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钩沉(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1 16:30:35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古代史钩沉

古代史钩沉试读:

简介

中国历史太长,讲历史多离不开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皇皇盛世,几乎一样长久的变乱年代则常被轻描淡写。但是,可以这样说,每一个大一统时代的光明,都在前一个变乱年代里孕育。新一段历史的起草往往不在盛世之初,而在乱世之末。刀枪剑战和巧言虚辞交加的春秋战国时代、多族碰撞与殷殷礼佛的两晋南北朝时代、更国换帝如走马灯的五代十国时代、脆弱的统一孱弱的军事与超级发达的文化并存的宋辽金蒙时代,都各有各的气质。乱象纷呈,变乱使一切俱废重组,乱世有一切重新开始的期待。乱世可展示最彻底的人性,乱世中有最多传奇的人与事,乱世更有故事。

第一章 盘点帝王

中国皇帝之最

历代王朝中,帝王最多的是商朝,自汤至纣,共历31王。

历代王朝中,帝王最少的是王莽新朝,仅历一帝。

历代王朝中,帝王平均寿命最长的是五代十国时期的面唐,平均每帝享年54岁。

历代王朝中,帝王平均寿命最短的是北朝时的北周,平均每帝仅享年22岁。

历代王朝中,统治中国最长时间的是清朝,自1644年开始至1911年灭亡,共267年,历10帝,平均每帝在位约27年。

历代王朝中,统治中国最短时间的是北辽,自1122年3月至1123年灭亡,才19个月,历4帝,平均每帝在位不足5个月。

中国历史上最早称皇帝的是秦始皇嬴政,在位的时间是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10年。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是清朝的宣统,即爱新觉罗,溥仪,他在位的时间是1909年至1911年。

历代王朝中,寿命最长的皇帝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享年88岁。

历代王朝中,寿命最短的皇帝是东汉殇帝,名刘隆,不到一岁即夭折。也是即位时年龄最小的皇帝,才出生100天。

即位时年龄最大的皇帝是女皇武则天,67岁即位为武周皇帝。五代十国的荆南王高季兴即位时也是67岁。

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是清朝的康熙,在位62年。

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是金末帝完颜承麟,仅仅一天即战死。

嫔姬最多的是晋武帝,后宫佳丽达一万多人。

子女最多的是清朝的康熙皇帝,男孩36人,女孩20人。

康熙与皇父顺治帝和生母孝康章皇后

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康熙帝玄烨出生在紫禁城内景仁宫,父亲是清朝人关后第一位皇帝,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生母为当时还是妃子的佟佳氏,汉军镶黄旗都统佟图赖之女。这时,福临17岁,佟佳氏15岁。玄烨是福临第三子,也是他和佟妃唯一的孩子。为更好地了解玄烨与其皇父、生母的关系,需要将时间的指针,暂且拨回他降生前的岁月。

一、宫中风云

玄烨的曾祖努尔哈赤,曾是明代东北地区建州女真部首领。建州女真是女真族的一个支系。明朝末年,努尔哈赤东征西讨,励精图治,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玄烨的祖父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国号为清,建元崇德,并改称满洲。他统治后期,雄踞关外的满洲与明朝的政治、军事较量,已见分晓,明亡在即,清军人关指日可待。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皇太极突然病逝。按照满洲习俗,他生前未立储嗣,玄烨的叔祖睿亲王多尔衮与叔父肃亲王豪格争位激烈,相持不下,清朝夺取全国政权前夕,内部竟出现继统危机。在此关键时刻,玄烨的祖母,皇太极的妃子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即孝庄文皇后,孝庄为其谥号,后人习惯称其为孝庄,本书亦从此称呼)联合图赖、索尼、鳌拜等两黄旗重臣,并取得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等人支持,使其6岁的儿子福临继承帝位(即顺治帝),危机得以平复。数月后(1644年5月),清军人关,建立对全国的统治。已成为皇太后的孝庄保护幼子福临,在与觊觎皇位的摄政王多尔衮的长期斗争中,获取胜利,继而又指导福临,逐步掌握了清朝的军政大权,她为巩固清朝的皇权统治,做出重要贡献。

孝庄母子相依为命,历尽险阻,本应两心相通,感情弥深,然而福临长大后,不同的政治见解,为他们的关系蒙上了阴影。

清朝人关初期,满洲贵族在满汉关系问题上,始终存在分歧。福临是在汉族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代表,他于顺治八年(1651年)亲政后,基本上遵循了多尔衮摄政时期的大政方针,不断改善满汉关系,在首崇满洲的前提下,给予汉臣一些权力,以期进一步缓和满汉民族矛盾,扩大统治基础,达到完成统一大业,巩固清朝统治的最终目的。可是,在他采取一系列有关举措的过程中,也出现不少偏差,如过分推崇汉族文化,忽视满族的文化习俗,不能很好地团结满、蒙贵族等等。

作为满洲贵族年长的一代,孝庄与她长期倚靠的两黄旗大臣索尼,鳌拜、遏必隆等人,都曾备尝创业的艰辛,深知清朝大业来之不易,对福临的做法不以为然,认为这将动摇清朝的统治。另一方面,他们阅历丰富,更为理智,清楚地看出福临的缺点、弱点,特别是某些偏激处,希望予以匡正。由于双方不能相互理解,加之福临随着年纪的增长,我行我素的趋向日渐明显,母子间隔阂逐步加深,这突出体现在福临的婚姻问题上。

孝庄从维护满蒙贵族联盟出发,坚持皇太极推行的满蒙贵族联姻政策,先后为儿子挑选了5位博尔济吉特氏蒙古后妃;而福临却与这些来自额娘家乡的少女们格格不入,形同路人,废掉第一位皇后(孝庄的亲侄女),又疏远第二位皇后(孝庄的亲侄孙女,即孝惠章皇后),3位蒙古妃子也受到冷落。顺治十三年后,福临独宠皇贵妃董鄂氏,对于包括玄烨生母、庶妃佟佳氏在内的其他妃嫔,更为不屑一顾。他这种爱情至上,不考虑政治效果,有损满蒙联盟的行为,使孝庄与满洲重臣深感失望和不满,母子对立严重,彼此都为之痛苦不堪。

在清朝最高统治集团内部,即孝庄和福临之间出现矛盾,并日益尖锐的氛围中,玄烨于顺治十一年三月降生人世,并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一客观形势的影响。

二、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

玄烨似乎有些生不逢时,他人生的最初阶段,竟与皇父和董鄂妃的生死之恋相始终:顺治十二年,玄烨两岁,福临与董鄂氏相爱。十三年,玄烨3岁,董鄂氏人宫,被封为皇贵妃。十四年,玄烨4岁,十月董鄂妃生子(皇四子),福临欣喜万分,称为朕第一子,举行隆重庆典,以示这位诞生未几的婴儿,将是未来的皇位继承人。十五年,玄烨5岁,年初皇四子病逝,被迫封为荣亲王,福临、董鄂妃痛失娇儿,心灵创伤久久难以平复。十七年,玄烨7岁,八月董鄂妃病逝,福临痛不欲生,五个月后(十八年正月)也撒手人寰,年仅24岁。在此期间,福临始终处于同董鄂妃的热恋中,对待小玄烨,自然不能予以足够的关注和爱抚。

清制,皇子、皇女出生后,概由乳母、保姆等哺育、服侍,与亲生额娘分居两处,平日不常相见。对玄烨来说还不仅如此,他为避痘,两三岁时,就被迁往紫禁城外北长街路东的一座府邸(雍正帝继位后改称福佑寺)养育。因不住宫内,他与生母佟佳氏接触的机会也很少。顺治十五、六年后,玄烨出了天花,具有免疫力,才重返皇宫,但与皇父、生母聚首之日,已剩无几。玄烨暮年曾忆及儿时情景:世祖章皇帝(顺治帝福临)因朕幼年时,未经出痘,令保姆护视于紫禁城外,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此朕六十年来抱歉之处。玄烨8岁登极,富有四海,却不曾像一般人那样,充分感受生身父母之爱,这是他童年即有的渴望,至死未释于怀。

三、继承人选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七日,福临因出天花卒于养心殿,遗诏命皇三子玄烨继位。福临真的属意于玄烨吗?(清圣祖实录)记载,玄烨六龄(顺治十六年)时,尝偕世祖皇二子福全、皇五子常宁,问安宫中,世祖各问其志。常宁只有3岁,不能回答;福全说长大了愿为贤王;玄烨则告诉皇父:我长大了愿效法皇父,勤勉尽力,世祖皇帝于是遂属意焉。

可是,(汤若望传)一书中说,福临去世前考虑皇位继承人选时,想到了一位从兄弟,但是皇太后和亲王们底见解,都是愿意皇帝从皇子中选择一位继位者。皇帝使人问汤若望底意见。汤若望完全立于皇太后一方面,而认(为)被皇太后选择的一位太子,为最合适的继位者。皇帝最后受到汤若望底劝促,舍去一位年龄较长的皇子(福全),而封一位庶出的,还不到七岁的皇子(玄烨)为帝位之继承者。所以做此选择,是因为这位年龄较幼的太子,在髫龄时已经出过天花,不会再受到这种病症的伤害。

福临属意的这位从兄弟,很可能是指安亲王岳乐,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饶馀郡王阿巴泰之子。清人关初年,岳乐率军南北征伐,曾击败张献忠农民起义军,参与议政,掌部院事务,具有军、政两方面丰富经验。岳乐逝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福临去世时,他正值盛年,是福临所有从兄弟中很突出的——位。

福临舍子传兄的想法,也同下述两种因素有关。

福临去世前,清廷内部开明派与保守派之间矛盾突出,在一系列大政方针问题上,福临同孝庄、索尼等人存在分歧,双方关系很紧张。如果8岁的玄烨继位,反对振的主张立即占据优势,福临的治国方针与举措将受到很大影响。他想传位于岳乐,说明后者是支持他的政治举措的。

福临亲政的第三年,即顺治十年,急于前去盛京(沈阳)谒陵,经群臣劝阻,未能成行,延至翌年七月。起程前,满汉大臣又以战事尚未结束、国帑不足等为由,再行劝阻。时乌金王(郑亲王济尔哈朗)亦言之。上曰,朕去后,尔即有天下可也。王曰,昔先皇顾命,以圣躬相托,非以天下与臣,今所言专欲保护圣躬耳,万一不测奈何。上曰,如欲大位者,听为之耳,若再言,即革汝仪卫。是月晦,罢行。中外称庆。济尔哈朗是福临的从叔父,曾与摄政王多尔衮共同辅政。福临让济尔哈朗称帝自为,显然是恼怒之下,意气用事之言,但却反映出他头脑中,还有清朝入关前军事民主制(共主国政,皇位由推举产生等)习俗的残余,而子承父位的封建正统观念,起码是不明确的。

玄烨自幼与皇父相处无多,很少得到父爱,在决定他一生命运的皇位继承人问题上,又多亏祖母孝庄的坚持。这种情形下,他对皇父又如何看待呢?

四、为父翻案,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九日,玄烨即位,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等四辅臣辅政,已成为太皇太后的孝庄,掌有清朝大政方针的决定权。

福临去世后由清廷公布的遗诏中,历数他当政期间的14条错误,如纪纲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谟烈,渐习汉俗,于淳朴旧制日有更张,以致国治未臻,民生未遂,朕于诸王、贝勒等……情谊睽隔,友爱之道未周。满洲诸臣……朕不能信任,有才莫展……而委任汉官……以致满臣无心任事,等等。这些自责之辞,并非福临本意,何况出天花后,病势凶猛,神志恍惚,从发病到去世不足六天,其间不可能静思默想,总结失误。所以,遗诏只能是在孝庄及辅臣授意下,由某位大臣写成,表明了他们对福临的看法。这实际上全面否定了福临的政绩,认为他的所做所为,已在一定程度上危害到清朝统治。

福临去世前的担忧,竟很快成为现实,但他不曾料到的是,数年后,他的稚子玄烨又为其翻案,并重新遵循他生前的方针、国策。这从玄烨指示臣工为皇考撰写的碑文中,明显反映出来。

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玄烨躬亲大政,翌年正月,建顺治帝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强调福临勤学好问,择满汉词臣,充经筵日讲官。于景运门内建值房,令翰林官直宿备顾问。经书史册,手不释卷,遂知性知天,洞悉至道。旁及诸子百家,莫不博涉,得其要领。亲视太学,释奠先师,发帑金,崇其庙貌。立贤无方,丁亥、己亥,再举会试,间广额数,以罗人才。视满汉如一体,遇文武无重轻。

与福临遗诏对照,碑文对福临的评价,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它在褒扬福临的同时,间接批评辅臣独崇满洲,贬抑汉臣等错误做法,为其后清除鳌拜集团,做了政治舆论准备。

碑文体现了玄烨对皇考的景仰。他亲政后,对清廷内部满汉关系之争,祖母、皇考选择后妃之争,皇考与董鄂妃的悲剧,皇考宾天后保守派政治主张给王朝带来的危害等问题,进行总结;并通过自己数年的理政实践,对皇考生前国策、方针的正确方面,不断加深认识。他从中认真汲取经验教训,对其为政之道和生活作风,都产生了十分有益的影响。

实际上,碑文还意味着孝庄对儿子的认识,已与七年前即顺治十八年正月有很大不同。现实使她觉察到自己的失误,转而支持孙儿的看法。孝庄能够撇开个人的荣辱得失,以王朝的最高利益为准绳,及时校正错误,表现出政治家的博大胸怀。这种举措也为少年玄烨树立了榜样,使孙儿对她更为饮佩,祖孙关系更加融洽。

事实证明,玄烨并未因自己幼年的遭遇,对皇考产生不满或抱怨,相反,他对于皇考一生的曲折经历,十分同情、理解。思想上的共识,必然加深人们已有的亲情。在玄烨禀承父志,推行尊孔崇儒、改善满汉关系等大政方针的过程中,他内心深处,会感受到与皇考的相知与相通,他对皇考的感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五、生母辞世

同所有孩子一样,玄烨和自己的生母很亲,感情上也更为依恋。

佟佳氏幼年人宫,成为福临的妃子,生下玄烨后,由于福临与董鄂氏热恋,她被冷落一旁,当时还不足17岁,直到福临病逝,其处境始终没有改变;这事实上是福临后宫中,大多数妃嫔不幸遭际的缩影,从佟佳氏身上,折射出福临对她们的冷漠无情。

玄烨自幼十分敏感,善解人意。尽管他不谙世事,然而在与额娘不多的接触中,额娘黯然的眼神和隐隐流露的愁苦,或许会使他有所感悟,引起他幼小心灵的共鸣。在皇父与生母的矛盾纠葛中,他本能地同情额娘,置于他内心最隐秘处的天平,会始终倾斜于佟佳氏一旁。

玄烨继位后,佟佳氏的地位大为提高,与玄烨的嫡母博尔济吉特氏(即孝惠章皇后)并称两宫皇太后。但佟佳氏命途多舛,竟于康熙二年(1663年)二月病故,年仅24岁,距康熙元年(1662年)十月被正式尊称为慈和皇太后,只有4个月。相对而言,玄烨继位至佟佳氏病故的两年,是玄烨一生中同亲生额娘接触最多的时期,佟佳氏去世时,他们的母子之情,正处于上升阶段。对玄烨来讲,这短暂的两年弥足珍贵,为他留下终生的回忆。

佟佳氏患病期间,玄烨朝夕虔侍,亲尝汤药,目不交睫,衣不解带,寝膳俱忘。大臣们见他一天天消瘦,请求他节劳少休,但玄烨根本听不进去。佟佳氏去世后,玄烨擗踊哀号,水浆不御,哭无停声,近侍无不感泣。他执意要将额娘的梓宫亲自送出紫禁城,安奉坝上享殿,经孝庄再三劝止,才勉遵慈谕,仍哭踊不辍。这些见于清朝官修史书的记载,难免有不实处,然而一,个不足10岁幼童对生母的感情,毕竟是发自内心,无从矫饰的。

康熙二年(1663年)六月,佟佳氏被衬葬孝陵,谥号为孝康章皇后。

玄烨从小与生身父母相聚无多,他尚未成年,双亲又先后离世。但骨肉之情,与生俱来。在玄烨心灵深处,在他丰富的感情世界中,皇父、生母始终和他同在,一生无法分割。

失去双亲的孩子是十分不幸的,而玄烨的情况却有所不同,因为他还有一位早已在精心培育他,处处关怀、爱护他的祖母——孝庄文皇后。

中国历史上三位壮志未酬的皇帝

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初期皇帝一般能做到勤政爱民,所以,每个朝代的初期一般是国家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经济是蒸蒸日上,然而,几位皇帝之后,朝代走向衰落,根本原因是后期皇帝一般不理朝政,导致权力旁落,奷臣当道,腐败横行,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社会矛盾日益突出,这样,一个朝代就到了要灭亡的阶段,但是,历史往往有特例,在汉朝出了一位汉武帝,使得汉朝的强盛一直延续到中期,除此之外,中国每个朝代的中后没有出现过超过朝代初期的时候。

虽然如此,并不代表每个朝代后期的皇帝无能,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三位可以说是末代皇帝,他们满怀斗志,而且是励精图治,出台了各种各样的政策,想扭转国家于危难之中,然而,出于种种原因,他们是空怀壮志,最后是壮志未酬,空留于恨。

第一位是西汉末期的王莽。西汉末年,王莽作为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成员,其人谦恭俭让,礼贤下士,在朝野素有威名。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王莽则被朝野视为能挽危局的不二人选,被看作是“周公在世”。于是,王莽顺应历史潮流,夺得帝位,代汉建新。夺得帝位的王莽,并不是只图享乐,而是想把国家恢复往日的强大,先后推行了五项改革,一是废除“五铢钱”,推行新币制,以期削弱豪强大族的经济实力,改变财富过于集中的现象;二是以王田制为民恢复井田制,以期抵制土地兼并,做到耕者有其田;三是禁止尽善买卖奴婢,并期望改变奴婢的身份;四是制止高利贷,控制物价;五是重新划分行政区,以期剥夺和诸侯的权力。

