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火灸疗法-中医外治疗法治百病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5 02:34:02

点击下载

作者:赵时碧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雷火灸疗法-中医外治疗法治百病丛书

雷火灸疗法-中医外治疗法治百病丛书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雷火灸疗法/赵时碧主编.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中医外治疗法治百病丛书/陈秀华,陈全新总主编)

ISBN 978-7-117-18811-1

Ⅰ. ①雷… Ⅱ. ①赵… Ⅲ. ①灸法 Ⅳ. ①R245.8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158123号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中医外治疗法治百病丛书雷 火 灸 疗 法

主  编:赵时碧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邮  编:100021E - mail:ipmph@pmph.com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制作时间:2018年1月版 本 号:V1.0格  式:epub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8811-1/R·18812策划编辑:梁兆一责任编辑:李剑光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编 委 会

顾 问 李维衡 张 缙

主 编 赵时碧

主 审 张正明

策 划 朱 辉

编 委 马 麟 朱 辉 张正明 张 丽

    张 强 赵时碧 赵时惠 韩德英作者介绍

雷火灸创始人赵时碧,名老中医,女,1937年出生,现年76岁,重庆市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现任中国重庆赵氏雷火灸传统医药研究所所长,中国针灸学会理事,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赵氏雷火灸第四代传承人。曾任重庆市民营科技委员会副理事长,香港商会理事,香港新闻出版社顾问。

1957年9月,赵时碧到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工作,师从于全国著名骨科医师武术家赵锦才老师,在其指导下已开始运用灸疗治病。1960年,毕业于重庆市中医学校,之后在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骨科进修西医骨科。从事中西医骨科专业50余年,先后任科室负责人、门诊部主任、医务科长、住院部主任等职,1978年,首先研究针刺神经干在中医骨科手术中的麻醉运用,并撰写了“针刺神经干麻醉100例”论文,在全国运动学术会议上进行交流,先后撰写了学术论文20篇左右,在全国学术会议上进行交流与发表,获得重庆市优秀论文数篇。赵时碧在几十年的医疗实践中,把“满招损,谦受益”始终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坚持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她深知“良医不能措其术,百药无所施其功”之理,扎实的医术才是硬道理。退休后,在继承祖传灸疗的基础上,全心致力于祖国传统医学灸疗的研究与应用,在1992年创办重庆赵氏雷火灸传统医药研究所,任所长至今。同时开设重庆赵氏雷火灸门诊部。先后研制发明了棒式悬灸(专利号:91226375.X)和雷火灸及医用雷火灸,并获得3项国家专利,在国际国内获得专业性奖项16项。2007年雷火灸被国家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新增医药服务项目。2012年1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建了中医医疗技术协作组,将雷火灸研究所作为灸疗协作组组长单位,任协作组组长。张缙 国家级专家,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中国针灸代表性传承人赵时碧 中华名医,雷火灸传承人暨创新发明人前 言

中医学浩瀚无垠、博大精深。灸,又是中医学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祖先在与疾病作斗争中首先应用发明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方法独特,操作简便,疗效显著,为保障民众体魄强健、安居乐业立下了汗马功劳,颇受百姓青睐。历代医家在探索中,提出了“药之不到,针之不及,宜灸之”的精辟论述。但由于种种原因,灸疗在医疗阵地上的份额和运用却发生了萎缩,目前在国内国外有关灸疗的著作寥寥无几。现在,如何研究、挖掘、发扬、发展灸疗的理论与实践,总结、提高灸疗与疾病作斗争的操作与范例,让人类的灸疗之花再放异彩,已成了医疗界专家、学者“以天下为己任”的义务了。《雷火灸疗法》在这个终极目标之下撰写问世。但愿《雷火灸疗法》的出版,能对我国雷火灸事业的发展与进步,以及中医雷火灸界对灸疗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起到一些促进作用。

雷火灸有其独有的特点。它是在中西医理论指导下产生的,并以辨证施治为指导,治疗时以解剖学病变部位为主,结合穴位治疗。雷火灸温度可达240℃,功效显著,可代替多种灸的功效而不产生瘢痕,雷火灸成了一种完全非侵入疗法,并且突破了历代灸的治疗范围,如塑身、治青少年眼疾、不育不孕等,对各种疾病治疗的效果均有很大的提高。广泛的使用灸具可节省灸疗医师体力,节约灸的材料,方便灭火,操作简便,无毒副作用,在新的实验中发现,雷火灸还有杀灭癌细胞的功效。《雷火灸疗法》实现了灸的革新理想。本书在撰写过程中,整理、收集了应用雷火灸治疗多种疾病的案例,汇集了雷火灸在全国几十家医院及上百位专家、学者临床应用雷火灸的总结、评价资料,还收集整理了大量的灸法文献资料,从多种角度论述了灸疗法的发展、基础理论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以及各医学专家应用雷火灸治病的总结和探索,为广大中医师和灸疗师进行灸疗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一个探索空间。

为让更多的人民大众的健康受益,应人民卫生出版社的要求,编写出版《雷火灸疗法》一书,以使雷火灸疗法得到更好地推广和普及。广大群众阅读此书后可以增进亲情,夫妻可互相治疗,孙子可帮爷爷、奶奶治病,而且疗效甚佳,节约经济,还可减少频繁就医的烦恼。《雷火灸疗法》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雷火灸的理论基础。介绍灸的起源、发展及种类;雷火灸的产生;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灸与中医基础理论;雷火灸以中西医结合为理论基础;手法创新;灸具革新;雷火灸的特色等内容。

下篇为雷火灸的临床实践。介绍雷火灸的特色、主要治疗疾病等内容:首创雷火灸塑身疗法,美容疗法;女人保卵巢疗法;男人养肾疗法;防癌、延年益寿疗法;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功能;调节造血系统;治疗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骨伤科、五官科、皮肤科、妇科、儿科等疾病及止痛。

雷火灸即是赵氏雷火灸,赵氏雷火灸是产品名称,雷火灸是专利名称。笔者运用其掌握的医学理论和几十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发明了雷火灸,并申请了国家专利,批准为实用新型专利名称“雷火灸”,专利号:ZL94236918.1。又获得实用新型医用雷火灸专利,专利号:ZL200620001637.3。所以书内出现的赵氏雷火灸疗法即是雷火灸疗法。

