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源流(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3 23:47:19

点击下载

作者:高宇飞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汉语源流

汉语源流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汉语源流作者:高宇飞排版:梦工厂出版社:现代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10-01ISBN:9787514329643本书由大华文苑(北京)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汉语源流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活的象形汉字

在远古时期,华夏先人长期使用口语交流,但日益增长的物资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人们社会活动的增加,口语交流已经不能满足保存或传递信息的要求。在先人的不懈努力下,汉字最终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从口语中脱颖而出,人们逐渐学会用简单文字记录生产生活中的事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字和书面语开始丰富起来,人们可以用文字完整地记录事件或表达思想感情了。汉字的形成和完善经历了漫长的实践过程,华夏民族也由此进入了文明社会。汉字是华夏文明的主要载体,也是华夏的文明符号,它经过了漫长的演变,最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字体系,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千古漫漫的汉字演变史华夏始祖黄帝在统治中原大地时期,天下太平,百姓和睦,家家安居乐业,人人幸福安康。那个时候,黄帝手下有一个叫仓颉的人,为人踏实,黄帝就分派他专门管理部落里的牲口和仓储。仓颉这人挺聪明,做事又尽力尽心,他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仓颉画像食物。对这些牲口和食物,他了然于胸,无论谁问起来,都不会出差错。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当时又没有文字,更没有纸和笔。怎么办呢?仓颉犯难了。

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他在绳子上打结,用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绳子打的结代表每个数目。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方便,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除一个结就麻烦了。中原 是指以河南为核心,延及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这一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被古代华夏民族视为天下中心。古时,也常将这一地区称为“中国”、“中土”或“中州”等。

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种方法挺奏效,一连用了几年。

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让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每次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让仓颉管。仓颉又犯难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无法应付这些事务了。这该如何是好呢?■仓颉造字浮雕

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一种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飞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比如仓库里储存着一头鹿,仓颉就画一个鹿角表示出来。如果储存着一匹马,就画出一匹马的形状。如果是稻米,就画两片叶子,中间点几个点表示稻■仓颉造字塑像穗。以此类推,符号创造出来了,仓颉利用这些符号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占卜 古代人们借助龟壳、铜钱、竹签等物品来推断未来吉凶祸福的一种手法。由于古代原始民族对于事物的发展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借助自然界的征兆来指示行动。但自然征兆并不常见,必须以人为的方式加以考验,占卜的方法便随之产生了。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他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管理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在各部落推广开了。而这些符号渐渐就形成了文字。汉字就是在仓颉所发明的“文字”的基础上形成的。

仓颉发明文字后,又经过了若干年进入了商朝时期。商代崇尚迷信,凡祭祀、捕猎等,常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并在其上刻写占卜时日、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和占卜结果等,推动了汉字的发展。

刻在这些龟甲兽骨上面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基本上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涉■青铜器上的金文及了方方面面的内容。

在商代,甲骨文已经发展成为能够完整记载汉语的文字体系了。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礼器 我国古代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用来表明使用者的身份、等级与权力。礼器是在原始社会晚期随着氏族贵族的出现而产生的。礼器通常包括玉器、青铜器及服饰。

随着商朝的灭亡,甲骨文也逐渐消逝。商末周初,青铜器技术有了很大提高,统治者令工匠在青铜礼器上加铸铭文以记载铸造的原由、用以纪念或祭祀的人物等,铸刻在这些青铜礼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也叫钟鼎文。

金文一般是先写好字,再刻在模子上铸出,也有些是直接刻在器物上的。铸刻的字凹下去的叫“阴文”,这种字最多;凸起来的叫“阳文”。

金文有时代早晚的区分,基本上和铜器的种类、形制和花纹等的分期是一致的。大致为商代到西周前期、西周后期到春秋以及战国时期。

如果从字形、文章和铭文内容等方面看,又可以细分为八个时期:商代前期、末期、西周早期、中期和晚期,春秋早期、晚期和战国时期。周朝时,金文达到了鼎盛时期。六国古文 战国时期通行于齐、燕、赵、韩、魏、楚等各诸侯国的文字,也叫战国古文。六国古文上承商周的甲骨文、金文,其形体不是很统一,笔画草率,简体、俗体大量涌现。六国古书不仅见于简、帛、陶、玺之上,也见于某些王室重器。

