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室内外运动竞赛与裁判(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0 15:39:08

点击下载

作者:学校体育运动会指导小组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校室内外运动竞赛与裁判(上)

学校室内外运动竞赛与裁判(上)试读:

前言

学校体育运动会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同时,也可以增强自身的意志和毅力,并在思想品质的教育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通过举办体育运动会,对推动学校体育的开展,检查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提高体育教学、体育锻炼与课余体育训练质量和进行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校举办体育运动会,有利于吸引更多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有利于调动广大师生为实现素质教育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有利于实现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目标,有利于推动学校群众性体育锻炼的深入发展与普及。

学校通过举办体育运动会,可以检验学校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锻炼和课外体育训练的效果,并可促进体育教学质量与课外体育训练水平的提高;同时还可以检阅学生平时体育锻炼的成绩,鼓励学生努力锻炼身体;通过竞技能力的较量,发现、选拔和培养优秀的体育人才。

体育运动会是学校的文化教育活动内容之一,学校体育运动会不仅是比技术、比体能的场所,还是比智慧、比思想的阵地,它有助于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

体育运动会也是学校加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内容之一,十分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非常有助于培养学生奋勇拼搏、胜不骄、败不馁、遵守纪律、尊重对手、服从裁判、团结进取、为集体争荣誉等优良品质和集体主义精神,使学校教育朝气蓬勃,对学校建设精神文明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校运动会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参加运动的情绪高涨,在体育活动中享受了成功的喜悦,感受了体育带来的快乐。学校要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健康素质,尊重并努力实现每个学生平等参与学校体育活动的权利,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亲身体验到体育活动所带来的快乐,激发学生的体育活动的兴趣,为终身体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因此,为了普及体育运动的知识,充分调动广大青少年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我们特地编辑了这套“学校体育运动会单项竞赛与裁判”丛书,包括《学校团体球类的竞赛与裁判》、《学校小型球类的竞赛与裁判》、《学校趣味球类的竞赛与裁判》、《学校径赛运动的竞赛与裁判》、《学校田赛运动的竞赛与裁判》、《学校体操运动的竞赛与裁判》、《学校水上运动的竞赛与裁判》、《学校室内外运动竞赛与裁判》、《学校冰雪运动的竞赛与裁判》、《学校娱乐运动的竞赛与裁判》共10册,包括学校体育运动会各个单项的竞赛与裁判知识等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实践性和指导性,不仅是广大学校组织体育运动会的最佳指导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第一章 武术运动的竞赛与裁判

1.武术的基本知识

武术的起源与发展

武术的起源

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创造、逐渐形成的一个运动项目。

在原始社会,兽多人少,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严酷斗争中,人们自然产生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跳跃翻滚一类的初级攻防手段。后来又逐渐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作为武器,并且产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斗捕杀技能,这便是武术的萌芽。

从现有的考古发现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旧石器时代,已出现了尖状石器、石球、石手斧、骨角加工的矛,而到了新石器时代末期,则出现了大量的石斧、石铲、石刀和骨制的鱼叉、箭镞,甚至还有铜钺、铜斧等。这些原始生产工具和武器,后来大部分成了武术器械的前身。

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战争的频繁发生,进一步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在部落战争中,远则使用弓箭、投掷器,近则使用棍棒、刀斧、长予,凡是能用于捕斗搏击的任何生产工具都成为战斗的武器。据史籍记载,大禹时期三苗部族多次反叛,征伐多次未能使之降服。后来,禹停止进攻,让士兵持斧和盾进行操练,请三苗部族的人观看这种“千戚舞”以显示武力雄厚,三苗部族从此臣服。这是原始社会一次盛大的武术自卫演练。古代的“武舞”为后来武术套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社会的战争实践向人们提出了军事技能的要求。于是人们不断地总结从战争实践中获得的攻防技能和经验。并代代相传。

传说炎黄时代,东方有个以野牛为族徽的蚩尤部落,崇尚武技,勇猛善斗,特别善于徒搏角抵(摔跌)。他们头戴牛角或剑戟样的装束,当与人交斗时,除用拳打、脚踢外,最善抓扭对方,用头顶触对方,使之不敢接近。后人称其为“蚩尤戏”。蚩尤的角抵是一种徒手搏斗,包含赐、打、摔、抵、拿等多种方法,既可用于战场,又可用于平时演练,对后世对抗性项目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历代武术发展概况

原始的生产、生存活动中,逐步形成徒手或持械的格斗技术,从而演变成近代的体育运动,在世界各个地域的人类活动中都曾出现,如击剑、泰国拳等。但从原始格斗术发展成击舞一体,内外兼修的武术形式,则是由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土壤孕育而成的。

1.商周时期。商周时期(公元前17世纪初~公元前256年),车战是战争的主要形式,车战所需的射御技术和使用矛、戈、戟等长兵的技艺就成为军事训练的主要内容。同时,拳搏与角力也是军事训练与选拔武士的重要内容,并形成了一定的竞赛制度。当时,舞、武不分,合而为一,称为“武舞”。它是将用于实战格杀的经验按一定程式来演练,是古代武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升华,由支离破碎向系统化演进的象征,也是武术套路的雏形。

2.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军事战争逐步由车战为主变为步骑为主,使得兵器和武艺都有了较大程度的变化。这对士卒的选择与训练更加严格,促进了军事武艺的发展。同时,具有表演性、竞赛性与娱乐性的竞技较为盛行,以击剑为最,武术的功能向多样化发展。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军事武艺逐步流入民间,其技击技巧以个体性为基础,在个体性前提下武术技艺向多样化发展。随着武术的多功能发展及技术日趋完善,从实践中来的武术理论开始形成。如《吴越春秋》记载的越女论剑,理法深奥、论述精辟至今未失光彩。武术功能、技艺的多样化,以及武术理论的出现标志着武术体系在这一时期逐步形成。

3.秦、汉、三国时期。秦、汉、三国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80年)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武术的多样化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一时期,有较多武术著作问世,如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兵技巧十三家中,收入了《手搏》六篇、《剑道》三十八篇;武术流派雏形开始出现,如曹丕在《典论·自序》中谈到剑术已有“法”,而且各异,便证实了流派的形成;刀已基本取代了剑在军事上的地位,而剑却在非军事用途上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汉代刀剑之术以及相扑、角抵在这一时期也开始东传日本。

4.两晋南北朝时期。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65年~公元589年),武术在与文化的交融中逐渐与养生相结合。然而由于玄学盛行,追求炼丹与长生不老,其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武术的发展。

5.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唐代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开始实行武举制,用考试的办法选拔武勇人才,对武术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武举制的创立无疑激发了更多人的习武热情,在一定程度上对唐代尚武任侠之风的盛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大大推进了武术的繁荣发展。

