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田径运动技术与训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1 15:27:15

点击下载

作者:张树峰 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现代田径运动技术与训练

现代田径运动技术与训练试读:

前言

田径(Athletics),也称田径运动,现代田径运动多数将其分为径赛、田赛和全能三大类,或分为竞走、跑、跳跃、投掷和全能五大类。“田”是指广阔的空地,在跑道所围绕的中央或临近的场地上举行的跳跃、投掷,统称为田赛,田赛是以高度、远度和所投器械的远度的项目。“径”是指跑道,在跑道上举行的竞走和各类形式的赛跑都属于径赛,是以时间计算成绩的竞走和跑的项目。简单来说,田赛用距离来衡量,径赛用时间来衡量。田径运动还包括全能运动,它是由跑、跳、跃、投掷的部分项目组成的,比如“十项全能”。

本书较全面地讲述田径运动训练中应掌握的各种训练要素、计划制定、心理调控等科学控制的理论知识,详细介绍了田径运动的竞走、跑、跳、投掷类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除了介绍各项目的技术动作外,还特别对各项目的训练要点以及部分项目的易犯错误进行解析。这样更便于运动健身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很好地提高自身的运动能力和运动素质。

本书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广泛的实用性,不仅适用于普通的运动健身者参考,还适用于各体育院校的田径教学与训练工作,也可作为专业和业余的教练员与运动员的参考用书。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加之本书内容涉及广泛,在编写过程中难免出现不尽完善之处,恳请同行及读者批评指正,使本书不断提高和日臻完善。著者   2018年5月  第一章 概述第一节 田径运动概念及特点一、何为田径运动

田径运动是体育活动的主要项目之一,是人类从走、跑、跳、投这些自然运动发展而来的身体练习和竞技项目,可以分为竞走、跑、跳跃、投掷以及由跑、跳跃、投掷的部分项目组成的全能运动。其中以时间计算成绩的竞走和跑的项目称为“径赛”;以高度和远度计算成绩的跳跃、投掷项目称为“田赛”;由跑、跳、投部分项目组成的、用评分方法计算成绩的组合项目称为全能运动。

田径运动这个词译自英文“track and field”。“track”的意思是“小径”,“field”的意思为“田地”,合称为田径运动。

国际业余田径联合会章程第一条将田径运动定义为:由田赛和径赛、公路赛、竞走和越野赛组成的运动项目。

我国教育部2003年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将田径类教材在原有《田径》教材的基础上增设了户外运动、定向越野、野外生活生存等课程,扩大了田径教材所涉及的范围,有利于各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用。二、田径运动的特点

1.健身特点

田径运动是健身价值较高的运动项目,经常、系统地参加田径运动锻炼,能提高人体走、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的水平,促进青少年健康地生长发育和各器官、系统机能的发展,全面发展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由于田径运动锻炼主要是在户外进行,人体更多地接受日光、风雨等自然环境的陶冶,从而提高了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在当今城市规模急速扩大,计算机已进入办公室和千家万户的时代,人们走到户外,享受阳光和新鲜空气,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田径锻炼就更有意义,特别是越野跑、远足、健身走、登山等已经成为人们的主要健身手段。由此可见,田径运动是人们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它不仅是我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主要内容,也是国内外各类基础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教材的主要内容。

2.竞技性特点

竞技体育是社会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每年在国际和国内举行的田径运动竞赛很多,除原有的世界田径锦标赛、世界杯赛,又增加了大奖赛和黄金联赛等多种比赛。田径运动竞赛是竞技运动中公平竞争的典范,运动员创造的拼搏精神和运动美是激励人们欣赏体育运动的主要原因。另外,如刘易斯、博尔特、刘翔等著名的田径运动员所产生的明星效应,对提高田径运动的商业价值、激活田径竞赛市场、促进田径竞技运动按产业化方式运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教育特点

在田径运动项目教学、训练和竞赛中,参加者既可以在技术学习中提高心智,又要承受一定的生理、心理负荷,还必须遵守一定要求和规则,这样有利于良好的思维、心理品质的养成。例如,跳远项目有利于培养坚决果断的品质,短距离跑有利于培养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跳高有利于培养坚毅与顽强的性格,长距离跑有利于培养毅力与吃苦耐劳的品格,投掷项目有利于培养勇气和信心,接力跑项目有利于培养集体配合、协同作战的品质等。因此,田径运动已成为进行思想教育与心理训练的一种有力手段。通过田径运动,能对学生和运动员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并能培养竞争意识、勇敢顽强和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

4.娱乐特点

参加田径运动可以愉悦身心。在学校体育课中各种以田径运动为主的游戏和比赛中,学生自娱自乐,参加者自身技术的改进、运动水平的提高都会给本人以很大的心理满足,使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现在田径运动赛会可以通过电视等多种媒体传播,观看田径比赛可以起到消遣娱乐和振奋精神的作用;观看著名田径运动员的比赛,也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精神享受。

5.回归自然特点

在现代社会中,城市人口越来越多,环境污染越来越重,人们渴望回归自然,走、跑、跳、投是人类在与自然环境斗争中产生的技能,也是人类与自然环境做斗争的重要手段。田径运动能力的提高可以提高人们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因此,利用自然、贴近自然、回归自然,在自然环境中积极开展田径运动对提高学生生存能力和基本体能都具有良好的作用。中国农村人口众多,广大农村地区更有利于在自然环境中开展田径运动,那里的教师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环境条件创造开发多种田径运动练习方法,开发更广阔的田径运动资源,为增进广大农村劳动人民子女的健康拓宽路径。三、田径运动的重要意义

1.田径运动能有效地发展人体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

第一,长时间竞走或慢跑,全身的肌肉都能参加工作,可加速物质代谢,增强心血管、呼吸和其他系统的活动能力,协调有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机能,能有效地发展耐力和培养坚持不懈的意志。中速跑、快速跑时,要求进一步提高机体各系统器官的适应能力,身体全部肌肉群都参加运动,心血管、呼吸与其他系统活动也随着跑速的加快而更强烈,物质代谢速度也更快,能有效地发展速度、速度耐力、力量等素质,也能使顽强拼搏的精神跨入一个更高的阶段,得到锻炼和提高。