从现在看来,王莽如果能够将各项改革推行下去,会得到良好的效果,国家经济能够得到恢复并有所发展,人民能够安居乐业,国家会兴旺起来,然而,由于王莽是外戚夺权,在当时是不符合潮流的,而且,当时的中国已经是矛盾重重,靠改革是行不通的,所以,王莽虽然竭尽全力推行新政,但触犯了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对,老百姓并没有得到改革的任何利益,所以,老百姓也加入了反对王莽的队伍行列,最后,被绿林军攻入首都,自己被杀,从而也宣告新政权灭亡。

二是崇祯皇帝。明朝末年,国家处于内忧外困,外有清的兴起,内有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正如火如荼,再加上政权为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控制,崇祯皇帝朱由检就在这样的情形下登上帝位。登上帝位的崇祯皇帝,同样是胸怀壮志,想挽国家于危难之中,上台伊始,就惩治了阉党魏忠贤及其余孽,任用忠臣,并招贤纳士,殷殷求治。每逢经筵,恭听阐释经典,毫无倦意,召对廷臣,探求治国方策。勤于政务,事必躬亲。同时,他平反冤狱,起复天启年间被罢黜官员。全面考核官员,禁朋党,力戒廷臣交结宦官。整饬边政,以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尚方剑,托付其收复全辽重任。与前两朝相较,朝政有了明显改观,最值得称颂的是,崇祯皇帝经常工作到深夜,一个晚上经常只睡两个小时左右,而且为了国家的前途,不近女色,即使有人将陈圆圆这样的美女送入宫中,也是将她遣送回家。

然而,此时的明朝已是病入膏肓,内忧外困之下,再有斗志的崇祯皇帝也是回天乏力,再加上崇祯皇帝生性多疑,中了清(后金)的离间计之下,将忠心耿耿的袁崇焕大将处以车裂的极刑,这样,再无大将可以卸强敌的侵略,此时,李自成又攻入北京,回天乏力的崇祯皇帝带着壮志吊死在歪脖子树下。

三是光绪皇帝。光绪皇帝其实不是清朝的末代皇帝,因为他之后还有一位皇帝,但光绪皇帝登上帝位之际,国家也处于风雨飘摇,外有西方列强的侵略,内有太平天国残余势力的风起云涌,更有资本主义革命运动的蠢蠢欲动,再加上甲午战争的失败,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清朝已经看不到希望,然而,亲政后的光绪皇帝并没有沉沦,而是积极向西方学习,训练新军、建立海军,又召集天下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实行变法,不惜削弱自己的权力,实行君主立宪。时间并不长的变法,走向没落的清朝似乎又看到了希望,一举成为亚洲最强大的国家,从他15岁时写的一篇文章就可以看出,光绪皇帝确实是有远大志向的皇帝:为人上者,必先有爱民之心,而后有忧民之意。爱之深,故忧之切。忧之切,故一民饥,曰我饥之;一民寒,曰我寒之。凡民所能致者,故悉力以致之;即民所不能致者,即竭诚尽敬以致之。方当转战无前,大军云集;何意出师未捷,上将星沉。喑鸣之壮气不消,仓猝而雄躯遽殉。

然而,光绪皇帝是空有皇帝之名,而无皇帝之实,他的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旧恶势力的既得利益,使得一场可以改变中国命运的变法被镇压,本可能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位汉武大帝的光绪皇帝也被幽禁,并被慈禧太后毒死。光绪之后三年,代表封建帝制最后的王朝也宣告终结。

真史中的多尔衮

多尔衮是清初的一位重要人物,清初的一些历史疑案与他有关。近日热播的电视剧《孝庄秘史》多次涉及了多尔衮。那么,电视剧描述的多尔衮形象是否符合历史的真相呢?了解真实的多尔衮有助于了解清初的历史,有助于推动对清代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研究。

多尔衮与“阿巴亥生殉”之谜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第14子,为乌拉纳喇氏阿巴亥所生。种种迹象表明,在努尔哈赤晚年纷繁复杂的储位之争中,皇太极与原居侧福晋之位的阿巴亥,曾联手诬告大福晋富察氏与太子代善私通等罪,达到了一石二鸟的目的:皇太极争位的主要对手代善被废太子之位,另一个对手莽古尔泰遭到了惨重打击;大福晋富察氏被努尔哈赤休弃,阿巴亥晋升为努尔哈赤的第三个大福晋,其子多尔衮三兄弟地位急遽上升,分别以14岁、8岁、6岁幼龄跻身八和硕额真之列。

努尔哈赤病故时,多尔衮兄弟已辖正黄、镶黄二旗和十五牛录,实力超过了三大贝勒,成为皇太极、代善之外唯一可能问鼎的力量。甚至有说遗诏虽列多人候选,努尔哈赤临终口谕则是传位多尔衮,暂由代善辅政。然在关键时刻,代善突然戏剧性地宣布:立皇太极为汗(事后得知,代善是被他的两个儿子岳托、萨哈连说服,接受了皇太极的交换条件)。尘埃落定,皇太极所做的第一件事却是率诸贝勒赶赴阿巴亥所居之处逼她自尽殉葬。阿巴亥身为后金国母,权倾朝野,且年富力强、精明机敏、胸怀大志,知晓皇太极、努尔哈赤、乃至后金军国的核心隐密,有她在,多尔衮的发展不堪设想。她只有死。

年幼的多尔衮既失父又丧母,且降居为受管辖、支配的一般贝勒行列。年长20岁的皇太极则恪守对阿巴亥“恩养”多尔衮兄弟的保证。他扶多尔衮作了镶白旗旗主,将两白旗纳入自己的保护和控制之下。而后,皇太极以兄长国君的身份,对多尔衮百般拉拢提携,使多尔衮24岁时被封为和硕睿亲王,26岁时授命大将军,统兵攻明,成长为大智大勇、军功卓绝的青年统帅。

多尔衮与“太后下嫁”之谜

1643年秋,皇太极病逝。新的皇位之争发生在两黄、正蓝三旗支持的皇太极长子豪格和两白旗及共议国政多数诸王贝勒支持的皇太极十四弟多尔衮之间。然关键时刻,多尔衮突然戏剧性地宣布:立先帝九子福临为帝,由他本人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左右辅政,共管八旗事务”。这一决定使两黄旗大臣无话可说。他们打的是拥立皇子的旗号。豪格自行退出,且为无封号的继妃乌拉那喇氏所生。福临生母却是皇太极称帝后所封五宫后妃之一的永福宫庄妃。庄妃上位虽有麟趾宫贵妃和她的儿子博木博果尔,但麟趾宫贵妃原为被俘获的蒙古林丹汗之妻,博木博果尔更幼,年方两岁。即摄政王的安排也无可非议——多尔衮放弃争位应得补偿;济尔哈朗虽中立,却支持过豪格。两白旗及多尔衮的支持者也能接受——他们的力量难以压倒对方,拥立年幼皇子,可以摄政做不是皇帝的皇帝。满族新建帝基一旦崩溃的危机竟以福临的即位轻轻化解了。福临是只有六岁的小皇帝,摄政王多尔衮、皇太后孝庄遂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特别是二人关系引起诸多遐想和猜测,生发出无数版本的传闻和野史。其共同话题,是成为清初四大疑案之一的“太后下嫁”(其他三大疑案是“顺治出家”、“雍正夺嫡”、“乾隆身世”)。

太后(即孝庄)有无下嫁多尔衮,正史并无记载,史家也各执所见。“下嫁说”以为寡嫂嫁叔是满族习俗,为当时道德规范所承认,更何况多尔衮大权独揽、野心膨胀,孝庄为保全儿子的皇位,完全有可能采取下嫁之策。主要依据有三点:一是入关后多尔衮以摄政王一直进加至“皇父”摄政王,试策、本章、旨意都改称其为“皇父”,且死后被尊为“义皇帝”,庙号“成宗”,于太庙。二是清初张煌言“建夷宫词”中有“上寿称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之句。三是孝庄死后没有葬皇太极,而是葬在远离盛京(沈阳)昭陵千里之遥的东陵“风水墙”之外。“未嫁说”则以为满族既已入关,又志在天下,便不能不受汉族礼俗的制约。他们对“下嫁说”的依据一一提出商榷,认为“皇父”,等同“尚父”、“仲父”,是古时君主尊臣之称,并非君主本人的父亲,不足为证;张煌言虽与多尔衮同时,却是远离北京的南明抗清名臣,不排除抱有成见,以传言加想像挥洒成诗;清代不葬的皇后并非孝庄一人。如顺治孝惠后、雍正孝圣后等也未葬。从历史事实上看,皇太极五宫后妃中两名是原蒙古林丹汗之妻,三名为博尔济吉特氏——中宫皇后哲哲是孝庄亲姑,东宫宸妃海兰珠是孝庄亲姐。皇太极则只爱宸妃一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孝庄无宠有势。孝庄得不到皇太极的宠爱,与年龄相仿的多尔衮即便无私情,往来密切、心生爱慕之情,也全在情理之中,更何况多尔衮的妻子是孝庄的堂姐。孝庄有强大的势力,她的儿子福临被多尔衮拥立几乎是必然的。入关以后,无论孝庄下嫁多尔衮还是做了多尔衮的情妇,都是从儿子和儿子的皇位出发。后来,孝庄使首先揭发多尔衮罪行的苏克萨哈成为康熙四辅政之一。由此可以推知,将苏克萨哈所在正白旗抬入上三旗以削弱两白旗、加强两黄旗的措施,乃至最先清算多尔衮及其党羽的决策,实出她手。

多尔衮与清初的“重剿轻抚”弊政

多尔衮于顺治七年(1650年)赴边外围猎时病死途中。多尔衮一死,年仅十四岁顺治帝立即亲政,不久便以“阴谋篡逆”的罪名籍没了他的家产人口,悉行追夺所得封典,将其党羽凌迟处死,将其罪状昭示中外。传教士卫匡国记载:多尔衮的尸体被“挖出来,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他的雄伟壮丽的陵墓化为尘土。”

顺治帝究竟与多尔衮有何深仇大恨呢?多尔衮罪名是“阴谋篡逆”,然多尔衮至死也未称帝。连乾隆帝都看到:多尔衮“扫荡贼氛,肃清宫禁,分遣诸王追歼流寇,抚定疆陲,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寻奉世祖车驾入都,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王果萌异志,兵权在握,何事不可为,乃不于彼时因利乘便,直至身后始以殓服僭用龙宾,证为觊觎,有是理乎!”顺治帝与多尔衮的矛盾实际上是两种文化激烈冲突的反映。

顺治帝原本是作为汉文化“皇子继承”和满文化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的一个折衷,被满文化的代表人物多尔衮推上皇帝宝座的。顺理成章,满文化不但主宰了清初的政局,也主宰了清初的宫廷。

从清初政局看,多尔衮率清军入关,在击溃李自成数十万农民军的同时,以安置满族“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为由,三次下令“圈地”;逼迫汉民“投充”旗下,强制实行落后的农奴制。原来的小农变成了奴隶。奴隶逃亡,即行重治窝主的“逃人法”。留容逃人做工甚至住宿的均算窝主、加之连坐,丧身亡家的不知几千万人。多尔衮又以颁布“剃发易服”、“不随本朝制度剃发易衣冠者杀无赦”的命令拉开征服天下的序幕。“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有蓄发者立执而剃之,不服则斩,悬其头于剃头挑子所缚高竿上示众。江阴、昆山因之被屠城,嘉定因之被三次屠城。汉族人民激烈反抗,多尔衮则一意孤行实行民族高压政策,竟下令“凡有为剃头、圈地、衣冠、投充、逃人牵连五事具疏者,一概治罪。奏本不许封进!”

从清初宫廷看,君权旁落于代表满文化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制的多尔衮之手,孝庄为了维护儿子的皇位下嫁多尔衮;多尔衮且行“皇父”之权,主宰顺治婚姻,为他迎娶蒙古博尔济吉特氏皇后并阻碍他对汉文化的学习;多尔衮本人因袭被汉族士人耻笑的满族旧俗——不仅在同太后关系上不检点,且幽禁豪格后公然册立其妻为妃。而顺治已在皇帝之位。这皇帝是汉文化意义上的皇帝。顺治不能容忍这一切,要求实现和证实自己至高无上的皇帝地位,这是他与多尔衮水火不容的根本所在。

多尔衮率领他的民族驰入崭新世界,为多民族的冲融发展作出了贡献。而在清初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圈地”、“投充”、“逃人法”、“剃法令”等弊政,则反映了多尔衮的历史局限。

最传奇的皇帝?赵匡胤生前三条国训

“陈桥兵变”被好多人当作历史疑案,在我看来却是没有什么可疑的,完全是赵匡胤故意制造的不流血政变。辽和北汉联兵入侵的战报,多半是赵匡胤集团故意散布的谣言,目的就是让赵匡胤能把部队带出去。如果不带出去,在京城直接动手,必然兵戎相见,要死很多人,而把兵带出去,掌握在赵匡胤手里,京城空虚,想篡位就容易了。也不必带太远,否则回来还要多跑路,就在陈桥刚刚好,在那里导演一出“拥戴”戏,就可以开回去了。

赵匡胤这个人,我是非常喜欢的,可以说是中国皇帝中最喜欢的。他是个没啥文化的武夫,但见识却超过所有的文人。他从一名不文的流浪汉到当上皇帝,只用了10年时间,即位的时候不过33岁,实在是太神奇了。古今中外还有爬得比他更快的人吗?我是想不到。

赵匡胤非常仁慈,统一中国后对所有被他灭掉的君主,都养起来。而他的弟弟赵光义,则阴险毒辣,毒死了好多人。赵匡胤临死,还规定子孙后代都不许杀柴家人,也体现了他的仁慈之心。

赵匡胤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尤其尊重知识分子。他给子孙规定“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都免死,使两宋出了许许多多的“相”,而很少出“将”,数得着的“将”,只有狄青、宗泽、岳飞等几个人,而“相”就太多了,从赵普开始,名头大的就有王旦、吕蒙正、寇准、吕夷简、包拯、范仲淹、韩琦、富弼、王安石、司马光、欧阳修、苏轼……名头稍小一点的更是数都数不过来。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尊重知识分子的朝代,也是最民主的朝代。

最关键的是,赵匡胤改变了中国封建王朝的政治体制,在他之前,五代政治极不稳定,将领动不动就篡位夺权,杀得稀里哗啦,而他之后,中国再也出不了臣子夺权篡位的事情了。个中玄妙……再讲下去有点喧宾夺主,本节毕竟说的是后周,就到此打住,给读者留个悬念往下看吧。

后晋灭亡契丹又撤走后,河东节度使刘知远率军进入开封,在政治真空中宣布建后汉帝国。他只当了1年皇帝就逝世,由他18岁的儿子刘承祐继位。乾佑三年(950),刘承祐诬陷大臣和将领们谋反,将他们全部杀掉。邺都留守郭威恰恰不在开封而在邺都,幸而漏网,但全家仍被屠杀。于是郭威起兵,攻陷开封,刘承祐被乱兵砍死。后汉存在仅仅4年,第二年(951),郭威即位,建立后周。

郭威称帝1年后就病逝,养子柴荣即位。他是五代少有的英明君主,大败北汉,进攻南唐,攻击辽国,将燕云十六州夺回两州,又连陷三关,正当乘胜追击之时,却突然病倒,只好撤退。回到开封,即行逝世。7岁的儿子柴宗训继承帝位,就是恭帝。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跟他的部下,阴谋策划向这位7岁小孩夺取政权。

倡导节俭的赵匡胤

赵匡胤不仅是一代开国明君,还是一个倡导节俭并以身作则的皇帝。七夕节的时候,开封城里非常热闹,赵匡胤只是送给自己的母亲和妻子几吊钱作为节日礼物,别的什么也没有。其实,宋太祖有的是钱,当时开封的32个国库里装满了财物,但赵匡胤一点也不挥霍,生活一直很朴素,他睡的宫殿里只挂着青布和苇帘,用的丝织品都没有绣图案。有一次,赵匡胤把一件用麻做的衣服展示给身边的人看,说:“这是我以前穿过的衣服。”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时任“开封市长”,后来做了皇帝,史称宋太宗)说赵匡胤过于俭朴,赵匡胤严肃地说:“你忘记了以前的艰苦生活了吗?”赵匡胤的皇宫里起初有320个太监和宫女,后来遣走了50人。

赵匡胤倡导节俭从自身做起。他的御轿已经修理过好几次了,且无装饰。皇后问他:“陛下既做天子,怎么不坐一个好的轿子,并用金银装饰一下呢?”赵匡胤严肃地说:“我以四海之富而富我,别说轿子,我管的金银就是装饰宫殿也用不完。但是,天下的子民若都用金银装饰,则不能装饰一个纽扣。国家之财是天下百姓之财,我不能随便用。天子要以有余奉天下,以后,你不要再说这种话了。”此后,赵匡胤还是照样乘坐那顶修补过无数次的轿子。

赵匡胤还要求子女生活节俭。开宝五年(972年),赵匡胤的三女儿永宁公主17岁,青春妙龄的她喜欢穿漂亮的衣服。赵匡胤就对她说:“你生长在富贵之家,现在的地位和生活已经够优越了,你应当珍惜这种幸福生活,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你怎么能带头铺张浪费呢?”永宁公主听了惭愧万分,忙跪拜称谢,保证从此再不奢侈了。果然,此后永宁公主的衣着打扮就朴素起来。赵匡胤看在眼里,心里很欣慰。