金文大约有三千零五字,较甲骨文略多。金文代甲骨文而起,同甲骨文一样,具有古朴的风格。■秦代小篆刻石

金文的内容是对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金文字体整齐遒劲,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脱去了板滞,变化多样,更加丰富,而且更易于识别。

东周时期,秦国的文字有了新的发展,它们的字形结构大体上保持了西周的写法,只是变得更加整齐匀称,这种文字称之为“大篆”,也叫“籀文”。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一项改革就是统一文字,这项改革是在丞相李斯的主持下进行的。办法是把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酌加简化后,推行到全国,同时废除战国时期那些区域性的异体字—六国古文。这种经过整理的秦国文字就是小篆。诏书 是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在周代,君臣上下都可以用诏字。秦王政统一六国,建立君主制的国家后,自以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号称皇帝,自称曰朕。并改命为制,令为诏,从此诏书便成为皇帝布告臣民的专用文书。汉承秦制,唐、宋废止不用,元代又恢复使用,明代用诏书宣布重大政令或训诫臣工。■秦始皇与李斯雕塑

小篆使用圆转匀称的线条,形体整齐,确立了文字的符号性,文字的书写因此有了规律。小篆确定了每个偏旁在文字形体中的位置,不能随意颠倒,每个字形所用的偏旁固定为一种,不能用其他偏旁代替,每个字的书写笔数基本固定,这样就做到了定型化。秦始皇时期刚刚平定天下,政务繁杂,各部门来往的文书繁多,用小篆写公文虽然比以前方便了许多,但小篆不便于速写,还是费时费力,影响工作速度和效率。程邈 秦代书法家。字元岑,东海郡下邳,今江苏邳州人。相传他首先将篆书改革为隶书。蔡邕称其“删古立隶文”。隶书扁阔取势,■岩画象形文字结构简单,笔画平直,书写方便,易于辨认,为行书、楷书、草书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宋刻《大观帖》中还收录有程邈书作《秦御史程邈书》。

当时,有一个叫程邈的狱吏,由于性情耿直,得罪了上司,被关进了云阳狱中。程邈平素喜好思考,所以,在狱中琢磨起文字来。

低级官吏出身的程邈深知小篆难以适应公务,他想若能创造出一种容易辨认又书写快速的新书体,不是更好吗?脑子里有了这个想法,程邈便绞尽脑汁地琢磨。

程邈把流传在民间的各种书体搜集在一起,潜心研究,一个一个加以改进,他把大小篆的圆转改变为方折,同时删繁就简,去粗取精,经过加工整理,十年后,终于创造出一种书写便利又易于辨认的文字来。这种文字是程邈在监狱中创造出来的。

后来,程邈将3000多个经过改进的文字进献给秦始皇看。秦始皇看了程邈改进的文字,非常高兴,不仅免了程邈的罪,还让他出来做官,提升为御史。由于程邈的官职很小,属于“隶”的级别,所以人们就把他编纂整理的文字叫“隶书”了。

隶书在形体上由图形变为文字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秦朝初创的隶书,结体和用笔都带有篆书的意味,长扁不一,波磔也不明显。

到了东汉,隶书才有了大的变化,结构向扁平发展,笔画出现了雄健的波磔,更趋于工整精巧,从而形成了汉朝隶书的独特字体。这个时期的文字也开始叫作汉字了,汉语之名也由此诞生了。

在篆书向隶书转化的时期,在民间流行将篆书草写,其写法逐渐统一,最终产生了具有规则的字体,这种草写的字体被称为草书,早期的草书是跟隶书平行的书体,一般称为隶草,实际上夹杂了一些篆草的形体。■隶书竹筒

早期草书和汉代的隶书进一步融合,形成了一种比早期草书雅化的草书,称为章草。章草波磔鲜明,笔画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遍方,笔带横势。御史 我国古代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史”这个官职,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而设置御史,则始自秦朝,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这个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章草在汉魏之际最为盛行。汉末,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痕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作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

