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风险管控及案例分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4 12:00:04

点击下载

作者: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资信评估中心

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风险管控及案例分析

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风险管控及案例分析试读:

前言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业务发展迅猛,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业务规模不断扩大,区域分布更广,业务模式不断创新,这些境外投资和承包项目,在造福当地社会的同时,也让中国企业取得了丰厚的回报,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这些成绩背后的苦涩只有真正在第一线摸爬滚打的企业管理者和建设者才能深刻体会。无论是遭遇恐怖袭击和绑架,还是面临战争的大撤离;无论是面对潜在亏损义无反顾地迎难而上,还是艰苦索赔,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是有些沉重的。

自2011年起,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资信评估中心围绕中国企业境外经营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和融资等方面的问题,推出了海外投资咨询服务。在与风险相关的咨询业务开展过程中,我们发现,企业应对属于业务范围内的技术类风险,通常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但在面对诸如国别、法律、环保、劳工、公共安全等非技术类的风险时,企业的经验和管控手段却明显不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很多企业的风险意识不强,缺乏应对风险的经验和手段,同时也很少有企业建立了有针对性的风险管控体系;另一方面是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瞬息万变,客观上给企业管控境外经营风险造成较大的困难。应对境外经营的非技术类风险,是每个企业走出去之前的必修课。因此,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资信评估中心通过出版图书的方式,向每一个进行境外投资和对外工程承包的企业传达一个信号,境外经营的非技术类风险巨大,企业境外经营应加强风险管控;同时,也给每个企业展示一个相对完整的境外风险地图,并提供如何识别和规避这些风险的手段和方法。

目前,市场上针对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风险管控的书籍并不多,希望此书能够成为此领域的首选图书,使企业借助此书掌握风险识别、评估和管理的基本方法,强化风险意识,在海外市场开拓过程中走得更加稳健。

为做好书稿的编写工作,资信评估中心在自身资源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外部专家参与编写,同时,中国信保各相关部门也提供了大力支持。参与本书编写的除了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资信评估中心的相关人员外,庞旭和叶浩亮供职于中国电力建设集团公司,周显峰和田野供职于合森律师事务所暨英国品诚梅森与合森中国项目与工程律师联盟,他们具有丰富的境外风险管控实战和咨询经验,此次将多年的海外经营风险管控经验汇集成书,希望能够对企业应对境外经营风险有所帮助。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安全与军控研究所李伟所长、达信风险咨询中国区负责人孙友文先生、中国电工设备总公司原副总裁沈光伟先生、中交海外市场开发部副总经理潘蔚东先生、北京东方迈道国际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组织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估师韩燕女士、中国经济出版社崔姜薇女士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热情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敬请读者不吝指正。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资信评估中心2014年9月于北京

第一章 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面临的风险及管控思路

第一节 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风险概述

一、风险管控基础知识(一)风险的概念

人们对风险的认识是在同风险的不断交锋中逐步深入和完善的。人们发现,风险不仅会带来损失,往往也蕴藏着机遇,对风险的定义也在不断地完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98年推出的Guide73中,将“风险”定义为“某一时间发生的可能性及结果”。2007年4月在渥太华召开的第四次工作组会议,采纳了由我国专家提出的风险定义:“不确定性对目标的影响”(Impact of uncertainty on objectives),它基本满足了对风险描述的通俗、易懂、准确和便于计算的要求。

风险的概念隐含着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的内容,定性概念是对风险研究对象及影响结果的描述,如定义什么是不确定性的事件(隐患、缺欠、违法、疏忽等),以及事件发生后的可能结果;定量的概念是对风险的度量,即风险的大小取决于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后果的乘积。

谈及风险,通常与危险、隐患、事故等概念相联系,人们需要了解这些概念的关系,以便更好地认识和管控风险。

危险是指某一事物(可能是产品、工程等,一般来说是客观存在的实物)的内部和外部客观存在的一种状态,其发生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等不良后果并带来危害。

而风险的发生带来的既可能是损失,也可能是收益。其一,能带来收益的,但收益大小不确定,我们可以称之为收益风险;其二,可能是收益也可能是损失的,我们称之为投机风险;其三,只会带来损失的,我们称之为纯粹风险。

企业在境外经营过程中,一些国家恐怖事件频发,工作环境很危险,这里的危险环境是客观存在的,但由于采取了系统的安保和防护措施,并没有安全风险事件发生,工程仍然可以正常进行,这个较低的风险结果是人们所关注和期望的。而引起安全“风险”的“危险”仅仅是环境的客观属性,是引起风险事件的一个元素,是研究风险的对象。因此,风险比危险的外延和内涵更广泛。

关于隐患和事故,分别是风险发生的可能因素和风险发生后可能导致的损害发生的结果。

隐患有一个显性的过程,只有完全暴露才有可能诱发风险,比如,在开展对外承包工程业务中会面临的用工风险隐患,是很多企业经历过的风险之一。通常来说,目标国家的“劳工法”的相关规定并不会造成工程执行的实质性风险,但在工程执行中的劳工法律变化,及由于工作失误需要调整用工结构时,往往会发生劳务风险,这里的劳工法律规定的变化就是潜在的风险隐患,企业在项目前期应该做详细的法律尽职调查,并做出完备的预案,以便“隐患”暴露后有相应的“风险”应对手段,避免相应的损失发生。

风险不是事故,只有风险发生,才导致事故这一结果,而事故的结果就是损失。因此,我们研究风险的最终目的,就是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关于隐患、风险和事故的关系,我们可以用图1-1来表示。图1-1 隐患、风险和事故关系图(二)风险的特征

1.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决定风险的许多因素是相对风险主体独立存在的,大多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在一定条件下众多风险因素综合作用,风险可能转变为现实,风险的客观性决定大多数风险不可能人为消除,人们只能在有限的时空内改变发生风险的条件。

比如,当各种气象条件满足后,自然灾害就会发生,人们无法消除这种风险,只能通过一些预防手段减少灾害所导致的损失。2.风险是不确定的

风险的不确定性是其本质属性。具体表现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结果,难以人为事前知道和准确判断。风险的发生和结果不表现为规律性,而是复杂的概率特性,人们难以准确地计量和判断。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历史数据及测试,发现风险的规律,即便如此,各种偶然事件的发生,仍然会使基于统计模型下的风险因素发生突变,损失成为必然。

例如,在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业务中的国家风险,表现为一国政府的违约,政权非常规更迭,或政治暴乱等,由于受各种因素和环境的影响,根本无规律可言,此类风险的发生,表现为完全的不确定性。3.风险是动态的

风险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动态的,根据环境及相关因素的变化,风险也在实时变化,这是风险不确定性的一种衍生表现。简单地说,某一时间、地点的风险,由于外部环境变化,风险可能也发生变化。

例如,北非某国危机中,刚刚出现动乱苗头的时候,其战争风险是企业关注的重点,随着战事结束及政权的更迭,战争风险变得不那么重要或者没有了,社会动荡风险以及经济环境风险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4.风险是可以评估的

虽然风险的动态性、不确定性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管控风险提出了挑战,但实践证明,在面对风险以及同风险斗争的过程中,人们对风险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对风险的处理技术和能力不断增强,同时基于对大量风险发生及损失结果的数据分析,人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进行评估,这也为科学地管控风险提供了数据支持。

如“海因里希法则”就是在对大量事故进行统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41年,海因里希统计了55万件机械事故,其中死亡、重伤事故1666件,轻伤48334件,其余则为无伤害事故。他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即在机械事故中,死亡和重伤、轻伤、无伤害事故的比例为1∶29∶300,国际上把这一法则叫“事故法则”。

而对于国家风险,虽然难以采用定量的方法加以分析,但仍然可以通过分析影响国家风险的政治外交、经济金融、制度运营、社会安全、国际环境等定性评价指标,建立评价国家风险的指标体系,对指标赋予一定的权重、进行评分,进而获得对特定国家风险的评价。5.风险是相对的

当风险作用于不同的主体时,由于主体自身状况的不同,对于完全相同的风险因素引起的风险,其结果完全不同,企业在识别和控制风险时,只能从本企业出发,客观评价,这就是风险的相对性。风险的相对性还表现在,风险和利益是共生的,风险是利益的对价,高风险往往伴随着高回报。

例如,国内某施工企业在局势动荡的某国经营多年,在当地积累了广泛的人脉和危机处理经验,由于多数企业担心安全风险不敢或不愿涉足该市场,造成该市场竞争压力小,该企业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回报。6.风险是可以控制的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地认知风险,以期控制风险。实践证明,正是这种不断的探索,给我们提供了科学可行的解决风险问题的途径。对于以人为因素为主,以及部分规律性较强的风险,可以通过优化流程、加强有效管理,并辅以合理的风险转移机制,将风险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对于那些人们无法深刻认识并有效评估的突发性风险,同样可以采取一定的风险控制策略加以规避,从而阻止损失的发生。

例如,国内某陶瓷企业在国际业务中为规避风险,做了大量的风险评估工作,并灵活使用各种方法转移风险。同时,对所有出口业务均投保出口信用保险规避风险。在北非某国战争风险发生后,该企业由于战争所造成的损失均获得了信用保险的赔偿,从而损失较小,这是一个有效控制风险的典型案例。(三)风险管控的基本内容

结合对风险概念、特点的分析,以及应对各类风险的实践,人们逐渐形成了风险管控的理论和方法。传统的风险管控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跟踪评价来管控风险并降低可能损失。1.风险识别

识别风险是风险管控的基础工作,是对潜在的各类风险进行系统的归类和全面的识别,通过对各种可能引起风险的风险单元进行辨识,找到并确定风险源。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控的第一步,风险识别工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风险管控的质量,辨识工作要做到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和预测性,其中全面性是决定整个工作质量的关键。

