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诸子百家学养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4 02:06:01

点击下载

作者:李丹溪,田丁

出版社:贵州科技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跟诸子百家学养生

跟诸子百家学养生试读:

前言

中医,指中国传统医学。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而来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利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此外,中医学的最终目标并不仅止于治病,更是帮助人类达到如同在《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四种典范状态,即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

近些年来中医养生大热,单看电视节目中就可以发现有《大宅门》《神医喜来乐》《神医大道公》《大国医》等诸多优秀作品,可谓是脍炙人口,老少咸宜。此外,养生保健讲座对话类节目也越来越多,各大中医医院更是人满为患,一号难求。其中,挂号的不全是来瞧病的,咨询健康知识和养生方法的人占了相当的比例。这带动了诸多周边产物犹如雨后春笋一般的发展,真可谓有了“全民养生”之势。

说起养生,什么是养生呢?

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简单地说就是谋求长生,并且要健康地活着——“活得要有意义”并且“有意义地好好活着”。

现在的中医养生书籍大多只是一些具体的保健手段的介绍,缺乏正统中医知识的指导。这种有“术”无“道”的介绍,很容易将读者带进误区,使中医的精髓——“中医文化”流失。失去文化的中医是无法生存的,而没有活力的中医是不能给大家太大帮助的。

在编著本书时,我们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养生的方方面面入手,将中医文化的内涵加以阐释。通过中医文化,给读者朋友们传递专业的中医养生知识和实用的养生方法,使大家既能获得养生之“术”,又能真正理解养生之“道”。

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是以战国时期“丸流十家”的思想对中医学的影响及圣贤的养生智慧娓娓道来,并探讨相关的养生保健方法。中篇讲述中医发展史上的各家学说及其在养生方面的应用,介绍与一些疾病有关的治疗保健方法。下篇以体质因素和药膳的微调阴阳平衡为切入点,剖析男女老少体质特征及生理状况,设计饮食计划及合理生活方式、健身方法。

在这里,我们还要善意地提醒广大读者,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始终坚信这一点。其一,看书看电视的时候可以不带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是之后一定要有所思考;其二,您在实践养生的过程中,当需要用到中医方法为您的健康服务时,请您务必咨询一下专业医生,听听他们给您的意见与建议,再予以施用。

感谢那些为我们提供浩瀚知识的圣人先贤,以及为本书的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由于吾等较之传统医学中之先贤大家,实属后生,如有疏漏之处,还望海涵并指正。

在此,谨献上我们对广大读者最真诚的祝愿——祝君健康!李丹溪 田丁于北京

上篇 勤求博采,九流十家

传承文明,修身养性古希腊有三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而在神秘的东方古国——中国,这个时代属于老子、孔子和孟子。两大文明遥遥相望,交相辉映。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为了称霸天下,积极寻找人才,希望能得到富国强兵的方法,各种思想学派就因此出现了。这些思想家纷纷向君主提出了他们的想法,希望可以得到君主的采用,因此这时期的言论极为自由,形成了百家争鸣,诸子蜂起的局面。这是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黄金时代。在黄金时代的弄潮儿中,“九流十家”是一个代名词,也代表着当时的主流思想,是最摩登、最有创意的。“九流十家”的“九流”与“三教九流”的“九流”不同。“九流十家”一称出自班固《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序》,为东周时期诸子百家中的最具代表性的十家。“九流”是指: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法家,代表人物是李悝,慎到(重势),申不害(重术),商鞅(重法),韩非;名家,代表人物是公孙龙,惠施,邓析子;阴阳家,代表人物是邹衍;纵横家,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鬼谷子;杂家,代表人物是吕不韦,淮南王;农家,代表人物是许行。“九流”之上再加上小说家(代表人物是青史子),就是“十家”了。由于小说家只是道听途说,没有系统的理论,因而其思想不大受后世重视,所以不入流,只能称作“家”。虽然在秦以后,“废除百家,独尊儒术”,以此来愚弄人民,但是真金不怕火炼,优秀的思想得以保留,并体现在我们的生存环境中,深入人心,为人们所接受。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已经不仅仅是技术,而是上升为艺术,更代表着一种文化。她本身不是独立的,是和万物有着普遍联系的,尤其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强有力的连续性。可以说中医是建立在哲学基础之上的。所以说,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哲学,就是在探寻中医的根;学习圣贤哲人的教诲与生命智慧,也就是在研习中医真正的魂。通过研究“九流十家”的思想,我们可以看到:道法自然的道家在明道以养生,更有修身齐家的儒家、墨守成规的墨家、讲究朴素辨证的法家、讲述因人制宜的名家、玩转五行阴阳的阴阳家、提出连天合人的纵横家、博采众议的杂家、实践药食同源的农家,青史传医的小说家更是像是历史长河中的舟船一样,传达着前人的经验,思想的火种,更传递着健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希望本篇能够给您提供一些思路与线索,让您眼前一亮,获得启迪,使您从中可以悟出一些道理,找到适合自己的养生之法。

第一章 道法自然——道家

第一节 明道以养生——道家哲学浅释【道家溯源】

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以自然为本的理论与中医理论基础中的自然论如出一辙,其“保身”与“尊生”的观点更是与中医思想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

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老子,名李耳(约公元前571~前471年),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人,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著有《道德经》五千余言。他修道而长寿,大概活了一百余岁,被同时期的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赞为“犹龙”。在秦代并没有道家这一名称,用“道”一词来概老子括由老子开创的这个学派是由汉初开始,这时,道家也被称为道德家。

之后道家思想渗透于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魏晋玄学是最明显的复兴思潮。先秦各家内,一般都可以区分出众多派别,道家也不例外。道家思想的主要流派是老子、庄子和黄老学派,此外杨朱思潮可能影响了老子和庄子,同时又融会于两者中。不同的学派之间思想也不同,或偏于治国,或偏于治身。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艺文志》中,共列有道家著作37种,933篇,他们大多著于先秦时期。【道家与道教】“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历史来看,这两个词指代过很多不同的内容,也曾混为一谈;现在也仍然有人主张将二者等同起来。

然而,如果将道家理解为由老子、庄子开创,并在魏晋时期被重新发明的哲学思想流派,将道教理解为于两汉时期逐渐形成,后又有若干发展分化的宗教,那么,虽然道教在理论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因素,甚至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二者还是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说道教理论就是道家思想。

比如说,道教所谓的“长生不老、成仙通神”之说,老子、庄子并未言及,也不能视为老子、庄子思想的合理引申。所以,道教以老子为宗,与其追求修炼成仙的说法是荒谬的。引起两者间关联的原因可能仅在于道家文字中描述了对于领悟了“道”与悟“道”的长生者的意象。【道家的生命观】

在《老子》中,虽然没有直接讨论人的寿命生死问题,但从其一切均不得违反自然规律的宗旨观之,是不相信长生不死的,即所谓:“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而成书于其后的《庄子》,对于生死乃自然规律这一点,则有较明确的说明,如:“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死生,命也。”“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在《庄子》借寓言、故事阐发道家思想的表现形式中,提到寿限“上及有虞,下及五伯”的彭祖等,旨在说明凡事不可刻意追求,即所谓“世之人以为养形足以存生,而养形果不足以存在,则世奚足为哉”。另外,《庄子》在以封人与尧之名写成的对话中,更加明确地表达了道家“不知说(音悦)生,不知恶死”,方为“真人”的思想。

道家是主张“保身”的,但这一概念同样不包含追求长寿的含义。《庄子》曾以子华子“两臂重于天下”劝昭僖侯莫争邻国之地等事例,说明“能尊生者,虽贵富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的价值观念。【道家哲学与中医养生的和谐统一】

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关于“道”的具体阐述。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长寿,这是道家养生的根本观点。

道家哲学中蕴涵了丰富的保身、养生理论与实践。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在其理论体系上逐步形成了“医道相通”的哲学观。

由于道家的终生修道的实践对中医学的需要,使其在修道中不由自主地与中医养生融合为一体,身体力行地推动了中医养生学的发展,以“合于道”为准则,主张去欲、主静、守一和调息,从而达到“天人合一”“长生久视”“全命保生”,以尽终其天年的目的。反之,道家思想中的“清静无为”“返璞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主张,对中医养生保健有很大影响和促进。第二节 老子的养生哲学【道法自然】“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由道家首先提出的。而老子最先把“道”看做是宇宙的本源和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他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通。顺应自然之道,适应自然的变化,清心寡欲,不妄欲求,方得长寿。真正的自然有两个方面,其一,就是不经人为的自然而然,其二,还包括人为当中的合乎自然与社会规律的行为与思想。这种理论被《黄帝内经》(即《内经》)所吸收。《素问·上古天真论》从适应外环境的变化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两方面确定基本的养生原则。一是“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即对外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避免邪气的侵袭,防止人体真气受伤;二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调摄情志等,使真气调达和顺,从而突出强调保养真气,倡导“形与神俱”(即形神协调)的健康观。将人与自然看做一个整体,凡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和人类自身的身心活动均可影响其生理活动。《内经》还提出了具体的养生方法,如“法于阴阳”,即顺应四时昼夜阴阳变化规律调摄养生;“和于术数”,即恰当使用修身养性之术;“食饮有节”,即注意饮食调适,在饮食的质量及进食的时间等方面要适宜有节制;“起居有常”,即调适起居作息,使生活有规律;“不妄作劳”,即无论劳作、房事,还是身心都应适度,不违背常规;“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调养神情意志,保持思想安闲清静而不耗散于外等。【天人合一】

