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秘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6 04:27:07

点击下载

作者:(意)玛丽亚·蒙台梭利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童年的秘密

童年的秘密试读:

前言

玛丽亚·蒙台梭利是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是20世纪享誉全世界的杰出幼儿教育家。1870年8月,玛丽亚·蒙台梭利在意大利安科纳地区的基亚拉瓦莱小镇出生。父亲亚历山德鲁·蒙台梭利是贵族后裔,性格平和。母亲瑞尼尔·斯托帕尼知识渊博,善良,开明。玛丽亚·蒙台梭利是独生女,深得父母的宠爱,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并且养成自律、自爱、乐于助人的独立个性。

蒙台梭利在实验、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给世界教育带来翻天覆地变革的蒙氏幼儿早期教育法,风靡整个西方世界,对欧美国家的教育和社会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她认为,一直以来,儿童的成长都在受成人的压制,成人在各个方面干涉儿童的自由行动,成人对儿童的教育都是强制性的。她提出,成人必须信任儿童内在的力量,因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而教育只是为了促进儿童“内在潜能”的发挥。蒙台梭利教授通过观察和“儿童之家”的实验,提出了儿童发展敏感期、心灵胚胎期、儿童在“工作”中成长等一系列对今天的早期教育仍然影响广泛的规律。

到目前为止,蒙台梭利的著作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蒙台梭利学校遍及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中国,以蒙氏教育为基础创立的早期教育机构和幼儿园,受到越来越多父母和儿童的喜爱与信赖。

为了传播蒙台梭利经典早教理念,我们策划出版了本套“蒙台梭利早期教育经典原著”系列。本套丛书除收录了《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发现孩子》《有吸收力的心灵》这五本蒙氏早教经典理论原著外,还特意加入美国作家多萝茜·费希尔所著小说《贝茜成长的奥秘》,希望家长在阅读蒙氏理论的基础上,对蒙氏教育的效果和实际运用能有一个更好的认知。《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是蒙台梭利的第一本儿童教育专著,也是对她亲手创立的“儿童之家”的经验总结。本书揭示了蒙台梭利的教育原理和教育方法,主张从日常生活训练入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具,让儿童自发学习、独立思考、自我发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通过应用蒙氏早教法,孩子不但能轻松、愉快地掌握阅读、计算的基本能力,还能掌握相当多的自然知识,更重要的是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为一本操作性手册,是蒙台梭利在美国传播蒙氏教育方法时所写。所有“儿童之家”运用的教具都有相似之处,本书详细讲解了如何针对儿童使用这些教具,以及该如何为孩子提供一个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环境,以刺激儿童观察力、认知力和判断力的发展。蒙台梭利在书中强调,教育每个孩子的方法都是不同的,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成人的作用是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发现错误,甚至在学习中让他们冒必要的风险,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成长。本书是蒙台梭利教学方法的全面讲授,是应用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必备手册。《童年的秘密》揭开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神秘面纱,提出了“敏感期”这一极富革命性的理念,即儿童在智力、节奏、运动、人物角色认识和工作等方面的发展拥有一个特殊的敏感期,处于敏感期的孩子会根据“敏感性”的指令,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从周围的环境中进行吸收和学习。抓住敏感期,将对儿童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本书也对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进行了反思,指出成人应该处于观察者的地位,不要压抑孩子的发展,要学会富有智慧地爱孩子。《发现孩子》开创性地讲述了儿童是怎样一种存在,指出孩子应自主观察周围的世界,学会集中注意力,自然地进行学习和成长。蒙台梭利以此为基础,努力地进行着打破传统教育的探索,去寻求爱孩子和理解孩子的新方法,提出了独特的、革命性的儿童观,揭示了儿童具有的内在潜力,展现了儿童是作为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的存在。她描述了孩子的特性,以及更充分地唤起孩子学习和成长热情的方法,并将幼儿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看待,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儿童内在潜能的发展,而成人能做的就是为其提供所需要的环境,让孩子自由地成长。《有吸收力的心灵》是集蒙台梭利的理论思想与方法经验的大成之作,呈现出蒙台梭利的革命性教育观念。本书中,蒙台梭利从儿童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结合实际的现象和自身所得经验,揭示出了大自然赋予儿童的内在发展力量,阐释了儿童具有吸收能力的心智特点,思考着儿童与成人、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本书体现的是蒙台梭利后期的一些教育思想,其中一些理念超前于她的教育界和心理界的同行。特别是,书中提出了人类自身的自然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孩子的知识是通过他们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吸取经验获得的,以及教育必须与人类自身的实际相符合等。本书对儿童发展和传统教育的思考与分析,对于家长、教育工作者、心理学家及所有研究儿童和社会的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贝茜成长的奥秘》是美国作家多萝茜·费希尔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中讲述了一个叫伊丽莎白·安的女孩,从小失去双亲,由敏感多疑的亲戚哈利特一家抚养长大。她在哈利特家的时候,什么也不用做,什么也不用操心,因为所有的事都有人替她解决了。因此,9岁的伊丽莎白·安依旧什么也不会做,而且性格懦弱、胆小、敏感。后来,伊丽莎白·安被迫离开哈利特一家,来到帕特尼农场生活。帕特尼一家虽亲切地叫她“贝茜”,但在这里,贝茜所有的事都要自己做,还要学着大人的样子,自己想办法解决眼前面对的难题。就这样,贝茜在跨越了生活中一个又一个难题的同时,得到了成长,变成一个坚强、独立、自主的女孩。本书印证了蒙氏早教理论中,孩子心灵成长的规律,揭示出家长与孩子间真正的关系,提倡给孩子充分发展的空间,使其在自由的环境中,发现自我,独立成长。蒙台梭利对本书评价道:“父母和孩子都应该读一读《贝茜成长的奥秘》。这样不仅能够加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理解程度,还可以使父母了解如何给孩子营造自由的成长空间,使孩子找到自我和生活的乐趣。”本书编委会第1章儿童的时代

近些年来,在儿童的护理和教育方面,我们的社会取得了惊人的进步。这些进步的取得不仅仅得益于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归功于人们心灵的不断自我觉醒。首先,开始于19世纪90年代的儿童健康保健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发展。其次,人们在儿童个性研究领域也获得了许多重要的新启示。

现在,无论是从事医学研究、哲学研究,还是社会学的任何一个分支学科的研究,如果没有涉及儿童的问题,其研究就很难取得更深入的进展。儿童问题的研究对这些学科远比胚胎学对生物学和进化论的研究更具有启发意义。而之所以对于儿童的研究如此重要,是因为这些研究几乎触及了人类的所有难题。