国家非常重视中医灸疗事业的发展,整理、规范、推广、开放中医医疗技术,2013年3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组建了中医医疗技术协作组雷火灸技术小组,雷火灸发明人赵时碧任组长。技术协作组目前正在开展雷火灸疗法临床病例验证工作。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技术项目“赵氏雷火灸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临床研究”,赵氏雷火灸通过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评审验收,并获得科研成果鉴定,批准向全国及世界推广应用;雷火灸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新增医疗项目。《雷火灸疗法》的出版相信会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赵时碧2013年4月上篇 基 础 篇第一章 灸的起源与发展第一节 灸 的 起 源“灸”就是烧灼或烘烤的意思。灸疗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同疾病进行的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种治疗方法。我国人民在远古时期,掌握了用火的方法,人们在烘烤食物和取暖时,可能偶尔不慎被火烧灼而减轻了某些病痛,如取暖时烘烤腹部,缓解了腹部的寒痛及胀痛等症状,于是大家主动用火烧灼或烘烤治疗更多疾病,这样就产生了灸疗。《灵枢·官能》中有“针所不及,灸之所宜”的记载,就说明了灸的疗效和作用。最初的用灸材料当然是很简单的,比如用树枝等。第二节 灸 的 发 展

在古代,由于在治疗疾病中的显著作用,以及用灸材料的方便易寻,灸疗在当时是非常盛行的,灸的材料以及治疗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用灸的材料发展到一是用某些刺激性中草药物,二是专用燃烧的艾叶或使用其他一些药物作为燃烧的材料。从治疗技术的发展来看,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灸法,早期灸疗的专著《曹氏灸方》(已佚),宋代庄绰有《膏肓腧穴灸法》、闻人耆年有《备急灸方》、西方子有《明堂灸经》,在清代有叶广祚《采艾编》,吴亦鼎《神灸经纶》等历史上有影响的灸疗专著。此外,其他的中医文献中有关灸疗的记载是多不胜数。在宋代还出现了专门施灸的医师。从灸的种类来看,可分为火热灸与非火热灸,在此只谈火热灸。火热灸中又有悬灸与实按灸两种,在明代出现的“雷火神针”就是实按灸,它多用于治疗风湿寒痹、闪挫肿痛疾病,它的治疗方法是点燃后用七层绵纸垫着进行熨灸。这种治疗方法叫实按灸(当然,太乙神针也是其中之一),还有专门的医师和门诊。可见在历史上灸疗是受到相当重视的并得到了发展。第三节 灸 的 意 义

灸的涵义是烧灼和熨烫。

运用燃烧的物质产生的红外线及温热效应做灸疗,称火热灸法。

运用一些能产生刺激性的物质对机体产生的强烈刺激作用来达到灸疗目的。分别作为对疾病预防与治疗的一种外治法。灸的方法可分为直接灸法和非直接灸法。以往应用上述灸法都是在经络和腧穴上施灸治病。赵氏雷火灸的涵义是用燃烧的物质悬灸在人体患病部位及周围相关组织等大面积部位,以悬灸为主,灸至皮肤发红,深部组织发热为度,适当配1~2个腧穴来预防与治疗疾病。第四节 灸的材料及种类一、 灸的材料

在古代灸的材料是以艾为主,因此艾作为灸疗的代名词,在古医书记载有“镵石针艾治其外”的说法。灸的取材种类繁多,如艾绒、桑枝、白芥子、桃枝、灯心草、盐、酒、麻捻、硫黄、黄蜡、毛茛、旱莲草、五味子等。还有许多中草药均可用于灸的原材料,可做成药饼、药捻、药包、药条,还可以用自身发热的物质敷贴在人体表面的方法来做灸疗。现代还增加了多种电疗灸疗仪器,它们都是运用电的作用产生热的能量达到灸疗目的。二、 灸的种类

灸可分为两大类:火热灸和非火热灸。

1. 火热灸

即是把燃烧的物质用以接触皮肤或不接触皮肤的灸疗方法。

2. 非火热灸

是用对皮肤会产生有强烈刺激性的物质,直接放在人体的腧穴或患处进行灸疗的方法。

它们产生的结果有两种:①使皮肤红晕,皮下组织发热即可(燃烧着的物质、刺激皮肤的物质及增温的物质均可);②使皮下组织破坏称为瘢痕灸(所用的材料相同,只是增加用灸时间的问题)。

另外还有一些灸的类型,如温针灸、隔姜灸、隔蒜灸、隔多层布灸或隔多层纸灸(如雷火神针、太乙神针)。第五节 灸的近代情况与振兴一、 灸的近代情况

1949年以后,政府对中医药事业非常重视,专门制定了继承发展中医药的政策,在全国建立了1000多所中医院及多所中医学院,培养了不少新的中医药高级人才,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但近40年来,中医的针、灸发展极不平衡,人们重针不重灸,所以,银针治疗很快普及全国并蜚声世界,为祖国争了光,而早于银针的灸疗技术及应用却处于没落状态。其原因是传统灸使用的材料种类繁多,备用不便,灸疗的方法尺度不易掌握,容易给患者造成痛苦,效果比起近代治疗方法来又不是特别好,现代电子灸疗仪的应用,使传统灸疗更加无用武之地。二、 灸的振兴

灸法是中医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中国几千年治病防病的历程中有不可磨灭的功勋,而且有非常辉煌的历程,我们必须继承、挖掘、发扬光大灸法这一宝贵技术。灸到了需要改革振兴的时代,我们要扬长避短,重建灸的理论思路,改进灸的治疗技术,简化灸的原材料组合,创新灸具,增加灸的治疗功能,方便使用,易于掌握,这是我们灸疗工作者共同奋斗的目标。因为振兴灸的责任已刻不容缓,只要我们在灸的科研上作出新的成绩,国家的政策就会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如赵氏雷火灸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临床研究就已获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科技技术产品称号,并批准向全国及世界推广和应用。第二章 雷火灸对人体各系统的作用第一节 雷火灸与人体的关系

灸在原始社会是人们在偶然中发现火热的物质撞击在人体患病之处,感觉到疼痛部位的疼痛就会减轻。因此原始人自然地运用火或烧热的物质来烧灼自己的疼痛处治病。经过若干年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形成了有专业的灸疗医生,而医家们又创始了阴阳五行、经络学说来指导灸疗的进一步发展。但为了祖国的灸疗更好地发展,我们的灸疗理论指导就不能仅仅局限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中,笔者认为必须了解正常人体解剖学各个系统的正常生理组织功能,雷火灸与它们的作用才能使灸疗得到更加广泛、正确、良好的治疗功能与疗效,所以必须熟悉正常人体解剖各个生理系统。第二节 对人体各系统的作用一、 对人体组织细胞的作用

细胞是生物体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单位,人体各种器官都由相应的细胞组成。细胞的物质基础由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有机物有糖类、脂类、蛋白质、酶、核酸;无机物由水和无机盐组成。细胞由细胞核、细胞质、质膜内凹、中膜体、蛋白质及外边一层细胞膜包裹形成。细胞膜的功能是新陈代谢物质交换最基础的体现,它也允许光和热参与其功能活动。人体各种细胞的形态具有多样性,但每种细胞的形态是固定的。