根据风险管控的目的和范围,风险辨识方法有很多种,在安全风险管控领域有专家经验法、故障树分析法、事件树分析法、德尔菲法等,在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风险管控中还没有成熟的风险识别方法,但在实践中较多用到的是专家经验法。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在识别风险单元后,根据各风险单元的属性和特点,利用现有的风险管控经验,对每个风险单元的动态或静态、长期或短期、显性或隐性、影响和损失大或小、主观或客观等属性进行全面、科学、准确的描述和评价,这是进行风险管控的重要工作。

风险评估的目的就是要对风险发生的概率、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评价,并确定风险的高低,为后续的风险控制提供依据。

风险可以表示为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函数,最简单的计算公式为:风险=发生的概率×造成的危害3.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在识别和评估风险的基础上,对项目的所有风险单元的评估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和方法,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或者降低风险事件发生后带来的损失。

风险控制应遵循三个原则,一要满足降低风险的要求,二要针对不同预警等级设置合理的应对技术措施,三要有有针对性的响应级别(人员层次、责任归属等)。以上三个原则就是要在降低风险的程度和风险控制成本之间取得平衡。

结合风险控制原则,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的策略来控制风险。(1)避免风险。针对高等级的风险,当其他风险控制方式无法降低损失时,可以采取拒绝交易的方式,完全隔离风险,使风险无从发生,这是应对风险的一种极端方式。如企业在境外投资或承包工程过程中,发现某国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很大,战争风险一旦发生,企业将无法继续经营且没有好的控制方法,此时采取放弃项目的方式是最优选择。(2)转移风险。利用风险转移工具,如保险、责任分担等形式,将自身难以承受的风险,交由多个机构共同承担,这种形式是有效可行的风险管控技术方法。如某企业为了规避汇率变化造成的风险,将部分业务进行分包,并明确约定分包部分的汇率风险由分包商自行承担,这是有效利用转移风险控制手段的例子。(3)减弱风险。结合风险评估情况,采取合适的技术手段并加强管理,使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减弱,使减弱后的风险可以被接受。如在部分自然环境条件恶劣的施工现场,传染病等疾病的发生会对员工士气和项目的正常执行产生较大的影响,如果企业采取诸如在项目实施前了解当地传染病疫情信息,出国前注射疫苗,施工现场加强防疫和卫生管理等手段,将大大减弱风险发生的可能。(4)接受风险。对于部分影响有限的风险,综合考虑风险控制的成本和可能损失,采取谨慎的管理方式,将损失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如上述汇率风险案例中,企业在利用分包商转移部分风险后,自身依然要承受部分汇率风险发生的可能损失,对企业应该在合同签署过程中这些损失进行评估,在可控的范围内接受该风险。4.跟踪评价

由于风险是动态的,在风险管控过程中,应不断地修正待考察的风险单元、风险发生概率和风险发生后的损害程度,并及时跟踪风险管控的效果,不断调整风险应对策略,保证风险管控的有效性。

风险跟踪评价是风险管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工作应该伴随企业风险管控的全过程,并积累企业风险管控的相关经验,为后续的风险管控工作提供借鉴。

本书所讨论的是海外项目的全面风险管控,但限于篇幅,我们仅对企业境外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国家、法律、劳务、环保、汇率、非传统安全六类风险进行分析,希望通过这些分析为企业管控境外项目的非技术类风险提供有益的借鉴。二、中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所面临的风险现状(一)开拓国际市场成为潮流,企业海外风险频发

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在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方面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在对外承包工程方面,根据商务部统计,2013年中国企业完成承包工程合同额1371亿美元,2004—2013年年均增长率为26%。新签合同额1716.3亿美元,2004—2013年年均增长率为28.7%。单一项目规模逐年增大,涉及国家和地区超过100个,涵盖了基础设施、能源、电站、房建、道路交通等众多行业。2013年,进入ENR全球250家最大国际工程承包商的中国企业有55家。

在境外投资方面,过去的10年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从2004年的55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901.7亿美元,年均增长49.7%。投资领域涉及石油、矿山、基础设施、新能源等。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发布的《2013年世界投资报告》,中国境外投资列第3位,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对外投资国。

中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与国内外经济大环境、自身生存的小环境是分不开的。一是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以及中国加入WTO以后,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给中国企业快速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便利条件;二是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竞争力不断提高,有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三是国内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市场竞争加剧,企业需要开拓新的市场寻求发展,释放产能;四是国家产业升级和政策调整,需要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实现全球资源配置。

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是多方共赢的好事,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活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面前的道路并非一片坦途,很多企业的经历可谓曲折和艰辛,各类风险事件的发生,给中国企业造成了巨大伤害。1.安全事件危害中国工人的人身安全

随着走出去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境外企业项目和人员不断增加,到2013年底,境外中资企业已有18000多家,在外人员约120万人,资产总量超过1.5万亿美元。

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西亚北非的动荡局势、南苏丹内战、叙利亚危机、乌克兰暴乱……令人担忧的社会治安环境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中国企业的海外经营,近年来涉及中国工人伤亡的事件时有发生。

2006年,尼日利亚新广合作区原选址在尼日利亚三角洲地区,由于发生中方人员绑架事件,不得已迁址到奥贡州。

2007年4月24日,中石化埃塞俄比亚营地遇袭,中方9人死亡,1人轻伤,7人被武装人员绑架,另有65名埃塞俄比亚雇员被打死,负责营地安全保卫的100多名埃塞俄比亚士兵也有多人伤亡。

2010年,境外安全突发事件发生103起,造成77人死亡,70人受伤。

2011年6月9日,4名中国员工和1名当地司机在哥伦比亚卡格达省一条公路上行驶,途中遭到武装分子绑架,4人至今下落不明。

2012年1月28日,29名中国工人在苏丹遭劫持;31日,25名中国工人在埃及遭劫持。

如此高频率的人员伤亡事件,引发了各界对境外中资企业和人员安全的高度关注。2.各类壁垒损害中国企业经济利益

贸易壁垒、投资壁垒一直是一些国家保护本国产业或企业利益的工具,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尤其是欧债危机以来,来自海外的各种壁垒明显增多。一些发展中国家出于政治、经济及其他相关利益的原因,针对中国设置的一些壁垒也给中国企业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害。

2005年,中海油并购优尼科失败,更多是出于政治原因。

2009年,印度为保证本国工人就业,发布限制中国工人签证的政策。

2011年,商务部的统计显示,中国全年共遭遇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保调查67起,涉案金额59亿美元,被调查产品主要涉及钢铁、机电产品等领域。

2012年,法国成立了11个委员会,对核心产业进行监督,包括汽车、航空航天、海路与铁路运输、奢侈品、消费品、科技、医疗和可再生能源行业。而意大利也效仿法国式的策略,在被视为具有战略重要性的行业(如能源、电信、科技、防务和食品),严格审查并阻止不受欢迎的跨国并购。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正在全球范围内遭遇贸易壁垒或歧视政策,无论是出于经济原因还是政治原因,对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来说都是一个考验。3.部分风险事件影响深远

每一次大的风险事件的发生,都会对企业造成巨大影响,这些影响也直接或间接地殃及东道国以及国内相关企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也有损中国企业和国家的形象。

2011年,某中资企业退出波兰某公路建设项目,此项目的失败有很多问题需要总结。然而,当其他中国企业在波兰商谈电站项目时,业主竟然有意提到该公路项目并质疑中国公司的能力和诚信。可见一些项目的失败不仅仅会带来经济损失,甚至会影响一个国家整个市场对中国企业的态度,因此,境外风险事件不容小觑。

虽然中国企业境外经营的总体态势发展迅猛,但压力也进一步加大。一方面是复杂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不容乐观,另一方面是企业自身应对风险的能力和手段不足,可以说,中国企业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进入了风险高发期。(二)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面临复杂的外部环境

基于风险的客观性、不确定性等属性,企业在境外经营过程中遭遇风险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境外经营风险与企业在国内所遇到的风险有很大不同,同时,在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很多企业是初次走出国门,对目标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完全陌生,即便是一些在境外经营多年的企业,当拓展新的国别市场时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因此,研究中国企业境外经营的外部环境是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重要课题。

结合众多境外风险案例,对企业境外经营的外部环境所造成的风险进行分析和总结,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1.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对欧美等发达经济体造成巨大冲击,同时,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纷纷抬头,对于重点依靠对外贸易的企业来说,贸易保护主义的利剑时刻悬在它们的头顶,涉及企业境外经营的各个方面,如不能有效地规避和控制,将极大地影响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如何利用各种资源降低贸易保护对企业的影响,是企业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2.发展中国家政治经济环境不容乐观

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领域的主要目标市场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这些国家通常存在政治风险较高、法律体系欠佳、对外债务沉重、治安环境恶劣等情况,这些潜在的国家风险是企业在境外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如不能很好地控制这些风险,势必影响企业境外业务的发展。

以上两个方面是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所有国际化经营企业所面临的客观存在的经营环境风险。3.“中国威胁论”影响中国企业在境外的有序经营“中国威胁论”不是在中国经济崛起后才出现的,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西方国家就有此类观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几年来,经济快速发展,政治话语权增强,对外经贸规模不断扩大,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将环境污染、高油价、本国劳工失业、产品竞争等问题归咎于中国,进而出现反华、排华事件,影响了中国企业境外业务的正常开展。“中国因素”成为中国企业境外经营遇到的一个新问题。

一些国家的恐怖组织和极端势力为了达到政治目的,针对中国企业和人员进行绑架和恐怖袭击活动,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在这些国家的经营。例如,在巴基斯坦,巴政府与中国政府的友好关系,成为巴基斯坦反政府极端组织屡屡袭击中国人的原因之一;欧洲极端右翼分子针对中国人经营的店铺做出打砸、焚烧等暴力行为;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发生排华事件;阿根廷由于自身经济问题引发的哄抢事件等,都给在这些国家开展经营活动的中国企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三)企业自身能力不足,是影响企业境外经营可持续发展的内因1.简单借鉴其他国别的风险管控经验

