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就业新趋势了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5 08:02:59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看到就业新趋势了吗

看到就业新趋势了吗试读:

内容提要

本书从以下内容阐述,分别为:

第一章 培训行动四:出国挣“美元”

、第二章 培训行动五:再就业培训、第三章 培训行动六:如何在就业中维护自我权益、第四章 培训行动七:让你成为就业高手、第五章 职业生涯的设计与策划、第六章 培训行动备忘:就业宝典选编。第一章 培训行动四:出国挣“美元”

中国国内就业形势严峻,而国际劳务市场却潜力巨大,但中国对这种市场的开发却起步较晚,这同中国巨大的劳动力过剩是极不相称。我国正步“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行列中。国际分工与协作,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逐步融合与统一,使作为生产要素之一的国内劳动力市场渐渐会具有国国际性流动的性质和意义,形成外国的劳动力进来,国内的劳动力出去的分工合作、交替流动的态势。这早已是一种世界性潮流。“入世”之后,中国的劳动大军可望浩浩荡荡走出国门。

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其劳务市场都有外国人的身影在晃动,而在异国的劳务市场上,又有本国人在就业或寻找工作机会。

从国际来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扩大和加深。我国的就业工作应当认真研究国际劳务市场的现状、结构、特点、需要与发展趋势,在世界市场上开拓就业门路,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劳务输出。

如果将容量2000万人的国际劳务市场比作一个大蛋糕的话,那么我国现在所“吃”的份额是微不足道的。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全世界跨国就业者达2000万人,而我国只有20万人,我国总人口占世界20%,跨国就业者还不到世界的1%。其历史原因是,我国劳动力进入国际劳务市场晚,尤其是70年代,时逢中东大建设,各国劳务大军竞相进入海湾地区,当时的中国尚未开启劳务输出大门,坐失良机。

我国劳务输出如于1979年,起初内容单一,以建筑承包为主。90年代后发展迅速,成千上万的厨师、服务员、缝纫工、电子装配工等,勇敢地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各地,在异国他乡挥洒自己的辛勤的汗水。目前,在全球五大洲130多个国家都可见到中国人的身影。但与印度、菲律宾等国相比,我国对外劳务输出远未形成气候,拥有6000多万人口的菲律宾,每年在国外谋生者200万人。

我国能在国际劳务市场“吃”到更多的蛋糕吗?回答是肯定的。六七十年代,中国无偿援外,亚洲、非洲建设了一批工程;同时我国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人员素质高,专业技能强,颇受外方青睐,上海、福建这两年出国劳务人数每年增长近一倍。

伴随着“入世”脚步的临近,中国老百姓应该学会充分利用的世界货源和国际市场,在新的舞台上,可自己寻求到广阔的出路。

第一节 出国就业的途径有哪些

到国外找饭吃,有两种找法:一种找法,把产品拿到国外去卖,特别是把国内过剩的产品全到国外去卖,通过扩大出口,进而扩大中国的就业岗位。另一咱找法,把人派出去,到国外打工去,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对外劳务输出,即出国就业。

对外劳务输出是一种向世界各国、海外地区提供劳务的方式。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组织具有某种劳动技能或能力的人,直接为劳务需求国或外国港、澳、台地区经济组织创造劳动产品或提供服务。

劳动力输出也称境外就业。境处就业是国内就业的一种延伸,不仅是我国开发利用人力资源的途径之一,也是适应国际经济交往日益密切、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劳动力要素在国际间的迁移和组合的需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劳务输出业务正在大力发展,努力提高参与国际劳务市场的竞争能力。

目前,劳务输出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一种是国家公派的,一般属国家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如承包工程建设项目等;一种是政府有关部门对外劳务服务机构、民间团体和海外经济组织联系组织、向社会公开招聘的;还有一种是民间劳务输出,即经由自己联系,通过政府有关部门所属的对外劳务合作专业公司、民间劳务输出组织办理手续,去境外就业。

民间劳务输出是指18~60岁之间的劳动人员,其本人通过在海外的直系或旁系亲属以及朋友等介绍、联系聘用单位,由海外企业、公司、学校、医院、政府部门等直接指名聘请到境外工作。民间劳务输出不受海外亲朋的血缘远近、文化高低、工种、性别的限制,不需要经济担保。输出的国家和地区范围很广,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可以去。

现行的民间劳务输出在政策上规定,受聘者如系停薪留职,其在境外工作期间,需向原所在工作单位每月交纳20%的工资收入,回国后可回原单位工作,外出期间计算连续工龄;受聘者如已辞职或待业,则在海外的收入全归本人,回国后可通过人才交流中心等途径就业。大学毕业生通过民间劳务输出去海外工作,不受国内大学毕业服务期的限制。

办理民间劳务输出的人员,首先要通过海外亲朋联系聘方,达成聘用意向,然后聘方和受聘者签订聘用合同,内容应包含聘用期限、工作时间、假期、工资和加班报酬、食宿费用、医疗保险和税金、来回机票、非常情况处理等。如进入建交国家的,聘书及聘用合同应经该国大使馆的认可;进入未建交国家的,聘书及聘用合同应经当地公证机关公证。而后,把聘书、聘用合同以及对方公司的营业执照复印件(营业执照复印件必须有该国政府认可的公证机关公证)送交有关民间劳务输出服务机构办理出国手续;与此同时,海外聘方负责办理受聘方所在国家(地区)的入境、居住、工作等手续。要注意,受聘者进入未建交的国家,必须先提供入境签证或入境许可证;进入建交国家可以先办护照,再办签证。

办理民间劳务的人员应符合下列条件,方能办理手续。

1.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制度,遵守法纪和社会公德,没有刑事或民事案件在身;

2.技术上能适应境外聘方的需要,能完成聘用合同中规定的任务。具有特殊技能的人员、从事特殊工种的人员或掌握国家重要机密的人员,不论在职或辞职,均需征得其局级主管单位或市级有关部门同意;

3.身体健康,并征得家属同意;

4.出国期间,能遵守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令,遵从当地风谷习惯,严格履行聘用合同的各项条款,违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办理民间劳务输出的服务机构需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对外劳务合作服务机构可一次性向受聘人收取一定服务费用;劳务人员在国内、外办理手续的费用均由聘方或劳务人员自理。

一、国际劳务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国中加入WTO,中国老百姓出国就业的途径将更加广泛,事实上,百姓出国就业的潜力很大。

中国劳务输出是从50年代万外劳工赴苏、蒙开始。那时的劳务输出不讲经济效益,纯属政治性外援。中国真正为经济目的而进行的劳务输出,是从1979年开始的。1979年,我国输出劳务人员2000人次,后来逐步增加。

中国劳务输出,已经分布在全球180多个国家,其中比较集中的是新加坡、俄罗斯、韩国等。外出人员主要从事建筑、轻纺、渔业、制衣等行业,其中以建筑业为多。

劳务输出,为中国部分过剩劳动力找到了一条生路,同时也为国家创造了大笔的外汇。中国劳动力太多了,但许多发达国家劳动力又太少了。在1977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前,日本60%的企业人手不足,其中20%以上的企业因此而不能正常生产,部分中小企业甚至因劳动力短缺而倒闭。

在金融危机前,韩国机关、企业平均缺员5.5%,制造业缺员25万人,总缺员额大约为55万人。

新加新虽然国土面积只有626.4平方公里,人口只有269万,全部从业人员只有140万,却有外籍劳工提供了30多万个就业机会。

马来西亚,一个只有2000万人口的国家,在金融危机以前预计,到本世界未劳动力缺口达60万人。

二、国际劳动合作的发展及经营方式

1.国际劳务合作的发展

劳务合作是国际经济合作公司将自己拥有的不同专业领域和技术的人员派往需要这种技术和专长人员的国家地区从事各种各样的服务工作。承包工程是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在国际承包市场上通过投标等方式包揽的建设项目。承包工程是一项综合性的输出业务,内容包括成套设备输出、工程营造输出、技术输出、劳务输出、资金输出。

国际承包劳务合作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分工深化的历史条件下,国际间各种类型的劳务合作得到普遍的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国际分工愈加深化的过程,分工的加深导致世界产业地域分布层次明显化,同时也强化了世界经济的二元结构。工业化、现代化、产业高级化程度的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同以传统的农业为主、工业化程度不高、产业轻型化的发展中国构成了世界的二元经济结构。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的剩余资产、技术和高级劳动力随着商品贸易的输出而渗入发展中国家,以寻求利润最大化。而与此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又必然会流向发达国家和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以填补这些国家经济结构的转换和高级化而出现的大最结构性就业空位,从而促使全球劳动力资源得到最优配置。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传统产业、工业化程度还不高的发展中国家,随着农业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要向国内城镇和乡村工业转移,在当前城市和乡镇工业等部门已不能容纳的情况下,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连同挤压出来的城镇多余劳动力必然会向境外发达国家、富裕国家冲击,以达到劳动力资源效率配置的最优化。世界范围内各国劳动力的转移充分说明了经济发展的这一规律。

劳动力在国际间转移的根本动因还在于国际间比较利益的差别。资源最优配置的规律表明:资源总是从效率低的地方和部门向资源配置效率高的部门和地区转移。劳动力作为生产资源的一种,也是从低效益的地区和部门向高效益的产业或地区转移。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且经济不发达国家,中国目前的人均国发收入在世界排名在90位左右。而在经济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国家、富裕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是我国的几倍或几十倍,甚至于上百倍。这些国家大多劳动力资源短缺。诺大的收入差别是诱发其他国家劳动力也是促使我国劳动力资源向世界上收入高的国家转移的根本动因。

劳动力的国际间的转移是国际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无限供给双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某些国家由于就业难,一些劳动力不得不迁往就业相对容易的国家或地区,这样谋生较易就业机会多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一种拉力,把那些富余的劳动力吸引到该地区。中国是一个人力资源的大国,仅剩余劳动力包括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新增待业以及企业近几年来的下岗者、每年大批退伍军人目前就高达3亿人。而我国现有的财力和经济发展水平难以充分配置这些劳动力资源。反过来,在国际劳动力市场上,随着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以及经济的增长幅度大,尤其是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而出现劳动力流动日趋频繁及劳动力短缺日趋严重的情况。国际上劳动力的缺少为我国劳务输出提供了条件。

2.国际劳务合作的经营方式

现代国际劳务市场普遍采取的劳务合作方式有四种。一个是由对外承包建筑工程带动的劳务出口。这种方式是由承包公司组织,大批量,有组织,这个方式是现代国际劳务市场上最常见的方式。第二个是以投资带动的劳务出口。是在国外开办独资、合资、合作生产经营派出的经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技术培训人员。第三种是按劳务合同直接派出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海员、技术工人、医生、演员等。第四个是境内劳务输出。境内劳务输出是指在本国境内为外国雇主提供纯劳务,收取劳务费,从而引起国际收支变化的行为。主要包括由国际金融机构或外国政府资助的向国际发包的项目所用的当地劳务;一些国家或地区在进行来料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过程中利用的劳动力。具体到我国的国际劳务合作形式,目前主要是通过有组织、成建制地向国外输出劳务,这是我国劳动力向国际转移的普遍形式。其中有国际承包工程项目的劳务输出,有在境外投资办厂带动的劳务输出,有以成套设备出口和技术出口带动的劳务输出。一般性输出,就是在外国或外地政府申请输入劳务人员计划后,中国企业与该国或该地区的业主签定劳务合作合同,并以此按照行业特点要求、劳务人员的类别、数量、条件向业主所在国家、地区企业直接输出劳务。再有就是招工,它是由劳工输入国政府向我国政府使馆提出输入该国的劳务工种类别、人数和要求,经我国政府同意,由指定的专营公司按要求选派劳务,并办理输出手续。

在当今世界,跨国公司的活动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同跨国公司经营扩张相结合的海外投资日益取代国际贸易而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海外投资成为了国际承包公司实现国际化经营的一种选择。最初以出口方式向国外目标市场提供制成品的企业,现在开始在目标市场从事国外生产。这种动向引起了竞争企业的垄断反应,围绕着有限的市场份额的竞争日趋激化,促使资金、技术、管理在世界范围内的大迁移。这些变化为中国企业积极拓展海外投资,参与国际化经济活动带来了新的机遇。

