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维达《经济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2 05:22:15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何维达《经济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何维达《经济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试读:

第1章 导 论

1.1 复习笔记

考点一: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

1经济学的定义

关于经济学,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经济学大师萨缪尔森在其著作《经济学》中给出的定义是: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1)稀缺

经济学所说的稀缺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欲望)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一方面,人类对经济物品的欲望是无限的;另一方面,用来满足人类欲望的经济物品是有限的。因此,现实生活中便存在着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欲望与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2)机会成本

在稀缺资源下进行选择必然会产生机会成本。在经济学中,如果一项资源可以有多项用途,机会成本可以看作是生产者为此而放弃的最佳用途的代价。(3)生产可能性边界

生产可能性边界是指在可投入品数量(土地、劳动和资本等)和技术知识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社会所能得到的最大产量。

2经济学的基本经济问题(见表1-1)表1-1 经济学的基本经济问题

考点二: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

1微观经济学(1)微观经济学的含义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又被称为“小经济学”。它以对经济个体的行为分析为基础,研究现代西方经济社会市场机制的运行和对经济资源的配置作用,以及相关的改善途径。微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价格问题。(2)微观经济学对个体经济单位的考察的3个层次

微观经济学对个体经济单位的考察是在三个层次上逐步进行深入分析的,如表1-2所示。表1-2 微观经济学对个体经济单位的考察的3个层次(3)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①经济人假设

在研究经济问题时,西方经济学家假定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理性人,即经济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或目标最优化。更一般地,理性人的基本特征是: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他们试图以自己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②完全信息假设

完全信息是指市场上每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买者和卖者)都了解其决策所需要的信息,而且获取信息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

2宏观经济学(1)宏观经济学的含义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又被称为“大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是如何决定及其相互关系。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是国民收入理论。(2)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宏观经济学侧重于研究资源总量的决定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①经济总量或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

②社会价格总水平;

③社会总就业量;

④宏观经济政策。

3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1)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互为前提、彼此补充的两个分支学科。它们互相把对方所考察的对象作为自己的理论前提,把对方的理论前提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同时它们又存在紧密联系:一方面,总量是由个量构成的,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另一方面,个量总是在一定的总量中运行的,只有了解了宏观经济学,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微观经济学。(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宏观经济活动不能简单归结为微观经济活动之和,两者的主要区别如表1-3所示。表1-3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区别

考点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

1均衡分析与边际分析

在经济分析中,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各个经济决策主体(如消费者、厂商等)所做出的决策正好相容,并且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不愿意再调整自己的决策,从而不再改变其经济行为。均衡分析包括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在均衡状态下,当事人决策的最优化是通过边际分析实现的。

2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根据既定外生变量求得内生变量的分析方法。例如,在单个市场的均衡分析中,当供求函数的外生变量被赋予确定值时,则可求得相应的均衡价格和数量。

比较静态分析: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的方法。

动态分析:对经济中发生变动的有关变量在一定时间中的变动进行分析,包括经济变量在变动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彼此制约关系,以及它们在每一时点上的变动速率等。

3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研究实际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它对经济行为做出有关的假设,根据假设分析和陈述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并试图对结论进行检验。简言之,实证经济学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分析是从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出发,根据这些标准,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说明一个经济体系应当怎样运行,以及为此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简言之,规范经济学回答了“应当是什么”的问题。

4进行经济学思考时的常见错误(1)偏见,即先入为主,先入之见的主观性会影响到经济分析的客观性。(2)不能保持“其他因素不变”。(3)合成谬误,即某一事件对局部是好的,不一定对总体就是好的。如果从某一事件对局部为真理推论到对总体亦为真,便有可能出现合成谬误。(4)后此谬误。如果仅仅因为一件事发生在另一件事之前,就想当然地认为前者是后者的原因,那么就可能犯了后此谬误。

考点四:经济学的发展历程(见表1-4) ★表1-4 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1.2 课后习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经济学

答:经济学是研究各种稀缺资源在可供选择的用途中进行有效配置和利用的科学。经济学研究资源的稀缺性和选择以及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马歇尔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萨缪尔森认为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产品和劳务,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之间进行分配。曼昆则认为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资源。

2宏观经济学

答: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是研究宏观经济总量的一门学科。宏观经济总量主要包括国民收入及其增长、总需求与总供给、价格总水平、就业与失业、利率水平和国际收支等。所以,宏观经济学又叫总体经济学或总量经济学,其核心是国民收入理论。除此之外,宏观经济学还包括通货膨胀理论、失业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与微观经济学相对应,宏观经济学侧重于研究资源总量的决定问题,探讨社会如何做出选择以决定资源是否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资源总量的变动规律等。

3微观经济学

答:微观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生产者、消费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资源配置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利润;分析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满足;分析生产要素供应者的收入如何决定;分析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

