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6 09:03:01

点击下载

作者:吴沛良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

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试读:

开篇

重要的嘱托光荣的使命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并发表重要讲话,殷切希望江苏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光荣使命,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并明确要求江苏在推动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等五个方面迈上新台阶。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江苏发展确立了新坐标、明确了新任务,为江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赋予了江苏新的重要责任,对江苏的发展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农业发展情况格外关心,在江苏视察的5个点有3个是“三农”方面的,讲话提出了“五个迈上新台阶”,其中第二个就是“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在考察镇江市丹徒区世业镇先锋村农业园时,他强调,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要更加重视促进农民增收,让广大农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习近平总书记赞扬赵亚夫同志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赢得了农民群众爱戴。并说“三农”工作需要一大批像赵亚夫这样无私奉献的人。他强调农业专家的成果就是要体现在广阔的土地上,把科研创新转化为实践成果。在考察世业镇永茂圩自然村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因地制宜做好厕所下水道管网建设和农村污水处理,不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他叮嘱当地干部要深化城乡统筹,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了江苏省委和省政府的工作汇报,对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各项工作给予肯定。关于“三农”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既充分肯定了江苏现代农业建设取得的成绩,又为江苏现代农业建设指明了方向,指出这几年江苏通过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保持了农业发展好势头,粮食总产实现“十一连增”,这对一个东部沿海省份来说很不简单,要求江苏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战略地位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在推动经济发展上台阶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农业,千万不能丢了农业农村。

在江苏“三农”发展的重要使命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发达地区一定要带好头、领好向,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真正落到实处,并谆谆嘱托江苏“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涵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并要求江苏省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提高农业物质装备和技术水平。

第一章 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苏视察时对江苏工作提出了最新要求和殷切希望,概括起来就是“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这是一个总要求,也是江苏未来发展的总命题、引领各项工作的总纲领。江苏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对贯彻落实这个总要求、总命题、总纲领作出全面部署,把“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鲜明地写在了江苏发展的旗帜上,揭开了江苏发展历史上的新篇章,提出要牢牢把握“两个率先”的光荣使命,切实增强不辱使命的发展信心;牢牢把握“建设新江苏”的最新定位,切实增强谱写新篇的历史责任;牢牢把握“五个迈上新台阶”的重点任务,切实增强勇攀新高的进取精神;牢牢把握“四个全面”总体框架,切实增强“协调推进”理性自觉;牢牢把握“为全国发展探路”谆谆嘱托,切实增强先行先试担当意识。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必须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必须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把深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最重要政治任务,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牢牢把握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定位,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更好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农民增收获得新成效、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

第一节 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 国家工作大局的重大问题

党的十八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对解决新形势下的“三农”问题作出了重要部署,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明确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强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毫不动摇。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时进一步将“三农”问题提升到事关国家现代化完整、全面、牢固的高度,更加凸显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这些重要论断,为江苏在推进“两个率先”中加强“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1.坚持“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地位是确保整个现代化完整性、全面性、牢固性的内在要求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农村比重大和城乡二元结构明显的发展中大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乃至在整个现代化进程中,可以从很多角度来看待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性。

无论是发达的大国强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都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支撑作用,没有现代农业就没有完整的现代化强国。许多人一提到发达的大国强国,首先想到的是经济发达,而经济的强大则来自于二三产业发展,来自于高科技产业,从而忽略了农业在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实际上,尽管发达国家的农业比重很低,甚至从经济上讲可以忽略不计,但作为大国、强国,农业仍居于重要战略地位。美国、法国是经济强国,同时也是农产品出口强国。还有英国、日本及西欧其他国家,都高度重视现代农业建设,已逐步发展成为国际市场上农产品的主要供应国、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的主要拥有者,控制着农产品贸易和农业关键技术。可以说,尽管不同国家由于资源禀赋不同,农业现代化道路也不同,有美国、加拿大等为代表的“节约劳动型”模式、日本和韩国等为代表的“节约土地型”模式、法国和德国等为代表的“中间类型”模式,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农业发展始终是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是战略产业。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相对贫困国家来说,农业更要承担起大多数人谋生的重任,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性自不待言。

