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个性:江湖(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0 00:15:39

点击下载

作者:扶栏客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历史的个性:江湖

历史的个性:江湖试读:

代序

千百年来有个你

几年前有一个很流行的观点,叫作性格决定命运。按照这种理论,即便一个人先天不足,但是只要每天坚持服用鸡汤,保持满格正能量,就可以创造各种逆袭的奇迹,最终扭转悲剧的命运,赢得成功的人生。相反,如果一个人先天不足又拒绝进步或者进补,自暴自弃、放弃治疗,只能越混越惨,最后惨不忍睹而自绝于人民。这当然是一种狭隘的看法,且不说人生的成功与否很难有统一的标准——如果有人认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荣华富贵是成功,那么就一定还有人认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从容悠闲才是成功——就算大家统一了思想,也很难说进补了就一定能进步,是药三分毒,鸡汤不能当水喝,正能量不能当日子过。这世界上倒霉失败的人很容易找到规律,风光成功的人物却各有千秋,很难总结出像数学公式一样的严谨规律。

不过很多现实问题,在微观层面百思不得其解,但是放到宏观层面来看,却能如掌上观纹一样清晰可辨。

这种现象在学术界,特别是经济学界就很常见,比如预测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难度很大,有时候一群专家甚至都无法准确预测一家企业下个年度的盈亏。然而只要把颗粒度放大,预测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预测一个行业就比预测一个企业容易,判断一个国家就比判断一个行业容易。

同样的道理,在忽略环境因素的前提条件下,一个人的性格其实很难与此人的命运产生必然的逻辑关联。但是一群人,或者一个民族,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在性格决定命运这个理论的应用方面,其实远比运用在个人身上更有效。

比如中国人都自称炎黄子孙,从黄帝和炎帝开始,夏、商、周直到后来的春秋战国乃至秦汉,在一个个以城郭为中心的农耕文明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融合碰撞,最后形成了一种强大、包容、融合能力超强的文化,在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所以中国人都属于一个个小圈子,然后一个个小圈子形成交集、合集,最后形成国家这个大圈子。就如同我们的祖先最早聚合在一起耕种劳作、繁衍生息,以城郭为军事依托,以宗庙为精神核心,对抗外来的游牧渔猎民族的威胁。然后一步步发展壮大,把城郭外的民族融入进来,形成了国家。这样的生存发展历史形成了一种典型的民族心理结构,也可以说是一种个性到共性的社会结构。具体地说,中国人先是在血缘和亲情的纽带下形成了小圈子里的安全感和生存制度保障,然后再向外拓展和融合,不断发展壮大,扩大让自己获得心理安全感和满足感的圈子。这就是儒家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孟子说的“有恒产者有恒心”,这就是中国人热衷拥有房地产的心理根源,这就是中国人对这个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以至于今天全世界到处是中国人的民族个性基础。秦汉以来的郡县制到今天的省-地-县的国家治理结构其实都是满足这种心理结构和文化基础的特色,在这个制度基础上,有儒家的教化,又有法家的手段,兼容了佛家和道家的容忍和超脱,才形成了中国今天的这个样子。这样的发展演进历史反过来又强化了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文化传统,直到后来即使有人跳出来批判和颠覆这种历史传统,但是明眼人看来,其实仍然跳不出民族个性发展规律和历史发展的轨迹。那些强烈怀疑和批判中国传统的人,仍然还是中国人,扶栏客认为这也是百年来这个民族痛苦纠结的心理根源。一个时刻怀疑自己的人,怎么可能从容自在,怎么可能幸福快乐?

那么好吧,为了今天和以后的中国人能从容自在一点,我们有必要回过头来看看自己一路从蛮昧走来的过程。如果把中国人看成一个人,千百年来你我一直存在,你此刻的想法和做法绝不是孤例,历史中的个性就是你此刻的个性。

这些个性具体到个人身上,就是战无不胜、坑杀俘虏的白起,就是少年英雄、不知人心险恶的李陵,就是杀妻求将、三起三落的吴起,就是果断担当、腐败贪婪的春申君。兼容并蓄的同时,必然也会藏污纳垢,规模如此巨大的一个民族,必然个性复杂,甚至矛盾重重。

现实中的困惑无法解决,不如看看当年的豪杰。有用还是没用,或许不是重点,认清千百年来形成的个性,接受矛盾重重的自己,过好自己的日子才是重点。

回头望去,千百年来一直有你存在,或许你还可以更好地存在,阅读历史、思考历史为这种更好的存在提供了可能。扶栏客

一、标杆型领导者——孟尝君田文

个性关键词:大胆顽强大度敏感

引起关注

中国古代的男人但凡有点理想,都想办法当官,否则就像没出息。即使你富甲一方,即使你学富五车,没有级别很难让人相信你成功。

但是如果不打仗,在当时要想当官通常需要符合两个条件之一,那就是出身好或者学习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个好爸爸或者有张好文凭。从隋朝创立科考制度以后,通过科考进入仕途渐渐成为中国式人才成长的主流模式,从此应试教育也成了中国教育的主流。如果一个中国的男人不具备以上两个条件,生得不好,学习也不好,那么就很可能当官无望,但是如果这个男人偏偏又有些血性和志气,就很容易或多或少地滋生江湖情结,当不了官当“老大”,弄好了像宋江那样“杀人放火受招安”,“老大”也可以转型当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老大”们在江湖上混出来一点名堂以后都会或多或少地向孟尝君看齐,即使自己谦虚,追随他的小弟们也会拿孟尝君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的“老大”,否则小弟们追随着也觉得没面子、没前途。比如《水浒传》里的宋江和柴进,很多江湖上的流氓无产者都把他们比作孟尝君,还比如《说唐》里的秦叔宝就有个绰号叫“小孟尝”,再比如当年上海滩的青帮老大杜月笙,也曾经被自己的徒弟们吹捧成孟尝君、春申君一样的人物。

不过扶栏客认真阅读《孟尝君列传》以后,发现其实孟尝君是很难效仿的,两千年当中像他这样纯粹的“老大”实在找不出来第二个。

孟尝君之所以能成为战国时期的名人和中国历史上标杆性的“老大”,首先要感谢他的爸爸靖郭君田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孟尝君也是“生得好”。不过说孟尝君“生得好”也不全对,因为一开始他的老爸并不喜欢他,甚至想要把他消灭掉。

据《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是齐宣王同父异母的弟弟,属于根红苗正的王室贵族。田姓王族人口众多,人才济济,田婴不仅出身高贵,而且还有卓越的工作业绩,这样的人当然会成功,也就是当大官。齐宣王二年,田婴参与了田忌领导、孙膑策划的马陵之战,在马陵设伏大败魏军,庞涓自杀,魏国太子申被齐军活捉。齐宣王七年,田婴代表齐国出使韩国和魏国,此时齐国国力雄厚,加上在马陵大败魏国主力,因此正是称王称霸的好机会。田婴顺应历史潮流说服韩国和魏国的国君向齐宣王低头,在田婴的陪伴下,韩昭侯和魏惠王来到了东阿南,按照准备好的预案,齐宣王在这里亲切接见了两位友好邻邦的老板。三位老板在友好、坦诚的气氛中就三方建立共同防卫体系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最后三位国家老板代表三方结成了齐、韩、魏三方联盟,齐宣王任首任联盟主席。三方联盟第一次峰会圆满结束,而促成这次大会圆满完成的田婴无疑功不可没。第二年,马陵之战战败方的老板魏惠王再次来到齐国的甄城拜望齐宣王;在这一年魏惠王死了。从马陵之战到魏惠王低头认齐宣王当“老大”,再到魏惠王再次登门拜访后死亡,一共过了六年,可以想象作为战败方的老板,魏惠王在这六年当中是非常痛苦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魏惠王的死亡与马陵之战和庞涓战败存在一定的联系,可见在激烈竞争的年代对于一个老板来说,用错一个人的代价是多么的沉重。

