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地力评价报告以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0 20:39:53

点击下载

作者:李良,孙锡洲

出版社:西南财大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耕地地力评价报告以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

耕地地力评价报告以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试读:

序言

土壤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一项重要的资源。珍惜、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重视耕地质量建设,开展耕地地力评价,实现耕地资源科学管理,是合理利用和保护耕地的一项重要工作。

甘孜藏族自治州(简称甘孜州)是四川省2009年首批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合并实施单位之一。甘孜州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此项工作的开展,从项目落实、人员组织、资金协调等方面采取了有力措施,确保了项目工作的顺利完成。按照农业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关于编制2009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实施方案的紧急通知》《测土配方施肥试点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农〔2005〕101号)要求,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耕地地力评价工作的通知》(农办农〔2007〕66号)和四川省农业厅《关于印发四川省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方案的通知》(川农函〔2008〕36号)等相关文件精神,甘孜州农业局利用2009—2013年测土配方施肥取土分析、农户施肥调查、田间试验、示范推广取得的成果,按照《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字典》,以四川农业大学养分管理课题组作为技术支撑,经州、县、乡镇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和农业科技人员的辛勤劳动,利用GPS定位系统、GIS系统和ArcGIS系统等现代科技,核准了耕地类型并获得矢量化土壤类型图,掌握了耕地土壤理化性质现状、变化趋势与分布情况,构建了全州主要作物施肥量分区图,摸清了耕地地力等级、现状与分布情况,建立和完善了甘孜州土壤资源的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建成了甘孜州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完成了甘孜州耕地地力评价工作,形成了《耕地地力评价报告——以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和相关的图件资料等。《耕地地力评价报告——以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分技术报告、专题报告、工作报告三大部分。该书较为系统地分析和介绍了甘孜州的自然与农业生产概况、耕地地力评价技术路线、耕地土壤、立地条件与农田基础设施、耕地土壤属性、耕地地力、对策与建议等;形成了甘孜州耕地地力调查点位图、主要土壤养分分区图、主要作物(油菜、玉米、青稞、马铃薯)测土配方推荐施肥分区图等;基本摸清了耕地土壤养分现状与变化趋势,为肥料的合理区划和合理施用、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提供了科学依据。根据耕地地力等级分布图和地力评价指标体系,本书查清了各级耕地分布状况和主要障碍因子以及耕地的生产潜力,为因土利用、因土改良培肥提供了决策依据。通过建立的县级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和县级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耕地资源、土壤养分信息的高效有序管理,为县域耕地地力评价项目结合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对耕地质量建设和生产能力建设,保障粮食和生态安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农产品生产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耕地地力评价报告——以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一书内容详实,数据充分,对策建议结合实际,科学性、可行性、实用性较强。该成果的形成,是全州相关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农业科技人员及四川农业大学相关教授、专家和科技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对于全州开展科学施肥、耕地质量建设和生产能力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本书可作为全州各级农业或相关部门、领导干部、农业科技人员指导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参考资料和工具书。编写组2015年10月

1 工作报告

为了查清甘孜藏族自治州(简称甘孜州)的耕地质量状况,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和主要农产品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确保有限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009年甘孜州被农业部确定为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施点之一,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按照“一定三年不变”方式整体推进。在此基础上,根据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项目要求组织开展耕地地力评价工作。为了把此项工作做好,甘孜州农业局委托四川农业大学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在甘孜州农业局的主持下,在四川省农业厅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处的鼎力支持下,按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制订实施方案,完成了样点布设、野外调查和采样、分析测试、调查资料的整理和录入、田间试验示范、耕地质量信息系统建立、地力等级实地校验、报告编写等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任务。

1.1 目的意义

甘孜州耕地地力评价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查明甘孜州农用地土壤资源状况(数量、质量),为耕地利用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这对实现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促进甘孜州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人多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耕地质量退化以及农田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合理利用现有的耕地资源,保护耕地的生产能力,治理退化和被污染的土壤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农产品的产地环境质量是食品安全的重要基础,是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的必备条件。化肥和农药的施用对于保证农产品的产地环境质量,以及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起到决定性作用。合理施肥必须依赖于对耕地资源的充分了解。科学地管理耕地资源,为农业决策者供决策支持,为农民提供帮助,已成为农业生产的重大研究课题,也是当前农业科研的热点问题。

利用全国测土配方施肥财政补贴项目产生的大量土壤测试,田间调查和试验、示范数据,开展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既是项目需要,也是现实需求。《2008年全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方案》明确要求,“要按照耕地地力调查技术规程的要求,抓紧开展有关评价技术培训,开展耕地地力评价的试点工作。”《四川省2009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实施方案》也规定,“项目新建县的主要任务是:充分利用外业调查和分析化验等数据,结合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等成果资料,并按照各项目县年度工作目标要求,开展耕地地力评价工作,完成相应项目任务。”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和耕地地力评价,在工作目标、工作内容、组织形式、技术路线、成果表达方式等方面都有一定差别,将这两项工作进行结合,主要是因为当前我国耕地质量问题突出。摸清我国耕地土壤的肥力状况、土壤退化状况和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状况,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非常重要。在以有限财力优先支持测土配方施肥的前提下,如何利用原有相关项目的工作成果,保证测土配方施肥的调查数据、分析测试数据和田间实验示范数据的质量,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管理,如何利用这些数据对项目县的耕地地力状况进行评价等,都是土壤肥料行政管理部门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也是目前全国土壤肥料技术推广事业蓬勃发展的实践要求。

通过耕地地力评价,可以准确掌握甘孜州范围内耕地质量状况,以及不同等级耕地的分布情况和限制因子,从而因地制宜地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更为科学地指导各县种植业结构调整,这对实现科学合理施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食品安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工作目标和预期成果