4资源稀缺性

答:资源的有限性和需求的无限性构成一对矛盾,它导致稀缺性。

稀缺性是一个绝对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相对概念。稀缺性的绝对性是指在任何社会和时代,人们总是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因此,稀缺性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普遍现象,是客观的、绝对的。稀缺性的相对性是相对于人类的需求或欲望而言的。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多层次的,是没有止境的。因此,相对于人类的需求或欲望而言,满足这些需求或欲望的资源始终是稀缺的。

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性,主要是指后者。简言之,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人类无限的需求而言的。人类的需求具有无限增长和扩大的趋势,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人类就需要更多的商品和劳务,从而需要更多的资源,而在一定时间与空间范围内资源总是有限的,相对不足的资源与人类绝对增长的需求相比便形成了资源的稀缺性。

5机会成本

答:机会成本,是指因选择而放弃的其他机会所产生的代价。在经济学中,如果一项资源可以有多项用途,则机会成本可以看作是生产者为此而放弃的最佳用途的代价。即一项资源被用于生产一种产品时的机会成本是指这一资源在其他用途上可以获得的最高价值。

6“看不见的手”

答:亚当·斯密认为,自由、自我利益和竞争将为社会中各阶层的人民带来“天然和谐”。不需要有一个以国家为中心的指令,数以百万计的个人通过自由地追逐自我利益将创造一个稳定、繁荣的社会。这一学说通常被称为“看不见的手”。这一学说表达了亚当·斯密的如下思想:人类行为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如果正义等基本规则在社会中得以遵循,个人的自利行为便能够带来一个运行良好且有益所有人的社会秩序,尽管个人在做出个人决策时并没有想到会达成这样的结果。

7实证分析

答:经济学中的实证分析就是客观描述经济事件“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它揭示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具体来说,实证分析一般借助于一系列经验数据、假设条件、经济数量模型,分析其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涉及解释和预测。它一般是就事论事,说明是什么和为什么,明确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用观察的实际情况来检验理论,并用理论来构造模型,通过模型来解释现实和预测未来。实证分析方法不涉及价值判断。

8规范分析

答:经济学中的规范分析是从一定的价值判断出发,提出某些标准并把这些标准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的分析方法。它回答“应该是什么”,或研究“应该如何解决经济问题”。它涉及价值判断,其分析结论往往无法通过经验事实来检验。具体来说,规范分析涉及的问题常常与经济系统应该如何运行有关。

9生产可能性边界

答:生产可能性边界(PPF),是指在可投入品数量(土地、劳动和资本等)和技术知识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社会所能得到的最大产量。生产可能性边界代表可供社会利用的物品和劳务的不同组合。如果要多生产一种产品,就必须放弃一些另一种产品的生产。由此可见,在稀缺资源下进行选择必然会产生机会成本。

二、单选题

1经济学研究的是(  )。

A.企业如何赚钱的问题

B.如何实现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问题

C.用数学方法建立理论模型

D.政府如何管制的问题【答案】B【解析】关于经济学的定义有两点是共识的:一是研究资源的稀缺性和选择;二是研究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

2下列短语可以用机会成本予以解释的是(  )。

A.杀鸡焉用宰牛刀

B.物以稀为贵

C.买卖不成仁义在

D.薄利多销【答案】A【解析】机会成本是指因选择而放弃的其他机会所产生的代价。在经济学中,如果一项资源可以由多种用途,机会成本可以看作是生产者为此而放弃的最佳用途的代价。杀鸡焉用宰牛刀中,宰牛刀具备至少两者用途,而用它杀鸡就放弃了宰牛的用途,此时该用途即是机会成本。

3下列事物中哪些不具备稀缺性?(  )

A.空气

B.矿泉水

C.食物

D.新东方课程班【答案】A【解析】稀缺性是由资源的有限性和需求的无限性导致的,空气不具有这两种性质,因此不具备稀缺性。

4区分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关键在于(  )。

A.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研究总体经济现象

B.微观经济学研究厂商行为,宏观经济学研究政府行为

C.微观经济学研究产品市场,宏观经济学研究失业问题

D.微观经济学研究范围狭小,宏观经济学研究涉猎广泛【答案】A【解析】微观经济学采用个量分析方法,研究经济个体(家庭和厂商)的经济行为,其核心理论是价格理论;而宏观经济学则采用总量分析方法,研究总体经济活动,其核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5经济学家讨论“人们的收入差距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这一问题属于(  )所要研究的问题。

A.实证经济学

B.规范经济学

C.宏观经济学

D.微观经济学【答案】B【解析】规范分析是从一定的价值判断出发,提出某些标准并把这些标准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的分析方法。它回答“应该是什么”,或研究“应该如何解决经济问题”。

6经济学家所谈到的“混合经济”是指(  )。

A.生产者与消费者相互作用

B.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同时存在

C.消费者和生产者都要做出决策

D.政府和个人都要做出决策【答案】D【解析】新古典综合派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是一种“混合经济”,既存在市场机制的调节,又有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

