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学知识百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4 07:15:31

点击下载

作者:周广双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地学知识百科

地学知识百科试读:

前言

地球是上百万种生物的家园,也包括我们人类。地球是目前人类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我们必须认识地球,爱护地球,具有保护地球家园的意识,以回报地球母亲的无限恩赐。

地理则是指地球表面环境中各种的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的关系等。地理环境空间广大,地理事物多种多样,地理关系错综复杂。我们每天享受着地球所带给我们的一切,然而又有谁能够清楚地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是的,地球所隐藏的奥秘,那简直是无穷无尽。从地表到地核,从沙漠到海洋,从高山到河流,真是无奇不有,怪事迭起,奥妙无穷,神秘莫测,许许多多的难解之谜简直不可思议,使我们对自己的生存环境是捉摸不透。破解这些谜团,就有助于我们人类社会向更高层次不断迈进。

地球奥秘是无限的,科学探索也是无限的,我们只有不断拓展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发现更多的丰富宝藏,破解更多的奥秘现象,才能使之造福于我们人类的文明,我们人类社会才能不断获得发展。

为了普及科学知识,激励广大读者认识和探索地球的无穷奥妙,我们根据中外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辑了这套《地理科学丛书》,主要包括地学、地球、地理、海洋、探险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很强系统性、科学性、可读性和新奇性。

本套作品知识全面、内容精炼、图文并茂,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能够培养我们的科学兴趣和爱好,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启发性和知识性,是我们广大读者了解科技、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素质、激发探索和启迪智慧的良好科普读物,也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海拔8848.13米,耸直在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的群峰之间,山势雄伟。天气晴朗时,在离山峰20千米的地方,也能望见它那巍然挺拔的雄姿。

这个世界最高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中段、中国西藏自治区和邻国尼泊尔的边界上。喜马拉雅山脉全长2400多千米,横贯在青藏高原南部边缘,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平均高度近海拔6000米,高峰林立。珠峰是山峰中的老大。珠穆朗玛峰像一座巨型的宝塔,到处是悬崖陡壁。因为地势高,因此氧气稀薄,天气多变,常常刮暴风、下大雪。积雪成冰,终年不化,晶莹绮丽。厚厚的冰沿着山坡缓缓地流动,形成冰川。珠穆朗玛峰地区冰川分布广泛,仅仅在北坡中国境内就有200多条,面积有700多平方千米。由于珠穆朗玛峰地区纬度低,阳光强烈,在阳光的强烈照射下,冰面不规则地融化,出现了许多奇丽的景观。冰蘑菇,它是大百块被细细的冰柱支撑着形成的,有的可高达5米。连接着两个陡坎的巨大冰块叫做冰侨,它好像一条晶莹的纽带。陡峭直立的巨大冰块叫做冰墙,好像一面屏风,阻挡着人们前进的道路。最奇异的要算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了。像宝塔一样高耸的冰块就叫做冰塔,而众多冰塔聚集在一起好像森林就叫做冰塔林。珠穆朗玛峰北坡绒布冰川上,有5.5千米长的冰塔林带。乳白色的冰塔拔地而起,一座连一座,高达几十米。有的像威严的金字塔;有的像肃穆的古刹钟楼;有的像锋利的宝剑,亘刺蓝天:有的像温顺的长颈鹿在安详漫步,个个晶莹夺目。进入冰塔林就像进入仙境一般。

珠穆朗玛峰并不是自古就雄踞地球之巅的。从珠穆朗玛峰顶采回的岩石标本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这里过去曾经是在海平面以下,只是近200万年才逐渐露出海面,并且不断升高,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科学家还发现,珠穆朗玛峰今天仍在继续缓慢升高。

欧洲的“脊梁”——阿尔卑斯山

阿尔卑斯山是欧洲最高大的山脉之一,山势非常雄伟,许多山峰终年被积雪覆盖着。它西起法国的地中海沿岸,经过意大利的北部,瑞士、德国的南部,向东到奥地利,像一条巨蛇绵延1200千米,平均海拔在3000米左右,主峰在法国和意大利之间,叫做勃朗峰,海拔4800多米。阿尔卑斯山由于山脉绵长,又相当高峻,尽管与亚洲的喜马拉雅山相比要逊色得多,但是,在平均海拔只有300米的欧洲大陆,它却显得特别挺拔,所以,人们称它为欧洲的“脊梁”。

阿尔卑斯山大约在4000万年前才开始从海洋变成陆地,并逐渐抬升成为高大的山脉。近200万年以来,阿尔卑斯山曾几次被厚厚的冰层覆盖,直到现在还有1200多条冰川。由于冰川的侵蚀,形成了突兀的峭壁和尖锐的山峰。阿尔卑斯山区还有许许多多的湖泊,它们是由于冰川把山体侵蚀成洼地而后积水形成的湖泊,叫做冰蚀湖。例如,瑞士境内的日内瓦湖、苏黎世湖等在世界上都是有名的冰蚀湖。

阿尔卑斯山区每年的降水量很多,一般都有1200毫米~2000毫米,海拔3000米左右的地区全年降水量有2500毫米。欧洲的莱茵河、多瑙河等许多重要的河流都发源于这里。这些著名的河流哺育了欧洲的文化,曾经让无数的文学家、作曲家和诗人倾倒。根据莱茵河中有宝藏的民间传说,德国作曲家瓦格纳创作出歌剧《尼泊龙根的指环》;由于多淄河的秀丽,引发了奥地利音乐大师约翰·施特劳斯的创作激情,写出了《蓝色多瑙河》这首不朽的世界名曲。

黄山峻峰千古一奇

黄山位于中国安徽省的南部,主峰的海拔高度1873米,比周围高出1400多米。黄山的名字传说是由于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游览这座山而得来的。黄山是一座秀丽无比的名山,它同时具有泰山的雄伟、华山的峻峭、峨嵋山的清秀、恒山的浑厚,更有雁荡山的巧石、阳朔的峰林、丹霞的崖谷、嵩山的锐峰、衡山的烟云、庐山的飞瀑、五台山的平顶和贡嘎山的冰川。黄山美景举世闻名。明代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游过黄山以后赞美道:“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意思是说,看过了五岳(中国古代称泰山、华山、嵩山、衡山和恒山为五岳)其它的山就可以不看了,而看过黄山连五岳也可以不看了。所以黄山历来被称为天下第一山。

黄山是由巨大的花岗岩组成的。2.3亿年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经过多次地壳运动,特别是在1.4亿年前,由于地壳内部的岩浆的活动,形成了这个巨大的花岗岩体。起初这个花岗岩体埋藏在地下,后来随着地壳的上升,覆盖在上面的岂石被风化剥蚀掉,花岗岩体像笋尖一样冒出地面。由于花岗岩石天然生成很多不同方向的裂隙,天长日久沿着裂隙,大自然把这个巨大的花岗岩体雕琢成一座座陡峭的山峰,再加上各部分上升的程度不一样,造成了岩石的断裂,从而形成了悬崖峭壁、深沟峡谷。

云海是黄山的一种奇景。黄山的云是海拔2500米以下的低云和地面上的雾气。这种云的厚度大约在几十米到三四百米,云块均心,云的顶面整齐。每年11月份到第二年的5月份,是黄山观赏云海的最佳季节,站在高处观看,云海就像大海里的波涛。黄山的另一种奇景是,到处都可以看到奇妙的山石和怪异的松树。古怪离奇的松柏是由黄山的自然环境所造成的。这些松柏有的生在危崖上,有的长在石缝中,有的是从悬崖峭壁中破石而出。黄山上的奇峰异石生出奇松怪柏,构成了黄山奇妙的仙境。

险峰陡崖“西岳”华山

在中国的名山中,泰山、华山、嵩山、衡山和恒山一起被称为“五岳”。华山被称为“西岳”,也叫做太华山。它位于中国陕西省的华阴县南。它的北边是咆哮的黄河和富饶的“八百里秦川”,南边背靠绵延起伏的秦岭。它的主峰就像一块巨石,直刺蓝天,四面陡立,好像刀劈一样笔亘,以陡峻和雄险而闻名,历来有“华山天下雄”的说法。中国古代的著名地理著作《山海经》上说,太华之山,高五千仞(一仞约等于2.3米),削成四方,远望若华状,故名华山。(古代花、华意义相通;这两句话说出华山几座山峰分布如花蕊的形态。)有人说,华山的名字起于山顶上的莲花池。不管怎样说,华山的名字和它的高峻有密切的关系。华山有五座山峰,分别是东面朝阳峰,南面落雁峰,西面莲花峰,北面五云峰,中间玉女峰,这五座山峰的海拔高度都在2000米以上。

华山是典型的由于花岗岩被侵蚀而形成的山,是经过漫长的地壳变动形成的。大约在距离现在1.4亿年到0.7亿年前的时代(在地质历史上叫做白垩纪),华山所在的秦岭地区发生过强烈的地壳运动。华山就是地壳运动形成的一个巨大岩体:东西面积约150平方千米。后来,华山北面的渭河谷地不断陷落,山地不断抬升。它周围的山地是由片岩组成的,抵抗侵蚀的能力没有花岗岩大,经过千百万年,较松软的片岩被侵蚀掉,留下坚硬的花岗岩高高耸立在山地之上。

由于华山地势陡峻,难以攀登,想要上山只有沿着切割华山的瀑流沟谷——华山峪攀登,别的地方都行不通。这条小路上下几乎垂直,民间有“自古华山一条路”的说法。战国时,秦昭王曾经下令,架设钩梯攀登华山。但是,直到唐代和宋代,华山还没有真正的登山道路,就连历代的帝王也无法上山举行封禅活动,只能改在山脚下的西岳庙举行。到了明代和清代时,沿着华山峪,架起了铁索,修筑了山路。

民间传说唐代的著名文学家韩愈,曾经历尽千辛万苦,登上了华山的苍龙岭,当他回头看到那光滑无依的陡峻山脊和岭下的万丈深渊时,顿时心里害怕,两腿发软,发狂痛哭。他认为再也不可能安全下山了,随手写了遗书投到崖下,然后就再也不肯挪动一步。后来是别人用酒把他灌醉,再把他的眼睛蒙上,方把他弄到山下。现在苍龙岭逸神岩上,还刻着“韩愈投书处”几个大字,成为华山的一大趣谈和古迹轶事。

五大连池火山群

火山是一种剧烈的地球外壳的变动。它是由地球内部炙热的岸岩浆,从地球外壳的比较脆弱的部分喷出地表而形成的。火山爆发带来的危害是极大的。每当火山爆发时,烟雾直向高空腾起,再向四周弥散开来,遮满了天空,连太阳也显得黯然无光。地球上的火山数量很多,近400年来喷发过的火山不少于500座。火山可以分为活火山、休眠火山和死火山等三种类型。活火山就是有历史记载以来经常或者周期性喷发的火山;在有历史记载以来曾经喷发过,以后虽然长期没有喷发,但是有迹象说明和能重新喷发的火山叫做休眠火山;而没有迹象说明可能重新喷发的火山就叫做死火山。

中国黑龙江省的五大连池火山是休眠火山。它最早在70万年前喷发过,最后一次喷发是在1719年~1721年间,此后至今200多年它一直在“睡觉”。五大连池火山是一个火山群,有14座火山,面积有600平方千米。在火山群中央的大黑山上瞭望,可以看到14座火山坐落在一片平原上,好像海洋中的14座岛屿。14座火山形态各不相同,大小高低也不一样,千姿百态。火山群中有5个明镜似的湖泊,那是火山喷发出的岩浆阻塞河道而形成的堰塞湖,五大连池由此得名。五大连池火山群被科学家称为“天然火山博物馆”。由于火山喷发距离现在时间不长,火山地区地面还十分清晰地保留着当年熔岩流动时形成的各种形态,如石蟒、石绳、石鼻、暗道、空洞。它向旅游者提供火山爆发的可靠证据。火山熔岩形成的奇特景观,有的像卧虎、走兽,有的像蘑菇、笔架,可以同桂林山水相媲美,具有很高的观赏性。五大连池总面积有18平方千米。虽然每年10月底到第二年5月湖水结冰,但是,夏天湖水清澈,微波荡漾,湖光山色,异常美丽。

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山水,是指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的漓江一带,是一种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这里的石灰岩被水溶蚀成浑圆的丘陵地,山水秀丽,风景如画。

广西漓江两岸的桂林、阳朔一带,奇异的山峰绵延排列,而且这些山峰忽隐忽现,有的像竹笋、刀剑,有的像武士、老人,有的像大象、猛虎。这里的地下还有大量的暗河、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等。大自然的神工鬼斧使地上、地下共同构成了一幅幅奇妙的画卷。山清水秀的景色被称为“桂林山水甲天下”(意思是天下最好的山水)。其中,阳朔一带更是美丽动人,更胜过桂林,有“阳朔山水胜桂林”之说。著名的象鼻山就好像大象的鼻子一样,是非常吸引游客的游览景点。

桂林山水是流水长年累月溶蚀石灰岩中的碳酸钙而慢慢形成的,属于喀斯特地貌。总的来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海拔300米~400米的山峰,是在离现在7000万年前到2500万年前至200万年前形成的;海拔高度在210米~230米的山峰形成于200万年前到100万年前,而岩洞内的钟乳石、石笋和石柱则是100万年以来逐步形成的。

为什么漓江沿岸喀斯特地貌特别发达?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这里广泛地分布着厚度大、纯度高的石灰岩,为这种地貌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二是这里温度高,雨量大,为喀斯特地貌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科学家最早在欧洲巴尔干半岛的喀斯特高原对这种地貌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所以就用这个高原的名字“喀斯特”来命名这种地貌。

桂林山水的特色是桂林和阳朔的峰丛和峰林伴随着漓江。喀斯特地貌发肓到鼎盛时期就留下峰丛峰林等石灰岸被溶蚀的残余部分。由于它的典型代表性,中国的许多学者将这种峰丛峰林伴湖溪的喀斯特地貌称为“桂林山水”,这种用汉语拼音命名独特的地貌的做法,已逐渐为国际地理学界所接受。

风力吹成的雅丹

“雅丹”是干旱地区一种被风力吹蚀的特殊丘陵地。这些地区干旱少雨,一年到头都刮着强劲的西北风,地面比较松软的物质被吹走,只留下比较坚硬的物质。长时间相同方向的风吹,地面形成平行的、顺风向的残丘,这就是雅丹地形。雅丹丘陵广泛地分布在中国青海省的柴达木盆地和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罗布泊,其中以罗布泊的最典型。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陡壁的山丘”。

