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时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4 08:59:25

点击下载

作者:《图说天下.世界历史系列》编委会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航海时代

大航海时代试读:

前言

神秘的大海,以亘古不变的姿态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辉煌。那个时代由人类凭着勇往直前的冒险精神而开启。对于15世纪至17世纪的欧洲国家来说,香料、黄金、奴隶贸易,每一样都充满着无尽的诱惑。东方人看来寻常不过的香料,是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得到的东西。散发着光芒的黄金成为刚刚走出中世纪黑暗的欧洲人的极品需求。人口的增加需要扩大版图,廉价的奴隶能带来安逸的生活。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他们走向大海。

当无数冒险家历尽千辛万苦进入茫茫大海时,一个不同的世界呈现在他们面前,从此,参与地理大发现的少数西欧国家开始了数百年的振兴之路。继葡萄牙第一个吃到螃蟹之后,西班牙、英国后来居上,法国、荷兰、俄罗斯也不甘落后地参与到地理大发现中来。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一个个闪耀着光辉的名字永久地载入航海史册。历时两百多年的大航海时代发现和开发了新大陆,沟通了人类几大文明区域,改变了世界的格局,人类文明从此开始了一个新的篇章。

如果没有那些冒险家和航海家,历史不会这样书写。但“时势造英雄”,一帮英雄式的人物就此登上了历史舞台。迪亚士越过好望角到达印度,哥伦布穿过大西洋发现美洲,卡伯拉尔发现南美巴西,麦哲伦环球航行验证了地圆说,科尔特斯对墨西哥以及皮萨罗对黄金国的发现与征服,卡波特发现纽芬兰,塔斯曼发现了澳大利亚……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那些惊心动魄的探索历程是怎样进行的呢?

本书以参与地理大发现国家的发迹史为背景,以参与时间为序,以冒险家为主角,在精彩纷呈的故事中为你一一揭晓探险的历程。书中穿插的百余幅精美图片,让你身历其境地走进航海家们真实的冒险故事,翔实的内容与精准的数据让你同时领略历史的魅力。让我们再次走近那段只属于人类的勇敢进取精神的真实历史,因为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类面向地球之外的太空探险需要同样的精神和雄心。Part01 上帝说:要有大航海托勒密眼中的世界

人类的智慧是一座开采不尽的宝藏,从蒙昧时代起,人类就从未停止过对身处其中的自然环境的探索与发现。世界是什么样的?天上为什么会有发光体?为什么太阳升起又落下?人们好奇的眼睛在观测,聪明的大脑在思考。在距今2500多年以前,古希腊哲学家给出了当时最为精辟的答案。世界是个有限的球体

就像婴儿渐渐认识母亲,对我们身处其中的这个世界,在蒙昧无知的古代,人们只能靠简单的观察和想象来认识。数千年来,人类对自己生存的空间产生过各种遐想,编织成美丽的传说来解释尚不能从科学上来解释的自然规律。古代各民族对地球的认识和想象,有着显著的民族特点。如中国神话中的“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古希腊神话中的“混沌开初”、地神该亚。中国人认为天似穹庐,提出“天圆地方”的概念;古埃及人认为“大地像个盘子,漂浮在海洋之上”;古希腊人则认为大地下有支柱支撑着;古印度人想象大地是驮在大象背上的……在各文明古国中,古希腊学者最早跨出了神话传说与臆想的范围,开始试图通过理性、思辨和科学的观点来认识地球。

生活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最早提出了地为球体的说法。毕达哥拉斯学派主张“万物皆是数”,他们发现了圆球体的诸多优点,如在相同表面积的情况下,圆球的容积最大;圆球易滚动,摩擦系数小等等,因而,从球形是最完美几何体的观点出发,认为大地是球形的。毕达哥拉斯还制定了天体圆周运动的数学法则,提出了太阳、月亮和行星做均匀圆周运动的思想。地球沿着一个球面围绕着空间一个固定点处的“中央火”转动,另一侧有一个“对地星”与之平衡。这种思想对后世的哥白尼“日心说”理论有着重要的影响。演绎推理大师柏拉图则进一步发展了大地球形说的观点,他认为对称的形式是完美的属性之一,人类居住的地球应该是用最完美的形式创造的,所以一定是球形。他们的球形大地说在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具有一定意义上的实践依据。

真正对“球形大地说”从科学上给出有力证明的人是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亚里士多德。他的许多观测都证明了这一点,如越往北走,看到北极星离地面越高,而越往南走,看到北极星离地面越低,如果大地是平的,则不会产生这种情况;当月食出现时,地球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轮廓呈弧形;物体下坠时的直线与通过坠下点的切线相交构成同一角度等。这些实践精辟地证明了大地球形说。从此,这个理论在希腊化世界得到确立。托勒密(约100~170),希腊裔埃及天文学家、地理学家。

在大地球形说建立起来以后,古希腊学者开始用数据来测算地球大小,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其中,最著名的是被称为地理学之父的埃拉托色尼(约前273~前192),他因相当精确地测定出地球的周长为25.2万希腊里(约等于39250千米)而闻名于地理学史,这个数字与今天的4万千米非常接近。且不说他计算方式的巧妙,令人惊奇的是他还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地球分带法,创造性地发明了地球经纬网格和较为精确的回归线,这无疑在人类地理史的发展上有着深远意义。此外,埃拉托色尼是古代“海洋论”的代表,他认为已知世界的周围是广阔的海洋,海洋大于陆地,彼此相连并包围着陆地。

以上理论对后来西欧国家的大航海探险计划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为从理论上来讲,大地既然是球体,那么如果从地球上的某一点出发一直前进,最后必然会回到原地;地球既然并不太大,并且由海洋联结,那么人们就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和路程里乘船从这个国家到那个国家,如果不知道地球的长度,不知道存在着有限长的海路可以通行,人们便不可能做无目的的长途航行,更别提以后的大航海时代了。托勒密和《地理学指南》

古代西方世界最后一位集天文学、地理学之大成者托勒密,全名为克劳迪亚士·托勒密(约100~170)。他出生的时代,正是古罗马最辉煌的时期,在当时这个超级帝国极大地促进了欧、亚、非三大洲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交流,无数军人、官吏、僧侣、商人的远方见闻,使古代地理学向一个新的高度迈进。生于埃及的托勒密,父母都是希腊人。如同许多古代学者一样,托勒密青年时期求学于亚历山大城,在那里学会了天文及地理测量。关于他的生平,历史记载得很少,只能从他的首部著作《至大论》中获悉他所有的天文测量都是在亚历山大城所作,可知他长期居住在亚历山大,并活跃于古罗马哈德良皇帝与安东尼皇帝时期。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绘制的世界地图。1482年欧洲出版。

