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插花艺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5 07:24:01

点击下载

作者:王莲英、秦魁杰 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试读:

前言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沉寂百年的中国插花艺术迅速复苏和发展。自1987年成立北京插花艺术研究会以来,北京插花艺术研究会同仁一直致力于中国传统插花的挖掘与研习,将多年收集、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心得体会,汇编成册。

近年来,中国传统插花取得了引人瞩目的进展。北京插花艺术研究会同仁经过不断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丰富遗产,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开展中国传统插花各级别的培训和传统插花的国际交流,积极参加国际和国内大型插花展览和大赛等活动,取得了许多新的研究进展。北京插花艺术研究会先后与地方结合,创建了北京“中国插花博物馆”和宁波“中国插花艺术馆”。一北一南,二者成为宣传和发扬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重要基地。

特别是自2008年6月“传统插花”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国传统插花的热潮席卷全国,至今仍方兴未艾,并已蔚然成风。大家更渴望多学习、多了解中国传统插花。在此形势下,编者认为有条件也有责任将十多年来对中国传统插花及相关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经验、教训,通过本书的编写,进行很好的整理与总结。

历代的中国传统插花都很善于吸收兄弟艺术和外来艺术的精华来完善和提高自己。日本插花严谨、细致的创作作风,西方插花富丽堂皇的艺术表现力,对中国现代插花的创作都产生了较大影响;尤其是西方现代花艺的表现形式和技艺特点,影响较大。“洋为中用”,在中国传统插花理念的指引下,逐步形成了中国现代花艺这一新类型。中国插花包括中国传统插花、中国现代插花和中国现代花艺三大部分。三轮驱动,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插花的艺术表现力和与时俱进的时代感。

感今抚昔,其一,遵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工作方针,通过近十多年来继续对中国传统插花艺术这座宝山挖山不止,深切感受到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感叹其丰厚的艺术精华,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中国插花艺术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其二,遵照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以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理念和技艺为基础,在汲取传统文化养分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的原则指引下,传承、创新、发展。中国插花亦逐渐形成了初步满足人们现代生活需要、符合人们现代审美观和时尚追求的中国现代插花(包括中国现代花艺)。

基于以上认识,编者深切感到重新编写《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历经两年多时间,在化学工业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下,《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终于面世,希望读者喜欢。错误或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编者2019年1月第一章 中国传统插花简述

中国是东方插花艺术的起源国。中国传统插花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她与华夏文明同呼吸、共命运,几经兴衰;与其他兄弟艺术交流融和,开拓创新,钟自然山川之灵秀,寓世间万象之精华,绵延不绝,日新月异,在世界插花艺术的百花园中,独树一帜,影响深远。中国传统插花历经3000多年的文化积淀,逐步形成情景交融,形神兼备,充满诗情画意,集自然美、意境美、线条美、整体美于一身的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第一节 中国传统插花的由来与发展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诞生与发展,历经萌芽期、发展期、兴盛期、鼎盛期、低谷期、成熟期、衰微期和复苏发展期8个时期,由西周、春秋战国以迄于今,即中国传统插花从萌芽期的原始花束、头花、胸花、襟花等折枝花的广泛应用,直到中国传统插花复苏发展至今,已有3000多年。这说明中国传统插花是起源于民间,独立发展的。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传统插花复苏发展,取得了巨大进展,至2008年6月,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此,学习中国传统插花的热潮席卷全国。一、萌芽期(公元前11世纪—前3世纪)西周、春秋战国

在此期间,劳动人民由于对植物生态习性的了解,开始赋予植物以各种吉祥的寓意,开拓了对植物进行拟人化、人格化的先河。同时,折枝花(即今之切花)已广泛应用在社会活动及先民的生活中,如敬神祭祀、以花传情、以花饰体、装饰房屋、制作衣裳、国礼馈赠等应用形式,出现了插花艺术的原始雏形——非容器礼仪插花形式,虽无章法和技巧,但充分表现出先民对花木的由衷热爱,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浪漫情趣。说明在印度佛教传入和传播之前,在中国,折枝花已经广泛应用,已有非容器的初级礼仪插花形式的出现。从广义上讲,这一时期非容器的初级插花形式已经诞生。这在《诗经》与《楚辞》中多有记载,如:

