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界决定你的高度:任正非给创业者的人生智慧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1 02:42:21

点击下载

作者:戚风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眼界决定你的高度:任正非给创业者的人生智慧课

眼界决定你的高度:任正非给创业者的人生智慧课试读:

前言

人们常说:“你的思维和眼界,决定了你的格局。”那么,创业者的眼界,则决定了企业的高度。

在中国企业界,任正非是一个绕不开的名字,他创办的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已经成为中国企业的一张名片。中美贸易战的爆发把华为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一时间,华为成为全球人关注的焦点。面对美国政府的全力压制和打击,华为不仅没有倒下,反而越战越勇。以一家企业对抗世界的超级大国,如此壮举令人肃然起敬。而华为公司的创始人任正非先生,也凭借着宽广的眼界和格局,让人们为之折服。

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任正非接受了CNBC、CCTV、《环球邮报》等众多国际知名媒体的采访,面对记者提出的一系列尖锐问题,他没有回避,也没有虚饰,而是坦诚相待,用最朴素的语言说出了自己的观点。面对美国的技术封锁,他没有屈膝投降,而是防患于未然,在数年之前就开始准备“备胎”……这就是任正非的眼界。

任正非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他信奉“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创业哲学。他的决策总是紧紧围绕着华为的战略主航道进行。他就像一个目光深远的船长,带领着华为这艘万吨巨轮驶向远方。

众所周知,任正非是个低调的人。从1987年创办华为,任正非多年来保持着异乎寻常的低调,他几乎从来不接受媒体的采访,对于外界召开的各种评选活动唯恐避之不及。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党中央决定表彰一批为改革开放做出杰出贡献的人。马云、马化腾、柳传志等人都榜上有名,却唯独没有任正非的名字,这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人们纷纷猜测是任正非主动拒绝了这次评选。后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人们的猜测得到了任正非的证实,他风趣地说:“我想集中精力做华为。华为已经够复杂了,因为你们没有机会到我们海外研究中心看一下。这些科学家在这么细的地方,还有数千项专利在研究这些细节。所以是有很多细节才能组成这个宏观的。这些东西都是要有规划的,我觉得我的精力要放到内部的这个方面上。如果参加社会活动,就要消耗精力。另外你叫我开会,坐在板凳上两个小时,我坐不住,就会溜号,不光彩。”

在做事方面,任正非却一点儿也不低调,相反,他拥有常人难以想象的雄心壮志,他锐意进取,百折不挠,带领华为人攀上一座又一座高峰。任正非具有极其深远的眼界,从创业之初,他就看到了自主研发的重要性,很早就在研发领域投入巨资,甚至一度背上了高利贷。如今,华为每年投入的研发经费已经达到上千亿元,超过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的总和。当华为遭遇禁令时,任正非却特别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并且呼吁人们重视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的基础教育。

任正非的创业智慧令很多人为之钦佩,其中包括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大企业家:马云说任正非是一位“被遗忘的高人”,俞敏洪将任正非称作“伟大的企业家”,雷军说“办小米之前,我是华为的铁杆粉丝,我会背任正非很多篇讲话”,柳传志说“我最敬佩和欣赏的人是任正非”……

在创业领域,任正非已经成为很多人眼中的“创业教父”。

本书分别从战略定力、奋斗精神、以客户为中心等角度,阐述任正非的管理思想。结合华为的成长经历,以及任正非本人的多次内部讲话,对任正非的创业智慧进行了全方位的总结。希望读者在阅读之后,能够有所收获。

第一章 创业者要有眼界、气度和格局

眼界决定气度和格局,而气度和格局决定了人生的发展轨迹,这是创业者必不可少的特质,是公司做大做强的关键。唯有拥有广博的见识、开阔的眼界,才能聚集人才,继而有效提升创业的成功率,使创业少走弯路。眼界小了,气度小了,缺少容人的气量,自然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

拥有长远的眼界,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向第一、二代创业者学习。学习他们在思想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勇于向未知领域探索;学习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坦荡的胸怀,坚持和不断完善我们公正合理的价值评价体系;学习他们强烈的进取精神和责任意识,勇于以高目标要求和鞭策自己;学习他们实事求是的精神,既具有哲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的眼界,又具有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选自《华为基本法》(1998年)

创业成功需要许多要素,其中眼界是最重要的因素。

眼界是一个人看待世界的深度和广度,是对未来的预见。生活在大千世界中,每个人的眼界都是不同的:有的人目光锐利,一眼就能看透事物的本质;有的人目光短浅,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眼界决定人生的轨迹。眼界高远的人,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而眼界狭小的人,人生之路早已被限制,注定不会有大的作为。

翻阅华为的发展史,你会发现,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兼总裁,任正非的眼界十分高远。初入商场,他就选择了通信行业,一开始做代理,没过几年就进行自主研发。等到有所收获以后,又立即朝着新的方向前进。任正非所走的每一步,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这一切都与他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

童年时代的任正非一直生活在贫困中,因此养成了居安思危的习惯。虽然家里的经济条件很差,甚至连衣食住行都有困难,但是任正非的父母一直坚持为孩子们提供优良的教育,他们心里非常清楚,只有接受教育,才是唯一的出路。后来,任正非顺利地考入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已并入重庆大学),攻读暖通专业,属于建筑行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任正非还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了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等课程,这为他后来的人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毕业之后,任正非进入部队,成了一名基建工程兵。这是一支专门负责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和国防任务的部队,任正非参与了很多重点工程的建设。艰苦的施工环境,严格的军事化管理,在任正非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也让他养成了坚毅不屈的性格。在之后的很多年里,任正非都像一个军人一样,谨慎地分析眼前的形势,然后做出详细的战略规划,而不是任意制定决策。

任正非在1983年离开了部队,转业至深圳南海石油后勤服务基地。任正非雄心壮志,想要干一番大事业,然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初入商场的任正非缺少商业经验,又过于轻信他人,致使公司损失了200万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天文数字。很快,任正非就被开除了。

背着一身的债务,任正非遇到了人生的低谷期,然而他没有时间自怨自艾,因为家庭生活的重担容不得他沉沦下去。他很快就重新振作起来,并且凭借自己敏锐的目光发现了新的机会——数字式程控电话交换机。

