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典战争故事·会战故事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4 07:37:33

点击下载

作者:马成功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界经典战争故事·会战故事卷

世界经典战争故事·会战故事卷试读:

前言

军事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大和稳定的象征,在国家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军事知识,是我们每一个人光荣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进行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

军事知识所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我们只有分门别类地进行了解和掌握,才能全面而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

军事科技是一切科学技术的先锋,能够极大地促进基础科技的发展。军事科技不仅用于发展军事武器装备,用以巩固国防建设和促进和平发展,还逐渐转化为民用科技,它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日常生活水平。发展军事科技是我们提高国家整体科学技术水平的强大动力,我们必须优先进行国防建设,优先发展军事科技。

军事战争既有保卫和平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也有进行武力占领践踏正义的侵略战争,但不论什么战争,都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我们都应当避免发生。我们既要反对侵略战争,呼唤世界和平,尽一切努力避免各种形式的战争,但也要积极参与保卫和平、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

军事人物既有和平的护卫者,也有发动战争的恶魔。无论是军事领袖,还是元帅将领或英雄,他们都是人类和平的守护神,是人类正义的化身和良知的体现,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大无畏的精神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和发扬,让其精神永垂不朽。至于发动战争的恶魔,他们是遗臭万年的人类败类,他们背叛人类幸福与和平的道义,摧毁人类文明,使广大人民残遭杀害和痛苦,我们必须人人唾弃,让其永世受到惩罚。

军事历史是我们了解人类发展的主要窗口。军事与政治向来是相伴相随的,军事历史是政治历史的演绎,也是政治历史发展的高潮。任何一个朝代或者一个国家的开始与终极,都是伴随着军事战争的开始或终极。军事历史使政治历史更加集中与清晰,更加丰富与生动。我们要了解历史发展的概貌,首先就要了解军事历史发展的脉络。

总之,学习军事知识,加强国防教育非常重要。特别是学习现代军事科技,加强现代国防建设,更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为此,我们综合了国内外最新的军事历史研究成果和军事科技发展概况,编撰了“世界经典战争故事”丛书。本套书系共计四册,包括《陆战故事卷》《海战故事卷》《空战故事卷》《会战故事卷》等,本套丛书内容全面、史事详尽,全方位描述了古今中外的海陆空重大战役,具有很强的资料性、系统性和非常重大的历史价值和学习价值,是广大读者学习了解军事的良好读物,也是广大图书馆珍藏的良好版本。本书编委会

特洛伊战争

特洛伊战争是据古希腊神话传说,系以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为首的阿哈伊亚诸国同盟与小特洛伊王国在小亚细亚西北部的赫勒斯滂和爱琴海沿岸进行的战争。

根据考古资料,人们通常认为这次战争发生于公元前1260年。荷马的著名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叙述了特洛伊战争的故事。

特洛伊战争的起因是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诱走了斯巴达王墨涅拉俄斯的妻子。墨涅拉俄斯及其兄阿伽门农联合希腊其他国王,率领一支庞大的船队驶抵特罗阿达沿岸。数量不及敌人的特洛伊人经短期交战后被迫退却,隐匿于特洛伊城内。阿伽门农的军队驻扎在特洛伊城外的海岸上,未将该要塞全面包围。这一点被同小亚细亚的卡里亚、利季亚及其他地区建立密切联系的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所利用。这些地区在战争期间始终援助他。从而使战争持续了10年左右。

战斗行动主要是双方将对将的厮杀、小规模的接触和被围者出击时在城下进行的大规模战斗。希腊人运用军事计谋才进入城内。特洛伊的许多居民遭屠杀,一部分居民被俘为奴,城市被彻底摧毁。

亚述战争

亚述战争是亚述鼎盛时期进行的侵略战争。早在远古时期,北美索不达米亚良好的自然条件促进了畜牧业和农业的发展。境内山区自然资源丰富,手工业生产和国内外贸易因而迅速发展。奴隶制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奴隶。为此,亚述国王亚述那西尔帕二世曾经多次远征北叙利亚和南高加索。在南高加索,遇到了建国于此的乌拉尔图的抵抗。

公元前9世纪中叶,几个毗邻国家组成了以大马士革为首的反亚述大同盟。卡尔卡尔激战之后,亚述军撤退。但不久亚述又开始推行对外扩张政策。

公元前8世纪中叶,国王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和他的继承者征服了大马士革、南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直至加沙城。继他们之后,国王阿萨尔哈东又侵占了南腓尼基和沿海大城市西顿。他在远征到达尼罗河河谷之后,曾一度征服埃及。

亚述巴尼帕在位时,亚述处于极盛时期,成为独霸前亚细亚的大国,始终保持着高水平的军事组织与兵器。军队是国家机器中最重要的部分,出征时由民军组成。军队的成员包括村社社员、农民、手工业者和小商。在边境和特别危险地区获有份地的移民,在出征期间也须服兵役。

公元前8世纪,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在位时,对中央和地方的政权机构进行了重要改革,以适应军事的需要。常备军取代了民军。

公元前8世纪中叶,由于骑兵成了重要兵种,军队变得机动灵活了。骑兵常常迅猛出击并快速追击敌人。步兵由重装和轻装的兵士组成,在军队中起着主要作用。他们身穿铠甲,有盾牌和头盔防护,以弓箭、短剑和长矛为武器。

军队中有专门筑路、架桥和设营的部队。筑城技术也得到了发展。亚述人以擅长构筑工事、围城和强攻敌人要塞而著称。他们攻城时使用一种带轮子的攻城器。

长期的战争促进了亚述人军事学术的发展。他们能巧妙地采用正面攻击和侧翼攻击,已会将部队排列成一定的队形,并知道奋力抢占狭窄的山隘口和山间通路,以及在前亚细亚山区和荒漠地区至为重要的水源。一些编年史常把亚述人屡战获胜的原因归结于他们既能迅速进攻,又能迅速地追歼敌军。

亚述人还广泛地进行军事侦察和谍报工作。驻外特使均按时向国王报告别国的详细情报,如备战、军队调动、缔结秘密同盟、接见和派遣使节、密谋和起义、要塞的构筑、叛逃人物、牲畜的总头数及收成情况等。

亚述人十分重视保障交通线和通讯联络。他们精心维护道路。遇有战况,则在高台上点燃木柴,用烽火报警。通过荒漠地带的道路均筑有堡垒防护,并备有水井。大居民点设有特别官员和专门“为国王传送公文”的急使。至今还保存有当时的路标残片,上面载明各城市间的距离和路程所需时日。亚述是内陆国,由于没有自己的舰队而要利用邻国腓尼基的舰队。因此总想占领腓尼基和叙利亚的重要沿海城市。

亚述人广泛地吸取了邻国的作战经验。他们从米坦尼人和赫梯人那里学会了使用骑兵和战车;从巴比伦人那里学会了在国境上建立军屯。同样,亚述人在军事上所取得的成就也被邻国所采用。例如,波斯人从亚述人那里学会了筑城技术,学会了包围要塞和用攻城器攻城,以及修筑“供车辆和军队通行的道路”的方法。后来,罗马人又从波斯人那里学会了筑路、架桥和开辟营地。