甘孜州是2009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打捆县。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农业部办公厅关于编制2009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实施方案的紧急通知》《测土配方施肥试点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农〔2005〕101号)的要求,甘孜州耕地地力评价工作的重点任务为建立规范的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和区域耕地资源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开展区域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构建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1.2.1 工作目标

根据现有资料的情况,甘孜州耕地地力评价工作的工作目标为:

①摸清甘孜州耕地土壤养分现状与变化趋势;

②制作甘孜州主要农作物(油菜、玉米、青稞、马铃薯)施肥分区图,实现甘孜州耕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和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轻农业面源污染;

③建立甘孜州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耕地地力评价,查清甘孜州各等级耕地分布状况和主要障碍因子以及耕地生产潜力等;

④建立甘孜州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耕地资源、土壤养分信息的高效有序管理,使甘孜州的耕地地力评价工作紧密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为耕地土壤培肥、耕地质量建设、保障粮食和生态安全、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和中低产田改造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为农业生产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1.2.2 预期成果

按照农业部颁布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要求和四川省农业厅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处的具体要求,甘孜州耕地地力评价工作的主要成果是:

①完成了甘孜州耕地地力评价报告(工作报告、技术报告、专题报告);

②制作了一套完整的图件(甘孜州地力调查点位分布图,甘孜州土壤养分分布图,甘孜州油菜、玉米、青稞和马铃薯推荐施肥分区图,甘孜州耕地地力等级分布图);

③建立了一个系统(甘孜州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1.3 工作组织

1.3.1 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技术组

甘孜州是2009年四川省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打捆实施单位,根据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与耕地地力评价相结合的总体要求,州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农业的副州长任组长,州农业局局长、州财政局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各县农业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甘孜州农技土肥站,负责日常工作。同时,还成立了以州农业局分管土肥工作副局长为组长,土肥站站长为副组长的“甘孜州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小组”,负责项目技术指导,特聘请四川农业大学作为技术支撑单位。

1.3.2 采用多种形式,强化技术培训与交流

为了更好地提高完成耕地地力评价工作的水平,甘孜州做了五方面工作:一是组织技术依托单位及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四川农业大学举办的培训班;二是系统培训学习了《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与外业调查实地操作;三是组织参与项目技术人员集中交流、讨论评价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四是将耕地地力评价工作进展和阶段性成果与技术依托单位进行常态化交流;五是聘请熟悉甘孜州土壤、肥料情况的科技人员、干部和退休老科技人员做技术指导。

1.3.3 明确职责分工,强化责任落实

耕地地力评价技术环节多、合作单位多、从业人员多。为此,工作组结合实际,对相关环节进行了合理划分,进一步明确了与技术依托单位之间的具体职责。通过探讨和协商,州级农业技术部门主要完成基础资料收集,化验分析数据提交,评价结果的实地校验,评价报告的汇总与编写,评价成果的发布、应用与管理;技术依托单位主要完成耕地地力评价有关技术工作,包括基础图件矢量化、空间数据库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地力评价、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图件编制和报告撰写等工作。

1.3.4 加强质量控制 提升评价效果

为保证耕地地力调查的质量,提高调查结果的科学性、可靠性,在耕地地力调查的整个过程中,工作小组加强了野外取样、样品测试分析、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质量控制,做到“五个统一”:统一技术规程、统一调查表格、统一统计口径、统一汇总方法、统一评价标准。

1.4 工作成果

甘孜州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耕地地力评价工作达到了查清耕地基础生产能力、土壤肥力状况和土壤障碍因素的目的,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次耕地地力调查工作有三个特点:一是起点高。这次调查是在第二次土壤普查和已建有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基础上进行,这样不仅能为这次调查提供较好的图件数据资料,还可以提供一套计算机数据库系统。二是技术含量高。本次调查将充分应用“3S”技术,即R-卫星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全面采用分辨率为2.5米的法国SPOT5卫星数据,利用GPS进行卫星数据纠正和野外核查,采用MAPGIS进行管理。三是成果应用性好。本次调查不但可以提供一套现代化、数字化、信息化程度高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资料,也为全州规划修编、领导决策、用地报件等提供了准确的数据和图件。

1.4.1 核准了耕地土壤类型并获得矢量化土壤类型图

按照四川省农业厅下发的《四川省土壤分类代码与中国土壤分类代码对照表》,本研究报告制定了甘孜州土壤分类代码与四川省土壤分类代码对照表,将土壤发生分类系统参比到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为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打实了基础。将第二次土壤普查制作的甘孜州土壤类型图矢量化,今后应用更方便。

1.4.2 掌握了耕地土壤理化性状变化与分布情况

本报告构建了第二次土壤普查和本次测土配方施肥土壤养分数据库。依托ArcGIS9.2平台,编制了甘孜州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图、甘孜州耕地土壤全氮含量分布图、甘孜州耕地土壤碱解氮含量分布图、甘孜州耕地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布图、甘孜州耕地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布图及甘孜州耕地土壤酸碱度分级图,掌握了这些指标的分布趋势,并按照养分的丰缺标准摸清了甘孜州耕地土壤养分的丰缺状况,在此基础上结合第二次土壤普查的资料,掌握了土壤养分等指标的时空变化特征。

1.4.3 构建了全州范围内主要作物施肥分区图

利用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布图叠加生成施肥单元,结合施肥指标体系,利用克里格插值和栅格赋值相结合的方法绘制了甘孜州范围内四种作物的氮、磷、钾单质和综合推荐施肥分区图(甘孜州油菜氮肥推荐施肥分区图、甘孜州油菜磷肥推荐施肥分区图、甘孜州油菜钾肥推荐施肥分区图、甘孜州油菜测土配方推荐施肥分区图;甘孜州玉米氮肥推荐施肥分区图、甘孜州玉米磷肥推荐施肥分区图、甘孜州玉米钾肥推荐施肥分区图、甘孜州玉米测土配方推荐施肥分区图;甘孜州青稞氮肥推荐施肥分区图、甘孜州青稞磷肥推荐施肥分区图、甘孜州青稞钾肥推荐施肥分区图、甘孜州青稞测土配方推荐施肥分区图;甘孜州马铃薯氮肥推荐施肥分区图、甘孜州马铃薯磷肥推荐施肥分区图、甘孜州马铃薯钾肥推荐施肥分区图、甘孜州马铃薯测土配方推荐施肥分区图)。