各种细胞形态的维持靠细胞骨架的作用和受相邻细胞的制约,也与细胞的生理功能有关,例如,具有收缩功能的肌细胞多为柱形或长梭形;起支持保护作用的上皮细胞多为扁平鳞状,或紧密排列呈柱状;而受刺激传导冲动的神经细胞呈星芒形;白细胞呈球形;红细胞成凹形等。此外,细胞的形状也可随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以上各细胞是组织成人体各个器官的基础,是生命的源泉,它们的共同功能均能吐故纳新,完成新陈代谢,维持生命的继续。雷火灸对人体各种细胞的热刺激后,能增加细胞膜的活跃性,可以促进它的新陈代谢,降低细胞质的黏稠度,均会增强细胞的生命活动,以达到促进细胞再生,恢复坏死细胞的生命的目的。二、 对人体肌肉组织的作用

根据肌肉组织构造和功能的不同,可将人体的肌肉分为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三种。

平滑肌主要构成内脏和血管的壁:心肌则构成心壁:骨骼肌是分布于头、颈、躯干和四肢,通常附着于骨,可随人的意志收缩,故又称随意肌。骨骼肌都是由肌腹和肌腱两部分组成。肌的形态多样,可概括地分为长肌、短肌、阔肌和轮匝肌4种。肌的辅助组织还有筋膜,它分深筋膜和浅筋膜,还有滑膜囊和腱鞘。

全身肌肉约有513块,还有覆盖在肌肉上的大面积皮肤。人体的运动神经、末梢神经、皮神经、血管、毛细血管、淋巴、内分泌网络均遍布人体肌群中。雷火灸的热辐射能渗透到各种肌肉组织,包括深筋膜和浅筋膜还有滑膜囊和腱鞘,能够增强肌群内的运动神经、末梢神经、皮神经、血管、毛细血管、淋巴、内分泌等组织的生理功能。三、 对人体血液循环的作用

血液循环系统的基本功能是由心脏舒张收缩作用产生的动力,使人体的血液在全身周而复始的循环,心脏器官起血泵的作用。动脉输送血液离开心脏,到身体各部分并反复分支,最后移行于毛细血管,并引导血液回心。毛细血管连通最小动脉与最小静脉,管壁极薄,具有渗透性,呈网状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器官。根据血液循环途径不同,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是由左心室射出的动脉血进入主动脉,又经动脉各级分支,流向全身各器官的毛细血管,进行气体交换,使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雷火灸的热能量能增强心脏搏动力,增大血流量;加速心脏收缩速度,能够促进人体血液循环的流通速度,供给全身各组织器官新鲜的血液物质;增大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对病变组织的修复起很好的作用;可减少血液中的凝固体,对微循环的畅通和组织细胞的代谢功能起着良好的作用,由于微循环的畅通,就不容易使机体组织内产生阻塞发生病变。对局部组织来讲,促进血液循环,能够消除局部组织内的血液循环障碍物如瘀血,促进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达到病体康复,如损伤后的血肿消失,对骨折后骨痂生长速度的加快等。四、 对人体神经系统的作用

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1. 中枢神经系统

包括位于颅腔内的脑和椎管内的脊髓。两者都含有躯体神经中枢和内脏神经中枢。

2. 周围神经系统

包括与脑连接的脑神经(12对)与脊髓连接的脊神经(31对)。两者都含有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

躯体神经分布到皮肤和运动系统;内脏神经分布到内脏、心血管和腺体(包括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两种神经都有感觉(传入)和运动(传出)纤维,分别由周围向中枢和由中枢向周围传递神经冲动。

神经系统是在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系统,其基本功能如下:①协调人体内部各系统器官的功能活动,保证人体内部的完整统一;②调整人体的功能活动,使之与外界环境相适应;③人类的大脑,特别是大脑皮质进化到非常复杂的程度,它可以在实践中产生高级思维活动。

由于神经系统有以上的生理功能,雷火灸的热辐射刺激作用,通过皮肤肌肉可以在局部起到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兴奋和镇静作用,达到止痛、安眠的作用;通过呼吸各种药物的芳香气息,可以直接刺激大脑中枢神经,而增加脑神经调节全身自主神经系统和运动神经系统的功能,促使内分泌、免疫系统的作用增加;同时药物气息对肺部的刺激能增加肺的呼吸功能,减少肺、气管内黏液程度,增加肺内氧气的供应量,能提高动脉血液质量,对人体的健康起到良好的作用。对神经系统的调节若在兴奋时适用先温灸,时间可较长;神经兴奋处于低下时,适用重刺激,然后用温灸法。灸的部位主要以大脑及脊髓部位为主,对患处疼痛的止痛方法,用温灸法灸患处,配合应用重刺法灸相关的腧穴。用以上的办法均能调节神经的低下与兴奋(松弛与紧张)。五、 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内分泌系统指全身内分泌腺而言,是神经系统以外的另一种重要功能调节系统。内分泌腺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在形态结构上可以独立存在,肉眼可见者,称为内分泌器官,如垂体、松果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和肾上腺等;另一类为分散在其他器官组织中的内分泌细胞团,称为内分泌组织,如胰腺内的胰岛,睾丸内的间质细胞和卵巢内的卵泡细胞及黄体细胞等。其分泌物称为激素,直接进入血液或淋巴,借循环系统运送至全身,主要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或生殖功能等。

雷火灸在局部或在内分泌腺生长的体表位置施灸,均可以刺激内分泌激素的增长。直接在女性卵巢、子宫、输卵管等部位施灸可以使不孕症妇女怀孕生育,这就说明了能使女性睾酮下降,血浆雌二醇呈显著上升,提高女性性激素水平;对男性睾丸或相关的部位施灸,也同样能提高男性性激素,避免阳痿、早泄的发生。此外,还能降低甲状腺素,调节甲状腺生理功能恢复正常,使甲状腺患者的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六、 对五官的作用

1. 眼

眼是一个充满液体的球状物,它有一层柔韧的外表,称为巩膜。角膜是一层透明的薄膜,位于巩膜的前方,允许光线进入眼球。眼为视觉器官,由接受光刺激的眼球及其辅助作用的眼睑、眼外肌、泪器等器官组成。从外至内可分为三层,纤维膜、血管膜、视网膜,眼球内有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均无色透明,与眼角膜一起组成眼球的屈光间质。

了解了眼睛的构造和功能,我们就消除了眼球不能灸的顾虑,雷火灸植物柱燃烧时产生的温热可以被眼球接收,因此采取直接在眼球外施灸,是灸对眼睛的治疗上非常大的进展,因为温热可以直接通过眼球达到眼底动静脉处,使眼部血液循环增加,眼球各晶体组织透明度增加,刺激眼神经兴奋,能更好地调节眼球屈光度,对于治疗近视、远视、干眼症及消除眼部的多种炎症均有良好的疗效。研究通过动物眼部切片实验检查,还发现能减少眼部内的癌细胞。

