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新知: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3 20:14:26

点击下载

作者:王学明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父母新知: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父母新知: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试读:

前言

每一个孩子都是纯洁的天使,他们娇嫩而透明,凝聚了世间所有的美好与希望。在妈妈眼里,自己的孩子就是上天最大的恩赐。一个小婴儿呱呱坠地,他睁开眼睛,伸出小指尖触摸眼前的世界,因为不舒服而以哭声抗议,因为妈妈的温暖怀抱而露出甜美笑脸……他的一举一动,一点一滴的成长,都给父母带来巨大的满足感。

然而,孩子是要长大的,他们是世界的未来,他们要学习足够的知识与技能,长成具备健全的身体与头脑的有用之材。作为父母,要引导和教育自己的孩子一步步面对生活、面对世界,陪着孩子学说话、学走路,学习做人做事的本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能带给父母巨大的喜悦,也会给父母带来很多烦恼:“孩子太依赖我了,这可怎么办?”“我们家孩子都6岁了,还是要人喂才肯吃饭。”“孩子的自制力特别差,还经常哭闹。”

……

这些都说明孩子的独立能力较差,父母们对此必须充分地重视起来。因为,独立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孩子的一生。

美国的幼儿教育家曾做过一次试验,他们通过跟踪调查1500名孩子,发现大多数独立能力较强的孩子,基本上在5岁前就有独自做某事的经验。美国的父母极为重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孩子很小就单独睡一个房间,孩子满18岁,就自己去挣钱解决学费及生活费。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了解生活的辛苦和不易,培养孩子独自面对困难的勇气,从而尽早地适应社会,独立生活。

我国的教育先驱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父母应该丢掉给孩子制订的各种各样的清规戒律,让他们自由地、独立地成长。他还提出对孩子必须实行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能谈,有提问的自由;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扩大眼界,取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有一些空闲的时间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

中外学者、专家们都认识到了独立能力对孩子的重要性。

我们父母怎样才能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们的独立能力呢?

培养孩子独立能力一定要趁早!这是因为,婴幼儿时期是人类大脑发育最为迅速的时期,4—5个月的孩子已初步建立触觉反应,6个月的孩子已经可以辨别语调高低及变化,7—8个月的孩子嗅觉结构逐渐形成……越早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越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不管是最好的管,无为无不为!这是本书中最主要的理念,为的是能让父母轻松地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为了使家长把握好孩子独立能力开发的关键时期,《父母新知: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为家长打开了一个充满乐趣的学习大门。我们相信,本书是年轻家长和幼儿教育工作者的理想学习读物。

最后,要声明的是,本书是大家集体智慧的结晶,作者得到了邹延君、刘莹莹、于帆、鹿萌、韩珊珊、刘晶、于富强、王春霞、刘红梅、于佳欣、于国锋、曹烈英、于福莲、王勇强、胡丰、邢晓凤、董必达的大力协助和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第1章 独立能力为儿童成长保驾护航

独立能力开启成长的大门

在父母眼里,自己的孩子永远那么娇嫩稚弱,尤其在中国,很多父母都认为孩子太小,还不懂事,能做的事情也很少,等到孩子稍大一些,再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性也不迟。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对孩子进行独立自主意识与习惯的培养应该越早越好,这对孩子的生活、学习及日后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案例

上海一所重点高校在学生社区特地开设了一条学生家长热线,目的是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思想情况,以及方便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一天,小伟的妈妈打来电话,用很急促的声音对该校社区老师说:“我的孩子小伟这学期选了30个学分的课,他想知道是不是选得太多了,考试是否应付得来。”接到这个电话,工作人员真是哭笑不得,就回答道:“你的孩子已经是大学生了,这些事情自己就能做主,如果不清楚也可以自己找老师问啊。”听老师这么一说,这位妈妈如梦初醒:“是啊,18年了,孩子的事都是我替他做主,他自己根本没主动决定过什么。”放下电话,妈妈对儿子说:“明天你自己问老师吧!”“为什么?这些事情以前都是你帮我做的啊。我不去。”儿子显得有些急躁。妈妈沉思了:“没错,我从来没让儿子单独做过什么事情,难怪他会这样。”于是,妈妈对小伟说:“妈妈以前是帮你做了不少决定,现在妈妈知道那是不对的。你现在长大了,该学会处理自己的事情了。”第二天,小伟走到老师的门口,不敢进去,他徘徊了好久,最后还是老师叫他进去的。小伟壮着胆子就自己的问题请教了老师。最后他听取了老师的意见,去掉了两门课,结果小伟该学期选修的课程门门都是优秀。这件事之后,小伟渐渐学着自己解决问题,不仅不再害怕自己面对困难,还帮助同学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小伟的妈妈替孩子打电话咨询问题,说明小伟虽然上了大学,但是仍然不敢与人沟通,有问题就依靠家长来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小伟成长过程中非常缺乏独立能力的培养与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如果小伟从小就接受良好的独立自主习惯与意识的教育,解决这么简单的问题就不需要家长帮忙了。当小伟自己处理完问题后,从中获得了一定的成就感,认识到自己完全可以独立解决问题,于是他不再回避,而是主动积极地去面对生活、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最终获得收获与成长。

其实,在我国的家庭中,像小伟这样缺乏独立性、事事都要父母代劳的孩子为数甚多。他们从小到大,处处离不开父母的照顾,结果养尊处优、心理脆弱、独立能力差,缺乏面对困难的能力和承受挫折的勇气。四年级的小学生不会剥蛋壳,大学生开学全家人来送,甚至有的大学生把不会洗的衣服用包裹寄回家,更有甚者去外地上大学要父母陪读……这些现象真的令人担忧。难道我们的孩子天生缺乏独立的能力吗?当然不是。事实上,我们的孩子不缺乏“独立基因”,只要提供适宜的环境,加上合理引导,他们也会成为令自己、家人自豪的独立一族。

孩子独立能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为这种能力是孩子自我发展的动力,是适应社会的基本素质。所以应该尽早让孩子学会独立。1.有独立自主性的孩子更愿意“自我发展”

有独立自主性的孩子会愿意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会更喜欢动脑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孩子,无论是在身体、智力还是在情绪控制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因此,独立性培养对孩子德、智、体全面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另外,家长是无法代替孩子成长的,他们需要靠自己来适应世界、适应一切,独立自主性就是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内在动力。2.培养独立性,做新时代的好孩子

独立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立足于社会、发挥自身潜力的基础。一旦孩子能够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深藏在他身体内部的各种潜能便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社会独立性强的孩子通常发展得会更顺利、更好,而独立性差的孩子就发展得相对较差,这也是社会的需求造成的。3.独立自主性培养越早越好

1岁左右的孩子,在迈出人生中独立行走的第一步时,心中充满了好奇和喜悦,这是孩子身体独立能力的展示,这时家长就可以抓住机会鼓励孩子学习走路,开始对孩子进行独立自主性的培养。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2岁左右的孩子开始使用第一个人称代词“我”,这标志着孩子独立意识的形成,也表明他开始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并尝试着与周围环境进行积极互动。可以说,这一阶段是培养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的关键时期。

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好处

你是什么时候开始让自己的孩子独立地做一件事的呢?