为了加强专制政权并为其军事侵略政策辩护,亚述也象古代东方其他奴隶制国家一样,广泛地利用宗教观念。亚述神被视为亚述人的最高神祗。根据当时的宗教信仰,亚述神使所有的部落和民族都听命于亚述的统治。人们常把亚述神描绘为张弓欲射的武士。

在造型艺术中,特别是在宫壁浮雕中,常常描绘有战争场面、会战、围攻要塞和部队调动等情景。有关亚述的军事实力及历代暴君镇压被征服人民反抗的骇人听闻的残暴行为,当时及后代的书籍都有明确记载。

但是,觊觎世界统治地位的强国亚述内部却很虚弱。被征服的领土十分辽阔,在经济上互不联系。被征服的部落和民族为自身的解放不断奋起斗争。乌拉尔图人和依兰人连续不断地反抗亚述的统治,埃及和巴比伦古王国始终不屈不挠地争取获得独立,加之国内阶级斗争日益尖锐,亚述国家终于渐渐走向覆灭。公元前7世纪末(亚达巴尼帕死后不久),米坦尼人和巴比伦人的军队打败亚述人,加速了亚述的灭亡。

百年战争

百年战争指英法两国间发生的战争。导致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法国力图把英国人从法西南部驱逐出去,从而夺回英在法境内的最后一个堡垒;而英国则力图巩固它在基恩的地位,收复早先失去的诺曼底、曼恩、安茹及在法国的其他一些地区。英法两国对佛兰德斯的争夺,使它们之间的矛盾日趋深化。

佛兰德斯形式上是在法国国王的统治之下,但实际上却是独立的,在贸易上与英国关系密切。

战争的导火线是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觊觎法国王位。德国封建主和佛兰德斯站在英国一方;苏格兰和罗马教皇则支持法国。英军主要由雇佣兵组成,由国王指挥,其主体是步兵和雇佣骑士部队。法军的主体则是封建骑士民团。

百年战争的第一阶段英法双方争夺佛兰德斯和基恩。在斯吕斯海战中,英海军重创法海军,夺得制海权。在1346年8月的克勒西会战中,英军又取得了陆上优势,并经11个月的围攻占领了海岸要塞加来港。

将近10年的休战之后,为占领法国西南部,英军又顺利地展开了进攻。在普瓦提埃战役中法军再次被击败。英国人无限度地征收苛捐杂税和国内经济陷于完全破坏的状态,从而导致了法国人民的起义——马赛领导的巴黎起义和扎克雷起义。法国被迫于1360年在布勒丁尼签订和约,和约条款极为苛刻,其中规定把从卢瓦尔河至比利牛斯以南的领土割让给英国。

百年战争的第2阶段为了夺回英占领区,法王查理五世改编了军队,整顿了税制。他用雇佣步兵取代部分骑士民团,并建立了野战炮兵和新的舰队。久格克连这位有才干的军事长官被任命为军队总司令,并拥有很大的权力。法军采用突袭和游击战术,到70年代末已逐步迫使英军退到沿海一带。法军对炮兵的使用有利于军事行动获得成功。

为了保住在法国的几个沿海港埠和波尔多与巴荣讷间的部分地区,并鉴于国内形势恶化,英国遂与法国签订停战协定。当时,法国国内也开始出现群众骚动。

百年战争的第3阶段法国因国内矛盾加剧而遭到削弱,英国乘机重启战端。

1415年,英军在阿金库尔战役中击败法军,并在与其结成同盟的勃根第公爵的援助下占领法国北部,从而迫使法国于1420年5月21日在特鲁瓦签订丧权辱国的和约。按照和约条款规定,法国沦为英法联合王国的一部分。英王亨利五世宣布自己为法国摄政王,并有权在法王查理六世死后继承法国王位。

但是,查理六世和亨利五世于1422年都先后猝然死去。由于争夺王位斗争加剧,法国遭到侵略者的洗劫和瓜分,处境十分困难。捐、税和赔款沉重地压在英占区的居民的身上。因此,对法国来说,争夺王位的战争已转变为民族解放战争。

百年战争的第四阶段随着人民群众的参战,游击战更加广泛地展开。游击队给法军很大帮助:他们设置埋伏,捕捉征税者,消灭敌小股部队,迫使英军在征服地的后方留下大批驻防军。1428年10月,英军与勃根第派开始围攻非法军占领区的最后一座坚固的要塞奥尔良。

此时,民族解放斗争已愈加高涨。领导这场斗争的是贞德,在她的指挥下赢得了奥尔良战役的胜利。1437年法军攻取巴黎,1441年收复香按,1450年夺回曼恩和诺曼底,1453年又收复基恩。1453年10月19日,英军在波尔多投降,战争至此结束。

百年战争给法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给国家经济造成了很大损失。但是,它却促进了法国民族的觉醒。在赶走了英国人之后,法国统一的历史性进程即告结束。

在英国,百年战争暂时巩固了封建贵族阶级和骑士阶层的统治地位,从而延缓了国家权力集中的进程。

百年战争展示出英国的雇佣军优越于法国的封建骑士民团,从而迫使法国建立了常备雇佣军。这支军队效忠于国王,在组织、军纪和训练方面均具有正规军的特点。王权与在消除封建割据上有切身利害的市民的联盟,是雇佣军的政治与财力基础。

战争表明,骑兵已失去了以往的作用;而步兵的作用,特别是那些能够成功地与骑兵作战的弓箭手的作用则得到了提高。在战争中出现的火器虽然还抵不上弓和弩,但却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各种战役当中去。战争性质的改变及其向人民解放战争的转变,使法国摆脱了侵略者的统治。

库利科沃会战

库利科沃会战是弗拉基米尔和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伊凡诺维奇率领的罗斯军队同鞑靼蒙古军队于1380年9月8日在库利科沃原野进行的一次会战。这次会战是中世纪最大会战之一,是罗斯人民反抗鞑靼蒙古压迫的转折点。

1380年,包括契尔克斯人、沃舍梯人、亚美尼亚人、伏尔加河流域一些民族的部队和克里木热那亚人的雇佣部队在内的鞑靼蒙古军队在金帐汗国的实际统治者——军事长官马迈的率领下向罗斯推进,以图削弱罗斯各公国日益增长的势力,扼杀他们渴求独立的愿望。

立陶宛大公亚盖洛,据史料记载,还有梁赞大公奥列格,都是马迈的盟友。德米特里·伊凡诺维奇得到马迈出动的情报后,便向罗斯各公国派出急使,号召派出一切可以派出的兵力保卫罗斯土地。罗斯各部兵力集结在通往莫斯科的道路上——科洛姆纳和谢尔普霍夫城内,以防马迈进攻。

罗斯军队主要由莫斯科人、承认莫斯科公国的土著士兵以及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部队组成。莫斯科公国准备以积极的攻势行动,首先阻敌会合并猛击最强大、最危险之敌——鞑靼人,而后全歼马迈于其侵入罗斯各公国之前。9月6日,罗斯军队进至涅普利雅德瓦河与顿河的汇合处。当日,举行军事会议。

