羽消灭了秦军的主力。然而,在随后的楚汉战争中,项羽虽然在军事上不断取胜,但是却在垓下一战失利,年仅32岁便泪洒乌江,自刎而死。算起来,项羽在秦汉之际的政治舞台上只活跃了8个年头。而刘邦却在秦末群雄中脱颖而出,夺得天下,开创了汉朝400年的基业。

毛泽东指出了项羽失败的主要原因:他不是政治家,缺乏一个政治家应有的远见卓识。在兵败之际,他缺乏斗争到底的韧劲和决心,而是一死了之,很看重面子,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而刘邦成功的原因就在于他是一个政治家。1957年6月,毛泽东在同吴冷西等人的谈话中说:“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可见,项羽作为一位优秀的军事将领,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政治侏儒,他最终败在一位“高明的政治家”刘邦之手,不是偶然的。

从今天的视角来看,项羽是一位优秀的“业务干部”,最擅长的工作是带兵打仗,然而历史却把他放在了一个他根本无法胜任的位置上——政治领袖,而他的对手则是业务能力——带兵打仗——不算很好,但是却具有良好政治家素质的刘邦。在战争中,韩信为刘邦带兵打仗,萧何替刘邦管理后勤,张良帮刘邦制定决策,刘邦作为大家的“领导者”,把大家团结在自己周围,发挥出每一个人的特长,就开创了汉朝四百年的天下。

政治素质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对领导者的要求不尽相同,但一个好的领导者,必须具有良好政治素质,则是每一个时代的共性。政治素质是在一个领导者所必须具备的各种素质中最根本的素质。在革命战争年代,政治素质要求每一个党员干部要忠诚于党的事业,甚至准备为党的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在和平建设时期,随着环境的改变,党成为执政党,肩负着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同样要求各级领导者在政治上清醒、坚定,不负人民的重望。

案例

叶剑英入党

叶剑英同志早年是粤军的后起之秀,1924年被委任为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在工作中,他通过和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等人接触,对共产主义运动加深了了解,在思想上有了重大转变,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但是,在党组织会议上进行研究时,有的同志提出,叶剑英是国民党高级军官,政治上是否靠得住,要经过长期考验才行。叶剑英的入党申请,在讨论中没有通过。叶剑英对党组织的意见表示理解,此后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站稳革命立场,一如既往地支持共产党的事业。1927年,蒋介石在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叶剑英向全国发表了严正的“反蒋通电”,痛斥蒋介石的罪行,公开表示与蒋介石彻底决裂。然后,他来到了当时的革命中心武汉,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四军参谋长。7月,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叶剑英在党的危急时刻,仍然多次向他们表示了跟随共产党革命的愿望,在周恩来的关怀下,叶剑英终于加入共产党。入党后,他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保护了参加南昌起义的叶挺、贺龙的部队。12月,他和张太雷等人领导了广州起义,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和新中国的开国元勋。“政治上靠得住”是对领干部政治素质的最基本要求。这里所说的“政治”,既包括在思想上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也包括在行动上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坚决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还包括在面对各种挑战和考验时,能够具有见微知著的政治鉴别力,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不断提高工作的预见性和科学性。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思潮、理论陆续传入,各种各样的诱惑也会不断向领导者袭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在极其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中进行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各级领导者一定要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分得清是非,在重大关头和各种风浪中经得起考验。

从近年来的一些腐败案件中看,缺乏政治素质,在政治立场、政治信念上迷失方向,终于走向腐化堕落,几乎是贪官们的共同路径。二、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

领导者不论是在重大问题上,还是日常工作中处理政务,都要做到坚持原则,明辨是非,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这是党中央对各级领导者在政治上提出的要求。领导者应当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来认识这个问题,自觉按照中央的要求,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提高政治水平,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艰巨的使命、繁重的任务,要求全党同志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一定要加强学习、勤奋工作,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做到思想上始终清醒、政治上始终坚定、作风上始终务实。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领导者只有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才能把握机遇,加快发展自己,同时又能处变不惊,沉着应付各种挑战。面对国内改革与发展的艰巨任务和错综复杂的情况,只有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才能驾驭全局,因势利导,稳步前进。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封建残余思想沉渣泛起,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无孔不入,每个领导者都毫无例外要经受政治上的严峻考验,只有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才能站稳脚跟,识别真伪和美丑,保持共产党人应有的品格和气节。

