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范畴词典:时间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4 13:20:13

点击下载

作者:王海棻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古汉语范畴词典:时间卷

古汉语范畴词典:时间卷试读:

作者简介

王海棻,1937年生于河南郑州。1955~1959年,在南开大学中文系学习。1959 ~1962年,南开大学古汉语博士研究生。1978~1986年,在故宫博物院古文字研究工作。1987年调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工作。

主要著作有《马氏文通读本》(吕叔湘、王海棻)(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古汉语疑问范畴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古代汉语简明读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古汉语时间范畴词典》(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古汉语论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序陈和年

我一直认为,汉语语法史研究的深入,有两项工作必须走在前头,一是专书的研究,一是范畴的研究。专书研究现已得到较多人的关注,而范畴研究关注的人则还很少。究其原因,或许因为范畴是讨论一种语法意义的表达范围的,所涉及的材料,外延几乎是无限的吧!

吕叔湘先生是最先关注汉语语法范畴的语言学家。他在《中国文法要略》下卷《表达论》中,以大半篇幅讨论了“数量”、“指称”、“方所”、“时间”、“反正·虚实”、“传信”、“传疑”、“行动·感情”等八种语法意义的表达方式和范围,总名之为“范畴”。“搜集的用例还相当多,安排得还有些条理”(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修订本〉序),但当时毕竟还没有条件对这些范畴的外延作非举例式的、尽可能完备(在古汉语范围)的收集、描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全面深入、更有条理的总结。接力棒传给了他的弟子们。

王海棻在与吕先生合著的《马氏文通读本》完成后,便把大半精力投入到古汉语两个范畴——疑问范畴和时间范畴的研究上,写成《古汉语范畴研究·疑问卷》和《古汉语时间范畴研究·时间卷》(下称《时间卷》)。这里着重谈谈《时间卷》。《时间卷》和《疑问卷》一样,是一部兼有实用价值和理论意义的研究性著作。它的本体部分包括数千个记时间语,每个词语下都有精确的释义和精选的例句。仅这些工作已经足以使人啧叹,而实际与作者的前期工作,其量远不止于此。由于记时词语的不封闭性(开放性),对它作穷尽性的搜集是很困难的,何况限于词典的规模和读者对象,入典词语不能不有所选择。这数千个词语只是作者搜集中使用频率较高、不加解释又不易为一般读者所明晓的。随手摘取几个:两日、晡夕、长赢、长至、暢月、吉亥、既生魄、浃日、九春、菊节、腊序、兰时、孟陬、杪冬、蒲节、骑秋、僧夏、柔日……像这类词语,怕连具有高等文化的人也未必能解得确切吧!还有些词语,虽未必常用或难懂,却有类型代表性质,便也收入典中。这数千条词语下列举的例句,总计约有万条,上起甲骨文,下迄明清小说,时间跨度之大、所反映汉语记时词语面貌的准确、清晰程度,都表明了作者研究工作的深度和难度。

对于语言研究者来说,词典的数千余条词语只是研究资料,更重要、更有意义的部分是词典开头作者写的那篇研究报告:《古汉语时间范畴综说》(下称《综说》)。它是作者多年研究古汉语时间范畴的科学总结,它从汉语记时词语的特性、记时词语的结构类型、记时方法与社会文化的密切关系,以及时间范畴的历时演变诸方面,为我们画出了古汉语时间范畴的清晰图象。《综说》首先对记时词语的不封闭性及造成这种不封闭性的原因进行了相当深入的探讨。它指出,“记时词语的不封闭性,或说开放性”是“人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时间的长河里,需要记录和表述的时间概念极其复杂”所决定的,而使这种不封闭性成为可能的原因则是记时词语组成的多样性——构成方式既丰富,能产性又极强。古汉语中,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虽然是有限的,但可以大量借用其他类词与之结合为新的记时词语。而时间词本身的同义连用、近义连用、反义连用,以及时间名词的词义引申与交互使用等,也都可以构成新的记时词语。《综说》还讨论了记时词语的模糊性,指出有些词语本身就代表着多种时量,有些记时词语是带有比况性和约估性的,有些词语受语境影响可出现两可的甚至相反的记时含义,这都表现了汉语记时词语的模糊性质。《综说》还对记时词语的结构类型进行了归纳分析,详列出从单词到成语的各种结构方式。《综说》用较多篇幅阐述了汉语记时词语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示出在科学记时工具(钟表等)发明以前,我们的先人已经发明了多种多样的记时方式和丰富多彩的记时词语。比如:以天色的明暗、日影的变化、星月的运行规律、农事活动和物候的变化、动物的活动规律、人的五官四肢运动等记时。“透过这些记时方法,可以了解到不少社会礼制的、民俗的乃至心理方面的文化现象”。

可以看出,作者在这方面确实思索有日,开掘颇深,读来使人多有所获,兴味盎然。以我有限的见闻,称《综说》是迄今对古汉语时间范畴考查最深入、描写最细致、论述最全面的一篇学术专论,或许不是妄谀。从另一个角度说,这本书给应用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研究也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样品。

自序

在写成《古汉语疑问范畴词典》后,我就开始对时间词语进行搜集和研究,并写出《古汉语时间范畴词典》(下简称“两典”)。后者卷首长文《

古汉语时间范畴综说

》,是全书的纲领。它首先指出时间词语的不封闭性(开放性),因此对它进行穷尽性的搜集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选取数千个使用频率较高、不加解释又难懂其意者加以阐释。如“暢月”、“既生魄”、“破瓜”、“骑秋”、“柔日”等。《综说》还归纳出十馀种古汉语记时方式,如:以天色明暗记时(昧爽、黑早)/以太阳的位置记时(日高、日中、日斜)/以霜、雨、露等记时(霜节、雨水、寒露)/以社会习俗记时(蒲节、正灯、三浣)/以人的四肢五官的动作记时(反掌、旋踵、眨眼、转瞬),等。这些问题,目前研究和论及者尚不多见。

此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将《两典》作为《古汉语范畴词典》的《疑问卷》和《时间卷》同时出版,我趁此良机进行了增补,使其内容渐臻完备。作者2015年古汉语时间范畴综说

古汉语时间范畴,就是古汉语表达“时间”这一语义范畴所用的全部词语形式,包括记时方式、记时词语等。吕叔湘先生的《中国文法要略·表达论:范畴·时间》对汉语时间范畴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受此启发,笔者对古汉语时间范畴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与研究,长达十年之久。现将心得综说于此。

1 记时词语的不封闭性(开放性)

记时词语,就是记述时间(包括与时间密切相关的人的年龄——人来世间的时间)的词、短语和成语等。由于人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时间的长河里,需要记录和表述的时间概念极其复杂,人们便创造出多种多样的记时方式和难以计数的记时词语。在为写此书而搜集书证的过程中发现,从商代的甲骨文至明清时期的小说,其中的记时词语真可谓触目皆是,收不胜收。这就是记时词语的不封闭性,或说开放性。

1.1 从词汇学的角度来说,有一批专门用来表述时间的词,即通常所说的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如:

晡 辰 晨 畴 初 春 旦 更 古 晦 昏

期 纪 季 今 久 刻 腊 明 暝 暮 曩 年

顷 秋 稔 日 霎 晌 时 始 曙 朔 祀 夙 岁 晚

望 午 夕 昔 夏 现 宵 晓 昕 宿 旬 叶 夜 月

载 早 朝 昼 昨

此外,时间名词还包括节气名称和节日名称等。

表述复杂多样的时间概念,仅靠这些时间词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大量借用他类词或词头、词尾等,与时间名词结合或其他时间词语结合为新的记时词语。