根据德米特里·伊凡诺维奇提议,会议通过了渡过顿河到库利科沃原野的决议。

渡过顿河排除了前出到奥多耶夫城的立陶宛人进攻的可能性,并保障了有利于罗斯人而不利于鞑靼人的作战条件:库利科沃原野的规模及环绕原野的诸河沿岸的丛林限制了鞑靼蒙古骑兵迂回机动的可能性。9月8日晨,罗斯军队渡过顿河,并在前卫团掩护下,在库利科沃原野上展开成战斗队形。

当时马迈军队已经抵近。德米特里·伊凡诺维奇考虑到敌军战术和地形特点,组编了纵深战斗队形:中间是加强团,两边是左右翼团,其两翼凭险据守,鞑靼蒙古骑兵难以接近。主力之前配有前卫团和先遣团。前卫团的任务是接战,先遣团的任务是对付敌骑兵首次突击并打乱其战斗队形。2团均应削弱敌向主力突击的力量。加强团之后配有部分预备队。

此外,从精锐骑兵中组建了一支强大的设伏团,由老练的军事首领——博布罗克·沃伦斯基将军和安德烈耶维奇将军指挥。该团担任总预备队任务,秘密配置在主力左翼之后的丛林里。

总之,罗斯军队的战斗队形保障了有力地抗击正面突击和两翼突击,使之有可能增强纵深作用力,使罗斯各独立部队之间有可能相互协同。马迈军队的组成是:先遣支队、核心部队、分为两列横队并配有各自先遣支队的重骑兵组成的强大的两翼部队和预备队。马迈企图用骑兵包围罗斯军队,然后从正面、翼侧和后方发起突击将其全歼。交战于中午12时左右以佩列斯韦特和切卢别伊的勇士决斗开始。

此后,鞑靼蒙古骑兵队先后击退击溃了前卫团和先遣团,并用了3个小时试图突破罗斯军队的核心和右翼。罗斯各团损失惨重:身披大公盔甲、居于大公旗下的大臣布列诺克在加强团战死,而身披列兵盔甲的德米特里大公本人在加强团负伤。当马迈将主要突击转向左翼迫使罗斯各团退却时,部分预备队投入了战斗。但敌军还是突破了罗斯军队左翼并前出到主力后方。在此战斗的关键时刻,设伏团对鞑靼蒙古骑兵翼侧和后方发起突击。

在其他各团实施突击的支援下,设伏团的这一突然冲击决定了有利于罗斯军队的战局。敌军招架不住,败阵溃逃。罗斯军队占领了汗的大本营,追击了将近50公里,消灭了马迈军队的残部。双方损失都很惨重。

库利科沃会战对罗斯和东欧其他民族摆脱鞑靼蒙古压迫的斗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这次会战表明罗斯各公国渴求独立的愿望日益增长,并提高了莫斯科作为各公国联合中心的作用。虽然库利科沃会战未能结束鞑靼蒙古统治,但金帐汗国在库利科沃原野上却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这一打击加速了金帐汗国随后的崩溃。库利科沃会战显示了罗斯人民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说明罗斯的军事学术优越于鞑靼蒙古的军事学术。德米特里·伊凡诺维奇依靠参加解放战争的罗斯士兵在精神上的优势,指挥得积极果断。

出色地组织能确保制定正确决心的侦察,正确地估计地形条件、判断敌人企图并考虑到敌战术手段的本领,罗斯军队战斗队形的合理编成及其各部队在交战过程中的密切配合。最后,在交战及交战后对敌追击中熟练地使用总预备队和部分预备队,这一切都证明了罗斯统帅高超的作战艺术。在交战过程中,罗斯士兵坚忍不拔的忘我精神和军事首领独立的机断行事对取得库利科沃会战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库利科沃会战后,伊凡诺维奇赢得了“顿斯科伊”的称号,安德烈耶维奇获得“赫拉布雷”的称号。

科索沃会战

科索沃会战指塞尔维亚拉扎尔公爵统率的塞尔维亚人和波斯尼亚人联军与土耳其苏丹穆拉德一世的军队于6月15日在科索沃原野进行的一次决战。会战开始时,拉扎尔军队逼近土耳其人。

正当战斗激烈进行时,塞尔维亚封建主米洛什·奥比里奇潜入敌军营,杀死了穆拉德。穆拉德之子巴耶塞特接替指挥土军。战斗异常激烈,最终以塞尔维亚人的惨败而告终。拉扎尔公爵和许多将军被虏杀。

科索沃会战后,塞尔维亚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附属国,负有纳贡、参加土耳其的远征等义务,并于1459年被并入奥斯曼帝国。科索沃会战是塞尔维亚历史上的悲惨事件。这一事件导致了土耳其征服者对塞尔维亚人和后来对巴尔干半岛其他民族实行最残酷的、持续几个世纪的压迫。

同时,科索沃会战也是塞尔维亚人民历史上的光辉一页。塞尔维亚兵士在抗击数量上占优势的土军的顽强战斗中建树的功勋,在塞尔维亚的英雄史诗中得到了赞颂。

巴拉克拉瓦战役

巴拉克拉瓦战斗是在俄土战争期间俄国军舰同土耳其舰队一个舰艇中队进行的一次海战。

为了在克里木半岛站稳脚跟并消除来自土耳其舰队的威胁,俄国政府建立了亚速海区舰队。俄国一个守卫海岸的舰艇中队,于6月23日在巴拉克拉瓦附近发现4艘载有登陆兵的土耳其大型军舰。土舰装备有约170门火炮。

尽管土军在数量上占有优势,俄军舰艇中队指挥官海军中校约甘·金格斯别尔根仍决定向土舰发起攻击。接近敌舰后,俄国水兵用霰弹进行射击。战斗持续了6个小时,土舰为数众多的舰员遭受重大伤亡。敌舰因损伤严重只得退走。

克里木战争期间俄国同英土联军于1854年10月13日在巴拉克拉瓦地域的一次战役。巴拉克拉瓦是当时英军在克里木的基地。俄军指挥部决定以利普兰季中将所部发动出敌不意的攻击,夺取巴拉克拉瓦。在乔尔贡集结的这支俄国部队,于10月13日晨分3路向巴拉克拉瓦东北3~4公里处土军据守的多面堡发起冲击,将其攻占。英军骑兵企图夺回多面堡未果。

但是,由于指挥部犹豫不决,俄军未能发展这一战术胜利,切断敌军同其基地的联系。在1854年巴拉克拉瓦战斗中,英军和土军伤亡约600人,俄军伤亡500人。巴拉克拉瓦一役,提高了俄军士气,并在一段时间内使敌人减弱了对塞瓦斯托波尔的轰击。

红山战役

红山战役是俄瑞战争期间,俄国分舰队和瑞典分舰队于5月23~24日在红山西北部的芬兰湾进行的一场海战。

俄国波罗的海分舰队基本兵力的基地是:列维尔——驻有奇查戈夫海军上将的分舰队;喀琅施塔得——驻有克鲁兹海军中将的后备分舰队。瑞典舰队在国王古斯塔夫三世的指挥下集结在维堡湾,其任务是各个歼灭俄国舰队,军队在奥拉尼延巴乌姆地区登陆,并夺取彼得堡。为不使瑞军接近彼得堡,克鲁兹的俄国分舰队驶离喀琅施塔得。