适应于这种形式,国际工程承包方式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承包外汇短缺、现汇项目少,带资承包逐渐盛行;承包商以BOO和BOT方式开发的项目也日渐增多。国际承包公司的根本出路在于实业化,通过国际化经营和海外投资,增加实力和竞争力,逐步办成以承建交钥匙的成套项目为主,实行工贸结合、产供销结合,集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跨国公司。对外设资带动功务出口也成为国际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积极拓展海外投资对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重要意义,这不仅能够以包括投资对象国、第三国市场、本国市场在内的全球市场为目标进行资源的最佳配置,还能使企业改变单一经营局面,取得业务信息,方便融资,带动国产设备材料出口,输出劳务,全面提高企业的投资效率、生产工艺和管理技能,强化企业对全球经营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3.我国劳务输出与合作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对一些友好国家给予经济上的援助,外派技术人员和劳动者,这形成了我国发展对外劳务合作的雏形。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真正得到大发展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开始的。在国际上,承包劳务合作自70年代以后发展更为迅速,达到了很大的规模。1976年1月,我国同尼日利亚签订了关于依托肯农业项目协议书,金额120万元人民币,这是我国对外签订的第一承包劳务项目。把这种合作当作一项新兴的事业去开拓,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就更为重视了,明确提出了发展对外承包劳务合作。1977年9月,中央指示,有些第三世界国家资金比较充足,其政府只要求们提供成套设备和技术援助,一切费用由其自理。1980年5月,国务院对于发展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作了重要指示,指出对外发展承包劳务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同有关国家的友好合作;为国家增加外汇收入;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培养锻炼人才。并要求各有关部门和省、市、自治区广开门路,通过援外工作的老关系,通过港澳同胞、华侨和外籍华人的协助,通过同第三国的合作等渠道,积极开展承包劳务合作。1982年1月,中央领导人在《关于对外经济关系问题》的讲话中,把对外发展承包劳务合作列为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重要任务之一。这是我国第一次公开向国内外宣布,对外发展承包劳务合作已成为我们的国策。当时承担的承包工程项目主要集中在中东地区的伊拉克、科威特、约旦、北也门以及亚洲巴基斯坦、非洲的埃及、阿尔及利亚、利比亚、索马里、尼日利亚、卢旺达、布隆迪等国家和香港地区。承包的项目涉及有公路、桥梁、电站、房建、港口等建设。

我国对外劳务合作以及承包工程是在外对援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对外承包劳务合作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这一发展进种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我国对外承包劳务合作的创始阶段,从1978年到1990年,这时期年承包合同额为20多亿美元。规模虽然不大,但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第二个阶段是从1990年至19995年,是我国对外承包劳务合作事发展时期。这期间的对外承包业务的重点已由中东转向亚洲。我国香港和澳门、日本、韩国和劳务开放,新加坡马来西业、印尼等市场的进入,以及中俄边境的开放,这些都为我国公司进入这些市场,开展承包工程和派遣劳务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这一发展时期,我国对外承包公司由第一阶段的78家猛增至500多家,承包合同额增至100亿美元,外派劳务人员由5万人增多到27万人。而发展的第三阶段是在近一二年。随着外经贸企业经济技术实力的增强,我国对外承包开始涉及国家大型项目,包括承包投资几亿美元的电站、石油、铁路、机场等工程。承包方式也多样化了,如搞大型工程总包、利用国际融资、带资承包和BOT方式等。一些实力较强的对外承包公司在国际承包市场脱颖而出,成为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到1998年,我国对外承包公司已展到700多家,业务人员遍及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国新签外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合同25.95项,合同金额117.73亿美元,同比1997年同期增长3.7%;完成营业额101.34亿美元,同比增长20.9%;带动国产设备材料出口7.59亿美元,增长52.5%。12月末在外劳务人员35万多人,比1997年增长9.8%。(国际经贸消息1999.1.27)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规模和档次也大大提高,大项目和总承包项目增多,设计咨询业务发展迅速;承包工程涉及大型冶金、电力、矿山、化工、石油、铁道等专业。并且还有一些项目涉足离高科技领域,如航天、核电等。劳务也已由原来的普遍工人,发展到工程师、经理、医生技术咨询等科技人员。

第二节 如何实现境外就业

一、为什么我国劳动力出国就为业比重小?

近年来,国际劳务市场吸纳劳工的规模一直在2500~3000万人之间。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在国,劳动力大大和过剩劳动力大国,在世界劳务输出中所的份额很小。1994年,中国劳务营业额为11亿美元,占世界劳务贸易总额10800优美元的0.1%,为什么会这么少?

首要原因是政府机关的障碍。那么多人在本国没事干,又不痛痛快快地让人们到国外找事干。中国输出劳务办理出国手续十分繁杂。除原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外,还要过外经、公安、外交、劳动、人事、组织等多部门分头审批。下面是办理出国手续公交旅行的全过程:第一,具有对外劳务合作经营权的单位必须到外经贸部获得《外派外劳务人员许可证》;第二,持有对外签订的合同;第三,对外派劳务人员进行政治、业务和身体条件的审查;第四,由所属部委或省市的主管部门审核外派劳务合同,并加盖审核同意的专用章;第五,外前派单位为其外派劳务人员办理因公护照。要走完以上程序,正常情况需要两个月。如果劳务项目较大,派出劳工较多,最长的可达半年以上。在办理手续的过程中,如果出国人员名单中某个字写错或劳务人员有个别变动,则所有手续都需要重新办理。

原因之二:官方垄断经营,劳务输出渠道过窄。中国劳务输出主要由政府部门及属公司垄断。而当今国际劳务市场的实际情况是:民间、个体的劳务输出灵活分散,在市场准人方面受到限制较少。例如,泰国、巴基斯坦和菲律宾三国通过民间个人渠道输出劳务的比重占本国劳务输出总量的90%以上,这三国的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生意都不是送上门来的,都是要自己主动大找,千方百计地去找,中国各级政府所办的那些官方公司,很难有这种钻劲儿。他们习惯于官商作风,而带有这种作风,在世界劳务市场上很难找到生意的。如果我国劳务输出的经营权放得更开些,鼓励更多的民间机构,特别是私营机构到国际劳务市场上接生意、接订单,中国劳务输出将会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

原因之三:劳务输出人员整体素质较差。中国劳务输出人员大多数都是从事脏、累、险的工种,技术含量低。近年来,国际劳务市场上普通劳务价格持续下降,已由过去的500美元下降到200~300美元。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在中东的普通劳工工资降到每月170~250美元,业主还不管吃、住、饭费和入境签证手续费。看来,中国普通劳动者工价低的优势已经丧失。随着科技进步,国际劳务市场对普通劳务需求是下降趋势,而对技术劳务的需求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对技术劳务引进的有关规定较为宽松,而对普通劳工的输入则控制较为严格。如日本、韩国、新加坡对高技术人才的引入限制较少,对普通劳务的考核手续则较为繁琐。

二、转变观念最重要

在劳务输出方成也需要转变观念,不仅仅是组织一些体力劳动者到国外去承包工程,还应积极组织一些技术层次较高的劳务输出。

近几年,中国国家机关大最压缩,国有企业普遍不景气,大学生就就业成为一个难题。如果我们把这些人组织起来,根据国际劳动市场的需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强化训练,然后输出到国外,这也是扩大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

看来,对长期以来我们所担心的“人才外流”,也要进行观念更新。对于中国来说,大学生的确是人才,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大学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在美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1981年就达到32.2%,日本、1990年这一比例为21.2%,加拿在1986年为19.3%,澳大利亚1971年为21.5%,就连印度1981年也达到2.5%。中国这一比例,1964年和1990年两次人口普查的比例分别为0.41%和1.42%,还不到印度的一半。尽管如此,中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失业者也为数不少,被迫改业者更是比比皆是。

某村有一个小青年,全家人节衣缩食,供养他读了医科大学,大学毕业后几个月之内都找不到工作。后来实在没有办法,到一家几乎是半停产的国有企业医务室工作,每月工资只有200元,连自己都很难养活。

像这样的大学生,与其在国失业或转业,收入水平又那么低下,生活那么艰难,为什么不利用他们的一技之长,组织他们到国外找工作?如果说这是“人才流失”,这样的流失有什么不好?

人才是教育的产物。在一个研究经济的人看来,教育只不过是一种投资,办教育与办工厂一样,同样是生产产品,带来回报。只不过,这种产品不是物而是人。那些农村学生,全家人节衣缩食供他读高中,指望他考上大学,寄予了极大的希望。高考时只是差了那么几分,就不能录取,弄得一家人多年的希望变成了泡影,弄得本人欲生不能,欲死不得。其实,他们这所以落榜,只因分数线比较高,如果分数线低一点,他们完全可以录取,说到底是因为我们的大学太少了。而大学太少,是因为对大学的投资太少了。如果说中国什么是短线产业,最大的短线产业就是学校。我们在工业、商业,甚至银行业方面都对外资开放了。我们在高等学校的投资方面,照样可以对外开放,让外国人来办学校,培养的人才直接输出到国外。这样比中国的劳务公司组织劳务输出来得更直接。

所以,中国经济对外开放,中国的教育也要对外开放。中国的经济与国际接轨,中国的教育也要与国际接轨。上面讲到,在劳务输出上,要转变观念,在教育方面也要转变观念,使我们的教育由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场所,变为为国际培养人才的场所,或者说,变成输出高级劳工的加工厂。这样的工厂,中国政府可以办,中国的民间可以办,外资也可办。通过开办更多的这样加工厂,培养出更多的可供输的出的劳工,提高中国劳工在国际劳务市场的上竞争力,进而提高我国劳务输出的市场份额。世界劳务市场的总规模为2000~3000万人,如果中国劳务输出的比重能达到20%(中国总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近20%),则每年可以输出200~300万人。如果每人的年收入能达到1万美元,则仅此一项可获得外汇收入200~300亿美元。而这20~300亿美元,在国内又可以为一两千万个人创造就业机会。

三、国外经验:菲律宾的劳务输出

只有7000万人口的菲律宾为什么能成为亚洲最大的劳务输出国?菲律宾海外输出劳务对经济发展方面到底起了多大作用?菲律宾海外劳务市场为何能长盛不衰?

菲律宾发展海外劳务市场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早期,菲律宾海外劳务市场的形成主要同国内经济不景气不关。因国内失业率高,许多人只好远离亲人去海外当劳工。不过近年来,菲律宾人主要是为了谋取比国内工资高数倍的收入,才出国就业。

菲律宾不仅是亚洲最大的劳务输出国,而且在世界上排名第二,仅次于墨西哥。据菲律宾官方的统计,菲律宾现有正式登记的海外劳工450万,主要分布在亚洲、中东、北美。但据亚洲移民中心估计,加上一些非法渠道出境的劳工,菲律宾实际的海外劳工可能达700万,分布在世界上182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劳工中,男性占40%左右,主要从事航海、建筑、零售和一些繁重体力劳动,女性占60%左右,主要是从事家庭佣人、招待员、饭店服务员等工作。由于菲律宾人勤劳、诚实,受教育程度高(绝大多数能讲英语,不少人大学毕业),工资水平低,在海外特别受欢迎。

庞大的海外劳工队伍为菲律宾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几年来,菲律宾海外劳工的收入不断增长,成为国家出口和外国投资之外的主要外汇来源。1998年菲律宾的海外劳务市场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但是政府经过努力,依然向182个国家和地区派出外劳75.6万人,比上年增加了0%,去年海外劳工的汇款也增到75亿美元。

在金融危机冲击和地区经济形势普遍恶化的情况下,海外劳工的这笔巨款外汇收入,对稳定菲金融市场,保持经济发展的意义特别重大。1998年菲律宾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同上年相比出现了0.5%的负增长,可是加上海外劳工的外汇收益后,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仍增长0.1%,成为受全面危机冲击的国家中唯一没有陷入经济衰退的国家。

菲律宾海外劳务市场持续兴旺,同政府的组织、管理、协调及同对海外劳工实施的种种鼓励政策是分不开的。多年来,菲律宾政府对劳务输出极为重视,从中央到地方设立了组织和协调机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首先,在总统仅有的几个顾问中,就有一位海外劳工事务顾问,主要为总统在巩固和发展海外劳市场方面出谋划策。其次,在劳工和就业部下设了海外劳工就业署、海外劳工福利署和技术培训中心,各省、市、县也有相应的组织机构、培训中心和管理人员。第三,由于海外劳工的事务涉及到同有关国家的关系,菲外交部也专门设有海外劳工事务局。在海外劳工比较集中的国家,菲宾使馆设有劳工事务参赞和秘书,帮助劳工寻找工作、解决困难和纠纷。

菲律宾政府对劳务输出的管理十分细致。从劳工报名出国到参加培训、寻找工作、解决纠纷等,都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和具体的管理措施。对出国工作的女性,政府规定它们的年龄必须达到18岁以上,并有足够应付复杂形势的能力。鉴于不少菲律宾女佣近年来在一些中东国家的家庭虐待、骚扰,政府规定,去这一地区的妇女只允许为公务人员或外交官家庭上作,一是这些家庭人员的经济来源有保障,不会拖欠菲佣的工资,减少经济纠纷。二是这类人员素质相对较高,不易发生虐待、侮辱佣人的事件。三是一旦出现问题,菲方可找当地政府和外交机构解决。