在隶书的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中,还孕育着一种新的字体,这种新的字体叫作真书。真书也叫楷书,它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比隶书更趋简化,横平竖直。南北朝 我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由公元420年刘裕建立南朝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该时期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南北两地虽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长期维持对峙,所以称为南北朝。

楷书始于汉末,在南北魏到晋唐时最为流行。按照时期划分,可分为魏碑和唐楷。魏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体,它可以说是一种从隶书到唐楷的过渡书体,很不成熟,经常带有隶书的写法在其中,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

唐代是楷书的成熟期。楷书书体趋于成熟,书家辈出,其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唐楷书本《大般涅盤经迦叶菩萨品》

在楷书的基础上又产生了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字体。“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行书大约产生于西汉晚期和东汉初期,繁荣于东晋。由于行书比较实用,书写比楷书更为便利,又不像草书那样难以辩认,所以是人们最常用的字体。■汉字演变过程

从“仓颉造字”到甲骨文、到金文、到篆书、到隶书、到草书、到楷书和行书,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其间从复杂到简单,从散乱到规范,从繁琐到简洁,表现了华夏汉字发展的辉煌历程。阅读链接有一天,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有个老人和其他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老人说:“仓颉啊,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仓颉很高兴,催他快说。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一条尾巴呢?”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原来他造“鱼”字时,写成了“牛”样;造“牛”字时,写成了“鱼”样。见仓颉露出了羞愧的神色,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挚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人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你的。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内涵丰富的汉字范畴野兽留下的脚印启发了仓颉,使他发明了最早的“文字”。仓颉发明的文字形似图画,如“马”字、“驴”字都像动物马和驴的形象。这种像物体原本样子的文字被形象地称为“象形文字”。象形字最初是描绘物体的样子,后来逐渐演化成一种线条符号,《说文解字·叙》载:“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记载古代天气现象的甲骨文比如日、月、山、水4个字,最早就是描绘日、月、山、水的图案,后来逐渐演化变成“字”的造型。

象形字有独体象形与合体象形之分。合体象形所合之二体,有一体不能单独成字,有一体可以单独成字。

甲骨文也属于一种象形文字,如甲骨文“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门”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石刻文 产生于周代,而兴盛于秦代。秦代石刻是在十块花岗岩质的鼓形石上篆刻,各刻四言诗一首,内容为歌咏秦国君的狩猎情况,又称猎碣。传说中的最早的石刻是夏朝时的《嵝碑》,历来对其书法价值评价甚高。

不但甲骨文属于象形文字,石刻文和金文也算是象形文字,也都来自于图画。

象形文字直接明了,使人一看就知道是什么。但是,象形文字局限性很大,并不是什么东西都能用线条简洁地画出来,一些事物根本无“形”可“象”,而且,还有其他种种不方便之处。■甲骨文石碑

于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指事字和会意字。指事是在象形的基础上加上简单的指示性符号而创造新字的方法。一般是用一两个抽象符号,或用一个象形符号再加上一个抽象符号来表示一个新的字义。

指事只是一种辅助性的造字法。因为只有极少数的意义才能用指事的方法表示出来,所以指事字很少。

指事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指事字,全部用指事性的符号来表示,如一、二、三、四等。这类指示字可能是来自原始的刻画符号。

另一类是在象形字的某一部位加上点画性符号,以表明造字的意图所在,如“刃”是在刀口处加一点,指明刀刃。“本”是在“木”字下方加上一短画,指明是树木的下端。

会意也叫“象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符号拼合起来表示一个新字的造字法。会意字一般都是合体字,较普遍的是用不同的字组成的“异文会意”。会意字以象形字为基础,满足■甲骨文兽骨不了生活、生产的需要,于是又出现了形声字。形声造字法是一种用两个现成的符号,一个表示意义,一个表示声音,合起来表示一个新字的造字法。

形声字的主要类型有:左形右声字,如:城、松、情、帽;右形左声字,如:领、功、战、鸭;上形下声字,如:宇、花、篱、雾;下形上声字,如:想、梨、盒;内形外声字,如:问、辩、闻、闷;外形内声字,如:裹、围、府、固。合体字 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个字组成的汉字。合体字有两种,一种是从组合的两个成分上来显示字义。另外一种是两个字组合在一起,一个字表示义类,一个字表示字音。形声字和象形字都有合体字,其中,形声字最多。