第二,跳跃项目是人体在短时间内,通过高强度神经与肌肉协调用力、克服障碍的一类运动项目。诸如克服地心引力、身体重量、自身运动中的各种生理性和病理性的不协调不适应,以及克服运动环境、器械、心理、情绪等阻力。因此,跳跃练习能提高控制身体和集中用力的能力,能有效地发展弹跳力、力量、速度、灵敏协调性,培养坚毅果敢的品质。

第三,投掷项目是人体将专门器械推远或掷远的一类运动项目,经常练习能有效地发展臂部、肩带、躯干和腿部等肌肉力量。

2.田径运动是一切生存活动的基础“田径运动是一切生存活动的基础”表现在以下方面:田径运动是健康体魄的基础;田径运动是人体生活和生产技能的基础;田径运动是各项运动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田径运动是战士提高战斗力的基础。田径运动的实质是促进人们重视提高身体素质,增强体能。

运动实践表明,我国田径运动开展较好、成绩较好的地区,往往其体育运动开展得也较好。美国是世界上的田径大国、强国,也是体育大国、强国。俄罗斯也可如此称谓。牙买加国小、人少,却是田径强国,也有成为体育强国的基础。我国领土大,人口多,要成为体育强国,尚需进一步重视与积极开展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特别是要高度重视与积极开展田径运动。

3.田径是体育运动之母“田径是体育运动之母”意味着很多体育项目如果没有通过田径运动的跑、跳、投项目锻炼出来的良好身体素质,就难以发展和提高。

4.得田径者得天下“得田径者得天下”之意是指:田径运动在全国普及与提高,体育教育事业发展得好,全国人民身体素质普遍提高,体质增强,意志坚强,可以把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好;田径运动在部队操练中运用得好,战士们身体素质水平高,体魄强健,意志坚定,战无不胜,可以更好地保卫伟大的祖国。我国的运动员在各类大赛上取得优异成绩,就为获得综合赛事的全面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二节 田径运动技术基础理论一、田径运动技术原理

田径运动技术原理是对田径运动技术及发展规律的一般性概括与论述,是学科理论的基础。丰富、完善与发展田径运动技术原理对田径学科建设,促进田径运动向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每一种理论学说,都表现为一定的体系,并以体系的方式存在。体系是内容以范畴的形式的逻辑展现,这是理论的形式方面;另一方面,相对完善的学科内容(尤其是学科基础理论)必须寓于相应的形式之中,且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因此,这里指的体系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构成完整理论各要素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二是指理论的存在形式。基于这样的认识可以知道,田径运动技术原理目前尚未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

从总体上看,完善田径技术原理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明确田径运动技术原理的研究对象;二是确定技术原理的基本内容;三是确定这些基本内容的构成方式。(一)田径运动技术原理的研究对象

田径运动技术原理的研究对象,是构建和完善其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从一般意义上讲,运动技术原理的研究对象就是田径运动技术的内在组成要素及结构方式,对于作为逻辑起点的田径运动技术,认识有待深化,不能仅仅停留在认为田径运动技术是指人们合理地利用自己的运动能力创造田径运动各项目成绩的方法上,应该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田径运动技术含义。

1.田径运动技术的内在规定性

明确田径运动技术的内在规定性是指在什么范围内考量田径运动技术。首先,从主客体关系看,当前的认识只注重了运动技术的主体性,其实运动技术的构成应包括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在多数情况下,运动技术的主体是受客体的支配与制约的。这里的客体指场地、器材、设备等要素,也指竞赛规则、竞赛环境这样被客体化了的客观存在,而更主要的是指运动力学这样的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后者已成为运动技术原理的主要内容,前两者也应作为影响田径运动技术的客体要素而被纳入研究范围,从而成为田径运动技术原理的组成部分。其次,由于田径运动技术的成绩评定与作为技术方法的表现形式无关,因此,田径运动成绩是对通过一定动作方法所表现出来的身体运动能力的客观测量。身体素质既是运动成绩的内容,也是运动技术的基础。因此,运动技术原理应该揭示身体素质与运动技术的内在关系,对这种内容与形式关系的把握应成为田径运动技术原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当前的田径运动技术原理虽有这方面的内容,但论述不全面。对径赛项目成绩的决定因素,只涉及步长、步频的层次,而对影响步长、步频的诸多因素缺乏系统而深刻的研究。对田赛项目成绩的决定因素,也限于对几个力学参数的论述,没有突出身体素质对运动技术的影响与制约作用。

2.田径运动技术的周延性

所谓田径运动技术的周延性,是指田径运动技术的多种表现形式。田径运动技术原理的内在规定性强调的是田径运动的物质属性。运动技术不是物质本身,而是物质运动的方式、方法。而物质运动的方式、方法在符合一定原理、条件下呈多样性。这种统一于一定的方式、方法基础之上的多样性就是田径运动技术的周延性。

同一项目的田径运动技术一般都有相同的技术结构,且服从一般的理论原则,但相同的技术在不同的载体(身体)上,用以表达技术的各种参数是有差异的。这种技术参数的非一致性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技术类型和个体技术特征,是运动技术周延性的具体内容。技术类型与个体技术特征是由身体素质结构特点与身体形态结构特点所决定的。如在田径的跳跃项目中,跳高有幅度型和速度型之分;跳远与三级跳远有高跳型与平跳型之分;投掷项目中的掷铁饼有支撑投与跳投之分;掷标枪的投掷步有跑步式投掷步与跳跃式投掷步之分;径赛项目中的中长距离跑有小步幅、高步频与适中步长之分。短距离跑目前虽然没有划分技术类型的提法,但在主要技术环节的技术参数上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如百米跑的前蹬距离,中外优秀运动员分别为27厘米和43厘米,这种差异已引起有关研究者的关注,提出了提高步长是增大支撑位移还是增大腾空位移的问题,并对技术原理中关于“着地点应尽量靠近身体重心投影点”的提法产生了质疑。技术原理虽然是一种普适性理论,却不能回避现实中普遍存在的技术类型的划分和个人技术特点差异,应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

3.田径运动技术的本质

对于技术原理研究对象的田径运动技术,在概念的定义上,如仅仅从动作方法上来解释和把握,并不是对技术概念最本质的抽象,这种概念并未指明作为技术实在内容的身体素质与动作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定义的技术概念由于蕴含的信息量太低,因而难以成为技术原理的逻辑起点。技术的本质体现于构成技术的各要素的联系之中,关于运动技术的最本质的抽象就是动作方式、方法的目的性。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特定的运动效果。运动技术就是一个“手段-目的”系统,这样理解田径运动技术的本质为我们构建原理体系确定了一条主线,即以构成运动技术的基本单位——动作(手段)分析为起点,以运动效果(目的)的综合分析为终点。围绕这条主线,按一定的逻辑结构对运动技术的内在规定性和周延性进行展开式论述。(二)田径运动技术原理的基本内容