每一位妈妈都应该知道,独立性是一种让孩子受益终身的品质。当孩子一岁后,自身的独立意识就开始萌芽,比如,走路时会推开家长的手,表现出“自己来”的要求。这种自发的独立意识对孩子健康成长来说是十分可贵的,它能够帮助孩子在成长的各个阶段学会独立思考、果断办事、不怕困难。案例

在李博小的时候,爸爸工作非常辛苦,经常加班,于是妈妈总是带着他给爸爸送饭。在李博6岁的时候,有一天,妈妈病了,不能去给爸爸送饭。小李博想:“爸爸肯定会饿的。”他坚定地对妈妈说:“妈妈,我能给爸爸送饭。”妈妈用微笑对小李博的话表示赞同,并鼓励说:“宝贝你很勇敢。”临出发前,妈妈叮咛他要注意交通安全,送到了要及时回家。从那天起,小李博就天天给爸爸送饭。不仅如此,他还一个人去附近的商店、书店买东西,给妈妈请医生,帮妈妈做家务活。2008年,李博考取了北京一所高校,和大多数学生不一样,报到时他没有让父母送自己,而是和在网络上找到的同学结伴去上学。他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能做,不用父母送。但毕竟是第一次出远门,还要坐一天一夜的火车,父母还是希望他能有个伴。于是开学两周前,李博在网上发帖:“本人是家住兰州的新生,今年考取了北京一所大学,第一次出远门,不想让父母陪同,现特邀一同伴一起报到。”没过多久,同一目的地,同样是新生的王勇就跟他取得了联系。为了确认彼此的身份,他俩分别出示了录取通知书让双方家长鉴别。然后,他们一起来到了北京,开始自己的大学生活。

李博从小就开始帮助妈妈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独立能力锻炼得很强。这个例子验证了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这一至理名言。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从一个无助的生物体长成一个独立的社会人的过程。他们需要独立,需要妈妈放一放手,需要爸爸给予信任与鼓励,需要父母给予肯定与赞赏,这样他们才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现在,大多数父母对孩子都是有求必应,不论大事小事,都不让孩子插手;有些力所能及的事,也舍不得让孩子自己去做。可是,孩子总是要长大的,总是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于社会之中的,所以让孩子早一点学会独立,对于他们克服困难、与别人友好相处、尽快适应社会都是很有好处的。当然,这种独立性的培养是一步一步进行的,从动作开始,经过自信心的确立、智力的发展,让孩子的责任感得以产生,最后成功融入社会。1.独立能力让孩子的动作更加协调

吃饭、穿衣、洗漱、整理图书与玩具,实际上都是孩子探索世界的一部分。让孩子动手做这些事,能促进孩子的肌肉发展和动作协调,同时可以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2.独立能力让孩子更加自信

2—3岁是培养孩子独立自主性的关键期,在这一时期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孩子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可以培养并增强他们的自信与成就感。当孩子充满自信时,学习愿望就会较强,所取得的效果也会更好。3.独立能力让孩子更加聪明

孩子自我服务的活动其实就是一个锻炼技能的过程,是培养劳动观念的过程,是培养独立自主性格的过程,这些过程的实现有利于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智力水平的提高。4.独立能力造就有责任感的好孩子

一个人的责任感强烈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独立能力形成与否。只有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自觉承担一些应该而且能够承担的责任,敢于面对生活的挑战,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父母可以适时地为孩子创造有利于其发展的环境,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帮助孩子减少对成人依赖的心理,促进孩子独立意识的形成,为日后培养独立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5.独立能力让孩子尽快适应社会

独立性强的孩子通常适应能力强,当周围环境发生改变,或出现新事物、新关系时,不仅能够保持稳定的情绪,而且能够表现出主动、积极的探索倾向,以适应新环境、认识新事物。

独立能力测试:你的孩子总是跟在你身后吗?

妈妈走到东,孩子就跟到东;妈妈走到西,孩子就跟到西;妈妈出门,孩子死缠烂打地要跟着去,这是许多父母遇到的一大难题。可是如果什么场合都带着孩子,不仅行动不方便,孩子有时也无聊,“小不点”要是真较起劲来还会让父母很尴尬。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对付这些粘人的“跟屁虫”呢?这就需要先了解你的孩子到底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跟屁虫”。测试题(1)你在家里做家务,孩子是不是总是跟着你?(2)你去客厅,孩子是不是跟着你去?你又去卧室,孩子是不是也跟着你去?(3)你在厨房做饭,明确不让孩子进来,孩子是否依然进去?(4)你去小区的商店买东西,告诉孩子10分钟就回来,孩子是不是一定要和你一起去?(5)你要去朋友家串门,不想带孩子去,孩子是不是又哭又闹?(6)你要出差,跟孩子说一个星期不能见到妈妈,孩子是不是抱着你,不让你走出家门?(7)孩子和小伙伴在家里玩得很开心,你要去菜市场买菜,告诉孩子你一会儿就回来,孩子是否立即放下玩具,不顾小伙伴要和你一起去?(8)家长一个要出门,另一个要在家里,孩子是否还是表现出非常依恋?(9)当你带孩子在外面玩耍时,你说要回去拿水,让他自己玩,孩子是否也要和你一起回家?(10)孩子在外面和小朋友玩耍,你让他玩,自己回家,孩子是否不让你回家?(11)带孩子去奶奶家,让他和奶奶住一晚上,孩子是否不愿意住?(12)出门时,怕孩子不高兴,你是否不告诉孩子,常常偷偷地走?

回答完以上问题,你就能够大概了解孩子是不是你的“跟屁虫”了。

总是牵着妈妈衣角的孩子,其独立能力明显较弱。妈妈应该根据孩子自身表现出来的征兆,积极为孩子创造独立做事的机会,锻炼孩子的胆量,同时不给孩子过多的保护,鼓励孩子与小伙伴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人。

独立能力测试:你的孩子会独自买东西吗?