1.4.4 摸清了耕地地力等级现状与分布情况

根据农业部耕地地力评价技术路线,本报告应用四川省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川西北高原区确定的评价指标,结合甘孜州实际情况,选定有效磷、速效钾、质地、pH值、有机质、海拔、地形部位、常年降雨量、坡向、侵蚀程度、灌溉能力11个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甘孜州耕地地力评价。根据甘孜州耕地的实际情况和计算出的耕地地力综合指数分布情况,用样点数与耕地地力综合指数制作累积频率曲线图,根据样点分布的频率,分别用耕地地力综合指数>0.845、0.796~0.845、0.750~0.796、0.680~0.750、<0.680,将甘孜州耕地分为1~5级,划分出甘孜州耕地地力等级。一级地有79051亩(1亩≈666.67平方米,下同),占全州耕地面积的5.86%;二级地有198278亩,占全州耕地面积的14.69%;三级地有322590亩,占全州耕地面积的23.90%;四级地有576461亩,占全州耕地面积的42.70%;五级地有173590亩,占全州耕地面积的12.86%。全州现有耕地中,高产田有277329亩,占全州耕地面积的20.54%;中低产田共有1072641亩,占全州耕地面积的79.46%。 

1.4.5 建立了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在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V4.0的支持下,本报告以甘孜州行政区域内的耕地资源为管理对象,通过GIS技术对耕地、土壤、农业经济等方面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统一管理。在此基础上,本报告应用模糊分析、层次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进行耕地地力、耕地适应性等系列评价,建立了甘孜州耕地资源管理工作空间,并从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两个方面对第二次土壤普查的数据进行了抢救性的保护。通过工作空间的数据,可以在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V4.0的界面中实现耕地养分状况、成土母质、地形部位等情况的查询。

1.4.6 撰写了甘孜州耕地地力评价报告

按照工作安排,按时撰写完成甘孜州耕地地力评价报告,包括甘孜州耕地地力评价技术报告、甘孜州耕地地力评价专题报告和甘孜州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报告。

1.5 主要做法与经验

本次调查充分发挥了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克服了时间短、工作量大、专业人员少的不利影响,顺利地完成了工作。主要做法如下:

1.5.1 领导重视,为地力评价工作的完成提供有力保障

为了搞好耕地地力调查工作,甘孜州农业技术部门的领导、技术人员和四川农业大学的专家均给予了高度重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甘孜州工作小组与四川农业大学的专家多次商谈资料收集、图件收集、图件的数字化处理、报告撰写等事宜。在领导的重视下,甘孜州工作小组深入领会了耕地地力评价的三大任务:一是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数据汇总软件和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第二次土壤普查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数字化管理;二是利用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编制土壤养分、耕地地力等级、作物测土配方施肥分区等数字化图件;三是编印县域耕地地力评价成果报告,包括技术报告、专题报告和工作报告等。州级农业部门多次强调耕地地力调查工作是甘孜州土壤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要求无论多艰苦、多困难一定要完成好。项目组全体人员齐心协力,全心投入到该项工作中去。在四川省农业厅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处的鼎力支持下,甘孜州通过整合内部人力资源,从野外调查、采样点的布点、野外采样、农户调查、检测化验、属性空间数据库的建立、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到成果报告书的编写,一步一个脚印,在领导的重视下得以完成。因此领导重视是顺利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地力评价工作的有力保障。

1.5.2 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

由于耕地地力评价涉及的图件资料和文字资料非常多,甘孜州工作小组提前开展了资料的收集工作,通过和国土、民政部门等的协商,获得了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图等图件,为后期的耕地地力评价工作奠定了基础。结合当地实际,甘孜州工作小组认真地制订了工作方案,明确了测土配方施肥地力评价工作的指导思想及总体目标要求、工作的重点、实施措施及组织方式、进度要求。根据各个单项的具体工作逐项分解,在工作小组的统一调配下,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切实把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地力评价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实处。

1.5.3 建立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各项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

在耕地地力调查的整个过程中,质量控制是关系到调查结果可靠与否的关键因素。为此,甘孜州农业局主要抓了以下环节:一是做好调查样品的布点工作。在布点前,农业局土肥站全面收集各种相关资料、掌握全州的基本耕地情况。根据实施方案所提出的布点原则,每80亩左右布置1个采样点。在图上布好样点后,工作组再次将其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关资料进行对比,确保图上所布点位尽量具有代表性。二是做好农户调查和野外采样工作。农户调查和野外采样是最容易产生误差的关键环节。在农户调查时,农业局土肥站详细询问了农户的生产状况,做到调查表中所有的项目全记录。采样工作严格按农业部土样采集技术规范进行操作。三是做好样品的化验工作。在样品分析中,严格按照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编的第二版《土壤分析技术规定》的测定方法和程序进行,为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要求每个测试项目都要在每批样中夹带标样测定,严格控制精密度和准确度,审核检测化验的质量。化验室结果出来后,工作人员马上进行核对,对有疑问的进行了复测。四是做好信息系统的构建。逐一核实建立信息系统需要的重要的资料,对获得结果的质疑之处提出修改建议,力求真实、准确。

