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4 22:17:46

点击下载

作者:张福庄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榜样故事

榜样故事试读:

前言

德,即品德、道德品质,它集中体现了一个人的人格修养和精神追求,决定着一个人的为人处世之道,是人立足于世的根本,是人成就事业的基础。《榜样故事》是针对青少年学生开发的德育读本,作者编著本书的目的在于帮助和引领广大青少年朋友树立起正确的道德理念。

按照道德条目,本书共精选了十一个方面的榜样,包括孝老、亲情、仁爱、诚信、义勇、俭朴、勤学、自强、爱国、敬业、清廉,基本涵盖了家庭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中最重要的层面。这些美德世代相传,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和光大的根脉,是炎黄子孙得以繁衍和发展的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永恒的动力源泉。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本书中共包含了211个典型的道德故事,涉及榜样人物200多个。这些人物的德行堪称世人之典范,能很好地唤起读者的共鸣,引发人们对人生价值的深刻反思。榜样既是镜子,又是旗帜;榜样既是启示,又是激励。希望这些人物能在青少年心中成为熠熠生辉的丰碑和路标,引领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

作者还根据这些榜样的事迹精心编撰了《修德四字经》,采取了四字韵文的形式,更便于诵读。如果每个孩子都能将《修德四字经》熟记于心,时时对照反省,如果人人都能见贤思齐,行效世范,正心修德,积善成德,我们和谐社会梦想的实现还会远吗?一、孝老篇在人的一生中,对自己恩情最深重的莫过于父母。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父母哺育我们长大。一个人如果对父母都不知报答,那他就丧失了人生来就该有的良心。感恩父母、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本篇收录的人物故事,有的是事事处处“以孝为先”,有的是当父母面临危难时挺身而出,有的是对父母关心体贴、细心照料,他们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修德四字经

虞舜大孝,尧以位传。

文王重礼,问安侍膳。

河南蔡顺,拾葚异器。

汉代茅容,鸡菜分端。

晋有杨香,勇扼虎颈。

明有诸娥,敢滚钉板。

彩鸾救父,题诗投水。

木兰从军,十年征战。

伯俞泣杖,痛母力衰。

老莱着彩,娱亲心欢。

汤药亲尝,汉帝刘恒。

溺器亲洗,太史庭坚。

佩杰八岁,照料养母。

斌强五年,背妈上班。

凯锐感恩,孝行天下。

清章醒母,乐享天年。

培洋接力,割皮救父。

儿媳建霞,为父捐肝。

独苗百根,赡养七老。

百善万行,以孝为先。榜样故事虞舜大孝

舜还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并生了个儿子叫象。舜平常很孝顺父母,关心弟弟。而父亲却不喜欢他,只宠爱后妻和象,三人甚至多次合谋想害死舜。有一次,他们让舜去修补谷仓仓顶,他们就从谷仓下放火,舜只好手持两个斗笠从高高的仓顶上跳下来逃脱了。后来,他们又让舜去掘井,舜到了井下,父亲与象却下土填井,舜被逼无奈,就在井下掘了个地道逃脱了。事后,舜毫不记恨他们,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二十岁时,舜就以孝闻名于天下了。

后来,部落联盟领袖帝尧年事已高,要选继承人,大家一致推举舜。于是,尧就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又让舜管理百官,来观察和考验舜的品德和才能。经过多年的考验,尧将帝位禅让给了他。文王侍膳

姬昌在父亲季历还在世时,每天都会在早晨鸡叫的时候、正午的时候和晚上穿好了礼服,站到父亲的卧室门外恭敬地问安。听说父亲安好,他就面有喜色,听说父亲身体有点不舒服,他就愁容满面。每次父亲进膳前,姬昌一定亲自去视察饭菜是否太冷了或太热了。等到父亲吃完了饭,把饭菜端了下来,姬昌就问侍从父亲吃得怎样。父亲季历死后,姬昌继承了西伯之位,共在位50年。拾葚异器

蔡顺,东汉汝南或安城(今属河南省)人。他少年时丧父,对他的母亲特别孝顺。当时正赶上王莽之乱,又遇上天灾,柴米很昂贵,蔡顺只好捡些桑葚来充饥。一天,他在拾葚时,正巧遇上赤眉军,一位军官厉声问道:“你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是供老母食用的,红色的桑葚是留给自己吃的。”那位军官怜悯他的孝心,就送给他三斗白米和一头牛,让他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茅容杀鸡

茅容,东汉陈留(今河南省杞县)人。茅容四十多岁了,靠种田来养活老母。一天,他正在田间劳动,忽然下起了大雨。众人一起跑到大树下避雨,其他人坐得很随便,而且说笑很随意。只有茅容正襟危坐,不说不笑。刚好当时大名鼎鼎的学者郭林宗路过这里,看见茅容与众不同,就来到他面前施礼,二人谈得十分融洽。

雨过天晴,夕阳西下,茅容就邀请郭林宗到他家住宿。做饭的时候,茅容杀鸡煮饭。郭林宗以为他是杀鸡待客。不料等饭做好后,茅容把鸡端给了母亲,而另外拿山里的野菜和他共享。郭林宗十分佩服茅容的贤德,不禁肃然起敬,起身而拜,说:“你真是个贤士啊!你能用丰盛的饮食供奉母亲,却拿山野蔬菜和我共餐,这足以看出你的孝行是出于天性,不会因招待客人而改变。我是自愧不如啊!”于是就勉励茅容读书。后来,茅容果然因道德学问而著名,被人们称为高士。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杨香十四岁的时候,跟随父亲杨丰到田里去收割稻子。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她父亲扑倒要叼走。当时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她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冲上前,用尽全身力气掐住猛虎的脖子。猛虎受到惊吓,放下她父亲跑掉了。当地太守将杨香勇救父亲的事迹上报给了朝廷,皇帝就下了一道圣旨,表彰杨香的孝顺行为。诸娥滚钉

明朝时候,山阴(今浙江绍兴)有一个人叫诸士吉,他有一个小女儿叫诸娥。诸士吉在洪武初年管着粮税的事务,因受人诬告,要判死刑,官府还把他的两个儿子也都关到了牢狱里。当时诸娥只有八岁,看到家里家破人亡,就日夜不停地悲哭。后来诸娥就和他的舅舅陶山长一同到京城里去诉冤。那时候有种限制诉冤的法令,要诉冤屈的人必须先“滚”钉板,否则是不肯重审的。诸娥的志向很坚决,便在钉板上反复打滚,险些死了。官吏们看到后,就重新审问了这个案子,结果只把她的一个哥哥充军到边疆去,还了她父亲和另一个哥哥的清白。后来,诸娥因为受伤太重死了。乡亲们都很敬重她舍身救父的行为,就给她塑了肖像,供在庙里。彩鸾救父

