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读史记·霸主的崛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6 10:57:14

点击下载

作者:张嘉骅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少年读史记·霸主的崛起

少年读史记·霸主的崛起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少年读史记:霸王的崛起编著:张嘉骅出版社:青岛出版社出版日期:2015年2月第1版ISBN 978-7-5552-1457-1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序 承担

很多人都知道“赵氏孤儿”的故事。这个故事较早的完整记载,见于《史记》的《赵世家》。

晋景公年间,国大夫赵朔被奸臣屠岸贾所害,整个家族被杀,只留下一个遗腹子,便是赵氏孤儿。赵朔的友人程婴和门客公孙杵臼,设计用调包的手法保全了这个孤儿的性命,但杵臼为此而死。

后来,程婴将赵氏孤儿带到深山里去抚养。当程婴抱着孤儿走在山路上,太史公并没有描述“此婴何其重也!”,而我在写这个场景时加了一句:“当他走在山中,感觉路途是如此的遥远颠簸,而怀里的孤儿是如此的沉重——这是个从一出生后就背负了一大笔血债的孩子!”我相信那就是程婴当时的心情。

程婴把赵氏孤儿抱在怀里,实际上是把一个时代挑在了肩上。

作为赵朔忠诚的朋友,程婴负有一个责任,就是为赵家保全唯一的后代,并寻求将来报仇雪恨的机会。

后来在晋国将领韩厥的协助下,赵氏孤儿赵武与其里应外合,灭掉了奸臣屠岸贾,讨回血债,恢复赵家的地位。赵氏孤儿长大成人后,程婴决定自杀,好去九泉之下向公孙杵臼禀报当年托付的事情已经完成。这样的“义气”,在现代人看来真是不可思议,不过也确实让人为之动容。

本套书这一册的人物故事,主要是根据《史记》的“世家”进行编写。由于管仲和伍子胥的事迹分别关系到齐桓公的霸业和吴越两国的相互争斗,故从“列传”提到这里来说。

整本书涉及的主要人物有:齐桓公、管仲、晋文公、宋襄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吴王夫差、伍子胥、越王勾践、范蠡、赵盾、崔杼、孔子、萧何、张良、周勃、周亚夫。

我在撰写这一册时,总想到“承担”这两个字。

程婴和公孙杵臼承担的是义。

管仲承担的是自己一度不被重视的卓越才能。为了求得施展抱负的机会,他忍受天下人的耻笑,甘愿当囚犯,坐着囚车从鲁国被送回齐国。后来,齐桓公珍视他的才能,重用了他,成就了一番霸业。

晋文公承担的是尊严。当他还是一个公子时,曾经流亡各国,或受到礼遇,或受到羞辱。等他当上国君,他有恩报恩,有仇报仇。为了达到目的,臣子的献计都尽可能采用。

孔子曾评论齐桓公和晋文公的霸业:“晋文公诡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诡。”意思是说晋文公做事会耍手段,而齐桓公看起来就正派得多。不过我认为晋文公为了尊严问题而实践的是一种“快意人生”,或许不必像孔子那样去苛责。事实上,司马迁在《史记》里也是用了比较正面的态度来描写晋文公,而不像《左传》那样,负面评价居多。

在这一册的人物故事里,我感触最多的是伍子胥和孔子两个人的承担。

伍子胥的父亲和哥哥都被迫害而死。伍子胥流亡在外,一度当过乞丐。他忍受这所有的屈辱,为的就是要报仇。吴国后来打下楚国的国都。伍子胥把当年杀他父兄但已过世的楚平王从坟墓里挖出来,加以鞭尸,那种强烈的恨意表达真是叫人怵目惊心。

在伍子胥的帮助下,吴国日益壮大起来。吴王夫差却完全不理会这个忠臣的劝谏,还赐他自尽。伍子胥恨得要门客在他死后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挂在东门上,好看着吴国被越国消灭。

伍子胥是个悲剧人物,他承担的是作为一个家人和一个臣子的责任,不过那责任后来演变成过重的负担压得伍子胥喘不过来。

孔子承担的是一个济世的理想。为了实现理想,他周游列国,却连一点机会都没有,还一度被困在陈蔡两国之间,差点饿死;而在郑国,孔子自嘲如“丧家之犬”。

尽管遭逢乱世,自己的主张也不被当权者采纳,但孔子并没有放弃理想,转而将自身的抱负与热忱致力于著述和教育。那种影响果然巨大。直到千秋万世之后,人们都还在谈论孔子,信仰他的理念。

对人生来说,学会承担什么以及学会怎么承担,这件事的确很要紧。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自我价值的创造,而这个自我价值也要视它对别人起了什么作用而定。这种承担,才具有它自身的意义和时代性!

没有承担的人往往是没有作为的人,自我价值也轻薄得很。有承担是好事,但可别像伍子胥那样,让肩膀上的承担变成过重的负担!目录

序 承担

第一位盟主的诞生 齐桓公称霸的故事

漂泊后的尊荣 晋公子重耳流亡的故事

江山恩仇记 晋文公称霸的故事

问鼎 楚庄王称霸的故事

挂在东门上的眼睛 伍子胥和吴王的故事

审时度势的生存哲学 范蠡和越王勾践的故事

弒君的罪名 赵盾和崔杼的故事

一个婴儿的重量 赵氏孤儿的故事

乱世圣哲 孔子的故事

没上过战场的头号功臣 萧何的故事

决胜千里 张良的故事

地底下的造反 周亚夫的故事

后记 历史中的“生命档案”——我为什么写《少年读史记》

故事取材第一位盟主的诞生齐桓公称霸的故事齐桓公虽然个性不完美,但这不足以妨碍他成就霸业,因为他任用管仲,有知人善任的眼光。管仲很有谋略,总为大处着想,其提出的「尊王攘夷」的策略,为齐桓公赢取了中原盟主的名声。从西周到东周

周幽王在位第十一年(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缯国和西方的外族犬戎,一起攻入首都镐京,在骊山下结束了他的性命。

坦白说,周幽王的死是咎由自取。

他一不该废申后和太子宜臼,另立宠妃褒姒为后,又立褒姒所生的儿子伯服当太子,因此惹恼了申后的父亲申侯;二不该为了逗褒姒开心。乱点王室危急时召集诸侯用的烽火。看到诸侯们被戏耍得团团转,褒姒是笑了,但王室也因此失去了对诸侯的威信。当镐京遭到申侯的攻击,再点燃烽火,居然没有一个诸侯带兵来援救。

幽王死后的来年(公元前770年),诸侯们拥立旧太子宜臼当天子,是为周平王。

由于镐京已经被攻打得残破不堪,又要提防犬戎再来犯,于是平王在东都雒邑即位。从此,周朝进入“东周”时期,又分成“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而原先在镐京的那段历史就叫作“西周”。西周从周武王到周幽王,约两百七十五年,共历经了十二位君主。

从周平王起,周朝王室开始衰微,诸侯间互相争斗,强者吞并弱者,势力各有消长,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号令。八十多年后,齐国的齐桓公取得第一个盟主的地位,成为“春秋五霸”的首霸。齐桓公的兴起