1.5.4 加强交流与合作,积极发挥专家作用

甘孜州农业局在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地力评价工作过程中,通过与科研单位和院校的合作,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取得了不少新的成绩。根据耕地地力评价工作任务重、技术要求高的特点,为高质量地完成耕地地力评价工作,2011年,甘孜州农业局根据四川省农业厅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处的推荐,通过对设备设施、工作基础、技术力量等的综合比较,选定四川农业大学为技术依托单位。为了保证评价工作的进展和成果质量,在耕地地力评价过程中,甘孜州工作小组要经常与技术依托单位进行交流沟通,这为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全面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如在化验室建设、植株样品分析、田间试验示范、配方肥的推广、地力评价等事项上,甘孜州工作小组均与合作单位、技术支持单位紧密合作,并在技术交流、工作协作中将其引进、消化、积累成为自我的先进技术,为以后的研发工作奠定了基础。

1.6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6.1 存在问题

1.6.1.1 时间仓促、基础工作量大

耕地地力评价工作的时间安排短、培训时间迟,数据资料的形成、收集、录入、校正等工作量大,这些都加大了耕地地力评价工作难度。

1.6.1.2 地力调查表填写不规范

由于取样调查时地力调查表填写不规范、不完整,给地力评价时的指标提取造成很大困难。

1.6.2 建议

1.6.2.1 进一步加大培训工作力度

耕地地力评价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对州、县级土肥站来说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限于州、县能胜任该项工作的人才稀缺,建议部、省二级按照项目推进速度,分县域与技术环节举办技术培训班与交流活动。

1.6.2.2 进一步完善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一是规范统一《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与《测土配方施肥数据汇总系统》的要素描述;二是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软件中制作的图件不能打印大幅面的图,而需在ArcGIS中重新制作,建议将ArcGIS系统作为数据管理和查询的平台并进一步完善数据处理的速度。

1.7 附件

大事记:

①2011年,完成所有测土配方施肥耕地地力评价所需资料的收集工作;

②2011年6月,确定四川农业大学为技术依托单位;

③2011年6月,与技术依托单位签订技术服务协议;

④2012年6月,参加四川省耕地地力评价技术培训,将耕地地力评价所需资料交付技术依托单位;

⑤2012年8月,技术依托单位来甘孜州与有关专家商定评价指标;

⑥2012年12月,技术依托单位将耕地地力评价的各种成果图件交给区农业局检查;

⑦2013年2月,技术依托单位将耕地地力评价的技术报告交给区农业局检查;

⑧2013年2月,技术依托单位到甘孜州进行评价成果实地校核;

⑨2013年2月27~28日,技术依托单位培训区耕地地力评价系统操作人员;

⑩2013年3月,技术依托单位根据甘孜州农业局土肥站意见修改完善成果图件、技术报告、专题报告,并完成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报告,将其交付甘孜州农业局;

⑪2013年10月,省上验收合格,并提出对耕地地力评价报告的修改完善意见;

⑫2014年5月,完成耕地地力评价报告修改完善工作。

2 技术报告

2.1 前言

2.1.1 立项背景

我国幅员辽阔,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耕地总资源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占有耕地资源则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全国耕地人均保有量仅1.4亩,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今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耕地资源的紧缺将使粮食供给在较长时间内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同时,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地区间差异较大,农户平均耕地仅7.3亩,只相当于美国农户平均耕地的1/400,日本的1/10。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建设用地、生态退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耕地资源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人地矛盾日趋尖锐;耕地整体质量呈恶化趋势;耕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水土资源匹配不协调;耕地后备资源日益匮乏,开发整理复垦难度增大。而有关资料表明,全国耕地面积已从1996年的19.5亿亩,减少到2006年的18.27亿亩,10年间共减少1.23亿亩,减幅达6.31%。现有耕地中质量较差、产量不高、中低产田土占耕地总面积的72%,60%~70%的耕地存在诸如侵蚀、瘠薄、渍涝、盐碱、板结、砾石、砂姜层、潜育层等主要限制因素。全国现有后备耕地资源人均仅为0.114亩,且区域分布不均,绝大部分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当前,我国正面临耕地数量锐减、质量下降和资源浪费等严峻的问题,这使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耕地是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基本生产资料。在人均耕地少和耕地后备资源紧缺的基本国情下,提高现有耕地质量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石。随着我国的耕地质量和土壤肥力状况发生的重大变化,迫切需要对耕地进行新一轮的地力调查和质量评价。开展耕地地力评价是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促进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和培肥地力、保护耕地质量的基础性工作,对提高耕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2006年中央相继出台1号文件,主题为“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新一轮沃土工程,科学施用化肥,引导增施有机肥,全面提升地力!”其目的是把我国的耕地资源评价与保护工作、全面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为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国务院领导批示精神,四川、安徽、河南、湖北等省测土配方施肥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为各地耕地地力调查提供了大量可靠的数据。如何利用全国测土配方施肥财政补贴项目产生的大量数据,开展耕地地力评价,是测土配方施肥财政补贴项目的具体要求。“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如何重视耕地质量建设,如何落实耕地地力评价,如何实现耕地科学管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是我国政府和科研工作者亟待解决的课题。测土配方施肥财政补贴项目2005年起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进行了大量的田间调查、农户调查、土壤和植物样品分析测试,产生了大量的田间试验数据。充分利用这些数据和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并结合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的土壤肥料历史资料,开展县域耕地地力评价,是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基础,也是建立耕地质量预测预警体系的重要前提。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耕地后备资源又相对不足的国家,农业的增长主要依赖于作物单产的提高,而肥料的施用对作物单产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国化肥工业稳步发展,化肥产量逐年增加,化肥自给率迅速提高。但全国肥料使用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如肥料品种之间、地区之间、作物之间不平衡,肥料撒施、表施现象较为普遍,相当一部分地区过量施肥现象较为严重。这些问题不仅造成肥料利用率低下,生产成本增加,耕地地力下降,而且还会降低农产品品质,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加入WTO以后,我国农业面临更大的挑战。如何调整农业结构,以满足国内市场对农产品多样化的需求,并应对国际市场的竞争?如何合理保证农产品的产地环境质量,生产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如何合理施肥,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减轻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这些问题的解答都依赖于对耕地资源的充分了解。科学地管理耕地资源,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为农民提供帮助,已成为农业生产的重大研究课题,也是当前农业科研的热点问题。