技术原理是技术理论的经典部分,对技术原理的研究对象及其所蕴含的理论要素作了一般性考察之后,并不意味着技术原理的基本内容已经确定,而是要按照一定标准,把基本原理和非基本原理加以鉴别,从运动实践和学科发展的需要来看,确定技术原理的基本内容除了应充分考虑逻辑起点所蕴含的理论要素外,还应遵循实践的标准和学科课程的标准。

1.确定技术原理基本内容的实践标准

所谓实践标准,是指理论是否反映了田径运动技术的本质,是否对技术实践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即理论的普适性问题。作为基础理论的技术原理,应该具有两个特征。一是理论的统一性,即理论可以解释同一实践领域的各种表现上的不相同现象,理论与丰富的实践活动达到统一,如田径运动技术原理中关于“蹬、摆”技术的论述与分析,适用于跑、跳、投等各种运动形式不同的项目,即“蹬摆理论”反映了田径运动技术的本质。二是理论的一致性,即理论与观察事实的无矛盾性。田径运动技术原理是在大量经验材料积累的基础上,借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建立起来的。这个理论中的相关推导性结论必须与观察事实相一致。比如,在对跳跃和投掷项目进行力学分析时,把人体或器械的运动看成是抛射运动,确切地说,是一种模型化了的抛射运动,由于研究对象过于复杂,必须对其进行简化,因此人体或器械的运动仅作为按一定的抛射角以某一初速度作惯性运动和按重力做垂直的匀加速运动。以力学理论来解释人体运动除了初始条件不同之外,还必须考虑到人体在运动中不是单纯的受力体,人体运动是内力和外力互相作用的结果,虽然服从一般的力学规律,但有自身的特点。实践中跳跃的腾起角与投掷项目的出手角和理论值就相去甚远。或者说相关理论与观察事实不一致,这就需对理论的适用条件加以解释与说明,我们通常把这种解释与说明称为理论的还原,只有通过这种还原,才能使理论获得普适性价值,才能成为技术原理的内容。

2.确定技术原理基本内容的学科课程标准

所谓学科课程标准,是指按照技术原理本身的特点和理论性质,根据学科课程的性质与功能对技术原理的内容构成进行取舍。技术原理就是要为运动员打下扎实的技术理论基础,这一要求决定了技术原理的内容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内容的一般性,二是范围的限定性。

技术原理内容的一般性,首先意味着关于田径运动技术的最高规定性,这种最高规定性体现在技术的形式结构和技术基础两个方面,因而,动作要素分析与动作机制分析是技术原理的基本内容。其次,内容的一般性还意味着所论述问题的高层次规定性。高层次规定性决定了技术原理的普适性,因而对技术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范围的限定性与我们确定的技术原理的研究对象有密切关系。从学科课程标准来看,确定技术原理的基本内容时,应避免范围的过窄和过宽两种倾向。

根据上述两个标准,田径运动技术原理的基本内容主要应包括:技术结构分析,“结构-功能”机制分析,技术价值分析,运动成绩分析,技术载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与动作方式、方法的关系分析,技术形式与技术内容关系分析。(三)田径运动技术原理的逻辑构成

田径运动技术原理属实证性理论,即运用自然科学的认识成果,对实践中已存在的技术动作进行解释性描述,因而技术原理的逻辑结构是一种解释性结构。这里,解释是指从一般规律演绎出某一现象,或从某一类似的现象中归纳出一般规律。由此看来,两种解释就构成了技术原理的逻辑顺序。换言之,从方法论角度看,技术原理是一个演绎、归纳系统。这个认识与前面确定的构建技术原理体系的主线是相吻合的。根据技术原理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田径运动技术原理可划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叙事论,是对已存在的运动技术进行经验描述,即事实性陈述。这是构成技术原理的基础,具体包括技术的基本构件-运动动作分析、田径运动技术的一般结构分析、田径运动技术的特点与分类等内容。

第二个层次为因果论,是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从结构-功能的角度分析动作机制,揭示技术构成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因果论是田径运动技术原理的核心内容,但在理论体系中并不直接表现为最终认识成果,因果论只有经过理论还原才能运用于实践,但因果论显然具有基础的性质,是依据理论来进行技术价值判断和最终形成应用性理论的基础。因果论主要包括田径运动技术的理论基础;影响运动成绩的因素(主观因素:人体形态、结构、机能、运动素质;客观因素:场地、器材、设备、竞赛规则、竞赛环境)等内容。

第三层次为价值论,相当于技术原理中技术评定这一部分内容。如果说因果论是关于运动技术的合理性的论述,价值论则是关于运动技术的经济性与实效性的论述。价值论是对因果论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

第四层次为应用论,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应用论是一种还原性理论,因果论的形成与建立是以对技术构成要素的简化为代价的,而理论应用于实践时,必须把舍弃掉的种种因素重新考虑进去,以形成更高层次且符合实际情况的还原性理论。因此,在技术原理这一逻辑体系中,应用论是作为关于研究对象的最终认识成果而存在的。

从以上四个层面来构建田径运动技术原理的理论体系是基本可行的,前提是技术原理的知识积累必须达到一定数量,学科内容发展到一定程度。即使是这样的前提条件未完全成熟,构建一个相对稳定的体系结构也是必要和可能的,因为理论体系的确立本身就是学科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二、田径运动技术的共性(一)加速节奏

多年来,专家们都认为田径运动是为了获得最大加速度的运动,其最终目的是使人或器械获得最大离地或出手初速度。力量是获得加速度的基础,较大的腿部力量能使人或器械获较大离地或出手初速度。腿部力量是从事田径运动的基础,田径运动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腿部力量,只是具体项目不同所侧重的力量素质也不同。身高、腿长、臂长也与获得最大加速度有关。重心高、腿长、臂长有利于提高人或器械重心的高度,也有利于发挥人体速度杠杆的作用,这亦是田径运动员选材的依据之一。