案例

一个副省长的堕落路

1996年,原河北省常务副省长丛福奎认识了一个江湖骗子殷凤珍,双方很快一拍即合。1997年,丛福奎觉得自己政坛失意,心灰意冷。当年11月,在殷凤珍的“忽悠”下,丛福奎竟然忘记了自己共产党员和党的高级干部的身份,在五台山皈依佛门,法号“妙全”。从1998年起,丛福奎在殷凤珍的鼓动下,先后到全国各地求神拜佛,甚至两个春节都没有回家,而是在寺庙中度过。丛福奎在石家庄和北京的住宅内,不仅都设有佛堂,供奉着佛像,还设有供道台、供神台。在其卧室被褥下面,铺着一块红布,上面衬有黄绫,四周缀有铜钱。黄绫下面压着五道佛令,枕头底下还有五道道符。更有甚者,丛福奎还动不动就打出“老佛爷”的招牌,以做佛事、做善事为幌子敛取钱财。在短短几年内,丛福奎通过不断索贿,疯狂敛取钱财1700余万元。在双规期间,丛福奎竟然经常打坐,双手作“弥陀印”状,口中似乎念念有词,一遍遍地书写《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正如中央纪委、监察部在就此案发出的通报中指出,丛福奎之所以堕落到如此地步,其根本原因是他权欲熏心,思想嬗变,由精神空虚演变为政治上蜕化变质,进而发展到利令智昏的程度——思想上颓废,政治上堕落,经济上贪婪,成为历史的罪人。

领导者要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必须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方向正确与否,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兴衰成败的头等大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就是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政治方向。在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首先要强调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只有牢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方向,对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一往情深、忠贞不渝,才能经受住各种各样的考验,卓有成效地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重大历史使命。

站稳正确的政治立场。立场问题是一个根本原则问题。我们讲的政治立场就是要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地维护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始终站稳党和人民的立场。坚持执政为民、用权为民,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辨别和衡量是非的根本出发点和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保持人民公仆的本色。

树立鲜明的政治观点。我们共产党人鲜明正确的观点,集中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同志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党的指导思想中。这是我们政治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是观察和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国内外各种矛盾的伟大认识工具。实践证明,只要掌握了这些正确观点,就能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期,坚定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理想和信念;就能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也才能在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事物面前,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克服主观性、片面性、表面性,客观地、全面地和本质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党的政治纪律是党员政治行为的规范,也是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保证。党的团结统一,党的坚强领导,党的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都离不开严格的政治纪律。共产党员要严格执行党章,遵守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在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维护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保证中央的政令畅通,维护党的根本利益和最高利益。

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就是要善于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眼光和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及时洞察和鉴别各种社会现象,正确分析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各种社会思潮相互碰撞。领导者必须密切关注并科学分析社会思想动态,善于见微知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客观环境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带领群众把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保持稳定的各项工作做好。

要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与坚定,领导者应当通过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理论、积极投身社会实践、自觉加强党性锻炼这三个基本途径,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从而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自己

领导者提高政治素质、领导水平、决策水平、执政水平的首要的必备条件,是加强理论学习,在自身理论素养上不断进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自己,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领导者全面提高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的关键和基础,也是广大干部尽快成长的正确途径和客观规律。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我们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紧密联系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着眼于推进党和国家工作,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全党的思想理论水平,不断夯实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科学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树立的一面光辉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就是围绕着这条道路不断进行艰苦的探索,最后才开辟了这条道路。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道路就是党的事业的命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对这条道路所做的科学概括。所以我们就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为这个理论体系的核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制度。这一制度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中得到了全面体现。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全符合中国实际,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想。这一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它集中代表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既体现了现阶段党的奋斗目标,又体现了党的最终奋斗目标,要求共产党员把为最高理想而奋斗同为现阶段共同理想而奋斗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一理论体系深化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因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今后还要不断发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推进和我们党对实践经验总结的逐渐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会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些基本理论问题,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理论主题,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深刻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邓小平同志说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新的事业”。对于这个“全新的事业”,我们虽然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进程中,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取得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伟大理论成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但是我们对这个“全新的事业”的认识和实践还远没有结束,还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奋斗。十七大报告中提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所谓“开放”,从横向上看,是指这个理论体系与人类文明成果的关系,它会不断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从纵向上看,是指这个理论体系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间具有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全党同志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四、从政治高度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中,都要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各级领导者要从政治高度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纠正那种认为科学发展观只是单一解决经济发展问题的片面认识,要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各个方面,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当前,我国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才能解决我们前进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认识的深度、思想的高度,决定实践的力度。从政治角度、政治高度看科学发展观,要求领导者从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巩固、从国家长治久安看待科学发展观的地位和作用,从国家权力运行、国家机器运转的角度看科学发展观,而不仅仅局限于将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理论。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重要保障。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内实现和谐发展、对外实现和平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教训,提出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他又提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科学发展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如果教条地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则是唯经济增长观;如果形而上学地认为建设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只是片面发展,教条地理解和对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GDP的增长当做唯一标准,这种“硬发展”则没有道理。