正是由于儿童不仅是以一种肉体形式存在,更是以一种精神形式存在,才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源泉。儿童的精神决定了人类发展的进程。由此,人类的文明才可能向更高级的程度发展。

瑞典作家艾伦·凯甚至预言过,下一个世纪将是“儿童的世纪”。如果人们能耐心地查阅意大利国王维克多·伊曼纽尔三世的第一次演讲,也会发现相似的内容。他的演讲发表于新世纪的开端——1900年。他在展望即将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新世纪时,把新世纪称为“儿童的世纪”。

在19世纪90年代,由于科学发展所引发的思考在这些预言性的推论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人们此时此刻才意识到,儿童的健康正遭受着传染病的威胁,其死亡率是成人的10倍还多。在学校里,儿童也正在忍受着苛责和严惩。

然而,没有人能够预知,在儿童的世界中,是否隐藏着某些能揭开人类心灵面纱的关键奥秘;也没有人能够预知,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是否蕴含着某种神秘力量,这种神秘力量一经发现,就能帮助人们解决成人自身和社会中存在的某些至今仍无法解决的难题。只有发现了其中的奥秘与力量,“儿童研究”这门新学科的基石才能够真正奠定,而它也会对整个社会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儿童与心理分析

心理分析学派开辟了一个迄今为止仍鲜为人知的研究领域——对潜意识的研究。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尽管仍然很难解决生活中某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却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儿童鲜为人知的一面。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心理分析完成了心理学之前无法完成的工作,即通过分析潜意识来揭开人们心中的秘密。这就如同人类最终到达了古人认为的天涯海角或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的石柱。如果心理分析无法深入到潜意识层面,那么我们就无法更深刻地理解儿童心理对人类问题的意义。

众所周知,心理分析最初只是医学的一个分支,是一种治疗精神病人的方法。无疑,心理分析成功地揭开了人的行动如何受到潜意识支配的面纱。人们运用心理分析,将研究深入到潜意识层面,通过研究心理反应,从而探索引起这些反应的重要而又神秘的原因。这些原因触及了一个人精神中的巨大未知领域。这个未知领域与人类的命运关系密切。但是,心理分析还不能成功地探究这个领域。由于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与古希腊人一样持有一种偏见,这使得他的分析与研究只局限于病理学的研究而未能涉及正常人。

19世纪,精神病学研究者查克特发现了潜意识的存在。查克特发现,精神病人的问题就如同火山爆发时熔岩从地壳中喷薄而出一样,都会在他们的潜意识中暴露无遗。这种潜意识与显意识形成了一种神奇的碰撞。这在查克特的年代仅仅被视为一种症状。弗洛伊德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又进了一步,他利用一种复杂的技术找到了通往潜意识的路径。

非常遗憾的是,弗洛伊德所做的实验只限于精神失常的人。试想一下,有多少正常人会轻易接受一次痛苦的心理测试呢?这种刺激绝不亚于对这些人实施一次“心灵手术”。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是在治疗精神病患者的过程中得出的,因此他的理论主要来源于个人经验,而且是基于对精神失常病案的分析。弗洛伊德发现了如大海一样的潜意识,却没有能够进行深入的探索,而是将其描述为一个风暴云集的海峡。这就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还不够全面的原因。这也是他对于精神病人的治疗技术还无法令人满意,并且治疗效果也欠佳的原因。正是那些长年累积下来的传统观念与经验束缚了弗洛伊德的某些理论的发展。另外,只靠临床经验和理论推理得来的对于各种潜意识的认识,显然也是远远不够的。童年的秘密

潜意识是个巨大的、尚未被开发的领域。对潜意识的研究需要新的学科和理念的充实与完善。新的学科和理念也许有助于我们通过观察儿童对外界环境的反应,来透析他们心灵发展的历程。通过尽早探究儿童内心的痛苦、挣扎,以避免他们误入歧途。这个过程也同时引导着我们对人类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心理分析得到了一个惊人的发现: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病因可以追溯到其婴儿期。那些被潜意识重新唤醒的往事让人们认识到:儿童是那些难以名状的痛苦的牺牲品。这一发现既令人激动,也给人们带来了困惑,因为这与人们的普遍认识是完全不同的。人在童年时受到的心灵创伤所带来的影响是持久而缓慢的,但是却没有人认识到这些创伤是造成人们成年后心理疾病的潜在原因。这种心灵上的伤害往往是由喜欢发号施令的成人对处于自然成长中的孩子持续施压造成的。这些人通常是最能影响孩子的人,其中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孩子的母亲。

我们应该运用心理分析的方法,对影响人心理发展的原因从两个不同层面认真加以区别。一种是较浅的层面,即指人的本能与外界环境的矛盾。当一个人所处的环境与他的意愿相违背时,他必须去适应环境。这样的冲突和矛盾是可以缓解的,因为人们对于那些会引起困扰的原因,是能够在显意识中进行思考的。然而,人们还拥有一种更深层次的心理需要,并会对其不断加以探索。在人们的儿时记忆中,有一种矛盾发生在儿童与母亲甚至其他成人之间,这种矛盾是不同于他们与环境之间的矛盾的。后一种冲突在心理分析中很少涉及,所以也难以解决。它们至多被当作患病的诱因,也很少有人着手去解决这类问题。

现在,人们已经逐步意识到,不论是治疗身体上的疾病还是精神上的疾病,都应考虑患者在童年时的特殊经历。童年遗留下的疾病是最严重的,也是最难治愈的。事实上也可以说,成人的生活模式在很早之前就已经被确定下来了。

尽管人类身体上的疾病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医学领域一些具体分支学科的发展,如胎教和婴儿护理等,并且促使社会对儿童的身体健康更为关注。但是,人类精神方面的疾病却没有产生类似的效果。虽然现在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成人遇到的很多严重的心理问题和他们在适应生活环境时遭遇的困难,都起源于他们在童年时的遭遇,但是却没有人为调节儿童的心理矛盾做出努力。

这一问题之所以没有得到解决,有部分原因是心理分析需要借助技术手段去探求人的潜意识。而这些技术只适用于成人,却无法应用在儿童身上。我们无法让一个儿童去回忆自己童年发生的一切,因为他还只是个孩子。因此,与儿童打交道时,比询问更为重要的手段是观察,而且必须从心理的角度进行观察,以发掘儿童与成人、社会环境之间的矛盾。这种研究只需运用“观察”这一新方法来对待儿童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并不需要心理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观察这一方法不需要对心理疾病进行分析,只需要把握好儿童的精神生活现状,这包括从出生时起的整个儿童的人生。但是,人们至今仍未能完全了解人类心理发展的历程,无法准确揭示出儿童在成长中遇到的障碍,以及儿童与不理解他们的成人之间的冲突,也不能准确论述儿童正在面临的那些难以名状的痛苦,他们幼稚的心灵正在遭遇迷惑、失败和自卑。