1.田径运动的加速节奏

田径运动技术在关键部分都表现出加速节奏。如走跑的后蹬离地动作,跳跃的起跳离地和投掷器械的出手过程都显示加速节奏,其目的都是为人或器械获得最大离地或出手初速度,在离地或出手的刹那,作用力和加速度趋向于零而初速度增至最大。

2.连续动作的加速节奏

短跑和跨栏起跑后的加速跑,跳跃和投掷的最后助跑都应尽量保持加速节奏,在教学训练中常常会要求助跑的加速节奏。认识加速节奏对于田径运动技术教学、训练具有积极的意义。(二)发力顺序

走、跑、跳、投获最大初速度的关键是快速有序协调肌肉发力,使人与器械在用力过程中不断加速。人体各关节的肌肉看起来似乎是同时用力,但其中大关节总是首先产生活动,并按关节的大小表现出一定的先后顺序,运动生物力学把大关节首先产生活动称为“顺序性原理”。髋关节是位于身体重心附近的最大关节,是上体与下肢的联结处,髋关节周围的肌肉大而有力,但收缩速度相对较慢。在走、跑、跳、投等项目中,从髋关节开始发力能推动重心向前上方运动,然后膝、踝关节依次加速用力,最后加上趾关节的末节用力,使人体快速蹬离地面。走、跑、跳项目下肢的发力顺序完全符合运动生物力学从大肌肉、大力量、慢速度开始发力,直至小肌肉、小力量、快速度结束用力的顺序。投掷项目的最后用力同样是从髋部的蹬转开始发力,向下蹬腿表现为膝、踝关节的蹬撑,使腿部处于蹬而不直、含而不放的蓄力待发状态。当左腿完成支撑腿阶段,躯干完成转腰转体和挺胸形成“满弓”时,人体就完成了把肌肉突然拉长与扭紧的自下而上的蓄力过程。“满弓”是投掷项目最后用力特有的共同规律,是最佳的发力时机。“满弓”之后紧接左右腿的快速蹬伸,完成身体以髋部带动腰胸,以腰胸带动手臂,以肩、肘、腕的顺序加速用力,直至掌指关节,手指关节的末节用力,使器械出手时获得最大的初速度。末节用力的方向决定了器械自转的方向。最后用力是投掷项目技术的关键,而用力顺序是最后用力关键中的关键,也是走、跑项目的蹬地技术和跳跃项目起跳技术中关键的关键。这就决定了从髋部开始的发力顺序是田径运动走、跑、跳、投项目技术教学训练中的重点之所在。

目前,某些体育参考书中关于推铅球技术要领的描述是不正确的,如认为最后用力是从蹬腿开始的,这就违反了顺序性原理,造成了“把腿蹬直了再送转髋”的错误动作。(三)蹬摆配合与蹬撑配合

1.支撑腿与摆动腿之间的协调配合

研究资料证明,短跑的后蹬,起跳腿的蹬伸所产生的支撑反作用力是跑跳的主要动力,摆动腿的作用不仅是维持平衡,更重要的是其摆动动量带动了身体重心向前上方的运动,从而增强了跑跳的用力效果。摆动腿前摆的同时异侧臂也随之前摆,这是人类先天具有的最基本的协调动作。田径运动利用和发挥了摆臂的功能,摆臂既能促使人体在走、跑、跳中获得动态平衡,又能增强蹬地效果。摆臂在非助跑项目中也有重要作用,如摆臂和不摆臂的立定跳远成绩相差约20%。

2.蹬撑配合

无论采用直线还是滑步旋转等不同的预加速形式,到最后用力时都必须经过蹬撑配合的双腿支撑阶段,如推铅球最后用力时.右腿的蹬转和左腿的支撑用力就是典型的蹬撑配合。(四)支撑-退让-蹬伸

蹬地动作产生的反作用力是促使人体或器械向前运动的动力。走、跑、跳、投中的蹬地动作都经历了支撑-退让-蹬伸三个阶段。蹬地腿着地支撑的位置一般在重心之前,故着地支撑时产生的是阻力。虽然脚着地的位置在各项目中有所不同,但都要求脚着地积极快速地过渡到蹬伸,由于脚着地时人体所具有的动量,使着地时腿部伸肌被动拉长,表现为肌肉的离心收缩,称为退让工作,在一些教材中称为“缓冲”。退让能使身体重心更快地过渡到支撑腿,使蹬地动作有更多的力量通过身体重心。退让使伸肌在收缩之前被动拉长,使肌肉储备更多的弹性能,突然的退让更能增加肌肉的蹬伸力量。过去,田径专家曾用“跪撑”形象地说明了在支撑退让阶段的技术要求。在髋蹬送的前提下,膝关节蹬撑前跪,膝踝关节的伸肌被动拉长,可加强蹬伸用力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退让时力的峰值都大于蹬伸阶段力的峰值,如跳远起跳时,退让的冲量占起跳总冲量的87%。

力量训练的理论也证明,只进行蹬伸(克制)力量训练不能提高退让力量水平,同理,只进行退让力量训练也不能提高蹬伸(克制)力量水平。训练实践证明,由于不理解或不重视退让力量的训练,使运动员不具备与蹬伸力量相适应的退让力量,从而促使或加重了一些优秀运动员的膝、踝关节伤,并因此过早结束运动生涯。跑、跳、投等项目运动员都应重视对退让力量的认识,加强对退让力量的训练,使退让与蹬伸力量都得到均衡发展,这对提高田径运动成绩是非常必要的。(五)动量矩守恒和空中补偿原理

跑的腾空阶段、跨栏的腾空过栏、跳跃的腾空和投掷器械的空中运行,都必须遵循惯性定律、自由落体定律与动量矩守恒原理。

人体腾空时的总重心为抛物线轨迹。腾空的高度与远度都在人体离地腾空刹那就决定了,人体运用内力所完成的空中动作都不能改变总重心的抛物线轨迹,即所有空中动作都只能利用腾空的高度与远度,而不能改变腾空的高度与远度。(1)人体和器械在空中所具有的总动量矩(包括人体额、矢、纵三轴转动的动量矩)都必须在人体蹬离地面和器械离手刹那获得,人体腾空和器械离手后都保持从地面获得的动量矩的守恒,任何空中动作都只能利用动量矩,而不能创造动量矩。(2)相向补偿和旋转补偿是动量矩守恒原理在田径运动人体腾空中的具体应用。