1.以花传情《诗经·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即芍药)。”

在上巳节(农历三月的第一巳日,主要进行祭祀、沐浴和踏春活动),当时的郑国青年男女在祭神之后,到河边踏春游嬉,临别时采集芍药花相赠以传递情意。芍药花因此也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花”。

2.以花祭祀

屈原《楚辞·九歌·礼魂》:“成礼兮会鼓,传芭兮代舞。”

完成了祭神典礼,大鼓齐鸣,少男少女传送花束,轮番起舞送神(图1-1-1)。图1-1-1 《楚辞·九歌·礼魂》

屈原《楚辞·九歌·东皇太一》:“瑶席兮玉瑱[zhèn],盍将把兮琼芳。”

洁美的祭席以白玉为瑱(压的意思,此处“玉瑱”指压席的玉器),敬神的琼花花束多么芬芳(图1-1-2)。图1-1-2 《楚辞·九歌·东皇太一》

3.以花制衣

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裁剪荷叶制成上衣,拼合莲花做好下裳。

4.以花饰体

屈原《楚辞·九歌·山鬼》:“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蘅”。

把辛夷装饰的车上,高挂着布满桂花的旗帜。冠盖着石兰的车,杜蘅垂动(图1-1-3)。图1-1-3 《楚辞·九歌·山鬼》

5.佩花示德

屈原《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身披江离和香芷,联结秋兰作为佩饰。披佩香花,以示气质高雅,品格高尚。

6.以花木筑屋

屈原《楚辞·湘夫人》:“桂栋兮兰橑[liáo](椽木),辛荑楣兮药房。”

以桂木为梁,以兰木为椽,以辛荑装门楣,以白芷饰房。

7.国礼赠梅

汉·刘向《说苑·奉史》:“越国使臣诸发执一枝梅遗梁王。梁王之臣韩子顾左右曰:恶有以一枝梅遗列国之君乎?”

战国时,越国使臣诸发出使梁国,觐见梁王时,手持一枝梅花相赠,被梁王之臣韩子讥笑其有轻慢之意。经诸发说明在越国赠送梅花是传递友情极贵重的礼品,梁王欣然受礼。从此,以花结谊便成为传世佳话。

注:文中屈原作品的插图为明末清初著名画家肖云从(1596—1673年)所绘。二、初级发展期(公元前206—公元589年)汉、魏、晋、南北朝

考察表明,本期是中国传统插花形成的关键时期,既有盆中作景意念的产生,又有容器水养插花产生的确切文字记载,更有初期规则式插花的形成,还有业已完备的艺术化瓶花雕塑的出现。令人惊异的是,竟有室内布置的抽象化瓶花的诞生,彩花(人造花)也在本期出现了。在本期795年间,竟有如此巨大的进展,十分令人惊喜。

本期,先民们开始将自然中的花草树木引入居室,融入生活,并对插花加以初步的艺术化。查文献所见本期插花作品基本皆为讲究“四方八位”的对称式造型。

1.容器插花原始意念和原始形式的产生(1)花树绿釉陶盆的发现

以陶盆象征大地,中央立花树一株,栖息几只小鸟,水池中鱼、鸭游嬉,池畔上水禽、走兽漫步,一幅悠然祥和的画面,宛如一件精致的写景插花。说明远在汉代以陶盆象征大地、盆中作景的观念业已形成,为以后盆花、盆景和容器插花的形成,奠定了观念上的思想基础(图1-1-4)。图1-1-4 《花树绿釉陶盆》 汉代(现藏大英博物馆)(2)陶盆插6枝小红花