齐桓公姓姜,名小白。他的哥哥齐襄公是个胡涂国君,不仅和鲁桓公的夫人私通,还借机杀了鲁桓公,而且屡次欺骗大臣,滥杀无辜。

当时,襄公的弟弟纠和小白等人感觉事态不对,怕有祸事临头,便出奔到国外去。

纠因为母亲是鲁国人,所以出奔到鲁国。管仲和召忽两人一路跟着他。

小白去的地方是莒国,随行带着鲍叔牙。

齐国后来果真发生内乱。公孙无知因过去与齐襄公结怨,趁襄公狩猎受伤而杀了他,自立为国君。没多久,公孙无知又被人所杀。齐国顿时陷入没有国君的混乱状态。

大臣高傒等人暗中派人去莒国,请小白赶快回来。鲁国这边听说公孙无知已死,也立即发兵要送公子纠回来,还让管仲另外带一支部队,到莒国通往齐国的道路上阻挡小白。

管仲果然在路上遇见公子小白,他发箭射向小白,正好射中小白腰带上的金属钩。小白诈死,侥幸逃过一劫。

管仲叫人快马飞奔回鲁国报信,鲁国护送公子纠回国的部队因此松懈下来,走得没那么急。结果小白抢先一步,在高傒等大臣的拥护下当上国君(公元前685年),即为齐桓公。重用管仲

齐桓公即位后,立刻发兵击败护送公子纠前来的鲁军,还切断了鲁军的退路。

齐桓公写信给鲁国国君,说:“公子纠是我的兄弟,我不忍心亲手杀他,请鲁国自行处置吧!召忽、管仲两人跟我有仇,请把他们送过来,我一定要把他们剁成肉酱才甘心。若是不答应,我就派兵攻打鲁国。”

鲁国国君害怕齐桓公派兵攻打,就把公子纠杀了。召忽也跟着自杀。管仲则自请当囚犯,被遣送回国。

齐桓公真的要把管仲剁成肉酱吗?

其实,那只是演给鲁国人看的一场戏罢了。事实上,管仲被遣送回国后,齐桓公不仅没杀他,还对他委以重任,让他当大夫治理国政。

齐桓公为什么会重用管仲?这话还得从头说起。

当初,桓公被管仲一箭射在腰带钩上,逃过一劫,对管仲怀恨在心。桓公登基后,发兵攻打鲁军,想杀管仲。大臣鲍叔牙对桓公说:“臣有幸跟随在您的左右,而您最后当上了国君。您做了君主,我已经无法再帮您增添什么。如果您只是想治理齐国,那么用高傒和我就够了;但如果您想称霸天下,就非用管仲不可。管仲不论到哪个国家去,那个国家的国力就会强大起来,千万不能失去这个人。”“喔?管仲真有这样的本事?”齐桓公听从鲍叔牙的建议,和他商量好计谋,让管仲得以回国。而管仲也事先知道了这件事,配合着演出。管鲍之交

管仲和鲍叔牙两人年轻时就是好朋友。鲍叔牙深知管仲的才干,因此在最关键的时刻将他推荐给齐桓公,自己甘心屈居在管仲之下。

管仲后来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跟鲍叔一起做买卖,分钱财时多分了一些给自己,鲍叔不认为我贪,而是知道我穷;我曾经为鲍叔做事,却让他更难处理,鲍叔不认为我笨,而是知道有利于人与不利于人的时机;我曾经好几次出来做官,好几次都被君主罢退,鲍叔不认为我没有才能,而是知道我生不逢时;我曾经好几次临阵脱逃,鲍叔不认为我胆怯,而是知道我家里有老母要侍奉;公子纠争位失败,召忽为了这件事而自杀,我自愿当囚犯,让人瞧不起,鲍叔不认为我没有羞耻心,而是知道我不以小节为耻,只以功绩名声不能显扬于天下为耻。生我的人是父母,了解我的人是鲍叔啊!”

所谓“患难见真情”,鲍叔牙一直都为管仲尽心尽力。因此,后来天下人都称赞鲍叔牙慧眼识英才。因势利导的管仲

齐桓公得了管仲,又有鲍叔牙、隰朋、高傒等大臣的辅佐,便大力整治齐国。

他设置以五户为一个单位的民兵组织,实施灵活的经济政策,大举兴办捕鱼、煮盐等有利于民的事业,救济贫穷,并且任用有才能的人。齐国的百姓都感到很高兴。

管仲担任宰相,辅佐齐桓公,特别重视富国强兵之道,也特别重视人民的好恶。他知道老百姓若吃不饱、穿不暖,就无心谈论礼节和名誉。礼义廉耻要是得不到弘扬,国家就会灭亡。

管仲处理政治,很懂得“因势利导”,常把坏的事情变成好的事情,把局面上的劣势转变为优势。他尤其知道一点:想有所得,就得先付出。

从齐桓公在位期间所发生的三件大事,最能看出管仲超人一等的才能。归还鲁国土地

第一件事发生在齐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

齐国攻打鲁国,鲁国吃了败仗,提议献遂邑这个地方来求和,桓公也答应了。

双方在柯这个地方准备签订盟约,哪晓得鲁国将领曹沫竟手持匕首,劫持齐桓公,愤而大呼:“把侵占鲁国的土地还来!”

桓公碍于情势,只得答应。于是,曹沫扔掉匕首,面北而立,站在臣子的位置,以示为臣之礼。

齐桓公被释后马上就后悔了。他不仅不想归还鲁国的失地,还想杀掉曹沫。

管仲说:“在被劫持时答应,事后反悔,又要杀劫持的人,这固然可以逞一时之快,却会让我们失信于诸侯,也会失去天下人的支持,不能这么做。”

桓公听从管仲的意见,把曹沫三次打败仗所失掉的土地统统还给鲁国。

诸侯们听到这件事,都信任齐国而想归附。

两年后,诸侯在甄这个地方与齐桓公会盟。齐桓公从这时候开始称霸。礼遇燕国

第二件事发生在齐桓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63年)。

这一年,北方的山戎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告急。齐桓公带兵解救燕国,接着讨伐山戎,一直打到孤竹才返回。

燕庄公亲自为齐桓公送行,一路送进齐国的边境。齐桓公说:“不是天子,诸侯间的相送不能超出自己的国境。我不可以对燕国无礼。”于是画沟为界,把燕国国君送他所抵达的地方割给燕国。

接着,齐桓公又采纳管仲的建议,让燕国重修开国国君召公的政务,对周王室纳贡,就像周成王和周康王在位当时一样。

诸侯听到这件事后,钦佩齐桓公的大义之举,都归顺了齐国。攻蔡与伐楚

第三件事发生在齐桓公三十年(公元前656年)。

在此前一年,桓公与夫人蔡姬一起游船。蔡姬懂水性,故意把船摇晃得很厉害,想吓吓桓公。桓公感到害怕,叫她住手。蔡姬不听,还是猛力地摇。桓公很生气,下船后就把蔡姬送回蔡国,但并未断绝和她的关系。

蔡侯禁不起这种羞辱,干脆让女儿改嫁。蔡姬这一改嫁,齐桓公更生气,便在来年春天向蔡国兴师问罪。

蔡国是个小国,不是齐国的对手,被打得溃不成军。蔡国既败,齐桓公听从管仲的计议,接着就近去讨伐南方的楚国。

楚成王出兵迎战,质问道:“为什么侵犯我的国家?”

管仲说:“齐国在立国之初,受命辅佐周王朝,赋有征伐诸侯的权力。楚国不向周王朝进贡,使天子祭祀的器具不完备,所以派兵来责问。再者,我们也想问一问:以前周昭王到南方来征讨,为什么没回去?”

周昭王是周朝的第四代君主,在位的第十九年,带兵前去讨伐荆楚,却溺死在汉水中。不过,距离齐桓公此番进兵楚国,那已经是三百多年前的事了。

楚成王听了管仲的理由,回答说:“不向周王室进贡,这是寡人的罪过,以后还敢不供给吗?至于昭王南征为什么不回去,你去问河水吧!”