1.1.1 借用数词。数词加在时间名词前后构成的记时词语,大多用来记述时段,也可记述时点。除用基数词外,也用“孟”“仲”“叔”“季”“首”“元”等序数词。

百刻 百载 半春 半年 半日 半霎 半晌 半晚 半宵

半旬 半夜 半载 半早 次日 次早 二分 二纪 二旬

二至 季春 季冬 季年 季秋 季夏 季月 九春 九冬

九秋 九日 九夏 九叶 九夜 孟春 孟冬 孟秋 孟夏

七夕 千春 千古 千年 千秋 千秋万古 千秋万岁

三晡 三春 三冬 三更 三古 三时 三朔 三夏 三朝

十二辰 十二时 十纪 十时 十三月 十旬 首春 首冬 首秋

首岁 首夏 秋季 双夕 双旬 四时 万春 万古 万年

万祀 万叶 万古 五更 五晓 五夜 一旦 一纪

一顷 一日 一霎 一晌 一时 一时半刻 一夕

一月日 一朝 一朝一夕 再稔 仲春 仲冬 仲秋

仲夏 仲月

有时两个数词(乘数与被乘数)相连,以其积表述日子或人的年龄,如“三五”表示农历每月十五日,“二八”表示每月的十六日或人的十六岁。此外,还有仅用某个数词表示时间的。如“一百五”表示寒食日,因从冬至到寒食共一百零五日,故称。

1.1.2 借用动词或介词

1.1.2.1 动词、介词与时间名词构成的动宾结构、介宾结构的记时词语,表示正值、抵达、临近某个时点,或开始、超过、间隔、经历、结束某个时段等。动词在时间名词前可构成偏正结构的记时词语,表述某个时段。

挨晚儿 按月 逼冬 逼暮 逼曙 逼岁 逼晚

逼夏 逼夜 比旦 比今 比明 比晚 比午 比晓

毕春 毕昏 毕时 薄暮 薄晚 薄午 薄夜 出月

达旦 达明 当初 当今 当午 抵冬 拂晨 拂旦

拂明 拂曙 拂晓 隔年 隔宿 过年 过岁 过午

会明 积久 积年 积稔 积日 积时 积朔 积岁

积旬 积月 积载 及晡 及春 及旦 及晦 及昏

及今 及明 及夕 及晓 及夜 及早 极晨 极日

极夜 际晚 际夕 际晓 间年 间日 间岁 间月

戒旦 届旦 经冬 经年 经日 经时 经岁 经夏

经宵 经宿 经旬 经月 开春 开冬 开年 开秋

开岁 开月 开昼 刻日 刻时 黎旦 黎明 立春

立冬 立秋 立夏 连春 连冬 连年 连日 连岁

连晚 连夕 连宵 连晓 连旬 连夜 连月 连朝

临时 凌晨 凌旦 凌冬 凌曙 凌晓 迫暮 迄今

侵晨 侵旦 侵晚 侵晓 侵夜 侵早 闰年 闰秋

闰月 入暮 入夏 入夜 涉冬 涉秋 涉旬 投明

投暝 投暮 投秋 投晚 无日 无时 徙月 移辰

移刻 移顷 移日 移时 迎晨 迎冬 迎宵 应时

逾春 逾期 逾纪 逾年 逾秋 逾日 逾时 逾午

逾宿 逾旬 逾月 阅日 阅岁 阅旬 阅月 越旦

越日 越宿 越月 在昔 值明 指日 至今 至夜

转午 自古 自今 自昔 食顷

1.1.2.2 动词“来”“去”在时间名词前构成偏正结构的记时词语,表示未来的或过去的某个时段。

来春 来古 来年 来秋 来日 来时 来祀 来岁

来月 来早 来朝 去春 去冬 去年 去秋 去日

去岁 去夜 去月

1.1.3 借用形容词(包括颜色词)。形容词在时间名词前后构成偏正结构或主谓结构的记时词语,表示时段的长短、时间的连续、某一时段的前段或后段、全程或其中一段,是否已过去的时间;还可用来表示带有某些特点(寒、暑、暗、吉等)的时间,还有用来表示某种感情色彩或民俗所赋予的特别意义的时间等。也有用两个形容词构成的记时词语。

比年 比日 比岁 残春 残冬 残年 残秋 残岁

残夜 初春 初旦 初昏 初秋 初夏 初旬 凋年

更深 寒秋 寒宵 寒月 黑晚 黑早 昏暝 昏暮

昏晚 昏夕 吉旦 吉时 吉月 忌辰 忌日 旧年

旧日 旧时 旧岁 旷古 旷年 旷日 旷岁 累辰

累刻 累年 累稔 累日 累岁 累旬 累月 累载

历纪 历年 历稔 历祀 历岁 历载 连年 连日

连岁 连夕 连旬 连月 连朝 满年 满岁 忙月

弥期 弥年 弥日 弥岁 弥旬 弥月 频年 频日

频岁 平旦 平明 平日 平时 平午 平晚 巧夕

青春 青岁 清晨 清旦 清秋 清晓 清夜 清早

清朝 顷年 顷日 顷岁 穷辰 穷冬 穷年 穷秋

穷日 穷夜 少年 少日 少时 深春 深秋 深宵

深夜 暑月 素秋 闲月 小春 小年 小秋 新春

新年 新秋 新岁 玄冬 玄古 玄月 夜深 异日

异时 盈旬 永年 永日 永夕 永夜 永昼 朱夏

昏黑 昏黄

1.1.4 借用方位名词。方位名词在时间名词前后构成的记时词语,表示某时点之前或某时点之后的时间,或表示某一时段的上段、中段或下段,或表示接近某个时间,还可表示其他时间。

后年 后日 后晌 后时 后岁 后夜 后月 近古

近年 近日 近时 近岁 近晚 近夜 前初 前春

前旦 前古 前年 前秋 前日 前时 前岁 前晚

前旬 前夜 上春 上冬 上古 上年 上秋 上日

上午 上旬 上月 外日 晚西 午后 午前 下晡

下古 下午 下昼 先春 先古 先年 先日 先时

正辰 正午 中晡 中春 中古 中秋 中夕 中夏

中宵 中旬 中夜

1.1.5 借用代词。代词在时间名词前起指示作用,它们共同构成的记时词语表示这个、那个或另一个时间。

彼时 此时 此夕 此宵 那顷 那晚 其春 其冬

其年 其秋 其日 其时 其夏 其月 恁时候

是冬 是年 是日 是时 是岁 是晚 是夕 是夜

是月 是早 他年 他日 他时 他月

1.1.6 借用副词。副词用于时间名词前,构成偏正结构的记时词语,表示尚未到达、已经接近或即将到达某个时间等,还可表示时间之短。这里顺便指出,时间名词与一般名词不受副词修饰不同,不少可受副词修饰。

不日 既望 将旦 微晨 未晓 向晨

可细分为两种情况:

1.1.6.1 借用副词“几”“既”“将”“微”“向”等用在时间名词前表示进入某个时间是已然或将然,以及进入某个时间状态的程度等。

几望 既望 将旦 将暮 将曙 将夕 将晓 微晨

微晓 向晨 向明 向暮 向秋 向晚 向午 向夕

向晓

1.1.6.2 借用否定副词“不”“未”,用在时间名词或其他记时词语之前,表示尚未到达某个时间,或表示该时段不及“不”后词语表示的时段长,或没到某个时段。如果“不”后是表示短时的词语(“不+短时词语”),则表示比此短时更短的时间。