考古发现河北望都东汉(公元25—220年)墓道壁画上绘有一方形垫板,其上摆放的陶质圆盆内插有一排等长等距的6枝小红花。这种花材、容器、垫板三位一体的形式,构成了中国插花完整的雏形。这一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6枝小红花在盆内排成一排,等长等距排列,呈对称式构图,符合汉代艺术上讲求的四方八位、对称式构图的形式要求,说明此时插花已有人为的艺术加工。画面旁注有“戒火”二字,这六朵小红花或为景天科植物(图1-1-5)。图1-1-5 河北望都东汉墓道壁画(右为临摹图)

近些年来我国早期的容器插花历史遗存不断被发现,大多具有鲜明的人为艺术加工痕迹,且皆为对称式造型,花材多为荷花,构图古朴优美。下面这些遗存酷似水养的有初步艺术加工的对称式插花作品。

① 东汉画像砖 考古发现,青海平安县东汉墓室画像的砖上,雕刻有房间内二人后方摆放抽象的对称式瓶花图像,为至今发现的最早的室内对称式瓶花实证(图1-1-6)。可见在东汉时期,已有容器插花的出现。根据其作品造型的完整程度,说明插花已进入室内装饰领域,远早于水养瓶花文字记载——《南史·晋安王子懋传》(公元477年)。此时的插花多为经过艺术加工、造型优美的对称式构图的瓶花。图1-1-6 画像砖 东汉

② 北魏的石窟雕塑瓶莲图 洛阳龙门石窟·北魏·皇甫公洞,雕刻有对称式瓶莲插花图案,瓶莲图完成于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呈直立式对称构图,说明此一时期已有严谨的构图形式。花、容器、几架俱全,可以称之为完备的直立式插花作品(图1-1-7)。图1-1-7 瓶莲图 北魏

③ 北朝画像石 山东临朐北朝画像石中的瓶莲插花,一如上述,呈规整艺术化的直立式对称构图,花、容器、几架俱全,与《南史·晋安王子懋传》记载的时间相近,但不再是将荷花随意插入容器中,而是构成艺术化的完整形式。这显然是经过一段发展阶段的较完备的插花作品形式(图1-1-8)。图1-1-8 瓶莲插花 北朝画像石

2.容器水养插花的文字记载《南史·晋安王子懋传》:“年七岁时,(庶)母阮淑媛病笃,请僧行道。有献莲花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细颈广腹铜器)盛水,渍其茎,欲华(华即花)不萎。子懋流涕礼佛曰:‘若使阿姨因此合胜,愿诸佛令华竟斋不萎’。七日斋毕,华更鲜红。视罂中稍有根须。当世称其孝感。”

这一史实,产生于北魏太和元年(公元477年),是我国已知的历史遗存中,关于容器水养插花最早的文字记载。显然从前述画像砖、画像石和石窟雕塑来看,中国容器水养插花的出现,应早于《南史·晋安王子懋传》的记载。若以前述东汉画像砖插花作品的出现计算,要早257~527年,而且已是经过艺术化的完整的插花作品。可见,中国容器水养插花的出现,应在东汉或更早。只是发现确切的文字记载是在北魏太和元年,即公元477年。

3.文人插花的兴起

北周·庾信《杏花》诗:“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依稀映村坞,烂漫开山城。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

庾信(513—581年),南北朝时期诗人,文学家。在春天采折盛开的杏花,浮放铜盘中(因当时没有使花立在广口容器如盘、碗中的方法和设施),用浮花形式款待宾客,是文人参与插花的早期记载(图1-1-9)。图1-1-9 《金盘衬红琼》(仿制)

4.彩花(人造花)的产生(1)彩花诗

梁·鲍泉(?—551)《咏剪花》:“花生剪刀里,从来讶逼真。风动虽难落,蜂飞欲向人。不知今日后,谁能逆作春。”