5月22日,该分舰队发现了杰尔曼兰茨基公爵指挥的瑞典分舰队:战列舰22艘,巡航舰12艘,火炮约2000门。

尽管瑞典人在兵力上占优势,但俄国分舰队指挥部仍决定对其发起攻击。5月23日拂晓。俄国分舰队乘顺风对瑞典分舰队各舰实施攻击。战斗持续约4个小时。瑞军抵挡不住俄军的攻击,撒向塞斯卡里岛。5月24日17时,战斗重新开始,但双方均未获胜。克鲁兹的分舰队力图把敌人诱入喀琅施塔得锚地,并将其牵制到奇查戈夫的分舰队驶抵。坚尼松的巡航舰队以巧妙的行动粉碎了瑞典人打乱俄军舰只编队的企图。20时30分,瑞典人发现列维尔分舰队已驶进作战海区,由于担心被围,匆忙向西撤退,躲进了已被俄国舰队封锁的维堡湾。

红山战役中,俄军亡94人,伤246人;瑞军亡84人,伤283人。

由于红山战役以及瑞典舰队后来被封锁在维堡湾,俄军打破了瑞典国王的计划,迫使其放弃了向彼得堡进军的企图。

霍恩林登会战

霍恩林登是巴伐利亚州慕尼黑市以东32公里处的村庄。在共和法兰西对第二次欧洲帝国联盟战争期间,公元1800年12月3日,莫罗将军率领的法国莱茵集团军与约翰大公率领的奥地利多瑙集团军在霍恩林登附近进行了一场会战。两军迎面推进。

法军的企图是将敌军赶过因河一线;奥军的企图则是在同河和伊扎尔河之间推进并占领提罗尔。霍恩林登会战前,于12月1日,双方的先头部队在安普芬遭遇,战斗中法军失利。初战获胜使奥军滋长了可以轻易取胜的心理。奥军根据侦察到的假情报得出了法军已开始向伊扎尔河对岸撤退的错误结论。

据此约翰大公命令军队展开追击。奥军以4个纵队向安齐格挺进。追击的路线穿过森林,道路崎岖不平,而且组织涣散。

与此同时,法军于12月3日拂晓前在霍恩林登村外占领了阵地,战斗队形成两线配置;另指定两个师实施迂回机动并突击奥军左翼。晨8时许,奥军先头部队走出森林,在霍恩林登村外突然与法军遭遇。地处森林,缺乏道路,奥军不能将其全部兵力投入战斗。

况且,其左路纵队在行进中遭到法军一个师的攻击,未能与主力汇合。在法军尚未完成迂回机动并从后方打击敌军之前,交战双方各有胜负。法军完成了迂回机动,莫罗立即命令转入总攻。法军从正面和后方同时发起攻击,从而决定了战局。

中午,奥军战败,在法军追歼下开始向因河退却。霍恩林登之战奥军损失约1.4万人和几乎全部火炮,法军损失约2500人。

奥军在霍恩林登的失败及后来法军对维也纳的进攻,迫使奥地利退出战争并签订了不平等的吕内维尔和约。

正确地选择主要突击方向,以部分兵力对敌翼侧和后方实施大胆、果敢的机动,以及坚决地追歼敌人,在法军霍恩林登会战的胜利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高加索战争

高加索战争指沙皇俄国为归并切奇尼雅、高山达格斯坦和西北高加索,为反对受英国和其他西方列强支持的土耳其和伊朗的扩张,以及为此必须巩固俄国在这一地区的战略地位而进行的军事行动。

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合并后,它们的领土就脱离了俄国,成为切奇尼雅、高山达格斯坦和西北高加索的领土。在这块土地上居住着一些强悍的高山民族,他们经常袭击高加索筑垒线,破坏与外高加索的往来。

因此,到19世纪初归并这些领土是俄国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军事任务。高加索战争有步骤的军事行动,是在拿破仑战争结束后展开的。

1816年被任命为高加索总司令的叶尔莫洛夫将军把一些孤立的讨伐性远征转为有计划地向切奇尼雅和高山达格斯坦纵深推进。1817~1818年,高加索筑垒线的左翼由捷列克河移到松查河。1817年10月在该河中游设置了拦阻营垒。这是俄军向高加索推进的第一步,实际上也是高加索战争的开始。

1819年,高加索独立军团兵力达5万人,西北高加索的黑海哥萨克军也归叶尔莫洛夫指挥。1818年,以封建主为首的部分达格斯坦部族联合起来,并于1819年开始向松查防线进军,但连遭失败。伊朗和土耳其千方百计地煽动山民反对在高加索的沙皇军队,企图利用山民达到自己的侵略目的。

但是,伊朗和土耳其挑起的俄伊战争和俄土战争均以俄国的胜利而告结束。根据土库曼查伊和约,艾利万汗国和纳希契凡汗国归属俄国,而根据亚得利亚那堡和约,阿哈耳齐赫和阿哈尔卡拉基要塞,以及由库班河口到波提以南的上尼古拉码头的整个黑海沿岸也都归属俄国。

由于修筑了通往俄国的苏呼米军路,俄国于1828年又兼并了卡拉柴。所有这一切急剧地改变了高加索的战略形势,使之有利于俄国,扩大了它在中东的势力范围。敌视俄国的英国、法国和奥地利统治集团公开地反对亚得利亚那堡和约,得到它们支持的土耳其奸细一直在高加索进行破坏活动。唆使山民反对俄国的英国奸细活动更为猖狂。1827年3月,帕斯克维奇将军被任命为高加索俄军总司令。

从20年代末起,高加索战争的规模逐渐扩大,这是因为切奇尼雅和达格斯坦在穆里德派宗教政治教理反动思想的影响下,爆发了山民运动,宗教战争——反对“异教徒”的“圣战”就成为山民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伊斯兰教僧侣们的上层人物企图在这个运动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反动的封建神权国家——伊玛目国。

1828年12月,加济—马戈梅德首次号召进行宗教战争,他宣布自己为伊玛目并提出切奇尼雅和达格斯坦各族人民联合起来的主张。1830年5月,加济·马戈梅德和他的门徒沙米尔率8000人的部队企图夺取阿瓦里亚首都——洪扎赫山村,但没有得逞。远征吉姆雷山村的沙皇军队也遭受了失败,从而扩大了加济·马戈梅德的影响。1831年,伊玛目率1万军队夺取了塔尔基和基兹利亚尔,包围了布尔和弗涅扎普要塞,随后夺取了杰尔宾特。

战斗同时也在切奇尼雅以及通往格罗兹尼要塞和弗拉基高加索的要冲上激烈进行。加济·马戈梅德控制了颇大一部分领土。

但是,由于伊玛目没有履行自己废除阶层不平等现象的诺言,引起了农民们的不满,他们疏远了穆里德派伊斯兰教徒,因此从1831年底开始,战事减少了。

由于罗津将军取代帕斯克维奇指挥沙皇军队多次对切奇尼雅进行大规模远征,加济·马戈梅德的部队被迫退到高山达格斯坦。伊玛目率部分穆里德派伊斯兰教徒在吉姆雷设防,构筑了几道重迭筑垒线。