托勒密是一个奇才,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擅长于光学和占星学。青年时期,他就完成了集古希腊天文学之大成的著作《至大论》。在这部著作中,托勒密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构筑了影响深远的地心宇宙体系。他认为,宇宙是一个有限的球体,分为天地两层,地球位于宇宙中心,所以日月总是围绕地球运行,物体总是落向地面。在此后一千余年内,这个宇宙体系成为欧洲和阿拉伯天文学普遍遵循的理论基础,它除了符合基督教信仰的因素以外,还较为完满地解释了当时观测到的行星运动情况,在航海中具有实用价值。在书中,托勒密还构造了完备的几何模型,以描述太阳、月亮、五大行星、全天恒星等天体的各种运动。人们能够在任何给定的时间点上,预先推算出各种天体的位置。在那个没有望远镜的年代里,《至大论》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在他身后不久,《至大论》就成为古代西方世界学习天文学的标准教材,被奉为西方天文学的“圣经”。可以说在16世纪之前,没有任何西方的星历表不是按托勒密的理论推算出来的。

托勒密在本书中的重要性乃在于他的另一本重要著作《地理学指南》。据说,伟大的航海家哥伦布在横渡大西洋之前,曾细心阅读过托勒密的《地理学指南》,因此,可以说托勒密的地理学说是指引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航标图。在对世界的认识上,托勒密继承了希帕库斯的“大陆优势论”,认为地球表面的陆地包围或封锁了海洋,又接受了希腊学者波昔多尼对地球周长的偏小的错误估计(为3.2万千米)。因此,在他绘制的地图上,陆地面积远远超过了实际面积。哥伦布也因为错误地估算了航海路程的单位长短而阴差阳错地认为自己到达了印度,实际上,地球人后来都明白,那是新大陆美洲。《地理学指南》中的世界地图这是托勒密《地理学指南》早期版本中的插图,图中绘有经纬度和周围以人的形象出现的风。

在《地理学指南》一书中,托勒密创立了将球体图形投射到平面上的技术,为后人提供了世界上最早的有数学依据的地图投影法。直到1400年后,才有人作出改进,这是地图投影学历史上的巨大进步。沿袭希腊天文学家希帕库斯,托勒密在书中确定了地球的经纬线,把地球分成360度,将每一度分成60分,每一分分成60秒。其次,他还发展了弦的体系,通过将其展现在平面上,使地图绘制者能够精确地确定物体在地球上的位置。托勒密把他眼中的世界分别画在27张地图上。画每张地图时将地图正上方定为正北,便是我们现在确定地图方向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由来。最后,他列出了地图上所有的地名以及它们的经度和纬度。这些制图方法为以后航海地图的制作提供了典范,人们按着他的地图制定法则,一直沿用了近2000年。

托勒密的论著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对人类历史发展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当他在撰写著书时绝对不会想到,在15世纪初期欧洲文艺复兴的浪潮下,《地理学指南》于1410年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在西欧出版。这部堪称古老的著作,即便距当时已经1200多年之久,仍是对已知世界总的地理情况的最佳指南,流行于西欧各国。几乎西欧所有的航海家都研究过他的著述。

这些一起为即将到来的大航海时代做好了理论上的准备。马可·波罗和他的追随者

黄金与香料,是西欧人从中世纪起就梦寐以求的至宝,一篇15世纪的游记记述超出了他们所能想象的极限:“岩边有金砂甚多,在诸川入海流拣之。”“黄金遍地,美女如云,绫罗绸缎应有尽有。”这些让西欧人热血沸腾的描述,来源于马可·波罗以及他的游记《东方见闻录》(亦即《马可·波罗游记》)。

人物

●马可·波罗

●鄂多立克

●尼科罗·康蒂

●阿凡那西·尼基丁

著作

●《东方见闻录》

●《东方素描》

●《命运变迁四部曲》

●《三海行纪》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

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化的摇篮,在古罗马时期,这种文明被发挥到了极致。然而,随着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灿烂的古文明被黑暗的宗教势力以及各个蛮族国家的封建割据所代替。人民陷入毫无希望的痛苦之中,欧洲进入了历史上所称的黑暗时期。在科学文化方面,教会严格地控制了西欧的文化教育,教皇格高列里一世时期甚至把古罗马图书馆也付之一炬。在政治上,从公元9世纪起西欧各主要国家相继出现雏形,但仍有许多国家一直没有出现统一的稳固政权,各国统治者之间仍不断进行战争,相互抢掠吞并。在经济方面,中世纪出现了一批商业城市,如巴黎、马赛、里昂、汉堡、威尼斯、热那亚等,形成一个以地中海为中心的贸易区,发展出资本主义的最初萌芽。其中,以水城威尼斯最为繁荣和著名。马可·波罗画像

威尼斯被人们称为伸入地中海的长筒皮靴上的一颗无价珠宝。这座城市以河为街道,以舟代车,商人如织,贸易繁荣。大旅行家马可·波罗就诞生在威尼斯一个世代经商的名门望族,其曾祖父、祖父、父亲、叔叔都因善于经营而驰名威尼斯商界。在马可稍谙世事的时候,家里人就培养他的经商意识,希望他能继承家族事业。而马可也不负众望,聪明而有商业才华。

实际上,对东方的探险活动,要从马可的父辈说起。早在1260年,他的叔父和他的父亲就结伴到东方拜占廷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经营珠宝生意,曾经沿基督教传教士开辟的陆上路线到过蒙古人成吉思汗的孙子别儿哥汗的王宫中做客。后者以双倍价钱买下了他们的珠宝,这给他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他们认为如果到别人没去过的东方,肯定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奇珍,如能再带回威尼斯便能赚大钱。1266年,波罗兄弟来到了欧洲商人从未涉足过的中国,他们被中国的繁华所震惊了。兴趣广泛的忽必烈热情地款待了他们,并请波罗兄弟转交一封致罗马教皇的亲笔信。1269年,波罗兄弟带着一大批蒙古人的馈赠品返回威尼斯,大发横财。这些父辈的东方经历都一一记述在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中。马可·波罗拜见元世祖忽必烈

马可·波罗真正开始他的东方之行时才17岁。1271年,父亲与叔叔带着他再一次来到了中国。这年,恰逢元世祖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波罗一家这次的探险行动被载入了东西方交流的史册。这一次,马可·波罗一行从著名的丝绸之路南线向东行进,沿途经过波斯湾,横越中亚细亚,翻越帕米尔高原,从喀什噶尔、和田、楼兰、敦煌至宁夏,再沿黄河向东,凭借着顽强的毅力以及无畏的冒险精神,在经历了四年时间的长途跋涉之后,终于在1275年5月抵达元朝上都(今内蒙古多伦)。此时的马可已经21岁了。长途旅行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历练了他。他博闻强记,才华出众,不仅通晓多种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还会波斯语、土耳其语和蒙古语。除此以外,他为人谨慎,办事十分认真,且能吃苦耐劳。由于这些超人的优点,他得到了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被留在宫中担任使节一职。凡是重要的使节工作,忽必烈必定起用马可担任。使节工作使马可走遍了整个东方,如印度、缅甸、越南、菲律宾、爪哇、苏门答腊等地。为元世祖带回大量情报和当地知识,忽必烈高兴地称赞他:“只有马可能洞察世事!”除使节之外,马可还担任过元世祖忽必烈的钦差,为元朝皇帝巡视各省,游历了如四川、甘肃、蒙古、山西、西藏、江苏、浙江、福建等地。这些游历极大地加深了马可对东方的认识,在中国生活的整整17年之中,马可对东方的民俗、地貌、物产有了十分深刻的理解。