元朝时候,有个叫徐彩鸾的女子,读过很多书,很有才学。至正年间,强盗们来打浦城。徐彩鸾跟随父亲徐嗣源逃难,父女俩拼命跑,徐嗣源还是被强盗追上了。强盗要杀了徐嗣源,彩鸾不顾自己的安危,从躲藏的地方走出来,流着泪对强盗们说:“这是我的父亲,你们就杀了我吧,我愿代替父亲去死。”强盗们一见有年轻女子站出来,便丢下徐嗣源,都来逼近徐彩鸾。彩鸾大声对父亲说:“父亲快逃!女儿是明白大义的,一定不会让他们污辱!”然后就向另一个方向跑去。彩鸾一直跑到了桂林桥,强盗们也追了上来。徐彩鸾见无路可逃了,便从地上捡起一根炭,在桥头的板壁上题了一句诗:“惟有桂林桥下水,千年照见妾心清。”题完诗后,她把强盗们大骂了一顿,毅然投河自尽了。木兰从军

花木兰(公元412—502),北魏宋州虞城(今河南商丘市虞城县)人,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

花木兰从小跟着父亲骑马射箭,练就了一身好武艺。那时候,北方经常发生战争。一天,朝廷下达了紧急征兵的文书。木兰见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焦急万分。她想: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于是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木兰说服了家人,披上战袍,跨上骏马,渡过黄河,翻过燕山,来到了前线。

战争持续了十二年,木兰为国家立了大功,成了赫赫有名的将军。

战争结束后,木兰回到了家乡。她脱下战袍,又穿上了心爱的女装。前来探望木兰的将士们都惊呆了。他们怎么也没想到,那英勇善战的花将军,竟是一位年轻的姑娘!伯俞泣杖

韩伯俞,汉代梁州(今四川、陕西、甘肃一带)人,生性孝顺。母亲对他十分严厉,有时因他做错了事而发火,就会用手杖打他。每当这时,他就会低头躬身地等着挨打,不加辩解也不哭。直等母亲打完了,气也渐渐消了,他才和颜悦色地低声向母亲谢罪,母亲也就转怒为喜了。

到了后来,母亲上了年纪,一次因为生气又举杖打他,可是打在他身上一点也不重。伯俞忽然哭了起来,母亲感到十分奇怪,问他:“以前打你时,你总是不言声,也不曾哭过。现在怎么这样难受,难道是因为我打得太疼吗?”伯愈忙说:“不是不是,以前挨打时,虽然感到很疼,但是因为知道您身体康健,我心中庆幸以后母亲疼爱我的日子还很长,可以常承欢膝下。今天母亲打我,一点儿也不疼,可见母亲已年老体弱,所以心里悲哀,才情不自禁地哭泣!”韩母听了将手杖扔在地上,长叹一声,无话可说。老莱娱亲

春秋时,楚国有位隐士,名叫老莱子,已年过七十了。老莱子非常孝顺父母,对父母体贴入微,千方百计讨父母的欢心。为了让父母过得快乐,老莱子特地养了几只美丽善叫的鸟让父母玩耍。他自己也经常引逗鸟,让鸟发出动听的叫声。

一次,他专门做了一套五彩斑斓的衣服,走路时也手舞足蹈,父母看了乐呵呵的。

一天,他往屋里打水,不小心跌了一跤。他害怕父母担心,故意装着婴儿啼哭的声音,还在地上打滚。父母还真的以为老莱是故意跌倒打滚的,见他老也爬不起来,笑着说:“莱子真好玩啊,快起来吧。”汉文尝药

汉文帝刘恒(公元前202—公元前157年),是汉高祖的第四个儿子,他的母亲是薄太后。

文帝生来很孝顺。他日日夜夜奉养母亲薄太后,从来没有懒惰过。薄太后曾经卧病三年,文帝服侍他母后的病,总是殷勤备至,看护得很周到。夜间睡觉的时候,从没有脱过衣服,眼睛也不敢闭好。给母亲煎的汤药,总是先要亲自尝过了,再送到薄太后面前,请母后吃。为此,文帝仁孝的名声传遍了天下。涤亲溺器

黄庭坚,北宋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著名诗人、书法家。

黄庭坚自幼孝顺父母。做太史时,虽然公务十分繁忙,但每天忙完公事回来,他一定会亲自陪在母亲身边,以便时时感受母亲各方面的需要,精心侍候母亲,事事力争都达到母亲的欢喜满意。

母亲有特别爱卫生的习惯。黄庭坚为了避免因为仆人清洗便桶不够干净,让母亲心生烦恼,他就坚持每天亲自为母亲刷洗便桶,数十年如一日,从不间断。佩杰孝母

孟佩杰,1991年出生,山西省临汾市隰县人。她5岁时生父因车祸去世,生母又有重病,无奈将她送人领养,不久生母去世。5岁的孟佩杰由养母刘芳英照顾,三年后养母刘芳英因病瘫痪,不久后,养父不堪生活压力离家出走,此后便杳无音讯。

8岁的孟佩杰开始为生计操劳,承担起侍奉瘫痪养母的重任。每个月俩人就靠养母微薄的病退工资生活。孟佩杰每天在上学之余要买菜做饭,替养母洗漱梳头、换洗尿布、涂抹药膏。就这样日复一日地照料养母,任劳任怨,不离不弃。

2009年,孟佩杰被距离家乡百公里外的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录取。她不放心瘫痪在床的养母,决定“带着母亲上大学”,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继续悉心照料着养母。

十二年,4000多个日子,孟佩杰不仅在生活上照顾了养母刘芳英,更重要的是,她让刘芳英渐渐找回了生活下去的责任和勇气。

2011年,孟佩杰因孝心在网络上走红,后被评选为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背妈上班

陈斌强,1976年出生,浙江省磐安县冷水镇中心学校初中语文教师。

陈斌强9岁时父亲因车祸去世,妈妈独自抚养三个孩子长大。2007年,妈妈患上了老年痴呆症,生活不能自理。为了能每天亲自照顾母亲,家住县城的陈斌强,每周都会用一根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到了周末,又将母亲“绑”回家中照料。开始同事们都不太理解,说:“这样带在身边照顾,一两天倒可以,一年两年怎么吃得消?”可陈斌强做到了,一连五年,风雨无阻带着妈妈上班。而且,从没有因此而影响自己的工作。