不多时 不期年 不浃旬 不时常

不旋时 不旋踵 不旬日 不旬月 不一时 不移顷

不移时 不移景 不匝旬 不终朝 不转瞬 不日

不时 未曙 未晓

1.1.7 借用名词

1.1.7.1 名词在时间名词前构成偏正结构的记时词语,记述出现该名词所代表的那种事物和自然现象的时间。

冰月 蚕月 灯夕 花时 花朝 菊月

兰时 麦秋 霜旦 霜日 霜夕 霜月

1.1.7.2 表示十二生肖的名词用于时间名词前,表示民间赋予它们的时间概念(大多表示年份)。

鸡儿年 鸡犬之年 鸡日 马儿年

牛儿年 蛇年 鼠儿年 羊马之年

1.1.8 兼借形容词与方位词。形容词“大”和方位词“后”“前”用于时间名词“日”前,表示后天之后的一天或前天之前的一天。

大后日 大前日

1.1.9 借用词缀或词头。时间名词、时间副词(以及从其他词类借来的记时词语)前加词头,或在它们之后加词缀,用来记述的时间与原时间词记述的时间大体相同。

才然 刚然 顷然 顷来 倏然

近来 近新来 前来 秋来 适来 晚来

先来 晓来 新来 夜来 早来 朝来

刚子 夜子

古者 今者 近者 顷者 夜者

后儿 今儿 霎儿 今儿个 今日个 夜里个 今也

顷之 少之

少焉

晚头 夜头 月头

伊始 伊昔

维初

以上是借用其他词类的词或某些词素与时间词结合而构成的种种记时词语。

1.2 两个时间名词连用,可构成一批新的记时词语。

1.2.1 同义连用或近义连用。

晡晚 晡夕 畴曩 畴昔 古初 古始 古昔 昏暝

昏晚 昏夕 曩古 期年 期稔 期岁 暮夜 宵夕

宵夜 昕旦 朝晨 朝旦

晡,本指下午三时至五时,后也指一天较晚的时候,与“晚”“夕”等近义连用,表示晚上;“期”指一年,“稔”也是“一年”的意思,“期稔”同义连用,仍指一年。余类此。

1.2.2 反义连用。

晨昧 晨夕 晨夜 旦暝 旦暮 旦晚 旦夕 古今

昏晨 昏旦 昏明 昏夙 昏晓 今昔 晓晡 晓夕

晓夜 昕夕 早暮 早晚 早晏 朝昏 朝暮 朝夕

表示早晨的词和表示晚上的词连用所构成的记时词语,往往记述两种时间概念:一种是“从早到晚”“整天”“终日”,另一种是“很短时间内”“很快”。而“古今”“今昔”这种反义连用,则表示“古代和现在”“今天和往昔”或“从古至今”等时间概念。

1.2.3 时间名词的词义引申与交互使用,可产生新的记时词语。

[旦]原指一天中的早晨,却可用来表示一年之初与一月之初。如:

岁旦 月旦

[暮]原指一天中的晚上,却可用来表示一季之末、一年之末和一月之末。如:

暮春 暮冬 暮秋 秋暮 岁暮 月暮

[朔]原指农历每月初一,却可用来表示某个季度之初。

如:秋朔

[晚]原指一天中的晚上,却常用来表示一年之末或一季之末。如:

岁晚 晚春 晚冬 晚秋 晚夏

[午]原指一天中的正午,却可用来表示一夜之正中或一月之正中。如:

午夜 夜午 月午

[夕]原指一天中的晚上,却可用来表示一月之末。如:

月夕 季冬之夕

[月]原指一年的十二分之一,即三十天(或二十八天、二十九天、三十一天)。却可用来表示一个季度。如:

春月 夏月 秋月 冬月

[早]原指一天中的早晨,却可用来表示一个季度的前期。如:

早春 早夏 早秋

[朝]原指一天中的早晨,却可用来表示一月之初。如:

月朝

1.3 一般名词(非时间名词)与动词、或动词与动词可构成记时词语。

1.3.1 表示人体四肢五官动作的某些动宾短语或并列短语,可用来表示时间短暂,即“不一会儿”“不久”“很快”等。

反掌 反踵 捻指 弹指 还踵 旋跬 眨眼 展足

转背 转面 转眸 转目 转首 转瞬 转头 转眼

俯仰 瞬息 指顾 转盼

1.3.2 某些表示物体快速转动或移动的动宾短语,可用来表示时间短暂。

转漏(滴漏的指针移动一下)

转景(日影移动一下)

转烛(烛光闪动一下)

1.3.3 其他动宾短语、偏正短语、并列短语或主谓短语,也可用来记述某个时点或时段。

辨色 侵星 入梅 掌灯

半炊 饭后

近新 绵邈 新近

漏断 漏尽 参横 霜降

景沉 景斜 景昃

1.4 记时词语的不封闭性,主要原因在于其能产性极强。除以上所谈几种情况外,许多表述一般事物的代词、名词、名词短语、动词、动宾短语、小句等,只要在它们的前面加上“逮至[及]”“黎”“自”“趁”,或在它们的后面加上“时”“间”“日”,或在它们的前后加上“当……日[时]”“正……处”“正在……之间”等词语,便可产生数量无限的记时词语。

①当此之时,忠谏者谓之不祥,而道义者谓之狂。逮至高皇帝,存亡继绝,举天下之大义,身自奋袂执锐,以为百姓请命于皇天。(《淮南子·汜论》)

②逮及商周,文胜其质。(《文心雕龙·原道》)

③黎来,会春,温舒顿足叹曰:“嗟乎!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史记·酷吏列传》)

④自子之归也,小人粪除先人之敝庐。(《左传·昭公三年》)

⑤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庄子·人间世》)

⑥遂趁年纪轻,蓄了发,充当门子。(《红楼梦·四回》)

⑦分明是饥时饭,渴时浆。(《古今小说·穷马周》)

⑧看脉间,一眼瞧见那阮三手指上戴着个金嵌宝石的戒指。(《古今小说·闲云庵》)

⑨当时他父亲在日,极爱此女。(《红楼梦·四回》)

⑩正说处,那上房院主,又整治素供,请孙老爷吃斋。(《西游记·十七回》)

⑾正在欢饮之间,猴王忽停杯问。(《西游记·四回》)

1.5 记时词语之所以呈现如此纷繁的状态,与“一义多词”的情况也不无关联。所谓“一义多词”,就是同一个时间概念,由两个或多个记时词语去表述。举例说明:

时间概念 记时词语 时间概念 记时词语

本文后边谈到记时词语的数量与日俱增时说,表述早晨前后这段时间,可有几十个乃至上百个记时词语;表述傍晚前后这段时间,同样可用数十个乃至更多的记时词语。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更是难以计数。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很多。首先,记时词语的发展是与汉语词汇的丰富同步的;其次,记时方式的不断增加也促进着记时词语的增多;最后,汉语中同义词很多,也是形成大量同义记时词语的原因。

2 记时词语的模糊性

2.1 本词典所收记时词语,大多带有模糊性。首先,有些词语本身就是表示或此或彼、两种或多种时量的。如“半年三月”,或指半年,或指三个月,或长于半年,或短于三个月,等等。又如“半年一载”“三冬二夏”“三二年”“万代千秋”“一时半刻”等,均属此类。