上面六种方式可以概括为左右、上下、内外3种相互关系而形成的形声字,其中以左形右声为最普遍。形声有表音成分,因而不同于象形、指事和会意。形声的结构相当简单清楚,因此应用最广。

此外,还有假借和转注造字法。假借是借用已有的字来代替要造的字,也就是赋予旧字以新义,成为一个新字的造字方法,如“西”字本是一个会意字,表示鸟在巢上之意,后来有了“栖”,就把“西”字借为表示方向的字了。

转注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具有同样的形旁,它们的意义可以互相注释,如“老”和“考”;“会”和“合”。古时“考”可作“长寿”讲,“老”、“考”相通,意义一致,即所谓老者考也,考者老也。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总称为“六书”。绝大多数汉字都是借助这六种造字法产生的。

汉字是音、形、意的统一体,汉字的字形就是汉字的形体。笔画是构成汉字的基本材料,也是汉字的最小构成单位。书写时,笔画的走向和出现的先后次序,叫“笔顺”。

汉字的笔顺是比较固定的。基■石刻象形文字本规则是: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外后内,先外后内再封口,先中间后两边。汉字包括独体字和合体字,独体字不能分割。合体字由基础部件组合构成,如:“日”、“月”为“明”;“禾”、“火”为“秋”。这种合体字数量最大,占了汉字的90%以上。汉字的基础部件包括独体字、偏旁部首和其他不成字部件。字义就是字表示的意义,如“马”是表示一种动物;“日”表示太阳,等等。通常一个字有几种相近或不同的意思。字义是不断变化的,通常随着社会的发展,表示的意义会有所变化。■甲骨文石碑

汉字的音就是汉字的读音,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通常声母在前,韵母在后,声母加上韵母组成声韵结构,声韵结构加上声调就是字音。不同的字可能有不同的字音,也可能有相同的字音。一个字也可能有多个字音。独体字 以笔画为直接单位构成的汉字。独体字是一个囫囵的整体,切分不开。独体字大都是一些简单的象形字和表意字。因为这类字是从图画演变而成的,所以每一个字都是一个整体。独体的象形字和表意字是构成合体字的基础。

汉字最早的注音方法是读若法和直注法。读若法就是用音近的字来注音,东汉许慎的字典《说文解字》就采用这种注音方法。直注法就是用另一个汉字来表明这个汉字的读音。

以上两种方法都有不完善的地方,有些字没有同音字或是同音字冷僻,这就难以起到注音的作用。

魏晋时期发展出了反切法,汉字的发音可以通过反切法进行标注,即用第一个字的声母和第二个字的韵母和声调合拼来注音,这使得所有汉字发音都有可能组合出来。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了汉字形式的注音符号以及很多拉丁字母注音方法。声调 这里的声调指拼音声调,汉语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第一声为阴平,或叫平调。第二声为阳平,或叫升调。第三声为上声,或叫上音。第四声为去声,或叫去音。每个汉字由韵母和声母配合构成一个音节构成。在韵母上部应该标出声调,有时,为了方便也可省略。

从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汉字字体逐步变为以线条符号为主,字形逐渐固定,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字体简化了,而到了隶书和楷书时期,简化的字体更多。虽然字体得到了简化,但还是相对繁缛,因此还属于繁体字。

繁体字笔画多、结构复杂,为了便利书写和认记,人们将汉字进行了简化。自南北朝以来,在民间出现了笔画较少的字,这种字被称为“俗体字”。俗体字是相对于正体字而言的,合乎书写规范的字就是正体字或正字,不合书写规范的字就是俗体字。

和正体字比较起来,俗体字的特点是改变笔画或更换偏旁,也有少数是另造的。由于很多俗体字比正体字笔画少,应用方便,所以流■甲骨文传不断。实质上,俗体字就是一种流传在民间的简化字。金文 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金文早在汉代就已不断出土,被学者所研究。金文是研究西周、春秋、战国文字的主要资料,也是研究先秦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