陈斌强获得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等荣誉称号。孝行天下

王凯、王锐两兄弟,黑龙江省兰西县人。

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也为了满足晕车的母亲的旅游梦想,年近六旬的王凯、王锐兄弟俩,自制“感恩号”板车,徒步拉着年近八旬的母亲,先后两次从老家出发,历时近两年的时间,行走共计37000里路,游遍全国,甚至还到了台湾。这一路非常辛苦,也非常传奇,他们的举动感动了沿途很多人,他们的旅程被称为“孝行天下”。醒母动天

朱清章,1950年生,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石拐区矿务局退休职工。

1975年冬天,朱清章的母亲突发脑溢血,成了“植物人”。父亲又因工伤患了震颤麻痹综合征,年轻的朱清章独自撑起了这个家。后来,朱清章得知了自己被抱养的身世,但是他没有丢弃这对养育过自己的苦命夫妻。

1977年,张凤英嫁给了朱清章,和他一道承担起了伺候两位老人的责任。

1997年,瘫痪在床14年的父亲去世了。两年后张凤英患胃癌也离开了人世,朱清章一下子垮了下来,但母亲还在,需要他的照料。他坚强地挺了过来。

2004年中秋节,奇迹发生了,母亲竟然伸出手拉住了他,用两个手指头捏起一块鸡蛋,示意要他吃进嘴里。母亲的手能动了,朱清章高兴得流下了眼泪。

2006年的一天,朱清章在火炉上烧了一壶水后,便出去劈柴。20分钟后,当朱清章回到屋里时,惊奇地发现母亲正一只手提着水壶站在火炉边,含糊不清地责怪他:“水都烧开了,你干什么去了?”从此,这位在床上一躺就是30年的老人终于能下地行走了。

后来,这位80多岁的老太太不仅能生活自理,还能生火、做饭,一家人其乐融融,尽享着天伦之乐。

2011年,朱清章被评选为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割皮救父“孝义兄弟”刘培、刘洋,两人大学毕业后均在武汉工作,分别是海天教育武汉分校职工、武昌机务段火车司机。2013年6月中旬,父亲刘盛均在工厂工作时发生意外,全身96%的皮肤被重度烧伤,生命垂危。虽然知道大面积取皮存在风险,但刘培、刘洋兄弟俩都试图说服对方,用自己的皮肤去挽救父亲。就在双方争执不下时,哥哥刘培乘弟弟上班时,偷偷签下了手术单,抢先将身上10%的表皮移植给了父亲。

与此同时,为了替父亲筹集巨额手术费,弟弟刘洋毅然将交完首付几个月的一套新房变卖,所得20余万元全部用于给父亲治疗。

8月10日,当父亲再次需要进行移植手术时,弟弟刘洋抢着签下了手术合同。

2013年,刘培、刘洋当选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儿媳捐肝

张建霞,1982年生,河北省行唐县龙州镇西关村村民。

2007年4月,张建霞的公公被医院确诊为早期肝癌。医生告诉他们,目前最好的治疗方法是肝移植,但要等待有配型合适的肝源。

就在一家人因肝源问题一筹莫展时,张建霞瞒着家人做了化验,在确定能为公公做肝移植时,她平静而坚决地对丈夫和公婆说:“用我的,我是O型血”。公公婆婆坚决不同意。张建霞劝说道:“爹、娘,别人能捐,我就能捐。你们不同意,就是不把我当自家人。如果因为没有肝源我爹不在了,我能给爹捐却没捐,一辈子也不会心安的。”

在建霞的坚持下,医院将她2/3的肝脏成功地移植给了公公,延续了老人的生命。

2009年,张建霞当选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孝养七老

王百根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河北省文安县史各庄镇口上村人。

良好的家庭教育使王百根从小就养成了尊老敬老的道德品质。由于他是他们那一个家族唯一的男丁,几个家庭就守着一根独苗,所以取名叫“百根”。那些年月,爷爷去世早,留下奶奶;二爷二奶奶、三爷三奶奶成家后也都无儿无女;在百根12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因病去世,撇下母亲;叔叔结婚一年后去当兵,一直下落不明,剩下婶子。照顾一家人的重担便落在了年幼的百根身上。从此,他便与这七位老人相依为命,走上了长达66年的孝义之路。

在王百根的悉心照料下,老人们都心情愉快,身体健康,直至黄发鲐背,无疾而终。王百根的母亲84岁去世,三奶奶87岁去世,婶子98岁去世。老人们在世时没有任何遗憾,有的只是发自内心地对王百根的感激和挂念。村里人说,前几年老人们在世的时候,来王百根家,总会看见一个炕上坐着三个老太太,心里都会觉得暖暖的。

年过八旬的王百根说:“七位亲人我都养老送终了,我的任务完成了,我这辈子没什么遗憾了。”二、亲情篇能走进同一个家庭就是一种缘分。亲情是珍贵的,拥有亲情是幸福的。我们应该珍惜这种缘分,珍惜每一份亲情,与他们休戚与共,承担起自己在家庭中应尽的责任。本篇收录的既有和睦共处的大家庭的榜样,又有兄弟姐妹妯娌之间、母子之间、夫妻之间相亲相爱的典范。修德四字经

陈昉合族,同堂共餐。

张闰百口,和睦无间。

李绩敬姐,煮粥燎须。

赵孝爱弟,舍命自愿。

让好取差,薛包分产。

替兄还债,彦霄焚券。

簪珥不余,王何散资。

全赠小姑,申蒋移奁。

绝症厚芝,赶刺《上河》,

暴走玉蓉,为儿捐肝。

长姐养残,三十五载。

许张守瘫,四十一年。

映珍日记,唤醒丈夫。

菊珍无梅,风雨同担。

耀华爱妻,日夜呵护。

兴明救妻,采药五年。

青海桂兰,照料伯叔。

河南延信,孝心不变。

母子三病,邦月不残。

休戚与共,亲情天然。榜样故事陈昉百犬

宋朝时候,温州平阳(一说江州德安)有个人叫陈昉,自从他的祖父陈崇立了家法以后,全家族的人就一同居住着,已经十三代了。家里大大小小,一共有七百多人,而且不雇一个佣人。上上下下的人都很和睦,没有一个人传家里人的闲话。他家里每次吃饭的时候,大人们都一起坐在宽大的厅堂里,没有成年的人也一起坐在其他的位置,老幼分席共餐。

他家里养了一百多只狗,都在同一个槽子里吃食。据传说,如果有一只狗还没有来吃食,那么这一群狗都会等它,不肯先吃。因此,当地的人们也都被陈家这种风气所感化。当地的州官叫张齐贤,就把这件事情上奏了朝廷,并把他家的徭役统统都免了。张闰无私