齐国按照原计划进军。几次战役,迫使楚国和齐桓公订立盟约,齐桓公这才返回齐国。

齐桓公讨伐楚国,其实有两个好处,第一是增强周王室的威信,第二是警告楚国不要轻举妄动——事实上,长久以来,楚国早已对中原各国怀有觊觎之心。齐桓公此次讨伐,让楚国有了忌惮,不敢轻举妄动。骄傲的霸主

齐桓公能够成就霸业,完全出自管仲的规划,而管仲为齐桓公完成霸业的指导原则是“尊王攘夷”。所谓“尊王”,就是尊敬王室;所谓“攘夷”,就是抵御狄戎等夷族。

当时,不仅诸侯各国都归附齐国,就连周王室对齐桓公也十分敬重。

齐桓公三十五年(公元前651年),桓公在葵丘这个地方大会诸侯。周襄王派宰孔带着祭祀过文王与武王的祭肉、大红色的弓箭和大车去赐给齐桓公,还特别准许他不用跪拜谢恩。

桓公也想免去回礼。管仲说:“不行,不能不回礼。”于是桓公走出大堂行跪拜礼,接受赐品。

同年秋天,桓公又在葵丘大会诸侯,但态度愈来愈志得意满。这时候,已经有诸侯不再那么顺从齐国了。

齐桓公认为自己的功劳很大,毫不客气地说:“夏商周三代所承受的天命,跟我立下的功绩有什么两样?”便打算到泰山和梁父山去进行封禅。

封禅不是诸侯能举行的仪式,管仲好说歹劝,总算想出一个说辞:“若要封禅,也得等拥有远方的珍禽异兽才能进行。”

齐桓公只好作罢。

隔了几年,管仲去世。在过世之前,管仲力劝齐桓公别用易牙等小人,但桓公在管仲死后偏偏就用了易牙这些人。这些人心术不正,后来帮着桓公的儿子们争权夺位,搞得国家动乱不堪。

齐桓公四十三年(公元前643年),桓公病逝。他的五个儿子因为忙着互相攻打,没空理会他的丧事,以致死去的齐桓公在床上躺了六十七天,都无人给他发丧。一代春秋霸主竟落到这样的下场!三分钟读历史关键

齐桓公喜好美色,晚年又骄傲自满,但这些都没有妨碍他成就霸业,只因他用对了人。

管仲出身贫困,时运不济,幸亏有鲍叔牙的推荐,让他不仅免于被杀的命运,还当上齐国的佐相。

管仲担任齐国佐相时,已经四十一岁,齐桓公尊称他为“仲父”。因为管仲处处为大处着想,所以他过去的“不良纪录”也并没有妨碍他成为一代名相。

因为目光远大,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策略,也懂得用归还鲁国失地和割给燕国一小块土地的诚信之法,为齐桓公赢取中原盟主的名声。

管仲成就功名后,想过点好日子,于是把住家盖得很豪华,但齐国人不认为他奢侈。孔子曾因此批评他铺张浪费,但一提起管仲的功绩,孔子仍说:“假若没有管仲,我们早就成了蛮夷之人。”

齐桓公和管仲都不是完美,但两个人组合在一起,做出了一番几乎完美的事业。史记原典精选(1)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2)(3)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4)(5)(6)(7)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8)(9),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10)否,因而去之。《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既担任政务,辅佐齐国,凭借位在海滨的小小齐国,流通货物,累积财富,让国家富有,兵力强盛,又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说:“谷仓充实,百姓就懂得礼节;衣食充足,百姓就知道荣辱。在上位者若能遵守法度,各种关系就会稳固;礼义廉耻若不能弘扬,国家就会灭亡。政令的下达要像流水的源头,要能顺应民心。”因此政令的内容要简单,且容易实行。老百姓希望的,就顺势给他们;老百姓不愿接受的,也要随之剔除。【注释】(1)处理政务。任,担任。(2)俗:一般人,意指老百姓。(3)仓廪:储藏米谷的地方。(4)服:行,行事。(5)度:合乎礼法。(6)六亲:指父、母、兄、弟、妻、子。(7)四维:指礼义廉耻。(8)原:通“源”。(9)论卑而易行:主张简单而容易实行。论,论述。卑,简单。(10)否:否定、贬斥。词语收藏夹一、知人善任:能识别、提拔人才,并能依据他的专长而加以任用,使他发挥所长。例句 当领导的人要懂得知人善任,做事情才能事半功倍。二、管鲍之交:就像管仲和鲍叔牙那样的交情。形容友谊深厚。例句 我爸爸和吴叔叔可说是管鲍之交,无论自己处境多困难,他们都会不遗余力地去帮助对方。三、因势利导:顺着事物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让目标得以达成。例句 老师见同学们爱看金庸武侠小说,便因势利导,向同学们解说小说中故事的历史背景。漂泊后的尊荣晋公子重耳流亡的故事从脱离齐国安逸的生活,一直到做客楚国,重耳明显地在转变。当他允诺以「退避三舍」回报楚成王时,就能看出重耳已非丧家之犬,而已成为一名威风凛凛的主帅。踏上流亡之路

晋国公子姬重耳在国外漂泊了十九年,返回晋国登上国君之位时已经是六十二岁(公元前636年)(《左传》作三十六岁)。这漫长的十九年对重耳来说就像一场梦,一场再真实不过的游荡之梦。

出生在权贵之家的公子,为何会踏上流亡的道路?这得从重耳兄长申生的自杀说起。

当年,重耳的父亲晋献公讨伐骊戎,俘获获骊戎部族的女子骊姬和少姬两姊妹。晋献公对骊姬宠爱有加,骊姬的孩子奚齐长大后,骊姬想让奚齐继承君位,就施以诡计。晋献公听信骊姬的谗言,以为太子申生在肉里下毒要害他,气得不分青红皂白就把太子的老师给处死了。

申生躲藏到新城去。有人向他通报:“这一切都是骊姬所为,请太子赶快到国君面前解释清楚。”

申生说:“我们的国君老了,没有骊姬,他怎能睡得安稳?吃饭又怎能吃出滋味?我去辩解,只会惹他生气。我不可以这么做。”“那就逃到国外去吧!”“背负恶名出逃在外,有谁会接纳我呢?”

申生既不愿让父亲难过,又不愿逃到国外去,便在新城自杀了。

骊姬有子奚齐,而妹妹少姬有子悼子。骊姬这么做,完全是在为儿子的未来铺路。事实上,献公早就想废掉太子申生,改立奚齐;而骊姬为达成目的,手段更狠。她为了帮儿子争得权力,决定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晋献公是个胡涂国君。早年,有臣子对他说:“晋国的公子太多了,若不杀掉一些,恐怕以后会出乱子。”献公信了这番话,竟开始诛杀自己的儿子。

众公子纷纷逃到虢国去,只留下太子申生、重耳和夷吾在国内。虢国后发兵攻打晋国,但没打赢,被晋献公消灭。

骊姬继续在晋献公面前说公子重耳和夷吾的坏话,说他们两个也知道申生在肉里下毒的事。重耳因此逃到蒲城,而夷吾逃到屈城。

太子申生已蒙受谗言轻生,如今重耳和夷吾两人也面临性命攸关的时刻。

晋献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晋献公派兵攻打重耳所在的蒲城。

从蒲城的宦官勃鞮传达晋献公的命令,不客气地催促重耳:“你还不赶快自杀?”重耳不肯轻易就范,不想就此交出自己的性命,于是翻墙逃走。逃走的时候,被勃鞮斩断衣袖。就是从这时候起,重耳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投靠狄国

由于母亲是狄(亦作翟)国人,重耳便去投奔狄国。跟在他身边的有赵衰、狐偃(既子犯重耳的舅父)、贾佗、介子推先轸等贤士,以及其他几十个人。

晋献公又派兵攻打夷吾所驻守的屈城,直到来年才攻破。夷吾被逼得逃往了梁国。

狄国的国君重情重义,不但接纳重耳,还发兵抵抗晋兵的追捕。

狄国的国君把攻打咎如所得到的两个女子,分别送给重耳和赵衰当妻子。后来,这两个女子都为他们生下了孩子。

重耳在狄国的第五年,晋献公过世。大臣里克先杀了骊姬和奚齐等人,后来又杀了继位的悼子,大夫荀息因此而死。

里克派人去迎接重耳,请他回来当国君。

重耳辞谢说:“我违背父亲的命令出奔在外,父亲过世了,我没能尽一个做儿子的责任随侍在旁,并料理他的丧事。现在我怎么能够回去当国君?还是找别人吧!”