将繁体字简化的方法通常有6种,一是更换偏旁,二是删除局部,三是同音替代,四是全部改造,五是简化类推,六是草书楷化。

殷商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甲骨文内容涉及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有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它们被契刻在大约15万片甲骨上,共有4500多个单字。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汉字的数量不断发生变化,有的字消失了,而又有新的字被创造出来。汉代许慎著的《说文解字》共收录了9353字。其后,南朝时顾野王所撰的《玉篇》共收录16917字,在此基础上修订的《大广益会玉篇》则收录了22726字。此后收字较多的是宋朝官修的《类篇》,收字31319个;另一部宋朝官修的《集韵》中收字53525个,■甲骨文曾经是收字最多的一部书。

总体上看,汉字的数量并没有准确数字,总数约有近十万个,其中有少数异体字和罕用字。绝大多数异体字和罕用字已被规范掉了,一般只在人名、地名中偶尔出现,人们日常所使用的汉字大约只有几千字。

汉字历经几千年的演变、流转,期间又经历了无数次的增减、删改,凝结着先人们的无上智慧,蕴含着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华夏文明得以延续千年不断的重要载体。阅读链接■甲骨文由于我国古代没有拼音字母,只好用汉字来注音。用汉字注音叫作“直音”。直音有很大的局限性,有时候,这个字没有同音字;有时候,这个字虽有同音字,但是那些同音字都是生僻的字,注了直音等于不注,以生僻字注常用字,可以说越注越糊涂。最终古人发明了用反切法注音。反切法比起直音法来有很大的进步。这个方法大约兴于汉末,开始的时候叫作“反”,又叫作“翻”,唐人忌讳“反”字,所以改为“切”字。可以说,反切方法的发明,是汉语音韵学的开始。反切的方法是:对前一个字(反切上字)只取它的声母;对后一个字(反切下字)只取它的韵母和声调,合起来相拼得出的字音,便是这个生字(被切字)的读音。再用消去法,消去括号中反切取音时不用的反切上字的韵母和反切下字的声母,用反切下字的声调,得出被切字的读音。承载厚重的汉字典籍东汉时期,曾大行其道的隶书有了新的变化,结构向扁平发展,笔画出现了雄健的波磔,字体更趋于工整精巧,从而形成了汉朝隶书的独特字体。这个时期的文字,被称为汉隶,也开始叫作汉字了。这个时候,汉字已经非常多了,表意也非常丰富了,但是同时也变得很混乱了,很多人常常弄不明白一个字究竟该怎么样写,又具体代表什么意义。当时的经学大师许慎十分清楚汉字在使用过程中的■学者许慎铜像混乱局面,他决定编纂一部关于汉字的书,可以帮助人们认识这些“不安分”的字。

公元100年,许慎开始编著字书,他根据文字的形体,创立了540个部首,将9353个字分别归入这540部。540部又并为14大类,正文就按这14大类分为14卷,卷末叙目别为一卷,这样全书共有15卷。

许慎的工作是在他之前没有人做过的,他开了一个伟大的先河,许慎把这部关于字的书叫作《说文解字》。对《说文解字》的书名,许慎这样解释: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

大意是:仓颉开始造文字时,大概是按照万物的形状临摹,所以这种图画似的符号叫作“文”,后来,形与声结合的符号便叫“字”。“文”,就是描绘事物本来的形状,“字”的含义是说滋生、繁衍。■经学大师许慎著《说文解字》《说文解字》的体例是先列出小篆,如果古文和籀文不同,则在后面列出。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解释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籀文 古汉字中一种书体的名称,也叫籀书,又称为大篆。籀文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通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在《说文解字》中保存了220多个籀文。《说文解字》改变了周、秦到汉代有关文字书的编纂方法,将所收字编成四言、七言韵语的形式,开创了部首编排法,其部首排列是按照形体相似或者意义相近的原则排列的。

后世的字典大多采用了按部首检字的方式,由此,清代经学家段玉裁称《说文解字》:“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训诂 也叫“训故”、“诂训”、“故训”、“古训”。一般认为,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训诂一词是从字典《尔雅》里来的。由此产生的训诂学是研究怎样正确地理解语言、解释语言,也就是讲清楚怎样注释的道理。《说文解字》保存了大部分先秦字体以及汉代和以前的不少文字训诂,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分析文字的理论。■《说文解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还非常系统地阐述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即“六书”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从此,“六书”成为专门之学。“六书”不能单纯认为就是造字法,前四种象形、指示、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而转注和假借则为用字法。《说文解字》完整而系统地保存了小篆和部分籀文,是认识更古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桥梁,是注释古书、整理古籍的重要依据。