1876年,世界上第一部电话在美国诞生,而交换机则是电话的核心部件。然而,直到20世纪80年代,电话也没有在我国普及开来,更不用说中国本土的通信厂商了。当时的中国通信市场被外国资本把持,形成了“七国八制”的状态,而售卖交换机的利润十分丰厚,因此很多中国人选择代理交换机的生意,通过转手倒卖获取高额利润。

多年以后,当任正非再次回忆起当初的情景时,他说:“开除后,我该做什么,我没有一点头绪。但那时候我有一种模糊的感觉,通信行业即将迎来井喷式发展。因而,我开始在这个充满潜力的市场里寻找机会。”

任正非从中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商机,他认为中国的通信市场大有可为。正好当时他有一个朋友在做程控交换机的生意,由于缺少人脉而销路不畅,于是二人一拍即合,共同创业。任正非就这样踏入了通信领域。1987年,任正非拿着积攒下来的2.1万元,在深圳的一间简陋的出租房内创办了华为,主要业务是替一家香港公司代理交换机生意。

在发展的过程中,华为制定过无数项决策,其中的一些决策在当时饱受争议,事后却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这都要归功于管理层的远见卓识,而任正非的眼界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课后总结

眼界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如果没有卓越的眼界,就不可能取得巨大的成功。

力争成为一流的国际性企业

华为公司若不想消亡,就一定要有世界领先的概念。我们最近制定了要在短期内将接入网产品达到世界级领先水平的计划,使我们成为第一流的接入网设备供应商。这是公司发展的一个战略转折点,就是经历了十年的卧薪尝胆,开始向高目标冲击。选自任正非的《要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1998年)

华为公司推出的许多项决策都与任正非的长远眼界密切相关。例如,华为公司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企业文化,即便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仍然强调奋斗精神;华为成立几年之后,就开始自主研发,如今每年投入的研发金额已经达到上千亿元;华为遭遇禁令,危急时刻任正非出面接受媒体采访时,却特别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对于企业的发展方向,任正非有着清晰的规划。尽管任正非在创业初期一贫如洗,全家老小都挤在一间小小的屋子里,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任正非给华为指定了一个发展方向:跨出国门,力争成为国际一流企业。

起初,华为做一家香港公司的销售代理,并从中获得利润。在当时,这是一笔不错的买卖,国内厂商没有能力制造交换机,而国外厂商对中国市场不了解,双方各取所需,共同合作,一台交换机能卖到数百美元的价格,还有价格高昂的装机费,利润十分丰厚。然而,任正非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不满足于做一个销售代理,他决心把华为做大做强,掌握属于自己的技术。

任正非清晰地认识到掌握技术的重要性,他说:“在战场上,军人的使命是捍卫国家主权的尊严;在市场上,企业家的使命则是捍卫企业的市场地位。而现代商战中,只有技术自立才是根本,没有自己的科研支撑体系,企业地位就是一句空话。”

于是,任正非开启了华为的研发之路。在当时,很少有人相信研发这条路能够走得通,但还是有人愿意去尝试,华为就是其中之一。

另一方面,华为选择自主研发之路也是被逼无奈,任正非很清楚,当前的和平局面不会持续太久,“七国八制”的背景早晚会被打破,安静的国内市场会变成企业厮杀的战场。历史的发展印证了任正非的判断,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通信市场发生了巨变。由于国际通信市场逐渐趋于饱和,各大企业纷纷将目光集中到刚刚起步的中国市场,由此开始了日益激烈的市场争夺,给众多国内厂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很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企业最终被一一淘汰,而研发实力较强的企业逐渐崭露头角,并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其中包括巨龙、大唐、中兴、华为,人们把这四家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企业合称为“巨大中华”。

为了成为世界一流的企业,任正非也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知识和经验。1994年,任正非前往美国。在那里,他参观了CP公司、德州仪器、NS(国家半导体)、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知名的企业和学校,从而对美国有了更详细的了解。回来以后,他把这次旅行付诸文字,写成了《赴美考察散记》,详细叙述了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

1997年冬天,任正非再次前往美国,访问了休斯公司、IBM公司、贝尔实验室与惠普公司等多家世界知名企业。通过这次考察,任正非从美国带回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在IBM公司的帮助下,对华为公司进行大改造。这次改造花费了数十亿元,轰动一时。

2001年,华为的业绩蒸蒸日上,任正非却从中看到了危机,为此他专程前往日本,向日本人学习度过冬天的经验。日本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经济便一直低迷,很多企业都倒闭了,也有很多企业活了下来,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有些什么经验,能给华为什么启示,这是任正非极力想要了解的。

在一代代华为人的不懈努力下,华为已经走上了国际舞台,被世界各国人民所了解。如今的华为历经风雨,却仍然屹立不倒,运营商业务、消费者业务、企业业务三箭齐发,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佳绩,华为渐渐步入鼎盛时期。但是华为人知道,前方的道路还很长,他们仍将继续奋斗。

课后总结

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大,创业者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条件,更需要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因为领导者的境界,决定了企业能够走多远。

品牌建设的核心因素是诚信

品牌的核心是诚信,是我们为客户提供的质量、服务与竞争力的提升。要紧紧围绕以客户为中心,形成我们的宣传主线,围绕品牌战略与宣传务虚。我考虑的是怎么紧紧围绕以客户的需求(远期的、近期的)为中心形成我们的宣传主线。怎么把我们对这种需求的解决方案,做成的体验,在全球可以体验。选自任正非的《紧紧围绕客户,在战略层面宣传公司》(2013年)

长期以来,在一些消费者的眼中,“中国制造”是廉价、低质量的代名词,一些中国企业家不守规矩、没有诚信,给品牌形象蒙上了一层阴影,就连华为本身,也曾因此深受其害。2017年,华为爆发“闪存门”事件,由于华为P10手机存储混用,受到众多消费者的质疑和指责,给华为的品牌形象造成了不利影响。这是市场和消费者给华为人上的生动的一课。它让华为人意识到,在处理消费者业务时,一定要小心谨慎,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麻痹大意,要以诚信的态度对待消费者,否则就会失掉人心。“君子取之以道,小人趋之以利”,任正非对这句话推崇备至。大多数人之所以创业,是为了赚取丰厚的利润,但是赚钱也有很多种方法:有的人踏踏实实地做产品,一步一个脚印;也有的人投机取巧;还有的人甚至毫无道德底线,损害公众的利益。