魏惠王死去后的第二年,齐宣王九年,为齐宣王挣足了面子的田婴终于登上相位,被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封为齐国的相国。那年头的官员,尤其是王室贵族出身的官员基本上都是终身制,何况是田婴这种有能力、有水平的贵族官员。田婴在齐宣王期间一直担任相国,直到齐宣王去世,齐湣王即位。齐湣王上台以后不仅继续留任田婴当相国,而且三年后还把一个叫薛的地方(今徐州滕县南)封给了田婴。

田婴从齐威王时代就开始踏上了仕途,从那时候起,田婴经历了齐威王、齐宣王和齐湣王三代国王,官越当越大,最后担任相国多年直到去世。田婴之所以仕途一帆风顺,除了他的王室血统和出色的工作能力以外,善于察言观色、见风使舵的政治敏锐性也是重要因素。《战国策.齐策》中有一篇《齐王夫人死》的故事,充分说明了田婴的这种政治生存能力。有一年,齐宣王的王后去世了,按照惯例齐宣王需要再立一位王后。这时候齐宣王身边有七位后宫美女,从表面来看齐宣王对这七位美女都颇为宠爱,外人根本看不出来亲疏远近。不过王后只有一个,齐宣王必须从这七位美女中选一位最喜欢的出来领导齐国后宫。本来谁当大老婆这种事在有钱人家都是财主自己说了算,但是身为国君,这种事就被赋予了特殊的政治意义。所以作为齐国的一号首长,齐宣王从内心里迫切希望大臣们能首先提议王后人选,而那呼声最高的人选最好就是自己中意的人选。这样齐宣王不仅能立一个自己称心如意的王后,而且也能表现出公开、公平、公正的提拔原则。在齐国,齐王的老婆说到底也是齐王的员工,这种敏感时刻该提拔谁、该怎么提拔是一个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齐宣王的王后死了,田婴这时候比齐宣王还着急。如果自己能猜对了齐宣王选王后这个故事的开头,知道了齐宣王内定的人选而主动出击,那么这个故事的结尾就是包括自己在内的皆大欢喜。

后来田婴想出来了一条妙计,他花钱请工匠打造了七副耳环,其中六副完全相同,只有一副无论是材质还是做工都明显优于其他六副耳环。七副耳环打好,田婴亲自送给齐宣王,作为臣子孝敬大王的礼物。

最终,田婴看到了那副最好的耳环出现在了一位美女的耳朵上,田婴心里一阵狂喜:就是她了!

第二天田婴就上奏齐宣王,坚决拥护那位戴着极品耳环的美女当王后,齐宣王非常欣慰地批准了田婴的建议。结局如愿以偿地皆大欢喜,包括田婴自己。

孟尝君名叫田文,他出生在齐国的相国田婴家里,但是他的童年并不幸福,因为他的老爸有很多老婆和很多儿子。在田婴的四十多个儿子当中,田文本来是最不可能继承父业的一个孩子,事实上,田文来到这个世界上完全是违背田婴意愿的一个技术性失误。《史记.孟尝君列传》对孕育了孟尝君的伟大母亲的称呼只有两个字:贱妾——也就是没有地位的小老婆,甚至连小老婆都不是,只能算得上靖郭君一生中N多女人中的一个,在田婴的相府可能就是一个丫环、女仆、保健医生或者实习生。

话说在公元前的某一天,田婴偶然“临幸”了孟尝君田文的母亲,后来这位地位卑下的妇女跟田婴汇报:“我有了。”作为一位四十多个儿子的父亲,田婴听到一个地位卑微的女人怀上自己孩子的消息,心情平静地说:“哦,找大夫看看吧。”那年头没有B超,不过中国的中医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根据《史记.孟尝君列传》的记载,至少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中医不仅能准确地预测预产期,而且能精确到天。因为根据后来给田文妈妈做产检的医生预测,齐相田婴的这个孩子将在五月初五出生。根据当时流行的算命理论,五月出生的孩子对父母不利,也就是俗称的“克父母”。为了避免自己遭到还处于胚芽状态的儿子将来的伤害,田婴严厉地要求田文妈妈打掉这个孩子,这位卑微而坚强的母亲流着泪低下了头,然后悄悄地把孩子生了下来,并且抚养长大。

田文长大了,终于在一个偶然的场合见到了自己的生身父亲。田婴见到自己的儿子没有一点惊喜,反而厉声责问田文的妈妈为什么违背自己的意愿把孩子生了下来:“我不是让你把孩子打掉了吗?你怎么敢把他生下来?”田婴的反应毫无新意,不过后来田文的表现却如此光彩照人,捎带着田婴也光辉了起来。

可以想象地位卑微且人老珠黄的田文妈妈此刻是多么的无助和难堪,四周到处都是鄙夷的目光,而自己除了一个孩子以外一无所有。此时的少年田文勇敢地站了出来,旗帜鲜明地和父亲进行了论争,不仅维护了自己的母亲,而且在与父亲的第一次接触中一举征服了这位高高在上的权威。

田文给父亲作了一个揖,然后问:“您为什么不要五月出生的孩子呢?”

田婴说:“五月生的孩子长到跟门一样高的时候就会对父母不利。”

田文问:“人的命运是由上天决定的,还是由门决定的?”

田婴被这个第一次见面的儿子充满禅机的反问弄得无言以对。

田文说:“如果人的命运由上天决定,那么您又何必烦恼呢?如果人的命运由门来决定,那您可以把门加高,这样人就不会跟门一样高了。”

爸爸田婴第一次跟儿子田文的对话就很受刺激,这次对话让这个本来没资格给齐国相国当儿子的孩子在四十多个孩子中脱颖而出。田文的话一榔头在父亲的心中打下了桩,这就叫“一锤定音”。(点评:此情此景之下,尚未成年的田文敢于发出声音挑战高高在上的田婴,其胆魄、机智绝非俗类。)

田婴没想到自己当初一次偶然冲动会产生如此的精英人物,自己那些有名分的老婆们生的孩子跟这个田文比显然不可同日而语,可见精英的产生可能完全是偶然。

不过当时的田婴很尴尬,他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儿子的提问,只好说:“行了,不要再说了。”

田婴拂袖而去,心情复杂。

田文的众多兄弟们继续鄙视田文,而且他们觉得自己的老爸以后不会再理会这个野孩子了。他们错了,不论靖郭君田婴当时是如何的尴尬,但是至少从那一刻起他开始注意这个自己本来计划“裁掉”的儿子。史上大多数的政治牛人都是从引起另一个牛人的注意开始走向权力中心的,田文就是从引起老爸靖郭君的注意开始一步一步变成了孟尝君。

司马迁并没有记载那次父子对话以后田文和田婴之间的互动关系细节,但是显然后来田文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田婴的生活和工作当中,父子两人甚至开始探讨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齐国的高级官员,田婴已经适应了奢侈、腐败的生活,而对于怎么有效地利用财富和权力资源,田婴根本就没有认真地思考和总结过。

除了齐王,田婴就是齐国的第二人,无人能撼动的地位让他失去了危机感和深刻思考的动力。

于是从小缺乏合法身份、在忧患和不安中长大的田文用他少年老成的智慧开始向老爸灌输危机感,企图改造老爸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一次田文问老爸田婴:“儿子的儿子是什么?”