6.宋元时期。宋元时期(960年~1368年),以民间结社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如“英略社”、“弓箭社”、“相扑社”等。“社”的形成,为民间武术传授、交流、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宋代城市发达,在一些娱乐性的群众游艺场所如“瓦舍”、“勾栏”中出现了大量以武卖艺为职业的民间艺人。他们的表演不仅有单练还有对练,极大地促进了套子武艺向表演化方向的发展。

7.明清时期。明清时期(1368年~1911年)是武术大发展时期,其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流派林立,不同风格的拳种和器械得到了大发展,武术作为军事技术、健身手段及表演技艺的多种价值为人们所认识和利用。自明代以来,以戚继光、程宗猷、茅元仪为代表,对宋以来的武艺在技法、战术和教学训练方面总结出较为系统的基本理论,如戚继光的《纪效新书》、何良臣的《阵记》都总结出拳术是学习器械的基础等循序渐进的教学训练法则,并且明确提出了武术的健身强身功效。在清代,武术与道教养生、内丹术和导引术进一步结合,并逐步形成为武术内功。在此基础上,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一批注重内练的新拳种出现并迅速发展。此后,冷兵器在军事上的地位明显消退,由于武术具有健身、防身、自卫的功效,所以能适应时代的变化,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吸收传统文化的养料,丰富锻炼形式,升华技法理论,在不失攻防内涵的前提下,沿着体育方向不断发展。

8.民国时期。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中华民族积弱积贫,社会各界提倡国粹体育的呼声高涨,中国传统的武术为国人重新认识,一些以研究武术和开展武术活动为主旨的新兴社团纷纷建立。1910年,在上海成立的“精武体育会”就是维持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民间武术团体。1927年,国民党政府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并于1928年和1933年在南京举办了两次国术国考,进行了拳术、长兵、短兵、散手和摔跤等比赛;此外,还组织过一些规模较大的武术表演活动,如1929年的杭州国术游艺大会及1936年的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参加表演等。与此同时,受西方先进体育教育经验的影响,武术进入了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课堂;武术的研究也逐步开展,一些武术论著先后出现,如武术史学家唐豪的《少林武当考》、《内家拳研究》、徐致一的《太极拳浅说》等,都开始用现代科学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武术。武术在民国时期有了极大的演变与发展。

9.新中国武术运动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运动发展非常迅速。

1950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召开了武术工作座谈会,倡导发展武术运动。1953年在天津举行了以武术为主要内容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1957年国家体委将武术列为体育竞赛项目,并组织整理出版了“简化太极拳”和一大批长拳类拳、械套路。这些套路成为在群众和学校中普及武术的基本教材,促进了技术规格的统一。1958年,中国武术协会在北京成立,并于同年起草制定了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编定了拳、刀、枪、剑、棍五种竞赛规定套路。这推进了武术训练的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促进了武术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在国家体委统一指导下,各地相继建立了各种武术组织,形成了一个广泛的群众性的武术活动网。武术社会化程度极大提高。

然而由于缺乏经验、组织不健全等原因,建国后不久武术界也出现过一些混乱现象。在1955年对武术运动“整理研究”的方针指导下,武术运动发展比较谨慎。后来的十年动乱对武术运动的发展更是一次严酷的摧残,致使许多拳种和流派出现消退和失传的趋向。与此同时,竞技武术由于过分追求空中动作和艺术效果,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武术的风格特点与套路结构,没有真正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武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武术运动带来了新的生机。1979年,国家体委发出了《关于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在随后几年对武术的调查研究和挖掘整理中,查明了全国“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达129个。这项挖掘工作对武术事业的继承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1982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首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这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最重要的一次武术会议。会议总结了三十几年来武术工作的经验,提出了武术的方针任务和措施,为武术工作指明了方向。其后,各种武术组织蓬勃兴起,据不完全统计,各种形式的武术馆、站、社、校就有一万多个,各种形式的辅导站、教拳点数以万计,全国参加武校活动的群众约6000万人。国家体委还于1991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评选“武术之乡”的活动,进一步推动了群众性武术活动的开展。武术运动进入大、中、小学课堂,走进军营、农村的武术活动也日益活跃。不少地方甚至“武术搭台,经贸唱戏”,积极开发武术资源,如1988年在杭州举行的中国国际武术节,就是融体育、文化、贸易、旅游于一体的国际盛会,展示了武术丰富的内涵和迷人的魅力。本着“积极、稳妥”的精神,散打运动通过十年定点试验,于1989年也被批准为体育正式竞赛项目,使武术的攻防格斗技术在比赛的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为了适应“全民健身”的需求,1994年,国家体委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出台了“中国武术段位制”,并于1998年正式全面启动。与此同时,武术的学术研究也蒸蒸日上。自1987年首届全国武术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后,每年都有这样的一次研讨会,极大地促进了武术理论研究广泛而深入地开展。

最令人可喜的是,国务院学位办公室于1996年正式批准体育学设立武术学科专业方向博士学位点。这标志着武术作为一门学科已迈入学术领域的研究殿堂,作为民族传统体育,它与体育运动训练专业、体育教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以及社会体育专业并列为体育学科的五大专业门类。可以相信,今后武术运动必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向科学化方向发展。

武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发展

把武术推向世界,扩大中华武术在海外的影响,这对显示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和力量,发展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增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1960年,中国武术队出访了前捷克斯洛伐克,揭开了武术对外交流的序幕。随后,国家和地方曾多次派武术团、队到国外表演访问,为新中国的外交工作作出了贡献。这些活动无疑对扩大武术在国际上的影响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武术真正走上国际化进程是在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

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武术国际化进程

1982年底的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提出了“武术要开展国际交流,积极稳步地向国外推广”的指示和号召,加速了武术运动的国际化进程。1985年是武术国际化进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年,国务院批准了国家体委将武术推向世界的决策;8月,在古城西安第一次正式举办了武术国际邀请赛,并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备委员会。自此,国际武术运动走上了有组织的阶段。

1987年,在日本横滨举行了第一届亚洲武术锦标赛,武术开始成为正式的国际比赛项目。1988年,亚奥理事会正式通过将武术列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从而使武术由单项的国际比赛变成国际综合性运动会的比赛项目。经过五年的研讨与筹备,在世界各洲际武术联合会成立的基础上,1990年10月,国际武术联合会在北京宣告成立,并于1991年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以后每两年举办一次。1994年,国际武联被世界单项体育联合会正式接纳入会,从而进一步确立了武术比赛的国际体育地位。目前,国际武联已拥有77个会员国,该组织已得到国际奥委会的正式承认,并已正式向国际奥委会提出申请,希望将武术列为奥运会正式竞赛项目。

在武术运动向世界推广之际,它所根植的中国传统文化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所认识和喜爱。在首届世界武术锦标赛论文报告会上,有21位中外代表分别从文化的深层,诸如古典哲学、美学、伦理、养生等方面对武术的丰富内涵和多功能价值进行了科学探讨。“源于中国,属于世界”的武术已经成为沟通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和纽带。作为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和良好的运动项目,武术必将为丰富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内容,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有益的贡献,更好地造福于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