一般来说,雅丹有长条状的垄冈和洼地相间排列着,与风向平行,垄冈与洼地之间的高差大约在2米~3米,垄冈的顶部大多是比较坚硬的沙质黏土层,垄冈下部是松散的砂层和坚硬的土层。在罗布泊宽阔的雅丹地形上,疏散地分布着残留的风蚀冈阜,开头有点像鱼的脊背,全部朝向同一方向。冈阜顶部有盐结块,从远处看是一个个白色的丘陵,俗称“白龙堆”。还有一些顶部平坦、侧壁陡立、外形长条状或垄冈状的小丘,相对高度有10米~20米。这些大大小小的土丘组合在一起,就好像是荒废城市的残余墙壁,这就是传说中的“龙城”,但“城”里却看不到炊烟,甚至没有生命。

雅丹地形所在的地区干旱缺水,很少有植物生长,人也无法在这种地区生存。在这些地区,除了一片残丘外,看不到任何生机。在雅丹地区行走就像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迷宫,而且,即使乘汽车行走一天的路程也见不着一个人。

汹涌澎湃亚马孙河

亚马孙河发源于南美洲最高大的安第斯山脉,从山上流出的涓涓溪流,汇入一些河流及湖泊水,沿路接纳1000多条支流,成为一条滚滚大河。亚马孙河自西向东横贯在南美洲北部的亚马孙平原上,最后注入大西洋。亚马孙河全长6400多千米。在它的支流中,长度超过1500千米的就有17条。如此数量众多的支流,当然它的流域面积也是相当大的,达到705万平方千米,占南美洲总面积的40%。每年流入大西洋的水量就有6600立方千米,占世界河流入海水量的六分之一。

由于河流含有各种不同的特质,河水也就相应出现不同的颜色。支流内格罗河的水中含有大量微生物,水色呈深绿色;主流亚马孙河夹带着大量泥沙,水呈黄色。这两种色泽鲜明的河水,在主河道中并行流向下游数千米后才融合成一种颜色。从内格罗河汇入主流开始,亚马孙河变宽,在下游接纳欣古河后,主流宽达10千米。到了三角洲地区,因多岛屿沙洲,水道被分成十几股,河口巨大的喇叭状,最宽的地方可达80千米,水深百余米,河道低平,船入其中,就好像在汪洋大海中飘泊。海轮沿亚马孙河可深入内陆1600千米。至于3000吨的轮船则可以从河口沿河流上溯近4000千米。有时大海海水可以由河口呼啸而上,形成高4米~5米的水墙,汹涌澎湃,雷霆万钧,景色宏伟。巨大的海潮还像一条水坝拦阻了顺流而下的河水,并强制抬高河水水位,以致造成河水泛滥,淹没两岸土地,这时的亚马孙河水天相连、河海一片,宛如大海。河水撞击海潮,水声咆哮,当地的印第安人把这种情景叫做“亚马孙奴”,亚马孙河的河名就是由此而来的。

亚马孙河两岸生长着世界上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热带雨林。河中鱼的种类大约有2000种,捕鱼是当地居民的主要经济活动。船是人们的主要住所,也是重要的交通工具,甚至商店、教室都设在船上,形成了水上市场和水上学校。

科罗拉多大峡谷

美国人一向以拥有科罗拉多大峡谷而骄傲。,有一位美国总统曾这样说过:“凡是到过美国的人,一定要去看看西部的大峡谷,否则就不能算到过美国。”美国人为什么要如此推崇大峡谷呢?因为大峡谷是自然界的一大奇迹,是世界上罕见的一部“活的地质历史教科书”。

科罗拉多河像一条银色的绸带,从东北向西南曲折蜿蜒地镶嵌在科罗拉多高原上。科罗拉多河及其支流流过的地方,峡谷深邃、悬崖壁立、气势雄伟。在主流河道的整个流程中,共流经19个主要峡谷,其中以亚利桑那州的科罗拉多大峡谷最深、最长。科罗拉多大峡谷全长460千米,上宽6千米~291千米,最深1800米,谷底水面的宽度不足1千米,最狭的地方仅有120米,在峡谷内到处可见到险峰、峭壁、奇石。除大峡谷之外,科罗拉多河上著名的峡谷还有布莱斯峡等。

大约距今6亿年前,科罗拉多大峡谷地区还是一片平原,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被海水淹没着。到了距今二三亿年时,强烈的地壳运动使那个地区的地壳慢慢地上升,经过漫长的年代终于形成为高原——科罗拉多高原。在海水淹没的时期,科罗拉多高原地区沉积了砂岩、页岩、泥岩和石炭岩等各种岩层。大约在1200万年前,科罗拉多河开始了缓慢的侵蚀作用,逐渐塑造了今日大峡谷的壮丽景观。由于河流的侵蚀,现在河谷水面和原来的高原面之间的高差达到了1700米。河流切穿了所有的岩层,含有与岩层年代一致的各种代表性生物化石,从原始的单细胞植物到巨大的晰蜴类动物,在峡谷的谷壁上都能清晰地找到。像这样能清楚显示地质历史的岩层,在现今世界上还是少见的。

大峡谷的两壁被流水雕琢出许多形状奇异、变化无穷的岩峰、峭壁、天生桥和洞穴等。尤为神奇的是大峡谷的山光水色,令人叹为观止。在不同的季节,随着一天内不同时间内阳光照射和云雾的变化,各个高度上的岩层与植被,会呈现色彩斑斓的景色,特别是在旭日东升和夕阳西下的时候,山光水色变幻无穷,蔚为奇观。这是因为岩层中含有各种矿物质的缘故,如铁矿在阳光照射下形成红、黑、棕等颜色,石英则映视为白色。

由于大峡谷的高差很大,自下而上形成不同的气候带,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大峡谷中有100余种鸟类,60余种哺乳类和各种爬行运动。较具特色的动物有:巨型的鹰鹫科猛禽;世界上体型最小、重仅8克的蜂鸟,它的羽毛泛着金色的光芒,随着阳光改变色泽,与大峡谷中多变的岸层,有异曲同工之妙。

大地的“伤痕”——东非大裂谷

有“大地伤疤”之称东非大裂谷位于非洲的东部,它南起莫桑比克的赞比西河河口一带,向北直抵亚洲西部的红海沿岸,全长4000多千米。著名的尼罗河就沿着裂谷的北段流向红海、地中海。可以说,东非大裂谷的北段就是尼罗河谷。

东非大裂谷怎样形成的呢?科学家认为,在1000万年前,这里的地壳不断隆起、减薄,然后断裂成东西两大块。由于地壳活动,断裂处不断加深,拉宽,最终形成东非大裂谷。同时,断裂处时常喷出炽热的岩浆,在附近形成高大的火山,其中,著名的有乞力马扎罗山、肯尼亚山、鲁文佐里山等。目前,有些火山仍在活动,沿着地壳断层裂缝的地方,分布着许多温泉和喷气孔,而且地震频繁发生。这些现象都可以说明地壳的不稳定状态和火山至今还在继续活动。例如,1978年11月6日在阿发尔地区熔岩突然喷发,“诞生”了一座新的阿尔杜科巴火山,在很短时间里,红海加宽了1.2米。根据科学家们估算,再过8万年,大裂谷以东的部分,将完全与非洲大陆分离开,成为漂浮在印度洋上的岛屿,而大裂谷所在的地方将与红海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海洋。

现在的大裂谷位于东非高原,谷底是一条宽带状的低地。大裂谷宽度一般在50千米~80千米,最窄处只有3千米。大裂谷底部比两侧高原平均低500米~800米,最深处可相差3000米,两边悬崖峭壁,似两面巨大的高墙。从高空俯视,尼罗河沿大裂谷谷地蜿蜒北去,一连串星罗棋布的晶莹湖泊散布在谷地底部,如湖泊长度占世界第二位、面积占第七位的坦噶尼喀湖就分布在这里,这个湖泊的湖底比海平面低662米,湖泊的最大深度为1471米,在世界上仅次于贝加尔湖,为世界上第二深湖。

奔腾咆哮的壶口瀑布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它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流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小区,于山东垦利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黄河因为河水浑黄而得名。黄河的河水为什么会是浑黄的?那是因为黄河中游流过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每当暴雨来临,泥沙滚滚而下,大量泥沙被雨水带到河水中,使黄河泥沙含量大大增高,黄河河水也变成了浑黄色。中国古代就有“黄河斗水,泥居其七”的说法,意思是说黄河河水中泥沙占到70%,当然,这是有些夸张了。黄河每年携带的泥沙有16亿吨,在世界各国的河流中,黄河所携带的泥沙是最多的。这些泥沙如果用载重4吨的卡车来装运,每天运一次,500万辆卡车运输80天才能运完。如果堆成高宽各1米的土堤,它的长度为地球到月球距离的3倍。

黄河的上中游有很多峡谷。多石峡、多唐贡玛峡、官仓峡、拉加峡、野狐峡、拉干峡、龙羊峡、刘家峡、黑山峡等都是河流切穿山地形成的。这些峡谷所在的地方都具有修建水电站的良好条件。上游的河套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辽阔,又有黄河河水浇灌,因而物产丰富,被称为“塞上江南”。

黄河中游在山西和陕西之间的峡谷中往南穿行,两岸的陡崖比河水水面高几十米至百多米,河水很急,险滩很多。壶口瀑布在山西吉县城南25千米与陕西宜川县交界的黄河之中。黄河流到这里,原来500米宽的河流被两岸的岩石缩窄,上宽下窄的形状像一个壶口。由于常年河水冲刷,河底的岩石被冲刷出一条宽30米、深50米的大沟,滚滚的黄河水流到这里,突然收缩并向下跌落15米左右,好像从一个巨大的壶口向外倾倒壶水,在很远的地方都能听到它的声音,看见笼罩在附近的水雾。

死海不死

地球上的最高点是珠穆朗玛峰(8848.13米),世界陆地上最低的地方则在亚洲西部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的死海。实际上死海不是“海”而是一个湖水流不出去的内陆湖。死海是一个狭长形的湖泊,南北长80千米,东西宽5千米~16千米,面积1050平方千米,东西两岸都是悬崖绝壁,湖面比地中海海面低395米。死海中部最深处水深约400米。世界上有20多个著名的低地,它们的海拔高度都在海平面以下,死海是其中最低的,比中国最低的陆地吐鲁番盆地还要低240多米。

大约距今250万年的第四纪初期,非洲东部的地壳发生巨大的断裂,形成了一条大裂谷——东非大裂谷。而在这条裂谷带的北部地壳下陷很深,形成了一个盆地,盆地周围的河流向盆地注水,从而形成了一个内陆湖泊——“死海”。死海周围地区的气候炎热干燥,蒸发量大,使死海的湖水中留下大量盐分。尽管约旦河从北面、哈萨河从东南流入死海,每年带来400万~600万立方千米的水量,但水面并未上升,盐分也未冲淡。

一般海水的含盐量为40‰到60‰,而死海的表层湖水含盐量却高达250‰~300‰,每公升水中含盐227克~275克。湖水越深含盐量越高,在110米深处,含盐量每公升高达327克。高度的含盐量,使死海水的密度(1.172~1.227)比人体密度(1.021~1.097)大。所以,不会游泳的人在死海游泳也绝对安全,不会淹死。据说在公元70年,罗马军统帅要处决几个俘虏,就命令士兵把俘虏戴上脚镣手铐投入死海中,可是这些俘虏往湖里推,最后都是平安地被推上湖岸边,一连几次把俘虏往湖里推,最后都是平安地被推上湖岸。统帅以为“神灵”在保护他们,于是就下令赦免这些俘虏。这虽是一个传说,却说明死海湖水的浮力很大,人在死海中不仅不会下沉,而且可以平静地躺在水面上安详地读书阅报。在这样的高盐度环境下,不仅湖水中浮游生物不能生长,就是湖岸周围也寸草不生。死海可谓名副其实。

山顶上的湖泊

在中国东北的长白山顶,有一座风景秀丽的湖泊——天池。它是中国最深的湖泊,最深的地方差不多有400米。为什么山顶上有这样美丽,又这样深的湖泊?原来它是由一个熄灭的火山口积水而形成的湖泊。

天池周围的许多山峰都是200多年前的三次火山喷发后形成的。其中,长白山的主峰白头山,海拔2600多米,是东北地区的最高峰。火山喷发出来的大量的白色浮石铺满了山顶,加上山顶经常有雪覆盖,所以,称为白头山。

天池周围,山峰起伏,峰峰相连环抱着湖泊,海拔2500米以上的奇峰就有16座,高耸入云,景观壮丽。白头山附近,除了天池以外,还有许多小湖泊和沼泽分布在山麓,在茫茫林海中闪闪发光,别有一番情趣。

天池四周有陡峭的山峰环绕,但是它的北侧却有一个缺口,天池的湖水从这里外泄,在1250米外的地方,形成高达68米、宽5米的长白山瀑布。这就是松花江的源头。瀑布凌空而下,气势磅礴,是中国海拔最高的瀑布,被称为长白山等一名胜。

长白山地区分布着许多从地下涌出的温泉和矿泉。最著名的是长白温泉。在长白山瀑布以下900米的长白温泉,有30多个泉眼分布在1000多平方米的范围内,成为温泉群。这些泉眼日夜不停地冒出热水,多数水温在60摄氏度~70摄氏度之间,有的可达到80摄氏度。温泉附近常年热气腾腾,云雾弥漫,温泉的底部有无数气泡向上翻腾,发出响声。

在高山地区,从山脚到山顶,气候的差别会很明显,植物的种类、外貌也会跟着发生变化。长白山地区也不例外。山脚下是具有宽大叶片的阔叶林,上到山腰成为针叶林,再到山顶就见不到森林,而是高山苔原了。天池周围的山上,野生动物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已经被列为自然保护区。这里夏季凉爽,是避暑的好地方。

大陆深处的明珠——贝加尔湖

在俄罗斯广阔的东西伯利亚高原南部,有一个狭长形的湖泊,这就是世界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贝加尔湖。中国古代称其为“北海”。它是大约1亿年前由于地壳运动,地层逐渐断裂陷落形成的深湖盆。四周群山环抱,湖泊像月牙状,呈东北西南走向,南北长636千米,东西平均宽48千米,最宽的地方将近80千米,总面积为3.15万平方千米,在世界大湖中列为第8位。湖泊的平均水深730米,最深处达1620米,总蓄水量达2.3万立方千米,超过欧洲著名的波罗的海的蓄水量,约占世界地表淡水总量的五分之一。湖区周围有336条大大小小的河流带着大量的淡水流入贝加尔湖,使湖泊有巨量而清澈的淡水,这是地球极为宝贵的水资源。