2.2 其次,有些带有比况性和约估性的记时词语,也带有模糊性。“半炊”“半食久”是指做半顿饭时或吃半顿饭功夫,而半顿饭时是个不确定的模糊的概念。他如“半盏茶时”“顿饭之时”“两句话时”“食顷”“一食久”“一盏茶时”均属此类。另有表时间短暂的,如“不旋时”“不旋踵”“不转瞬”“俄尔”“俄顷”“俄旋”“俯仰”“呼吸”“片顷”“片霎”“顷忽”“日不移晷”“瞬霎”“瞬息”“斯须”“须臾”“寻而”“一瞬”“转瞬”等,无一不带有模糊性。它们可以指短至一秒钟左右的时段,也可指几小时、几天、几个月乃至更长的时间。而表示时间长久的“久许”“久之”“好些时”“经久”等,在不同的环境中可指几个小时,也可指几天乃至几个月、几年。表示早晨的“黑早”指天未亮时。表示晚上的“黑晚”,指天黑以后。但究竟到什么程度叫“黑”,是不确定的;再者,冬季与夏季的“黑早”“黑晚”,可以相差很长一个时段。至于表示时间不早的“日出三竿”“日高”,表示午后的“晌午大错”“晌午歪”等,就更带有明显的模糊性了。

2.3 记时词语的模糊性,还表现在: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示时间尚早或为时已晚两个相反的意思:

①这早晚就跑过来作什么?(《红楼梦·二一回》)

②匆忙见贾芸进来,彼此见过了,因问他这早晚什么事跑了来。(《红楼梦·二四回》)

例(1)的“这早晚”是“这么早”的意思,例(2)的“这早晚”则是“这么晚”的意思。

3 记时词语的结构类型

3.1 单词。

3.1.1 单音节词。如:

晡 晨 旦 古 昏 纪 刻 暮

年 秋 日 岁 晚 夕 夜 朝

3.1.2 连绵词。如:刹那 斯须 须臾

3.1.3 附加词。可细分为两种情况:

词头·词根 维初 伊始 伊昔

词根·词缀 才然 俄尔 刚子 今儿 今也 顷者

顷之 秋来 倏焉 昔乎 夜头

3.2 短语。

3.2.1 动宾结构与介宾结构。

逼冬 比旦 毕春 薄暮 达旦 抵暮 拂晨 及晡

际夕 诘旦 黎明 凌旦 投暝 移顷 自今

可细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动·名 瞥眼 转眸

动·形 及明 破亮

动·数 破五 闰八 无几

动·方 落后 在先

动(介)·代 无何 自尔 自是 自兹

动·短语 破天亮 无多日 有自来 越翼日

副(不)·动·短语 不犯红日 不犯明日 不勾几日

不及旬朔 不上半个时辰 不上两月

3.2.2 偏正结构。

半旬 彼时 冰月 残春 长日 黑早 后晌 花时

九冬 菊节 来年 孟冬 那顷 其秋 是日

可细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数·名 半日 二旬 三秋

名(方)·数 上七 夏半

名(方)·名(方)春首 腊尾 麦候 目前 目下 秋中 下晡

代·名(方)那顷 他时 是后

形·名 残冬 良夜 新春

副·形 未明

副·数 未几

副·短语(动·宾)不转瞬 既生魄

3.2.3 并列结构。

晡晚 古先 昏夕 期稔 曩昔 朝旦

晨夕 旦晚 晓晡

3.2.3.1 同义或近义并列。可细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名·名 畴曩 旦昼 俄顷 古始 年稔 现今

形·形 昏黑 久长 新近 曛黑

数·数 八八 三九 三七 三五

方·方 先前

其它 即日 近今 近日 立便 日今 前往 倏瞬 晚西 夕曛

3.2.3.2 反义并列。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名·名 晨夕 旦晚 晦朔 昏朝 今古 日夜

动·动 俯仰 呼吸

3.2.4 主谓结构。

春残 春老 耳顺 更深 鸡初鸣 鸡鸣 腊尽

腊破 漏断 漏尽 年开 秋残 秋深 秋晚

人定 日暗 日半斜 日出 日高 日寡 日久

日落 日浅 日晚 日昃 晌午歪 参横 岁尽

岁久 岁晚 岁晏 天明 午错 午转 夜深

夜未艾 夜未央 夜向阑 夜永 景沉 景方夕

景斜 景昃

3.2.5 重叠结构。

年年 岁岁 月月 朝朝

3.2.6 特殊结构。

春孟 春王 谷雨 嘉平 惊蛰 久而久之 来今

来兹 芒种 清清早 去来今 日昨 时霎 王春

寻而 阉茂 以往 旃蒙

3.3 成语。可细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偏正·偏正:黑更半夜 旷年历载 弥日累夜 千秋万古

千秋万岁 三冬二夏 一时半刻 一夕一朝

动宾·动宾:经旬涉朔 连昏达曙 连昏接晨 连宵尽日 连月逾年 申旦达夕

介宾·动宾:自春徂秋 自春徂夏 自旦及暮 自旦及夜

自冬徂秋 自昔及今 自夏徂秋

主谓·主谓:露往霜来 暮去朝来

偏正·并列:暮景桑榆

偏正·动宾:亘古及今

凝固格式:匪暮斯朝 匪朝伊夕 往古来今

小句:岁聿其暮

4 记时方式及其文化内涵

在科学的计时器发明或普及之前,我们的祖先便创造了若干种记时方式。最早出现并使用最多的是干支记日序的方法。就是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成六十甲子用来记日序。早在殷墟出土的甲骨刻辞中已有完整的干支表出现。(后被《甲骨文合集》编为第37986片。见图。)在甲骨文及早期文献中,用干支记日序的例子很多。如:

①旬壬寅雨,甲辰亦雨。(《殷墟文字丙编》368片)

②戊辰,王在新邑。(《尚书·洛诰》)

这种记时方式一直延用下来。如:

③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史记·周本纪》)

④春正月辛丑朔,日有食之。(《汉书·惠帝纪》)

不知自何时始,干支不只记日序,还用来记年、月、时辰等。据载,自《南齐书·天文志》始用十二地支记年、月、日、时。

此外,用国君、帝王称号或年号记时(主要是记年),这种记时方式一直沿用到封建帝制的终结。如:图1 甲骨文中的干支表

①〔鲁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左传·隐公元年》)

②桓公三年,晋败我一将。(《史记·秦本纪》)

③元狩元年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畤。(《汉书·五帝纪》)

④太和元年春正月,郊祀武皇帝以配天。(《三国志·魏书·明帝纪》)

⑤时宣德元年丙午,夏五月某日,同游者杨景端也。(《明文在·游龙门记》)

⑥道光六年丙戌六月,龚自珍在京师,寄此叙。(《定庵文集·〈上海李氏藏书志〉叙》)

但这些记时方式都有较大的局限性,很难满足复杂的记时需要,于是,先民们利用他们随时体察到的带有较强规律性和时间性的物事来记述时间。在这些记时方法(和与之俱来的记时词语)中,有着社会礼制的、民俗的、心理的等丰富的文化内涵。

4.1 以天色的明暗记述时间。

一天(夜间除外)的时间,从早晨到晚上,天色不断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天色是时间早晚的重要标志,故而人们常用天色记述一天的时间。如记述黎明前的一段时间,常用“昧爽”“爽”(,昏暗)“[东方]未明”“黑早”等表示。

①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尚书·牧誓》)

②十一月辛巳朔时冬至,爽,天子始郊拜太一。(《汉书·郊祀志上》)

③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诗经·齐风·东方未明》)

④展眼到了十四日,黑早,赖大的媳妇又进来请。(《红楼梦·四七回》)