武术的特点及作用

电视电影中令人眼花缭乱的目不暇接的打斗场面,运动场上武术运动员气势磅礴的铿锵有力的招式,西方人在中国武术团体表演时所报以的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和热烈的欢呼声。我们看到:武术,这一中华民族长期劳动生活和斗争中逐步积累和发展起来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向世界散发着强大的魅力,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大放异彩。

武术,是一种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与格斗为主要运动形式,内外兼修的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它与京剧一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的典型代表,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烁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玉盘中,其内在思想与外在表现形式无不渗透着儒家、道家、佛家的精神。

武术的特点

1.寓技击于体育之中。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与古代军事斗争紧密相连,其技击的特性是显而易见的。在实用中,其目的在于杀伤、制服对方,它常常以最有效的技击方法,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这些技击术至今仍在军队、公安中被采用。武术作为体育运动,技术上仍不失攻防技击的特性、而是将技击寓于搏斗运动与套路运动之中。搏斗运动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在技术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从体育的观念出发,它受到竞赛规则的制约,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如在散手中对武术中有些传统的实用技击方法作了限制,而且严格规定了击打部位和保护护具,短兵中使用的器具也作了相应的变化,而推手则是在特殊的技术规定下进行竞技对抗的。因此,可以说武术的搏斗运动具有很能强的攻防技击性,但又与实用技击有所区别。

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及广泛的适应性:

既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所谓内,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动和气息的运行;所谓外,即手眼身步等形体活动。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统一的整体。武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主要通过武术功法和技法来体现。“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练功的准则,武术的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样,有竞技对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适合演练的各种拳术、器械和对练,还有与其相适应的各种练功方法。不同的拳种和器械有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分别适应人们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需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练习。同时,它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俗称“拳打卧牛之地”,练习者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变化练习内容和方式,即使一时没有器械,也可以徒手练拳、练功。一般来说,受时间、季节限制也很小。较之不少体育运动项目,具有更为广泛的适应性。

2.攻防技击性。武术作为体育项目,动作具有攻防技击性仍然是它的本质特征,如散打的技术与实用技击术基本是一致的,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只是从体育的观念出发,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严格规定了禁击部位和保护器具。作为中国武术特有表现形式的套路运动,虽然拳种不同,风格各异,有的还具有地方特色,但无论何种套路,其共同特点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攻防动作构成套路的主要内容。虽然套路中不少动作的技术规格在原技击动作的基础上略有变化,或因连接贯串及演练技巧的需要,穿插了一些不具备攻防意义的动作,但通过一招一式表现攻与防的内在含义仍然是套路技术的核心。

3.既有搏斗运动,更有套路运动。中国武术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既有相击形式的搏斗运动,更有舞练形式的套路运动。这是其他民族和国家所没有或少有的。在古代,武术由军事技能发展为搏斗运动的体育项目,有“角抵”、“手搏”、“相扑”、“击剑”,以及较棒、较枪等等;发展为套路运动的体育项目,有“打拳”、“舞剑”、“盘戟”、“舞轮”、“使棒”、“使枪”等等。武术一直是循着相击的搏斗运动和舞练的套路运动这两种形式向前发展着。后来随着岁月的流逝,套路运动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占有了武术的主要地位,而且内容、形式、和流派越来越绚丽多彩,灿如众星。根据拳种和类别的不同,套路有长有短,有刚有柔,有单练有对练,有徒手有器械。风格不同,各具特色。通过套路运动的练习,有利于发展人体的速度、力量、灵敏、协调和耐力等素质;以及勇猛、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太极拳柔和缓慢,就更适合年老体弱和慢性病患者进行锻炼,是一种良好的体育医疗的手段。

武术因其有着强大的功用和广泛的适应性,几千年以来,在中华大地上生生不息,延续不断。首先,武术有着强外壮内的健身功用。对外能利筋骨,强关节,增体质;对内能理脏腑,通筋脉,调精神。比如长拳类套路,包括屈伸、回环、跳跃、平衡、翻腾、跌扑等动作,通过内在神情的贯注和呼吸的配合,以及人体各个器官的积极参与,尤其是长期坚持基本功的训练能加强人体肌肉力量,提高肌肉韧带伸展性,加大关节运动幅度,有效地发展柔软性。散打对抗中的判断、起动、躲闪格挡或快速还击等,对人体的反应速度、力量、灵巧、耐力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太极拳以及许多其他功法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运动,因此对调节人体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增强体质有重要作用。同时,武术是防身的重要手段。学习武术有利于掌握防身自卫的知识方法,提高人体的灵活性和对意外情况的应变能力。

其次,武术具有修身的作用。“未学艺先学礼”,“习武德为先”,培养武德乃中华武术的传统。习武可以培养尊师重道、遵纪守法、见义勇为、讲究公德、讲理守信、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习武,特别是追求技艺提高的过程中需要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精神,有利于培养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武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无论是套路表演,还是散手比赛,历来为人们喜闻乐见。唐代大诗人李白好友崔宗宗赞他“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有“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的描绘。汉代打擂台,三百里内皆来。都说明无论是显现武术功力与技巧的竞赛表演套路,还是斗智较勇的对抗性散手比赛,都会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武术的发展有利于交流技艺,增进友谊。武术运动蕴涵丰富,技理相通,入门之后会有“艺无止境”之感。群众性的武术活动,便成为人们切磋技艺,交流思想,增进友谊的良好手段。随着武术在世界广泛传播,还可促进与国外武术爱好者的交流。许多国家武术爱好者喜爱武术套路,也喜爱武术散手,他们通过练武了解认识中国文化,探求东方的文明。武术通过体育竞赛、文化交流等途径,在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4.锻炼意志,培养品德。练武对意志品质考验是多面的。练习基本功,要不断克服疼痛关,磨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常年有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套路练习,要克服枯燥关,培养刻苦耐劳,砥砺精进,永不自满的品质。遇到强手克服消极逃避关,锻炼勇敢无畏、坚韧不屈的战斗意志。经过长期锻炼,可以培养人们勤奋、刻苦、果敢、顽强、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性和意志品德。

武术的作用

1.防身技击作用。武术由我国古代的技击术发展而成,其直接来源是攻防格斗。尽管现代的武术属于体育的范畴,然而技击性仍然是它的本质属性。通过练拳习武,不仅可以提高人体的各种身体素质,而且可以掌握一定的攻防技法,起到防身自卫的作用。另外,武术散打项目更是以攻防格斗为目的,坚持长期系统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防身自卫能力,还可以为国防、公安建设服务。