境外经营所面对的市场是多元的,尤其针对不同政体的国家,如何借鉴成功的风险管控经验,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通过对已发生的各种风险案例的分析不难看出,很多企业在对待境外市场风险问题上,一些惯性思维通常会影响企业对项目风险的判断,如将在国内成功运作的项目经验借鉴到国外,将非洲的成功经验借鉴到欧洲,虽然这些经验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总体来看,面对不同国家的项目风险,尤其是在刚刚进入的新市场中,企业应重新全面评估风险。2.决策前的风险评估缺乏多角度分析

企业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决策前的风险评估,是早期发现和识别风险的最有效的手段。从众多案例来看,很多项目的前期评估报告来自项目前期工作小组,应该说此类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出项目的大部分风险,但限于工作小组的性质,通常对涉及本企业业务方面的分析比较详尽,如项目技术可行性及风险、经济可行性及风险等,而对于非技术类风险的识别非常有限,往往是通过互联网搜索的部分信息或者通过代理等非专业途径获得的相关信息整理分析,这些渠道获得的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及专业性往往不足,会造成前期风险分析不充分。

决策前多角度的专业分析,是企业控制风险的有效手段。如某中资企业拟在东南亚某国投资建厂,在对东道国的各项政策及行业前景的判断上出现问题。但由于前期已经有部分投入,企业不甘心就此罢手,因此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还有国内某企业在沙特中标某EPC总包项目,由于是其第一次进入沙特市场,前期并不了解沙特承包市场的情况,开工后遇到的各类问题是企业所没有预料到的,造成本应盈利的项目结果以亏损收场。3.重视商务谈判,轻视经营环境风险的研判

部分急于走出去寻找新市场的企业存在前期工作深度不够的问题。一是在谈判中,企业对自己熟悉的技术类的条款等没有做认真研究并据理力争,或者为了拿到项目而放弃一些权利,给企业后续经营埋下了风险隐患。赢得项目固然重要,但要求合理和较高的利润则是企业防范风险的有效手段。二是对于投资经营环境风险的研判明显不足,如基础设施条件(进场道路、施工用电、港口吊运能力、大件运输)、人员签证、工程外的物资进口管制、当地税赋等情况经常被忽视,给后续工作造成不必要的麻烦或损失。4.风险评估人才匮乏,初期风险评估投入少

虽然部分企业成立了风险管控机构,为企业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风险研判和项目决策提供服务,但专业的风险评估人才依然匮乏。同时,与国际工程风险评估相关的教育培训和职业技能认证也不够完善,很难满足现阶段中国企业境外经营风险评估的需求。

目前,中国信保利用其在国别风险研究、项目承保及理赔经验和信息资源方面的优势,可以对具体的境外项目提出有针对性的风险评估建议,这些建议对企业管控海外项目风险有较大的参考价值,且是企业自己无法做到的。虽然很多企业对于购买咨询服务的认可程度较低,但购买咨询服务的成本与企业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相比,往往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企业在决策前期应投入资金购买专业机构的风险评估服务。5.企业应对风险的意识、手段和方法欠缺

风险不一定都造成损失,但如果企业对风险处理不当,损失是必然结果。根据调研,从企业反馈的情况看,在境外遇到风险后,大多数中国企业由于没有在前期做专业的风险评估,通常缺乏系统的风险处理预案,在风险发生后临时采取一些应急处理方式,由于时间紧迫,选择的处理方式在成本和效果方面往往不尽如人意。如购买政治风险保险是最佳的规避国别风险的工具,但在北非某国战争发生后,真正购买出口信用保险并获得理赔的企业屈指可数。没有购买保险的企业大都存在侥幸心理,认为现汇项目没有太大风险,这也说明企业应对境外风险的意识不强。(四)政府的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企业应善于利用政府资源

伴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加,政府相关部门频繁发布针对中国企业境外风险的预警,出台相关政策并提供各类保障,政府部门的主动作为,为企业境外经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政府是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坚强后盾,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要用足用好政府的各项政策和服务,以化解风险。1.商务部

商务部是中国企业境外经营活动的主管部门,在应对境外风险方面,企业应该了解商务部的相关职能并充分利用。

一是商务部开发运行了境外投资合作统计系统,覆盖90%以上的在外企业、项目和人员信息。一旦在中国企业在境外出现问题,商务部能迅速掌握信息,为妥善处置境外安全事件提供了有效保障。企业在境外投资经营,应第一时间向所在国经商处报到,获得政府部门的相关支持。

二是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了境外风险预警制度,加强对热点地区安全形势的监测、分析、研判,并通过商务部网站及时发布各种预警信息,企业可以快速了解境外风险的相关情况。

三是商务部对到高风险国家设立分公司和实施项目的企业加强管理,要求企业提供项目的安全评估报告,督促企业充分重视项目风险。

四是商务部提供政府公共服务,定期发布境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国别贸易投资环境报告,给企业防范境外风险提供指导,组织企业境外经营人员进行境外安全培训,商签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帮助企业解决遇到的境外风险问题等。

商务部还发布了《境外中资企业机构和人员安全管理指南》,主要目的是指导企业建立科学的境外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加强事前管理,有效规避和控制风险。2.国资委

作为央企的监管部门,国务院国资委在强化央企风险管控方面有相对严格的要求。针对央企的境外经营业务,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商务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境外安全风险防范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央企在海外加强风险防范工作。

企业应该时刻关注国资委的相关要求,合规经营。3.外交部

外交部可以为中国企业境外经营提供领事保护服务。企业应时刻关注外交部网站的领事保护动态,如果发生与人员安全相关的风险事件,应及时寻求外交部的支持。4.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

作为中国唯一承办出口信用保险业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国信保在提供保险产品帮助企业转移风险损失的同时,还提供境外经营风险咨询服务,协助企业识别和规避境外风险。

中国信保在原有国别风险研究的基础上成立的国别风险研究中心,是国内最权威的国家风险研究机构之一,其每年出版的《国家风险分析报告》是企业识别国别风险的权威参考。三、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非技术类风险及特征(一)非技术类风险分类

2001年,走出去战略写入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同年11月,中国正式成为第143个世贸组织成员。自此,中国经济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中。之后十多年来,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迅速成长,其命运与国际政治、经济、金融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并取得骄人业绩。2009年中国更是成为世界第一出口国,中国的外向型经济已经占据世界经济领域举足轻重的位置,足以影响世界经济。

然而,在这些令世人羡慕的数字背后,中国企业在境外遭遇风险而损失的案例不时出现在新闻中,这些风险事件的发生,给企业造成了巨大损失。虽然这些风险不能阻止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但它们给企业和国家带来了切实的损害,远不止于经济利益的损失。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企业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风险,揭示境外风险的一般规律,并找到合理的方法规避或者转移风险,降低损失,使中国企业的境外经营更加稳健。

结合大量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风险案例,我们发现企业境外经营过程中所遭遇的风险和发生损失的往往是非技术类风险。非技术类风险,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围墙外”的风险,是指同企业经营环境相关的风险,如国家风险、法律风险、环保风险、劳务风险和汇率风险等。技术类风险,习惯上被称为“围墙内”的风险,是指企业在提供自身的产品和服务过程中遇到的与自身业务相关的风险,如产品规格、标准、工艺、施工和服务等。遇到企业产品和服务方面的技术类风险问题,企业通常可以快速拿出解决方案并付诸实施。而遇到非技术类风险,企业往往缺乏经验,在识别和管控方面存在很多误区。

结合前述企业境外经营的非技术类风险的描述,我们可以将其定义为:企业在跨国贸易、承包工程或投资过程中遇到的与东道国政治、法律、经济、劳工、文化、环保、自然等方面相关的潜在风险给企业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2011年,中国信保资信评估中心与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共同完成了《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业务发展现状及趋势》的课题,针对中国企业境外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风险问题,对2010年进入ENR225排名的37家中国企业发放了开放式问卷。课题组对反馈的问卷进行了汇总整理,分析发现企业境外经营时最关注的风险分别是业主拖欠工程款、汇率变动、战争与动乱、汇兑限制、东道国标准、原材料价格变化、政策变化及国有化征收等,具体的统计数据见图1-2。图1-2 企业关注的境外经营风险调查统计图

通过对问卷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被调查企业所关注的都是与企业自身业务领域的技术不相关的风险,也就是说,企业境外经营的主要风险是非技术类风险。因此,掌握非技术类风险的识别和管控,是企业做好境外经营风险管控的重要工作。

2012年4月,商务部发布了《境外中资企业机构和人员安全管理指南》,指南对中国企业在境外经营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风险进行了分类,其中大部分风险属于非技术类风险,具体定义如下。1.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指驻在国(地)的政治变革或政治变动,导致国际经营活动中断或不连续,并蒙受损失的可能性。政治风险包括驻在国(地)的政局变化、战争、武装冲突、社会动乱、民族宗教冲突等。2.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指驻在国(地)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的风险。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包括经济危机、金融市场动荡、主权债务危机、通货膨胀、利率汇率变动等。经济风险主要包括通货膨胀风险、主权违约风险、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3.自然灾害风险

自然灾害风险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和资源破坏等。它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二是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世界范围内重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包括旱灾、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和森林火灾等。4.医疗卫生风险