重耳说得十分委婉,其实他是害怕晋国政局不稳,回去后恐遭不测。

里克于是改迎逃亡在梁国的夷吾回国继位,这便是晋惠公。

夷吾当上国君后,生怕里克的权力太大,就对里克说:“若不是你的缘故,我当不上国君。但是你杀了两任君王和一个大夫,想当你的主子实在有困难。”便将里克赐死。

几年后,晋惠公又担心重耳在其他诸侯的帮忙下回来抢他的君位,于是派宦官勃鞮带人去狄国杀重耳。

重耳得知这个消息后,和赵衰等人商量,决定转投齐国。

临走前,重耳对妻子说:“等我二十五年,我若没回来,你就改嫁。”

他的妻子笑着说:“二十五年后,我坟上的柏树恐怕都长大了。”尽管如此,她仍表示愿意等待。

算一算,重耳在狄国一共待了十二年。改奔齐国,在卫乞食

重耳出发前往齐国,途中经过卫国,卫国不以礼相待。

重耳在路上感到饥饿,向乡下人讨东西吃。乡下人不给他食物,却把土块装在器皿里,呈送给他,重耳因此发怒。赵衰不以为然,对重耳说:“土,是拥有土地的意思。您应当拜谢接受才对呀!”

到了齐国之后,重耳受到很好的款待。齐桓公将宗氏之女嫁给重耳,还送他八十匹马。重耳安于这样的生活,尤其喜爱他在齐国的妻子,他在齐国一住就是五年,完全不想离开。

在这五年期间,齐桓公过世,齐孝公继位。

眼看重耳愈发沉溺于安逸的生活,赵衰和狐偃在桑树下商量着要离开齐国的计划,没想到被重耳妻子的侍女听到。侍女赶紧回报给女主人知道,哪晓得女主人以防消息走漏竟杀了她。

重耳的妻子劝他赶快离开。

重耳叹口气,说:“人活着就是要舒服过日子,其他的事情何必想那么多呢?”

重耳的妻子说:“您是一国的公子,在穷困的时候来到这里。跟在您身边的这些人,他们的命运都寄托在您身上。您不赶紧回国,以报答这些劳苦的臣子,却一味贪恋女色,我真为您感到羞愧呀!您要是不去追求,怎么会有成功的一天?”

于是重耳的妻子和赵衰等人商议,设计将重耳灌醉,把他强行载离齐国。

走了很长一段路,重耳醒来,气得不得了,拿着戈要杀狐偃。

狐偃故意大声说:“要是杀了我能够成就您,那我死了也甘心。”

重耳负气地大喊:“事情要是不成,我就吃舅舅的肉。”

狐偃笑着回应道:“事情要是不成,我的肉腥臭得很,哪值得吃?”事已至此,重耳只好硬着头皮上路。在各国的不同遭遇

这一路上,重耳经过许多国家,遭遇各不相同,冷暖自知。

在曹国,曹共公并未以礼相待,他听说重耳的肋骨与众不同,是连成一片的,好奇地想看一看。

曹国大夫厘负羁劝曹共公说:“晋公子具备贤德,又与您同姓,他在穷困的时候经过这里,怎么能够怠慢人家?”

曹共公不听。于是厘负羁私下送食物给重耳,并在食物下面放了一块璧玉。重耳收下食物,退还了璧玉。

在宋国,宋襄公听说重耳很贤能,便以国礼厚待,送了二十匹马给重耳。可是宋国国力不足以帮助重耳,更何况宋襄公才被楚兵围困过,负伤在身。于是重耳离开了宋国。

在郑国,郑文公对重耳也没有以礼相待。

郑国臣子叔瞻对国君说,晋公子是个贤能之人,跟随在他身边的都是佐国之才,“要是不想以礼相待,不如杀了他,以免将来成为郑国的祸患。”

郑文公并没有听从叔瞻的话。

重耳接着来到楚国,楚成王以诸侯的礼数接待。重耳推辞,不敢接受。

赵衰说:“公子在外流亡了十多年,小国都轻视您,更何况大国?如今楚国这个大国坚持以厚重的礼节相待,公子就不要再推辞了。这是老天要为您开路呢!”

重耳这才以诸侯的宾客之礼,接受了楚国的款待。“退避三舍”的承诺

楚成王殷勤地款待重耳,重耳非常感激。

有一天,楚成王问重耳:“公子有朝一日若回到自己的国家,要怎么报答寡人?”

重耳说:“羽毛齿角、金玉币帛,国君宫里多得用不完,我想不出能拿什么来回报。”

楚成王说:“话是这么说,但总有什么能作为报答的呀!”

重耳只好说:“要是日后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和国君兵戎相见,两军会于平原广泽,请容我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

楚国大将子玉听到这番话,非常生气,对楚成王说:“国君待晋公子不薄,如今重耳出言不逊,请允许我杀了他。”

楚成王说:“晋公子是个贤能的人,却长期困顿在外,跟随他的人都是国之栋梁。这一切都是老天的安排,怎么能够说杀就杀?更何况我话已出口,又怎么能够更改呢?”

重耳在楚国住了几个月。这段期间,晋国境内的情势发生了一些变化,影响到重耳的未来。秦国的扶植

十几年前,夷吾能够当上晋国国君,其实是受到秦国的帮助。但夷吾在登基后,却违反自己答应回馈秦国土地的承诺。

晋惠公在位的第四年(公元前647年),晋国闹饥荒,向秦国购买粮食。秦穆公为拯救晋国百姓,不计前嫌,卖粮食给晋国。

过了一年,秦国闹饥荒,向晋国购买粮食,晋惠公不但不卖粮食给秦国,还认为这是“上天赐予的大好机会”,便出兵攻打秦国。秦穆公大怒,发兵攻打晋国,活捉了晋惠公。

秦穆公打算用晋惠公的性命来祭天。秦穆公的夫人是晋惠公的姐姐,她换上了丧服,整日痛哭流涕。秦穆公看到这种情形,一时不忍,就和晋惠公订立盟约,放他回国去了。

晋惠公八年,惠公派太子圉到秦国当人质。十三年,惠公生病重,太子圉怕惠公改立其他儿子当太子,便从秦国逃回晋国。十四年(公元前637年),惠公过世,太子圉即位,是为晋怀公。

圉的不告而别惹恼了秦国,因此秦穆公决定扶植重耳,听说他人在楚国,便希望他能到秦国来。

重耳接受秦穆公的邀请,离开楚国到秦国去。

秦穆公对重耳礼遇有加,送了五个宗氏女子来服侍他,其中一个是圉在秦国时的妻子。

重耳不愿接受圉的妻子。随从司空季子说:“这个圉,他的国家我们都要了,更何况是他的旧妻!接受吧!跟秦国结个亲,再求返国的机会。公子要是拘泥小节,岂不是忘了过去所受的奇耻大辱?”