2.教育娱乐作用。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中华武术,也必然以具有浓郁的伦理思想色彩为其主要特色,尚武与崇德便成为习武实践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中华浩浩历史长河中,关羽、岳飞、戚继光等无数民族英雄和武术家,无不是德行和技艺同时修炼,甚至德先于技。实行尚武与崇德的教育,无疑可以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另外,艰苦的习武实践,对于培养人们良好的生活习性和意志品质也具有积极作用。

中华武术独有的审美情趣也给武术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套路运动的动静疾徐、起伏跌宕美,散打运动的巧妙方法、激烈对抗美,不仅能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给人以美的教育,还能在节庆集会时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同时,以武会友,切磋技艺,还能扩大交往,交流思想,增进友谊,能为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3.经济作用。不同的历史时期,武术表现的价值功能侧重点不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传统的武术在体育产业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经济价值越来越被更多的有识之士认同。首先,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武术能不同程度的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各种武术表演、比赛、以及武侠文学和影视,在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其次,武术作为一种劳务,在进行武术教学训练以及辅导等活动时,也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另外,作为一种资源,武术还能够带来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武术服装、器材以及各种武术书籍、期刊、音像制品等武术附属产品的销售,还有各种国际武术文化节等,都是以武术搭台,经贸和旅游却唱着精彩的戏。相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武术发挥的经济效益将会越来越大。

2.武术的基本技法

拳术

少林拳术秘诀

1.呼吸。肺为气之府,气乃力之君,故言力万不能离气,此古今一定之理,大凡肺强之人,其力必强,肺弱之人,其力必弱,何则,其呼吸之力微也,北派之柔术,数十年前,有专习练呼吸,以增益其气力者,其成功颇觉可惊,南派则练运使之法多,练呼吸之法少,盖以呼吸之功,虽能扩张血气,有时不慎,反至伤身,后因慧猛禅师移锡南来,始传呼吸之妙诀,于是南派亦有练习此术者,但未盛行耳,录慧猛禅师口传秘诀如左。呼吸有四忌:(1)忌初进时太猛。初时以呼吸四十九度为定,后乃从缓增加,然亦不可一次呼吸至百度之外也。(2)忌尘烟污杂之地。宜于清晨或旷寂幽静之所行之,晚间练习,宜在庭户外,不可紧闭一室中。(3)忌呼吸时以口出气。初呼吸时不妨以口吐出肺胃之恶气,以三度为止,稍久,则呼吸须使之气从鼻孔出入,方免浊气侵人肺部之害,又呼吸时宜用力一气到底,然后肺袋之涨缩,得以尽吐旧纳新之用,以生气力。(4)忌呼吸时胡思乱想。大凡人身之气血,行于虚而滞于实,如思想散弛,则必气凝结障害,久之必成气痞之病,学者慎之。

以上四忌,须谨避之,自无后患,迨至成功时,则周身之筋胍灵活,骨肉坚实,血气行动,可以随呼吸以为贯注,如欲运气于指尖臂膊,及胸肋腰肾之间,之意所动,气即随之,倘与人搏,则手足到处,伤及肤理而制人,气之功用神矣哉。

洪惠禅师曰:呼吸之功,可令气贯全身。故有鼓气于胸肋腹首,令人用坚木铁棍,猛击而不觉其痛苦者,气之鼓注包罗故也。但有一处,为气之所不能到者,即面部之两颊是也。击他部虽不痛,惟此部却相反耳。

呼吸之术,北派最盛,而西江河南两派,则以长呼短吸为不传之秘法,河南派则名为丹田提气术,西江派则名为提桶子劲(劲即气力之俗称也)。究之名称虽异,而实则无甚差别,其法直身两足平立,先呼出浊气三口,然后曲腰以两手直下,而握固提上,其意以为若携千斤者,使气贯注丹田臂指间,迨腰直时,急将左右手次第向前冲出,而气即随手而出,不可迟缓,惟手冲出时须发声喊放,方免意外之病,自此以后,则手或向上冲,或左右分提,仍须腰曲与前同,总以气血能贯注流通为要,又向上冲时,觉得气满腋肋之间,左右分提时,仍伸指出而握拳归,俨如千万斤在手,则丹田之气,不期贯而自贯矣,但提气时须渐渐而进,有恒不断,学者须静心以求之,勿视为小道野术可也。

2.刚柔。技击虽小道,精而言之,亦如佛释有上中下三乘之别。三乘为何,即刚柔变化二者而已。其宗派法门,千差万别,虽各有其专家独造之功,而刚柔变化之深浅,即上中下所由判焉。

上乘者,运柔而成刚,及其至也,不刚不柔,亦刚亦柔,猝然临敌,随机而动,变化无穷,指似甚柔,遇之则刚若镔铁,身似呆板,变之则捷若狡兔,敌人遇此,其受伤也亦不知其何以伤,其倾跌也亦不知其何以倾跌,神龙夭矫,莫测端倪,然此种上乘工夫,非朝夕所能奏效,此上乘中技术也。

术以柔为贵,至于专使气力,蛮野粗劣,出手不知师法,举步全无楷则,既昧于呼吸运使之精,复不解刚柔虚实之妙,乃以两臂血气之力,习于一拳半腿之方,遂自命个中专家,此下乘之拳技,不得混以柔术称之,学者所宜明辨也。

3.手法。手法虽有各家之别,其渊源要不出岳氏之双推,(武穆少年时善技击倡双推手法,后世多宗之)北派尚长手,南派尚短手,长手贵力足,短手能自顾,平时练习,非长手不能达气,与人相搏,非短手不能自保,故长短互用,刚柔相济,为此道之正宗,南北派各大家之通行手法如左。(1)牵缘手。此即双推手之变化法,左右手作回环之势,其两手指端,至练熟时,必作连环式如相贯之圆圈,能练圆时,则指臂灵活,一切手法,不难迎刃而解,为初学步时所当经心练习者也。

此手之用法,敌人以手或木棍击来,则以左右随势缘格,敌手与物遂落空而不能中我,失于是逼进一步,随机以取敌之要害。

此手又名猿手,盖以猿之遇击,手必若是,故灵捷异常。(2)缠手。此手与前手稍有不同,前者阴阳互用,此则纯用阴手(即掌下覆之式),前手作正面势,此手作侧势(或右侧,或左侧),譬如手朝前缠,右手则从腋下(乃左手腋下),尽力格出,如是循环练习,自有进步。

此手又名蛇缠手,盖取与蛇之缠绕树枝相同,以故纯用覆掌阴手出之,或谓此名牵缘阴手。

此手之用法有与牵缘相异者,牵缘乃取正面之格拦势,此则取侧面,乘势以挥击敌人之腋窝,且并作回护勾格,以备下部遇敌之用。

演练时手向内缠,非向外缠,观勾格二字自明。(3)长短分龙手。北派最喜练此,名师巨子,其演练手法,即开始于是。法用手左右分排,如左长则右短,右长则左短,故又名排闼手,或曰开门手,以前肘及掌缘向外翻滚,两掌心必须相应,且练时足作子午桩(桩步详后),下半马(即身稍蹬下之意),力自肩窝腋里运出。