医疗卫生风险指致使个人患病或受伤害的概率加大的风险。从风险因素方面分析,主要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地缘因素、生物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五种。物理因素主要有噪声、运动(如晕车、晕船)、震动、压力(如潜水)、电离和非电离辐射、高温或低温作业等;地缘因素主要有气温、气候、温差、海拔、湿度、空气质量、日照、交通、通信设施、周边医疗服务设施(距离和可利用度)、场内医疗服务设施、现场医务人员的能力等;化学因素主要有有毒化学物质、灰尘、喷雾、浓烟、感光剂(可造成皮肤和呼吸系统的反应)等;生物因素主要有野生动物、性传播疾病、地方病、流行病、职业病、饮食污染、饮用水污染、居住环境卫生不达标等;社会心理因素主要有环境边远导致的与世隔绝感、居住环境拥挤、缺乏私密环境、与外界和家人通信困难、各种歧视、遭受欺凌和骚扰、文化与语言差异,以及不了解当地的法律、风俗等。5.恐怖活动风险

恐怖活动风险指以制造社会恐慌、胁迫国家机关或者国际组织为目的,采取暴力、破坏、恐吓或者其他手段,造成或者意图造成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公共设施损坏、社会秩序混乱等严重社会危害的行为。煽动、资助或者以其他方式协助实施上述活动的,也属于恐怖活动。恐怖活动组织是指为实施恐怖活动而组成的犯罪集团。恐怖活动人员是指组织、策划、实施恐怖活动的人和恐怖活动组织的成员。恐怖活动包括炸弹爆炸、炸弹威胁、人身攻击、绑架、勒索等。6.社会治安风险

社会治安风险指影响社会治安的各种矛盾、因素。社会治安是指社会在法律、法规及制度的约束下而呈现的一种安定、有序的状态或状况。社会治安风险包括纠纷、性骚扰、抢劫、人身攻击、勒索、绑架、汽车或其他劫持、海盗、盗窃、诈骗。7.其他风险

其他风险是指境外发生的可能对境外中资企业和人员造成危害或形成潜在威胁的其他各类风险。《境外中资企业机构和人员安全管理指南》所列的各类风险,是企业在境外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发生频率较高的风险,基本涵盖了所有可能遇到的非技术类风险,限于篇幅,综合企业在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中遇到风险的实际情况,本书将重点介绍国家风险、外汇风险、劳务风险、环保风险、非传统安全风险、法律风险的特点、识别、评估及管控方法。(二)非技术类风险的特征

企业境外经营所遭遇的非技术类风险具有四个明显的特征。1.非技术类风险一旦发生,损失难以挽回且影响巨大

企业进入一个新的国别市场,该国的政治、法律、金融、文化背景与中国完全不同。以国家风险为例,企业经营过程中无论发生何种类型的国家风险(如战争、暴力冲突、禁止汇兑、外汇管制等),对业务的影响都是致命的。如果企业对潜在的国家风险没有足够的认识,也没有相应的处理手段,风险一旦发生,通常是灾难性的,企业很难挽回损失。2.非技术类风险是企业境外投资和承包工程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风险

对于跨国经营活动,在具体的业务和技术层面,企业依靠自身的技术队伍或者通过与外部机构合作,往往可以很好地解决技术层面的相关风险。但对于非技术类的风险,企业很难拥有掌握全面风险经验的资源,毕竟这涉及国别、法律、外汇、劳工、环保等方方面面的问题,不是某一个机构或某几个人就能做好的。3.很多风险是由于企业自身风险管控不力造成的

分析中资企业境外经营的各类风险案例我们发现,很多企业是凭借自身的经验来管控风险的,这种方法是风险管控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但这些经验往往是局部的,缺乏系统性,也不能很好地整合外部资源,这直接造成很多防控风险的手段单一或失效,使企业在某些风险发生时束手无策,任凭损失扩大。因此,企业应该加强自身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风险管控能力的建设,同时加强整合外部资源的能力。4.大部分风险可以通过前期工作有效控制

虽然很多企业境外经营所遭遇的非技术类风险导致损失严重,但我们前面讲过,风险是可以被识别、评估和控制的,企业可以使用传统的风险管控理论、方法及工具来认识、预警、防范风险和减少损失。风险管控工作做得越早,损失越低,因此企业应该加强项目前期的风险评估工作。四、深刻认识境外经营风险是做好风险管控的前提(一)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拓市场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到中央明确走出去战略前,中国的援外工作已经在很多国家展开,在这一背景下,很多外经企业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实施项目。援外工作既锻炼了队伍,客观上也为后续的自主发展奠定了基础,部分有市场意识的企业开始有目的地进行相应的市场开发。

第二个阶段是在国家提出走出去战略后至2008年金融危机前,在特定的政治和经济条件下,中国企业已经在外经和外贸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出口已经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部分行业已经在国际市场形成了一定优势。这一阶段,内外部环境形成了对中国外经、外贸的有利格局,为了鼓励企业出口创汇,政府出台了很多鼓励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但总体来看这一阶段中资企业在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领域还属于小角色。

第三个阶段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开始加快,形式也更加丰富。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经过前两个阶段的积累,中国企业的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无论是在项目数量上,还是项目规模上,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无论处于哪个阶段,风险一直伴随着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只不过在前两个阶段,中国企业更多的是执行国家的援外任务,计划性更浓,作为“小角色”企业自身面临和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小且主要集中在技术层面。

随着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尤其是2008年以来,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的数量及规模越来越大,走出去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外部环境对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反应不一,各种由贸易保护、政治、环保、国际竞争等外部因素引起的损失时有发生,而因为企业不熟悉国际惯例、不了解境外经营和投资环境、缺乏海外项目管理经验的专业人才等内部因素引起的损失更是屡见不鲜,这些风险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的利益和发展。认识这些风险的本质,对于我们掌握和控制风险至关重要。(二)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风险的特殊性

通过对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风险的概念、特征的介绍,结合众多走出去风险案例的分析,不难发现,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的风险在具备风险一般特征的同时,还有其特殊性。1.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正确认识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风险是控制风险的前提。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风险的客观性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境外经营风险的客观性。企业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在全新的政治环境、法律环境、社会环境下,面临的风险也是全新的、是客观存在的;②企业缺乏风险意识的客观性。开拓海外市场,尤其是同时在多个国家开拓市场,企业很少能有了解所有风险的人力配备,由于思维惯性影响,企业往往注重技术类风险,而对非技术类的风险关注度相对较低;③企业风险管控能力不足的客观性。很多走出去企业存在着风险管控能力不足的问题,包括管控经验不足和人力资源不足。2.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所面临的风险环境复杂

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风险的复杂性,是在国内经营所不能相比的。一是多方参与。境外项目的实施通常需要多个实体,包括东道国相关政府部门、当地合作伙伴、国内外金融保险机构、供应商、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针对不同类型的投资项目,涉及的相关方可能会更多,项目的风险也会变得更加复杂。这些风险应该在项目立项前得到全面剖析,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有效管控。二是监管严格。境外项目的监管来自多方面,不但有东道国法规政策的约束,更有一些非政府组织的监督等。三是风俗文化。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经营年限往往较长,面临复杂的宗教、民族、文化冲突等问题,很多企业常常由于没有处理好风俗文化等方面的问题而付出惨痛代价。四是地缘因素。地缘因素给项目带来的风险,既包括东道国项目所在地与周边地区各类复杂的关系,也包括东道国与其邻国的关系,只依靠政治或宗教手段此类风险很难解决。

复杂的风险环境给企业的经营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甚至是不可逆的,因此,加强非技术类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是企业境外经营的重要工作。3.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风险有科学合理的处理途径

风险可以通过避免、转移、减弱和接受等策略进行控制,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风险同样可以通过实施适合的策略加以管控,本章第二节至第七节将对风险控制的具体方法和策略进行详细的介绍。4.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风险的防控关键是充分掌握信息

企业在境外经营过程中,无论是风险的识别、评估,还是管控手段的选择,均需要有足够的信息作为支撑。因此,企业要善于收集和整理与风险管控相关的各类信息,这对企业规避风险、维护自身利益至关重要。

第二节 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风险管控的组织架构和基本流程

一、风险管控的组织架构

应对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风险,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组织体系,这一体系应包括三个层次:公司风险决策层、项目风险管控层、项目风险管控组。

公司风险决策层——由公司管理层、风险管理部成员、项目经理、外部专家组成,是全面负责海外项目风险管控的责任主体,被称为“海外项目风险管控委员会”或“风险管控领导小组”。他们负责审核风险报告,建立项目风险预报机制,确定项目风险识别信息的传递渠道、形式、频率和责任主体。公司风险决策层负责境外项目各阶段重大风险事件的控制决策。

项目风险管控层(风险管理部)——由项目部管理成员和企业风险管理部成员组成,负责企业海外项目各阶段风险识别和评估的基础工作,按照决策层制定的制度,监督执行层的风险识别行为,分析执行层上报的风险识别清单,总结整理风险信息,定期向决策层汇报风险识别清单。海外项目风险管控层的负责人为海外项目经理,风险管理部作为企业海外项目风险管控归口部门,配合项目经理的风险管控工作。图1-3 企业海外风险管控组织架构图

项目风险管控组——海外项目风险管控的执行层,按照企业境外风险识别要求和预报机制,核对风险库内的风险,补充收集项目现场风险信息,向管理层提交风险识别清单和风险异动信息,执行管理层下达的风险管控指令。二、风险管控的基本流程

风险管控是企业识别潜在风险、评估风险的影响,制定并实施风险管控计划,从而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减少损失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处理任何项目风险的基础流程,图1-4是风险管控基本流程。图1-4 风险管控基本流程图

关于风险识别、评估、控制和跟踪评价的介绍,及在进行风险管控过程中涉及的相关制度和工具方法等,将在后续章节中介绍。

针对境外项目执行的不同阶段,风险管控流程还有所区别,图1-5、图1-6、图1-7分别是项目开发决策阶段、合同签署阶段和项目执行运营阶段的风险控制基本流程图,企业可以参考使用。图1-5 境外项目开发决策阶段风险控制基本流程图图1-6 境外项目合同签署阶段风险控制基本流程图图1-7 境外项目执行运营阶段风险控制基本流程图

