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5 02:30:20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试读:

2010年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学校教育

2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3教育目的

4义务教育

5课程目标

6新教育运动

二、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教育的功能。

2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3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和历史影响。

4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模式。

三、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1论述学习教育学的价值和意义。

2论述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

3解读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及其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实,对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进行对比分析。

4举例说明影响学习迁移的条件,以及在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2010年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部分详解

一、名词解释(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学校教育

答: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主要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的特点为:有固定的场所、专门的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学生,有一定的培养目标、管理制度和规定的教学内容。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由非专门教育机构逐渐演变为培养人的主要场所。学校按水平可分为初等学校、中等学校、高等学校;按性质可分为普通学校、职业学校和各种专门学校。学校教育含有目的、内容、制度、方法等方面的因素,又有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的层次,它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整体系统。构成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因素有三个: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学校教育活动通常是在教育者主导下,掌握教育目的,采用教学手段,创设必要的教学环境,调控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2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答: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它的基本内容包括:①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②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③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④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3教育目的

答: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各级各类的学校无论具体培养社会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历史上教育思想家对教育目的有不同论述,大致可分两类:一是从社会的需要来认定教育目的,是为社会本位论;二是从个体发展来确定教育目的,是为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的意义,决定了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无一不受教育目的的制约。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4义务教育

答:义务教育是指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义务教育是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教育;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受法律约束的教育。义务教育需要符合三个原则:首先是社会公平原则,当前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是人人必须接受的义务教育,是法定的免费教育,同时也是人人应享受的权利,是国家对公民应尽的义务,是全民的平等教育;其次是社会经济效益原则,这是指社会宏观经济效益;最后是社会政治稳定原则,义务教育从政治上看是全民公民教育,即全民政治教育、全民道德教育和全民法制教育。

5课程目标

答:课程目标是有关某门教学科目或某项教学活动所要完成的任务的指标体系。一般来说,课程目标包括技能、知识、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课程目标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只有在明确提出教育的总目的之后,课程目标才可能清晰化,才可能对整个课程的制定和实施起到应有的作用。

6新教育运动

答:新教育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兴起的教育革新运动。以反对传统教育、提倡发展儿童自由个性与活动能力为特征。初期以建立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学校作为新教育的实验室为其特征。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教育实践不断推广的基础上,新教育理论进一步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学校运动逐步走向衰落。开始于英国,以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初期代表人有英国教育家雷迪、德国教育家利茨和法国教育家德莫林等人。进入20世纪,新教育的著名代表人物有爱伦·凯、德可乐利、罗素、怀特海和沛西·能等人。新学校为现代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模式。新学校运动中形成的思想和开展的实践,构成20世纪西方教育发展的重要起点。

二、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教育的功能。

答:教育的功能包括以下几方面:(1)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为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其具体表现在:

①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

一方面,普通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潜能;另一方面,职业和专业教育直接生产劳动能力,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的支持。现代教育通过人的素质的提高和专门劳动力的培养,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②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再生产新的科学技术。二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人类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结晶,是人类不断积累、继承和创造的结果。(2)教育的政治功能

①教育通过培养具有一定政治态度、思想意识的人,在维护和巩固一定的政治制度中发挥积极作用;

②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政治素质,影响着社会风俗、道德风尚和思想潮流。(3)教育的文化功能

①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教育传递着文化,它使新一代能迅捷、经济、高效地占有人类创造的精神文化财富的精华,迅速成长为具有摄取、鉴赏、创造文化的“文化人”。与此同时,教育将人类的精神文化财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这样,人类的精神财富便找到了最安全且具有再生功能的“保险库”,教育也就具有了保存文化的功能。

②传播-丰富文化的功能

文化的传播,一般指某一社会文化共同体的文化向另一社会文化共同体的传输过程,是单向的。文化的交流,则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化共同体的相互传播,是双向的或多向的。文化的交流对于双方都是自我超越的过程,都是向自身灌注生命力和新鲜血液的过程。教育作为传播、交流文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也就具有了丰富文化的功能。教育使人学会更好地进行交流,并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吸取益处。在文化交流与教育之间,存在着一种日益发展的相互补足的关系。

③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所谓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是指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社会文化的糟粕必须摒弃,精华则有待发扬。

④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教育是文化结构中的一个能动的要素。教育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虽然不像传递-保存、传播-丰富、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那样直接,但是它却能立足上述功能,创造并更新文化。(4)教育的科技功能

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发展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是通过现代教育实现的。现代教育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关系,教育的科技功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①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科学知识的生产是直接创造新科学的过程,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则是将科学生产的主要产品经过合理的加工和编排,传授给更多的人,尤其是传授给新一代人,使他们能充分地掌握前人创造的科学成果,为科学知识再生产打下基础。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有多种途径,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