无论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还是配合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都具有很强现实针对性,没有同步发展的农业农村经济就没有全面的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经济新常态下,农业农村经济既要成为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压舱石”,又要成为调节就业、扩大消费,释放改革红利的增长点。在新常态下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需要进一步挖掘农村消费潜力,挖掘农村道路、饮水、环保等公共设施投资潜力,提高农业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实现整体经济社会与农业农村经济共同推进、同步发展、同步提高。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业发展进程要与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相协调,还要注意地区间、农村不同群体间、不同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绝大多数而不是平均数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

无论是应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外部环境变化,还是破解当前农业发展的内部制约,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已成为迫切需要破解的重大课题,抓住当前重大历史机遇推动农业迈上新台阶是夯实整个现代化基础的必然要求。当前,一带一路”、沿海开发、长江经济带等多个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先后在江苏叠加,农业本身就是这些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加上江苏既是经济大省又是农业大省的独特战略地位和特殊的区位优势,这些都给江苏省现代农业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许多战略红利。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全面实施、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变化,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尖锐,解决“谁来种地”问题更加紧迫,江苏必须抓住当前重大机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补上农业现代化这个短腿,夯实整个现代化的基础。

2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四化同步”的支撑和基础

党的十八大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是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出的重大决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农业现代化进程落后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是一种常态。综观世界,农业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是经济发达、工业发达国家,没有一个经济不发达、工业落后的国家能够实现农业现代化,也没有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再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的国家。现代农业需要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现代科技改造农业,需要现代工业发展提供高质低价的各种装备和生产资料,需要城镇化发展大量吸收农业转移劳动力,这些都要求工业化、城镇化先行发展,为农业现代化提供良好条件和资源要素,这就决定了在时间上、进程上,工业化、城镇化是先于农业现代化的。

农业现代化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基础,农业现代化要紧跟上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农业现代化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为工业化的深人推进奠定了基础;农业发展也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基本的原材料,工业化无论发展到什么阶段,都需要农业提供原材料等基本资源。现代农业发展也是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条件,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促进了非农产业从农业中独立出来,带动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进而促进城镇化;农业人口收人不断提高,为城镇化发展创造市场机会。

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一定程度上决定整个现代化的进程。农业现代化作为整个现代化的短板,同样适用于“木桶理论”,整个现代化水平受限于农业现代化这块短板的长度。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和原材料供应产业,劳动生产率高低、规模效益等,或多或少会制约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乃至整个经济的生产力水平,城镇化进程也与农村改革发展进程密切相关。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农业现代化已成为作为整个现代化的“关键变量”,农业现代化实现不了,很可能直接关系到工业化、城镇化的顺利推进,进而影响到整个现代化的进程。从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看,一些国家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注重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注重农村改革发展,注重农民转移就业,从而能够顺利迈进现代化国家行列,而拉美等地区一些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忽视了农业现代化,忽视了农村和农民现代化,结果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出现了农业萎缩、农村凋敝、农民贫困的情况,导致社会动荡、经济停滞,陷人中等收人陷阱。

3.江苏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已达到一定阶段,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加快农业现代化正当其时

工业反哺农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现象,许多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都经历过由农业哺育工业转向工业反哺农业的过程。一般来讲,在工业化发展初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为了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提高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需要用农业积累支持工业发展。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时,要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除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国家还必须加强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实现由农业哺育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转变。

江苏现代农业基础较好,但总体上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近年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在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困难和挑战增多的情况下,保持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但农业的资源环境约束也在不断增强,农业现代化水平也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推进,特别是农业就业结构演进滞后于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农,但兼业化现象大量存在,仍有大量人口依附于农村土地;工农业劳动生产率差距扩大,农业比较效益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顺利发展;城乡收人比在缩小,但绝对值差距仍在拉大,短期内城乡居民收人差距缩小的难度仍然很大。

工业化、城镇化也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利环境条件。目前,江苏省已进人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主导产业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2014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651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8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3434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人14958元。根据国际经验,这时可以采取相应措施,以工业反哺农业,走出一条城乡互动、工农互促发展道路,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节 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带好头、领好向”和“力争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江苏要“带好头、领好向”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既是对江苏省“三农”工作的肯定,也为江苏农业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在江苏这样一个现代农业基础较好,但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禀赋不足的省份,如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如何带好头、领好向,根本的还要结合省情农情实际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