在培训和寻找工作方面,政府也有规定和管理措施,在出国的海外劳工中,大部分是有关机构根据国外已确定的工作岗选派、培训和安排出国工作的。但也有不少是个人联系,或没有确定工作岗位的。对于后者,有关机构首先根据海外劳务市场的需求状况,决定是否批准劳工去某国就业,避免出国后难以找到工作。然后根据劳工所去的国家和所要做的工作,安排他们参加不同类型的培训,包括有关国家的风谷习惯和基本的工作要求等,争取派出的劳工都能找到适应的工作。

菲律宾政府对海外劳工的管理真正做到了一管到底,不仅管培训和派出,而且帮助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纠纷,维护海外劳工的利益,对稳定海外劳工队伍起了重要作用。

国外的工作环境非常复杂,菲律宾海外劳工同有关国家的雇佣公司或家庭也时常发生一些矛盾和纠纷,对此,菲律宾政府绝不回避,而是认真协调解决。据菲律宾外交部提供的数据,死于海外的菲律宾劳工在逐的增加;1996年341名;1997年576人,其中156人为妇女;1998年1月至9月为500多人。这些人主要死于事故、疾病或犯罪。此外,截至1998年9月,有936名菲律宾劳工被有关国家监禁。对于一些死因不明的劳工,菲律宾政府依靠驻外使馆协调有关国家都作了认真调查处理。于对于因犯罪被监禁的劳工,菲律宾政府也同有关国家进行了交涉,要求从宽处理,或免于死刑,或提前释放,尽力解救。对于每一大的案件,总统都有具体的处埋意见,并将结果公布于众。凡是责任在雇主的,菲律宾政府就帮助有关劳工或家属索取了经济赔偿。

在大力发展海外劳务市场的过程中,菲律宾政府不断采取新的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海外劳工为国家挣更多的外汇。1998年埃斯特拉达担任总统后,规定海外劳工免交个人所得税。政府还拨款建立专门为海外劳工和家属服务的医院,在体格检查和疾病治疗方面提供优惠。

第三节 “入世”对出国就业的影响

一、抓住“入世”机遇,

为我国劳动力寻找广阔出路

1.“入世”将使中国经济纳入世界经济体系,为老百姓出国就业开辟道路

要发展我国的经济,必须把中国经济纳“入世”界经济体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充分有效地利用世界资源。而这些资源正是我们的经济腾飞所必不可少的。

首先是国际资本。据美国摩根银行资料表明,国际资本的规模1970年为650亿美元,到1987年底竟高达2.17万亿美元,相当于1970年的33.4倍。80年代以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过剩资本”膨胀严重,特别是日本、德国,以其较强的经济实力,大举向外投资,寻找资本输出场所。利用这些国际资金将会大大加快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

其次是国际先进技术及先进设备。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促使世界技术市场不断扩大。据联合国统计,1965年世界各国的技术贸易额仅30亿美元,1975年达到110亿美元,而到1985年就发展到500亿美元。据预测,到90年代中期,世界技术贸易额将达到2500亿美元,到本世纪末,右达到5000亿美元。中国作为一个技术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及其设备来武装我们的产业,已成为我们的重大任务。

再次是国际矿物资源。矿物资源在世界各国的分布很不均匀。对于我国来说,有些资源还比较缺乏,尤其是人均资源更加缺乏。我国人均石油资源不多。最新统计表明,全世界石油人均可采储量23.87吨,而我国只有2.56吨;我国铁矿资源人均占有量也较小,进一步地发展钢铁工业就需要从澳大利亚,南美等国大最进口铁矿石。因此,我们也需要利用国外的矿物资源,来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国际市场。

我们认为,从某种意义讲,国际市场也是一种国际资源,而且还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资源。如果一国在较大份额上占有了国际市场,那末,就能够为本国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保障,为本国劳动力寻找到广阔的出路。因此,我们需要充分重视国际市场对本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世界上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一再表明,国际市场、对外贸易与本国的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占有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就能够促进本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2.“入世”有利于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创造就业机会

由于中国几十所来不是WTO缔约国,因此,我国不能在国际市场上享受其它缔约国所能享受的待遇,商品出口环境很不理想,甚至是相当恶劣。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的一位官员称:中国目前所享受的贸易待遇是“最差的”。这首先表现在,不能享受缔约国之间的广泛的、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尤其是在中美双边的最惠国待遇问题上,每年都要遭受美国国会的刁难,同时还不能享受美国给予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普惠制”待遇;其次表现在,经常受到西方发达国家不合理的“反倾销”、“反补贴”制裁;再次,还表现在出口空间受到限制,在某些国家的市场,受到对方人为地设置的贸易障碍的阻拦,等等。

我国在加入WTO之后,情况就会发生很大变化,外贸出口环境将会得到很大的改善,我们将在履行总协定的义务的同时,享受总协定所赋予的一系列权利,受到WTO的保护。因此,我国的外贸出口可望获得飞跃的发展。

在我国没有加入WTO的情况下,外贸出口往往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不公平待遇。近年来,遭到贸易指控的事件不断发生,并且大有愈愈烈之势。其中,遭受“反倾销”投诉和美国的“301调查”就是突出的例证。

随着我国出口贸易的增长和国际上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的加强,最近几年欧美国家对我国商品连续提出反倾销投诉,部分商品被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仅1991年美国就指控中国企业低价倾销货车、钨砂、滚珠轴承、氧化锑、钢管弯头、氨基磺酸6个商品。欧共体立案调查塑料编织袋、电脑软件、自行车、金属硅、轻烧镁、碳化硅7个商品。同时,澳大利亚对我国的玻璃纤维、番茄罐头和花生仁,日本对我硅锰金属,墨西哥对我陶瓷,阿根廷对我涤棉、衬衫布,土耳其对我普通车床和大轿车也进行反倾销调查。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视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因此,在反倾销调查中,只采用一个实行市场经济的第三国的同类产品的生产成本来计算中国商品的“正常值”。并延续以往对计划经济国家的惯例,对中国所有出口企业只征收单一的反倾销税率。西方国家对华反倾销调查采用“替代国”的作法,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着很多不公平不合理的因素。主要体现在选择“替代国”具有不可预见性、随意性和不公正性三个方面。例如,把经济发达的加拿大、瑞士作中国的“替代国”,就很不公平。因此,这种所谓的“反倾销”调查,实质上是对我国的不公平贸易待遇。

我国在西方发达国家市场上所遭受的上述不公平待遇,严重损害了我国出口商品的声誉,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政府和有关外贸企业,过去曾一直致力于使问题得到公平合理地解决,但是,却很少取得成功。

我国加入WTO之后,情况会有很大的改变。我们可以利用WTO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的机制来解决这些问题。磋商、调解和争端的解决是WTO的基本工作之一,大国和小国、发达和发展中国家都同样可以申请WTO公平解决贸易争端。WTO第22条和第23条规定了争端解决机制的具体程序和有关事宜。这些条款中首先特别强调把双边磋商作为解决争端的第一步,如无法解决时,再利用WTO专家小组的机制,由专家小组进行调查,提出仲裁意见,然后由WTO缔约国全体正式作出仲裁决议。目前,WTO每年处理的争端多时有12起,有效地处理了牵涉争端各方的贸易纠纷,维护了各自的正当权益。WTO的这一机制和权威,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去反击西方国家对我国的不公理待遇行为,为我国提供安全保障。过去,由于我们不属WTO缔约国,因而很难在贸易争端中处于较为有利地位,付出了一些本不该付出的代价。在我国,成为缔约国成员之后,就可借助WTO解决贸易争端的机制,加强我国的谈判地位,较有利地与贸易伙伴磋商和解决争端,从而改善我国出口的贸易待遇,维护自己的经贸利益。

3.“入世”有利于我国开拓国际市场,让更多

老百姓出国就业

目前,我国虽然已与世界上的180多个国家建立了贸易关系,但出口市场还是主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和地区,地理分布比较集中。据统计,我国出口产品的70%销往北美和港、澳,其中销往美国市场的产品就占30%(应该承认我国出口产品已对美国市场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依赖);20%销往欧洲;而对其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产品出口仅占10%。

这种相对集中的市场分布,使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受到限制,受到较大的压力和承担较大的风险。一旦受到进口国的进口限制,就会造成不良结果。“入世”后,我国对外贸易的市场分布而将会趋于分散,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大,带动更多的老百姓出国挣钱。

二、WTO让中国老百姓大步走入国际劳务市场

9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国际工程承包和劳务市场在1997年放慢了增速,1998年开始出现下滑,工程的结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然而,在国际市场特别是周边国家市场严重萎缩的不利情况下,中国对外承包劳务却仍然在稳步发展,市场多元化取得明显进展,但今后将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因而市场多元化仍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1.当前国际劳务市场的特征

受东南亚金融危机扩散的影响,1998年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放慢,国际工程承包市场也人前几年的快速增长中停顿下来并出现下滑,其中亚太地区下降的幅度最大;国际劳务市场需求也进一步减少,据国际劳工组织的近期报告,东南亚金融危机导致全球失业人数增加1000万人,全球就业情况每况愈下,其中以发展中国家情况更为严重。因而1999年国际承包劳务市场前景均不乐观。尽管如此,对于国际承包商来说,国际工程市场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根据美国《工程新闻记录》对国际上150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建筑业支出的统计,1998年全球建筑业总支出32244.5亿美元,比1997年略有增加,但低于1996年的水平,其中排在前10位的分别是美国、日本、德国、中国、英国、巴西、法国、意大利、韩国和加拿大。

近期国际劳务市场呈现出以下特点:(1)工程市场对全面服务的需求增加,技术含量提高

目前国际工程市场上对单一的工程施工的需求趋于减少,而对全面服务的需求大大增加,管理-采购-施工(EPC)合同越来越多,因而对承包商的技术,管理和施工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承包工程的技术含量逐步提高,国外许多大的承包公司都有自己的专利技术,在这种情况下承包工程的风险比单纯的施工项目更大,因而要求承包商在具备综合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出色的伙伴来共同承担。(2)国家出资的项目减少,私人投资项目增多

无论是东南亚、中东、非洲还是拉美国家,由于经济困难,政府财政紧缩,国家无力对项目出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减少或推迟进行,但是私人投资仍然比较活跃,中小型项目较多。私人资本的活跃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一些国家经济的进一步下滑。(3)承包商能否提供资金成为取得项目的关键

在国际项目的投资缺口增友的情况下,各国项目资金投向趋于谨慎,要求带资承包的项目越来越多,承包商不得不自己寻找解决资金问题的办法,更多地参与项目的融资。BOT项目在世界各地普遍盛行,特别是在经济比较困难的亚洲、拉美、中东。BOT项目是恢复承包市场的一条可行之路。(4)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大公司占据较大的优势

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承包商对国际市场的争夺达到白热化的程度,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上,大型公司无论在资金上、技术上、管理上还是信誉上都占据很大的优势,这也是导致企业兼并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许多小型公司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只能以较低的价格糊口,一些公司可能在竞争中被淘汰。

2.我国承包劳务在世界各区域市场分布情况

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起步于中东市场,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业务已遍及六大洲,其中以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亚太地区最为集中。90年代以来,亚洲市场占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的合同总额的60%以上。其次是非洲和欧洲市场,各占10%以上,北美占2%左右,大洋洲及太平洋岛屿占1.5%,拉美占0.5%。市场多元化的格局使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呈现了稳步发展的势头。随着我国和周边地区的交往与开放,港、澳、日、台、俄、韩、新、泰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已经或正在成为我国对外承包劳动业务的成熟市场。

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是全球最在的地区性劳务合作市场

1996年以来的东南亚金融危机造成该地区上百亿美元的工程项目延期或停建,这使以亚太地区为主要市场的中国公司面临困境,也对东南亚以及整个亚洲地区承包劳务市场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危机爆发使一些国家和地区财政普遍吃紧,原计划1997~1998年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大幅削减或推迟,因而该地区市场新发包的项目大大减少。危机爆发使相关国家和地区的货币纷纷贬值,支付发生困难,造成部分签约项目和建项目停建、缓建或延期支但是,金融危机虽然造成承包工程市场的困难。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在政府项目大幅消减的同时,受欧美资本大规模收购亚洲企业的影响,私人项目市场仍然兴旺。另一方面,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政府正在扩大公共开支,以求通过建设公共设施带动经济的振兴,从而使该地区市场仍然保持着全球最大的地区市场的地位。1997年国际225家最大承包公司营业额的地区分布,在亚太地区仍居首位。中国公司在亚洲市场的营业额没有太大的变化,基本维持在27~28亿美元之间。目前,中国公司在亚太地区市场的营业额占中国公司全部营业额的70%。