许慎历时21年,最终在公元121年完成了《说文解字》的编纂工作。《说文解字》问世以后,很快就引起当时学者的重视,在注释经典时常常引证《说文解字》。到了南北朝时代,学者们对《说文解字》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系统的认识。唐代科举考试规定要考《说文解字》。■古籍《说文解字》侍郎 汉代官职,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唐朝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的副手,官位渐高。

继《说文解字》之后,解释字的著作有了新发展,晋代学者吕忱编纂的《字林》是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字林》共7卷,仿照《说文解字》而作,共收12824字,兼有异体,分为540部。《字林》在字书发展史上很重要,在历史上曾有过巨大的社会影响,唐朝以前,与《说文解字》并重,而且以此考取书学博士。

公元543年,南朝梁黄门侍郎兼太学博士顾野王奉命编纂一部字书。顾野王如约完成了这部字书的编纂工作,这部字书叫作《玉篇》。《玉篇》也是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收字16917字,共542部,与《说文解字》相同的部首529个,不同的部首有13个。

部首的顺序和《说文解字》大不相同,除去开首几个部首和最后的干支部首与《说文解字》一致,其他都是重新安排的。顾野王有意将意义相近的部首排在一起,例如卷三所包括的人部、儿部、父部、臣部、男部、民部、夫部、予部、身部、兄部、弟部、女部,但他并未能始终维持这一原则。与《说文解字》以说明字形为主不同,《玉篇》以说明字义为主,所以它不再像《说文解字》那样说“从某,某声”,同时也不限于本■古籍《说文解字》义,而是把一个字的多种意义罗列在一起。在这方面,《玉篇》显示出了创造性,丰富了汉字字典内容的多样性。音韵学 是一门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科学,也称声韵学,是研究古代汉语各个历史时期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传统学问,是古代汉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包括了古音学、今音学、北音学等学科,是广义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此外,《玉篇》较《说文解字》改进的地方还有,它先出反切,使读者见到一个字后就可以知道或了解它的读音。它引用了《说文解字》的解释,方便了使用者。虽然有时《玉篇》没有明引《说文解字》,但也是根据《说文解字》而来的。

顾野王在《玉篇》中尽可能举例,并对例子作了必要的解释,此外,顾野王还注意到一些一词多义的现象,并指了出来。

隋文帝统治初年,音韵学家陆法言在音韵学方面有着精深的造诣。他潜心研究音韵,编写韵书。公元601年,他写成韵书《切韵》五卷。《切韵》收录了12158个汉字,以韵目为纲,共分193韵,其中平声54韵,上声51韵,去声56韵,入声32韵。《切韵》以当时洛阳语音为基础,酌收古音及其他方言音而成书。通过它可以研究上古音和古代方言。

陆法言在研究前人韵书的基础上,使自己的这部著作更加完整系统。全书同音字全被归在一起。每一音前标以圆圈,称为韵纽,头一字下以反切注音。每字均有释义。当时人称颂《切韵》是“时俗共重,以为典规”。蓝本 原是古籍版本的一种形式。明清时期,书籍在雕版初成以后,刊刻人一般先用红色或蓝色印刷若干部,以供校订改正之用。由■古籍《大宋重修广韵》于蓝印本是一部书雕版之后最早的印本,因此有“初印蓝本”之称。蓝本现指著作所根据的底本,多用于书面语中。《切韵》写成后,取代了六朝诸家韵书。唐、宋韵书多以它为蓝本,如宋朝陈彭年等重修的《广韵》,即以《切韵》为蓝本编写。《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是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成书于1008年,由陈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编修而成。《广韵》是宋以前韵书的集大成者。原本是为增广《切韵》而作,除增字加注外,部目也略有增订。《广韵》正文共收26194字,共5卷,平上去入四声分置于5卷之中。平声分上下2卷,上、去、入声各1■古籍《康熙字典》卷。分206韵,包括平声57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司马光 (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山西夏县涑水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广韵》把同韵字归在一起,而且进一步把同音字也归在一起,注明反切读音,有同字异形的又列出异体,辨析正俗,并对每个字的字义作了解释。有的还引经据典,解释得十分详细。所以它既是一部韵书,又是一部字书,同时还具有类书的性质。

