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这些人儿——努尔哈赤(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2 18:05:28

点击下载

作者:昊月清风

出版社:外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清朝这些人儿——努尔哈赤

清朝这些人儿——努尔哈赤试读:

让历史指导我们前行——《清朝这些人儿——努尔哈赤》序

历史是一面镜子,当我们对着这面镜子张望时,似乎总能发现一些新的东西,一些看上去像自己又不像自己的人和事儿。

昨天的历史就是今天的我们,今天的我们就是明天的历史。

历史是一个巨大的车轮,而我们都是混迹在这个车轮上的蝼蚁,历史有历史的规则,也有自己的玩法,一个不了解历史的人就像一个盲人一样在历史的车轮上攀爬,危险系数可见一斑。

历史是过去的事情,似乎和我们今天关系不大,事实上,历史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那些历史上成就大业的人都是了解历史的人,就是当今在社会有大成就的人,对历史也是如数家珍。

了解历史并不能帮助我们开发软件,也不能帮助我们提高股票的收益,但是历史可以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告诉人们如何在众多的软件高手中脱颖而出,告诉人们如何在烟雾缭绕的股市中掌握方向……

了解历史能让人知道大势,而不是告诉人们小情。

一个不掌握大势的人,事情做得再到位,那也是徒劳无功;一个掌握大势的人,即使事情做得有瑕疵,也能事半功倍。

了解历史,是能让我们用最少的精力取得最大回报的好方法。

历史上这些人的成功是我们必须要吸取的经验;

历史上这些人的失败是我们必须要规避的风险;

历史上这些人那时那刻的决定值得我们深思;

历史上这些人那时那刻的犹豫值得我们总结;

……

历史不应该被忽视,更不应该被遗忘,历史上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我们总结,历史上有太多的人物需要我们去分析。

值得庆幸的是,我发现越来越多的80后开始关注历史,并且开始动手写历史,从当年明月到墨香满楼,又到如今的昊月清风,他们是一个又一个传道士,他们用自己的笔宣扬着历史上的文化,用自己的心昭示着新时代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关注……

他们不但继承,更是改变,改变了历史的写法,把历史写得更轻松,写得更幽默,更适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但是轻松不是恶搞,幽默不是失实。

新写法中体现出他们对历史的新认识,他们用自己的笔墨让我们感觉历史原来和我如此的接近。——刘炳良

引子

我一直以为,人们不应该忘记历史,不论它是繁荣还是衰败,不论它是动荡还是安宁,不论它是开放还是封闭……

我一直坚持,我们不要总是强调站在历史的高度去看问题,什么是历史,什么又是高度?

我们就是历史,又怎么能够站在历史上?

我们就是高度,又如何才能攀登上我们自己?

我们都是历史的人物,我们死后,也会有人写我们的历史,就如同我们写别人的历史。

历史教给我们什么?我们一直在思考。

这个问题永远没有答案,就和我们生存的意义在哪里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有一点想法我们可以统一,那就是,站在现在,回望过去。我们希望能够对已经过去的人和事,怀有满腔的敬意与温情。

翻开历史,我们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不论正直还是奸诈,不论忠诚还是背叛,不论胸怀天下还是经营小家。

我们都会有一种冲动。

我们希望,过去的悲惨不会重现,过去的荣耀能够再来。

清朝,是中国专制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正因为是最后一个,所以,我们在思考古代社会的问题时,往往过于把目光投向这个灭亡不足一百年的朝代,往往把目光投向那些背上了沉重历史债务的人。

我们说到光绪帝,我们说他是有理想的明君,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他的理想和亿万的民众何干?他只是想维护他爱新觉罗家的国家而已。

我们说到李鸿章,说他是一个丧权辱国的外交人物,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除了签订那些条约,他还干过什么?兴办洋务,建立海军,创立淮军,他能做的都做了,不能做的他也做了,他难道希望背上历史骂名?

每个人在历史上都会有无可奈何。

每个人在历史上都会有自身性格的鲜明展示。

没有人是圣人,孔子尚且鄙视农民。

清朝,只是恰好在历史的转折点走到了尴尬的位置上。

清朝的奠基人努尔哈赤更是如此。

努尔哈赤,一个旧式奴隶主的后代,童年遭遇到后母的抛弃,少年流落民间,青年成为军人,壮年起兵创业,中年小有成就,晚年愤懑死去。

他的一生,究竟有何意义?

他统一了东北,他统一了女真族,又建立了后金国。

可是,他的民族性格如此强烈,以致他的后代进入中原所实行的民族政策也令人难以接受。

他的保守,也传承给了他的后代,以致清朝的封闭政策遗祸数百年。

但是努尔哈赤已经死去,我们的评论不能改变任何现状。

我们只是希望,能够对这么一个矛盾的人做一点公正的评价。

这就是《清朝这些人儿——努尔哈赤》的创作动机。

是对是错,现在已经不重要。

第一章 出生

金身努尔哈赤的出生

还是先让我们把镜头拉回到公元1559年,回到本书主人公努尔哈赤出生的那一刻吧。

努尔哈赤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牛的人物,他的成就在后面会详细介绍,但是像这样一个显赫的人物,出生时的场景却并不怎么热闹。他出生在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州左卫一个小部酋长的家里,用今天的官阶说,相当于出生在中国某个偏远农村的乡长家里。

中国历史上不乏有很多草根帝王,草根一旦出名,首先要做的就是告诉其他草根其实我并不是草根。与之前的很多草根帝王不一样的是,可能是由于努尔哈赤年少时期一直忙于生计,也可能是少数民族没有渲染自己身世的习惯,他的出生看起来很普通。

但是他的子孙不同,成了统治中国大片疆土的皇帝。要统治一个有5000年文化的民族,最起码也得跟着5000年的文化俗上一把。

怎么俗?

封建社会讲究资历,讲究出身,一个草根当了皇帝,很担心其他人不服,即使他不担心,他的子孙也担心,因为草根的成功给了全天下草根一种示范作用,看到没,像我这么干,就能干成大事业。如此一来,难免有些野心草根想ctrl+c然后ctrl+v,这对统治者是相当不利的。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历史上有一个通用而且屡试不爽的做法,用行话叫“塑金身”。

关于努尔哈赤出生的传说估计也是这么来的。

好了,闲话少扯,看看这金身是怎么个塑法。

汉族人塑金身喜欢用天象,例如天放异彩或者瑞光普照等等。少数民族塑金身,自然要有少数民族的特色,我们汉族人的手法他们是不会用的,不然这抄袭的痕迹也太强了。

关于努尔哈赤出生的传说是这样的:

根据《清史稿》记载,努尔哈赤的母亲经历了13个月的怀胎,大家都知道十月怀胎,这13个月怀胎可是不多见,这是与众不同之一。不过从医学角度说,倒也有这种可能。

或许少数民族的家族观念更强一点吧,塑金身也是塑得源远流长。

努尔哈赤的家族不是人,而是神!

看起来神的后代当皇帝,理所当然了。

天下其他草根都服气了吧,有点啥想法的都收了吧。

……

好了,不吊胃口了,还是直接把史书上的记载大致复述一下吧。

努尔哈赤的祖先是上天的一位仙女,因在凡间吃下了一颗喜鹊衔来的红色果实,然后怀孕,生下的孩子就是努尔哈赤的祖先。

这一竿子支到了很久很久以前,具体年代已经无法考证了。

能考证就怪了,说了是传说,传说肯定不能告诉大家时间,因为传说多半经不起推敲。

类似这样的塑金身,我国历史人物身上还有很多,为了证明这是权威,我也列举几个权威:1. 黄帝的母亲附宝看见环绕在北极星上的光芒,怀孕,二十四月后

生黄帝。2. 舜的母亲握登看见美丽的彩虹,怀孕,生下舜。3. 禹的母亲修己梦见流星降落,又吞食神珠,感觉有石纽在胸。当

她拆开自己的前胸,就生出了禹。4. 商朝祖先契的母亲简狄在野外洗澡的时候看见一只黄羽毛的鸟(当时叫做玄鸟),把自己的鸟蛋扔在地上,简狄吃下了这颗

蛋,怀孕,生下了契。

……

大家明白了,塑金身实在是无奈之举,是政治的需要,大多皇帝都要说明自己的来头不小,这才能镇得住手下的小弟。如果告诉小弟们,我们是一样的,大家都是草根,凭什么人家上战场杀敌而你坐在帐里指挥呢?

政治家说谎从来是不脸红的,古今中外都是一样,更何况谎话说一遍是谎话,说一百遍就是真话了。

后面写历史的人也不忘拍一下当时皇帝的马屁,但是直接夸当时的皇帝,奉承的嫌疑大,夸夸皇帝的祖先,皇帝又高兴,又能达到目的。所以《清史稿》就有了如下的记载:太祖(努尔哈赤)仪表雄伟,志意阔大,沈几内蕴,发声若钟,睹记不忘,延揽大度。

大概的意思就是努尔哈赤不仅长的仪表堂堂,有男子气概,而且志向远大,记忆力好,有领袖气质。

虽然后世说的热闹,但是努尔哈赤出生的时候却非常冷清,说到原因,就要提一下他们家族的发展史了。

一个辉煌而衰落的家族

前面已经提到过关于他祖先的传说,我查了一下史料,关于努尔哈赤祖先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

由于女真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就没有记录自己历史的工具,更详细的资料也无从查考,就连努尔哈赤的姓氏,至今还是一个谜团。

现在一般都说女真族从夏朝就已经出现了,当时叫做什么“肃慎”的。

不过我们不能过分地看重这些“源远流长”的民族历史,谁知道好几千年以前的几个民族是不是一家人,难道凭着住的地方在一起就是一家人?那时又没有DNA检测。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女真族在中国历史上几经沉浮,不断地重复着兴盛然后衰亡的局面,就像现在股市里流传的一句话一样:“冬天之后必是春天,夏天之后就是秋天。”

努尔哈赤家族在女真的历史上也曾经有过几次显赫,但是很显然,努尔哈赤父亲这一代并不是最显赫的,所以他的出生,并没有像他的成就那样引人注目。

在他的家族史上,有详细记载是从他的六世祖开始。

努尔哈赤的祖先有着辉煌的成绩,六世祖猛哥帖木儿曾经打遍辽东无敌手,后来被人偷袭而死,猛哥的儿子董山也有两把刷子,却被明朝抓去杀了。

接连两代人遭到了打击,随后努尔哈赤家族衰弱了。直到努尔哈赤的爷爷这一代,才勉强有了起色。

他的爷爷是当时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外公是建州右卫都指挥使,先不说这两个官职有大多,光是这一左一右就够吓唬人的,可以说是建州三卫,一家人占了两个。

这建州左、右卫都指挥使是个什么样的官职,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建州市左军区司令和建州市右军区司令,不仅管军事,还管理民政,是建州当地的最高军政长官,也就是一把手。

他的爷爷叫觉昌安,有兄弟六人,曾经踌躇满志,想干一番大事,后来事实也证明,他们做到了,史书记载说他们兄弟六人被称为“六祖”,江湖中的匪号叫做“建州六侠”或者叫“六侠下建州”。

这兄弟六人东征西战,统一散落在长白山一带的其他女真部落,占领了不小的地盘,还改称自己为“六贝勒”(贝勒是满语,王子或诸侯的意思),从这个称呼上也能反映出当时他们的地位。只可惜在后来一场对付女真栋鄂部的战斗中没能取胜,实力大损,此后一蹶不振。

历史就是这样,兵败如山倒,墙倒众人推,外面吃了败仗,内部也会出现问题。

吃了败仗,很多以前藏在他们麾下的野心家就冒头了,建州左卫也四分五裂,小团伙、小组织不断崛起。

看起来自己的建州左卫已经控制不住了,那就去右卫家里混饭吃吧。

当然这饭也不是好混的,在中国历史上,自古就有政治联姻的结合手段。

这是一个相当高明的联合手段,盟约在特定条件下往往是一张废纸,而联姻则不同,自己的后代联姻,里面夹杂着感情问题,更重要的是联姻之后的后代成了两家人的后代。在东方社会,什么问题在后代问题上就都成了小问题,就更别说你暂时混得不好来我家混口饭了。

这右卫和左卫是怎么联姻的呢?