此外,拉美是近几年来区域性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增长最快的地区,也是1997年惟一保持正增长的区域市场。但我国公司在这一地区的工程承包业务最为薄弱,加勒比地区甚至是我国大型成套设备出口盲区。因此,我国政府及一些企业渴望在对拉美市场的开拓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西欧和北美是迄今为止免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地区,欧元启动后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很大,有着较大市场规模。我国公司在这些地区的市场营业额虽有不同程度的增多,但由于起点低,市场占有率仍微乎其微。我国公司在中东市场的营业额近年来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从1996年6.47亿美元降到4.15亿美元,减幅达35.9%。而我国公司在非洲市场的营业额有所增长,1997年为7.07亿美元,比上年的5.02亿美元高出40.8%,市场占有率为从4.9%猛增到7.5%。非洲一些国家的经济正在快速发展,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正在兴起,因而,电力、水力、电信、交通业的超前发展成为必然。非洲是我国公司传统的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应在原有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将我国对非洲的贸易、投资、援助和承包劳务结合起来,综合开发非洲市场。总之,市场多元化仍然是中国公司今后发展的趋势。

中国国际承包公司开展海外投资始于1979年,经过多年艰若创业,从小到大,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到1992年,共举办各类海外非贸易企业包括合资、独资、合作企业近千家,总投资10多亿美元,遍及121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领域涉及承包工程、金融保险、资源开发、咨询服务、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旅游等所有行业。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有几个特点:投资方式我样化。有的以设备、技术、劳务或海外货款等形式投资创办新企业,有的通过收购股权而拥有老企业,参与形式有合资经营、委托经营、独立经营等。企业以综合经营为主,往往一家企业包含生产、贸易、工程承包、房地产等多种经营业务。投资规模小,以中小型为主。这些特点表明中国国际承包公司海外投资不论资金实力还是海外经营能力与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而只有实现了经营方式由经营一般的土建工程和派出普遍劳务向资本和资产经营的转变,我们国家的对外经济合作公司才有可能与国际上著名的跨国公司来竞争。这是经营方式的根本转变。

3.全球各国劳务市场前景分析

90年代以来,国际市场的现状是:(1)市场容量迅速扩大,国际贸易额迅速增长。1980~1988年的9年间,国际贸易额由20014亿美元,增长至28400亿美元。国际市场容量的扩大是与国际经济的增长及国际分工的深化分不开的。(2)国际市场结构发生了变化,初级产品比重下降,制成品比重上升,尤其是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上升得尤为迅速,消费品越来越多样化、高级化和优质化。(3)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新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国际市场竞争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加激烈。国家政府积极介入对国际市场的争夺,纷纷通过财政、金融、汇率等各种措施来促进出口。

各地区劳务市场的特征和前景分析如下:

亚洲市场 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承包劳务市场萎缩。估计1998年亚洲经济平均增长速度下降1.1%,其中印尼下降16.8%,泰国下降7.8%,韩国下降6.2%,香港下降3.1%,马来西亚下降2.3%。各国政府财政普遍紧缩,新的工程项目特别是大项目减少。市场相对比较好的有新加坡、中国台湾、菲律宾、越南、老挝和柬埔寨,预计1999年部分市场将逐渐步入复苏,而整体化回升将2000年以后。韩国的劳务市场没有出现复苏的迹象,对外籍劳务的需求大大减少;日本虽然进行了金融和经济改革,但经济前景依然不明朗。

虽然遭受经济危机的重创,但是亚洲仍是全球最大的承包市场,1998年亚洲各国和地区建筑业的支出总计为111240亿美元,其中最大的市场是日本、中国和韩国,1998年其建筑业支出分别是6265亿美元,1859亿美元和736亿美元,另外台湾为299亿美元,印尼221亿美元,香港174亿美元,泰国186亿美元,新加坡112亿美元,马来西亚97亿美元,菲律宾96亿美元。

南亚各国特别是印度受的影响较小,经济仍保持稳定增长,基建项目较多,受到国际承包商的注目。1998年印度的建筑业支出达到527亿美元,在全球排在13位,比1997年增加5.5%。

欧美市场1999年美国建筑业支出为6516亿美元,比1998年增加4%,仍保持90年代以来一直增长的趋势,并且,美国总体经济需求依然强劲,工程项目较多,同时也是全球目前最好的就业市场之一。但是,受亚洲和俄罗斯金融危机影响,1998年下半年开始工程市场也放慢了增速,并将持续下去,一些项目推迟进行。加拿大建筑业增长强劲,1998年支出为719亿美元,比1997年增长7.3%。

欧盟受影响较小,1998年除英国经济滑坡外,其他国家经济继续保持增长趋势,欧元开始启动,在外汇风险大大降低的同时各国维持共同市场的能力增强,给欧盟经济又注入了新的活力,经济信心增强,工业投资普遍增加,承包市场比较乐观。1998年欧洲建筑业的总支出达到9956亿美元,是仅次于亚洲的第二大市场,其中最大的市场是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分别是3150亿美元、1049亿美元、980亿美元和953亿美元。

东欧地区随着体制转轨的逐步完成,经济转入正轨,自1996年以来保持快速接增长势头。1998年东欧地区实际GDP增长4.1%,其中波兰、保加利亚、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经济增长较快,达到5%左右。波兰建筑业的支出最多,达到175亿美元。预计1999年东欧各国承包劳务市场将继续活跃。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俄罗斯承包工程市场紧缩,1998年建筑业支出为652亿美元,在全球排在11位,但是与1997年和1996年的686和714亿美元相比逐年下降,国际承包商多持观望态度;同时由于经济紧缩,失业增加,劳务需求减少,短期内难以有根本的改变。

中区市场1998年,油价下跌和不断增长的财政赤字这两个巨大的阴影笼罩着中东承包市场。在东南亚金融危机扩散、全球经济增长放慢的背景下,国际市场对石油的需求减少,而产量却仍在曾加,导致油价大幅度下跌,产油国收入急剧缩水。据估计,1998年石油价格已比去年的平均价格下跌40%,成为海湾战争以来的最低水平。以石油为主要收入的产油国财政收入大幅度下滑,政府面临巨大压力,不得不消减财政算开支和现金支出。由于资金短缺,很多承包项目不得不停止或延缓执行,按惯例,财政预算的项目成为首选目标,因而基础设施项目受到的影响最大。预计1999年油价仍将在较低的水平上徘徊。

非洲市场1999年非洲国家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与上年大体上持平,约为50亿美元,占世界投资部额的1.5%,主要投资来自德国、美国、法国和英车,投资的主要部门是石油和矿业。随着非洲资金市场和内部市场的国际化,全球资本对非洲的流入逐渐增加,这与非洲国家实施的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战略密不可分,这些开放政策为外资流入非洲创造了条件,也是非洲承包市场的繁荣的前提。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蔓延也对非洲产生了一些影响,如导致商品价格下跌和出口需求减少、非洲产油国外汇收入减少等,但是总体上说,非洲近两年的经济发展速度仍然比较快且相对稳定。据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预测,1998年非洲国内生产总会值增长率仍将达到3%。在东南亚经济形势严峻、拉美同时受到金融危机波及的背景下,国际上的一些游资纷纷从东南来和拉美等国家和地区撤出,一部分流入了非洲国家,这对非洲国家经济和承包市场的发展较为有利。

北部是非洲承包劳务的重点,埃及、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都吸引了众多的国际大承包商,1998年最引人注目的项目是苏丹石工程一揽子项目,总计12亿美元,由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和其他国际石油公司共同承建;私营部门发展也很好,埃及的表现最为突出。

南部的毛里求斯、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和津巴布韦经济发展稳定,承包/劳市场较好。但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南非形势严峻,兰特降到创纪录的低点,股票大幅贬值,外资流入减少,承包市场趋于萎缩,劳务需求减少,但南非仍是非洲建筑业支出最多的国家,1998年支出为131亿美元。

拉美市场1999年拉美经济稳步发展,承包市场是国际承包商追逐的最热门市场,国际最大225家承包公司在拉美的营业额比1996年增加19%。然而,受东南亚金融危机严重影响,1998年拉美新兴工业国经济再次步入衰退,许多国家经济环境恶化,发展速度放慢,政府财政紧缩,外资流入减少,经济建设资金短缺,承包市场也随之萎缩。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即使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后,拉美国家的私人投项目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防止承包市场的进一步衰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金融危机也没有减少这些国家对基础设施的需求。以巴西为例,1998年是私有化取得巨大进展的一年,国有的巴西电信公司以300多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外国电信公司,减缓了巴西的外债压力,并为政府提供了巨额建设资金,其中部分用于交通项目,整个工程的资金预算已增加到420亿美元,包括很多项目。尽管出现金融危机,但是外国公司对巴西项目的投资热情并没有改变,其中能源、石油、电信、交通和食品设备的投资最多。据《工程新闻记录》援引巴西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1998年1月~9月巴西的总投资额为1890亿美元,预计1998年全年将达到2800亿美元,将比1997年有很大的增加,其中能源部门280亿美元,增加7%,其次是炼油业250亿美元,而电信部门的投资可能达到210亿美元。因而对于国际承包公司来说,拉美市场仍然具有很大的潜力。

4.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发展策略

面对WTO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可以从下几方面做好对外劳务输出:(1)积极寻找机会,巩固亚太承包劳务市场

亚太是国际承包商最大的海外市场,也是我国对外承包劳务的重点,虽然目前处于困难时期,但是从长远看,经济一旦恢复过来,承包劳务市场还是具有相当大的规模的,因而我们决不能放弃,而是要在不利的环境中寻找机会,拓展思路,守住亚太桥头堡。(2)多种形式相结合,进一步开拓非洲市场

近几年非洲经济稳步回升,对交通、能源、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的需求大大增加,特别是北部和南部承包劳务市场非常活跃。我国对非洲的开拓应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倡承包、劳务、咨询、援助、海外投资、贸易等多种经贸形式相结合,综合发展。(3)稳扎稳打,打开拉美承包市场

虽然目前拉美市场困难重重,但从长远看,拉美市场仍有潜力,因为拉美国家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且经济基础较好,市场开放程度较高,我国公司应着眼未来,积极开拓拉美市场。对拉美市场的开拓不应盲目进行,应以项目为先导,提高项目的成功率逐步发展,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4)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绝不能无视国内这个大市场。

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周边国际经济严重衰退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决定加入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预计在未来3年中,我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资将高达数千亿美元,是未来几年中最大的国际承包市场。在外国承包商纷纷看好中国市场的时候,我们外经公司也应利用天时、地利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有所作为。(5)积极推动多元化经营

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国际承包市场已进入一个重大的调整时期。积极推多元化经营。才可能在以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章 培训行动五:再就业培训

第一节 平常心看“失业”

一、我国的就业现状

1993年以来,中国的失业队伍日益扩大。在城镇,企业下岗人员逐年增多,1997年底达到1151万人,比上年增长41%。1998年底全国新产生的失业下岗职工人数接近600万人。据有关部门对二十多个省市和行业作的分析:1999年底,失业人数将接近1000万人。在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有一支比城镇下岗人员更为庞大的失业大军。可见,中国的就业形势是十分严峻的。

首先,劳动力资源过剩。尽管中国实行了多年的比较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但由于人口再生产特点所决定,人口数量还是持续增长,劳动力资源数量也因此维持增长的局面。据劳动部门推算,整个“九五”期间都是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劳动力资源供给将从“八五”时期的年平均1970万人进一步增加到2030万人,即使扣除当年退出劳动年龄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的950万人,每年仍将净增劳动力1080多万人。综合测算,中国劳动力资源总数有8.3亿之多,劳动力参与率(就业供给人数占人口比例)达58%,是世界上最高的。

其次,企业下岗分流数量巨大。在中国城镇,最为突出的是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待业问题。1997年底全国企业下岗的职工中,国有企业占全国企业下岗人数的68%。在测算的1998年全国新增下岗职工总数中,国有企业的下岗人数要占75%左右。而且,在未来几年中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人数还会持续增加。这是因为,下岗职工主要来源于按现代企业制度对原体制下的国有企业改制。目前29万户企业将更多的富余人员推向社会,使隐性失业显性化趋势更加明显。

再次就业岗位与就业需求不平衡。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快速变动,从劳动力资源存量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供给会加大。与此同时,在需求方面,随着经济技术结构的推进,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会不断下降,因而形成了就业岗位与就业需求缺口的不断扩大。从1991年到1996年,每年城镇经济提供的就业岗位大约为700多万,具体分别为:765万、736万、705万、715万、720万、705万;而每年的新增就业需求都在1000万以上,具体分别为1117万、1100万、1125万、1191万、1239万、1258万。两数相抵,各年的失业人数分别为352万、364万、420万、476万、519万、533万,呈逐年增加态势。