1832年10月17日,沙皇军队攻占吉姆雷。加济·马戈梅德阵亡。新伊玛目加姆扎特·贝克和前任一样,不但靠宣传穆里德派的思想,而且还靠使用武力来巩固自己的政权。1834年8月,他侵占了洪扎赫,并消灭了拒绝反对俄国的阿瓦尔汗家族。

不久,加姆扎特·贝克就被封建集团的阴谋者杀掉。1834年,沙皇军队为切断契尔克斯人与土耳其的联系,远征了库班河左岸,并构筑了阿宾和尼科拉耶夫工事。沙米尔取代加姆扎特·贝克成为伊玛目,在他任伊玛目期间,战斗行动的规模特别大。1834年10月18日,沙皇军队攻占了老戈察特利和新戈察特利,并迫使沙米尔的部队退出了阿瓦里亚。1837年,费扎将军的部队占领洪扎赫、温楚库利和季利特利山村的一部分,沙米尔的部队从那里撤退了。

由于伤亡很大和粮食缺乏,部队的处境非常困难,费扎与沙米尔于1837年7月3日签订了停战协定,但不久这一协定就失效了。1839年,战事再起。这时戈洛温将军任高加索总司令。格拉别将军的部队经80天围攻,于1839年8月22日,夺取了沙米尔的府邸——阿胡利戈,负伤的沙米尔率穆里德派伊斯兰教徒突围逃到了切奇尼雅。在格欣森林地区和瓦列里克河畔经过数次激战,沙皇军队占领了切奇尼雅。

但1840~1843年沙米尔的部队又夺回了阿瓦里亚和达格斯坦颇大一部分领土。沙米尔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扩充自己的部队,改进部队的组织。15岁到50岁的男子都必须服兵役。部队分编为千人团、百人队、十人队。沙米尔部队的核心力量是轻骑兵,其主要成分是所谓“穆尔塔泽克”。沙米尔要求每10户要派出和供养一个“穆尔塔泽克’。他们制造了火炮、子弹和火药。适应在山区活动的沙米尔的快速部队能迅速退出战斗和摆脱追击。

从1842~1846年他们在山区进行了积极的活动,但从1846年开始经常被沙皇军队打败。

1846年,沙米尔部队向卡巴尔达的突破没有成功,1848年他们失掉格尔格比利,1849年对捷米尔·汉·舒拉的攻击和向卡赫齐亚突破的尝试都遭失败。1851年,在西北高加索以沙米尔的地方长官穆哈梅德·埃明为首的契尔克斯部族的活动被镇压。

这时,沙米尔的其他地方长官已成为大封建主,并开始残酷剥削他们统治下的居民。伊玛目国内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农民开始疏远沙米尔。克里木战争前夕,指望得到英国和土耳其帮助的沙米尔又积极开始活动。1853年8月,他企图突破新扎卡塔雷附近的列兹庚防线,但又未成功。1853年11月,土军在巴什卡德克拉尔附近被沙皇军队击溃,而契尔克斯人攻占黑海和拉巴防线的企图也没有得逞。1854年夏,土军转入了对梯弗里斯的进攻。

同时,沙米尔的部队突破了列兹庚防线,侵入卡赫齐亚,占领了齐南达利,但遭到格鲁吉亚义勇军的阻击,随后又被赶来的沙皇军队击溃。高加索军改编为集团军。

1854~1855年,俄军击溃了土军,从而彻底打消了沙米尔依靠外援的希望。从40年代末就已开始的伊玛目国的内部危机进一步加剧。

同时,在长期力量悬殊的战斗中人员锐减加速了伊玛目国的衰落。1859年4月,沙米尔的府邸——韦杰诺山村陷落。沙米尔率400名穆里德派教徒在古尼布山村设防,同年8月25日该山村被攻占,沙米尔投降就俘。11月20日,穆哈梅德·埃明率领的契尔克斯人的主力全部投降。

只有黑海沿岸的穆里德派的头目还企图依靠土耳其和英国的支持进行抵抗。1859~1862年,沙皇军队继续向山区腹地推进。1863年,他们占领了白河和普希什河之间的领土,1864年4月中旬,占领了到纳瓦金斯基的整个沿岸地区和到拉巴河的领土。1864年5月21日,沙皇军队终于占领了契尔克斯人的最后基地克巴达地区,从而结束了这场长期的高加索战争,虽然实际上一些地区的军事行动一直持续到1864年底。

高加索战争的历史意义在于俄国归并了切奇尼雅、高山达格斯坦和西北高加索,使山区各族人民摆脱了被落后的东方专制国家奴役的危险。

高加索被归并到与其邻近的处在资本主义道路上的唯一的强国,这对高加索各族人民有着进步意义。高加索加入全俄罗斯和世界市场促进了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高加索战争的结束,资本主义在高加索的发展加快了,因我这里出现了工人运动,它与争取各族人民社会和民族解放的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紧密相连。高加索各族人民找到了以俄罗斯人民为代表的忠实的盟友和强大的保卫者。

奥意战争

奥意战争是

意大利

为摆脱奥地利统治而进行的一场战争。它是在意大利人民民族解放运动和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斗争的进程中爆发的。

1848年3月17日,威尼斯省爆发了反奥起义,并宣布成立独立的共和国。18日,米兰也爆发起义。起义期间建立起来的国民自卫军,经过几次顽强战斗把奥军逐出城外。伦巴第全境都奋起反抗奥军。为了取得皮埃蒙特的军事援助,伦巴第、威尼斯几个省、巴马和摩德纳宣布归附撒丁王国。

在人民群众的压力下,撒丁国王查理·阿尔伯特于1848年3月23日对奥宣战。意大利其他国家政府声明支持皮埃蒙特。爱国主义热潮席卷整个意大利,志愿军队伍相继建立,并开赴伦巴第与奥军作战。加里波第率领的志愿军部队屡建奇功。

1848年3、4月间,奥军败退到伦巴第东部维罗纳境内。

但是,意军由于训练不足、武器装备较差,又缺少骑兵和炮兵,所以战斗力不强。加之查理·阿尔伯特及其周围的将领对人民群众的革命高潮心惊恐惧,至夏季时,奥军指挥部就掌握了主动权。奥军先从威尼斯省发动进攻,随后推进到伦巴第。7月25日,在库斯托茨附近进行了一次大战。拉德茨基指挥的5.2万人的奥军以翼侧突击,将4.4万人的撒丁军队分割成许多部分,迫使其狼狈逃窜。在这以后的两天内,撒丁军队全部被歼。查理·阿尔伯特在损失了9000名士兵之后放弃了米兰。8月9日签订停战协定,规定意大利北部仍由奥地利占领。

由于意大利各国革命斗争出现新的高潮,人民群众一再要求重新对奥开战,查理·阿尔伯特为保住自己的王位,只好中止和谈,采取军事行动。撒丁军队由波兰赫尔让诺夫斯基将军统率。他轻率地把约8.8万人的军队配置成单薄的一线。

1849年3月21~23日期间,撒丁军队在莫尔塔腊和诺瓦拉附近一败涂地。查理·阿尔伯特被迫退位,离开了意大利。其子维克多·艾曼努尔二世不得不签订停战协定,承认伦巴第和威尼斯省仍属奥地利。8月6日,在米兰签订和约。