赵匡胤做了皇帝后,打了很多胜仗,却从未搞过一次大庆。从建隆元年到乾德和开宝年间,三次更改年号,从未搞过一次庆典。虽然当时的大宋朝国泰民安,社会和谐,赵匡胤却从未自诩过天下太平,他始终励精图治,开拓进取。赵匡胤以节俭为本的做法,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整个社会形成了崇尚节俭的良好风气,当时的州县官去上任,大多穿着草鞋拄杖而行,骑驴已经算是奢侈的事情了。《宋朝事实类苑》中说,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北宋平定了后蜀之后,后蜀的亡国之君孟昶到了开封,进献给赵匡胤一个精美绝伦的尿壶,上面装饰着七彩珠宝,名贵无比。赵匡胤看到这个精美的尿壶后,把它摔到地上,让侍卫把它砸碎,并声色俱厉地对孟昶说:“一个尿壶竟然如此奢华,那你用什么东西来贮藏食物?你如此骄奢淫逸,怎能不亡国?”赵匡胤对两旁的大臣说:“人人都应记取这个教训,千万不要有奢靡的行为。”满朝文武深受教育。当时江南的吴越王来开封朝拜赵匡胤,献上一条罕见的超级犀角腰带。赵匡胤婉言拒绝了,并说:“朕已有了3条宝带了,这条还是你留着用吧。”吴越王提出想看看这3条宝带,赵匡胤说:“这三条宝带,一条是汴河,一条是惠民河,一条是五丈河。”

赵匡胤居安思危、崇尚节俭,奠定了大宋基业。北宋的前几个皇帝都很好地延续了赵匡胤俭朴的生活作风,尤其是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弟弟赵光义,即位后仍然崇尚节俭。只是北宋后期的那些皇帝无法保持赵匡胤崇尚节俭的生活作风,尤其是宋徽宗时期,奢侈达到了极致,为了换取妓女李师师一笑,宋徽宗大兴土木,一掷千金。如此奢靡荒淫,亡国是必然的事情。

宋别千年:多少帝王荒淫事,江山美人终作弄

一句“妾在深宫哪得知”摆脱了对女色亡国的指摘,这首诗不光能证明花蕊夫人的文学才华,更能证明她的精明通透。宋太祖大悦并深深为之所动,这位美人于是又成为了另一座深宫里的宠妃。

公元964年除夕,后蜀帝国皇帝孟昶心情大好,亲笔在钉于屋门两侧用于驱鬼避邪的桃木板上题下了两句吉祥话: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通常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文采飞扬的孟昶自然就是春联的“专利持有人”。

不过,这个故事还没完,一年后,大宋帝国灭掉了后蜀,宋廷派到成都的第一任地方长官正是一个叫吕余庆的人。另外,宋太祖赵匡胤自大宋建立(公元960年)就将自己的生日定名为“长春节”,身居蜀地的孟昶在题写春联时也许并不知道“长春”乃宋之“圣节”,而据说后蜀降宋这一天正是宋太祖诞辰之日。历史上第一副春联竟然同时又是一双谶语。

蜀道险远,所以蜀地天然与中原相区隔,内外沟通殊为不便。也正因如此,一遇分裂乱世,蜀中便会有独立政权产生,自古就有“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的说法。唐末,“起自贼寇”的军阀王建割据两川三峡之地,建立了蜀国,史称“前蜀”。由于中原战乱不已,很多士人名族逃入四川避难,为王建所用,经营着“沃地千里”的前蜀很快成为一个强国。但王建死后,他的继承人王衍是个无心理政的“文艺青年”,终日只沉溺在游山玩水、花天酒地当中,有“月华如水浸宫殿,有酒不醉真痴人”的名句。还留下了一首著名的《醉妆词》:

这边走,那边走,只是寻花柳;

那边走,这边走,莫厌金杯酒。

如此浮艳的辞句出自一位帝王之手,不难预见他的国家将有怎样的命运。王衍在位只七年,前蜀于公元925年被后唐所灭。

又经过九年乱离,被后唐朝廷封为蜀王的孟知祥在公元934年趁后唐内部皇位争夺之机自立大蜀帝国,史称“后蜀”。孟知祥称帝没几个月就病故,他十六岁的儿子孟昶继位。

孟昶这个名字被后世提到时总是会跟一物一人联系在一起:物是七宝夜壶,人是花蕊夫人。联想力好些的人还会马上悟到此物和此人都是孟昶在床上用的,自然也都是他骄奢淫逸终致亡国的明证。

其实,孟昶初登帝位时,立志吸取前蜀败亡的教训,整顿吏治、举贤任能、廉俭持国、励精图治,使后蜀很快走向繁荣富裕,颇显出了一位少年新帝的英明,深得蜀中民心。公元941年,孟昶手书《颁令箴》颁行全国,以告诫诸郡县的官吏。此文一出广为流传,国民争相传颂。多年以后,宋太宗从中摘录出四句作为大宋的官场箴规: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这十六个字就是《戒石铭》。自宋开始,每个府州县的衙门都要立戒石于大堂前,戒石朝南的一面刻有“公生明”三字,向北的一面便刻着这四句,衙中长官坐堂理事,从坐北朝南的大堂里一抬眼就能看见,以提醒其秉公办事,为民着想。

孟昶在四川当皇帝的三十一年间,中原正乱成一团,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直至大宋,政权不断更迭,加之契丹蛮族不时侵扰,生灵涂炭。而后蜀却几乎没有任何战事,不见烽火,不闻干戈,五谷丰登,安享太平。所以在四川的各种逸史杂记和民间故事中,对孟昶的评价还是很高的,而宋人修史时只说他荒淫无度,无非是为了标明宋灭后蜀的合理性。

但长期的太平繁荣,也确实变成了后蜀走向灭亡的前奏。宫廷中的日日笙歌、夜夜美酒,把曾经的壮志豪情消磨殆尽。三十多年的太平日子足够一个国家成为富足之邦,也足够一个政权腐败变质。当政中后期,孟昶已经完全安于享乐,沉迷声色,比前蜀王衍更有过之。受其影响,整个后蜀朝廷也日渐奢靡,挥霍无度,只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

传说孟昶的七宝夜壶是用金、银、珍珠、美玉、钻石、翡翠及玛瑙装饰而成,精美无比。据载宋军攻占后蜀后,这件宝物被运回宋都,宋太祖赵匡胤看了十分生气地说:“一把尿壶都要搞成这样,如果是食器要搞成什么样!奢靡到如此程度,怎么能不亡国!”命侍卫将其砸碎。就是这则记载让这把夜壶进入史册流传后世,名气与孟昶本人不相上下。其实这个小故事很可能经过了文学手法的处理,其主要意义在于歌颂赵匡胤的圣明,至于孟昶是不是真的每天在被窝里塞这么个东西,显然无从考证。

相比而言,花蕊夫人的故事似乎更可靠,至少更可考。因为这位美人自幼能文,尤长于宫词,有不少作品传世,差不多可以算作一个女诗人。其宫词的特点是用语浓艳,所描写的宫中生活场景极为丰富。这些作品对后人启发很大,所以后世关于这位美人与孟昶在宫中那些奢华淫艳生活的描写往往不厌其详,添油加醋。

不过,花蕊夫人最著名的一首作品并非宫词,而是在孟昶死后完成的。公元964年末,大宋以五六万的兵力向后蜀发动进攻,而只顾与花蕊夫人夜夜逍遥的孟昶胡乱任用一干无能将领,空有高山险关却根本无力阻挡宋兵的长驱直入。宋军很快攻至后蜀首都成都,城中十四万守军竟不战而降。孟昶在国破之时曾经叹道:“我父子以丰衣足食养士四十年,一旦遇敌,竟不能东向发一矢!”自大宋出兵之日算起,只六十六天,后蜀即告灭亡。孟昶入汴梁被封为秦国公,七天后暴疾而死(一般认为实是被宋太祖毒死)。

孟昶死后,宋太祖召见花蕊夫人并命其侍宴,因知其能诗,席间便要她来上一首。花蕊夫人随口成诵,就有了这首《国亡》诗:

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

此诗道出了深切的亡国之痛,却又丝毫没有表现出对征服者的仇恨,甚至连敌意都没有,一句“妾在深宫哪得知”也可以摆脱对女色亡国的指摘。这首诗不光能证明花蕊夫人的文学才华,更能证明她的精明通透。宋太祖大悦并深深为之所动,这位美人于是又成为了另一座深宫里的宠妃。

第二章 历史真相

梁武帝萧衍的菩萨梦:走火入魔遥不可及

公元548年江南的春天,唯一的绿色在瞳孔里。围城内外的人们眼中,射着可怕的绿光。

台城,南朝时帝国的核心,皇宫与台省(中央机关的所在)已经被叛将侯景整整围攻了130多天,四五十年积下的太平元气被消耗一空;粮草竭了,起先还能杀军马,接着是老鼠、麻雀,再后是草根、树皮,很快连皮甲、弩带都被煮吃得干干净净,于是,有人开始啃起了同伴的尸体。

三月十二日,凄厉的胡笳声撕裂了腥臭的黎明,台城终于再也抵挡不住了,西北角的防线被攻破,叛军亢奋地嗥叫着,豺狼似的攀上了城楼。

一番拼杀之后,守将永安侯萧确披头散发,浑身是血。他跌跌撞撞地闯入内宫,伏在地上,颤抖着向皇上报告:“台城失守了!”

而此时86岁的梁武帝萧衍,还没有起床。

见床上没有任何动静,萧确有些意外。正当他犹豫着要不要再说一遍时,帷帐中传来了老皇帝缓缓的一句:“还能打吗?”语气冷漠,听不出有丝毫慌乱,但却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与厌倦。“没法再打了。”

沉默了良久,萧衍长叹一声:“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说罢仍旧躺着,一动不动。

萧衍完全想象得到此刻外面的情况,想象得到那些四肢浮肿、仅存半口浊气的士兵和百姓遇到侯景那伙儿兽军会受到怎样的折磨。但他告诉自己,这都是命,该来的终究要来,谁也躲不过。

真的“亦复何恨”吗?萧衍忽然想起了什么,他支撑着起身,披了件长袍,在几个宫人的搀扶下慢慢踱到后门,遥望对面山间的一座塔。虽然塔身还搭着架子,但巍峨的气势已经显现,若不是侯景作乱,这座世间少有的壮观佛塔,在今年浴佛节之前就能完工,可如今却成为永远的遗憾。

萧衍黯然低头,脚下的石阶还有半级在水中浸泡着—侯景曾经用玄武湖水灌过城。看着水中自己龙钟憔悴的倒影,萧衍倍感凄凉,不由得垂目观心,双手合十轻声诵道:“我佛慈悲。”

梁武帝萧衍自称是汉代名相萧何的第二十五世孙,“少时习周礼,弱冠穷六经”,即位之后“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燃烛侧光,常至午夜”。史书称他“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草隶尺牍,骑射弓马,莫不奇妙”,无论是政治、军事才能,还是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在南朝诸帝中,萧衍都堪称翘楚。最为独特的是,他还是著名的菩萨皇帝,对佛教的痴迷几乎到了发烧级别。

据《资治通鉴》记载,那座让萧衍引以为憾的“将成,值侯景乱而止”的“十二层浮图”,就建在当时“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的同泰寺(今鸡鸣寺,位于南京鸡笼山上)中。

同泰寺乃萧衍“穷竭帑藏”而起的佛寺,寺内“宝塔天飞、神龛地涌”,有“大佛阁七层”,有十方金银佛像,萧衍“自大通(梁武帝年号)以后无年不幸”。因为与皇宫有门相通,来往便利,萧衍便常驾临同泰寺,并屡屡身披袈裟,高坐莲台,或是亲自宣讲佛理,或是主持盛大的水陆法会,或是剃度僧人。

梵唱喃喃,香烟袅袅中,萧衍俯视着匍匐在自己脚下呜咽膜拜的芸芸大众,眉宇间满是慈祥。说到精妙处,连他自己也被感动,禁不住潸然泪下。

撰写《南齐书》的萧子显曾详细记录了其中一次法会的盛况:“舆驾出大通门,幸同泰寺发讲,设道俗无遮大会。万骑龙趋,千乘雷动;天乐九成,梵音四合;雷震填填,尘雾连天,如百川之赴巨海,类众星之仰日月。自皇太子王侯以下,讲肆所班,供帐所设,三十一万九千六百四十二人。”

与其他君主弘扬宗教在很大意义上是为了笼络人心、加强统治不同,萧衍对佛教的信仰出于至诚。他连登基之日都选在了四月初八的浴佛节,即位第三年还下诏:“大经中说道有九十六种,唯佛一道,是于正道。”无异正式宣布佛教为国教。他曾受菩萨戒,自称“三宝奴”,数十年间严格持戒:每日只用一餐,过午即不食,“永绝腥膻”、“豆羹粝食而已”;不饮酒,不听音声,早晚都做礼拜;身着布衣,一冠三载、一被二年;居室不过一丈见方,不加雕饰;不好女色,50岁后干脆断绝了房事……如此苦行,哪里像个九五之尊的帝王。

与自虐式的修行相反,萧衍却敢于倾全国之力弘扬佛法,毫不吝啬,广建佛寺大造佛像,每次布施的绢帛、锡银等财物,价值都在千万以上。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生命的最后20年间,居然四次舍身同泰寺,连皇帝都不想做了。

所谓舍身,是指将个人所有的一切,包括资财和肉体全部都舍给寺院,服侍僧众,执役洒扫。萧衍的舍身,并不是为了作秀,态度很坚决。他毅然脱下龙袍换上法衣,任凭众臣百般劝说也不愿回宫,每次都是最后实在无奈,加之同泰寺僧人又收下了数以亿计的巨额赎身款,才不得不惆怅地还驾回朝。因为不甘心,临行前他还两次致书寺僧,表达身不由己的苦衷,书中竟不顾帝王尊严用了“顿首”之词。

有一次,萧衍向高僧宝志询问如何脱离地狱中的痛苦,宝志回答:“唯闻钟声,其苦暂息。”于是,萧衍下诏天下寺院每日定时击钟,并舒缓其声。

只是不知钟声回荡之际,萧衍会不会记起一个人—范缜,那个多年前的故交,后来的臣僚呢?

也许,每当回忆起那个瘦削而羸弱的身影,萧衍心头便会涌上无限的怜悯。他应该不会怀疑,地狱最底层的无数游魂中,就有范缜。

当年,也是在鸡笼山上,范缜的一席话,令年轻的萧衍生生地打了个寒战。随着范缜口舌开合,他感到有阵阴风从身边刮过,某种东西正在急剧坠落,坠向无底的深渊。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诸朝皇宫都在鸡笼山之南,所以此山在当时是最豪华的皇家苑囿,能在其中圈地建别墅,是皇族独享的特权。

萧齐时,竟陵王萧子良在鸡笼山上开了西邸。他生性好养士,门下有包括沈约、谢朓在内的一流名士,号称“八友”,时年二十出头的萧衍就是其中之一。当时,萧子良也是个狂热的佛教徒,常在西邸集众开宴阐论佛理,宾主大多信仰相同,日夜切磋磨砺,倒也其乐融融。

然而有次集会,一位不起眼的来宾却发表了一套惊世骇俗的言论,如同滚油中突然被浇了一勺冰水,炸得众人目瞪口呆。“诸位请看,”范缜站起身来,手里举着一把银刀,“神灵与肉体就好比这把刀,有刀刃才会锋利,而锋利的才称得上有刀刃。”

眼睛余光睨见萧子良满脸的愕然,手里的的酒盅停在半空中,范缜的眸子隐约闪烁着一丝快意。他转身面朝大家,接着说:“既然不可能有离开刀刃的锋利,那怎么能说肉体死了神灵还在呢?”

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这个浅显的比喻暗藏着凌厉的杀机:如果真的人死神灭,那么也就没有一个主体来承受因果报应而轮回转世,而因果轮回正是佛教最底层的基石!

反应过来的人们狂怒了,为了护教,他们争先恐后地挺身而出。一场针对范缜的激烈围攻就此拉开。可惜,众人的辩驳大都只是些“欺天罔上”、“伤风败俗”之类气急败坏的嚣叫谩骂,根本没人能动摇范缜随手拾来的比喻。

有人自以为聪明,傲然出场,带着嘲讽的语气向范缜发起了挑战:“呜呼!范子啊,你说无神,岂不是连自己的祖先在哪里都不知道了吗?”满堂喝彩还未平息,范缜一句话就噎得那人面红耳赤,翻了白眼:“呜呼!你既然知道自己祖先的神灵在哪里,为什么不杀身追随呢?”

看着己方一触即溃,纷纷败阵,主人萧子良坐不住了,他苦思多时,骤然发问:“你不信因果,那么如何解释会有富贵、贫贱的区别呢?”

大厅立刻安静了下来。范缜没有马上回答,他凝视着漆几上精致的插花,神情好像变得有些哀伤。众人刚开始窃喜,他慢悠悠地开口:“人生就像一株树上的花儿,同时开放,随风飘落,有的坠于茵席之上,有的则落入粪坑之中,”范缜顿了顿,拈起一枝花,眼神迷离,似乎在自言自语,“坠于茵席之上的,正如殿下;落入粪坑者,正如下官。”

他沉吟片刻,又一字一句道:“贵贱虽然悬殊,因果竟在何处?”萧子良瞠目结舌,无言以对,拂袖而去,盛会不欢而散。

舌战震动了朝野,士林为之喧哗。萧子良很担忧这种邪说传播开来会蛊惑人心,但又无法辩驳,于是便派出了说客前去拉拢。“以你的才华,何愁官至中书郎,又何苦一意孤行,违背众人的信仰,自讨身败名裂呢?”