觉昌安有一个儿子叫塔克世,也就是努尔哈赤的父亲,王杲有个女儿叫额穆齐,就是努尔哈赤的母亲,在中国政治联姻的大背景下,他们结婚了。

但是这两家似乎觉得这样还不够,那就把政治联姻搞的再彻底一点吧。

王杲有个儿子叫阿台,而觉昌安另外一个儿子的女儿,也就是努尔哈赤的堂姐嫁给了阿台。

其实我最不愿意写这种辈分,因为我看书看到辈分的时候喜欢算,算这个人和那个人什么关系,那个人和这个人什么关系,越算越乱。

仔细看,就知道他们这是两家两代人的政治联姻。努尔哈赤的父母是政治联姻,努尔哈赤自己也是政治联姻。史书记载他有14位妻子,都是当年各个部落的女子,因为政治而结婚。

这政治联姻是好事,但是有时候好事也会变成坏事,联姻有一种一荣俱荣的好处,但是也存在一损俱损的危险。而他们两家人的联姻,让努尔哈赤家族卷入了明朝末年的一场旋涡。

话还要从努尔哈赤的亲生母亲去世开始说起。那一年,他10岁。

后母!后母!

10岁以前的努尔哈赤生活还是比较幸福的,虽然他的父母因为政治结婚,但是毕竟有了三个孩子,努尔哈赤和他的两个弟弟:舒尔哈齐和雅尔哈奇。夫妻之间虽说不上恩爱,也还算和谐。

努尔哈赤的父亲虽然不是最顶级的大官,可也不算小。他是名门之后,曾经的建州就是他们家的天下。他的外公王杲是“建州三卫”军事集团的董事长。父亲不仅娶了董事长的女儿,还在岳父的公司里当个小领导。说不上条件最好,也算是地位显赫,生活无忧了。

可当他过了10岁的生日以后,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亲生母亲去世了。此后的15年时间里他都是一个四处流浪的打工仔,虽然努力地拼搏,可一直没有自己的事业,直到他25岁那年组织暴力集团自己创业,情况才有所改善。

同样是为了政治上的利益,他的父亲再婚了,这次娶的媳妇背后势力更大,他的后母叫做恳哲,姓纳喇氏,是海西女真哈达万汗王台所养的族女。

王台是何许人也?这里我们需要介绍一下。

王台是海西女真族的首领,曾经帮助过努尔哈赤的爷爷(觉昌安)对付栋鄂部。结果在前文提到的对付栋鄂部的战斗中,努尔哈赤的爷爷没占到便宜,而王台却渔翁得利,扩大了在女真族里的影响。

后来王台成为女真各部间最强大的势力,连建州三卫的总司令,努尔哈赤的外公王杲也要听王台的吩咐。

这个恳哲嫁给努尔哈赤的父亲后,努尔哈赤的好日子就到头了。自古以来的话都是这么说的:没娘的孩子像根草,后娘养的孩子没人疼。这个恳哲对待努尔哈赤兄弟非常不好。

本来努尔哈赤还有父亲可以依靠,可是他的父亲却是一个惧内的主儿,不说对恳哲言听计从,至少十句话也听九句。

惧内不一定是事实,事实是,努尔哈赤的爸爸塔克世需要讨好他的新老婆。

他的新老婆是女真族最大的部落海西女真的族人,海西女真一直和明朝保持着亲密关系。这个时候,塔克世和他的父亲已经投靠了明朝,而建立起和海西女真亲密的关系就成为塔克世最近一段时期工作的重心。

他的新老婆是他和海西女真关系的纽带,不说像条狗一直跟在后面,最低也要尽量不忤逆她的意思。所以,努尔哈赤就成了牺牲品。

而当后母恳哲生下了两个儿子以后,努尔哈赤兄弟就彻底丧失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努尔哈赤身为大哥,义不容辞的担负起了生活的重担。

这一年,努尔哈赤10岁。

常言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一点儿不错。

在生活的逼迫下,从半个天堂掉落到地狱的努尔哈赤已经和普通人家的孩子无异,甚至还不如普通人家孩子过得舒服,因为他要养活自己和两个弟弟。

他需要常常翻山越岭,出没在危险的东北深山老林中,最常去的就是长白山。他在山里采集松子、人参、木耳、蘑菇,还要狩猎各种动物,然后再随同爷爷觉昌安一起将这些山货和动物的皮毛运往抚顺、清河等各个较大的市场出售,以此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我们可以想出一万句话来表达我们对历经磨难的人的鼓励。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爱因斯坦说,成功是99%的汗水和1%的灵感。

真心英雄说,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但是,我们永远无法体会他人在困境中的感受。

我们只能说,凡是能成就大事业的人,必定有其在性格上的坚韧一面。此坚韧之性格使他能够长期忍受艰难的环境,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然后,当时机来临,便一飞冲天。

古今中外之杰出人物,莫不如是。

努尔哈赤亦是如此。

然而,他的一生都处在艰难的环境里。因为,当时的

东北已经乱了

。混乱的东北自然不能给他提供幸福的生活。东北已经乱了

努尔哈赤家对努尔哈赤的未来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不像现在的父母那样急切地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龙成凤”。

其实究竟什么才算是“成龙成凤”,很多父母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反正就是有钱有权有地位,有房有车有女人(男人)。

不过努尔哈赤的父母没有这么高的理想。

他父母最大的愿望是希望努尔哈赤能够在短暂的人生里安全地活下去。

人在乱世,首先的目标是生命安全。

活下去才算是完成了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使命。

血淋淋的事实告诉人们,金钱权力都不重要,因为金钱一夜之间就可能被抢劫一空,头颅一夜之间就可能被斩落在睡梦之中。

这一点,努尔哈赤家族的人应该深有体会。

六世祖猛哥帖木儿死于乱战。

四世祖董山死于明政府之手。

当时东北生活着女真族的各个部落,明初,依照分布区域,可把女真族划作三大集团: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

建州女真最初生活在牡丹江和松花江的交汇处,海西女真靠近朝鲜、辽宁,野人女真则远在在黑龙江流域、库页岛一带。

他们都还处于原始社会晚期,有一些大家族已经开始有奴隶,奴隶叫做“阿哈”,部落之间的关系类似于春秋时期诸国关系一样混乱,也类似于成吉思汗少年时期蒙古族之间斗争的残酷。各个部落之间混战不休,不时地还有一些明朝官员掺和进来,使原本就浑浊的一潭水更加污浊。

东北局势混乱,还残余着元朝的恐怖分子。这里物产丰富,盛产动物皮毛和人参(可都是好东西呀),谁都想捞一笔。

为了控制东北,明朝就利用当地的女真军事贵族为政府服务,在建州女真的地方建立了一个建州卫(“卫”是明朝的军事单位,类似于今天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州卫下属的土地在今天吉林省靠近长白山——鸭绿江一线。

明政府把建州女真实力强大的贵族任命为建州卫的军事首领,后来,为了让女真互相牵制,就把建州卫逐步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左、中、右三卫。上述说过的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就曾经是左卫的都指挥使,也是个风云一时的英雄人物。

明朝对待女真本来还算客气,女真前来朝贡总少不了给他们些好处,像衣服、铁农具之类,并且还给他们敕书来进行贸易(敕书相当于粮票、布票,凭票购买物品)。后来,明朝的官员逐渐腐败,对待女真族的态度逐渐恶劣。不仅在贸易的时候尖酸刻薄,而且还挑拨女真族内部分裂,好从中渔利。

于是,东北开始动荡,部落之间火并持续不断。明朝也转变政策,开始动用武力干涉女真事务,东北的局势越来越混乱。女真武装势力也开始侵扰明朝的边关,杀害、掳掠明朝百姓。

在1559年努尔哈赤出生时,东北的形势已经类似于成吉思汗少年时的蒙古高原的形势,我们可以借用当时蒙古族的一首歌来形容东北:星空旋转着,众部落都反了。不得安卧,你争我夺,抢劫财货。草地翻转了,所有的部落都反了。不得下榻,你攻我打。没有思念的时候,只有彼此冲撞。没有躲藏的地方,尽是相互攻伐。没有彼此爱慕,尽是相互厮杀。

乱世中的努尔哈赤很想安全地活下去,就像一个农民很想有一份医疗保险一样,就像一个中国足球迷想看到中国足球冲出亚洲一样,就像一个煤矿工人希望能够安全地回到家一样,就像一个股民希望股市每天都飘红一样。

第二章 动荡

努尔哈赤的早期修炼

努尔哈赤努力的工作,足迹遍布辽东大地。对他来说,行万里路,等于读万卷书。与司马迁20岁周游全国,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为日后写《史记》打下了基础一样,努尔哈赤从10开始的生活,恰好成为了他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女真是渔猎出生,生存的威胁使得人人都练有一身本领。

骑马射箭是必须要学会的技能,就好像现在流行的职场必备三种技能“开车、外语、计算机”一样。

他们的教育从娃娃抓起,在童年时期,无论男女,一律学习骑射。善于骑射,作战勇敢的人,会被冠以“巴图鲁”的称号,也就是“勇士”的意思。

年幼的努尔哈赤在艰苦的生活锻炼下,练就了一身好武艺,所以当他15岁被明朝军官李成梁俘获后,能成为李的亲兵,这当然是后话。

努尔哈赤迫于生计,经常在东北各个市场之间奔波,接触到大量来自各地的商人,不仅有朝鲜和蒙古的商人,还有来自关内的山东、山西、河北等地的商贾,特别是在努尔哈赤祖先开办的抚顺马市,更是八方商客云集,络绎不绝。

努尔哈赤常年与内地的商人打交道,对汉族文化的接触也逐渐增多,而他也明显产生了对汉族社会的喜爱。

努尔哈赤恐怕不止一次地在梦里梦到过大明朝的皇宫是多么的雄伟,北京城的街道是多么的宽阔,绸缎衣服是多么的华丽。

后来有记载说,这个时候的努尔哈赤最喜欢阅读《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两本小说。而且还说:书中的英雄人物、丰富的战例、用兵的神奇以及治国安邦的道理等等,都极大地吸引着少年时期的努尔哈赤,为他树立了楷模。

然而,当我们回到那个时代,站在努尔哈赤的立场,就知道努尔哈赤是不是真的喜欢“阅读”《三国演义》。

努尔哈赤是女真人,女真族没有文字,官方的文件都是使用蒙古语或者汉语。他整个就是一个文盲,根本看不懂什么《三国演义》。

努尔哈赤才10岁多,每天的生活除了到市场上出售产品,便是跑到深山老林里劳动。他会深沉文雅到找《三国演义》来读?

说他会说几句汉语很正常。可除非努尔哈赤智商高达300,不然,即使他是天才,也根本无法“阅读”什么《三国演义》。

不信?

想一想如果一个12岁的英国孩子来到中国,三年以后,他能“阅读”《三国演义》么?他能为里面的丰富战例和治国安邦的道理所吸引么?

那努尔哈赤后来呢?后来难道不能读?

后来?后来的努尔哈赤每天都忙着骑马打仗,让他读《三国演义》?

最后的结论:努尔哈赤肯定接触到《三国演义》以及《水浒传》,也许听过里面的故事,也许崇拜某些人物。但是,他不可能自己阅读。

日后取得的无数场战斗的胜利,那是用鲜血换回来的经验。成吉思汗看过多少兵书?人家用兵如神,那是杀出来的经验。

我们后面就会看到,当努尔哈赤起兵以后,他的一生都是在打仗。

轮到努尔哈赤上战场的机会已经越来越近。可是他还没打仗,却首先成了俘虏。俘虏他的人叫做李成梁,明朝中后期辽东第一武将。

爷爷和外公的博弈

在大明集团驻东北办事处里面有这么两个人。

姓名:觉昌安和王杲

和努尔哈赤的关系:爷爷和外公

职位: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和建州右卫都指挥使

换算成现代职位:大明集团驻建州区执行副总经理,分管建州东区和西区。

业绩:觉昌安曾经业绩不错,但在和最大的竞争对手斗争中失败。虽然还是副经理,但是实权已经不大。王杲业务能力很强,偶尔还会抢占总公司的市场,正在努力成为建州区的总经理。所以觉昌安主动提出给王杲打下手。

表面关系:亲家。觉昌安的儿子娶了王杲的女儿。王杲的儿子娶了觉昌安的孙女。

深层关系:敌人。觉昌安给王杲打下手是间谍行为。王杲也是利用觉昌安控制建州区的市场。

关系发展:王杲的女儿去世了,觉昌安的儿子娶了海西区总经理的女儿。觉昌安开始逐渐摆脱王杲的控制,同时向大明集团投诉王杲,想把王杲搞下台,独自控制建州区。

唯一的纽带:努尔哈赤。

这唯一的纽带也并不牢固,很快就解开了。努尔哈赤离开了家。

虽然努尔哈赤是一个很坚强独立的孩子,但继母还是容不下他。终于,在15岁那年,他带着10岁的弟弟舒尔哈齐离家出走,投奔自己的亲外公王杲。

王杲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他是建州势力最大的军事头子,经常率兵侵扰明朝在辽宁的边城,掠夺人口充当奴隶。

王杲也不是不知道好歹,他知道自己打不过明朝,所以每次都是小打小闹。明政府也早知道东北已经乱了,倒是想管,可是偌大一个明朝事情多了,管也管不了,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努尔哈赤家对王杲也并非诚心归顺,当初的政治联姻是迫于无奈。而一旦有机会翻身,联姻还算个屁。

历史上的例子不是没有。

汉朝和匈奴和亲那么多年,该打还是打。

吐蕃和唐朝和亲,最后还不是攻入长安?