① 相向补偿。在跑、跨栏、跳跃等项目的腾空状态,人体某部分肢体以一定大小的动量矩绕转轴的某一方向转动时,另一部分肢体便以大小相等的动量矩绕同一转轴向相反方向转动,这种现象称为“相向运动”,田径术语称为“相向补偿”。相向补偿的力学条件就是动量矩的矢量和等于零,如跨栏的攻栏动作、挺身式跳远中的挺身动作、背越式跳高中的背拱动作等都体现和运用了相向补偿。

② 旋转补偿。人体在空中减小或增大身体的转动惯量从而达到改变旋转角速度的现象,田径术语称为旋转补偿。动量矩守恒是指转动惯量与角速度的积守恒。腾空状态中某些要求角速度变化的动作可以通过改变转动惯量来实现,而转动惯量的改变是通过肌肉力量使身体的某些部分靠近转轴或远离转轴,即改变转动半径,从而使身体的转动惯量减小或增大。如走步式跳远为克服起跳时同时获得向前转动的动量矩,在空中采用了“走步”动作,向后摆的腿是伸直的,向前摆的腿是弯曲的。走步过程中两腿的转动惯量大小不等,向后的大于向前的,从而减缓了双腿围绕着总重心额状轴向后转动的角速度。同时在走步时向前摆臂是直的,向后摆臂是曲的,使双臂增大了向前的转动半径和转动惯量,达到了减慢上体向前的转动角速度。由于双腿与双臂的协调配合,同时减慢了上体向前和双腿向后的转动角速度,克服了空中上体向前的转动,保持了空中的平衡。在有些田径运动技术中,“相向补偿”和“旋转补偿”是同时存在的,如背越式跳高中的背拱动作,既是相向补偿,又是旋转补偿。身体过竿之后,上肢上体和双腿伸展表现为相向补偿,同时增大了旋转半径和转动惯量,起到了减慢旋转角速度使落地动作更为安全的“旋转补偿”的目的。第三节 田径运动训练基本理论

田径运动训练是由身体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训练、恢复训练、理论学习等内容所组成。这些构成因素综合地表现为田径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竞技能力。田径运动各项训练内容的关系相当复杂,总的来说,表现为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一、身体训练

身体训练是指发展运动员的速度、力量、耐力、柔韧及灵敏等身体素质的训练。身体训练水平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竞技能力水平,因此身体训练是田径运动训练中最重要的训练内容。身体训练分为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

一般身体训练的任务是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提高机体器官系统的功能,为专项训练奠定基础。一般身体训练水平较高的运动员,能承受较大训练负荷,能较好、较快地掌握和完善专项技术,减少伤病,延长运动寿命。

一般身体训练的内容广泛,发展一般身体素质的方法和手段很多,通常采用快跑、跳跃、抛投、体操、游泳、滑冰、游戏等手段。进行一般身体训练时,应着重选择那些对身体有全面影响的练习,同时在选择一般身体训练的手段时,要适度考虑专项的特点。

专项身体训练的任务是发展与专项有密切关系、能直接促进掌握专项技术和提高专项成绩的身体素质。如短跑运动员的位移速度、跳跃运动员的速度力量、投掷运动员的动作速度等。专项身体训练手段的选择务必要与专项的用力性质、用力顺序、动作幅度及紧张程度一致或相似。在实践过程中,往往采用专项分解动作来发展某一专项素质,如短跑运动员用单腿跳发展位移速度、跳高运动员用“跳深”练习发展速度力量、标枪运动员用垒球掷远发展动作速度。

根据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训练任务,要有针对性地安排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训练水平较低的少年儿童运动员应以一般身体训练为主;训练水平较高的运动员,应减少一般身体圳练,增加专项身体训练。(一)力量训练

力量是人体或身体某部分肌肉在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它是各项目最基本的素质,是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成绩的关键素质之一。按运动时肌肉克服阻力的表现形式进行分类,力量可以分为绝对力量、相对力量、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

1.绝对力量训练

绝对力量(最大力量)是指身体或身体某部分肌肉克服最大阻力的能力。最大力量的增长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依靠肌肉内协调能力的改善,即提高神经系统的指挥能力,以动员更多的运动单位参与工作,提高肌纤维收缩同步化的程度,提高肌肉群之间的协调性。二是通过增大肌肉生理横断面,从而增加肌肉收缩力量。

发展最大力量最常用的手段是负重抗阻力练习,其效果取决于负荷强度、练习次数、练习组数、组间间歇等因素。负荷强度以本人最大负荷的65%~95%为宜。100%的最大负荷强度要慎用或少用。练习次数以3~10次、练习组数以5~8组为宜。练习时应尽快完成动作。组间休息3分钟。

2.相对力量训练

相对力量是指人体每千克体重所具备的绝对力量。相对力量表达式为:相对力量=绝对力量(千克)/体重(千克)。

发展相对力量主要通过提高神经肌肉的协调性增加绝对力量,有利于增长力量,同时控制体重。发展相对力量的基本方法,是用85%以上的负荷强度,以动员更多的运动神经元兴奋,使更多的运动单位参与工作。练习次数为3次,练习组数为6~10组,组间充分休息。

3.速度力量训练

速度力量是指肌肉在运动时快速克服阻力的能力。速度力量是速度和力量的综合特征。运动员在完成动作时所用力量越大、时间越短,所表现的速度力量就越大。短跑、跳跃、投掷项目的运动成绩主要取决于关键动作的速度力量。

提高速度力量往往采用发展力量素质的练习手段。可采用负重或不负重练习。负重练习时,一般以40%~60%重量负荷,练习次数为5~10次,练习组数为3~6组,组间休息要充分。利用各种跳跃或跑的练习可以有效地发展速度力量,如单足跳、多级跳、跳深等。在速度力量练习时,务必注意加快动作频率。

4.力量耐力训练

力量耐力是指运动时肌肉长时间克服一定阻力的能力。阻力越大,运动持续时间就越短。力量耐力尤其对中长距离跑项目有重要意义。

力量耐力水平以绝对力量水平为基础,在获得一定绝对力量的基础上,决定力量耐力的主要因素转变为有氧代谢能力。(二)速度训练

速度是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是直接决定田径许多项目运动成绩的关键因素,如短跑的跑速、跳远的起跳速度、投掷的器械出手速度等。速度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动作频率。