·精与气

精即气,是宇宙的生成本元,也可以是气的精粹。精在人体则是脏腑组织的生成本元。

精气学说认为,宇宙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气所构成,世界万物的生成皆为精气自身运动的结果,所以,精气乃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在内的共同的原始物质。精气的存在形式有“无形”和“有形”两种状态,“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气合而有形”,“天地合气,万物自生”,且“无形”与“有形”之间处于不断的转化运动之中。

·精气的运动与人的生命

精气,是活动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正是由于精气的运行不息,方使得由精气所构成的宇宙自然界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而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纷繁变化,亦都是精气运动的结果和反映。“气化”和“形气转化”,即是精气运动变化的过程和体现,气化的形式,主要表现为气与形、形与形、气与气的转化以及有形之体自身的更新变化。

人由天地阴阳精气交感化合而生,人类不仅有生命,还有精神活动,“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人的生命过程,亦即是气的聚散过程。【如何享受生活】

老子《道德经》第十二章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这些都是过度追求视觉、听觉、味觉上的享受所造成的结果。但是,如果没有这些享受,人们的生活又会变得索然无味。

那么,怎样享受生活才是“适中”的呢?

老子所提倡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中道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要使自己的生活水平与自己相适应,既不能铺张浪费,也不提倡苦行僧似的生活。

自己获得多少,就享受多少,不过度追求物质享受,也不对自己过分吝啬。只要能做到这一点,自然就会心存和气,同时也可以得到真正完整的人生享受。第三节 庄子的养生智慧【从《庄子·养生主》谈起】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字子休,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庄子的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主张顺应“天道”,放弃一切“妄为”。在《庄子·养生主》中,他将这种思想贯穿全文,为我们指点了养生的要领。庄子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而刻意地追求长生,则是对庄子生命的毁损。他用“庖丁解牛”这一著名的典故说明处世与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此外,庄子于文中还表达了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

可以说,《庄子·养生主》既体现了庄子的人生哲学,又体现了庄子的养生智慧。在今天这样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里,个中滋味值得每一个人细细品味。【“坐忘”养身又养心】“坐忘”,语出《庄子·大宗师》,是庄子借颜回之口说出的。“坐”的姿态,“忘”的状态,应该是一种用身心求证到的实有的生命状态,而并非一种自我陶醉或麻醉。坐忘者,因存想而得、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见其行,“心不动故”“形都泯故”。

这里的“坐”应该是一种由形式进入实质的途径,就像过河之筏,到了彼岸就不可以留恋它了,而“忘”,则是一种超越了世俗现实世界的种种规则之后心无挂碍的状态。所以,真正的“坐忘”是一种彻底的清静。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静坐养心可以使人体经络疏通,气血畅顺,阴阳平衡,卫固宗壮,真气充盈。故曰“静者能养心”,因为心为五脏之首,心主血脉、主神志,心正常无疾者,五脏六腑俱健。心弱者血必衰,则会致疾全身。

所以说,“坐忘”方法所能够成就的是人的一种静态,并且让人在这种特殊的静态下恢复生理功能,使身心健康达到最佳平衡,甚至还能够开发人体的潜能。在现代心理学与现代治疗学中,也有很多的阐释与运用。【庄子三法得长寿】

生于战国时期的庄子,享年83岁,而当时的人均寿命只有三十多岁,这实在是高寿的奇迹。细究其故,其中长寿之道,大致有如下三法:

一曰寡欲。庄子认为,欲不可绝,亦不可纵。只有知其荣,守其辱,安其分,图其志的人,才会身心健康,安然处世。

二曰静心。庄子认为,一个人如果终日思想不得止息,定会百病丛生。只有心平气和,头空、心静、身稳,有较强的自控能力,方能不受外界干扰,保持平静的心态和健康的体魄。

三曰超然。庄子看待人生的态度十分超然,一切顺应自然。他的妻子亡故,惠子前去吊唁,见庄子非但不哭,反而在妻子遗体旁敲着瓦盆唱歌。面对惠子的指责,庄子坦然地认为,人来自于自然,气聚成形,气散则死,现在人的形体已死,又将重归自然,无疑不是乐事。虽然这个理论并非人人都可接受,但庄子豁达的人生态度却是值得提倡的。

从庄子的言论我们可以看出,要想长寿,就要情绪安定,无忧无虑,安逸自得,遵循自然的法则。正所谓:“人之养生亦当如是,游于空虚之境,顺乎自然之理。”第四节 身边的道家养生经

行走、坐卧、饮食、劳逸、情志、洗浴、季节宜忌……生活中饮食起居的琐事是人生重要的组成部分,稍有不慎,无一不是得病之缘;加以利用,无一不是养生保健的良方。科学的饮食起居习惯必定要合乎生命运动的规律,成为生命之舟的动力而非暗礁,道家养生学的饮食起居规范,合乎道家对宇宙及生命规律的认识,了解了这些养生知识,只需某些生活习惯的转变,举手之间便能起到保健延年的奇效,何乐而不为?【节房事,调情欲】

·男女的年龄与生理变化《黄帝内经·素问》中说女性以七为基数,认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十四岁)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具体而言,有的女性在四十岁就开始更年期,有的女性在六七十岁才开始出现更年期症状体征;有的人出现症状体征仅仅几天,有的人更年期症状持续几年,甚至有的人更年期持续十几、二十年。《黄帝内经·素问》又说男性的生理规律以八为基数,称:“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十六岁)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男性更年期一般是在退休前后出现,大多数人在六十岁左右出现更年期。

·合而有度

阴阳交合,是自然繁衍、种族延续的生存之道。普通人隔绝阴阳,则是违背了自然阴阳交合化生万物的自然规律。古人修道,并没有一概断绝阴阳之道,而是强调“合而有度”,即有节制、有规律的进行。

彭祖曰:“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若念头真正无可思者,大佳,长年也。”彭祖是要告诉我们,对待情欲需视人而定,当不能断绝情欲的普通人思欲而不得时往往致病;如果是品德高远而不堕于俗趣者,又另当别论。若当真可以无私无欲,精自气化,气自化神,自然就会健康长寿了。

如果能真正做到清心无欲,高风亮节,则必定神气卓绝,寿命逾常。反之,如果平日思欲无穷而不可得,则气滞血瘀、耗血竭精,是养生的大忌。

中国古代房事养生包含了忌、治、养、练四个方面的内容。阴阳之道,合则聚,不合则离;合则成,不合则败,天道人事莫不由之。“时机”为房事养生所慎重,所谓“时机”是指童男稚女未发育成熟,不可早婚交合。这与现代适当晚婚晚育的理论正相契合。

此外,《小品方》还说:“古时妇女病易治者,嫁晚,肾气立,少病,不甚有伤故也。是也今世少妇有病,必难治也。早嫁,早经产,虽无病者,亦夭也。”

·房事宜忌有讲究

古人说“房中之事,能杀人,能生人”,从而说明男女交接之道,顺之者益寿延年,逆者早衰早夭。因此,重视养生之道,就必须在房事生活中了解哪些适宜,哪些忌讳。

元代医学家李鹏飞说:“欲不可绝,欲不可早,欲不可纵,欲不可强。”可以作为房室养生的准则。“欲不可绝”说明了房事的必要性;“欲不可早”论述了早婚的弊端;“欲不可纵”旨在反对放纵情欲;“欲不可强”专指不可强力入房,以防耗精伤肾。这个准则至今仍有实用价值。

古人有三忌:“当避大寒大热,大风大雨,此天忌也;醉饱,喜怒,忧愁,恐惧,此人忌也;山川,神衹,社稷,井灶之处,此地忌也。房事当避此三忌,做到天时地利人和而行之。”《妇人规》说:“寝室交合之所,亦最当知宜忌”,指出卧室要安静,睡床要舒适,被褥床单枕巾要整洁,室内空气要流通新鲜,是房事的必备条件。《素女经》说:“欲合之道,在于定气,安心,和志,三气皆致至,神明统归。”所谓定气、安心,即在房事前宁心安神,泰然稳持,避免烦躁慌张,忧愤妒嫉,忿怒郁闷等情绪。所谓和志,即男女感召,配合默契,性感集中,情意合同,互相激发。《玉房指要》说:“凡御女之道,务欲先徐徐嬉戏使神和意感,良久乃可交接。”这即是现代性医学所谓的“性准备”阶段。今人也应当遵循这样的原则,不要“猝上暴下”。《医心方》说:“年二十,常二日一施;三十,三日一施;四十,四日一施;五十,五日一施;所过六十以去,勿复施泻。”《千金方》说:“人年二十者,四日一泄;年三十者,八日一泄;年四十者,十六日一泄;年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年六十者,即毕闭精,勿复再施也。若体力犹壮者,一月一泄。”实际上房事频率不应有统一标准,因人而异各不相同。一般规律是这样的:新婚燕尔房事较频;婚后数月一般每周2~3次;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步减少到一两周1次;身体较弱者次数更少;夫妻久别重逢房事频率增加乃人之常情,但应适当节制。总之应以不感到疲劳为度。【适劳逸,节饮食】《黄帝内经》说:“饮食有节……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所谓饮食有节,也就是说饮食要有节制,要讲究吃的学问和方法,不能随心所欲。