范缜一阵大笑道:“倘若我范缜肯卖论取官,恐怕早就做了尚书令一类的高官,区区中书郎岂在话下!”言罢,他扭头而去,漫天飞花里,甩下一个过早佝偻的背影。

萧衍对这次失败一直耿耿于怀,即位后,他再一次将矛头对准了范缜。“欲谈无佛,应设宾主,标其宗旨,辩其长短,来就佛理以屈佛理。”萧衍气定神闲,一挥手,义愤填膺的僧俗名流六十多人轮番上阵,气势汹汹地扑向了愈发苍老的范缜。然而结果却令萧衍大失所望,尘埃落定,胜者仍是范缜。

萧衍麾下的顶尖力将、东宫舍人曹思文沮丧地哀叹:“情思愚浅,无以折其锋锐。”而范缜自己记述说,在这场更大规模的论战中,他“辩摧俗口,日服千人”。

令见惯了后世文字狱的人们意外的是,萧衍并未用皇权报复这个可恶的异端,没有任何的贬黜,甚至连范缜的《神灭论》都不曾加以封杀或毁禁。他可能认为:范缜毁灭的,其实是他自己,他一定会为自己的执迷付出代价,冥冥中的惩罚远比尘世的酷刑可怕得多,苦海须得自渡,所以不必自己出手,还是让他安然享完阳寿,养足力气去领取该来的果报吧。

侯景作乱时,范缜已经病逝三十多年。如果说萧衍认为范缜要在身后才受到报应,令他万万没有料到的是,自己在垂暮之年,居然活生生地陷入了地狱。

侯景性格残暴,喜好杀戮,杀人常先斩手足,再割舌、劓鼻、剖腹、挖心,慢慢折磨。攻下台城后,他立了一个大舂碓,看谁不顺眼就活活捣死。经过长时间的围困,城内已是横尸满路,无人瘗埋,腐臭熏天,烂汁遍地。侯景下令,将尸体垒成一堆放火焚烧。被焚烧的不限于死人,尚书外兵郎鲍正病在床上,也被拖出扔入了尸堆,可怜他在火中挣扎了很久才断气。

烈焰熊熊,魔影变幻,牛头马面狰狞咆哮,挥舞刀叉狂蹈跳踉,萧衍苦心经营数十年的庄严佛国,顿时变作“千里绝烟、白骨成聚”的人间地狱。

世间最残酷的莫过于在生命的尽头,当着你的面将你毕生的心血击得粉碎,萧衍便承受着这样的剧痛。然而,在这种终极打击下,望九高龄的萧衍却表现得出奇的坚强,甚至可以说,他末路的演出,为他被后人目为颟顸昏庸的后半生描上了难得的一抹亮色。

城破当日,侯景进宫去见萧衍。萧衍端坐文德殿,侯景以甲士五百人自卫,带剑上殿。假惺惺地行礼后,萧衍问道:“你在军中很久了,有什么功劳?”侯景满头汗出,不敢仰视,竟说不出话。萧衍又问:“你是哪里人,为何敢到此处?”侯景还是对不上来,只好由属下代答。只有后来讲到攻城军队数量时,侯景才镇定下来应对自如。整个过程,萧衍神色始终不变。

见面出来后,侯景对人说:“我平常据鞍对敌,矢刃交下,而意气安缓了无怖心。今日见了萧公,却颇为自慑,难道是天威难犯?—我不可再见他了。”侯景果真没有再见过萧衍,只是将他软禁。

被软禁期间,萧衍对侯景的各项布置明言反对,太子哭谏求他不要过于逞强,萧衍大怒,痛斥了他一顿。有一次听人提起侯丞相,他立时发火,叱骂道:“是侯景,不是什么丞相!”吓得在场的人都面无人色。

从这些言行看来,萧衍的精神支柱仍未崩溃、信念也未动摇,与史书所载“虽在蒙尘,斋戒不废”相印证。或许,也就是这种从坚定的信仰中汲取的力量,才能使杀人不眨眼的侯景在这位手无寸铁的衰朽老翁前心生畏惧。

听说萧衍的言行后,侯景大怒,于是限制他的日常饮食供应。毕竟年事已高,又连饿带病加生气,在被囚禁了50天后,萧衍闭眼西去,临终前曾想喝点蜜水,却被看守拒绝。

50天,有足够的时间去反思一生,然而,既然他最终也没放弃佛教,那么就不会从佞佛乱政的角度去思索问题,他竭力想寻找的,只能是一个为何诚心兴佛却无善报的解释。在那些度日如年的日日夜夜中,萧衍定在苦苦思索:为什么自己连范缜都不如,到头竟落了个现世报?

其实,在最后一次舍身时,他就面临过同样的质疑。当时,在萧衍恋恋不舍地结束了37天僧侣生活回宫的当夜,同泰寺就遭到了雷劈,一座塔被烧成了焦炭。当时,他是如此向天下人解释这桩尴尬事的:“道愈高魔也愈强,行善就一定会有障碍。”所以,他下诏重修那座塔,而且要比原来高上三层。

咽气那一刻,萧衍也许还记挂着这座尚未完工的宝塔,并且暗暗发愿:今生福德不足,因此压制不住魔障的考验;未来的生生世世,定要继续修行,加倍努力,直至终有一世修成无上正等正觉,得享极乐。

其实,萧衍、范缜都已经接触到了“人生无常”的终极命题,然而两人的解答却截然不同。无疑,范缜是个勇士,但他孤军奋战所坚守的,果真只是真理本身吗?

在古代,宣扬无神论的大半是不得意之人,如写下《论衡》的王充,出身于寒门细族,“贫无所养,志不娱快”,一生沉沦下僚;以烛火喻形神,断言精神不能离开形体独立存在的桓谭,也是仕途不顺,屡遭祸患;而范缜更是“少孤贫”,布衣草鞋夹在权贵子弟之间求学,才29岁就“发白皤然”了。

能不能理解为,他们的坚定斗志,最初都发源于一种怨气呢?——虽然你处华堂我在秽浊,但如此结局并不代表我比你劣上几等,而只是运气不好罢了;最重要的是,等到大限一到,你我俱归尘土,所有的区别都将一笔勾销—属于每个人的,都只有几十年的光阴!

范缜用神灭论灭掉的,是所有人的前生后世,抹平坎坷,不分贵贱,让大家都光秃秃的只剩下今生,要输也只输一生!

一树花开,范缜努力证明所有的花都要零落化泥;萧衍则幻想保持优势,来春再发,以继续占据高枝,因此他敢于倾全国之力,广建佛寺、大造佛像、严格持戒、数次舍身,希望终有一天能修成正果。哪知,不论当时还是后世,即使在佛教内部,他都遭到了无情的否定。

禅门有个著名的公案,交锋双方是萧衍与禅宗东土初祖菩提达摩。

萧衍问:“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

达摩答:“并无功德。”

萧衍大惊,忙问:“为什么说没有功德?”

达摩答:“这只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萧衍问:“如何是圣人所求的第一义谛呢?”

达摩答:“廓然浩荡,本无圣贤。”

连连碰壁,萧衍未免烦躁,舌锋一转,盯着达摩蓦然厉声抛出一句妙问:“在朕面前的到底是个什么人?”达摩答得更绝:“我也不认识。”

对于这次会面的真实性,很多学者表示怀疑,认为这是后世禅僧杜撰出来的。但不可否认,这场机锋在理论上替萧衍兴佛却遭恶报给出了一个解释:原来在高人看来,萧衍的苦修,不过都在一个“有”字上下工夫,尽在沙上筑塔,根本看不清事物的虚幻本质,一生纠缠实相,破不了一个“我执”;肉眼凡胎不识真佛,听不懂达摩的点拨,离《金刚经》所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境界隔了何止十万八千里。

几百年后,提起梁武帝萧衍,不识一字的六祖慧能大师斩钉截铁地下了定论:“武帝心邪,不知正法。”假如萧衍地下有知,闻听如此评语,不知有何感想。

史上最风流的十大帝王

自古帝王多淫棍,古代帝王拥有数之不尽的后妃与宫女,无非为了发泄淫欲。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从六国掠来的上万名宫人、女乐据为己有,大修宫室以蓄女作乐。汉代宫闱生活的淫乱也不逊色,皇帝们均在宫中蓄有大批美女供其淫乐,少则几千人,多则过万。魏晋时期,道家宣扬的房中术,为统治者的荒淫与纵欲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到了清王朝,荒淫早已成为一种名正言顺的“制度”,清代独创“翻牌制度”,翻到哪个妃嫔的名下,才有可能去承受皇帝的恩泽。

翻开史书,在性事上面有怪癖的皇帝太多了,因为他们的变态,让封建帝王的后宫里诞生了丰富的淫艳故事,与民间的青楼文化一样,后宫文化也是中国性文化的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大家有兴趣不妨多翻翻这方面的书籍。其实啊,看罢史书、掩卷长思,目前李银河的“论”、洪晃的“消费男色”、同性Party、一夜性爱……这类性选择,都受到了变态帝王遗风的感染,后宫文化早融入了龙的传人的性意识里了,哪还需要受到什么西风的影响。说白了,一些人是在从西方人身上找点性变态的借口,以西方的、一夜性等活动的存在,作为可以“乱搞”的现实理由,冠之以前卫标签而已。

读完《东周列国志》还有著名作家贾志刚的《原来这才是春秋》,才发现同《罗马艳史》差不多,(我说的是第一集和第四五集)君王本来如此一类,周幽王宠爱襃姒,卫宣公淫乱宫纬,齐襄公乱伦丑剧,同《罗马艳史》相比可谓不分胜负啊!

荒淫的皇帝,通常有两大“好”:一是好诗词,二是好女色。好诗词,可以纵情;好女色,可以纵欲。而这两大“好”,则足以亡国。中国封建史上大概出过408位大小帝王,至少有三分之二都是荒淫之君。其中有十位皇帝问题最大,最让人恶心,看看这“史上最淫乱的十大帝王”的性史,这些现在大家兴趣很浓的话题早不新鲜啦,老祖宗早就会啊!

1、卫宣公

淫乱指数:★★★★★

淫乱知名度:★★★★★

论淫乱程度卫宣公恐怕不算天下第一,但谁是天下最早的淫帝?看了《原来这才是春秋》这个书,我想,选上春秋时代的卫宣公,应该不存在任何争议的。卫宣公的淫乱对后世帝王影响甚大,譬如春秋时期的鲁惠公就学习卫宣公好榜样,把儿媳妇充公到了自己的床上。值得一说的是,关于这部分的秘史,贾志刚的《原来这才是春秋》确实解说得非常详细,比东周列国志》还要详细,而且还有不少独特的见解……

卫宣公为人淫纵不检,作公子的时候就与其父卫庄公的妾夷姜私通,生下长子公子急,寄养于民间。登基后淫性不减,因原配邢妃不受宠,就立了公子急为嗣子。公子急十六岁时,聘了齐僖公的女儿宣姜为妻,卫宣公因为听说宣姜美貌,就自己迎娶了宣姜。霸占媳妇以后,没多久,宣姜就为卫宣公生了公子寿和公子朔两个儿子。卫宣公因为宠爱宣姜就想立公子寿而废公子急,但因为公子寿和公子急兄弟情深,就没能公开进行废立之事。后来,宣姜与怀有野心的公子朔设计加害公子急,计划以出使齐国之名让公子急离开都城,然后在半路重金买通盗贼暗杀公子急。结果被公子寿事先发觉告诉了公子急。但公子急却执意要杀身成仁,情急无奈之下,公子寿就以送别为名设酒席灌醉了公子急,而自己冒充公子急出使齐国,结果在半路被盗贼暗杀。酒醒后的公子急急忙赶到亮明了身份也被盗贼杀害。《诗经·卫风》的《乘舟》就记载了这件事。丧子后的卫宣公精神恍惚,不就就病死了……

作家贾志刚的见解确实比较独特、新颖,但卫宣公作为淫帝之首、淫帝之祖师爷,确实无可争议。正因为卫宣公肆无忌惮的宫廷淫乱,才导致国家的衰败,才导致后世帝王的“效仿”啊!

2、金废帝完颜亮

淫乱指数:★★★★★

淫乱知名度:★★★★★

谁能称为天下第一淫帝?比较起来,这顶桂冠,恐怕要送给海陵王完颜亮,他应该算得上是荒淫之首。

金废帝海陵王完颜亮生性狂放,贪嗜女色,曾有“得天下绝色而妻之”之言。有关完颜亮的性事篇,建议大家读《醒世恒言》的《海陵王纵欲亡身》,这一章既“养眼”,文笔也十分简洁流畅。总之,被他收入深宫而“妻之”的,竟有他的弟媳、小姨子、堂姐妹,更有甚者,连叔母、舅母都不能幸免(据野史载,甚至母女共夫)。他创造了淫乱宫闱的吉尼斯纪录,他精通房中术,特别是流传于北部地区的金刚乘密宗房中术。据言,他批阅公文时是在一大床前面摆放一个办公桌,左右美女相拥,两只手放入两个女人阴埠三角区“取暖”,桌下面则有宫女伺候下体,王完颜亮只需动嘴,坐在两边的女人动手批阅文件。

史书记载:海陵王常令教坊番值禁中,每幸妇人,必使乐工奏乐,撤除所有帐幔,吩咐左右大声说些淫词浪语。如果幸女不遂,就令元妃用手帮忙。有时,让嫔妃们裸体列坐,他恣意淫乱,让大家共观。有时让两个妇人仿效他的样子,作淫乐状,以博天颜一笑。每当座中有嫔妃,海陵王必定任意投掷一件东西在地上,让近侍们看地上之物,不许看裸体的嫔妃,违者立即斩杀。

3、宋前废帝刘子业

淫乱指数:★★★★★

淫乱知名度:★★★★☆

南朝刘宋有名的暴君,在位期间,种种荒淫残暴,匪夷所思。曾在父亲的陵墓上倾倒大粪;把叔祖剖腹挖心,挑出眼睛泡在蜜里做“鬼目棕”;与亲姐姐私通,把亲姑姑纳入后宫,又与宗室女眷大肆淫乱。同时,他恣意诛杀朝臣,残害宗族,甚至把叔父湘东王刘彧裸体养于坑中,要他从木槽取食,并称呼他为“猪王”。最后,他的诸种恶行终于引来杀身之祸,被他的叔父刘彧伙同左右亲信杀死。

刘子业被杀时,才17岁,仅做了一年皇帝,后被草草埋了,时人遂称他为废帝。其实,其老子刘骏孝武帝在位时就知道儿子有乱伦的劣行,骂了他多次,并多次打算废掉他。除了乱伦,在宫内也极荒淫,经常让众多嫔妃把衣服脱了,聚在一块供他享乐,还喜欢玩性游戏……有一宫女不肯脱衣服让公狗××,被立刻斩首。学者们纷纷认为,刘子业堪称中国封建史上最为人恶心的帝王之一!

4、汉哀帝刘欣

淫乱指数:★★★★★

淫乱知名度:★★★★☆

在历代帝王中,好女色居多,但也有不少皇帝特好男色,蓄养男宠。在汉朝皇帝中,“同性恋”是最为普遍的现象,从汉高祖刘邦开始,几乎每个皇帝都把男宠作为性爱对象,其中以汉哀帝为最。中国人对同性恋有“分桃”、“断袖”之说,断袖就是出自哀帝与董贤的同性恋。一天哀帝醒来,董还在睡着,哀帝衣衫压在他身下,不忍弄醒他,竟然从床头拿出刀,将衣袖割断,悄悄下床。“断袖”一说由此而来。因为这事,哀帝的不少宫妃竟相效仿,以断袖为时尚,欲讨刘欣青睐。哀帝与董贤的同性恋之情很深,爱得死去活来,有一次竟然要把皇位传给董贤,大臣为之惊看讶,看来啊刘欣变态到了顶点,脑子也变坏了。

附带说一下,董贤也不是一个好货色,他有一个妹妹,与他长得差不多,为讨哀帝的欢喜,也送给了刘欣。哪知哀帝一夜钟情,这女子在床上很会服侍人。第二天刘欣即封她为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

送了亲妹妹,董贤又把自己的老婆贡献出来,嫂子与小姑子轮流陪哀帝睡觉,时称“和窠爵”。这样的一家男男女女三口侍陪一个男人,恐怕是帝王艳史上绝无仅的,董贤算是世上第一不知廉耻男人,与刘欣一样是人伦垃圾!

5、明武宗朱厚照

淫乱指数:★★★★★

淫乱知名度:★★★★☆

帝王多荒淫,不少皇帝还是双性恋,即男女通吃,这样的皇帝以明武宗朱厚照为最。朱厚照两岁就被立为皇太子,可谓少年风流。这个家伙的荒淫到了不分档次的地步,连酒店女郎、寡妇、孕妇都不放过。“凡武宗车驾所到之地,近侍预先掠取良家女,以备召幸,有时多达数十车”。有一次把一马姓孕妇都给搞流产了。朱厚照还喜欢,喜欢嫖娼,在外寻花问柳,觉得嫖娼不过瘾,就去“偷”,扮成老百姓出去外面勾引女人,还真把一个60岁单姓老头的两个美貌小老婆给弄到了手。为供自己享乐,朱厚照专设“豹房”作淫乱之所,房里的大床能睡七八个人,他常与嫔妃。但他兴趣最大的是与男宠相欢,最宠幸的男子有江彬、写亦虎仙、钱宁等。值得一说的是,江彬的老婆也让朱厚照给搞了,与汉哀帝的男宠董贤把自己老婆送给自己的主子不同,江彬是不情愿自己的老婆让朱厚照玩的。朱厚照变态中的变态是他喜欢太监,好多时间都和宫廷中的小太监在一起玩性游戏,集体性交,为此流连往返,乐此不彼。有一次他在外地看上一个男童,竟然将之带入宫阉了。乐极生悲,朱厚照整天泡在美女们的温柔乡中,年仅31岁就一命呜呼了,但如果不早死,朱元璋这个丢人后代,还不知又要弄出什么伤风败俗之事呢,朱厚照让朱元璋丢尽了他那张麻脸啊!