田文的问题是大人们通常向孩子们灌输的伦理教育,如果您自己有孩子,您一定听过这样的儿歌“爸爸的爸爸是爷爷,爸爸的妈妈是奶奶”。田文把这个指向儿子的问题颠倒过来问老爸,这就叫逆向思维。

田婴笑了:“是孙子。”

田文又问:“孙子的孙子是什么?”“是玄孙。”

田文继续追问:“玄孙的孙子是什么?”

田婴想了想,说:“那就不知道了。”

完成了前期的铺垫,田文开始了对老爸的教育:“自从您受到重用担任齐国相国到现在已经辅佐了三代齐王了。在这段时间齐国的领土并没有扩张,而您却积累了上万两黄金的家产,可是您的门下找不到一位贤能之士。我听说将军的门第必定出将军,相国的门第必定出相国。现在您的姬妾绫罗绸缎穿不完随意践踏浪费,而贤士们却连粗布短衣都穿不上;您的男仆女奴大鱼大肉吃不完,而贤士们却连糠菜也吃不饱。现在您还是一门心思地敛财,到最后留给那些连称呼都叫不上来的人,而国家大事却一天天被耽误,我实在不能理解您这样的做法。”在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当中,老子挣钱就是给儿子花的,可是当一个人挣的钱N辈子都花不完的时候,怎么花钱就需要大智慧了,不要说大款、贪官们看不透,就是田婴这样的贵族精英要不是受了儿子的刺激也一样不知疲倦地占有,直到生命的终结。

田文小小年纪就看透了战国时代的大局,人才才是这个时代最值钱的财富——黄金之于人生如粪土之于花木,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争艳才是春。田婴再次受到了儿子的刺激,不过经过前面和田文的接触和互动,这次田婴已经有了心理准备。所以这次田婴虽然受了刺激,但是浑身舒坦,自己的腐败人生在儿子田文的刺激下终于找到了终极目标和理论根据。(点评:少年田文的见识源于童年困苦艰难的生活,以及后来进入相府以后对父亲腐败奢华生活的观察,巨大的反差促使思考,跨界产生了巨大的价值。)

从此刻开始,田婴不仅开始注意这个孩子,而且开始喜欢这个思想深刻的“编外”儿子了。

田文被田婴任命为相府“接待办主任”,全面负责相府的对外公关和接待工作,预算由田婴亲自批准,从此田文直接向田婴汇报工作。

一视同仁

对田文的任命无疑是田婴这辈子最英明的一次任命,田文不仅思想深刻,而且执行起来“挥金如土”。其独到的眼光和大方的作风,造就了战国时期最杰出的“接待办主任”。现在的人常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但是接待就是请客吃饭。田文把请客吃饭当成了事业,相府从此三天一个gala,十天一个party,齐国相府成了当时战国最著名的私人名流会所。上至各国权贵,中到社会精英,下至三教九流,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们,走到一起只为了在靖郭君的相府里吃一顿饭。多元的文化在这里碰撞,各种人才在这里交流。

田文之所以能成为孟尝君真的要感谢自己的老爸。不是每个中国老爸看到儿子带着千奇百怪的人在家里吃饭都会欢欣鼓舞并全力支持的,事实上在中国的历史当中像田婴这样的老爸非常罕见。有钱人花钱大方也许容易做到,可是有钱人不怕麻烦和嘈杂就很难得了,可见培养一个贵族真的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这真不是矫情。

当然请客吃饭并不是舍得花钱那么简单,对于这些精英名流来说,吃什么也许不重要,重要的是跟谁一起吃。无论是居于庙堂的权贵还是流落江湖的“愤青”,凡是跟田文一起吃过饭的人都很愉快,能做到雅俗共赏的人很容易德才兼备,很快田文在各国权贵和名流的圈子里声名鹊起。各国首脑和权贵们纷纷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渠道向靖郭君请愿:田文必须成为靖郭君的合法继承人,否则各国人民不答应。(点评:舆论导向非常重要,任何时代都不例外。)

后来靖郭君田婴走完了自己的人生,留下了大笔财富去了,田文果然应广大人民的要求继承了田婴的封地,被封为孟尝君。孟尝君田文继续请客事业,“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各国诸侯的门客,甚至被其他国家通缉的刑事犯罪分子只要登门,孟尝君一概接纳。孟尝君豁出去了靖郭君留下来的财产,对待来投奔自己的所有人。在《史记.孟尝君列传》里,投奔孟尝君的人都被称为“食客”,从字面上理解也就是“吃饭的人”。

是人都要吃饭,不过把吃饭当成一种职业还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勤劳致富不容易,厚着脸皮混饭吃也不容易,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孟尝君养了这么多食客当然是为了“有朝一日”利用他们,所以反过来推理,这些食客既然能心安理得地在孟尝君这里吃饭,当然也就自信自己具备“有朝一日”被利用的价值。不过事实上孟尝君的几千门客当中,真正为孟尝君的“职业老大”生涯做出过实质性贡献的人屈指可数,其他的众多食客主要起到了引导舆论和树立品牌的作用。事实证明,两千多年前给几千人管饭比今天在CCTV花钱做广告产生的品牌价值要大得多。孟尝君很快名满天下,那时候交通和通讯很不发达,社会的民间舆论主要掌握在流动的社会精英和社会闲散人员手中,所以从那时起,孟尝君就成了排名在赵国平原君之前的四大管饭公子之首。

这里需要介绍一下“食客”现象盛行的时代背景。

首先是“食客”现象的经济基础。周朝开创了封建分封制度,即周天子将天下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将领地里的土地分封给手下的卿大夫,卿大夫再将自己名下的封地分封给士。当时一名士获得的土地大概是一百亩,然后士将土地租给平民耕种。平民保留维持温饱的收成,然后向士交纳其他的收成。士按照十分之一的比例向分封土地给自己的卿大夫交纳收成,同样卿大夫按照十分之一的比例向诸侯交纳收成,诸侯则向周天子纳贡。因此像孟尝君这样的重臣拥有属于自己的封地(薛城),按照层层的分封制度,孟尝君拥有固定的土地耕种收入,这是孟尝君可以大量蓄养食客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孟尝君只能获得十分之一的土地收成比例,而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落后,从土地耕种当中获得的收入有限,所以孟尝君对待一般食客的管饭标准很低而且他还向封地薛城的百姓放贷获得利息,这就是所谓的“节支增收”。