7人们在资源有限而需求无限时必须(  )。

A.使个人利益优于公共利益

B.做出选择

C.降低期望

D.以国家利益为重【答案】B【解析】由于稀缺性的存在,人们就必须对现有的资源的使用取向做出选择,稀缺本身就隐含着选择。

8“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的说法的前提是(  )。

A.任何事物都有机会成本

B.人是自私的

C.政府不总是补贴食品生产

D.不应出现食品银行【答案】A【解析】如果选择的结果是生产某种有价值的商品,那么为了生产这些商品就必须放弃生产其他的商品。换句话说,任何选择都是有代价的。

9现有资源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欲望这一事实被称做(  )。

A.经济物品

B.资源的稀缺性

C.机会成本

D.人类欲望的无限性【答案】B【解析】资源的有限性和需要的无限性构成一对矛盾,它导致稀缺性。

10经济物品是指(  )。

A.有用的物品

B.稀缺的物品

C.要用钱购买的物品

D.有用且稀缺的物品【答案】D【解析】经济物品是指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方可得到的产品或服务,即必须借助生产资源通过人类加工出来的物品,其数量有限。

11新古典综合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亚当·斯密

B.保罗·萨缪尔森

C.凯恩斯

D.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答案】B【解析】新古典综合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萨缪尔森、莫迪里安尼、托宾和索洛。

12一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线以内的点所代表的产出组合表明(  )。

A.通货膨胀

B.该国资源未被充分利用

C.该国可被利用的资源减少

D.该国生产处于最适度产出水平【答案】B【解析】生产可能性边界是指在可投入品数量(土地、劳动和资本等)和技术知识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社会所能得到的最大产量。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内,表示资源配置未达到最优水平,产量没有达到最大水平。

三、判断题

1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稀缺性问题将最终消失。(  )【答案】×【解析】人们的欲望是无限的、没有止境的。相对于人们的欲望而言,满足这些欲望的资源始终是稀缺的。

2经济人假设意味着我们每一个人在任何场合下都是自私自利的。(  )【答案】×【解析】经济人假设具有两个基本特征:①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②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有理性的。行为人既然是理性的就会在规章制度内权衡成本,而不是不择手段。

3机会成本是资源被用于某种用途以后,所放弃的其他用途中效用最大的那一种用途所产生的效用。(  )【答案】√【解析】机会成本,是指因选择而放弃的其他机会所产生的代价。一项资源被用于一种产品生产时的机会成本,是指这一资源在其他用途上可以获得的最高价值。

4在我国转轨经济体制条件下,政府仍然会参与到经济决策过程中,但是随着转型过程的完成,政府进行经济决策的功能会自动消失。(  )【答案】×【解析】转型完成后,经济运行仍然会产生市场失灵、公共物品等问题,政府经济决策的功能并未完全消失。

5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经济体系中的决策完全是由非政府组织做出的。(  )【答案】×【解析】市场在某些方面与上述的完全竞争经济的最优状态是有偏离的,这就需要执行一定的微观经济政策来加以矫正,以克服“市场失灵”。

6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不包括总需求和总供给。(  )【答案】×【解析】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宏观经济总量的一门学科。宏观经济总量或称宏观经济变量主要包括国民收入及其增长、总需求与总供给、价格总水平、就业与失业、利率水平和国际收支等。

四、问答题

1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和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答:(1)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①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价格理论,价格理论是说明价格机制这一只“看不见的手”怎样调节商品和劳务的供给和需求,引导有限的资源向能够带来最大经济福利方向进行商品生产,从而实现最优的资源配置的。

除了价格理论之外,微观经济学还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和生产要素报酬理论等许多内容,只是这些理论都离不开价格机制对经济个体或个量的决定作用。

②微观经济理论的基本假设

a.“经济人”假设。“经济人”是对在经济社会中从事经济活动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个一般性的抽象。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理性的。

b.完全信息假设。完全信息是指市场上每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买者和卖者)都了解其决策所需要的信息,而且获取信息不需要支付任何成本。即经济活动中不存在任何不确定性。(2)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微观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生产者、消费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资源配置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利润;分析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满足;分析生产要素供应者的收入如何决定;分析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由此可见,微观经济学研究在市场经济中的个体决策单位,如消费者、资源拥有者和企业的经济行为。它的着眼点是“个体”,而不是“总体”。因此,微观经济学也被称为“个体经济学”或“个量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对个体经济单位的考察是在三个层次上逐步进行深入分析的。

①是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

②是分析单个市场的均衡价格的决定。

③是分析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

2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的构成部分是什么?