6、汉成帝刘骜

淫乱指数:★★★★☆

淫乱知名度:★★★★☆

汉成帝的皇后很有名,大家可能都知道,她就是大名鼎鼎的赵飞燕,赵飞燕还有一个妹妹,叫赵合德,汉成帝专宠赵氏姐妹。飞燕“着体便酥”,合德“柔若无骨”,令成帝如痴如醉。姐妹俩轮流侍寝,还经常三人同床淫乐,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玩“3P”、“双飞”。因为这样,后宫如云佳丽连成帝的边都靠不上。飞燕除了擅媚术外,还会配制一种助阳药的春药,这种药一服用就上瘾,戒也戒不掉。所以,成帝成了历代帝王中最有名的嗜春药皇帝。每次与赵氏姐妹上床都要来一粒,在温柔乡中享受快乐。成帝自甘堕落,迷恋酒色,不理朝政,为了将淫欲进行到底,他过量服用春药,最后精绝而死,做了风流之鬼,享年45岁。因此,后世有戏说,赵合德是用床上功夫搞死皇帝的第一人。像汉成帝这般靠春药追求男女之欢的皇帝太多了,几乎每一位皇帝都有服用春药的记录。明代那位差点被宫女勒死的世宗皇帝朱厚熜,请人专门在后宫中炼春药供他服用,炼丹时要采七七四十九位童女第一次经血,作为丹药配方,不少女孩因术师用了催经血的药物而不幸死亡。据说世宗死时肚子鼓鼓的,推测春药还没有完全消化吸收掉,哈哈……

7、清同治帝载淳

淫乱指数:★★★★

淫乱知名度:★★★★

后宫佳丽三千也未必能满足一个男人的淫念,历史上喜欢嫖女人的皇帝不少,如唐宪宗李享,对青楼女独有情钟,宋徽宗对当时名妓李师师十分爱怜,明武宗也经常带着手下到宫外乱搞。但搞到最后把自己的命也搞掉的,却只有清朝的同治皇帝载淳。相对来说,清朝皇帝在女色上面的过失并不突出,并不如前几朝那般荒淫,但因为社会开放程度的增加,和境外文明的影响,清朝皇帝在性事上面还是自由散漫的。载淳的皇后是阿鲁特氏,这在CCTV“百家讲坛”上,阎崇年先生讲得非常清楚。但慈禧太后却不想让他们过一个幸福的夫妻生活,召幸别的妃子又受阻,于是载淳常常与太监周道英夜出宫门,到南城一带娼妓出没的地方寻乐,在窑姐身上寻求安慰,往往嫖到天亮才悄悄回宫,最后染上了性病,下体生疮化脓,俗称花柳病。后人根据当时的记录,认定是梅毒。此事在中国封建帝王史上算是一大丑闻了,奇事啊,皇帝嫖娼!

8、隋炀帝杨广

淫乱指数:★★★★

淫乱知名度:★★★★

明武宗喜欢男童,不少帝王却喜欢恋女童,隋炀帝杨广就是最典型的一个。他了他老子的老婆不说,还广搜未成年的女孩,置于宫中,供自己淫乱。杨广的荒淫在历代帝王中也是恶名昭著的,野史记载他是弑父才夺了皇位的。即位后,他纳了众多美女: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共120人。他的性取向最变态,特别喜欢与男童乱搞,有的男童往往害羞不配合,大夫何稠讨其所好,便专制了一种车子,正好放进个男童,锁住她不能动弹,性交的时候车子就会自己摇动,满足杨广的淫欲。他曾问何稠这车叫什么名字,何说还没有名字。他称,“卿以巧意成车,朕任意自乐,可叫任意车”。更让人不耻的是,他还让画师把自己的性交情形给画下来,悬于宫中欣赏。至于他多次下扬州的荒唐风流艳事,民间更是广为流传,杨广实乃史上大淫棍之一。

9、五代南汉国君刘长

淫乱指数:★★★★

淫乱知名度:★★★☆

历代皇帝怪癖不少,刘长(应为“金”字旁加一个“长”)的怪癖尤显特殊,比如他在朝中用人,必须把人家先给阉了再说,因为这原因,当时的南汉几乎成了太监之国。他好淫,还喜欢“洋妞”,有一次他看上街头的一个波斯女人,此女丰艳善淫,且懂房中术,很得他的宠爱,称之“媚猪”。媚猪又从宫里找了九个同样的女人,供他玩乐,总称为“十媚女”。刘长生性残暴,一大嗜好是爱看男女性交的场面,且人越多越好。他找了不少当时社会上的无懒进宫,与宫中的女孩子一道,衣服全部脱光,一块乱交。他与媚猪在一边看,淫兴大起。如男的把女的搞败了,就有赏赐;如果男的被女的弄输了,后果严重了。刘长会骂那男人没用,轻则阉了,重则被烧煮剥剔喂豹子,惨不忍睹啊!

10、元顺帝妥欢贴睦

淫乱指数:★★★★

淫乱知名度:★★★☆

元朝后宫相对安静一些,但最后一个皇帝顺帝却是大名鼎鼎的好色之徒。其被明军给赶到边外,帝号还是朱元璋加给他的。元末政权不稳,但顺帝在宫里是一样恣情酒色,并不曾想如何维系元朝政权。他找来西域的僧人,向其学房中术“演揲儿”法,通过学习加实践,其床上功夫果然大增。后来他的妹婿又给他介绍了会“双修法”的僧人,所谓“双修”,就是性交时的不同姿势和身位的练习,在今天实在不算什么秘密。为此,他召入良家女子供自己“实习”,日日在宫中淫戏作乐。最让他皇心大悦的是与群臣亵狎,男女裸处一处,君臣不避,光着屁子在一个房间里玩,既不分姓氏级别,也不讲尊卑长幼,是名副其实的“君臣同乐”,成了当时特殊的Party。因顺帝的“示范作用”,当时后宫中的女人也都很淫乱,不少嫔妃与僧人共宿一处,以至后来出现了一个糟糕的、史上闻所未闻的“规矩”:凡是境内女子到了出嫁的年龄,不论美丑高矮都要先给僧人睡一下,叫做“开红”,等僧人玩够了,才许回家完婚。有这样的皇帝执政,元朝不亡才怪呢,所以朱元璋轻易就将元朝给灭掉了。

宋太祖赵匡胤猝死之谜

赵匡胤灭掉南唐之后,再一次北征,打算灭掉北汉,眼见北汉可灭、霸业可成的时候,踌躇满志的赵匡胤却莫名其妙地猝死了。关于赵匡胤猝死的原因并没有留下太多记载。从此之后,赵匡胤的死因成了北宋开国的最大悬案。

赵匡胤灭掉南唐之后,再一次北征,打算灭掉北汉,眼见北汉可灭、霸业可成的时候,踌躇满志的赵匡胤却莫名其妙地猝死了。关于赵匡胤猝死的原因并没有留下太多记载。从此之后,赵匡胤的死因成了北宋开国的最大悬案。

赵匡胤死后,出现了著名的“斧声烛影”传说。据说当天晚上星斗灿烂,赵匡胤本来心情不错,但突然间阴风四起,雪雹骤降,于是他找来弟弟赵光义一起喝酒,随侍的人都在外等候。饮宴结束后,大雪已经积了几寸,人们远远望去,只见烛影下闪烁的身影。又听到赵匡胤用斧戳雪的声音,随后他解衣安寝,鼻息如雷。到五更时分突然没了声响,原来他已经悄然去世了。

还有一种说法,说是赵光义对赵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已久,一天半夜,他趁赵匡胤病中昏睡不醒时调戏花蕊夫人,惊醒了赵匡胤。赵匡胤盛怒之下顺手抄起床边的玉斧砍赵光义,但力不从心,反而被赵光义杀死。

又有人说,赵匡胤是被赵光义下毒杀害的。因为在赵匡胤创业之初,赵光义就一直是他的得力助手。从陈桥兵变到平定江南,他立下了汗马功劳,自然而然地认为在赵匡胤死后,皇位应该由自己来继承。但赵匡胤并没有要将皇位传给他的意思,却想传给自己的儿子德芳,于是赵光义就趁赵匡胤出兵北汉的时机,下毒将他杀害,夺取了皇位。

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当赵匡胤在世时,已经按照母亲杜氏的吩咐,决定将皇位直接传给弟弟赵光义。他是一个孝子,将传位诏书封在匣内,密存于室,向众人说明以后要让赵光义继承皇位,到时开启密匣即可。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也是赵光义“兄终弟及”的合法根据。按照这种说法,赵光义根本就没有必要为了篡位弑兄,赵匡胤应当是因病猝死的。

其实若从情理上来说,还是赵匡胤被鸠杀的可能性更高一些。首先赵匡胤去世时已经有了两个儿子,并且还有了皇孙,按照中原王朝自秦以来的皇位继承习惯,绝没有传弟不传子的理由。虽然赵光义功高,但赵氏族中功高者远不止他一人,而且赵匡胤去世时不过五十岁,之前还在指挥北征北汉的大事,如果说是猝死而又无正式记载,是很难让人相信的。最大的可能性就是赵匡胤被打算篡位的赵光义鸠杀。

赵匡胤篡周自立,在位十七年,因为他施政得当、心思缜密、待人宽厚,使得北宋没有继五代而为第六个短命的朝代,而且他确立了攘外必先安内的立国宗旨,将一个分裂的帝国重新聚拢起来,注重军事技术与财政组织两者之间的协作,使得北宋一朝虽然内敛,却也涌动着勃勃生机,在重文抑武、守内虚外的保守政策的指导之下,与周边张牙舞爪的铁骑强族对抗了三百多年。从这个角度出发,应该说赵匡胤是一个非常大气的政治家,这种大气建立在他对人情世故的敏锐直觉和对天下大势的极强洞察力上。因此他显示出一种恢弘大度的行为气质和上善若水的王者风范,这种气质也强烈地感染着他所开拓的帝国,使得宋朝体现出了空前绝后的温柔、和平、繁华与富足。中国历史也在经历了长时期的金戈铁马、血雨腥风之后,再度显现出雍容华贵、妩媚动人的万种风情。

中国历史上最无实力的开国皇帝

在中国历史上有数十位开国皇帝,其中有权臣篡夺皇权的;有发动起义打下江山的;有发动反叛夺取帝位的等等。他们当上开国皇帝都有很大的实力,其实这是很正常的,想一想,一个无实力的人有如何能成为一国之君而君临天下呢?可是历史是会开玩笑的,偏偏让一个无实力的人当了开国皇帝,他就是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

话说西晋末年,八王混战,胡族纷纷起兵反晋,天下大乱。三0七年,西晋怀帝任命司马睿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镇建业,就是现在的南京。三一六年,西晋愍帝被俘,西晋灭亡。三一七年,司马睿称晋王,三一八年,称帝。可就在即位大典上,司马睿三四次请一个大臣同做金銮宝座受百官朝贺。这恐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举措了!

而这个大臣就是东晋的实际创造者——王导。原来司马睿向来缺少才能和声望,在晋宗室中又是疏属,他也就是沾了个姓的便宜,其他实力是根本没有的,他在政治上完全依靠王导,军事上完全依靠其弟王敦,重要官职多被王家人占有,他想选用自己的亲信人也不能。当时人们说:王与马,共天下。王还在马前面呢,司马氏的实力远不及王氏实力。

作为一个开国的皇帝,要请一个大臣同做受贺,可以想象的到司马睿的微弱了吧!此后东晋政权的存在,不是因为他本身有多大力量和实力,而是因为几个大士族间需要保持势力的平衡,而共同推戴司马氏作皇帝来维持这种平衡!

荒唐皇帝滑稽御医

宋孝武帝刘骏并不孝,一次他搞宫殿扩建,来到南宋开国皇帝刘裕专为子女开辟的思想品德教育展览馆,里面陈列着刘裕早年当打工仔时住过的土坯床,还有使用的葛草灯笼及麻绳拂尘之类的东西,目的是让他的后人能常常忆苦思甜,不忘祖先创业的艰苦。刘骏却刻薄地说:“一个乡巴佬有这些东西已经算是够奢侈的了!”

刘骏生性好淫,他登基时才不过二十四岁,膂力过人,精力过剩,见过的女性不论尊卑长幼,只要略具几分姿色,决不放过。刘骏的母亲路太后名叫路惠男,当初以色貌出众选入文帝的后宫,被刘义隆册封为淑媛。自生下刘骏后,路惠男一腔热情都投入到儿子身上,文帝对她渐渐失去了兴趣,移情别恋。元嘉十二年,五岁的刘骏按例被封为武陵王。失宠的路惠男就请求文帝让她陪儿子一起去封地。从此,刘骏母子相依为命。直到刘骏当了皇帝之后,路惠男才风光地回到了皇宫。

路太后住在显阳殿中,当朝臣的命妇以及一些宗室的女儿在朝谒太后时,刘骏高大的身影就会适时出现那里。看见漂亮的就动手动脚,甚至就势在太后的房间里一亲芳泽,巫山云雨。《宋书后妃列传》说:“上于闺房之内,礼敬甚寡,有所御幸,或留止太后房内,故民间喧然,咸有丑声。宫掖事秘,莫能辨也”。而《魏书》上留下的是这样的记载:“骏淫乱无度,蒸其母路氏,秽污之声,布于欧越”。“四年,猎于乌江之傍口,又游湖县之满山,并与母同行,宣淫肆意”。这明显是说刘骏与母亲路太后有染,因此搞得满城风雨了。看起来,当年的娱记也是经常出入宫墙村肆,工作满活跃的。

刘骏还把叔父刘义宣四个如花似玉的女儿留在内宫里不放,朝夕欢饮狎亵。刘义宣时任荆州刺史,手握十万雄兵,他闻知这个丢脸的事儿差点气炸了肺子,就点起全部兵马杀向京城,要以清君侧的名义干掉这个不知礼义廉耻的小畜生。刘骏吓得色胆欲裂,害怕刘义宣像自己灭掉哥哥刘劭一样杀进京城来,就打算把皇位位让给这位叔父兼老泰山,以求活命。竟陵王刘诞及时劝阻了刘骏,刘骏这才调大兵去攻打刘义宣。这个刘义宣的部队实在是不太中用,交锋几个回合便满山放羊了。刘骏见到重生的曙光,兴奋的直抖,他下令将刘义宣和他的十六个儿子统统杀死,不留后患。

不费吹灰之力就灭了刘义宣,刘骏觉得自己英明神武,愈发神气,心情好的没边了,因为可以与刘义宣的几个女儿不必再偷偷摸摸的鬼混了。于是公开将她们册封为嫔妃。这四个姊妹中数第二个楚江郡主最为貌美,巧笑勾魂,足令六宫粉黛无颜色。

据砭石养生网查证资料,楚江郡主后来还为刘骏生下一个男婴,取名叫刘子鸾。刘骏对这个表妹更加宠爱,册封她为淑仪,又怕传出去影响声誉,就叫楚江郡主冒充大臣殷琰家的女儿,封号殷淑仪。

刘子鸾刚刚六岁,刘骏就封他为新安王,领南徐州刺史。只可惜宠擅专房的殷淑仪红颜命薄,不久就得病玉殒香消了。刘骏撕心裂肺,泪如泉涌,悲痛得连饭都吃不下,他追册殷淑妃为贵妃,还在皇都为其专门兴立新安寺。殡仪规格不遑国家元首级别,灵柩用豪华的辒辌车来载承,銮辂、九旒、黄屋、左纛、羽葆、鼓吹、班剑、虎贲等各种仪仗前呼后拥,羽葆鼓吹声动十数里,皇后的葬礼也没这般煊赫。送丧的队伍浩浩荡荡一眼望不到尽头,公卿百官与嫔御六宫都穿着雪白的丧服默默地跟在灵柩后面,不时抹着脸上虚假的泪水。

殷淑妃的死对刘骏心里的打击太重了,想起这位绝色佳人来,他就领着后妃及百官侍从到殷淑妃的坟头痛哭一次。刘骏可谓是荒唐到了极点,他以朝臣哭的悲痛程度来检验对自己是否忠心。群臣中当数秦郡太守刘德愿哭得最出镜,如丧考妣,连衣服都被泪水湿透了,还差点昏死过去。刘骏高兴异常,这样的干部要重用。当场升了刘德愿的官,让他做豫州刺史。一场大哭就由一般的市委书记变成了省政府一把手,官运真是速成的快。

有个叫羊志的御医生性谐谑,平常做些滑稽的段子在宫廷里搞笑。刘骏也把他叫到殷淑妃的坟前,告诉他:“只要你哭得悲痛,朕有重赏。”

在众目睽睽之下,羊志竟一反常态地泪如雨下,号啕起来,悲切的样子痛不欲生,有几次喉咙嘶哑,眼见就要哭得背过气去。刘骏虽觉好奇,但心中大慰,并话符前言,真的赏赐给了羊志许多金银珍宝。

事后有人悄悄地问羊志:“你哪里来的这么快的眼泪?”当时羊志有个挚爱的小妾刚刚死去,他回答说:“那天,我只不过是哭自己死去的小妾罢了。”

刘骏还让执事中谢庄作一篇哀悼殷贵妃的文章。谢庄文采出众,能立就千言,这篇辞赋的写得无比哀艳悲怆。刘骏一边看一边流眼泪,最后感叹说:“天底下还有这样的奇才!”于是自己也效仿当年汉武帝给李夫人写悼赋,写了一篇悼念殷贵妃的文章《伤宣贵妃拟汉武帝李夫人赋》,其中“流律有终,心情无歇。徙倚云日,徘徊风月”等句,确实伤感缠绵。但刘骏还算有自知之明,觉得自己不及谢庄的哀文,就将谢庄的辞赋刻在殷贵妃的墓碑上。京城里的人都纷纷传抄诵读,谢庄的才名由此一炮打响,在文坛大红大紫了。

自殷贵妃死后,刘骏郁郁寡欢,因愁生病,年仅三十五岁就奔赴黄泉寻找心上人去了。

继位的是十六岁的太子刘子业,也就是刘宋王抽最昏庸残暴的宋废帝。

因为殷淑妃的缘故,刘子业在东宫被压制得抬不起头来,等到他登上帝位,就开始肆意发泄心中的愤懑,他指着刘骏的画像说:“你这老家伙太好色,没大没小。”

刘子业对死人也不放过,他挖开殷淑妃的坟墓,将尸骨抛在荒野。不但拆毁刘骏当年为殷淑妃造的庙宇,刘子业还株连性地杀尽周围所有的尼僧。殷淑妃的儿子新安王刘子鸾更成了新皇帝报复的对象,他在临死的时留下这样一句话:“只希望下辈子不再生于帝王家!”