虽然心理分析为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带来的帮助微乎其微,但儿童心理研究却恰恰促进了心理分析的发展,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正常人,是为了预防可能导致精神疾病的心理矛盾,而心理分析所关注的也正是精神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由此,一个能够科学探究儿童世界的全新的研究领域诞生了。这个新领域与心理分析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差异。它的研究对象是正常人而不是精神病患者。它的研究目的在于揭开儿童精神生活的神秘面纱。它的研究目标是让人们更深入、更广泛地了解儿童,意识到由于自己潜意识导致了对待儿童的错误态度,并敦促成人改变这些错误态度。第2章成人应该受到控告

 受到成人压抑的儿童

弗洛伊德用“压抑”这个词来形容成人的一种根深蒂固的心理障碍。这个词本身已经清楚地说明了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一个孩子之所以不能正常成长和发展,很可能是由于受到了成人的压抑。“成人”这个词本身是很抽象的。由于儿童与社会是隔离的,当一个孩子受到成人的影响,他就变成了一个特殊的成人,他的行为、举止就会与最亲近的人相似。这些能影响儿童的成人通常是他们的父母或老师。

然而,社会却赋予了成人截然相反的使命:成人有权决定儿童的教育与发展。现在,当人类的思想积累到一定的高度后,我们才发现,过去被认为是保护者、施救者的成人,其实应该受到控告。既然几乎所有的成人都扮演着母亲、父亲或监护人的角色,那就表示所有成人都应受到控告。对儿童负有不可推脱责任的社会也应接受审判。这一惊世骇俗的控告就如同上帝神秘而令人畏惧的“最后的审判”一样,意在给我们以警示:“你们究竟是如何对待我托付给你们的孩子的?”

成人对此的第一反应肯定是抗议和自我辩护:“我们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我们深爱着自己的子女,甚至为他们牺牲了自己的幸福。”

虽然成人表面上在为自己辩护,其实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也充满了矛盾。为自己辩解似乎已经成为成人的一种习惯,我们对此不感兴趣。我们感兴趣的是这个控告本身,而不是谁受到了控告。被告们虽然在照顾和教育孩子时尽心尽力,却还是发觉自己像一直徘徊在没有出口的密林中,身陷困扰重重的迷宫之中,根本无力自拔。其实成人不知道,他们之所以会迷路都是自己造成的。

所有代表着儿童利益的人都应该对成人提出控告,并坚持不懈下去。

也许,这一控告会立刻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因为它公开指控的并不是那些见不得人的错误,也不是那种让人感到丢脸、无能的错误,而是一种在无意识中犯下的过错。这种指控能使人们更深刻地了解自己,从而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事实上,人类每一点真正的进步并不完全是因为发现和利用了未知的事物!

人们对待自己所犯的错误时,态度总是如此矛盾:对有意犯下的错误会感到痛心疾首,而对无意犯下的错误则置若罔闻。其实,无意犯下的错误中隐藏着巨大的机会。人们一旦认识到这些错误,然后加以克服,会使自己达到并超越目标,并最终给人类带来更进一步的发展。这也是中世纪的骑士对真诚的反省如此重视的原因。当一个骑士因为个人荣誉受到侵犯(可能只是最微小的侵犯)而准备决斗时,他都会先跪在祭台前谦卑地忏悔:“我首先承认我有罪,这是我的过错。”在成人中进行彻底的变革

现在,要想不再像以前那样错误地对待儿童,把儿童从内心的冲突与危险的思想中解救出来,首先应该进行一场彻底的变革。这是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这场变革必须在成人中进行。尽管成人宣称为了孩子他们已经竭尽所能,并以牺牲自己的幸福来成全对孩子的爱。但是,他们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确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为此,他们必须到现有的知识体系以外去找寻答案。

尽管对于儿童依然存在大量的未知,我们对于儿童的心理也并未完全了解,但我们必须努力去认识。我们必须怀着一种热情和牺牲精神去开掘这片未知的领域,就像那些怀揣着黄金梦想去海外寻找黄金的探险家一样。这是每一个想要探究儿童内心深处未知因素的成人必须做的事情。不论国籍、种族和地位,所有的成人都应该参与进来,因为这是实现人类文明进步必不可少的要素。

成人至今也无法理解儿童,所以他们之间仍然存在着无法沟通和不断产生冲突的问题。掌握更多的知识或提高文化水平,并不能帮助成人解决这些问题。成人必须站在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必须认识到自己无意犯下的过错。这些错误会妨碍他们真正理解儿童。如果成人没有做好纠正错误的准备,没有采取适宜的态度,他们就不可能进一步了解儿童。

反省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困难。这就如同人们一提起药品就会联想到它能用来治病,一个关节脱臼的人必然希望得到复位一样。同样的,当一个人意识到了自己所犯的错误时,他就会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正在逼迫自己去改正,因为一旦他弄清了错误的原委,就会无法再忍受之前的那种难以名状的、无助的痛苦了。

当一切步入正轨后,生活才能顺利进行。只要我们认识到,我们在过多地关注自己的同时的确忽视了儿童;只要我们相信,我们其实也能够完成那些本以为无法完成的事情,那时我们就会渴望去了解儿童的内心,并会发现他们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在与儿童相处中,成人会变得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他们从自己的角度看待与儿童有关的一切,使他们与儿童之间的误解越积越多。正是由于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使成人把儿童视为一件心里空无一物、有待他人填塞的东西。

因为把儿童当成了一件脆弱的而没有自理能力的东西,成人就觉得必须替他们做所有的事情。因为把儿童当成了一件缺乏精神指导的东西,成人就觉得需要不断地给予他们指导。也许,我们可以说,成人把自己视为儿童的造物主,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判断儿童行为的正确与否,以自己为标尺来衡量儿童的善与恶。他们认为自己是完美无缺的,儿童必须以他们为样板进行塑造。一旦儿童有任何行为偏离了成人的方式,就会被认为是邪恶的、错误的,必须马上加以纠正。

成人用这种方式对待儿童,即使他们能够说服自己这是出于对儿童的爱和自我牺牲,但实际上他们却在无意识中压抑了儿童个性的发展。第3章新生命拥有一种本能

当沃尔夫将他关于生殖细胞分裂的发现公之于众时,他向人们展示了生命体是如何发育成熟的。同时,这一发现也提供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例子,它揭示了生物体内蕴含的内在力量是如何根据既定目标生长并最终实现发展完善的。沃尔夫通过大量实验,彻底推翻了莱布尼兹和斯帕拉尼等人提出的“受精卵就是成人的雏形”这一生物学观点。