第三节 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的风险识别

一、风险识别的原则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控过程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环节,只有正确地识别风险,才能为后续分析和评估风险做好准备,进而才能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来控制风险带来的影响。然而,项目风险种类众多、来自各个层面、涉及不同领域,且很多情况下风险是潜在的,新的风险有可能随着时间的变化不断出现。因此,风险识别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不能遗漏任何风险单元,特别是对项目整体目标有重大影响的风险。为了做好风险识别,在风险识别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一)系统性和全面性原则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控的基础环节,系统性、全面性是识别阶段最重要的原则。系统性是指风险识别工作按照项目生命周期,针对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状况均有详细的识别策略和计划,如在项目前期决策和项目执行阶段,在二次风险、风险残留和风险相关性方面均应有针对性的识别方法和策略。全面性是指风险识别工作力求覆盖项目可能涉及的全部风险,做到全面、不遗漏是风险识别工作的基本要求。(二)由粗及细和由细及粗原则

由粗及细是指在对各种可能的潜在风险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多种途径对风险进行分解,逐步细化,从而得到项目初始的风险清单。由细及粗是指以初始风险清单为基础,从众多风险中确定那些对项目目标实现有较大影响的风险因素,将其作为主要风险,详细识别其来源、特征和影响,为后续的评估提供准确的目标。(三)多种识别方法组合应用原则

每个项目可能同时遇到各种不同性质的风险,很难利用一种方法实现潜在风险的识别,因此,必须综合运用多种识别方法。对于一些特定情况,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特别的识别方法。例如,对于不熟悉的领域,企业应该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来识别风险;对于一些影响较大的潜在风险,还要采取不同方法组合识别,以期透彻地掌握风险状况。(四)谨慎排除疑似风险原则

对于疑似风险,应该谨慎对待,不能轻易否定或排除。对于不能最终确认的风险,不能排除,应按确定的风险处理。(五)动态持续原则

风险是动态的,对风险的识别也应该是动态的、持续的过程。在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在初期全面的大规模的风险识别工作完成后,一方面应该动态监控已经识别风险的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的性质和影响,另一方面还要随时监控新产生的风险。因此,企业必须制订一个连续的风险识别计划。二、风险识别的方法

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风险辨识是在对其特征、规律及危害程度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对海外的各类经营风险做出的最基础的判别,即判断某些事件或条件是不是潜在的风险。通过风险单元的辨识,确定风险源并划分风险类型,为下一步评价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可能的损失、判断风险对企业的影响提供依据。

风险的识别方法有很多种,如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经验法、调查法、风险库对照法等,成熟的企业会以自身经验为基础,结合调查和风险库识别项目的潜在风险。而对于大多数刚刚开拓国际市场的企业来说,由于缺乏可借鉴的经验,则可以依靠调查和风险库来帮助企业快速辨别潜在风险。对于风险管控成熟的企业,还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境外经营风险识别评估管理办法》规范风险识别工作。(一)文件分析法

文件分析法是对项目现有的项目各类文件进行合规及完整性审核,以发现并识别风险的方法。对于有经验的企业来说,文件分析法是最有效、成本最低的风险识别法。运用文件分析法,除了基本的项目文件外,还需要收集与项目相关的各类信息,包括项目所在国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环保、治安、基础设施、通信状况等非技术类信息,以及类似项目的工期、报价、技术条件等相关技术类资料。(二)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是风险识别最常用的方法,是指通过会议的形式充分发挥与会者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和专家经验来识别项目风险。其最终目的是获得一份全面的风险列表,以备在将来的风险评估过程中进一步加以确认。(三)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兰德公司首创的为避免集体讨论存在的屈从于权威或盲目服从多数的缺陷,而提出的一种特殊的策划方法。它采用电子邮件、电话、传真等通信方式分别将所需解决的问题单独发送给各个专家征询意见,然后回收汇总全部专家的意见,并整理出综合意见和预测问题,再次反馈给专家征询意见,如此经过多轮反复,逐步取得比较一致的预测结果。该方法最初用于预测领域,后来广泛应用于信用评级领域评价指标的建立。德尔菲法既能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集思广益,又能把专家意见的分歧点呈现出来,但该方法的缺点是过程较复杂,耗时较长。(四)访谈调查法

访谈调查法是与不同的项目人员、外部专家及其他相关人员进行有关某一项目风险的访谈,其结果有助于发现那些在常规计划中未被识别的风险。访谈调查法用于新市场开发时,如果访谈的对象是在该市场有一定经验的中资企业,将帮助企业快速了解项目的风险情况,并快速形成潜在风险清单,对企业识别风险非常有效。(五)风险库对照法

风险库对照法是简便易行的风险识别方法,该方法是利用企业经验或专业机构的支持编制的风险识别库,一一对应核查项目的潜在风险。(六)图示法

图示法是一种直观有效的风险识别方法,它可以帮助风险分析人员分析和识别项目各环节存在的风险,以及项目风险的起因和影响。

常见的图示技术有因果分析图、系统和过程流程图、影响图、鱼刺图等。

风险辨识方法很多,企业在进行风险管控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同时也要考虑相应的成本。对于影响比较大的风险,需要花费较大的精力,用多种方法进行识别,尽可能多地掌握潜在风险的情况,成本较高;对于影响较小的风险,则可以选择单一方法,以降低成本。三、识别主要非技术类风险

非技术类风险的识别与企业技术类风险的识别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一是所涉及的范围广,涵盖从主权、政治到具体财税办理流程等方方面面;二是企业相关经验缺失,对于很多潜在风险,若无相关经验,根本无从考察;三是企业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没有进行系统的思考。因此,对于这些风险,本书提供一些基本风险的辨识数据供读者参考。

国家风险:包括政局稳定性、经济状况、金融环境、制度环境、政府政策、民众意见、意识形态、宗教、同周边国家的关系等。

法律环境:包括公司设立、破产保护、法律适用性及冲突、各类纠纷解决等。

安全风险:包括战争、恐怖袭击、绑架挟持、暴乱、社会治安、民族宗教矛盾等。

汇率风险:包括经济环境、地区经济、财政政策、税制、物价上涨、利率、汇率等。

自然风险:包括气候、地震、火灾、爆炸、考古发现等。

环保风险:包括环保法律法规、环保许可、民众社区诉求、非政府组织诉求、生态环境保护、噪声、废弃物污染等。

劳工风险:包括劳工政策、劳务配额、工会活动、罢工情况等。

其他风险:许可要求、政策和惯例、土地使用、社会经济影响、民众意见、海外媒体对项目的负面报道、海外敌对势力对项目的干扰等。四、风险库的建立和结构

境外经营的潜在风险识别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对企业风险管控的经验要求强,实施难度大。所以,很多企业借助风险库来辅助识别风险。风险库是企业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风险识别、分析和应对的参考,根据具体项目,企业可以参考风险库的相关内容,编制相应的风险管控指导手册或风险管控表,指导企业的项目管理人员管控风险。

风险库可以依靠企业自身在境外执行项目积累的经验来建立,对于一些缺乏经验的企业,由于没有太多处理风险事件的经验积累,通常无法自行建设风险库。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采取专家分析和委托外部咨询机构的方式协助建设项目风险库。

风险库的建立给企业境外经营各阶段的风险识别提供了参考,为后续的评估和控制方法提供了方向,尤其对于一些经验不足的企业,风险库是其境外经营重要的风险控制管理工具。(一)建设和维护风险库

风险库的建设过程是企业将各类风险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是企业将零散的风险管控经验转变为系统的风险信息资源,进而实现系统化风险管控的过程。风险库的建立首先要将散落在项目管理人员头脑中的风险事件收集起来,进行科学的汇总分析,使之显性化,便于在企业内共享和传播。

风险库建立后,还要加强风险库的更新工作。通常来说,项目经理应将每一个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新的风险问题、解决办法和效果汇总,发给风险管理部,然后由专人更新风险库后,经过风险管控委员会审定发布新版本的风险库,实现风险库的动态更新。

风险库可以细分为风险识别库、风险分析库和风险案例库。风险识别库主要记录项目风险清单,为识别风险服务;风险分析库是在识别库的基础上,利用风险分析工具,结合企业自身的经验和专家经验,综合分析各类风险的原因并提出风险控制建议;风险案例库是利用企业自身和收集的风险案例,对应风险识别库和风险分析库,使风险数据库更加完善。

本书相关章节给出了国别、法律、环保、劳工、非传统安全风险的部分风险识别单元示例,可以作为企业构建相关风险识别库的参考。对于更详细的风险识别单元或本书未涉及的风险,企业可以委托咨询机构协助其建立风险库。(二)风险库的结构

风险库的内容一般包括风险编号、风险类型、风险描述、影响阶段、可能后果、风险成因、评价标准、典型案例、识别日期、责任部门、责任人等。

风险编号:为便于管理,企业根据自身的情况对所有已识别风险进行编号;

风险类型:本书所列的风险主要是指国家风险、法律风险、环保风险、劳务风险、外汇风险、安全风险;

风险描述: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做简要陈述,并描述风险的具体表现;

影响阶段:主要是指该风险发生会影响项目生命周期中的哪个阶段,一般包括整个项目周期、项目开发阶段、商务谈判合同签署阶段、执行阶段等;

可能后果:指风险发生后对项目的影响,如造成重大损失、延期、停工、人员伤亡等;

风险成因:指引发风险的主要因素,通常列举最有可能引发风险的2~3项潜在因素;

评价标准:定义风险程度的数值和界限,用于确定风险等级或启动预警的参考;

典型案例:指与某类风险相关的案例;

识别日期:指该风险列入风险库的日期;

责任部门:指该风险由哪个部门负责录入;