2.1.2 目的意义

实现我国粮食基本自给,解决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农民生活富裕、农村社会繁荣的多重目标,是农业生产管理部门和农业科研部门今后工作中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国,粮食进口量的细微变化就可能引起国际市场价格的波动。近年来,国际粮食贸易基本趋于稳定,年均贸易量大体保持在4800亿斤(1斤=0.5千克,下同),约为我国粮食年度总产量的50%左右。我国粮食进口占国内需求量的1%,就相当于国际粮食贸易量的2%,我国粮食进口存在着明显的“大国效应”。我国在粮食安全战略上,必须坚持基本立足国内,保障供给的方针。做好土壤改良为重点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作物用肥科学化、合理化,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施肥技术指导,对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缓解环境压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2005年起国家开始在全国部分县(市)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要求各项目县(市)利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取得的大量数据,开展耕地地力评价工作。《2006年全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方案》明确要求,“近年来已经开展耕地地力调查的省份,要结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进行耕地地力评价,尚未开展耕地地力调查工作的省份,要按照耕地地力调查技术规程的要求,抓紧开展有关评价技术培训,选择有条件的县开展耕地地力评价的试点工作。”《2006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实施方案》也规定,“续建项目县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规范的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库和县域土壤资源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对县域耕地地力状况进行评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和耕地地力评价,在工作目标、工作内容、组织形式、技术路线、成果表达方式等方面都有一定差别,要把这两项工作进行结合,主要是因为当前我国耕地质量问题突出,粮食安全和环境压力巨大。摸清我国耕地的土壤肥力状况、土壤退化状况和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状况,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财力有限和以有限财力优先支持测土配方施肥的前提下,如何利用原有相关项目的工作成果,保证测土配方施肥的调查数据、分析测试数据和田间实验数据的质量?如何对测土配方施肥取得的各项数据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利用?如何利用这些数据对项目县的耕地地力状况进行科学评价?如何充分合理利用耕地地力评价结果?这些都是土壤肥料行政管理部门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也是目前全国土壤肥料技术推广事业蓬勃发展的实践要求。

2.1.3 主要成果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耕地地力评价工作的通知》(农办农〔2007〕66号)和四川省农业厅《关于印发〈四川省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方案〉的通知》(川农函〔2008〕36号)等部(厅)级相关文件的要求,各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县(市)要把耕地地力评价纳入项目实施的重要内容,摸清县域耕地分布情况,及其数量和质量状况,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农业发展。

甘孜州是四川省2009年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打捆县。此项目的目的是为了摸清甘孜州耕地资源分布状况、耕地土壤肥力状况、土壤退化状况和耕地生产能力,指导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改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在测土配方施肥调查、取土分析、田间试验、示范等工作的基础上,甘孜州工作小组按照《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字典》要求,建立和完善了甘孜州土壤资源的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构建了甘孜州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展了州域耕地地力评价工作,以指导甘孜州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改良,促进该州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甘孜州耕地地力评价工作的主要成果是一本书(《耕地地力评价报告——以甘孜藏族自治州为例》)、一套图(甘孜州土壤养分图、甘孜州主要作物推荐施肥分区图和甘孜州耕地地力等级分布图)、一系统(甘孜州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应用扬州市土肥站开发的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简称CLRMIS)建立甘孜州耕地资源管理信息数据库。内容包括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空间数据库的建立涵盖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土壤图、当前时期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和行政区划图等图件资料的数据预处理、图件数字化、图形编辑、坐标转换和图幅拼接、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连接等。属性数据库的建立涵盖两大部分:一是第二次土壤普查及相关历史数据的标准化和数据库的建立;二是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产生的大量属性数据的录入和数据库的建立,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编著的《耕地地力评价指南》建立规范化甘孜州耕地资源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

第二,完成土壤样品采集数据、调查数据和分析测试数据的建库工作,制作土壤样点分布图、土壤养分分区图(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土壤酸碱度分级图,以及油菜、玉米、青稞、马铃薯四种农作物的测土配方推荐施肥分区图(氮肥推荐施肥分区图、磷肥推荐施肥分区图、钾肥推荐施肥分区图、氮磷钾综合推荐施肥分区图)。

第三,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编著的《耕地地力评价指南》和四川省农业厅《关于印发(四川省耕地地力评价工作方案)的通知》(川农函〔2008〕36号)的要求,建立甘孜州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对甘孜州耕地进行等级评定,并制作耕地地力等级分布图。

第四,依据建立的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撰写甘孜州耕地地力评价技术报告和专题报告。

2.1.4 预期目标

根据甘孜州2009—2011年间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及耕地地力调查工作的实施情况,甘孜州耕地地力评价工作的预期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根据甘孜州耕地土壤养分图等成果图件,对照甘孜州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土壤图,摸清甘孜州耕地土壤养分分布与变化趋势;

②根据甘孜州主要农作物施肥分区图,实现甘孜州肥料的合理区划和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轻农业面源污染;

③根据甘孜州耕地地力等级分布图和地力评价指标体系,查清甘孜州各等级耕地分布状况和主要障碍因子,以及耕地生产潜力等;

④通过建立的甘孜州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和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甘孜州耕地资源、土壤养分信息的高效有序管理,使甘孜州耕地地力评价紧密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实际,为耕地土壤培肥、耕地质量建设、保障粮食和生态安全、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和中低产田改造提供重要支撑,为农业生产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2.2 自然与农业生产概况