根据和约,皮埃蒙特向奥地利支付了6500万法郎的赔款。撒丁军队的失败并未使意大利北部人民群众停止抗奥斗争。热那亚就在继续战斗。奥军在已宣布成立罗马共和国的帕波省境内也遇到抵抗。威尼斯在被封锁条件下抗击奥军的优势兵力,直至1849年8月22日。撒丁军队战败使意大利民族解放运动暂时受挫,1848~1849年的意大利革命也因而失败。

普丹战争

普丹战争指普鲁士为占据以君主国的形式合并到丹麦王国的什列斯维希公国和霍尔施坦公国而对丹麦进行的战争。在德意志和奥地利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影响下,什列斯维希—霍尔施坦于3月21日开始了民族解放起义。

1848年3月23日,临时政府在基尔城组成,宣布各公国独立,并向丹麦宣战。

什列斯维希-霍尔施坦的军队在大将克龙的指挥下占领了伦茨堡和弗伦斯堡要塞,但4月9日在巴乌附近被丹麦军队击溃,退却到埃杰尔河对岸。普鲁士企图利用什列斯维希—霍尔施坦的民族解放运动达到自己的目的,便率领其他德意志国家对丹麦开战。4月6日,约3.5万人的普鲁士和萨克森—汉诺威联军在普鲁士将军弗兰格尔指挥下未经宣战就开进什列斯维希—霍尔施坦;4月23日,在什列斯维希城击败比龙洛夫将军的3万人的丹麦军队;5月初,占领日德兰的弗列杰里西要塞。

因普鲁士的加强而感到惊慌的挪威和瑞典,同丹麦缔结了同盟,而英法则向普鲁士抗议,反对入侵日德兰。丹麦舰队封锁了普鲁士各港湾。7月,俄国分舰队进入丹麦水域向普鲁士示威。陆上战斗一直持续到8月26日,各方时胜时负。在英、法、俄、瑞等国的压力下,普鲁士政府被迫于1848年8月在马尔默城签订为期7个月的停战协定。

根据协定,什列斯维希公国和霍尔施坦公国仍归属丹麦,临时政府解体。普鲁士和其他德意志国家的统治集团认为这有碍他们的利益。

于是,普鲁士政府于1849年4月3日重新开始军事行动。德意志军队再次占领两个公国,并于4月底进入日德兰。但由于英法采取新的外交行动和尼古拉一世发布了关于波罗的海舰队的舰只开往丹麦沿海的命令,普鲁士被迫于6月4日开始同丹麦谈判。7月6日,丹麦军队在弗列杰里西附近击溃什列斯维希—霍尔施坦的军队。1849年7月10日,订立第二次停战协定。1850年7月2日,在俄国舰队再次进入丹麦水域的压力下,普鲁士才于柏林签订恢复丹麦战前边界和两公国原状的和约。什列斯维希—霍尔施坦企图继续与丹麦作战,但维利津将军指挥的两公国的军队于7月25日被击溃并予解散。

越法战争

越法战争是法国为对越南进行殖民奴役而发动的侵略战争。1858~1862年的越法战争是法国侵略越南的开端。拿破仑三世政府把越南看作是可供它进一步向亚洲,首先是向中国渗透的战略阵地。西班牙同法国结成同盟,参加了作战。1858年9月1日,由法国海军上将弋·德热努伊率领的远征军,在14艘战舰的支援下占领了土伦要塞和港口。随后,主力调去夺取主要产粮地区越南南圻。岘港只留少量军队驻守。经3天激战,法军于1859年2月18日占领西贡。

1860年3月,法军指挥部被迫撤退岘港守军。同年夏,法国因参加侵华战争,其远征军主要力量被调往中国战区。在越南南圻仅留下一支不足1000人的守备部队,据守西贡和堤岸两个城市之间的筑垒地域。可是,越军没有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形势,几乎未对侵略者采取攻势。侵华战争结束后,法国和西班牙新的远征军于1861年1月开进西贡。至1862年夏,远征军占领了嘉定、定祥、边和、永隆4省,以及美获、巴嘉和其他一些大城市。越南正规军无力抗击殖民者的军队,但是,在被占领的土地上广泛开展了游击运动。一些游击队甚至大胆地袭击远征军大部队的行军纵队和兵力强大的守备队,击沉在湄公河及其支流上活动的法国战舰。

此外,殖民军因患病和对气候不适应而大量减员。所有这些使法国和西班牙不得不开始同越南进行和谈。而越南统治集团本身担心解放运动发展成社会革命,也力图尽快缔结和约。1862年6月5日,越南代表在西贡签署了“同法国和西班牙的友好条约”。按照这一条约,法国获得嘉定、定祥、边和3省和昆仑岛。越南承诺:未经法国同意不得将其领土割让给其他国家;开放湄公河及其支流和3个港口供法国商船航行和进行贸易;允许基督教传教士在越南境内自由传教。此外,越南需向法、西两国赔款2000万法郎。

第一次侵越战争后,法国进一步推行侵略政策,又迫使越南政府作出新的让步,鲸吞了越南南圻的许多地区。1882年春,一支近600人的法国部队不宣而战,在3艘战舰的支援下攻占了河内。至1883年5月底,法国人已占领了红河三角洲的一些重要战略据点和鸿基煤矿地区。同年5月19日,法军的一个分队在河内近郊遭到伏击,全部被歼。法国即以此为借口,再次宣战。8月,一支4000人的远征军开到越南北圻海岸。8月19日,法国人攻占位于红河三角洲的海阳。20日,法国一支分舰队占领了掩护首都的屏障顺安要塞。越南统治集团内部意见分歧:部分官员主张继续进行战争;但许多人却主张投降,期望在殖民制度下仍能保住自己的特权地位。

嗣德皇帝去世后,各派争夺皇位,局势愈加恶化。结果,投降派获胜。8月25日,在顺化初步签订了条约,越南政府同意法国拥有对越南的保护权。但是,反对殖民者的武装斗争并没有停止,许多地区又重新爆发了游击运动,越军的一些正规部队也没有放下武器。北圻爱国者的实力特别强大。法国被迫将远征军增至1.7万人。即使如此,直到1884年夏,它才把主要基地的抵抗运动镇压下去。6月6日,越法在顺化签订了保护条约。

从此,越南南圻各省沦为法国殖民地,中圻各省获得了被保护国地位,虚有其名地保留了越皇政权。北圻的主权形式上仍归越皇所有,但与安南不同,北圻由法国官员管辖。保护条约使法国完成了把越南变为殖民地的法律程序,但当地人民的武装反抗却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

奥意法战争

奥意法战争是意大利撒丁王国皮埃蒙特和法国对奥地利的一场战争。交战各方的动机迥然不同。对皮埃蒙特来说,这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是争取意大利统一的重要步骤。法国的目的是巩固其在意大利北部的地位,以及兼并萨瓦和尼察。奥地利则企图继续维持对伦巴第和威尼斯的占领制度,阻止建立统一的意大利国家。