1.“带好头、领好向”既是中央赋予江苏的历史使命,也是江苏农业再创发展新优势的必然要求

江苏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城乡、工农发展比较协调是江苏工作的鲜明特色,现代农业建设各项重点指标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具有较好的基础和优势,有条件、有能力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江苏农业发展较快,也更早遇到发展中的问题,碰到的难题也更具代表性,应该率先探索、积极创新,为全国现代农业建设放出样子来、探出路子来;江苏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迫切需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力争再上新台阶、再创新优势。

2.能不能带好头、领好向,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关键是根据省情实际,率先走出一条与“两个率先”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新型农业现代化路子

在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上带好头、领好向。近年来,全省大力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率超过70%,但种地老龄化、兼业化的问题更明显、更突出了。必须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大力发展以农户为主体的适度规模经营,在创新农业经营体系上迈出新步伐。

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上带好头、领好向。中国人口众多,耕地资源少,江苏在人多地少这方面特征更为突出,人均耕地不到09亩,在这方寸之地上,要考虑粮棉油、瓜果菜、花木茶,统筹增产、增收、增效,兼顾生产、生活、生态,满足优质、营养、安全的消费需求。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合理安排农业产业发展优先序,努力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在提高农业物质装备和技术水平、推进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技术现代化上带好头、领好向。江苏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较好,科技力量雄厚、资源丰富,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进一步把江苏农业的优势发挥出来、潜力挖掘出来,在农田水利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农业信息化等方面加大力度,在培育一批“苏”字号的农业品种、技术装备和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下功夫,为现代农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在推动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上带好头、领好向。江苏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的约束,比其他省份更紧、更沉,必须摒弃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人、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道路,从保障当代人需要和子孙后代生存发展出发,把过量使用的农业投人品减下来、把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提上去、把农业生态环境欠账补起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

在推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健全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上带好头、领好向。江苏工业化、城镇化水平高,经济实力强,有条件也有必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更加注重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工业化城镇化的成果武装农业,以现代生产要素投人农业,明确农业投人只增不减的政策底线、不断优化农业投人的使用结构、建立多元化的投人机制,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农业的支持保护政策体系。

第三节 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现代农业建设“四个特征” “三个 加快”的重要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并要求“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提高农业物质装备和技术水平”。这是江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的方向和重点。要准确把握现代农业建设的丰富内涵,对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特征”三个加快”,深化研究、查找差距、明确方向,以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引领现代农业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1.“四个特征”高度概括了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

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构成了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

生产技术先进,要求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提高农业物质装备和技术水平。重点是推进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推动农业高新技术发展和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尽快在种源农业、生物农业、设施农业、循环农业、信息农业等领域的科技集成创新上取得突破,在推进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上取得突破;推进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加快建立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功能齐全、长效管护的现代农田水利工程体系,提高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比重,推进产业全程机械化,加快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技术推广应用。

经营规模适度,要求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重点是实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典型示范引导,鼓励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又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不能搞“大跃进”,不能搞强迫命令,不能搞行政瞎指挥,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科技进步和生产手段改进程度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

市场竞争力强,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农业的品质、质量和效益,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重点是稳粮食、调结构、保质量、提效益,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增强综合产能,提高单产水平,保证供需平衡、口粮自给;根据消费需求和各地资源禀赋,增加市场紧缺和适销对路产品生产,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健全基层农产品安全监管机构,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消费安全;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个资源,加快农业产业链条的前延后伸,大幅度提高农业附加值,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寻求新的增长点。

生态环境可持续,要求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发展环境友好型农业。重点是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加快推广种养结合、农牧结合、生态养殖的循环农业生产方式,加强现代生态农业技术研发与集成应用、示范推广,加强生态农业标准化建设与产业化发展;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土壤污染监测和生态修复试点,加大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力度,加大生态环境逐步治理好、切实保护好,把农业生态环境“欠账”补起来。

2“三个加快”科学规划了现代农业的实现路径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文体、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提高农业物质装备和技术水平,这三个方面的要求对江苏农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全国现代农业建设也有先导性,是农业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后,加快推进转型升级从而迈上新台阶的必然要求。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必须抢抓机遇,强化导向,抓住重点,确保实效。