面积宽广的贝加尔湖,它的巨大水体对湖区周围的气候起着调节作用。湖岸长青松、云杉、白桦和白杨等林。西伯利亚地区为冬季严寒、夏季温暖的大陆性气候。然而由于水体的调节,贝加尔湖湖滨地区7月平均气温比周围地区低6摄氏度,12月份约高11摄氏度,相对湿度也较高。由于湖泊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原来是大陆性气候的贝加尔湖地区,却具有海洋性气候的特征。

在优良的自然条件下,贝加尔湖储藏了丰富的自然资源。生物学家调查研究发现,湖里有1200多种动物,其中900种为特有品种,如贝加尔海豹和虾虎等。

奇异的天生桥

大自然塑造的杰作——天生桥和天生拱,非常典型和奇丽,桥体外形千变万化,仿佛是一件天然的艺术雕塑品。

这种大自然的奇景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样的。有的是在岩溶地区由地下水溶蚀形成的,有的是花岗岩大型张性裂隙发育而成的,也有的是片麻岩、砂岩冲蚀形成的。

中国有很多天生桥,比较著名的有云南文山天生桥、滇西天生桥、贵州洛棉天生桥、湖南索溪天生桥等。我国贵州东部黎平县高屯天生桥,由于远在深山绝谷,交通不便,不为世人所知,其实,它是世界上最长的天生桥。

1987年,黎平县建设局实地勘探了高屯桥,测得桥身长达350米,桥拱跨度最大处118.92米,最小处88.5米;桥身最窄处也有88.5米,最宽处达98米;桥体高出水面33.64米,深入水面38.8米。

高屯天生桥不但高大,而且那里风景优美:桥拱上岩石和植被有40米厚,林木丛生;拱形对称规则,似神工鬼斧削成;桥顶有石柱;桥顶一侧有多处溶洞,人们可以由溶洞进入桥身。它是一处很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点。

美国科罗拉多高原上的天生桥和天生拱,更加典型。天生桥可分为天生桥、天生拱和天生窗3种。科罗拉多高原较常见的是天生拱和天生窗,而桥下有水的天生桥却不多见。

石虹是一座世界著名的天生桥,位于科罗拉多河支流的一个偏僻的峡谷上。它跨度为84米,高出水面94米,桥顶厚13米,宽6.7~7米。桥由橙色砂岩构成,在蓝天、白云的掩映下,凌空飞架,仿佛天边美丽的彩虹。印第安人叫它为“诺奈佐希”,印第安语的意思是“虹桥”。地质学家称为“石虹”。

犹他州的圣胡安地区,在一条深760米的峡谷上,飞跨着3座这样的虹桥。最大的一座跨度80米,高68米,印第安人叫它为“挣脱苦难之门”,用来表示对自由、幸福的追求。第二座天生桥跨度为57米,高62米,桥上雕刻着印第安人舞蹈的图画。最后一座天生桥,跨度90米,高33米,桥身呈扁平状。

除了天生桥外,高原上还有许多天生拱。犹他州东部、莫亚布城北40千米处有个“拱国立公园”,这个公园集天下天生桥、天生拱之大成。犹他州300多座天生拱,这里就有124座。而且这里的天生拱造型奇特,姿态优美。有一个天生拱,由于冬季寒冷的雨水侵蚀,把岩石凿成了88个拱顶。

在崖壁上的天生拱,一般是一个拱孔。拱国立公园里也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拱孔的。有的双拱,桥顶之上分叉出两支拱顶,当中开了一个天窗;有的双拱一大一小,模样奇特;有的双孔在同一岩壁上,中间隔开;有的上、下、左、右有好几个大小不同的拱孔,远看像布满炮眼的炮台,叫炮台拱。

在拱国立公园里,有两座著名的天生桥,一座叫风景桥,它那凌空飞架的砂岩质桥身,扁平细长,长88.7米、高30.5米。桥顶很薄,最薄的地方只有1.8米宽、3.3米厚,看上去很容易断裂开来。另一座叫“美丽桥”的,桥身纤秀,亭亭玉立,造型精巧,桥孔宽10米、高14米,桥顶有6米厚。它孑然孤立,仿佛一座人工门,既别致,又美观。

千奇百怪的溶洞

南斯拉夫喀斯特高原是世界闻名的石灰岩高原,石灰岩绵亘几百千米,地面上满布着陷阱、石沟、石芽、竖井、落水洞、千谷、岩溶平原和异形的山峰,地下隐藏着巨大而奇特的洞穴。岩溶地貌形成十分典型,因此岩溶地形又叫喀斯特地形。

南斯拉夫溶洞很多,经国家登记的就有1万多个。波斯托依那岩洞是世界著名的,洞长约24千米,洞内的石柱、石笋和石钟乳,千姿百态,冰莹玉洁,璀璨夺目。有的钟乳石,只要手指弹击,就会发出丁冬的琴声。洞内除干线外,还有许多支路,支路的尽头,往往会突然出现一个大厅,也有的是一个无底深渊。溶洞里还有地下河道,有时泉水淙淙,有时急流奔泻,十分喧闹。波伊克河原是地上河,后来潜进岩洞,变成地下河;在洞内奔流了几十千米后,又重新从岩缝中流出来,变成地面上的文茨河了。地下河里栖息着一种无鳞、盲眼、腮肺兼有的怪鱼。

洞内装饰着红、白、蓝、黄和绿色的彩灯,交相辉映,把洞穴变得神奇莫测。洞内有一条环形窄轨铁路,人们登上列车,在嵯峨怪石间婉蜒前进,一路雾霭缭绕,任凭观赏景物。

世界上最深的岩洞是阿尔卑斯山勃朗峰附近的山洞。1982年,法国里昂的一个洞穴学家小组曾下到让·贝尔纳洞1490米深处,打破了他们上一年创造的记录1440米。这次考察活动共16人,包括2名蛙人。洞的结构很复杂,洞穴通道要经过好几处积满水的水坑,人们叫它“水帘洞”。在通往1400米深处途中,14个成员担任了两个蛙人的搬运工,蛙人先经过3个“水帘洞”,第四个“水帘洞”太狭窄,已到了1490米深处,没法通过。

世界上最长的溶洞群是美国肯塔基巨洞国家公园里的猛犸洞。猛犸洞由255座溶洞组成,共分为5层,上下左右都可以相通,洞群总长度为252千米,成了一个曲折幽深的地下迷宫。洞里共有77座地下大厅,最著名的有中央厅、酋长殿、大蝙蝠厅、星辰厅、婚礼厅等等。中央厅位于溶洞群的中部,里面有各种设备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酋长殿是其中最高大的一个大厅,长163米,宽87米,高38米,可以容纳几千人。

猛犸洞中,有一个从洞顶泻下的干涸了的石灰岩体,看来仿佛一道悬挂的瀑布,人们叫它为“冰冻的尼亚加拉”。此外,洞内却有7个真瀑布,分布在3条地下暗河上,还有个地下湖。有的水声轰轰,水珠飞溅;有的深邃宁静,好像一面镜子。最著名的要算死海、回声河和忘川湖了,每年5~10月间,水位升高,人们泛舟湖上,旅行在暗河之中,别有一番情趣。

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岩洞是美国墨西哥州卡尔斯巴德岩洞中的大屋洞。卡尔斯巴德岩洞是一个奇异的地下世界:那高耸的石洞中,可以容纳一座摩天大楼;那曲折幽深的隧道,仿佛是个地下迷宫;那五光十色的石笋、石钟乳,千奇百怪,宛如人间的奇景。

大屋洞是卡尔斯巴德岩洞群中最大的洞穴,它最大长度为550米,洞高25~77米,面积0.56平方千米。在400米深处,有这么巨大的洞穴,是世界所罕见的。

另一个长1000多米的蝙蝠洞,栖居了大约800万只蝙幅。白天,成群的蝙蝠倒挂在洞顶休息;傍晚,蝙蝠群开始从洞穴向外飞去,在天空中形成一条长几千米的黑色“长蛇阵”。到第二天清晨,蝙蝠群零散飞返洞内,在洞穴上方高空急剧俯冲,飞进洞中,也要两个小时左右。而蝙蝠洞中的蝙蝠从洞中呼啸而出的那种惊心动魄的景象,蔚为世界一大奇观。

我国湖北省西部森林保护区新发现的利川腾龙洞,长约8.5千米,总面积达62万平方米。洞里有一座大厅,两座小山。山高100米和200米,山腰雾气缭绕,股股泉水流泻,形成无数小沟。洞口高宽各达60米,长170米,洞内可容纳21层楼高的大厦,可摆下30多个足球场。这个溶洞比美国卡尔斯巴德岩洞还要大,堪称世界最大的岩洞。

巴哈马群岛安德罗斯岛附近海域,有一个闻名世界的最大的海底洞穴——巴哈马大蓝洞。它全长800米,洞中都是奇形怪状的钟乳石和石笋,千姿百态,有的像香蕉、锁链,有的像水壶,组成了一个神奇的迷宫。全部洞穴淹没在水下,它直通大海,又叫它“无底洞”、“海穴”。洞壁上长满了各种海绵,洞里有青花鱼嬉戏悠游。

为什么大蓝洞位于水面下呢?原来,巴哈马群岛是一道巨大的石灰岩山脉露出海面的部分。距今100万年前,地球上遍布冰川,那时候的海平面比现在要低200米左右,石灰岩经过雨水、流水的侵蚀,变成洞穴。距今1.5万年前,地球气候转暖,冰川大量融化,海平面升高,巴哈马群岛上的一部分陆地沦为海洋,大蓝洞也就淹进海水里了。这一带是沉降区,至今还以1万年30厘米的速度下沉着,加上这里大河很少,沉积物少,而水流较急,少量的沉积物也都被水流冲走了,因此大蓝洞没有被泥沙掩埋掉,一直存留到现在。

溶洞是大自然的杰出造化,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溶岩发达国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可供旅游的洞穴有160多个,其中大部分属溶岩石洞。贵州是我国岩溶最发达的地区,岩溶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70%以上,约占世界亚热带岩溶总面积的1/4。这里岩溶发育齐全,形成了完美的穴洞体系。

已经发现的大的溶洞内,有地面上所看到的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如地下塔林,巨型透明开花石笋、水母石、银耳石、卷曲石等等。贵州新发现的“打鸡洞”,空间开阔,景色奇特,石笋、石桥蔚然成林,间歇水塘与地下湖泊碧波粼粼,洞中40多种堆积形态,囊括了世界溶洞中各种形态类型。安顺县境内的“龙宫”,宫中的珍宝“灵芝仙山”上有3艘“龙船”,船上装满金银珠宝,由天兵天将护送,去给王母娘娘祝寿。

世界各地溶洞的大量发现,开辟了旅游、考古和医疗的新天地。在国外,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把探测参观溶洞作为一种体育活动。据统计,东半球可供游览的溶洞400个,每年要接待1500多万游客。

大风吹来的黄地毯——黄土高原

中国四大高原之一的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地。它地处黄河中游,包括陕西、甘肃、宁夏、山西、青海、河南等省区的大部或一部分。东西长1000多公里,南北宽700公里,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海拔1000~2000米。黄土的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厚的地方超过200米,好像给高原盖上了厚厚的黄地毯。高原上不仅分布着条条沟谷,道道山梁,以及逶迤的岩岛和山脉,还有地平如镜的平原。有的沟谷两侧被流水侵蚀得好像刀砍斧削那样陡峭,站在沟谷两边的黄土崖上可以对话,但要绕道过去才能握手。高原上还分布着一孔孔冬暖夏凉的窑洞。

黄土高原上如此深厚的黄土是西北风带来的礼物。高原的西北方有着大片沙漠。冬春两季,强劲的西北风把大量沙子卷走。当大风抵达秦岭时,风力受阻减弱,沙子就纷纷降落下来,因为风力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降落下来的沙粒也随着由粗变细。长年累月,百万年过去了,这块不可思议的“黄地毯”也就逐步形成了。

这块硕大的黄土地,是我国中华民族的祖先繁衍生息的地方,也是我国农业、蚕桑业的重要发源地。轩辕黄帝的陵墓就在黄土高原中央的桥山。今天在高原上到处都可以看到裸露的疏松黄土,然而,古代这里却是郁郁葱葱的森林和牛羊成群的草原。后来,就是因为滥垦草地,乱砍森林,严重破坏了植被和生态平衡,水土大量流失,才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

水乡泽国——长江中下游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长江三峡以东,黄土高原以南,江南丘陵以北,分为两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皖中平原以及长江三角洲四个部分,是由长江冲积而成的平原。

两湖平原包括湖南的北部和湖北的南部,远古时代这里曾是个烟波浩渺的云梦泽,后来被长江及其支流冲刷下来的泥沙所填平。它的面积有5万平方公里,分为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两部分。平原上水网密布,向称“鱼米之乡”。

鄱阳湖平原位于江西北部至安徽西南边缘,面积达2万平方公里,地势低平,海拔在50米以下。

皖中平原位于安徽中部的长江沿岸,以及巢湖附近,面积较小。

长江三角洲位于镇江以东,运河以南,杭州湾以北,面积达5万平方公里,由长江和钱塘江冲积而成,这里的海拔只有10米左右。三角洲上,河网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素称“水乡泽国”。这里盛产稻米、鱼虾,粮食产量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历史上曾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我国西南边境的青藏高原,以巍峨的雄姿屹立在地球之巅,赢得了“世界屋脊”的称号。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全世界共有11座海拔超过8000米的高峰,全都矗立在青藏高原上。

青藏高原介于东经73°40′~104°20′、北纬27°20′~40°之间,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以及甘肃省的西南部,面积25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领土的四分之一以上。高原上自北而南绵延着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等东西走向的高大山脉。各条山脉之间镶嵌着莽莽苍苍的谷地和盆地,高原周围,群山环抱,山外边是一落千丈的巨大平原、盆地和峡谷。

青藏高原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距今2亿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以后随着地壳运动,海面逐渐缩小。到了距今3000万年以前,发生了世界上最年轻的一次造山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在这次造山运动中,喜马拉雅山逐渐突起,成为现在地球上最高的山脉,它的珠穆朗玛峰成为世界最高峰,青藏高原也随之大幅度隆起,成了世界的屋脊。现在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还在继续升高,每年大约上升10毫米。

由于青藏高原地势特别高,空气稀薄,因而日照强烈。拉萨一年中有3005小时照到阳光,有“日光城”之称。高原上气温很低,冬暖夏凉,部分地区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夏季多雨,加上这里的很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分布很广,冰川消融后水量丰富,因此高原上河湖众多,是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印度河等许多著名河流的发源地。