2.2.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部,介于北纬27°58″~34°20″、东经97°22″~102°29″,地处中国最高一级阶梯青藏高原向第二级阶梯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属横断山系北段川西高山高原区,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它东邻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雅安市,南接凉山彝族自治州和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西沿金沙江与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地区,北接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和果洛藏族自治州,全州行政面积15.26万平方千米。州政府驻康定县,现辖18个行政县(康定县、泸定县、丹巴县、九龙县、雅江县、道孚县、炉霍县、甘孜县、新龙县、德格县、白玉县、石渠县、色达县、理塘县、巴塘县、乡城县、稻城县、得荣县),325个乡(镇),甘孜州行政区划见图2-1。图2-1 甘孜藏族自治州行政区划图

甘孜州境内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25个民族。其中,主体民族藏族占78.4%。各族群众以大范围聚居小范围杂居的形式分布全州。

2011年年底,全州户籍人口108.81万人,全州常住人口110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6%、0.6%。2011年人口出生率10.6‰,人口死亡率4.31‰,人口自然增长率6.34‰。户籍人口中,男性55.06万人,女性53.75万人,性别比为97.62∶100;非农业人口16.3万人,农业人口92.5万人。户籍人口中,藏族89.10万人,占81.9%;汉族15.78万人,占14.5%;彝族3.26万人,占3%;其他民族0.67万人,占0.6%。

2.2.2 自然与农村经济概况

2.2.2.1 土地资源

甘孜州有资料可查的最早土地资源数据是1987年的甘孜州土壤普查成果。截至1987年8月1日,甘孜州总面积1530.02万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下同)。全州共有耕地面积12.03万公顷,林地414.65万公顷,草地944.15万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23万公顷,交通用地1.78万公顷,水域20.92万公顷,特殊用地0.27万公顷,未利用地134.82万公顷。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退耕还林、产业结构调整等政策的实施,全州土地利用现状发生了变化。

2.2.2.2 自然气候

甘孜州经度由东到西跨五度,纬度从南到北达七度,属于北亚热带气候。其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状况,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该州垂直地带性和地区性特征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并引起水热状况的地域差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气候特点,且具有完整的气候带谱。甘孜州气候类型总体属青藏高原型气候,基本特征是:由亚热带、亚寒带过渡到寒带;气温低、冬季长、无霜期短、春秋相连、降水少;季节分布不均,盛夏初秋多降水,雨热同季;全年日照适度,积累热量较高。(1)气温

根据历年来的气象资料统计,州内年均温一般为4.1~12.5℃,最热为每年7月,日均气温15℃。全州大于0℃的积温在1000~5600℃,年均气温高于0℃的日数约为287.5天,高于5℃的日数为217.5天,高于10℃的日数为133.6天;多年年均气温高于10℃的积温为2123.82℃;全年无霜期平均长达120多天。甘孜州气温随地势呈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海拔2600米以下地区,年均气温12~16℃,1月均温3~6℃,7月均温18~25℃,无霜期190天以上;海拔2600~3900米以上的地区,年均气温3~11℃,1月均温2~6℃,7月均温10~18℃,无霜期50~60天;海拔3900米以上地区,年均气温0℃以下,1月均温低于-12℃,7月均温11℃左右,无绝对无霜期。(2)降水

甘孜州干雨季分明,降雨量较少,多数地区年降雨量在600~800毫米。但受地形、坡向的影响,地域差异较大,故形成两个多雨区,即贡嘎山及折多山西坡的八美、新都桥、九龙一线。九龙年降雨量为892.8毫米。一个少雨地区,即金沙江流域的德荣县,年降雨量仅为324.7毫米。各地雨日一般在140~170天,降雨时间分布不均,年降雨量的70%~80%主要集中在6~9月,具有明显的干雨季特点。一般11月到次年4月为旱季,降雨(雪)稀少;冬春半年干旱十分突出,加之风大,蒸发量也大,特别干燥。5~10月为雨季,降水集中,常有暴雨出现,具有雨热同季的特点。州内东部雨季开始较早,一般为5月上旬;南部巴塘、德荣雨季最迟,一般为5月下旬、6月上旬。(3)辐射、日照时数及其他

甘孜州太阳辐射强烈,光照资源丰富。全年太阳辐射总量一般为120~150千卡/平方厘米,年总日照时数在2000~260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0%左右。山区和高原区气温低,热量不足;低山河谷地带热量条件虽较好,却因水的矛盾突出,光能利用率低。州内灾害性天气频繁,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大雪、冰雹、霜冻、洪涝、大风、暴雨等。据气象资料表明,从1960—1986年的27年间,全州大范围的区域性干旱就发生了19次,其中春旱9次,频率33%;夏旱1次,频率4%;伏旱为9次,频率为33%。

2.2.2.3 水文地质条件

甘孜州河流纵横、河网密布,系长江、黄河的源头地区,地表水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河流皆为南北向,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三大河流纵贯全境,较大的支流及二级支流有硕曲河、水洛河、无量河等,流域总面积达14.68万平方千米,占97%。流域面积在500平方千米以上的支流达91条,100~500平方千米的小支流201条,平均年径流量为641.8亿立方米。水系特征:水流落差大、多湍急、径流量丰富、汛期短、泥沙含量高。(1)主要河流