花是用剪刀剪出来的,剪出来的彩花,逼真得令人惊讶。风虽难以吹落,蜜蜂却误认作是真花,要向人飞来。不知今天有了彩花以后,谁能在不是春天的时候,创造出春天的景致来。(2)形成彩花业

宋·高承《事物纪原·岁时风俗·彩花》:“《实录》曰:‘晋惠帝令宫人插五色通草花。’《晋·新野君传》:‘家以剪花为业,染绢为芙蓉,捻蜡为菱藕,剪梅若生’……”

六朝时期,我国将通草制成的彩花,染成五色用于插花。家庭以剪彩花为业,染绢制芙蓉,捻蜡作成菱角和莲藕,剪出梅花与活生生的梅花无异。显示此时已有人造花产业的雏形。三、兴盛期(公元581—960年)隋、唐、五代

隋、唐时期,政局平稳、经济发展、文艺繁荣,大大推动了插花的普及与发展。及至五代时期,兵荒马乱、民生疾苦,文人避难隐居,插花艺术开辟新径。

此时期宫廷插花、寺观插花、文人插花、民间插花俱已形成,各种容器插花种类繁多。插花中要求精选花材、插制考究,对花器、水养技术、插花品赏等也多有要求。此期间出现了两部中国传统插花最早的著作,即欧阳詹的《春盘赋》和罗虬的《花九锡》,郭江洲发明的占景盘也在此期间问世,表明插花艺术已成为专门的艺术学科,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也在此时传入日本。

1.《春盘赋》——中国最早的写景盘花

唐·欧阳詹《欧阳行周文集·春盘赋》:“多事佳人,假盘盂而作地,疏绮绣以为春。丛林具秀,百卉争新。一本一根,协陶甄之妙致;片花片叶,得造化之穷神。日惟上春,时物将革。柳依门以半绿,草连河而欲碧。室有慈孝,堂居斑白。命闻可续,年知暗惜。研秘思于金闺,同献寿乎瑶席。昭然斯义,哿[gě]矣而明。春是敷荣之节,盘同馈荐之名。始曰春兮,受春有未衰之意。终为盘也,进盘则奉养之诚。傥[tǎnɡ]观表以见中,庶无言而见情。懿夫繁而不挠,类天地之无巧;杂且莫同,何才智之多工。庭前梅白,蹊畔桃红。指掌而幽深数处,分寸则芳菲几丛。呼翕旁临,作一园之朝露;衣巾暂拂,成万树之春风。原其心匠始规,神谋创运。从众象以遐览,总群形而内蕴。彼有材实,我则以短长小大而谋。彼有文华,我则以玄(黑)黄赤白而晕。故得事随意制,物逐情裁。凝神而珍奇竞集,下手而芳馨乱开。不然者,欲玩扶疏,须买青山以树;要窥菡萏,待疏绿沼而栽。将以缓愁予之思,将以逞吾人之才。此一作也,察其所由,稽其所据,匪徒为以徒设,诚有裨而有助者也。”

春盘是当时贺春、荐新供奉活动之一。以春日开花的花树插于盘中为之。本春盘作品是用剪取彩花完成的,从文中描述可知,在唐代盘花创作已经相当完备,追求自然美,追求形式与色彩的融合,也关注容器、花材、线条、造型、色彩、构思等如何表现作品的意境和神韵,对后世插花美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春盘赋》是一部现存最早的插花经典著作,也是插花造型从对称式向不对称式过渡的划时代著作。

2.《花九锡》

宋·陶谷《清异录·花谱》载,唐·罗虬《花九锡》:“花九锡,亦须兰、蕙、梅、莲辈,乃可披襟。若芙蓉、踯躅、望仙、山木、野草,直惟阿耳,尚锡之云乎!”“重顶幄(障风)、金剪刀(剪折)、甘泉(浸)、玉缸(贮)、雕纹台座(安置)、画图、翻曲、美醑(赏)、新诗(咏)。”