那么,如何做到“饮食有节”呢?中国居民平衡膳食“金字塔”

首先,要适量。也就是说我们不要吃得太多或太少,要恰到好处,饥饱适中。俗话说:“吃饭要吃七成饱”,就是这个道理。我们都知道,饥饿会影响人体健康,却为什么不能想吃就吃,过量饮食呢?这是因为,人体对饮食的消化、吸收、输布、贮存,主要靠脾胃来完成,若饮食过度,超过了脾胃的负担能力,就会引发多种疾病。《黄帝内经》中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古人更是明确指出了饮食过量对人的危害:“多食之人有五患,一者大便数,二者小便数,三者扰睡眠,四者身重不堪修养,五者多患食不消化。”

其次,要定时。孔子有“不时,不食”的饮食习惯,就是说不到该吃饭的时候,就不吃东西,这是很正确的做法。一日三餐,食之有时,脾胃的生物钟适应了这种进食规律,到该吃饭的时候就会做好消化食物的准备。经常吃零食的人,到了该吃饭的时候,就会缺少饥饿感,勉强塞进些食品,也难以消化。故每餐进食应有较为固定的时间,如《尚书》中所说的“食哉惟时”,这样,脾胃活动才能够协调配合,才可以保证食物被正常地消化、吸收。

中医学认为,一日之中,机体有阴阳盛衰之变,白天阳盛,活动量大,故食量可以适量增多;而夜晚阳衰阴盛,即待寝息,故以少食为宜。清代马齐在《陆地仙经》中提到:“早饭淡而早,午饭厚而饱,晚饭须要少,若能常如此,无病直到老。”因此,遵循“早餐好,午餐饱,晚餐少”的名训,才是益于养生的饮食方式。【谨居处,调情志】

早在《内经》时代,古人已认识到居住环境与健康寿夭的关系。《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说:“高下之理,地势使然也。崇高则阴气治之,污下则阳气治之,阳胜者先天,阴胜者后天,此地理之常,生化之道也……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小大异也。”因此《内经》强调养生应“和于阴阳,安于居处”。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非常重视养生,并列居处法、择地、缔创等专篇阐述,中医历来重视居室卫生,由此可见一斑。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经常受到各种自然因素与环境的限制和影响。中医关于风、寒、暑、湿、燥、火以及阴、阳、风、雨、晦、明六气致病学说,反映了自然环境的变化与健康的密切关系,“顺应自然”是防病延年、保健益寿的重要方法之一。居室养生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包括对居住环境的选择、居室的布置及环境卫生等方法与内容。

·居室环境与养生

空气的质量直接影响健康与长寿。现代研究发现,富含负离子的空气能调节人的大脑皮层功能,振奋精神,消除疲劳。在森林、海滨、乡村等处,空气中负离子浓度较高,在空气污染日趋严重的工业化城市中含量很低,而且还有多种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因此,选择居住环境应尽可能远离空气污染源或污染严重地区。

水是人类生存的必需物质,《吕氏春秋》认为“轻水所,多秃与瘿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显然古人已经认识到饮用水源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择居安家,首先要考虑选择洁净水源而居。

地形一般应选择地势高爽干燥,没有噪音污染,清洁卫生的环境构筑居室,同时应尽可能避免在有放射性物质或对人体有害的矿区生活。

此外,还应该选择阳光充足,绿地覆盖率较高的地域居住。绿地能调节气温、湿度和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能起到防风、降尘、杀菌、降低噪音及缓解神经紧张、消除视觉疲劳等方面的作用。因此,阳光、绿地对身心健康有极大益处。

由于人们对自己的居住环境往往难以自由选择,如城里工作的人,一般无法选择山区、海滨作为居处,可以通过营造适宜的居处小环境来改善其生活的大环境。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绿化,如种植花卉草木、养金鱼水草,不仅可以怡情养性,丰富业余生活,而且还可以改善环境,保护健康。

·居室结构与养生就我国的地理位置而言,房屋的朝向一般以坐北朝南为佳,有“冬暖夏凉”的优点,有利于室内采光、通风及温度、湿度的调节。房间居室不宜太大,也不宜太小,太大不利于保暖,太小妨恬静的浅蓝装饰碍空气的流通,也不利于湿度、温度的调节。一般来说,城市以人均9平方米,农村以人均12平方米为佳。

居室高度应适中,以满足采光要求和空气的自然流通。室高以3米左右为宜。

居室的进深直接影响采光、通风和日照。通常一侧有窗户的房间,进深不宜超过从地面至窗上缘高度的2~2.5倍;两侧有窗的房间,进深度可增至此高度的4~5倍。

居室装饰应方便生活,素雅清洁,不宜奢华。色彩能直接影响人的情绪,如黄色可增加房间的宽阔度,给人以典雅高贵的感觉;嫩绿、浅蓝显得温柔、恬静,使人产生安逸、幽雅感;粉红色会给人以慰藉和温馨的感觉。老年人居室中,床宜低矮稳固,被褥要柔软,可挂上幔帐以挡风避寒,门槛应取消,地板须防滑。

室内污染主要来源于建筑装饰材料、煤气、现代家用电器,如彩电、冰箱、空调的电磁辐射等。故应采取一定的措施,如新装修的房子不要急于入住,要经常开窗通风,使有害物质排散。电器设备应合理安装,安全使用。

第二章 修身齐家——儒家

第一节 爱人以长寿——儒家思想撮要【“三治”】

儒家“三治”,即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

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思想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是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的。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做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仁者爱人】“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就是去爱别人、帮助别人、体恤别人。“仁”还有“忠恕”的意思,“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即好事要与别人分享,不可独占;“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愿做的事也不可强加于人。“仁”还有“克己”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不能私心、欲望膨胀,不择手段。“仁者,爱人”,强调要善待人、友爱人。【儒家思想与中医养生理论】

中医养生理论受儒家天人合一观的影响,从而奠定了中医养生的整体观念;中医养生理论受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认为人体自身须“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内外调和”才能保证人体“邪不能害”,由此提出养生以中和为最佳境界。此外,中医养生理论承袭了儒家重德的哲学思想,提出了自己“德全不危”的养生观。第二节 圣人的教诲【孔子长寿】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被后世历代尊为“圣人”。他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享年73岁。常言道:“人生七十古来稀”,孔子能在战乱的年代得享如此高龄,实在是得益于他的养生之道。·饮食习惯有讲究民以食为天。孔子十分重视孔子饮食对健康与养生的作用。他在《论语·乡党》中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也就是说,饮食要精心制作,不能食用变味变臭变腐的鱼肉,也不能食用色泽、气味不佳或烹饪不当的食物,更不要食用不合时令的瓜果。而且提出,每餐都要加点姜,有益于健康的观点。同时,他强调“食不言,寝不语”的生活习惯。孔子十分明白“食不言”可以使注意力集中,既有助于消化,又可以预防进食过程中呛食等意外;“寝不语”则可以避免睡前过于兴奋,难以入眠。

·精神生活多调节

孔子十分注重精神生活的充实和完美,反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状态,提出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观点,让山编钟水来调节人的情志,使人的心胸开阔,情操高尚。同时,孔子还有很高的音乐造诣,亲自编订了《乐经》,可惜已经失传于世。他喜欢弹奏乐器和唱歌,以怡愫悦性。他在齐国听到“韶”乐,竟“三月不知肉味”;在绝粮于陈地之际,他仍弦歌不绝。如其弟子所说:“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孔子通过音乐达到放松精神、养生延年的效果,值得我们效仿。【“仁者寿”】

·仁者何以寿

仁者寿,谓道德崇高者可以长寿。语出《礼记·中庸》引孔子所言:“故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的观点是儒家养生思想最为集中而典型的体现。这是由于儒家特别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在养生中的作用,主张突出个人养德的主动性,来达到道德自我完善的境界,并认为这是人们得以长寿的基本要素。儒家有“天佑说”、“情志说”等看法,以后者的看法较为科学。现代心身医学理论认为,人是大脑皮层统率的完善生物体。因此,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道德感是人的一种社会性高级情感。自我道德感的满足缓解了情感矛盾,减少了心理冲突,并通过大脑皮层,又给生理机制带来良性影响,从而有益于人的健康。明代吕坤《呻吟语》说:“仁者寿,生理完也。”即“仁者”在形、神诸方面都完全具备了有利于生命延续的全部积极因素。

·养生要有好心态

善是万病之药,善是养生之本,善心就像柔和的水,养育人的五脏六腑,让全身的气血达到平衡。善能让人的心胸宽广,善能让人的心态平和,善能让人远离七情六欲。人善心静,养血益气。一个人真正地做到了向善,他体内的气就会运行通畅,疾病就会远离他。

