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权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7 14:38:22

点击下载

作者:杜黑(著),宋毅(译)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空权论

空权论试读:

我们的战争观:不好战!不畏战!决战必胜!

——写在“战争论”丛书出版之际

马克思曾说,战争是推动人类文明前行的火车头。他形象地指出了,战争机器如同推土机一般,碾过历史的血肉之躯,于荆棘中开疆拓土,前行的轨道上沾满血腥。生命在战争面前是那么地脆弱。残忍,是战争诞生以来形成的秉性。战争同暴力几乎就是一对同义词,暴力是战争的本质属性,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战争观。即使进入现代战争模式之中,诸如贸易战、金融战、外交战、黑客战、网络战、病毒战、舆论战等,战争的本质仍然是残酷的,充满暴力的。所以,我们认为,所谓的“武器仁慈化”“战争非暴力化”“战争泛化”等观点是不妥当的。因为,当前形势下,战争将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身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必须时刻对各种战争形态保持高度警惕,因为战争的根本法则,依然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正因为战争的本质是残忍的,同时它又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常态现象,所以,对于战争的看法,自古以来就分为多种复杂的看法。比如,西方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写道:战争是强迫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德意志帝国铁血宰相俾斯麦认为,我们所处的时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靠演说和决议所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只有靠铁和血才能解决。战争理论家伯恩哈迪认为,战争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生物法则,它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起调节作用的东西。无疑,这几位西方军事大师,对战争都是笑脸相迎的。

与其相反,是反对战争的人们。比如,罗马时代的军事家、历史学家李维认为,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是正义的;对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来说,战争是合理的。曾经以炮舰政策横行世界、身经百战、建立起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却对于战争有着这样的民间谚语:战争一开始,地狱便打开。而作为东方文明古国,中国经历了无数次的烽火狼烟,更深刻地体会到战争的血腥与残酷,所以,我们的老祖宗谆谆教导中华儿女:“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陈寿)、“皇帝动刀枪,百姓遭了殃”。2015年11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更是鲜明地指出,国强必霸并不是历史的必然规律,中华民族历来热爱和平,深知“国虽大,好战必亡”的道理。

我们认为,天下虽安,但忘战必危;虽然冷战结束了,但战争的硝烟一刻未熄。我们必须要有备才能无患。围绕“战争”,我们需要明白如下几个问题:

战争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和平。战争只是一种手段,战争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对于一次战役(战斗)来说,战争的目的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而从整体的、纵向的角度来说,战争除了在历史上扮演着王朝更替的催化剂、助产士这类角色之外,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战争,归根结底其目的应该是为了和平。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和平。这样的战争才是正义的。然而,存在着繁杂利益纠葛的人类社会要想取得和平并不是简单、无代价的,因为“你想和平,就要准备战争”(韦格蒂乌斯)、“只有胜利者,才能用战争去换取和平”(萨卢斯特)。对于我们中国来说,构建强大的、现代化的军队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战略支撑力量。

战争需要理性对待:不好战。正由于战争是头洪水猛兽,因此需要高超的驾驭能力。只有驾驭得好,才能避免引火自焚。在能够避免战争爆发的情况下,应尽一切努力化解矛盾与纠纷。所谓上兵者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使在具体的战场(战役)指挥中,总司令最重要的品质是冷静的头脑,尤其是在国际风云变幻莫测的复杂背景下,如何理性地对待战争,如何理性地在战争与和平之间做出选择,考验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智慧。总之,当我们被愤怒“操纵”的时候,当我们希望通过战争这一手段,快刀斩乱麻地解决麻烦与纠纷的时候,我们需要对战争持有一颗理性、冷静的心,并记住:叫喊战争的人是魔鬼的参谋;狂热者的脑袋里没有理智的地盘。我们更要懂得著名诗人贺拉斯的一句反战名言背后的意味:所有的母亲都憎恨战争!而历史已经反复告诉世界:中国人不好战!