青藏高原上有着白雪皑皑的雪峰,晶莹耀眼的冰川和湛蓝的湖泊。绿草如茵的草原上,放牧着成群牦牛和绵羊。这里不仅景色十分迷人,而且有着丰富的地热资源,蕴藏着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等宝藏,雅鲁藏布江谷地还是西藏的重要粮食作物——青稞的产地。

青藏高原地形复杂,过去交通闭塞。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已经修筑了兰青铁路、青藏铁路(西宁——格尔木段)以及川藏、青藏、滇藏等公路,拉萨到西安、成都间已有班机往返。

世界罕见的巨石

澳大利亚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大陆之一,它经过漫长而持续的大自然风化和侵蚀过程,高峻的山峦已被夷为平地,雄伟的地形已不多见,但中部却留下世界上最大的一块完整的巨石——艾尔斯石。艾尔斯石周长10千米,高达400米,孤零零地矗立在平坦的沙漠上,附近没有任何冈峦,远看像一块长方形的大面包。一根200米长的石柱依附在石壁上,被称之为“袋鼠尾”。艾尔斯石虽然是在偏僻的大沙漠中,却不断招来世界各地的游客,这块巨石之所以吸引人,除上述的特征外,另一原因是它的颜色因早、中、晚所受的太阳光照射的倾斜度不同而发生变化,有时是暗紫,有时为赭红,为世界所罕见。

世界的“顶点”和“末端”

地球像陀螺那样斜着身子旋转着,北极大致对着北极星。北极是世界的“顶点”,而南极则是世界的“末端”。

北极和南极是地球上所有经线汇集的两个点。北极,是地球上最北的极点,除了它,没有再北的地方了;南极是地球上最南的极点,除了它,也没有再南的地方了。

这两个点是世界上千分有趣的地方。当你站在北极点上时,仰望天空,“北极星”终年都在头顶上。夏半年,太阳老是在南方的低空转圈子,这是“极昼”,长达半年;而在冬半年,太阳却一直躲在地平线下,这是“极夜”,也长达半年。在北极点上,你无论朝哪里走出一步,都是向南走,没有东,没有西,也没有北。

当你站在南极点上时,举首仰望,也有一颗“南极星”终年在头顶上,只是它的光亮比北极星要弱得多。夏半年,太阳老是在北方的低空转圈子,这是“极昼”;而在冬半年,太阳不再在地平线上升起,这是“极夜”。在南极点,你无论朝哪里走出一步,都是向北走,没有东,没有西,也没有南。

这两个地方都没有经度之分,一天内没有昼夜的区别。它们都处在南北纬90°的高纬度,也没有四季的区分,终年冰雪覆盖。

我国的南北差异

南矮北高 就人口的生物学特征而言,我国南方人矮,北方人高。据统计,我国东北、华北地区的男子平均身高为1.693米,云贵川地区则是1.647米。从南北方的气温差异来讲,由于南方气候炎热,人体的新陈代谢速度较快,生殖器官发育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因而身材大多不高。而北方由于气候寒冷,影响了体内酶的活性,新陈代谢慢,生命周期长;再加上北方冬季漫长而寒冷,人们的户外活动少,体内营养物质积累多,因而长得“人高马大”一些。

南轻北重 由于受到资源和区位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工业布局有南轻北重的地域特征,即我国北方以重工业为主,南方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北方煤炭、石油、铁矿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因而逐渐形成以采矿、冶金、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主的工业结构。而东南沿海地区资源贫乏,但交通便捷、资金技术力量雄厚,所以便扬长避短,发展原料、燃料消耗少的工业类型,因而轻工业相对比较发达。

南经北政 从总体上看,我国北方军事、政治活动活跃,南方经济、文化发达。北方历来是我国的政治中心,秦、汉、唐定都长安(今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这更确定了北方在全国的政治地位。到了近现代,由于西方的科学文化首先从我国东南沿海传人,促进了南方经济的飞跃发展,使得南方在经济文化上的优势不断加强。因而“北方出当官的,南方出经商的”,这两句话较好地反映了南北方不同的政治、经济心态。

南繁北齐 我国语言的地理差异表现为南繁北齐,即南方语言繁杂,北方语言比较单一。我国北方广大地区都属北方方言区,从哈尔滨到昆明直线距离3000多千米,两地语言虽有区别,但通话、交流并没有太大障碍。而南方即使在同一方言区内,如闽方言区内,还分福州话、厦门话、莆田话、闽西话等,彼此差异极大,甚至听不懂。这些语言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是有一定关系的。一则我国北方多地势平坦的高原和平原,交通联系方便,老百姓交往、交流的机会多,彼此融合,因而语言差异不大。二则南方多丘陵山地,地形崎岖,交通闭塞,不利于人们交往,久而久之,便形成各具地方特色的“土话”。

南尖北平和南敞北封

我国居民屋顶的坡度从南往北是逐渐减缓的。南方屋顶高而尖,原因是南方的年降水量大,气候又炎热,高而尖的屋顶既利于排水,又利于通风散热。北方由于降水较少,所以屋顶多建成平顶,这样既可节省建筑材料,还可兼作晾晒作物的场所。另外,我国南方的园林建筑,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内外空间连贯,层次分明,苏州的拙政园是其典型代表。北方园林建筑则平缓严谨,粗壮质朴,内外空间界限分明。我国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做出总结:“南方为棚,多敞口。北方为窝,多封闭。”可见,从适应环境、居住舒适出发,南方建筑注重通风散热,北方建筑利于保温保暖。

楼兰之谜

楼兰曾经一度是我国西北地区鼎鼎大名的三十六个城邦国之一。我国汉代大旅行家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之后不久,楼兰即并入西汉版图。西汉帝国曾派有屯田士兵和专门管理行政军事事务的都护府实行管辖。

据历史文献记载,楼兰是一个很大的城池,城内人烟繁盛,城外沟渠纵横,从长安经过河西走廊进入塔里木盆地第一站就是楼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可是,时过不久,这座很大的城市忽然从地面上消失了。从东晋到近代,一千五六百年的时间,我国史书上再也找不到楼兰的名字。

古楼兰哪里去了?它为什么不声不响地消失了?这一直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谜。尽管历代文学家、诗人时常提起楼兰,那只不过是一个代名词罢了,他们同样也不知道楼兰的下落。

八十年前,瑞典探险家斯文海定来到我国。经过千辛万苦,来到塔里木盆地东部,在一片寸草不生、渺无人迹的荒原上,发现一座被风沙吞没的古城。

探险家被眼前出现的景色惊呆了。在一个长宽大约三百多米的近乎方形的城垣中间,残垣断壁比比皆是,横七竖八的木质梁桁在干燥的热风和残阳下显得特别刺眼,似乎在向这位不速之客诉说着当年的繁华。

这里有高大的佛塔和佛殿,有建筑豪华的官邸和大量平民住宅。在这里埋藏着大量珍贵文物,比如记载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木简和文书,织法高超带有多种图案的精美丝绸,妇人戴的贵重的金玉首饰,铸有各朝代年号的我国或西域的钱币等等。这里气候极端干旱,几年也不下一场雨,为保存这些珍贵文物造成极好条件。就连埋在坟墓里的尸体也多不腐烂,变成风干了的“木乃伊”。人们可以从这些干尸研究中确定它们的民族、年龄、出身、生前害过什么病症以及推断死因。这位探险家在挖掘时无意找到一张纸片,上面清楚地写着“楼兰”两个汉字。楼兰终于被发现了,它本身保存的大量文物与历史文献上的记载有力地联系起来。

那么,楼兰是怎样从繁荣走向没落,而最后消失了呢?科学界为此争论了很长时间,就是到了今天,仍然没有一个公认的看法。

有人推测,古楼兰的衰亡可能是由于一场残酷的战争。外部强大的入侵者突然闯到楼兰,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光了城里的居民,或者把他们全部赶走,侵略者的铁蹄无情地践踏着古楼兰的土地,楼兰消失了。但是根据越来越深入的调查,还找不到有力的证据,足以证明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还有一些学者则把楼兰的衰亡归之于自然的原因。有人提出这样大胆地推断:在近一两千年以来,亚洲中部的气候正朝着越来越干旱的方向发展。在楼兰繁荣时期,那里的气候并不象今天这么干旱,每年的降水量足以使农作物正常生长。后来,由于气候逐渐变干,降水量减少,风沙灾害也频繁起来,农作物颗粒不收,楼兰的居民只好打起行李——搬家了。后来,风沙就把这座古城埋没了。

气候变干的假说遭到另外一些学者的反对,他们认为,在最近一两千年时间里亚洲中部气候还不至于变得这么快。

水源断绝假说能比较圆满地解释楼兰衰亡原因。

这个假说认为,楼兰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气候极度干旱,终年不雨,要发展农业,供应楼兰城的需要就要引水灌溉。因此,水源是与楼兰居民生命攸关的大问题。古楼兰有没有水源呢?有的。这些学者认为,当时源远流长的塔里木河、孔雀河就在楼兰古城附近流过,这些河流最后汇聚成的大湖——罗布泊也在楼兰古城身边,清清的河水和浩瀚的湖面给楼兰地区带来无限生机,沿河高大的胡扬树林遮天蔽日,湖滨茂密的芦苇荡里栖息着取之不尽的鱼虾。楼兰人民引来河水,灌溉农田,夺得一个又一个农业丰收。

后来,放荡不羁的河流改了道,河水从上游流到新的河道里去了。从此楼兰城下再也喝不到甘甜的河水,就连靠河水补给才得以存在的罗布泊也逐渐缩小、干涸了。没有了水源,生产生活用水无法解决,树木野草枯死了,风沙更加肆虐,人们只好从这里搬走,楼兰古城也就逐渐被埋入沙层之下消失了。

野外实地考察,证明水源断绝假说是有根据的。楼兰古城附近确实找到了古代河道的痕迹。楼兰附近的罗布泊在历史上也确实曾经发生过多次大的变化。这为水源断绝的假说提供了现实地有力的证据。当然仅凭此还不能作为楼兰消逝的全部证明,人们仍然在探索。

爱斯基摩人的家园

地球最北端被寒冷的北冰洋占据着。亚洲、欧洲和北美洲象一个花环,断断续续地环绕着北冰洋,这些大陆或岛屿有很大一部分在北极圈——北纬六十六度三十三分——以北地区。

环绕北冰洋的地区,终年严寒,没有植物,就是夏天也是遍地冰雪。

在极圈以内,一年中总有一段时间看不见太阳,叫“极夜”(也叫“永夜”);也总有一段时间太阳总不落下去,叫“极昼”(或“永昼”)。越靠近极地中心,极夜、极昼的时间就越长。这种极昼与极夜现象南北极地区都有,只是季节正相反。

北极地区是爱斯基摩人的家园。多少年来,爱斯基摩人就在北极地区生活着。爱斯基摩人是一种非常耐寒的民族。据说,夏天里,即使气温在零度以下,他们仍然赤裸着身子躺在露天里,雪花飘落在身体上也毫不在乎。寒冷的冬天,他们就全家挤在冰块垒起来的冰屋里,只搭着平时穿的衣服,就能安然入睡。

也许你们会问,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爱斯基摩人靠什么生活呢?

其实,北极地区可吃的东西真不少。北极狐、北极熊、海豹和海中的各种鱼类,都是爱斯基摩人很爱吃的东西。这些动物含有丰富营养和大量脂肪。

爱斯基摩人个个都是捕猎能手。他们爱捕猎海豹。海豹总爱爬到浮冰上晒太阳,小睡一会儿。这时,爱斯基摩捕猎手就拿着一面白色的掩体板,遮住身子,悄悄地接近海豹。当接近捕猎目标时,就以极快的速度,举起猎枪向海豹猛烈开火。

到了冬天,北冰洋上的动物少了。为了得到猎物,爱斯基摩人要在漆黑的极夜里,冒着严寒,长时间地等在海豹呼吸孔旁。

海豹这种动物要把头伸出海面才能呼吸。冬天海面封冻了,海豹就在冰层上用嘴巴啃出一些小孔,呼吸时好把鼻子伸出来。

就在海豹的鼻子刚刚伸出冰孔的一刹那,爱斯基摩人立刻射击,然后,再把打死的海豹用鱼叉叉上来。

为了得到食物,爱斯基摩人有时不得不操起渔网,在冰间裂隙的海水里,张网打鱼。有时,他们的收获不好,只能饿着肚子。

爱斯基摩人睡的冰屋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建筑物。它完全由坚硬的冰块砌成,远远看去,象一个雪白的大馒头。

为了搭成这样的冰屋,爱斯基摩人先得把厚雪狠命地压实,再切成长条形的雪块。砌屋时,先在地面上把雪块摆成一个圆圈,再一块一块向上砌,一层要比一层向里收缩,最后封顶。

进入冰屋的门,是冰屋砌好以后,在地下打洞开出来的。人要进屋,先要爬过一个地洞。一个爱斯基摩家庭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直径只有三米左右的冰屋里。

你们可能会问:人住在冰屋里,冰屋不会融化吗?不会的。这是因为冰屋里不生火,人的体温只能融化冰屋墙壁表面很薄的一层。融化后的水又重新冻结在冰壁上,倒把冰屋孔隙封住了。

冰屋是爱斯基摩人在那种特殊条件下的独特创造。想想看,北极冰原上,除了冰雪还会有什么建筑材料呢?