对于6岁前的孩子单独出去买东西,我们周围有多种声音。有的家长认为买东西必然有钱物交换,孩子年龄小,让他们接触钱,一旦学会用钱,可能会使他们养成乱花钱的习惯;有的家长认为孩子长大后自然会买东西,不需要小时候有意识地去培养。所以,他们的孩子没有自己买过东西。还有一些家长则认为会买东西是一种能力,而能力不是自然形成的,必须经过培养,让孩子从小多接受一份锻炼,他长大后就会多一份成功的可能性,所以他们的孩子经常自己去买东西。那么,你的孩子自己买过东西吗?他在“买东西”的时候,是否表现自如呢?测试题(1)你的孩子主动要求过去买东西吗?(2)你的孩子独自去买东西,是直接去目的地还是先要在路上玩一会儿呢?(3)孩子自己去买东西,会要求找零吗?(4)孩子会要求独自出去买些什么物品吗?(5)孩子单独去买东西,在众多同类物品中,能挑到自己想要的那一种吗?(6)孩子去买东西,是只买自己在家说好的物品,还是另外会买一些其他物品?(7)到了商店,孩子找不到自己要买的东西时,他会请售货员帮忙吗?(8)孩子自己带着钱出去,在路上见到朋友,会不会和朋友玩,不去买东西了呢?(9)孩子会不会在路上把买东西的钱丢了呢?(10)第一次要单独去买东西,孩子会不会要求你陪着一起去呢?(11)如果孩子买东西带的钱不够,他是会回来拿着钱再去,还是会等下次买别的东西时再买?(12)如果忘了找零,孩子会主动返回去要求找零吗?(13)孩子出去买东西时,会不会把随手带的小玩意忘在商店?(14)孩子自己买东西时,有没有空手而归的现象?(15)第一次独立买完东西后,孩子是不愿意再单独去买了,还是更愿意?

上面的测试不仅能反映孩子单独出去买东西的意愿,也能看出孩子是否真的会自己买东西,同时还能告诉家长孩子在买东西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对于独自买东西意愿不强的孩子,家长可以先有意识地带孩子一起去商店,让孩子看看家长是怎么买东西的,然后再鼓励孩子独自去买。对于买东西存在小问题的孩子,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加以引导,更多地放手让孩子单独去买东西,培养孩子独立做事的习惯。

独立能力测试:你的孩子模仿能力强吗?

每个妈妈好像都曾经把自己的宝贝抱在怀里,盯着他们的小脸温柔地催促:“叫妈妈,妈——妈——”,以此引导孩子来模仿,让他们发出自己人生的第一个音。

你知道吗?孩子的模仿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他们从呱呱落地开始就具有这种能力了。他首先模仿你的面部表情和发音,然后模仿身体动作和话语。模仿能够让孩子感受到快乐和自我存在,所以孩子喜欢模仿。现在,就让我们来测一测,你的孩子到底有多强的模仿能力吧!测试题(1)你故意对着孩子眨一下眼睛,孩子也会眨一下吗?(2)听见小鸟的叫声,孩子会学吗?(3)爸爸刮胡子,妈妈化妆,孩子会学着去做吗?(4)孩子见过医生看病以后,会不会像模像样地给布娃娃听诊、开药?(5)看完动画片后,孩子会不会模仿自己喜欢的角色说话或做动作?(6)在电视上看主持人主持节目,孩子也会拿着话筒扮主持吗?(7)孩子会用小推车推着洋娃娃去公园玩吗?(8)带孩子去动物园,看猴子挠痒痒,孩子是不是也会学猴子的样子挠痒痒?(9)公园里,老爷爷在练剑,孩子会学着摆出架势吗?(10)孩子记住了你高兴时大笑的样子,他自己高兴时会不会也像你表现的那样?(11)你经常说“谢谢”,孩子是否能够在别人帮助他以后也说“谢谢”?(12)听见警车的鸣笛声,孩子会学那种声音叫吗?(13)孩子会学妈妈的样子用玩具“刀”切菜,然后撒上“盐”吗?(14)孩子有一个大象玩具,他能用橡皮泥做出大象的样子吗?(15)孩子能用积木搭出书上宫殿的形状吗?(16)孩子会根据爸爸修自行车的样子,修理自己的玩具车吗?(17)看见黑猩猩走路的样子,孩子会学黑猩猩那样走吗?

通过以上测试,妈妈可以了解到孩子模仿能力的强弱。同时,这一测试也能反映孩子对模仿哪一类事物比较感兴趣,是喜欢模仿动作、声音还是表情,以便家长有针对性地指导孩子继续发展下去。对于在这方面稍有欠缺的孩子,家长可以在平时的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有意识地培养与引导,鼓励孩子模仿自己喜欢的人或事,给孩子做好最佳模仿对象,为孩子模仿准备合适的道具,以帮助孩子提高模仿能力。

孩子独立能力差的原因分析

“Chinaone”是最近比较流行的一个英文单词,它是指中国独生子女。这个单词起源于在外国留学的中国学生群体,由于中国孩子的独立能力差,在入学时甚至还配有保姆,因此被戏谑为“Chinaone”。不要以为这只是一个不伤大雅的玩笑,实际上它引起了部分国外院校极大的关注,有学校就明确表示,拒绝接收中国独生子女入学就读。不可否认,中国学生依赖性强、独立生活和自理能力差的问题由来已久,而且这种现象有增无减,并呈阶梯上升趋势。案例

小敏是一名学龄前大班的学生,学习成绩很好,上课回答问题积极、准确,写字、做题认真,做题的正确率最高,对班级工作也非常热心。这天,班级竞选班长,她信心十足。一位和小敏平时关系很好的学生说:“我支持小敏。”但是,没想到遭到很多学生的驳斥,“她连扫地都不会,哪能当班长?”“对,她扫地的时候总是坐在地上,把自己弄得浑身是土,垃圾却没扫多少。我不同意。”“张老师让她收同学们喝完的奶袋,她却全堆在教室后面,袋口也不系。”“她根本不会系袋口。”“天天还要妈妈来学校,给她收拾书包、削铅笔,陪着吃饭、喂饭。我不同意她当班长。”“我也不同意。”这么多的反对意见,小敏自然是名落孙山。

小敏是父母心中的小太阳,除了学习,父母什么事都不让她干,甚至每天早上都是由妈妈帮她穿衣服、穿鞋、喂早饭。于是,大多数孩子都会做的事她常常表现得力不从心,甚至束手无策。不可否认,小敏的妈妈是一个尽职尽责的母亲,她在学习方面对孩子的要求很高,总是力求孩子做到完美,但她却没有意识到自理能力差会给孩子带来这么大的负面影响。

西方国家的父母在对待培养孩子独立性的问题上,和中国父母们相差甚远。他们认为,孩子年龄虽小,但也是独立的人,所以家长对孩子的锻炼往往从一出生就开始了:让婴儿单独睡在自己的小床里,孩子还在很小的时候就让他们单独睡在自己的房间;教育孩子自己走,自己跑,跌跤了自己爬起来;上小学后,家长不但指导孩子通过送报、推销商品、当小工等自己挣一些钱,还鼓励他们多干些家务活。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独立能力就很强。反观我国家长的做法就不那么明智了。1.家长不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