任正非一直教导员工,要以诚心的态度,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他曾说:“华为多年来铸就的成就只有两个字——诚信,诚信是生存之本、发展之源,诚信文化是公司最重要的无形资产。诚信也是每一个员工最宝贵的财富。”

诚信是一种美德,能帮助我们赢得他人的信任。在现代社会中,缺乏诚信就会无路可走。对于创业者而言,诚信更加重要,因为商业是利益的往来,而缺乏诚信会直接导致对方的利益受损。在一个法治社会中,正需要我们彰显诚信的力量。

然而,有了诚信也未必能够成功,还需要更多的努力,才能提升品牌形象。

第一,诚信需要依靠企业的实力。市场竞争终究是靠实力说话的,只有诚信,而没有实力,最终品牌不可能从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创业的过程中,企业由小做大,实力逐渐变强,再给消费者留下诚信的形象,企业的竞争力就会更上一层楼。

第二,诚信也要用点“计谋”。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的,诚信也不例外,我们当然要坚持诚信为本的理念,但是在实际运作中,也要讲究谋略。对于创业者,诚信与谋略二者结合才会得到更好的回报。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更需要以诚信对抗奸诈的谋略,才能避免“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悲剧。一味地坚持诚信,甚至把自己的底牌都亮出来,只会把企业引向毁灭的边缘。

第三,诚信需要持之以恒。做任何事都要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诚信也是如此。有时,一些诚信的举动未必能在第一时间给你带来回报,甚至可能永远不会给你带来回报,但是创业者不能因此改变诚信的理念。做生意总是有输有赢,那些没有回报的诚信,也是投资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因为一两次的失败就放弃投资。

纵观华为数十年的创业历程,以诚信对待客户的理念贯穿始终,其间或许会产生一些波折,但是总的态势没有发生改变,华为仍然坚持用诚信的态度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因此华为的业务不断拓展,先占领国内市场,再进军国外市场,成为一家世界知名品牌。

课后总结

诚信是企业的立身之本,也是华为的一大利器。华为过去的成功建立在“诚信”这两个字上,未来仍将继续发扬诚信精神。

不想做代工厂,就要加大研发投入

作为高技术产品的程控交换机,同时也是高投入的,厂家只有紧跟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在开发上大量投入,才能保证设备具有世界一流的技术水平;只有在市场、培训、服务方面投入,才能保证设备在交换网运转良好,适应高质量通信网建设。

但目前市场并没有体现“优质优价”,做长线产品技术与设备大量投入,负担重,发展遇到重重困难,而短期行为投入少,利润却颇为不错。如果国内厂家几年之内,继续无资金进行更新改造,加速科研投入的话,几年后将被外国企业一扫而空。选自任正非的《对中国农话网和交换机产业的一点看法》(1994年)

作为“世界工厂”,中国境内有很多不为大众所知的代工厂,他们只负责制造产品,却不负责设计和销售,也被称为“贴牌生产”“生产外包”等。由于没有自己的品牌,因此无法获得消费者的信赖和支持,在整个生产体系中,只能获得微薄的利润。任正非不想做这样的代工厂,他要走自主研发之路。

然而,自主研发这条路很不好走,原因有很多。第一,门槛太高,当时中国刚刚打开封闭的大门,还未融入世界市场,在通信领域的技术积累与发达国家有着明显的差距。如此低的起点,给研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更别说超越爱立信、西门子等老牌企业。第二,自主研发需要持续、大量地投入,而当时的任正非还在为一家老小的生活而发愁,要在短时间内拿出大量资金做研发,简直是天方夜谭。第三,自主研发的风险很大,并不能保证一定会成功,很可能投入大量资金以后,也没有任何收获。

这三个困难,犹如三座大山一般,横亘在中国企业面前,直到今天,依然给中国企业带来无尽的烦恼。中国企业除了要向国外先进企业缴纳高昂的专利费以外,还要时刻警惕断供的风险。

相比之下,做代工厂是个更明智的选择,技术难度相对较低,更容易成功。改革开放以后,大大小小的代工厂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全国各地涌现出来,使得中国一跃成为世界工厂。

然而,从华为成立的第一天起,任正非就不满足于仅仅做一家代工厂,尽管在当时做代工厂是普遍现象。他要做的是世界一流的企业,他要将华为的业务扩展至全球,而不仅仅是成为国内第一。多年的军旅生涯为任正非铸就了强大的意志力,而他又将这种意志力贯彻到华为的发展中,使华为变成了一支具有野狼精神的团队。任何业务领域,华为不进入则已,一旦进入,就会力争做到世界第一。

为了达成世界第一的梦想,华为必须在自主研发中投入巨额费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华为摆脱了最初的生存困境,积攒了第一桶金,于是开始大举投入研发。

90年代中期,华为自主研发的C&C08万门机研制成功。这款设备刚一出现,就在市场上大受好评,很快成为国内公用电话通信网中的主流交换机。C&C08万门机的成功,让任正非看到了实现梦想的可能。任正非决定,向英特尔、西门子、IBM等国外先进的科技企业学习,每年按照销售额的10%拨付研究经费,必要时还将加大投入的比例。

很快,华为凭借优秀的销售业绩,在国内市场崭露头角,而华为大力投入自主研发的举动,也引起了众多企业家的重视。2001年,联想总裁杨元庆来到华为参观,对华为的研发体系感到十分敬佩,当下表示要加大研发投入,让联想成为高科技的联想。任正非以一位长者和前辈的身份对他说:“研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要做好投入几十个亿,几年不冒泡的准备。”“研发,你要做就得大做,你要是小打小闹还不如不做,因为做这个东西是很费钱的一件事。”

正如任正非所说,研发是一件很费钱的事,时至今日,华为在研发上的支出已经是国内第一。如此庞大的资金投入,势必会对企业的现金流造成巨大的压力,很少有公司能够承受得住。据统计,近10年来,华为在研发上的支出累计达到了4850亿元,仅2018年,华为的研发费用就高达1015亿元,超过BAT的总和。2019年1月2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公布了《2018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排名》,对全球数千家企业的会计年度研发投入进行了排名,榜单的前五名分别是韩国三星电子、美国谷歌母公司Alphabet、德国大众、美国微软和中国华为。需要注意的是,在榜单的前五十名里,华为是唯一一家上榜的中国公司。