②教育具有使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的中介作用

现代教育具有使科学变为技术的作用。现代职业技术学校和工艺学是使科学变为技术,变为直接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和工艺学,可以使手工工具转化为机器,完善生产工具,发展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社会生产力。

③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早先,科学研究只是少数人的智力游戏活动,是为了好奇心的满足。17、18世纪以后,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出现了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这被称为“科学的体制化”。它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④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教育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从事着直接的科研工作,这在高校里尤为突出。

⑤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上应用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科学技术的成果。比如多媒体技术、电脑软件技术在教育上的广泛运用,对推进相关科学和技术的研究有直接作用。(5)教育的人口功能

①教育可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

②教育可提高人口素质,是改变人口质量的手段之一;

③教育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2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答:(1)孔子的教育思想

①关于教育的作用和地位

a.教育和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的关系。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认为通过文化教育工作把孝悌的风气传播开来,就会影响政治(《论语·为政》)。又提出“庶、富、教”(《子路》),“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及“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为政》),认为教育比政令刑律更加重要和有效。

b.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礼记·中庸》);“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季氏》)等,肯定了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决定作用。

②关于教育对象

孔子极力主张扩大教育的对象,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使那些愿意学习而在经济条件和时间上又允许的人,不论贫富贵贱及“国别”,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术的格局,使教育活动扩展到了民间,适应了“士”阶层的兴起,文化下移的历史潮流,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

③关于教育目的

孔子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的主张。

④关于教育内容

孔子重视思想品质和伦理道德教育。“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在有关道德伦理教育的科目中,孔子最重视诗、礼、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强调教育要使学生认识社会,熟悉人事,了解人生,而不应把天命鬼神之类的东西放在教育内容之中。但孔子忽视自然知识的传授,鄙视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⑤关于教学思想

a.因材施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对学生要有深刻全面的了解,准确地掌握学生的特点,使教育和教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个性特点。

b.启发诱导。主要解决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矛盾,“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教学前务必先让学生认真思考,已经思考相当时间但还想不通,然后可以去启发他,虽经思考并已有所领会,但未能以适当的言词表达出来,此时可以去开导他。

c.学思并重。主要解决学习与思考,或掌握知识与发展思维的矛盾,“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求学思结合,两者并重而不偏。

d.由博返约。主要解决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的矛盾,或者解决知识的广博与专一的矛盾,“一以贯之”、“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要求以简驭繁,触类旁通。

⑥关于道德教育思想

a.立志乐道。立志就是要确立人生的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解决前进的动力。“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卫灵公》);“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关键是教育学生正确处理远大理想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政治理想与物质享受的关系。“无欲速,无见小利”(《子路》);“小不忍,则乱大谋”,“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b.自省自克。道德教育贵在培养道德自觉。“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卫灵公》);“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克己复礼为仁”(《颜渊》)。

c.身体力行。知行统一,言行一致。“敏于事而慎于言”(《学而》);“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言必信,行必果”(《子路》);“听其言而观其行”(《公冶长》);“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

d.改过迁善。发扬优点、长处和克服缺点、错误往往是相辅相成的,关键在于对待缺点、错误的态度。“小人之过也必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过则无惮改”(《学而》);“不贰过”(《雍也》)。

⑦关于教师的论述

a.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每事问”(《八佾》);“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学无“常师”(《子张》);“三人行必有我师”(《述而》)。子贡说:“教不倦,仁也”(《孟子·公孙丑上》);在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在陈“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史记·孔子世家》)。

b.热爱学生,对学生无私无隐。“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宪问》);“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尤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述而》);“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子罕》)。

c.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2)孔子教育思想的历史影响

①积极意义

a.在教育的作用上,肯定了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巨大意义,顺应并且推动了人们思想解放的历史潮流,具有极大的进步性,尤其是对教育的极大发展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思想理论根据。

b.有教无类的主张,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的对象,顺应了社会历史进步潮流,符合教育事业发展的趋势。

c.强调做官和学习相结合,提倡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有很大的进步性。教育内容上重视思想道德教育、重视教育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排除天命鬼神等迷信内容。

d.孔子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成功的教学实践,为以后的教育提供了借鉴,着重论述了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许多带规律性的内容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②消极意义

a.孔子过分抬高了教育的地位,夸大了教育的作用,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在分析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时还为传统观念保留着余地,没有抛弃上智下愚的老调。

b.孔子的“有教无类”也并不是主张人人平等地受教育,他依然认为下等民众不必受教育,或不能受同等的教育,仍然坚持教育的等级观念。

c.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道德教育思想实际上是从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立场出发的,本质上是为了造就不犯上作乱的顺民。教育内容的论述也是有严重缺陷的,一是忽视自然知识的传授,二是鄙视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3简述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和历史影响。