有心的读者还可以翻看《东周列国志》,里面的联姻数都数不完,可是谁保持了和平?

一旦战争成为必要,最先踢开的就是女人。

事实上,努尔哈赤家一直就在作准备。

第一,当王杲和明朝的关系越来越紧张的时候,努尔哈赤的爸爸和爷爷开始和明朝走得很近,多次暗地里给明朝军队带路攻打王杲。

第二,努尔哈赤父亲新娶的妻子来自海西女真的王台部落。这表明努尔哈赤家族已经跳槽到王台集团了。

而当嘉靖四十六年(公元1562年),李成梁出任险山堡(今凤城县东南)参将以后,努尔哈赤的爸爸和爷爷就开始正大光明地投靠了明朝。

有海西女真和明朝李成梁做靠山,王杲的好日子到头了。

被俘虏前后的若干种猜测

幸福的生活总是很短暂。

努尔哈赤投奔他的外公王杲以后,原本以为生活会安定一些。可是,人算不如天算,他的屁股还没有坐热,就又经历了危机。

话还要从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的七月说起。

王杲以前骚扰明朝,只是偷鸡摸狗的行为,庞大的明朝并不在乎。但是这年的七月,王杲玩了一次大的。

抚顺游击将军裴承祖遇到了王杲的部下来力红,就向来力红索要逃亡的女真人,来力红不答应,双方一言不合便打起来了。来力红逃跑,裴承祖追赶,他带着三百个骑兵追到了来力红的寨子,被王杲等人围住,当了俘虏。

王杲很残忍地杀害了裴承祖,有的书中这么写,“并执承祖,剖其腹,惨戮而死”,就是把他的肚子剖开。同时被杀的明朝官员还有把总刘承奕、百户刘仲文。

游击将军是什么官?相当于现在的一个边防师的师长,而把总相当于团长,百户相当于连长。这还得了?你王杲这么做,就是等于造反。

王杲大概也想到这件事明朝不会善罢甘休,不如自己先下手为强。于是,王杲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横下一条心:我造反了。

他趁着杀死抚顺明军师长的混乱,攻入了抚顺市,大肆抢劫了一番,然后公开与明朝为敌。

这个事件让明朝很生气,后果自然很严重。

两个月以后,明朝人打来了。

统兵的人是李成梁,带路的人是努尔哈赤的爷爷和爸爸。

战斗很顺利,李成梁攻破了王杲的寨子,杀死一千多人,但是他们的主要目标——王杲,却逃跑了。

王杲虽然逃跑了,但是努尔哈赤兄弟俩却被抓个正着。

有史书记载,努尔哈赤根本就没有被俘虏,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被李成梁收养。而《清史稿》则根本就没有记载他这段时间的故事。

史书都是人写的,是人写的就有感情色彩在里面,说的不一定都是对的。我们只能根据故事发展的合理性来推测。

我们认为,努尔哈赤被俘虏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努尔哈赤小的时候是一个一文不名的人,他怎么会碰到李成梁?李成梁见过那么多的人,凭什么就收养他努尔哈赤?

那么,如果努尔哈赤被俘虏了,李成梁为什么不杀死他?这一点,史书上的记载又不一样。

有的说,努尔哈赤机灵,眼看势头不对,立马装作可怜兮兮的模样,跪在李成梁的马前,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求李成梁放过他。李成梁看他有些聪明,就没有杀他,而是让他跟着部队当一个童工。

有的说,努尔哈赤身材高大,武艺高强,有勇有谋,李成梁很欣赏,就让他跟着部队一起打仗。

这些原因都比较幽默。

李成梁不杀努尔哈赤,绝不是一时头脑发热,喜欢上了这个孩子。

一见钟情不是没有,但放在这么严肃的事情上就有些儿戏了。

之所以不杀,有下面几个原因:1. 努尔哈赤是女真上层社会的成员,家族背景显赫。如果随随便便

就杀了,会激起女真族的反对。2. 努尔哈赤的爷爷和爸爸是李成梁的忠心下属,在这次围剿王杲的

军事行动中起了重要作用,要是杀了努尔哈赤难免会引起他们的

不满,甚至于反抗。不如不杀。3. 留着努尔哈赤在身边可以当一个人质,要是努尔哈赤的爷爷或者

爸爸有异心,也可以拿努尔哈赤作为威胁。4. 李成梁可能有着很长远的计划,想把努尔哈赤培养成自己在女真

族里面的代言人,毕竟努尔哈赤出身优越,在女真族里面有一定

的影响。5. 我们当然可以认为,当时的努尔哈赤的确表现出低三下四的模

样,得到了李成梁的赏识。但这不是必要的因素。

就这样,努尔哈赤从一个落魄的贵族子弟摇身一变成为李成梁部下的一员士兵。究竟努尔哈赤被俘虏去以后是什么角色,我们现在不清楚。只清楚,后来有一天,努尔哈赤逃跑了,为什么逃跑?因为他长得帅。

污点与逃难

努尔哈赤被俘虏以后,就成了李成梁部队里面的士兵,关于他是成为普通的士兵还是李成梁的亲兵争论很多。不管是哪一个,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努尔哈赤参加过战斗,上过战场。

一生最大的污点

本书曾提到努尔哈赤不可能在年少的时候看《三国演义》,还提到他的军事能力是战争磨炼出来的。从被俘虏开始,他算是真正地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史书上记载,努尔哈赤在李成梁手下的时候,每次战斗都是奋不顾身,勇往直前,因此得到了不少战功,获得了李成梁的赏识。

史书上还说:“努尔哈赤获得了李成梁的信任和宠爱,接触汉人的机会更多,他熟习了汉语,能识汉字,特别是经过战斗实践,增长了更多的军事才能。所以,努尔哈赤对于行军作战的事,颇为自信,自谓有谋略。”

这段时间里,努尔哈赤在能力上有着多少提高,谁也说不清楚,但是谁都愿意说。而有一件确凿无误的事情,大家谁都清楚,可谁都不愿意说。

什么事情?

努尔哈赤帮助明朝军队杀害自己的女真同胞。

这件事情毫无疑问。

为什么这么肯定?

因为努尔哈赤参加的是李成梁的军队。

李成梁是谁?

李成梁是明朝开国200年来东北第一武将。

史书记载李成梁前后镇守辽东近三十年,屡破强豪,立头功一万五千次,拓疆近千里。以至于清朝人写《明史》的时候,都不能抹杀这段历史,也不得不承认“然边帅武功之盛,(明)两百年来所未有”。

李成梁杀的是谁?汉人?女真?

李成梁出任辽东军官以来,对女真大小战争数百次,杀死女真人难以统计。而努尔哈赤加入李军的时候,正是李成梁对女真动武的关键时期。你说努尔哈赤没有杀自己的同胞,谁信?

这就是努尔哈赤一生最大的污点。日后无论是屠杀汉人还是杀死自己的儿子,在这件事情面前,都是可有可无的小事。

可惜,历史上很多史书不提他随李军打仗的具体情况。《清史稿》干脆没有记载。我们也无法得知更具体的情况,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逃难

虽然努尔哈赤尽心尽力为李成梁工作,但是交情归交情,该杀你还是要杀你。

古代人对于天象神鬼之类的事情很关心,所以历史上有些故事就是神神秘秘的,而李成梁要杀努尔哈赤的原因就更是稀奇古怪。

据很多书上的记载说,努尔哈赤是李成梁的一个贴身侍卫。有一次李成梁洗脚的时候对他的小妾说:你看我能够战无不胜,做到今天这样的大官,那是因为我的脚上长了七颗黑痣。没想到他的小妾却说:我看到努尔哈赤的脚上有七颗红痣啊。这下子可把李成梁吓坏了,七颗红痣那是天子的象征啊。

刚好,明政府传来圣旨,说东北这地方有紫微星落下,让李成梁紧密追查。

古代皇帝就是这么幽默,明明自己就是天子,你要是不干坏事,管他天上掉什么星?这皇帝心虚啊,害怕啊。

李成梁听小妾这么一说,心里大惊,难道圣旨里说的那个天子象的人就是努尔哈赤?怪不得看他平时器宇轩昂。等等,这可不行,要把他抓起来,送到京城让皇帝发落去。

可是他的这个心思被他的小妾知道了。人长得俊俏很有好处,关键时刻能救人一命。这个小妾平时很喜欢努尔哈赤,听到这个消息以后就偷偷地告诉了他。

努尔哈赤可不是案板上的肉,听到消息以后就立刻骑马逃跑,与他一起逃跑的还有他养的一只狗。等到努尔哈赤逃跑,这个小妾就上吊自杀了。李成梁得知消息,马上派兵追赶。

连续的逃跑让努尔哈赤很疲惫,他就躺在一块枯草丛里睡着了,追赶的军队放火烧地,眼看火就要烧到努尔哈赤的身上,跟着他逃跑的狗就不停地到水边浸湿身体,然后把努尔哈赤旁边的火扑灭。

终于,火没有烧死努尔哈赤,狗却累死了。以后为了纪念这只狗,满族人就不吃狗肉。

这当然是传说了。

刘备当年逃跑,他的的卢马能够一跳三丈从溪水里飞上对岸,救了刘备一命。

这些故事的目的只有一个,表示这个皇帝是上天保佑,不会死的。

努尔哈赤跑了,李成梁却不能正大光明地抓,如果大肆地抓,这不是告诉世人努尔哈赤就是有天子相的人么?大明朝皇帝的威信不就全没有了么?所以李成梁干脆不管了。

保住一条命的努尔哈赤除了回家,无路可走。他的亲外公王杲逃到海西女真王台那里,却被王台抓起来送给了明朝。明政府痛恨王杲,判处凌迟之刑,把他千刀万剐。

王杲死了,他的地盘还在,李成梁把王杲的地盘全部给了努尔哈赤的父亲,而且爷爷和爸爸都官升一级,以作为出卖王杲的甜头。

王杲死了,他的儿子还在,这个叫做阿台的年轻人,继续着父亲的伟大事业——造反。而他的造反对努尔哈赤的一生有着重大的影响。

第三章 起兵

努尔哈赤回到了父亲塔克世的家里,他的父亲眼看着努尔哈赤已经成为一个大人,而自己也成为建州一个不大不小的军事头子。出于对努尔哈赤的愧疚,于是他就提出分家。这事实上是照顾努尔哈赤的办法。

塔克世不能得罪自己的妻子,又不能看着自己的儿子不管,只好分家。这样,努尔哈赤至少能够分到一些东西,比一点儿东西没有要好得多。

分家的这一年,是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努尔哈赤19岁,同样在这一年,努尔哈赤结婚了。妻子是同县(赫图阿拉,新宾县)佟佳氏家的女子。不过,贫穷的努尔哈赤不是迎娶,而是入赘。

随后的五年时间不是努尔哈赤的时间。

三年以后,他有了第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是褚英。而当褚英19岁以后,就已经像极了他的父亲,他能征善战,为努尔哈赤的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褚英原本以为会接管父亲死后的产业,绝对不会想到最后却被父亲杀死。