答: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由微观与宏观两部分构成。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在市场经济中的个体决策单位,如消费者、资源拥有者和企业的经济行为。它的着眼点是“个体”的,而不是“总体”的。因此,微观经济学也称为“个体经济学”或“个量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宏观经济总量的一门学科。宏观经济总量或称宏观经济变量主要包括国民收入及其增长、总需求与总供给、价格总水平、就业与失业、利率水平和国际收支等。所以,宏观经济学又称总体经济学或总量经济学。其核心是国民收入理论。除此之外,宏观经济学还包括通货膨胀理论、失业理论、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

3简述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答: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在其理论基础、研究的角度和解决的问题等方面都有不同。但是,它们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的。两者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个量,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总量,由于总量是个量之和,整体是个体表现的综合,所以微观经济学被认为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来看,对单个经济单位的分析也可以推广到整个宏观经济。另外,宏观经济学对总体经济活动的研究也会对经济个体的经济活动产生重大影响。(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资源配置如何达到最优,在研究中通常假定各类资源都可以得到充分利用;宏观经济学则研究现有资源如何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研究时一般认为资源的最优配置已经实现。可见,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对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角度和重点有所不同。但是,二者又相互补充,只有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同时达到最佳状态,社会福利才会最大,对稀缺性问题解决得最好。

具体地说,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二者在研究对象、解决的问题、中心理论和分析方法都不同,如表1-5所示。表1-5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区别(3)宏观经济活动不能简单归结为微观经济活动之和。虽然经济总量是无数经济个量相加的结果,但是总体经济活动的结论却不能通过将经济个体经济活动的结论简单相加而得到。

4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两种分析法的区别是什么?

答: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涉及价值判断。

经济学中的实证分析就是客观描述经济事件“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它要揭示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具体来说,实证分析一般借助于一系列经验数据、假设条件、经济数量模型,分析其研究的对象是什么,涉及解释和预测。它一般是就事论事,说明是什么和为什么,明确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它不涉及价值判断。

经济学中的规范分析是从一定的价值判断出发,提出某些标准并把这些标准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的分析方法。它回答“应该是什么”,或研究“应该如何解决经济问题”。它涉及价值判断,其分析结论往往无法通过经验事实来检验。

5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答: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1)均衡分析法

经济学家使用均衡时内涵有所不同,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方法论意义上的均衡、理论意义上的均衡、规范意义上的均衡、局部均衡和总体均衡。在经济学中,最常用的均衡分析是局部均衡分析和总体均衡分析两种。

局部均衡分析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的。它考查经济系统的一个(或数个)消费者、一个(或数个)生产者、一个(或数个)企业或行业、一个(或数个)商品或要素市场的均衡状态;总体均衡分析又称一般均衡分析,它是由瓦尔拉斯提出的,是观察一个经济系统中所有的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一种分析方法。瓦尔拉斯认为,各个市场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某一市场的变动会影响到其他市场的变化,因此有必要进行总体均衡分析。(2)边际分析方法

边际分析方法是指研究一种可变因素的数量变动会对其他可变因素的变动产生多大影响的方法。边际概念和边际分析法构成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3)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法

依据经济活动分析是否考虑时间因素,经济学又可以分为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静态分析的特征就是所有的变量都是同一时期的,即不考虑时间因素。比较静态分析就是研究“曲线移动”的效应。动态分析则引入时间因素,分析均衡达到和变动的过程。它与比较静态分析的相似之处在于变量为不同时期的。其差异在于:比较静态分析不考虑实现新均衡的途径、过程;而动态分析却要研究调整的过程。(4)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法

实证分析就是客观描述经济事件“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它要揭示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规范分析是从一定的价值判断出发,提出某些标准并把这些标准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的分析方法。它回答“应该是什么”,或研究“应该如何解决经济问题”。

6微观经济学的市场机制的内涵是什么?

答:(1)在价格机制下,自由交换使得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无论是在产品市场,还是在生产要素市场,单个消费者和单个厂商的经济活动都表现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各自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产品市场和每个生产要素市场,进而所有的市场,都实现了供求相等的均衡状态。在这样的完全竞争的均衡状态中,每一种产品都以最低的成本被生产出来,每一种产品也都以最低的价格在市场上出售,消费者获得最大的满足,厂商获得最大的利润,生产要素的提供者根据各自对生产的贡献都得到了相应的报酬。(2)在以上内容的基础上,微观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理论进一步证明,在完全竞争条件下,所有单个市场同时均衡的状态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这样,整个市场经济实现了有效率的资源配置。这就是微观经济学所要论证的核心思想。

7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答:经济学从产生到现在,大体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当代经济学(或新古典综合)四个阶段。(1)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活跃在17~18世纪。大多数的经济学家认为,重商主义是最早出现的经济学。但是,与现代经济学不同,重商主义的研究仅仅停留在流通领域,而且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重商主义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经济学说。它以粗浅的现实主义总结了商业资本的实践经验。(2)古典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开始于17世纪中叶,结束于19世纪70年代,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确立和发展而形成的经济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古典经济学将研究对象从流通领域转到了生产领域。古典经济学着重生产领域的研究,强调通过资本积累和劳动分工来创造更多的财富。古典经济学还提出了自由放任的政策主张,强调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而这也正是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所在。(3)新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的起点是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终点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在这一段时期,西方经济学经历了一次以边际效用学派的兴起为代表的重大变动。新古典经济理论使用新的边际分析工具,并且仍然以市场价格为中心进行分析,得出与古典经济学相同的结论,即价格机制可以自动对经济进行调节,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政府只需要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而不需要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4)现代主流经济学