很多家长自身就有这样一个错误认知:认为孩子还小,不需要培养独立的能力,待长大了独立能力自然就具备了;或者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比什么都强,只有文化知识才值得学习;还有的家长认为自己所受的磨难已经够多了,不能再让孩子吃苦受累,应该让他们生活得舒适些。这些看似是“爱儿”的观念往往害了孩子。2.家长的“过度包办”

在孩子自己吃饭太慢或弄脏衣服时,急于去喂他;当孩子碰到困难时,不是教会孩子如何解决问题,而是代替孩子去解决。父母疼儿女是人之常情,但过多的包办代替却是对孩子的一种误导,是在剥夺孩子锻炼生存和发展能力的机会。孩子的一切需要全部由家长包揽,自然就会养成事事依赖家长的不良习惯。

孩子总有一天是要离开父母去独立生活的,他要凭自己的能力立足社会,所以“爱”不应该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家长应该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孩子进行教育,使孩子成为一个既有渊博学识,又有丰富生活经验与能力的人!

排除阻碍孩子发展独立能力的绊脚石

站在十字路口的时候,你是否也会像右图中的那位妈妈一样,直接告诉孩子“走这边”呢?当孩子面临选择的时候,你如何加以引导和帮助呢?

在现代社会独生子女的大环境下,父母在培养孩子时各有绝招,但由于观念的局限,许多培养方法使用不当,其结果不但没有让孩子变得独立,反而引发其他问题。案例

和大多数家长一样,小小的妈妈对女儿也是疼爱有加,小小2岁前基本上没有离开妈妈的怀抱。小小饿了,妈妈给她做好饭并且喂她吃。小小渴了,妈妈给她倒好水,凉到适宜的温度,装到奶瓶里给她喝。小小想玩沙子,妈妈说太脏,不让她玩。小小渴望和小伙伴一起玩,妈妈说不安全,让她自己玩。去公园的路上,小小想自己走,妈妈说太累,还是抱着吧。小小刚学走路时跌倒了,妈妈赶紧跑过去把她抱在怀里。

小小的妈妈觉得自己做得尽职尽责,是一个好妈妈。然而,她却不知道自己无形中限制了孩子独立能力的发展。直到有一天,社区组织了一次科学育儿讲座,她听后才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的做法其实非常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难怪孩子都长到2岁多了还不能自己用小勺吃饭,怕用杯子喝水、离不开奶瓶,不敢和小朋友一起玩耍。

从那天起,她改变了自己对女儿的教养方式。她不再给女儿喂饭,而是让她自己吃。女儿刚开始很不习惯,总是洒得满地都是饭菜,有几次还把碗弄到了地上,她不仅不责备女儿,还鼓励女儿把洒的饭菜慢慢拣起来。早上起床她不再给女儿穿衣服,哪怕她穿得很慢,有时急躁时还会用嘴咬着扣子使劲往下拽,她总是耐心地引导。她还教女儿怎么自己上厕所,怎么和小伙伴一起玩耍。渐渐地,小小适应了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上幼儿园了,小小在园日常的吃饭、穿衣、上厕所、穿鞋、洗漱等基本上都能够自己完成,有时还会帮助比她小的孩子穿衣、穿鞋等。每天睡午觉,她都会将自己的衣服叠得整整齐齐地放在床边,她也是班里第一个学会叠被子的孩子。不仅如此,她还会主动帮助老师做一些事情,老师和小朋友都非常喜欢她。她感觉上幼儿园非常轻松,特别喜欢幼儿园的生活。

听讲座之前,小小的妈妈对孩子进行了过度的保护,她和很多家长一样,认为孩子还太小,不具备接受独立能力培养的条件。但是,她听了讲座后很快认识到自己的做法不科学,便及时转变了观念和方法,使女儿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得到了很大提高。小小喜欢上幼儿园与妈妈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除此之外,父母在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问题上还存在其他误区。有些家长不仅认为独立能力无需培养,“树大自然直”,而且还认为让孩子在温室里长大才能显示出父母的本事。还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没必要独立,父母可以养他们一辈子,认为独立能力不重要。另一部分家长认为让孩子做事就是让孩子受苦。更让人担心的是,许多父母其实都存在这些错误认识,然而他们却不知道;有的父母也许意识到了,但他们并不认为问题如此严重,他们相信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该会的东西自然会掌握。其实,良好的习惯都是从小培养起来的,从小到大一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种生活的孩子,长大后谈何独立。所以,现代父母千万不要走入育儿理念的怪圈,已经走入误区的父母一定要认识到其危害并尽快调整思路,争取培育出独立能力强的孩子。这里,我们就为希望孩子能够独立起来的家长提供几点建议:1.转变观念

家长可以通过阅读育儿方面的书籍和参加社区组织的各种育儿讲座,认识到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重要性,了解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需要从小培养的,清楚培养孩子独立能力所需的条件,从观念和思想上重视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2.方法得当

认识到孩子独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了,只要方法正确,孩子独立能力的提高并不难。这一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家长切不可急功近利,一定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慢慢帮助孩子提高独立能力。3.持之以恒

孩子的任何良好习惯的养成与能力的培养都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这要靠平时的点滴积累,所谓“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的好奇心又特别强烈,他不断地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新事物,对已经尝试过的事情可能不再感兴趣,这时家长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比如,扣过几次纽扣后,孩子可能会将兴趣转向穿袜子,此时家长不仅要教孩子如何穿袜子,还要引导孩子继续学习扣纽扣,这样才能强化扣纽扣这一自我服务能力。这一现实要求家长自身就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任由孩子发展,否则孩子的独立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4.借鉴国外经验

在孩子6岁前这个阶段,美国的父母比较注重培养其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对孩子的疑问不急于回答而是引导他们去思考。此外,很多孩子从小就有个人房间,在独立的空间去独立完成自己的事。

日本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会被父母灌输这样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例如,在全家人外出旅行时,每个孩子都要将自己的东西打包,自己携带。在他们的观念里,这是自己的东西,因此应当自己来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家长学习和借鉴的。

第2章 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关键

珍惜孩子的自我独立意向

很多妈妈说,2岁左右的孩子是最难带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事实上,2岁左右是孩子独立性发展最快的一个阶段,此时孩子会表现出最初的自我概念,以第一人称“我”称呼自己,开始出现“给我”、“我要”、“我会”等自我独立性意向,并对父母的安排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反抗。不了解孩子的父母也许认为:这孩子变得不听话了!其实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是孩子独立个性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发展现象,也是孩子的一种进步。案例