2. 耳

耳是人体接收声响信息的器官,在头部两侧成对称分布,由外耳和内耳两部分组成。外耳部由皮肤、软骨、外耳门与鼓膜组成;内耳部由中耳(鼓室内有外侧壁和内侧壁、咽鼓管和乳突小房三部)、内耳道、听骨、听神经等构成。雷火灸的热辐射力能直接通过外耳到达内耳,能调节外耳及内耳的血液循环,使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恢复正常,提高听神经的听觉程度,能治疗突发性耳聋;降低听神经的杂音(如耳鸣),能消除内外耳部的炎症(如中耳炎),可预防耳聋的发生。

3. 鼻

鼻是呼吸系统的入口,它由突出于脸部的鼻外部和内部的鼻腔组成。鼻腔把鼻孔和咽喉连接起来,其顶部由颅骨的一部分形成,底部则由分隔口腔与鼻腔的腭形成。鼻腔的入口处有许多起保护作用的鼻毛。鼻腔内存在几十种细菌,所以鼻部常发生多种炎性疾病,如鼻窦炎等。这些炎性病变都发生在鼻腔内部。雷火灸在鼻外部进行施灸时,产生的远近红外线能渗透鼻外部的肌肉和骨组织,对鼻内各种细菌诱发的炎症有显著的疗效。这说明雷火灸能杀死鼻腔内的多种细菌,能治愈鼻腔内的多种炎症。

4. 口腔

口腔是饮食进入的首要器官,是消化系统的起始部分。在口腔内有牙齿、牙龈以及唾液腺的开口,上部有上腭骨及软组织,开口处有上下唇。

口腔内常发生的口腔黏膜溃疡、牙龈红肿发炎均能影响口腔饮食功能,还会发生胃部疾病。雷火灸在口腔外施灸,可以改善口腔内的血液循环,增加白细胞数量和它的吞噬功能,使炎性病变得以控制;口腔血液循环中红细胞的增加可使坏死组织的修复加速。然后再增加对患者五指尖部的灸疗刺激,可以协同治疗口腔内的炎症和痛症,效果非常明显。

5. 咽喉

咽喉是摄入饮食及呼吸空气的必经部位。人体咽喉器官是长形软组织组成的管道,上接口腔与鼻腔,下与食管和气管相连接。人体摄入饮食与呼吸空气,是靠长形软组织组成的通道,不断地收缩运动产生的接纳作用而实现的。

咽喉部经常会发生咽炎和扁桃体炎,许多患者常因急性咽炎或扁桃体急性炎症治疗不当,形成上述部位的慢性炎症,发生咳嗽、咽痛、分泌物不断的慢性疾病,迁延不愈,影响身体健康。雷火灸在咽喉外部施灸,能起很好的治疗的作用,调节血液循环,增强该部的免疫功能,达到治疗慢性炎症的目的。七、 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呼吸系统是人体与外界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之一,是由呼吸道(口腔、鼻腔、气管)和肺两大部分组成,还附属有胸膜组织。肺是由大量的肺泡组成,分左右两部分,右侧部分分上、中、下三叶,左侧部分分上、下两叶。它们由支气管、气管与口腔、鼻腔相接,吸入新鲜空气,在肺泡内与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内进行空气交换。

肺部支气管及肺叶疾病往往使支气管内分泌物黏稠,堵塞气管,发生支气管哮喘、肺泡组织炎症等疾病。用雷火灸在前胸或者后背部支气管部位进行治疗,可以减少和排出支气管内的分泌物,并使分泌物黏稠度降低,治疗这种疾病最好是在夏天,冬天就不容易出现支气管哮喘疾病发作。肺部呼吸了雷火灸的药香气味可以调节肺部呼吸活动功能,对预防肺部疾病的发生起到预防作用。八、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消化系统是人体接纳食物、吸收营养、排泄废物、新陈代谢的重要组织器官。消化系统由口腔至肛门是一条很长的软组织肌肉管道,它包括口腔、咽、食管、胃(贲门、幽门)、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盲肠、结肠、直肠、肛门)等部分组成。消化系统的功能作用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水分和无机盐,排泄出废物残渣。

雷火灸对消化系统的治疗能起着调节消化功能的作用,增强胃肠的蠕动,吸收营养物质,排泄废物,增加肠系膜的血液循环,提高胰腺的分泌能力,增强肝脏与胆囊的生理功能。能治疗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还能治疗胃肠的多种炎性疾病,如慢性胆囊炎和慢性胰腺炎,还有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作用。九、 对骨骼系统的作用

骨骼系统是由规则的长骨、短骨、扁平骨及不规则骨组织组成。颅骨8块、颜面骨14块、舌骨1块、听骨6块、颈椎骨7块、胸椎骨12块、腰椎骨5块(所有椎骨每块之间有椎间盘,盘中央有髓核)、骶椎1块、尾椎1块、上肢骨62块、下肢骨64块、胸骨1块、肋骨24块。人体骨骼共有206块,骨骼系统是支撑人体各种器官的支架,起着维持人体运动、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但是人在各种生活,工作或运动中均会发生意外,造成骨质的伤害,发生骨折,需要新的骨痂生长来愈合骨折,在骨折发生后或术后10天左右,用雷火灸在骨折部位及与骨折处相关的上下或左右部位施行温灸,可以增加患处的血液循环,促进瘀血肿胀消退,增加骨痂生长速度,可以防止及治疗骨不连接的情况。雷火灸的强辐射力还可以穿透骨质,进入骨松质部分,可以激发骨松质的造血功能,延缓骨的退行性病变发生。十、 对淋巴系统的作用

淋巴系统是循环系统的组成部分,为体液回流的辅助装置,由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组成。淋巴管道内含有流动的液体,称为淋巴。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胸腺和扁桃体等,主要具有产生淋巴细胞、过滤淋巴和参加免疫反应等功能。淋巴组织是含有大量淋巴细胞的网状结缔组织,主要分布于消化管及呼吸道等的黏膜处,具有防卫功能。

雷火灸治疗疾病是在人体表面用悬灸法施灸,它产生的远近红外线与热效应能量,对淋巴系统的生理功能有调节作用,可传到人体内的各个生理器官,能抗击病菌、疏通体内循环、增加免疫功能。这些作用在灸疗的过程中会同时产生。也可在淋巴器官,如脾脏、扁桃体、淋巴结等部位进行灸疗,可以消除淋巴结部位的肿大及炎症。十一、 对生殖系统的作用

生殖系统分男生殖器、女生殖器。男生殖器和女生殖器系统是人类生衍繁殖的重要器官,它们的生理组织介绍如下:

1. 男性生殖系统

是由内生殖器和外生殖器两个组织器官形成。内生殖器由生殖腺(睾丸)、输精管(附睾、输精管和尿道)及附属腺(精囊腺、前列腺、尿道球腺)构成。外生殖器由阴茎、阴囊两部分组成,阴茎内有射精管和尿道,阴囊内有睾丸。