事物永远是阴阳同存,有积极心态的人看到的永远是事物好的一面,而消极心态的人只看到事情不好的一面。积极的心态能把坏的事情变好,消极的心态能把好的事情变坏。当今时代是悟性的赛跑!积极的心态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心态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论语》养生心得】

·音乐养生疗法

音乐可以通过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来治疗疾病,调养身心。

忧郁的人宜听“忧郁感”的音乐。不管是“悲怆”的“交响乐”还是其他有忧郁成分的乐曲,都是具有美感的。当病人的心灵接受了这些乐曲的“美感”的沐浴之后,很自然会慢慢消去心中的忧郁。这是最科学、也是最易见效的方法。

性情急躁的人宜听节奏慢、让人思考的乐曲。这些音乐可以调整心绪,克服急躁情绪,如听一些古典交响乐曲中的慢板部分为好。

悲观、消极的人宜多听宏伟、粗犷和令人振奋的音乐。这些乐曲对缺自信的人是有乏帮助的。乐曲中充满坚定,无坚不摧的力量,会随着激情洋溢的旋律而洒向听者“软弱”的灵魂。久而久之,会使人树立起信心,振奋起精神,认真的考虑和对待自己的人生道路。

记忆力衰退的人最好常听熟悉的音乐。熟悉的音乐往往是与过去难忘的生活片段紧密缠绕在一起。想起难忘的生活,就会情不自禁地哼起那些歌和音乐;哼起那些歌和音乐,也同样会回忆起难忘的生活。记忆力衰退的人常听熟悉的音乐,确有恢复记忆的效用。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人最适宜听抒情音乐。有实验表明,听一首抒情味很浓的小提琴协奏曲后,血压即可下降1.3~2.7千帕。原发性高血压的病人需要的是平静,最忌讳的是那些有可能使他们听后过于激动的音乐。

产妇宜多听带有诗情画意、轻松幽雅和抒情性强的古典音乐和轻音乐。这样的乐曲可帮助产妇消除紧张情绪而心情松弛、充满信心、减少疼痛感,有利于生产。绝对不宜听那些节奏强烈、音色单调的音乐。

总之,音乐治疗不同于一般的音乐欣赏,它是在特定的环境气氛和特定的乐曲旋律、节奏中,使病人心理上产生自我调节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有氧运动疗法

孔子也重视运动养生,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有氧训练是以增加人体吸入、输送和使用氧气能力为目的的耐力性训练,也是提高机体有氧代谢能力的健身方法。此种训练方法简便、易行,运动方式对技巧的要求不高,易于推行。其运动方式有步行、健身操、游泳、有氧运动自行车、原地跑、登楼梯、跳绳等。人体生理负荷量是由锻炼的强度、训练的次数、每次训练持续时间等决定的,且人体可以自监自控训练,因而安全有效。一般采用中等强度的耐力性训练,对心肺功能有良好作用,可提高负荷量,增加携氧能力,并且对改善机体有氧的分解代谢与合成代谢的进程有促进作用,还可以增加肌肉的收缩力。有氧训练方法较多,但以“库柏训练法”最具有代表性,各种训练水平的人都可采用。第三节 孟子论养生【养浩然之气】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第四代弟子。孟子与孔子的思想被合称为“孔孟之道”。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

孟子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那么,“浩然之气”与我们的养生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又该如何养气呢?

·气有五种元气:是人体中最基本、主要之气。乃由肾中精气、脾胃水谷之气及肺中清气所组成,分布于全身各处。宗气:由清气及谷气相合而成,以贯心脉而司呼吸。营气:谷气之精专部分。旨在化生血液、营养全身。其运行路径有十二经脉(精专营气)以及任督、阳跷、阴跷。孟子卫气:水谷之悍气也。可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

脏腑经络之气:和全身的气一样,是精气清气、水谷之气经肺、脾、肾共同作用而化生。可转化为推动和维持脏腑经络进行生理活动的能量;并可更新充实脏腑经络的组织结构以及生成五脏六腑之精而贮存。

·养气健目功

养气健目功是依祖国医学理论的脏腑学说、经络学说和五轮学说为基础创编而成的专门针对各种疑难眼疾的保健功法,长期习练,可以获得养生明目的效果。它对诸如屈光不正、弱视、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病变、黄斑变性、糖尿病性眼病、各种遗传性眼病、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神经萎缩等疑难眼病,均有一定的保健预防作用。

预备式可以使练功者做到松、静、自然而进入状态。两脚平行,与肩同宽,头正项直,百会朝天,双目垂帘,两唇轻合,舌抵上腭,沉肩坠肘松腕。两臂自然下垂,肘微屈,含胸拔背,松腰塌胯敛臀,两膝放松。头脑清空,排除杂念,呼吸自然平稳。然后慢慢睁开双眼,极目远眺,充分想象眼前辽阔无际的美景。之后,把目光收回,双目垂帘。这时练功者的双眼会有湿润和清亮的感觉。

每个动作做完6次之后,调息一次,采用自然呼吸法。目的是调整呼吸,恢复自然,稍事休息。具体做法是:在预备式的基础上,两臂从体侧徐徐抬起,手心向下,沉肩坠肘松腕,待腕与肩平时,以肘为轴,外旋小臂使手心转而向上,坠肘向内划弧收到鼻与眉之间,手指相对呈按球状由胸前徐徐下落至腹前,两臂自然下垂,恢复预备式。

·清肺润燥食疗方

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所以,养气之中,肺的调护十分重要。秋冬季节,环境干燥,容易损伤肺阴,这就需要我们清肺润燥,滋润肺脏。这里推荐一款价廉味美,不热不寒且疗效良好的“南北杏仁鹌鹑汤”。

材料:鹌鹑2只,猪瘦肉250克,南杏10克,北杏10克,圆肉15克,生姜3片。

制法:南、北杏用开水烫片刻,去衣;圆肉洗净,猪瘦肉洗净,切块;鹌鹑去毛,去肠脏和脚,洗净后斩件。然后一起放置瓦煲里,加入清水800毫升(约8碗水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煲2~3小时,约至400毫升(约4碗水量),调入盐和花生油即可。

本汤是宣肺润肺及止咳喘之饮品,汤中南北杏仁均有止咳平喘的作用,南杏仁长于“补肺润肺燥而止咳喘”,北杏仁能“疗肺气咳嗽上气喘促”,二者合用,润肺燥,降肺气,对肺燥咳喘的疗效更佳。鹌鹑性平味甘,有补肺气的作用。圆肉即龙眼肉,其性平味甘、质润,功能补益心脾、滋养安神,是治疗气血虚弱常用的滋补之品。猪瘦肉能滋阴润燥、健脾益气。生姜和胃除腥。诸物合用,补肺气、润肺燥;降肺气、止咳喘,润而不腻,是润补与宣降同用、补脾与润肺同施之汤品。【平淡尚德,寡欲养心】

·寡欲养心

孟子提倡,要保养良心,减少私欲;保持宽容心,先正己后正人,要与人为善;要守分安常,交品行端正的朋友;要谨严虚心,不自满不骄横。

孟子养心,讲求“仁义礼智”,即做人要常保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孟子还告诉大家,要保持平淡的个人生活,不要刻意追求生活的奢华品质。比如,孟子吃饭,绝不挑剔,常“箪食壶浆”,即使粗茶淡饭也“未尝不饱”。

所有这些,在今天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清心以养心,这对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环境是十分有帮助的。

·寡欲养身“性欲”,是人的各种欲望中很重要的一种。性欲虽不可禁,亦不可纵。

中医房事养生主张节欲保精,既不是禁欲也不是纵欲,而是要求不恣意行房耗损肾精。肾精乃先天之本,肾精充足则五脏六腑皆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防老益寿。男女精血的颐养对于优生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节制房事,一是指不恣情纵欲,二是指注意房事健康。【百病生于气】

气者,一身之主,有气则生,无气则死。

从中医发病学角度来看,疾病的发生取决于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正气是指人体的生理机能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邪能力及康复能力。邪气则指各种致病因素。其中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因素,即在通常情况下,人体正气旺盛,则不易感邪而得病,反之,当人体气机失常,正气相对虚弱,则邪气便可乘虚而入导致发病。

气的失常主要是升降失司、开阖不利,或生化不足、消耗太过等。前者多表现为气滞、气逆、气闭、气乱等气机失调,后者多表现为气虚、气陷、气脱等正气衰少。

情志是机体的精神状态,是人体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况下不会使人致病。但一旦情志过激,超出正常限度,就可致使气机失常。即所谓“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之类。

饮食、劳倦也是通过影响气的异常而致病。饮食不节则损伤脾胃,所谓“饮食自倍,脾胃乃伤”,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受损,脾胃气虚,后天失养,故气血化生不足;“劳则气耗”,劳力、劳神、劳欲过度,可致心、脾、肾之气耗损而产生病变。瘀血、湿浊、痰饮之邪虽为病理性产物,但反过来成为继发性致病因素,导致气郁、气逆、气闭等实证,或虚实夹杂证,而且可以郁而化火,更致气机逆乱,变生诸病,造成临床病变错综复杂。

总之,气机调畅,人即安和,气机失调,人即发病,大凡致病因素均先伤气而发病,故《素问》说:“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张景岳更明确指出:“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无论外感六淫,饮食劳倦,还是七情内伤,皆可导致气的失常而引起疾病。第四节 儒者亦医【荀悦《俗嫌》话养生】

荀悦,东汉著名养生家,早年曾隐居,汉献帝时任黄门侍中等职,与名士孔融等俱在宫中讲学。著有《汉纪》三十篇,《申鉴》五篇及诸论数十篇。其《俗嫌》篇讲述了养生之道,颇能代表儒家的养生观。

其中认为,凡是长寿之人,必是讲求养生大道的人,言行符合天地生生不息的规律;人的爱欲、情绪、四季生活起居应当适中,不宜太过或不及;“致气于关”是长寿的根本;善德和良好《汉纪》书影的情绪主生养,能使人长寿,恶德和不良情绪主消杀,能使人短命;药物多有毒性,故“勿药有喜”,然药不可废,用药当求适宜,不可多服。

这些都是非常有用的养生智慧和原则,值得今人学习。【情淡气和也容易】

情贵淡,气贵和。但如何才能达到情淡气和的境界呢?