我国的基本国情是:地大而物不博,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一些地区的GDP增长是靠严重地透支资源和破坏性开发而得到的,造成的破坏许多已经不可逆转。因此,谋求科学发展已成当务之急。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是指发展要有全面性、整体性,不仅经济发展,而且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发展要有协调性、均衡性,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可持续,是指发展要有持久性、连续性,不仅当前要发展,而且要保证长远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要正确处理经济与社会发展,城市与农村发展,东中西部发展,人与自然界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改革发展稳定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关系;就要统筹安排和处理好消费与投资、供给与需求,发展的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科技进步与人力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等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就要坚持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过程。

各级领导者必须要落实“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权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领导者忠实践行科学发展观应有的价值取向。各级领导者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恪守为民之责,常怀爱民之心,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群众观、政绩观,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能够推动科学发展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的就毫不迟疑地改正,真正使促进发展的各项工作都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的检验。

科学发展观对领导者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凭一知半解、凭主观愿望、凭老的经验,不可能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科学发展能不能上水平、人民群众能不能得实惠,是衡量一个领导者有没有真本领的试金石。作为科学发展的引领者、正确思路的决策者、实践行为的示范者,领导者要从党和国家全局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全局、兼顾各方,把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各环节统筹好、协调好,把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关系统筹好、协调好,在大力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促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发展。五、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领导者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这是党中央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以及领导者队伍的现状向全党提出的一个重大课题。它标志着,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正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实践中展开新的篇章。

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是对事业、工作和政绩的总的看法,包括对什么是事业、为谁工作、如何创造政绩和怎样衡量政绩等的认识和态度。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直接反映领导者干事、创业、为政的价值取向,是领导者工作、事业、从政的思想基础。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这是党中央根据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针对领导者队伍现状,向各级领导者提出的新要求。

当前一些领导者责任心和事业心不强,对工作不负责任,作风飘浮,得过且过,敷衍了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贪图安逸,奢侈浪费,讲排场、比阔气,甚至沉溺于灯红酒绿、吃喝玩乐,享乐主义严重。一些领导者只重自己“政绩”、轻百姓疾苦,好大喜功,急功近利,不尊重规律,乱上项目、乱铺摊子,做表面文章,甚至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一些领导者个人主义严重,干了一点事就希望得到“回报”,刚刚提拔就琢磨“再上一个新台阶”;工作挑肥拣瘦、拈轻怕重,向组织讨价还价,利欲熏心、见利忘义,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为自己和亲友谋取私利。这都是领导者没有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的具体表现。

事业观是工作观和政绩观的先导,引领着工作的方向和政绩的导向。事业观的核心,在于明了“何为事业,为谁干事”。一个领导者的事业观往往决定着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发展,决定着党的事业和群众的切身利益。领导者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就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要准确把握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愿望,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做到廉洁从政,做政治上的“明白人”、经济上的“清白人”、作风上的“正派人”。