元朝张闰,延安延长县人,他家里有八代人不分开吃饭,共同生活在一起。最难能可贵的是一家上下有一百多口人,都非常和睦,从没有是非,没有闲话。每天,家里所有的妇女们,聚在一个房间里,一同做着裁缝或织布之类的活。工作完毕后,所有织好的布和做好的衣服,统统收集到仓库中,没有一个人会占为己有。每逢小孩啼哭的时候,那些妇女们无论哪一个看见了,就抱起来哄逗,不管是不是自己亲生的,都跟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和爱护。当时一些当官的或大户人家都自愧不如,所以到顺帝至元年间,朝廷就派了钦差,在他家门前旌表起来,作为大家学习的榜样。李绩焚须

李绩(公元594—669),曹州离狐(今山东省东明县东南)人,本姓徐,名世绩,字懋功,唐高祖李渊赐他姓李,就改名叫李绩,是唐朝杰出的军事家。

李绩对他的姐姐非常恭敬,那时他已经是国家的大臣,他去看望姐姐时,还亲自给姐姐煮粥。在煮粥的过程中,因为火势太强,把胡子烧了。姐姐一看,就对他说:“家里的仆人很多,让他们去做就好了,你又何苦亲自做?”李绩对年迈的姐姐说:“姐姐,你从小对我关怀备至,我时时都想要回报你。我们年纪都这样大了,我又有多少机会能够亲手帮你煮粥?”赵孝争死

汉朝的时候有一对兄弟,哥哥叫赵孝,弟弟叫赵礼,兄弟两人相依为命,十分友爱。

有一年,由于粮食歉收,天下饥荒,社会动荡不安。一天,强盗突然闯入赵孝所在的村子进行抢掠。兄弟俩吓得赶紧逃跑,因为弟弟赵礼弱小跑得慢,被强盗抓住了。

哥哥赵孝得知弟弟被强盗抓去,便立即跑去强盗的据点,正见到弟弟被五花大绑地捆在树上,树旁已经支起一口铁锅,锅中的水也已经煮沸了。见此情形,赵孝跪在凶恶的强盗面前,哀求说:“我弟弟有病,身体瘦弱,身上也没有多少肉,你们还是把他放了,由我替他,我身体好,身体胖,你们就吃我吧。”强盗们听了赵孝的话,都愣住了,面面相觑。这时弟弟赵礼忙在旁边喊道:“是我被你们抓住的,我如果被你们吃了,那是我命中注定的,我哥哥已经跑了,他有什么罪过?没有吃我哥哥的道理!应该吃我!”听了这话,赵孝扑向弟弟,兄弟俩抱在一起痛哭。

强盗们看到赵氏兄弟互相争死的场面,也被这兄弟俩感动了。随后,强盗头目就命令手下放了他们,让他们回村。

这件事情后来被皇帝知道了,不仅下令褒奖,封了兄弟二人的官职,还下诏书昭示天下,让全国百姓效仿学习。薛包分产

汉朝有个人叫薛包,是汝南(今河南省汝南县)人,生性非常孝顺。他的母亲死了,父亲娶了后妻,对薛包很不好,屡次把他赶出家去。薛包就在附近的地方住下,每天早晨和晚上,仍旧到爹娘的面前来请安。父母后来觉得做的不对,就又让他回家同住。等到父亲和母亲都去世后,他的弟弟和侄儿们就都要求分家,薛包劝不住他们,于是把家里的财产按份都分开了。他情愿吃亏,把老的佣人分给自己,说:这些年老的人和我一同做事已有许多年了,你们恐怕使唤不便的。又把荒芜的田地、破旧的房屋分给了自己,说:这些都是我幼小时候就有的,在我的心里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又把破旧的日用器具分给了自己,说:这都是我从前用惯了的,这些给了我,我就安心了。他把新的好的都分给了弟弟侄儿。后来弟侄们把家产都糟蹋完了,薛包又时常去救济他们。因此当地人们都称他为“孝友”,后来他的名声传到了朝廷,汉安帝就召他为侍中,薛包誓死不肯就职,最后终老乡里。彦霄焚券

晋朝有个赵彦霄,他的哥哥叫赵彦云。父母死了以后,两兄弟同锅吃饭有十二年。后来赵彦云喜欢游荡,废弃了正当的职业,赵彦霄劝他,可他总是不肯听,于是赵彦霄就向哥哥要求分家。两兄弟分了家以后,过了五年,赵彦云的家产都用光了,欠债很多,来向他讨债的人,快把门槛给踏断了。赵彦云因为无法偿还债务,想逃走了事。赵彦霄就准备了酒菜,请哥哥和嫂嫂过来吃酒,并对他们说:“我起初并没有要分家的心思,可哥哥的用度太不节省了,所以要求分家,就是为了把父亲遗留下来的产业能保存住一半。现在,就把我所保存的归还了,仍旧请哥哥和嫂嫂主持家里内外的事务。”说完话,就把分家的文书拿出来用火烧掉了,又拿出自己积蓄下的钱,给哥哥偿还了债务。赵彦云感到很惭愧,从此改正了毛病,不再像以前那样放荡了。王何散资

宋朝时候,有一个叫王木叔的人,家里很穷,而他娶的妻子何氏,却是个又勤俭又会持家的好女子。在妻子的帮助下,王木叔家渐渐地富裕起来。一天,何氏对王木叔说:“你是个有抱负的人,你还是出去做官吧。我们家已有不少积蓄,弟弟妹妹们却贫寒着,就将积蓄都送给他们,好吗?”王木叔心里可高兴了,连声说:“这正是我想做而不好开口跟你讲的啊!”于是第二天起来,何氏就把自己家的积蓄全都送给弟弟妹妹们了,连一支簪子一对耳环都没留下。不久,王木叔果然就寻了个官,何氏要随丈夫离家上任了,临走时,她又说:“弟弟妹妹们还是过着贫穷的生活,我们家的那些田地,干脆也全送给他们吧。”王木叔大喜过望,说:“这也是我一直想做的。”于是,何氏便将家里的田地都平均分给弟弟妹妹们了。当地的人无不称颂何氏是个贤德的好女人。申蒋移奁