爱斯基摩狗是爱斯基摩人的忠实伙伴。可以说,没有狗的帮助,爱斯基摩人几乎无法在北极生活。这种狗耐寒,有力气。它能拉着雪橇,带着它的主人到远方狩猎。狩猎时,这种狗能帮助猎人寻找猎物。它的鼻子很灵,能闻到难以发现的海豹通气孔位置。在凶猛的北极熊面前,爱斯基摩狗也毫不畏惧,它们把北极熊围起来,帮助主人打杀这种狡猾的动物。

近来,随着北极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爱斯基摩人的生活方式也有了变化。一些人成了工人,年轻人有的进了学校,他们的住房和饮食当然也有了改变。有的地方,汽艇代替了独木舟,煤油取代海豹油成为照明的燃料。但是,多数人还是按照他们传统的方式生活着。

海市蜃楼

在平静无风的海面航行或在海边瞭望,往往会看到空中映现出远方船舶、岛屿或城廓楼台的影像;在沙漠旅行的人有时也会突然发现,在遥远的沙漠里有一片湖水,湖畔树影摇曳,令人向往。可是当大风一起,这些影象就突然消逝了。原来这是一种幻影,通称海市蜃楼,或简称蜃景。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要解答这个问题,得先从光的折射谈起。

当光线在同一密度的均匀介质内进行的时候,光的速度不变,它以直线的方向前进。可是当光线倾斜地由这一介质进入另一密度不同的介质时,光的速度就会发生改变,进行的方向也发生曲折,这种现象叫做折射。

当你用一根直杆倾斜地插入水中时,可以看到杆在水下部分与它露在水上的部分好象折断的一般,这就是光线折射所造成的。

空气本身并不是一个均匀的介质,在一般情况下,它的密度是随高度的增大而递减的,高度越高,密度越小。当光线穿过不同高度的空气层时,总会引起一些折射,但这种折射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了,所以不觉得有什么异样。

可是当空气温度在垂直方向分布反常时就会引起空气密度垂直变化的反常,并会导致与通常不同的折射和全反射,这就会产生海市蜃楼的现象。由于空气密度反常的具体情况不同,海市蜃楼出现的形式也不同。

在夏季,白昼海水温度比较低,特别是有冷水流经过的海面,水温更低,下层空气受水温影响,较上层空气冷,出现下冷上暖的反常现象。下层空气本来就因气压较高,密度较大,现在再加上气温又较上层低,密度就显得特别大,因此空气层下密上稀的差别异常显著。

假使在我们的东方地平线下有一艘轮船,一般情况下是看不到它的。如果由于这时空气下密上稀的差异太大了,来自船舶的光线先由密的气层逐渐折射进入稀的气层,并在上层发生全反射,又折回到下层密的气层中来;经过这样弯曲的线路,最后投入我们的眼中,我们就能看到它的像。由于人的视觉总是感到物像是来自直线方向的,因此我们所看到的轮船映像比实物是抬高了许多,所以叫做上现蜃景。

我国沿海有时能看到上现蜃景。1933年5月22日上午11点多钟,青岛前海(胶州湾外口)竹岔岛上也曾发现过上现蜃景,一时轰传全市,很多人前往观看。1957年在广东省附近的海面上,曾出现一次延续6小时的上现蜃景。

不但夏季在海面上可以看到上现蜃景,在江面有时也可看到,例如1934年8月2日在南通附近的江面上就出现过。那天酷日当空,天气特别热,午后,突然发现长江上空映现出楼台城廓和树木房屋,全部蜃景长10多千米。约半小时后,向东移动,突然消逝。后又出现三座大山,高耸入云,中间一山,很象香炉;又隔了半小时,才全部消失。

在沙漠里,白天沙石被太阳晒得灼热,接近沙层的气温升高极快。由于空气传热性差,所以在无风的时候,空气上下层间的热量交换极小,这就使下热上冷的气温垂直差异非常显著,并导致下层空气密度反而比上层小的反常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前方有一颗树,它生长在比较湿润的一块地方,这时由树梢倾斜向下投射的光线,因为是由密度大的空气层进入密度小的空气层,会发生折射。折射光线到了贴近地面热而稀的空气层时,会发生全反射,光线又由近地面密度小的气层反射回到上面较密的气层中来。这样,经过一条向下凹陷的弯曲光线,把树的影像送到人的眼中,就出现了一棵树的倒影。

由于倒影位于实物的下面,所以又叫下现蜃景。这种倒影很容易给予人们以水边树影的幻觉,以为远处一定是一个湖。其实什么水源也没有。凡是在沙漠旅行过的人,大都有类似的经历。这是因为,沙子可以被烈日晒得热浪滚滚,使空气层的密度从下至上逐渐增大,因而产生下现蜃景。

无论哪一种海市蜃楼,只能在无风或风力极微弱的天气条件下出现。当大风一起,引起了上下层空气的搅动混合,上下层空气密度的差异减小了,光线没有什么异常折射和全反射,那么所有的幻景就立刻消逝了。

瀑布形成探谜

在世界上的名山大川中,瀑布很多,它们沿着各种不同形状的悬崖峭壁,奔流倾泻。由于地势起伏不同,水量多少不等,瀑布流泻时,千姿百态,变幻奇丽,各有说不完的美景。

伊瓜苏瀑布是世界著名的宽瀑布,位于巴西和阿根廷两国交界的巴拉那河流域,它的支流伊瓜苏河长不过700公里,水量却很丰富。大量河水呼啸奔腾而下,形成了一个宽大的瀑布。瀑布平均高度40多米。最高的“鬼吼瀑”高达72米。在它的120多米高空上可以看到飞悬着一条绚丽的长虹,浮现在水雾里,形成一幅人间奇景。

如果从流量来说,巴拉那河上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在汛期时,它以每秒3万立方米的流量直泻而下。从远处看,瀑布犹如条条银练从天而降,飞溅的水珠在阳光的照射下,映出一条美丽的彩虹,像五彩缤纷的蝴蝶随风飞舞。

我国瀑布也很多,著名的有贵州白水河上的黄果树瀑布、黑龙江镜泊湖上的吊水楼瀑布,以及江西庐山的开先瀑布、三叠泉瀑布、黄龙潭瀑布、乌龙潭瀑布等。众多的瀑布装点着祖国的河山,使景色更加壮丽。

世界上的瀑布千姿百态,形形色色,形成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同一条河流上,由于构成河床的岩石不同,有硬有软,软的地方容易被冲蚀,硬的地方冲蚀得慢,在软硬岩石交界处,河床高低相差很大,就出现了瀑布。再有,由于地壳运动,地壳断裂引起升降,造成陡岩,河流流经这里,形成瀑布。火山喷发后,火山口积水成湖,湖水从缺口溢出,也会形成瀑布;火山喷出的岩浆,阻塞河道,造成湖泊,湖水壅高泻出,同样会形成瀑布。古代冰川创蚀成的U形谷,石灰岩地区的暗河从山崖间涌出,海浪拍击海岸,迫使河流后退而产生崖壁,也会形成瀑布……总之,瀑布是地球内营力和外营力综合作用的结果。

五岳为什么没有黄山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是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黄山集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于一体,号称“黄山四绝”。

黄山有气势磅礴、雄奇灵秀的奇峰72座,其中天都、莲花、光明顶三大主峰海拔均在1800米以上。黄山胜景,鬼斧神工。它集群山之秀:泰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衡山之烟云,匡庐之飞瀑,峨眉之清凉,雁荡之巧石,应有尽有。这里四季景色各异:初春,繁花似锦,五彩缤纷;盛夏,翠壑涌泉,峭壁飞瀑;深秋,丹枫似火,山花流芳;严冬,银装素裹,玉树琼楼。即使在一天中,黄山的景致也是晨昏暮霭,瞬息万变。难怪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有诗赞曰:“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那么,五岳之中为什么又偏偏少了黄山呢?

据史料记载,汉宣帝曾颁诏书,命名五岳。五岳的地理都在我国经济开发较早的地区。东岳泰山,在商代就是我国经济、文化中心。西岳华山和中岳嵩山,一个居关中要津,一个位中原腹地,都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南岳衡山是我国南方经济、文化开放区。相比之下,黄山开发要比五岳迟得多。直到大唐盛世,黄山才有游人的足迹。

真有“火焰山”吗?

据《西游记》一书描述,唐僧师徒4人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途径“火焰山”,寸步难行。最后,孙悟空向铁扇公主借了芭蕉扇,扇灭了大火,4人方才安全地重新踏上西行之路。书中所描写的火焰山究竟存不存在呢?事实上,这座烈火炎炎的“火焰山”,指的就是我国著名的吐鲁番盆地。吐鲁番盆地根本没有大火,但为什么书中要说它是“火焰山”呢?

众所周知,吐鲁番盆地是天山山脉中陷落的一个小盆地,海拔-155米。那里气候干燥,夏季在烈日照耀下,气温上升得很高。又由于盆地陷落很深,热气不易散发,所以6~8月的平均最高气温都在38℃以上。高于40℃的日子也有40天左右,最高气温甚至高达48.9℃。夏季地表的最高温度在70℃以上,沙漠表层的温度可达82.3℃,因此当地流传着“沙子里面烤鸡蛋,戈壁滩上烙大饼”的说法。另外,吐鲁番盆地中横卧着一条红色的沙岩,在夏季烈日照射下,把周围映得火红。炎热的气温,滚烫的地表温度,再加上红色的光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座名符其实的“火焰山”。

不再是第一的洞庭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shāng〕汤,横无际涯。”这是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对洞庭湖的描写。长时期来,辽阔的洞庭湖一向被认为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据抗日战争以前出版的《辞海》中记载,夏秋水涨时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1941年出版的一本《中国地理基础教程》中,还明确地说我国的湖泊中最大的是洞庭湖呢!

然而时过境迁,洞庭湖却不能永远保持我国第一大湖的称号了。解放后,它每年缩小约88.6平方公里,其中有的年份缩小得更多,竟达245平方公里,它的面积在枯水期约有3100平方公里,而鄱阳湖的面积在枯水时有3350平方公里;在洪水期,洞庭湖约有3900多平方公里,鄱阳湖则有5050平方公里;论湖水的容积,鄱阳湖有363亿立方米,而洞庭湖却比鄱阳湖少9亿立方米。因此目前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洞庭湖降到第二位了。

洞庭湖为什么会变小的呢?

让我们追查一下洞庭湖的发展历史吧!原来它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云梦泽的一部分。古代的云梦泽是位于现在的湖南和湖北两省间的一个大湖,据说面积曾经达到过4万平方公里。后来由于大量的泥沙在湖中淤积,原来的湖大部分变成了陆地,只留下了许多比较小的湖泊,其中最大的一个就是洞庭湖。洞庭湖形成以后,仍然不能避免和云梦泽同样的遭遇,流到湖里的大量泥沙不断在湖中淤积,它也愈来愈小了。

看了以上的回答,你可能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难道单单只是洞庭湖受到这样的遭遇吗?

要知道,一般湖泊中都有泥沙淤积的,但是各个湖泊中泥沙的淤积,由于所处条件不同而有多、有少,有的快,有的慢。

根据本世纪五十年代的统计,每年从湖南省各条河流里带到洞庭湖里去的泥沙,大约有2亿吨;而江西省的各条河流带给鄱阳湖的泥沙却只有1300多万吨。同时,鄱阳湖只有一条狭窄的水道和长江相通,湖里的水在流入长江时,有足够的力量把1200多万吨的泥沙转送给长江,在自己湖内每年只留下100万吨左右泥沙;而洞庭湖和长江有很多水道相通,由湖里出来的水流,不但不能将大量泥沙送入长江,相反,却因长江涨水时要向湖中倒灌,又把长江里的一部分泥沙灌进洞庭湖。因此洞庭湖泥沙淤积的速度,比鄱阳湖大得多。

再加上解放以来,湖滨各县的人民,在湖滨一带的滩地周围,修建了坚固的浣堤,将原有的一部分湖面,改造成为良田。这样,洞庭湖终于把“我国第一大淡水湖”的称号让给了鄱阳湖。

令人恐怖的“厄尔尼诺”

“厄尔尼诺”是一股很强的暖洋流,属于海洋与大气系统的重要现象之一。它的出现,会给全球带来灾害性天气。“厄尔尼诺”一词源于西班牙语,是“圣婴”的意思,因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12月圣诞节前后,故得此名。相传,很久以前,居住在南美洲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以西海岸一带的古印第安人,很注意海洋与天气的关系,他们发现,有些年12月25日圣诞节前后,附近的海水温度比周围海域高很多,之后不久,便会天降大雨,并伴有海鸟结队迁徙等其他怪现象发生。古印第安人理解不了这种自然现象,因其常出现在圣诞节前后,便称之为“圣婴”。

20世纪60年代以后,科学家们查阅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天气档案,发现几次重大的“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年,都造成了全球气候不同程度的异常。1941、1957、1965、1972、1976等年,旱涝、热浪、低温、暴风雪等灾害性天气连绵不断,遍及世界各地。1982年至1983年发生的强烈的“厄尔尼诺”现象,曾使北美大陆热浪多次出现,造成上百万家畜、家禽死亡;夏威夷遭受到历史上罕见的飓风袭击;澳洲、南亚发生了少有的干旱;而我国则出现了严重的“南旱北涝”,东北地区则发生了冷害,使粮食减产。1987年也是“厄尔尼诺”发生年,多种灾害性天气连续不断,地球上几乎每隔24小时就有2~4起异常天气发生,受灾地区遍布五大洲。科学家们经过研究认为,“厄尔尼诺”之所以会造成全球气候异常,是因为就整个全球大气环流来说,其总的热源是赤道带,因为这里每年接受的太阳辐射要比极地高1.4倍,这样就造成了以赤道为“动力”的全球大气环流运动,在这个运动过程中会在不同地区形成暑、寒、温、风、雨、雪等各种不同天气,这就形成了全球各地相对稳定的各种气候带。而“厄尔尼诺”的出现恰恰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这种稳定。这股暖气流较强时,能沿南纬15°流动上万公里,促使整个全球大气环流节奏加快,使全球相对稳定的气候变得异常。

考爱岛上的“两怪”

凡去过考爱岛的游客都会感到这个小岛很怪。“一怪”,它处在热带海洋中罕见的大面积的少雨区,但岛的东北坡却是世界的雨极,年均降雨量达11400多毫米,呈现出郁郁葱葱的热带景观;“二怪”,岛的西南坡却又是大片荒漠区,年均降雨量仅400毫米,稀疏的仙人掌使人感叹不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两个降雨的极端呢?

考爱岛是夏威夷群岛中一个火山岛,面积1430平方千米。虽然群岛四周为广阔的海洋,但受北太平洋的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下沉气流控制,雨量偏低。不过,位于群岛北侧的考爱岛由于地形崎岖,峰高谷深,最高峰卡威吉尼亚山海拔达1576米。它似一堵屏风阻挡着来自北太平洋的东北信风,使暖湿的气流被迫抬升,风云际会,降下大量的地形雨,且阴雨连绵,每年长达350天。可是,越过山头,岛的西南坡则成了背风坡。气流顺坡急骤下沉,气温上升,降水倏忽而止。这样的“两怪”景观,也就成了世界旅游线上的一大热点了。

真正的“圣水”——恒河

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嘉诺特里冰川脚下的哥姆克冰洞,流经恒河平原,注入孟加拉湾。它被虔诚的印度教徒视为“圣河”,几乎每一位教徒都到恒河沐浴。据说这样可以祛病消灾,延年益寿。尽管近年来,由于沐浴的人日益增多,恒河水道污染严重,却没有人因饮用恒河水而患病。远洋轮上贮存的恒河淡水,历经万里行程仍保新鲜。最令人惊奇的是,在含有痢疾和霍乱菌的培养液中只要注入一些河水水,数日后,细菌全部悄然死去。这是为什么呢?