1.反应速度

反应速度是指运动员对外界刺激快速应答的能力,主要由反射弧各环节器官系统的机能、神经反射通路的传导速度所决定。反应速度除受遗传因素影响外,外界刺激的强度也起很大作用。在一定生理范围内,刺激强度越大,引起的反应也就越快。

注意力集中的程度也影响反应速度。据研究,当肌肉处于待发状态后的1.5~8秒之间时,反应速度最快,比处于放松状态时快60%。反应速度对径赛运动员,特别是对短跑、跨栏运动员有重要意义。

提高运动员的反应速度主要利用各种信号(枪声、掌声、口令等)刺激运动员,使其做出快速反应来实现训练,如短跑运动员听枪声起跑的练习。

2.动作速度

动作速度是指运动员快速完成动作的能力。它是在完成某一动作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如投掷项目最后器械出手过程中的动作速度。

发展动作速度主要是通过快速重复完成某一动作的练习来实现,如跳远起跳动作、推铅球滑步收腿动作、掷标枪出手时的鞭打动作等。

3.动作频率

动作频率是指运动员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相同动作的次数,如赛跑运动员的步频等。发展动作频率的方法与发展动作速度相同。短跑运动员经常通过快速高抬腿跑发展步频。(三)耐力训练

耐力是指运动员长时间工作抵抗疲劳的能力。疲劳是运动训练后的必然结果,会使机体的工作能力下降,从而导致运动能力下降,所以疲劳是运动训练和比赛的障碍。但通过合理利用疲劳后的超量恢复,可有效提高机体的耐力水平。

耐力素质可分为一般耐力和专项耐力。从人体运动供能的主要渠道来说,又分为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

1.一般耐力

一般耐力是指运动员在长时间的中小强度运动中抗疲劳的能力。长时间的运动主要靠有氧代谢供能,故又称为有氧耐力。一般耐力对长跑等项目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对那些主要靠无氧代谢供能的项目来说,一般耐力虽不直接影响专项成绩,但由于一般耐力训练具有能使运动员增大吸氧量、改善运动员的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功能,而这正是运动员发展和提高其他素质、承受大负荷训练和大负荷训练后恢复的基础,因此也有重要意义。

影响一般耐力的主要因素是最大吸氧量、氧的利用率及心脏循环率、糖原储备及机体机能工作节省化水平等。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对一般耐力也有直接的影响。

一般耐力主要采用持续训练法和间歇训练法来发展,其手段应选择能使运动员获得最大摄氧量的持续活动,最常用的训练手段有30分钟以上的匀速跑、越野跑、1~2分钟的间歇跑、滑冰、游泳、球类运动及自行车运动等。负荷强度以心跳次数在150~160次/分为宜。可参照芬兰生理学家卡沃宁提出的进行有氧耐力训练心率保持公式来掌握负荷:负荷强度=安静时心率(最大心率-安静心率)×60%。心率控制在这个水平可增加心输出量,最大摄氧量可达80%左右。

2.专项耐力

专项耐力是指运动员在一定时间内持续进行大强度专项运动的能力。项目不同,专项耐力的表现形式也不同。长距离及超长距离项目以有氧耐力为特征,中跑项目的专项耐力可能以无氧耐力有氧耐力各半,短跑、跨栏、跳跃等项目以无氧耐力为特征,而投掷项目以力量耐力为主要特征。

专项耐力训练必须根据专项特点来进行,例如跑的项目主要采用大强度的专项距离或超专项距离的反复跑、变速跑、间歇跑等进行训练,而跳跃、投掷则采用练习难度或负荷重量大于比赛需要的训练手段来提高专项耐力。(四)柔韧训练

柔韧是指人体大幅度完成动作的能力。柔韧能力由人体关节活动灵活性、肌肉和韧带的伸展性与弹性,以及肌肉紧张与放松的协调性所决定。在田径技术动作中,柔韧能力决定动作幅度,从而决定动作的效果,如短跑运动大幅度的“摆蹬”动作、跨栏运动的“攻摆”上栏动作、跳高运动的过竿“背弓”动作、跳远运动的空中“走步”动作及投掷运动的超越器械动作等。

柔韧训练的基本方法是拉伸法,可采用主动性和被动性拉伸练习。训练时要掌握好练习的强度和幅度,以免肌肉拉伤。因此,练习时用力程度要逐渐加大,以运动员稍感拉紧和微疼为止。柔韧练习一般在准备活动中身体发热后进行。专项需要应进行专门的柔韧发展训练,如跨栏过栏动作需要的髋关节的柔韧性练习。柔韧练习需要长期坚持进行。(五)灵敏训练

灵敏是指运动员在各种突然变换动作的条件下,迅速和准确地改变身体运动的能力。灵敏表现为人体的动作过程,但从源头判断,灵敏首先表现为人的观察力、判断力和反应速度,其次表现为人的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再次表现为人的力量、速度和柔韧,以及动作技能数量和巩固程度。

发展灵敏的主要手段是相对复杂的运动方法,如体操、技巧、武术、球类、游戏、滑冰和各种跑、跳、跨栏与接力等。灵敏性训练时,要注意密切结合专项特点,提高专项灵敏性;训练手段要经常变换,以提高运动员分析器官的机能;在精力充沛的状态下进行训练,提高训练效果。二、技术训练

技术训练的任务是学习和掌握先进的运动技术,并形成具有个人特点的技术特长,以有效地发挥机体的机能。

田径运动技术的特点是技术基本结构和技术环节都是相对固定的,不同的是技术细节(技术的个人特点)。因此,田径运动技术是周期性和混合性动作,便于运动生物力学研究,同时也便于确立“标准规范技术”。

为了掌握规范技术和形成个人特点,技术训练中要注意如下问题。

1.身体素质是掌握运动技术的基础

如跳高运动员没有起跳的速度力量能力,就无法掌握快速起跳的技术。因此,运动员要掌握规范技术、形成个人的技术特点,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身体训练水平越高,技术掌握得就越好。

2.要抓住关键技术反复训练

田径运动各项目均有各自的技术关键。如短跑的蹬摆配合技术、跨栏跑的“跨栏步”技术、跳跃项目的助跑与起跳结合技术、投掷项目的最后用力动作技术。掌握关键技术可以提高技术的效果。