战争需要一种勇气:不畏战。无论是冷兵器时代还是高科技战争时代,战争都是残忍的,需要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因此,战争机器不能轻易启动。不过,不好战不代表完全拒绝战争、排斥战争、畏惧战争。在世界丛林的游戏法则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生存发展,保持必要的用于自卫的强大武装力量是必要的,更是必须的。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以炮舰政策强加在中华民族头上的羞辱与屠杀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只有自身强大、手握撒手锏,才能避免被杀戮、羞辱的命运。民族、国家的尊严,是构建在必要的武力基础上的,尤其是当关系到我们的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关系到我们的核心利益时,战争是必须的。历史事实已经多次郑重地告诉世界:中国人不好战,更不畏战!

战争需要一种理智:英勇善战。人们若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就必须认识战争的客观规律,将其抽象为战略战术,在客观条件许可范围内,运用从客观中抽象出来的战略战术指导战争,战争是智者的搏弈。毛泽东说:“指导战争的人们不能超越客观条件许可的限度,期求战争的胜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指挥员在战争的大海中游泳,他们要不使自己沉没,而要使自己决定地有步骤地到达彼岸。作为战争指导规律的战略战术,就是战争大海中的游泳术。”

战争需要一种凝聚力:忠于祖国。作战需要彼此配合,在战场上尤其是在特殊的环境下,危险会来自四面八方。所以,只有铸造一种团结一致、统一对外的团队精神,才能帮助每一个作战中的人消除防范时刻出现的危险。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每一个英勇善战的部队,每一支特种作战部队,要想取得胜利克敌制胜,必须是铁板一块!法军统帅拿破仑说过,统一指挥是战争的第一要事,也是产生凝聚力不可缺少的要素。那么,凝聚力来自哪里?对于中国军人来说,首先来自于听党指挥、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这一神圣的最高宗旨,来自于共同的保家卫国的誓言,来自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自于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做忠诚可靠的人民子弟兵的信念。其次,凝聚力来自于科学合理、统一规范的军队制度化建设,来自于平时官兵一致、爱兵如子、相亲友爱的军内关系。最后,凝聚力也来自于绝对服从、铁的纪律。

战争需要一种自信:会打必胜。战争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搏斗,所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是战场上的最高法则。对于军人来说,拥有坚韧的必胜的自信心,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当然,自信不是自负,那种不顾实际情况、盲目草率的军事行动,只能归为冒险盲动主义。坚定的必胜信念来自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军人的自信心,既要求军队的指挥官养成信赖自己的习惯,即使在最危急的时候,也要相信自己的勇敢与毅力,也要求普通士兵具备想当将军的优秀品质。为什么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因为这样的士兵没有必胜的自信心。凡是有决心取得胜利的人,从来不说不可能。

战争需要学习。对于中国军人来说,无论是古今中外的战争实例、战争历史、军事著作、谋略经典、军事名家,还是当代他国的军队建设成就、最新武器装备成果,都需要我们秉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兼容并包、取长补短的谦虚谨慎、认真仔细的态度,去学习其经验,汲取其教训,最终在掌握精髓、创造创新中超越,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真实本领。毛主席曾经教导中国军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诸如“战争论”丛书里的蒋百里《国防论》、克劳塞维茨《战争论》、马汉《海权论》《海军战略论》、杜黑《空权论》、克劳塞维茨《战争论》、若米尼《战争艺术概论》、韦格蒂乌斯《兵法简述》、米切尔《空中国防论》、鲁登道夫《总体战》,都是我们学习的优秀精神食粮。当然,作为将来要上战场的军人,不仅要重视学习军事理论,更要在平时的摸爬滚打中铸就高素质的作战能力。平时流汗,才能避免战时流血。因此,西谚有云,你有一天将遭遇的灾祸是你某一段时间疏懒的报应。军人需要的就是一种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坚持、再坚持的韧劲。

战争需要研究。战争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作为艺术,战争需要驾驭它的人必须具备高超的领导力与决断力;作为一门科学,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由深入浅地找出其中蕴含的最简单、最明晰、最管用的规律来,以指导实际中的军事行动。通过学习、研究,尤其是打开自己的视野之后,我们会发觉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通过跨越式发展,尽快补足短板,以提升我们的实际战斗力。这套“战争论”丛书值得我们花费力气熟读一番、好好研究。