在马可·波罗41岁那年,他和他年迈的父亲、叔叔回到了阔别24年的威尼斯。回乡时,他们的一身蒙古服打扮,以及生硬的威尼斯语,使得他们的亲戚竟也不敢相信他们是波罗家的人!直到他们取出了藏在长袍里的无数红宝石、钻石、翡翠等奇珍异宝时,人们才奔走相告,波罗家的人发了大财回来了。他们的消息立刻传遍了整个威尼斯。298年,马可在一场威尼斯与热那亚的争夺战中被俘,被关在热那亚的一所监狱里。在狱中,他结识了一位擅长撰写传奇小说的作家鲁提斯。马可通过口述的方式,把自己探险东方的见闻素材一一告知他,在二人的合作下,马可的东方传奇故事才得以以书本的形式流芳百世,这本书即后来的《东方见闻录》。第二年,马可获释,他返回威尼斯,在那里娶妻生子,享受着天伦之乐,直到1324年,他离开人世,终年70岁。但他可能至死也没有想到《东方见闻录》一书竟然会产生出巨大的影响。马可·波罗一家随骆驼商队旅行的情景,出自1375年《加泰罗尼亚地图集》。

在他的《东方见闻录》中,把东方描绘得如人间天堂一般。如游记中对东南亚一带的财富描写:“秦海(今南海)中共有7459座岛屿……有种类很多的调味香料,例如胡椒,颜色像雪一样白,产量十分巨大,这里出产的物产还有黄金宝石,多到不可计数。”“爪哇大岛(加里曼丹):此岛十分富裕,出产黑胡椒、肉豆蔻、高良姜、生姜、丁香以及其他的种类……至于黄金之多,多到没人相信。”不可否认,这里面有夸张的成分,但东南亚丰富的物产的确令马可这个西方人为之而赞叹。《东方见闻录》一经传出,这些描述宛如一剂兴奋剂,令那些冒险家、航海家们血脉贲张,头脑发热,以至于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也要去寻找它。意大利的海港和古代遗迹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的最后一位杰出画家瓜尔迪的画作,反映了贸易繁忙的意大利海港,在马可·波罗的时代,意大利威尼斯的商业贸易就名闻欧洲。马可·波罗的追随者们

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第一次在西欧人面前揭开了东方神秘的面纱,也初步向世人揭示了开辟新航路的可能性。在这之前,西方人都认为东方像托勒密书中所记载的那样,被广袤而不可逾越的沼泽所封锁。然而,《东方见闻录》所记述的否定了这一观点。富庶东方的展示与马可·波罗的探险经历,无异于告诉西方国家,到东方去有大利可图。之后,才有了开辟新天地的大航海时代。

继马可·波罗之后,有很多西洋人不惜翻越千山万水而来。这些人之中除冒险家以外,还有受宗教鼓舞到东方传福音的传教士。其中著名的有意大利传教士蒙特哥维诺。他在13世纪末到14世纪30年代40年左右的时间中游历了伊朗、印度、中国北方。14世纪时期,另一个意大利传教士鄂多立克在30年代游历伊朗、印度、东南亚、中国、吐蕃等地。他著有《东方素描》一书,这本书由于更直观地表达了东方地貌,因而受到很大欢迎,是仅次于《东方见闻录》的介绍东方世界的读物,有多种手抄本流传于世。此外,还有法国传教士马里瑙尔尼,他于14世纪50年代游历中亚地区。除了教士之外,还有商人、使节等陆续来到东方经商、任职。

商人的冒险精神是天性使然,正因为如此,波罗一家才会到了中国。在他们之后,又有一些外国商人企图沿着马可的足迹而大发横财。例如,15世纪的威尼斯商人尼科罗·康蒂,他于20到40年代游历并经商于伊朗、印度、南洋,口授著有《命运变迁四部曲》。60年代,俄国商人阿凡那西·尼基丁游历经商于中亚、伊朗、印度,著有《三海行纪》。90年代,热那亚商人斯蒂凡诺游历经商于印度、东南亚,之后也撰写了相关游记。这些著述从多方面证实了东方国度的富庶,弥补了《东方见闻录》中不足的地方,并提供了新的资料,尤其是印度的情况。

从此,到那些出产美味香料,散发着温暖光芒的黄金地区去探险,成为欧洲人的最大梦想。因此,对东方的探险热情的出发点在于垂涎三尺的觊觎之心,而所有这一切,都促成了日后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郑和下西洋

在人类航海史上,曾经有过一个规模空前的壮举,就连大航海时代最大的探险规模都不足以与之相比。它所取得的促进亚非各国之间政治、经济与文化诸方面交流的历史成就与意义也与西方国家的疯狂掠夺和屠杀迥然不同。这个壮举,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郑和下西洋。

时间

●明朝初期

人物

●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

●航海家郑和

事件

●实施海禁政策

●七下西洋郑和下西洋的历史背景郑和塑像

在距大航海时代开始前的半个多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闭关自守的倒退政策,即明太祖朱元璋的海禁。从唐代起,至宋、元时期都实施对外开放政策,支持外商来华贸易,并在重要通商口岸如广州、泉州、杭州等地设置市舶司,专门负责对外贸易之事,负责检查进出船只商货、收购专卖品、管理外商等。到了14世纪明朝初期,为了防范政敌(即逃匿于沿海一带的张士诚、方国珍残余势力)和杜绝沿海倭寇之患,明太祖朱元璋在加强海防的同时,实行了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止人民出海贸易。洪武四年(1371),在“罢太仓黄渡市舶司”之后,又罢黜了在各地的市舶司,《明史》上载有这一时期“寸板不许下海”的描述。这个政策使沿海人民失去了谋生的饭碗,不许下海就意味着不能捕鱼,不许海上贸易就意味着没有收入,沿海村民们有的迁居内陆,有的则远走海外。海禁成为中国闭关自守的起点。在海禁之后,明政府开始推行“朝贡贸易制度”。也就是说,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从以前的私人对外贸易被政府控制的朝贡贸易所取代。朝贡贸易实质上是一种花钱买虚名的赔本买卖,是明政府的怀柔政策,它后来使明政府背上了巨大的经济包袱。

明成祖朱棣时期,经过三十余年的休养生息之后,经济上得到了较大发展,在外交上积极推行对外开放的睦邻友好政策,积极推行朝贡贸易制度,实行“厚往薄来”的精神。即,外国商船只要在名义上向朝廷纳贡,就能获准上岸贸易,这种贸易不但不抽取关税,明廷对贡品还会付出高于市价的价钱。然而,由于海禁的原因,明朝在海外诸国中的威望降低,各国朝贡不至,中外联系减少。而明政权的更换,海外诸国还不了解,需要遣使诏谕。所以明成祖在基本上稳定了内部以后,便开始了他的外交活动。这就为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做好了政治与经济上的准备。