甘孜州内江河湖泊众多,流经境内的河流主要有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均为长江上游主要支干流。“两江一河”自西向东,南北向平行排列,汹涌湍急,支流甚多。中等河流有大小金川、折多河、鲜水河、无量河、硕曲河、巴楚河、九龙河、色曲河、泥曲河等。各支流的山溪广布、水流急、落差大、水量丰沛、水源较稳定。地表出露热泉有249处。据初步估算,全州水资源年径流量约为641.8亿立方米。大渡河(古称沫水)是中国岷江最大支流,位于四川省西部,发源于青海省境内的果洛山东南麓;金沙江发源于青海境内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冬雪山北麓,是西藏和四川的界河;雅砻江,金沙江最大支流,源出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南麓,称青水河,入川后称雅砻江,在攀枝花市东北入金沙江。(2)河流水文

甘孜州境内河流径流量的年际和季节变化都很大。州内绝大多数河流均以雨水补给为主,冰雪、地下水补给为辅。降水分布不均衡,对径流的季节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加之河流坡度陡峭,江面狭窄,地表对雨水的截留量小,一下雨将很快汇入江河,使其水位急剧涨落。一般4~6月水位开始上涨,径流量随之增多,从6月起开始进入汛期,7~8月流量最大,10月以后河水开始下降,汛期结束,枯水期长达半年之久。(3)径流含沙量及水质污染

由于州内南北地势高差大,河流切割作用强烈,表现为河床比较大,且多呈v型谷,宽谷与峡谷交替出现,加之河流坡度陡峭,江面狭窄,地表对雨水的截留量小,一下雨将很快汇入江河,使其水位急剧涨落,水位上涨导致径流量增多,径流量大水急,造成河流含沙量高。全州年均侵蚀量为3000万吨,侵蚀模数为每年1429吨/平方千米。据金沙江下游屏山站测定,输沙总量每年4亿吨左右,占宜昌站的50%以上。州内水质良好,适宜于工农业生产和人畜饮用,但因每天有废水、废渣排入河流,加上沿江农田土地施用农药、化肥,水质日益变差。

2.2.2.4 土壤资源概况

甘孜州的气候特点深刻地影响着土壤资源的形成和分布。首先,土壤在高寒干燥的气候环境中形成,具有生物作用和淋溶作用较弱,寒冻机械风化强烈或冻融活动频繁等高山土壤的发生特点。其次,变化复杂的气候环境也是土壤类型复杂多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水热条件的水平地带和垂直地带分异则决定了本州土壤空间分布上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规律。如从东南到西北部,基带土壤依次为亚热带山地森林土壤(黄棕壤、黄红壤、褐红壤),暖温带山地森林土壤(棕壤、褐土),寒温带山地森林土壤(暗褐土、暗棕壤),高山土壤(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高山寒漠土)。从东部的大渡河流域到西缘的金沙江,基带土壤有淋溶土纲(黄棕壤、棕壤),钙成土纲(褐土、燥红土)。

经过普查,甘孜州内土壤根据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可分为红壤、棕壤、黄棕壤、暗棕壤、褐土、暗褐土、亚高山草甸土以及经人类长期耕作而形成的新积土、水稻土和受母质影响而形成的黑色石灰土、紫色土等类型。耕地的土壤类型虽较多,但全州95%以上的土壤属于暗褐土、褐土、棕壤、新积土、亚高山草甸土和黄棕壤等类型。

暗褐土:在全州分布最广,主要分布在甘孜、炉霍、道孚、新龙、白玉、德格、石渠、色达等县。面积约73.44万亩,占农耕地总面积的40.69%。暗褐土土层深厚,碳酸盐含量大于1%,甚至可达10%。呈中性或微碱性,质地为轻壤至重壤。土壤结构良好,含有机质3%~5%、全氮0.15%~0.2%、碱解氮80~150毫克/千克、速效磷3~10毫克/千克、速效钾120~700毫克/千克。土壤养分除磷外,一般较高,农作物一年一熟,主产青稞和小麦。

褐土:主要分布在丹巴、雅江、巴塘、乡城、德荣、康定、九龙、泸定等县,面积约32.47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8.1%。褐土碳酸盐含量多大于2%,为中性和微碱性,质地沙壤至轻壤。土壤的土体较干燥,含有机质2%~3%,全氮0.1%~0.15%,碱解氮60~120毫克/千克,速效磷3~6毫克/千克,速效钾80~150毫克/千克,是一种贫氮、缺磷的土壤。农作物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主产玉米和小麦。

棕壤:其分布地区与褐土相同,只是海拔比褐土高,面积约24.4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3.53%。这类土壤坡度较大,无石灰反应,呈中性或微酸性。土壤质地中壤,团粒结构发育良好,含有机质5%左右、全氮2%、碱解氮100~150毫克/千克、速效磷6~20毫克/千克、速效钾150~200毫克/千克或更高。农作物一年一熟,主产青稞和小麦。

新积土:分布于全州各县沿河一级阶地上,以稻城、甘孜、道孚等县较为典型,面积19.05万亩,占总耕地的10.57%。甘孜州新积土土性复杂,有的具有石灰反应,有的无石灰反应;有的具返潮现象,有的无返潮现象。但总的特点是土层浅薄,质地砂土、砂壤。有机质含量普遍小于2%,全氮含量0.1%左右,碱解氮含量60~90毫克/千克,速效磷含量10毫克/千克,速效钾含量60~120毫克/千克。由于这类土壤所处的海拔高度不同,农作物熟制和产量有很大差别。

暗棕壤和亚高山草甸土:主要分布在甘孜州北部和南部部分县的高寒地带,暗棕壤面积约11.84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75%;亚高山草甸土面积约7.9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4%。这两类土壤的共同点为土层较深厚,有机质和氮磷钾养分含量高,但因热量不足,无霜期短,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且产量不稳定。

黄棕壤:主要分布在泸定县河谷地区,九龙县和稻城县也有一定面积,总面积7.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01%。黄棕壤是在湿热条件下,由砂页岩、变色岩及砾石层等成土母质发育而来,是甘孜州良好的土壤类型之一。土壤质地中壤至重壤,结构良好,多呈中性,养分含量较高,适于多种作物生长。农作物一年两熟,主产玉米和小麦,且产量高。其他土壤类型占农耕地的面积小,合计不足全州耕地的4%。