一天早上起床,妈妈给3岁的奇奇拿来了衣服。奇奇手一摆,说:“我不穿这一件!”奇奇跑到自己的衣柜前,把衣服拿出来摆了一地。他拿着这件看看,又拿着那件比比,不知道穿哪一件好。最后拿着一件蓝色的棉衣说:“妈妈,我要穿这个。”妈妈说:“宝贝,穿这一件会很热的。你看,外面的人都穿着短袖衣服。”奇奇爬在窗台上向外一看,果然人们都穿着短袖。“不,我就要穿它。”奇奇还是坚持自己的决定。奇奇不顾妈妈的建议,穿上了那件蓝色的棉衣。然后,奇奇高高兴兴地下了楼,到了小区,他遇到了小花。小花说:“奇奇,你穿棉袄啦!”奇奇得意地点点头。他俩刚玩了一会儿,奇奇就满头大汗,热得受不了,最后跑上楼大声说道:“妈妈,太热了,我要换衣服!”妈妈笑了。这次,奇奇又从那一大堆衣服里面挑来挑去,不过他挑了一件白色的短袖,又出去和小伙伴玩了。

奇奇不愿意穿妈妈拿出来的衣服,要求自己选择,而妈妈允许了奇奇的尝试。这种做法是明智的,她懂得放手让孩子自己选择,尊重孩子的独立意向发展,不仅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宽松的成长氛围,也让奇奇在尝试中逐渐明白了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从2岁左右开始直到学龄前,尤其是4—5岁的孩子,已有了越来越强的主观能动性,对成人的指挥和安排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选择意识。如果父母处理不当,一味训斥、惩罚,就会导致孩子以后遇事缩手缩脚,或者形成过于执拗的性格,即使意识到错误,也仍然逆向而行。所以,家长一定要珍惜孩子的自我独立意向,懂得尊重他们的决定,并有意识地支持和帮助他们学会独立。1.充分尊重孩子

不要当众斥责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等,这样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在与孩子交流时,注意说话的语气和方式,并认真听孩子讲话,让孩子明白你很尊重他。让孩子做任何事情都要避免使用命令式的口吻,防止他们产生对立情绪或厌恶心理,应多用“请”、“谢谢”、“辛苦了”等词汇表现出平等对待孩子的态度来。2.不要过度保护孩子

大部分家长很少给1岁以内的孩子提供练习坐、爬、站立、行走的机会,经常将孩子抱在怀里哄逗,或让他们躺在床上,或让他们坐、站在带围栏的小床里。这种保护看似是对孩子安全的考虑,实际上在不知不觉中家长已经为孩子设定了过多的限制,剥夺了他们主动探索和认识外部世界的权利,极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父母应该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不要压制孩子的独立活动意向,解放他们的手脚,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性,为形成良好个性打好基础。3.将劳动游戏化

独立性和勤劳、不畏艰苦是密不可分的。简单的劳动就能让孩子从小体会劳动的不易,收获劳动成果的喜悦,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意识。不过劳动比较枯燥,孩子即使表现出愿意劳动的意向,也会因为没有情趣而坚持不下去。孩子对游戏活动有强烈的兴趣,所以让孩子在做象征性的劳动时不妨将其游戏化,这样他们就会以极大的兴趣积极参与。如果能经常地坚持训练,他们就会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4.给孩子提供恰当的支持

父母是孩子强有力的依靠,如果孩子在进行某种独立活动时能得到父母的支持或满足,就会逐渐形成“自尊”、“自豪”等最初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态度。当然,支持应当遵循科学,根据孩子的发展水平来决定支持的程度。比如,在喝水时,孩子可能刚开始并不知道如何用杯子直接喝,或用勺子将水放到嘴里,需要父母将喝水的动作分解,并配以适当的语言讲解,使孩子明白其中的意思。

给孩子最大限度的尊重

我曾经问过许多妈妈一个问题:“你尊重你的孩子吗?”

有的妈妈回答:“是的,我尊重他。”

也有相当多的妈妈作出另一种反应:“什么?尊重?小孩子懂什么,怎么尊重?”

父母是爱孩子的,但是,说到尊重,就不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了。其实,孩子从一出生开始就是社会上的一个独立个体,就应该获得受尊重的权利,其中就包括父母对自己的尊重。因此,父母应最大限度地尊重孩子,一个被最大限度尊重的孩子和一个经常被忽视的孩子,日后的成长可能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结果。案例

一次,美国的一家男主人在家里举办宴会,因为他是一所大学的副校长兼系主任,所以学校里有头有脸的人物都来了。宴会开始之前,男主人端着酒杯在客厅和几位教授高谈阔论。这时3岁的小儿子鲍勃跑过来喊爸爸,这位爸爸马上对其他人说了声“失陪”,然后当着大家的面蹲在儿子面前,问道:“嘿,伙计,有什么事?”小儿子把手上的玩具递给爸爸,说:“爸爸,这个盖子打不开,您能帮我把它打开吗?”“哦,我很乐意为你效劳。”爸爸帮他打开了盖子,小儿子高兴地说了声“谢谢爸爸”,然后跑开了。

男男是一个中国男孩。一年春节,家里来了许多客人,妈妈正忙着给客人做饭菜。男男找不着自己的变形金刚,就到厨房缠着妈妈给他找:“妈妈,您帮我找一下,要不我就不能玩了。”妈妈很生气地说:“没看见我正在忙吗?找不着就不玩了,玩其他玩具不行吗?”男男只好不高兴地呆在自己的房间里,看看这个,摸摸那个,一副很无聊的样子。

在高朋满座的场合,当年幼的鲍勃要和爸爸讲话、为一个无关紧要的小事让爸爸帮忙的时候,爸爸立即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把他的事当作头等大事来办,而不是推开孩子,说自己正忙没有工夫,或者是训斥孩子,这充分体现了爸爸对孩子的尊重。而男男的妈妈却正好相反,她以忙为由拒绝了孩子的请求,还当着客人的面喝斥孩子,这是对孩子极大的不尊重。

在我们身边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大多待人友善、懂礼貌、举止大方、自我独立意识强。这就是孩子受到应有尊重的良好反应。相反,如果孩子一直在不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他自然不懂得自尊、自爱,同时不知怎样尊重他人。所以,望子成龙的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千万不要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那么,家长究竟应该如何做,才是对孩子的最大尊重呢?1.要明白孩子是独立的个体

要尊重孩子,首先应当将孩子作为一个有思想、有看法、有需求、有情感、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不仅正视他的存在,更要通过细心观察、自己领悟来理解他的愿望。当看到孩子的努力时,不管他获得的成就大小,都要用适当的方式予以赞扬,让孩子感到自己的存在和重要性。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孩子的自信心就会建立起来。2.要正确理解“尊重”