重耳听了这番话,也就接受了圉在秦国的妻子。秦穆公见重耳如此顺从己意,大为高兴,于是设宴与重耳畅饮。重耳返国

晋怀公即位后,害怕秦国报复,又畏惧重耳的势力,便拿重耳门下之人在国内的家人开刀,杀了狐偃的父亲狐突,以示威慑。

晋国一些大臣听说重耳一行人在秦国,便偷偷跑来劝他们返国,还说有很多人愿意做内应。

秦穆公见时机成熟了,便派兵护送重耳返国。

晋军见秦军前来,发兵抵抗,但事实上,大家私下都知道公子重耳要返国,也都巴望着他回来。重耳流亡路线图

不久,狐偃与秦、晋两国的大夫在郇地订下盟约。重耳进入晋军的营地,后来抵达晋国的曲沃。接着,重耳朝拜武宫祖庙,即位为国君,是为晋文公。

朝中的大臣都来曲沃拜见新国君。晋怀公逃亡到高梁,晋文公派人去结束了他的性命。

在外流浪了十九年,公子重耳终于回到自己的国度,当上国君。这是一种漂泊后的尊荣,来之不易。此后,晋文公励精图治,不仅扭转了国内混乱已久的政治局面,还在国际上成就了一番连先祖都达不到的霸业。三分钟读历史关键

生命可以像蝼蚁,一捏即毙;也可以像蚯蚓,被截断之后还能顽强再生。要把生命活得像蝼蚁还是蚯蚓,就看各人怎么去面对自己的命运。

申生和重耳同样都是处在困境中的人,但申生固执于自己迂腐的想法,逃不出困境;重耳则不安于现状,最终打开了一番新的局面。

想想看,一个曾经锦衣玉食的公子落魄到必须在路上向人乞食,那是何等难堪的处境。没获得食物也就罢了,居然还被乡下人送上土块!这样的羞辱一个普通人都受不了,更何况是出身高贵的重耳。然而在赵衰的教导下,重耳学会了能屈能伸的气度,学会了用正面的态度去看待这样的事情。

从脱离齐国安逸的生活,一直到做客楚国,重耳的转变非常明显。当他以“退避三舍”来报答楚成王时,这时的重耳已经不是一个如丧家之犬的“流浪队队长”,而已经成了一名威风凛凛的战场主帅。史记原典精选(1)(2)(3)(4)(楚)成王厚遇重耳,重耳甚卑。成王曰:“子即反国,(5)(6)(7)何以报寡人?”重耳曰:“羽毛齿角玉帛,君王所余,未知(8)所以报。”王曰:“虽然,何以报不谷?”重耳曰:“即不得已,(9)(10)与君王以兵车会平原广泽,请辟王三舍。”《史记·晋世家》(楚)成王盛情款待重耳,重耳表现得很谦卑。成王说:“你若返国,如何报答我?”重耳说:“羽毛齿角,金玉币帛,国君多的是,我不知道要拿什么来回报。”成王说:“尽管如此,还是说说看,你要拿什么来报答我?”重耳说:“日后若不得已和君王在平原大泽上兵戎相见,我会退避九十里。”【注释】(1)遇:对待。(2)卑:谦卑。(3)即:如、若。(4)反:通“返”。(5)寡人:古代君王自谦之词。下面所提“不谷”也是。(6)羽毛齿角玉帛:“羽毛齿角”是指自然产物;“玉帛”是指财宝。(7)君王所余:国君所剩下的,意指很多。(8)虽然:尽管如此。(9)辟:通“避”,避让之意。(10)舍:古代度量单位,一舍三十里。词语收藏夹一、唇亡齿寒:晋献公攻打虢国,借道虞国。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谏国君不要借,认为晋国灭了虢国,回头一定灭虞,并且说虢国和虞国就像唇和齿,唇亡则齿寒。后来晋献公在灭虢之后,果然顺道灭了虞。后人以此句比喻关系密切,好坏都得一起承担。例句 依战略情势来看,这两国之间有唇亡齿寒的依存关系。二、秦晋之好:在春秋时期,秦国和晋国世代联姻。后人以“秦晋之好”来比喻两家联姻。例句 王大姐和李大哥今天结秦晋之好,祝他们幸福。三、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成主动让步,以避免冲突。例句 遇到这么蛮横无理的人,我只能退避三舍了。江山恩仇记晋文公称霸的故事在关键时刻,晋文公都会广征臣子的建议再行动。属下的意见若是不同,他会综合各个方面来进行判断。作为一国之君,晋文公既有德又有谋。战场上的礼让

晋文公五年(公元前632年),文公担任主帅,率领大军和楚军交战。

楚军出击。文公下令:“退!大军后退九十里!”

有军士不解地问:“不向前迎战,却往后退,这是为什么?”

文公回答:“当初我流亡到楚国,受到楚王的礼遇,与他约定若在战场上相遇,必定退避三舍,我怎能违背当初的诺言?”晋文公如此信守承诺,让将士们深为佩服,此举也成为历史上的美谈。

晋文公在当上国君之前,曾经在国外流浪了十九年。这漫长的岁月和一路的遭遇,让他刻骨铭心。对晋文公来说,流浪的日子是他人生宝贵的财富,因为他因此看清楚了很多人,明白了很多事。不求禄位的介子推

当年,秦国派兵护送重耳返国,一路来到黄河边。狐偃假意说:“我跟随您周游天下,犯了不少过错。这些过错,我自己都很清楚,何况是您。现在大事已定,请让我离开吧!”

重耳重新获得权势,若要报答的话,一定得从身边跟着自己流亡多年的人报答起,功劳很大的狐偃竟还请罪,打算离去?重耳于是说:“要是回到祖国,我所拥有的一切不能与狐偃共享,那就请河伯惩罚。”接着将一块璧玉投入河中。

这时,也跟随重耳流亡多年的介子推正在船上,听到狐偃的话,笑着说:“公子的路是老天为他开的,狐偃却把它当成自己的功劳,还向主君邀赏,真是令人感到羞耻啊!这样的人,我怎么能跟他一起共事?”介子推渡过河后,便独自默然离去。

重耳返国后,即位为晋文公。初掌大权政局不稳,有叛党计划谋杀晋文公,幸亏有宦官勃鞮向其通风报信,又有秦国相助,才免了一场灾祸。

宦官勃鞮就是当年在蒲城逼迫重耳自杀、后来又带猛士到狄国去追杀重耳的人。勃鞮现在向晋文公通风报信,是希望能够将功赎罪。晋文公果然不计前嫌,任用了勃鞮。

大势已定后,晋文公整治政事,施与百姓恩惠,并赏赐跟他一起流亡的随从和功臣。功劳大的封土地,功劳小的赐给爵位。

适时,周朝王室发生变乱,周襄王的弟弟子带率兵反叛,打算篡夺王位,周襄王出奔到郑,向晋国讨救兵。晋文公准备发兵去救援,于是暂停封赏之事,有些人因此还没得到封赏,更别说隐藏起来的介子推。

介子推从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也不求封赏。他认为晋国只剩下晋文公这个王室后裔,老天若无意断绝晋国的国运,不帮晋文公还能帮谁?而那些人竟将老天的功劳据为己有,不正像偷人钱财的盗贼?他实在不愿和那些求封赏的人为伍。

介子推的母亲说:“何不去求个赏赐?为这种事气愤,怨谁?”