那个时期的哲学家普遍认为:受精卵内住着一个按比例缩小的人。尽管他还不完善,但只要被置于适当的环境中,就会最终发展成熟起来。莱布尼兹和斯帕拉尼等人是根据对植物种子生长的研究推导出这一结论的。他们研究发现:植物种子就是一株藏有根、茎、叶的幼小植物,如果把种子埋在土地里,它将会生长并发育成熟。他们将这个观察结论“移植”到了动物和人身上。

显微镜的发明使观察生命的发展过程变得可能。沃尔夫先观察了鸟类的胚胎——鸟蛋。他发现胚胎起源于单个受精卵细胞。显微镜的观察结果表明,鸟蛋并不像人们之前所想的那样,具有成鸟的外形,它与其他任何一个细胞一样,都是由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膜组成的。所有生物不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都是由这个几乎没有差异的最基本的细胞孕育而来。事实上,人们在显微镜发明之前,从种子中观察到的幼小植株只是一个胚胎,它是由果实中最基本的生殖细胞发育而来,一旦它被栽种,就会继续发育。

这个生殖细胞能够根据既定的生长模式进行快速分裂。这显示出它与其他细胞的不同,但是在这个最基本的生殖细胞内,并不存在揭示它分裂趋势的迹象,尽管在这个细胞里还蕴藏一个极小的物质——染色体,它将决定生物体的遗传特征。

如果我们对一个动物胚胎的早期发展进行跟踪观察,就可以看到这个细胞将以两个、四个……的进程进行分裂,并一直持续到它成为一个内空的球形体。生物学家将这个时期称为“桑葚期”。这个内空的球形体随着成长,会持续向内部交叠,形成一个有双层细胞壁、向外张口的球形体——原肠胚。之后,这个细胞会再经历一整套繁复的分裂和变化,成为具有复杂结构的各种器官和肌肉。此时,这个细胞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它服从于一个特殊指令,就像一个忠诚的仆人心里非常清楚主人交给他的工作,而不需要任何文字指令,因为文字指令有可能会泄露主人的秘密任务。我们也是观察不到细胞在这一过程中的发展趋势的。要想了解其中的秘密,我们只能观察那些不知疲倦的细胞所做的工作。

所有哺乳动物的胚胎——当然也包括人类的胚胎——最早出现的器官都是一个小胚囊,它将长成心脏,会以规律的节奏搏动,其搏动的频率是母亲心脏搏动频率的两倍。它要为正处于孕育阶段的其他组织和器官提供必要的“养料”,并不知疲倦地一直这样工作下去。胚胎的发育实在可以称为“上帝的奇迹”,它是以如此不可思议又独立隐秘的方式完成所有的使命的。这些细胞能够准确无误地完成各种转化,有的变成骨骼,有的变成神经,有的变成皮肤……而且这些器官也具有各自的独立功能。但是,这个“上帝的奇迹”却被精心掩藏了起来,大自然用一种神奇的物质将胚胎包裹好,只有大自然才能在恰当的时机将各种胚胎打开,将一个个新生命带到世上。

这个刚刚降生的小生命并不仅是一个物质有机体,它就像一个生殖细胞一样,自身也会按照既定法则生长发育。这个有机体的功能不仅会通过各种器官得以发挥,它还具有一种本能,但我们是无法通过观察单个细胞来发现这种本能的。正如每一个受精卵都蕴含着整个有机体的发展蓝图一样。这个新诞生的小生命,不管它属于什么物种,本身都拥有一种精神本能,让自己能够适应环境。每一种生物——包括最低等的昆虫——都是这样。蜜蜂具有惊人的本能,它能在复杂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但我们是无法在虫卵或幼虫中发现这种本能的,只有成熟的蜜蜂才具备这种本能。同样,鸟蛋也只有在孵化成鸟后才具有飞行的能力。

当一个新的生命降生时,它自身就具有一种神秘的本能,会告诉自己该怎样活动、形成什么样的特性以及怎样适应环境等。动物身处的环境不仅仅为它们提供了生存的条件,还为每一个物种、族群的形成提供了外部刺激。外部环境就是以这样的方式推动整个世界和谐发展、繁衍不息的。每一个物种都有最适合它们成长的外部环境,并会形成独特的机体特性。它们以这种方式,为维系和完善整个自然系统做出了贡献。每一个物种从其一出生起,它在自然界中所处的位置就已经确定,如羊羔安静、小狮子凶猛、小蚂蚁勤奋、幼蝉鸣叫等。

婴儿与其他低等动物一样,也会遵照其独特的发展规律发展、成熟。如果我们由于认定人类高贵的精神世界比其他生物更为高级,就断定人类没有心理发展的过程,这种观点显然是不合常理的。与猛兽的本能不同,儿童的心灵是深藏起来的,不会立即表露出来。作为理性生物的儿童由于不受在非理性生物身上表现出的那些既定本能的支配,因而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由于每个儿童的发展都各具特点,适合他们成长的外部环境也应是根据他们的发展特点量身打造的。在儿童的心灵中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随着他们心灵的发展,这个秘密会逐渐显露出来,就如同生殖细胞要遵循某种模式发展一样。这种深藏在儿童心灵中的秘密也只能在儿童的不断成长中逐步揭开。

因此我们认为,只有儿童才能揭示人类发展的奥秘。儿童的发展看起来是自发的,其实却是遵循一种特定的规律发展的。由于儿童像所有幼小的生命一样非常娇弱、稚嫩,他们的心灵也需要呵护。正如大自然会为保护胚胎提供物质准备一样,儿童也需要被置于一个能够呵护他们的环境中。第4章新生儿的降生

 新生儿的环境

婴儿刚降生时所面临的环境并不是一个自然的环境,而且也与自然环境相去甚远。人们为了自己更便捷地从环境中索取和更安稳舒适地生活,已经将这个环境彻底改造了。

当这些脆弱的小生命从原来的环境来到新环境时,他们不得不为此进行最为艰苦的抗争,但是成人又为他们做了些什么呢?一个人在其一生中,再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像刚出生时那样需要经历如此激烈的冲突和挣扎,并要承受如此巨大的痛苦了。这个特殊时期本应得到人们认真的探究,但直至今日这项研究仍然无人问津。

许多人都认为当今世界已经十分重视对新生儿的关怀了,但我们究竟是如何关怀他们的呢?