阿台之死

就当努尔哈赤努力成为一个好丈夫、好父亲的时候,命运却将他推向了时代的浪尖。

原本实力还算平衡的东北因为王杲的死去重新变得混乱,海西女真的王台因为把王杲抓起来送给了朝廷,得到了明政府的高度评价,双方的关系以火箭般的速度提升。明政府封王台为龙虎将军。

但是王台毕竟年纪大了,像这种类似于黑社会抢地盘性质的势力,一旦老大年纪大了,不能砍了,一些原来的小混混就开始不安分了。这些小混混包括叶赫部和蒙古人。更何况,被王台害死的王杲有个儿子,这个儿子一心想要为父亲报仇。

终于在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王台死了。

王台死后两个月,明军李成梁击败叶赫部。这下,能威胁到明朝的势力,除了蒙古,就剩下王杲的儿子阿台了。而据情报显示,阿台和蒙古人有勾结,正准备着大的行动。

李成梁是一位悍将。他决定先下手为强。

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李成梁进攻阿台的军事据点古勒寨。这一次带路的人不是努尔哈赤的爸爸,而是建州图伦城(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的领主尼堪外兰。

努尔哈赤的爷爷和爸爸作为李成梁的忠实粉丝,自然随军前往。

不过,一向打女真势如破竹的李成梁这一次遇到了麻烦,他的部队虽然把古勒寨围得连只苍蝇都飞不出去,但问题是,古勒寨的防守也让一只苍蝇都飞不进去。

阿台敢造反,特别是在他父亲造反被杀之后还敢造反,自然早有准备。

阿台的古勒寨依山而建,易守难攻。李成梁久攻不下,很生气,心想我到辽东这么长时间了,什么时候受过这种耻辱。他越想越生气,就把带路的尼堪外兰喊过来狠狠地批评了一顿。

尼堪外兰很郁闷啊,他想,我把你明朝军队喊过来的目的是什么,还不是指望着能够借你这棵大树乘凉。不行,我们得想辙儿。

愿意当一次小人的,就不在乎再多当一次。

尼堪外兰又想出了一条计策。这计策经常用,每次都有效。

什么计策?反间计,多老套的东西啊。可是每次都有人中计,这次中计的是女真人。

尼堪外兰就和明军合伙,给守城的人画出了一个大大的馅饼。

尼堪外兰说:太师(李成梁)有令,杀死城主投降的,任命他作本城城主。

这个馅饼太诱人了,守城的人一拥而上,就把阿台给杀了,然后开门投降。

可是阿台的死,和努尔哈赤的爷爷、爸爸有什么关系呢?话还要从当年两家的政治联姻说起。

祖、父之死

前面提到过,当时努尔哈赤家族衰落,就投靠了王杲,为了证明两家的确是诚信合作,两家就互相结婚,努尔哈赤的父亲娶了王杲的女儿,后来,王杲的儿子,就是刚才被杀的阿台,娶了努尔哈赤的一个堂姐。

努尔哈赤家这次跟着李成梁来打阿台,眼看着阿台的寨子被围,他爷爷就想救他的孙女儿出来,可能也抱着劝降的心思(要是劝说成功了,可是大大的功劳),爷爷觉昌安就进了寨子。可是仗越打越激烈,他爷爷在寨子里出不来了(也有说法是被阿台绑架了),努尔哈赤的爸爸着急,也跟着进了寨子,结果也出不来了。

这边出不来,这边却打进去了。

话说刚才寨子里的人经不住诱惑,争先恐后地杀了阿台,开了大门投降。本来说好了谁杀了阿台就做城主的。可是打赢了仗的李成梁不管那一套:他要屠城。

笑话,李成梁心里清楚得很,你们今天可以杀了阿台,明天就会杀了我,为了避免夜长梦多,还是把你们全杀光的好。

在当时的东北,屠城是常有的事情,不只是明朝军队,女真自己也经常搞这一套,要不然日后满洲人进入关内也不会发生那么多的屠杀事件了。

你屠城就屠城吧,可是城里面还有两个外人啊,努尔哈赤的爷爷和爸爸还在里面呢。估计努尔哈赤的爷爷和爸爸是脱离大部队的单独行动,李成梁不知道。这军队一路杀过去,不但杀了城里的人,还杀了努尔哈赤的爷爷和爸爸:觉昌安和塔克世。

史书上记载:明兵入歼之,二祖皆及遇难。这件事发生在当年的二月份。

亲人死了,努尔哈赤的心情可以想见。

不过,其中有些小故事可能有些意思,努尔哈赤离家出走,投奔外公,为什么?是因为他的父亲对他太好了,他不好意思留下来?

他的父亲对待他很恶劣。

为什么不去自己的爷爷家?他爷爷对待他比他爸爸还好?努尔哈赤还是不好意思留下来?

他的爷爷不想要他。

就这么两个对自己冷酷无情的亲人,即使死了,努尔哈赤想报仇的心情也许并没有后世很多人说的那么夸张。

应该是自己的外公死了,才是他报仇的根本原因。

但他的外公是因为造反被杀了,努尔哈赤敢说为外公报仇吗?那不是反革命吗?所以努尔哈赤只好说是为爸爸、爷爷报仇。

我要报仇

祖、父无辜死亡之后,努尔哈赤很悲伤,他质问明朝官员:我的亲人为什么被你们杀了?我和你们有不共戴天的仇恨。

李成梁或许是真不知道努尔哈赤的亲人死于屠杀事件,或许是知道,但是不能说。至少,他给予努尔哈赤的补偿还是很有诚意的。

李成梁为了安慰努尔哈赤受伤的心灵,不仅归还了努尔哈赤爷爷和爸爸的尸体,还将努尔哈赤爸爸塔克世的地盘和手下给了努尔哈赤,还给了边关交易证书(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又给了他都督敕书。每年还都给努尔哈赤银八百两,好布料十五匹。还让努尔哈赤做了都指挥使的官。

应该说,这份补偿不少。即使少,努尔哈赤也不敢说,于是努尔哈赤找到了另外一个办法:我不敢说你李成梁不对,我可以说其他人不对。其他人就是尼堪外兰。

努尔哈赤提出,明朝的这份赔偿少了一个关键部分:尼堪外兰。这个给你们带路的人是杀害我爷爷和爸爸的罪魁祸首。

可是,这份赔偿李成梁没有答应。尼堪外兰不仅没有死,还得到了李成梁的大力扶持,李成梁希望尼堪外兰能够做建州三卫的总头目,来建立明朝的傀儡政权。

因为尼堪外兰的势力扩大,很多部落都相继投靠,连努尔哈赤同族的人都想杀了努尔哈赤投靠尼堪外兰。

努尔哈赤很受伤,他看穿了李成梁的把戏:虽然让我继任了都指挥使,可是我一点儿实际的权力都没有,全让尼堪外兰拿去了。

努尔哈赤也很危险,他的想法让尼堪外兰知道了。尼堪外兰就派人追杀他。

努尔哈赤既没有自己的地盘,也没有自己的手下,生命还有危险,如果努尔哈赤不振作,明朝的那些赔偿只有等他死了以后才能拿到了。

努尔哈赤无路可走,如果不起兵,建州就将是尼堪外兰的天下,自己还是要死。还不如现在趁尼堪外兰立足未稳,杀他个措手不及。

报仇不是努尔哈赤的目的,而是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努尔哈赤的目的是要活下去。但他必须要打着“报仇”的旗号,只有这样,才能在道义上站住脚。

于是在五月间,他的祖、父死后三个月。努尔哈赤用祖先遗留下来的十三副盔甲组织了一个武装小队,开始了其后43年的杀伐人生。

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努尔哈赤的处境,一个都指挥使居然手下只有12个人,加上努尔哈赤自己才13个人。但努尔哈赤就是凭借这13个人,不仅报了仇,还最终成为后金政权的皇帝,大清国的创始人。

攻占图伦城

虽然努尔哈赤决心很大,但是光有决心解决不了问题。

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

想要报仇,不仅要有决心,还要有实力。自己的力量不足,努尔哈赤很清楚,所以他开始寻找联盟。

努尔哈赤找到了联盟的对象,萨尔浒城(今辽宁省抚顺附近)的城主诺米纳等人愿意和努尔哈赤一起对付尼堪外兰。

可是这个联盟还没有经受考验就遭到了破坏,诺米纳叛变了。等到努尔哈赤率部向图伦城前进的时候,只有嘉木湖寨、沾河寨和瑚济寨跟随左右,他的部队不足一百人,装甲部队只有十三个人。

能够在关键时刻信守承诺的人,往往都不是庸才。三位寨主日后给努尔哈赤带来的好处远超诺米纳叛变带来的损失。

虽然努尔哈赤的实力很弱,但是攻占图伦城的过程却很顺利,尼堪外兰提前得到了消息,带着家人财物逃到浑河部的嘉班城去了。

城主不在,城里的士兵失去了效忠的对象,自然没有战斗力。努尔哈赤的部将额亦都率领部队向图伦城发起猛攻。额亦都是一员猛将,最先登上图伦城墙,没等努尔哈赤亲临城下,图伦城已经被攻陷。

仇人逃跑了,努尔哈赤自然要紧追不舍。而他的矛头也正是对准了接受尼堪外兰的浑河部。这一年是公元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

两个忠心的部下

日后的努尔哈赤回忆这场战争的时候,最让他兴奋的不是轻松拿下图伦城。这对戎马一生的他来说不过是个热身。

最让努尔哈赤得意的就是他发现了两个杰出的人物。这两个人对他日后的帮助可以用几十座图伦城来衡量。

他们就是额亦都和安费扬古。

额亦都,姓钮祜禄氏,是日后乾隆朝大名鼎鼎的大贪官和珅的祖宗。和珅虽然贪得无厌,但是额亦都却是一个铁铮铮的汉子。

额亦都是一个很有心计的人,年少父母被人杀害,他沦落外地,13岁亲手杀死自己的仇人。之后他前往姑母处避难,在1580年,他第一次遇到努尔哈赤,为努尔哈赤的人格所折服,决心跟随努尔哈赤创出一番事业。

这一走,额亦都终身都未与努尔哈赤分离,护卫左右,成为努尔哈赤最忠心、最有实力的打手之一。在攻打图伦城的时候,他最先登上城墙,把红旗插在了城楼上。日后,他成为后金五大臣之一。

安费扬古,姓觉尔察氏。女真部落瑚济寨寨主的儿子。

当时和努尔哈赤联盟共同对付尼堪外兰的部落里面,萨尔浒城城主诺米纳叛变。而没有叛变的盟友里面就有安费扬古的父亲,甚至于受人威胁的情况下也对努尔哈赤不离不弃,可以说是忠心到了盲目的地步。

安费扬古跟着父亲追随努尔哈赤左右,参加了攻打图伦城的战斗,此后一直跟随努尔哈赤,立下战功无数。他也是后金五大臣之一。

成大事者,必然有着性格上吸引人的地方,这就是所谓的人格魅力。不然别人凭什么相信你能够成功?而历史书上描写的努尔哈赤的种种特征,比如意志阔大、沈几内蕴等则很好地为别人投靠他作了解释。

第四章 战争简史之统一建州

图伦城的陷落对于东北女真来说是一次重新洗牌的开始。尼堪外兰没有完成李成梁交代下来的任务。相反,因为他的逃跑,使得整个东北的形势需要重新调整。

李成梁经过多年的战争,先后解决了建州王杲、阿台的势力,又耗死了海西王台、逞加奴、仰加奴(叶赫部)等人。老人们死去,小一辈的人还没有站住脚跟,努尔哈赤的机会来了。

乱世才能给予豪杰发挥的空间,这就是“乱世出豪杰”。

而在这乱战的十多年里,李成梁的一度离职则是上天赐给努尔哈赤的礼物。

李成梁的心思

对于明朝驻辽东的最高长官李成梁来说,驻扎辽东是他的工作,对付女真也是他的工作。他在这块地方的时间越长,就越清楚自己的工作是什么性质。

1571年,他第一次出任辽东总兵,从隆庆四年(1570年)至万历十九(1591年)年,在辽东,他付出了二十二年时间。在这二十二年里,他打了无数次胜仗,多的或许连他自己都不记得了。但让人感到不明白的是,打了这么多胜仗,为什么总不能消除女真人这个忧患。

别人可能不明白,李成梁自己却清楚。

他知道,不是他不能消除女真人的动乱。那些还是奴隶社会的女真人不会是百胜将军李成梁的对手。

而是,他根本不敢彻底地消灭女真人。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战争或许不是一件好事。但对于一个军人来说,没有战争,他就什么也没有了。

他亲眼见到自己的同事戚继光的遭遇,戚继光的功劳不比自己小。我在东北,他在江南和正北。我打女真人,他打倭寇和蒙古人。

戚继光在南方和日本人(当时叫倭寇)浴血奋战十多年,终于把倭寇赶出了江南,又把蒙古人挡在长城之外。

可是后来的下场呢?被人排挤,病死家中。

原因何在?