3.技术训练要贯穿于训练工作的始终

因为运动技术是大脑建立的一种暂时性的神经联系,身体训练水平经常处于消长不定的状态。因此,技术训练要贯穿于训练工作的始终。

在全年训练中,准备期应以学习和改进基本技术为主,注意提高技术基本结构及其衔接的质量;比赛期应以提高专项完整技术为主,注意提高关键技术环节动作质量。技术训练的主要方法有分解法、完整法、重复法、变换法和比赛法等。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如初步掌握运动技术阶段采用分解法和重复法,提高运动技术阶段采用完整法和比赛法。

4.不断探索形成运动技术的个人特点

合理有效地完成动作的方法是一种理想的模式,通常是经过科学总结众多优秀运动员经验的结果。在运动员学习先进技术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结合个体的具体情况,细致分析,大胆探索,把个人的特点融入技术结构中,从而形成个人特长,提高技术的实效性。三、战术训练

田径运动战术就是在比赛中根据对手和外部条件,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争取创造优异运动成绩而采用的方法。

田径运动竞赛中,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战术,如短跑比赛的战术主要体现在预赛中争取出线前提下保存体力,以便在决赛中全力以赴地战胜对手;中长跑比赛的战术体现在根据自己和对手的特点,确定在比赛中采用匀速跑、变速跑、领跑、跟跑的方略,以便在最后阶段率先冲过终点;跳高比赛体现在确定起跳高度和免跳的时机上;投掷项目比赛则体现在力争率先投出最好成绩,为获胜创造心理优势等。

田径运动员的战术效果取决于最有效地运用自己的优势、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天气、风向、风力、场地、器材等),以及抓住对手的弱点和错误并及时发挥自己的长处。因此,在战术训练中,应该培养运动员具有合理分配体力、迅速判断意外情况并迅速采取有效对策的能力。在制定比赛战术前,应详细了解比赛规模、场地器材条件、对手水平与特点、竞赛规程和规则、裁判方法及气候等情况。认真地制定战术方案,在比赛中从实际情况出发,适当地调整实践战术设想,是战术训练的最有效的方法。四、心理训练

田径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水平高,能有效地发挥身体、技术和战术水平,在比赛时提高运动成绩。田径运动员心理训练的内容是发展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可参用《运动心理学》中某些方法进行训练。但是,提高田径运动员专项比赛能力、掌握完善专项技术、树立自信心是增强心理机能的基本途径。五、恢复训练

大负荷训练是现代田径运动训练的重要特征之一。大负荷训练必然使运动员身心产生疲劳,疲劳产生后必须及时采取措施,使身心得以恢复,这样才能继续参加训练和比赛。否则会形成过度疲劳造成训练中断。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恢复训练在田径运动训练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应及时合理地调整训练计划、训练方法手段、训练负荷、训练组织形式等,调整运动员机体机能状况,从而加速运动员恢复过程。

应适当地走出生活和训练环境,观赏自然景色,参与文娱活动,转移注意力,消除紧张心理状态,使运动员中枢神经系统和肌肉的紧张程度得以缓解,使机体的机能系统恢复到平常水平。

应当用水疗、按摩、理疗、吸氧、针刺、气功和药物等方法尽快消除全身疲劳,及时补充能量,恢复机体工作能力。六、理论学习

现代田径运动水平已达到很高的程度,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外比赛中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运动员必须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才能自觉地进行系统科学的运动训练和比赛。因此,田径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训练的效果,最终提高训练水平,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此,教练员应根据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文化程度、训练年限等,系统安排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运动员的理论水平。

运动员理论学习的内容有解剖学、生理学、保健学、营养学、生物力学、教育学、心理学、训练学、社会学等基本的理论与知识。具体的知识点为专项应该发展的肌肉、身体素质发展的生理学依据、主要预防的运动损伤、恢复的方法和手段、训练竞赛需要的营养、专项技术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训练过程的教育教学特点,以及竞赛要求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点等。

提高运动员理论水平的基本方法有:给运动员定期举行讲座或专题报告、教练员与运动员共同讨论相关的问题、运动员阅读专业文献资料、观看技术动作分析的影片或录像,以及进行个人技术分析与训练总结等。

田径运动训练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采取各种有效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挖掘人体运动潜能的过程。目前,人们已经总结出很多科学的田径训练理论指导田径运动实践,但有许多田径理论问题尚未完全掌握,如运动成绩提高的更深层次的规律、更加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的原理、更加有效提高身体素质的训练方法与手等,这都需要我们不断实践学习,不断进行研究和总结,不断创新,为21世纪更好地普及与提高田径运动水平服务。第二章 田径运动训练的科学控制第一节 田径训练的基本原则

运动训练是一种专门组织的教育过程,它同任何事物一样,有着自身的客观规律。运动训练原则是运动训练过程的客观规律的反映,是运动训练实践普遍经验概括和研究成果的结晶,是进行运动训练必须遵循的准则。田径运动训练是运动训练的组成部分,因此田径运动训练也必须遵循运动训练原则。一、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

一般训练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多种身体练习、训练方法和手段,全面提高运动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发展运动素质,改善身体形态和心理品质,掌握一些有利于提高专项的其他项目的运动技术和理论知识。其目的是为专项运动打好坚实的基础。

专项训练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专项运动本身的动作,以及与专项运动动作相似的练习,提高专项运动水平所需的机能,发展专项运动素质和心理品质,掌握专项运动的技术、战术和理论知识。专项训练的内容和手段较少,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提高运动员的专项运动成绩。

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就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要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运动员的水平和不同的训练时间、阶段的任务,恰当地安排两者的比重。

在田径运动训练中,必须把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结合起来。田径运动项目较多,各项目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要求,但只有在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较大幅度地提高专项运动能力和专项成绩。身体素质是互相联系的,为了使某一身体素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就必须相应发展其他素质。如短跑运动员要获得最大的速度,必须具备相应的力量素质、速度耐力素质和良好的协调性、灵敏性。运动员具有较高的身体素质全面发展水平,才能掌握先进的技术,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适应现代运动训练中大负荷和年度训练中多周期的特点,在当今频繁的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当然,在训练中必须依据专项特点、训练水平和训练任务,最恰当地安排一般训练的专项训练的比重。对于青少年运动员,在基础训练阶段,一般身体训练的比重应相对较大,否则,过多采取专项训练的内容和手段,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是不利的。而对于高水平运动员来说,已经具备了身体、战术训练的坚实基础,在他们的训练安排中也可以把专项训练作为进一步提高训练水平的基础。因此,在田径运动训练中贯彻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最关键的是安排好两者的比重。二、区别对待原则