2.2.2.5 其他资源概况

甘孜州地域辽阔,光热资源丰富,立体气候明显,全州农业生物资源丰富,堪称我国重要的天然物种基因库、生物多样性的聚宝盆。该州是全国五大草原畜牧业基地之一、四川最大的青稞粮生产基地、道地中药材基地、食用菌出口基地、秋淡季蔬菜基地和特色农产品基地。

2.2.2.6 农村经济概况

在指导全州农业生产上,2012年以来围绕全域旅游的发展战略,按照“农旅结合,以旅促农”的思路,结合旅游资源的开发,甘孜州以旅游业发展带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全州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托龙头带动基地,狠抓科技攻单产,趋利避灾夺丰收,种植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也实现了农业持续增长,农民稳定增收。在农业技术措施上,坚持质量和效益协调统一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光热资源,有效合理地改革耕地制度,提高复种指数,促进增产增收。2012年以来,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州农业连续五年喜获丰收,继续保持了高位增长的态势。(1)着力调整种植结构,农业生产喜获丰收

种植业以确保粮食生产稳定为基础,提高效益为目的,狠抓农作物的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农业生产增产增收。据初步统计,2011年全年共完成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72705公顷,增长1.2%;油料播种面积达到4543公顷,增长15.5%;蔬菜播种面积达到4188公顷,增长13.5%。粮食单产达到202千克/亩,增加14千克,增长7.4%;油料作物单产达到141千克/亩,增加12千克,增长9.5%;蔬菜单产达1874千克/亩,增加129千克,增长7.4%。因播种面积扩大和单产提高,粮食、油菜籽和蔬菜产量全面增长。预计粮食产量达到22.05万吨,增长8.6%;油料作物产量达到9590吨,增长26.5%;蔬菜产量达到11.77万吨,增长21.9%。2012年甘孜州粮食总产量预计达到23.56万吨,较2005年增加了31%,较上年增产1.46万吨,增长6.6%,实现“五连增”。农民人均占有粮食270千克,自给率达到67.5%,其中青稞人均占有108千克,自给率达到90%以上,较2005年提高了23%。(2)牧业生产稳步发展,产品产量保持增长

2011年前三季度,各类牲畜出栏47.64万头(只/匹),同比增长5.2%。肉类总产量达3.67万吨,同比增长6.6%。畜产品方面,牛奶产量达到9.11万吨,同比增长5.9%。畜群规模有所缩小,牲畜存栏有所减少。截至第三季度末,甘孜州各类牲畜存栏534.01万头(只/匹),同比减少1.9%。

2.2.3 农业生产概况

2.2.3.1 农业发展历史

新中国成立前期,农业生产十分落后,耕作粗放,广种薄收。粮食产量一般为种子的五倍左右,一遇灾年,甚至连种子都收不回来。新中国刚成立时,粮食产量仅有56380吨,平均亩产仅56千克,人均有粮不过100~150千克。劳动人民缺粮和无粮之苦可想而知。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正确执行党的民主政策,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生产条件逐步改善,新品种和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推广,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到1985年,全州生产值达到7765万元,比1950年增长2.7倍;粮食产量达到198590吨,比1950年增长14.22万吨,增长2.5倍,亩产158千克,增加102千克。大春粮食产量17.35万吨,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87.38%;小春粮食产量为2.5万吨,占12.62%。粮食作物中青稞产量6.65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33.48%;小麦产量4.54万吨,占22.84%;玉米产量4.58万吨,占23.05%。1985年经济作物播种面积7465亩,仅占全州农作物播种面积的0.6%,油料作物产量504.45吨,比1950年增319.65吨。2008—2012年,在农田基本建设的完善、科学施肥、有效防止病虫害、改革耕作制度等技术的帮助下,全州农业连续五年喜获丰收。据统计,2012年甘孜州全年完成农作物播种面积126.2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10.45万亩,比上年增加1.39万亩,预计总产量达到23.56万吨,比上年增长6.6%;油料作物7.32万亩,比上年增加0.49万亩,预计总产量突破1万吨,达到1.02万吨,比上年增长10%;蔬菜作物7.24万亩,比上年增加0.43万亩,预计总产量达到15万吨,比上年增长17.6%。

2.2.3.2 农业发展现状

2.2.3.2.1 农业经济发展概况

从20世纪末以来,随着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全面实施,甘孜州全面进入了生态经济发展时期。在十多年的生态经济政策影响下,甘孜州农业、农村经济工作围绕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创新农业科技应用,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开展工作,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十二五”期间,甘孜州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农业生产在保障实施退耕还林80万亩的前提下,粮、油、菜生产再创历史新高,是全州农村变化最大、农业发展最好、农民增收最多、民生改善最快的时期。(1)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

全州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13.41万亩,总产量达到28万吨,较2010年增加7.71万吨,增长37.9%。特别是青稞特种粮食播种面积突破50万亩,总产量达到10.5万吨,农、牧民人均占有量达到110千克,自给率首次突破90%。播种面积和产量再创历史新高,粮食生产实现连续八年增产。(2)城乡居民“菜篮子”不断丰富

全州生产油料1.31万吨、蔬菜23.09万吨、水果4万吨、肉类6.1万吨、牛奶9万吨;油料、蔬菜、水果较2010年分别增长71%、139%、60%。人均占有蔬菜100千克、水果34千克、肉类63千克、奶78千克,高原特色农产品的快速发展,丰富了城乡居民的“菜篮子”,保障了“舌尖上的甘孜”。(3)特色效益农业初具规模

全州油、菜、果、药、菌等特色产业基地达到30.6万亩,其中,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