雷火灸对男性生殖器官进行直接治疗,能提高男性血浆睾酮及血浆雌二醇,明显提高性激素水平,防止和治疗阳痿、早泄。

2. 女性生殖系统

是由内生殖器与外生殖器两个器官组成。内生殖器由生殖腺(卵巢)、输卵管道(输卵管、子宫、阴道)和附属腺(前庭大腺)等构成。外生殖器是女性外阴部分,由阴道口、小阴唇、大阴唇等部分组成。女性卵巢即是分泌女性激素的器官。成熟的卵细胞从卵巢排出,进入输卵管,受精后移至子宫内膜发育生长,胎儿分娩时经阴道产出。子宫在盆腔内,膀胱和直肠之间,子宫颈下通阴道。

女性乳房在上胸部,分为左右的一对器官,是最大的皮肤腺。女性乳房的功能活动和女性生殖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从青春期开始,女性乳房逐渐发育生长。月经周期会影响乳房的生理状态。怀孕时乳房组织会增长发育得更充分,分娩后是乳腺组织最旺盛的泌乳活动时期。随年龄增大,乳房逐渐萎缩。

雷火灸对女性生殖器的治疗能治疗女性不孕症、输卵管炎、输卵管堵塞、子宫闭塞、子宫移位、阴唇炎症、乳房哺乳期的炎症、乳腺增生,防止乳腺肿瘤的发生。有以上治疗作用是因为雷火灸能调节内分泌系统的激素水平,如使女性睾酮下降,血浆雌二醇上升,促进性激素提高,调节血液循环增加,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内分泌系统的激素水平等。十二、 对泌尿系统的作用

泌尿系统是人体内排泄储存水液的系统,它包括肾、输尿管、膀胱、尿道。

1. 肾

位于腹腔后部,脊柱两旁各有一个肾脏器官,具体位置在第11胸椎至第3腰椎的左右平行线上,肾的中部侧面有凹陷处,称肾门。肾门是肾动脉、肾静脉、肾输尿管、肾神经进出连接部分。肾脏的功能主要是生化尿液,排出代谢产物,对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起重要作用。

2. 输尿管

上接肾盂,下连接膀胱。尿管壁不断产生有节奏性的蠕动,将尿液从肾运输入膀胱内。若发生输尿管结石阻塞,蠕动频率加快,力量加大,会产生输尿管痉挛疼痛,表现为腰部有剧痛感。

3. 膀胱

是储存尿液的平滑肌囊性器官,伸缩性大,其大小、形状、位置以及壁的厚度均随尿液充盈程度、年龄大小和性别差异而有所不同。

4. 尿道

是连接膀胱,排出尿液的通道。男性的尿道较长,女性的尿道较短。尿道若发炎,就会产生排尿不尽,尿急、尿痛。

雷火灸对肾的治疗可以使肾功能增加,还可以明显提高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防止肾功能的减退而发生肾脏的多种疾病,如肾功能减退、肾水肿,对膀胱部位的直接治疗,可以治疗膀胱炎、尿潴留等疾病。第三章 灸与中医基础理论第一节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代医家们的一种以物质作比喻的唯物观和朴实的辩证法。他们认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物质是构成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以它们的相生相克,互相制约的循环关系,形成了五行学说,如果五行之间的关系失去了相生相克的平衡状态,就会产生变故失调,如果在人体的相属器官发生了某部位的失调,就认为人体的所属脏腑发生病变。还认为整个物质世界是阴阳两种相对抗的物质力量互相推移、转换、平衡与发展,形成的阴阳学说,如不平衡,则会产生障碍变故。用以上的两种思维观念,运用在中医学的辨证理论基础上。

1. 五行学说(1) 相生:

即相互资生和助长。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依次资生,循环无限(图3-1)。图3-1 五行相生图(2) 相克:

即相互制约和克制。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也是循环无静止的(图3-2)。(3) 相乘:

是指正常的相生相克失去了制约之间的平衡,产生的异常相克现象,即是相克过盛(图3-3)。(4) 相侮:

是说相生过盛,反侮相生者,也是属于相生相克失去了正常的循环,生者成了弱者(图3-3)。(5) 五行学说与五脏的关系:

金属肺,水属肾,木属肝,火属心,土属脾。图3-2 五行相克图图3-3 五行相乘、相侮图

2. 阴阳学说

即认为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如方位的上与下,左与右;一天的白昼与黑夜,气候的炎热与寒冷,天气的晴天与阴雨;运动形式的活动与静止;物质存在的状态与功能等。由于阴阳两方面的运动变化,构成了一切事物,并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变化。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古医家把这些阴阳的对立、平衡之间的统一与失调,运用在人体正常与病变之间的辨证理论基础上。如人体前为阴,后为阳;上体部位为阳,下体部位为阴;血为阴,气为阳;脏腑内为阴,体表外为阳。以脏腑而言,六腑属阳,五脏属阴。五脏之中又分阴阳,即心、肺属阳,肝、脾、肾属阴。具体到每一脏腑,又有阴阳之分,如心阴、心阳,肾阴、肾阳等。人体的各个器官的阴阳所属可以此类推。如发生了相对器官的阴阳失调,说明了人体相应器官有了疾病。

3. 雷火灸与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贯穿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并指导各科临床诊断和治疗。它也指导雷火灸如何调节阴阳平衡的统一,指导雷火灸的治疗,调节五行相生相克的失调,同时也可以平衡阴阳的失调。第二节 气、血、津液与瘀血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气即是指人的生理功能物质,血、津液是构成脏腑器官的基础物质,瘀血是气、血、津液产生病理变化的产物。一、 气

在中医学概念中认为气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 元气

总称运动着的物质,是人体器官主要的布施功能物质。它可以分为体内流动着的富有营养的精微物质,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还指人体脏腑器官的各种功能作用,这两种气互为推动作用,它们的来源秉承于父母,为先天之气;还有后天之气,来源于水谷、精微。元气充沛,人的精神饱满,四肢活动灵活;元气不足,就会产生精神萎靡、少言寡语、行动迟缓。

2. 宗气

是由口、鼻、气管呼吸入肺的清气及胃肠吸收的水谷、精微产生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它们贮于胸中以推动脏腑运输水谷、精微及营养物质,贯注于血脉,滋养四肢百骸,还有助于肺呼吸功能的作用。

3. 营气

是指脾胃转化的水谷、精微产生的精华之液,起营养各器官的作用。营气主要是贯注于脉管,由血液经心肺布施全身各个器官产生滋养作用,《灵枢·邪客》曰:“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

4. 卫气

即有保卫机体的能量。卫气来源于水谷、精微之气化生,而且是指身体的阳气。其功能为保护机体,防御外邪侵入,温煦、滋养皮毛,排泄汗液。卫气充足,则体轻身盈;卫气弱,则畏寒、体重。二、 血