郑和,原姓马名和,云南昆阳(今晋宁)回族人。祖上为来自中亚的色目贵族,家族世代信仰伊斯兰教。他父亲名叫马哈只,原名米里金,受封为滇阳侯。他与祖父曾朝拜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对远方异域、海外各国情况十分熟悉。郑和出生的时候是明洪武四年(1371),刚巧在罢黜市舶司后一年。郑和年幼时,便受父辈的耳濡目染,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心。明朝统一云南后,郑和被带到南京,成为宦官,服役于燕王府。燕王即后来的明成祖朱棣,由于郑和聪明伶俐、才智过人,更兼为人谨慎,受到燕王赏识,被选为贴身侍卫。在“靖难之役”中,郑和跟随朱棣出生入死,立下了许多战功。朱棣登上帝位之后,赐“郑”姓于郑和,将其升迁为内官监太监。郑和墓云南省晋宁县昆阳,是郑和的故乡。当地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修筑了郑和墓及纪念亭。

顺应明成祖安抚邻邦、震慑海寇的需要,郑和于永乐初年起就在朱棣的指示下专注于航海事业。在他的早期航海活动中,他开始研究和分析航海图,通晓牵星过洋航海术、天文地理、船舶驾驶及修理的知识技能。当然,在他七下西洋的时候,随船的还有一批具有牺牲精神的航海家。如果不是他们的精诚协助,这样大规模的使团远航任务是难以完成的。郑和七下西洋

据《明史》记载:“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五虎门扬帆……”可知,1405年郑和在皇帝朱棣的授命下,与王景弘等人率士卒2.7万多人,出使西洋,并花了许多财力来造大船。前所未有的船队,承载着人类历史上最堂皇的远航。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时,共有200余艘船,光是被称为宝船的大船就有62艘,这种船长44丈,宽18丈,可谓“体势巍然,巨无与敌”(明巩珍语)。其余还有专司供送官物的马船,运载粮食补给的粮船,此外还有护送之用的战船。如此大的规模,实在蔚为壮观。而中国这个时候的造船技术更是达到了顶峰。在航海史上,如此大规模远航的长途航行是绝无仅有的。即便是后来的大航海时代,也无与匹敌。而总共七次这种大规模远航的耗资也是巨大的,如果没有殷实的国库财力作为后盾,要实现七下西洋的壮举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明朝时期所谓的西洋并非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大西洋,而是指加里曼丹岛以西至东非沿岸的海域和地区,其中又以马六甲海峡为界而分为大西洋和小西洋。大西洋就是印度洋,小西洋即南海西部。郑和下西洋,经由南海横渡印度洋,最远到达红海沿岸麦加一带和赤道以南数百千米的非洲东海岸,前后共经历了30余个国家。包括占城、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山、古里、旧港、满剌加、暹罗、渤泥等。郑和历次出使,每到一地,都首先向当地国王或酋长宣读诏敕,然后对其王、妃、臣、僚等赏赐以金币及锦绮纱罗等物,当地国王或酋长或有所贡纳。最后,郑和则以所带中国货物如丝绸、瓷器等交换当地物产。

在郑和下西洋的途中,曾经遇到过许多棘手的事情,但这些事都在郑和的处理下得到了妥善解决。如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便发生了这样的例子。当时,他们经占城顺风南下,于永乐四年(1406)到达爪哇(今印度尼西亚)。这里为南洋要冲之地,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当时由于爪哇国中东、西王产生政治矛盾,郑和的使团人员在入市之时被西王国人误杀,共有170人。郑和冷静地处理了这件事,强忍悲愤,禀明皇上,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处理了此事件,使爪哇西王感恩戴德,年年入贡。在第一次下西洋的终点站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郑和在这里建了一个象征中古人民世代友好的纪念碑,其文曰: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皞同风,刻石于兹,永昭万世。后来,郑和每次下西洋都以这里为中转站,两国关系也发展良好。

此后,郑和又分别在永乐五年(1407)九月、永乐七年(1409)九月、永乐十一年(1413)十一月、永乐十五(1417)年五月、永乐十九年(1421)春、宣德五年(1430)闰十二月,分别出使西洋各国,向亚、非人民展现了中国的辉煌文明以及传统科学技术,把中国人民和平友好的良好愿望传向了东南亚、非洲地区,并且也极大地震慑了那些恃强凌弱的海寇。在郑和不辱使命地完成了航海任务之后,明朝皇帝的怀柔政策取得了成效,许多国家陆续与中国建交,来华使节盛况空前。郑和于34岁时首次出使,至第七次出使时已经60岁,长年的海上生活使他的体质日益衰弱,终于,在第七次回国途中,积劳成疾,病逝于古里,享年62岁。《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这四枚纪念邮票是1985年发行的,表现了郑和到达占城、古里等国,受到了当地人民欢迎的场面。

郑和七下西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政治上,建立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和平局势,树立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在经济上,发展了亚非国家的贸易;在文化上宣扬了中国的教化作用,同时也增进了中国人民对亚非国家的认识和了解。七下西洋的活动在亚、非之间开辟了稳定的海上交通航道。他所绘制的《郑和航海图》成为沿途航行的重要航海手册。郑和海船模型郑和于1405年到1433年间七次下西洋。船队中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立九桅,挂十二帆,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为什么没有大发现

众所周知,中国在明代时期已经具备了先进的航海技术与财力,郑和七下西洋就是一个例子。然而,为什么郑和下西洋却没有大发现?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与西方大航海时期的目的迥然不同。郑和下西洋是为了促使邻国之间的和平友好,督促其来朝进贡,宣扬明朝国威,威慑海寇。而大航海时代的各个西方国家却是以开辟新航路,以发现、攫取、占有为目的。因此,大航海时代的航海家更具冒险精神。其次,中国向来以天朝自居,地大物博,物产丰富,经济上自给自足,没有必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去开辟新航路以获得经济上的利益,当年郑和下西洋也不是出于经济原因。而欧洲国家在黄金严重外流,香料极度匮乏,海上关税壁垒的阻碍下,各国政府都积极支持远航事业,这种动因当然是强大而持久的。最后,从地形上来看,中国缺乏参与大发现的理想的自然条件。在中国以东是全世界最大的太平洋,以当时的航程来看,西欧国家要到达美洲的话,只需要走中国到美洲的航程的三分之一远就可以了。

所以,中国与地理大发现失之交臂有着复杂的内部原因和客观原因。尽管郑和并未发现新大陆,也没有像大航海时代的冒险家那样带回巨大的经济利益,但他还是因其七下西洋的丰功伟绩而被载入了史册。自他远航结束之后,明朝国库空虚,进行了更加严厉的海禁政策。而自唐代以来就名震海外的中国航海事业开始由盛而衰,让位于西欧。财富诱惑与宗教之争