1859年4月,奥地利以最后通牒形式要求皮埃蒙特解除武装。

1858年7月就同法国达成联合反奥协议的皮埃蒙特政府拒绝了奥方的要求。

居莱将军指挥的17万奥军在皮亚琴察和米兰之间集结。

拿破仑第三统率的意、法军队开始时被分隔成两部分:拥有5.6万人的皮埃蒙特军队在瓦伦察附近已经集结,而11.6万人的法军却刚从都灵和热那亚出发。本来奥军完全有可能将敌军各个击破,但由于居莱优柔寡断,致使意、法军队得以于5月月中在亚历山德里亚和卡萨列蒙菲拉托地域会合。在此后的作战中,双方均迟疑不决,机动过于频繁,而且动作缓慢。

直到6月初,双方仅进行过数次小的战斗。对奥战争激起了意大利人民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5、6月间,奥地利傀儡统治下的托斯卡纳、巴马、库德纳等公国爆发了起义。加里波第组织的由5000名意大利爱国者组成的部队,在敌后卓有成效地开展了活动。

6月4日,双方进行了马振塔会战,结果奥军败北。但是,拿破仑第三没有乘胜追击,所以奥军撤退时伤亡不大,并得以在明乔河一线设防固守。居莱被撤职,弗兰茨·约瑟夫接任奥军统帅。

6月24日,在索尔费里诺村进行了决战,奥军再度战败。至此,奥地利的失败已成定局。战事的演变进一步推动了意大利国内的民族解放运动。被民族解放运动的规模吓破了胆的拿破仑第三,又害怕普鲁士增援奥地利,就突然中止了军事行动,并于1859年7月11日单独与奥地利签订维拉弗兰克停战协定。根据这个协定,奥地利丧失了伦巴第。

紧接着,1860年法国又与皮埃蒙特签订了都灵条约,法国获得原属皮埃蒙特的萨瓦和尼察。这样一来,由于拿破仑第三执行的政策是谋求一国私利,以致他许下的要消除奥地利压迫的诺言并未兑现。奥地利虽被削弱,但仍然霸占着意大利威尼斯境内一部分领土。意大利未能实现统一,这必然导致意大利人民解放运动的继续发展。

这次战争的特点是,交战双方均在战区利用铁路集结和调动军队,以及保障部队粮食和弹药的供应。这次战争中还首次使用了从后膛装填炮弹的法国制线膛炮。这次战争证明,成密集纵队的战术已经过时,必须采取散兵线战术,改变军队的指挥形式,即建立专门的军队指挥机关,组建强大的预备队和更有效地使用炮兵。

奥意战争

奥意战争是意大利为从奥地利统治下获得解放和建立民族国家而进行的战争。1859年奥意法战争和1859~1860年意大利革命的结果,意大利基本上已实现了统一。1861年3月建立了意大利王国,撒丁国王维克多·艾曼努尔二世继承了王位。只有罗马和威尼斯省仍归奥地利管辖。1861年4月,维克多·艾曼努尔二世与普鲁士结成反奥联盟。普鲁士向意大利提供了1.2亿马克的援助,并答应帮助解决威尼斯归并意大利王国的问题。6月17日战争爆发。6月20日,意大利参战,名义上由国王统率,实际上归参谋长拉·马尔摩拉将军指挥的意军主力部队,在明乔河一线展开,于6月23日转入进攻,在曼图亚留有强大的预备队。

与此同时,查耳迪尼将军统率的一个军从波伦亚、弗拉拉地域向前开进,准备对奥军的翼侧和后方实施突击。为了在两条战线同时作战,奥地利不得不在意大利境内组建了一支南线军队,由阿尔布雷希特大公指挥,于6月24日从维罗纳东南地域发起进攻,并在库斯托查附近的遭遇交战中击败意军。马尔摩拉损失1万多人后,撤退到克雷莫纳。查耳迪尼将军得知意军在库斯托查附近战败,立即回师后撤。

然而,奥军未能发展这一显著战果。因为奥地利与普鲁士作战失利,尤其是7月3日在萨多瓦附近战败,必须火速调兵保卫维也纳,这就使意军得以在威尼斯和蒂罗尔转入进攻。在这期间,加里波第的部队作战非常出色,解放了蒂罗尔南部全境。但是,维克多·艾曼努尔二世命令他们撤退,于是蒂罗尔再度为奥军占领。

至7月26日,威尼斯省实际上已经全部解放。7月20日,意大利海军在利斯岛附近战败。但这并没有改变已被奥普战争所决定了的这场奥意战争的结局。8月10日战事停止。意大利和奥地利签订停战协定,1866年10月3日于维也纳签订和约。和约规定,奥地利把威尼斯省割让给拿破仑第三,再由拿破仑第三将它交给意大利王国。由于人民群众的积极行动和革命热情,意大利基本上实现了民族解放与统一。这是武装斗争所取得的最重要的政治成果。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

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指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发动的殖民掠夺战争。1870年,意大利国家刚统一就对外发动殖民战争。80~90年代,意大利扩张的对象是东北非。1885年,意大利军队在英国支持下,在马萨瓦至欠卢尔沿岸一带站住脚后,遂向埃塞俄比亚北部腹地推进,迫使埃塞俄比亚于1889年5月2日签订了不平等的乌西亚利条约。条约规定,埃塞俄比亚北部领土割让给意大利。根据补充协定,埃塞俄比亚从意大利得到200万里拉的赔偿。意大利随心所欲地解释条约的第17条,于条约签订的同年宣布将埃塞俄比亚置于其保护之下,并占领了埃塞俄比亚的北部领土。

1890年,意大利把在红海沿岸占领的全部领土合并为它的厄立特里亚殖民地。埃塞俄比亚拒绝接受意大利的这一要求,不承认它的占领。1893年2月12日,埃皇曼涅里克二世向意政府宣布:从1894年5月2日起,埃塞俄比亚将不再履行乌西亚利条约所规定的一切义务。为了进行武装干涉,意政府组建了一个1.4万人的军团,由巴拉蒂埃里将军指挥。1894年7月17日,意军进入卡萨拉并对埃军展开战斗行动。据意大利人估计,埃军为10万人,其中有1万名骑兵。埃塞俄比亚的各大封建主同时也是他们所辖各省的司令官。曼涅里克二世的嫡系部队是埃军的核心力量。1895年1月,意大利远征军连续八次打败埃塞俄比亚的一些封建主。这是意大利——埃塞俄比亚战争的序幕。意军的全面进攻在3月展开,他们很快就占领了阿迪格腊特。意大利的侵略促进了埃塞俄比亚各族人民的团结。到这年年底,曼涅里克二世已动员了一支12万人的军队。1895年12月7日,在安巴——阿拉吉附近的战斗中,埃塞俄比亚的马科涅诺公爵指挥的埃军首次大败意军。1896年3月1日,在阿杜瓦附近的会战中,1.8万人的意军被击溃。战前,埃军很好地组织了侦察,获得了敌人的作战计划。