原因是戚继光把敌人都杀完了,鸟尽则弓藏!

李成梁不想有着戚继光相同的遭遇,他要持久的光荣和财富。

工作,本来就是一份长期的事情。你什么时候做完了,你什么时候就下岗了。

狡兔死,走狗烹。

于是,女真人就成了他一份不能舍弃的工作。

女真人就像韭菜一样,割完一茬还有一茬。

于是,李成梁的功劳不断,甚至还有了“伯”的称号。

事实上,李成梁的策略不能算错,自古以来,中原对付少数民族的政策都是拉拢与分化,如果你听话,给你好吃好穿,你不听话了,就干掉你,再找一个。

少数民族是杀不完的。杀完了又能怎么样?我中原人看不上你那偏远的地方,还不是要你少数民族住着。不是女真,就是蒙古,要不就是朝鲜。

而且,困境中的中央不能给李成梁太多的军事经费,李成梁要想继续战争,继续发财,他必须从女真人身上搜刮。没有了不断更新的女真人,他就什么也没有了。

所以李成梁一边不断地干掉坐大的势力:王杲、阿台,还有之后的仰加奴、叶赫,一边不断地寻找新的代理人,从王台到努尔哈赤的父亲,再到尼堪外兰。

我们不能责怪李成梁,他毕竟没有数千年的历史眼光。他不知道他死后贫穷的女真人能够打入关内,他也不知道他会在对付女真人的关键时刻被解职。

那群该死的读书人!

李成梁1591年(万历十九年)被解职以后一定这么骂过。他骂的就是北京朝廷里面那群对着皇帝喋喋不休的文官。

这不是他的错,这是时代的悲哀。

李成梁没有想到,他努力地使女真人变得零零散散,却间接成就了努尔哈赤的一番事业。而等到他官复原职回来的时候,一切已经来不及了。

叛徒诺米纳之死

建州是努尔哈赤的祖宗发迹的地方,也是努尔哈赤努力的方向。

努尔哈赤这个时候还没有把目光放到二十年或者三十年以后去,所谓的战略眼光纯粹是笑话,他会在生命都朝不保夕的情况下想到日后我要打倒明朝?

做梦也梦不到。

现在他只需要拥有建州,这里才是他安身立命的本钱。

于是,在攻下图伦城后的八月份(1583年),他开始了统一建州的步伐,这个时候他的旗号还是“为父报仇”。

这一年,努尔哈赤第二个儿子代善也出生了。

努尔哈赤的第一个目标是仇人尼堪外兰所在的浑河部嘉班城。可这一次,努尔哈赤又遭到了先前出卖他的萨尔浒城城主诺米纳的暗算。

诺米纳受到努尔哈赤同族人的挑拨,不但在当初攻打图伦城的时候背叛努尔哈赤,而且在努尔哈赤追捕尼堪外兰的时候,继续给尼堪外兰通风报信。

得到消息的尼堪外兰继续自己的流亡生活,他从嘉班城出逃,先跑到抚顺城外一个明朝军队的营地,但是明军不愿意接纳他,他只好逃往鹅尔珲城。

眼看着仇人从眼皮子底下逃走,努尔哈赤的怒火开始燃烧:如果不是诺米纳的一次次出卖,尼堪外兰早就被宰了。愤怒的努尔哈赤把攻击的目标转移到了诺米纳的身上。

而诺米纳的实力要比努尔哈赤强大很多,况且他占据着萨尔浒城,攻打一个比自己强大很多的敌人的城市,显然是不明智的选择。努尔哈赤虽然有心杀敌,却只能望城兴叹。

不过,机会终于还是来了,送机会的不是别人,就是努尔哈赤的敌人诺米纳自己,这本来不是一个机会,但是,努尔哈赤硬是把不是机会的机会转化成一个极好的机会。

诺米纳骄傲自大,他根本不把努尔哈赤放在眼里,所以他就给努尔哈赤下达了一个命令。但是,诺米纳根本没有想到,就是这个命令导致了自己的死亡。

人,永远不要以为自己比对手聪明。

诺米纳派人对努尔哈赤说:浑河部的杭嘉、扎库木两个地方,你们不能侵犯。栋嘉、巴尔达二城(今吉林省通化县)是我的仇人,你去打下来给我,不然我就不允许你的部队经过我的边境。

这是赤裸裸的侮辱。

努尔哈赤极度愤怒。但是当他冷静下来以后,他就开始思考应对的办法。

杰出的人只有在关键时刻才会显得杰出。

努尔哈赤实力不济,面对侮辱只能暂且忍气吞声。忠心追随他的三位寨主认为,诺米纳已经成为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女真的最大障碍。不管诺米纳是不是阻挡努尔哈赤追杀尼堪外兰,他都必须死。寨主们认为,杀死诺米纳唯一的办法就是先示弱。

于是,一个大胆的计划开始有了雏形。

什么计划?

努尔哈赤回复道:我愿意去攻打栋嘉、巴尔达二城,但是我的实力不够,一个人打不下来,希望诺米纳大人你也能够出兵,我们两家一起上,肯定马到成功。

诺米纳接到回复很高兴,不但羞辱了努尔哈赤,还能消灭自己的仇家。要是每天都有这么好的事情该多好啊。

于是,双方集合了军队来到栋嘉城下。

这一次,努尔哈赤不仅要攻打栋嘉城,还要杀死诺米纳。

努尔哈赤说:诺米纳大人,你看,我的部队装甲、武器都不好,攻城有难度啊,不如您的军队先上?

诺米纳当然不愿意派自己的军队送死了,他立刻拒绝了这个提议。

努尔哈赤心中暗笑,不管你是不是同意,今天你都死定了。

但他还是装模作样地说:既然这样,诺米纳大人不如把你军队的武器和装甲借给我的部队先穿着,等仗打完了再还给你。

诺米纳真的是一个难成大事的蠢货。被自己侮辱过的人要借自己防身的刀子,搁谁都不会同意的,但是,诺米纳却同意了。得到了装备的努尔哈赤的军队,一股脑地全冲到赤裸裸的诺米纳军中,把诺米纳杀了。

诺米纳一死,努尔哈赤立刻派大将安费扬古率军夺取诺米纳的萨尔浒城。城市既没有军队,也没有领主,自然不堪一击。

萨尔浒城陷落以后,努尔哈赤采取了安抚措施,使城市能够正常的运转,而这次战斗给努尔哈赤带来的不仅是城市与人口,还带来了大量的军事装备和物资,同时,还有威望。

努尔哈赤的实力大增,建州女真已经势在必得了。

李成梁与努尔哈赤的缘分

李成梁在东北的二十多年,恰好是努尔哈赤艰难挣扎的二十多年,他们两个人在东北有着奇怪的巧合。

对努尔哈赤来说,想统一建州,杀死一个诺米纳还远远不够。当时的建州女真一共有八个部落,分别是苏克素护河部、哲陈部、完颜部、浑河部、栋鄂部、鸭绿江部、讷殷部和珠舍里部。前五部的建州女真的主要区域,称为满洲五部。

于是,努尔哈赤开始了统一满洲五部的行动。

而李成梁似乎是上天安排的一样,总是无意中给予努尔哈赤以侧面的支持。

因为尼堪外兰的逃亡,女真族这锅水有重新沸腾的嫌疑,李成梁为了继续实施他一贯的平衡政策,开始了新一轮的军事行动。

第一步,重新找到一个代理人。1583年(万历十一年)八月,明朝给了海西女真王台的后人猛骨孛罗一道敕书,试图通过猛骨孛罗来弹压女真各部。

第二步,李成梁开始进攻比较有势力的女真部落。十二月,李成梁于开原关王庙一带,诱杀海西都督仰加奴,斩其部众一千五百人。

就在李成梁击败海西女真的第二年(1584年),努尔哈赤攻占栋鄂部的翁鄂洛城。如果没有李成梁的大规模军事行动,至少海西女真肯定会干涉努尔哈赤的行动。而正因为李成梁打败海西女真,使得日后努尔哈赤不仅统一建州阻力大减,统一女真也容易了许多。

况且,李成梁打败的不仅仅有海西女真。

就在努尔哈赤统一建州的最后阶段,李成梁还送给努尔哈赤一份大礼,他率军攻打叶赫部,使得努尔哈赤能够顺利地吞并完颜部,完成了

建州的统一

而日后等到海西女真缓过来想遏制努尔哈赤的时候,努尔哈赤的羽翼已经丰满,不是他们能够击败的了。

我们不止一次地看到,李成梁和努尔哈赤两个人在生命中有着难以解释的关系。两个人的行动配合默契:一个想统一建州,一个就肃清建州外围的敌人;一个要统一女真,一个就刚好离开东北;一个准备进攻明朝,一个就刚好死去(1619年,在李成梁死后的第二年,努尔哈赤伐明)。

我们今天读历史,只能合上书本,长叹一声:这都是缘分哪!

或者还可以说,这中间有阴谋,但是我们不知道。建州的统一

按照时间的顺序,我们可以列出一张表。

建州女真至此完全归于努尔哈赤的统治之下。

对于战争过程的详细描写不仅枯燥,而且没有意义。努尔哈赤统一建州的过程中发生过无数次的大小战争,小的有几个人的战斗,大的有几百上千人的厮杀。

一句话,这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不是一个人。

这十年历史里,有几个事情有必要提及。

第一件就是尼堪外兰的死亡。

努尔哈赤统一建州的战争借口一直只有一个:报仇。

而事实上,他的仇人尼堪外兰早就被他杀了,这是发生在1586年的事情。在消灭了萨尔浒城主诺米纳之后,努尔哈赤就肃清了通往尼堪外兰所在的鹅尔珲城的道路。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再次进军鹅尔珲城,已成丧家之犬的尼堪外兰只好再次逃跑,他幻想着明朝能够给他提供安身之所,所以直奔抚顺关而去。

但是,像尼堪外兰这种帮助外族屠杀自己同胞来获得财富和权力的人,下场往往都是很凄惨的。这种人,可以叫做卖国贼,也可以叫做我们汉族特有的名词“汉奸”。一旦出现变故,他们都是首先被抛弃的对象。

果然,明朝不仅不支持尼堪外兰,反而出卖了他,明军把他的行踪告诉了努尔哈赤。然后,在抚顺关的城楼下,尼堪外兰被努尔哈赤的部将砍死,结束了自己狗一样的人生。

第二件是收服鄂尔果尼和洛科。

努尔哈赤一生中,手下的大将无数,可不像刘备手下只有五虎上将,结果等到五虎将死了以后就“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努尔哈赤手中的大将人数真正和曹操有的一拼。

这些将军,有的是联盟部落里面的将领,比如五大臣中的费英东、何和理、扈尔汉、安费扬古,都是随着各自的部落加盟了努尔哈赤。

有的是受努尔哈赤的人格魅力吸引主动跟随其后的,比如五大臣之一的额亦都。不为别的,就是相信你努尔哈赤。

有的干脆就是自己的亲人,比如弟弟舒尔哈齐,儿子褚英、皇太极等人。

还有一种将领的来源比较特殊,是来自敌人军队里面的将军,甚至有些还击败、击伤过努尔哈赤。鄂尔果尼和洛科就属于这一类型。

对待这种类型的将领,努尔哈赤的政策是不计前嫌,有本事就收取。

话说起来都容易,可做起来就不容易了。

刘备可以做到,曹操也可以做到,可有些人就是不行。

有些人为了表示自己心胸开阔,对以前的敌人张开怀抱,可是等到敌人真的归顺了,他却把敌人冷冻了。

我收留你,但是不用你。这种人历史上不是没有,最近的就有蒋介石。他把张学良软禁了一辈子,就是担心张学良会再次进攻他。

但是努尔哈赤能成为清朝的创始者,明朝的掘墓人,心胸之广阔当然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努尔哈赤攻打翁鄂洛城,当努尔哈赤登上屋顶准备进城的时候,被翁鄂洛城的鄂尔果尼射中一箭,箭穿透了努尔哈赤的头盔,破骨入肉。受伤的努尔哈赤不久又被射中一箭,这次放箭的人是翁鄂洛城的洛科,这一箭射中了颈部。努尔哈赤因为这两次中箭受伤很重,差点死去,仗也没有打赢。