实际上,当婴儿降生的时候,所有人都只关心母亲。母亲确实经历了痛苦,但是新生儿难道就没有经受痛苦吗?人们只关心母亲是否受到强光和噪声的打扰,但是对于来自阴暗和无声的环境(母亲的子宫)中的婴儿,我们又为他们提供了什么保护措施呢?他们也需要阴暗而幽静的环境。他们原本生活在一个不受干扰、温度恒定的液体环境中,但是仅仅一瞬间,他们的环境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他们来说,身边每一处都和原来不一样了。婴儿娇嫩的身体碰触到了粗糙的硬物,并且还可能受到成人大意、生硬的对待。

在婴儿出生之后,满屋人都不敢碰触这个小家伙,因为他实在太柔软、太娇嫩了。于是,他被托付给有经验的人照料。可是这些人所掌握的经验已经陈旧过时了,他们并不适合做这个精细的工作。被一双强有力的手臂牢牢抱住,对婴儿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这就像一位护士受托照料生病或受伤的人之前,必须应先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移动病人、包扎、敷药而不会引起病人过于疼痛一样,婴儿也需要他人运用正确方法托抱。

然而,新生儿却没有得到如此精心的照料!医生并没有根据他们的情况进行专门的考虑,也没有人把婴儿的哭泣放在心上。当成人听到婴儿拼命哭泣时,他们还认为眼泪能使婴儿的眼睛更加明亮、抽泣能提高婴儿的肺活量呢!

婴儿从一出生起全身就立刻被紧紧包裹起来。出生前,蜷缩在母亲子宫中的幼小身体现在被拉直了,他们就像被打上了石膏一样,被包裹得动弹不得。实际上,婴儿是不需要穿任何衣服的,即使是出生才一个月的婴儿也不需要衣服。幸运的是,人们在这方面的认识已有了长足的进步。紧裹着婴儿的襁褓已经被轻薄的衣服所取代。相信人们会逐渐认识到,不穿衣服才是最合适婴儿成长的方式。

婴儿应该像油画中描绘的那样裸露着身体。当然,由于婴儿在出生之前一直生活在母体的子宫内,当他们出生后明显是需要保暖的,但他们所需要的温暖应该主要来自于外部的环境而不是衣服。事实上,衣服是无法为他们提供热量的,只能起到保持身体温度的作用而已。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在动物照顾幼崽中看到类似的情况:即使幼崽的身上已经长出了绒毛,它们的母亲仍然会像孵卵一样捂着它们,用身体温暖着它们。帮助婴儿的心理适应周围的环境

事实上,我也并不坚持认为人们对婴儿总是缺乏关怀的。我敢断定,如果美国的父母能够与我交流,他们一定会告诉我美国人是怎样照顾婴儿的。德国和英国的父母也都能举出类似的事实。我敢肯定,我对他们在照料孩子方面做出的努力还缺乏了解。听过他们的话后,我一定会为这些父母取得的进步感到十分震惊。其实,我也知道很多国家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我仍然坚定地认为,现在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能对新生儿的真正需要给予充分的关注。

如果说进步的表现在于人们发现了从未被发现的东西,完成了以前被视作没有必要或不可能完成的事情,那么我们必须承认,尽管我们已经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做了很多的努力,但仍有更多的事情需要我们去完成。而且还有一点需要注意:无论我们多么爱孩子,从他刚一降生起,我们就已经本能地开始提防他。我们凭着一种守财欲的本能,牢牢地保护着我们所拥有的每一件物品,即使那只是一件没有任何价值的破烂儿。从孩子降生的那一刻起,成人对待孩子的心理就被这种意念支配着:

——管住这个小家伙,不要让他损坏任何东西,不要让他惹麻烦。

——当心!一定要看住他。

我相信,当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儿童后,他们会找到更恰当的方法照料儿童。对一个新生儿来说,我们不仅仅要保护他免于受到伤害,同时也应该采取适当的方法,为其心理适应周围环境提供帮助。实验证明,掌握这样的方法十分必要,并且父母也应当接受这方面的专门指导。

那些来自富裕家庭的父母依然为婴儿准备了华美的摇篮和绣有蕾丝的婴儿服装。从这种奢侈的儿童装束标准中不难猜出,如果鞭笞仍然流行的话,这些父母一定希望得到一条鞭把镶金的精致皮鞭。这些只能表明,父母完全忽视了婴儿的心理需要。优渥的家境给婴儿带来的应该是真正的幸福而不应是奢华的环境。对于婴儿来说,最适合他们的环境是听不到街道噪声的、宁静的房间,而且这个房间里的光线和温度也要能够根据孩子的需要及时调控。

在正确抱举婴儿这个问题上,我们也要认真对待,成人要想掌握正确的技巧,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婴儿始终是弱小的,他们也和母亲一样刚刚经历了一场生死考验。我们喜悦地看着他们生存了下来,这是一种历经危险后的喜悦与满足的解脱。有时,他们可能因为呼吸困难需要供氧,或因为止血功能受损而出现皮下出血的现象,但我们还是不能将一个婴儿与一个患病的成年人同等对待。新生儿的需要与生病的成人是不同的,新生儿需要的是迫切使自己从身体到心理适应一个崭新的、陌生的环境。

我们对新生儿怀有的感情不应是怜悯,而应是一种对造物主的崇敬之情。我们应把这个小生命的心灵视为一个无法完全被解读的神秘世界。

我曾经看到一个婴儿掉进放在地上的水桶里,当他突然下沉时,好像受到了极大的惊吓,他睁大了眼睛,伸出了幼小的胳膊和腿。这是他人生第一次经历恐惧。

我们抚摸和搂抱婴儿的方式及由此产生的那种细腻而微妙的感觉,使我联想起牧师在祭台前进行仪式的状态。在寂静和黑暗之中,只有一束温柔的光线透过彩色的玻璃,牧师就在这种环境中完成仪式。他的手是纯洁的,他的动作是审慎的,这个神圣的场合洋溢着一种充满希望的崇高情感。新生儿也应该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

如果我们将对婴儿的照顾和对母亲的照顾对比一下,并思考一下照顾他们的方式有何差别,就会发现我们错在了哪里。

我们让母亲拥有绝对安静的环境,为了怕打扰她而把孩子抱走,只在喂奶时才把孩子抱回来。我们对待婴儿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给他们穿上华丽的衣服,并用蕾丝和丝带把他们装扮起来,使他们不得安宁,这无异于让一位刚经历分娩的母亲立刻盛装出席宴会。

当我们把婴儿从摇篮里抱起放到肩上,再把他放下来送到母亲的身边——在我们这样折腾这个孩子时,有谁曾想过让母亲也去遭受同样的待遇?!