第四,农村剩余劳动力造成了巨大的变业压力。

为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土地集约化经营的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已是必然趋势,与此同时也将有大量的乡村劳动力从土地上游离出来,形成一支比城镇下岗人员更为庞大的失业队伍。据统计,中国每年由正式“农转非”渠道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人口一般为600万左右,其中劳动力一般在300万左右,他们构成了城镇新增劳动力的一部分。在统计的1.2亿左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除去4000多万事实上已经在城镇工作的劳动者以外,尚有8000万左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待业。而且今后一段时间仍将以每年600万人的速度增加,他们将长期构成中国的就业压力。

最后,劳动力总体素质低,不能满足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劳动力总体素质不高,而在企业下岗职工和农村游离出来的劳动力中素质低下人员的比重则更大;另一方面,在生产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况下,社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出现了有人没事干和有事没有人干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即在数量巨大的低素质劳动力大量过剩的同时,要求文化水平高、技术水平过硬的劳动力却又缺。这种结构性失业问题即反映了中国劳动力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劳动者素质的要素,也加大了中国劳动就业的压力。

二、下岗人员是如何产生的

所谓下岗人员就是在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中,随企业经营制转变而被精简或未聘用的富余职工。

从根本原因来说,大多企业人浮于事,超编超员,存在隐性失业的状况。因此,改变这种局面,优化劳动力结构和人才组合,在转业的状况。因此,改变这种局面,优化劳动力结构和人才组合,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同时,改革劳动用工制度在所难免。于是,原先隐性的富余职工通过被精简或解聘或待工的方式成为显性的下岗人员。从这一意义上说,下岗人员是隐性失业的公开化。

从直接原因来说,下岗的缘由多种多样。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生产任务不足

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一些效益差的企业,由于生产任务不足,只能请部分职工回家待岗,拿折扣工资。有的企业只是某些车间或部门生产任务不足,因此在生产不足的车间或部门实行下岗或待岗措施。(二)部门归并或取消

有的单位机构臃肿,岗位设置重叠,随着改革的深化,实行精简机构、部门兼并和岗位设置优化势在必行。因此,一部分职工由于部门兼并或岗位取消,或因精简人员成为富余人员。(三)产品更新或生产技术优化

有的企业因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或者产品更新换代,而要求职工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相应地提高或变化,一些管理水平差或技术素质差的职工就被淘汰下来。而有的企业因机器设备的更新,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于是过去两个人干的活,现在一个人就能干了。这样也使部分职工成为富余人员。(四)职工本身素质低下

部分职工由于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低下,不能胜任岗位工作,下岗或待岗调换工作是很自然的事情。个别职工纪律松懈,工作吊儿郎当,因此被解聘或筛选下岗。(五)职工本身健康差

有些职工身体不好,经常请病假,不能政党工作,故而下岗回家休息,也可静心养好身体。(六)“跳槽”更换单位

有的职工不安于现有的本职工作,一心想“跳槽”,但企业领导不同意放人,不能如愿以偿。所以,借拒签上岗合同的机会,自愿下岗,以便调换单位。(七)人际关系紧张

个别职工与同事关系没处理好,人际关系处于紧张状态,于是想变换工作环境,通过自动下岗不另谋出路,或更换单位,或从事其他职业。也有的职工与领导关系紧张,自愿离开该企业或被解聘下岗等等。

三、失业是正常的现象

从现代经济运行的历史和现状看,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失业应该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只要搞市场经济,就会有失业存在,社会主义也不会例外。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和逐步实现,随着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失业现象将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种必然的、长期的现象。具体地说:

首先,市场经济的供给与需求结构的差异性,导致失业。在市场经济的活动中,供给和需求是两个最基本的方面,供给与需求是决定经济运行稳定均衡与否的最重要的因素。现实的市场经济运行中,供给与需求间的结构性差异则是常存的,即供给量中的某些部分相对于需求而言是过剩了,而另一些部分可能短缺了。因此,就有必要及时压缩过剩的产品生产,而扩张短缺产品的生产。这样,原先生产过剩产品的部门和企业便会有相当一部分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操作人不得不减少以致失去原来的工作而下岗,如果他们因种种原因不能很快为生产短缺的产品的企业和部门所吸纳,那么就会失业。这种失业系根源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供给与需求结构的不一致,因而是一种结构性失业,是任何经济都不能避免的。我国市场经济中经济结构的调整又将是面积广、力度大的调整,因此所造成的这种失业也将是十分突出的。

其次,市场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失业。市场经济是周期性波动的经济,即扩张-收缩-再扩张-再收缩……市场经济的必然运行方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如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能例外。由于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波动引起的失业,便是“需求下足型失业”。我国自80年代以来,宏观经济的运行至少已经历三次较为明显的波动,其中每次波动的下半周期都曾因社会需求大幅度收缩而使得市场疲软,销售不畅,企业普遍开工不足,进而导致大量劳动力就业不足,形成一支人数相当庞大的“在职失业”和下岗待业队伍。未来中国市场经济运行仍然摆脱下不了周期性波动,甚至更强烈的波动,我们对此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再次,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使失业成为经常性行为。市场经济的竞争的经济,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由于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引起的失业,具有广泛性和经常性的特点,只要竞争存在,就会有这种失业的出现的可能,这也正是形成市场经济条件失业现象的基本原因。从当前来看,我国正实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进程,各种深层次矛盾急剧地显现,特别是由于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冲击,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少国有企业招架不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纷纷停工停产,有的甚至破产倒闭,从而形成了大最下岗待职工。可以说,目前庞大的下岗待业队伍中的绝大部分,就是因为所在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失利而失去原来的工作。因此,市场竞争的劣汰性实际上是当前我国失业人口显著增加的最重要的、最直接的原因。从未来看,即便将来广大国有企业渡过了体制转换的难关,步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轨道,这种因市场竞争而产生的失业仍将会是经常存在的,只不过在规模上可能不会像现在如此之庞大,速度上可能不会像现在如此之迅猛罢了。

第四,劳动力供求双方的选择性,强化了失业。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方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双方都在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自主地作出实际的供给与需求决策。当前我国失业人口有相当一部分正是由劳动力供求双方的选择性造成的。一方面,由于目前劳动力市场不够健全和完善,各种就业中介机构尚未及时建立起来并有效投入运作,因而劳动力供求信息的传播速度较低、辐射而较窄、准确性较差,影响了大量下岗失业职工及时寻找到新的合适的工作,造成相当可观的摩擦性失业。另一方面,不少下岗失业职工思想观念仍停留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等着领导安排,非“铁饭碗”不捧,不称心的工作不愿考虑,选择工作挑肥拣瘦、要价又高,以致迟迟难以重新就业,从而形成了过高的“自愿性”失业比例。

最后,技术进步对劳动力的排斥性,也造成一部分企业的人员失业。现代市场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含量越来越高,而对劳动力数量增加的依赖程度正在降低。我国的改革,在实现经济体制转变的同时,也实现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技术进步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发展着,这必然带来一部分的技术型失业。因为技术进步的一种重要的特征就在于,单位劳动力的装备水平及其推动的生产资料的部分数量持续上升,于是社会总资本的有机构成便不断提高,即总资本中用于生产资料的部分将快速增长,而用于支付人员报酬部分的增长则将相对迟缓。但与此同时,劳动力的供给则往往呈上升趋势,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每年新增加的社会劳动力将源源不断加入劳动大军队伍;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和各部门、各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得原有的就业人口中的一部分不断被分离和排挤出来,需要寻找新的工作。只要社会劳动力供给的增长速度超过了社会主义资本与经济增长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速度,那么便会出现失业人口。这种由于市场条件下持续的,并呈加速度的技术进步所引起失业,同样与社会制度没有必然联系,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会出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会出现。例如,据统计,近20年来我国社会资本的有机构成迅速提高,单位劳动力的装备水平也大幅度提高。1978年时国人企业的人均固定资产净值为2987元,而到1994年则达到13980元,16年间翻了两番多;同时全社会的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亦从668.72亿元增加到9355.35亿元,猛增了近13倍。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全社会就业人数则从1978年的40152万人增加到1994年的61740万人,只增长53.09%。显然,社会资本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对劳动力需求的增长速度。另据统计,“七五”期间我国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吸纳的就业人数为169.6万人,而“八五”期间则下降为90.8万人,经济增长对劳动力需求的下降趋势十分明显。但另一言面,70年代末以来,我国劳动力的供给却持续大幅度上升,因而使得由技术进步引起的失业压力对有的企业来说也越来越大。

第二节 如何实现再就业

一、旧观念成为再就业障碍

1.下岗人员的心态

由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优化劳动力结构和人才组合,因此不少企业出现了下岗的富余人员。这些富余人员存在着种种复杂的心态。(一)难为情心理

这种害羞的心理大多出自于一些工作安份的职工。他们平时工作尚可,但因岗位归并或人员富余而被定为下岗人员,觉得面子上过不去,自认为下岗“塌台”,会被人误以为是工作不好而被企业“涮”下来的。因此,这部分人心理压力较大,整天愁眉不展,觉得愧对家人,在邻里和同事中也难以抬头。(二)无所谓心理

某些职工平时工作吊儿郎当,对下岗心理上似乎有所准备。他们认为在优化劳动力组合、加强岗位责任制的情况下,自己因表现不好下岗是很自然的事,因此觉得无所谓;并认为厂方既然要我下岗,我也乐得图个安逸,反正社会主义优越性,饿不死人,早晚总得安排一个岗位,什么劳动服务社、企业办的三产之类的,到那里再去混混日子。(三)解脱心理

一些职工本身在外兼职工作,对本职工作早已三心二意,现在乘机会不签订合同而自愿下岗,在心理上正好是一种解脱,以便“心安理得”地干第二职业。有的借下岗机会“跳槽”换单位工作,显得合情合理,既无以往单位领导不放行的麻烦,又获得比原先岗位更好的职业,何乐不为呢?(四)冤屈心理

从各个企业现状来看,人浮于事是普遍现象,因此随着劳动工资制度的改革和优化劳动力组合,精简机构和岗位人员在所难免。但是,在总要有富余人员被精简的情况下,偏偏轮到自己被精简,不免既感到唐突,又感到冤屈,抱怨“命运不佳”、“领导不公”,尤其当他们看自己下岗后收入减少,而上岗人收入员骤增的情况时,更感心理不平。(五)冲突心理

一些职工把下岗看成是一件很下光彩的事情,联想到自己平日与领导关系下好,因此,将下岗怪罪于领导有意给自己“穿小鞋”。有的把对领导的怨恨埋在心里,自认倒霉;有的则公开与领导发生冲突,甚至口口声声要找领导算帐。当然,社会上确实存在极个别领导借机会泄私愤的现象,但作为下岗人员以冲突的方式对待下岗总是不可取的。上海东方电台“夜鹰热线”节目,就曾接到一位下岗人员的电话,说要以冲突的方式去对付领导,幸得播音员王玮的开导,终未酿成大祸。(六)进取心理

有些职工没把下岗看成纯粹的坏事,而将此视作自己发奋图强,另择良业的一次相遇。他们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下岗,并借下岗的机会,利用社会的优惠政策,重新寻找职业,有的干脆走上个体经营的道路,以自己诚实劳动去获取比以往更多的经济收益。

由上可见,在对待下岗问题上,无论是“难为情”心理、“无所谓”心理,还是“冤屈”心理都是要不得的,至于“冲突”心理,一旦铸成大错,将会遗恨终身,更不足取。正确的态度应是,以积极进取的心理看待自己的下岗,当然,社会也应帮助下岗人员走上重新就业的自谋之路,以减少下岗人员的心理压力。

2.再就业必须更新观念

不久前,在北京西城职介中心周三下岗职工专场洽谈会上,百多家清洗公司招聘保洁工、清洗工各15名,前来咨询了解情况人较多,真正填写报名表的却寥寥无几,愿意到该公司上班的只有几人。

有的下岗职工说,她只需呆在自己厂里不走,到老也有保障,如果应聘到该公司上班,虽然收入增加了,但干的是侍候人的活,又脏、又累,有的还说尽管在厂里没活干,拿70%的下岗工资,可毕竟落个清闲。一名已上班十多天的女工找到该公司经理说不想干了,太累,实在是受不了!公司负责人说:“我们之所以招聘下岗职工,一是可以为国家安排富余职工挑点担子,二是下岗职工会珍惜再就业机会,第三,下岗职工比较能吃苦。”结果万万没料到,她们也这么挑剔、娇气。

已经数次光顾西城职业介绍中心30岁的姜女士,原是一家企业的技术主管,因企业转产和其它原因加入了下岗职工的行列中,她在招聘会上,与好几个单位洽谈过,总是认为她在原单位的工作体面,自己有文凭,有职称,又是技术主管,而洽谈的几家单位却只有把她放在一般的工作岗位上。