介子推说:“那些家伙的过错已经够严重了,我还去仿效,罪过岂不是更大?况且埋怨的话我已经说出口了,就更不能去拿国君的这份俸禄。”“让国君知道事实的真相,如何?”“说了,不也就是求个显耀吗?”“好,若是这样,那我跟你一起去隐居吧!”

于是母子两人隐匿在深山之中,不再出来。

跟随过介子推的人为介子推得遭遇打抱不平,在宫门外悬挂条幅,上面写道:“龙要升天,五蛇为助。龙已升至云端,四蛇各安其位,独有一蛇哀怨,不知其所。”

文公见到这个条幅,说:“这说的便是介子推。我为周王室的事情操烦,一时竟忘了他的功劳。”

于是文公派人去召请介子推,这才知道他已经出走。继续命人寻访他的去处,最后得知其隐匿在绵山,文公便下令把绵山及周围土地都封给介子推,称作“介山”。

文公说:“分封这座山,是要记下我的过错,让我懂得表彰善人。”回报的时机

晋文公二年(公元前635年),赵衰为文公订定霸业计划,认为“尊奉周王室才是晋国发展霸业的本钱”,因此抢在秦军之前,把周襄王送回洛邑,并平定“子带之乱”。周襄王因此赐土地给晋文公。

过了两年,楚成王发兵伐宋。晋文公从前流亡宋国时,曾受到宋襄公的礼遇和赠马。大臣先轸对晋文公说:“要报答宋国赠马的恩惠并确立霸业,就是这个时候了。”

楚宋两国间的仇怨由来已久。

齐桓公死后,宋襄公也想创立霸业,于是学齐桓公召集盟会,请求楚成王说服诸侯来拥戴他。

公子目夷说:“小国争当盟主,会惹祸上身的。”宋襄公不听。

后来,楚国在盟会上不但没帮宋襄公说话,还挟持他并攻打宋国。后来经鲁国调停,楚国才放了宋襄公。

宋襄公怀怨在心,几年后出兵攻打一向附属于楚国的郑国。

于是,楚国发兵解救郑国。两军在泓水相遇。楚军还没上岸,目夷说:“敌人众多,我们兵少,不如趁这个时候进击!”宋襄公不听。

等楚军过了河,还没排好阵式,目夷又说:“快抓紧时机,发动攻击!”但宋襄公非得等到敌人排好阵式后才要开战。结果,交战中宋军大败,宋襄公还因此受了重伤。

宋国上下都埋怨宋襄公。襄公说:“君子不乘人之危而出手。敌人还没排好阵式,我们不能击鼓出战。”

目夷听了回道:“打仗要求胜利,还讲什么大道理?要是打仗都像您所说的那样,那不如去当侍奉人的奴隶,还打什么仗呢?”

来年,宋襄公因创伤发作病死。

如今,楚军又来进犯,宋国连忙向晋国告急。

晋文公决定报答宋国当年对自己的礼遇。

狐偃建议:“楚国刚得到曹国,又才跟卫国联姻,要是攻打曹、卫两国,楚国一定前往救援,宋国就可免去危急。”

晋文公采纳了狐偃的建议,率领大军向曹卫两国进发。解除危机的妙计

卫侯想和晋国订立盟约,晋国不答应。

卫侯又跟楚国联盟,卫国百姓不同意,群起赶走他们的国君,以讨晋国的欢心。

晋国向卫国进军后,楚国果然前来救援,但未能得胜。

晋军继续攻打曹国,不久便进入曹国的都城。

厘负羁在晋文公流落到曹国时,曾劝曹共公不可对文公失礼,又私下送食物给他。因此在攻打曹国国都时,晋文公下令军队不得侵扰厘负羁的宗氏家族,以回报厘负羁当年对自己的盛情。

后来楚国又围困宋国,宋国又向晋国求救。

要真正解除宋国的危机,似乎只能直接攻打楚国。若要救宋而攻楚,楚国曾对他有恩;若要放弃宋国,宋国也曾对他有恩。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不知该如何是好?晋文公为此相当烦恼。

先轸提出一个办法:“把曹伯抓起来,把曹和卫的土地分给宋,楚国急于救曹和卫,情势自然对解救宋国有利。”

晋文公觉得这个办法可行,便按照先轸的提议进行。

楚成王不久果然自宋撤兵。城濮之战

楚国大将子玉不满晋国的作为,对楚成王说:“君王过去待晋国国君不薄。如今他知道楚国会为曹卫两国着急,还故意去攻打他们,这分明是藐视您。”

楚成王说:“晋国国君在外流亡十九年,历经长期的折磨才回到自己的国土。他知道天下的险要,又能善待自己的臣民。这是老天在为他开路,不要阻挡。”

子玉依旧请求派兵。成王不高兴,没有给他太多的兵马。

子玉派使者前往晋国,告诉晋文公:“请放了曹伯和卫侯,并归还曹卫两国的土地,如此我们就会放过宋国。”

狐偃对晋文公说:“子玉真是无礼!您是晋国国君才得到一项好处,他是楚国臣子竟想拥有两项好处。不要答应他!”

先轸说:“让人安定才叫作有礼。楚国的一句话能安定三个国家,而您的一句话却让三个国家失去安定,这是我们失礼。但不答应楚国的要求,就是抛弃了宋国。不如私下利诱曹卫两国,答应让他们复国。然后把楚军派来的使者关起来以激怒楚军,等交战之后再来想计策。”

于是晋文公下令把来使关在卫国,而且允诺曹卫两国恢复他们原先的地位和国土,曹卫两国因此宣告和楚国断绝关系。

楚将子玉大怒,出兵进攻晋军。晋文公退避九十里,回报楚王过去对他的礼遇。楚国军队也想退,但子玉将军不肯。

晋文公五年四月,晋文公联合宋、齐、秦三国,领军驻扎在城濮,与楚军交战。

楚军吃了大败仗,子玉只得收拾残兵,返回楚国。

郑国原本和楚国是同一阵线,出兵帮助楚国,此时见楚国兵败,心怀恐惧,便派人向晋文公请求订立盟约。文公便和郑国签订了盟约。成为霸主

晋文公五年五月,晋国将楚国的战俘献给周王朝,计有战马一百匹、步兵一千人。天子派使者任命晋文公为霸主,还赏赐他大车、弓、箭、酒、玉器和勇士等礼物。晋文公正式成为天下公认的霸主。

子玉兵败回到国内,楚成王责备他先前不听劝告,一心只想和晋国作战。子玉便引咎自杀了。子玉一死,晋文公才对楚国完全放心。

不久,晋文公派人送卫侯返国。到了冬天,又放了曹共公,并恢复他的君位。

这次战后,论功行赏,狐偃居首功。

有人表示异议:“城濮之战是先轸出的计谋。”

晋文公说:“城濮之战,狐偃曾劝我不要失信,而先轸认为打仗以求胜为目的。我采用了先轸的意见获得胜利,但战胜只是一时之利,不失信才是万世之功,岂有让一时之利凌驾万世之功之上的道理?因此我让狐偃居首功。”

从这件事,也可看出晋文公不凡的气度和胸襟。最后的复仇

晋文公七年(公元前630年),晋秦两国合力围攻郑国。这是因为晋文公当年流亡郑国时,郑国国君曾对他无礼,而在城濮之战时,郑国又出兵帮助楚国。

郑国大夫叔瞻当年曾劝郑国国君杀掉重耳,这时知道自己在劫难逃,于是自杀。郑国人拿叔瞻的遗体去见晋文公,晋文公说:“不捉到郑国国君,我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郑国国君惶恐致极,偷偷派人去游说秦穆公:“郑国亡了,只有晋国得到好处,秦国完全没有利益可言。秦国国君为什么不撤兵解围,让郑国作为秦国东边道路上的主人,以供应秦国使者在来往旅途中所欠缺的物资呢?”