案例

李国安的事业观“模范团长”李国安在部队40年,先后当过骑兵、医生,挖过煤,种过地,搞过营建,无论在什么岗位,干什么工作,他都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服从组织需要,干好本职工作。他曾当过10年排职,10年连职,10年营职,从无任何怨言。1990年1月,李国安任给水工程团团长。他刻苦学习专业理论,钻研水文地理知识,成为打井找水的行家。在工作中,他吃苦在前,率先垂范,为解决边疆军民吃水难问题,带病坚持工作,冒着生命危险,用4个月时间,行程24800多公里,考察了4000多公里的边防水文地质情况,制定了钻井计划。他带领全团官兵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转战大漠戈壁,历尽千辛万苦,竭尽全力为边疆军民开发水源,创造了许多奇迹,先后在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等地和边防线上打井110眼,实现产值2000万元,在被视为无水的沙漠戈壁找到了水,在矿化度很高的贫水区找到适用于人畜饮用的甜水,为保障边疆军民用水,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边疆各族人民群众誉为“草原水神”。李国安说:“我时常想,和平时期讲奉献,不是让你把性命豁出来,只是让你不要用权力去谋私利,让你多为别人去着想。我作为部队的基层主官,掌握着上亿元的资产,平均每年经手的经费也有几百万。多年来,我从未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和亲属及身边人办过一件违反原则的事。”李国安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事业观:“上不愧党下不愧兵更不愧千千万万老百姓”。

工作观是事业观和政绩观的基础,离开了正确的工作观,事业、政绩就流于空谈。工作观的核心,在于明了“何为工作,如何工作”。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工作观,就是要坚持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弘扬求真务实精神,以为民的工作态度、亲民的工作作风、靠民的工作方法,在为群众谋利益中体现党的先进性。在工作中,要勤勉干事,把勤奋的精神、实干的劲头、开拓的勇气、自省的作风、有为的追求贯穿和体现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取得新的成绩,让群众满意。要具有高度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把谋事干事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多为国家创业、多为人民干事、多为社会贡献。要让勤勉干事成为主流,把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当做一种追求,确立一种敢干事的用人导向,形成干事业的良好氛围和用人机制。

政绩观是事业观和工作观的保障,决定着事业和工作的兴衰成败。政绩观的核心,在于明了“何为政绩,政绩何用”。政绩是领导者为政的成绩、干事的业绩,政绩的取得必须通过实干。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因此,领导者的政绩内容必须实在,华而不实就不是政绩,而是让人民不满意的“政疾”。领导者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真正对党和人民有益的实事,什么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绣腿。在工作中,有人以为经济搞上去了就是最大的政绩,觉得生态、资源、环境等都无足轻重;有人觉得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政绩才能增光添彩,于是大搞“面子工程”、“政绩工程”;还有的人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对政绩的“包装”上,想方设法“吹”政绩。事实证明,这些所谓政绩,不仅科学发展无从谈起,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更有甚者,会劳民伤财乃至贻害子孙!因此,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大力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促进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中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

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目前,领导者科学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处于理念向现实转换的中间环节,必须紧紧抓住这个环节,才能切实按照科学发展的理念制定和实施各项政策、机制、举措,将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自觉行动。六、提升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

我国在深入进行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问题,例如由于中外文化的不断交流,难免带来很多庞杂的信息、多元的价值观,一些领导者的思想观念中出现了困惑和迷惘。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是非颠倒、荣辱不分、善恶混淆、美丑倒错的现象。这些现象,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也阻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影响着和谐社会的构建。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广大党员干部应该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广大干部要增强知荣明耻的意识,结合本职工作、自觉、主动、积极地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设计人生、锤炼品质、考评政绩,塑造扬荣抑耻的公仆形象,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具体概括为“八荣八耻”。“八荣八耻”,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一种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和行为准则,鲜明而具体地界定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应该弘扬的真善美,什么是社会主义应该摒弃的假恶丑。它立足于现实国情,着眼于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明确了我们在当前形势下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为我们明辨是非、区别善恶、分清美丑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领导者明辨是非善恶,首先要端正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以服务人民为人生理想,以奉献社会为人生价值,以先忧后乐为人生境界。为政之要,在于为民;为民之本,在于做事。古代封建官吏尚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胸怀,共产党的干部更应有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境界,把心思凝聚到干事业上来,把精力集中到求发展上来。立志做大事,要谋发展大局,思发展良策,求发展实效,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政绩是干部领导水平、领导能力和领导效果的集中体现,也是干部的价值尺度和选任依据,任何一个干部都应当讲究政绩、追求政绩、创造政绩。但追求政绩不能只求“显山露水”,创造政绩不能只图“表面风光”。正确的政绩观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绩观,是能体现社会主义荣辱观精神的政绩观,是能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绩观,是显绩和潜绩相统一的政绩观。讲究政绩、追求政绩,要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更要让群众有满足感、安全感、幸福感。不顾群众感受、不重实质内容、不给群众实惠的政绩,是与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相背离的政绩。

