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名师指导·写意花鸟——马建军写意马技法(不提供光盘内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3 10:25:26

点击下载

作者:马建军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国画名师指导·写意花鸟——马建军写意马技法(不提供光盘内容)

国画名师指导·写意花鸟——马建军写意马技法(不提供光盘内容)试读:

第1章 入门

写意马是用中国特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法则创作而成的。本章将为大家讲解国画马的起源、发展及马的特点,国画马的寓意等。为我们系统地学习国画马的画法打好基础。

1 国画马的起源

马,在古今交通、军事、娱乐、农业等方面都与人类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古代神话中也有很多关于千里马、神马、天马的记载。而在艺术创作中,马以其忠诚、奔驰、不可征服的特点,吸引艺术家们以它为题材进行创作,它也常带给我们奋力拼搏、自强不息、日行千里、奔腾向前的精神和力量,艺术家也通过画马表达一种艺术追求。

在我国,马的形象最早起源于商代的甲骨文,后来,在青铜器上也出现了马的形象。到了秦汉时期,人们更加注重描绘和塑造马的艺术形象,例如右图中秦代的兵马俑就用很写实的风格表现马的形象,汉代画像石中有《马戏图》,形象也很生动逼真。据记载,汉代还出现了专业的画动物的画家。秦兵马俑 局部娄睿墓壁画 《出行图》局部

而画马的专科,最开始源于南北朝时期,这时的画马名家有北齐画家杨子华,其善画贵族人物、车马,所画马尤其生动逼真。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称其“尝画马于壁,夜听啼啮长鸣,如索水草”,足见其画马功力深厚。

画马艺术产生的原因,其实归根结底是由于人们普遍对于马的喜爱,当然很大程度上也源于当时帝王对于马的喜爱。而各个朝代所塑造的马的艺术形象也是各不相同的。

2 我国历代画马名家

马自古以来就是艺术家们不朽的创作主题,从汉代的画像砖、唐代的唐三彩、

宋代

的工笔画,再到

元代

的狩猎图,以马为主题的艺术作品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风范和这一时代人们对于艺术的倾向与不同偏爱。

南北朝、隋代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专门画马的名家,据记载,北齐的杨子华和南齐的毛惠远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这一时期画像石上的奔马,往往造型夸张,包含着一种精神力量。而隋代的展子虔最善于画马,他画马时能够抓住马的瞬间神态,所画的马栩栩如生,神采飞扬;他所画的马无论是站立、走卧,或者是腾跃、飞奔,都能展现出马的绰约风姿,达到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的艺术境界;他所绘的《游春图》中有骑马的人,马虽然在画面中占据的尺寸不大,但是却描绘得很有动感。

唐代

我国的画马艺术到了唐代发展到了一个高峰,达到一种登峰造极的水平。由于唐太宗李世民十分重视骑兵力量,他的战马后来还被塑成“昭陵六骏”。这一时期,上层社会的贵族们喜欢看马舞、打马球,连妇女出游也乘马。因此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产生了很多画马的名家。其中画马成就最高的,还是曹霸、韩干、韦偃等。曹霸出生于贵族,但不慕奢华,钟情于书画,尤其擅长画马。他的学生韩干经常在御厩观察马,还对玄宗说“陛下内厩之马,皆臣之师也”。而韦偃则多在大自然中观察马的动态。这一时期马的形体已不再像画像石中奔马的夸张造型,画家对马的形体特征、奔驰的动态,已经有了细致的研究和表现技巧。唐章怀太子墓壁画《狩猎出行图》中的奔马,大都四蹄腾空,画出了马的奔跑姿态。《牧马图》 唐·韩干宋代

宋代画马高手当数李公麟,他吸收前人所长,首创白描画马法,形成了自己的画马风格,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现存李公麟的《五马图》,以白描淡勾轻染,在画马技法上,既继承了画马的传统,又深入刻画了马的比例和神态,画面简洁含蓄,以最简练的笔墨给画面营造出了丰富、耐看的艺术效果。《五马图》局部 宋·李公麟元代

元代画马成就最高的要数赵孟頫,赵孟頫对马很有研究,他能把马的性格表达出来。他的画法继承了唐代鞍马画风,有的精工细致,有的简约豪放,无论哪一种都能表达出各自的妙处。他笔下的马矫健不凡,皆有千里骏马之相,他还通过将笔下的马拟人,从而抒发自己的感情。代表作有《浴马图》、《滚尘马图卷》,其中《滚尘马图卷》中用笔丝丝不苟而气韵生动,对马的动态和结构处理有了很大的进步。《滚尘马图卷》元·赵孟頫