此手亦为分格之用,到熟练时即格即打即打即格,无须重行换手,换手即迟慢也。(4)剪手。此手阴辟阴阖,相叉如剪,故曰剪手,以掌缘及两肘发力,但有一最宜注意者,两手叉剪时,身宜稍侧,而胸向内吞,必如是,然后与敌遇,方不至被逼,且不失其宽绰进退之势。

此法可以格压敌人之手,并可推倒敌人,惟取势,身宜稍侧,左手在前,用右手尽力砍入,以右手叉压在左手之肘湾为止,右手指端,祗可叉过左手肘湾外一寸余,否则恐被敌人封逼,此大忌也(右剪时同)。剪叉时,无论左右侧,前后手宜平,倘前手过于湾曲高起,其弊害不可胜言。

此手变化,叉合时两掌向上,名为阳手,开则变为阴手,其式如骨牌中之长三形,可以乘势而点击敌人之咽喉及目部要害处。

4.掌法。掌法为北派擅长之术,少林则以骈中食两指为宗法。至般慧禅师起,亦曾创习掌力,惟与北派有异者,北派多四指紧排,拇指曲贴掌缘,此则曲四指如鹰爪,北派谓之柳叶掌,南派谓之虎爪掌,要之形式名称虽不同,而用力则一也。其一为何?即指向外翻,注力掌心是矣。掌法之练习,以岳武穆之双推手为宗,总须由肩窝吐力,贯至掌心,此最注意者也。掌之制敌,以按人胸肋心穴为度,他处不能施之,且有双掌齐出及单掌独进之别,学者神而明之随时变化可也。般慧禅师习此二十余年,遂能别立宗法。其用掌之歌诀曰:气自丹田吐,全力注掌心。按实始用力,吐气须发声。推宜向上起(掌须向上用始易使敌仆),紧逼短马蹬(紧逼而后出掌,短马而后可自顾)。三字注按吐,都用小天星(小天星即掌尺脉上之锐骨)。

武当派拳术秘诀

俗称内家拳为武当派。源于湖北五不山。传为张三丰“夜梦玄帝授之拳法”,次日便身怀神勇杀敌百人,绝技遂此传名于世。此说无实可考。黄百家称:“张三丰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依此说,武当派是在少林派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近代有人将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合并为“内家拳”,称为“武当派”。实际上,张三丰是否创造了内家拳尚属悬案,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也并不出自武当山,少林派亦不能包罗那么庞杂的内容。

除上述名拳种外,武当拳具有代表性的拳术还有“九宫神行拳”、“九宫十八腿”、“太乙五行擒扑”等,更以武当剑法为最。

峨眉派拳术秘诀

1.僧门。僧门是四川地方拳种,蜀称“四大家”之一,也称“申门”。

2.岳门。岳门是四川地方拳种,蜀称“四大家”之一,附会岳飞为创始人。

3.杜门。杜门是四川地方拳种,蜀称“四大家”之一,据说此拳是清乾隆时江西杜观印传入四川,故名“杜门”,又说“杜”是杜绝,阻止敌人进攻之意。杜门初无拳套,只练单操手法和功法。

4.赵门。赵门是四川地方拳种,蜀称“四大家”之一,附会宋太祖赵匡胤为创始人,故称赵门。此系拳法以“红拳”为基础。

5.洪门。洪门是四川流传的拳种,蜀称“四小家”之一。据说源自反清秘密组织三合会传习的洪拳,分为旱洪门,水洪门两系。靠近长江流域者称水洪,其余称旱洪。

自然门武术

自然门为武术的一种,湖南慈利县人杜心五(1869~1953)所传。杜自称此术得自四川武师徐矮师。近代由万籁声广为传播。

自然门无固定拳套,不讲招,不讲相,以气为归,以不失自然为本旨;所谓:动静无始,变化无端,虚虚实实,自然而然。

长拳拳术秘诀

长拳泛指遐举遥击、进退疾速的徒手攻防技术和运动形式,所谓长是相对而言。长拳是相对短打而言。

现代长拳拳术架式舒展、工整,动作灵活、敏捷,腿法和鼠窜跳动作较多。

1.查拳。查拳是长拳类的代表拳种之一,亦写作(插)叉步,插拳而名。现代统一写为查拳。

查拳拳系以十路查拳为本,另有滑、炮、洪弹诸拳。

2.弹腿(附潭腿)。弹腿是一种以屈伸腿法为主,结合步法,手法编组成的拳术。因该拳发腿是出以激力,取弹射之势,故名。弹腿有“十路弹腿”和“十二路潭腿”之分。

3.华拳。华拳是长拳类的代表拳种之一。或说此拳始自华山蔡氏,故名“华拳”。或说此拳以精、气、神为三华,以“三华贯一”为理论基础,而称华拳。又称此拳源于西岳华山,故名。

华拳的代表套路为十二路拳。另有其它拳械,共计四十八路之多。有“华拳四十八、艺成行天下”之说。

4.红拳。红拳是长拳的一种。传说创自宋太祖赵匡胤,或说萌发于陕西关中,有的人将红拳写成洪拳,并称之为北派洪拳,以便与南拳系中洪拳相区别。

5.梅花拳。梅花拳是长拳类拳术之一,亦称梅拳。此拳起源待考,据说源自少林寺拳技。

6.六合拳。六合拳是长拳类拳术之一,源自少林拳。万籁声《武术汇宗》称此拳属少林韦陀门。传统拳套共十二趟。

7.迷宗拳。迷宗拳是长拳一种,亦称燕青拳、迷宗拳、猊宗拳、迷宗艺。有关此拳起源的传说颇多。或称创自宋代燕青。故名“燕青拳”;或说燕青雪夜逃往梁山,一边前行,一边以树枝扫去足迹。后世取此意遂以“迷宗”名其拳;或说燕青之拳学自耍猴人“半夜仙”。其拳是取猊宗猴灵敏善跃的特点编成,故名猊宗拳;或说此拳是取各家招法编成,难明其宗,故名迷宗拳。这些传说多无史料凭据。拳械套路有三十六路,有“迷踪三十六,艺成天下行”的说法。

八卦拳秘诀

武术中取名为“八卦拳”的拳术有多种。西南地区流传有八套路,中州地区流传有阴阳八卦拳(亦称八卦捶),浙江地区流传有小八卦拳,两广流传的洪家八卦拳和内外八卦拳。体系较为完备的流传鲁、冀、豫地区的八卦拳。其要诀云:“你打俺不护,俺打(你)护不住。”

剑术

剑术的特点

剑的构造是一尖两刃,所以在使用时要根据其构造特点全面多样地进行运用。其主要方法为点、崩劈、刺、撩、挂、亏、穿、绞、扫、截、格等。剑术不仅要求出手路线,使用部位的准确无误,还要根据其所能使用部位的全部要求在刹时间的突变中准确无误。对剑法的运用自如、规范,是剑术技法中的重要要求。剑术,各门各派都有各自沿袭相传的演练技巧与方法,但一般的有以下四点:

1.轻快敏捷。历来的“剑走轻,刀走黑”之说,区别了“剑器轻清,其用大与刀异”。虽然刀、剑都具有候忽横,以短乘长的技击特点,但是用法迥然有别。剑器有两面刃,持剑时不能触身,也不宜象刀花一样在身背缠绕,更不能做裹脑缠头动作。剑术中的点、崩、截、绞等剑法都十分注重敏捷、轻巧、准确,力点多在剑或剑前端。《手臂录》的论剑诀中有“若唯砍歽如刀法,笑杀渔,阳老剑仙”,明确指出剑术不能象刀术那样大劈大砍,猛起重落,而是要按照剑法的运动规律,做到轻快、敏捷才符合剑术演练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2.刚柔兼备。有柔有刚主要是指在剑术中刚柔动作的交替变化,由此表现出锐利的攻势和洒脱的风采。刚柔兼备是指在一个剑术动作中或刚中含柔,或柔中寓刚。从剑法来看,诸如穿、抹、撩、带等剑法,运行路线较长,尤能体现洒脱飘逸,刚柔相兼的风格。剑术运动要求在轻快的行步、潇洒的腾跃、闪展的避让等运动过程中剑力顺达。剑术劲力的运使多柔中含刚,或以柔带刚,或刚中见柔。不仅如此,在敏捷的出击、纵横的劈刺中还要柔而化刚,力透剑器的某一部位。因此,“刚柔相椎”,合理地调节剑术运动中的刚与柔,藉此发挥“剑器轻清”的特点,是剑术技法中必须遵守的法则之一。

3.把活腕灵。剑术很注重剑法的正确性,然而,剑法却是在把法的操持下运使的。因此剑法的正确与否,与把活很有关系,而把活的变化又与执剑手的指、掌、腕的展转收握相关联。在剑术运动中,剑法需要不断发生各种变化,这只有通过变换把活才能使剑法随之发生变化。如螺把、钳把、刀把、满把等握剑法的运用,随剑法不同而灵活变化,否则剑法就不能正确地表达。所以,要求执剑手的指、掌虚实多变,手腕灵活转展,恰到分寸地把握剑器。剑术中有不少腕花、剪腕花等动作,这些动作更需要指、掌的灵巧,手腕的活络。各种剑法都要求轻快、准确,很多变化又与手腕的劲力运使技巧有关,如一点一崩,一缠一截,劲力技巧在于用腕,又如挂剑时需扣腕,回身劈剑则需旋腕等,都依靠手腕的灵活性,使剑与腕协调,达到合理地调节剑法和劲力之变化。

4.气韵生动。气韵,指的是剑术运动中的节奏、气度。剑术运动应气度宏大,洒脱身如。其动静、疾缓应富有鲜明生动的多种节奏变化,起承转合尤应注重韵律。剑法的刚柔、张弛、轻重、伸缩、起落;以及移步换形、招频逞等是构成剑术节奏的基本因素。而剑法自身的节奏,一般除由特定的规格制约外,其剑势变换,又是随着战术变换而相异。每一剑法在演练过程中,由于受战术法则的制约和引动,其身法和节奏变化,千姿百态。提高剑术技能,掌握剑术技法中的节奏,自然与剑法规格的内在含义及战术意识紧密相关。练剑要求内外贯通,神形达化。剑术技法,贵在意势会通,三体同功,身械如一,方能达到术中求艺,以意导术,气韵生动的境地。

少林达摩剑

少林达摩剑是少林武术中的精髓剑法。由达摩祖师流传下来。剑如禅法,静中生动,动中守静,把握瞬间,禅定玄机。超越理智思维的速度,在技击中变招莫测。劈,刺,反复运使,快速反应,攻防变化在奥妙之中,神气贯通剑锋,心怀除恶扬善之举,自然心定神宁,无杂念生,一切皆空,禅入剑式,侠骨禅心,必胜无疑乃击剑之禅法。常见的动作有:舞花剑,刺剑,云剑,劈剑。

达摩剑(第一路)

以南为前,以北为后;

以东为左,以西以右。

第一式:达摩捏诀

左手捏剑诀,掌心贴左腰门;

右手直垂,以四指握剑再以大指压之;

两脚合拢;

剑尖上仰,两刃向东西二方。

第二式:仙人指路

左手翻展,向前推出,掌心向前,指诀仰上;

其它不动。

第三式:马蹴落花

指诀收置左腰门;

伸出右臂与右肩对齐;

左足踏前一步,作前虚吊步;

如上法提起右足前行数步。

第四式:二龙戏珠

承上式,以右趾移往西南,作前弓步;

左足往后开一步,作后箭步;

左指诀掌心向东,与肩对齐,横指正东;

右剑往下斩平膀,直指西方。

第五式:撩阴势

转身向东北方,右足前进一步,作弓步;

右剑从右上撩,剑尖指东,掌心向上,至平膀;

左指诀再压于右肘上。

第六式:二马分鬃

右剑从下向后挽剑花,由上斩下,剑尖向东,至平膀,再用力啄剑,即复扬剑向天;

左指诀于挽花时即分离,待右剑平膀时再压于右肘上;

右足于挽花时提起,至平膀时踏正北,左趾亦略移往北方,作四平大马。

第七式:古树盘根

右剑向西掠下,挽花,复取撩上,回斩正东,至平膀,即扬剑向天;

左指诀于西掠时即分离,当面卷上,直指西方,与右臂成水平;

左足提起,往后退,双腿斜交,作麒麟步。

第八式:鹞子翻身

撩剑向后,拖至正西,即以剑尖往南向天,斩正东,至平膀,啄剑;

解麒麟步,成四平大马,提左足,耸身掉转,两足先后往上纵,面北作四平大马。

第九式:劈面势

回剑过头,往下斜掠至右膝,作右前弓步,以右足一跺,提左足,掠东向天,至正南,横进一步向南作四平大马,剑尖指东。

第十式:定阳针

回剑,沈肘至右腰门,刺向西南之天;

回剑同时提起左足,斜贴右腿。

第十一式:横江飞渡

转身正东,左足承上式于东南点地,作弓步;

回剑横掠,垂锋斜下,平膀。

第十二式:扫龙势

回剑挽花,乘势拖掠指西,右足亦乘势拖前,成左蹼步。

第十三式:童子拜佛

右剑往上挑起,提剑往后,左足乘势提起,趾尖向地,右足直立,左指诀贴于胸前,左掌心向右。

棍术

棍术的特点

棍术的演练技巧与方法各门各派各有所异,但一般具有以下四点:

1.棍打一片。抡、劈、扫等是棍术的主要方法,由于棍器无刃,只要便于发力,手握棍器的恰当部位,就能达到重击的目的。因此,这些简单的主要方法常用以对付较远距离之敌。加之,抡、扫等动作路线往往一周有余,攻击面大,既能击打正面之敌,又能击打身后之敌,大有横扫千军之气概,所以是以攻为守的好方法。学练这些主要方法,必须掌握它的技法首要,久久而功,并融入棍术套路之中才能体现棍术的运动风格。

2.梢把并用。棍术的本身具有双手操棍,梢把兼用的特有技能,所以能左右兼顾,能远能近,灵活多变,审势而击。通常挑;戳、盖、横击多用把端击,也可用端梢击,而劈、扫、抡、撩则多以梢端击打,绞、格、云、拨则梢把两端互用。棍术中也有使用单头棍的,一般说单头棍多用枪法,或者是兼枪带棒。这种以枪棒兼用的棍术,在运动结构上往往不如梢把兼用的棍术来得活泼密集。“枪似游龙,棍若雨”,“雨”即意味着密集。要达到密集,就必须梢把兼用,方能变化无穷,充分体现棍术的技术风格。梢把兼用,首先应明了棍法要领。掌握用力规律和变化特点,由慢到快,反复研习,才能使梢把运用自如。

3.握法灵便。握法,传统称为“把法”。棍的特点,似疾风暴雨,密而不疏。棍分棍梢、棍身、棍把(即根部)三部,在运动中一般都是梢、身、把交互使用,变化多端。欲使棍法纵横,抡劈如意,握法灵便是第一要素。棍的握法很多,一般常见的有阳手握法(即手心向上);阴手握法(即手心向下);明阳手握法(即一手心向上,另手心向下);对手握法(虎口相对);交叉握法(左右手交叉),滑动握法(一手滑出)等等。不同棍法,或是棍法在运动之间的变化,都是以不同的握法为基础的,提法娴熟,才会迅速变换棍法。如击棍中通常须两手满把紧握,才能挥打有力。但有些棍法又需活握,如云、拨、下格等棍法不宜满把死握,舞花棍中甚至还须刁握把,单手舞花时还应脱手,交替换把。因之,正确而灵便的握法,是棍术技法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4.长短兼施。长器亦能短用,这是人们在实战中总结的技击辩证法。如劈、扫、抡、撩为长击远打的棍法,而点、崩、戳、压、格为近身攻守的棍法。当对方贴近时,通过梢把互用,滑把抽棍,施以近击。在攻守中,缓则通常以步法退避,急则用把法伸缩变换,这种变换往往变长打为短击,更有长短兼施,参互运用的。在棍术套路中,长短兼施既有棍打一片的要求,又有候忽纵横,前后出击,疏中带密的要求。长短兼施,具有长、短变换使用的技击内涵,要使棍术演练达到较高的境界,必须掌握这一基本技法。

少林棍法

1.小夜叉第一路棍谱。高四平,进步跨剑,进步骑马,进步披身。铺地锦,退步猪龙喷地。偷步四平,推根悬脚亮枪,打一棍骑马,搅一棍,偷步扎三枪。推通袖,扯披身,进步骑马,进步跨剑,进步穿袖,进步绞系打铺地锦。搅一棍,扎一枪,退回五花滚身,迎转骑马。进步跨剑定膝,偷步吕布倒拖戟,进步韩信磨旗。打铺地锦,搅一棍,扎一枪,退回五花滚身,迎转偷步,磨旗中四平。

2.小夜叉第二路棍谱。高四平,进步扎三枪。披身,退步嗊地,偷步四平。拖枪出迎,转霸王上弓。进右边披身,迎转靠山;进左边推根悬脚亮枪,换手打左献花,换手打右献花。绞系进步悬脚亮枪,绞系进步左踢一脚,搅一棍,扎一枪,换手拔草寻蛇出,陈香劈华山。换手打朝天一炷香,进步五花滚身打铺地锦。搅一棍,扎一枪,退回五花滚身迎转骑马,金刚献铲。踢一脚,二郎担山,偷一步,扰一棍,打一棍,拔草寻蛇出,劈山,行者肩挑金箍棒。

3.大夜叉。高四平,进步扎三枪。披身,嗊地;拖枪出迎转金鸡独立。进步骑马,退步推坐洞。扎一枪,滚身打铺地锦。搅一棍,扎一枪,仙人过桥坐洞。进步推骑马,进步换手打撒花盖顶。回转换手悬脚亮枪,回转边叉,进步撩手跨剑,滚身铺地锦。进步迎转独立,进步骑马;换手打,撒花盖顶。迎转换手悬脚亮枪,迎转边叉,进步撩手跨剑,滚身打铺地锦。搅一棍,扎一枪;进步滚身铺地锦。搅一棍,扎一枪;二郎担山出,坐洞,迎转二起脚。搅一棍,扎一枪;剪步出群拦,披身,四平。

4.阴手。高四平,进步扎三枪,进步披身,嗊地,安棒定膝,拖枪换阴手。背弓迎转金鸡独立,定膝,推二棍。进二步,踢一脚;退一步,打枯树盘根。背弓退出迎转坐洞,偷步滚身四平。推二棍,进二步;大亮枪,推二棍,进二步,扎一枪,棍根打披身。推二棍,进二步,扎一枪;进步打跌膝,迎转滚身四平。推二棍,进二步;阴挽手,扎一枪,闪身出迎金鸡独立。推二棍,进二步,扎一枪,五花出迎转铁扇紧关门。

5.破棍。(1)第一路谱。

四平搭外扎里:法曰:圈外搭,圈里看,我立四平;彼搭我圈外,扎我圈里。

双封单闭:彼扎我圈里,我劈开彼棍,扎彼圈里;或手或心或肋,圈外皆同。

封枪锁口:彼扎我圈里,我拿开棍,进步指彼咽喉。

大梁枪:彼见我指咽喉,扎我膝脚,我用高提彼棍。

勾挂硬靠:彼见我提棍,棍则起削我手,我顺彼势力,勾挂进步走圈外,硬靠打彼手。

一提金:彼见我棍上打手,彼下打我膝脚,我用棍根提彼前手。

上封枪:彼见我提手,彼棍起;我进步用棍梢打彼手。

勾挂秦王跨剑:彼见我打手,下打我脚膝;我进步用棍根提彼手。彼棍则起,我顺彼势,勾挂进步走圈里,扎彼心肋。

前拦搪:彼见我扎心肋,下扎我膝脚;我移右脚,用棍梢提彼手。

护心枪:彼见我提手,上扎我心;我挤进拿开彼棍,锁彼口。

滚枪锁口:彼见我棍锁口,彼棚起我棍;我抽棍复扎彼咽喉。(2)破棍第二路谱。

外滚手、黑风雁翅:我立四平,彼搭我圈里,扎我圈外;我用外滚手,勾开彼棍,用雁翅偏在圈外。

封进步锁口:彼见我势偏在圈外,彼必扎我圈里;我硬封开彼棍,进步锁口。

脚下枪提手:彼见我锁口,下扎我膝脚,我一提,彼扎我面心;我拿开彼棍,扎彼心面。大梁枪、勾挂乌云罩顶:彼见我扎心面,彼扎我膝脚,我一提,彼棍则起削我手;我则顺彼势力,勾挂进步走圈外,打彼头耳。