有些家长对尊重的理解比较片面,认为尊重孩子仅仅是满足孩子的需要,对孩子姑息迁就、百依百顺。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使孩子养成“任性”、“唯我独尊”的坏毛病。真正的尊重体现为对孩子的肯定与赞扬,多鼓励孩子,把孩子当朋友。比如,许多家长不肯给予孩子一点鼓励,一旦孩子出现什么过错,不是挖苦就是讽刺,孩子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自尊心还受到了严重伤害。3.尊重孩子不分年龄和场合

尊重孩子应该从小开始,并贯穿于日常生活之中,使孩子意识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家庭成员之间是平等的。比如,父母和孩子说话时最好蹲下来和孩子平视,避免孩子有“低人一等”的感觉;不要一遇到问题就劈头盖脸地训斥孩子,而是要与他和颜悦色地沟通,了解孩子的真实感受,和他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更不能用“不争气”、“没出息”这类的话来“激励”孩子;想让孩子帮忙时要说“请”,孩子帮忙后要说“谢谢”;误会了孩子或说错了话,要向孩子道歉,一声“对不起”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时能培养孩子尊重人的习惯。

给孩子“受苦”的空间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是一句人尽皆知的俗语,在今天仍是真理。但是,父母总是舍不得孩子吃苦。将孩子养育在蜜罐里的父母大有人在,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原本无私的“爱”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质,最终成为让孩子在成长中吃尽苦头的“罪魁祸首”。案例

高山的父母是一对农村夫妻,他们平时省吃俭用,但从来不亏着儿子。高山小的时候,妈妈总是对他说:“你只要把学习搞好就行了,家务活不用你干,想买什么你就说话,妈妈给你买。”一次,高山看见邻居家的小强拿着一辆赛车玩,那是小强爸爸从城里带回来的。高山也想要,可当时家里连生活费都不够,于是妈妈卖了一头猪,凑够了钱,给高山也买了一辆。一年暑假,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户外实践活动。高山想参加,但妈妈说太苦,有蚊子,有虫子,要走山路,没让他去。就这样,他们靠种地辛辛苦苦把儿子养大,供儿子上完大学。大学毕业后,高山上了班,有了收入,父母就不再给他零花钱。可是进入社会的高山不但要用好的、吃好的,还要追流行,钱根本不够花。最后,父母卖了房子,把所有的钱都给了儿子。哪知儿子竟很快又把钱花光了,父母这回真的是没有办法了。“如果你们不能给我提供一辈子的优裕生活,为什么让我从小就养成这种习惯?”儿子用埋怨的口气说。他们万万没有想到,为了儿子辛苦了一辈子,最后换来的却是儿子的怨恨。

高山的家境并不富裕,但父母就是不吃不喝,也要让儿子过上和有钱人一样的生活,而且他们把正常的社会锻炼看作是吃苦,不让儿子参与。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高山根本体会不到钱的来之不易,慢慢对养尊处优的生活习以为常,直到走进社会,才发现自己的收入根本养不起自己,从此生活在痛苦之中。表面上看,他们是“爱”儿子,结果却“害”了儿子。所以,合格的家长,应该懂得顺应孩子成长的需要,学会转变观念,支持孩子去“受苦”。1.父母要真正认识“受苦”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家长认为艰苦的生活环境离孩子越来越远,没有必要再让孩子去吃苦。其实,让孩子“受苦”并不是让他们去过父辈们当时的生活,而是通过让他们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让他们理解父母的不易,逐渐提高独立生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2.舍得让孩子“受苦”

有很多家长懂得让孩子受点苦的重要性,但就是不愿意眼睁睁地看着孩子吃苦受累,他们心疼孩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一辈子替孩子遮风挡雨,不如教会他们如何面对风雨,这样孩子才能在离开家长的保护后展翅高飞。3.让“受苦”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

让孩子受点苦,不是一本正经地对孩子说:“今天,我就要让你尝尝受苦的滋味。”而是让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劳动,通过劳动获得生存的本领与成功的喜悦,学会珍惜劳动成果,增强生存能力。当孩子在劳动中尝到了“苦”,自然也就能感受到父母的“亲”,在责任与意志面前不仅会要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会努力做到“家里的事情帮着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同时学会尊重和体谅,常怀感恩之情。

在“兴趣”中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很多妈妈意识到应该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在具体执行上却不知该如何下手。要怎么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孩子,不引起小家伙的逆反与抗拒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孩子学习的动力,特别是注意力较差的孩子,如果能够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论学习内容多难,都可能保持长久的注意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案例

童童今年上幼儿园大班,妈妈总想着让他学一样乐器作为特长,来适应现代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一天,妈妈带着儿子来到一位开琴行的朋友家,想让他先试学一下。没想到,童童见到钢琴后没有妈妈想象中的那么兴奋。他用稚嫩的小手触摸着琴键,似乎不太感兴趣。上了几次课以后,他对钢琴课越来越抗拒,每次要妈妈哄上好半天才肯出门。直到有一天,童童说:“妈妈,我不想学钢琴。我能不能学模型制作呀?”听了童童的话,妈妈恍然大悟。“是啊,孩子对钢琴不感兴趣,我不能强迫他学钢琴。但孩子对模型制作感兴趣,我怎么就没有发现呢。”于是妈妈一口答应了童童。

每个周六的早晨,童童都早早起来,让妈妈送他去学模型制作。一天,老师告诉童童的妈妈,说童童表现得特别好,通常能一个人完成一些简单的制作。每次上完课回到家,童童都要爸爸给他找相关的材料,自己在家里继续练习。一次,爸爸看到童童被难住了,就主动过去帮他,没想到童童却拒绝了爸爸的帮忙,说:“我能解决,老师说我能参加比赛了。”一天天过去了,妈妈发现童童每次制作模型都能坚持40分钟左右,而且兴趣盎然。

童童对钢琴不感兴趣,妈妈也就不强迫他去学了,而是选择了童童感兴趣的模型制作。童童的表现也的确没让爸爸、妈妈失望,他愿意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从中他获得的独立能力也显而易见。

对于不感兴趣的东西,孩子会觉得枯燥无味,最后很难有任何收获。所以,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从兴趣入手,合理引导,支持并鼓励孩子去做,孩子就会做得津津有味,坚持的时间就会变长,独立性也就能慢慢得到发展。具体做法可以分成下面这三个步骤:1.敏锐地发现孩子的兴趣

幼年时期是兴趣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孩子的兴趣是广泛的,家长要具有敏锐的眼光,要善于从孩子的一言一行中发现他的兴趣所在,并有计划、有意识地加以培养。2.满足孩子的特定需求