现代主流经济学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时代,一直延续到现在。在20世纪30年代,由于历史条件的变迁,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先后经历了三次比较重大的修改和补充。

①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第一次比较大的修改和补充涉及不完全竞争或垄断竞争问题。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伦和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于20世纪30年代几乎同时提出并论证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或垄断竞争理论,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

②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第二次比较大的修改和补充出现于1936年。凯恩斯否定了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自由主义思想,建立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使经济理论进一步完善,因而称为“凯恩斯革命”。凯恩斯理论为西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奠定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③传统的西方经济学第三次比较大的修改与补充开始于1939年,以希克斯出版的《价值与资本》一书为代表。该书牵涉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价值论与一般均衡论。其核心是序数效用论。这实质上是微观经济学的补充和完善。

④在凯恩斯之后,以萨缪尔森为首的一些西方经济学者逐渐建立了新古典综合学派的理论体系,该学派把包括第一次和第三次修改和补充的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当作研究个量问题的微观经济学,把构成第二次修改与补充内容的凯恩斯主义理论称为考察总量问题的宏观经济学。

新古典综合学派的理论体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直居于统治地位,并且在西方经济学界享有威信。这种状况大致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历史条件的变迁而有所改变。西方国家先后出现了通货膨胀和失业并存的局面,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在治理滞胀方面显得无能为力,这使得凯恩斯经济理论逐渐失去了往日绝对权威的地位。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等众多经济学流派纷纷出现,对新古典综合派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第2章 供求理论及其弹性

2.1 复习笔记

考点一:需求 ★

1需求的概念

一种商品的需求是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它包含两层含义:消费者既有购买的欲望,又有支付该商品的购买能力。

2影响需求的因素

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是由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主要的因素有:(1)商品的自身价格。一般说来,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越小。相反,价格越低,需求量就会越大。(2)相关商品的价格。当一种商品本身的价格保持不变,而和它相关的其他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这种商品本身的需求量也会发生变化。(3)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对于多数商品来说,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时,就会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相反,当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下降时,就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4)消费者的偏好。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偏好程度增强时,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相反,偏好程度减弱,需求量就会减少。(5)消费者对商品的价格预期。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在将来某一时期会上升时,就会增加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量;当消费者预期某商品的价格在将来某一时期会下降时,就会减少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量。(6)政府的消费政策。税收增加会导致消费者需求减少,补贴增加会导致需求增加。

3需求的表示方式

需求可以用需求表、需求曲线和需求函数等形式加以表示。(1)需求函数

需求函数表示的是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需求数量的各个因素是自变量,需求数量是因变量。一般地,为了简化分析,常常假定其他因素保持不变,仅仅分析一种商品的价格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影响,即把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仅仅看成是这种商品的价格的函数,于是,需求函数就可以用下式表示:Q=f(P)。式中,P为商品的价格;Q为商品的需求数量。dd

线性需求函数的通常形式为:Q=a-bP。式中,a、b为常数,d且a、b>0。该函数所对应的需求曲线为一条直线。(2)需求表

商品的需求表是一张表示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水平和与各种价格水平相对应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3)需求曲线

一般情况下,需求曲线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它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即它的斜率为负值,表示商品的需求量和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动的关系。但也有可能出现例外情形,例如在商品为吉芬商品时,需求曲线表现为向右上方倾斜。

4需求定理(1)需求定理的含义

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简言之,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动。(2)需求定理的例外情况——吉芬商品和炫耀性商品

需求定理对绝大多数商品而言是成立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例外情况:

①吉芬商品:随着物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反而增加的商品。19世纪,英国统计学家罗伯特·吉芬发现一个现象,1845年爱尔兰发生灾荒,导致土豆价格上升,但居民对土豆的需求量却反而增加了,而这无法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进行解释,故此现象称为“吉芬之谜”。

②炫耀性商品:具有“炫耀性消费”特征的商品,由经济学家凡勃仑提出,说明社会心理因素也会导致某些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的变化方向出现“反常”。

考点二:供给 ★

1供给的概念

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它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厂商要有生产和供给的欲望;二是厂商要有供给能力。

2影响供给的因素

一种商品的供给数量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的因素有:(1)商品的自身价格。一般说来,一种商品的价格越高,生产者提供的产量就越大。相反,商品的价格越低,生产者提供的产量就越小。(2)相关商品的价格。在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变而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该商品的供给量会发生变化。(3)生产的成本。在商品自身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生产成本上升会减少利润,从而使得商品的供给量减少。相反,生产成本下降会增加利润,从而使得商品的供给量增加。(4)生产的技术水平。在一般的情况下,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生产者的利润,从而生产者会提供更多的产量。(5)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如果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看好,如预期商品的价格会上涨,生产者在制定生产计划时就会增加商品供给。如果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是悲观的,如预期商品的价格会下降,生产者在制定生产计划时就会减少商品供给。