持之以恒的研发投入,也给华为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数据可知,2018年,我国共授权发明专利43.2万件,其中华为名列第一。在竞争激烈的5G领域,华为凭借长久的技术积累,成为全球5G标准的主导者之一,处于领先地位。

课后总结

在高科技领域,加大研发投入才可以拥有核心技术,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优势,因此任正非说:“技术开发的动力是为了生存。”

不要煽动民族情绪,老老实实做产品

整个考察期间,我们深感,美国人踏踏实实、十分专一的认真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毫无保守的学术风气,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美国人没有像中国人那么多远大的理想,也没有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空洞抱负,也不像我们那样充满幻想。这个民族踏踏实实、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选自任正非的《赴美考察散记》(1994年)

经济学家们认为,社会化大分工可以增加社会的财富总量,由此产生的全球化活动,给各个国家都带来了一定的好处。然而,由于现实利益和意识形态等多种原因,全球化的趋势遇到了阻力,例如美国政府对中兴、华为等中国厂商的打压和封杀,给全球的进程蒙上了一层阴影。在这种背景下,任正非不得不亲自出面,接受全球各大媒体的采访。

在采访中,记者谈起了网友对华为的关心,以及汹涌的民间情绪。“现在大家对华为有两种情绪:第一,很鲜明的爱国主义,把对华为的支持上升到支持爱国的高度上;第二,华为绑架了全社会的爱国情绪,要是不挺华为就不爱国。现在情绪越来越严重了。”

对于这个问题,任正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华为产品只是商品,如果喜欢就用,不喜欢就不用,不要和政治挂钩。华为毕竟是商业公司,我们在广告牌上从来没有‘为国争光’这类话。只是最近的誓师大会有时候瞎喊几句,但是我们会马上出文件制止他们瞎喊口号,大家开庆功会、发奖章都没有问题,茶余饭后说两句过头话没问题,但是千万不能煽起民粹主义的风。”

在整场谈话中,任正非始终表现得坦坦荡荡,犹如身经百战的老将。一场接着一场的媒体采访,让人们见识到了这位年过七旬的老者的理性和从容。任正非用宽广的胸怀、冷静沉着的头脑、胆识过人的魄力,赢得了众多网民的支持和称赞。

对于现阶段的华为而言,煽动民族情绪可以帮助华为赢得全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但是任正非并不赞成这么做,因为他很清楚,国家的前途在于开放,改革和开放仍将是中国的主要方向,不可能被贸易战阻挠。煽动民族情绪,表面上看是在维护中国的利益,实际上是在阻碍国家改革开放的进程,华为绝对不会这么做,任何公司也都不应该这么做。

况且,一家公司究竟能走多远,最终还是要看产品,只有做出的产品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才能真正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喜爱。

面对重重艰难和险阻,华为没有使用意识形态的武器,而是不断提升自己的硬实力,从技术和经济的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华为的选择是提前做好准备,老老实实地做好产品。在美国禁令之后,华为海思总裁何庭波很快发表了一篇内部信,宣告华为海思“在一夜之间全部转正”,从而保证了华为大部分产品的战略安全和连续供应。

原来,早在多年以前,华为就已经做出了极限生存的假设,而海思就是在这种假设下成立的。面对核心技术的缺失,大多数企业的选择是“造不如买”,因为研发需要巨额的投入,还要承担很多风险,相比之下,从市场上购买显得更划算。但是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一纸禁令就可以让“造不如买”的美梦成为泡影。即便是坚定信仰市场的人,也要防止别人用技术来发起战争。“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踏踏实实的工作精神,才能制造出质量过硬的产品。海思芯片、5G专利、鸿蒙系统,这些共同构筑了华为的护城河。任正非的自信,来源于华为强大的实力,以及面对危险时的充足准备,这一点值得所有创业者学习。

课后总结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不能迷失商业中最核心的东西。要想将企业做大做强,就必须遵从商业的规则,回归商业的本质。

允许试错,对失败多一点包容

人与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谓宽容,本质就是容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同性格、不同特长、不同偏好的人能否凝聚在组织目标和愿景的旗帜下,靠的就是管理者的宽容。宽容别人,其实就是宽容我们自己。多一点对别人的宽容,其实,我们生命中就多了一点空间。选自任正非的《开放、妥协与灰度》(2009年)

说起华为的管理,很多人首先会想到“狼性文化”“末位淘汰制”等,误以为华为是一家不讲情面的公司,甚至有人批评华为只有狼性,没有人性。其实,华为也有它宽容的一面。对于管理层,华为的要求很严格;对于员工,华为一向是很宽容的。

华为是反对完美主义的,华为人认为完美无缺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至少不是华为能够做到的。任正非说:“跳芭蕾舞的女孩都有一双粗腿。”芭蕾舞演员在舞台上翩翩起舞,由于长期的训练,她们的双腿比一般的女孩更粗,也更有力量,但这并不妨碍她们的优雅,因为她们的舞姿很优美。

创业之路总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其间很难保证一帆风顺,即便是世界上最聪明、最伟大的企业家,也有犯错的时候。任正非知道这个道理,因为在创办华为的过程中,他也犯过很多错误,甚至一度濒临绝境。

有一段时间,华为连工资都发不出来,任正非只好给员工打欠条。他对研发人员说:“研发成功,我们都有发展;如果研发失败,我只有从楼上跳下去。”后来,他又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拖欠的工资折算成股份,约定将来员工可以凭借虚拟股份参与公司分红。华为最具传奇色彩的“虚拟受限股”就是这样出现的,它不是任正非有意为之,而是被逼无奈之下的选择。

2002年前后,华为又一次犯下战略失误。当时3G牌照迟迟不落地,而中国电信正在从日本引进小灵通,很多公司于是借机发展小灵通业务。华为内部也有很多人建议发展小灵通,然而华为将巨额资金和大量人力投进了当时在全球还没有商用的3G研发中。任正非不愿意分心,他认为这是个短暂的机会,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于是拒绝了这个提议。于是,在小灵通业务火热的时候,华为主动放弃了这个机会,出现了成立以来的首次亏损,而华为的对手如中兴、UT斯达康等,依靠小灵通业务的高速发展,在规模上逐渐逼近华为。

多次出现的战略失误,让华为人吃了不少苦头,却也锻炼了华为人的意志力。他们变得更加坚韧,以更加沉稳的心态面对市场,业绩急速增长,成为世界知名企业。华为能宽容失败,允许试错,没有前几次的失败经验,就没有华为的今天。