其次是“食客”现象的政治背景。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大混乱、大整合的时代,各诸侯国之间竞争激烈,相互之间的军事、外交、经济博弈不断升级。这种背景下开明进取的诸侯以及诸侯手下的卿大夫们,对于各种类型人才的需要非常迫切,尤其是战国时代,各国之间的战争和兼并更加残酷,可以说能否得到顶级人才是决定诸侯国生死存亡的关键。而当时的信息技术手段落后,通过大量的招收食客,形成吸引天下贤才的品牌,孟尝君这样的重臣就可以广泛地筛选、发现人才,在诸侯国之间的博弈以及齐国内部政治博弈的格局中为自己争取有利的形势。

孟尝君管饭的标准其实并不高,基本上以温饱为标准。不过难得的是,孟尝君从来不搞特殊,食客们吃啥,孟尝君就吃啥。既然到孟尝君府上混饭的门槛如此的低,那么怎样从这些以吃饭为阶段性人生目标的食客们当中发现人才,就是一个关键的问题;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孟尝君搞不好就变成了“冤大头”的代名词,孟尝君的府邸也会变成社会流浪人员收容站。从前面田文依靠三言两语说服父亲接纳自己并且改变命运的故事来看,孟尝君的眼光很独到,所以后来投靠孟尝君的人只要经他一过眼就知道这个人值不值得深入交流。那些让孟尝君产生交谈兴趣的人会被请到后面的密室里跟他单独谈话,孟尝君开始跟食客聊天、侃大山,如果孟尝君从交谈中判断这个人值得重点培养他就会问:“家里还有什么人啊?”

如果今天有领导或者长者这样问可能是要帮忙介绍对象,不过在两千年前如果孟尝君这么问,站在屏风后面监听的秘书就紧张起来,在孟尝君的要求下食客详细说明家庭地址。然后谈话结束,再然后那被谈话的食客家里就传来了消息:孟尝君派人到家里送去了慰问金,那笔钱足以妥善安排食客家人的生活,该养老的养老,该治病的治病,该上学的上学,该买房的买房。那年头没有社会保险,养儿防老就是这个意思。孟尝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食客的家人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你家孩子跟对“老大”了,跟了孟尝君就等于买了人身保险。于是那食客就被孟尝君感动了,从思想深处为那“有朝一日”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如果是一般人这样对待一个萍水相逢的人,通常会被人理解成有求于人。从本质上看孟尝君的慷慨也一样,不过孟尝君跟重点食客培养感情并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商品交易,而是类似于风险投资一样的长期投资。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孟尝君下本钱解决食客的后顾之忧的时候并没有想好怎么利用这位食客。不过孟尝君相信只要自己没有看错人,这一天一定会来的。从这个角度看,孟尝君是一位伟大的投资家,他投资的资产就是人,这是回报和风险都最高的一种投资。孟尝君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想当“老大”就要学会对人进行投资,所以眼光和境界才是“老大”的核心价值。(点评:孟尝君的投资理念,直到今天仍然被很多成功的投资者推崇。不论你投资的是一个企业或者一处房产,其中增值潜力最大的部分毫无疑问是人的价值。)

难得的是孟尝君对待一切来投奔的食客都不会拒绝,即使是那些他根本不想单独面试的人,也会管饭。

随着管饭规模的不断扩大,孟尝君需要的粮食和经费越来越多。为了控制预算,孟尝君只好把管饭的标准一降再降,最后终于闹出了人命。

有一次一位食客晚上来投奔孟尝君,孟尝君按照惯例下令开饭,并且亲自陪客人吃饭。因为是在晚上,所以吃饭的时候在饭堂点上了烛火。当饭菜端到食客面前的时候,食客非常意外,因为眼前的饭菜不仅非常简单,甚至可以说非常简陋。《史记.孟尝君列传》并没有详细列出当时孟尝君招待食客的菜谱,不过从后来食客的反应来看,这样的伙食不能说令人发指,至少是令人难以置信。

孟尝君家里来客人了就吃这个?

食客本能地抬起头,向孟尝君投去了疑惑的目光,这时有个孟尝君府上的仆人恰巧站起来把灯光遮住了。就这样这位心生疑窦的食客发现从自己坐的位置看过去阴影里的孟尝君和他面前的饭菜非常朦胧。本来“老大”跟手下“小弟”保持一点朦胧的神秘感也是一种悠久的传统,但是因为当时食客非常饥饿,而且很久没见到肉了,加上眼前的伙食实在跟传说中孟尝君的江湖地位无法对等,于是这位食客就主观地判断自己吃的饭菜跟孟尝君不一样,孟尝君这样级别的官员怎么可能吃这样简陋的家常饭菜?

一定是孟尝君怕食客发现两边的饭菜不一样,为了避免尴尬所以耍小心眼让人遮住了灯光。这位饥饿而敏感的食客当下被伤了自尊,自尊中枢神经刺激了消化系统,本来饥饿的食客连食欲也被压抑了,所以饭还没吃,就站起来跟孟尝君告辞。

孟尝君借着昏黄的烛火看到食客受伤而怀疑的眼神,什么都明白了,这位名满天下的“老大”端着自己的饭菜站了起来,走到食客面前。当食客看到了两份完全一样的饭菜的时候,如同乔锋看到大宋和契丹对峙,天地虽大但他却已经无地自容。于是这位食客拔出刀来当场自刎,食客的鲜血喷在两份完全一样的家常饭菜上,以血腥的行为艺术注解了“老大”的面子和“小弟”的伙食。

当食客拔出刀横在脖子上的时候,孟尝君和他的距离不到一米,本来孟尝君完全来得及阻止食客的过激行为。不过孟尝君什么都没有做,而是眼睁睁地看着食客杀身成仁。孟尝君最讨厌怀疑自己的人,要吃随你,要死也随你,出来混都是自愿的,所以早晚都要还,只不过小心眼的人还得早一点。司马迁说过“:人终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在这位职业食客这里,一死就等于一顿简陋的饭菜。这位食客的非典型性死亡为孟尝君的管饭品牌又做了一个鲜活的广告,天下以混饭为阶段性人生追求的社会精英和闲散人员不再怀疑孟尝君与食客完全平等的伙食待遇和做人原则,这个效果在孟尝君看到食客拔刀横颈的时候就朦胧地感觉到了,就像食客看到仆人挡住饭堂上的烛火时朦胧地感觉到了自己的伙食标准有问题一样。只不过孟尝君的朦胧感觉对了,而食客的朦胧感觉错了,乱世之中的朦胧感觉不仅可以决定人生的成败也决定人生的结局。