明清

明清两代画家借鉴写意花鸟画用笔,画寒士策驴,这是画马从工笔到写意的开端。这一时期画马能手张穆画出的马神态各异,用墨层次分明,线条遒劲有力。清代的意大利画家郎世宁也是我国绘画史上别具一格的画马名家,他把西方绘画的写实传统与中国宫廷艺术的需要相结合,在画马上卓然一家,所画的马形象准确、色彩鲜明、描绘细腻、一丝不苟,其代表作是长卷《百骏图》,画面中共绘有100匹骏马,姿态各异,马匹的立体感非常强烈。《百骏图》局部 清·郎世宁

近代

到了近代,马的形象更受艺术家们的青睐,最具特色的还是徐悲鸿先生的泼墨大写意奔马。他画马破除了传统的技法而另辟新径,创造性地以大笔雄浑的笔墨,通过写意笔法,生动准确地表现了马的雄姿,为画马的技法开辟了新的局面。徐悲鸿画马可以说是中国绘画史的一个里程碑。《八骏图》近代·徐悲鸿

徐悲鸿长期研究马的骨骼、肌肉及神态特点。他所画的马,画面简练、高逸,笔墨酣畅淋漓、泼辣、凝重。无论是奔马、立马,还是走马、饮马、群马,都被赋予了极强的生命力。他的作品不仅从外形上体现出奔马的神骏和壮美,更重要的是从内在的精神品质体现了奔马驯良、坚毅、敏捷的特点。

徐悲鸿画马多有抒怀和寓意,通过不同形式的马寄托自己的悲哀、忧郁、希望或者快乐。

3 国画马的特征

马,在我国古代一直都是民族生命力的代表和强盛富有的象征,在古代神话中也有很多关于千里马、神马、天马的记载。而在艺术创作中,马以其忠诚,高贵,奔驰,不可征服的特点,吸引艺术家们以它为题材的创作。

马的特征

马作为人类的朋友,不仅仅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工具,而且还是古今艺术家不朽的创作主题。骏马是力量和健美的象征。

马的动态瞬息万变,其肌肉骨骼及形体等结构较任何动物都要健美。它潇洒飘逸的鬃尾为它更增加了一种骏美、轩昂之感。

马的头部方正饱满,眼睛似铜铃,鼻如金盏,双唇紧凑,耳如削竹。马在奔跑时,由于体内缺氧,急需加大肺活量,因此必然张大鼻孔和嘴巴。而马的颈部和胸部是体现马的“龙性”和力量的重要部位。马的颈部有折弯,像是缩紧的弓,有一种蓄势待发之势,而胸部相对来说比较厚实。

绘画时往往从马的头部开始,便于统领全局。四肢要配合协调有变化,在骨骼处多用笔,而在有肉处多用墨。加鬃尾时,要横笔扫出,有势有质,还要有墨色浓淡干湿的变化。《追风逐云图》马建军

4 国画马的寓意

我们常常说到“龙马精神”,如同龙一样,马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而且也是文化图腾象征之一。它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不仅体现在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整个历史中,而且还延伸到文学艺术等方面。

马的象征意义

马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中地位很高,而且它还具有一系列的象征和寓意。

在古代,马是威严与武力的象征,历代帝王都很爱马,历史上也流传着许多人与马的动人故事,如项羽的乌锥马、关羽的赤兔马、唐太宗的六骏马、薛仁贵的白马等,名驹因名人乘骑,相得益彰。

古人还把马等同于《易经》中的乾,因此它是刚健、明亮、热烈、高昂、升腾、饱满、昌盛、发达的象征。

马还是能力、圣贤、人才、有作为的象征。因此,古人常常以“千里马”来比拟。

马的形象被绘于各种吉祥图中。常绘的“八骏图”就是传说周穆王有良马八匹,乘之周游天下而得名“八骏”,象征人才济济。另外一常见的吉祥图名为“马上封侯”,而“猴”与“侯”同音,寓意“封侯”。

马的精神

马的精神,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马所表现出的神韵,是马在与人类同生死、共荣辱的历史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奉献美的史诗。

纵观历史,马从远古的沙场尘烟中驰骋而来,雄浑、高昂、豪迈,它的奔放驰骋赋予了人类战胜敌人、战胜自我的力量。《马十六匹图》唐·韩干

第2章 技法

写意马的技法就是在写意马的绘制中常用的也是必备的绘制表现技法,将其掌握之后,可根据个人需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绘画风格。本章着重介绍马的各部分形态结构、运动规律及写意画马的用笔、用墨、用色方法。

1 马的各部分形体特点

马的体格高大,结构匀称。马的骨骼结构复杂,在写意马的绘制过程中,我们只需要了解马的外形和结构骨骼就可以了。只有了解了骨骼肌肉,画出来的马才显得自然、生动、活泼。

头部

马的头部方正饱满,眼似铜铃,鼻如金盏,双唇紧凑,耳如削竹。眼睛的下眼睑略平直,整个眼睛像是一盏铜铃在空中摇摆,大概在头部的三分之一处。耳朵耸立,其势挺拔,看起来像是斜削的竹管。马头的角度变化丰富,具体刻画时要注意马五官的透视变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