责任人:指进行风险识别的具体操作人员。五、风险识别阶段交付成果

风险识别的主要交付成果是风险识别清单,表1-1是风险识别清单样例。表1-1 项目风险识别清单

表中的风险编号,应该根据企业的风险管控制度确定编码规则。风险描述栏是对该风险的可能性(概率)和后果、归属、重要性、成本、可接受性等进行的描述。

风险识别初始清单由项目风险执行层提交:在开发决策及合同签署阶段,由于项目部还没有成立,由项目前期开发小组(或者海外市场开发部)负责提交;项目执行运营阶段由项目部提交。

第四节 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的风险评估

在识别了风险单元后,下一步要进行风险的评估工作,既然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风险符合风险的基本特征,那么传统的风险评估理论和方法,依然可以在对其控制中得以应用。

风险评估的方法很多,按照评价过程及结果的量化程度不同,有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按照评估的逻辑推理过程不同,有归纳推理分析法和演绎推理分析法;还有针对不同评价目的、不同评价对象的评价方法。无论采用哪种方法进行风险的分析和评估,都是要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发生概率、影响程度的评价,对各风险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评价,进而评估风险等级,为后续的风险管控提供依据。

本书结合境外经营风险评估实践,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介绍一种企业应用较多的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风险评估方法——风险矩阵分析法。一、风险矩阵分析法简介

风险矩阵(Risk Matrix)分析法最早由美国空军电子系统中心(Electronic Systems Center)的采办工程小组于1995年提出,由于该方法操作简便实用,在美国军方武器系统研制项目的风险管控中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

风险矩阵是项目管理过程中常用的一种风险识别和分析风险潜在影响的方法,该方法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综合考察评估风险对项目的潜在影响,计算风险发生的概率,根据预定标准评定风险等级,然后实施风险管控措施以降低风险。

风险矩阵分析通常在项目组织中由风险管控小组来完成,其成员包括项目管理组成员和熟悉项目所涉及风险问题的专家。他们一起完成对项目风险的识别和风险对项目影响的评估,然后应用Borda分析法对风险等级相同的各风险单元的重要性进行排序,从而获得完整、清晰的项目风险评估结果。二、风险矩阵的建立

借助风险识别方法(风险库或专家分析等)列出项目潜在的风险单元后,项目风险小组根据项目风险识别清单,制作包括风险编号、风险类型、风险名称、风险描述等内容的项目风险评价表(如表1-2所示),我们将此表称为风险矩阵。表1-2 项目风险评价表三、描述和评价风险单元

根据项目实际情况,项目风险小组和专家对每一个风险单元的影响等级、发生概率进行评价,并确定风险等级。(一)风险影响等级的确定

风险影响等级的评估一般以定性评估为主,将风险对项目的影响分为五个等级:非常严重、严重、一般、微小、可忽略。对于影响等级的确定,需要项目小组和专家认真分析,参考过往相关项目经验,或者以访谈的方式获得相关支持信息。

一般的风险影响等级可以用表1-3进行描述。为了更贴近企业的具体业务,企业可以围绕自身经营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影响等级表,如表1-4便是从成本损失、人员安全、企业声誉等方面制定的风险影响等级表。表1-3 风险影响等级表表1-4 ××公司风险影响等级表(二)风险发生概率的确定

风险发生概率是指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项目风险小组和专家结合风险单元的实际情况,评估其发生的概率并填入项目风险评价表,如表1-5。表1-5 风险概率确定表(三)风险相关性分析

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风险是非常复杂的,风险单元除对项目本身影响外,还会影响其他风险单元。因此,评估项目风险,还要对风险单元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和评价。

分析风险单元的相关性,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确定两个或多个风险单元是否存在相关性。(2)一种风险出现,另一种风险一定出现;如严重等级的质量风险的发生,一定会引起成本的损失,企业必须做好应对准备。(3)一种风险出现,另一种风险一定增加;如劳工风险发生,与劳工相关的损失一定增加。(4)一种风险出现,另一种风险一定减小;如外汇风险,当汇率出现波动时,可能有利于企业。汇率风险降低有时还会使企业从中受益。

风险单元的相关性分析,是客观评价风险的基础工作,要做到既不夸大风险的存在,也不低估风险的影响。在做好单一风险概率和影响的评价后,还要对各种风险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并调整评价结果。(四)确定风险等级

风险等级的确定是风险评估的重要内容,风险等级的计算公式为:风险=概率×影响

结合上述对风险单元发生概率和影响等级的评价,利用风险级别对照表,确定风险等级,见表1-6。表1-6 风险等级对照表

根据不同项目的风险单元情况,企业需要对所有的风险单元进行发生概率和影响等级的评价,并最终确定所有风险单元的风险等级,最后将各种风险单元按照风险等级由高到低排列。四、区分同等级风险

对于部分风险较少、不复杂的项目,根据原始的风险矩阵的相关信息就可以直接采取对应的风险控制建议,进行风险管控。

但对于一些风险较多、较复杂的项目,相同等级的多个风险单元(尤其是跨类别的风险),其重要程度可能并不一样。如某项目的20个风险单元中,风险等级为高的风险有3个,但这3个风险单元中能否区分哪一个更重要呢?在一些大型项目中,需要评估的风险单元有数百个,分布在同一等级的风险单元有数十个,仅仅依靠前述方法,很难从区分度不大的风险单元中找出关键风险,在控制风险的资源配置方面就缺乏依据。因此,必须对多个风险等级相同的风险单元进行重要性排序,以确定哪一个风险单元是最关键的。在风险矩阵分析法中,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Borda序值法。(一)Borda序值法介绍

我们以ZY项目风险评估为例,介绍Borda序值法在境外项目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表1-7是ZY项目的风险评价表(仅选取部分国家风险和部分劳务风险),其中影响等级和发生概率依据表1-3、表1-5的定义填写,风险等级依据表1-6的定义填写。表1-7 ZY项目风险评价表

ZY项目风险评价表的8个风险中,高风险5个,中等风险3个,评估结果没有将各风险单元很好地区分开来。这是有限的风险等级定义所导致的风险评估结果相同或者类似,对于风险管控者来说,这样的风险评估结果很难作为调配资源、控制风险的依据。

我们将相同风险等级的风险单元集合称为“风险结”,也就是说在同一个风险结中有多个风险等级相同的风险单元。作为风险管控的重要工作,需要将风险结中的风险单元加以区分,以下是利用Borda序值法打开风险结的简单说明。1.Borda数计算

Borda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

b是第i个风险的Borda数;i

k代表风险准则,在此案例中,分别代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k=1,表1-8发生概率栏)和风险发生所造成的后果(k=2,表1-7影响等级栏);

N是总风险数;

R是在某一准则下(在N个风险中),比风险i更严重的风险个数。k=1,R是比风险i更可能发生的风险个数;k=2,R是比风险i有更严重影响的风险个数。

ZY项目案例中,风险个数N=8,Borda数的计算方法为:

对于风险CR001,政权变更风险的发生概率分值是E(0),比政权变更风险发生概率更大的风险个数为7个,即R=7;政权变更风11险的影响程度的分值是非常严重(4),比政权变更风险影响程度更大的风险个数为0,即R=0。12

所以,根据公式,我们可以得到政权变更风险的Borda数:

CR001:b=(8-7)+(8-0)=91

同理,我们可以计算其他8个风险的Borda数:

CR002:b=(8-0)+(8-1)=152

CR003:b=(8-0)+(8-5)=113

CR004:b=(8-3)+(8-1)=124

PR001:b=(8-3)+(8-1)=125

PR002:b=(8-3)+(8-5)=86

PR003:b=(8-3)+(8-1)=127

PR004:b=(8-0)+(8-7)=982.Borda序数计算

Borda序数的定义:对于某一风险,在风险总数中,比该风险Borda数数值大的风险个数。在计算出Borda数后,我们可以很容易地计算出Borda序数。ZY项目案例中,某一风险的Borda序数就是在总共8个风险中,比该风险Borda数数值大的风险个数。

CR001政权变更的Borda数为9,其他风险的Borda数比CR001大的有5个,所以CR001政权变更风险的Borda序数为5。同理,其他各风险的Borda序数依次为0、4、1、1、7、1、5,如表1-8所示。表1-8 ZY项目风险数和风险序数表

将Borda序数填入风险评价表,即得到新的风险评估表(见表1-9)。表1-9 ZY项目风险评估Borda序数表

观察表1-9,我们不难发现:

●通过Borda序值法,将原来的高、中两个风险等级,转化为0、1、4、5、7五个更细的风险等级;

●4个国家风险从原来的高风险和中等风险两个级别完全分开;

●4个劳务风险从原来的高风险和中等风险两个级别区分为3个级别;

●CR002的Borda序数是0,是最严重的风险;

●CR004、PR001、PR003的Borda序数都是1,没有能够区分,说明Borda序值法并不能完全消除风险结。(二)使用Borda序值法注意事项

Borda序值法的优点在于简单易用,可识别哪一个风险单元是对项目影响最为关键的风险,并在项目全周期过程中使用。

通过Borda序值法区分风险单元,仅仅需要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可能的影响等级这两个指标,无须任何主观判断,因此分析结果能更客观地反映风险事实。

Borda序值法在处理较多的风险单元时,需要借助软件系统协助计算。对于需要了解Borda序值法更多内容的读者,可以查阅相关资料。五、风险评估阶段交付的成果

通过建立风险矩阵,对风险单元进行发生概率、影响等级的分析后,风险小组提交风险评估结果表,如表1-10。表1-10 风险评估结果表说明:(1)表中的风险单元的评价是初始评价;(2)项目风险管控小组应该结合风险相关性对风险单元的等级做最终的确定;(3)针对同等级的风险,采取Borda序值法确定优先级;(4)管理建议是利用评估结果,提出风险管控方案(手段和工具、管理成本、行动时间等),并对管控后的风险重要性、残留风险、可接受性、成本收益进行粗略的评估。