一个没有包容心的企业,管理制度会走向僵化,离死亡也就不远了。华为的企业文化是包容的,允许各种不同的意见,尽管任正非有时不赞同别人的意见,但他还是注意倾听,试图从中发现合理的意见。任正非甚至专门打造了一项特殊的制度——成立蓝军组织。蓝军专门负责寻找华为的弱点,并且提出批评意见。华为还从蓝军的优秀干部中选拔“红军”司令。没有能力打垮华为的人,说明他的职位已经到了天花板。只有找得到华为死穴的人,才有可能改进组织。

任正非认为,允许异见的存在,是公司的一种战略储备。很多企业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他们非常渴望招揽人才,但是等人才进入公司以后,却又不给他们发挥才能的空间,要求他们按照公司的模式去做事,这就相当于让人才做事,却又把他们的手脚绑住。

课后总结

由于性格、思维方式、教育背景等不同,创业合伙人之间难免会产生异议,如果缺乏包容心,不能妥善对待不同意见,那么团队终将会面临解散的命运。

第二章 保持战略定力,才能走得长远

战术上的勤奋,永远无法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战略的大方向出了问题,再好的战术也无力扭转局面。所谓的战略定力,就是在把握大形势的前提下,为实现战略目标而应具备的战略自信、意志和毅力。创业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需要沉得住气,不为一时的利益而动摇。

管道战略:把力量集中在主航道上

我们公司就是太重视细节了,缺少战略家。我们要打开城墙缺口,我不在乎你是一发炮弹炸开的还是六发炮弹炸开的,我要求的就是打开城墙,冲进去占领这个城市,那有多少财富呀!我不是说不该降低成本和提升质量,而是要看战略机会点,看谁更重要。一定要把战略力量集中在关键的突破口上,集中在主航道上、主战场上。选自任正非于2011年在无线业务汇报会的讲话纪要

在创业早期,任正非采取的是跟随战略,因为那时的华为十分弱小,公司的研发实力不强,只能向西方先进企业学习。等华为逐渐强大,任正非对公司的战略决策也有了更多的思考,他将公司的主要资源集中在通信领域,并且围绕着通信领域发展业务。这就是华为聚焦主航道的战略,也被称为管道战略。管道战略是指把经营战略的重点放在一个特定的目标上,为特定的地区或特定的购买群体提供产品或服务,以便迅速巩固基本盘。

2012年,华为公司正式提出了管道战略。管道就是主航道,它是一种获取资源和输出资源的途径。“管道”这个名称,来源于一个故事:

有一个村子十分缺水,需要水源,但是水源却在很远的地方。起初人们采用传统的方法,将水一桶一桶地从河边挑回来,后来村民们开通了一条管道,将清水从河流引到村子里,只需要打开水龙头,清水便会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

华为的战略就像这根连接水源地和村庄的管道。任正非说:“什么叫主航道?世界上每个东西都有正态分布,我们只做正态分布中间的那一段,别的不做了,说那个地方很赚钱我们也不做,也卖不了几个。我们就往主航道、主潮流上走,有流量就有胜利的机会。”

华为坚持管道战略,聚焦于主航道,并且据此对公司的各项业务进行整合,以便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

在消费者领域,华为将自己的业务限制在网络终端,而不做非连接的消费类电子产品,因为网络终端能够消费流量;在企业领域,华为只提供基础设施,而不去做应用软件;在运营商领域,华为重点打造的是“高带宽、多业务、零等待”的客户体验。

华为曾经组建过一个软件部门,该部门拥有2300名员工,每年耗资上百亿美元,但是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于是华为决定关闭该部门,将员工转移至主航道上,如消费者业务、云业务等。

通过管道战略,华为目前已经形成了三大核心业务,分别是运营商业务、消费者业务、企业业务。针对这三个领域,华为分别成立了各自的BG(business group,事业群),为三类不同的客户提供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信息、通信、技术)解决方案。

在创业之路上,华为的管道战略非常值得创业者学习。创业型公司通常实力较弱,资源有限,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到主航道上,才能迅速取得突破。如果资源太分散,就会导致公司发展受阻,即便短时间内获得了高额利润,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公司的战略发展。

课后总结

华为战略的指导思想:只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精力打歼灭战,这是管理成熟的开始。

坚持战略聚焦,不要盲目铺开摊子

企业业务要抓住成功的部分,先纵向发展,再横向扩张。智慧城市、金融行业的IT向云架构转型、电力行业的数字化、政府和企业对云服务的需求,都是重要战略机会。平安城市是智慧城市的一个抓手。千万不要大铺摊子,失去战略聚焦的机会。选自任正非的《决胜取决于坚如磐石的信念,信念来自专注》(2016年)

谈起战略扩张,任正非说他并不指望企业的业务迅猛发展,也不认为需要立刻做大做强,作为华为公司的“舵手”,他考虑的是把业务做扎实,实现盈利,确保长远的发展。因此,面向未来,华为的战略是聚焦再聚焦,先修炼好内功,再向外扩张。相比之下,很多创业者最常犯的错误之一就是盲目铺开摊子,无法实现战略聚焦,最后寸步难行。

在写给员工的内部文章中,任正非经常提起“上甘岭”“范弗里特弹药量”“饱和攻击”等词语。他要表达的意思是一致的,即不在非战略机会点浪费战略力量,而是向着一个“城墙口”进攻。当华为只有几十个人的时候,他们对着一个关键点发起冲锋;当华为已经有十几万人的时候,他们还是这样做的。

任正非喜欢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因此我们会发现华为的发展总是围绕着电子信息领域。深圳曾经出现炒房和炒股票的热潮,但是华为从来不分散精力去做房地产和股票,而是始终认认真真地研究技术,这不是因为任正非不爱钱,而是因为他对未来有着清晰的战略方向。任正非认为,未来的世界是知识的世界,而不是泡沫的世界。

时至今日,华为仍然坚持战略聚焦。当5G成为全球人民共同讨论的热词时,华为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站在了历史的前沿。5G、手机、电脑等产品成为华为重点关注的项目,同时也为IOT物联网提供技术支持,制定产业标准,却很少涉足IOT的具体产品。

任正非对战略扩张的态度一向是十分谨慎的,他甚至在《华为基本法》中写入了“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的条例。然而,现实总是在不断变化,企业战略也不可能永远保持不变,它必须根据社会的发展做出革新,否则就会面临淘汰的危险。