等到努尔哈赤伤愈了,他再次攻打翁鄂洛城,这一次攻城很顺利地拿下,鄂尔果尼和洛科被俘,手下的将领都想杀了他们泻火,可是努尔哈赤却说:他们之前射伤我,那是各为其主,没有办法。这样的勇士,应该为我所用。

最后努尔哈赤不但没有杀他们,反而封了他们佐领的职位,手下有三百户的军队。人心都是肉长的,鄂尔果尼和洛科也不是傻子,努尔哈赤对自己这样好,日后自己即使为他而死也是心甘情愿啊。

这就是“士为知己者死”,不过很讽刺的是,原本这些“士”是指知识分子出身的有些武艺的人。而日后我们看到的“为知己者死”的大多数却是没有什么文化的勇士,大概是日后的知识分子看的书多了,肚子里全是一些花花肠子,甘愿为某些人去死的话在他们看来不过是哄小孩子的谎话而已。这当然是后话。

转过头来再看努尔哈赤,不仅是对待人如此,对待那些部落,只要是诚心归顺的,他一律给予优待,相互联姻等等,叫做:“怀之以德,违之以兵。”这种做法为努尔哈赤赢得了广泛的尊敬和支持,为日后统一女真消除了不少障碍。

第三件是佛阿拉城称王。

1587年(万历十五年),努尔哈赤刚刚杀死了仇人尼堪外兰,基本上统一了建州三卫。

地盘大了,人也多了,干活也有劲了。

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多了,努尔哈赤心想,手下的人来自各个地方,彼此之间的矛盾还在。地盘里面还有些人不服自己的统治,家族里面还隐藏着敌人派来的卧底。这些年来到处打仗,也没有个固定的住处。

于是努尔哈赤就寻思着该干点什么。

该干点什么呢?

努尔哈赤也算是到国外相同企业(明朝都城北京)进行过学习考察的,自己做起来也有模有样。

建城,称王,定制。

努尔哈赤在辽宁省新宾县附近的一块地方建了一座三层的佛阿拉城,不能叫城市,也就是一个城堡,还修建了宫殿和楼台。努尔哈赤自封为女真国淑勒贝勒(女真大王)。还定下了几条规矩,严厉禁止部下有作乱、盗窃、欺诈等行为。

这个原始的政权总算是建立起来了。

其实啊,这件事如果在内地根本就不值得专门拿出来说,不就是一个小城堡么,不就是几条规定么。

当时内地先进啊,远比沿海和东北地区要发达得多。努尔哈赤那点办法早在数千年以前就被农民起义家用过了,连大一点的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绿林好汉都干过类似的事情。

近的不提,专提远的。

两千四百年前的周厉王就发布命令:山泽湖泊归国家所有,不准平民进入。

一千七百年前的刘邦进入关中发布命令: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这就是约法三章。

但这里是东北,这里是女真,这里是早期的奴隶社会。所以努尔哈赤的行为具有破天荒的历史意义:这是女真历史上的第一次。

但凡第一次总是很可贵的。日后要是有人讽刺努尔哈赤不过是个流氓的时候,努尔哈赤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谁说我们女真没地位?那是在黑暗的旧社会。

就这样,努尔哈赤从一个原始社会的部落领袖变成了建州女真最大的奴隶主。女真族的人再也不是平等的了,开会再也不是男女老少一起发表意见了,得到的食物、财富再也不会平均分配了。

那些沦为奴隶的人也许在心底里会说:还是原始社会好啊!

第四件是后金五大臣的出现

在政治以及军事斗争中,能够掂量出自己几斤几两的人是明白人,而能够在明白人的基础上作出明智选择的人,就是有智慧的人。

流行的用语叫做“别站错队了”。

没有站错队的人,能够以最小的损失得到最大的利益。

努尔哈赤统一建州的时候,有三个部落成功地站对了队伍——他们选择了努尔哈赤。这既成全了努尔哈赤的事业,也使自己家族日后加官晋爵,荣耀无限。

1588年(万历十六年),努尔哈赤称王以后,由于势力强大,很多有眼光的人已经看出努尔哈赤是一根好苗子,是一个值得投资的项目,于是就有不少部落相继投奔而来。

其中有三个部落的势力比较大,分别是苏完部、栋鄂部和雅尔古部。这些部落的加盟使努尔哈赤统一建州的进程大大缩短。

苏完部部长的儿子费英东、栋鄂部部长的孙子何和理、雅尔古部长的儿子扈尔汉和前面提到的额亦都以及安费扬古并称后金开国五大功臣。

努尔哈赤为了维系和重要臣子的关系,花了血本。

努尔哈赤先后将族妹和女儿嫁给额亦都,将自己的长女东果格格册封为固伦公主(固伦是等级最高的公主,一般只有皇后的女儿才有资格),嫁给何和理,还收了扈尔汉为自己的养子。后来的岁月里,对五大臣的封赏更是络绎不绝。这种激励员工的手段永远不会过时,五大臣可以说是共同夯实了后金国的地基。

当努尔哈赤把建州归属于自己的旗下,并且筑城称王以后,他已经有了更远的理想。同时,他“默契的敌人”李成梁的突然卸任,使得他对自己的理想有了更多的期待。

第五章 战争简史之九部联军

努尔哈赤也知道,自己的壮大一定会引起明朝的猜忌,他也知道,明朝一向的政策就是铲除逐渐变强的部落,更何况是已经称王的自己。

努尔哈赤也清楚,他必须要消除明政府对他的猜忌。现在的他,不说对抗明朝,就是李成梁部队杀过来,他也顶不住,更何况还有海西女真四个大部落和蒙古一直看自己不顺眼。

所以努尔哈赤一直保持着对明朝俯首的姿态,以明朝的臣子自居,并且还帮助明朝扶持的海西王台的孙子歹商恢复了在海西的地位。

努尔哈赤更清楚,光有这些动作还不够,最好的办法是能够解决一个让明朝讨厌的对象。

我们看黑帮电影,有很多类似的情节:一个人想进黑社会,首先要杀掉一个组织的敌人,而这个敌人最好还是自己的朋友之类的人,这样才能以最快的速度获得黑社会组织的信任。

而这个让明朝讨厌的对象说来就来了。

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一个女真首领克五十,屡次侵犯柴河堡(辽宁省铁岭),杀死了指挥官刘斧,然后逃到建州。这个时候,明朝追捕克五十的命令送到了建州。努尔哈赤二话不说,立即杀了克五十,到边关报告,并且派遣部下,到明廷进贡,表示忠顺,希望能够得到奖赏。

大家看到这个事情有没有想到其他的故事?

对了。

努尔哈赤的爸爸和爷爷给明军带路摧毁了努尔哈赤外公王杲的老巢。

尼堪外兰给明军带路摧毁了努尔哈赤舅舅阿台的城堡。

这种事情,原来不只努尔哈赤的爸爸会做,尼堪外兰会做,努尔哈赤也很熟练。

明朝得到克五十死亡的消息很高兴,再加上努尔哈赤的使臣出色的口才,让明朝飘飘欲仙,已然相信就是给努尔哈赤一百个虎胆,努尔哈赤也不敢造反。

这么优秀的狗,不养着怎么能行?给他好吃的!

明朝封努尔哈赤为都督佥事,还给了一堆其他的奖赏。这下,努尔哈赤有了明朝这么一个强壮的主子,不仅有了更高的官位,钱财物资也大大增加,在建州乃至东北都有了广泛的影响,说话嗓门都大得多了。明人评论此事说:“奴儿哈赤既窃名号,夸耀东夷,则势愈强”,“遂雄长诸夷矣”。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努尔哈赤发财了,旁边的人哪有不眼红的道理?

四方会谈与李成梁的卸任

眼看着努尔哈赤跟着明朝混,吃香的喝辣的,海西女真开始感到不爽。这里有四个部落:乌拉、哈达、叶赫和辉发。大家都在想,你努尔哈赤有什么本事?傍个大款就了不得了?这女真的地盘,还是要女真人说了算。

这种心态说成是仇富也好,说成是其他什么也好,反正你发财,邻居就是感觉不痛快,何况那些邻居还是有野心的邻居。

大家都不满,总要有人说出来,叶赫部最先忍不住了,最早对努尔哈赤提出了要求。

说到叶赫部,有段往事值得一提,在努尔哈赤十三副装甲起兵后不久,有一次经过叶赫部,叶赫部的首领认为努尔哈赤年轻有为,来日一定有所成就,就许下承诺把小女儿孟古嫁给努尔哈赤。1588年,叶赫部履行承诺,将孟古嫁给了努尔哈赤,孟古就是后来清太宗皇太极的母亲。

这段时间建州和叶赫的关系还算不错,但关系不错只是因为双方都没有能力干掉对方。

努尔哈赤逐渐强大,叶赫部开始担心。这个有统一整个女真野心的部落曾一度拥有这个实力,但是在1582年和1588年被李成梁攻击两次之后,势力大衰,如今虽然还能称霸一方,却再也没有能力放眼整个女真了。

叶赫部不想退出历史舞台,所以他要努尔哈赤死,所以他提出了要求。

他派出使臣来到建州女真的佛阿拉城,对努尔哈赤说:乌拉、哈达、叶赫、辉发、建州,都是一个国家,怎么能分成五个部分呢?你的部下人多,我的部下人少,不如把你的额勒敏、扎库木两个地方随随便便选一个地方给我们,怎么样?

现在的努尔哈赤不再是当年那个面对诺米纳都忍气吞声的努尔哈赤了。他大怒之下,狠狠地斥责了叶赫部的使臣,拒绝了他们的领土要求。

被拒绝的叶赫部首领那林孛罗当然不甘心,他联合了海西其他两部哈达、辉发共同对努尔哈赤施加压力,要求努尔哈赤让出部分土地和财产。

这次会面的地点还是在建州佛阿拉城。结果当然可想而知,努尔哈赤远非当年的努尔哈赤,他经过战争的洗礼,手里有充足的兵力和钱财,纵使面对国际联盟的巨大压力,也没有屈服。

关于努尔哈赤如何拒绝三个部落的无理要求,还有形象的记载。据说努尔哈赤听了叶赫使者的话以后大怒,他一闪身“刷”的一声,抽出了雪亮的大刀,只见寒光一闪,“咔嚓”一声,眼前的桌子被劈成了两半。

霎时,众人目瞪口呆,努尔哈赤斥责说:你的主子兄弟二人,什么时候亲自统兵与强敌面对面地厮杀过,像一个男人那样战斗过?过去哈达部内部动乱,就像小孩子打架一样幼稚,你的主人趁乱图利,难道以为我像他们那样容易对付吗?你们部落的周围难道有围墙来阻挡我的兵马吗?我白天不能去,夜间也能去,你的主人能把我怎么样?你的主子只知道口出大话,那无济于事。岂不知过去我父祖被官军误杀了,朝廷给我敕书三十道,马三十匹,还送回灵枢,授我都督敕书,又封作都督佥事,每年例赏银八百两,赏蟒缎十五匹。你主人的父亲也被官军杀了,至今尸骨又在哪里?