早晨(天始亮或天亮后一段时间)则常用“昧明”“明发”“拂明”“辨色”“东方欲白”“窗外透白”“向曙”“拂曙”“大朗”“天明”等表示。

①昧明,王乃秉枹,亲就鸣钟鼓。(《国语·吴语》)

②明发不寐,有怀二人。(《诗经·小雅·小宛》)

③周亟杀一马,拂明,亟遣以半体送之。(《癸辛杂识续集·张世杰忠死》)

④辨色趋中禁,分班列上台。(《全唐诗·权德舆〈奉和李相公早朝〉》)

⑤渐渐东方欲白,事已告竣。(《醉茶志怪·刘玉》)

⑥忽翻身见窗外透白,急起来叫道:“悟空,天明了,快寻袈裟去。”(《西游记·一七回》)

⑦仰视斜月西转,天色向曙。(《聊斋志异·彭海秋》)

⑧今夜只应还寄宿,明朝拂曙与君辞。(《全唐诗·高适〈寄宿田家〉》)

⑨二月初一日,东方一缕云开,已而大朗。(《徐霞客游记·游白岳山日记》)

⑩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全唐诗·白居易〈花非花〉》)

太阳落山至黄昏这段时间,常用“曛黑”“昏黑”“昏冥(暝)”“昏黄”“黑晚”等表示。

①辱书,适曛黑,使者立复,不果。(《皇甫持正文集·答李生第一书》)

②急返岳庙,已昏黑。(《徐霞客游记·游嵩山日记》)

③时已昏冥,遂上楼,与妇人栖宿。(《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精物妖怪百端》)

④白日登山望烽火,昏黄饮马傍交河。(《全唐诗·李颀〈古从军〉》)

⑤张胜也十分小心在意,虽泄溺亦必等到黑晚。(《古今小说·李秀卿义结黄贞女》)

4.2 以太阳的位置或日影的正斜记述时间

4.2.1 太阳位置的变化,确切地说,是由于地球自转而形成的人们对太阳视角的变化,是一天(黑夜除外)时间早晚的明显标志。《全唐诗·白居易〈偶作二首〉》:“一日分五时,作息率有常。”五时即“日出、日高、日午、日西、日入”,主要是以太阳的位置为划分标准的。人们也常用“日高三丈”“日上三竿”等表示晨后至午前的一段时间。

①朝奠日出,夕奠逮日。(《礼记·檀弓上》)

②日高卧未起,顾见惊且嗟。(《公是集.樱桃》)

③却羡升平好官府,日高三丈放朝衙。(《朱文公文集·刻漏》)

④及日上三竿,方有旨意出来。(《西游记·一○回》)

中午时间用“日中”“日午”等表示;午后则用“日呋”“日侧”“日施”“日斜”“日昃”表示。

①叔孙归,曾夭御季孙以劳之,旦及日中不出。(《左传·昭公元年》)

②至日午,方始雾收。(《清平山堂话本·汉李广世号飞将军》)

③旦至食,为麦;食至日昳,为稷。(《史记·天官书》)

④上时每旦临朝,日侧不倦。(《隋书·杨尚希传》)

⑤单阏之岁兮,四月孟夏。庚子日施兮,服集予舍。(《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⑥日斜归戚里,连骑勒金羁。(《全唐诗·陈嘉言(晦日重宴〉》)

⑦至日昃,果有道人衣素,坐庙门槛。(《九龠集·吕翁事五》)

傍晚前后,则用“日下昃[稷]”“西薄崦嵫”“日薄虞渊(虞渊,传说为日落处)”“日薄西山”“日入”“日禺(禺,禺谷,传说为日落处)”“日西”“日西夕”“日已下舂”(《淮南子·天文》:“日至于虞渊,是谓高舂;至于连石,是谓下舂。”高诱注:“言将欲冥,下象息舂,故曰下舂。”)“夕阳西下”等记述。

①丁巳,葬我君定公,雨,不克葬。戊午,日下昃,乃克葬。(《公羊传·定公十五年》)

②戊午,日下稷,乃克葬。(《谷梁传·定公十五年》)

③又东行一里,渡白衣庵西大桥,入崇善寺,已日薄崦嵫。(《徐霞客游记·西南游日记五》)

④余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渊,寒冰凄然。(《文选·向秀〈思旧赋〉》)

⑤日薄西山,则马首靡托。(《文选·赵景真〈与嵇茂齐书〉》)

⑥建元四年十月丙午,日入后,土雾勃勃如火烟。(《南齐书·五行志》)

⑦治平元年,常州日禺时,天有大声如雷,乃一大星,几如月,见于东南。(《梦溪笔谈·神奇》)

⑧议至日西,不决。(《晋书·张华列传》)

⑨一谈复一笑,不觉日西夕。(《滏水文集·和渊明归田园居送潘清客》)

⑩入东华门时,日已下舂。(《徐霞客游记·游嵩山日记》)

⑾凭栏念及,夕阳西下,暮烟四起江村。(《全宋词·吴礼之〈雨中花〉》)

4.2.2 日影(古作景)即阳光照射下物体的影子。正午过后,物影偏离正北方向而出现倾斜,因此午后时间常称“景斜”“景昃”“昃景”;傍晚太阳落山后物影随之消失,故称这段时间为“毕景”。时间短暂、迅速,则称“日不移景”“景刻”“转景”等。

①非无一樽酒,玩之到景斜。(《公是集·樱桃》)

②景昃而食,夜分而寝。(《资治通鉴·齐纪·明帝建武元年》)

③犹复中宵不寝,殷勤多士之林;昃景忘疲,涣汗非常之辞。(《杨炯集·原州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

④心无别虑,笔下暂停,或毕景忘餐,或连宵不寐。(《隋书·李德林传》)

⑤我闻五代时,大梁王彦章日不移景连打唐将三十六员。(《水浒传·七○回》)

⑥勤王之师在畿内者,急宣亟告,景刻不可差。(《新唐书·陆贽传》)

⑦是时府在西城,去家七百余里,休谒往来,转景即至。(《隶释·仙人唐公房碑》)

有一个用日影位置记时的典故:唐德宗时翰林院厅前有花砖道,学士入值以日影到五砖时为准。翰林学士李程每于日景过八砖时始至,号八砖学士。后以“八砖影转”等表示时间较晚。

睡起八砖影转,归来双烛光浮。(《全宋词·吴儆〈朝中措·代宗仲温上德操〉》)

4.3 以星、月的运行规律及月亮的形变记述时间。

星、月的升没、移位,月亮形状的变化,是依时间的不同而有规律地进行的。月亮、星星沉没常发生在天将明时,故以“月落星沉”表示黎明。如韦庄《酒泉子》:“月落星沉,楼上美人春睡。”是说天已黎明,楼上美人仍在酣睡中。“月没参横(月亮沉没,参星横斜)”的情况发生在深夜,故以此表示夜已深。

月没参横,北斗阑干,亲友在门,饥不及餐。(《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善哉行》

4.3.1 以星辰的隐现记述时间。

王祯《农书·二○》:“凡寒暑昏晓,已验于星;若占候时刻,惟漏可知。”足见星辰在表述“寒暑昏晓”时的作用。星辰一年一周转,霜每年遇寒而降,故常以“星霜”指岁月、年岁(关于以霜记时,下文还将谈到)。如《全唐诗·自居易〈岁晚旅望〉》:“朝来暮去星霜换,阴惨阳舒气序牵。”“星霜换”即岁月更迁变换。此外,“星”、“星言(言,词缀)”“侵星”表示早,犹今言“披星戴月”。“星阑”表示星将沉落,夜将尽,天将晓。