明朝有个叫申在廷的人,妻子蒋氏是湖南祁阳人。她的父亲名叫蒋应春,在砀山县做官,家里很有钱。蒋氏当初并不知道人世间的艰辛,但她嫁给申在廷后,却能摘下簪环等首饰,脱下罗缎衣服,跟着婆婆到井里去提水,到厨房去烧饭,晚上点灯陪着婆婆干活,就是肚子饿了、身上冷了也不说。后来小姑的嫁期近了,家里的财力不能替妹妹置办妆奁,蒋氏就说:“我嫁过来还不到一年,所有日常要用的东西都齐备了,我的妆奁可以送给小姑去做嫁妆。”申在廷说:“我真想不到你能这样做。”蒋氏就生气地说:“你的妹妹就是我的妹妹啊!我们哪能吝惜这几件东西和衣服,给家里增加负担呢?”申在廷听了,很佩服妻子的贤德。绝症织梦

姚厚芝,1975年生,重庆市巫溪县塘坊镇红土村村民。

2006年,姚厚芝被查出乳腺癌,需立即做切除手术。面对高额的手术费,姚厚芝选择了“药疗”。几年下来,病情没有丝毫好转。

2009年,姚厚芝从电视上得知,绣十字绣也能卖钱。她就坐车辗转十多个小时,咬牙花2800元购回一幅6.5米长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样。从此,姚厚芝过起了“两点一线两头黑”的生活,每天绣十字绣长达17个小时。2012年7月,经过3年零5个月的昼夜赶制,这幅127万针的《清明上河图》终于刺制完成。有收藏家上门出20万元收购,姚厚芝拒绝了。姚厚芝想将十字绣保存下来,将来有一天自己不在人世了,再把它卖出去,孩子们上大学的钱就不用愁了。

第一幅十字绣完工后,姚厚芝又买回了一幅长22米、宽0.85米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样,这幅刺绣的难度、时间和价钱是第一幅的好几倍。姚厚芝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人,不知道自己生命何时会终结。她没有其他奢求和心愿,只是想尽自己所能多给孩子留点什么。

2014年2月,姚厚芝荣获2013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称号。暴走妈妈

陈玉蓉,1954年出生,湖北省武汉市人。

陈玉蓉的儿子叶海斌,13岁那年被确诊得了一种先天性疾病——肝豆状核病变。2005年,叶海斌的肝已经严重硬化,需要做移植手术。但高额的移植费用,对这家人来说,是个无法承受的天文数字,陈玉蓉只得选择让儿子接受保守治疗。

2008年12月,在外出差的叶海斌再次吐血,儿子的这次吐血让陈玉蓉做出了捐肝救子的决定。但意外的是,经检查陈玉蓉的肝为重度脂肪肝,不适宜做肝捐赠。为了能给儿子捐肝,陈玉蓉开始了自己的减肥计划。她选择了暴走。每天10公里路,每餐半个拳头大的米饭团,常人难以想象需要怎样的毅力才能坚持。

经过7个多月的努力,她的鞋子走破了四双,脚上的老茧长了就刮,刮了又长。她的体重从66公斤减到了60公斤。检查显示,脂肪肝没有了!这个结果让医生大为震惊,“这简直是个奇迹!”

2009年11月3日,武汉同济医院为“暴走妈妈”陈玉蓉和儿子叶海斌成功进行了肝移植手术。

2009年,陈玉蓉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她的感人事迹也被以“暴走妈妈”为名拍成了一部电影。长姐养残

罗长姐,女,土家族,1928年9月出生,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湾潭镇九门村村民。

1978年,在四川某部队服役6年的祁才政,在执行一项特殊任务时不幸患上乙型脑膜炎,经抢救虽保住生命,但精神失常,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

家住深山中的罗长姐,将儿子接回家悉心照料。35年来,为照顾每天都要发病的儿子,罗长姐的脸无数次被儿子抓破,胳膊和手被咬伤,全身被打得青一块紫一块。一次,她帮儿子洗澡,儿子突然一拳挥来,把她的右眼珠打了出来,她失去了右眼。每年,她都将家里的口粮卖掉一半,领着其他孩子拔野菜、挖葛根填肚子,攒钱买祁才政喜欢吃的大米。她买来绞剪和剃刀,每月给儿子理发,儿子不听话,她理一次发短则三四天,最长的一次用了七天。罗长姐不让医生给儿子注射镇静剂,也不让家人用铁链锁住儿子,儿子在哪里她就在哪里,全天候照料儿子吃喝拉撒睡。曾有医生预言,罗长姐的儿子活不过40岁,但是她用母爱创造了奇迹,2013年罗长姐85岁,她62岁的儿子身子骨依然硬朗。

2013年,罗长姐被评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有人拍摄了一部电影,叫《天下娘心》,真实地再现了罗长姐的传奇故事。许张育瘫

许张氏,1916年4月出生,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西关社区居民。

40年前,许张氏的小儿子许全意不幸患上精神病,连家人都不认识,全家倾其所有为他治病,使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从那时起,许张氏就衣不解带地照顾儿子。1990年,老伴去世,年过七旬的许张氏只能独自担起照顾儿子的重任。1994年,许全意病情恶化完全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此时,许张氏的其他子女都各有家庭,生活都不宽裕。体恤儿女的许张氏硬是咬着牙自己坚持照顾许全意,喂饭、喂药、洗澡、端便盆等都是自己动手去做。老人如今已是白发苍苍,腰背累得深深地弯了下去。病床上的许全意虽然瘦弱,但身上干干净净,没有一点褥疮,双眼有神。

许张氏的“慈母之心,无声大爱”经过微博的传播,感动了无数人,被网民称为“最坚强母亲”、“最美母亲”。许张氏2011年被评为“中国好人”,2013年当选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2013年12月23日,许张氏安详地离开人世,享年98岁。映珍日记

罗映珍,1980年出生,在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小勐统镇计生服务所工作。

罗映珍的丈夫罗金勇是云南省永德县公安局民警。2005年10月1日,罗金勇与妻子罗映珍回家探望父母,途中罗金勇临危不惧与3名毒贩进行了殊死搏斗,因寡不敌众身受重伤,成了“植物人”。从那以后,罗映珍就肩负起了照顾丈夫的责任,不离不弃,精心呵护,无怨无悔。罗金勇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罗映珍在医院附近租了一套房子,省吃俭用,每天全身心地守候在丈夫身旁,和丈夫说话,并含泪写下了600多篇爱的日记,用日记呼唤着丈夫意识深处的觉醒。

后来,罗金勇从深度昏迷的植物人状态中苏醒过来,能眨眼,能开口讲“你好”“是”“累了”等几个简单的字,并在特殊的体位下能喝水了。见证了这个奇迹的人们都说,是罗映珍的坚持和爱,唤醒了沉睡的丈夫。

罗金勇和罗映珍的先进事迹经媒体宣传报道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2008年2月,罗映珍被评为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菊珍无悔