这是促使孩子对学习和活动产生兴趣的基本条件,家长要满足孩子学习知识、根据爱好选择活动项目的需求。家长要积极地帮助孩子拥有充满乐趣的生活,满足他对事物积极探索的需求。除此以外,家长还应该以平等、友好的朋友身份尊重、爱惜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并以鼓励、正面开导为主要方式对孩子做出合理评价。3.积极为孩子创造获取成功的条件

孩子获得一次小小的成功,可能就会产生较大的自信,而且在后面的尝试中会为了获得更大的成功而做得更好。为了满足孩子的需求,家长就要千方百计地为孩子创设有利于成功的条件,让孩子的兴趣进一步持续发展。

给孩子插上“自由”的翅膀

活泼好动、渴望自由是孩子的天性。但有的妈妈习惯将孩子的活动限制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紧紧监管,生怕有一丝闪失。这些失去了自由的孩子就像被捆住了翅膀的鸟儿,无论是学习、工作、创业、成家生子都缺乏自主性,处处受人摆布,被人嘲笑为“长不大的孩子”。相反,被赋予了“自由”的孩子能够在社会中找到更广阔的天空,寻找更适合自己的机会,用各种方法向父母、他人证明自己的能力。案例

刘明小时候就是一个“倔小子”,认定的事一定要去做。5岁那年的一天,小刘明注意到家里的旧闹钟的指针停止走动,他在未征得父母同意的情况下,就把闹钟大卸八块,每个零件都仔细观察,还学着父亲修自行车的样子用嘴吹吹。父亲看到后,不仅没有责备他,还想帮他寻找毛病。然而小刘明却坚持不让父亲插手,他说:“我能行,我能行。”最终,小刘明靠自己的聪明和努力让闹钟乖乖地走了起来。看到自己成功了,得意洋洋的小刘明对父亲说:“爸爸,我要修理你那块手表。”父亲没有阻止儿子,找出经常慢点的手表给了儿子。手表的零件比较小,观察起来不太方便,操作起来也不顺手,但这并没有难倒小刘明,他干脆趴到地上研究起来。可是,当小刘明把所有零件都装好后,手表的指针却停止了走动。爸爸笑着对他说:“没关系的,不走了你再想办法让它走起来嘛。”在爸爸的鼓励下,小刘明再次把手表拆开。这次,他发现了问题,原来自己把一个零件装反了。最后,小刘明自豪地将修好的表交给了爸爸。

随着小刘明一天天长大,他自己能决定的事越来越多了。上大学的一天,家里传来了不幸的消息。年近六旬的父亲意外掉进3米深的石沟里,一直昏迷不醒,母亲急得胃病发作。刘明匆匆赶回家,先安顿好母亲,四处借钱,背起邻居们认为只能等死的父亲去了医院。经过一次紧张的脑部手术,父亲终于苏醒了。从此,家里背负起了8万元的债。回到学校,刘明一边学习,一边打工。打工所得的钱都一分不少地交到父亲手里。大学毕业了,他还在用自己的工资还债。父亲说:“你该成家了,不用再管我们了。”刘明却在心里暗暗发誓,要用自己的双手还清家里的债,要让父母过上好日子,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小时候的刘明就喜欢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父母也从不严加干涉,还鼓励他积极去做。这造就了刘明自由独立的个性,培养了他强烈的责任感。父母病了,他来照顾他们,替他们还债,在刘明心里,这些都是他应当承担、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此,当你的孩子也像刘明一样表现出需要自由的那一刻起,一定要鼓励并支持孩子“自由”发展,为他们创造“自由”的空间。当然,这种自由绝不是“放任自流”。1.自由不等于放任

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并不是对孩子言听计从,也不是无论孩子做得对与不对都不加管教,而是指给孩子自由的空间、适度的解放,让孩子自己做主人。如果一味放任下去,孩子很可能会养成任性、懒散的不良习惯,对日后的发展极为不利。2.为孩子创造各种施展才能的空间

孩子天生对什么事情都感到好奇,都想去探个究竟,但往往不得其门,父母若能适时地为他们创造自由活动的空间,提供活动所需要的材料,支持他们自由发展,那么在提高独立性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3.让自由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

我们身边的许多父母怕孩子摔跤而不让孩子走路,怕孩子弄脏衣服而不让孩子玩耍,嫌孩子麻烦而不让孩子帮忙做家务,这些都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其实,让孩子做这些事情都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大好机会。比如,中国家长对孩子的爱,尤其体现在吃饭上,他们让孩子多吃,认为只要孩子多吃就好,也不管孩子爱不爱吃。美国家长也关心孩子一天的饮食,但他们从不硬逼孩子多吃饭,他们会在桌上多摆几样菜,孩子喜欢吃哪样或者不喜欢吃哪样,都由自己决定;孩子自己吃饱了,就可以立即放下刀叉,甚至离开饭桌。这两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孩子在独立性的表现上也是不同的,美国孩子的独立能力要强于中国的孩子。

鼓励和支持是独立性的“温床”

作为妈妈,当你发现孩子独立做了某件事情时,你的态度如何?你会嘲笑他做得不够好还是会不以为然?对他的成功,你会虚荣地吹嘘还是默默地关注?对他的失败,你是安慰、鼓励还是批评、训斥,或者对他说:“我早就知道你这件事干不成!”

也许有些妈妈认为,这些态度所产生的效果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飞机发明者莱特兄弟的父母却并不这么认为,他们用实际的行动帮助孩子们走上发明之路。案例

莱特兄弟是飞机的发明者,他们从小十分爱好机械。兄弟俩平时除了将零花钱用于购买各种工具和材料外,还常常从外面拣回一些破铜烂铁放在家里。因为他们喜欢摆弄旧机械,所以总是使满屋子散落着铁钉、铁片、铁丝和发条,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然而他们的父母并不指责孩子,他们认为兄弟俩虽然顽皮,但是喜爱机械,又富于幻想,如果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支持,将来可能会有所成就。

一次,父亲从外地回来,特地为兄弟俩带回了一件玩具。这是一个用软木、竹片和薄纸制成的蝙蝠,腹部安上了橡皮筋,只要转50次,绕紧橡皮筋,一松手,纸蝙蝠就会飞起来。不久,兄弟俩就模仿这个玩具做成了一个比它大一倍的纸蝙蝠,橡皮筋也多了一倍。这个大纸蝙蝠居然也飞起来了。父亲对他们的成功给予了夸奖,并和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在这次成功经验的激励下,父亲和孩子一同又做了一个更大的纸蝙蝠,不过这次做的纸蝙蝠却没有飞上天空,“啪”的一声栽了下来。父亲首先赞扬了他们勇于尝试的精神,接着解释说:“蝙蝠的体积变大了,重量也增加了,单靠橡皮筋的动力是不能使它飞起来的。”“一次失败没有关系,继续努力,再来一次,如果不行再来一次,总会成功的。”父亲用坚定的语气说。兄弟俩虽然不太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但他们在不断地思索着、尝试着。无数次失败,无数次重来,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最终让飞机飞上了天。