战争需要实践。通过对古今中外军事著作、战争实例、战争历史的学习研究,我们所获得的只是理论上的东西。理论知识的作用只有运用于实践,才能知道它的真实价值。正如毛主席强调的,一切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所以,对于军人来说,除了学习研究古今中外的军事历史、战例与理论之外,更需要通过实战来检验我们手中到底掌握了多少的战争真理与有用的军事方法。一切的战争规划与理论,全在于实际的执行力与效力。因此,想得好是聪明,计划得好更聪明,做得好是最聪明又是最好的。而从国家的角度来说,日常的军队国防建设均在于服务于实战、为实战做准备。俗话说得好,未雨绸缪,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战争机器不是摆设,更不能是花架子,必须接受实战的检验。另外,战争中蕴含的谋略、道理,也可以作为其他领域决策、管理的参考。

战争需要谋略。伟大的革命导师、苏联红军统帅列宁曾经鲜明地指出,没有不用军事计谋的战争。我国明代文学家、谋略家冯梦龙强调,兵在精而不在多,将在谋而不在勇。正因为如此,古今中外诞生了大批研习战争谋略的大师名家。可以说,蒋百里《国防论》、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杜黑《空权论》、克劳塞维茨《战争论》、若米尼《战争艺术概论》、韦格蒂乌斯《兵法简要》、米切尔《空中国防论》、鲁登道夫《总体战》、马汉《海权论》《海军战略论》等,每一本军事经典都是战争智慧的结晶。作为军人,一定要时刻铭记:永远别以为敌人比你愚蠢!轻视对手的后果是严重的。正确的态度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拿破仑有句话说得好,世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

战争需要发展。人类的历史长河是永远向前发展的。从最初的刀耕火种,到自然的田园农业文明,再到欧洲十七八世纪的工业革命,再到十九世纪、二十世纪的电气革命,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信息化革命。每一次的生产力跃升都推动着经济的巨大发展,而与武器装备直接相关的生产力的质的进化,更是推动着战争形态的惊天变革。所以,军人必须远比其他人要更为敏感地关注世界形势的变化以及涌动出的最新的社会现象与科技成果,使自己具备察天观地的与时俱进的本领,不落伍于时代,才能决胜于千里之外,才能履行好保家卫国的职责。我们认为,与时俱进有两个标准: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二是无论时代怎么发展始终抓住最简单最管用的精髓。军事艺术是一种执行命令的艺术,一切复杂的计谋都应当抛弃掉。简单明了,是执行好军事行动的首要条件。

战争需要实力。战争归根结底是实力的较量,从来都是敌对双方军事、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外交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较量,而不单纯取决于某一种因素。所以,对于我们的国家,需要通过“发展”这一硬道理,来全方位提升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质量,全面地加强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为战争提供强大的国家保障力。对于我们的百姓,需要通过各种措施加强国防意识与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培育国民的军事素养,建设强大的民兵预备役部队,要藏兵于民。对于我们的军人,广大士兵要通过艰苦的学习、训练,加强自身的单兵作战能力与团队合作作战能力,以及军兵种协同作战能力。对于指挥官,则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军事指挥素质。震惊欧洲的拿破仑说过:一头狮子带领的一群羊,远远胜过一只羊带领的一群狮子。我们的军队需要培育出一批批的狮子老虎,才是名副其实的威武之师!

谈了这么多与战争有关的话题,那么,新时期的中国军人,还要做些什么呢?首先就是,要牢牢抓住军队政治工作这一生命线。我军自成立以来即高度重视政治工作。1929年12月28日—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县古田村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即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案),即明确指出,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必须服从党的领导,自觉担负起宣传、组织、武装群众等任务。古田会议划清了红军与旧式军队的界限,解决了无产阶级革命军队建设的根本性问题。2014年10月30日,新时期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福建上杭县古田召开,习近平主席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把理想信念、党性原则、战斗力标准、政治工作威信在全军牢固立起来;抓好铸牢军魂、高中级干部管理、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战斗精神培育、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五方面”工作;加强军事文化建设,从难、从严、从实战要求出发“摔打”部队,培养广大官兵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化的“四有”军人。中国军人,任何时候都要牢记“听党指挥、忠于祖国与人民”这一最高宗旨,争当让党和人民放心满意的优秀军人。

其次,要积极做好军事斗争的准备。西方战神克劳塞维茨强调,作战的基本原理是,切勿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对于一支军队来说,只有时刻以与时俱进、未雨绸缪的精神抓好军事斗争准备,才能避免被动、才能有备而无患。只有时刻准备好,才能令出即行、迅速把握战机,避免陷入被动挨打的泥潭。