许菊珍,1959年出生,上海市嘉定区外冈镇水产村人。

许菊珍与许雪祥是同村人,可谓“青梅竹马”。1975年,许雪祥应征入伍。1976年3月,在执行完成下海维修通讯设施的任务后,许雪祥出现了双腿麻木的症状,随后发展到双腿常常不受控制,虽经几家大医院检查和手术治疗,但都由于病因不详,未能根治。

面对伤残的恋人,周围人都劝许菊珍离开,男友本人也不愿意拖累她,赶她回家,但是许菊珍没有走。1980年初,许菊珍带着一等乙级伤残的许雪祥回到了家。

为了让丈夫能够重新站起来,她不惜重金,四处求医问药,不论中医西医,哪怕有一点希望,她都付出百倍努力,决不放弃。她学会了护理,学会了肌肉注射,学会了营养搭配,学会了心理辅导……。她不仅要工作、还要照顾病人、照顾家庭,不仅要面对经济上的拮据,更要承受精神上的压力,其间的辛苦,可想而知。

二十年前,经检查发现,许雪祥第七颈椎内有肿瘤(胶质肿瘤),原手术处患有脊椎空洞症。之后,许雪祥的病情逐年加重,以致全身瘫痪,只能长年卧床,连大小便都无法自理。近年来,随着年龄的增大,许雪祥的抵抗力越来越差,身体出现的并发症更是越来越多,经常会腹泻,发烧,每次都有生命危险。每当此时,许菊珍总是寸步不离地看护左右,伴着丈夫渡过每一个难关。

在许菊珍三十多年如一日的精心照顾下,许雪祥拥有了常人的幸福、完整的家庭。如今,他们可爱的外孙也已经读小学二年级了。一家人生活美满,其乐融融。

2016年1月,许菊珍荣登“中国好人榜”。耀华爱妻

张耀华,1948年4月出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五〇团退休职工。

1970年,分别从北京、上海来兵团工作的小伙儿张耀华和姑娘王晓婉相恋结婚。1971年,儿子出生,可王晓婉却怎么都下不了床,经医院诊断,她因患胸椎结核导致瘫痪。不久,孩子也夭折了。张耀华带着妻子跑遍上海各大医院,可病情没有丝毫好转。张耀华不得已,只好带妻子回五〇团。

男人的责任,使张耀华更加坚定了自己对王晓婉的爱。从那时起,照顾生病的妻子就成了他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妻子大小便不能自理,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烫洗夜里弄脏的床单被褥。他知道妻子爱干净,准备了30多块垫子、10多条床单、毛巾被,总把妻子弄得干干净净。王晓婉不想拖累丈夫,1978年夏天,她想服农药自杀,幸好发现及时。张耀华耐心劝说,让妻子重新树立起了生活的信心。

40多年的悉心照料,15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呵护,张耀华用行动诠释了真挚的人间亲情。

2013年,张耀华被评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兴明采药

肖兴明,云南省昆明市东川阿旺镇新碧嘎村人。

2007年,肖兴明的妻子刘作珍被检查出患了乳腺癌,在昆明经过一个多月手术和化疗后,家里准备盖新房的三万元积蓄全部用尽。充满愧疚的肖兴明用担架抬着妻子,艰难地爬着陡峭的山路,回到家中。救治妻子唯一的希望只有民间的偏方。五年来,肖兴明走遍东川及周边的高山险壑为妻子采药。治疗肿瘤的很多草药,都长在海拔2500~3400米的高山上,有些只长在岩缝里,采摘它们很困难。肖兴明不是专业登山者,没有任何保险工具,无论多高的山崖,他只能四肢并用地往上爬,时常险象环生,至今他脑门上仍留有伤疤。

病重后,刘作珍常常发呆,还怕吵、怕亮。肖兴明知道妻子缺乏安全感,他几乎没有出去工作,除了出外采草药、买药,基本上寸步不离。

肖兴明的故事见报后,网友纷纷资助,但因为癌症的不断恶化,他的妻子还是去世了。贤媳桂兰

张桂兰,1972年出生,青海省门源县西滩乡宝积湾村村民。

1996年,张桂兰嫁给了吴元新。吴元新的弟弟吴元林先天性智力障碍,高位瘫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哥哥吴元寿右腿残疾;还有一个身体不好的年迈婆婆。每逢农忙时节,张桂兰来回往返于田间和家里,给家里的两个病人做饭,帮婆婆熬药。

小叔子吴元林一年四季瘫痪在床,张桂兰每天都要背他到院子里晒太阳,他的嘴角不停地流口水,张桂兰就随身备着一条毛巾帮他擦拭。吴元林的智力水平还是一个孩子,吃饭都很困难,一日三餐都是张桂兰一勺一勺慢慢地喂。

大伯哥吴元寿右腿残疾,干不了体力活,多走几步路腿就疼痛难忍。张桂兰说:“大伯哥是苦命人,又没有独立的家庭,我们再难也不能给他一点压力。”

不幸的是,丈夫吴元新先后两次在工地受伤住院,前胸和腿部都留下了不同程度的后遗症。2011年6月,丈夫又被查出患有胃糜烂再次住进了医院。苦难并没有压垮这个坚强的女人,她节衣缩食,咬紧牙关:“只要一家人在一起,什么苦我都扛得住。”

在张桂兰的精心照料下,一家人的生活虽然清苦但也有滋有味。2013年,张桂兰被评为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贤婿延信

谢延信,原名刘延信,1952年出生,河南省滑县半坡店乡车村人,是焦煤集团鑫珠春工业公司的一名员工。

1973年,刘延信与谢兰娥喜结良缘,随后有了小女儿刘变英。不幸的是,妻子因患产后风,在女儿出生40天后撒手人寰。兰娥走的时候,家里的生活特别难。岳母因患有肺气肿,丧失了劳动能力,内弟先天智力障碍,生活不能自理,岳父在300多里外的焦作煤矿上班。再加上襁褓中的女儿,延信肩上的担子很重。为了让岳父母相信他不会放弃这个家,刘延信把名字改成了谢延信。

祸不单行,1979年冬天,岳父突然中风住了院,虽然命保住了,却瘫在了床上。为了全身心照顾岳母一家,谢延信把幼小的女儿刘变英送到自己父母家。为省钱给两位老人看病,他四处打零工,经常挖野菜、捡菜叶。1996年,瘫痪了18年的岳父也走了。

谢延信为不放弃照顾前妻一家人,多次拒绝组建新的家庭,直到丧妻10年后才与谢粉香组成新的家庭。2003年,谢延信因脑出血落下了反应迟钝、行动不便的后遗症,他便让妻子来焦作共同照顾前妻一家。