①乔故掾陈留杨匡闻之,号泣星行到洛阳。(《后汉书·杜乔列传》)

②会公孙瓒师旅南驰,陆掠北境,臣即星驾席卷,与瓒交锋。(《后汉书·袁绍列传》)

③休休六军,咸同斯武。兼途星迈,亮兹行阻。(《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明帝〈善哉行〉》)

④吾当亲督万众,继卿星发。(《资治通鉴·晋纪·海西公太和五年》)

⑤今方与梁相拒,又命将星行。(《资治通鉴·后梁纪·均王贞明六年》)

⑥命彼馆人,星言夙驾。(《诗经·鄘风·定之方中》)

⑦北堂侍膳侵星起,南亩催耕冒雨归。(《小畜集抄·寄金乡张赞善》)

⑧鸟归息舟楫,星阑命行役。(《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谢灵运〈夜发石关亭〉》)

还有用某个星宿的方位记叙月份的。如用“昏张中”指农历三月,因为三月日落黄昏时,张星出现在南方正中。“大火中(大火星居南方正中)”“虚中(虚星在南方正中)”“昴中(昴星居南方正中)”分别指四月、八月、九月。

①阴降百泉,则修桥梁,昏张中,则务种谷。(《淮南子·主术》)

②大火中,则种粟菽;虚中,则种宿麦;昴中,则收敛畜积,伐薪木。(《淮南子·主术》)

4.3.2 以月亮的位置、形变记述时间。

用月亮位置记述时间,表现为以“月午”表示半夜,“月未中”表示未到中夜时,而用“月斜”“月西斜”表示午夜已过,或下半夜,或天亮前一小时许。

①灯明香满室,月午霜凝地。(《刘禹锡集·郑惟良上人》)

②饮散兰堂月未中,骅骝娇簇绛纱笼。(《全宋词·李元膺〈浣溪沙〉》)

③叟催余出门,月斜鸡唱,余怅惘惨栗,独行十余里。返寓,则东方已曙。(《汉宫春色·青溪居士〈蒋孝廉西征述异记〉》)

④官舍悄,坐到月西斜。(《全宋词·汪元量〈望江南·幽州九日〉》)

用月亮的形变记时。农历每月十五日,是月亮最圆的日子,故称“圆日”。换言之,“圆日”即指十五日。

国朝程祖庆《吴郡金石目》:“隆兴塔砖题记‘隆兴二年九月圆日。’圆日,月圆之日,犹言望日。见翻宋本《司马氏书仪序》后署‘菊月圆日’”。(《茶香室续抄·望日称圆日》)

也常用月亮的上弦、下弦表示每月的初七、初八(孔颖达谓初八、初九)和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因为在初七、初八时,太阳跟地球的连线和地球跟月亮的连线成直角时,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相呈形,称上弦(也称初弦)。又《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句,孔颖达疏:“八日、九日,大率月体正半,昏而中,似弓之张而弦直,谓上弦也。”而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时,太阳跟地球的连线和地球跟月亮的连线成直角时,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相呈形,称下弦。

①己巳孟秋上弦,夫子手录,时年七十有一。(《王船山诗文集·姜斋文集·显考武夷府君行状》)

②然事起月之初弦,道人尚居昆山。(《九龠集·别集·葛道人传》)

③凉飚动秋色,算佳辰恰是,下弦当日。(《全宋词·方岳〈瑞鹤仙·寿宋倅,七月二十三〉》)

4.4 以风、霜、雪、雨、露记述时间

风霜是某段时间内出现的自然现象,故被作为“时间”、“岁月”的代名词。《文苑英华·沈俭期〈游少林寺〉》:“雁塔风霜古,龙池岁月深。”“风霜”与“岁月”同义互用。《玉台新咏·南朝宋·吴万远〈长相思〉》:“檐隐千霜树,庭枯十载兰。”“霜”与“载”同义互见。“霜”是北方秋季出现的自然现象,因而常以“霜节”等表示秋季。此外,一年二十四节气虽说主要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但其中“雨水、谷雨、白露、霜降、小雪、大雪”等,确与同期出现的霜、雪、雨等自然现象直接相关。比如:“霜降”是指阳历十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礼记·月令·季秋之月》云:“是月也,霜始降,则百工休。”“白露”是指阳历九月八日前后。《礼记·月令·孟秋之月》云:“是月也,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雨水”是指阳历三月十八、十九、二十日。《礼记·月令·仲春之月》云:“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华。”“寒露”指阳历十月八日或九日。元·吴澄《月食七十二候集解》云:“寒露,露气寒冷,将凝结也。”

①霜节明秋景,轻冰结水湄。(《全唐诗·唐太宗〈幸武功庆善宫〉》)

②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伤寒论·伤寒例》)

③谚曰:“白露身弗露。”言至是天气乃肃,可以授衣耳。(《清嘉录·秋兴》)

④加十五日,指寅,则雨水。(《淮南子·天文》)

⑤寒露之日,鸿雁来宾。(《逸周书·时训》)

4.5 以农时、农作物或其他植物的盛衰记述时间

农作物及其他植物的盛衰都有很强的时间性,因而以此记时是较常见的方式之一。

4.5.1 以农作物的播种时期或成熟时期(即农忙时期)或非收获亦非播种、除草时期(即农闲时期)记时。比如“田月”“农月”即指农忙的月份,而“闲月”即指农闲的月份。“乏月”则指青黄不接的农历四月。“桑时”则指养蚕的季节。“蚕月”亦然。某种瓜果成熟时间,也可用来记时。“瓜时”即瓜果成熟时,也即人们吃瓜之时。“及瓜”则习惯地指来年吃瓜的时候。“麦候”指农历四、五月麦子成熟的时候。

①且田月向登,桑时告至,士女呼嗟,易生噂议。(《南齐书·武十七王列传·竟陵文宣王子良》)

②每至农月,贵塞讼端。(《旧五代史·周书·世宗纪》)

③自二月一日至八月终,并禁绝饮燕,亦不许赴会他所,恐妨农功,虽闲月亦不许痛饮。犯者抵罪。(《金史·世宗本纪中》)

④四月也,是谓乏月,冬谷既尽,宿麦未登。(《太平御览二二·四时纂要》)

⑤齐侯使连称、管至父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左传·庄公八年》)

⑥日斜宾馆晚,风轻麦候初。(《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邢邵〈齐韦道逊晚春宴〉》)

4.5.2 以花卉盛开之时记时。“花朝”是节日名称。《梦粱录·二月望》:“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百花争望之时,最堪游赏。”“花朝”即指农历二月十五日。“菊月”指菊花盛开的十月。“菊节”“菊天”也都因菊花在秋季盛开而指称秋季。“荷花生日”指荷花盛开人们赏荷的日子,定为六月二十四日。

①屈指花朝才两夜,祥烟瑞气腾芳郁。(《全宋词·无名氏〈壶中天·寿溪园,二月十三日〉》)

②时嘉庆五年,岁次庚申菊月下浣,龙眼屋里山楼居士同学愚弟姚兴泉拜手。(《梦厂杂著·姚序》)

③偏适菊节归家近,欲看秋衣念妇裁。(《溉堂集·和俞天水侍御韵送钱均历归吴门兼呈令弟山铭广文》)

④不甫能菊天飞塞雁,可又早梅岭噪寒鸦。(《元曲选·忍字记·二折》)

⑤是日,又为荷花生日,旧俗,画船箫鼓,竞于葑门外荷花荡,观荷纳凉。(《清嘉录·荷花荡》)