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要根据运动员的个人特点,有针对性地确定训练任务,选择训练方法、手段和安排运动负荷。

运动员的个人特点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身体条件、训练水平、心理品质等各个方面。

为了贯彻区别对待原则,首先要深入了解和掌握运动员的个体特征,切实掌握每个运动员的思想、学习、身体素质和技术、战术情况,正确安排训练计划,采取有针对性的训练内容和手段进行科学训练。在训练过程中除了对全队提高一般性的统一要求外,还必须针对每个运动员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制订的训练计划既要有全队的,又要有个人的。例如,对身体质较差的选取针对性的方法手段,发展其身体素质;对技术较好的提出更高的要求等。由于运动员的身高、身体素质发展水平不同,对跑的步长、步频等的要求也应有所不同。同样,跳跃和投掷各项目运动员的技术也应具有个人特点。在安排运动量的强度时也应依据运动员的年龄、训练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区别对待。在训练中,依据运动员的特点区别对待,才能提高每个运动员训练水平和运动成绩。三、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是指在训练过程中,根据训练任务、训练对象的水平,逐步地有节奏地加大运动负荷,直至最大限。

训练过程中应循序渐进地加大运动负荷。增加运动负荷应以身体健康状况和机体能力为依据。一般运动负荷的增加应按照适应-加大-再适应-再加大的原则进行,做到运动负荷大、中、小相结合,节奏分明,并掌握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适当休息,有节奏地增加运动负荷有助于提高机体工作能力。大运动负荷对于少年儿童运动员来说尤为重要。

适当搭配负荷量和负荷强度。运动负荷量和强度有三种不同的搭配方式,但运动负荷的增大一般是从增加数量、时间开始,首先增加每次训练课完成的次数,在适应了这一负荷量之后,再逐渐增加练习强度。在增加负荷强度的同时,有时要减少一些负荷量。

安排运动负荷必须考虑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区别对待。有时还要考虑到各专项特点以及其他活动的负荷。如在一天内有足球教学课或滑冰训练课,在进行田径训练时,就应减少下肢力量练习,而适当增加躯干和上肢力量练习。

在尽可能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的同时,应加强医务监督和恢复手段的运用。四、系统的不间断性原则

系统的不间断性原则是指从初期训练到出现优异运动成绩,直至运动寿命终结的长期训练过程中,都应按照一定的顺序,持续不断地进行训练。“按照一定的顺序”,是指在训练的全过程中,无论训练内容的选择和训练,训练手段和方法的采用,以及训练各时期和阶段的任务和要求,都应根据它们的内在联系,有顺序地合理安排循序渐进地逐步提高。

系统的不间断性原则要求我们在田径训练时必须按计划、系统地、不间断地进行。

田径运动训练内容和训练手段的选择,以及各训练时期的训练任务的提出,一般都要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的要求进行安排。

运动员训练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田径运动训练中,只有坚持全年、多年的不间断的训练,才能使训练水平逐步提高。但这种不间断,并不排除在训练过程中安排适当地间歇和调整时间。只有科学地安排间歇和调整,才能更好地保证训练系统的不间断进行。五、周期性原则

运动训练的周期性原则是指运动训练过程以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方式进行,后一个循环在前一个循环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训练的要求,使运动员在周而复始的循环中创造专项优异成绩。

田径运动多年系统训练是以年度训练为基本周期,年度训练一般又分为三个训练时期,即准备期、竞赛期和调整期,但是现在随着田径比赛机会和次数的增多,年度训练已由单周期、双周期向多周期发展。

在田径运动训练中,全年训练周期的划分应适应比赛的需要;应控制和调整每个大周期中各训练时期的时限;应注意各大周期衔接,并安排好小周期和每次课的训练,保证大周期训练任务的完成。第二节 田径训练计划的制订

田径训练计划是对未来训练过程预先做出的理论设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计划就是“预”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运动训练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规划了实现由运动员的现实状态向目标状态转移的通路,使运动训练过程的所有参与者了解如何训练才有可能完成训练指标,使对训练成果的预测能够实现。并且围绕着所制订的训练计划的贯彻与实施,统一教练员、运动员、科学工作者医务监督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及后勤人员等所有训练过程参与者的认识和行动。(2)通过田径运动训练计划的制订把训练过程的目标具体化为若干独立而又彼此联系的训练任务和形式,并进一步具体化为若干按特定要求进行的练习。运动员逐一地去完成这些练习,逐一地实现各个课次的训练任务和要求,就会一步步地逼近并最终完成训练的目标。(3)田径运动训练计划是对运动训练过程进行必要的调节和有效控制的基础。通过制订和实施运动训练计划,可以对“诊断”“指标”等环节的状况做出适宜的评定。这是保证运动训练过程顺利完成的重要条件之一。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田径运动训练计划进行不同的分类。按田径运动训练计划时间跨度的大小,可将其分为多年训练计划、年度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及课训练计划五种。一、多年训练计划的制订

多年田径训练计划所涉及的时间跨度自两年起至十几年。按照田径训练计划的时间跨度与运动员这个运动生涯的相互关系,多年训练计划可分为全过程的与区间性的。(一)全过程多年训练计订

全过程多年田径训练计划是对运动员从开始参加训练,达到高度的竞技运动水平,直到停止训练活动这一全过程的整体规划。由于运动员能否坚持多年系统的训练到受包括社会影响在内的多种因素的制约,而且全过程的田径训练又要持续十几年以至更多的时间,因此,关于全过程多年田径训练计划及实施的理想完整实例较少。人们主要通过对多年坚持系统训练的优秀运动员训练经历的回顾,从理论上概括和归纳出全过程多年田径训练计划的基本要点。

对于全过程多年训练计划的阶段划分,不同国家的田径运动训练学理论学者做出了不同的概括和归纳。例如,德国的哈雷·惠格认为可分为初期训练和高水平竞技训练两个大的阶段。初期训练阶段又可以分为基础训练、建设训练和连接训练三个小阶段。

联邦德国训练学界比较一致地认为运动员多年训练的全过程应该划分为基础训练阶段、建设训练阶段、竞技训练阶段及高水平竞技训练阶段四个部分。(二)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