一些人将这一做法视为理所应当,因为他们觉得婴儿并没有痛苦或欢乐可言,对其过分小心是愚蠢的行为。我们是怎样对待那些深度昏迷、危在旦夕的病人的呢?我们知道他们更需要的是身体上的照顾,而不是心理感情上的充分关怀。但是,如果我们也同样对待婴儿,那却是毫无道理的。

我们对人类生命最初时期的发掘尚不充分,不过好在我们不断意识到了这样做的重要性。正如现在我们所认识到的:婴儿出生第一个月里遭受的痛苦与压抑将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如果我们能从儿童身上找到一个人成长所需的要素,那么我们将会掌握未来人类幸福的“密码”。

人们太不关心新生儿了,尽管他们刚刚经历了人生中最艰难的危险阶段,尽管在他们的身上蕴藏着一种能够使我们生活的世界更加美好的神秘力量,但当他们来到我们身边时,我们几乎还不知道该怎样照顾他们。

在《约翰福音》的序中所写的一句话从某种意义上可能适用于新生儿:“他在这个世界中,世界却不认识他。”第5章母性的天赋本能

哺乳动物在辛苦的哺乳期,会凭借本能,悉心地照顾自己的后代。以普通的家猫为例:一只母猫在照顾幼崽时十分警觉,会把新生的幼崽藏到黑暗的地方,不让它们被人看到,只有当这些小家伙长成活泼、漂亮的小猫时,才放它们出来活动。

自然界中的野生动物对自己后代照料得更是无微不至。虽然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群居生活,但是当一只雌性动物即将临盆时,它会离开自己的同伴,独自去寻找一个隐蔽的地方生产。幼崽降生之后,母亲会让它们与族群隔离两三个星期甚至一个月。动物的种类不同,这段“隔离期”的长短也不同。在此期间,母亲还充当孩子的保护者,将它们藏到一个既安全又安静的地方,使它们免受强光和其他动物的打扰。尽管很多动物的幼崽通常天生就具有相当充分的生活能力,比如站立、行走等,但母亲还是会悉心地照顾它们,将它们与族群隔离,直到它们变得足够强壮并能够适应外界的环境为止。那时,母亲才会将孩子带回到族群中生活。就像野马、野牛、野猪、狼,还有老虎,这些高级哺乳动物的母性本能基本上都是相同的,它们表现出来的照顾后代的本能令人非常感动。

一头母野牛在小牛犊出生之后,会带它远离族群几周。在此期间,母野牛会耐心细致地照顾幼崽。小牛犊冷了,母亲会用前腿护着它;小牛犊脏了,母亲会耐心地把它舔干净;小牛犊饿了,母亲会用3条腿而不是4条腿站立,以方便喂奶。就是在把小牛犊带回到族群之后,母野牛仍然会不厌其烦地照料它。

有些动物甚至并不满足于寻找一个安全的地方生下后代,它们还要不辞辛苦地为后代准备一个安全舒适的小窝。

母狼会在丛林深处寻找一个幽暗僻静的洞穴。如果找不到这样的栖身之所,母狼就会在地上挖出一个洞或者在树干里挖洞。母狼还会将自己胸部的毛揪下来整齐地铺在洞里,这样做不仅能给予幼崽安全和温暖,而且也更便于母狼哺乳。出生不久的小狼崽闭着眼睛,听不到任何声音。此时,母狼会主动攻击任何企图靠近幼崽的动物。

但是,家畜的这些母性本能却时常遭到破坏。比如,母野猪是最温柔、最富有爱心的母亲之一,但是家养的母猪却会吞吃掉自己刚刚生出的小猪崽。同样的,被关在动物园里的狮子吃掉自己幼崽的事情也时有发生。这些都进一步表明:天赋的母性本能只有在不受到人为干扰时,才能正常表现出来。

哺乳动物的母性本能清楚地说明,幼崽在接触外界环境时需要得到特殊的照顾。当这些小家伙经历了出生的考验,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能力复苏之后,它们还需要度过一个关键期,即需要与种群分离一段时间,并得到充分的休息。在这个关键期过去后,它们仍需要得到几个月的照顾、喂养和保护。

成为母亲的动物,在幼崽长大成熟之前,不但要关心幼崽的身体需求,而且还要关心幼崽的天赋本能的发展。而这些努力只有在安静的、不被打扰(包括光线打扰)的环境中,才能更有效地进行。一头刚出生的小马驹,在它的腿长得较为有力、学会识别和跟随母亲、外形更加成熟、成为一匹真正的小马之前,母马是不允许其他动物接近自己的孩子的。同样的,母猫也不允许别人靠近自己的幼崽,除非它们睁开眼睛、开始行走、变成真正的小猫才行。

大自然显然非常关注动物的成长历程。当母亲努力唤醒孩子潜在的本能时,她们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身体需要,对新生儿的身体健康给予悉心照料,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第6章心灵胚胎

 婴儿的“实质化”

婴儿降生时,我们可以看到,伴随着他们肉体一同降生的还有一种神秘的精神形式的存在。

那些武断地将新生儿视为一个由各种器官和组织组合而成的生命体的所谓的“科学”,没有考虑到婴儿的“实质化”这一问题。在这个层面上,“实质化”具有一种神秘的色彩,人们仍对此感到非常惊讶,无法理解究竟这个复杂的生物是如何产生的。

成人应该对婴儿的心理活动给予特殊的关注。婴儿一出生就具有了心理活动。在成长过程中,他们的心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如果我们认为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儿童智力发展,还包括促进他们的心理发展,我们就可以确定地指出:对于儿童的教育应该从他们一出生就开始。

从婴儿的有意识活动和潜意识活动中,我们都可以发现他们已经拥有心理活动。即使我们仅仅运用较为浅显、基础的概念来分析婴儿的心理生活,我们也必须承认:婴儿具有一种本能,这种本能不光作用在他们的身体发育和营养获得方面,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这种本能在动物身上也能找到,我们将其视为动物所属物种的属性特性。

就运动能力的发展来看,婴儿要比其他动物发展得更为缓慢。婴儿在降生时,几乎不具备任何运动能力——看,婴儿刚出生时那惹人怜爱的模样——他们必须依靠他人的帮助,并且要持续很长时间。尽管婴儿已经能够运用感觉器官,并对光线、抚触、声音等刺激做出反应,但他们不会说话、不能站立,需要他人的照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能发出的唯一声音就是哭叫,以引来成人帮助他们。他们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有可能是几个月、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够站立行走,而要等到更长时间之后,他们才具有说话的能力。

如果我们把“实质化”理解为一种神秘的力量,一种能够给新生儿娇弱的身体以活力,促进他们发育、帮助他们开口说话、使他们得以发展完善的力量,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婴儿的这种心理和生理的同步发展叫作“实质化”。儿童是自己的造物主