经科学家探索,原来恒河水中含有放射性矿化物——铀-238所蜕变产生的铋-214,这种物质几乎能杀灭河水中99%的细菌。此外,恒河水还含有一般河道所没有的噬菌体和重金属化合物。三者的共同作用,使恒河水有了独特的自洁能力,因而被印度教徒们视为“圣水”。

突然消失的犀牛湖

桂林阳朔的美女峰下有一个犀牛湖,面积约20平方千米。犀牛湖水甘甜清澈,成群鱼虾在湖中游来游去。然而1987年9月30日晚,湖水奇迹般地消失,仅一夜时间便湖底见天,留下鱼虾在泥塘中挣扎。

湖水究竟到哪里去了?原来,桂林地区遍布石灰岩等可溶性岩石,溶湖、溶洞、乳峰、石林、暗河等喀斯特地形到处可见。犀牛湖湖底有一些溶孔,与地下暗河相通,湖水不断地由溶孔渗入暗河。当犀牛湖一带遇到暴雨,雨水夹带大量泥沙流入湖中,致使泥沙沉积湖底,堵塞了湖底与地下暗河相通的溶孔,湖水就会增多,湖面便会上涨。以后,在湖水不断地流动下,被堵塞的溶孔渐渐地被疏通,湖水便由溶孔进入地下暗河,逐渐减少。当溶孔不断扩大,湖中流水也就加快流入地下河,从而使湖水完全消失。9月30日夜里的湖水就是这样消失的。

犀牛湖底干涸朝天在以前也发生过。干涸以后,底部溶孔又被泥沙堵塞,美丽的犀牛湖又一次重新出现了。

揭开神秘的“百慕大三角区”

在大西洋西部,百慕大群岛、佛罗里达海峡和波多黎各岛围成一个三角形的海区。这个海区就是世人皆知、充满神秘而恐怖的“百慕大三角区”。

近百年来,数以百计的飞机和船只在这一海区莫名其妙地坠毁或沉没,成千上万的人葬身于海底,甚至连探索这一海区奥秘的科学家也难逃噩运。为此,人们恐怖地称这一海区为“死三角”。

那么“死三角”的奥秘究竟何在?原来几百万年以来,沉积在百慕大三角区海底的淤泥中积累了大量的动植物,它们腐烂、变质、发醇,形成了大面积的气油田。在该地区特有的高压和极冷的条件下,海水中的水分子和天然气分子受压结合成冰状化合物,它们存在于海水中的各个部位。若周围海水压力发生变化,这些化合物便迅速下沉,同时释放出大量天然气。下层天然气在快速上升中,随着水压降低而急剧膨胀,海水密度迅速变小,导致轮船沉入海底。此外,大量天然气溢出海面,形成特殊气团,迫使该区大气中的氧气大量减少,若有飞机飞越该区上空,由于缺氧,发动机立即熄火,坠落大海。或者飞机尾部排出的带火花的废气,引燃四周天然气,熊熊列火将飞机焚烧殆尽。

蹦蹦跳跳的石头

有一次,一艘在远洋执行深海底地质研究任务的科学考察船停泊在海上。甲板上堆放着不少刚从海底采集到的石块。疲惫不堪的科学家们躺在石块边上小憩。突然,有的石块像青蛙似地蹦跳起来。有的一边发出“叽哩咔嚓”的声响,一边开始崩裂。科学家大为惊奇,他们给这些会蹦蹦跳跳的石头取了个名字叫“跳石”,并且开始了对它们的研究。

是不是所有采自深海底的石头都会蹦跳呢?不是!科学家们发现,原来跳石都来自那些死火山或环火山构成的海底山脉。火山气泡(二氧化碳)在这些岩石的总体积中占18%,比普通固结玄武岩熔岩中的气泡含量要高出20多倍。在深海高压的条件下,包含在火山熔岩中的气泡呈稳定状态。而当它们离开海底深水来到水面上时,就失去了原有的高压力,这些石块就像是带着许多小气球一样,自由自在地蹦跳起来了。

骇人的“马里毒石”

1986年8月,非洲马里共和国有一支地质勘探队,他们正在境内的亚名山进行地质勘探。当他们随身携带各种勘探仪器和工具,费力地爬到半山腰时,携带的雷达仪发出了信号,表示他们所在地的地下有异常物体。于是,他们不顾疲劳,当即挖掘,以图觅“宝”。很快,挖到了地下5米多深,掘到了一块美丽的大石头。石头上部呈蓝颜色,下部呈金黄色,形状如鸡蛋,重量约5吨。他们个个兴高采烈,正欲把石头运到地质局去作进一步研究时,挖掘石头的6位队员却一个个地发出呻吟,都说手脚麻木,视力模糊。立刻,他们被其他队员送往医院。经诊断,他们都中了毒气。虽经医务人员全力抢救,但由于他们中毒严重,抢救无效而全部死亡。经过调研,发现毒气来自那块美丽的大石头。于是,这块美丽的大石头便成了著名的“马里毒石”。

石头怎么会含有毒气呢?原来,岩浆从地下上升的过程中,伴随有大量气体。这些气体中有些是毒气。岩浆上升到地壳上部或流出地表后,遇冷凝结。在岩浆冷凝形成岩石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气体都要从岩浆中挥发出来。但是有些岩浆在凝结成岩石过程中,受外部条件影响,气体不易挥发出来。这样,不易挥发出来的气体便滞留在石头中。美丽的马里毒石就是如此。当6名勘探队员挖掘时,移动和震动了毒石,毒石内的气体因震动而释放出来,致使这6位勘探队员不幸中毒死亡。

会叫的沙子

在内蒙古罕台川西岩达拉特响沙湾,有一条长110米,高60米,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沙坡。若有人在沙坡上往下滑动,沙子就会发出“嗡—嗡”的鸣响,像飞机绕顶,又如钟声回荡。当人滑到山脚下时,沙声像拨动的琴弦,余音袅袅,不绝于耳。如果你用手去捧这里的沙子,沙一到手里,就会像青蛙一样“哇”地一叫,吓你一跳。“鸣沙”不仅达拉特有,甘肃敦煌沙山、宁夏中沙坡头也有,它们被称为我国三大“鸣沙”。

沙子为什么会鸣叫呢?有人认为,由于气候干燥,阳光长久照射,使沙粒带电,一遇外力,就会发出音响。也有人认为,响沙与地势有关。一般沙丘呈陡峭的新月形,在背风向阳一面,如坡下面有水,则水分蒸发,形成一道肉眼看不见的蒸汽墙;该蒸汽墙和月牙形沙丘的背风坡沿坡脊线形成热气层,组成一个“共鸣箱”,能将沙子摩擦声放大几倍乃至十几倍。

美丽的南京雨花石

南京雨花台的雨花石名闻天下,落迹四方。它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是著名的收藏品之一。时逢降雨,雨滴打湿石子后更是色彩斑斓、鲜艳夺目,因此得名“雨花石”。

如此漂亮的雨花石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原来,它们来自长江上游。2000多万年前,长江上游的地壳曾发生过强烈运动,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岩浆与一些有机物和无机物混合,形成了各种颜色的岩石。这些岩石本来是很大的,但经过长时间的日晒雨淋,风化成一块块的小石块。它们被流水带入长江上游水中,长江水又把它们从上游冲到南京。当时南京一带地势平坦,长江水流至此地,流速减缓,小石子便被沉积在这段河床底部。小石子从上游山区长途跋涉到南京,在河水的冲洗及石子之间的互相冲撞和摩擦之下,个头变小,棱角也被磨去,便形成了今天卵形的雨花石。天长日久,石子在河床中越堆越多,河道淤塞,于是,河水只好另找出路,从其他的途径流入大海。因此,雨花石不仅雨花台有,长江古道的附近地区也有,只是它们还静静地在地下熟睡呢!

昔日“北大荒”今日“北大仓”

在我国东北角黑龙江省的三江平原,有一块五万多平方公里的荒原,东北两面,被乌苏里江和黑龙江所环抱;美丽的松花江蜿蜒流过它的腹部。这里就是历史上被人们称为“北大荒”的地方。“北大荒”地势低平(平均海拔高度约50米),山水下来不易排泄,形成地表积水,有“三江低地”之称。每逢严寒季节,地表下面常出现冻层,阻碍了地表水向下渗透;同时使地面水分蒸发减弱,造成地表沼泽化。一旦春暖冰融,水洼成片,野草棘丛遍布其间。在黑暗的旧社会,国民党反动派对它毫无办法,随它荒废下去,甚至不惜让帝国主义在那里开办什么“火犁公司”、“开拓团”,大肆掠夺我国资源。

这里的荒地,虽然沼泽化强,有其不利的一面,但是,由于有荒草落叶的淤积和腐烂,使这里的大片土地富含有机质,肥沃的黑土层约有一米厚,成为被人们利用来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新中国建立后,一批专业的解放军战士和自愿支援边疆建设的青年,响应党的号召,怀着豪情壮志来到这里。他们爬冰卧雪进入荒野,上山伐木造窝棚当住房;拣来当年日本鬼子遗弃的炮座、弹壳来铸造农具。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开出荒地九万亩,播种四万亩,为国家增加了六百多万斤粮食。

随着农业产量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北大荒已成为全国农业生产比较先进的地区。每个农场都建立了机械修配网站。国家和农场还创办了农业科学研究所、良种繁育场、农业气象站、发电站等几十个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单位。此外各农场还办了木材加工厂和食品、米面、榨油、酿酒等许多农副业加工厂。

赤道上的奇岛——加拉帕戈斯

世界上有大小几十万个岛屿。这些岛屿由于同大陆有江海之隔,有的甚至浪迹天涯,因而成为藏珍集异的好地方,其中最引人入胜的当首推厄瓜多尔的加拉帕戈斯。

加拉帕戈斯群岛孤悬于太平洋东部,东距美洲大陆约一千千米,西面几千千米范围之内没有任何陆地。群岛由13个大岛和几百个小岛岩礁组成,总面积约7800平方千米,它们散布在大约46000平方千米的海面上。

早在1535年,人们就第一次发现了加拉帕戈斯群岛。整整三百年后,著名生物学家查理·达尔文在他的环球旅行中对该群岛考察了一个多月,后来在其著作中详细介绍了考察情况,奇岛之名便不胫而走。不久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宣布加拉帕戈斯群岛为世界十二名胜之一,更使它引起世人瞩目。

加拉帕戈斯究竟奇在哪里呢?

加拉帕戈斯群岛位于北纬1°42′和南纬1°30′之间,赤道横穿中央,是个典型的赤道群岛。但是它的自然环境同其他所有的赤道地区都完全两样。在这里,根本看不到那种高温多雨、植物繁茂的景象,相反,却到处是寒冷干燥,植物稀疏,还有不少典型的寒带生物。这种反常现象在整个赤道上实在是绝无仅有。

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奇异现象的呢?原来,在太平洋东南部有一条巨大的秘鲁寒流,它把南极洲附近的冷水滔滔不绝地输送到赤道附近,小小的加拉帕戈斯群岛正好挡在它的前进道路上。冷水把加拉帕戈斯团团包围起来,致使群岛温度偏低,降水很少,就是在沿海一带,气温也只有20℃左右,到山上就更冷了。有太阳晒着的时候人还感到比较温暖,一旦太阳被云雾挡住,马上就象换了一个季节。到了夜晚,岛上更是寒气逼人,即使是夏季,在露天过夜也要生火御寒。

由于气候寒冷干燥,加拉帕戈斯群岛上植物非常稀疏,人们很难看到那种鲜艳的绿颜色,沿海一带更呈现出荒漠景色,高大的仙人掌和叶片很小的灌木丛稀稀拉拉地生长着,看起来显得荒凉而单调,同其他赤道地区万木争荣、生机蓬勃的景象相比较,真不啻是两个世界。

加拉帕戈斯除了绝无仅有的反常气候、植被,最使人留连的是那种类繁多的珍奇动物,这里有成千上万的海龟,形体似龙的蜥蜴,会爬树的海狮,不会飞的鹭鸶,蓝脚的鲣鸟,银白的飞鱼。令人惊异的是,居然还有成群的南极企鹅,要知道这是在赤道线上。这无数珍异古怪的动物,云集于十几个峥嵘险峻的火山岛上,使每一位来访者称奇不已,眼界大开。

大海龟是加拉帕戈斯最富特色的动物。在西班牙语中,“加拉帕戈斯”指的就是海龟。当达尔文在群岛上考察时,这种体形硕大、行动笨拙、性情温顺的动物曾引起他极大的兴趣,他还生动细致地描述了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物学特征。岛上的海龟长大后龟壳直径有1米左右,最重的可达200多千克,要七八个人才能把它抬走。按其特征可把这里的海龟分成两类,即圆壳龟和鞍形壳长颈龟,它们都以仙人掌和树叶为主食。圆壳龟生活在比较低洼的地方,长颈龟则生活在干旱的岛上,天旱时地上的植物都枯死了,它们不得不伸长脖子,去吃长得比较高的树叶和浆果,久而久之,颈子越来越长。

海龟对水的需要量很大,在这气候干旱、水源缺乏的岛上,为了喝水,它们常常要昼夜兼程,长途跋涉好几千米(海龟每小时只能爬行300米)。达尔文在他的《环球旅行记》中曾生动地描写了海龟饮水的情况:“在靠近水源的地方,可以看到一幅非常有趣的景象:有很多这些生物,一队正在匆匆地伸长头颈向前跑路,另一队已经喝饱了水向着回头路跑。当一只龟爬到水源旁边的时候,它就不顾四周的任何观众,只知把自己的头连同眼睛伸进水里去,贪心不足地大口大口把水吞进肚子里。”据说海龟把水贮存在膀胱里,以备日后消耗。当地居民缺水时,常捕捉海龟,取出膀胱水饮用,这种水味道略咸,当地人很喜欢喝。海龟会游泳,但它们只在不得已的时候才这样做,通常在海中游一个星期就会死亡,有人估计这是它们海水喝得太多的缘故。

海龟是卵生的。母龟一胎可产卵八九枚,产后就用土把卵埋起来。当天气干旱的时候,幼龟很难从硬土层下钻出来,能突破难关的通常只有十之二三,对其他的来说,摇篮便成了坟墓。当幼龟未长硬龟壳之前,生活的道路上充满着危机,许多较大的动物(如岛上放养的猪狗牛羊)都会把它们吃掉或弄死。然而一旦龟壳长硬,除了人以外,任何动物都对它们无可奈何了。最老的海龟估计达500岁。