秦穆公听了这番话,觉得很有道理,便撤了兵。不久,晋国也撤兵了。

两年后,也就是晋文公在位的第九年(公元前628年),晋文公去世。同年,郑国国君也过世了。

晋文公以不到五年的时间完成霸业,并在追求霸业的过程中实现了快意的人生,有恩的回报恩情,有仇的予以回击。往后晋国能在春秋时期维持百余年的威名于不坠,就是晋文公时期奠定的良好的基础。三分钟读历史关键

战场上“兵不厌诈”,宋襄公却坚持不乘人之危,太史公在《史记》中称赞宋襄公“有礼让”,这是不以成败论英雄。

太史公的这个观点可能无法得到多数人的认同,因为宋襄公犯的过失实在太多,光是具有礼让精神不足以让他成为“真英雄”。

宋襄公性格最大的缺陷是不自量力,国小却一心想当盟主;其次是一意孤行,完全不听旁人的劝告。

相形之下,晋文公作为一国之君,显得既有德又有谋。在关键时刻,晋文公都会广征臣子的建议再行动,如采纳先轸的“牵制”手段,才得以解决攻楚或弃宋的两难。属下的意见若是不同,他会就各个方面来进行判断,例如在城濮之战后,推狐偃居首功,就是看重狐偃所强调的“信”在治国理念上的价值。

对照晋文公与宋襄公的历史,可看出一个人的成功,是有其必然的原因的。史记原典精选(1)(2)(3)(4)楚围宋,宋复告急晋。文公欲救则攻楚,为楚尝有德,(5)(6)不欲伐也;欲释宋,宋又尝有德于晋。患之。先轸曰:“执曹伯,分曹、卫地以与宋,楚急曹、卫,其势宜释宋。”于是文公从之,而楚成王乃引兵归。《史记·晋世家》楚国围攻宋国,宋又向晋国求援。晋文公想解救宋就得攻楚,而楚国曾经有恩于他,所以不想出兵攻打;如果舍弃宋国不救,但宋也曾经有恩于晋。文公陷入两难,为此发愁。先轸说:“把曹共公捉起来,把曹、卫的土地分给宋,楚国急于援救曹、卫,在情势上就会放过宋国。”文公接受了这项建议,楚成王果然领兵回国。【注释】(1)告急:因急难而向他人求救。(2)为:因为,由于。(3)尝:曾经。(4)德:恩惠。(5)释:舍弃。(6)执:捉拿。词语收藏夹一、介之推不言禄:这句话用来比喻一个人但求尽心而不求功名。例句 世人争名夺利,能够做到“介之推不言禄”的究竟有几个?二、宋襄之仁:指拘泥于陈腐的仁义之道,而延误大事。相似的词语有:“妇人之仁”。例句 商场如战场,倘若怀着宋襄之仁,恐怕就要丧失商机了。三、东道主:春秋时期,秦晋合力围郑。郑国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对秦穆公分析利害得失,游说秦国撤兵,表示郑国此后愿做秦国在东边道路上的主人,以招待往返的秦国使者。“东道主”一词后来指招待宾客的主人。例句 今天爸爸是东道主,宴请李叔叔一家。问鼎楚庄王称霸的故事心之为用大矣哉!不在乎小利而在乎大利,从楚庄王身上,可以发现因心念和愿景而产生的力量!这让楚庄王成为春秋时期的真霸主!问鼎于周使者

楚庄王在位第三年(公元前611年)起开始对外用兵,灭了庸,又伐了宋。

第八年(公元前606年),楚庄王攻打陆浑的戎之后,来到洛水边,在周朝国都洛邑的郊外陈列部队,展示军容。这个举动震撼了周王朝,于是周定王派出使者王孙满前来“慰劳”。

楚庄王向王孙满问起了九鼎的大小和轻重。

九鼎,是天子权力的象征。楚庄王问鼎,用意很明显,想藉此表明自己对权力的欲望,大有取代周朝天下的意思。

王孙满回答:“重要的是政治上的操守,不是九鼎的轻重和大小。”

楚庄王不满地说:“你不要仗着周朝有九鼎才说这种话!我告诉你,楚国只要把戟上的钩尖折下来,就能铸成九鼎。”

这话口气不小。一个来自南方的诸侯,竟敢用如此蛮横的语气跟天子的使者说话,他是哪里来的底气?

然而有一点令人感到诧异,这个进逼周王室、让周天子备感威胁的楚庄王,在几年前还被臣子认为是个昏庸的国君呢!

是什么促成楚庄王的改变呢?一鸣惊人

楚成王过世后,穆王继位。楚穆王在位十二年,又将王位传给楚庄王。

庄王即位后,三年里什么国家政事都不管,每天只是饮酒作乐,还下令:“谁要是敢劝谏,谁就是找死,一律杀无赦。”

臣子伍举偏偏不怕死,决定进宫劝谏,但他用的方法很委婉。

当时,庄王左搂美女,右抱姬妾,正坐在钟鼓乐队之间。

伍举说:“臣想出个谜语给大王猜一猜。”接着说:“山丘上有只鸟,三年不飞也不叫,请问这是什么鸟?”

庄王听这话别有所指,便回答:“这只鸟三年不飞,一飞就要冲上云霄;三年不叫,一叫就要让人吃惊。伍举退下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

几个月后,楚国大夫苏从也来劝谏。

庄王问他:“难道你没听到我下达的命令吗?”

苏从说:“要是付出生命能让主上清醒,我死也瞑目!”

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楚庄王变了个人似的,停止所有的享乐,开始认真治理国家。他杀了几百个小人,另外任用几百个贤良,并把政事托付给伍举和苏从。如何安葬一匹马?

楚庄王有南方人的桀骜不驯,但并非冥顽不灵。只要道理说得深入明白,他都听得进去。从葬马这件事就可以证明楚庄王是个知错能改的国君。

彼时,楚庄王有一匹非常心爱的马,它身上穿着锦绣的衣服,被养在豪华的屋子里,睡的是只少了帷帐的床,吃的是腌渍的枣肉。最后,这匹马因肥胖病死了。

庄王叫臣子们为这匹马办理丧事,要求比照大夫的丧礼,用棺椁来安葬。众臣议论纷纷,都认为此事万不可行。

庄王下令:“有谁敢为马的事情劝谏,我就赐他死罪。”

庄王身边有个专门说唱逗笑的弄臣,名叫优孟,他听说这件事情后,便跑进宫里,仰天大哭。庄王惊讶地问他为什么哭。

优孟说:“堂堂的楚国有什么事情办不到?大王那么爱这匹马,如今以大夫之礼来安葬,实在是太对不起这匹马了!恳请主上以国君之礼来安葬。”“哦?怎么做?”“我恳请大王用雕刻的美玉来做棺,用纹饰的梓木来做椁,用枫木等贵重的木材来做棺椁外的迭木。派士兵挖掘墓穴,派老人和小孩背土筑坟。让齐国和赵国在送葬队伍的前面陪祭,让韩国和魏国在后头护卫。要盖一座庙来祭祀这匹马,让他享有猪牛羊的太牢祭品,还要用一个万户的城邑来供奉。当诸侯们听到这件事,一定都会了解大王您是把人看得如此低贱,而把马看得如此贵重。”

庄王听完优孟的话,心里完全明白了,便说:“想不到我犯了这么大的过错!现在该怎么办?”