谢延信伺候瘫痪的岳父18年,照顾多病的岳母和智力障碍的妻弟35年。谢延信被评为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2009年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邦月不残

朱邦月,1938年出生,福建省南平市人,1959年6月到邵武煤矿工作。

1967年,朱邦月的朋友临终时,将两岁的儿子及怀着5个月身孕的妻子托付给他。朱邦月决定迎娶朋友的遗孀,并将朋友的两个儿子养大。尽管后来知道这位残疾母亲得了一种绝症——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并把病遗传给了两个孩子,他也从没后悔过自己的决定。

1986年5月,他骑着自行车运送材料时,一辆满载沙石料的大卡车向他开来,造成他左胫骨粉碎性骨折,虽然保住了脚,但失血过多和无力支付医药费而提前出院等原因使手术后的伤口久久不能愈合。从1986年到1989年,三次植皮手术都失败,固定骨骼的钢丝也永远留在了体内。每天服用廉价的抗生素、给自己清洗伤口敷药换药成了朱邦月每日必做的“功课”。

1993年起,妻子和大儿子的肌力都逐渐萎缩,丧失了自理能力。1998年,小儿子也开始出现肌无力症状,母子三人的日常生活就全靠他打理。这些年来,朱邦月每天清晨五点多起床,整理好自己的伤口装上假肢后,就开始了一天的辛劳,上街买菜,洗米煮粥,洗衣服,搞卫生,帮母子三人起床穿衣、喂饭,伺候三人上卫生间、洗澡。忙碌了一天之后,他再借着昏暗的灯光,自己清洗伤口换药。

这样的日子,朱邦月过了近20年。他始终坚持着,因为他知道,他是一家人生命的烛光,点燃着一个家庭的希望。

朱邦月被评为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三、仁爱篇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是温暖幸福的。我们在爱心中成长,更应该学会关爱他人。本篇收录的榜样人物有的仁爱宽容,有的乐善好施,有的助人为乐,有的无私奉献。愿仁爱友善永驻我们每个人心间。修德四字经

孔子仁爱,万世师表。

孟子恻隐,与人为善。

师德宽容,唾面不拭。

刘宽多恕,夺牛不怨。

世期乐善,衣食买棺。

士谦好施,救人急难。

公义变俗,人称慈母,

仲淹济族,千亩义田。

雷锋精神,光照万代。

鞍钢明义,好人典范。

义工丛飞,负债助学。

九旬盛兰,拾荒捐款。

维族阿里,收养孤儿。

京城茂芳,赡养孤残。

裴寨春亮,捐建新村。

玻璃德旺,中国首善。

林冰志坚,接力魔豆。

何玥心慈,捐献器官。

为帮生意,全城吃面。

仁爱友善,永驻心间。榜样故事孔子仁爱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孔子的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他思想的核心就是“仁”,即仁爱。所谓仁爱,就是“爱人”,要有仁德之心,要尊重他人、关爱他人。孔子讲,“爱人”的“起点”是爱亲,即孝悌之情——对父母兄弟的爱;而“爱人”的终点则是爱众,即爱天下之“民”,爱一切人。孟子恻隐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曾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同情心,人人都有)“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尊敬我的长辈,还要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还要爱护别人的晚辈)“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君子的最高德行就是要主动地与他人同做善事)师德宽容

娄师德(630—699年),唐朝郑州原武(今河南省原阳县)人,年轻时考取进士,做了江都县尉,后在朝中做了刑部尚书和御史大夫。

娄师德为人宽厚,很有度量,即使手下人冒犯他,他也从不计较。

有一次娄师德的弟弟被任命为代州刺史。临行前,娄师德对他说:“我现在是宰相,你又去做很高的地方官,人家会嫉妒我们。你知道怎样才能保全自己吗?”他弟弟说:“从今以后,即使有人把口水吐到我脸上,我也不还嘴,把口水擦去就是了。”娄师德说:“这恰恰是我最担心的。人家拿口水吐你,是人家对你发怒了。如果你把口水擦掉,说明你不满,人家就会更加愤怒。应该让唾沫不擦自干。怎么样?”他弟弟点头称是。这就是成语“唾面自干”的来历。刘宽多恕

刘宽(120—185年),东汉时期华阴(今陕西省潼关县)人。为人有德量,涵养深厚。有一次,他乘牛车外出,恰遇有个人遗失了一头牛,把刘宽驾车的牛认做了他的牛。刘宽默默不言,随即下车步行回了家。过了一会儿,失牛的人把自己的牛找到了,就把刘宽的牛送回来还给他,并且叩头谢罪说:“我很惭愧,对不住你,随你办什么罪好了。”刘宽和颜悦色地说:“世间的东西难免有相像的,容易认错,既然你送还了我,何必还要谢罪呢。”当地的人都很佩服刘宽这种不与人计较的雅量。

后来,刘宽先后做了三个郡的太守官。他办理政务,仁厚宽恕,属下官吏有了过错,只用蒲草做的鞭子打他们,以示耻辱。百姓感念他的德政,渐渐深受感化。

刘宽性情温良,从未发过脾气。有一次,夫人为了试探刘宽的度量,正当早晨刘宽衣冠整齐要去朝见皇帝时,就让侍婢端了一碗肉羹进来,故意弄翻倒在了刘宽的朝服上。刘宽神色不变,仍然和蔼关切地问侍婢:“肉羹烫伤了你的手没有?”世期义行

南宋时候,有个严世期,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乐善好施。有一年,当地正赶上饥荒,他同村有三家人都生了儿子,怕养不活,都想丢掉不要。严世期听到消息,赶忙送去了粮食和衣服救济他们三家,这三个孩子才被养大。同县有两个老人,一个九十岁,一个七十岁,都是年老有病,孤孤单单没有依靠。严世期知道后,供应他们衣服粮食二十多年,死后还给她们买棺安葬。他的同乡严宏、潘伯等十五个人,在荒年饿死了,尸体没有人收殓,严世期就买了棺木,把他们安葬了,又收养了他们留下的孩子。后来,当地县令将这些事上奏朝廷,朝廷就派人在严世期家门口挂了一块匾,上书六个大字:“义行严氏之闾”,还免了他家的工役,又免了十年的租税。士谦好施

隋朝时,有一位虔诚的佛教居士,姓李,名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今河北省赵县)人。他从小就没了父亲,等到母亲也去世了以后,他就捐出自己的家宅作了寺院,并立志不去做官。