海龟的肉味很美,要比鸡肉和牛肉更可口,龟油则像奶油一样纯净细腻。但不幸的是,这种天赋却给它们带来厄运。过去二三个世纪里,不少海盗船、捕鲸船和渔船经常光临加拉帕戈斯,为的就是带走海龟,有时一条船的甲板上就放着二三百只。这些人认为海龟除了味美外,还有三个特别的优点:一是可以一两年不吃不喝;二是随时杀用,永远新鲜;三是免费供应,取用不竭。有人估计,几百年来被这样带走的海龟有大约十万只,迄今整个群岛剩下的仅约八千只。近来厄瓜多尔政府已把海龟列为保护动物,这种长寿动物看来又会逐渐衍生繁殖起来。

栖息于加拉帕戈斯群岛的蜥蜴不仅数量特多,而且生态奇特,在分类学上称为钝嘴鬣蜥。其中一部分是陆生的,以仙人掌为食。另一部分是海生的,以海藻为食,这在世界上是仅见的。群岛最西端的弗南迪纳岛是海蜥蜴的大本营,在这里它们常常成百只地簇拥在海边的岩石上晒太阳,看起来都像是一条条的龙。雄蜥蜴在四周警戒着可能来犯之敌,它们不时发出喷界声,从鼻孔里喷出水花,活像是龙在喷烟吐雾。母蜥蜴常在沙滩上挖洞,以备产卵之需。幼蜥蜴孵出时长仅7-8厘米,长成时则可超过1米。海蜥蜴不时游入海中觅食。在水中,它们以扁扁的蛇状尾巴作推进器,潜水深度可达10米。海蜥蜴最奇特的地方是它们的背上长着一排长刺,当它们准备向一个目标冲刺的时候,那副剑拔弩张、威风凛凛的样子,看起来真像是一只小型的古代剑龙。

当人们最初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看到企鹅的时候,无不感到惊讶,因为企鹅是南极洲的代表性动物,这已是小学生的常识,它们怎么会不远万里跑到赤道地区来呢?科学家们认为,可能是过去什么时候,一些年幼无知的企鹅随着冰山被秘鲁寒流冲到热带,最后在加拉帕戈斯登陆。它们对这里的自然环境倒也能够适应,于是便在此安家立业,传宗接代。岛上的企鹅同南极的相比,长得较为矮小,似乎有些发育不全,但总的模样并无二致。现在,整个群岛上的企鹅共有几千只,它们有的在海面上游泳,有的三三两两地站在岩石上。对于自己来自南极,而现在正站在赤道线上这一奇异的变迁,看来它们是不加理会的。

奇异的“喊瀑”和“喊雨”

在四川省松潘县有一座很高的山,它的名字叫雪宝顶,山顶被冰雪覆盖着,云雾蒙蒙,显得有几分神秘,当地藏民称它做神山。

在雪宝顶东南部左边的悬崖上,有一块大石头横着伸出,气势十分雄伟。人们只要望着这块突出的巨石高声呼喊,墨绿色的岩板上便会渗出亮晶晶的水珠,水珠沿着石缝流到山崖的缺口,立刻汇成一道同门一样宽的瀑布从高处奔流下来。像银练一样的瀑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非常好看。如果喊声停止,瀑流也就停止,再喊再出,喊停瀑止。人们称它为喊瀑。

在四川省宝兴县和小金县之间的夹金山,每到七、八月,冰雪融化,草木都复活了,藏民们常常赶在这个季节到山里放牦牛。这里,由于山势起伏,温差大,所以天气变化非常奇特,刚才还是红日高照的大晴天,转眼间云雾弥漫,天空变得很阴暗,乌云低得像要压在人们头上似的,眼看一场暴雨就要来临。这时,有经验的牧民并不慌张,照样放牧,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喊雨”。如果想要除去疾劳和暑热,只需对着低空高呼大喊,听话的老天爷就会无私地洒下雨点,为牧民“洗澡”。喊声一停,雨滴也跟着无影无踪了,不一会儿,云开雾散,又是大晴天。人们称这为“喊雨”。

神秘的“死亡之谷”

地球上存在着四大“死亡谷”,分布在俄罗斯、美国、意大利和印度尼西亚。它们的神秘与恐怖景象各不相同。“死亡谷”之谜,科学家们至今未解开。

在俄罗斯堪察加半岛克罗诺基山区的“死亡谷”,长约2公里,宽100~300米。那里地势坑坑洼洼,不少地方天然硫磺露出地面,狗熊、狼罐等野兽的尸骨到处可见,令人毛骨悚然。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洲与内华达州相连的山中,也有一条特大的“死亡谷”,长达225公里,宽度在6~26公里之间。据记载,1949年美国有一支寻找金矿的勘察队,因迷失方向而涉其间,几乎全军覆没。有几个人侥幸脱险后,不久也不明不白地死去。此后也曾有多批探险人员前往揭迷,但多数人遭到不幸,至今未能查明死因。然而,科学家们从发生的死亡中发现了一个奥秘:这个地狱般的“死亡谷”竟是飞禽走兽的“极乐世界”。

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和瓦维尔诺湖附近也有一个“死亡谷”。这个“死亡谷”与俄罗斯和美国的两个“死亡谷”完全相反,只危害飞禽走兽,而对人的生命却没有威胁。

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上有个更为奇异的“死亡谷”。在谷中共六个大山洞,每个洞对人和动物都有很大的威胁。每当人和动物从洞口经过,就会被一种神奇的吸力吸入洞内,逃脱不得。

淮河为什么没有自己的入海口

淮河位于长江、黄河两大河流之间,是我国中部的一条重要河流。它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流经河南、安徽等省,到江苏省流入洪泽湖。

过去,淮河和其他大河一样,也有自己的入海口,上中游来的水,顺顺当当地通过现在的江苏省涟水县,东流入海。在公元1194年,它的北邻黄河突然决口,离开了自己的河道,冲到淮河流域,同淮河水道合流。直到19世纪中叶,整整过了700多年,黄河才又回到自己的故道上去。在这段时期里,黄河带来的大量泥沙,把淮河下游河道淤高堵塞,夺去了淮河的出海口。于是淮河只能向低洼处汇流,形成了洪泽湖和高邮湖等。淮河水量大的时候,就经过大运河辗转流入长江。淮河全长约1000公里,流域面积10.7万平方公里,人口1亿多,耕地2亿亩。

淮河上游,北西南三面山岭重叠,丘陵起伏,每到雨季,山洪暴发,危害很大。为了控制洪水,在上游山区先后修建了佛子岭、梅山、响洪旬、磨子潭、鲇鱼山等30多座大型水库及2000多座小型水库。同时,还大力搞好水土保持工作,发展了灌溉、水电、水产等各种事业。

淮河中游地区,河道浅窄,水系紊乱。现在大部分河道经过了疏浚整理,在淮河平原上开挖了新淮河、新汴河、茨淮新河、红卫河等许多新河,大大增强了排洪能力,扩大了灌溉面积。

在淮河下游开辟和扩大入江入海水道。现在,淮河流域大部分水流可以顺利地经洪泽湖、大运河流入长江,一部分水流经过苏北灌溉总渠、淮沐新河、新淮河、射阳河等许多条新河,流入黄海。

北方不冻港——秦皇港

秦皇岛在河北省的东北端,北靠燕山,南临渤海,海港附近,海岸曲折,港阔水深,风平浪静,可以停泊巨轮,是一个天然良港。在严寒的冬天,虽然也有一个月结冰期,但冰层较薄,对于船的航行影响不大,所以不失为北方著名的不冻港。过去许多进出天津港的船舶,冬季改泊秦皇岛,因为天津港的海面,每年有两三个月的结冰期,需要靠破冰船开辟航道,船舶才能进出。

秦皇岛的位置在天津以北,纬度比天津几乎高1度,为什么反而成为不冻港呢?

一般说,纬度高的地方,接受太阳的热量比较少,往往气温要低些。同时,还有其它一些因素影响着气温的高低和海水的结冰不结冰。

使秦皇岛成为不冻港的显著原因,是南方来的黄海暖流帮了它的忙。黄海暖流是对马暖流的一个分支,它带来的热量很大,而北方来的寒流,由于朝鲜大陆的阻挡,不能达到这里。因此这里的水温较高。

第二个因素是这里的海水含盐量较天津港高。我们知道,淡水一般在摄氏零度时开始结冰,而含有盐分的海水,结冰点要比一般淡水低。海水含盐量越大,越不容易结冰。例如含盐千分之十的的水零下0.5度时开始结冰;含盐千分之三十五的海水结冰温度为零下1.9度。秦皇岛附近没有较大的河流入海,因而海水的含盐量较高,海面自然不容易结冰。天津港正在海河河口附近,大量河水冲淡了河口附近的海水,海面自然容易结冰。

秦皇岛海区的海水较深。深水层在暖季可以储藏较多的热量,使冬季的海面保持一定的温度,结冰的可能性就小了。加上秦皇岛北倚燕山山脉的东端,东、北、西三面都有山丘屏障,阻挡了来自北方的寒冷空气的入侵,更使海面不易结冰。

“魔鬼城”揭秘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一支俄国探险队进入我国新疆地区考察。在一天临近黄昏的时候,探险队在荒野中突然发现了一座雄伟的古城:高大的城墙,巍峨的宝塔,整齐的街道和街道两旁一排徘鳞次栉比的房舍……这一切,使探险队大为吃惊。因为在地图上和史书中,这个地方并没有什么城市啊!

这是怎么回事?是从哪里冒出来这么一座古城呢?

原来,这就是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著名的“魔鬼城”。它位于距我国边疆小镇乌尔禾不远的地方。

这的确是一座神秘幽奥的“城市”。每当月明风清的夜晚,万籁俱寂,淡淡的月光笼罩在古城的上空,城中各种高大的“建筑物”投下了黑黝黝的身影。街巷之间没有行人,没有鸡犬车马声,一切都显得那么肃穆而且神秘。

到了刮大风的时候,狂风从西北方疾驰而来,夹杂着无数沙粒,象无数条皮鞭,无情地抽打着魔鬼城的城垣房舍,发出震耳欲聋的呼啸。

魔鬼城是谁建造的?城里真的有什么魔鬼吗?

其实,魔鬼城既没有什么魔鬼兴风作浪,也不是古代人民建造的古城遗迹,而是大自然的杰作,是由风沙塑造的一座奇特的“城市”。

要了解魔鬼城的来龙去脉,还要从头说起。

在很久很久以前,准噶尔盆地曾经是一片烟波浩淼的大湖。湖盆四周耸立的群山中,奔流着大大小小的溪流,最后都流到这片湖泊里,把它们携带的大量泥沙、砾石,一古脑儿地倾泻到这个湖盆中。天长日久,湖泊终于被泥沙填平,成了陆地。这些沉积物经过很长的地质时期,已经胶结在一起,形成为岩石。但是这种岩石还不如一般岩石那样坚硬,沙粒与沙粒之间胶结得不那么结实。另外,湖泊沉积物又往往是一层沙砾、一层粘土交互堆积着,一层软,一层硬。在风蚀过程中,松软的岩层被侵蚀得快;而较坚硬的岩层抵抗侵蚀的能力要大一些,能够较多地保存下来,容易在地面上形成奇特的地形。

科学家们调查发现,在魔鬼城里除了最常见的高大的垄状地形,即所谓的城堡以外,地面上还有许多被风沙磨蚀成的石蘑菇、石笋、石兽、石亭等,千姿百态,形象逼真。

也许你们会问,风有那么大的威力吗?要多么大的风才能把这几十米厚的地层吹得遍体鳞伤呢?

告诉你们,这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半部是我国著名的大风地区之一。每年冬、春两季,几乎天天都有大风,五六级、七八级大风经常发生。在一些风口地段,风力更是惊人,常常达到十二级以上。

兰州到乌鲁木齐的兰新铁路要通过一段有名的风口地区。这段风口大约在甘肃进入新疆以后不远的地方,是兰新铁路线上经常发生事故的危险地段。每到大风季节,百里风区,飞沙走石,直吹得火车不能前进。

风的威力虽然很大,但是仅有风还“建造”不出前面提到的那样的“古城”,而大风中挟带的沙石才是塑造魔鬼城的主要建筑师。被大风吹起的沙石大得惊人,小的黄豆般大小,大的核桃模样,交织成漫天的砾雹沙雨。

这种高速飞行的沙石具有极大的破坏力,打在汽车驾驶室或火车车窗上,顷刻之间,玻璃全部粉碎。打在火车车厢的铁皮上,一下子就会把漆皮剥光。因此,在这些风口地段建筑的砖墙、埋设的水泥电线杆总是伤痕累累,不要多久,就要重新修筑。

魔鬼城附近也正好是一个风口地段,它正对着一条山梁中的谷口,挟带沙石的大风年复一年地吹蚀,把比较软的岩层磨掉了,比较坚硬的岩层保存了下来。由于原来岩层的结构、形状不同,因而形成各式各样的地貌形态。岩层中的裂隙,是风力最集中的地方,就好比我们平时所知道的“过堂风”。长久的吹蚀,使这些裂隙逐渐扩大、加深,成了一条条“街巷”,而两旁的岩层就成了临街而立的“房舍”。并且形成了一些“石亭”、石兽等。魔鬼城就是这样由风沙吹蚀塑造出来的,所以确切地说,应该叫它“风城”才更恰当。

山区气候奇

山区经常吹一种很有规律的风——山谷风。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腰和山顶,人们叫它“谷风”;晚上,风从山顶、山腰吹向山谷,人们叫它山风。这种山区吹的昼夜不同方向的风,总称山谷风。

为什么同一个山区日夜吹不同方向的风呢?