根据《战国策.齐策四》中《鲁仲连谓孟尝》的故事,可以推断孟尝君并不是一开始就能严格要求自己,保持和食客们相同的伙食标准的。鲁仲连是一位备受尊重的社会名流。有一次鲁仲连与孟尝君之间发生了一段有趣的对话,鲁仲连对孟尝君说:“您非常爱惜人才。过去雍门的养椒亦和阳得的子养,他们对待门下食客非常平等,他们自己的饮食和穿着标准与食客完全一样,因此他们的食客都愿意为他们去死。现在您的家产远比这两位富裕,但是您手下的食客却并没有为您效全力。”显而易见,鲁仲连是在借古讽今,借雍门的养椒亦和阳得的子养对待食客的态度来批评孟尝君做得不够,所以空有爱惜人才的名声却不能让手下全心全意地为其效命。孟尝君非常本能地为自己找了一个缺乏逻辑的理由为自己辩护:“这是因为我没有得到这两位高人的辅佐,如果我能得到这样的高人,我的手下怎么可能不效全力?”鲁仲连回答:“您的马厩里有能拉上百辆马车的马匹,这些马都穿着衣服,吃着粮食,请问这些马里面有麒麟和这样的宝马吗?您有十几位妻妾,她们都穿着绫罗绸缎,吃着大鱼大肉,请问这里面有毛嫱和西施这样的美女吗?您的美女和马匹都是现在的,为什么用人却一定要期待过去的人才呢?所以说您并不是真正爱惜人才。”当孟尝君还只是靖郭君四十多个儿子中的一个的时候,田文也曾经批评过老爸对待自己妻妾奴仆非常慷慨奢侈,但是对待人才根本不放在心上。从鲁仲连和孟尝君的对话来看,人很容易犯同样的错误,孟尝君虽然招贤纳士,但是一开始也没有把自己的伙食标准和生活标准与食客们统一。不过难得的是孟尝君和靖郭君一样,都能从善如流,鲁仲连的话显然发生了作用,后来孟尝君的确尽力做到与食客们保持相同的伙食和生活标准,终于成为一位标杆式的“老大”。

可以保护活人的死人

在孟尝君生活的战国时期,江湖上有两大门派:“合纵派”和“连横派”。苏秦联合了除秦国以外的六个国家组成抗秦联盟,这一派力量称为“合纵派”,“合纵派”的领袖是楚怀王,CEO就是苏秦;与“合纵派”对立的另一派势力称为“连横派”,苏秦的师弟张仪代表秦国的利益担任了“连横派”的CEO,他设法离间、破坏六国联盟。孟尝君这样的性格和身份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当然不会甘于寂寞。自从楚怀王当了“合纵派”的“老大”,齐湣王就心生不满。为了和楚怀王一争高下,齐国后来和楚国逐渐从貌合神离发展到兵戎相见,两国之间战火不断。靖郭君、孟尝君父子的封地薛城位于齐楚交界之地,扶栏客认为当初齐湣王把薛城封给靖郭君大概就是为了利用靖郭君的势力来为齐国看家护院。事实上齐湣王的这步棋的确高明,后来靖郭君和孟尝君为了自己的地位和利益不遗余力地压制楚国,多次联合魏国和韩国侵占了楚国的大片领土。不过这样一来,孟尝君也就变成了楚国的死敌。

据《战国策.齐策三》中的记载,有一年楚国出兵进攻薛城,薛城告急。不过此时齐湣王的态度很暧昧,也许齐湣王想借楚国的力量削弱孟尝君的势力,也许齐湣王是想试探孟尝君真实的军事实力,总之他并不急于对孟尝君伸出援手,而是远远地观望着事态的发展。为了摸清楚国的底牌,齐湣王派出了淳于髡出使楚国。这位淳于先生和孟尝君私交甚好,所以当孟尝君得知出使楚国的使者是淳于髡的时候就决定请淳于先生伸出援手拉自己一把。

淳于髡从楚国回来的时候,路过孟尝君的封地薛城。远望薛城,那里传来了楚国军队的喊杀声,淳于髡知道孟尝君此刻正像一块五花肉在火上烤,“滋啦、滋啦”地往下滴油。

转过一个路口,一排参天大树下小桥流水,庄稼正在地里拔节,战争和杀戮好像很遥远。抬头远望,淳于髡远远地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矮小而倔强。早就在这里等待的孟尝君一身盛装,面容憔悴。孟尝君也看到了淳于髡,迎着淳于先生走了上去,作揖行礼,“楚国人正在进攻薛城,如果先生不为我分忧,我以后就不能继续侍奉先生了”。

这就是“老大”开口求人的方式,平常处得到位,这时候不用废话,连求人都不失“老大”的霸道和风度。《战国策》并没有详细说明孟尝君和淳于髡建立深厚友谊的过程,不过从孟尝君一贯待人的方式来看,淳于髡可能也被孟尝君感动过,也早就在内心深处做好了“有朝一日”的准备。

淳于髡回了一揖,说:“您等我的消息吧。”淳于髡回到了临淄,马上进宫向齐湣王汇报这次出使的情况。齐湣王见到淳于髡,开口问道:“先生在楚国见到的情况怎么样?”淳于髡说:“楚国占领薛城的决心非常坚决,不过孟尝君也不自量力。”齐湣王说:“先生指的是什么?”淳于髡说:“孟尝君不自量力,为先王建立了清庙。楚国坚决要攻破薛城,先王的清庙就危险了。所以说孟尝君不自量力,而楚国的决心也非常坚决。”

中国人喜欢面子也喜欢给别人面子,而牛人就是别人愿意给面子的人。所以中国人很喜欢把死去的牛人当成神灵供奉起来保护自己,比如民间就有人家贴出来“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孟尝君知道在齐国最牛的人就是齐湣王,最最牛的人就是齐湣王他爹,所以孟尝君就背着齐湣王建了一座庙把齐湣王他爹供了起来。在这生死关头,淳于髡替孟尝君把齐湣王他爹搬了出来,孟尝君你可以不管,你爹你管不管?自己看着办吧。

齐湣王果然着急了:“啊?先王的庙在那里啊!”

为了对得起自己死去的爹,齐湣王立即下令派兵援助孟尝君,薛城得救了,齐湣王他爹的庙也得救了。死去的牛人如果运用得当一样可以救人于水火之中,这样的人不被当成神灵供奉起来实在是浪费资源。《战国策》总结淳于髡这次劝说齐湣王派兵救援的行动非常精辟:“颠蹶之请,望拜之谒,虽得则薄矣。善说者,陈其势,方其言,人之急也,若自在隘窘之中,岂用强力哉!”提起求人办事,普通人脑海里一般出现的就是点头哈腰、磕头作揖,这是常规的求人办事,不是牛人求人办事。牛人求人办事就是要把自己的危险变成对方的危险,把自己的困难变成对方的困难,然后对方就会比自己更着急地去消除危险、解决困难。如果对方没有危险和困难,那就要设身处地地为对方制造危险和困难,而牛人之所以是牛人就是因为他们具有顽强的创造力。

当然,并不是每个被孟尝君厚待过、感动过的高人都有机会像淳于先生那样救孟尝君于水火之中,事实上这种机会并不常见。不过高人就是高人,没有危难可以创造危难,没有机会也可以创造机会。(点评:孟尝君为后人提供了一种扭转危机的全新思路。)

找个名人骂自己

《战国策》上记载孟尝君曾经厚待过一位名叫夏侯章的高人,这位高人在孟尝君那里得到了一百个人的口粮(“百人之食”)的薪水,并且享受了出门坐四匹马拉的马车的待遇。如果在今天,即使按照最低生活标准在三线城市维持一个人的基本生活一个月至少需要1000元人民币,那么这位夏侯章先生在孟尝君那里每年领到的薪水大概在120万元人民币以上,另外,出门四马拉车比今天出门坐奔驰更有面子。《战国策》没有解释为什么孟尝君会给夏侯章这样的待遇,这位夏侯先生一定是当时的社会名人,不论他从事什么专业,夏侯先生名气大、面子大、人脉广是肯定的。这位夏侯章先生在孟尝君那里的工作负荷很轻,基本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光干活不拿钱闹心,光拿钱不干活也闹心,夏侯章先生是一位责任感很强的职业食客,他绝不允许自己沦落成一个白吃饭、不干活的废物。