剪步群拦:彼见我打头耳,彼用棍勾开我棍,我顺彼势力,剪步跳出立群拦。

勾跨剑:彼见我立群拦,扎我圈外;我勾开彼棍,立跨剑。

打群拦:彼见我立跨剑,扎我圈里;我劈开彼棍,复立群拦。

进步一提金:彼见我复立群拦,扎我圈外;我拦开彼棍,进步入彼圈外;彼棍下扫我脚,我用棍根一提。

单杀手:彼见我一提,彼棍勾起削我手;我丢放前手,单手斜打彼手。(3)破棍第三路谱。

太公钓鱼:我立钓鱼势,开圈外门户,彼扎我圈外。

孤雁出群:我勾拿开彼棍走出。

鹞子扑鹌鹑:彼见我走出,彼随后扎我右肩背;我闪开进步斜劈彼头手,立群拦。

群拦一封手:彼见我立群拦,彼扎我圈外;我拦开彼棍,复立群拦。

二换手、一提金:彼见我复立群拦,彼乃扎圈外;我勾开彼棍,换右手在前,圈外提彼手;彼棍起,我进步用棍根打彼手;彼棍打我膝脚,我用棍梢一提。

前拦搪锁口:彼见我提手,彼棍起削我手;我顺彼势力,勾挂走圈里,棍梢扎彼心肋。彼打我脚膝,我用棍根提彼手,彼棍起扎我心面;我用棍根拿开彼棍,锁彼口。

持棍搏击在技不在力。俗话说:“拳怕少壮,棍怕老狼”,徒手搏斗,力气大者可占不少优势,但用棍搏击,情况就不同了。棍法在技击上不主张硬拼劲力,而是讲究技巧方法,刚柔并用。用棍搏击时,要考虑两棍之长短,量度距离之远近,计算时间之迟速,明确生死棍的变化,生死门之趋避,老嫩棍之进退,发力点之控制,回击点之内外.掌握了这些才能算是学到了上乘的棍法,才能在搏击中得机得势,巧妙地战胜对方。

棍法搏击技巧

1.力点。以棍击人,最有力的地方是在棍尖和离棍尖约一尺内的一段棍梢中。这段棍的击打力量比其它地方击打力量要大。所以,棍尖和离棍尖一尺以内的一段棍梢中的任何一点,都称力点。敌我双方搏击,彼此都想用这一段棍来打对方。

2.先锋手,两手握棍,在前面的手叫先锋手,棍的力发自先锋手,所以先锋手为发力点,如先锋手受伤,力则无从发出。所以,凡是敌人发棍攻来,我要避其力点,而制其先锋手。

3.生死门。向生门闪,就是避开敌棍的力点;若向死门走,即是自己投身于敌棍的力点之内,自投罗网。当对方发棍攻来的一刹那间,我要立刻判断出哪边是生门,哪边是死门,应该向哪边闪避,这需要平时细心研究、练习才能做到。下面提出一个原则性的判别,即从棍的力点前进的方向来判别,如敌用中平枪刺来,则敌棍尖前进的直线两侧是生门,我可向左闪,也可向右闪。敌用横扫棍攻来,则顺棍尖发出之弧线的方向力尽点为生门,例如:当敌用横棍向我左肋扫来,此时我如向左侧闪身,则是走死门,迎敌所击,若向右前方闪避,则是走生门,避力点。

4.生死棍。两棍交叉,如我棍在敌棍上面,我棍称为生棍,因为此时棍可以自由灵活攻敌。如我棍被压在敌棍的下面,则我棍称为死棍,因我棍受敌棍的克制,不能自由进攻。死棍应采取守势,伺敌发出攻势时才顺势反攻。

5.运转圈点。在与对方相持的过程,为了控制对方,变棍攻敌,往往使用粘缠圈转法,使棍尖作圆周运动。棍尖运转的圆圈大小要适当,如圈点太小,虽然运棍的速度快,但扣击的劲力不强,如果圈点大大,则运棍的速度缓慢,容易被对方闪避。因此,棍尖运转圆圈的直径不要超过一尺半。为了战胜对方,我们应该使棍尖运转的圈点尽量小,而又能发出足够的扣击劲力。需知在能发出同样劲力的情况,圈小胜圈大,因为圈小则速度快。

6.控制圈。在与对手对峙时,我把棍尖指向对方,要跟着对方的闪避进退而变,始终使对方落入我棍尖圈击的范围内。如果我的棍尖不离直径尺半的圆圈,对方则始终落入我的圈击范围内,这是因为一个“人的胸宽不超过一尺半的缘故。”反过来,敌人发棍攻我时,我要迅速闪身,走出其尺半控制圈之外,才可避免受击。这就是所谓的“出圈与入圈”。具体他说,出圈是使对方攻来之棍,快到来时突然失去目标,使其进棍落空;入圈就是在出圈之霎时,我趁移步换形之际,同时进棍攻入对方之内圈,使对方进攻之棍无法及时收回招架。在这里,当对方的棍攻来,如何使对方的棍落在圈外,这是更重要的一着,此时我纵然攻他不中,也无危险。因为我已出其控制圈,且封闭门户了,关于出圈有一闪二迫三招架之法。闪,就是对方发棍攻来时,我闪身移步,走出对方棍的控制圈,并顺势反击。迫,就是敌棍压住我棍,我收棍绕身,使己棍靠近自身,我逼步向前,用棍向外逼拦敌棍,使敌棍被阻拦在我棍外面,使对方的棍力点从我的内圈变为在我的外圈,从而化解对方的攻势。招架,就是敌棍攻来已接近时,我举棍招架,暂时不反攻,静而待变,注意其变棍,等敌人再发出攻击时方顺势反击。这是虚招架暗藏伏击,是以柔化刚,以静制动,以奇取胜的棍法。我守而不攻,故意示人以怯弱,使敌骄做无备,接连发棍攻来,使我得以乘其空隙,攻其无备,这是取胜之道。

棍术在技不在力。凡棍长丈二,手操其中,两端各空出五、六尺、手动寸许,前后两端所展开便有尺许,动尺便可及丈。临敌,身常侧立,这样,要防守的区域纵有七尺,但手只须在上下左右七寸间展开。所以,力不虚用,握也坚固。挪展身形、只在数尺之地进退闪让,棍影如山,环护周身,棍势如长虹饮涧,拒敌若城壁,破敌若雷电。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