在北宋年间,王洙、胡宿、掌禹锡、张次立等人奉宋仁宗之命相继修纂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此字书名为《类篇》。1066年,编纂工作由司马光接替,第二年该书缮写完成。《类篇》所收字数为31319字,比原本《玉篇》增多一倍,它依据《说文解字》,分为14篇,加上目录1篇,共15篇。每篇又各分上、中、下,合为45卷。全书的部首为540部,与《说文解字》相同,部首排列的次序变动也很少。《正字通》也是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由明代崇祯末年国子监生张自烈编撰。这部书总12卷,共214部。部首次序和每部之内的字次都按笔画多少来排,这跟《字汇》一样,但是《字汇》注释比较简单,而《正字通》繁博得多。《正字通》在字典史上有一定的地位,清代修编的《康熙字典》即参考了《正字通》,而更加详备。

1710年,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多位著名学者奉康熙圣旨正式开始编撰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汉字字书。张玉书、陈廷敬等人殚精竭虑,辛勤编纂,历时6年,于康熙五十五年,即1716年,编纂完成了这部具有深远意义的字书。

由于是在康熙皇帝的钦命下编纂的,因此这部字书被定名为《康熙字典》。■《康熙字典》《康熙字典》采用部首分类法,按笔画排列单字,字典全书分为12集,以十二地支排序,每集又分为上、中、下3卷,并按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分类排列韵母表及其对应汉字,共收录47035个汉字,为收录汉字最多的古代字典。

除了收字丰富以外,《康熙字典》以214个部首分类,并注有反切注音、出处及参考等,差不多把每一个字的不同音切和不同意义都列举进去,可以供使用者检阅。

另外,除了僻字僻义以外,《康熙字典》又差不多在每字每义下都举了例子。这些例子又几乎都是引用了“始见”的古书。地支 天干地支纪法中的一支。在我国古代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顺序互相配合,组成干支纪法。天干地支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年、纪月、纪时等。

在《康熙字典》以前,解释汉字的著作都叫作字书,从《康熙字典》开始,都改字书为字典了,因此《康熙字典》是我国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汉字辞书。《康熙字典》是历代字书之集大成者,可以满足读者阅读和研究古典文献时查检的基本需要,因此社会意义重大,它的诞生为后世字典的编纂起到了典范作用。

在《康熙字典》之后,又有两部大部头字典问世,意义重大,而且影响深远。它们分别是《中华大字典》和《汉语大字典》。《中华大字典》于1909年开始编纂,1914年编成,本书共收字4.8万多,其中包括方言字和翻译的新字。该书纠正了《康熙字典》中4000余处错误,且全书附有插图,在注音、释义方面更简明、合理。《汉语大字典》全书共收楷书单字5.6多个,凡古今文献、图书资料中出现的汉字,几乎都可以从中查出,是规模最大、收集汉字单字最多、释义最全的一部汉语字典。阅读链接我国古代将字典称为字书。字书一词,作为解释文字的著作的泛称,在南北朝时已经通用。见于著录最早的字书,是相传周宣王时出于太史籀之手的《史籀篇》。战国至西汉,为我国字书的萌芽时期,代表作除《史籀篇》外,还有秦代李斯的《苍颉篇》、赵高的《爰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西汉史游的《急就篇》、扬雄的《训纂篇》等。它们大都只是编次文字,并无解说。第一部有系统的字书,则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文解字》为以后字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后仿照《说文解字》编成的字书很多。取“字典”为书名的,通常认为始于《康熙字典》。艺术短语熟语

熟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性的艺术语句,是民众的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其语义结合紧密、语音和谐,在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恰当地运用熟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熟语内容丰富,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生产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流传下来的,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具有结构上的稳定性和意义上的整体性。通常包括成语、谚语、俗语、格言及歇后语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