因此,埃军得以各个重创彼此相隔很远的意军纵队。在一系列战斗中,埃军指挥部巧妙地把对敌的正面冲击与翼侧的纵深包围结合起来。主要突击目标是意军阿利别尔通将军的纵队。尽管意军炮兵进行了有效射击,但这个纵队仍被击溃,险遭全歼。其余意军纵队也被击败。在阿杜瓦附近的会战中,尽管敌人的技术装备占优势。但是,当地武装力量终于第一次战胜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军队。1.7万名侵略军,死伤1.1万人,被俘4000人。埃军亡4000~5000人,伤6000~10000人。俄国站在埃塞俄比亚一边,竭力阻止英、法、意在东北非扩张势力。为向埃军士兵提供医疗救护,俄国于1896年在国内进行募捐。俄国红十字会向埃塞俄比亚派出了医疗队。根据1896年10月26日在亚的斯亚贝巴签订的条约,意大利承认埃塞俄比亚主权的完整。

英布战争

英布战争是英国对南非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所进行的帝国主义侵略战争。列宁把英布战争作为表明帝国主义时代到来的一个主要历史标志。19世纪末,由荷兰移民布尔人建立的这两个共和国,特别是发现蕴藏着大量黄金和钻石的德兰士瓦,开始成为英国进行扩张所攫取的目标,同时也是英国同当时在这两个布尔族共和国的已有很大经济和政治势力的德国展开角逐的目标。

英布战争是英国以德兰士瓦拒绝给英国移民以选举权为借口而开始的。1899年秋,英国开始在两个布尔族共和国边境附近集结军队。为防止英国入侵,布尔人于1899年10月11日对英宣战,并展开军事行动。布尔军队采用民兵制补充兵员,一旦战争爆发,凡年满16岁~60岁的男子均需携带马匹、步枪、备用子弹和粮食到集合地点报到;经济困难的,由公家发给武器装备。两个布尔族共和国建立了一支人数为4万至4.5万的联军,装备有从德国购买的步枪、40挺机枪和80门速射炮。联军由儒贝尔将军指挥。布尔军队上气高昂,纪律严明。到战争开始时,英军约有3万人,它采用募兵制补充兵员,武器陈旧,训练很差,纪律松弛,因此在战争初期多次被布尔军队打败。

1899年10月,布尔军队攻克了纽卡斯尔和格伦科两个城市,包围了莱迪史密斯、马弗京和金伯利。布尔军队在进攻时采用了散开队形,射击准确,善于利用地形构筑野战工事。而英国军队则采用密集队形,作战时既不会实施机动,也不进行伪装,以致伤亡惨重。但是,布尔军队为了围攻城堡而占用了基本兵力,大大削弱了进攻能力,使英军得以聚集兵力。

至1900年1月底,英军已拥有20余万人。2月,罗伯茨将军率领英军转入进攻,解除了布尔军队对几个城市的包围,并于3月占领奥兰治共和国首都布隆方丹,5月31日又占领德兰士瓦首都比勒陀利亚。

从此,这两个共和国均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但战争并未就此结束。同年10月,包达和狄维特率领的人数约2万人的布尔军队,化成小股“突击队”,展开了顽强的游击战。然而,布尔军队所作的努力,由于他们本身也是以殖民者的态度对待当地黑人而受到削弱。因此,他们的反英斗争没有取得土著居民的同情和支持。英军指挥部为了摧毁游击队的抵抗,将军队扩充到25万人,采取了“焦土”战术,广泛建立了筑垒发射点配系。1902年5月31日,布尔人被迫签订和约,承认德兰士瓦、奥兰治两个共和国并入英国。

英布战争使军事学术尤其是战术有了许多新的发展。无烟火药、弹仓式步枪、机枪、速射火炮的运用,火力密度的增大,均要求摒弃密集的战斗队形。步兵开始采用各种形式的机动,成散兵线实施进攻。防御战斗中,组织火力配系,构筑野战工事,实施近迫作业和进行伪装,已开始起重要作用。英布战争表明,后方和士气的作用增大,游击战大有可为。

日俄战争

日俄战争指俄国和日本之间为控制远东的重要战略经济区和重新瓜分远东势力范围而进行的战争。就战争本身的性质而言,双方均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的战争。当时,侵占中国部分领土的日本在远东的竞争特别活跃,从而使俄日关系中的矛盾加剧。1898年起,俄国向中国租借了关东半岛,并在该半岛的旅顺口建造了海军基地,而1900年,又占领了满洲。1902年,日本与英国结盟后,便开始准备对俄国的战争。英国以及美国认为,在世界这一地区俄国是自己的主要竞争对手,因此,积极支持日本的侵略计划。俄国统治阶级则指望打胜远东的战争,以巩固自己在那里的地位,同时,克服日益迫近的革命危机。1904年2月6日,日本断绝了同俄国的外交关系,2月8日发动了战争,到2月10日正式宣战。

战争前夕,日本拥有一支虽然为数不多,但训练有素,装备有最新式武器的基干军队。经动员后,日军增至37.5万多人、火炮1140门、机枪147挺。日本海军计有战斗舰艇80艘,其中包括舰队装甲舰6艘、装甲巡洋舰8艘、轻型巡洋舰12艘、驱逐舰27艘、小型雷击舰19艘,而且拥有一些第一流的军港。

俄国当时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基干军队,在远东共2个军,总兵力约9.8万人,警卫部队2.4万人,火炮148门、机枪8挺。这些兵力分散在满洲、滨海地区和外贝加尔广大地区。俄国在远东的舰队辖有各种舰艇63艘:舰队装甲舰7艘、装甲巡洋舰4艘、轻型巡洋舰7艘、驱逐舰27艘、小型雷击舰10艘、布雷舰2艘及其他舰艇。战争爆发前夕,远东日军人数是俄军的3倍多、火炮几乎8倍、机枪18倍、舰艇1.3倍。

俄军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1891式弹仓式步枪和最好的1902式76毫米速射野战炮。然而,在远东的海岸炮兵和要塞炮兵基本上是一些老式火炮,很少有山地炮和机枪。俄国舰艇的火炮射程、装甲、航速均不如敌舰,旅顺口的海军主要基地尚未建成,基地的陆地设防薄弱。远东战区的遥远和构筑简单,以及一条唯一的,还未敷设完工的西伯利亚铁路的通行能力又不足,这些就严重地削弱了俄国军事力量。整个说来,俄国没有做好对日本战争的准备。

争取时间在辽阳、海城地区集中和展开兵力的意图是制订俄国战争计划的基础。为此,打算以部分军队阻止日军进攻,逐渐向北方撤退,同时扼守旅顺口要塞。尔后计划转入总攻,消灭日军,在日本诸岛登陆。海军担任夺取制海权和阻止日军登陆的任务。日本的战争计划规定:以陡然突击消灭俄国舰队,夺取制海权以确保己方的海上交通线,迅速将全部陆军调往大陆,夺取旅顺口,粉碎辽阳地区之俄军。同时计划夺取萨哈林岛,尔后攻占满洲、乌苏里边疆区和滨海边疆区。

1904年2月8日夜,日本舰队突然攻击停泊在旅顺口外停泊场的俄国分舰队,2月9日昼间,又突然攻击了停泊在济物浦港的俄国巡洋舰“瓦良格”号和炮舰“朝鲜人”号。尽管遭受损失的俄国舰队仍有战斗力,但是,日本人封锁了旅顺口因而能将军队畅通无阻地从海上调往陆地。在敌海上交通线积极行动的仅有符拉迪沃斯托克巡洋舰艇队。

到1904年4月中旬,陆上战斗行动开始时,满洲军共计12.3万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