于是夏侯章就开始利用一切机会诋毁孟尝君(夏侯章每言未尝不毁孟尝君也),人家是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人,夏侯章先生是一边吃一边骂。有人向孟尝君汇报了夏侯章这种通常意义中的卑鄙行为,不过孟尝君和夏侯章显然都不是通常意义的普通人,否则他们就不可能成为青史留名的牛人。

孟尝君听到小报告以后并没有勃然大怒,而是让打小报告的人闭嘴,“我有事要请夏侯先生帮忙,别说了,我心里有数”。

后来有一位名叫繁菁的人实在想不通夏侯章的所作所为,就登门请教夏侯章。孟尝君给了夏侯章“四马百人之食”的待遇,而且毫无所求。夏侯章白吃白拿也就罢了,吃着孟尝君还骂着孟尝君,这人如果不是脑子有问题就是行为艺术家了。

夏侯章说:“孟尝君虽然地位尊贵,但是毕竟不是诸侯。我寸功未立就得到了这样优厚的待遇,所以我就用诋毁孟尝君的方式来报答他。孟尝君之所以获得了德高望重的名声,就是因为我诋毁他的缘故。我就是这样豁出去了自己来报答孟尝君(吾以身为孟尝君),这还有什么可解释的?”(点评:脑洞大开的解释,骂你是为了你好。)

同一种现象在不同的人身上就有不同的效果,比如智商高、反应快,放在孩子身上叫“聪明伶俐”;放在美女身上叫“冰雪聪明”;放在员工身上叫“有发展潜质”;放在领导身上叫“睿智”;放在领袖身上就叫“雄才大略”。给人管饭被人骂,被人骂了以后还和颜悦色,这种现象放在普通人身上叫“窝囊”,放在土财主身上叫“冤枉”,放在孟尝君身上就叫“长者之风”。

夏侯章和孟尝君的这一唱一和,怎么看都像唱双簧炒作,从后来的效果来看,孟尝君在夏侯章身上花的钱一点也不冤枉。两千多年以后,孟尝君和夏侯章之间这种默契的配合被娱乐界、学术界和社会各界名人和立志成为名人的牛人们发扬光大。无数案例告诉我们,找个名人来骂自己是一条效率最高的“成名”捷径。如果您不信,打开网上的名人博客随便看看就明白了。

“绿帽子”——以天下苍生为念

如果说孟尝君和颜悦色地容忍吃着自己骂自己的食客是长者之风,那么《战国策》里记载的《孟尝君舍人有与君之夫人相爱者》展现出来孟尝君特有的开放心态只能用“孟尝君之风”来形容了。“孟尝君舍人”就是食客中被重点培养并安排在孟尝君身边工作的人,“与君之夫人相爱者”说文雅一点就是孟尝君身边工作的食客跟孟尝君的老婆发生了一段出轨的感情。战国时代的中国人还没有“柏拉图精神之恋”的概念,根据《战国策》的注解,那时候“相爱”并不是像谈恋爱或者搞对象那么纯洁,那时候“相爱”又叫“通”,也就是已经发生关系了。孟尝君在战国时代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绝不逊于今天的任何政治家或者娱乐巨星,这段绯闻如果曝光,其轰动效应就是战国版的“艳照门”。

跟自己老板的老婆偷情如同在锋利的刀刃上舞蹈,一个技术失误很可能就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男怕入错行,更怕上错床。按理说这位舍人上了自己老板夫人的床,应该像贪污了巨款的贪官一样尽量保持谦虚低调,可是爱情这东西很容易让人信心爆棚、得意忘形。得意的人往往是在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状态,他自己可能觉得自己很谦虚,可是那种眼神和语气已经溢于言表了。在两千多年前敢于不远千里抛家舍业、背井离乡出来混饭的都不是善茬,孟尝君的数千食客里面可谓人才济济、鱼龙混杂,其中就不乏富有娱乐探索精神的“狗仔队”。很快这位被老板夫人滋润得飘飘然的舍人就露馅了,至少有一位敏感的食客发现了这个惊天秘密。这位具有“狗仔队”潜质的食客相信自己终于等到了报答孟尝君的“有朝一日”,于是他要求单独面见孟尝君并向老板报告自己的重大发现。自己的老婆跟自己身边工作的属下出轨了,古今中外,无论这顶“绿帽子”放到谁头上压力都可想而知。这事放在其他任何人身上都无异于晴天霹雳,可是放在孟尝君身上却是另一个版本,孟尝君的反应把告密食客震惊得雷声不绝于耳。“狗仔食客”说:“身为您的舍人却和夫人发生不轨的恋情,这种不忠不义的人应该杀掉。”

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孟尝君有充足的理由和权力干掉这个敢于给自己戴“绿帽子”的舍人,这样做不仅合情合理,而且非常合法。“狗仔食客”点破了这个令当事人无地自容的秘密,把杀死奸夫的屠刀递到了孟尝君手里,有句话说得好“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不共戴天”,这事即使放在武大郎身上也要去拼命。然而,屠刀在手,挥下去奸夫人头落地,但是“绿帽子”毕竟已经戴上了;放下屠刀,留下奸夫一条命,那就是天大的人情。

孟尝君异常平静地说:“看见美色而心生爱慕是人之常情,算了吧,别再说了。”

让敏感食客做梦也想不到的是自己的告密并没有给孟尝君当头霹雳,倒是孟尝君的回答给了敏感食客一个当头霹雳,彻底摧毁了食客的心理底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这个食客被老板孟尝君“雷倒了”。

孟尝君的反应根本不像是在评论自己的老婆红杏出墙,倒像是在评论邻居家的小孩偷摘了自己家果树上的果子,孩子们看见挂满枝头的诱人果实,难免会有摘下来啃一口的冲动。从孟尝君的话来看,这位心态开放的“极品老大”不仅没有因为手下小弟和自己老婆的不忠而恼羞成怒,反而对自己老婆勾人的姿色颇为得意。据说夫妻在一起生活久了就会有所谓的夫妻相,不过可以想象孟尝君的老婆应该没有受到孟尝君的影响,倘若这位绯闻的女主角也能顺应历史潮流跟孟尝君夫妻相了,很可能就不会有绯闻了。因为孟尝君对不起观众的形象和他对得起食客的慷慨一样,都可以在史料中找到充足的证据,很难想象那位舍人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和一个长相酷似孟尝君的女人偷情。当然这种理解只是以男人为中心的男权主义思维,如果以女权主义观念来解读这次绯闻,孟尝君的话也可以解释成那位舍人是一位杰出的“师奶杀手”,而孟尝君的老婆很可能不仅长相酷似孟尝君,而且也和孟尝君一样,都有一颗不甘寂寞的心,所以主动追求了一段轰轰烈烈、干柴烈火的感情。大量的史料证明,在《史记》和《战国策》记载的那个时代,中国妇女追求感情自由的执着精神和制造绯闻的能力丝毫不逊于今天的新时代女性。(点评:古代的中国保守吗?那要看是在哪个古代!)