那么,下岗职工为何“挑挑拣拣”,或不愿轻易“接活儿”呢?分析起来,有如下三因素:一是对私企和个体户抱有一定的成见,旧的传统观念在作祟。多数下岗者在国企干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有一种自身的优越感,到私企或个体经营者手底下打工,觉得丢份儿,其实,有些私营企业主和个体经营者本身也是下岗者。您说这个份儿能丢到哪儿?二是一些下岗者在国企吃惯了“大锅饭”,想当年在国企干好干坏一个样,工资奖金一分不少拿,如果投奔私企和个体户,自然端的是泥饭碗,干得好,真卖力气,人家能给好脸子,月底的工资袋也沉一些;干不好,稍微稀松一点,人家会绷脸,闹不好,把您当“鱿鱼”给“炒”了。再说,私企的管理和职工待遇伸缩性很大,竞争也比较激烈,国企的下岗者感到很难适应。其三,就得说到人的惰性了。拿市场营销来说,拿的不是“死”钱,而是“活”钱,即基本工资(以基本生活费为限)加营销的高额提成。也就是说您真得到市场上去折腾,推销商品嘛,您得圆乎脸一抹长乎脸,舍得出脸面和辛苦去。这差事说好干也好干,说不好干也真难。其实,凭国企下岗者的素质和阅历、经验,干这一行,比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更有优势,但也得付出点累去。而一些下岗者由于下了岗,精神大放松,加上心气儿挺高,所以惰性使然,对营销并不感到有什么诱惑力。干什么好呢?自己也找不准位置。

出于以上三方面的因素,使一些下岗者在劳动力市场上变得一筹莫展。尽管需要人的单位频频招手,仍无动于衷。谋职这事既然已市场化了,其实是两厢亲愿的事,剃头挑子一头热不灵。

由此看来,对招聘单位情况知之甚少;期望值过高;回味过去的辉煌;传统择业观的羁绊等因素,使许多失业者和下岗待业人员,失去了可能得到的一份适合自己的职业机会,而至今还在招聘市场圈外悠荡。富余人员难安置只是一个方面,旧观念对富余人员分流、安置形成阻碍,更是不可小视的压力和负担,再就业必须更新观念。

3.走出自卑的误区“谁都不愿意下岗”,许许多多的人都这么说,也都这么想。但下岗这事儿真正落到谁身上谁也有想不通。自卑、怨恨等情绪都会出现。

某研究所一女工下岗后,自认为有中专文化不该下岗。回家后两个月足不出户,蒙头大睡,为了丁点小事与丈夫、孩子磕磕绊绊;上厕所见邻居也是闷声不语,自觉矮人三分。时隔数月,她终于走出家门,来到下岗职工招聘会上,和某保险公司一洽谈,三于后就上班了。一个月后,她也成了用人单位招聘者。笔者因招聘与之相识,交谈过三次,深为她能走出自卑的误区而高兴。

古人云,“自暴者,不可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这自弃也”。自卑,会使自己意志消沉,缺乏追求目标,也会恶化家庭、周围同事、邻居关系。自卑,实际是自己累视自己,自己伤害自己。该女工喜滋滋地说,走出家门到新岗位后,家中有了笑声和欢乐,姑嫂、邻居关系出和睦了。可见,自卑有百害无一利。“人贵人自知之明”,这名格言尽人皆知。只有心明眼亮,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明白自己下岗与市场经济、企业改革不适应之短处,明白自己年龄、文化、工作经验等诸方面的优势,以便找准坐标,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不“明”者,就不会从下岗中汲取教训,以己之“短”比他人之“长”,难免会陷入“自卑”的境地,缺乏克服困难、增强前进的动力。

克服“自卑”,就要面对现实,学会重新选择生活。诚然,由于下岗职工大多年龄偏大,记忆力差,但只要在心理上不“自卑”,前景也是光明的。

一般而言,下岗职工的心理状态有如下几种:

心理不平衡。张女士对老师说:“我过去在厂里大小也是个干部,多年的先进职工,这一下,厂子不行了,我也下岗回了家,这打击一下子真难承受。”张女士为此哭过几天几夜,她甚至关上大门,几天也不见人。

工作上反差大。王女士过去当会计,工作体面,收入少说也有六七百元。如今拿200元下岗,生活确实困难。有人给她介绍过几次工作,但几次都因与服务业有关,为此她发过火,也摔过碗,怎么也接受不了这个现实。

怕人看不起。小金只有35岁,下岗后拿很少工资,她生怕丈夫和儿子看不起她。哪知,丈夫和儿子对下岗反应平平,还和原来一样有说有笑,这更加重了小金的心理负担。她常常一个人逛大街,甚至怕有那么一天丈夫和儿子会离她而去。

学历太低造成烦恼。个子在一米八以上的男士志强,下岗之后去过6次人才洽谈会,而六次全在学历低上吃大亏。有一个合资厂准备录用他,但了解到他只有初中水平时又婉言谢绝了。他后悔地说:“想当初父母让我读书我偏不念,到现在需要文凭了,我又拿不出,之该怨谁呢?”

只要克服以上自卑的心理,在再就业过程中,一定能创造辉煌。

4.再就业的多种选择

下岗使许多人改变了自己生活的轨迹,他们告别了“铁饭碗”,开始寻求新的职业、新的生活。(一)闯“三夜”

时下,夜排档、夜地摊、夜交易,这“三夜”成为下岗人员看好的行档。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时候,从事这些行档的人们便三五成群地拥向热闹地段。

夜排档上锅碗瓢盆、冷盘热炒、水鲜海味、烩炸煎熏,应用尽有。为招徕顾客,有的夜排档干脆在街头的树干、电线杆上装上“小太阳”,甚至拉上“满天星”。而夜地摊遍布热闹街头,什么小百货、服装、文化用品、玩具、书刊等等五花八门。至于夜交易,总是固定在某些地段,自然形成什么“花鸟市场”、“小五金市场”、“电器市场”等等,在那里人们成群结队,交头接耳……

据上海有关部门统计分析,下岗人员在从事“三夜”行档的上海人中占三分之一左右。这些人普遍感到,这样做比单位每天混上8小时拿低工资的日子好过,不但收入增加,生活改善,而且有事可做,生活充实。(二)扒“洋”分

下岗也给一些职工找到出国的机遇,据上海有关部门统计,从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开放止1992年上半年止,就有近百名下岗人员,通过各种关系或途径去日本、澳大利亚、美国、香港,而到1992年底又有300多人提出申请。随着下岗队伍的扩大,申请出国的人数还将持续上升,其中70%以上是出去打工挣钱。

有些人出国“扒分”之梦由来已久,但一份又一份的辞职报告送到厂方后总是未见批复,因此难以实现扒“洋分”的夙愿,企业优化组合,正好给了这些人下岗出国的机遇。(三)求“深造”“寻业难,难无一技之长”,这恐怕是相当一批下岗人员发出的叹息。这些无一技之长的下岗人员闲在家时,心急火燎,每天都在打听招聘、招工的消息。可是,招聘单位都有一定的学历或技术要求,每每应不了聘。为了使自己尽早从困境中解脱出来,这些人不得不进入专为下岗人员开设的职业培训学校进行学习,诸如烹饪班、裁剪班、水电工班、家电维修班、电脑操作班等等。学期结束后,由劳动局和学校统一颁发培训合格证书。学习成绩优秀的,可由学校积极向招工用人单位推荐。这又是下岗人员就业的途径之一。因此,求“深造”成为下岗人员的热点。(四)搞“服务”

有相当一部分下岗人员瞄准现代家庭这一劳务市场,从街道、里弄获得信息,把服务的触角伸向千家万户。在居委会的牵头下,从开始单干到几个合伙干,虽然人员不多,但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招揽生意,有的接待顾客服务项目,有的则上门从事服务。从洗衣、洗碗、擦窗户到修理水电、家电用品,样样都干,深受事业型、享受型家庭的欢迎。有的下岗人员与街道“三产”挂钩,办起服务社、服务公司,当起了名副其实的“经理”,工资收入高出局级干部好几倍,日子比下岗前富裕多了。(五)做“兼职”

有的下岗人员闲在家没事干,通过各种关系到其他单位作事情,或为个体商店柜台,或为中外合资企业搞销售……除了拿原单位打折扣的工资之外,在兼职单位可拿到比原先更多的工资收入,手头一下子宽裕不少,因此,原先下岗时的忧愁或怨恨便消失了。有的人还利用下岗作为跳槽的机会,先通过“兼职”的方式进行试工,试工期满,双方都觉得满意,便办理调动手续,可见,这又是下岗人员再就业的一条途径。

5.求职先求知

下岗人员要从失落感的阴影里走出来,重新设计自己,把下岗当成人生道路上的加油站,充分利用这次时间加满油,充足电,然后再利用自身优势去竞争新机会。

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是必然的,一方面它不同情弱者,但同时它又会对那些勇敢地掌握自己命运的人给予恰当回报。

在一次招聘下岗职工洽谈会上,有一位30多岁的女士四处看榜,最后驻足在一家高档宾馆与时装公司桌前,交验了证件后,颇为自信地登了记。她跟一女友说,试用期月收入在千元还可以。笔都找她闲聊,方知她原在市里一家仪表厂工作,由于产品结构调整,车间工人全部下岗已一年多。她有高中文化,是一般性的技术工种,到市区职介中心多次求职,不是用人单位不要她,就是她嫌月薪少不愿意去。在市场竞争中,她明白仅有一种文化知识,没有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求职很困难。于是在去年以来,她先后自费参加了四个培训班,先后拿到了美容美发、服装设计、电脑、驾驶等4张证书,用人单位一看她的证书,二话没说,就让她准备上班。

眼下有些下岗待人员还没有认识到求职与求知的关系,有的认为自己好歹有高中或大专文化,再就业不成问题。然而,他们并不明白,文化知识并不等于你拥有专业知识、劳动技能和能力。如果综合素质不高,年龄和体力上又没有年轻人的优势,要和年轻人争,就需要更新的知识,去“充电”,不然就会被淘汰。

现在各个行业都需要知识型人才,就是服务行业,也不例外。专业知识丰富,一专多能,就业门路就多。所以下岗职工求职之前应该选求“知”,学会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这样才能找到较为理想,合适的工作。

6.下岗女工克服挫折的对策

女性下岗之后心理压力较大,表现出比较强烈的情绪反应,认为在亲戚、朋友、邻居面前抬不起头来,甚至在朝夕相外的丈夫面前也感到矮了三分,委屈情绪致使自己暗暗伤心流泪,或内心忿忿不平。下岗的挫折心理损害身心健康,还会影响到家庭和社会的安定。因此,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和行为,采取有效策略,是下岗女性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放下架子重新择业

下岗女性须有“只要勤劳肯干,总归有事可做”的信念,因为有些工作技术性要求不高,如做小买卖、生活服务、推销产品、站柜台等,只要去做,经济收入也不会少于过去。不过,对一些要面子的女性来说,若要走出这一步,就得放下架子,须有吃苦的准备,坚信“三百六十行,行行有前途。”(二)充实生活、充实自我

下岗待业期间,与其无所事事地闲着,还不如把自己的家庭生活充实起来,关心孩子,支持丈夫,协助里弄工作等,使心理气氛更和谐、人际关系更协调。当然,物质生活可能不够富裕,但精神生活却比较充实,这叫作“失子东隅,收之桑榆”,起到了心里补偿的作用,使受挫的心理得以平衡。(三)扬长避短、另辟蹊径

有些女性之所以下岗,主要是用非所学。下岗后,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自由选择适合自己发挥才能的新工作。尽管有些工作可能是个新领域,自己一时并不熟悉,但若有这方面的潜能和优势,自己理应去应聘各类招考。只要肯学习和专研,肯定能较快地适应新环境和新职业。

7.再就业注意事项

下岗职工在求职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对自己不要过多炫耀。有些下岗职工有一技之长或在原单位曾担任一定的职务,为了引起用人单位的注意,喜欢过多地表白自己过去在老单位如何重用。殊不知,其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这样容易给用人单位一种“不容易管理”,“此人太傲”,“自尊心太强”等印象。

二是对用人单位不要说三道四。有些求职者到用人单位进行求职面试时,往往对用人单位的某些情况与用人单位作一比较,然后进行“品头论足”,容易给用人单位以“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感觉。

三是对待遇不要过分要求。一些下岗职工在参加求职时一开始就与用人单位“谈斤头”,尤其是在工资问题上或福利方面提出过高要求。这可能会给用人单位感到求职者过多计较个人得失,从而怀疑其敬业态度。除非个别特殊岗位或劳动市场上较难寻觅的人才,一味在“薪水”、“车贴”、“奖金”、“饭贴”等问题上讨价还价,并非明智之举。

四是对困难不要太多抱怨。有些下岗职工喜欢在用人单位招工人员面前强调困难,大叹苦经,以博取对方的同情。但强调过头会事与愿违,显得求职者在困难面前缺乏自信和办法,给人一种无能的感觉。