3供给的表示方式(1)供给函数

供给函数Q=f(P)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商品价格之间存在s着一一对应的关系。一般地,为了简化分析,常常假定其他因素均不发生变化,仅考虑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对其供给量的影响,即把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只看成是这种商品价格的函数,则供给函数就可以表示为:Q=f(P)。式中,P为商品的价格;Q为商品的供给量。ss

线性供给函数的通常形式为:Q=-c+dP。式中,c、d为常数,s且c、d>0。与该函数相对应的供给曲线为一条直线。(2)供给表

商品的供给表是一个表示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和与各种价格相对应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3)供给曲线

一般情况下,供给曲线表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征,即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值,表示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呈同方向变动的关系。

4供给定理(1)供给定理的含义

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条件下,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则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则该商品的供给量减少。简言之,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呈同方向变动。(2)例外情况

供给定理对绝大多数商品是成立的,但是,经济活动中也存在着特例。例如,当工资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文化娱乐、教育、休息等就更为重要,这时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劳动的供给可能保持不变甚至减少,从而劳动的供给曲线表现为不规则的形状。

考点三:市场供求均衡 ★★

1均衡的含义

在经济学中,均衡最一般的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当市场供给量恰好等于市场需求量时,便实现了市场均衡。

2均衡价格的决定

均衡价格是指某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如图2-1所示,D是需求曲线,S是供给曲线。两者相交于E点,所以E点表示该商品达到供求均衡点,E点对应的价格P为均衡价格,对应的产量Q00为均衡产量。此时,市场出清。

图2-1 均衡价格的决定

均衡价格的决定实质上是市场经济运作三大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具体路径如下:

供给>需求⇒价格↓⇒企业利润↓⇒生产↓⇒供给<需求⇒价格↑⇒企业利润↑⇒生产↑…⇒供给=需求⇒均衡价格

3均衡变动与供求定理(1)需求曲线的移动

①需求量的变动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商品自身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称为需求量的变动。它在图上反映为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如图2-2所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由P下降A到P,则需求由Q增加到Q,这种情况就是需求量的变动。BAB

图2-2 需求量的变动

②需求的变动(反映为需求曲线的移动)

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称为需求的变动。它在图上反映为需求曲线向左或向右移动。比如,当收入普遍增加时,人们对同等价格商品的需求量增加,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如图2-3所示。从图2-3中可以发现,价格没有发生变化,但是由于收入的增加导致同等价格下的需求量增加。

图2-3 需求的变动(2)供给曲线的移动

①供给量的变动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称为供给量的变动。它在图上反映为供给曲线上的点移动,如图2-4所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由P下降到P,AB则供给由Q减少到Q,这种情况就是供给量的变动。AB

图2-4 供给量的变动

②供给的变动(反映为供给曲线的移动)

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称为供给的变动。它在图上反映为供给曲线向左或向右移动。比如,当税收减少时,厂商对同等价格的商品的供给量增加,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如图2-5所示。从图2-5中可以发现,价格没有发生变化,但是由于税收减少导致同等价格下的供给量增加。

图2-5 供给的变动(3)均衡变动

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其他因素发生变动,将会导致需求的变动或者供给的变动,而需求变动和供给变动均会影响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①需求变动的影响

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增加,则新的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增加;需求减少,则新的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

②供给变动的影响

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增加,则新的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供给减少,则新的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减少。

③需求和供给同时变动的影响

需求和供给同时发生变动,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如何变化要由需求和供给的变动方向和程度决定。

在需求和供给同时增加时,均衡产量增加,但均衡价格的变动不能确定;在需求和供给同时减少时,均衡产量减少,但均衡价格的变动也不能确定。需求增加而供给减少时,均衡价格上升,均衡数量的变动不能确定;需求减少而供给增加时,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的变动也不能确定。(4)供求定理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变动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变动。

考点四:供求弹性理论 ★★★★

1弹性的一般含义

弹性本是物理学中的概念,是指某一物体受外力作用而作出的反应程度。把弹性引入经济学领域,是用来说明经济变量间某变量(因变量)对另一变量(自变量)变化的敏感程度。在经济学中,弹性的一般公式为:

弹性系数=因变量的变动比例/自变量的变动比例

设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为Y=f(X),则具体的弹性公式为:

E=(ΔY/Y)/(ΔX/X)=(ΔY/ΔX)×(X/Y)

式中E为弹性系数;ΔX、ΔY分别为变量X、Y的变动量。

若经济变量的变化量趋于无穷小,即:当上式中的ΔX→0,且ΔY→0时,则弹性公式为:

需要指出的是,由弹性的定义公式可以清楚地看到,弹性是两个变量各自变化比例的一个比值。所以,弹性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它与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度量单位无关。

2需求价格弹性

需求价格弹性,又简称为需求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1)需求价格弹性:弧弹性

①含义与计算公式

需求价格弧弹性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简单地说,它表示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假定需求函数为Q=f(P),ΔQ和ΔP分别表示需求量的变动量和价格的变动量,E表示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则需求价格弧弹性的d公式为:E=-(ΔQ/Q)/(ΔP/P)=-(ΔQ/ΔP)×(P/Q)。d

需求价格弧弹性的中点公式:

②需求价格弧弹性的分类

不同商品的需求价格弧弹性系数不同,包括五种情形:

a.需求完全无弹性。当E=0时,需求完全无弹性,无论价格d怎样变动,需求量都不会变动。其需求曲线是与纵轴平行的一条垂线,如图2-6(a)所示。

图2-6(a) 需求完全无弹性时的需求曲线

b.缺乏弹性。E<1,即需求缺乏弹性,它表示需求量变动的d比率小于价格变动的比率,即价格每升降1%,需求量变动的百分率小于1%,如图2-6(b)所示。

图2-6(b) 需求缺乏弹性时的需求曲线

c.单一弹性。E=1,即需求是单位弹性,它表示需求量与价d格按同一比率发生变动,即价格每升或降1%,需求量就相应减或增1%,如图2-6(c)所示。

图2-6(c) 需求为单一弹性时的需求曲线

d.富有弹性。E>1,即需求富有弹性,它表示需求量变动的d比率大于价格变动的比率,即价格每升或降1%,需求量变动的百分率大于1%,如图2-6(d)所示。

图2-6(d) 需求为富有弹性时的需求曲线

e.完全弹性。当E=∞时,需求弹性无穷大,在既定的价格水d平上,需求量是无限的。其需求曲线是与横轴平行的一条水平线,如图2-6(e)所示。

图2-6(e) 需求为完全弹性时的需求曲线(2)需求价格弹性:点弹性

当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变化量趋于无穷小时,需求价格弹性要用点弹性来表示。也就是说,它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价格点弹性的公式为:(3)需求价格弹性和厂商的销售收入

需求价格弹性和厂商的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数理方法予以证明。证明如下:

由于TR=PQ,所以有:

商品需求价格弹性和厂商的销售收入之间的综合关系如表2-1所示。表2-1 需求价格弹性和销售收入(4)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是很多的,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

①商品的可替代程度。一般说来,一种商品的可替代品越多,相近程度越高,则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往往就越大;相反,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往往就越小。

②商品满足需要的属性。一般说,奢侈品需求对价格是有弹性的,而必需品则是缺乏弹性的。

③商品用途的广泛性。一般说来,一种商品的用途越是广泛,它的需求价格弹性就可能越大;相反,用途越是狭窄,它的需求价格弹性就可能越小。

④商品的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重。消费者在某商品上的消费支出在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越大,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可能越大;反之,则越小。

⑤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一般说来,所考察的调节时间越长,则需求价格弹性就可能越大。

3需求收入弹性(1)需求收入弹性的含义与计算公式

需求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消费者的收入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它是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和消费者收入量的变动率的比值。

假定某商品的需求量Q是消费者收入水平I的函数,即Q=f(I),则该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公式为:

E=(ΔQ/Q)/(ΔI/I)=(ΔQ/ΔI)×(I/Q)I

或者:(2)需求收入弹性和商品类别(见表2-2)表2-2 需求收入弹性和商品类别(3)恩格尔定律

恩格尔定律指出:在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用弹性概念来表述恩格尔定律可以是:对于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来说,富裕程度越高,则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4需求交叉价格弹性(1)需求交叉价格弹性的含义与计算公式

需求交叉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它是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和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率的比值。

假定商品X的需求量Q是它的相关商品Y的价格P的函数,即QXYX=f(P),则商品X的需求交叉价格弧弹性公式为:E=(ΔQ/YXYXQ)/(ΔP/P)=(ΔQ/ΔP)×(P/Q)。XYYXYYX

当X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化量ΔQ和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化量ΔP均XY趋于无穷小时,则商品X的需求交叉价格点弹性公式为:(2)需求交叉价格弹性与商品的分类(见表2-3)表2-3 需求交叉价格弹性与商品的分类

5供给价格弹性(1)供给价格弹性的含义与计算公式

供给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它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它是商品的供给量变动率与价格变动率之比。

假定供给函数为Q=f(P),以E表示供给价格弹性系数,则供s给价格弧弹性的公式为:

E=(ΔQ/Q)/(ΔP/P)=(ΔQ/ΔP)×(P/Q)s

供给价格点弹性的公式为:(2)供给价格弹性的分类

①E>1,供给富有弹性,供给量变动的幅度大于价格变动的幅s度。

②E<1,供给缺乏弹性,供给量变动的幅度小于价格变动的幅s度。

③E=1,供给为单位弹性,供给量变动的幅度等于价格变动的s幅度。这也是现实中一种极端的情况。

④E=∞,供给为完全弹性,其供给曲线是与横轴平行的一条水s平线。这是商品出现严重过剩时的情形。

⑤E=0,完全无弹性,其供给曲线是与纵轴平行的一条垂线。s如极其稀缺、珍贵、无法复制的商品。(3)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①时间因素。短期供给价格弹性一般比较小,长期供给价格弹性比较大。

②生产成本的变化。如果随着产量的提高,只引起单位成本的轻微提高,供给价格弹性就大;如果单位成本随着产量的提高而明显上升,则供给价格弹性就小。

③产品生产周期的长短。在一定的时期内,生产周期较短的产品供给价格弹性相应比较大,生产周期较长的产品供给价格弹性往往就较小。

④生产技术状况。产品生产如果用劳动密集型方法,其供给价格弹性就比较大;如果用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方法,则供给价格弹性就比较小。

⑤生产规模。产品生产所需规模大,其产品的供给价格弹性小,反之,则供给价格弹性大。

6弹性理论的具体运用(1)最高限价

最高限价也称为限制价格,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高价格。最高价格总是低于市场的均衡价格。如图2-7所示,在无价格管**制时,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和Q,消费者剩余为三角**形GPE的面积,生产者剩余为三角形PFE的面积。

假定政府规定最高限价为P,由于最高限价低于均衡价格,会0出现商品短缺。实行最高限价,市场上消费者剩余的变化量为A-B,生产者剩余的变化量为-A-C,市场总剩余的变化量为-B-C,此即为无谓损失。

图2-7 最高限价(2)最低限价

最低限价也称为支持价格,是政府所规定的某种产品的最低价格。最低价格总是高于市场的均衡价格的。

如图2-8所示,假定政府实行最低限价政策,将价格由均衡价格*水平P提高到P,即将最低限价定为P。实行最低限价,总的消费者00剩余的变化为-A-B,总的生产者剩余的变化为A-C,因此市场总剩余的变化等于(-A-B)+(A-C)=-B-C,此即为无谓损失。

图2-8 最低限价

需注意,上述分析是在生产者能够准确预测到在最低限价P他0们只能卖出Q数量的商品且他们提供的产量也是Q时的情况,此时11市场的无谓损失是(B+C)。如果生产者在最低限价P按照他们的0供给意愿来进行生产,那么,社会福利的无谓损失就会更大。(3)谷贱伤农与限制措施

①“谷贱伤农”的含义“谷贱伤农”指风调雨顺时,农民收获的粮食数量增加,但是卖粮收入反而减少的现象。该现象的经济学逻辑是: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粮食丰收使得粮食价格下降,并且粮食价格下降的程度大于粮食产量增加的程度。

②“谷贱伤农”的经济学分析

造成“谷贱伤农”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往往是小于1的。以图2-9来具体说明。图2-9中的农产品的需求曲线D是缺乏弹性的。农产品的丰收使供给曲线由S的位置向右平移至S′的位置,在缺乏弹性的需求曲线的作用下,农产品的均衡价格大幅度地由P下降为P。由于农产品均衡价格的下降幅度大于农产品的12均衡数量的增加幅度,最后致使农民总收入量减少,总收入的减少量相当于图2-9中矩形OPEQ和OPEQ的面积之差。111222

图2-9 谷贱伤农

③政府在农业领域可以采取的措施

a.政府对粮食收购提供支持价格。

b.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

2.2 课后习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需求

答: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条件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的数量。根据定义,如果消费者对某种商品只有购买的欲望而没有购买的能力,那叫需要或者购买欲望,不能算做需求。需求必须是消费者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理解需求需要掌握的三个要点为:①需求是与价格密切相关的;②需求必须是消费者既有购买欲望又有购买能力的有效需求;③需求量总是和时间相关。

2供给

答:一种商品的供给是指生产者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条件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某种商品的数量。根据上述定义,如果生产者对某种商品只有提供出售的愿望,而没有提供出售的能力,则不能形成有效供给,也不能算做供给。因此,这一定义体现出供给也具有三个要点:①供给是与价格密切相关的;②供给必须是生产者既有生产欲望又有出售能力的有效供给;③供给量总是和时间相关。

3需求价格弹性

答:需求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相对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由于价格与需求量呈反比例关系,其斜率为负,所以价格弹性也是负的。但是,为了计算方便,人们通常在公式中加一个负号,使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取正值,其公式为:

需求价格弹性可以分为弧弹性和点弹性。需求价格弧弹性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简单地说,它表示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假定需求函数为Q=f(P),ΔQ和ΔP分别表示需求量的变动量和价格的变动量,以E表d示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则需求的价格弧弹性的公式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