华为的战略并非一成不变的,也曾一波三折。2000年前后,华为正处于急速成长中,然而任正非却从中看到了隐患。他很清楚,按照华为目前的发展速度,迟早会与美国公司发生利益冲突,为了避免冲突,任正非决定把华为卖给美国人,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群中国人戴着一顶美国‘牛仔帽’打遍全世界”。2003年12月的一天早晨,任正非穿上花衬衫和短裤,与摩托罗拉的首席运营官一起在海南岛的海滩上漫步,双方交谈甚欢,并签署意向书,准备作价75亿美金把华为卖给摩托罗拉。意向书签好之后,对方却反悔了。那段时间内,摩托罗拉公司高层发生变动,新董事长认为价格太高,拒绝了收购,要重新商议价格。此时,华为内部的少壮派一致表决“不卖”,华为只好重新拟定战略。从此以后,华为开始坚定地走独立自主的道路,并且为以后可能发生的冲突做准备。或许就是从那时开始,任正非就已经在为那个“以为永远不会发生的假设”做准备了。

2011—2013年,华为再次迎来战略上的重大转变。当时小米凭借着互联网思维推出的物美价廉的智能手机,迅速受到众多年轻消费者的喜爱,而华为仍在沿用传统思维,为运营商制造贴牌手机。小米的成功,在华为内部引起了一场大讨论。其中,以余承东为代表的革新派力主改变战略,学习小米的互联网思维。余承东的主张得到了任正非的支持,于是华为开始了战略大转变,由“中华酷联”的传统思维,转变为互联网思维。在学习对手的同时,华为还根据自身条件进行了战略定位的创新:一方面成立荣耀子品牌,对标小米;另一方面保留华为品牌,对标苹果、三星、OPPO等。最终双双取得成功。在华为的2018年财报中,消费者业务同比增长45.1%,成为公司三大业务营收之首。

课后总结

在坚守战略聚焦的同时,也要寻找机会进行战略创新,以免错过转型的时机。

企业必须保持合理的成长速度

没有合理的成长速度,就没有足够的利润来支撑企业的发展。我们的企业生存在信息社会里,由于信息的广泛传播,人们的智力得到更大的开发和更大的解放,能够创造出更多的新产品和新技术来服务于这个世界。由于信息网络的加速庞大,使得所有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不能紧紧抓住机会窗短短开启的时间,获得规模效益,那么企业的发展会越来越困难。

没有合理的成长速度,就没有足够的能力给员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从而吸引更多企业所需的优秀人才。人才的发展是马太效应,当我们企业有很好的经济效益时,就能更多地支撑人才加入,有了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华为,由于我们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就会使人才尽快地成长起来,创造更多的财富。以更多的财富支撑更多的人才来加入,使我们的企业管理更加优化。我们的企业就有了持续发展的基础。

没有合理的成长速度,就会落后于竞争对手,最终将导致公司的死亡。那么怎样才能使发展速度更快?只有靠管理,靠服务。选自任正非的《不做昙花一现的英雄》(1998年)

把企业做强做大是每个创业者的梦想,但是企业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因此需要遵循客观规律。对于一家企业而言,保持合理的发展速度是非常重要的。成长的速度太快或太慢,都会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通过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华为给员工提供了发展的机会,让他们得以实现自身的价值,而公司利润的增长,也为他们提供了丰厚的报酬。

很多创业者往往忽略了自身的实力以及市场的真实情况,从而导致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有的企业发展速度太快,但是自身实力不足,加上市场竞争已经趋于饱和,结果发现公司扩大规模之后,没有获得相应的业务量,过高的成本使得他们难以为继。另一种情况与之相反,企业的各项条件都很好,市场上的竞争也不充分,此时正应当快速推出,抢占市场,却由于创业者的犹豫而错失良机。

华为的战略原则是“要达到和保持高于行业平均,或者高于行业中主要竞争对手的成长速度”。例如,近几年来,华为消费者BG的成长速度非常惊人,尤其是华为的手机业务,在短短几年之内就发展到世界前三,并且仍然保持着高速发展。与此同时,华为的售后服务也在同步跟随。在华为的官网上,消费者能够轻松找到售后服务的链接,并查到详尽、公开的维修配件价格以及人工费用。同时,华为消费者BG还在全国设有很多寄修服务中心。

这并不是任正非的主观意愿,而是由华为的性质决定的。华为是一家科技企业,科技企业的特点就是发展速度快、发展周期短,这迫使华为要保持高速发展,方能突破对手的封锁。

那么,如何才能确保合理的发展速度呢?在任正非看来,只有靠管理和服务。没有管理就形不成力量,没有服务就会失去方向。企业要做大做强,根本还是在于自身的实力,科技企业要想由弱变强,必须在能力的培养上多下功夫。

1.企业的盈利能力

企业经营的核心首先是生存和发展,最终目的是盈利,这是企业家要考虑的第一因素。假如发展速度太快,盈利能力却跟不上,就会导致企业账面形成财务窟窿,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2.企业的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想获得快速发展,就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一般而言,企业的创新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营销创新,是指根据营销环境的变化情况,并结合企业自身的资源条件和经营实力,寻求营销要素的创新;第二种是市场创新,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为了开辟新的市场、扩大市场份额而产生的创新模式,例如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子商务改变了支付市场;第三种是产品创新,站在客户的角度发现客户的潜在需求,设计全新的产品,或者在老产品的基础上进行改进。

3.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是由多重因素决定的,其中包括企业的规模、企业的现金流等。提高抗风险能力关键在于保证业绩增长,公司业绩成长确定性强,经营稳健,抗风险能力就会进一步加强。

如果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差,在设定发展速度时,就应当持谨慎态度,以免使企业陷入危险的境地。此外,也要考虑企业所在行业的风险情况,参考同行业企业的平均寿命,以便为企业的发展速度提供参考。