4.5.3 以表示植物末端的“杪”字记时。“杪”本为树之末端,用来表示季节或岁月的末尾。“岁之杪”即岁末。“春杪”即春末。“秋杪”即秋末。或将“杪”字前置,意思无变。“杪春”即晚春、春末。“杪秋”即晚秋、秋末。“杪冬”即冬末。“杪岁”即岁末。“杪季”常指朝代之末。

①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礼记·王制》)

②三巴春杪,客馆梦回风雨晓。(《全宋词·黄庭坚〈减字木兰花〉》)

③再来值秋杪,高阁夜无喧。(《全唐诗·孟浩然〈夜登孔伯昭南楼〉》)

④江上花开尽,南行见杪春。(《全唐诗·李端〈送友人游江东〉》)

⑤靓杪秋之遥夜兮,心缭悷而有哀。(《楚辞·宋玉〈九辩〉》)

⑥杪冬正三五,日月遥相望。(《全唐诗·崔曙〈早发交崖山还太室作〉》)

⑦况交霜雪于杪岁,晦风雨于将晨。(《晋书·桓彝列传论》)

⑧[秦]降及杪季,骄于得意,穷奢极泰,加之以威虐。(《抱扑子·用形》)

4.6 以动物的活动规律记述时间

4.6.1 以鸡鸣记时。公鸡司晨,自古而然。故以鸡鸣记述黎明前后这段时间,在古代典籍中的例证不胜枚举。“鸡初鸣”“鸡鸣”“鸡唱”等指夜一时至三时。“二唱”“鸡再鸣”指鸡叫二遍时,即夜三时左右。“鸡三鸣”指晨五时左右。

①文王之为世子,朝于王季,日三,鸡初鸣而衣服,至于寝门外。(《礼记·文王世子》)

②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

③坐至鸡唱,有守门兵入告臣曰:“清兵已围守各门矣。”(《瞿式耜集·临难遗表》)

④夜二唱后,西王母驾五色之斑龙上殿。(《初学记卷四·七月七日》引《汉武帝内传》)

⑤初五日,鸡再鸣,令僮起炊。(《徐霞客游记·西南游日记一》)

⑥二十四日,鸡三鸣即放舟。(《徐霞客游记·西南游日记五》)

4.6.2 以昆虫、兽类的活动记时。“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以土地解冻、蛰伏过冬的动物惊起复苏而得名的,指阳历三月五日或六日。而“昆虫未蛰”则指入冬之前,因昆虫入冬则潜伏起来不食不动。“獭未祭鱼”指开春以前。《礼记·月令·孟春之月》:“鱼上冰,獭祭鱼。”獭生活于水边,捕鱼而食。“鹰隼未挚”指立秋前。挚,凶猛。立秋鹰始凶猛。

①是时正月尾,于节甫惊蛰。(《平仲清江集抄·二十二日大风发长芦》)

②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烧田。(《淮南子·主术》)

③獭未祭鱼,网罟不得入于林。(《淮南子·主术》)

④鹰隼未挚,罗网不得张于溪谷;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山林。(《淮南子·主术》)

4.7 以人群的活动规律记述时间

4.7.1 以人的行止记时。人们白天活动,晚九时后回家歇息,故此时称“人定”。较此更晚些,则称“夜深人静”。

①人定时,步果引去。(《后汉书·耿弇列传》)

②大葫芦挈小葫芦,恼乱檀那得便洁。每到夜深人静后,小葫芦入大葫芦。(《全宋词·黄庭坚〈渔家傲〉》)

4.7.2 以人的炊事或饮食活动记时。“半炊时”即做(或吃)半顿饭的时间;“半食久”即吃半顿饭的时间;“半盏茶时”即喝半杯茶的时间;“食顷”即吃一顿饭的时间;“两茶顷”即喝两杯茶的时间。这是表示时段的。而“旦食”“蚤(早)食时”“大食”则是表示时点的,古人一日两餐,此指上午的一餐,在上午十时左右。“小食”即下午的一餐,在下午四时左右。

①约我到寺,即推堕水中。候半炊时,有一钱泛起,当拜之。(《聊斋志异·僧术》)

②初,昱在东宫,年五六岁时……好缘漆帐竿,去地丈馀,如此者半食久,乃下。(《宋书·后废帝本纪》)

③那消半盏茶时,官哥儿呜呼哀哉,断气身亡。(《金瓶梅词话·五九回》)

④躬仰天大呼,因僵仆……血从鼻耳出,食顷,死。(《汉书·息夫躬传》)

⑤至元二十年戊子岁,冬十月二十四日丙子,夜正中,地大震……凡两茶顷,甫定。(《癸辛杂识·续集上》)

⑥与鲔大战武库下,杀伤甚众,至旦食乃罢。(《后汉书·坚镡传》)

⑦五月丙戌,地动,其蚤食时复动。(《史记·孝景本纪》)

⑧甲寅,大食雨。(《甲骨文合集》21021)

⑨乙卯小食大启。(《甲骨文合集》21021)

4.7.3 以人的五官四肢的活动记时。这种方式主要用来记述时间的短暂。因为人的一俯一仰、一顾一盼、一呼一吸、一转眼一掉头、一拈指一投足,都是既便捷又快速的,故以此表示时间之短暂。常用的有“旋踵”“展足”“俯仰”“指顾”“呼吸”“转盼”“转眼”“转眸”“转睫”“转瞬”“转首”“转头”“瞻顾之间”“拈指之间”等。

①虽有强国劲兵,不得旋(xuán)踵而身为擒。(《汉书·徐乐传》)

②委命沟壑,展足可待。(《於陵子·辩穷》)

③俯仰之间,刺贼落马,因即斩之。(《北齐书·綦连猛传》)

④阳开阴合,变霜露于旋回,蠖动螟飞,起雷霆于指顾。(《王子安集·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

⑤其时后者方前,前者倏仆,呼吸间积尸累累矣。(《墨馀录·科试轧毙》)

⑥即今相逢两幻质,转盼变灭如飞烟。(《剑南诗稿·记梦》)

⑦残红转眼无寻处,尽属蜂房燕户。(《剑南诗稿·杏花天》)

⑧三十年间如转眸,屈指十九归山岳。(《文忠诗抄·哭圣俞》)

⑨但见李冠幞头,衣黄袍,南坐握固。转睫间有甲士牵板奴来,立于李座前坎中。(《九龠集·李福达》)

⑩后闭目,张口示之,转瞬则帷已下矣。(《笔记小说大观·汉宫春色》)

⑾昨晚检阅经笥,偶得于故纸中,转首已三十余年矣。(《辍耕录·钱武肃铁券》)

⑿洗眼重看十桂,转头已过三秋。(《全宋词·郭应祥〈西江月〉》)

⒀上见圆明达云,下睹方渚嵌水。瞻顾之间,奇绝未有。(《徐霞客游记·西南游日记三》)

⒁时光迅速,日月如梭。拈指之间,在家中早过了一月有余。(《古今小说·志诚张主管》)

关于这个问题,详见拙文《古代短时词语的构成方式》。(《镇江师专学报》1993年第1期)

4.8 以某些社会习俗记述时间。

[蒲节]指端午节。民间习俗于此节家家户户门首悬挂菖蒲艾叶以避邪,故称。也有因此称农历五月为“蒲月”的。

[穷九日]指农历正月二十九日。《岁时广记·正月晦·号穷子》引《图经》曰:“池阳风俗,以正月二十九日为穷九日,扫除屋室尘秽,投之水中,谓之送穷。”后称此日为“穷九日”,或“穷九”。