分清血与浊血,清血来源于水谷,是经过脾胃化生的精微,衍生灌注到脉管内的营养精液;浊血是由机体各个器官与组织吸收了脉管中的营养物质,而重新灌入脉管中的液体。血液也是人体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若血液充足才能精力充沛,神志清晰,目视远注;若血气不旺,易于疲劳,头昏眼花,精神不足。《素问·五脏生成》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三、 津液

是指人体内各种正常液体,津是液体中清澈的部分,液是指液体中浑浊的部分,两者不可分离,形成一体,可互相衍变,还可参与血液的组成。它们都来源于水谷、饮食之精微气化而成。津液还包括胃液、肠液、唾液、汗液、四肢关节部分的润滑液。若脾胃功能正常,气化衍生的津液充足,则脏腑的各种生理功能,肢体的运动,汗液的排泄都会正常的运行。四、 瘀血

瘀血的产生分内因和外因,内因之一是气不能摄血,血液滞涩于机体某部,为正气不足而产生;内因之二阳气过盛,致使大、小脉管破裂,血液溢出脉管外,滞留于脏腑或机体组织内。外因是因为外力撞击人体时,出现气阻、气滞部分的脉管内的血液就失去了卫气的保护与推动作用,成为血管内瘀血,该处血管如破裂,血液会溢出脉管,形成瘀血。中医基础理论中说“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则说明了瘀血产生的病理关系。不论内伤或外伤均可造成瘀血。第三节 脏 腑 学 说

中医的脏腑学说是对人体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学说的研究。即是脏腑学说不单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它还包括人体各个系统的生理学和病理学的概念。

脏腑包括五脏与六腑。五脏为心(包括心包络)、肝、脾、肺、肾,六腑为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脏与腑是根据它们的生理功能特点而区别的。五脏贮藏精、气、血和津液,六腑则有主管食物受纳、消化、吸收、运转和排泄的生理功能。所以脏以贮为主,腑以输导运转为主。

五脏六腑之外,还有“奇恒之腑”,包括脑、脉、骨、髓、胆、女子胞。它们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均与脏腑关系极为密切,在人体组织发生病理变化时,与相关的五脏六腑均有实质上的联系。一、 五脏

1. 心

心位于人体胸部稍偏左的位置,心被心包络包裹,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神志,其华在面,开窍在舌,体位在舌尖。与小肠为表里。(1) 心主血脉:是指心能产生搏动,推动血管内血液的运输作用。《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经脉、络脉、孙脉是运送血液的通道,只要心气充足,心搏动正常,全身的血液流动会正常的通行,人体的各个器官就会正常,其华表现在我们的面部红润、光泽。如果心气不足,会影响全身的血液正常流通,经脉、络脉、孙脉在某部分发生了生理功能障碍,就会产生局部的血液流通障碍,面色发黄,精神萎靡。(2) 心主神志:神志,即是指的精神与思维活动。精神饱满、思维敏捷,中医学上认为与脏腑学说的脏腑功能有关,尤其是与心的功能有关,人体的精神状态与思维活动与血液物质的供应充足与否有密切的物质关系。如果心气充盈,血液供应流通正常,各脏腑得以滋润,人体的精神则充沛,神志则清晰,思考问题则敏捷。相反,如果心血不足,则会导致精神状态不佳,出现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等状态,人则会呈现精神状态萎靡,神志则迟钝,思维能力减弱。(3) 心包络:是心脏的外围组织,有保护心脏和滋养心脏的作用,如果心包络产生了疾病,则会导致心肌和心脏功能的失调、病变。正如《灵枢·邪客》说:“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如温邪侵入心包就会出现舌尖赤红、神昏谵语、心神失常的症状。如果痰湿侵入心包就会发生意识混乱、神志模糊、手脚发凉的症状,这就说明了心包络产生的疾病症状与心主血、心主神志的功能相关。

2. 肝

位于右胸下部前肋沿内,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有疏泄、藏血、主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与胆相表里。(1) 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循环血量的功能。这种功能的体现是指它有随人体运动量加大及人在静止状态和睡眠状态有自动增大或减少血液流量的作用,如人在劳动时,肝脏就会调节血流量的增多而支持劳动的付出;人在静坐或休息时,多余的血液就会自动贮藏在肝脏内,所以有肝藏血之说。这种调节功能与人体气的运行有关系,故在中医学说内曰“气行则血行”也。(2) 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展、生发气机的生理功能。肝的气机调畅,表现在肝脏功能的正常,若气机不调,肝的升降疏畅功能就受障碍,发生病患,影响肝的功能。中医学在长期临床实践观察中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与情志状态会影响到肝的舒畅与生发功能。若肝气不疏,常见胸闷胀满、忧郁不乐、失眠、沉闷、月经不调;若肝气过旺,会产生烦躁易怒、失眠多梦、头晕目眩、耳鸣等症状,这些都跟人的情志和过分劳累有关。(3) 在饮食消化方面:如果过饱或者过饥会影响肝正常疏泄气机的功能,这说明了消化不良或脾气功能的减退,会影响到肝的疏泄功能畅通,亦即胃气侵犯了肝气。(4) 肝主筋:是指全身的筋膜与肌腱需肝血的滋养,阴血供给充足,手足肌腱灵活有力,所以肝主筋,“其华在爪”是也。(5) 肝开窍于目:五脏六腑的精华之气皆上注于目,因此目能视与否与五脏六腑功能的正常与否有关。但肝脏主要是藏血的,目得血的滋养而能视是其主要关系。若肝血不足,则两目干涩,或视物不清,甚则夜盲;肝经风热,则可发生目赤肿痛。

3. 脾

位于左胸肋下沿,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运化、统血、主肌肉及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与胃相表里。(1) 运化水谷精气:是指脾具有消化、吸收和运输营养物质的作用。脾的精气健运,则消化、吸收功能旺盛。反之,若脾的精气不健运,则会产生消化、吸收功能不良,就会出现腹胀、腹痛、腹泻、消瘦、营养不良等症状出现。(2) 脾统血:是指脾气有统摄血液,使其不致溢出脉外的作用。如脾气虚衰,失去统摄之气,则血离脉道,出现各种出血病症。如机体经常出现青紫色瘀斑、血崩等脾不统血的症状,也就是脾气不能摄血的结果。(3) 脾主肌肉、四肢:是指脾有运化水谷精微以营养肌肉和四肢百骸的作用。脾气健运,营养就会充足,肌肉就会健壮丰满。因此脾的运化功能是否正常,会关联到人体肌肉的健壮与衰萎,即《素问·痿论》曰“脾主身之肌肉”是也。(4) 开窍于口:是指人的饮食通过口的味觉与脾的运化功能有联系。口的味觉功能正常,饮食吞纳,口味即开,表示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反之,如果出现不欲进食,口腻无味,则表示脾的运化功能失调。故曰:“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4. 肺