总之,若要使自己再就业取得成功,就一定要把握好自己,注意有些枝节问题。

第三节 中外再就业高招

一、英国人怎样再就业

英国的失业率只有5.2%,这在欧洲国家是相当不错的。就业市场这一大好局面既得益于英国良好的宏观经济形势,又得益于政府极端自由的法规。有关工作权的规定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一切(劳动时间、工资以及假期等)都靠员工和雇主去商量。政府不会进行任何干预。

布莱尔政府制订了一个总金额在300亿法郎的4年计划,这是过去从未有过的。这一计划将从明年春天开始实施,目的是鼓励失业者重返工作岗位。此外,企业每雇用一名长期失业者,它可以每周得到政府60英镑的补贴,而且这一补贴可以领半年。

英国的就业服务机构遍布全国,由全国就业服务总局、区域和分局组成,其职责主要是帮助失业者再就业。

失业者去职业介绍所的第一天,求职者可以从职介所获得全部工作机会信息;获得关于培训和就业的建议;获得有关失业救济金、收入保障补助方面的信息和建议。

每隔两周,求职者必须到职介所去重新登记一次。工作人员应证实求职者仍无工作,并仍在积极地寻找工作。四周之后,如果求职者愿到远离居住地方去工作,那么职介所应提供交通费用。

六个月之后,求职者可以从职介所中获得的帮助有:参加工作俱乐部,互相交流经验并参加有关专家开办的讲座;接受工作面试建议;这种建议可使求职者的技能和雇主的工作岗位相匹配;获得一个向雇主展示工作能力的机会;参加工作培训。

十二个月后,求职者会接受专家咨询,并参加一些在找到工作的活动如:工作行动计划——帮助求职者重新审度究竟要找哪种工作,并怎样去适应那种工作。社区行业——参加对社区有利的非全日制自愿性工作,如住宅区绿化、排水工程等。

两年之后,求职者再一次接受专家咨询,这种咨询会帮助求职者再次考虑自己的可能选择。如“重新开始行动”,这是帮助求职者返回工作岗位的学习课程,为期两周以上。

二、美国人怎样再就业

美国解决再就业的根本途径是技术培训。由于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美国不少行业大量裁员。为了帮助再就业者尽快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美国从十几年前就开始注意再就业培训,为此还专门制定了《就业训练法》。最近几年,政府每年向就业培训活动拨款近70亿美元。就业培训对增加就业起到了重要作用,据统计约有70%的失业者培训后重新找到工作。

三、意大利人怎样再就业

据官方统计,意大利的失业率为12%,但这一数字掩盖了地区分布不平均的现实。

在北方地区,就业形势并不严峻,失业率大约只有8.1%。而南部地区的失业率高达22.2%,在西西里或卡拉布里亚区的失业率竟高达30%和50%。因此,10年来意大利政府一直把解决问题的重点放在这些落后地区。

在帮助就业方面,意大利的金融法规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内容,如对南部地区企业实行自动减税等措施。另外一个特别的措施是,用减税的办法来防止雇用黑工的现象。1986年开始实行的“资助年轻企业家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功。按照有关规定,南部企业在创办之初可以从该计划得到所需资金的80%。这一计划所创造出来的就业机会可能超过了2.3万个。

四、法国人怎样再就业

法国政府把重点放在了青年的就业问题上。据法国官方统计,1996年底法国共有309万失业人口,而18-25岁的青年就占62万,如此之多的年轻人没了工作,成为法国社会潜在的不安定因素,也成了政府的一块心病。于是,法国政府除采用轮流培训,制定严格的就业计划外,还创立了“首次职业经历实习”制度,以培养年轻人的实践能力与适应能力。此外,政府还鼓励年轻人签订出国工作合同。从1997年起,将有1万名30岁以下的年轻人陆续到法国在国外的企业工作。在法国,具备以下条件的人有资格领取失业保险金:

第一,在最近8个月内至少工作了4个月;

第二,在工商就业协会登记注册的求职者;

第三,正在积极寻求职业者;

第四,未达到退休年龄;

第五,身体健康有能力工作的人;

第六,非季节性失业者(如从事旅游、冬季或夏季体育运动工作和专门从事农业收获工作的人);

第七,并非个人原因的辞职者。

五、德国人怎样再就业

德国的失业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因此指望国家通过一个公共计划来解决失业的问题是不现实的。德国经济部长京特·雷克斯罗特认为,解决失业问题的责任首先应当落在国内劳资双方身上。可以说,德国近年来实行的是一条相对限制性的就业政策。

经济的全球化导致了德国就业人口的下降,而且就业状况存在着巨大的地理差异:在东部的新建州,失业率高达18.2%。一些传统的工业基地也都出现了失业问题。一些州的反应迅速,果断放弃了传统的工业,及时发展起了一些新兴的工业企业。德国在解决失业方面有一个非常有利的因素:建立了良好的培训机制,德国年轻人的失业率仅为11.9%。

六、新加坡人怎样再就业

新加坡约花10年时间进行一项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其间有一大批劳动力下岗,但却极少因此引起社会动荡。这主要得益于政府制定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安置政策,其安置下岗职工的主要举措有:

第一,实施“滚动的铁饭碗”制度。对因产业结构变化而下岗的人员实行有组枳的再培训、再就业,以新工种置换旧工种的衔接体制,保证绝大多数职工下岗待业有保障,重新就业有机会。饭碗不断更新,只要认真,一般不会丢失。

第二,对在职职工进行超前培训。把在职教育、培训作为劳动力资源更新、开发的核心,使劳动者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一旦下岗能尽快地重新上岗。政府还为此建立了技能发展基金,由雇主按雇员月薪的一定比例缴纳。这项基金的用途有:配合经济调整计划,发放企业职工新技能培训津贴;作为企业技术改造的贷款贴息;作为聘请外国专家的津贴,资助学待工训练计划。

第三,组织措施落实。由政府部门、雇主和工会三方代表组成统一的技能培训委员会,统一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国家要求每个在职员工有义务不断地参加本企业的各类新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以适应未来的技术和产业升级。无能力自行组织培训的企业,须委托职业训练所、工艺学院等培训,由国家给予资助。

七、我国再就业现状分析

1.我国再就业工程的问题和困难

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再就业工程开始启动成功。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处理再就业的问题上还存着许多许多的困难。

从宏观上看,尽管国家花费了很大的力气来分流、安置下岗人员,并且也职得了很大成就,但今后的再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加入WTO后,停产半停产企业将继续增加,涉及职工下岗人数增加;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突出,新的就业岗位亟待开发。

在安置下岗人员再就业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很多方面也不尽人意。许多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虽然已经建立,但网络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劳动力供求信息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尽管政府出台了有关再就业的一系列政府、办法,但落实很不到位,监察力度太小;职业技能培训不能面向劳动力市场、转岗转业培训的社会化程度不高;企业,特别是非国有的用工行为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对就业形势的宣传不够,相当数量的下岗人员对市场就业的方针不甚了解,缺乏竞争就业的心理准备等等。

在微观方面,如何解决失业与再就业问题。就职工个人来说,首先是观念问题。许多的不利于再就业的观念,仍然阻碍着再就业的实施。

可以说,自从1995年再就业工程启动以来,国家为下岗职工创造的再就业机会是相当多的,再就业前景一片光明。再就业的方向,大都是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但是,问题也正出在这里。

不久以前,杭州市最大的涉外饭店——黄龙饭店,通过媒介小习翼翼地向杭州纺织、机械系统发出招工信息:招收38岁以下的下岗女工30名。黄龙饭店的小心很可以理解;这两个系统的下岗女工数量很多,若大肆声张,报名者过多,岂不招架不住?

不料,结果却让饭店领导难以置信:招工30名,前来应聘者也不过30多名,最后仅招了7名。是什么原因使这些下岗女工自愿放弃这样一个在四星级饭店工作的机会呢?

被招聘的7个人中有一个人只上了一天班,就哭着跑回家去了,说是饭店的工作太辛苦了,实习期间每天打扫6个房间,累得晚上睡不着,她实在不敢想象正式服务员一天怎么能够打扫10~15间房间?因此,尽管对饭店的福利待遇、工作环境无可挑剔,她还是执意回家拿她的70%的下岗工资。

有些下岗者始终把再就业的希望寄托于政府,而一旦有了就业机会,他们便搬出“先国有,再集体,死活不去干个体”的老皇历不放。这种陈旧的择业观念使他们失去了许多相当好的再就业机会。

有的待业者面对生产的压力,鼓起通气做着形形色色的小生意,或以各种形式做佣工,搞经营,开始自谋职业。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如果收入不理想甚至赔了本,社会上(包括许多待业者)的风言风语会一扫他们的勇气和自信心,于是其中又有一部分鸣金收兵打道回府,重新成为待业观望者。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的“大锅饭”吃得一些企业主人舒适散漫。一旦企业破产或者停产减员,他们便像失宠的王子。再就业后,轻活干不了,重活受不了,于是就重新回家待业了。

各种观念,形成了再就业工程巨大的阻碍。“只有分工的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从社会主义建立开始,就成为一句人人熟知的“真理”。然而再就业的过程中所体现的阻碍,却深刻的反映出“此”真理非彼真理也!观念要变,不变不行!

社会变革不断深入,人们的就业观念也急需改变。幸好,经过多次的碰撞和痛苦之后,许多下岗职工开始从经济、精神的双重压力下解脱出来,开始调整往日观望和等待的心态,重新寻找自己的价值。路,在自己脚下。改变观念,也就改变了人生!现在,经过现实的磨难,下岗人员的择业观念从根本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找领导找市场”已渐渐成为广大下岗人员的共识。在哈尔滨市30万下岗人员中,已有16万人抛掉传统观念,走上了服务行业。“只要能创造经济效益,有收入就是就业,个体、私营等都应该算是就业”,“摆个小摊开个小铺就是就业”,“只要有一技之长,不靠单位一样能自谋出路,甚至比原来更好。”……诸如此类的话题,我们常常听到下岗的职工们这样说。

2.我国各省市是如何再就业的

①北京市。到农村承包荒山、荒滩、荒沟、土地(简称“三荒一地”),从事种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已成为北京市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的一种新途径。

下岗、失业人员到农村开发治理“三荒一地”的,同当地农民一样享受国家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在新开发的荒山、荒地、水面上生产农业生产品的,自有收入时起免征一至三年农业特产税,对因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造成农业歉收的,酌情准予减税、免税。同时还可享受有关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其中包括:第一,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救济金期间办理了承包租赁合同的,可将失业救济金的余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符合条件的还可按有关规定享受自谋职业补助费。第二,下岗职工及其他就业困难人员根据有关规定享受一次性的自谋职业补助费。第三,下岗、失业人员参承包“三荒一地”取得一定效果并安置了其它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按有关规定一次性支付生产自救扶持资金。第四,下岗、失业人员参加有关的技能培训后承包“三荒一地”的,按有关规定享受转业训练、经费补助。第五,承包租赁“三荒一地”的下岗、失业人员应将档案存到市、区(县)职介中心,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当其失业或达到退休年龄时,按规定享受养老、失业等相关的社会保险待遇。

北京市规定下岗职工自谋职业者可凭与企业签订的自谋职业协议书得到劳动部门1万元的自谋职业补助费。进入行业托管中心的自谋职业者除了这1万元外,还可得到其托管经费的余额。

②天津市。对安置待业人员超过企业从业人员60%的,免征三年所得税。期满后,当年安置待业人员占企业从业人员总数30%以上的,减半征收所得税两年。

企业招用男45岁,女40岁以上的失业、下岗职工,并签订两年以上劳动合同,实行费用补贴制度。

个体、私营企业安置下岗人员超过用工人数50%,减免工商管理费。

下岗职工从事个体经营,一年内免征管理费;从事早点餐饮业可优先入市。

③上海市。下岗待工人员从事个体、合伙经营的,其与原企业的劳动关系和待工生活补贴保留两年。

凡自愿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的,可一次性获得两年的待工生活补贴。

国企工转为合同工的,在本企业工作每满1年付给1个月相当于本人上年月平均收入的补偿费,但最多不超过24个月。

下岗人员进入社会服务机构从事非正规就业的,三年内减免营业税、所得税,并免缴法定的养老医疗保险费以外的其它各类社会性缴费。

下岗科技人员可申办科技型私营企业,从事咨询、信息和科技服务的,两年内免征所得税和免收管理费。

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安排下岗人员就业,三年内每安置1人,按年人均计税工资标准额度的80%计算,缴纳的所得税先征后返。

④黑龙江省。夫妻双方在同一单位且有生产任务的,所在单位应安排一方上岗;单位整体关闭停产,主管部门应负责安排一方上岗;夫妻双方属于同一行业的,困难救助企业一方的单位应协调另一方所在企业由其安排一方上岗;跨行业的由劳动部门负责安排一方上岗。