顺乎自然——遇事不强求,得则得之,失则失之。

精神快乐——把一切烦恼都抛于脑后,用愉悦的事物充满思想。

静坐定心——精神集中,正本清源,心系一处,放松身心。

退还原位——不要把挫折和失败看得过于严重,退一步海阔天空。

第三章 墨守成规——墨家

第一节 墨守成规,兼爱苍生——简谈墨家思想

墨者多来自社会下层,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尤重艰苦实践,“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则夕弗得”“以裘褐为衣,以跂蹻(草鞋)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生活清苦。墨者可以“赴汤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后转,不后退。墨者中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领导,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例如,巨子腹的儿子杀了人,虽得到秦惠王的宽恕,但他自己仍坚持“杀人者死”的“墨者之法”。

墨家的创始人墨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子死后,墨家学派发生了分化。有相里氏之墨,邓陵氏之墨,相夫氏之墨,活动于战国中后期。在自然观方面,对物质、移动和时空关系做了唯物主义解释,摒弃了墨子的天鬼观念,并把唯物主义哲学和科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认识论上,发扬了墨子墨子重视实践的特点,承认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克服了狭隘的经验论的错误。在政治思想方面,提出了“义,利也”的著名论断,突出了利,把它作为标准和基础解释各种社会问题和道德范畴。

后期的墨家在逻辑论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形成了中国古代第一个比较完整的逻辑体系。后期墨家对概念、判断和推理都做出了较为详细的研究,意识到劳动人民精神生活中也需要艺术。【墨子哲学的基本思想】

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有以下十点:

兼爱。完全的博爱(与儒家的相对,将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的亲人对待方式,扩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

非攻。反对侵略战争(战争对于败者的伤害及伤人命、损其才,是没有意义的破坏行动。而对于胜方而言,仅仅是获得了数座城池与税收,但总的来说伤害与损失是巨大的,所以战争是没有意义的行为)。

尚贤。不分贵贱唯才是举。

尚同。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兴利除弊(有一说法为“上同”,认为天子是百官之首,而百姓听令百官,与上而同,此乃“上同”之意)。

天志。掌握自然规律(有一说法为天子代天行政,并借由“上同”的观念推论出人民以天的意志而行事)。

明鬼。尊重前人智慧和经验(有一说法认为墨家说鬼所为并非迷信,而是希望以神鬼之说使人民警惕,不行邪恶)。

非命。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

非乐。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古代音乐费时耗事,花费甚大,于国家乃无用之事)。

节用。节约以扩大生产,反对奢侈享乐生活。

节葬。不把社会财富浪费在死人身上(儒家的厚葬耗钱财,守丧则需三年,三年过后人虚弱需要人搀扶才能起行,这会影响国家生产力,乃浪费之事)。

此外还有逻辑学等。墨子还是一个杰出的科学家,在力学、几何学、代数学、光学等方面,都有重大贡献,是当时诸子所望尘莫及的。墨家在科学上的成就为众多学者所称赞,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认为:“先秦唯墨子颇治科学。”历史学家杨向奎称:“中国古代墨家的科技成就等于或超过整个古代希腊。”【墨家与儒家】

儒墨两家在当时并称显学,两个学派的弟子甚多,遍布各地。但两派的阶级立场显然不同。孔子旨在维护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墨子则反映正在上升的“农与工肆之人”即小生产者的要求。彼此利益相反,所以两派形成对立面。由于儒墨两家立场不同,社会政治思想亦背道而驰。儒家主张“爱有差等”,墨家则主张“兼爱”;儒家信“命”,墨家则“非命”;儒家鄙视生产劳动,墨家则强调“不赖其力者不生”;儒家“盛用繁礼”,墨家则俭约节用;儒家严义利之辨,墨家则主张“义,利也”;儒家的格言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墨家则“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如此等等。因此,这两家的思想和实践也各有特点。

墨家对儒家的否定在于:儒家不相信天帝鬼神,结果“天鬼不悦”。儒家坚持厚葬,特别是父母去世,子女要守三年之丧,此举浪费民众的财富和精力。儒家“盛为声乐以愚民”,结果只是少数贵族奢侈享受。儒家主张宿命论,造成民众怠惰顺命。

出现以上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儒家和墨家的不同出发点。孔子代表一些传统的力图通过周礼的改良等方式来安定社会的统治者的思想,而墨子反映的是处于社会下层民众的观点。而最后一点则是属于墨家的误解,儒家所说的命,是人力无法控制的某种力量,而除此以外,还有一些方面是人只要努力就能控制的。儒家强调先尽力而为,最后才接受人力所无法改变的部分,这才是“知命”。第二节 从墨家思想看中医学养生【教育启迪心灵】

·重视教育的墨子

墨子以“兼爱”“非攻”为教,同时重视文史知识的掌握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墨子长于教育,除称说诗书外,多取材于日常社会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的经验,或直称其事,或引作比喻,具体生动,较能启发同门弟子的思想,亦较易为其他人所接受。例如他以分工筑墙为喻,教弟子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又如,有二三弟子再向墨子请求学射,他认为国士战且扶人,犹不可及,告诫弟子不可同时“成学”又“成射”。这些例子也说明,墨子教学注意量力,既要求学生量力学习,也要求教者估计学生“力所能至”而施教。只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才能使能力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上,做到可能“成学”者成学,可能“成射”者成射。对教师讲,这也是“因材施教”。至于不允许学生同时既“成学”又“成射”,也具有使学生学习要“专心致志”的意义。

·中医胎教——让宝宝赢在起跑线上

现代社会非常流行的“胎教”一词,其实源于我国古代,最早出现在汉朝。那时胎教的基本含义是孕妇必须遵守的道德、胎教行为规范。古人认为,胎儿在母体中能够感受孕妇情绪、言行的感化,所以孕妇必须谨守礼仪,给胎儿以良好的影响,名为胎教。《大戴礼记·保傅》说:“古者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又说:“周后妃(即邑姜)任(孕)成王于身,立而不跂(不踮脚尖),坐而不差(身子歪斜),独处而不倨(傲慢),虽怒而不詈(骂),胎教之谓也。”《列女传》中记载太任怀周文王时讲究胎教事例,一直被奉为胎教典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孕期有关行为、摄养、起居等各方面之注意事项,如除烦恼、禁房劳、戒生冷、慎寒温、服药饵、宜静养等节养方法,以达到保证孕妇身体健康,预防胎儿发育不良以及防止堕胎、小产、难产等目的。

古时候妇女怀了身孕,睡觉时就不侧着身子,坐席不靠边,不用一只脚站立,不吃有异味的东西。食物切得不正不吃,席子放得不端不坐,眼睛不看邪僻的东西,耳朵不听浮靡颓废的声音。夜晚让乐官吟诵诗歌,讲述正人君子的事迹。这样生下的孩子必定相貌端庄,才智和品德都出类拔萃。所以,女子怀孕时期要时刻谨慎自己的每一个细微的念头,思维纯真温厚没有恶意就会感应善良贤德,思维嗔恨邪恶就会感应不好的事物。

现代中医也认为凡是妇女怀孕后,除了德行操守外,还要注意不要咒骂发怒,不要恶言,不要惊恐,不要过度疲劳倦怠,不要说假话,不要悲伤愁苦,不要吃生、冷、过酸、过热的食物,不要骑马乘车,不要到高的地方去,不要去危险的地方,不要走路太快或小跑,不要吃牲畜的筋腱,不要做针灸治疗。要端正心态,保持正身诚意,心无邪思,还可以时常听读圣贤经典。

古人的教诲是很有道理的。胎儿和婴儿时期的教育,关键是父母双方,母亲本身的作用更是关键中的重点,母亲本身的道德品格和修养对胎儿、婴儿的养育起关键作用。父母是否明理通达,能否起到表率作用,是胎教、婴教和幼教能否得到成功的关键。【恒动观】恒动,就是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中医理论认为: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都处于永恒而无休止的运动之中,“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及其固有属性。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包括生命活动、健康、疾病等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因此,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摒弃一成不变、静止、僵化的观点,这就是华佗之五禽戏恒动观念。