婴儿在很长时间里都处于弱小无力的状态,而其他哺乳动物几乎在一出生或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站立、行走、寻找母亲,并且学会同伴的语言,尽管它们语言并不完善,也只能用以表达某种情感。比如,出生不久的小猫崽就能发出“喵喵”的叫声,小羊羔能发出怯懦的“咩咩”声,小马驹能发出低沉的呜鸣声……尽管这些幼崽具有发声的能力,但它们似乎更愿意保持缄默。实际上,这个世界也没有由于幼崽的哭闹而变得过分喧嚣。

这些幼崽的成长也毫不费劲儿,它们的身体本身就拥有一种决定它们以后行为的本能。我们已经了解刚出生的小老虎是怎样一跳一跃的,一只还无法用四肢站稳的小羊羔是怎样蹦蹦跳跳的……所有生命甫一出生都拥有一种本能,这决定了它们拥有的生理器官的功能。而且这种本能会在它们的活动中表现出来,比它们自身的身体发育更为稳定,更能体现它们所属种群的特性。

在动物界,比身体发育这一功能更高一级的所有特征都可以被视为“心理特征”。我们既然可以在刚出生的动物身上发现这些特征,为什么就不能在婴儿身上找到呢?

有一种理论认为:动物的本能是从远古时代开始的,是一代一代的物种将经验流传累积下来的结果。可是,为什么只有人类是如此缓慢地接受祖先流传下来的经验呢?人类一直就拥有直立行走和说话的能力,并且时刻愿意为后代提供帮助。因此,一种观点认为:人类的心理生活比其他生物更为丰富,人类是唯一心理不需要按照特点、模式发展的生物。显然,这种观点是愚蠢的。

在这种显而易见的矛盾背后隐含了某个真理。人类的心理被深藏起来,儿童的发展无法像其他动物那样受固定的、预定的本能束缚,并完全表露出来。这一事实表明,儿童天生拥有更广阔、更自由的活动空间。关于这个问题,也许我们可以通过人们生产物品的不同方式来说明。我们知道生产物品有机器批量生产和手工制作两种方式。许多产品是由机器批量、高速生产出来的,这些产品往往具有固定的样式。而另一些产品则是手工制作出来的。这个生产过程比较缓慢,而且产品无法做到完全一样。手工制作的价值就在于每一件作品都蕴含了生产者精心打磨的痕迹。比如,一件手工绣品就体现了刺绣者的工艺,而一件艺术品则体现了大师的杰出创意。

如果我们把这一“对比”引入生物学范畴,也许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人与动物的差别就在于:动物是“批量生产的物品”,个体之间具有相同的物种属性;而人类则是“手工制作的物品”,每个人就像是一件艺术品,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征,但这个过程需要耗费更多的心力。在“成品”没有问世之前,必须经历特殊的工作过程。这个过程不是简单地复制现有成品,而是一个积极的变革、创造过程。儿童这个“产品”就如同一幅杰出的作品一样,倾注了艺术家的思想与情感,在它被公之于众之前,一直被深藏在艺术家的画室里,而等到它最终在公众面前展示时,会让人们感到震惊和不可思议。

人个性的形成是“实质化”的一项秘密工作。儿童就像一个未解之谜,我们知道他们拥有极为丰富的潜能,但是我们却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一无所知,他们只有遵照自己的意愿才能实现“实质化”。

人们通常所说的“肉体”是一个复合体,它是指由意志所控制的肌肉。缺少了与人类精神紧密相关的肉体,人的意志也是无计可施的。如果没有肌肉作为运动的媒介,那么所有生物,包括最低等的昆虫,也是无法运动的。高等生物的肌肉,尤其是人类的肌肉,是复杂多样的。解剖学家甚至曾说过:“每一位学生要研究7遍后,才能初步了解肌肉。”

最复杂的活动必须在各类肌肉的相互配合中完成。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肌肉处于主动状态,一些则处于被动状态,它们时而协调工作,时而互相排斥。当出现某种抑制状态时,某种具有驱动力、能调整这种抑制的状态也会随之出现。大量肌肉相互协作,才能完成最复杂的活动,如杂技演员的精妙演出、小提琴手的细致演奏等都是如此。每一个新动作以及调整动作都需要所有相关肌肉的参与、所有机体组成部分协调完成,从而使我们的动作逐渐发展完善。

但是,人们却从不相信人类具有这种本能。而能够引领人类发展的恰恰就是隐藏在儿童身上的这种个体能量。儿童的心理生活具有独立性、先行性,它能够激发其他外部的活动。

显而易见,仅仅由于婴儿无法站立或自然、协调地运动,就认定他们的肌肉软弱无力,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一个刚刚降生的婴儿在移动四肢时显示了其肌肉的力量。吸吮和吞咽都是复杂的活动,需要大量肌肉相互配合完成。刚刚出生的婴儿也能像其他动物的幼崽那样完成这些活动,只是婴儿在其他的活动中没有受到本能的束缚。对于婴儿发展来说,本能所支配的活动并不占主导地位。他们的肌肉在变得越来越有力量的同时,也需要意志来支配和指挥。儿童不仅是人类的成员,他们也体现了人的发展状态。我们都知道,儿童具有说话和直立行走的能力,但是他们也会展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

当那些小动物还是幼崽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清楚地知道它们长大后会是什么样子,比如羚羊的腿会变得灵活、敏捷,大象的步伐将是笨重的,老虎会变得勇猛,而兔子则会成为胆小的食草动物,但是婴儿长大后却是千差万别的。实际上,婴儿期的弱小状态是孕育人们独特个性的沃土。幼儿含糊的发音会逐渐变成一门语言,尽管当时还不知是什么语言。他们将努力关注周围的人,模仿自己听到的声音,开始时是音节,然后是单词,再逐渐学会说话。在与外界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他们会积极激发自己的意志,锻炼各种能力。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儿童是自己的造物主。父母能为孩子提供哪些帮助

一直以来,哲学家们都对婴儿出生后的这种孤独、软弱的状态很有兴趣,而我们的教师和医生却仍然对此毫不关心。婴儿的这种状态就如同许多隐藏在潜意识中的事物一样,仅仅被视为没有任何特殊意义的一个“事实”。

但是,婴儿的这种态度会危害他们的心理生活,会使人们误认为婴儿不仅肌肉不活跃,而且他们本身也是弱小而迟缓的,甚至根本没有心理生活。由此,成人便刚愎自用地认定,婴儿是在他们的照顾和帮助下才神奇地成长起来的。他们把对婴儿的“帮助”视为一种责任,并认为是自己塑造了儿童,并创造了他们的心理生活。成人希望通过对儿童进行教导和劝告来发展他们的情感、智能和意志力,但在这项创造性的工作中,成人所做的仅是“表面文章”。