农业现代化建设归根到底要靠人,必须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根本上破解“谁来种”的问题。通过政策扶持引导、提升综合效益、加强指导服务等方式,多措并举、多管齐下,留下一批对农业有感情、有经验的农民,培育一批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领办人、农业企业负责人为代表的新型主体,吸引一批愿意务农爱农的年轻人,逐步培育富有活力、创新力和竞争力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载体,必须加快培育高集约度、高附加值、高外向性农业产业,着力破解“种什么”的问题。突出发挥市场导向作用,着眼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推进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在区域分布上有保有压、特色鲜明,在产品结构上科学组合、合理定位,在产业链条上前延后伸、培育品牌,不断提高江苏农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物质装备和技术是现代农业生产力的关键,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生产条件现代化和技术现代化,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着力破解“怎么种”的问题。针对江苏省现代农业发展的优势和特点,加强技术装备建设,依靠科技装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质量效益;以社会化服务引领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升级,促进新型经营主体的合作与联合,深化农业各主体的分工协作,推进农业经营体系的立体式复合型发展;依靠改革激发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为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第四节 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五个迈上新台阶”对“三农”工 作提出的重要任劳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江苏在推动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等五个方面迈上新台阶。“五个迈上新台阶”的要求,不仅仅是现代农业迈上新台阶中对“三农”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其他四个迈上新台阶对农业农村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1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具体到“三农”上就是要加快推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

江苏省深人实施转型升级工程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工作会议提出“经济强”要做到“五个强”的要求,同样是对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

强在创新能力上,要求走科技创新型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实现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大幅提升,抢占种业、加工等农业制高点,推动生产、管理、市场、商业模式等创新全面展开,使创新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强在质量效益上,要求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守好农产品质量防线。推进农业标准化,抓好农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实现把农业投人产出比、劳动生产率、产品和服务附加值等明显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良好。

强在经济结构上,要求积极推进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形成江苏农业的竞争优势。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和生产优先序,构建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渔结合的现代农业结构,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升。

强在企业活力上,要求发挥好农业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的作用,强化企业、基地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理念和组织方式引人农业,培育形成一批骨干龙头企业,企业市场竞争能力、抵御风险能力、带动农户能力明显增强。

强在优势特色上,要求各地农业特色充分显现、比较优势进一步彰显,形成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建设载体和平台,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支柱产业和特色品牌。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市场条件、资源禀赋等各方面因素,优先发展本地比较优势突出的产业或产品,做大做强、做优做精,各地的农业发展活力、竞争能力和特色品牌进一步增强。

2推动文化建设、民生建设、全面从严治党迈上新台阶,对农业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做好各项工作,必须有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的支撑。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需要在农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需要研究新时期农民群众文化需求特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文化活动,发展先进文化,创新传统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导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不断满足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农村民生是民生建设的难点、关键点。推动民生建设迈上新台阶需要统筹兼顾城乡居民落实包括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等等“七个更”的民生任务,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促进农民收人持续较快增长。从农村基本民生需求保障角度来推动民生建设,找准原因、对症下药,补齐短板、迎头赶上,着力提高改善民生的普惠性和针对性,努力让农民群众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人、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

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推动全面从严治党迈上新台阶,需要在农业农村工作战线坚决落实好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全面推进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加强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深人推进农村党建工作,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有更强意识、更多举措、更大作为。

第二章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初步构建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江苏省各地围绕打造具有江苏特点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提升农业竞争力,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大力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逐步构建以“优质的粮油业、高效的园艺业、规模的畜牧业、特色的水产业、先进的加工业、活跃的流通业、多彩的休闲观光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推动全省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一节 优质的粮油业

江苏是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也是农业大省、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粮棉油等种植业生产是优势传统产业,稻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水平居全国前列。全省各地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按照农业现代化工程的总体要求,先后开展粮食稳定增产、粮食丰产增储等行动,深人开展粮食高产增效创建、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水稻“三改一创建”、水稻商品化育供秧、重大病虫防治等重点项目,种植业生产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稻麦实现平衡增产,适度规模经营比重稳步提高,粮油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粮食总产实现建国以来首次“十一连增”。2014年,全省粮食总产达698.1亿斤,比2010年增51.1亿斤,实现连续十一年增产,十一年累计增产204亿斤,总产居全国第五位。