恒动观念的主要内容有:

·生理上的恒动观

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如生命活动的生、长、壮、老、已过程,充分体现了“动”。欲维持健康,就要经常锻炼身体,即“生命在于运动”。又如人体对食物的吸收,津液的环流代谢;气血的循环灌注,物质与功能的相互转化等,都是在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阴阳运动之中实现的,这就是生理上的恒动观。

·病理上的恒动观

中医学以“动”的观念,从病因作用于机体,到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对整个疾病的全过程进行动态观察,发现疾病的病理也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之中。如外感表寒证未及时治疗,则可入里化热,转成里热证;实证日久可转为虚证;旧病未愈又添新疾,新病又往往引动旧病等。另一方面,疾病的病理变化多表现为一定阶段性,发病初、中、末期都有一般规律和特点。例如风温,初期在肺卫,中期在气分,末期多致肺胃阴伤。又如气血瘀滞、痰饮停滞、糟粕蓄积等,都是发病机体脏腑气化运动失常的结果,这就是病理上的恒动观。

·疾病防治的恒动观

疾病过程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一切病理变化,都是阴阳矛盾运动失去平衡协调,阴阳偏盛偏衰的结果。治病必求其本,治疗应以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的动态平衡为基本原则;体现了运用对立统一的运动观点指导临床治疗的特点。中医学主张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就是运用运动的观点去处理健康和疾病的矛盾,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而使之处于生理活动的动态平衡。因此,不断地把握患者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细心分析,随时调整治法及方药,才不致贻误病情。古代中医《脏腑图》

所以,中医学养生及防治疾病的基本思想,均体现了动静互涵的恒动观念。【中医第一哲学观——整体观】

整体观是指从全局考虑问题的观念,整体观,首先是指自然界本身是一个整体,人和其他的生命、生物都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这个整体或某一部分受到损害,那么其他方面也将受到影响,整体则因之破坏。

整体观又是指将生物机体与自然环境、五脏、六腑、五官这些不同层次的系统、组织看成统一的整体,就是指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能着眼于全局的一种心理能力。

在中医学的研究诊断治疗中,每一个或几个机体单元都视为一个整体的观点。它强调研究每一生物元素时,都应将其置于整个生物机体的全框架中,探讨它与其他机体元素以及各种外界条件之间的内在关系和内外联系,由此建立一种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和关系规律。【中医第二哲学观——辨证观】

·治病异同皆因“证”

同病异治,就是同一病证,因时、因地、因人不同,或由于病情进展程度、病机变化以及用药过程中正邪消长等差异,治疗上应相应采取不同治法。《素问·五常政大论》说:“西北之气,散而寒之,东南之气,收而温之,所谓同病异治也。”

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采用同一方法治疗的法则。中医治病的法则,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异病可以同治,既不决定于病因,也不决定于病证,关键在于辨识不同疾病有无共同的病机。病机相同,才可采用相同的治法。

·按证反治得正果

反治法多适用于疾病的征象与其本质不完全吻合的病证。由于这类情况较少见,故反治的应用相对也较少。究其实质,用药虽然是顺从病证的假象,却是逆反病证的本质,故仍然是在治病求本的思想指导下针对疾病的本质而进行的治疗。

热因热用,即以热治热,是指用热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病证。它适用于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证。如格阳证中,由于阴寒充塞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故可见身反不恶寒,面赤如妆等假热之象,但由于阴寒内盛是病本,故同时也见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脉微欲绝,舌淡苔白等内真寒的表现。因此,当用温热方药以治其本。

寒因寒用,即以寒治寒,是指用寒性药物来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病证。它适用于阳盛格阴的真热假寒证。如热厥证中,由于里热盛极,阳气郁阻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起温煦作用,并格阴于外而见手足厥冷,脉沉伏之假寒之象。但细究之,患者手足虽冷,但躯干部却壮热而欲掀衣揭被,或见恶热、烦渴饮冷、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等里真热的征象。这是阳热内盛,深伏于里所致。其外在寒象是假,内热盛极才是病之本质,故须用寒凉药清其内热。

塞因塞用,即以补开塞,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实证。如血虚而致经闭者,由于血源不足,故当补益气血而充其源,则无须用通药而经自来。又如肾阳虚衰,推动蒸化无力而致的尿少癃闭,当温补肾阳,温煦推动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则小便自然通利。再如脾气虚弱,出现纳呆、脘腹胀满、大便不畅时,是因为脾气虚衰无力运化所致,当采用健脾益气的方药治疗,使其恢复正常的运化及气机升降,则症自减。因此,以补开塞,主要是针对病证虚损不足的本质而治。

通因通用,即以通治通,是指用通利的药物来治疗具有通泄症状的实证。适用于因实邪内阻出现通泄症状的真实假虚证。一般情况下,对泄泻、崩漏、尿频等症,多用止泻、固冲、缩尿等法,但这些通泄症状出现在实性病证中,则当以通治通。如食滞内停,阻滞胃肠,致腹痛泄泻,泻下物臭如败卵时,不仅不能止泄,相反当消食而导滞攻下,推荡积滞,使食积去而泄自止。又如瘀血内阻,血不循经所致的崩漏,如用止血药,则瘀阻更甚而血难循其经,则出血难止,此时当活血化瘀,瘀去则血自归经而出血自止。再如湿热下注而致的淋证,见尿频、尿急、尿痛等症,以利尿通淋而清其湿热,则症自消。这些都是针对邪实的本质而论治的。【因势利导】

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向有利于实现目的的方向加以引导。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战国时期,齐国有位名叫孙膑的大将,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用兵如神。当时,魏国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国便派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领兵攻魏。在战斗中,孙膑利用敌人骄傲狂妄、轻视齐军的心理,向田忌献策,他说:“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建议用逐日减灶的计策,伪装溃败逃跑,诱孙膑敌深入。田忌采纳了他的计谋。骄傲的魏军果然中计,大摇大摆地尾随齐军进入一个叫马陵的险恶地带。这时,早已埋伏好的齐兵万弩齐发,一举歼灭魏军。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马陵之战”。

孙膑利用敌人的骄傲心理,诱敌上当,所以取得战役的胜利。中医也很强调因势利导,要求医生根据患者体质、病位等因素而施治。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医古籍《黄帝内经》里就有“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等治疗法则。这里的“轻”、“重”、“衰”、“高”、“下”等都是疾病的“势”,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便是“因势利导”的体现。病在上部较轻浅的,宜轻扬宣散,清代医学家吴鞠通常选用质地较轻、气味较薄的药,即“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治法。古人还根据“其高者,因而越之”的法则,创立吐法,主张服盐汤或用鹅毛刺激喉管引起呕吐,使病邪从上而出。再如,夏秋时令,误食腐败不洁之物,腹泻腹痛,医生亦常因势利导,让病人继续泻下秽臭之物,腹痛、腹泻亦渐好转,若此时止泻,逆其病势,反而有可能加重病情。

孙膑讲的虽然是兵法,但与中医治病原理相通。难怪清代名医徐灵胎认为:“用药如用兵”。他甚至还说“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认为中医的治疗思想贯穿在兵法中,这话颇有几分道理。

第四章 朴素辨证——法家

第一节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辨证的方法论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依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制定各项政策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作出了贡韩非子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人性论】

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比如,打鱼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鱼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历史观】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子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治国术】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时,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驭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而法家精神和实际成就最大的则是李斯,他帮助秦王取得天下,统一中原。第二节 法家的养生启示【脏腑之法——各司其职】《黄帝内经》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养心

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起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小肠与心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相为表里。

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心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

少阴心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以致毛发不泽,面黑如漆。而舌质红可为心火亢,质淡多为心血不足。

养心,从日常饮食上就可以红酒进行调护。素食可以防止心血管疾病。黄豆和豆制品如豆腐有利于心脏健康。鱼类最好与含抗氧化剂的食物同吃(大蒜等)。适量饮用红酒有利于心脏。动物心脏也有滋补心脏的作用,可以适量食用鸡心、猪心等。尽量少吃有害心脏的油炸食品。含大量饱和脂肪的食物不利于心脏,比如牛油、全脂奶等。而含不饱和脂肪的花生酱、花生油、花生果、橄榄油等对心脏有好处。此外,核桃、燕麦、苹果、香蕉、鸭肉等都是对心脏有好处的食品。

·养肺

肺在人体脏腑中位置最高,故称肺为五脏之华盖。因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故又称“娇脏”。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络属于肺与大肠,故肺与大肠相为表里。

肺主气,司呼吸;肺佐心脏,主治节;肺外合皮毛,开窍于鼻。

由于肺主气,合皮毛,所以肺虚则有少气自汗的现象;肺能佐心,主治节,所以吐血,不但治心治血,还要补气摄血。由于肺开窍于鼻,故温病中咳嗽、气喘、鼻煽,为肺热,而要用清肺泄热的方法来治疗。