原来,白天,太阳照射在山坡上,使贴近山坡的空气层温度升高,膨胀变轻,暖空气就从山谷沿着山坡上升,形成了谷风。夜晚,太阳落下去,山顶和山腰的空气比山谷里的空气冷得快,冷空气就从山顶和山腰向下流动,就形成了山风。

同一个山区,气温一般都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山顶、山腰总是要比山脚下冷得多。特别是在酷暑炎夏季节,凉热完全不同。例如,海拔1164米的庐山气象台,在最热的7月里,平均气温只有22.6℃,气候宜人,早晚得穿毛衣。可是,山脚下的九江,7月盛夏季节里,平均气温高达29.3℃。从山脚来到山顶,人们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金风送爽、丹枫叶红。因此,庐山成了避暑胜地。

山高了,四季也有不同变化。山高冬来早,山高入春迟,山高夏更短,山高秋先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觉转入此中来。”这首诗就是山区迟来春天的真实写照。同时,比起平原来,山区冬长而夏更短。“高处不胜寒”,这句古语说明了气温是随着地势的增高而逐渐降低的。这是大自然的普遍规律,可是也有例外,世界上有些山地,气温却随着高度增加而升高。

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克维尔塔尔谷地,山谷底部生长着喜冷的植物冷杉林、云杉林,在冷杉林的上部山坡,按照当地自然界垂直分布的一般规律,应该逐步过渡为高山草甸,可是那里却生长着喜暖的松树和山毛榉等阔叶树。这种谷地冷山腰暖的气温倒置,也使针叶林和阔叶林分布颠倒了。

这是什么道理呢?

阿尔卑斯山顶终年覆盖着冰雪,气温很低,气压升高,形成了稳定的下沉气流,风从山顶冰川表面吹向谷地,使谷地气温剧降,这叫“冰川风”。白天,冰川风从上往下吹,而山地谷风却从下向上吹,冰川风被削弱了;到了傍晚,冰川风和山风一起从上往下吹,风势增强,风速可达10米/秒~20米/秒。

一般来说,白天的谷风相对地说是较暖的气流,而冰川风来自高山冰川,自然要比山谷风冷得多。山区冰川分布面积越大,气温越低,气压越高,冰川风较强较冷。像喜马拉雅山、昆仑山等的冰川风都较强,日夜劲吹;而祁连山的冰川风就较弱,吹吹停停。

为什么克维尔塔尔谷地会形成局部地段上暖下冷的气温倒置现象呢?有人作了这样的解释:冰川风从上往下吹,把谷地的谷风暖气流抬升到冰川风的上部,使冰川风一直沉在山谷底部,产生“逆温”现象。久而久之,气温较冷的谷底就长出喜冷植物冷杉林等,而在山腰地带长出了喜暖的阔叶树山毛榉等,形成植被垂直分布的“倒置”现象。

我国丝绸之路北道上的新疆核桃沟,一年中也有一段时间有逆温层的存在。每年1月份,那里的冰川风和冬季风都很冷,冷空气下沉到河谷平原里,使沟上的气温反而要比谷地高6℃~8℃,它使那里的特产核桃树能安全度过寒冷的冬天,稳产高产。

不是每个山区有冰川风和山谷风就有气温倒置现象的。像喜马拉雅山区,冰川风劲吹,却没有形成“逆温”现象,谷地仍比山腰要温暖,这是个谜。

在北半球,即使在相同的高度上,由于山脉的分隔,山南山北冷暖也大不同。《咏庾岭梅》诗:“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诗人借用梅花来反映南暖而北寒的气候。

陕西省的西安和安康,中间隔着秦岭山脉。一月平均气温西安-1.7℃,安康2.6℃,两地极端最低气温相差达11.9℃之多。陕南地区柑橘、茶叶、油桐、竹子等亚热带植物生长良好,而西安地区则柑橘绝迹,盛产的是苹果和梨等温带水果。

中国的奇河

世界上的河流绝大多数有源头,也有归宿。有趣的是,有些河流却没有“尾巴”,这是亚洲内陆和干旱荒漠区的内陆河的一个显著特征。

我国西北地区的弱水、塔里木河、玛纳斯河、和田河、克里雅河、孔雀河、车尔臣河,以及中亚细亚的楚河、萨雷苏河等,都是断了尾巴的河流。它们从祁连山、昆仑山、天山等高山奔流下来的时候,水量很大,出山口流过冲积形平原、戈壁滩,由于渗漏,加上这些地方气候干燥,河水大量蒸发,得不到雨水补充,水量越来越少。当河流进入辽阔的沙漠区,河水被干渴的沙漠吞噬掉,河流就消失不见了。

在石灰岩广布的地区,还有没头、没尾的河。我国广西、贵州山区,有些河流在山间蜿蜒曲折流泻,突然它在山前消失了!在一些寸草不生、滴水不藏的石山脚下,又突然会冒出滚滚的流水,成了一条新河。这是地下暗河(又叫伏河)耍的把戏。原来,高温多雨的石灰岩地区,在漫长的地质时代,在地球内力和外力的作用下,地下岩层形成断裂带、溶洞、落水洞,发育成或长或短的地下河。

广西都安县地苏乡有一条不见天日的暗河,它有一条干流和10多条较大的支流。干流源出都安西北部的七百弄山区,沿岩层断裂带从西北向东南流,流程长45千米,汇水总面积为1000平方千米。这条地下河在红渡以西的青水出口,注入红水河。它最大的流量为每秒390立方米,最小流量为每秒4立方米。

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绝大部分的河流,都是由西往东或往东南流的。有些河流河水却从东往西流,成为“颠倒”了的河流。青海湖的东南方有一条名叫倒淌河的小河,长50多千米,发源于日月山上,流进青海湖。当地流传了不少神话和传说,说它是西海龙王的一根倒须变的。后来,经过地质学家勘测,揭开了倒淌河的秘密。原来,青海湖曾经有一条河通古黄河,10多万年前的一次地壳运动,日月山升起,把青海湖出口堵住,西部发生陷落,而那条输出湖水的河道就来个首尾掉头,成为今天的倒淌河。

昆明附近的滇池水系,地势北高南低,大多数河流,例如盘龙江都是由北向南流,而滇池出口的螳螂川、普渡河,先是由西向东,又往北注入金沙江。这些倒淌河同一般河流上游窄狭,下游宽大不同,下游的河床、河谷比上游要狭窄。这种奇特现象在古代地理著作《水经注》中就有记载:滇池“上源深广,下流浅狭,但如倒流,故曰滇池。”滇池水系的倒流也是由于滇中高原地壳运动,造成了河流的颠倒,使河流原来流入南盘江或红河归于南海,现在却变为北流而纳入长江水系。

还有更奇妙的河——潮水河。这不是一般每天受潮汐影响而时涨时落的水流现象,而是一种与潮汐无关的河水涨落奇景。我国湖北西部的神农架天然林区,是著名的自然保护区,面积3200平方千米,传说是我国古代的神农氏遍尝百草的地方。这里有不少地方是石灰岩分布区,有峰林、孤峰、溶洞、溶岩泉、地下河等岩溶地貌。有条潮水河,来自一个大山洞内的岩溶泉,河流虽小,却有个奇特的景象:河水每天日出、中午和日落时定期涨落,涨落的周期为6小时。每次河水涨时,持续30分钟,比平时的流量大2倍,水流仍旧碧澄清澈。河水的定时涨落不受外界旱涝天气的影响。这是怎么回事呢?人们推测,潮水河的源头可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泉眼,包括间歇泉(或虹吸洞)和非间歇泉两种。非间歇泉供给了常流的河水,而间歇泉则供应了涨水的水。潮水河可能在子夜时,还有一次涨水。为什么间歇泉按时喷水呢?这还是个谜。

佛教四大名山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其间几度兴衰,逐步演化出中国式的佛教,同时在祖国的山川大地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天下名山僧占多”,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并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五台山在山西省东北部滹沱河的南岸,因有5个平台状山峰而得名。因无炎夏又名清凉山。主峰北台顶海拔3058米,是华北地区最高峰。五台山以历史悠久、古迹众多、规模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寺庙最多时曾达300多座,现存47座,其中南禅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五台山佛塔建筑丰富多彩,用料有铜、银、石、木、镀金、琉璃等,形状各不相同,其中舍利大白塔,高56.4米,造型奇特,为五台山的标志。

有“海天佛国”之称的普陀山,位于浙江省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上。这个面积仅12平方千米的小岛,全盛时曾有庙宇200多座。名胜古迹有以普济寺、法雨寺、慧济寺为主的建筑群及大乘禅院、梅福禅院等寺院。

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峨眉山,海拔3099米,山势透迤,青峰叠翠,有“峨眉天下秀”的美称。峨眉山植被覆盖率达85%左右,共有植物3000多种、动物约2000种,其中有许多珍稀品种,被誉为“自然博物馆”。峨眉山最初流行道教,唐宋以后佛教才日益兴盛,明清时达到极盛。峨眉山寺庙林立,以报国寺、伏虎寺、洪椿坪、清音阁、九老洞、万年寺、洗象池、金顶八大寺庙最著名。

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的九华山,因有九峰形似莲花而得名,位于安徽省青阳县,海拔1342米。山中遍布岩洞、怪石、山泉、飞瀑,其间点缀着苍松、翠竹、田园、山庄。早在东晋末期,佛教便传入九华山,千百年来山中古刹林立,极盛时期佛寺曾达300多座,现存78座。甘露寺、化城寺、肉身宝殿、百岁宫均为佛门圣地,其中百岁宫内供有17世纪初的高僧肉身坐像。

佛教四大名山虽然齐名,但其地位也有区别,即所谓“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五台山供奉文殊菩萨,被视为智慧的化身;普陀山供奉观世音菩萨,是慈悲的化身;峨眉山供普贤菩萨,是理智的化身;九华山供地藏菩萨,是志愿的化身。4个菩萨代表4种品格,适应不同信徒的精神需要。

道教四大名山

道教是产生并盛行于中国的宗教。在中国历史上,凡能超脱尘俗的逸士高人,多被冠以神仙之号,他们足迹所至,遂成为了道教圣地。青城山、武当山、崂山和罗浮山并称中国道教四大名山。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北约70千米处,主峰海拔1600多米。因山形如城,再加上茂林修竹,终年青翠,故称青城山。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以青幽著称,有“青城天下幽”的美称。相传东汉末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曾来此设坛布道,自此道教宫观逐渐兴起,极盛时曾达100余座。目前山上主要道教宫观有建福宫、天师洞、上清宫和祖师殿等。其中位于海拔1200米处的上清宫,可以观日出、云海、圣灯三大自然奇观。

位于湖北省的武当山,主峰海拔1612米。由于道教活动历史悠久,古建筑规模宏大,因而有中国“道教第一名山”的美称。相传汉代阴长生、唐代吕洞宾、明代张三丰等都曾在此山修炼。作为道教名山,武当山的庙宇始建于唐,但大部分毁于元末,明永乐年间大兴土木,从而形成了道教圣地中首屈一指的庞大古建筑群。主要建筑有天柱峰顶的金殿及紫霄宫、南岩石殿等。武当山还是中国武当派拳术的发源地。刚柔兼备,独具风格的武当拳,是中国一支重要的拳术流派,与嵩山少林拳齐名。

位于山东省青岛市东北部的崂山,主峰海拔1133米。崂山奇岩怪洞林立、山上飞瀑流泉,山下大海扬波,山色与苍松相映,松涛与海潮交鸣,是游览避暑胜地。史传秦皇、汉武曾到此寻求仙药,以求长生不老。宋元以后,开始大规模营建道观,遂成道教名山。清朝以后,更因文坛巨匠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志异》中《崂山道土》一文而名扬天下,成为老幼皆知的名山。现存上清宫、太清宫、太平宫等,构成了较大规模的古建筑群。

号称岭南四大名山之一的罗浮山,位于广东省的中南部、主峰飞云顶海拔1281米。山中除雕梁画栋、朱柱绿墙、庄严典雅的寺观外,还多飞瀑幽泉,号称道教第七洞天,第三十四福地。现存有冲虚古观、葛洪炼丹灶等道教圣迹。罗浮山之所以久负盛名,与葛洪有着很大关系。

九大名关

“关”,通常是指关口、关隘。自古以来,这些关口、关隘或以交通重要而闻名,或以地势险要而著称。我国的关口、关隘很多,但比较著名的有九处。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处,北依燕山,南临渤海,地势险要。它是东北、华北间的咽喉要冲,兵家必争之地,素有“京都锁钥”之称。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徐达在此构筑长城,建关设卫,因关在山海之间,所以叫“山海关”。

居庸关位于北京昌平县西北部,是长城险关之一。关城建筑在一条长达15公里的溪谷中间,这条溪谷叫做“关沟”。两旁山峦重叠,树木葱郁,景色优美,金代称为“居庸叠翠”,曾列为燕京八景之一。居庸关的形势非常险要,是古代北京的西北门户,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紫禁关在河北省易县紫型岭上,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口之一。

娘子关在山西阳泉东部,始建于唐初,为长城重要关隘。唐太宗之妹平阳公主曾率军驻此,故易名为“娘子关”。此处山势陡险,飞瀑高挂,形势险要。

平型关在山西省繁峙县东北,是长城要口之一。为晋北通往河北的交通要冲。

雁门关在山西省代县北部,为长城要口之一。《天下郡国利病书》谓:雁门古句注,西陉之地,重峦迭山献,霞举云飞,两山对峙,其形如门,而蜚雁出于其间,故名。”附近峰峦错耸,峭壑阴森,林中有路,盘旋幽曲穿城而过,异常险要,为历代戍守重地。

嘉峪关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麓,长城终点,南面是终年积雪的祁连山,北面是连绵起伏的马鬃山,位于河西走廊最狭窄处,地势十分险要,是历史上的军事重镇,2000多年前,汉武帝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就是从这里通过的。

武胜关在河南省信阳县南部,与平靖关、九里关合称“义阳三关”,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又是古代南北抗衡的军事关隘。

友谊关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凭祥市西南,为我国的边关。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称镇南关,1953年改为睦南关,1965年又改为友谊关,是我国通往越南的交通要口。

四大名镇

景德镇、佛山镇、汉口镇、朱仙镇号称我国的四大名镇。

景德镇得名于北宋景德年间。据说,当时有一种釉色介于青白瓷之间的“影青瓷”,在同类产品中首屈一指,并出现了一大批世代相传的能工巧匠;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瓷用原料、燃料”;加上水运十分方便,形成“陶金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的繁荣局面。皇帝动心了,下诏改“昌南镇”为“景德镇”。

佛山镇地处珠江三角洲,相传这里有一名叫“塔波岗”的土丘,每到深夜便发出异彩,活像宝石垒成的山。人们诧异之余,掘地三尺,挖出三尊铜佛像,从此,佛山之名就传开了。

汉口镇则因地处汉水入口处而得名,古名汉皋,一称“夏口”,变称“沔口”,是武汉三镇中商业最发达的一个镇,曾出现过“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宵明”的繁荣景象。

朱仙镇,以朱亥旧里故名,“为水陆舟车会集之所。”它作为我国四大名镇之一而闻名全国,乃是在元代开通贾鲁河之后。当时货运到此转陆运到开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