中国封建史,最荒唐的皇帝榜中榜排名

中国封建史,最荒唐的皇帝榜中榜排名~哈哈哈!

第十名:绝对超白金“乐队”主唱的皇帝高纬

高纬是南北朝时北齐的第五位皇帝,国力见衰朝纲紊乱这哥们根本不闻不问,还自称“无忧天子”,玩的花样也别出心裁,最雷人的就是他自己作词作曲,抱着琵琶自弹自唱,唱到兴处,还命令上千名太监、奴婢一起给他伴唱,场面宏大之极,火爆程度不亚于现在的“超男超女”。堪称“乐队组合”的开山鼻祖。

第九名:大搞时装秀的皇帝宇文赟

上榜理由:不逊培罗蒙,气死范思哲。

宇文贇(yun)是南北朝北周的第四帝,荒淫奢侈,史称:“宣帝即位,即逞奢欲”。但他最雷人之处莫过于钟情服装另类,每每别出心裁,装靓扮酷。我们看看他的装束:头戴高高的通天冠,身上是金蝉做的饰物,斜配几近夸张的大绶带。要是赶在今天,这主一准会去“T”型台上亮亮相。自己这么臭屁,却发布命令:除宫人外,天下妇女一律不准涂脂抹粉。敢情就兴他。

第八名:耍杂技耍到自残的皇帝萧宝卷

上榜理由:杂技成为皇宫的“表演秀”

南北朝时南齐的第六代皇帝,此公不爱读书,嬉戏无度,常常通宵捕鼠取乐,不理朝政。更雷人的是他还酷爱杂技,以致到了痴迷的程度,他亲自对一些杂技老节目进行搜集整理总结,甚至还自创了许多新节目。比如他仗着自己力大如牛,将7丈5尺长的木质道具扛在肩上,让演员在上面翻腾,自己表演用牙叼幢木的绝技,结果弄得满嘴是血。他还为自己设计了一套戏装,穿着戏装在后宫打打闹闹,追逐嬉戏,皇帝做到这个样子,也真够难为他的。

第七名:打马球中状元的皇帝唐僖宗

上榜理由:酷爱运动,可惜那时没有奥运会。

唐僖宗可谓是另类到了极点,除了不喜欢朝政外,爱好十分广泛,他喜欢算术、音乐、下棋、斗鸡、赌鹅、蹴鞠、骑射、剑术,而且无不玩的精妙,特别是对打马球十分迷恋,而且技艺高超,他曾经很自负地对身边的优伶石野猪说:朕若参加击球进士科考试,应该中个状元。你看看,当皇帝还屈才了,要是参加奥运会,拿个马球比赛金牌也未可知。

第六名:一天不干木工活就手痒痒的皇帝明熹宗

上榜理由:不是“缺一门”,而是“独一门”。

明熹宗朱由校自幼便有木匠天份,不事朝政,整天沉迷于刀锯斧凿油漆的木匠活之中,而且技巧娴熟,一般的能工巧匠只能望尘莫及。凡是他看过的木器用具、亭台楼榭,他都能够做出来,这哥们绝对是个天才。而且凡刀锯斧凿、丹青揉漆之类的木匠活,他定要亲自操作,乐此不疲,甚至废寝忘食。真是生错了地方。李湘拍的《十全九美》原型恐怕是他。

第五名:喝酒绝对“大师级”的王曦

上榜理由:醉一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天天醉的不省人事。

按说喝酒作乐对于皇帝来讲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可是喝酒要喝到“大师级”就不是虽便谁都能做到的了。王曦是五代时期闽国第五主,好贪杯中之物,酗酒成性,可巧皇后也好贪杯中之物,真是臭味相投,这二位每天共饮,不醉不休,丑态毕露,朝政交与宠妃打理。一次,王曦与宰相李光准一起喝酒,喝醉后争执起来,王曦命令武士将他推出去斩首,李光准被拖到刑场酒都没醒,监斩官没敢行刑。第二天,王曦醒来还找李光准,敢情昨个儿的事忘了个干净。

第四名:热衷于组团旅游的皇帝杨广

上榜理由:最炫的旅游专家,超强的组团能力。

史上还没有哪一个皇帝像隋炀帝杨广这么热衷于旅游开发。他在洛阳西郊建筑的“西苑”占地方圆200里,院内有海,海中有岛,岛上有阁苑内还有16个院落,由各妃主管,负责接待。杨广则带着几千宫女骑着马在苑内游览玩赏,晚上在妃子主管的“招待所”夜宴。大运河修通后,他先后3次大规模出游,随行的旅行团包括嫔妃大臣乘坐的船就有几千艘之多,自己则在四层龙舟之上饮酒观光。这活恐怕现在哪个旅行社也接不起。为了方便游玩,他还专门建造了一座活动的宫殿“观风殿”,下面有轮子,可随时拆装,能容纳数百人,省却了住宿的麻烦。你还别说,这老小子还真是个干旅游的材料。

第三名:当和尚有瘾的皇帝萧衍

上榜理由:皇帝不是我最后的传奇,我要追求那不老的传说。

萧衍南北朝时南梁的创建者,信奉佛教达到痴迷的程度,一次去拜佛,说什么也不回去当皇帝了,要就地出家,做了四天和尚后被大臣们哀求着回宫,回来后想想不对,因为和尚还俗要向寺院赎身,于是“财政”上拿出了一亿钱把他的肉身算是赎了回来。这样的事后来还发生过3次,够一心向佛的吧!他不理朝政,却写了大量的佛教著作,他根据《涅经》等上乘佛教的内容写了《断酒肉文》,首次提出佛教徒不可以吃肉的戒律,并以身作则:每日只吃一顿饭,不沾酒肉,住小殿暗室,一顶帽子戴了三年,一床被子盖了两年。瞧这皇帝当的。

第二名:当“响马”乐在其中的皇帝高从海

上榜理由: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

高从海是五代时期南平第二主,不喜朝政,却有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嗜好,喜欢当“响马”,经常掠夺南来北往途径自己辖地的使节,乐此不疲,而且敢作敢当,并不否认是自己所为,一旦别的国家交涉讨伐,就会恬不知耻的原物奉还给人家,脸上毫无愧色。此公就是图一乐儿,人送外号“高赖子”。

第一名:唱戏被扇耳光的皇帝李存勖

上榜理由:超乎想象的“敬业精神”

李存勖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唐的建立者,自幼喜欢看戏、演戏,当皇帝后,常常面涂粉墨,穿上戏装,登台表演,不理朝政;并自取艺名为“李天下”。有一次上台演戏,他连喊两声“李天下”,一个伶人上去扇了他个耳光,周围人都吓得出了一身冷汗。李存勖问为什么打他,伶人阿谀地说:李(理)天下的只有皇帝一人,你叫了两声,还有一人是谁呢?李存勖听了不仅没有责罚,反而予以赏赐。伶人倍受宠幸,可以自由出入宫中和皇帝打打闹闹,侮辱戏弄朝臣,简直荒唐到了极点楼上二哥说是武则天,我不敢苟同。武则天虽然是女的,但在位十五年,算是明君。人家的私生活虽然糜烂一点,毕竟男女有别。用今天的眼光看,男皇帝不也是跟许多女人那啥么~

霸王项羽为何宁可自刎也不过江?

项羽之所以不肯过江而选择自刎而死,实在是一个性格悲剧。自大孤傲、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缺乏忍辱负重的坚韧意志,是导致他失败的主要原因。他的死虽然显得慷慨壮烈,并为后人反复吟唱,但一代霸王就此了却一生却也让人扼腕叹惜。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霸王,关于他的传说汗牛充栋,这其中又以他自刎乌江最为慷慨悲壮,在民间流传也最为广泛。关于他的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以南宋词人李清照为代表,她在《乌江》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做出高度评价和赞扬;一种是以晚唐诗人杜牧为代表,他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认为项羽缺乏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决心,对他自刎乌江的决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评价。几千年来这两种不同的观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着,那么项羽当年为什么选择了自刎,而不是过江呢?

根据最早的记录,项羽是因为无脸面见江东父老而自杀。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打败后,项羽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可是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拔剑自刎而死。这种说法出自太史公司马迁之手,距项羽之死年代较为接近,描写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传最为广泛,后世关于项羽自刎的传说大多源于此。

在这种说法中,虞姬之死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据《史记》记载,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夜闻四面楚歌,非常吃惊,便起身饮酒,此时“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据汉初陆贾的《楚汉春秋》记载,虞姬当时怆然拔剑起舞,并和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挥剑自刎。项羽是个争强好胜、死要面子的人,自己最心爱的侍妾被逼自杀,心中既伤心绝望,又十分羞愧,自尊心受到强烈打击,再加上当时楚军伤亡惨重,“虞姬死而子弟散”,所以当项羽带着残兵败将逃至乌江畔时,顿觉羞耻难当,没有脸面去见江东父老,于是选择一死了之。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项羽自杀是想结束战争,消除百姓因战乱带来的痛苦。据《史记》记载,楚汉战争中刘邦和项羽僵持不下,“丁壮苦军旅,老弱罢鞍漕”,于是项羽对刘邦说:“天下匈奴长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意思是想通过两个人的决斗一决雌雄,不要再让天下百姓跟着受苦,说明项羽的确有可怜天下苍生的情怀。当项羽率残兵败将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时,想到渡江以后还要卷土重来,重新进行一次楚汉战争,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于是选择牺牲性命来结束连绵数年的残杀,还天下一个太平世界。

但这种说法带有太多的猜测成分,也与项羽的好战残暴性格不符。项羽当年曾经坑杀二十万秦兵,火烧阿房宫三个月,是一个非常暴虐的人,不大可能为了免除百姓疾苦而至自杀身亡。他之所以要约刘邦单打独斗、一决胜负,很可能是出于一种计谋,因为以项羽的个人能力,打败刘邦简直就是易如反掌,不过刘邦也没有上当。当项羽失败逃至乌江时,万念俱灰、狼狈不堪,心中不免感慨万千,此情此景下重新唤起他可怜天下苍生,愿意以一己之死来结束战争的念头也有可能,但这顶多是项羽走投无路又放不下脸面时的一种自我安慰,将它视为项羽自杀的主要原因却是不妥的。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项羽不是不想过江,而是根本没有机会过江。我国著名学者冯其庸在其文章《项羽不死于乌江考》中,详细论证了《史记》、《汉书》、《楚汉春秋》关于项羽之死的描述,指出《史记》有关项羽之死的全部文字,除《项羽本纪》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船待”两处涉及乌江外,其余无一处写到项羽乌江自刎。反倒是明确提到:项羽“身死东城”,“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等。他还通过《括地志》和《江表传》等篇章作了关于地理位置的考察,经过实地查勘考证,项羽确死于东城,即今天的安徽定远县,此地离乌江有120千米。至于《项羽本纪》中两处涉及乌江的记述,冯先生认为是司马迁记叙上的错误,并导致了以后的以讹传讹。

这种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计正山先生依据《史记》、《汉书》中的“灌婴传”,认为项羽并非在乌江“自刎而死”,而是在定远东城就被“搏杀而死”。垓下之围中项羽仓皇失措,带领八百兵马突出重围,往江东方向逃跑。长江以南是项羽的势力范围,是他发迹崛起的地方,即使在楚汉战争后期,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尉等依然服从项羽,听从项羽调遣,尤其是南楚临江王共氏,直到项羽死后仍忠于项王,抗拒刘邦。如果项羽顺利渡江,完全可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再一次击败刘邦。所以项羽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渡过乌江,但逃至东城时被汉军包围,混战中即被灌婴杀死,而乌江离东城还有120千米,所以项羽根本没有渡江的机会,也不是自刎而死。

但这种说法同样充满了推测和猜想,遭到许多学者的反对。根据《太平寰宇记》等资料记载,两汉时期的东城县,是江淮之间的一个辖境广阔的大县。从现在定远东南的池河上中游地区,越过江淮分水岭,包括今滁县西南境、肥东东境、全椒西南境,直到今和县乌江的沿江一带。晋太康六年在设东城县界设置单独的乌江县。章学诚在《和州志补沿革》曾指出:“秦为九江郡之历阳及东城乌江亭地……晋太康元年属淮郡,其历阳及东城乌江亭地如故。”也就是说,在楚汉战争时期,东城是一个范围广阔的行政区域,乌江是包括在东城县内的,因此司马迁所说的“身死东城”与“乌江自刎”并不矛盾,而是为避免同义反复而使用的描写方法。

这样看来,项羽的确是死于乌江,司马迁所处的年代距离楚汉战争只有七十年左右,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而且他治学严谨,在项羽之死这样的大问题上应该不会妄自猜测。而项羽之所以不肯过江而选择自刎而死,实在是一个性格悲剧。自大孤傲、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缺乏忍辱负重的坚韧意志,是导致他失败的主要原因。他的死虽然显得慷慨壮烈,并为后人反复吟唱,但一代霸王就此了却一生却也让人扼腕叹惜。

一代女皇武则天不为人知的往事

武则天,名曌,山西省文水县南徐村人。生于唐武德七年(623年),卒子唐神龙元年(705年),享年82岁。67岁登基称帝,在位15年。退位后,唐中宗李显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死后谥号“则天大圣皇后”。从此,“则天”二字逐渐代替其名,传至今日,人们都称之为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她上承贞观下启开元,把一代王朝治理为世界强国。但在1000多年的历史评论中,有的称她为淫荡凶狠的女人,有的赞她为明察善断的君主。如此相悖的评价,一则侧重于女人的“妇德”一则侧重于帝后的政绩,各执其理,莫衷一是。近10多年来,以武则天为专题的全国性学档术讨论会已开过5次,专象们各抒已见。“五四”运动以来,以武则天为内容的论文、专著已超过500篇,这在中国历史上能享受如此殊荣的帝王仅此一人。

出身官宦之家

武则天是武氏家族在文水县的第八代子孙。北魏时,她的祖先武洽官封五兵尚书、晋阳公,食邑于文水,赐田50顷。这块封邑大约占据着南徐至北徐两村之地。在这块土地上至今仍留有和武氏家族有关的古迹,如则天庙、武家山、武家廓、泌水河、神福泉、武辕城等。其父武士彟是唐高祖李渊的开国功臣,历任井钺将军右厢卫、工部尚书,封应国公。

在唐太宗朝,历任豫州都督、利州都督、荆州大都督。贞观九年(635年),卒于荆州大都督任上,享年59岁。其母杨氏,是隋朝宗室宰相杨达之女,自幼笃信佛教,受戒立志事佛,有很高的文化素养,42岁嫁武士彟为继室妻子,生有三女,武则天是其次女。武则天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宦之家。

武则天幼年是都督府千金,后来是圣神皇帝,关于她的事迹被人们传为神话故事的很多,如袁天罡相面的传说,至今,四川广元还留有望云铺的地名。相传,唐代火井令袁天罡回京,走到朝天关山上看见利州方向有王气,又往西南走了15里到望云铺,见利州上空祥云累累,说:“王气至。”武土彟听说他善长相面,便邀至府上。当时武则天尚在强褓怀中,穿男孩服装,袁天罡看后说:“龙瞳风颈,富贵之极。”又反复细看说:“若是女当为天子。”又如正月二十三日妇女游河湾,是四川广元一年一度的民间例会,相传这天是武则天的生日。还有则天婆婆梳妆楼、则天坝等遗迹与传说。

贞观九年(635年),武则天随柩回乡葬父,应该是她首次回故乡。《永乐大典》文水县部分有“武后凿井给养,井至幽深,后一朝水溢,平流东南,注文水”的记载,这一工程很可能就是武则天在村守孝期间所为。武则天称帝后,这一小河被唐人抄入《水经注》,流传至今。

知人善任话刘备

三国时的刘备,手下虽有关羽、张飞、赵云等一干猛将,面对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曹操却是屡打败战。自三顾茅庐得孔明出山相助后,却让曹操刮目相看了。刘备曾因此感慨地说过“备得军师,如鱼得水”的话,此话曾让桃园结义,生死与共的关、张很是不舒服了一阵子。

关、张者,猛将也。冲锋陷阵刘备自是少不了他们。孔明者,书生也,手无缚鸡之力,冲锋陷阵自不如关、张,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却非关张所可及也。刘备者,人杰也,文不如诸葛,武不如关、张。可他却能善用权术,令自命不凡的诸葛亮、卤莽的张飞、自负的关羽俯首称臣,任其驱使。刘备善将将,这是他的过人之处。他可贵之处就在于知人善任,礼贤下士。因此,在当时群雄割据的局面下,能与挟天子、令诸侯,占尽天时的曹操,借长江天险,占尽地利的孙权相抗衡,逐鹿中原,三分天下有其一,而成就了一番事业。