当中国人的庞大舰队浩浩荡荡地扬帆印度洋的时候,西欧人的船还只是在地中海区域打转。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中,15世纪以前的整个东亚地区已经拥有空前繁荣的文化、盛产黄金、香料,发达而强盛,而西欧人却一直被称为“蛮族”,扮演着次要的角色。然而,在15世纪之后,一个历史的发展契机却使西欧人一跃而起,这种关系到国家存亡与发展的巨大力量,拨转了世界文明的航向。是什么样的原因促发如此之大的力量呢?那就是:对黄金、香料的渴望与宗教之争。

事件

●黑死病导致欧洲经济结构变化,刺激欧洲人开辟新航线,到遥远的东方寻找黄金、香料。

●宗教冲突促使基督教世界寻找东方盟友。欧洲人的黄金梦

14世纪中期,欧洲是寂寞而黑暗的。一场大瘟疫(黑死病)把欧洲变成了死亡陷阱,整个欧洲人口锐减了四分之一,有2400万余人丧命于瘟疫之中。黑死病造成了欧洲经济的结构性巨变。因为在那之后,欧洲总人口急剧减少,导致粮食需求总量下降,粮食价格也下跌了,这使得许多原来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开始转向农副产品加工业、经济作物种植和畜牧业。如英格兰部分农民开始饲养绵羊和种植大麦酿制啤酒;法国农民开始集中生产葡萄和制造葡萄酒;瑞典则从此开始以优质牛油和其他奶制品制造而享誉世界;意大利农户则大量养蚕、养羊、种植亚麻,其丝绸、薄呢和亚麻布畅销地中海各国。这种农业上的专门化分工,农产品和各类轻工业品的生产与交换,促进了贸易、商务乃至会计、银行业务的开展。

直到15世纪初期,欧洲人才战战兢兢地从黑死病的恐惧中走了出来,人口与经济逐渐得到恢复。随着荒废土地的开垦和工业的发展,商业开始活跃起来,这时,快速发展的商品经济要求欧洲必须有更多的货币资金来维持流转。农民普遍缴纳货币地租,城市的手工作坊和工场普遍从事商品生产,从事这些生产的工人和师傅们都是领取货币工资,高度频繁的商品流通和贸易交换都需要大量的现金货币。这样,欧洲便需要有大量的金、银来铸造货币。然而,欧洲的黄金和白银存储量却远远不够。除此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西欧国家的对外贸易在当时长期呈现入超逆差的局面。欧洲必须用大量的金银币来购买欧洲本土并不出产的香料和东方奢侈品,大量金银流入亚洲,本地商业所需的硬通货币却在闹着饥荒。欧洲陷入了困顿的窘境之中。

再来谈谈欧洲人对香料的渴望。香料对欧洲人的重要程度,即便把它形容为大航海时代的第一推动力也不为过。在中国人看来平平常常的、可以随时享用的香料,却是欧洲人曾经拼了性命要得到的东西。一般意义上的香料指的是胡椒、丁香、肉桂、豆蔻、甘松香、檀香、龙涎香、樟脑、苦艾、姜和辣椒等。其中最主要的四大香料:丁香、胡椒、肉桂、肉豆蔻,主要产自于印度和亚洲的南洋诸岛。香料的用途主要是:作为调味品和用于香水、药品和宗教仪式。欧洲人最早认识香料是在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希腊人自埃及获得香料植物的知识后广泛用于生活之中,他们发现这种散发着香气的植物可以用来调制出美味的食品,可以美容,还可以使空气芬芳。此后,香料的使用迅速传到了欧洲世界。对于以肉食为主的欧洲人来说,香料最大的用处便是用于调味。在中世纪,就算是欧洲的王公贵族,嘴里也都淡而无味。他们的肉食多用盐煮或在冬天用盐腌制,味道平淡无奇,而自从有了香料之后,平淡无味的肉食变得可口,因长时间放置的肉食异味也可消除了。从此,香料成为欧洲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整个欧洲需要大量的香料。表现黑死病肆虐欧洲的漫画黑死病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瘟疫之一,约在1340年传播到欧洲。这场瘟疫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约7500万人死亡。

在中世纪,香料只能从遥远的东方运来。从欧洲到东方数千千米的漫长旅途中充满了艰难危险,而且阿拉伯人占据了必经之路。阿拉伯人乘着独木舟从东南亚的种植园里收购这些香料,载着香料到达马六甲,向苏丹交过税以后,再从危险的印度洋上驶向亚丁。如果能有幸躲过海上的风浪、海盗,则可以到达亚丁,从那里有商队接应穿越炎热的沙漠。几个月之后,到达巴士拉、巴格达、大马士革,再经贝鲁特抵达开罗。这其中路上的强盗和沙漠随时都可以吞没他们,而各地苏丹所征的高额税款更是令香料价格一路攀升。当商队幸运地到达亚历山大,送到威尼斯商人手中的时候,才稍微安全。可是还没完,威尼斯商人以高价把这些香料卖给其他各国商人,然后再到分销商手中。当到消费者那里时,香料价格已经贵比白银了。可以看到,在整个运输香料的路线中,阿拉伯人控制了当时唯一的水上和陆地的联运地段,形成了贸易垄断,而其征收的高达商品价值5%的关税,更是严重影响了西欧商人的利益。威尼斯商人们也靠经营香料而大发其财,这让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英国人、荷兰人、法国人十分眼红。为了摆脱威尼斯商人的垄断,葡、西、英、荷等西欧诸国非常希望能够找到一条新的航线到达香料群岛。

15世纪中叶,西欧货币由银本位制过渡到金本位制,那散发着光芒的黄金就成为人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可是,西欧贵金属的开采量很少,整个社会迫切希望能开辟新的航路去寻找急需的黄金和香料。这种需求不仅仅是政府,连民众也有普遍的愿望。而在14世纪初期出版的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中对东方“遍地黄金,香料盈野”的描述则激起了无数人的贪欲。西欧的贵族商人、封建地主、骑士、教士和航海家们统统为其所倾倒,而国家政府则积极地从经济上支持寻找新航路的计划,这就为即将到来的大航海时代做好了经济上和政策上的准备。中世纪欧洲的药商店铺,专营东方传入的胡椒、丁香、肉桂等香料及染料。宗教之争

基督教发源于中东巴勒斯坦,以耶路撒冷为圣城。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了“米兰敕令”,给基督教会以合法地位。到公元380年,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国教。借助于国教的地位,基督教教堂、教徒遍布于罗马帝国所辖的各个地方,随后在欧洲地区得到大的发展。作为一个普世的宗教,它希望教化异教徒,积极传教是基督教不同于其他宗教的特点。伊斯兰教发源较晚,7世纪兴起于阿拉伯半岛,也是以耶路撒冷为圣城,它在亚洲、东非的发展和传播十分迅速,其力量的壮大和宗教的狂热程度丝毫不逊于基督教。也就是在这时,拉开了东西方两大世界性宗教对抗的历史序幕。