不管怎么样,反正孟尝君不在乎,女人又不是果子,吃了就没了,孟尝君的老婆还在那里,只要孟尝君自己不在乎,谁也伤害不了那颗坚强的心。

告密者被“雷倒了”,世界清静了。

令人惊奇的是,后来这位舍人不仅继续留在孟尝君身边工作,而且孟尝君对他信任依旧。

既然孟尝君已经知道了这位舍人跟自己分享老婆的秘密,那么这位舍人应该不会毫无察觉,他也应该不会笨到天真地认为孟尝君是个把“绿帽子”当圣诞帽的“傻帽儿”。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位舍人依然坚守岗位,兢兢业业地干好本职工作,既没有连夜逃跑,也没有哀求孟尝君宽恕自己的情不自禁。我们只能感叹有什么样的“老大”就有什么样的“小弟”,老祖宗太开放了,让现代人都有些接受不了。

就这样又过了若干年。

在这期间这位舍人是否还和孟尝君老婆保持关系我们不得而知,因为《战国策》在这里一笔带过,扶栏客不便揣测。总之,若干年后,这位心态开放的“老大”决定给那位心理素质超常的舍人一个机会,后来的史实证明这是一个改变历史的机会。

孟尝君找到这位与自己分享老婆的舍人谈话了,他说:“先生跟着我很久了,大官也没当上,小官你又看不上。卫国国君和我关系很好,我想送给先生马车、鹿皮和束帛,推荐先生到卫国国君那里效力。”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和自己老板的老婆上床本来已经惊世骇俗,事后在明知道老板已经察觉的情况下还能像什么事没发生一样继续爱岗敬业,具有这种超常心理素质的人才在人类历史上能有几个?人才难得,这样的人才必须重用。经过多年的考察,孟尝君决定把这位心理素质超常的舍人作为人才推荐给卫国国君,让他到齐国的友好邻邦卫国为自己布局天下。孟尝君承诺的马车、鹿皮和束帛,相当于今天的名车、名牌西服和信用金卡,是当时包装人才的必要资源。

这位曾经在孟尝君及其老婆身边生活和战斗过多年的人才到了卫国以后立刻得到了重用,《战国策》记载:“于卫甚重。”

又过了若干年。

齐国和卫国之间发生了冲突,大战一触即发。战国时代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比港片里黑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还要混乱和复杂。那时候两个国家很可能今天还是盟友,一起坐地分赃,明天就有可能反目成仇,血流成河。总之,齐国和卫国翻脸了,卫国准备联合其他各国一起对齐国动武。

本来卫国只是一个小国,就其自身力量来说对齐国构不成威胁,不过这次卫国联合了几个国家组成了多国部队,这样一来齐国就比较危险了。这时候那位孟尝君推荐来的舍人挺身而出,改变了危局。这位舍人听说了卫国的军事计划,立刻要求面见卫国国君。他见到卫国国君以后说:“承蒙孟尝君错爱,推荐我到您这里效力。我听说齐国和卫国的先王曾经杀马宰羊结盟,两国先王发誓:‘齐国和卫国世世代代友好相处,永远不发生战争,如果谁发动战争,就像这些马和羊一样。’现在大王您联合各国军队进攻齐国,就是背弃了先王的誓言而对不起孟尝君。我恳请大王放弃进攻齐国的计划。如果大王能听从我的劝告最好,如果听不进去,我只好死在大王面前了!”卫国国君被孟尝君的前舍人震惊了、“雷倒了”。“老大”发动战争是让别人去拼命,可是现在却有人要和自己拼命,这就需要重新考虑一下了。

最后,卫国国君放弃了进攻齐国的计划。孟尝君用自己的“绿帽子”换来了齐、卫两国的和平,避免了一场血流成河的战争悲剧。这顶“绿帽子”太珍贵了。历史再次证明,相同的资源分配给不同的人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比如“绿帽子”,戴在普通男人头上就是“瞪眼王八”,戴到孟尝君头上就是“以天下苍生为念”。

后来一传十,十传百,孟尝君的“绿帽子”在齐国成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秘密,齐国人民不仅没有鄙视孟尝君,反而对孟尝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孟尝君可语善为事矣,转祸为功。”孟尝君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倒霉的事可能也是一种资源。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孟尝君的舞台就是天下。(点评:能忍人所不能忍,必能成人所不能成。)

改造世界,从身边的人开始

《战国策》当中有一个《孟尝君坐》的故事生动地表述了孟尝君的人才观念。

坐就是吃喝闲坐,孟尝君有一天闲坐在家里无聊,就和三位食客聊天。孟尝君问三位食客:“请三位先生说说打算怎样辅佐我。”食客甲是一位血气方刚的职业杀手,他说:“即使是天下的主宰,如果他冒犯了您,我也会不惜一死和他拼命。”

食客乙是一位品牌专家,他说:“在所有的场合和地方,我都会尽量掩饰您的缺点,宣传您的优点;即使拥有千乘万乘军队的大国国君和相国也会希望得到您这样的人才。”

食客丙是一位人力资源专家,他说:“我愿意利用您府上的钱财,召集天下的人才,让他们帮您决策困惑的事情,应付突然发生的变故,就像魏文侯手下的田子方和段干木一样。”

事实证明,孟尝君手下的人才基本上可以按照三位食客的观点分为三类,而其中杰出的几位还兼备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素质。孟尝君为了激励这三类食客为自己的事业做出贡献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史上杰出的“老大”们能豁出去的,孟尝君都豁出去了;史上杰出的“老大”们有所保留的个人权利,孟尝君也豁出去了。

孟尝君虽然心胸豁达到能容忍戴“绿帽子”的程度,不过,是个人都有脾气,要说手下的几千食客孟尝君个个都喜欢那也不现实。有一次,有一个食客不知道因为什么事惹毛了孟尝君,孟尝君是个“绿帽子”戴头上都不眨眼的人,这个食客居然把孟尝君惹毛了,可见这位食客也不是一般人。从后面的故事发展来看,这位食客很可能是因为工作能力问题惹毛了孟尝君。我们知道战国时代是一个非常现实的时代,那时候的老板可以容忍脾气大、个性强的人,也可以容忍没道德、口碑差的人,甚至可以容忍吃里爬外、朝三暮四的人,但就是不能容忍没能力创造价值的人。尤其让老板难以接受的一个貌似颇有利用价值的人经过工作实践证明只有饭量没有能量,这就好比一个古董收藏家花了大价钱买进的藏品经过专家鉴定发现是赝品,跟古董不一样的是赝品古董不用吃饭,而赝品员工不仅需要吃饭还需要领工资。这是一个非常传统而又现代的人力资源难题,怎样准确评价并合理利用员工是人类历史上所有的老板都必须面对的问题,事实上,老板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此。孟尝君也遭遇了这样的问题,他发现自己手下有这样一个食客,根本不能化饭量为能量,自己不是没有给他机会,但是这位食客屡次把自己交代的任务搞砸。孟尝君对这个食客彻底失望了,他决定把这个食客赶走,要是所有的食客都这样只能吃不能干,那么孟尝君的事业就会变成慈善事业。

有一位名叫鲁连的食客听说了这件事,坚决反对孟尝君清理食客队伍的做法。他这样劝说孟尝君:“猿猴离开树木来到水里,它们的行动肯定不如鱼鳖敏捷;好马如果遇到危险,肯定不如狐狸机灵。曹沫手提三尺剑上阵,勇猛可以顶得上一支军队,但是如果让他拿着锄头下地干活他还不如农夫。所以说如果放弃了人的长处而利用其短处,即使是尧这样的贤人也一样有很多不足。现在您让人去做他不擅长的事情,却说他能力差;教人做他能力达不到的工作,却说他愚笨。愚笨就要辞退他,能力差就要放弃他,这样有些人就丧失了表现自己和报答您的机会,这不是让世人都知道投奔孟尝君的风险很大吗?”