诸葛好用谋,关、张善打仗。在这一群体中如何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而发挥整体的最大效能,这就非诸葛、关、张之流所能及的了,但刘备却做的十分成功。他三顾茅庐,礼贤下士,终于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隆中使刘备茅塞顿开,从而委以重任。诸葛亮感其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为刘备开基立业效犬马之劳,后为托孤大臣呕心沥血,从没有不臣之念,这一切均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恩。士为知己者死,这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同样,关,张与刘备桃园结义,以后在共创基业中也留下了不少佳话。曹操为降服关羽,不惜与其约法三章,五日一大宴,三日一小宴,却改变不了关羽誓死效忠刘备的初衷。最后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寻主,其忠义之心真是可歌可泣!张飞虽一莽汉,但对刘备也是忠心耿耿,鞭打督邮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从这一切均可看出刘备其人的人格魅力。

综观古今,大凡能成就一番大事者,莫不有过人的人格力量,其共同点就是知人善任兼有容人之量。历史上的贞观之治,康、乾盛世,莫不如此。君贤臣直,君必先贤而后有臣直。君不贤而臣直,臣命不保。因此,君臣是一对矛盾。它们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对立,共处于统一体中。在这一矛盾中,作为核心人物的君是起决定作用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诸葛亮的清高、张飞的卤莽、关羽的刚愎自用,都是其不足的一面。用人之长就要容人之短。刘备对关、张用其刚,而对诸葛亮则用其谋,扬长避短,恰倒好处。

刘备之用人自有其独到之处。他的礼贤下士,知人善任,不愧为用人的典范!这对于后人在人才使用上也是有很好的借鉴作用的。

活色生香:还原真实刘备的好色生活

刘备(161~223年),字玄德,涿郡(今河北)人,东汉远支皇族,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谓蜀汉昭烈帝。幼贫,后入军旅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在诸葛亮的筹划中,联合孙权打败曹操于赤壁,占荆州、益州和汉中。221年称帝,定都成都,次年在吴蜀之战中败北,不久病故。

刘备是涿郡涿县人,自称是汉景帝儿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自己反复这么说,见人就说,于是史书上也这么说了,至于真假没有人知道。我们十分熟悉刘备的那句开场白:“在下刘备,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根本就没人问他是谁的后代,仔细一想刘备的举动实在可笑。同时也可以看出刘备一直为他低微的出身而苦恼不堪。

刘备少孤,与母亲贩履织席为生。他所住的草屋东南角篱笆边有一颗高五丈的桑树,遥望像个车盖,往来的人都奇怪此树非凡的姿态,有的就说此地当出贵人。刘备小时候与其他的小孩子在树下游戏时说:“我将来必定乘这样的羽葆盖车。”羽葆盖车是皇帝才可以乘坐的,叔父刘子敬告诫刘备说:“你这样胡说难道要灭我们全家么?!”刘备不喜欢读书,只爱好狗马、音乐、华丽的衣服。他身高七尺五寸,垂手超过膝盖,回头可以看见自己的耳朵,不喜欢说话,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乡里的少年都依附他。中山大商人张世平、苏双可能被“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的话打动,觉得刘备不同寻常,便给了他许多金银财宝,这样刘备召买了一批人马,开始实现他夺取天下的计划。

三国时代是个英雄辈出的光辉年月,但刘备特殊之处就在于白手起家,不像曹操与孙权倚靠先辈打下的坚实的基础,他所倚靠的只是一个虚无飘渺的“中山靖王刘胜”。刘备不是一个好色之徒,因此对他的情爱生活史书记载极少,但孟子还说“食、色,性也。”意思是食欲和性欲都是人体的本能,刘备也不例外,只有在情色上才可以见到刘备的另一面。

刘备的夫人沛国人甘氏是三国时代著名的美女之一。刘备起兵后在豫州小沛纳甘氏为妾。刘备好几个嫡妻先后丧生,甘夫人便以嫡妻的身份摄掌内事。后来随刘备到了荆州依附刘表,生下儿子阿斗(即后来的蜀后主刘禅)。

曹操大军在当阳长阪追到刘备一行,刘备丢下老婆孩子一个人跑了。全靠赵云的保护,甘夫人才幸免于难。当初桃园结义的时候张飞与关羽都杀了自己的妻子跟随刘备,那句有名的“朋友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的话就是刘备说的。可见在他眼里妻子不过是随时脱随时换的衣服鞋子一类的东西,所以此时抛下甘夫人一个人逃命符合刘备的性格。

甘夫人生于微贱的家庭,幼小的时候乡里会看相的说:“这个女孩子此后贵不可限,当位极宫掖。”等她长大后体貌与一般女子不同。十八岁的她玉质柔肌、态媚容冶,刘备将她召致白绡帐中,在户外观望,甘氏就如同月下凝聚的白雪一样。河南有献媚刘备的人送给刘备一支高三尺的玉人,刘备把这个玉人放在甘夫人的身边,常常在夜晚叫甘夫人脱光衣服,与旁边的玉人作比较。他白天与谋臣谈论军国大事,夜里就抱着甘夫人玩弄那个玉人,自己还常说:“玉之所贵,比德君子。况且雕凿为人形,而难道可以不玩么?”甘夫人与玉人洁白温润没有二致,看见的人都分不清哪一个是甘夫人哪一个是玉人。嬖宠者不仅仅妒忌于甘后,也妒忌那个玉人。甘夫人常想将玉人毁去,她对刘备说:“以前子罕不以玉为宝,春秋上赞美他。现在吴魏未灭,怎么能玩物丧志呢?凡是淫惑生疑的东西,不要再拿进来。”刘备听从了甘夫人的话,撤下玉人再也不玩了,取嬖者见没有机会可趁都退靠后了。当时的君子议论以为甘夫人是位神智清醒的夫人。

刘备从陶谦手里接管了徐州之后,用糜竺、陈登为辅佐。袁术自接邻的扬州起兵与刘备争夺徐州。建安元年吕布袭取徐州的治所下邳,守将张飞嗜酒误事,刘备的家眷都陷落在城里。刘备溃退到广陵收集败兵散卒,以图后举。糜竺与陈登辗转找到了刘备,糜竺原来是一个商人,家产十分丰厚。糜竺在广陵遇到刘备,刘备问及自己的家眷,糜竺说还在下邳城里。刘备丢了城池失去了甘夫人,弄得两手空空,无奈只有叹息一番。

糜竺有一个年已及笄的妹妹,长得很美艳。为了安慰刘备,他便将妹妹送给了刘备,并将家产倾囊而出充作军资。刘备正是穷困潦倒的时候,好像天下掉下一个馅饼,不仅使危军复振,而且还得到一个美女相伴。他写信给吕布请他送还家眷,互释嫌疑。吕布只是为了得到徐州的地盘,与刘备本来没有什么个人恩怨,便了得做个人情,将家眷送还了刘备,并且还格外开恩让没有地方安身的刘备驻扎在徐州的小沛。

甘夫人回来后,却发现刘备战场失意情场得意,又娶了一个小妾。不过她没有表现出不快的神情,古代男子三妻四妾本来是很平常的。甘夫人与糜夫人相见后寒暄了一番,然后暗中彼此偷偷打量对方,再将自己与对方做了一番比较。不过这是妻妾心中的小波澜,外人不得而知。

虽然吕布归还了甘夫人,但是刘备与吕布已经互生嫌怨。建安三年春,吕布派人去河内买马,半路上被刘备将马匹都抢走了,吕布正好没有借口,便遣部将高顺、张辽率兵攻打小沛。刘备知道自己的力量不支,飞书向许都的曹操求救。曹操立刻派遣夏侯?领兵往援小沛。

夏侯?来到小沛还没来得及安营,被高顺部下的锐骑冲得四散,急得他脚忙手乱。夏侯?左目中了一箭,鲜血直流,多亏亲兵救护才逃出险境。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前来接应夏侯?刘备正与高顺相遇,不料被张辽袭击背后,刘备全军陷落。他前后都没有了去路,不得已跑往梁地。小沛里只有孙干、糜竺等几个文士,甘糜二位夫人被吕布劫去。看来当刘备的老婆真是不容易,三天两头被人家抢走。

刘备跑到了梁地,正仓皇穷蹙的时候,曹操亲自督兵前来救他。救刘备是假,夺取地盘是真。曹军首先攻下了彭城,并将彭城的守兵平民全部杀戮一空,然后再引军进攻下邳。吕布作战失利,听信妻子严氏的话,又怀疑属下的谋士将领,导致将士离心,被部下侯成、宋宪、魏续出卖给曹操。这样刘备又找回了妻妾甘糜二位夫人。

建安五年曹操打败了刘备,甘糜二位夫人再一次被抢走,关羽也被擒。后来关羽听说了刘备流落到袁绍那里,遂带着二位夫人离开曹操回到刘备的身边。不过幼子阿斗在乱兵中窜匿西入汉中,被人贩子所卖。到了建安十六年,扶风人刘括避乱来到汉中,买到了阿斗。这时阿斗不知已经被卖了几次,估计是太傻的缘故,谁也不愿意养活他。刘括给他娶了媳妇,还生下一个儿子。起初阿斗与刘备失去联系时,还记得父亲叫玄德。邻居简雍后来依附了刘备,并告诉他阿斗的下落。于是刘备遣简雍到汉中寻找阿斗,张鲁知道后给阿斗洗了个澡送还给了刘备。

这件事鱼豢的《魏略》有记载,但不知是否可信,裴松之虽然对《魏略》作了辩驳,但鱼豢搞错的可能只是人的名字,并不能否认事情的存在,也就是说刘备还有一个史书上没有记载的儿子。因为阿斗的生母甘夫人并不是第一个正室,在她之前刘备还死了几个夫人。不过这已经是后话了。

甘糜二位夫人还算幸运的。据说刘备落难的时候,几天没吃到一粒米。一天他来到刘某的家里,见面刚报完中山靖王刘胜的名号就饿晕了过去。醒来后刘某端来一盘肉,刘备饥不择食囫囵吃了下去,见刘某的家里也十分贫寒,就问肉从哪里来的,刘某说刚才把自己老婆宰了给中山靖王下酒。原来这个刘某还以为刘备是中山靖王,不知道中山靖王是几百年前的死人,他琢磨着杀了自己老婆给中山靖王吃肉,中山靖王感激不尽一定会重重报答他,到时候美妻娇妾还少的了么?刘备一听也不敢说自己不是中山靖王,抽了个冷脚底抹油跑了。

曹操南取荆州以后,刘备从襄城跑到江陵。荆襄士民见刘备仁慈,害怕曹操的杀戮,便都携儿带女随刘备同行。到了当阳的时候,士民多到十余万,辎重也有好几千辆。走的速度很慢,每天只能走十余里。刘备每次大败的时候,妻子家眷都弃之不顾,此时庇护十万百姓纯属沽名钓誉。明显的是置百姓于死地,使对手得到恶名,可见其内心之忍,实为三国狡诈第一。曹操亲率大军长驱直追,刘备让张飞断后,赵云保护家眷。

曹军五千轻骑日夜追杀刘备,一日一夜行三百多里,在当阳长坂追到了张飞的断后部队。张飞兵少抵挡不住,甘糜二夫人被乱兵冲散不知去向。赵云不见了二位夫人,急忙持枪又从乱军中杀进一条血路,好容易才找到了甘夫人,将她带到长坂(长坂是地名,不是山丘名,《三国演义》说成长坂坡不正确)。张飞见到赵云便问及婴儿阿斗,才知道阿斗被糜夫人抱着,却不知道糜夫人在什么地方。赵云只好又一次冲进曹军阵中救出了糜夫人。此时糜夫人身体已受重伤,她奄奄一息地抱住阿斗。见了赵云后,为了让阿斗脱身,不连累赵云,她一跃跳入井中而死。赵云悲伤之余,推倒土墙掩盖水井,以免糜夫人的尸体受辱。

刘备见到赵云救回甘氏母子心里大喜,听到糜夫人已死又不禁大悲,一时间百感交集,又落下许多泪。甘夫人因为受惊成疾,一年后二十二岁的她也离开了人世。可怜甘糜二位夫人一生跟随刘备东奔西走,被人抢来抢去,几乎没享过什么福。

应当注意的是关于赵云单枪在曹军中七进七出纯是《三国演义》的敷衍虚构,其实赵云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粉面朱唇,白缎盔甲,背上插着许多绣花三角旗的英俊小青年,他的年纪比刘备还大而且在蜀国的地位很低,死后一年多才得到追谥,完全不能与张飞、关羽、黄忠相提并论。所有赵云的英雄事迹来自《赵云别传》,但是《别传》内容可疑之处太多。

荆州地处西川与东吴之间,是历来的兵家必争之地。当初刘备没有立足的地方,向东吴借荆州暂时栖身,约定以后归还。赤壁之战后孙权想讨回荆州,刘备以各种理由再三推拖。而且鲁肃一提起归还荆州的事,刘备就放声大哭。周瑜劝孙权将妹妹嫁给刘备,以婚姻关系羁绊住他。孙权实在没有办法,就想趁刘备丧妻之机会,以其妹孙尚香送给刘备作继室为诱饵,借口吴国太夫人特别疼爱这个最小的女儿,不愿意远嫁,所以请刘备去东吴完成婚礼。名为东吴与刘备连亲,实则趁刘备过江之机加以拘禁,好逼诸葛亮拿荆州换回刘备。刘备有意联吴,便遵从了东吴的婚议,建安十四年冬天由赵云、孙乾陪同进入吴境。

不想孙权反弄巧成拙,在甘露寺吴国太是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喜欢,就真的招他为婿。结婚时刘备已年过半百,孙尚香也就二十来岁。结婚的那一天,一百多个侍婢簇拥着一位珠围翠绕的袅娜佳人与刘备参拜天地。待到入了洞房刘备不禁吃了一惊,洞房里面刀枪剑戟杀气腾腾,侍婢都佩剑侍立在一旁,好像要出兵打仗的样子。刘备忙哆嗦着问:“这是做什么?”侍婢说:“我们郡主从小喜欢练武,一向是随身不离兵器。”刘备说:“今夜是洞房花烛的好日子,还是将这些暂时拿开的好。”孙夫人撇嘴说:“你打打杀杀了大半生,难道还怕兵器么?”

不满归于不满,孙夫人还是脱下戎装,丢下兵器。这时刘备仔细端详,这个孙夫人神采奕奕,长得也很端正,于是紧张害怕的心情也消失了一大半。孙夫人横眉立目的时候确实吓人,但温柔起来也是惊天动地的销魂。于是二人携手进入帏帐。

刘备一连住一个多月,这才从温柔乡中醒过来想起了荆州的部下。他对孙权说曹操眈视荆州不能不回去,孙权不好说不放的话,况且刘备早将吴国太哄得团团转,另外他也想让刘备在荆州作为曹魏和东吴之间的缓冲。等到刘备携孙夫人回到了荆州以后,周瑜从江陵来见孙权,问起孙权为何放刘备回去,孙权说是防备曹操。周瑜只好无奈叹息。他给孙权分析了形势,孙权也很后悔,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刘备取得益州后根本不想归还荆州,孙权便趁刘备西征入川的时候,悄悄给妹妹写信谎称吴国太病重,想将孙夫人和阿斗骗到东吴,然后用阿斗换回荆州。好像来来回回就这么一条计策。孙夫人不辨真伪,匆匆携阿斗登船回吴国,诸葛亮派赵云勒兵断江留住了阿斗,只放孙夫人一人回东吴。孙夫人到了东吴后才知吴国太根本没有病。从此以后,孙夫人留在了东吴,被迫还是自愿不得而知,只是与刘备再也没有见面,他们的夫妻生活大约就持续了三年。

当初孙夫人虽然也有温存的一面,但日常倚仗兄长的势力不把刘备放在眼里,一向说一不二,不仅左右大将都怕她三分,刘备也不敢违怫。而且孙夫人从东吴带来一批吏卒,在蜀地纵横不法,谁都无法约束,好像是闺中的敌国,时刻还必须加以防备孙夫人手中的刀剑。等孙夫人回到了东吴,刘备回想起的只有那些提心吊胆的感觉,所以也不派使者去东吴迎接孙夫人。

刘备最后一位夫人吴氏是陈留人,少年时失去双亲,她的父亲一向与益州牧刘焉有旧交,因此举家随刘焉进入蜀地。刘焉心有异志,他听看相者说吴氏以后会大贵,便想纳吴氏为妾,但是苦于自己与吴氏的父亲是莫逆之交,与吴氏的辈分不相当,就只好让自己的儿子刘瑁娶了吴氏。刘瑁死后吴氏寡居。公元214年夏天刘备取得益州城,群臣劝刘备聘娶吴氏。刘备心疑自己与刘瑁同族在礼法上不妥。法正说:“若论起亲疏,您与刘瑁比得上晋文公与子圉的关系么?”于是刘备决定纳吴氏为夫人。吴氏虽然寡居再嫁,但艳丽不减当年,刘备重新领略了空旷已久的温柔滋味。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称汉中王,立吴夫人为汉中王后。章武元年夏五月,刘备称帝立吴后为皇后。

孙权难以收回荆州,又想与关羽结为儿女亲家,但关羽不仅拒绝了孙权,还以“虎女焉配犬子”的话来鄙夷孙权。孙权出离愤怒,派吕蒙攻打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以至于身首异处。

刘备一心要为二弟报仇,不顾诸葛亮等大臣的劝阻,倾全蜀的二十万兵力连营七百里进攻东吴。孙权提出“归还荆州,送还夫人”的讲和条件,孙夫人也附密札,叙述夫妻之情与相思之苦,都被报仇心切的刘备一口回绝了。东吴大将陆逊用计火烧刘备的连营,刘备与剩下的不到一万士兵败溃逃回白帝城。在彝陵之战刘备被东吴一把火烧了连营之后,孙尚香听到传言以为刘备已经死了,她在长江边祭奠完刘备后投江殉情而死。今天绣林镇北郊长江南岸还有一座望夫台,据说是孙夫人曾在此遥望夫归,望夫台上的脚印至今仍然依稀可辨。

刘备听到噩耗不禁又想起了孙夫人的好处,加上这一仗使勤苦半生建立起来的蜀国元气大伤,于是他恹恹成病。六十三岁的刘备自知不起,将阿斗托付给诸葛亮等五个大臣后离开了人世。刘禅即位,谥刘备为汉昭烈皇帝,秋八月葬于惠陵。

延熙八年吴后去世。起初甘夫人去世后葬在南郡。章武二年追谥为皇思夫人,迁葬于蜀国,灵柩还没有到,刘备已经在白帝城去世。丞相诸葛亮上表后主刘禅追谥甘夫人为昭烈皇后,与刘备合葬在一起。

不想孙权反弄巧成拙,在甘露寺吴国太是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喜欢,就真的招他为婿。结婚时刘备已年过半百,孙尚香也就二十来岁。结婚的那一天,一百多个侍婢簇拥着一位珠围翠绕的袅娜佳人与刘备参拜天地。待到入了洞房刘备不禁吃了一惊,洞房里面刀枪剑戟杀气腾腾,侍婢都佩剑侍立在一旁,好像要出兵打仗的样子。刘备忙哆嗦着问:“这是做什么?”侍婢说:“我们郡主从小喜欢练武,一向是随身不离兵器。”刘备说:“今夜是洞房花烛的好日子,还是将这些暂时拿开的好。”孙夫人撇嘴说:“你打打杀杀了大半生,难道还怕兵器么?”