养肺亦可从饮食入手。银耳,含胶质,润肺生津,对胃、肺、肾均有补养作用;百合,有利尿清热、润燥止咳的作用;核桃,有润肠温肺、补脑益智、乌须黑发、补气养血及补肾强腰的作用;荸荠,又名马蹄,有清热解毒、凉血通便及化痰作用。杏仁,尤其是北杏仁,可润肺平喘,治肠燥或肺热燥咳。

·养肝

肝是身体内以代谢功能为主的器官。肝与胆相为表里。

肝藏血,主谋虑;肝之充在筋,其华在爪;肝开窍于目。

肝血不足则爪甲枯脆不华,目无所见,如夜盲症,筋络屈伸不利,甚至动风挛急。

养肝也要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首先,情绪要稳定平和,保持心情愉悦,不宜过于愤怒。其次,睡眠要保证优质。人卧则血归于肝,养肝血重点在晚上睡觉的时候。另外,饮食忌辛辣,需清淡。保护肝脏,总的营养原则是适量摄入蛋白质、少量脂肪、丰富的维生素。蛋白质必不可少,但不要过多,可以吃一些瘦肉、鱼类、乳类、花生、豆类等。高脂肪会增加肝脏的负担,吃得太多还会导致脂肪肝,人们日常饮食宜选择低脂肪、低胆固醇的食物。燕麦含极丰富的亚油酸和丰富的皂甙素,可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

此外,运动适度,不过度疲劳也对肝有养护作用。

·养脾

脾主运化,脾运化水谷精微,输布津液,把食物的精华送到全身,并且能运化水湿浊气排泄于体外。脾统血,脾有统摄血液的功能,所以说脾藏营,而脾又借血的营养以司运动。

脾主肌肉,其荣在唇;而脾又为统血之脏,所以口唇的红润和淡白,可以表示脾血的盛衰。脾虚则血失统摄,而有便血、崩漏等,以致口唇淡白不华,治疗就要用补脾摄血之法。且脾能运化精微,以及运行水湿使之外出。若脾不运精,湿邪困滞,治疗就必须温运脾阳。山药养护脾胃,首先要饮食适度,不宜过饱贪多。“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如要养生,吃饭一定要注意不能暴饮暴食,更不能饥饱不均。其次,有计划地运动和按摩也是养脾的一种方法。按摩中焦和膻中穴有助于脾胃的调养。肚脐附近是脾脏功能区,可以适当的轻轻揉按,帮助消化。孩子腹痛、腹泻是因为脾气虚而引起的可以推拿脐腹,另外,应当多摄取利脾胃、助消化的食物。古人养脾胃重点在于调摄,食疗是最常用的。补益脾气的食物有很多,如薏米、小米、山药等。

·养肾

肾在现代医学中属于泌尿系统的一部分,负责过滤血液中的杂质、维持体液和电解质的平衡,最后产生尿液经由后续管道排出体外;同时也具备内分泌的功能以调节血压。

肾藏精,其华在发;肾主骨生髓,通于脑;肾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

肾虚精少,就有头昏、脑转、耳鸣、健忘、失精的症状,治疗也就要补肾填精。肾又为水脏,有司开阖排泄的作用,因此肾病可致水肿病变,治当温肾分利。

为了补养肾脏,可以在饮食上多加注意。山药,为中医“上品”之药,除了具有补肺、健脾作用外,还能益肾填精,凡肾虚之人,宜常食之。干贝,又称江珧柱,能补肾滋阴,故肾阴虚者宜常食之。鲈鱼,既能补脾胃,又可补肝肾,益筋骨。栗子,除有补脾健胃作用外,更有补肾壮腰之功,肾虚腰痛者最宜食用。枸杞子,具有补肾养肝、益精明目、壮筋骨、除腰痛等功用,久服能益寿延年,尤其是中年女性肾虚之人,食之最宜。何首乌,有补肝肾、益精血的作用,凡是肾虚之人头发早白,或腰膝软弱、筋骨酸痛,或男子遗精、女子带下者,食之皆宜。

已经患有肾病或需要特别注意养护肾脏的人,应忌吃或少吃荸荠、柿子、生萝卜、生菜、生黄瓜、生地瓜、西瓜、甜瓜、洋葱、辣椒、芥菜、丁香、茴香、胡椒、薄荷、莼菜、菊花、盐、酱、白酒等。【治病之法——理法方药】

·辨证论治

理法方药,是中医学关于诊断与治疗操作规范的四大要素。辨证论治是理法方药运用于临床的过程,成为中医学的基本特色。理,是指根据中医学理论对病变机理作出的准确的解释。法,指针对病变机理所确定的相应的治则治法。方,是根据治则治法选择最恰当的代表方剂或其他治疗措施。药,指对方剂中药物的配伍及其剂量的最佳选择。

·治病必求于本“治病必求于本”,指治疗疾病时需寻找发病根本原因,从根本上治疗。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治疗疾病时必须追究疾病的根本原因,也就是采用其阴阳的偏盛偏衰。

例如:头部昏晕而痛,肢麻,肉跳,虚烦,夜寐不安,面部烘热,口干,舌质红,脉弦而细。这是肝阴不足,肝阳上亢的表现,须滋阴潜阳,养血柔肝,用生地、白芍、当归、何首乌、菊花、牡蛎、珍珠母等药。

又如食物不化,呕吐清水,大便水泻,舌淡苔白,脉沉细,这是脾胃阳虚,当温脾胃之阳,用“温中散寒”法。【用药之法——君臣佐使】

·用药配伍有主次

君臣佐使,系方剂配伍组成的基本原则。《素问·至真要大论》曰:“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组成方剂的药物可按其在方剂中所起的作用分为君药、臣药、佐药、使药,称之为君、臣、佐、使。君指方剂中针对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指辅助君药治疗主证,或主要治疗兼证的药物。佐指配合君臣药治疗兼证,或抑制君臣药的毒性,或起反佐作用的药物。使指引导诸药直达病变部位,或调和诸药的药物。以治疗伤寒表证的麻黄汤为例,麻黄发汗解表为君药,桂枝助麻黄发汗解表为臣药,杏仁助麻黄平喘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寻常食品巧养生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食品看似十分寻常,却也有很好的养生保健、治病疗疾的作用。

饴糖,味甘,性温,入脾、胃、肺经,有缓中补虚、生津润燥之功。治劳倦伤脾、里急腹痛、肺燥咳嗽、吐血、口渴、咽痛、便秘。但脾胃湿热、中满呕哕者不宜。源于《伤寒论》的中医名方“小建中汤”,便是以饴糖为君药补中缓急,配以桂皮、生姜温中助阳,白芍、甘草、大枣缓急止痛,调和肝脾。用于治疗肝脾失调、里急腹痛、喜温喜按,或虚劳、气血不足、心悸不宁、面色无华。

蜂蜜,能改善血液的成分比例,促进心脑和血管功能,因此经常服用对于心血管病人很有好处。常食蜂蜜对肝脏有保护作用,能促使肝细胞再生,对脂肪肝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食用蜂蜜能迅速补充体力,消除疲劳,蜂蜜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蜂蜜还有杀菌的作用,经常食用蜂蜜,不仅对牙齿无妨碍,还能在口腔内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蜂蜜还能治疗中度的皮肤伤害,特别是烫伤,将蜂蜜当做皮肤伤口敷料时,细菌无法生长。失眠者在每天睡觉前口服1汤匙蜂蜜加入1杯温开水后,可以帮助尽快进入梦乡。蜂蜜还可以润肠通便,只要是天然成熟的真正蜂蜜都有润肠通便的效果。

洋槐蜜性清凉,有舒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防止血管硬化、降低血压等作用,临睡前服用能起到催眠作用,常服本品能舒缓人的情绪,达到宁心安神效果。紫云英蜜有清热解毒、祛风明目、补中润澡、消肿利尿之特殊功效。对风痰咳嗽、喉痛、火眼痔疮等有一定的辅助疗效,是虚火旺盛人士之保健佳品。桉树蜜能抗菌消毒,预防流行性感冒,治疗咽喉发炎。野菊花蜜也称为排毒蜜,能排毒养颜,消炎祛痘,是消除口腔溃疡、无名疮毒,祛除青春痘的保健美容佳品。

生姜,味辛,微温,归肺脾胃经,为芳香性辛辣健胃药,有温暖、兴奋、发汗、止呕、解毒等作用,特别对于鱼蟹毒,半夏、天南星等药物中毒有解毒作用。适用于外感风寒、头痛、痰饮、咳嗽、胃寒呕吐;在遭受冰雪、水湿、寒冷侵袭后,急以姜汤饮之,可增进血行,驱散寒邪。

用于解表。生姜主要为发散风寒,多用于治疗感冒轻症,煎汤,加红糖趁热服用,往往能得汗而解,也可用做预防感冒药物。生姜发汗作用较弱,常配合麻黄、桂枝等同用,作为发汗解表辅助的药品,能增强发汗力量。作为止呕要药,生姜可单独生姜应用,主要治疗胃寒呕吐,也可治疗胃热呕吐,配合半夏、竹茹、黄连等同用。用生姜解鱼蟹毒,可单用或配紫苏同用。