[正灯]指农历正月十五日。《燕京岁时记·灯节》:“自十三以至十七均谓之灯节。唯十五日谓之正灯。”“正灯”“灯节”源于家家这天在门首张挂灯笼的习俗。

[社日]古俗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祭祀土神,故这两个日子称为社日。社,土神。

[社会之期]社日与举行赛会之时。旧俗每年春、秋两季都祭祀土神,称春社、秋社。此时以箫鼓百戏迎神,称赛会。

[祓禊辰]也称“禊节”。古代民俗,三月上巳日到水滨洗濯,洗去旧的污垢,故称。《后汉书·礼仪志上》:“是月(三月)上巳,官民皆絮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从三国魏以后将三月三日固定为祓禊日。又称“禊节”“禊日”。

[悬弧辰]指男性生日。古代民俗生男时于门左挂弓,后以“悬弧辰”指男性生日。如:玉堂才子念明发,四月正及悬弧辰。(《曝书亭集·兴化李先生清寿》)

某些官场制度(包括避帝王讳)或宗教故事也可用来记时。

[三浣]唐时官制,每十日官吏休沐浣洗一次,每月有上浣、中浣、下浣,合称“三浣”。

[阉九]即“燕九节”,旧历正月十九日。北京白云观香客云集,白云观即元·长春宫,为道教全真教主长春真人丘处机所居。丘处机于金·皇统戊辰正月十九日生。传说蒙古汗铁木真欲以其女嫁给丘处机,处机因于此日自腐,故称“阉九”。

避帝王名字之讳,在记时词语中也多有反映。

[端月]指农历正月,因避秦始皇名“政”之讳,故称“正月”为“端月”。

4.9 用两个数词相连(这两个数字分别为乘数与被乘数,两者的乘积与某日数字相同)记述时间,表示某一天是几日。比如“三五”即指农历每月十五日,有时专指正月十五日;“二八”指每月十六日;“四五”则指每月二十日;“四六”“三八”指每月二十四日;“三九”指每月二十七日,等。

①三五明月满,四五詹兔缺。(《文选·古诗十九首》)

②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文选·鲍照〈玩月城西门解中〉》)

③十六胜三五,中天照大荒。(《全唐诗·卢延让〈八月十六夜月〉》)

④月过重三,日逢四六,真贤应昴初生。(《全宋词·无名氏〈庆清朝·寿知县,三月二十四〉》)

⑤但愿人如天上月,三五团圆。(《全宋词·仲并〈浪淘沙·赠妓〉》)

⑥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全宋词·苏轼〈蝶恋花·密州上元〉》)

⑦三八燕上亭,贺圣朝,申生明世。(《全宋词·无名氏〈蓦山溪·集曲名·九月二十四日〉》)

⑧觉秋光过半,日临三九,葱葱佳气,蔼蔼琴堂。(《全宋词·无名氏〈寿星明·庆黄宰秩满,八月二十七〉》)

⑨三九良辰佳气蔼,听重重相贺欢声溢。(《全宋词·无名氏〈贺新郎·庆新婚又生日,四月二十七〉》)

有时,用两个数词相连(这两个数词为加数与被加数,其相加之和恰与某月份的序数相同)表示某个月份。比如,“三二月”即五月。

好是年年三二月,湖边日日看划船。(《全宋词·黄公绍〈潇湘神·端午竞渡棹歌〉》)

4.10 以文献资料记述时间

[授衣]指农历九月。《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后称九月为“授衣”。

①授衣还西郊,晓露田中行。(《全唐诗,韦应物〈郡斋感秋寄诸弟〉》)

②授衣时候,兰菊香盈袖。(《全宋词·向滴〈点绛唇〉》)

[悬车]指黄昏前的一段时间。《淮南子·天文》:“至于悲谷,爰止其女,爰息其马,是谓悬车;至于虞渊,是谓黄昏。”后以“悬车”表示黄昏前的一段时间。

①晨鸟暮来还,悬车敛余辉。(《靖节先生集·于王抚军坐送客》)

②哀悬车之莫察兮,怨修夜之不晨。(《大复集·古冢赋》)

另,指人七十岁。源自汉·蔡邕《陈太丘碑文序》:“时年已七十……悬车告老。”

①今庶僚之中,或年迫悬车,循礼宜退。(《魏书·肃宗纪》)

②虽年在悬车,而体独克壮。(《宋书·何尚之列传》)

[春王]指农历正月。按《春秋》笔法,鲁国十二个公的元年均应记作“春王正月公即位。”有的地方不写“正月”二字,遂成为“春王”,后以此指正月。

①春王三朝,会同汉京。(《文选·班固〈东都赋〉》)

②我想春王伊始,猛虎横行,咎归令尹。(清·蒋士铨《临川梦·宦成》)

[信次]指外住两三夜,后也指三天左右。源自《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

①古人怨信次,十日眇未央。(《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谢灵运〈作离合〉》)

②违乡已信次,江月初三五。(《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何逊〈宿南洲浦〉》)

4.11 以更鼓记述时间

古代把一夜分为五个时段叫五更。每个更时都击鼓报更,所以也称“更鼓”或“鼓更”。“一更”“初更”“鼓一”“鼓动”“鼓声初”等,指晚七时至九时,“二更”“二鼓”“更才二”指晚九时至十一时,“三更”指十一时至次日一时,“四更”“四鼓”“鼓四”指一时至三时,“五更[头]”“鼓残”“更阑”指三时至五时。“更定”“鼓绝”指五时以后。

①一更船泊郓州城,城外巡军夜柝鸣。(《增订湖山类稿·湖州歌》)

②裴耀卿勤于王事,夜有案牍,昼决狱讼。常养一雀,每夜至初更时有声,至五更则急鸣。(《开元天宝遗事·知更雀》)

③到鼓一中,星月皆没,风云并起,竟成快雨。(《三国志·魏书·方技传》)

④鼓动出新昌,鸡鸣赴建章。(《全唐诗·白居易〈早朝〉》)

⑤驱马每寻霜影里,到门常在鼓声初。(《全唐诗·林宽〈献同年孔郎中〉》)

⑥至二更时,衔枚出斫敌,敌惊动,遂退。(《三国志·吴书·甘宁传》)

⑦届二鼓,始扶醉渐散者半。(《滇南新语·夜市》)

⑧流芳只怕春无几,拼夜欢,更才二。(《全宋词·吴潜〈青玉案·已未三月六日四明窗会客〉》)

⑨自初更至三更,火始得息。(《周忠介公烬馀集·福州高珰纪事》)

⑩四更天欲曙,落月垂关下。(《庾子山集·行途赋得四更应诏》)

⑾潜预知死日,……四鼓开霁,撰遗表,作诗颂,端坐而逝。(《宋史·吴潜列传》)

⑿鼓四起坐,夜半益刍。(《古文苑·王褒〈僮约〉》)

⒀中有双飞鸟,自鸣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⒁残梦五更头,酒醒依旧愁。(《全宋词·赵必〈菩萨蛮·戏菱生〉》)

⒂鼓残鸦去北,漏在月沉西。(《全唐诗·林宽〈和周繇校书先辈省中寓直〉》)

⒃更定,逾垣而去。(《聊斋志异·青蛾》)

⒄鼓绝天街冷雾收,晓来风景已堪愁。(《全唐诗·翁承赞〈晨兴〉》)

⒅如今已是更阑时候,妾身出来了,不可复进。(《初刻拍案惊奇·二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