此书记载了唐代宫廷插花,精选花材,有严格的不容擅动的插作程序,开创了“图赏”“酒赏”“曲赏”“诗赏”等赏花形式,以“酒赏”最具代表性。

3.唐·李贤墓壁画

李贤是武则天的次子,其墓中壁画有宫女和太监手捧盘花供奉的场面(图1-1-10)。盘花高低错落,呼应得体,自然生动,是中国又一较早写景盘花的实证。与欧阳詹《春盘赋》的艺术观点十分吻合。图1-1-10 章怀太子李贤墓壁画 唐

4.香赏

南唐·韩熙载《五宜说》:“对花焚香,有风味相和,其妙不可言者:木樨宜龙脑、酴縻宜沈水、兰宜四绝、含笑宜麝、薝蔔宜檀。”是别具一格的插花欣赏形式,对花焚香,根据不同花材的香气配燃不同的香料,使花香与香料气味相作用,相融合,相生发,有妙不可言的艺术效果,使插花欣赏进入嗅觉美的艺术境界。但是,明代袁宏道在《瓶史·瓶花之忌》中认为“香、烟、灯、煤、熏、触”对插花是有伤害的。

5.寺观插花

图1-1-11所示为一幅寺观插花。画中高身圆几上放一玻璃圆缸,内插两朵白色牡丹,花朵盛开,枝叶扶疏,富丽端庄,芳香馥郁。下方信女跪献一写景式盘花,场面虔诚肃穆。图1-1-11 《六尊者像册》 唐 卢楞伽

图1-1-12所示画的作者贯休,又名禅月法师,本画又名《禅月心缘》,画中罗汉左方花几上放一黑色高碗,内插两枝粉色百合,色彩对比鲜明,自然流畅,甚富禅意。图1-1-12 《罗汉》 前蜀 贯休

图1-1-13所示的敦煌绢画观音菩萨像,手托贤瓶,内插一花三叶,为中国佛教插花的原始形式,为三主枝一焦点花的现代构图形式的雏形,原画现藏于大英博物馆。图1-1-13 观音菩萨像 唐

6.簪花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自创造的非容器插花形式的头花(簪花)几乎代代传承,成为古代女性装饰的习俗。尤其在南方,妇女一年四季皆有花可戴。簪花不单为女子专有,从唐代起男子也簪花,宋代更盛。或用于典礼,或皇帝赐予,或朋友便宴也可戴花。及至近代男子已不戴花(图1-1-14、图1-1-15)。图1-1-14 广州东汉墓出土女俑戴花图1-1-15 敦煌103窟的《都督夫人礼佛图》,头戴花、手捧花束

图1-1-16表现贵族仕女赏花游园的情景,她们动作悠闲,拈花、戏犬、赏鹤,花团锦簇,浓丽丰肥,极尽雍容华贵的仪态,但仍难掩其幽怨郁闷的心情。戏犬紫衫仕女,盛妆高髻,上戴一大朵牡丹花,娇艳欲滴;其他仕女头上分戴荷花、海棠等花。该作品精妙地反映了贵族仕女百无聊赖的幽居生活。图1-1-16 《簪花仕妇图》 唐 周昉

7.唐代彩花(人造花)

图1-1-17所示的这束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人造绢花,由萱草、石竹等构成,花色鲜艳,仿真程度很高,保存完好,十分难得。较彩花初起时的晋代,制造技艺已有很大的提高。图1-1-17 唐代彩花(人造花)

8.《锦洞天》

宋·陶谷《清异录》:南唐“李后主每春盛时,梁栋窗壁,柱拱阶砌,并做隔筒,密插杂花,榜曰:‘锦洞天’。”

南唐后主李煜于每年春花盛开时,都举办“锦洞天”插花盛会,由此开创了春季举办大型插花展览会的先河。

9.占景盘

宋·陶谷《清异录》:“郭江洲有巧思,多创物,见遗占景盘,铜为之,花唇平底,深四寸许,底上出细筒殆数十,每用时,满添清水,择繁花插筒中,可留十余日不衰。”(图1-1-18)。图1-1-18 占景盘 后周郭江洲发明(仿制)