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相遇以来,一直处于下风。公元8世纪,伊比利亚半岛(现在的葡萄牙和西班牙)被穆斯林摩尔人夺取,11世纪圣城耶路撒冷也落入穆斯林之手。1095年,在教皇乌尔班的号召下,基督教世界先后组织了8次十字军东征,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在中东建立了三个基督教小王国,但在穆斯林的大反击中又先后失去。基督徒直到1492年才把穆斯林势力完全逐出伊比利亚半岛。14世纪,强悍的奥斯曼土耳其兴起,占领巴尔干继而到达中欧,基督教世界面临着穆斯林的巨大威胁。在此情形下,基督教迫切想寻找东方的盟友来对抗土耳其和阿拉伯穆斯林。14世纪拉特尔《赞美诗》插图仆人为他们的主人准备宴会,主人们丰盛的食物由于增加了东方的香料而变得更美味可口。

在基督教世界里一直存在着一些传闻,认为东非信基督教的文明古国埃塞俄比亚-阿比西尼亚被伊斯兰海洋所包围,从而成为一个十字架的孤岛。14世纪时期,埃塞俄比亚国王塞约恩同周围的穆斯林小国之间战争不断,随着奥斯曼土耳其的逼近,国王向西方求援。于是,埃国成为西欧世界寻觅和联络的主要对象。此外,12世纪下半叶还有一个关于东方的虔诚信奉基督教的富裕国王约翰王的传说。传说这个东方国王给罗马教皇一封信,信中有言其国土广大,富裕强悍,约翰王如何虔信基督、甘愿奉献的内容。这些传闻成为西方基督教世界把眼光瞄向海外的又一个动因。如果能联系到他们必将大大增强基督教世界的力量,对付穆斯林也要容易一些了。另外,基督教的传教精神使冒险家们的探险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外衣,他们每到一处都会竖立十字架,宣扬宗教精神的胜利,而那些残酷的镇压和血腥则在这层外衣下被掩盖了。

总之,对香料、黄金的渴望以及基督教的传教热情,促成了大航海时代的开启。“到东方去”成为西方冒险家、政治家、航海家的强烈信念,东方像磁石一样吸引着他们。这一时代将连接人类几大文明区域,使人类文明进步的步伐大大加快。Part02 葡萄牙:寻找香料和基督徒剑指休达要塞

资源的紧缺和宗教战略上的防备使葡萄牙把占领北非摩尔人的重镇——休达作为扩张的第一步。攻占休达,不仅使基督教世界为之鼓舞,也意味着葡萄牙的以此为起点实施向非洲扩张的大计开始实施,同时也标志着以休达为据点的一系列发现开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葡萄牙的扩张大计

葡萄牙,拉丁文意为“暖的港湾”,位于气候温暖湿润的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适合农作物的生长。这个背山面水的国家地形狭长,土地面积不足10万平方千米,人口不足100万。与强大的邻国西班牙相比,葡萄牙似乎显得相形见绌,然而,它却比西班牙提早两个世纪结束了大地主的封建割据,形成统一的具有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国家。从14世纪起,葡萄牙便成为欧洲第一个独立的国家,稳定的政治统治,使国内的经济得到一定的发展。幸运的是,那场席卷欧洲的黑死病并未在葡萄牙境内造成像其他受灾严重的欧洲国家那样大的冲击,因此,到了15世纪全欧经济恢复初期,葡萄牙的人口数量急剧膨胀,而这与它狭小的国土范围是不相容的。

由于人口与经济的增长,对货币需求量的增加使得葡萄牙国内矛盾日益激化起来。究其根本,就是对黄金的需求。欧洲贵金属稀缺,在15世纪中期,黄金在伊比利亚半岛几乎完全消失,西班牙与葡萄牙面临着黄金的严重匮乏。其中经济发展最快的葡萄牙尤甚,用于铸造货币的黄金基本上完全依赖于进口。加之此时葡萄牙的陆路(即东北部西班牙城市)商路受到限制,输入葡萄牙的生活必需品如香料、糖、金银等数量急剧减少,导致价格暴涨,生活水平降低,人民怨声载道。葡萄牙政府不得已实施减少黄金成色的货币政策,然而这个错误的做法不仅使政府信用降低,也导致了国内更为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中、小贵族因收入不足而濒临破产,王室也开始闹穷荒,国内各种矛盾高度激化。葡萄牙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动荡。

经济的窘迫是葡萄牙人把眼光投向海外的首要因素。在那时,对于葡萄牙而言没有什么是比寻找黄金更有价值的事情了。向海外扩张,是葡萄牙的必经之路。从地理位置上来讲,从陆路向强大的邻国西班牙扩张是极不明智的,而位于西欧最西端位置的葡萄牙西南部长长的海岸濒临大西洋,渡海南下只需三百多千米即可到达西非地带,因此,葡萄牙具有沿西非海岸向南方进行海外扩张的绝佳地理优势。

葡萄牙属于靠海国家,本着为国家利益发展的初衷,在14世纪初期便开始大力发展造船业和海运业,并组成了一支颇有规模的海上舰队。在1336年时,葡萄牙便和意大利组成混合探险队发现了非洲西北海岸外的加那利群岛。在此后与其他国家的商业航行中,他们便以加那利群岛为据点,并沿非洲西北海岸航行到今摩洛哥南部。应该说,葡萄牙的扩张计划从发现加那利群岛就开始酝酿了。到15世纪初期,葡萄牙国内的情况也为扩张做好了积极的准备。海外扩张可缓解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符合各个阶层的利益需要。对平民而言,扩张意味着可以移民,可以摆脱国内封建地主的剥削,以寻求更好的生活。对教会而言,扩张可以拯救未开化民族的灵魂,向他们传教,扩充基督教势力。对贵族而言,扩张意味着获得新的封地,赢得更高的官职。这样,整个国家从上至下都有了一个共同的意愿,那就是海外扩张。葡萄牙王子亨利全名唐·阿方索·恩里克,雄才大略,富有战略眼光,因穷其一生追求航海事业,获得了“航海家亨利”的称号。在葡萄牙里斯本有亨利王子航海纪念碑。

除了经济利益的驱使外,相对于半岛之外的其他欧洲人而言,葡萄牙进行海外扩张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对于宗教势力之争的紧迫感。信奉基督教的葡萄牙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两大宗教交锋的第一线,他们经过了700余年的漫长战争才从自己的疆土上驱逐了信奉伊斯兰教的摩尔人,葡萄牙人对异教徒的仇视与防备之心可想而知。而强大的穆斯林势力就在对面的北非,双方仅隔着一条最窄处只有13千米的直布罗陀海峡,对于葡萄牙来说威胁近在咫尺。因此,寻找传说中的约翰王,开辟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航路,进而实现包抄非基督教势力,对于葡萄牙而言有着更强烈的紧迫感。14至15世纪摩尔人的骑兵。摩尔人是北非的伊斯兰教游牧民族,曾在西班牙建立政权八个世纪之久。休达战役