粮食单产屡创历史新高。1999年,粮食单产首次突破400公斤大关,2006年以来连续9年稳定在400公斤以上,2009—2014年的6年中,单产有5年创历史新高,一年平产。2014年,全省粮食单产达432.9公斤,比2010年增24.6公斤,居全国稻麦两熟制地区第一。

种植布局结构不断优化。“十二五”以来,全省粮食面积实现恢复性增长,2014年粮食面积8064.1万亩,比2010年增加140.6万亩。粮食主产区比重增加,苏中、苏北粮食总产占全省粮食总产的86.2%,其中苏北地区占全省粮食总产的61.1%,分别比2010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0.6个百分点。高产粮食作物比重增加,全省水稻总产408.8亿斤,占粮食总产的58.6%,比2010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优质化率提高,2003年以来,全省优质水稻生产迅速发展,平均每年以10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国标三级以上的水稻品种从小面积种植到大面积种植,再到基本普及,2008年以后优质化面积总体趋于稳定,2014年优质水稻面积达2800多万亩,优质化率近九成;优质专用小麦稳步推进,沿江沿海丘陵优质弱筋专用小麦区、里下河地区优质中筋小麦区、淮北优质中强筋小麦区建设成效显著,形成了一批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基地油菜生产全面实现向双低油菜的转变,基本实现双低化。图2-12003—2014年江苏省粮食总产量十—连增图2-22003—2014年江苏省粮食单产情况

粮食生产先进典型不断涌现。为进一步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农民群众务农种粮和农技人员科技兴粮的积极性,国务院和省政府相继开展了粮食生产表彰奖励活动。国务院对全国200个产粮大县、300名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300名种粮售粮大户和100名先进工作者给予表彰,对粮食生产工作成绩突出的江苏等13个省级人民政府给予通报表扬,其中江苏省12个产粮大县、4个粮食先进工作者、15个有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16个种粮售粮大户受到表彰。在国务院表彰的基础上,江苏省政府对全省18个产粮大县、81名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80名种粮售粮大户和25名先进工作者给予了表彰。

围绕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江苏重点采取了五个方面的措施:

第一,认真落实粮食生产补贴政策。2003年以来,为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国家先后实施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江苏2003年在淮北部分地区水稻直补试点,2004年全覆盖,每亩补贴20元。农资综合补贴从2006年开始,标准逐年提高,到2012年提高到每亩103.40元。2003年,率先在部分地区小麦上开展良种补贴试点、2004年在部分水稻上试点,此后逐年扩大规模,增加补贴作物,在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棉花等主要农作物上实现了全覆盖,2014年花生开始补贴试点。农机具购置补贴2004年开始试点,逐年增加补贴农机具种类和补贴资金总量。

2004—2014年,四项补贴累计补贴资金达56187亿元。

此外,十二五”以来,落实中央和省农业防灾减灾资金达5.3亿元。2012年国家启动开展小麦“一喷三防”补助政策,江苏省重点对小麦生长后期以小麦赤霉病防控为主的药肥混喷给予补助,截至2015年全省累计补助6.26亿元。围绕提高政策落实及时性、确保实施效果,不断创新政策落实工作机制,省级及早启动补助物资供货企业资质招标,各地及时落实中标企业供货。同时,根据地方实施情况反馈,不断调整优化招标物资种类,提高针对性和防效,有效控制了小麦赤霉病等穗期病虫害发生,促进小麦生产水平屡创新高。

第二,率先开展主要农作物“四主推”推介应用。为加强良种良法推广应用,2009年底,制定出台全省主要农作物“主推品种、主推技术、主推配方肥、主推农药”的“四主推”推介发布办法,每两年发布一次主要农作物主推品种、主推技术、主推配方肥、主推农药名录,为农民提供客观可靠的信息,引导农民应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2010年以来,已发布三轮主要农作物“四主推”名录,并印制发放“四主推”名录手册2万余份,其中2014—2015年“四主推”名录共推介89个主推品种、22项主推技术、324个主推配方肥、71种主推农药。通过“四主推”名录推介应用,全省主推品种、主推技术覆盖率不断提高,主推品种覆盖率达到85%,主推技术年推广应用面积累计达1亿亩次以上,有效降低了化肥、农药使用量。2013年实际使用农药数量比2010年下降10.94%、化肥使用量比2005年下降4.1%。张家港、太仓等地把“四主推”作为实施农药“零差价”补贴品种确定的依据,不少地方在有关农业项目实施中,坚持把“四主推”名录作为项目实施的依据,有效促进了“四主推”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普及。