课后总结

企业要控制好发展速度:既不能跑得太慢,否则会落后于对手;也不能跑得太快,以防摔跟头。

坚持不上市是华为成功的一大原因

任何一个部门扩张到一定程度以后都会扩张不动了,这个时候就要回过头来进行精细化管理,但这并不是说前进的部队就不加强精细化管理。所以我认为我们的计划体制是用来作战的,而不是用来向总部汇报的,一定要谨记。这一点一定要重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公司会逐渐萎缩的。西方公司一看财务质量不好马上就裁员,一裁财务质量就好了。爱立信没有前几年的裁员,我们是干不过它的。华为公司是非上市公司,有比较灵活的财务制度。我们讲过非上市公司必赢这场战争,因为上市公司是关注三到五个月的财务报表,不然出问题股价就会跌下去,我们是关注三到五年后的财务质量,最终当然是我们厉害。选自任正非的《看莫斯科保卫战有感》(2008年)

在资本市场上进行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获得财务自由,这是很多创业者的梦想。然而,也有一些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他们把公司经营得有声有色,却始终坚持不上市。华为就是这样一家公司。在外界看来,华为是一家充满了神秘气息的公司: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始终坚持不上市,不对外部资本开放。尽管如此,华为还是成长起来了,并且在多个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对于很多创业者而言,上市有很多好处。为了达到上市条件,公司必须改进管理,使得管理变得更规范,更透明,更受市场信任。上市以后,融资更加容易,融资的成本也更低。例如,上市公司通过银行贷款融资的成本比未上市的公司更低。而且上市之后的财富变现能力更强,很多创业者团队的梦想就是尽快促成公司上市,然后套取现金,成功实现财务自由。

然而上市也有不好的地方。首先,上市以后会不可避免地引入外部资金,发行股票的同时,也将公司的所有权发售出去了。此后,公司的重大决策就不能由老板一个人拍板了,必须征得股东大会的同意,相当于削弱了创业者对公司的控制权。此外,一些负面新闻会对公司产生很大的影响,突出表现为对公司股价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上市后,公司必须披露大量的信息,包括财务信息、商业往来信息等,一些原本不宜公开的商业合作也会被公开,这会给竞争对手提供帮助,使他们更容易做出有针对性的决策。也正因为如此,一些原本非常优秀的企业,上市后反而失去了活力。

华为公司至今没有上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华为是一家极其重视研发的科技型企业。2019年3月31日,在2019中国(深圳)IT领袖峰会上,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在谈到此事时,说:“上市公司为了财报好看,会把短期利润做得很高,但是非上市公司的特点是为远期的利润投了很多钱。”这说明,任正非的核心理念是投资未来,而不是赚取眼前的利润。

任正非认为,企业的价值是由劳动、知识、企业家和资本共同创造的。公司实行知识资本化,让每个员工通过将一部分劳动所得转成资本,成为企业的主人。而这正是华为能够赶超业界同行的原因之一。华为的员工也是公司的所有者,因此他们往往会着眼长远,不会急于套现。

华为在引入外部资本时,总是能够保持谨慎的态度。华为不会贸然上市,因为这有可能使其落入资本的圈钱游戏中。华为的长远梦想是以技术引领全球通信设备领域,而新进的股东会为了追求财富最大化,不愿意让华为在研发上投入大笔资金。这与华为的梦想背道而驰。假如华为贸然上市,二者肯定会产生矛盾。

企业的发展不能单纯地由资本说了算,因为资本的本质是追求保值增值,甚至企图在短期内获得较大的投资收益,这会影响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相对来说,如果这家企业的主人抱着主人翁的态度来经营,那么就不会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是会更注重企业未来的发展。

正确的战略决策,加上优秀的管理模式,给华为带来了巨额的现金流,使华为成为当今世界500强中为数不多的非上市公司。

课后总结

作为一家企业的主人,创业者应当有更长远的目光,而不是紧盯着眼前的利益。资本总是具有投机倾向的,因此企业在谋求发展时,要对资本有清醒的认识。

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创立企业良好形象,树立企业一代国际风范。随着外国资本逐渐进驻中国通信舞台,历史已将民族通信工业抛向无情的国际市场。中国要发展,唯有靠自强。中国民族通信工业要想立足于世界通信市场,除了有现代化的管理水平外,创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国际风范随公司发展同样至关重要。财务的引资、融资,物料的器件采购无不和外界乃至国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你们的举手投足代表着华为,你们的形象代表着祖国。公司要求每一位员工在对外关系时,要始终提高警惕,洁身自好,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坚决维护华为良好企业形象,树立一代企业国际风范。即将赴任的各位中高级干部更是应该如此。选自任正非的《励精图治,再创辉煌》(1995年)

面对实力强大的对手,创业公司的选择通常不多。要想获得发展,二者难免会产生矛盾,然而在实力差距面前,小公司的胜算很少,最明智的选择是韬光养晦,在对手的势力之外慢慢积攒力量,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由一家代理商,发展为如今的世界500强,华为就是通过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做到的。

如果对任正非较为关注,就不难发现,他是一个非常重视战略思想的人,多年的军旅生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他的很多谈话中都流露出浓厚的军事风格。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初是由毛泽东主席提出来的,在中国共产党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主席大胆地提出:农村包围城市,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最后夺取城市,实现全国解放。任正非对毛主席的战略智慧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然后创造性地运用在了商业竞争中,发展成商业版的农村包围城市。

华为是任正非在一穷二白的时候创建的,“七八个人,十几条枪”是对华为的真实反映。与此同时,国内市场群雄林立,其中许多还是阿尔卡特、朗讯、北电等国际老牌企业。客户更愿意购买知名企业的产品,而不愿意购买华为的产品。在国际老牌企业面前,华为毫无胜算,因此任正非决定另觅出路。他决定前往对手不太关注的农村地区,虽然农村地区的富裕程度比不上城市,但是好在用户规模庞大,华为借此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同时打通了一条独特的农村渠道,再由农村到城市,华为的产品发展之路完美地复制了革命先辈的胜利之路。

借助于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道路,华为迅速在农村地区打开了一片市场,然而事情还没完,华为最终仍然需要回到城市,因为城市才是通信企业争夺的主战场。于是,华为在完成农村包围城市的任务之后,于1995年底开始了夺取城市的任务阶段。要在城市里站稳脚跟,华为就必须在技术上自立自强,一个没有技术积累的通信企业注定走不远。因此,任正非始终坚持以科技立命,他相信枪杆子里出政权。华为向西方先进企业学习,每年都会从销售额中抽取大量资金投入技术研发,从而研发出了一批竞争力极强的产品,其中就包括华为自主研发的C&C08数字程控交换机,以及之后推出的万门交换机,这两款产品为华为带来了大量的订单,帮助华为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在国内站稳脚跟之后,任正非又将视野转向国际市场。在开辟国际市场时,任正非再次使用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他首先瞄准的是香港市场,香港当时尚未回归,但是已经与大陆有了密切的经济联系,恰逢和记电信正在招标,有人便推荐了华为。华为接下项目以后,仅用了三个月就顺利完成项目,而且价格比国际品牌便宜了不少。