明辨是非善恶,也需要提高领导者的道德情操,以铸造纯洁品性为本、以培养高尚道德为魂、以修炼端正品行为体,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干部修炼品行,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慎权,权力不可滥用;要慎钱,不义之财不取;要慎独,台上台下、人前人后、有无监督一个样;要慎微,“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要慎交,远小人、近君子、结益友。只有拥有高尚的情操,才能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侵蚀。

明辨是非善恶,还需要加强领导者的作风建设。领导者的作风,是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是威信之源、力量之本。从某种意义上讲,作风就是旗帜,作风就是战斗力,作风就是领导者的生命。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执政党的作风,特别是领导者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应当肯定,我们的多数领导者都是辨是非、明善恶、知美丑的,因而也是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尊重的。但也确有少数领导者的群众观念、诚信观念、艰苦奋斗观念乃至法纪观念淡薄,身居要职却不思报效祖国,身为公仆却心无群众,曲道媚时、诡行邀名,热衷于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权钱交易,有的甚至堕落为人民的罪人。

领导者要明辨是非善恶,做好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领导者如果有良好的个人品德,就会赢得下级和群众的拥戴。领导者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处于中心位置,掌握着这样那样的权力,其一举一动,令人关注;领导者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中居于领导地位,其一举一动,直接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动。领导者能否明荣知耻,不仅事关社会风气,更与民族和国家的大业息息相关。

事实证明,能够明辨是非善恶的领导者,才能健康成长,奋发有为;反之,就会彷徨不前,甚至摔跟头。广大干部应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知耻明荣、扬荣抑耻,求真务实、乐于奉献,从而实现个人的价值,成就伟大的事业。七、提升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

科学判断形势,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形势”。所谓形势就是现在面临的客观情况和发展态势,包括世情、国情和党情。科学判断形势就是对客观世界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正确把握。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就是正确把握客观世界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能力。这对正确制定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关系极大。只有首先分析形势,才能把握形势。在掌握形势的基础上,制定正确的政策和行动步骤,利用有利形势,化解不利因素,始终掌握前进的主动权,使之为领导工作的目标服务。

宋代著名学者苏洵说:“不先审天下之势而欲应天下之务,难矣。”不懂得判断形势就不能顺应潮流,不可能有效地趋利避害,抓住发展自己的机遇;不懂得判断形势就不可能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因而也就不可能正确地估计自己,找准发展自己的优势;不懂得判断形势就不能准确预知未来,因而也就很难有科学的发展目标和规划,实现历史性的突破和超越。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对于领导者意义重大。特别是在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迅猛发展、国际间既相互合作又充满竞争、天下并不太平的情况下,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就越发显得重要了。

正确认识和科学判断形势,始终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首要任务。对于各级党委和领导者来说,科学判断形势不是新的要求。但是,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的时候,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建设和改革的任务,面对党员干部队伍的巨大变化,特别强调和要求各级党委和领导者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就具有十分鲜明的针对性和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各级党委和领导者只有科学地判断形势,敏锐地把握国际国内和本地区本部门形势发展的趋势,才能提高自身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是领导者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需要领导者全面增强自身修养。

第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一是要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善于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应对错综复杂、变化万千的国际国内形势,冷静分析形势,透过复杂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事物和现象看到其本质,从偶然去揭示必然,从变中把握不变,从全局把握局部,作出科学的判断。二是要有科学的程序,在充分掌握有关信息的基础上,精心谋划,进行方案论证,然后才能下判断。无谋不断,先谋后断,多谋才能善断。三是要运用科学的技术和方法,如信息学、运筹学、咨询学、决断学等许多现代理论与方法。