休达,北非摩尔人的商业中心和军事重镇,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其地理位置使得它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它位于直布罗陀海峡南端的最突出部,北非和西非的转折点上,扼地中海与大西洋东西之咽喉,仅以宽12海里(1海里=1852米)的海面连接西欧和北非。攻占休达就意味着切断了连接格拉纳达王国(伊比利亚的伊斯兰王朝)和非洲的纽带,并获得一个重要的海上贸易重地。葡萄牙对休达的觊觎由来已久,可谓一开始就处心积虑。

15世纪初期,葡萄牙开始向君主专制政体过渡。若昂一世是第一位将海外扩张确立为国家政策的国王,从他开始,葡萄牙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1409年,内政大臣若昂·阿方索开始向国王若昂一世提出攻占休达的计划。这个计划符合国王海外扩张的需要,若昂一世接受了这个建议,并开始一步步地为这个计划的实施做各种准备。1413年,若昂一世向教皇提议以秘密方式批准他的征服计划,从宗教角度出发,这个计划获得了教皇的支持。1415年7月,葡萄牙国王若昂一世携王子亨利一起,出动战船200艘、海军1700人、陆军1.9万名向休达进军。当葡萄牙皇家船队前往休达的途中,在拉古什港避风的时候,若昂·西拉修士带来了教皇的训喻,宽恕所有远征的队员,此举极大地振奋了军队的士气。在8月21日那天,葡萄牙海军和陆路对休达发起突袭,经过一整天的激烈战斗,休达在亨利王子卓越的指挥下被攻克。当时,亨利王子只有21岁,在这场战役中,突出地体现了他是一个实干的军事家。

攻占休达,对于葡萄牙的历史来说无疑是个转折点。它意味着葡萄牙把与穆斯林的斗争推进到非洲,并开始正式以休达和加那利群岛为活动据点进行海上扩张,以此为序幕拉开了在这之后的一系列被载入史册的大发现活动。

亨利王子由此获得了若昂一世的嘉许,进城之后便被封为骑士。他在休达创办了一所教士所,开始在那里传教讲经。

攻占北非重镇休达,使整个基督教世界大受鼓舞(当时十字军东征尚未结束),他们认为除了通过休达可以解救非洲原始人无知的灵魂以外,休达还可以成为对非洲各伊斯兰国家用兵的重要据点,因此它是对伊斯兰势力作战所取得的重大成果。王子亨利的雄图霸略

在葡萄牙的历史上,亨利王子的出现是一个转机,正是他的长远眼光,使葡萄牙很快从一个西欧最边缘的小国一跃而成为海上强国。当他诞生时,星象预示他“必将进行伟大而高贵的征伐,更重要的是,他必将发现别人无法看到的神秘的东西”。

时间

●15世纪初期

人物

●亨利王子

事件

●攻占休达

●筹划航海虔诚的基督徒亨利王子与地图制作者在萨格里什讨论航海事宜。

亨利王子又称恩里克王子,于1394年3月4日出生在葡萄牙的波尔图。其父为葡萄牙国王若昂一世,母亲为莎士比亚在《理查二世》中写到的冈特的约翰的女儿菲利芭。亨利王子是国王夫妇的第三子。亨利一出生时就有吉相,星象学家为其占卜预言他“必将进行伟大而高贵的征伐,更重要的是,他必将发现别人无法看到的神秘的东西”。这对于亨利来说当然是一种巨大的荣耀,而他后来确实也验证了这一点。亨利王子从小博览群书,学习天文地理、战略战术、外交、国家管理以及各种各样的古代知识。在王子们中间,亨利并不是一个觊觎王权的野心家。他很少去里斯本宫廷,把激烈的王室争权夺利斗争置之身外。他渴望历险、战斗的生活,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在驱逐摩尔人的战争危机中长大,约翰王的传说令他心驰神往,找到那个可以联合的大王来对付近在咫尺的摩尔人是他最大的心愿。并且,他认为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并把基督教宣传到那些未开化的地方是一个基督徒最神圣的职责。他的性格严谨而坚定,其生活并不像一般皇室子弟那样奢侈,他终身信奉基督教朴实的生活作风,一生中并无妻室儿女,把一切都奉献给了他伟大的理想。

1415年,亨利亲任统帅突袭北非摩尔人的重镇休达,仅用了一天的时间便攻陷了休达,从此,他开始在历史上留名。回国后,若昂一世赐以高官厚禄予以嘉奖,任命他为葡萄牙天主教骑士团总团长兼休达总督。这两个职务使亨利拥有大量的财富与一定权力。但他并不因此而奢侈浪费,继续过着朴实的基督徒生活。

1417年,摩尔人的军队又卷土重来,包围了休达。亨利立即率领援军来到休达,守城3个月。就在这短短的3个月里,亨利王子了解到他一直所向往的事情。这期间,亨利从战俘和商人那里得知,有一条古老的商路可以穿过撒哈拉大沙漠,经过20天就可以到达土地肥沃的“绿色国家”,从而得到非洲的胡椒、黄金、象牙。所谓的“绿色国家”就是今天的几内亚、塞内加尔、马里南部和尼日尔南部。亨利王子清醒地认识到从陆地穿越撒哈拉大沙漠对于葡萄牙人来说困难相当大,然而,他从此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是从海路绕过撒哈拉大沙漠,到达“绿色国家”。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父王若昂一世并得到了赞同。对于葡萄牙人来说,能从海路找到扩张的土地当然最好不过了。葡萄牙里斯本的航海纪念碑此碑建于1960年,为纪念航海家亨利逝世500周年而建立。其外形如同一艘张开巨帆的船只,碑上刻有亨利和许多水手的雕像,船头站立者即为亨利王子。

1419年,亨利王子回国后晋封为公爵,由休达总督改任为葡萄牙南端阿尔加维省总督。亨利王子来到葡萄牙最南部的向西伸入大西洋最远的今圣维森特角,在当时叫萨格里什的一个小村子定居下来,这个地方也成为他后来几十年中进行探险的出发地。在这里,他建了自己的寝宫,从此在这个远离里斯本的地方,一心扑到海路探险的雄图大计上面去了。远航探险的准备

在萨格里什,亨利王子用骑士团的资产开办了航海学校,修建了天文台、研究所、图书馆以及小教堂等,并把当时最有经验的航海家以及最知名的地理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制图家、造船家、仪器家等一干人网罗至其门下。其中,著名的有犹太人贾康姆,他的父亲克里斯奎斯是享有盛誉的1375年加泰隆世界地图的绘制者。此外,亨利王子还大力招募学员培养本国水手,提高他们的航海技艺。这样,这个曾经冷清的海滨小村很快就形成了一个镇子并热到了重要的进步,这里的制图家们改进和完善了当时最好的珀托兰航海地图。