努尔哈赤是何等人也?他是刀林箭雨中闯过来的,说话自然带有杀气。

三部使臣面无血色,呆呆听着,不敢答话。

努尔哈赤说完,写了一封信,派手下阿林察送到叶赫部,并命令阿林察说:你到叶赫部,当着那林孛罗兄弟的面读这封信,如果害怕不敢念的话,你就别回来了。

这下双方彻底谈崩了,战火开始燃烧。

就在这个时候,伴随努尔哈赤前半生的李成梁再次出现,不过这次他不再是强者的身份,而是一个普通的老人。

他辞职了。他的辞职加速了东北女真内部战争的爆发。

1591年(万历十九年),叶赫部杀死了王台的孙子歹商。同时,李成梁的部下遭遇敌军,损失惨重,明朝廷的官员以此为借口开始攻击李成梁。对于李成梁这样远在塞外的武将,最害怕的就是朝廷丧失对他的信任,于是,李成梁主动请求辞职,以求能够保住性命。这个时候的李成梁已经65岁了。

李成梁辞职以后,继任者再也没能达到他控制东北局势的水平,于是,缺少了李成梁在外侧威胁的海西女真变得躁动不安。一个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开始在海西女真内部酝酿,行动的对象就是正在崛起的努尔哈赤。

次年,皇太极,也就是日后的清太宗出生了。

九部联军的落败

三百多年以后的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带着光绪帝逃往西安。战争中的损失和战后签订的《辛丑条约》耗尽了中国的财富。

而在三百多年前的1593年,清朝的奠基者努尔哈赤却率兵打败了由叶赫部为核心的九部联军,一举树立其在女真族的领导地位。

原本,这两件事没有关系,唯一有关系的是,当初努尔哈赤击败叶赫那拉奠定清朝,日后叶赫那拉氏败于外敌摧毁清朝。命运似乎早就已经注定。

历史,就是这样有趣。

不过,在九部联军之前,还有一次四部联军,这一次的领军人物还是叶赫部。没有了李成梁的牵制,叶赫部已经无所顾忌。只可惜这个时候的努尔哈赤早已不再是当年的努尔哈赤,叶赫部也不再是当年的那个叶赫部。

不知道李成梁是否思考过,他费尽心机削弱叶赫,却间接地成就了努尔哈赤,他当年不小心放走的年轻人却正在一手毁坏他经营二十二年的辽东局势。这是何等的讽刺?

历史,真是这样有趣。

话题还是回到努尔哈赤身上,儿孙自有儿孙福,他没有能力预见三百年以后的事情,要不然,他就会在死的时候下一道命令:爱新觉罗子孙有娶叶赫那拉氏为妻者,死后不得入宗庙。

前奏:四部联军

公元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建州与九部之间的战争爆发了。战争的序幕是四部联军。六月的一天,叶赫部首领那林孛罗联合海西其他三部,突袭了建州的湖卜察寨。努尔哈赤闻讯,率兵前去追击,一直追到哈达部的地盘上,攻破了哈达部的富尔佳寨。

当努尔哈赤回兵时,哈达兵随后追来。努尔哈赤独自殿后。猛骨孛罗(哈达首领)见他一个人在后,便猛追过来。努尔哈赤回身一箭,射中了猛骨孛罗的战马,猛骨孛罗滚下战马。家仆泰穆布反应很快,扶着主人上了自己的战马,仓皇逃去。这一战,建州以十五人杀敌十二人,得到装甲六副,战马十八匹,胜利而归。

大家可能会想,就这几十个人的战斗,也算是战斗?就是一群小混混打群架而已。但是,与《孙子兵法》齐名的西方著名军事著作《战争论》早就说过:战争就是两个人搏斗的扩大版。

当时的女真部落散居,又加上长年混战,人口自然不多,能够仓促间组织起几十个人来打架,也算不容易了。而且,这里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

当时的女真没有常备军,大家都是农民,只有大规模的战斗时,才会全民上战场。因此类似于海西四部的这样的突然偷袭,努尔哈赤想要在短时间内反击,就需要一支长期脱产的快速反应部队,可是他不能让手下的农民不干活吧,不干活大家吃什么?所以他只能够组织十几个人,估计也就是自己的亲兵。

女真内部这样打没关系,大家都是几十个人。可当努尔哈赤把目光放到明朝身上时,就会发现,明朝的军队是常备军,可以随时打过来,而且来一次就是成千上万的。你几十个人怎么打?

日后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正是鉴于军事行动的不便,一旦大规模的战争爆发,落后的动员体制根本无法跟上战争节奏。连军队都无法短时间内凑齐,还怎么和别人打仗。况且努尔哈赤面对的第一场大规模战争马上就要来了。

序曲:战前准备

海西四部偷袭建州的行动失败,偷鸡不成蚀把米,这下子更为恼火,于是纷纷寻找新的联盟。这年的九月份(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网罗起一个所谓的九个部落的联盟。

这九个部落包括叶赫部、乌拉部、辉发部、珠舍里部、讷殷部、锡伯部、卦勒察部和蒙古的科尔沁部等,兵分三路进犯建州。

大致中国历史上,所谓的几十万大军,所谓的联军,所谓的兵分三路之类,似乎很少有打胜仗的。战国东方六国联合攻秦,三国曹操下江南,前秦苻坚下江南,汉朝七国之乱无一例外地都以失败而告终。最近的一次在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御驾亲征,统率号称五十万大军进攻蒙古族的瓦剌,结果明军惨败,明英宗还被俘虏了。看来这不是一个好兆头。

这一次的九部联军以历史的巧合来看,已经注定了失败。这就像一个电影剧本,数字上庞大的对手只是为了给主角塑造形象。如果一定要问为什么失败的总是我,历史只能说:谁让你不是主角呢?配角只能失败。

话虽如此,但是真正面对看似来势汹汹的对手,身在局中的努尔哈赤却丝毫没有当主角的自豪感。他知道,一不小心,自己这个主角的地位就不保了。

所以,当努尔哈赤知道九部联军的消息之后,惶惶不可终日,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自己的老窝都可能保不住了。这在当时,任谁都会害怕,因为,根据联军叛逃到建州的人透露,这次的联军足足有三万人,这是在女真,要是换算成明朝的人口,足足有六十万还多。

不过,一个优秀的领导之所以优秀,不是自己不会害怕,而是不能把自己的害怕带给属下。不仅不能让属下知道自己害怕,还要装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使团队军心涣散,否则,属下知道连领导都害怕了,这仗还怎么打?

同理,打仗的时候,将军带头杀过去,能够充分地刺激手下士兵的热情。对于一向冲锋在前的努尔哈赤来说,他当然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他必须摆出一副沉着的样子。

战略上要藐视对手,战术上要重视对手。

努尔哈赤一面摆出轻松的模样,照常谈笑,甚至于在敌人到来之时还呼呼大睡。他对妻子说:我先前不知道敌人什么时候来,所以不能睡,现在知道敌人来了,我就安心了,为什么不能睡呢?

另一面努尔哈赤加强哨探,增设防备,同时给自己的军队详细分析了敌军和自己的情况。

他对部将说:敌军都是一些乌合之众,没有统一的指挥,临战必将退缩不前。两军相战,先要消灭他的统帅,敌兵必然溃散。我们兵虽然少,但集中全力,出其不意,必能大获全胜。

这句话可以说是努尔哈赤这么多年来打仗的精髓,不只这一次,就是在后来的萨尔浒以及辽阳和沈阳,努尔哈赤都是如法炮制,均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战争一触即发。

终章:古勒山之战

九部联军要实施消灭建州的计划,必须先通过古勒山,才能向建州都城佛阿拉进军。于是努尔哈赤事先在古勒山上建了军事设施,在通往佛阿拉的道路两旁埋伏了精兵,在险要地段设置滚木、礌石。

打头阵的叶赫部很快来到了古勒山下,努尔哈赤率军队在山下摆好阵势,派额亦都前往挑衅。叶赫部首领卜寨出兵应战,额亦都佯装败走,联军以为建州已经顶不住了,蜂拥而上,包围了古勒山,不知不觉间已经越过了浑河。联军人多势众,建州军占据山上,居高临下,双方杀得十分惨烈。

激战中,努尔哈赤使出了撒手锏——滚木、礌石。叶赫部的卜寨躲闪不及,被滚木砸中,随后被建州士兵杀死。叶赫部另一位首领那林孛罗看见卜寨被杀,惊吓过度昏倒在地。

两个首领的倒下使联军士气大减,各自逃跑,结果全都挤在古勒山与浑河之间狭窄的小路上。人多在这个时候反而成了坏事,联军士兵被踩死的和落水而死的比被杀死的人数还多。

努尔哈赤大获全胜,杀死联军四千多人,获得战马三千多匹,盔甲千副。乌拉部布占泰被擒。

这一仗彻底奠定了努尔哈赤在建州以及整个女真族的地位。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打赢了仗,就什么都好说。要是有人不服,那就打到他服为止。有人不想统一,那就用战马和挎刀杀到统一为止。

趁你病要你命!借着打败九部联军的气势,努尔哈赤兼并了建州女真长白山分部的珠舍里部和讷殷部,实现了建州的完全统一。

战后建设与“牛录”

战争过后就是建设。双方谁都没有能力再打一场,于是都在家里抓紧医治战争的创伤。

击败九部联军固然是一场意义重大的胜利,但是只有平庸的人才会一直享受胜利带来的快感,而优秀的人会在胜利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制订计划,然后逐一行动,以便获得更多、更大的胜利。

有些人能够占据一方,雄霸一时,而有些人能够长盛不衰,地盘越来越大。很明显,努尔哈赤属于后者。他在这次大胜之后,没有像很多人一样大肆地封官封地、发钱发物。他清楚地知道外界的形势和自己的目标。

因为这一次的大胜,很多人的欲望被无限制地激发,很多人的野心急剧地膨胀。你们能打过来,我就能打过去,努尔哈赤可不是好惹的,惹上我就不要想甩开。此时,努尔哈赤的眼光已经放在了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的身上。

但是,对海西女真的战争并不是努尔哈赤未来的唯一工作,他知道,虽然叶赫部在这次九部联军的战斗中损失惨重,但他长期雄霸海西,实力还在。还有蒙古族也时刻虎视眈眈,这些都是努尔哈赤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重心。

以努尔哈赤现在的实力,想统一女真还欠缺很多。所以努尔哈赤要想办法使自己的实力扩大一点,再扩大一点。

努尔哈赤可不傻,他知道自己的弱点所在。

弱点之一是这些年来地盘扩大过快,虽然兼并了很多小部落,但是却疏于管理。当时自己在佛阿拉城称王,仅是一个权宜之计,是为了让部下安心地跟在自己后面,当时发布的一些规定也都是匆忙之间下达的,很多时候都是一句空话。结果到现在并没有一个正式的政权去管束手下的那些部落,他们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不仅不利于生产,而且对社会的安定还有负面影响。

想想就知道,努尔哈赤的担心不无道理。今天这个部落还在我这里,明天一早就跑到叶赫部去了。这些部落还都带着武器、粮食、人口、马匹。你倒是可以一走了之,我怎么办?走一个还好,全走了呢?

弱点之二就是自己部下的一些部落军队,还是归原来的部落首领管理,命令由这些首领下达,这就会出现军队不听从自己指挥的问题。努尔哈赤不是没有教训,在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努尔哈赤率领八十人,遇见了巴尔达等五个城主率领的八百人,形势相当危险,而族兄弟扎亲、桑古哩却解甲避战,其他七十多人也观望不前,对于这些,努尔哈赤毫无办法,只好与自己的三名亲兵勇敢地冲上去,不死真是上天的恩赐。

这是两个问题,一个是民政,一个是军政。而在战争年代,民政和军政是紧密结合的,民政支撑着战争的进行。所以努尔哈赤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他没有太高的文化,也不是一个玩政府建设的高手,所以他只能从原来的东西里面改造。

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他以女真原有的“牛录”组织为蓝本,开始为建州组织起一个军民合一的奴隶制集权政权。他要整合他的人民,他要整合他的军队。

牛录(汉语“箭”的意思)制度,原本是部落用来打猎时候的组织。女真人每次打猎,围捕猎物的时候,十个人为一组,各出箭一支,一个人为首领,九个人跟着。这个首领就是牛录额真(汉语“首领”的意思)。当年投降努尔哈赤的鄂尔果尼就获得了一个额真的职位。由于部落大小和人口数都不同,每个牛录的人数也不一样,少的有五六人,多的有三四十人。这是后来八旗制的前身。

到1595年(万历二十三年),努尔哈赤统兵已经上万。他把部落的人按照牛录的办法统一规划,由各部落首领组织生产和打仗。

军事将领由在城中的各部首领充任,以一年为限期,任期到了就更换。发生战争还是传箭为令。每个兵卒自备军粮、军器,到指定的地点集中。部落里的每一个男子都是士兵,平时生产,战时打仗。