第二,必须不断提高理论思维能力。理论是行动的指南,理论思维是执政能力的基础。理论思维是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及一般规律的把握,是我们把握客观形势的必要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提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及其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基本理论。我们党从建党之初起,就强调提高全党的理论素质。只有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理论素养,才能在错综复杂、变化万千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前,从哲学理论的高度、深度和广度,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世界,分析形势,透过事物的现象看到其本质,从偶然去揭示必然,从暂时去把握永恒,从相对去把握绝对。加强理论学习,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首先是党员领导者的重要义务,同时更是提高自己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搞好本地区本单位工作的根本要求。

第三,必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战略思维是一种立足全局的思维,它要求从宏观的视角,高瞻远瞩,对事物发展的全局做出正确的估价和判断。具体而言,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从政治上、战略上思考和认识重大问题,确立科学的政策和策略。既要有历史的深远眼光,善于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观察和审视问题;又要有世界的宽广眼光,透过国际国内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变化来思考本地区本部门的重大问题,善于在普遍联系中把握发展方向和统筹发展大局,从事物的不断变化中掌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第四,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观察的方法,就是实事求是。毛泽东同志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在当今的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下,能否实事求是地看问题,关系到党的执政目标的实现与否。只有实事求是地看问题,才能根据国情的发展提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不至超前或落后于社会的发展,才能真正遵照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才能真正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真正做到执政为民。

党和国家发展的经验表明,每当我们处在新的重要时刻、面临新的历史使命时,科学地分析和判断形势,对于我们从世界和时代的发展坐标上准确认识我们国家的发展方位,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对于团结全党和全国人民共同奋斗,都是十分重要的。当今时代,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呈现复杂化的趋势,突发事件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增多,人民内部矛盾也出现许多新特点。因此,各级领导只有提高判断形势,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形势和各种挑战和压力面前,认清路,把好舵。

延伸阅读

一位“做人要像人,做官不可像官”的信访局长

一、“一点都不像局长”的信访局长

2001年,泰州市姜堰溱潼镇湖东村青年徐宇的父亲因病去世仅仅三个月,妈妈又被摔成高位截瘫。刚刚40出头的母亲躺在床上,由于大小便失禁,炎热的夏季身上甚至长出了肉疮,母子二人度日维艰。面对肇事者的冷漠和村干部的推诿,20岁的徐宇只好辍学上访。姜堰八中一位姓黄的年轻老师曾在网上看到过张云泉的事迹报道,于是,就指点走投无路的徐宇到泰州市信访局去碰碰运气。

那是2003年冬天的一个下午,衣着单薄的徐宇来到了泰州市信访局。在信访局的楼道里,徐宇看到一位衣着简朴的中年人,随口问了一句:“我找张云泉……”没成想,那人马上答道:“我就是。”随后,张云泉局长就近找了一间办公室,倾听徐宇的诉说。“遭遇了父母相继去世的痛苦,我曾经有一段时间‘喜欢’睡觉,因为只有睡着了,我才能进入没有烦恼的空间,才能感觉到快活。”2005年初春,徐宇对记者说,“在漫长的两年多的时间里,不少人看见我这个上访者就像躲瘟神一样。我曾经给他们下跪,可正在开会的干部却骗我说,他们不在。”

然而,就在那个冬天的下午,一个“一点都不像局长”的信访局长——张云泉,给了孤苦无助的徐宇期盼已久的温暖和希望。张局长看徐宇穿得少,从身上掏出200元钱递给他,说:“你先去买件棉袄,穿得暖和些再来……”张云泉当场就在徐宇的上访信上作了批示,交给信访局的同志,说:“马上就办!”

在信访局的楼下,张云泉局长安排徐宇就着热水吃点东西,“到信访局来,我并没抱什么希望,当时,我感动得要给他下跪,但他不让。他说,我只有一个儿子,你就当我的二小(二儿子)吧。”徐宇两眼湿润了,他问记者,“你知道吗?当时,我是流着泪水一口一口地吃下去的。”临走时,带着张云泉给自己买的饼干和橘子,徐宇在信访局的门前,对着办公大楼深深地鞠了一躬。

半年后,本应属于徐宇的赔偿金9万多元,终于分两次,拿到了徐宇的手中。这个过程中,徐宇见了张云泉6次面,每次张云泉都拿些食品之类的东西给他。过意不去的徐宇在家里自己做了两斤炒米糖送给张云泉,张云泉仅仅尝了一块,说,“你一天三餐都吃不饱,还送我这个。”