占景盘是中国插花史上最早出现的固持花材的器具,可使花材在广口容器中站立起来,利于插花造型创作,对插花的器具改良有重要贡献。从此以后,陆续出现许多多管、多孔容器形式,便于插花创作的进行。

10.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传入日本

早期日本仰慕中国灿烂文化,从隋代及以后各朝代,不断派官员、学问僧、学生等来华学习。隋代,日本圣德太子派小野妹子为遣隋使两度来华学习中国文化,小野妹子遂将中国当时的插花艺术也带回了日本。从此中国插花便在日本撒下了种子。以后历代都有日本的遣华使来华学习中国文化,中国也有官员、僧侣东渡日本,两国交流频繁。四、鼎盛期(公元960—1279年)宋代

至宋代平定了五代的战乱,建立了统一的大宋帝国,实行中央集权,文化艺术繁荣,插花艺术在此期间也迅速普及和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喜爱插花之风,遍及举国上下。当时形成的“生活四艺”(插花、点茶、燃香、挂画),成为有文化修养的人都要掌握的生活技艺。宫廷插花、文人插花、寺观插花和民间插花蔚然成风,各臻佳境。宋代受理学和文人诗画影响,插花也开辟新境,在主题、构图、选材、内涵上都注重理性探索,注重花品花德,人伦教化,内涵重于形式,形成线条自然流畅、构图清疏淡雅的自然风格,并对后世插花创作产生巨大影响。另受北周郭江洲占景盘影响,本期及其后世,出现多种多孔多管插花容器,有利于插花创作的进行。此外宋代对插花的保鲜技术也有较深入的研究,发明了许多简便易行又科学实用的方法。

1.“生活四艺”

插花艺术,在宋代得到普及发展,几乎已经成为当时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在“文人四艺”琴、棋、书、画之外,又产生了“生活四艺”,即插花、点茶、燃香、挂画,成为有文化修养的人群必须掌握的四项基本生活素养,其中插花列于首位,是“生活四艺”中最生动、最引人入胜的艺术形式(图1-1-19)。图1-1-19 “生活四艺” 明 仇英

2.“洛阳牡丹万花会”

宋·张邦基《墨庄漫录》载:“花盛时,太守作‘万花会’,宴集之所,以花为屏帐,至于梁栋柱拱,悉以竹筒盛水簪花钉挂,举目皆花也。”“元祐七年(1092),用花千万朵。”

在洛阳牡丹花盛开时,太守举办“牡丹万花会”,在欢宴之处,以牡丹花作成屏帐,在房屋的梁栋柱拱等处,全都用竹筒盛水,插花钉挂,举目一片花海。每年花期都办“万花会”,元祐七年(1092),一次“万花会”竟用掉牡丹花千万朵!是最早的大型牡丹专题插花展览会。

3.“扬州芍药万花会”《东坡志林》载:“扬州芍药为天下冠,蔡繁卿(蔡京)为守,始作万花会,用花十余万枝。”为最早的大型芍药专题插花展览会。后因“既残诸园,又吏因缘为奸,民大病之”,苏轼为守时乃罢之。

4.《柳枝观音像》

宋代寺观插花一如前代,仍以瓶花、盘花与碗花等供佛。如图1-1-20所示的北宋柳枝观音像的左侧,六角形台座上,置一盆器,内插盛开的大朵牡丹花,丰满鲜丽。该图为墨线图临摹品,原画现藏于四川省博物馆。图1-1-20 《柳枝观音像》 北宋

5.《听琴图》

作者宋徽宗赵佶深谙插花。图1-1-21所示的这幅画相传或系画院中高手代笔,题诗为蔡京。古松下操琴者面对石台上铜鼎中的桂花插花凝神抚琴,柔美的琴声萦绕不绝;左侧木几上燃香,香与乐相绕相融,又与桂花插花清新的香气汇合,构成令人心醉神迷的氛围,抚琴者倾心抚琴,物我两忘,心驰世外。听琴者细心品味,遐思翩翩,尽享美妙的精神盛宴!图1-1-21 《听琴图》局部 北宋末期 赵佶