莱特兄弟的父母知道孩子喜欢干什么,他们不怕孩子把屋子搞脏、搞乱,而是身体力行地支持他们在机械这一领域自由地发展,并且给他们创造动手的机会,这是十分可贵的。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父母提供无穷的动力和坚实的后盾,莱特兄弟才能创造出“飞机”,这一让世界瞩目的成就。

可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鼓励和支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真诚的爱、热情的鼓励、积极的支持是打开孩子心灵的金钥匙,父母的期待是孩子进步的强大动力。当孩子面对困难不敢去尝试、想退缩的时候,父母的一句“你能行”、“你可以试试”,或者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赞赏的微笑,都会让他们的内心充满力量。当孩子取得成绩和进步的时候,父母的一句“你真棒”、“好样的”都会给他们极大的自信,激励他们在人生路上取得更大的进步。试想一下,如果在莱特兄弟第一次摆弄机械时就遭到家长的反对,在他们取得小小成功时父母却漠视或冷嘲热讽,恐怕世间就会失去两名伟大的发明家,飞机的问世也不知会推迟多少年。那么,如果你也想让自己的孩子像莱特兄弟一样成功,就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吧!这样才能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肯定和赏识,才有勇气去尝试,有信心去探索,何乐而不为呢?1.鼓励孩子去尝试

当孩子要求做某事的时候,只要没有重大危险,父母都应该鼓励孩子去大胆尝试。在孩子没有主动要求的时候,父母可以适时地鼓励孩子去探索。例如,对胆小的孩子,可以让他试着晚上一个人睡;对不爱跟人说话的孩子,可以让他帮着打电话;带着孩子去超市买东西,可以让孩子付款结账……不论孩子做得好不好,都要对他的勇敢尝试给予赞扬。因为孩子在你的鼓励下做了某件事,战胜了自己的怯懦,这一点是必须要给予肯定的。2.鼓励孩子主动做

有主动意识的孩子表现得更自信,也能做得更好。凡事都很被动的孩子则会表现得自卑,容易半途而废。所以,家长平时要鼓励孩子主动做事。例如,在公园,鼓励孩子主动上前找同龄的孩子玩耍;鼓励孩子主动去商店买生活用品;鼓励孩子见到熟人主动打招呼等。这些做法都有利于锻炼孩子的胆量,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培养孩子的独立个性。3.鼓励孩子多动手

孩子动手去做一件事情,实际上是在体验完成这件事情的过程,孩子在这一过程中聚精会神、津津有味,有利于成功地完成这件事情。如果成功,孩子就会有继续去做的强烈愿望,也就能在不断的动手过程中发展创造性和动手能力。慢慢地,他就会不再依赖大人的帮助主动地去做这些事情。即使不成功,孩子也在动手的过程中锻炼了大脑,逐渐成长为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例如,折纸活动不仅能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孩子做事细心的好习惯,以及耐心、认真的好品质;每天动手叠自己的被子,能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为以后独立生活做好准备。

为孩子创造锻炼机会

有的妈妈很重视对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也认同让孩子自己学着做一些事的教育方法,但是她们遇到了另外的烦恼:孩子不爱动手,不愿意去做。其实,孩子一开始对许多事情都可能怀有极高的热情,做不好是因为缺乏锻炼的机会。有的妈妈生怕孩子受到一丁点伤害;有的妈妈舍不得孩子去干活;有的妈妈觉得让孩子学干活太麻烦,会把家里搞得一团糟;现实中还有这样的情况,一些家长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自己不做家务,将家务活全部交给小时工或保姆去做。这样一来,孩子不知不觉地就丧失了许多锻炼的机会,出现“不是不做、不是不会做,而是根本就没有机会去做”的尴尬局面。案例

一天,爸爸、妈妈带着5岁的雨雨逛商场,雨雨突然想上厕所,当时三个人都不知道厕所的具体位置。雨雨大声说:“我自己去,我能自己找着。”她突然撒开妈妈的手,向前跑去。妈妈急了:“等等,你一个人不行的,妈妈陪你一起去。”说着,妈妈就去追女儿。这时,爸爸也赶了上去。爸爸对雨雨说:“雨雨,我们三个人现在都不知道厕所的位置,你想自己去找,爸爸支持你,但你得想一个办法,才能快一点找到厕所。”这时妈妈也鼓励女儿说:“你想想,以往妈妈找不着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去问。”“对了,那今天你就学着妈妈问路的样子,自己寻找厕所的位置,妈妈相信雨雨一定能做到!”听了妈妈的话,雨雨变得高兴起来。雨雨开始东张西望,寻找要问的目标。很快,她锁定了一个对象,并朝她走去。她还回头看看爸爸、妈妈,妈妈用眼神鼓励着雨雨,传递着“妈妈相信你能行”的信息。终于,在爸爸、妈妈的目送下,雨雨走到一位阿姨跟前,小声地和她说着话,并顺着阿姨指的位置到了厕所。雨雨从厕所里出来后,爸爸妈妈高兴地夸她“真勇敢”。有了这一次的尝试,雨雨的胆量变得更大了。

孩子最初就表现出自己一个人去厕所的意愿,而妈妈阻止了她,认为孩子自己是办不到的。爸爸却不一样,他支持女儿的想法,并鼓励她想办法去实践。如果没爸爸的支持,雨雨也许就不会有这一次尝试,好在爸爸、妈妈很快统一了意见,一起鼓励孩子自己去做。这又一次证明了“我能做,只是你不让我做”是经常存在、却可以避免的。

家长有意识地培养孩子接触社会、接触外界的能力,适时适地为孩子创造锻炼的机会。孩子会在这样的锻炼中逐渐适应社会,独立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机会并不是摆在台面上等待孩子来“认领”的,而是需要家长从生活中去发现、准确把握、充分利用的,引导孩子主动参与,从而使他得到锻炼。1.带孩子走出家门

经常带孩子去公园、文化广场、游乐场等公众场所,让孩子在充分接近大自然的同时,积极地接触社会,接触周围的人,去发现、去探索、去思考,从而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比如,让孩子在公园玩会儿蹦蹦床,给他们自己活动的空间,他们也有了和同伴一起玩耍的机会,这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的绝佳机会。2.让孩子做没有做过的事

对于没有做过的事,孩子的兴趣一般都很大,都想亲自尝试一下。这时家长应该抓住机会鼓励孩子去做,不要太看重孩子做事的结果,而要注重让孩子通过一次尝试获得经验、锻炼能力、培养自信。孩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