二、群众把我们看作希望,我们绝不能让群众失望

2001年,李庆余老人的独生儿子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丧生。晚年丧子,使李庆余一夜之间青丝变成白发。了解到这一情况,张云泉经常来去看望李庆余,开导他的老伴。慢慢地,李庆余老两口从悲痛中缓过来了。

为了让李庆余老两口从晚年丧子的痛苦中彻底走出来,同时也能有点生活来源,张云泉奔走于邮政、城管等部门之间,帮着他们开了个小售货亭。听说搭建售货的亭子老人缺钱,张云泉马上送来1000元。说起张云泉帮助自己的点点滴滴,李庆余老人说,虽然我的年纪比他大,但他就像一个家长一样关心着我。

棚子搞好了,李庆余老人花了50元请打字店帮他刻下了“共产党万岁”5个大字,张贴在售货亭上!老人激动地逢人便说:“我是在共产党的一个好干部帮助下才有了第二次生命,我现在不仅要感谢他个人,更要感谢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培养不出这样的干部。”

73岁的朱兰老人谈起多年来张云泉对自己一家的关心,不禁泪流满面,语不成声:“有一次,我在医院替老头子打水洗脚,他不小心踩翻了脚盆,床上、地上到处都是水。老头子性子急,伤心加上生气,当时就让儿女们去找张云泉。儿女们一个电话,张云泉局长就来了。他把水拖干净,重新打了一盆水给我老头子洗脚。我和老头子都哭了。这么多年来,我们的儿女都没给老头子洗过脚啊!他是局长啊,共产党这么大的一个干部,亲自动手来给老头子洗脚。当时张局长蹲着给老头子洗脚,老头子一边哭,一边用手拍张局长的肩头,对家里人交代说,我死之后,不管家里有多大的困难,都不要去上访了。”

有谁能想到,为了朱兰老人一家,张云泉从不惑之年到年近花甲,从信访工作人员到副局长、局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忙了整整18年。

三、为民解难,就是为党分忧

22年来,张云泉平均每年接待来访2000余人次,拆阅处理来信2000余封,接受来访电话上千个。“群众反映的问题,哪怕只有百分之一是有道理的,我也要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去解决”(张云泉语)。张云泉朴素的话语里包含着一个信访工作者的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第一出发点的坚定信念。

岁的丁秀勤,是泰州某食品厂的职工,她打21岁入厂,整整干了26年。去年9月14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浇得食品厂36名职工从头凉到脚:两年领不到一分钱工资,干了一辈子的厂又未经职代会讨论表决就卖掉了。无助的职工到政府门前请愿。

丁秀勤的一位亲戚曾经得到过张云泉的帮助,丁秀勤常听他说张云泉是一个为工人讲话,热心为老百姓办事的好官。于是,丁秀勤代表上访的工友们喊出了“我们就找张云泉”的口号。

短短的10分钟之后,张云泉就来到了上访工人们的面前。看到激愤的人们在政府门前拉起了“还我工厂,还我工人主权”的白色横幅,张云泉一面做着大家的思想工作,一面伸手想解下来,情急的职工蜂拥着将他推倒在满是积水的地上。站起身来,张云泉丝毫不以为意,耐心地向工人们了解情况。

工作人员要给张云泉打伞,但张云泉拒绝了,他说:“这里有这么多工友都淋着雨呢!”丁秀勤回忆道:“那天,我们大部分人打着伞,穿着长袖衫,不少人还加了外套。可张云泉穿的是短袖衫。四、五十分钟啊,他一直站在风里雨里,冻得浑身发抖,听我们反映情况,让我们很感动。最后,我们的工友自己把横幅解了下来。”

张云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当夜亲自起草信访摘要,向市领导汇报。市领导当即批示:决不能损害群众利益,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第二天,由纪委、海陵区、反贪局、信访局等有关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就进厂展开了工作。事情很快有了结果:春节前工人手上终于拿到150元的过节费。很快,在改制中收取贿赂的负责人也锒铛入狱。

四、共产党的干部肚量要大

曾是海军舰队中的光荣一员的张云泉有着一副好身手,他曾空手制服过专门向出租司机收取“保护费”的“团伙老大”;他曾经夺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