李士谦继承了祖上巨大的遗产,家中很富裕。可是他的生活,比穷人还要节俭,穿的是布衣旧衫,吃的是粗茶淡饭,心里想的都是如何救济那些无衣无食的穷人。

有一年饥荒,很多同乡无法生活,李士谦就拿出自己家中的数千石谷子,借给就要断粮的穷人。到了第二年,因为还是歉收,上年借谷子的人都无法偿还,就到李士谦的家中去道歉。李士谦招待他们在家中吃了饭,又当众把乡人们借谷子的债券全都烧了,对他们说:“我家中的存谷,本来就是预备救济大家患难用的,并不是想囤积赚钱。现在你们的债务已经了结,希望你们不要再放在心上。”

过了几年,又遇到了大饥荒,李士谦就又拿出大量的家产办理了大规模的施粥,救活的灾民不下一万人。第二年的春天,李士谦又施舍出大批的粮种,分赠给贫困的农民。

李士谦去世时,当地人都痛哭流涕,参加送葬的有上万人。公义变俗

隋朝时,有个辛公义,是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在他做岷州(今甘肃省岷县)刺史时,当地有一个风俗就是害怕病人,假如一个人患了病,全家人都会躲避他,父子之间、夫妻之间互相不看护照料,因此因患病死亡的人很多。辛公义对这种情况感到很担忧,想改变当地这个习俗。于是派遣官员分别到各地去巡行观察,凡是患病的人,都用轿子运来,安置在自己处理政务的大厅里。夏天流行病多,病人有时候多到几百人,厅堂内外都放满了病人。辛公义在大厅内给自己放了一张床,从白天到黑夜,面对病人处理政务,累了就在床上休息,还亲自劝他们吃药进食。自己所得的俸禄,也大多用来为他们请医治病和买药。直到他们病好了,辛公义就把他们的亲人叫来,教育他们一家人应该互相关爱。那些病人的家属们都很惭愧地拜谢他,当地的旧风俗也慢慢改变了。当时,全州的百姓都称呼辛公义为“慈母”。仲淹义田

范仲淹(公元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

范仲淹最喜欢救济穷苦的人们。当宰相时,他把积攒的俸禄拿出来在京城附近买了一千亩好地,称它为“义田”,给贫穷无田地者耕种,给他们饭吃,给他们衣穿。凡是有嫁女儿的、娶媳妇的,或是有亡故的、安葬的种种事情,范仲淹都拿钱贴补他们。范仲淹安排专人管理这件事,一切银钱的收入和支出,都有一定的计划。

有一次,他在苏州买了一处住宅,一位风水先生说这个宅子的风水太好了,后代必出高官。范仲淹心想,既然如此,不如改为学堂,让苏州城百姓的子弟入学,将来众人的子弟都能贤达显贵,岂不是更为有益吗?于是立刻把住宅捐出来,改作了学堂。

范仲淹的行动赢得了后人的敬仰。历代仁人志士纷纷以他为楷模,学习和效法他。雷锋精神

雷锋,湖南省长沙市人,1940年出生。1960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被誉为“毛主席的好战士”。

他热爱集体,关心战友,关心群众,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看成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他把自己省吃俭用积存起来的钱,寄给受灾人民,送给家庭困难的战友。他还经常在节假日和休息时间到部队驻地附近车站为人民服务。

雷锋在日记中写道:“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

1962年8月15日,雷锋在指挥乔安山倒车时不幸被电线杆砸到头部,抢救无效身亡,年仅22岁。

毛泽东同志于1963年3月5日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我国把3月5日定为“雷锋纪念日”,“雷锋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好人明义

郭明义,1958年出生,辽宁省鞍山市人,1982年部队复员到鞍钢矿业公司工作。

从1996年开始担任采场公路管理员以来,他每天都提前2个小时上班,没有休息过一个节假日,15年中,仅义务奉献的工作日,就相当于多干了五年的工作量。

他20年来累计无偿献血6万毫升,是其自身血液的10倍多,至少挽救了75名危重病人的生命。2002年,郭明义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鞍山市第一批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2006年,郭明义成为鞍山市第一批遗体和眼角膜自愿捐献者。

1994年以来,他先后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不仅把工资捐了,还把各级组织给他的奖金、慰问金、奖品、慰问品都捐了……本来家庭生活并不困难,但为了帮助别人,全家人过着清贫的生活。在他不到40平方米的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就连上大学放假回家的女儿也只能住在临时搭的床上。

多年来,郭明义总在努力做着一切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事情,被人们誉为“爱心使者”“雷锋传人”。

2011年9月,郭明义被评为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丛飞助学

丛飞(公元1969—2006),原名张崇,生于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庄台镇的一个贫困家庭,初二被迫辍学回家。但执著的音乐梦想让他不畏艰难四处拜师学艺,最终考上了沈阳音乐学院。1992年,他只身闯荡深圳,凭借出色的男高音成为深圳著名男歌手。

丛飞是一名歌手,也是一名义工。在他37岁的短暂人生中,先后参加了400多场义演,进行了长达11年的慈善资助,直至生命结束。

丛飞常常是收到一笔演出费后,就寄给贫困地区的孩子,而自家的生活却时常捉襟见肘。在他50多平方米的简陋家里,没有任何值钱的家当,衣柜里的衣服都是三五十元的便宜货,唯一有些档次的是他常穿的白色演出服。

他无私捐助的失学儿童和残疾人超过150人,认养孤儿37人,累计捐助金额超过300万元。2003年至2004年间,为了在开学前筹齐助学款,他先后背上了17万元的债务。

为了还清债务,丛飞更加辛苦地四处演出。2005年5月,丛飞被诊断为胃癌晚期,而当时妻子手里连住院需要的1万元钱都拿不出来。2006年4月20日,丛飞不幸病逝,而按他的遗嘱捐献的眼角膜又让6个孩子重见光明。

丛飞被评为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盛兰拾荒

刘盛兰,男,1922年出生,是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一位普通的农民。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想象。平时,他吃的是捡回来的烂菜叶,穿的是自己亲手缝的粗布衣服,住的是破烂不堪的房子……就这样,在17年的时间里,他用自己捡破烂的收入和省吃俭用节省下的钱,总计捐资助学7万多元,先后资助了100多个学生。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

2013年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都来看望他,照顾他。

2014年2月,年过九十的耄耋老人刘盛兰入选“感动中国2013年度十大人物”。阿里育孤

阿里帕·阿力马洪,女,维吾尔族,1939年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河县青河镇居民。

从1963年收养邻居家的3个孤儿开始,阿里帕先后收养了汉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4个民族的10个孤儿。加上自己的9个亲生儿女,她是十九个孩子的妈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