第三,创新开展水稻“三改一创建”。2011年,为调整优化水稻生产结构、充分挖掘粮食生产潜力,省财政从当年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中安排3.1亿元,启动实施水稻“三改一创建”,即旱粮改水稻、籼稻改粳稻、直播改机插和高产增效创建。在各地调查摸清“三改”的基础上,制定全省实施方案。当年实施旱粮改水稻20.445万亩、商品化集中育秧秧池面积2.67万亩、籼稻改粳稻120万亩的建设任务。坚持把集中育秧作为扩大机插秧、控减直播稻,提高水稻生产水平的重要措施来抓,在高产增效创建、现代农业优质稻米产业化项目等重点项目中,把集中育秧作为重要内容,对集中育秧示范点逐个登记备案,开展专题培训。到2014年,全省集中育秧的比例已达40%。2013年初,江苏省政府转发《省水利厅、省农委、省财政厅关于我省淮北地区旱改水工程实施方案》,到2017年,在淮北5市29县(市、区)37个乡镇实施旱改水100万亩以上。

第四,启动开展粮食“亩产吨粮县”创建。2012年,制定全省粮食“亩产吨粮县”认定标准和创建意见,启动开展“亩产吨粮县”创建工作,以县为创建单位,推动稻麦周年高产、大面积平衡增产,对连续两年稻麦单产之和超过1000公斤、总产5亿斤以上的县(市、区)认定为“亩产吨粮县”。引导各地重点加强资源整合,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通过认真落实粮食高产增效创建、现代种业专项、重大病虫防治等项目建设,切实提高高产技术到位率,提升粮食生产技术水平。高产增效创建省级专项扶持资金从2008年的2000万元增加到2015年的27000万元,粮棉油万亩示范片总数达到1086个,形成了一批水稻亩产700公斤乃至750公斤以上、小麦亩产550公斤乃至600公斤以上的大面积高产超高产典型。重大病虫防治专项从2010年的1500万元,增加到2015年6500万元。2012年以来,全省共认定“亩产吨粮县”1个:海安县、如东县、大丰市、宝应县、高邮市、兴化市、泰兴市、姜堰市、溧阳市、通州区、灌云县、灌南县、江都区、靖江市、金坛市、淮阴区、洪泽县、盐都区、阜宁县、射阳县、东台市。

第五,建立健全服务指导机制。依托粮棉油高产增效创建和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成立由栽培、育种、土肥、植保、农机等方面涉及农科教推各个系统的55名知名专家组成的增产模式攻关专家指导组。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省级专家一市级专家一县级责任专家一攻关试验点技术负责人”四级专家负责制和省级专家挂钩到市、市级专家挂钩到县、县乡农技员挂钩到点的挂钩服务机制,加强对模式攻关及粮食生产的服务指导。在粮食生产的关键时期,组织专家分片分区域开展踏田巡回指导,查苗情、找问题、定措施,帮助提高当地生产技术水平。鼓励县、乡技术负责人领种50亩以上的技术示范方,从种到收全程参与管理,为农民提供“看得见,学得会”的示范样板。

依托农业部农情监测调度项目建设,在加强省辖市农情体系建设的基础上,陆续开展农情基点县建设、田间自动监测、种粮大户监测试点以及省级农情调度会商系统建设等工作,2014年启动县级农情平台建设,实现农业县区全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农情调度平台互联互通。以实施优粮工程、植保工程为契机,建设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22个,设立200个疫情监测点,开发“江苏省农业有害生物监控信息系统”,建立重大病虫监测预警体系,预警能力显著提高,病虫害预报准确率稳定在90%以上。2011年起,农业部农业农村资源监测统计经费(种植业)项目每年扶持15万元,在淮北五市建立了10个土壤墒情监测点,每个月定期监测两次,土壤墒情监测体系初步建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