位于胸上部,肺有五叶,华盖于内脏之上,有气管上连接咽喉部,开窍于鼻。它的生理功能是主呼吸,统一身之气,宣发与肃降,统领水道,主皮毛。与大肠相表里。(1) 肺主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肺主呼吸之气;二是指肺主一身之气。呼吸之气是指肺接纳自然界中清新的空气,呼出人体内的废气,这样使人体内外之气不断得到交换,使新鲜的、有营养成分的气贯注于全身器官与机体。若肺的呼吸产生了障碍或失调就会影响肺吐故纳新的功效。(2) 主宣发与肃降:是指肺有布施气血津液至全身脏腑及外部肌肉皮毛的功能,若废气不能宣发而壅滞就会出现咳嗽、吐痰、胸闷、鼻阻、流清涕等症状。肃降是指肺有下降清肃之功能。因肺居上焦,其气肃降则为肺气顺;其气上逆,则肺气闭塞,不能肃降,就会发生胸闷气紧、咳嗽、喘息等症状。宣发与肃降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如果它们发生失调,就会互为因果地产生矛盾或病变。(3) 主皮毛,通理全身水道:皮毛是指一身之表面,包括皮肤、汗腺、汗毛、头发等部分。肺主皮毛是指肺的布施功能直接与以上各组织有密切的联系。肺通过它的宣发作用可以把带有营养的物质布施给皮肤、汗腺、汗毛、头发等组织以滋养它们,产生卫气,抵御外寒,舒张收缩皮肤与毛孔,以此输送水谷精微,滋养毛发。如外邪侵犯皮肤,皮肤立即产生反应,感觉寒战,肺部也立即产生病理变化反应,会出现咳嗽,恶寒发热,鼻塞声重,曰“肺主皮毛”是也。

通理水道是指肺部将水液布施到全身各个部分,直达肌肉皮肤,有代谢与调节功能。这一功能是通过肺气宣发和肃降的作用来完成的。多余的水液转归肾脏,其余的水液通过肃降从尿液、大便、汗腺、肺部呼出。故有肺为水之上源之称。(4) 鼻为肺窍:是指肺开窍于鼻,肺有气管,直接与鼻的呼吸通道相通,鼻腔内有嗅觉器官,鼻部能呼吸,嗅觉才能产生作用,均与肺的宣发功能有关,肺部宣发正常,则鼻腔通畅、嗅觉灵敏。若寒邪侵犯鼻部或温邪侵入肺部,多为鼻呼吸道传入,所以鼻是肺部的开窍处。

5. 肾

在腰部,两侧各一。肾有藏精、主水、纳气、生髓、主骨等功能,肾是水脏,主津液,开窍于耳和二阴。与膀胱相表里。(1) 藏精:是指肾有储存精液、产生精液及生殖的功能。精是构成人体的基础物质,也是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能源,它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之精华,由脾胃化生而来。故《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夫精者,身之本也。”精藏于肾,产生肾气,肾气盛与衰,关系到人体格的强壮,生殖繁衍。即是说肾气盛,体魄健壮,骨骼发达,生殖能力强;反之,肾气衰,体弱多病,生殖能力弱。在阴阳学说中认为精属阴,肾气属阳,精与肾气相协调,肾的功能就正常。如果肾精滋养失调,就会发生精少肾衰,腰膝酸软无力,目眩健忘,称为肾阴虚;若肾气过旺,会发生潮热、盗汗,头晕耳鸣,称为肾阳上亢;若肾气不足,男子易产生早泄、阳痿。所以肾功能正常与否和人的生长发育有密切的关系。(2) 主水:人体内的水液主要靠肾气调节和输布。水液经过胃纳,脾的转运,肺的肃降,归纳于肾,清澈之水液由肾升华于肺部,由肺施布全身内外脏腑。浊液下由膀胱排出,水液的输布与胃、脾、小肠、肺、膀胱、三焦等脏腑有关,但都靠肾气的温化推动作用。(3) 纳气:肾主纳气是指肾有帮助肺呼吸的作用。若肾气充足,呼吸就均匀正常;若肾气弱,呼吸就会产生呼多吸少,喘息等病症。(4) 主骨、生髓:肾藏精,有供给骨生长的功能,同时还有生长骨髓的作用,骨髓在骨之中,骨强则髓相应而滋生,肾纳精旺,生骨养髓,骨骼坚固也。二、 六腑

1. 胆

依附在肝上,胆囊内藏胆汁(精液),故称胆为“中精之府”。胆汁来源于肝脏分泌的精液,胆汁进入肠中,起着帮助消化食物的作用。胆液味苦,色黄绿。胆病会出现口苦,呕吐物苦涩,胃不能纳食,胃上部疼痛难忍,严重时还会出现高热等症状。

2. 胃

位于膈下,居上腹中部,上连食管,下接小肠、大肠,直到肛门。胃受纳食物与水液,故称“水谷之海”。水谷通过胃液的腐熟、温化与消磨,排入肠道,其精华在小肠内被吸收,转运至脾脏,脾输布全身。胃消化良好,脾转输功能正常,则身安气和,若有其他疾病,治愈也顺;反之,消化不良,有病治愈也慢。

3. 小肠

上连接于胃,其主要功能是受物化物,接受经过胃腐熟磨化的水谷,把它分成精华与糟粕两部分,水谷精华之部分转运至脾脏,水谷糟粕之部分排入大肠,水浊液分运至膀胱。若小肠功能失调也会影响小便的异常。

4. 大肠

小肠下通阑门,接大肠,下端为肛门。大肠是接受小肠排下的浊物,吸收、排出多余的水分,转化为粪便,由肛门排出。若大肠燥化水分的功能失调,则会出现肠鸣、便溏、腹泻;排水过盛时,津液耗伤,则会出现便闭。

5. 膀胱

位于下腹中部,是人体贮藏排泄水液的主要器官,有贮藏和排泄尿液的代谢功能,若膀胱病变有湿热,会出现尿急尿频、疼痛;若膀胱气化能力弱,会出现尿多、遗尿。

6. 三焦

是人体胸腹部中,脏腑及包括之间联系的筋膜部分,分上、中、下焦,总称三焦。三焦也即是包括脏腑各部的功能作用和病理变化。上焦是指肺和心脏,它们有布施精液的作用,把这种作用形容成自然界中的雾露,可以滋润万物生长;中焦主要是指脾胃,有纳食、消化、转运、生化精微的功能;下焦主要指肾、肠道与膀胱,有转运水液与排泄粪便的功能。所以有“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之称。第四节 腧  穴一、 腧穴的起源与发展

人体体表的腧穴,是人类在长时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发现的。原始人类群居洞穴野外,产生了肢体疼痛,用按、拿、揉、捶打、火烤、火灼等会减轻身体疼痛感觉,随着人类的进步,手揉、捶、打、火烤不及艾灼熏灸。针刺与艾灸的发明及运用,是人类在医疗上一大飞跃性的进展,将原始的医疗手段向针灸医学方面进展,也促使了腧穴的形成。