第五节 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的风险控制

在识别潜在风险,进行风险评估,掌握了风险的发生概率、影响程度及风险等级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进行风险控制。第一节我们介绍了风险控制的基本原则和策略,据其企业需要制订有针对性的风险应对方案。对于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风险,企业还需要结合境外经营风险的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方案。本书后续章节将针对具体的风险做详尽的论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风险控制措施。本节主要介绍风险管控的基本原则和基础工作,为企业做好风险防控工作提供借鉴。一、风险控制需要遵循的原则(一)事前控制原则

风险的事前控制,即从获得项目信息开始,对项目各阶段的内外部环境因素进行详尽的分析,综合评估各种潜在的风险单元,并对可能的影响结果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提供有针对性的措施建议,未雨绸缪,积极应对,保证项目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从而实现项目目标。遵循事前控制原则,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风险管控成本。(二)适时控制原则

风险是动态的,并且随着项目的进展而不断变化。事前控制原则下的风险管控还要体现适时性,即风险控制活动不是风险发生前的一次一劳永逸的付出,也不是风险发生后的亡羊补牢,风险控制应该是针对经营活动中各种风险的适时应对。因此,在制订风险控制方案时,要充分体现适时控制原则。(三)全面控制原则

事前控制和适时控制从风险管控的时机和成本入手,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风险管控效果并降低成本。而风险无处不在,贯穿项目经营的全过程,因此,要做好项目的风险控制,还应该遵循全面控制原则,即将风险控制贯穿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事前控制作为基本原则之一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事中控制是实时监控风险变化,不断调整和修正控制方案,使控制策略有效;事后控制是风险发生后,风险损失已经发生,为避免损失继续扩大甚至恶化所采取的控制决策,事后控制将风险管控的结果与预期结果进行比较与评价,然后根据偏差情况查找具体的风险成因,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后续经营策略。(四)风险与对策匹配原则

风险控制需要花费人力、物力、财力,如果规避或者降低某一风险的成本高于风险发生后的损失,那是得不偿失的,所以风险控制需要有一定的弹性。

针对某一项目的每个风险单元,在实施风险评估后应合理配置管控手段,这样既降低风险发生可能性和减少损失,又能控制成本支出,这就是风险等级和控制手段匹配原则。二、企业做好境外经营风险管控的建议(一)认识境外经营风险实质,风险控制贯穿全程

境外经营风险与传统的经营风险有较大的不同,尤其是非技术类风险。这些风险涉及项目的方方面面,贯穿项目始终,在任何阶段企业风险管控不力,均有可能造成损失,甚至使项目失败。

以项目初始阶段为例,企业对风险的管控应该从获取项目信息开始,首先要对项目业主的真实性加以核实,这是决定跟踪项目前的最基本的工作。此类工作简单且成本低廉,只要调取业主的资信报告,就可以通过第三方获得业主的基本信息,这要比业主提供的或者网络上获取的信息更客观。其次,还要了解与项目相关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各类法规政策、环保要求、资金落实等情况,任何一方面出现问题均有可能使项目无法继续。在初始阶段企业如果不做上述风险识别和控制而贸然跟进,可能会造成前期开发费用的损失,如派遣人员出国实地考察的各种成本、进行科研报告或技术科行性研究的资金投入等。(二)依靠多方资源,发挥政府和相关机构职能

企业在境外经营所遇到的各类风险,除技术类风险需要依靠企业自身的技能外,其他非技术类的各种风险的管控均需要很强的专业技能,而这些技能往往是企业所不具备的。同时,由于缺乏专业的服务机构提供针对性的服务,缺乏经验的企业应该充分挖掘自身和外部资源管控非技术类风险。

首先,企业应该依靠自身资源,这里所指的资源包括人、财、物三个方面。人是指专门负责风险管控的组织和人员,做到所有的境外项目均有专业人员提供风险管控支持;财是指在资金上要有支持,企业要有充足的资金保障。无论是前期的风险评估,还是购买各类保险都需要资金支持;物是指各类保障设施要到位,比如针对消防风险的各类消防设施,针对安全风险的应急物料、食品、水、工具等应急物资。这些资源依据企业前期的风险评估制订相应的预案,并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有序实施。

其次,通过对境外经营风险的分析,我们发现,企业仅仅利用自身的资源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利用好各种外部的相关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在政策层面、突发危机、善后处理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有效的帮助,企业应该重视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为企业的风险防控提供支持。这些资源包括政府、商会、金融保险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1.商务部

商务部是中国经济工作的主要职能部门,是对外商务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监督机构,其主要职责包括:依法核准国内企业境外投资开办企业并监督管理;指导和监督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等业务的发展;定期发布风险预警,并协助企业解决在境外经营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组织协调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公平贸易等相关工作,以及相应的应诉和协调工作。企业应经常浏览商务部网站,关注相关内容和通报。

驻外经商机构是我国驻外使(领)馆主管对外经贸业务的机构,负责指导我国企业在驻在国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业务。企业在境外开展经营活动,应第一时间向驻外经商机构报到并获得支持。2.外交部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外交部一直比较重视经济外交工作,经济外交已经成为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在原“经济外交与合作”办公室基础上,外交部设立国际经济司,从政治和外交上协调、研究和参与联合国及有关国际、区域合作框架内的经济与发展合作及相关业务。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应该善于利用外交部的这些职能,而不仅仅是在遇到外交问题时才向所在国的中国领事馆寻求帮助。3.国家发改委

国家发改委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司是企业境外投资的审批部门,审核外商投资重大项目、境外资源开发类重大投资项目和大额用汇投资项目。对于境外投资类项目,企业应关注相关政策,及时向国家或地方发改委报批。4.商会协会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和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是企业境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机电成套设备出口的行业管理和协调机构,企业境外经营过程中应该充分借助商会职能和资源,促进业务发展。

随着中国企业境外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更多的行业协会本着为企业服务的宗旨,不断推出各类支持企业境外经营的产品和服务,企业应合理利用这些资源。5.中国贸促会

中国贸促会同全球200多个国家的工商界建立了联合商会,同时还在十几个国家建立了驻外代表处,在对外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应加强同贸促会及其驻外机构的联系,便于获得相关的信息和支持。6.保险机构

政策性保险机构和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的各类保险产品,是企业境外经营转移政治风险和商业风险的有效手段。同时,保险机构均有风险咨询服务,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和管控境外经营风险。7.法律服务

法律服务是企业开展境外经营的基础服务,在律师事务所的选择上,企业应该综合考察该律师事务所擅长的行业及国别,尤其要考察其在相关项目方面的经验。8.会计师事务所

境外财税方面的咨询服务通常由会计师事务所承担,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业务的特点及所能承受的咨询费灵活选择。

除了上述部门和机构外,企业还应该经常与其他企业广泛交流,获得这些企业在境外经营中的相关经验。(三)完善组织制度建设,规范风险控制工作

很多企业尤其是一些大型企业均建立了风险管理部,并制定了相应的风险管控制度,为其管控境外经营风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很多企业现有的风险管控组织和制度通常只服务于企业的内部控制,缺乏针对境外经营风险的制度建设。因此,企业应该围绕境外业务风险的特点,建立有针对性的境外风险管控制度体系,为控制境外风险提供保证。

借鉴部分成熟企业的做法,企业可以在现有的风险管控组织和制度基础上,建立以项目风险管控为核心的境外项目风险管控体系。(1)对于境外项目,以项目小组成员为风险管控主体,项目经理为项目风险管控小组的组长,对项目风险负全责。(2)企业风险管理部作为政策和资源协调方,负责提供支持和服务。具体的服务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专家服务:风险管理部围绕企业业务和境外风险特点建立企业的风险专家库,相关专家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对于一些棘手的风险管控问题,应选择合适的专家提供专业意见。

制度服务:风险管理部的职能以防范和控制企业的经营风险为主,在制度体系建设上有经验和资源,结合公司境外业务情况制定符合其发展的风险管控制度,这些制度包括《境外风险识别和评估管理办法》《风险库更新管理制度》《境外风险预警管理制度》《环境风险管控制度》《非传统安全风险管控制度》《境外劳务管理制度》《合同风险管控制度》《境外经营风险监督检查办法》《境外经营风险跟踪评价管理制度》《境外经营保险投保管理规定》等,这些制度企业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自行制定,也可以委托专业的咨询机构协助制定。(四)加强风险文化建设,提高全员风险意识

随着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外部环境变化及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境外经营风险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风险的内涵日益丰富。同时,风险管控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管理理念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仅仅通过针对具体的风险事件被动地实施风险管控的模式,很难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变化。以风险文化为核心的风险管控模式作用越来越大,企业也逐渐认识到了风险文化的重要性。

风险文化是企业应对风险的行为准则,在处理风险过程中,这一准则使得企业上下、各部门间实现互动并协调一致,共同应对风险,其目的是加强企业风险管控的效率。风险文化是一只“看不见的风险管控之手”,企业通过长期的经验总结和积累,创立和完善各类与风险相关的制度,潜移默化地渗透和规范风险管控的每一个环节,其最终目标是降低风险损失,实现效益最大化。

对于众多走出去的企业来说,在掌握传统的风险管控方法和工具基础上,如果能够建立起风险文化,将大大提升企业应对境外经营风险的能力。风险文化是企业风险管控“软实力”的本质表现,决定着企业风险管控水平的高低。建立了风险文化的企业在风险管控方面达成目标的成本较低、效果较好。

纵观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企业境外经营过程中发生的重大损失,并不完全是因为这些企业的制度不完善,也不是因为企业中缺乏有经验的人员,究其原因,是与企业的风险管控理念、风险偏好和员工的风险意识分不开的。因此,对于境外经营风险,仅仅靠制度和现有的经验是不够的,应该通过建立企业风险文化提升应对风险的能力。