6.《文会图》

图1-1-22所示的《文会图》描绘的是宫廷宴会。宴请文人名士,席间以文会友,吟诗唱和,争奇斗胜,场面极为热烈。宴会在树荫草地的自然环境中进行。值得注意的是为烘托宴会气氛,菜肴间布置了6件插花,其造型呈对称图形,色彩艳丽且造型规整。说明宋代的插花造型不全是不对称式的,根据应用需要,也有对称式造型,如宴席、佛前供花等。图1-1-22 《文会图》局部 北宋末期 赵佶

7.《篮花图》

图1-1-23的作者是南宋李嵩,图中所示为南宋院体篮花,精巧的竹编花篮,选用栀子、萱草、木槿、石榴等品格高雅的夏花花材,自然丰满,色彩艳丽,造型错落有序,生机勃勃,可称为南宋篮花的代表作之一。原画现藏于中国北京故宫博物院。图1-1-23 《夏季篮花图》 南宋 李嵩

图1-1-24作者是南宋李嵩,图中所示为冬季南宋院体篮花,花篮编制精美,选用茶花、瑞香、腊梅、水仙等品格高雅的花材,色彩艳丽,芳香馥郁,枝叶相衬,流光溢彩。原画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图1-1-24 《冬季篮花图》 南宋 李嵩

图1-1-25作者是南宋李嵩,图中所示花篮编制精美,选用花材有连翘、林檎、白碧桃、黄刺梅、海棠等春季开花的花卉。花材布置丰满生动,花朵错落有致,枝叶外展烘托,结构严谨,自然多姿,花色淡雅,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李嵩的花篮图绘有春夏秋冬四幅,现发现此三幅。本篮花图先前藏于日本,后由龙美术馆竞得,现在上海龙美术馆展出。图1-1-25 《春季篮花图》 南宋 李嵩

8.出现各种多孔多管插花容器

受北周郭江洲发明占景盘的启发,后世陆续出现各种多孔多管插花容器,便于插花创作的进行。如图1-1-26~图1-1-30所示。图1-1-26 北宋·三十一孔瓷花器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图1-1-27 宋·十九孔花插现藏于英国阿斯摩林博物馆图1-1-28 宋·青釉五管洗图1-1-29 六孔花插图1-1-30 六管器及托盘

9.花材保鲜方法

花材保鲜方法,唐代已广见应用。到宋代则更为完善,应用也更为普及。下面略举数例。(1)插梅花

南宋·周密(1232—1298)《癸辛杂识》:“折梅花(枝)插盐水中,花开酷有肥态。”

宋·苏东坡(1037—1101)《格物粗谈》:“醃肉滾([ǔn],同“滚”)汁撤去浮油,热入瓶,插梅花可结实;煮鲫鱼汤亦可。”(2)插荷花

宋·苏东坡《格物粗谈》:“荷花乱发缠折处,泥封其窍,先入瓶底,后灌水,不令入窍,则多存数日。”(3)插牡丹、芍药、玫瑰

宋·林洪《山家清事》:“插时烧枝(指切口处),则可尽开。”五、低谷期(公元1206—1368年)元代

元代政局动荡,文化艺术衰退,插花的发展也陷入低谷。只在宫廷和文人中流行,平民少有问津。

宫廷插花传袭宋代,以瓶花为主,仍富丽堂皇。文人插花逐渐摆脱理学束缚,没有固定形式,张扬个性,天马行空,随意挥洒,称之“自由花”。

一些文人,不受重视,饱受欺压,为发泄不满,出现一种表现个人心态的插花类型。

1.宫廷插花

作者张中,一名守中,字子正,元末画家,松江(今属上海)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