裁减人员单位在6个月内招工的,应优先招用原企业被裁减人员。

对被裁减人员,企业按其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1个月基本工资标准的经济补偿金。

劳服企业安置失业人员和富余职工超过企业从业人员60%以上的,免征三年所得税;期满后,当年所安置从业人员占企业职工总数30%的,可减半征收所得税两年。

失业职工从事个体或创办经济实体,劳动部门将其应享受的救济金一次性支付给本人。作为启动资金,并免收或减半征收一年工商管理费。

企业招用失业6个月以上的职工并签订三年以上劳动合同,失业保险机构可将其领取的救济金余额一次性拨给企业作为安置费。

企业招用富余职工,由原企业拨给招工单位人均不低于1000元的安置费,到乡镇企业、私营企业或外省、外地就业的企业富余职工,向单位所在地缴纳社会保险后,工龄和投保时间连续计算。

3.国有企业和非国有经济在再就业

工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再就业工程的长城中,国有企业和非国有经济充当着不同的角色,他们在下岗职工的去向上起着不同的作用。所幸的是,下岗职工并没有被国企象包袱一样地丢掉后就不管了,非国有经济也以下岗职工曾受过的正规训练和具有良好的素质充分的吸纳着他们。正象江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关心和安排下岗职工的生活。”

在分流富余职工、安置下岗职工的艰难过程中,国有企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据全国总工会的一项调查结果,1996年国有企业亏损面增加了10%,加上企业内部尚有大量富余人员未能释放,对已下岗职工的重新安置相当困难。即使如此,他们也没有把下岗工人完全推向社会,而是负起了相当的责任。一方面,他们不得不继续安排职工下岗,另一方面,他们又要承担重新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的责任。且不论这一出一进给国有企业造成的压力,对于下岗职工来说他们就不至于一下子成为“没娘的孩子”,工厂还是他们的“娘家”。

国有企业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千方百计地做好下岗职工的分流安置工作,也是在替国家排忧解难。北京翔达饮食(集团)公司1460名下岗职工中,已有1027人重新上岗;北京纺织工业总公司的职工交流服务中心成立两年多来,分流安置了近5000名下岗职工。这些安置工作保证了国有企业行业调整任务的顺利进行,对维护企业、行业及社会的稳定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非国有经济同样是再就业的好“婆家”。90年代以来,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人数增加较快,1990年到1994年每年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人数约增加600万人,与此同时,原来作为就业主的渠道的国有企业,吸纳就业的容量越来越小。

不少地方在实际工作中把个休私营经济作为解决失业问题的主力军来看待并付付实施,取得了骄人成绩。

有50万下岗职工的新批中央直辖市重庆,已有15万多人在最近两年当上了个体户或在私营企业再就业。这对于国有和集体企业占70%的重庆来说,意义非同小可。之所以能如此,主要取益于政府的大力推动。在重庆,下岗职工申请个体营业执照,只需凭原单位证明或劳动部门颁发的困难企业职工待业证明及本人身份证,即可免收登记费办照,有条件的还可以申办私营企业。政府还在这些企业的经营和税赋上给予优惠。在重庆市第一届一次人大会上,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列为了政府的重要工作,此举不仅着眼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着眼于大量转移国有和集体企业的下岗职工。

合肥市确立了以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为主,鼓励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招聘下岗职工,重点帮助轻工、纺织、机械、电子等系统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实施方案。为了发挥个体私营经济在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方面的潜在作用,他们主动牵线搭桥。在1997年底的新闻发布会上,就有30多户私营企业与10多位改制企业的劳资科长签订了劳动用工合同意向书,且将年龄范围放在18~40岁。

中国著名旅游胜地黄山,也把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作为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待业下岗职工的重点。1997年,全市农民兴办个体私营企业近3500户,比上年增长近40%,一大批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到1997年年底,这个市个体私营企业已发展到4.2万户,从业人员占全市总人口的5%。

滨海城市大连为了鼓励失业者自谋职业,结合“再就业工程”规定:失业职工在领取救济金期间,自谋职业并办理营业执照的,将其失业救济金一次性支付给本人,作为其生产和经营的启动资金。苏州市则对自谋职业的,在救济金的支付、减免税金、低息贷款等多方面实行优惠和扶持政策。

他们的做法,一是鼓励失业者干个体、开公司,这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一贯政策相一致的。国家劳动部已明确规定,以后就业将不再以国家安排和大中型企业吸纳为主,而是鼓励和推动劳动者靠自己努力实现就业;二是支持个体,私营企业扩大经营规模,使其拥有的厂矿、公司上规模、上档次、力争吸纳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

时下,承改革风气之先的广东省就吸纳了为数以千万计的四川、湖南、河南、安徽等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其中,在个体、私营企业中打工者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据报道,广东省一个珠海市仅私营企业主有几千家,个体经营者难计其数。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的中国大陆首富——福海(集团)公司总裁、拥有10亿元人民币的罗忠福的“帝国”就延生在这里。他一人就办了一批工厂、研究所、一片由几百幢小洋楼组成的白藤湖别墅群、一家赖以起家的福海当铺,还有一幢珠海最高层建筑福海大酒店。这此,为数千人提供了就业机会。罗忠福事业扩展的过程,也就是为减少我国失业人数作贡献的过程。

个体、私营经济对社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仅为无数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民和城市下岗工人提供就业机会,为社会的稳定做出的贡献就不可低估。

第三章 培训行动六:如何在就业中维护自我权益

第一节 如何在外企中自我保护

一位在外资企业工作的销售工程师受老板之托出差,事情完毕后回企业报销差旅费,老板却否认此事,拒绝报销差旅费。于是劳资双方对簿公堂,一阵唇枪舌战之后,按照我国现行法律“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这位销售工程师终因提供不出强有力的老板委托其出差的证据而告败诉,上诉后亦被驳回。最后这位律师感慨地说,“真没想到,伴君如伴虎啊”!

不管这场官司的实质如何,但有一点却是具有醒世作用的,即每位在外资企业工作的,不论是专业人才还是普通工人都应具有自我保护意识。这种自我保护意识从广义的范围来讲,并非囿有发生金钱经济往来,而应贯彻于劳资关系的方方面面,自始至终。不然的话,要么哑巴吃黄连,要么饭碗难保。

归纳起来,采取自我保护措施共有八个方面,姑且算作“劳资防身术八法”。

1.经济往来要有据可依

任何自行先期垫付的款项,原则上均应有主管负责人的批示,在征得许可之后方可行事,特别是往来数目较大的更应如此。像本文例中的这位销售工程师如果能效仿此法,则肯定能杜绝此类“冤枉官司。”

2.劳资相处要锋芒不露

外企中有不少有才华的优秀人才平日里锋芒毕露,咄咄逼人,有时不管场合不管地点都不给老板面子,甚至有时颇不知趣地当众指出上司或老板的错误。表面上老板们似乎“宰相肚里能撑船”,暗地里早在给你“纳鞋底,做小鞋”了。

3.家庭私事要缄口不谈

外企员工之间可能由于工作高度紧张的缘故,故而彼此之间相应沟通的机会大大减少。许多人事顾问都建议,家庭琐事、私事不宜公开,少说为妙,不然,家境好令人顿生妒忌;家境不好又往往使人鄙视,更何况有可能引发出意想不到的事情,何苦呢?

4.个个恩怨要私事私了

在外企做事,公私绝对要分明,绝不能因为个人的恩怨或分歧导致两人在工作中闹别扭或故意“拆台”,不然的话,老板怪罪下来,各打五十大板事小,请另谋高就才事大。

5.受了委屈要逐级审诉

替人干事,难免要受点委屈,甚至有时可能替人受过,心中能自我调节平静的固然可喜可贺,倘若无法平衡则可审诉,不过审诉得逐级进行,如若越级,搞不好再遭一顿白眼痛骂,岂不雪上加霜?

6.不在其位要少管闲事

谈东家之长西家短虽然罕见,但有热心肠的越厨代疱常有发生。要记住,份内事要做好,份外事要少管,外企中职、责、权分得很清,有时干了比不干还糟。

7.老板许诺要听过算数

在外企做事,对老板轻率的许诺不要太当真,因为有时候老板们也是一时冲动,如果太当真了会觉得失望太多,于身体无益。更主要的,有时你的老板可能也是朝不保夕。

8.高薪高职要随遇而安

刻意去追求高职,动足脑筋,打小报告,损人利已,是不能长期得逞的,刻意去追求高薪更不足取,由于高薪往往是真正的职业生涯的“终结者”——要么被炒,要么为钱所利诱所驱使而不能自己。

总之,在外企生存,自然也有一套“养生理论”,先从“八法功”练起,定能“延年益寿”,长生不老。

下面再介绍三个案例,以增强读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一、聪明反被职明误

香港一位王牌的保险经纪人很多年前在谈到他何以有如此的成就时讲到了一句话,令笔者刻骨铭心。他说:“为什么有些看上去十分职明的人往往到头来一事无成,相反倒是那些看似很木讷,也不见得是十分聪明的人却事业上颇有建树?原因是那些聪明人太工于算计,每天大约只有20%的时间用于工作,而80%则在计算其得失,甚至于有的‘按酬付劳’,即我们平时所谓的‘出工不出力’,结果耗费了大量自己的宝贵光阴,有限的生命在其无限的算计中悄然逝去,于是乎一事无成也是顺理成章的了。”环顾左右,的确如斯。

笔者曾在国外工作过一段时间,那些员工勤奋刻苦的精神令笔者自叹不如。记得有一次周末,笔者看完晚场的电影后在回住地的路上,突然记起有一样东西明天要带给一位朋友的丢在办公室里了,连忙返回办公室。此时已是晚上十点半钟却见办公室灯火通明,心中顿生纳闷,进门一瞧,见公司的一位人事顾问正埋首于桌上伏案疾书,而当时她已身怀六甲!她见笔者十分惊讶的模样,便笑着向笔者解释说:“事情没办完,只好加班罗”!要知道在当地白领加班可是没有加班费的呀!

另有一次,当地一位员工向公司提出了辞呈,按合同规定他必须提前一周通知公司或代之以赔偿一周的工资,因对方公司急盼他加盟,故而他按合约赔偿了一周的工资离开了。但第二天下班后,他又来到公司,说是有些事情尚未交代清楚,特地来做交接工作。这样连续了三四个晚上,真的令笔者感动不已。照常人的眼光看起来,既然钱也赔了,合同也中止了,便何况这样的义务加班没有一分钱的报酬,简直不可思议。事实上类似的情况在当地员工们看来已是习以为常的了。笔者甚至认为敬业乐业的精神可以冠以新时代的“英雄主义”的美名。

曾有国外权威机构的报告说中国大陆的员工的工作态度很差劲,尤其表现在对待工作的责任心方面,此言不假。有些尚不能称之为人才的“人才”们,张口闭口就是斤斤计较待遇得失,实在是令人生厌。自以为很精明的反被精明误,白了头,空悲切!

二、耐心的意义

一位自认为十分“优秀”的人才怒气冲冲地打电话来笔者公办司,指名道姓地一定要同笔者通话,并扬言否则要到笔者公司来云云,秘书小姐招架不住,便把电话转接进来。

原来这位人才经笔者公司的人事顾问推荐赴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一家跨国公司面试,初试、复试都已通过后,公司便通知他去参加由这家公司的主管副总经理主持的面试。他兴致勃勃地精心梳妆打扮了一番之后赶去,到了那里在会议室里左等右等等了一个半小时才通知他去面试。那位主持面试副总便开始了同他的谈话,可能是他等了近一个半小时,窝了一肚子火,心中很不满意,谈话之中略有流露。副总三言两语便把他打发了,并告诉他说:“回去等通知吧!”哪想一周后来了一封信函,开头便是:“我们很遗憾地通知您……”这位人才再也按捺不住心头的怒火,便打电话给笔者“倾诉”他的内心深处的愤怒。笔者闻之喟然叹曰“为谋一职,等上数日且无妨,何况这么一个半小时呢?”

其实有许多时候人才们(特别是自我感觉很良好的人才们)也是太不善解人意了。譬如本文例中的这位便属此类,有时候人事部在安排面试的时候是请示过这位副总的,但有时副总由于某些突发事件,可能连自己的时间都安排不了,主持面试也属副总的“额外”日常工作,极有可能被其它事情所耽搁,到了“优秀”层面的人才如果连这样的知识涵养都没有,那真的属于太可惜了。

不说别的,笔者曾去一家跨国公司洽谈业务,如期抵达后,接待小姐告知人事经理正同老总谈话敬请等候,于是笔者便在他们的会议室耐心等待,足足等了两个半小时也不见人事经理的踪影,笔者便同接待小姐说:“我有别的事,不能再等了。”接待小姐过意不去,便把人事主管叫了过来,主管听说笔者已等了两个半小时之后,感动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