后来,华为又以物美价廉的产品相继打通了亚洲、非洲、拉美等多个地区的市场,然后再大举进军欧美市场,终于获得了较高的知名度,成为“先做大后做强”的典范。

课后总结

华为的发展历程证明:前期靠规模优势,后期靠品牌效应,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

不懂战略退却,就不会懂战略进攻

有所为而有所不为,不能在世界战略领先的产品,我认为就应该退出生命周期。对于产业的战略性退出,一定要有序地退出。选自任正非的《不懂战略退却的人,就不会战略进攻》(2019年)

2019年6月,华为卖掉了海底光缆业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讨论。华为曾经在2008年与全球海事系统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华为海洋,华为在其中占比51%,试图参与海底电缆业务,从而更进一步地连接互联网事业。根据华为海洋官网显示,公司累计建设90项海洋铺设或升级工程,总长超过5万千米,行业排名第四。尽管华为的海底光缆业务开展得很成功,但华为还是将这项业务卖掉了。

华为这样做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一点是华为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碍。综合考量之后,任正非还是决定将它卖掉。他说:“未来是赢家通吃的时代,我们主航道的所有产业都要有远大理想,要么就不做,要做就要做到全球第一。”

在商业竞争中,战略退却是一种常见的企业行为。当实力处于劣势时,可以把发展潜力小或无发展前途的业务砍掉,从而保存实力,为以后的发展做准备。对于创业者而言,在恰当的时机选择战略退却,不失为明智之举。

企业实现盈利并不难,难的是长期坚持下去,即便是被很多人奉为商业神话的马云,也只敢说希望阿里巴巴能够成为一家“102年的企业”。创业者需要有长远的目光,这就是所谓的战略布局,一个明智的战略决策者不会把目光局限于当下,而是会对未来做长远考虑。如果一项业务的前景不明朗,并且会消耗大量的战略资源,甚至影响到公司的主航道,那么不妨把战略退却当作一项选择。

华为的消费者业务所走的也是先进行战略退却,待到形成独特优势之后,再进行战略反攻的道路。起初,华为手机部门为全球的运营商供货,制造白牌机,做出来的手机全部贴上运营商的商标,而不是华为的自主品牌,虽然供货量很大,但是利润极低。随着时代的发展,国产智能手机逐步崛起,华为也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危急时刻,任正非任命余承东为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力主改革,他说:“华为从早期做模拟程控交换机,到数字程控交换机,从光网络传输进入无线通信行业,再后来发展企业业务,转型做终端……如果华为还停留在程控交换机时代,早就关门了。行业在改变,如果我们不改变就会死掉,就会像恐龙一样没有跟上环境变化而很快灭绝。”

余承东上任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砍掉原有的白牌机业务,转型开发华为的自主品牌,最终大获成功。2011年,华为砍掉了3000万部低端智能机和中端机,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损失,然而2018年华为手机出货量已经超过2亿部。现在看来,华为以微小的损失,换来了丰厚的胜利果实。

战略退却是一种战略布局,而不是逃跑。面对极端的困难,企业无法在短时间内迅速将其破解,只能选择暂避锋芒,保存实力,等待下一个时机。也就是说,战略退却不是消极的逃跑,而是积极的战略布局,是为反攻创造有利的条件,是以退为进,是整体战略规划的一个阶段。

在信息时代,产业的生命周期会越来越短,门槛会越来越高,这无疑会使企业竞争更加激烈,企业要想生存下来,必须要学会战略退却。退却仅是战略防御的第一阶段,更重要的是为反攻做好准备,那么如何才能反攻呢?最好的办法是走差异化路线,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并且加固企业的护城河,使别人难以赶上自己。

课后总结

在商业竞争中,创业者必须具备敏锐的眼光,学会审时度势,灵活取舍攻守之策。

第三章 艰苦奋斗,活下去是创业的首要纲领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华为人长期尊奉的企业文化,任正非将艰苦奋斗打造成华为的魂。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代理商,到如今享誉全球的科技企业,华为人在这条道路上挥洒了无数汗水。可以说,华为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首先要归功于华为人艰苦奋斗的精神。

艰苦奋斗是唯一的出路

我们还是要做艰苦奋斗的准备。我们不是什么富裕阶级。我们有的主管已经把自己当作富人,带动了整个地区部的消费水平急剧上升,结果搞行政服务的人就有13个人。人增加了,就要给这些人增加服务,增加了服务人员,还要给这些服务人员增加服务。这样做的结果,大家都比赛,没有好的生活条件就不出国了。因此选拔干部过程中还是要看思想品德中有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我要的是敢于在上甘岭爬冰卧雪,我才能提拔你为将军。将军当然要能打仗,但只能在爬冰卧雪中去培养。不愿意爬冰卧雪的我们就不认同,就不给你这个机会。选自任正非的《全流程降低成本和费用提高盈利能力》(2006年)

谈起科技型企业,人们想到的往往是丰厚的薪水、优雅的生活、自由的工作环境。例如,谷歌的工作环境一直为人津津乐道,谷歌为员工配备了各式各样的娱乐设施,让员工在工作之余也能享受到人生的乐趣。

同样是科技型企业,华为给人们的印象则和谷歌完全不同。在华为,“艰苦奋斗”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语,从管理层到基层,都被灌输了奋斗精神。华为从来不提让员工感到舒适,而是一再宣扬“狼性文化”。

作为一家科技型企业,华为如今已经在世界通信领域处于顶尖地位,按理说应该把技术和产品作为真正的生命力,为什么华为偏偏要谈艰苦奋斗呢?因为任正非很清楚,华为固然要在技术、产品、市场、营销、质量等各个领域同时发力,然而这一切都是表象,企业的核心是人,只有发自内心的奋斗精神,才能展现出远超常人的智慧。

谷歌和华为在企业文化上的差别,体现出两家公司在处世哲学上的不同,也从侧面反映出两家公司的发展历程。谷歌诞生于经济实力雄厚的美国,从创立之初就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包括源源不断的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