优孟说:“请大王让我用对待牲畜的方式来安葬这匹马。我会用土灶做椁,用铜锅做棺,放一堆调味料陪葬,再用稻米当祭品,给它穿件火光的衣服,然后好好地葬到人的肚子里。”

于是,庄王便把马匹交给王室的厨房处理,不再张扬此事。

如今,桀骜不驯的楚庄王来到周王室的郊外,向天子的使者王孙满问起九鼎的大小和轻重。王孙满是不是也有优孟那样的好口才呢?鼎的实际轻重

王孙满见庄王一心只想着九鼎,便从鼎的历史谈起:“从前,虞舜和夏朝兴盛的时候,远方国家都来归附,九州岛首长贡献金属,铸成了鼎。他们在鼎上刻的图像,包罗万象,让人民藉此也知道了鬼神的情形。夏桀荒淫无道,鼎转移到殷商,国运享有六百年。商纣残暴,鼎又转移到周朝。这些事,难道君王您都忘了吗?”

庄王仔细听着。

王孙满接着谈起九鼎和政治的关系,说:“政治要是处理得好,鼎虽小,却一定是重的,任何人都动不了它;政治要是处理不好,朝中一片乌烟瘴气,鼎虽大,却一定是轻的,随时都会转移。”

庄王听出这话中的含意。

王孙满又进一步分析九鼎对周朝的意义:“从前,周成王把九鼎安置在郏鄏这个地方,占卜得知将传世三十代,国运会有七百年。周王朝如今衰微了,但上天所赋予的天命仍未改变。鼎的轻重,实在是不好过问啊!”

王孙满把话讲得相当坦白,庄王听完这些话,便带部队回楚国去了。楚庄王的霸业

楚庄王回到楚国后,并没有停止他的霸业。

十三年,楚庄王灭了舒国。十六年,夏征舒杀了陈国的国君,所以楚庄王派兵前去讨伐。

后来,夏征舒死了,陈国也破了,楚庄王便把陈国收编为楚国的一个县。

所有臣子都向庄王恭贺,独独申叔时没有表示。楚庄王问他是何缘故?

申叔时说:“俗话说:‘牵牛径自走到人家田里,田主人要了他的牛。’径自走到人家的田里固然不对,但夺取别人的牛不是更过分吗?大王因为陈国内乱而去讨伐,这是本乎道义,但最后竟侵占陈国,把它纳为自己的一个县,以后拿什么去号令天下?”

楚庄王听了这番话,明白了其中的寓意,便恢复陈国,让陈国国君的后代来治理。

十七年(公元前597年)春天,楚庄王围攻郑国,只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就攻克了。进入郑国国都时,郑伯光着上身,牵着牛来迎接,向庄王表明自己的罪过,请求庄王的宽恕。

郑伯说:“只要不灭郑国,就算把我赐给诸侯当奴隶,我都愿意。”

楚国大臣劝庄王不要答应,但庄王说:“郑国国君能够低声下气,一定也能够以诚信对待百姓,怎么能这样断了他国家的祭祀?”于是庄王亲自举旗,号令大军退避三十里,并和郑国讲和。

同年夏天,晋国发兵来救郑国。楚军迎战,在黄河河边大败晋军。这是楚国自城濮之战以来对晋国的首次胜利,也算是一雪前耻。

二十年(公元前594年),楚国要派使者到齐国去,便向宋国借道。

由于宋国先前跟楚国有仇,便杀了楚国使者。楚庄王为此发兵攻打宋国。

宋国被围困了五个月,城里粮食耗尽,百姓互换孩子来吃,还把人骨当作柴火来烧。

宋国大臣华元在夜里私见楚将子反,把这种情形告诉他,希望楚国能退兵。子反转告庄王。庄王一听,只说:“华元是个君子。”就带兵返国了。

二十三年(公元前591年),楚庄王过世。

楚庄王在位期间是楚国国力最鼎盛的时期,从此以后,楚国再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光景。三分钟读历史关键

一个人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最关键的是心念问题。

楚庄王最初沉溺于安逸生活,不思作为,并不是他没有治国的能力,而是他没有这个心思。被伍举和苏从开导后,庄王决定振作,不过几年的时间,气势就直逼周王室,与当年拥姬搂妾的情形不可同日而语。“心之为用大矣哉!”这句话在楚庄王身上便是最好的体现。

想要取得成就,除了心念的问题,其次是愿景。

楚庄王若一味顺从欲望的发展,大可灭陈、灭郑和灭宋,但他总是在关键时刻及时回头,为的是藉此凸显一些“道义”价值。他原先只在意“扩张领土”和“取得统治权”,后来演变成“令人诚心悦服”。不在乎小利而在乎大利,这样的愿景让楚庄王成为春秋时期的真霸主!

从楚庄王身上,可以发现因心念和愿景而产生的改变和力量!史记原典精选(1)庄王即位三年,不出号令,日夜为乐,令国中曰:“有敢谏(2)者死无赦!”伍举入谏。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闲(3)(4)(5)(6)。伍举曰:“愿有进隐。”曰:“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史记·楚世家》楚庄王在位三年,不发布国家政令,日夜享乐,还下令警告国都里的人:“有敢劝谏的,赐死罪,绝不宽恕。”伍举入宫劝谏。庄王左边抱着郑国来的姬妾,右边抱着越国来的美女,坐在钟鼓乐队之间。伍举说:“想请大王猜个谜语。”接着说,“山丘上有只鸟,三年不飞不叫,请问这是什么鸟?”庄王说:“这只鸟三年不飞,一飞就直冲云霄;三年不鸣,一鸣便惊人不已。”【注释】(1)国中:国都里的人。(2)钟鼓:同“钟鼓”,意指乐队。(3)闲:通“间”。(4)隐:隐语、谜语之类。(5)阜:山丘、山岗。(6)蜚:同“飞”。词语收藏夹一、一鸣惊人:意同于“一飞冲天”。比喻平常默默无闻,一旦有所施展,成就便令人刮目相看。例句 这次考试,过去成绩一直平平的大雄一鸣惊人,居然名列全校前三名。二、问鼎中原:比喻有心角逐或追求功名地位。例句 大选时,不论谁最终问鼎中原,总要给人民一个清晰的愿景。三、肉袒牵羊:光着上身,手里牵着羊。比喻请罪降服。袒,裸露。典出郑伯向楚庄王请罪的故事。例句 请容我肉袒牵羊,向你致上十二万分的歉意。挂在东门上的眼睛伍子胥和吴王的故事太史公赞美季札富有「仁心」,也赞美伍子胥能够隐忍以成就功名。事实上,两人都是历史上的「悲剧人物」,命运之神以一种嘲讽的态度,铺就他们的人生。伍子胥过昭关

伍子胥想活命就得通过这一关。

这一关叫作昭关,在楚国和吴国的边界处。伍子胥本想蒙混过关,不料还是惊动了守关的人,引来楚国官兵的追捕。

楚兵追得很急,伍子胥逃得仓皇,一路逃到江边。这时候,江上有个渔夫大喊:“快!快上我的船!”没多久便把伍子胥渡过江去。

伍子胥上了岸,立刻解下身上的配剑,送给渔夫,并且说:“这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