猴子、鱼鳖、马、狐狸、曹沫,前四个是动物,最后一个是著名刺客,鲁连把他们组合起来就说明了一个道理:用人之道在于用人所长,世上没有无用之人,就看老板怎么用。以员工的工作能力差、学习能力弱为理由辞退员工是很不负责任的,从长远来看对老板招揽人才也非常不利。因为谁也不能保证老板就一定乐意发现自己的长处并且利用自己的长处,实际上很多老板更愿意用人的短处,而老板用人所短的理由通常也是如此的冠冕堂皇、耳熟能详:锻炼你、培养你、发展你的潜力。老板用人所短的时候,其一片良苦用心根本容不得员工推辞。世人但凡有一点进取心都有改造世界的冲动,世界太大就先从身边的人下手,老板自然就先从手下员工下手。只是这样的改造一旦失败,老板很少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改造员工失败的老板有时候很可能像一个拼不好拼图的孩子,一怒之下干脆把拼图摔在地上,然后扬长而去。鲁连也有改造世界的冲动,他从自己的老板孟尝君下手了,幸运的是孟尝君是一个很有潜质的老板。鲁连的改造成功了,孟尝君说“好”,于是放弃了辞退那个被他彻底否定了的食客的想法,重新努力发现他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这个决定再次为孟尝君招揽人才的计划做了一个成功的广告,连这么笨的人孟尝君都能容忍,何况那些自以为不笨的人呢?

象牙床和剑

后来有一年孟尝君代表齐国出使五个国家,其中一个国家是楚国。楚王为了表现对孟尝君的重视,就送了一件稀世珍宝给孟尝君。这件稀世珍宝是一张床,一张用象牙雕刻的床。我们知道即使是一双象牙筷子也是很珍贵的工艺品,楚王送给孟尝君的却是一张至少能睡下一个成年人的象牙床,这不仅是一件极具观赏性的工艺品,而且也是一件奢侈豪华的生活用具,既能观赏,又能睡觉。这样的东西即使今天在国家级的博物馆里也很难见到,因此无论在哪个时代都堪称国宝。为了保证把这样的宝贝安全地送给孟尝君,楚王命令一位登徒负责押送这件宝贝去齐国,把这件宝贝送到孟尝君府上。登徒是一个官名,这位楚国的官员接到了这个肩负楚、齐两国友好往来的任务,不仅没有感到无比光荣,反而当场吓了个半死,连续几个晚上夜不能眠。象牙床不仅是国宝,而且是易碎的高价国宝,在运输条件极其原始的战国时代,把这件国宝毫发无损地送到千里之外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万一在运输的过程中出现了闪失,登徒不仅可能倾家荡产,而且很可能会蹲大牢,甚至掉脑袋也有可能。登徒跟孟尝君其实一点也不熟,楚王为了拉拢孟尝君就让登徒陷入了可能家破人亡的险境,登徒实在是冤枉。登徒想了很久,掰着手指头算来算去也没想清楚自己到底是得罪了楚王还是楚国的哪位大官,这事看起来很像借刀杀人,对于登徒来说真是无妄之灾。

后来这位登徒找到了孟尝君手下一位名叫公孙戌的食客,请他出面救自己一命。但是在此之前这位登徒和公孙戌也没什么交情,事到临头去求人,登徒只好一狠心把自己的传家宝拿了出来。

登徒见到了公孙戌,开口说出了自己的苦衷,请公孙戌想办法救自己,他说:“我是楚国的登徒,现在受命护送象牙床。象牙床价值千金,如果出现毫发的损伤,我就是卖儿卖女也赔不起。如果先生能想办法让我免去这个任务,我的祖先传下来一把宝剑,我愿意把这把宝剑送给您作为酬谢。”不要说在两千年前用马车运输一张象牙床去千里之外,就是今天运输一张木床长途跋涉也难保不出现一点损伤,这位登徒的担心绝对不是杞人忧天。“解铃还须系铃人”,登徒想来想去最后觉得只有孟尝君能解开这个套在自己脖子上的绳索,但是孟尝君级别太高自己够不着,所以他决定找孟尝君手下的食客来救命。

可以想象,公孙戌当时是孟尝君身边的红人,所以登徒才会想到求他来救自己。可以在几千食客里面脱颖而出已经很不简单,在登徒的生死关头能被登徒一眼相中抓住救命,此人的能量和让人信服的气质可想而知。但是这种替人求情、帮人脱困的事谁也没有百分百的把握,公孙戌既不是孟尝君也不是楚王,他自己说了不算,公孙戌必须想办法说服孟尝君,然后让孟尝君说服楚王,最后才能替登徒解套。按照普遍的人情世故规律,面临这个需要疏通两位“老大”才能解决的难题,公孙戌应该推辞一下才对。即使公孙戌真的想帮登徒,至少也应该谦虚一下,最后半推半就做为难状答应下来才是老成稳重的做法。如果事成不仅可以心安理得接受登徒的礼物,还落下一个救命之恩的大人情;如果事情不成,登徒也不好抱怨,至少也要落个尽力帮忙的人情。不过公孙戌的态度一点也不老成稳重,他毫不犹豫地一口答应了下来。按照通常的逻辑推理,公孙戌的态度可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如果公孙戌出面求情孟尝君不准,最后登徒真被象牙床害得倾家荡产、卖儿卖女,那么公孙戌的态度就是轻浮孟浪、不知天高地厚;如果孟尝君被公孙戌成功说服,登徒免去了这无妄之灾,那么公孙戌的态度就是豪爽仗义、胸有成竹。后来的事实证明,公孙戌属于后者,所以他被载入了《战国策》。(点评:战国是一个混乱多变的时代,也是一个张扬进取的时代。当时的中国人,特别是有能力的中国人,很多都像公孙戌这样,做人风格豪迈、张扬,与后世截然不同。)

公孙戌敢于一口答应,很可能是在听到登徒请托的时候就想好了怎么说服孟尝君,并且很有把握能让自己的老板接受自己的意见。公孙戌太了解孟尝君了,要说服这样的老板最重要的是高度,而公孙戌自信自己是个有高度的人。

公孙戌马上去找孟尝君,他问孟尝君:“听说您要接受楚国送的象牙床?”

孟尝君承认了:“是。”

公孙戌说:“我希望您不要接受这个礼物。”

孟尝君问:“为什么?”

公孙戌说:“那些小国之所以都愿意请您担任他们的相国,是听说您在齐国能扶危济困,有存亡继绝的仁义名声。那些小国的英杰之士,都想将国家大事托付给您,心悦诚服地敬佩您的仗义,仰慕您的廉洁。现在您接受了楚国的象牙床,那么那些我们没有去的国家该怎么对待您呢?所以我希望您不要接受楚国的这个礼物。”

孟尝君是一个位高权重、挥金如土的“老大”,象牙床虽然珍贵,但是在他眼里不过是个可以利用的资源罢了。孟尝君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老大”,不管是谁,如果有困难、有危险的时候能想起孟尝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