不满归于不满,孙夫人还是脱下戎装,丢下兵器。这时刘备仔细端详,这个孙夫人神采奕奕,长得也很端正,于是紧张害怕的心情也消失了一大半。孙夫人横眉立目的时候确实吓人,但温柔起来也是惊天动地的销魂。于是二人携手进入帏帐。

刘备一连住一个多月,这才从温柔乡中醒过来想起了荆州的部下。他对孙权说曹操眈视荆州不能不回去,孙权不好说不放的话,况且刘备早将吴国太哄得团团转,另外他也想让刘备在荆州作为曹魏和东吴之间的缓冲。等到刘备携孙夫人回到了荆州以后,周瑜从江陵来见孙权,问起孙权为何放刘备回去,孙权说是防备曹操。周瑜只好无奈叹息。他给孙权分析了形势,孙权也很后悔,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刘备取得益州后根本不想归还荆州,孙权便趁刘备西征入川的时候,悄悄给妹妹写信谎称吴国太病重,想将孙夫人和阿斗骗到东吴,然后用阿斗换回荆州。好像来来回回就这么一条计策。孙夫人不辨真伪,匆匆携阿斗登船回吴国,诸葛亮派赵云勒兵断江留住了阿斗,只放孙夫人一人回东吴。孙夫人到了东吴后才知吴国太根本没有病。从此以后,孙夫人留在了东吴,被迫还是自愿不得而知,只是与刘备再也没有见面,他们的夫妻生活大约就持续了三年。

当初孙夫人虽然也有温存的一面,但日常倚仗兄长的势力不把刘备放在眼里,一向说一不二,不仅左右大将都怕她三分,刘备也不敢违怫。而且孙夫人从东吴带来一批吏卒,在蜀地纵横不法,谁都无法约束,好像是闺中的敌国,时刻还必须加以防备孙夫人手中的刀剑。等孙夫人回到了东吴,刘备回想起的只有那些提心吊胆的感觉,所以也不派使者去东吴迎接孙夫人。

刘备最后一位夫人吴氏是陈留人,少年时失去双亲,她的父亲一向与益州牧刘焉有旧交,因此举家随刘焉进入蜀地。刘焉心有异志,他听看相者说吴氏以后会大贵,便想纳吴氏为妾,但是苦于自己与吴氏的父亲是莫逆之交,与吴氏的辈分不相当,就只好让自己的儿子刘瑁娶了吴氏。刘瑁死后吴氏寡居。公元214年夏天刘备取得益州城,群臣劝刘备聘娶吴氏。刘备心疑自己与刘瑁同族在礼法上不妥。法正说:“若论起亲疏,您与刘瑁比得上晋文公与子圉的关系么?”于是刘备决定纳吴氏为夫人。吴氏虽然寡居再嫁,但艳丽不减当年,刘备重新领略了空旷已久的温柔滋味。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称汉中王,立吴夫人为汉中王后。章武元年夏五月,刘备称帝立吴后为皇后。

孙权难以收回荆州,又想与关羽结为儿女亲家,但关羽不仅拒绝了孙权,还以“虎女焉配犬子”的话来鄙夷孙权。孙权出离愤怒,派吕蒙攻打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以至于身首异处。

刘备一心要为二弟报仇,不顾诸葛亮等大臣的劝阻,倾全蜀的二十万兵力连营七百里进攻东吴。孙权提出“归还荆州,送还夫人”的讲和条件,孙夫人也附密札,叙述夫妻之情与相思之苦,都被报仇心切的刘备一口回绝了。东吴大将陆逊用计火烧刘备的连营,刘备与剩下的不到一万士兵败溃逃回白帝城。在彝陵之战刘备被东吴一把火烧了连营之后,孙尚香听到传言以为刘备已经死了,她在长江边祭奠完刘备后投江殉情而死。今天绣林镇北郊长江南岸还有一座望夫台,据说是孙夫人曾在此遥望夫归,望夫台上的脚印至今仍然依稀可辨。

刘备听到噩耗不禁又想起了孙夫人的好处,加上这一仗使勤苦半生建立起来的蜀国元气大伤,于是他恹恹成病。六十三岁的刘备自知不起,将阿斗托付给诸葛亮等五个大臣后离开了人世。刘禅即位,谥刘备为汉昭烈皇帝,秋八月葬于惠陵。

延熙八年吴后去世。起初甘夫人去世后葬在南郡。章武二年追谥为皇思夫人,迁葬于蜀国,灵柩还没有到,刘备已经在白帝城去世。丞相诸葛亮上表后主刘禅追谥甘夫人为昭烈皇后,与刘备合葬在一起。

李文海:康熙帝八拒尊号

康熙帝曾经说自己“凡事但求实际,不务虚名。”(《清圣祖实录》,卷二六八)这倒不是康熙的自诩之辞,而是他在治国理政中时刻遵从的一项准则。他曾经先后八次拒绝群臣们为他上尊号的请示,就从一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切实的例证。这八次拒受尊号的时间分别是:康熙二十年(1681)平定“三藩之乱”后;康熙二十二年(1683)台湾郑克(shuǎng)归降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平定噶尔丹后;此外还有五十、六十、七十寿辰(1702、1712、1722)之时共三次;登基五十、六十周年(1711、1721)时共两次。

在封建时代,给皇帝上尊号是一种“大典”,所谓“加上尊号,典礼甚大”。(《康熙政要》,第242页)因为对于一个乾纲独断、至尊无上的封建君主来说,权力和地位都已经臻于巅峰,无可再增,所以,“上尊号”便是扩大政治威望、提高历史地位的重要举措,具有重大的政治象征意义。康熙皇帝拒绝这类活动,究竟出于什么样的心态,有着什么样的政治考虑?我们可以拿第一、第二这两次的情形作一点剖析。

康熙初年,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拥兵自重,对清朝中央政权阳奉阴违,形同割据。康熙十二年(1673),康熙下定决心撤藩,吴三桂及耿靖忠、尚可喜之子尚之信起兵与清廷对抗,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三藩之乱”。三藩一度占领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四川、湖南等省及江西、浙江、湖北、陕西、甘肃一部,对清政权的统治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经过整整8年的艰苦战争,终于在康熙二十年十一月取得了平定“三藩之乱”的胜利。两年以后,一直占据台湾、奉明朝为正朔的郑克在清军大兵压境的情况下归降清朝,实现了台湾的统一。这两件事无疑意义重大,正是以此为标志,开启了长达百余年的著名的“康乾盛世”。所以在这两次重大历史事件之后,群臣们提出要给康熙帝上尊号,应该说也是适逢其会。

我们来看一看当时的具体情形。

平定“三藩之乱”后最早提出要给皇帝上尊号的是监察御史何嘉佑,他的理由是:“今天下荡平,皆赖皇上一人功德所致”,所以“应加皇上尊号,以彰功德”。(《康熙起居注》,第一册,第787页。以下凡引此书者只注页码)此后,有的人也许出于真诚爱戴,有的人也许出于对权力崇拜,有的人也许出于阿谀逢迎,有的人也许出于从众心理,总之,大臣们从亲王、内阁大学士、九卿到詹事、科道等官员,凡是身份和地位具备向皇帝进言资格的,无不争先恐后,纷纷上奏,掀起了一场请上尊号的热潮。

有些人重复着何嘉佑提出的理由,强调“三藩之乱”的平定是皇上一人之功。如裕亲王福全说:“吴逆反叛以来,臣忝列议政,常见一切调度,将士督进,各路官兵剪除逆寇,非臣等意见能及,皆奉上谕遵行所致。此实系皇上功德,理应崇上尊号。”康亲王杰书、宋亲王岳乐也说:“凡恢复城池,剿御贼寇,尽出自皇上庙算,筹画周详。凛奉饬谕,遵行而已。非臣等意虑设施,克收成效。理应加上鸿称,以显功德。”(第792页)康熙帝明确否定了这种说法,说:“所奏称天下荡平,皆联一人功德所致”,“这所奏无益”。(第787页)他多次同大臣们回顾了平三藩的决策情形,表示这一场斗争经历了复杂的过程,如“事有错误,朕亦自任,断不归咎于人”。现在取得了胜利,乃是“荷上天眷佑,祖宗福庇”,将士用力,“疲于征调”;百姓困苦,“敝于转运”,连官员也裁减俸禄,以供军需。这是上下一心,共同奋斗的结果,“若遂侈然以为功德,崇上尊称,滥邀恩赉(lài),实可耻也”。(第792页)

另外一些官员则强调,“今三藩殄灭,所患尽除”;“海宇宁谧”,“天下(yì,安定)安”。有的甚至用了“当此盛世”这样的字眼。(第786页)既然天下已经太平,皇帝“功德巍巍,自古圣君所不逮,理宜恭上尊号”。(第800页)对于这样一些议论,康熙帝却按照另外一种思路,讲了另外一番道理。他跟太皇太后说:“自寇乱用兵以来,将士罢(pí)劳,民生困苦,疮痍未复,喘息未苏。虽兵戈乍戢疆宇初年,国家纪纲正宜整顿,地方元气正宜培养,臣何敢宴然自处,以为太平无事,受纳尊称。”(第798页)他跟大臣们说:“顷虽贼乱削平,地方底定,而民困未苏,疮痍未起。君臣之间,正宜各加修省,息兵养民,布宣教化,务以廉洁为本,用致太平。”(第792页)“独念数年之中,水旱频仍,灾异叠现。师旅疲于征调,被创者未起;闾阎(民间)敝于转运,困苦者未(同苏)。因军兴不给,裁减官员俸禄及各项钱粮,并增加各项银两,仍未复旧。每一轸(zhěn,悲痛)念,甚歉于怀。若大小臣工人人廉洁,俾(bǐ使)生民得所,风俗淳厚,教化振兴,天下共享太平之福,虽不上朕尊号,令名实多,如一切政治不能修举,则上尊号何益?朕断不受此虚名也!”(第792、793页)

当大臣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奏请时,康熙帝斩钉截铁地说:“朕意已定,决不允受。如受之,则前言为虚矣。”(第800页)“其上朕尊号之事,断不可行,此乃朕实意,非粉饰之词也。自今以往,大小臣工各宜洗心涤虑,砥节励行,休养苍黎,培复元气。尔等可向九卿各官悉谕朕意,不必再行陈请。”(第793页)

两年后,群臣因台湾统一,“神功圣德,超越千古,非加上尊号,无以慰臣民仰戴之愿”,再一次请上尊号。康熙帝同上次一样,坚决拒绝。他说:“治天下之道,但求平易宜民而已,何用矜张粉饰?”“朕但愿以平易之道,图久安长治,不愿烦扰多事,可将朕意传谕九卿、詹事、科道知之。”(《康熙政要》第242页)

一些评论者往往把康熙皇帝拒受尊号的行为,归之于他的谦逊。例如《康熙政要》的执笔者在涉及此事时就说:“群臣请上尊号,至于再四,而谦让弥坚,至德益广。”(第803页)《康熙政要》也把这些事迹纳入《论谦让》这一卷的内容之中。这当然并非没有一点道理。但把全部问题归结为个人的品德修养,似乎还没有完全说到点子上。其实,我们如果认真读一读详细记录康熙帝言行的《康熙起居注》这部书,可以发现,康熙帝对于大臣们一些“颂圣”的话,有时明明是言过其实,也常常会欣然接受。所以,他之所以拒受尊号,更为重要的还是反映了他所具有的宽阔的政治胸怀,反映了如本文开头提到的“凡事但求实际,不务虚名”的政治风格。如果把问题提高了来看,可不可以说,正是这种政治胸怀和政治风格,使他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了“康乾盛世”开拓者的角色?如果他一味追求虚名,受到损害的将恰恰是他的政治实绩,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也许会打一个很大的折扣。

荒唐皇帝宣传爱妃是尤物 群臣观看其裸体

高纬爱她爱得不知所措,他要让他所有的臣子都知道他的小怜是怎样一个风情万种的尤物,他让冯小怜除去衣衫,裸身躺在隆基殿上,请大臣们来观看。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家族和他建立的政权对历史和社会产生过重要影响,这就是司马氏及其建立的晋王朝。司马氏先后建立了西晋和东晋两个政权。西晋建立于265年,280年灭东吴,统一中国,结束了自东汉以来百余年的分裂局面。但十年之后(291年),爆发“八王之乱”,接着永嘉之乱、五胡内迁,流民起义,全国陷入大混乱。316年,西晋灭亡。西晋共51年,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了偏安的东晋政权。东晋从317年到420年,共103年。

以西晋历史为例,从司马懿发动政变控制曹魏大权,到晋武帝司马炎代魏建晋,再到最后一个皇帝晋愍帝司马邺被毒死,西晋灭亡,司马家族与西晋政权的兴与衰紧密相连,从始至终充满了激烈的政治斗争。研究西晋的兴衰过程,可以深刻、形象地展示“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这一兴亡周期律。我们从西晋的兴衰中,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居治忘危”,司马炎丧失大好局面

司马炎作为西晋的开国皇帝,在即位之初,能够以国事为重,励精图治,实行无为而治的宽松政治,使社会矛盾有所缓解。泰始四年(268),司马炎发布诏书:“永唯保乂皇基,思与万国以无为为政。”意思是,为永葆我大晋的江山,现以无为之法作为治理国家的核心。

无为,是道家的思想主张,本意是无所作为,但是运用到治国理念上,并不是什么事都不做,主要是对人民少干扰,轻徭薄赋,不大兴土木,不瞎折腾,让人民有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历史证明,国家在社会动荡之后实行这样的政策,会使社会安定,经济恢复。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就是因为实行了清静无为的政策。

同年,司马炎又在诏书中提出治国5条原则: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抚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正身”,就是当政者要以身作则,起好作用;“勤百姓”,关注百姓的生活;“抚孤寡”,关心社会上老年人、家里有困难的那些人;“敦本息末”,这是中国传统的治国理念,“本”指农业,“末”指商业,“敦本息末”就是要重农抑商;“去人事”就是不要把人际关系弄得太繁琐复杂。

为使诏书的精神落到实处,司马炎带头遵守执行。比如,他严禁奢侈。有一年司马炎患病初愈,一些大臣带礼物前来祝贺,司马炎予以禁止。有一太医向司马炎献上一件雉头裘,精美无比。可司马炎不但没有接受,反而非常生气,一怒之下当众焚烧于殿前。并下令:朝廷内外再有人敢这样做,一定以罪论之。司马炎这样做,不排除作秀之嫌,但是对社会还是起到了一定的好作用。

司马炎在位期间做的另一件大事就是发动灭东吴的战争,实现了天下归一,三国归晋。晋武帝司马炎发动的灭东吴战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西晋是魏晋南北朝近400年的历史中唯一的一次全国统一。国家的统一对于民族凝聚力的汇集和民族融合的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

然而,在国家统一的大好局面下,司马炎开始飘飘然了,滋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生活上由提倡节俭开始奢侈腐化,上行下效,西晋社会风气开始败坏,官僚大臣争相贪污敛财,炫富比富。社会风气变得腐败不堪,西晋王朝沦落为历史上最腐败的政权之一。

奢侈、拜金、清谈严重腐蚀社会机体

西晋社会风气如江河日下,其中有三股风气最为突出,严重地腐蚀社会机体。

第一,奢侈腐化之风。西晋统治集团腐化先从皇帝开始。晋武帝司马炎在民间大选宫女。后宫宫女多达数千,但他仍不满足,灭吴之后,又把吴国宫中数千名宫女运到洛阳。这样,后宫宫女达到万人。由于宫女太多,司马炎不知所从,有时就坐在一辆羊拉的车上在宫里转悠,车停在哪个宫女的门口,就在哪儿过夜。

皇帝如此荒淫无度、纵情享乐,怎么能对下面进行约束?于是那些皇亲贵戚、官僚大臣紧随其后,极尽奢华,纵情声色。有的讲究吃。何曾任朝廷高官,聚敛了许多钱财,每天吃的费用多达一万钱。面对无比丰盛的食物,他居然说:“简直没有值得下筷子的东西!”其子何劭,更加奢侈,一天吃饭的花费达到两万,超过其父一倍!

有一个名叫小刀的缉私警察,在陈小欠24岁生目的时候,为她写了24首诗,其中有一首《画一座房子》的诗非常打动我:

我爱/你可愿和我在一起/在这所房子里纠缠,拥抱/慢慢变老/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