在这样做的时候,成人声称自己拥有一种神圣的力量,他们是儿童的守护者,并且是遵照《圣经·创世记》中的箴言行事的:“我将按我的意愿来造人。”由此可见,骄傲真是人类最致命的一种罪恶,妄想扮演上帝的角色正是导致我们子孙后代痛苦的根源。

实际上,儿童个性发展的关键在于他们自己。他们拥有独特的发展方式,并会遵照特定的规律发展。在儿童体内存在一种神奇的力量,成人不恰当的打扰只会阻碍这种力量的发挥。从原始社会开始,人们就开始打扰这种自然规律,妨碍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导致人的本性发生扭曲。

没有认识到儿童拥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是人们面对的最大问题之一。尽管儿童的精神生活在当前并没有表现出来,而且他们还要经历很长时间来秘密地发展自己的精神生活。

儿童就如同生活在凄惨悲苦的牢房中的幽灵,他们渴望光明,希望在阳光下生活和稳定、茁壮地成长,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总是有一个力量强大的“巨人”站在他们身边,伺机猛扑向他们,将他们压倒。

我认为,因为没有人知道什么是“实质化”,所以也就没有人为此做过任何准备。人在“实质化”的过程中遇到了重大的障碍。成长中的婴儿就像一个个心灵胚胎,他们需要在一种特殊的环境中成长。正如一个胚胎需要在母体的子宫中成长发育一样,心灵胚胎也需要一种特定的外界环境对其加以保护。这种环境应该充满爱的温暖、拥有丰富的营养。在这个环境里,一切的事物都应乐于接受他们,而不会伤害他们。

当成人最终认识到这一点时,他们将会改变对待婴儿的态度。因为把婴儿视为一个正在“实质化”的精神生命,不仅仅会激励我们,而且还让我们担负起新的责任。当我们看着这个如玩具一样的小身躯时,当我们在他的身上倾注了所有关注和爱时,我们才真正理解罗马诗人朱维诺尔说的那句话:“我们要将最崇高的敬意致以婴儿。”

婴儿“实质化”的过程是在一种神秘力量的作用下,通过他们自身努力实现的。这一极具创造性的成就应该被记录下来、载入史册,而其他生物是无法体验这一过程的。这个小生命是敏感的、持续变化着的,他们在不断地努力实现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通过感觉器官去感受外部的环境,通过肌肉去接触外部的环境。

一个人的心灵与他所处的环境存在着一种交流。外部环境塑造了一个人,并使他逐渐趋于完善完美。婴儿也要向周围的环境妥协,使自己的个性与外部环境相融合。

通过心灵的引导,婴儿逐步长大,并具有从事复杂活动的能力。但是婴儿也保持着一种警觉,以维护对自己心灵的控制权,让心灵免受由惰性导致的失去活力。心灵还会持续地下达命令,以使其不受固定本能的支配,并且不致因发生“退化”而陷入混乱。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婴儿需要不断努力提高心灵的活力,为心灵的“实质化”这项无休止的工作做出贡献。因此,正如胚胎变成儿童,儿童变成成人一样,人的个性也是以这样的方式形成的。

那么,父母能为孩子提供哪些帮助呢?父亲要提供一个我们用肉眼无法观察到的细胞——精子,母亲则不但要提供另一个细胞——卵子,还要为受精卵提供一个生存环境——子宫,以便使其最终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孩子。很多人都认为:父母创造了自己的孩子。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相反地,我们应该说:“是婴儿促使了父母的产生。”

我们应该将儿童具有的这种神秘力量视为一种神圣的物质。我们应该对它表示欢迎。因为正是在这个充满创造力的阶段,那些未来的“个性”被最终确定下来。也正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科学的态度谨慎地研究儿童的心理需要和适合他们心理成长的环境。

现在,我们正处于一门科学的初创阶段。只要我们致力于这门科学的研究,并愿意付出努力,我们必能揭开人类发展的秘密,这门科学也必将取得长足的进步。第7章儿童发展的秘密

 儿童的心理发展是秘密进行的

早在父母注意到之前,小婴儿的感知觉就已经开始带动着心理悄悄发展了。比如,孩子的说话能力的发展就是秘密进行的。看到孩子还没有开口说话,有些人就认为孩子的说话能力没有发展,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还有些人虽然认为孩子天生具有说话能力,但他们的身体器官还发育得不够成熟,无法适当地表现出这种能力,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事实上,一个正常的婴儿,从出生起就拥有语言能力,他在其他各个方面也都存在这样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创造性的本能,也是一种积极的潜能,它与儿童所处的环境一起构建起儿童的精神世界。

当我们讲到儿童的生长发育时,一般指的是我们从外表可以观察到的变化。而儿童的这种秘密进行的发展,我们在荷兰科学家德弗利斯所研究的“动物的敏感期”中找到了答案。

敏感期发生在生物的初期发育阶段。此时,它们会在一段时期内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一种特殊的敏感性。敏感期具有短暂易逝的特征,并且只在为了获得某种特性时表现出来,生物体一旦获得了这种特性,敏感性就会消失。

儿童在敏感期所具有的特性与成长不同,这种特性是借助短暂的刺激和潜力获得的,而成长缘于悉心的引导。

德弗利斯在研究昆虫时发现了昆虫的敏感期,他观察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一只普通的毛毛虫,其幼虫食欲非常旺盛、食量很大,甚至具有吃掉整棵植物的能力,但在刚出生的几天里,它只能靠吃枝头的嫩芽为生。雌蝴蝶出于母性的本能,会把卵产在树干与树枝交接的角落里,因为那里既安全又隐蔽。但是这里离有嫩芽的枝头却有一段距离。当幼虫孵化后,是什么引导它爬向枝头寻找嫩芽呢?是光线!它对光非常敏感,跟着光线朝树梢爬去,向那个最亮的地方爬去。在那里,幼虫找到了赖以为生的食物。

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一旦幼虫长大到能够吃粗糙的食物时,它对光的敏感性就消失了,它的眼睛就再也不能感受到特别的光线了,敏感期一去不复返。此时,长大的幼虫也会相应地开始学习其他谋生方法和生活经验。这并不是因为幼虫的眼睛看不见了,而是它的眼睛对光线不再敏感了。

同样是这只毛毛虫,它在成蛹之前对吃非常贪婪,某一天却突然不吃不喝起来。在严格的禁食中,它为自己织蛹并将自己包裹起来,看起来就像死了一样。而实际上,它却在紧张忙碌着。当它破茧而出的时候,它已经变成蝴蝶,迷人的双翅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