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是中国针灸学的奠基之作。在漫长的医疗实践中,“以痛为输”的腧穴雏形朝定穴定位定向定名的方向研究,逐渐发现腧穴,随之研究出经络与全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经络途径,如此而知腧穴的种类和归经,在《内经》中已奠定了医学基础。腧穴专论的第一部书为《明堂孔穴》,但该书已散佚,晋代时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记载有人体经穴学的巨著。二、 腧穴的概念

腧穴是人体与脏腑器官和有关部位相联系的特殊敏感区域,它从属于经络途径上,具有输注气血、反映疾病和感受、传递信息的特殊属性。是针灸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专门的课程,是灸疗医学工作者必学之课。

腧穴又称孔穴、气穴、气府、骨空、穴道、穴位。《内经》中又称它为“输”、“空”、“节”、“会”、“气”、“孔”等。腧是脏腑之气积聚于胸腹,而输运于其他人体组织部位之意义。穴是空隙凹陷的意思,说明它多位于肌肉腠理和骨节空隙凹陷处。起到连接经络,兴奋经络传导于脏腑,产生卫气,输布脏腑营卫气血的作用。

腧穴不但在生理上可以使经络气血输布于全身器官及体表,还是疾病在体表的反应处,包括局部或全身的自发性疼痛,或用检查的方法发现的皮肤色泽异常,压痛及过敏性疼痛,这种反应说明腧穴有诊断上的意义,更是灸疗熏考的治疗处。三、 腧穴的命名

腧穴的命名奠定了经络学说的基础,是针灸腧穴中重要组成部分。对腧穴命名的探讨和掌握腧穴的位置、功能及特点都十分必要,十四经络的腧穴都具有各经络腧穴的一定位置及名称。腧穴的命名多数利用自然类属、物象类属、人体类属以及其他属象给以意义上的、印象性的、属象性的对应命名。

1. 自然类

如利用天文、地理、山丘构成的形象与物质作为腧穴选用名称或功效。(1) 天文:如星、晨、日、月等,例如,上星、天枢、天冲、太白、太乙、日月等,利用天象命名的有风、云、天、气等,如丰隆(意打雷)、列缺(如闪电)、翳风(如风)、云门(如浮云开)、天容、气冲等。(2) 地理:结合地理属象形,利用自然地形名称与腧穴部位的形象和生理功能作用而命名。以地理形态取名的山陵、丘墟之形态与穴位相似的如承山、大陵、梁丘、丘墟等;以五谷和水的储存在自然界形成的形式命名,如前谷、水泉、天池、少海、曲泽等命名。

2. 物象类

以动物形态、植物形状、建筑物格式形态命名腧穴的部位。如动物形态有鱼际、伏兔、鹤顶;以植物状态如攒竹等;以建筑物格式和形态与功能特性命名的有门、房、窗、车库、井等,如风市、手三里、水道等。

3. 人体类

以解剖、意义、功能、五脏六腑、生理、治疗命名的。解剖如腕骨、大椎、曲骨、上腕、脊中、耳门、乳根、气海、血海、承浆、听宫、神道、魄户、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胆俞等;水道、光明、睛明、风门、迎香、环跳等。

4. 其他

以阴阳譬喻解剖特点,以经络气血的流注,以数字命名,用距离命名的腧穴,如阴谷、阳溪、委阳、阳池等;如气冲、太冲、人迎、会阳、合谷等;如二间、十宣、百会等;如内庭、外陵、下关、足三里等。四、 腧穴的分类

经过历代医家临床实践,积累的丰富经验,目前大致把腧穴分成四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新穴(不断发现的新穴)。

1. 十四经穴

即是分布在十二正经和任、督二脉上的各个腧穴,共计361个穴位,十二经脉的腧穴,分布在躯干与四肢,是对称的双穴,任脉和督脉的腧穴是分布在前后正中线的单穴。十四经穴中的腧穴是经过临床实践逐渐归纳在各个经络上定位定名的。

2. 奇穴

是指在十二经腧穴以外的经穴,有明确的位置,但无一定的腧穴名称。这些穴位对一些疾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称为“经外奇穴”。如在头部的太阳穴对治疗头痛有作用,腰部的腰眼穴治疗腰痛病等。经外奇穴的分布没有集中,而它与经络系统仍关系密切,如丹田是分布在任脉循行线上的,如印堂是分布在督脉的循行线上的。从历代以来经络系统上的腧穴是逐渐归系形成十四经络的。

3. 阿是穴

阿是穴是以痛点或压痛点为穴位,对痛点和压痛点进行治疗的部位,古代又叫“以痛为输”。这是十四经腧穴和经外奇穴的补充治疗点,没有一定的数字来表示和统计。

4. 新穴

是近代广大灸疗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的一些新的、效果良好的、对某些疾病有特殊效果的穴位。如治疗阑尾炎的阑尾穴、治疗哮喘的定喘穴等。而新的穴位不断报道,出现了一些治病穴位相同,但名称不同的穴位,还在继续验证,统一名称后才有归经的可能。五、 腧穴的定位方法

腧穴的定位对治疗产生效果有相当重要的关系,因此历代灸疗工作者对穴位的分布与了解它的准确性都比较重视,所以制定了一些找准穴位的方法,有骨度折量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手指同身寸法、简易取穴法四种。

1. 骨度折量定位法

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又称骨度分寸法、折骨定穴法。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灵枢·骨度》,撰写的内容就是将人体各部分用规定的分寸进行分析的方法以作为量度取穴的准则,也就是说不论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均可以这个标准测量。量度分寸法经历代医家补充修改,已成为临床医生腧穴定位的基本准则。

2.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是以体表的各种解剖标志取定腧穴,这种方法也是临床治疗中常用的腧穴定位基本方法之一。可分以下两种:(1) 固定标志:是指人体各种固定而不移动的标志,如毛发、五官、肚脐、乳头、指甲以及各种突起和凹陷部,这些是人体固定不移的自然标志,它有利于腧穴的定位,如两眉之间的中线取印堂穴,眼内侧角与鼻骨之间取睛明穴。(2) 动作标志:是指采取一定的动作姿势才能出现的标志,如握拳于掌横纹头取后溪等。

3. 手指同身寸量度法

一般指用患者的手指测量的方法,分为以下三种:(1) 中指同身寸法:是以患者中指屈曲时,指骨第二节的长度作为一同身寸。四肢以长度为量法取穴,躯干以横度为量法取穴。(2) 拇指同身寸量法:是以患者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四肢以直寸为量法取穴。(3) 横指同身寸:是患者将2~5指并拢,以中指第二指间关节横行线为准,四指横量为3寸计数。

4. 姿势简易取穴法

临床上常用的取穴简易法,如两耳尖直上头顶取百会穴,两手虎口相交叉取列缺穴,两手垂直于身侧中指尖端取风市穴等。

根据经络循行途径,十四经的取穴方法均可采用以上的取穴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