第一,提升企业的风险管控意识和理念。

有效的风险管控是企业规避风险、降低损失、持续经营的保障。不但企业管理者和负责风险管控的人员要充分认识风险的巨大危害,也要让从事具体业务的一线员工认识到这一点,意识到风险控制与业务连续性甚至企业的存亡息息相关。

提升企业的风险管控意识,就要通过风险管控相关的制度、流程的约束,以及风险文化、风险管控操作等相关培训,使风险管控成为企业全员的责任,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使风险管控意识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第二,加强和完善风险组织、制度、流程建设。

目前,很多企业还没有建立针对境外风险的组织、制度和流程,尽管一些企业建立了相应的风险管控组织体系,但其职责尚不明晰,制度和流程还不成体系。成熟、系统、规范的风险制度和流程是构成企业风险文化的有效组成部分,企业应逐步对现有的与境外经营相关的各类规章制度进行梳理,将所有与境外业务风险相关的内容嵌入其中,将每一个可能的风险控制节点都纳入其中,让风险管控无处不在。

当然,风险文化的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完善风险组织、制度、流程建设是风险文化建设的基础工作,需要企业不断地积累、分析和总结。

第三,建立持续有效的风险沟通和监督机制。

完善的制度和流程是企业应对风险的基础保障,而风险的动态特性,要求企业的各项制度和流程要有一定的柔性和适应力,这需要企业具有不断调整风险管控制度和流程的能力和机制。风险文化的建立,就是帮助企业具有这样的能力。因此,企业要建立持续有效的风险沟通渠道,并通过风险绩效管理机制,使全体员工能够更好地履行自身的风险管控责任——风险沟通机制是风险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同时,企业要加强风险管控体系的监控,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风险管控监督平台,对风险管控体系的运行进行全程监控,堵塞漏洞,确保企业经营安全。

第四,加强风险文化的宣传教育,提高全员风险素质。

建立管理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岗前风险管控培训制度,通过针对不同岗位的风险管控理念、知识、流程等基础知识的培训,结合企业的业务和所遇到的各类风险的案例培训,不断强化和提升全体员工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的风险管控意识和能力。这些培训既是企业风险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形成企业风险文化的有效手段。图1-8 企业境外经营风险管控逻辑图(组织+制度+工具)

企业通过境外风险管控,主动识别和控制风险,改变了原有的被动接受风险的状态,可以大大降低企业潜在损失的可能性;同时,很多看似高风险的项目,由于风险管控的全面实施,使整体风险可控,企业仍然可以去尝试。

当然,风险管控是有成本的,也不能完全消除风险隐患,但可以通过科学的手段,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害。风险控制的目标,就是使既有的高风险转化为较低的剩余风险。而科学的可持续的风险管控就是用最小的成本来控制风险,实现边际效益最大化。三、风险控制的基础工作(一)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在明确了风险控制原则之后,企业应该针对潜在风险建立风险预警机制。风险预警机制是对潜在风险的提前预示,根据风险识别和评估的结果,确定当项目处于何种环境或状态下应该启动风险管控措施。

设计风险预警指标是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的基础,指标的选取以项目风险库中的风险成因和评价标准为依据,可以适当兼顾项目进度因素,并设定风险预警值。对于技术类风险,任何技术、规范、标准、工期等方面的指标超过预警指标,均可以视为风险发生,并启动相应的管控措施。对于非技术类风险的预警,由于该类风险的随机性,且很难预测,因此,企业应该时刻关注相关领域的动态,以便及时发布风险预警。如对于非传统安全风险中的疫情风险,当某一疫情有偶发案例,或被东道国政府宣布列入国家监控后,应马上启动疫情风险管控计划。

针对非技术类的风险预警信息获取,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1)东道国相关政府机构发布的各类信息,如政策、法律变化;(2)观察东道国社会、社区、国民的变化;(3)中国外交部发布的各类预警信息;(4)中国商务部发布的各类信息;(5)中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各类信息。

企业可以根据这些权威机构发布的信息,及时衡量评估风险状态,适时启动风险管控计划。

为便于直观了解风险预警等级,在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的同时,要编制风险等级与预警等级对照表,如表1-11所示。并用不同的颜色标记,便于管理者和执行者使用。表1-11 风险评估结果及预警等级表(二)选择合适的风险控制策略

第一节介绍了风险控制的四个基本策略——避免风险、转移风险、减弱风险和接受风险。在制订风险管控计划过程中,应该综合分析风险发生概率和对项目的影响,以及管控成本及收益,并选择适合的风险控制策略。

图1-9展示了一种直观的选择风险管控策略的方法:(1)对于发生概率高、损失小的风险,可以采取减弱风险策略;(2)对于发生概率高、损失大的风险,可以采取避免风险策略;(3)对于发生概率低、损失大的风险,可以采取转移风险策略;(4)对于发生概率低、损失小的风险,可以采取接受风险策略。

风险的管控策略并非一个绝对概念,很多情况下,要综合分析风险发生的条件和情况,综合使用风险管控策略。图1-9 风险应对策略选择原则图

在确定风险管控策略时,除了考察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带来的损失外,还要重点分析每种策略的成本,遵循风险与策略匹配原则。从表1-12可以看出,对于高等级的风险,应该配合高等级的风险控制措施。这样做虽然成本高,但一旦控制强度低,风险真正发生,就会给企业造成巨大损失。但对于较低等级的风险,如果采用高的风险管控措施,虽然可以有效控制风险,但由于成本过高,会使企业损失利润。因此,企业可以选择匹配的低风险控制策略。表1-12 风险控制策略及匹配原则表续表四、风险控制阶段交付的成果

风险管控阶段交付的成果是风险控制计划和风险应急计划。(一)风险控制计划

风险控制计划是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针对各类风险选择风险管控策略,制订的行动方案——风险控制计划。1.明确组织

所有的风险控制均需要人来执行,因此,在编制风险管控计划时首先要明确责任部门,并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2.选择策略

通过对风险的具体描述、发生概率、损失影响、优先级别等信息,选择合适的管控策略。3.资源情况

结合具体风险和管控策略,列示执行该策略需要的各种资源——人力、物力、财力。4.保险计划

对于需要借助保险转移风险的情况,应制订相应的保险计划,具体可以参考本章第七节的内容。5.财务计划

根据风险等级及资源使用情况,制订风险控制资金预算。6.行动计划

根据风险预警规则,设置风险控制行动启动条件,并制订具有操作性的计划。7.效果评测

风险控制计划应该对实施管控措施后的风险控制水平和残留水平进行预测,这是风险管控计划的重要内容。(二)风险应急计划

风险应急计划,是为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在原有的风险管控计划无法或不完全奏效的情况下编制的。

风险应急计划可以作为风险控制计划的备用方案,其内容可以参考风险控制计划,风险应急计划同样需要准备多种方案。(三)风险控制计划与其他计划的衔接说明

管控风险需要额外的时间、成本和资源,制订计划时要充分考虑项目的规划和安排,要为风险控制预留适当的时间、资源空间,这些计划还要提交到各相关部门。对于影响项目成本、工期、质量等的风险,企业应该在项目计划中体现其发生对成本、工期、质量的影响,并将风险控制计划作为项目计划的一部分,从而在项目执行当中有效控制风险。

第六节 境外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的风险跟踪评价

风险跟踪评价是通过跟踪已经识别的风险的变化,评价风险控制效果,监视残余风险和二次风险,识别新风险,并将新风险及时更新到风险库的过程。一、明确跟踪评价职责

风险跟踪评价是风险管控中的重要环节,企业应该制定《境外经营风险监督检查办法》,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具体内容包括:(1)明确各级各部门和相关人员风险跟踪评价工作责任;制定各部门风险跟踪评价工作具体要求,做到每个风险均有专人负责。(2)编制风险跟踪和评价业务流程,规范风险跟踪评价业务的具体操作。(3)风险监控的各类信息是正确决策的参考,为保证信息准确、及时地传递到各相关层级,应在项目风险小组设置信息专岗,所有信息均由风险信息处理员负责整理和发送,避免造成信息传递不一致、不及时情况。二、跟踪评价的具体工作内容

风险跟踪评价责任人要根据职责要求,利用风险预警机制,监控责任内的风险。具体工作内容包括:(1)核查《风险评估结果表》与《风险控制计划》是否完备,确保没有遗漏;(2)分析各类信息,并将分析结果与预警指标相对比,一旦触发预警,立即启动风险控制计划;(3)风险发生后,是否按照风险控制计划实施风险管控;(4)评价风险管控后的效果是否与预期效果一致,是否需要调整风险控制方案;(5)评价风险评估结果中的风险等级和优先次序,是否与现实情况有差别,是否需要调整;(6)分析风险预警指标是否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新或补充;(7)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后,是否出现二次风险,是否需要启动应急预案;(8)是否出现新的未识别风险。三、风险跟踪评价阶段交付的成果

风险监控评价阶段应提交《风险监控报告》和《风险库更新报告》。(一)风险监控报告

风险监控报告忠实记录风险跟踪评价阶段的各项工作,将风险预警情况、风险控制计划执行情况、二次风险及应急预案执行情况、未识别风险情况以报告的形式记录下来,风险监控报告是项目管理文档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险监控报告除要反映风险控制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外,还要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1)对于需要反复执行风险控制计划的情况,应作为常规计划编入项目执行计划,而非作为风险事件处理;(2)对于二次风险的出现,应该评价现有风险控制计划的有效性,并提出修正建议;(3)对于项目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未识别风险,应该分析前期未能对其识别的原因,并提交风险库更新报告。

典型的风险监控报告格式可以参考表1-13和表1-14,其中表1-13是风险控制过程索引表,该表记录风险控制计划中的各类风险的基本信息,表1-14对每一个风险事件做详细分析并给出应对建议。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设计符合企业特点的风险监控报告。表1-13 风险控制过程索引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