夏季适当多食生姜,可以预防腹痛腹泻、伤风感冒和腰肩疼痛。生姜还是助阳之品,自古以来中医素有“男子不可百日无姜”之语。

香菜,亦称“芫荽”。主治风寒感冒、麻疹透发不畅、食积、脘腹胀痛、呕恶、头痛、牙痛、脱肛、丹毒、疮肿初起、蛇伤等症。本品辛温香窜,内通心脾,外达四肢,辟一切不正之气,为温中健胃养生食品。日常食之,有消食下气,醒脾调中,壮阳助兴等功效,适宜于寒性体质。胃弱体质以及肠腑壅滞者食用,可用来治疗胃脘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小儿出疹痘,可取香菜制成香菜酒擦皮肤,或水煎,趁热熏鼻,或蘸汤擦面及颈部,可以加速疹痘发出,如已出者则应停止使用。亦可与橘皮、生姜共入粳米粥内,制成香菜粥,可增强散寒止痛、健胃消食的功效,常用于治风寒头痛、胃弱食滞等症。高血压患者,可用鲜香菜10克,加葛根10克水煎服,早晚各1次,每次服50毫升,服10天为1个疗程,对治疗高血压有辅助疗效。

第五章 因人制宜——名家

第一节 逻辑游戏——名副其实的哲学

名家,战国时诸子百家之一。以正名辨义为主,主要代表为邓析、惠施、公孙龙等。《庄子·天下》中有名家辩辞的记录。《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名家苛察缴绕……故曰‘使人俭而善失真’。”《汉书·艺文志》记载:“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梁启超在其《论诸家之派别》也说:“名家言起于郑之邓析,而宋之惠施及赵之公孙龙大昌之。”【两大学派】

名家萌芽于春秋末期,郑国大夫邓析为先驱。作为一个学派,名家并没有共同的主张,仅限于研究对象的相同,而各说差异很大。主要有“合同异”和“离坚白”两派。

·合同异

所谓“合同异”,即认为万物之“同”与“异”都是相对的,皆可“合”其“同”“异”而一体视之。该派以宋国人惠施为代表。惠施提出著名的“历物十事”,即“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泛爱万物,天地一体”等十个命题。

·离坚白

如果说“合同异”强调事物的统一性,那么“离坚白”则强调事物的差异性。

所谓“离坚白”,即认为一块石头,用眼只能感觉其“白”而不觉其“坚”,用手只能感觉其“坚”而不觉其“白”。因此“坚”和“白”是分离的、彼此孤立的。该派以赵国人公孙龙为代表,“白马非马”“坚白石二”等命题即由其提出。

战国末期,后期墨家对二者的片面性有所纠正,提出了“坚白相盈”的观点,荀子亦强调“制名以指实”。【两大代表】

·惠施

惠施,宋国人,是名家的代表人物。他在魏惠王后元元年到十三年(公元前334~前322年)间做魏的相国,主张联合齐、楚,尊齐为王,以减轻齐对魏的压力,曾随同魏惠王到齐国的徐州,朝见齐威王。他为魏国制定过法律。到公元前322年,魏国被迫改用张仪为相国,把惠施驱逐到楚国,楚国又把他送到宋国。到公元前319年,由于各国的支持,魏国改用公孙衍为相国,张仪离去,惠施重回魏国。

惠施也和墨家一样,曾努力钻研宇宙间万物构成的原因。据说,南方有个奇人叫黄缭的,曾询问天地不塌不陷落以及风雨雷霆发生的原因,惠施不假思索,立刻应对“遍为万物说”(《庄子·天下篇》)。庄子曾说惠施“以坚白鸣”(《庄子·德充符篇》),批评惠施“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终”(《庄子·齐物篇》)。可知惠施的论题,主要的还是有关宇宙万物的学说。他的著作已经失传,只有《庄子·天下篇》保存有他的十个命题。

惠施把一切事物看做处于变动之中,例如说:“日方中方睨(侧斜),物方生方死。”太阳刚升到正中,同时就开始西斜了;一件事物刚诞生的同时,又走向死亡了。这种看法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了事物矛盾运动的辨证过程。但是他无条件地承认“亦彼亦此”,只讲转化而不讲转化的条件,这样就否定了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不免陷入到相对主义的泥坑中去。

·公孙龙

公孙龙,相传字子秉,赵国人,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20年至公元前250年间,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的生平事迹已经无从详知。他可能较长时间作平原君的门客。《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说:“平原君厚待公孙龙”。约于公元前248年至前279年间,公孙龙曾从赵国带领弟子到燕国,据《吕氏春秋·应言》载,是为了说燕昭王以“偃兵”。公孙龙又曾游魏,与公子牟论学。另据《吕氏春秋·审应览》载,公孙龙曾在赵国与赵惠文王公孙龙论偃兵。

公孙龙还善于辩论。《公孙龙子·迹府》记载,公孙龙与孔穿在平原君家相会,谈辩公孙龙的“白马非马”。晚年,齐使邹衍过赵,平原君使与公孙龙论“白马非马”之说,公孙龙由是遂诎,后不知所终。公孙龙的主要思想,保存在《公孙龙子》一书中。《汉书·艺文志·名家》有《公孙龙子》十四篇,今存六篇。《迹府》,是后人汇集公孙龙的生平言行写成的传略。其余五篇是:《白马论》《指物论》《通变论》《坚白论》《名实论》,其中以《白马论》最著名。第二节 从名家思想看中医学养生——含有辨证因素的观察和分析

惠施的十个命题,主要是对自然界的分析,其中有些含有辨证的因素。他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大一”是说整个空间大到无所不包,不再有外部;“小一”是说物质最小的单位,小到不可再分割,不再有内部。这和后期墨家一样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微小的不可再分割的物质粒子所构成。万物既然都由微小的物质粒子构成,同样基于“小一”,所以说“万物毕同”;但是由“小一”构成的万物形态千变万化,在“大一”中所处的位置各不相同,因此又可以说“万物毕异”。在万物千变万化的形态中,有“毕同”和“毕异”的“大同异”,也还有事物之间一般的同异,就是“小同异”。他把事物的异同看做相对的,但又是统一在一起的,这里就包含有辨证的因素。【实同名异看中药】

·从药之名察药之实

中药的命名大多都有规律可循,一般是根据药物的产地、生长特点、药用部分、功效、气味、形态、颜色等诸方面的特征,单独或综合起来命名的。

1.以产地命名

如川芎、川贝等,皆因主产于四川而得名;广藿香、广木香产于广东;建曲产于福建;云茯苓产于云南。还有蜀椒、杭菊、浙贝、阿胶,皆因产地而得名。

2.以生长特点命名

如半夏,农历五月间成熟,恰巧是夏季过一半,故得其名;夏枯草因每到夏至便萎谢而得名;忍冬藤因经冬不凋而得名;冬虫夏草因其冬为虫、夏为草,成虫体与菌座相连而得名。

3.以药用部分命名

植物以花入药的有菊花、洋金花、旋覆花等;以子入药的有莱菔子、菟丝子、枸杞子等;以叶入药的有艾叶、苏叶、淡竹叶、侧柏叶等;以藤入药的有海风藤、夜交藤、鸡血藤等;以根入药的有葛根、芦根、山豆根等;以皮入药的有秦皮、五加皮、地骨皮;以木质部分入药的有苏木、竹茹。以动物药用部分入药而命名的有蝉蜕、牛黄、鳖甲、龟板、鹿茸。矿石入药的则有朱砂、赭石、滑石等。

4.以药物功效命名

防风能治诸风头痛;泽泻能泄利水湿;益母草能治妇科病;千年健能“祛风延年”;远志能益智安神强志;骨碎补能活血壮筋、续骨疗伤等。

5.以气味命名

有酸味的酸枣仁、甜味的甘草、苦味的苦参、辣味的细辛皆以味而得名;五味子因其“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五味俱全故而得名;鱼腥草因其叶具有鱼腥味而得名;麝香、丁香、藿香、降香均以香味而得名;臭牡丹、臭茉莉、臭梧桐则以臭味而得名。

6.以形态命名

如植物药牛膝,因其茎节粗而膨出,状似牛的膝关节而得名;白头翁则以其“近根处有白茸,状似白头老翁”而得名;狗脊的根上有金黄色的茸毛,酷似狗脊而得名。其他如马兜铃、连金毛狗脊翘、两面针、八角莲、木蝴蝶、七叶一枝花等也皆以形态而得名。

7.以颜色命名

许多中药具有各种天然的颜色,因此,药物的颜色也成了药名的来源之一。如红色的有红花、赤芍、丹参等;黄色的有黄柏、黄连、黄芩、大黄等;青色的有青皮、青蒿、青黛、大青叶等;白色的有白术、白芷、白薇、白芨等;黑色的有黑豆、黑丑、黑芝麻等;紫色的有紫草、紫花地丁等。

另外,有些中药的别名也颇耐人寻味。甘草有调和诸药的功效,尤似和事的国老,故又称“国老”;大黄泻下作用猛烈,功大力专,好似勇猛无敌的将军,故也称“将军”;其他如灶心土称“伏龙肝”,花生衣称“凤凰衣”等,也富有情趣。

·实同名异效不同

1.生地与熟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