在变化莫测的大西洋里航行,没有坚固的船只是无论如何也行不通的,所以,亨利十分看重船只的建造问题,他把最大的精力放在了造船上。在萨格里什以东20多千米的拉各斯地区,亨利王子修建了专门用于建造和维修远航船只的船厂与舶坞,以及用于出航的海港、码头等。这样,萨格里什和拉各斯就成为亨利王子航海、探险、拓殖事业的大本营和指挥部。亨利王子采用了许多优惠政策鼓励造船,如,凡建造100吨以上船只者都可以从皇家森林免费得到木材,其他任何必要的材料都可以免税进口。这样,造闹起来。这些航海人才聚集到一起,共同研究并制订航海计划与方案,广泛收集地理、气象、信风、海流、造船、航海等各种文献,再加以分析整理,为己所用,绘制出崭新的世界地图。在萨格里什,制图术得船者的激情大大提高了。经过多年的努力,1440年时,他们终于造出了适宜在大西洋上航行的船舶。灵活坚固的卡拉维尔轻帆船便是这次鼓励造船业的杰作。这是一种多桅三角帆船,它可以顺风出航逆风返航,对以往依赖于风向的船只是极大的改进。人们只需要调整帆的角度就可以使船舶在逆风的情况下也能行驶。这种船船体小吃水浅,速度轻快,转向灵活,因此它不必为了躲避暗礁和沙洲而远离海岸,可以在靠近海岸的地方航行,极大地增强了远航的安全性。在以探索陌生海岸为重心的航海中,这一点十分重要。葡萄牙国旗

除此以外,亨利王子出钱资助数学家以及手工艺人们改进并制作了新的航海仪器。例如中国传入的指南针、象限仪(一种测量高度,尤其是海拔高度的仪器)、横标仪(一种简易星盘,用来测量纬度)等。这些海上测量仪器的进步使亨利王子的远航计划得以顺利实施。经验丰富的航海家、知识丰富的水手、精制的航海图与最先进的海上测量仪器以及最新型的船只都已准备完毕,当这些必备条件都已具备时,享利的梦想便开始插上了翅膀,那美好的远方似乎正在等着他的船队的到来。

亨利王子是整个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者与开拓者。在远航探险的事业中,他耗费了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而事实上,在他有生之年并未得到大的实质收益。不过,他为梦想而付出的一切,为后世葡萄牙一举成为富强的海洋帝国打下了基础。所以,后世的葡萄牙人用国旗上那一片绿色向他致敬。越过博哈多尔角

博哈多尔角,传闻中的“昏暗之海”。这里巨浪滔天,暗礁密布,是地中海地区的文明人类从所不曾到过的地方。关于这里,充满了神奇与恐怖的传说。可是,这些传说却被亨利王子领导的葡萄牙探险队打破了,越过博哈多尔角也成为地理大发现史上最伟大的突破之一。

人物

●亨利王子

●吉尔·埃亚内斯●费尔南多·卡斯特罗

事件

●发现马德拉、亚速尔群岛。

●越过博哈多尔角最初的发现

继1336年葡意混合探险队发现了非洲西北海岸外的加那利群岛之后,加那利群岛的归属问题便一直在葡萄牙、西班牙与意大利三个国家之间纠缠不休。而后来对亚速尔群岛与马德拉群岛的有效发现与殖民化则要归功于亨利王子。1418年间,亨利派两个贵族茹安和泰舍尔去探险,准备向南寻找几内亚。可是他们被风暴刮到了一座无人居住的海岛(今马德拉群岛的圣港岛)。岛上覆盖着森林,在这些树木中最珍贵的要算龙树了。亨利对这一发现很感兴趣,他知道,早在14世纪中期意大利的海员们曾在这个海域到达过一个海岛,他们把该岛命名为林亚米(森林之岛)。亨利随之宣布该岛由葡萄牙所有,次年便派出了殖民船队,仍由那两个贵族率领。他们在西南50千米处发现了一个700平方千米的森林密布的无人大岛,这次发现的便是今马德拉主岛。亨利王子把这个岛命名为马德拉岛(马德拉在葡语中的意思是“森林”),并把这个远离葡萄牙本土西南约900千米的马德拉岛送给这两个偶然发现它的幸运的贵族,封为他们的领地。由于岛上无人居住,他们开始逐渐派人在岛上开荒种地,种殖葡萄、甘蔗、小麦,并输出木材。随着开发的加快,由葡萄牙本国移民到这里来的人越来越多,移民们最初的草屋、窝棚很快变成了村镇,到1451年时,两个被命名为丰沙尔和马什科的小镇已经领取了地方行政法证书,至1500年时,马德拉群岛上的葡萄牙移民已经有了2万之多。这个地方后来成为葡萄牙人向西非探险远航的重要歇脚之地。

在发现与征服马德拉群岛的胜利激情的驱使下,亨利王子决心征服加那利群岛。可是加那利群岛却不是一个无人之岛,在岛上有凶悍的土著人把守着,因而,对加那利群岛的征服就不像马德拉群岛那么好运了。在1425年和1427年,亨利王子曾两次派遣葡萄牙将军费尔南多·卡斯特罗去征服加那利群岛,可是,两次都因为土著人的顽强抵抗而被打败。这样,葡萄牙人只好放弃了对加那利群岛的所有权,把它拱手让给了更强大的西班牙人。随后,葡萄牙人又把眼光放在了探索其他海上领域上。葡萄牙马德拉群岛的海滩位于大西洋的岸边,长达3千米,沿岸沙滩松软平坦,港湾风景迷人。

在放弃了对加那利群岛的征服之后,亨利王子数次派出探险队从两个方向进行探索,一个沿非洲海岸南下,另一个则是离开海岸向西南深处航行以发现更多的岛屿。在1427年间,向西南深处航行的探险舰队领航员塞尼尔发现了亚速尔群岛。这是一个无人居住的群岛,因此,亨利王子立即宣布亚速尔群岛为葡萄牙国家所有。在1432年,亨利王子派出16条船、数百人以及牧师,带着一些牲畜开始在亚速尔群岛建立居民点。随着移民的深入发展,这个无人岛开始变得热闹了起来。亚速尔这个远离葡萄牙1500千米海域的群岛成为葡萄牙本土培养水手的远航训练基地。

对加那利、马德拉和亚速尔群岛的发现与移民,对于葡萄牙探险和殖民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它使葡萄牙人开始尝到了探索西非海岸线的甜头,并为接下来的远航探险事业打下了基础。越过博哈多尔角

在对上述三大群岛的发现刺激下,葡萄牙人继续把远航航线向更深远的地方推进。可是,他们在沿非洲海岸南下的探险上,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障碍——博哈多尔角。博哈多尔角位于加那利群岛正南方的非洲大陆上。这里的海域,巨浪滔天,四处密布着暗礁,稍有不慎便会葬身大海。对于当时的地中海地区的文明人类来说,博哈多尔角以南是一个全然未知的世界。从古希腊时代起,便有了各种各样的猜测。有些人说这里海水像煮得沸腾的水一般滚烫,有些人则说经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