历史上,有很多“兵民合一”的政策都和“牛录”类似。三国曹操就干过“士兵屯田”的事,金朝(不是努尔哈赤创立的后金)的“猛安谋克制”简直就是“牛录”的原始文件。一般情况下,采用这种办法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他之所以存在都是因为外部环境的恶劣导致的。

外部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女真最初采用“牛录”是自然原因,不这样把大家组织起来打猎,大家就会饿死。努尔哈赤采用“牛录”是社会原因,战争过于频繁,经济条件很差,要是养一批职业军人专门打仗,生产就跟不上了,没有人生产大家吃什么?而且即使养职业军人,数量也太少,打仗又不够。所以大家只好全部当农民,也全部当兵。当农民能够锻炼身体,刚好打仗用得上。可见,在当时“牛录”算是最好的办法。

当然,这种体制只有在战争年代才会出现,一旦仗打完了,这种体制不破也得破了。人是有惰性的,战争的时候,反应不快就会死,大家都高度紧张,可是一旦不打仗了,谁还会保持高度紧张的状态?懒散的安定生活过久了,再去上战场不就是送死么。

施行这种体制之后,努尔哈赤能够切身体会到他对手下的掌握远超过去。他可以随时调动全部的人口,也可以准确掌握自己到底有多少头牛、多少匹马、多少部落。这种措施让他尝到了甜头,对权力的追求也更甚以往。

更要紧的是,他的这种部门领导负责制使手下那些原本很自私的部落首领不敢不听指挥。从此,建州军赏罚分明,战斗力日益增强,这一切为努尔哈赤进军东海女真与海西女真奠定了基础。

危机公关:远交与近攻

努尔哈赤一方面努力地使松散的建州凝聚成一个完整的集体,另一方面,他没有忘记自己的目标和对手。

明朝和朝鲜威胁最大,但他们内部问题很多,只要说些好话,给点东西,基本上的和平就能保证。

蒙古和乌拉离自己比较远,如果不和叶赫联合,还是可以拉拢的,最好的办法就是联姻。

剩下的就是叶赫,这个自己短时期内最大的敌人,一定要想办法消灭。所以努尔哈赤对诸贝勒大臣说:“砍到一棵大树,不可能一下子就砍到,必须要用斧头慢慢地削它的根部,等到大树根变细了,就能一下子砍断了,我们应该像砍树一样一个一个消灭对手。”

于是,远交与近攻的雏形就有了。安抚明朝和朝鲜,联合乌拉和蒙古,进攻叶赫及其追随者。

明朝

在努尔哈赤打败九部联军之后,他迫切地想知道明朝究竟是什么态度。他知道,即使明朝正如盛传中的那样腐败,或者还要腐败一些,他也打不过明朝,不仅打不过,连还手的能力都没有,明朝要是放弃对自己的支持,自己也就结束了。

此外,他还存在一丝念头想了解明朝的国内究竟是什么状态。大胜带来的野心让他开始对明朝的江山有了一点点的憧憬。

所以努尔哈赤竭力地表示忠于明朝皇帝,甘愿当明朝的臣子,永远不会反叛。不只嘴上说说,他还采取了很多措施。

一是不抢劫、不偷盗明朝的财产;

二是以前抢过来的人都送回明朝;

三是申请出军队帮明朝打日本人;

四是搞好和明朝军官的关系。

一个小小的明朝游击将军,他也尊称为“游府老爷”。他对李成梁更是百般迎合,屡送厚礼,甚至把弟弟舒尔哈齐的女儿嫁给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柏为妾,当时人称努尔哈赤就像李成梁的儿子一样。

光有这些措施还不行,闻名不如见面,他还没有弄清明朝中枢机构的底细。为了探听虚实,打败九部联军后的11月份,他决定要入京朝贡。

当时入京可不像我们现在一张车票就可以进,他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首领,是不能随意进京的。

其实努尔哈赤早在1590(万历十五年)就进过一次京城。那个时候他刚杀了克五十,立下了功劳,所以很放心。

但这一次进京对于努尔哈赤来说是一个危险的举动,他在东北的动静太大,如果明朝对自己的行为不满,自己的小命可能就保不住了。

不过,危险越大回报也越大,如果自己能够让明政府放心,如果再能够得到一些封赏,那么,自己日后在东北的日子就会更加舒服。相比起巨大的收益,努尔哈赤决定赌一把。

努尔哈赤这一次入京很顺利,没有想象中的刀光剑影。不仅这一次顺利,日后他连续三次入京,都没有出过问题(他于万历十八年至二十六年内五次入京朝贡)。不仅没有出问题,他还得到了高额的回报。

努尔哈赤先前已经被封为都督的称号,但是他不满意,他想要更高的官职,他想要得到“龙虎将军”的封号。

龙虎将军,是明朝武官的正二品散阶。

散阶就是指没有具体工作的官员级别。

宋朝以后,不管是考试还是花钱进入官场的人太多了,可是政府的职位就那么多,好多人没有事情做。

国家不能让这些人的时间和银子打了水漂啊,所以想出来这么一个办法,你有当官的级别,比如科级干部、局级干部,但是你没有具体的工作,你工资、保险、福利照拿,可是你不用上班,比如“户部员外郎”,表示你是户部的一个官,其实都是一个称号而已,表示自己是朝廷的人了。现在一些单位的名誉领导,就是散阶。

在此之前,只有曾经势力庞大到控制建州和海西的王台得到过这个级别的封号。官大一级压死人啊,因此当年王台的地位远远高于其他女真都督。鉴于这些好处,努尔哈赤对这个封号势在必得。

这次进京前一年(万历二十年),努尔哈赤就上了申请书,“乞讨金顶大帽服色及龙虎将军职衔”,可那个时候他的势力还不够大,明朝政府没有答应。开玩笑,小猫小狗也能得到这个职位?

努尔哈赤并不罢休,继续努力,这一次入京,他如愿了。

1595年(万历二十三年),努尔哈赤得到了“龙虎将军”的职衔,成为女真各部中官阶最高、职衔最显的大酋长。这为抬高其政治地位,扩大势力,加速统一女真的进程,起了重要作用。

他升迁的理由是“保塞安民”。的确,他是保塞安民了,不过他保的是未来清朝的国土,安的是未来清朝的顺民。

朝鲜

朝鲜一直是一把对准着努尔哈赤的匕首。他要时刻小心,以免什么时候被暗杀,所以他刻意地和朝鲜保持融洽的关系。

可是关系偏偏坏了。

1595年(万历二十三年),朝鲜和建州之间发生了“渭源事件”,这本来是双方两个小部落之间的纠纷,可是朝鲜国派军队过江偷袭了建州。努尔哈赤虽然希望和朝鲜保持融洽关系,但也不会因此缩手缩脚,他积极调兵遣将,准备对朝鲜实施报复。

朝鲜是明朝的地盘啊,于是明朝留驻朝鲜王国的练兵游击将军发文件给建州,要求努尔哈赤不要与朝鲜王国为敌,不能将事态扩大。

努尔哈赤当然不想让事态扩大,他也只是做做样子而已。于是他给那个游击将军写了回信,表示自己遵守明朝国法,保卫九百五十里边境。

事情到这里还没有完。

中国的中央政府自古以来好面子,他给了少数民族好处以后,还总是喜欢派官员过去溜达一遍,以显示“皇恩浩荡”。

1596年2月,在升了努尔哈赤官职的第二年,明朝派官员余希元与朝鲜官员两名,率领随从两百人,出使建州。

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

这两句话用来比喻努尔哈赤对于明朝使臣的逢迎,再合适不过。

如果努尔哈赤写日记,他一定这样写:

初二 天气晴朗,有一个部落投降,明朝使臣过鸭绿江。

初五 派康古里前去慰问。令张海、何和理统领骑兵三百,侍卫保护。

初六 派骑兵六千人前去迎接。

初七 今天是个大日子。我与弟弟率骑兵三千于佛阿拉城外三十里摆下宴席迎接。城外二十五里处我派骑兵五千人在道路两旁迎接。城外十五里,我派步兵一万人列队欢迎。当晚设宴招待明朝和朝鲜的使臣。我对使臣说:我为明朝守卫边疆,朝鲜人被日本人打过来,我不仅给他们好吃好喝,还送他们回去,好人做的够彻底了,可是朝鲜却偷袭我。如果不是天朝的面子大,我早就打过去了。

初八 我这辈子从来没有这么恶心过,我需要对一个没上过战场的人如此低三下四。我今天又请使臣吃饭,又说:我对朝廷一片忠心。我和皇帝的关系很好,皇帝很信任我,还给了我很多赏赐。

初十 上帝,这群人终于走了。好在,不用和朝鲜人打仗了。

努尔哈赤的感觉就类似于招待一个上级下派的调研小组,不能得罪,还要好吃好喝。人家上面有人,不是努尔哈赤能得罪的。不过,由于努尔哈赤的努力,使得建州和朝鲜的关系得到缓解。

蒙古与乌拉

解除了明朝和朝鲜的威胁之后,就剩下蒙古族和乌拉部了。

蒙古人野战能力不逊于建州,不然也不会和庞大的明朝打了这么多年还不落下风。

努尔哈赤坚信:千万不要和比你牛的对手比一比谁更牛。

因此,努尔哈赤特别重视争取蒙古各部。

在击败九部联军的战争中建州俘获了不少蒙古士兵、马匹、武器,努尔哈赤让这些蒙古人身穿锦衣,骑上骏马,放回家。这些士兵深受感动,回去以后,对努尔哈赤赞不绝口。

努尔哈赤不放人又能怎么样?养着这些蒙古人?他干脆做了顺水人情,把他们放了,既讨好了蒙古人,又节省了粮食,一箭双雕。

政治场合没有感情可讲,谁要是讲感情,称兄道弟,谁就会死得很惨。只有利益才是永恒的真理。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说过: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不是常年在政坛摸爬滚打出来的人,是绝对说不出来这句话的。

科尔沁等蒙古部落不会因为你放回了几个俘虏就和你友好,他们的友好是为了做生意。蒙古和明朝打仗,物资紧缺,而建州得到朝廷的奖赏,正是有钱有东西的时候。

于是,科尔沁首领鄂巴派了一个数百人的团队,携带战马百匹,骆驼十匹,献给努尔哈赤。从此,蒙古科尔沁开始与建州相互交往。

不仅在这个时候努尔哈赤保持和蒙古的和平,即使到他建立后金以后,依旧和蒙古保持着不错的关系。后来的八旗兵里面就有蒙古八旗,那是蒙古人组成的军队,他们帮助努尔哈赤上战场,关系可见不浅。

此外,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太极的妃子、顺治的母亲、康熙的祖母,被称作孝庄皇后的庄妃就是来自蒙古科尔沁部落,并且清代每一任皇帝的后宫都有来自蒙古的女性。

乌拉和建州距离比较远,位于松花江上游。在九部联军打败仗的那次,乌拉部酋长的弟弟布占泰成了俘虏,努尔哈赤给这个布占泰好吃好喝,就是不放人。乌拉部也没有办法。

这样关了三年,乌拉部出了变故,他们的首领和儿子在野外据说强奸两个妇女,被妇女的丈夫给杀了。这个首领和他的儿子的确是死了,可是死的原因却不见得这么奇怪。

部落酋长会看上两个普通的妇女?而且随行的卫队是干什么吃的?

不过不管是不是因为强奸妇女被杀,总之乌拉部首领被杀了,内部乱了。

努尔哈赤这个时候决定送布占泰回家,他派了两个大臣跟随布占泰回到了乌拉部,并帮助布占泰夺得了乌拉部首领的位子。

吃水不忘挖井人,当了首领的布占泰对努尔哈赤万分感激:这是个对我有大恩的人啊,我怎么能和他打仗呢?不能打,不仅不能打仗,还要搞好关系。自己的首领位子还没有坐稳,没有建州支持怎么行。

怎么搞好关系?联姻!努尔哈赤把弟弟的女儿嫁给布占泰,还给了他一堆盔甲和十道敕书。而布占泰就把妹妹嫁给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这之后双方又相互嫁娶多次,这关系算是确定了。

不过,熟归熟,该打你还是要打你。关系就是用来打破的。布占泰不想当建州的孙子,建州也容不下乌拉。当努尔哈赤消灭了叶赫以后,乌拉的历史就到头了,这当然是后话。此时,和各方搞好关系的努尔哈赤就要举起砍向叶赫部的屠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