答: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表现出人文主义的特征。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了不同于中世纪教育思想体系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即人文主义教育。(1)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人文主义教育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色,但在基本特征上有共同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人本主义。人文教育思想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这种后天的力量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这些都表现出人本主义内涵,人的力量、人的价值被充分肯定。

②古典主义。人文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亦具有古典性质,但这种古典主义绝非纯粹的“复古”,实则含有古为今用、托古改制的内涵,尽管它也具有局限性,然而在当时却是进步的。

③世俗性。不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课程设置等方面看,人文主义教育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这是人文主义教育与中世纪教育的根本区别。

④宗教性。人文主义教育仍然具有宗教性,几乎所有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信仰上帝,他们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他们希冀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

⑤贵族性。这是由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所决定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的形式;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2)人文主义教育的影响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促进了古典人文学科的发展;人的发展和世俗利益成为教育关注的内容;奠定了近代教育思想的基础,近代的自然主义、国家主义、科学主义、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等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其思想渊源。人文教育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提出了新的教育方针,主张培养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新人。人文主义者从崇拜现实的人生和适应资本主义生产的需要出发,坚决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反对关于来世生活的向往,要求培养生气蓬勃、身体强健、知识丰富、智力发达、勇敢进取和积极参加现实生活的人,而不是培养思想僵化、不学无术,脱离实际的封建骑士和神职人员。

②扩大了教育对象,兴办了多种形式的学校。中世纪的学校受等级的严格限制,只有封建地主和僧侣的子弟才有受学校教育的权利。人文主义者主张打破学校的等级限制,扩大教育对象,兴办多种形式的学校,以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需要。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文艺复兴时期在西欧出现了某些由人文主义者创办的孟都亚学校、德国的某些城市中学和英国的某些文法学校等。

③扩充了教育和教养内容,重视体育、德育、智育和美育。中世纪经院主义的教育视肉体为“灵魂的监狱”,忽视体育的地位。人文主义教育则大力提倡体育,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并采用新的方法锻炼和发展学生的体格。同时,与中世纪的精神奴役相反,人文主义者提出要通过美育和德育来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

此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智力结构和学校的课程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学校只教授“七艺”,而且在“七艺”中,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向来不被重视。到文艺复兴时期则增加了许多新的学科,如自然、物理、地理、历史等。“七艺”本身也发生了分化,学科的范围也大大扩充了。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的地位也大大地提高了。

④改进了教学方法,强调发挥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与中世纪经院主义死记硬背、压抑儿童个性的教学方法不同,人文主义教育一般都注重研究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和个别差异,要求考虑儿童的兴趣,广泛运用直观教具,充分发挥儿童的积极性。人文主义者原则上主张取消体罚,强调教师以身作则和环境对儿童的教育作用。

4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模式。

答:柯尔伯格根据多年研究的结果,提出每个人的道德都是随年龄、经验的增长而逐渐发展的,并且这种发展遵循一种普遍性的顺序原则。柯尔伯格将个体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分为两个阶段。(1)前习俗水平

阶段1:对行为判断的主要依据是避免惩罚,服从权威。

阶段2:发展了交互的道义,认为自己满足需要的同时,也应该让别人满足需要,了解了公平和平等交换。(2)习俗水平

阶段3:对正确行为的判断依据是,使自己在自己和别人眼中都是一个好人,行为良好的动机是愿意服从那些固定化了的规则。

阶段4:不仅关心对社会秩序的遵守,而且关心对这个秩序的维持、支持和论证。认为正确的行为应包含履行一个人的责任、尊敬权威和为了自己而维持已有的社会秩序。(3)后习俗水平

阶段5:为所有人的幸福和保护所有人的权利而制定和遵从法律。

阶段6:信任普遍道德原则的有效性,个人要有对这些原则承担义务的意识。

柯尔伯格认为,这些发展顺序是一定的、不可颠倒的,各个阶段的时间长短是不相等的。同时,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者习俗水平上,而永远达不到后习俗水平的阶段。

三、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20分,共80分)

1论述学习教育学的价值和意义。

答:教育学的价值是通过对教育习俗认识的比较中凸现出来的,主要体现在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研究解释教育问题以及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上。教育实践并不完全是一种技术行为或单纯的“做”,它本身蕴涵着或隐或显的教育理论。对这些理论的反思、批判和建构,正是教育学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键。(1)学习教育学的价值

①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教育学是对教育的科学认识,是对教育的习俗认识即日常教育经验的一种历史性超越,是教育习俗性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它可以避免教育习俗性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日常教育生活经验本身直接性、表面性、矛盾性、歧义性等方面的局限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