再次,紧紧围绕战斗力做文章。衡量一支军队的好坏,关键就看能否打胜仗。拿破仑曾预言,中国是一头睡狮,一旦醒来将震撼世界。但是,没有利爪的狮子只能是摆设。能打胜仗是衡量军队质量的根本标准。没有战斗力,其他都是空谈。

最后,要进一步加强贯彻落实“科技强军”“质量建军”战略,进一步高度重视兵民结合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研究与运用,始终牢记并掌握“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这一法宝。

在新时期,面对日趋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军人的天生敏感性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并不太平。因此,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柱石,中国人民解放军需要进一步地紧紧抓住中国的特殊国情,做好强军的一切工作,需要进一步地牢牢抓住决定战争胜负的各方面的关键性因素,从要害处着手,全面加强军队的改革与建设。如此,才能确保我们这座保家卫国的钢铁长城永不倒塌!

回首过去,我们对战争充满敬畏。我们不轻言战争,我们不惧怕战争,我们只为战争做好准备。业绩造就伟人,战功成就军人。辉煌的中国革命史证明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武装力量。

中国军人的勤奋和荣誉,足以鼓舞千秋万代的中国青年。

祝愿一切热爱军事、关心国防、热爱和平的读者朋友,能从囊括古今中外著名军事经典的这套“战争论”丛书中汲取有益的养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弱到强地培育自己的国防军事素养,形成自己的国防观、战争观,以求在将来或许会发生的、某个特殊的时刻履行自己“保家卫国”的神圣职责。“战争论”丛书编委会2015年10月

第一篇

第一章战争的新形式战争的技术手段

人能飞吗?飞机的发明,正面回答了这个问题:能!只要在同一地区,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相遇,就有可能产生矛盾,当发生矛盾的人,上升为国家或政权,就会发生战争。有了飞机,自然也就有了空军(航空兵),这也就开辟了一个新的战场——空中战场。

最早的飞机,并不是民航飞机,而是军用飞机(事实上,大部分高科技产品最早都是军用的)。1911—1912年的意土战争,意大利人就在利比亚使用飞机进行侦查和联络。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一战)则让飞机这个新技术突飞猛进。

Air arm,字面翻译为空中力量,由于这是个新事物,所以对其不了解是肯定的。不了解,就会有意见分歧。有人认为人在空中是无法战斗的,也有人认为这只是一个比较有用的辅助手段。

由于飞机具有速度和活动自由的巨大优势,所以在刚刚起步时,它被主要用于巡逻和侦查,后来又开始进行火炮测距。再后来,由于飞机作为空间武器,相对于地面武器具有明显优势,又被用于攻击战线上及战线后方的敌人。当时普遍认为,飞机没办法携带重型武器,作为针对飞机的防御,则产生了高射炮和驱逐机。

既然空战产生了,那就必须加强空中力量。由于这些需求是在一次大规模战争中出现的,所以,空中力量的发展是突然的、快速的,而不是逐步的。在一战中,空军一向是作为辅助单位进行战斗的,直到战争末期,有些交战国才开始意识到,空军作为空中力量,应当独立成军,遗憾的是,各国还没来得及进一步研究,战争就已经结束了。

一战结束后三年,也就是1921年,这种观点又开始流行,不过这次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如何防御这种新型武器?人类的主要生活空间在陆地,所以战争一向以陆军为主。有个有趣的问题:当人类第一次在海上航行的时候,海战是不是也只是陆战的一个辅助呢?这个已经无法考证,毕竟,从史前开始,人类就已经有了海上独立作战的记录,虽然,这也需要跟陆战相互配合。对于住在地球表面的人类来说,天空比海洋更重要,所以,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天空是一个同等重要的战场。

陆军虽然说主要是地面部队,但它也可以控制一些水面航行的作战单位来配合陆地作战,但这并不是说,海军就不可以在没有陆军参战的情况下,单独完成自己的战斗任务。同样,陆军事实上也可以在没有海军配合的情况下,独立作战。同样道理,既然陆军、海军都可以有空中手段来辅助(陆航、海航),那么,空军为什么就不可以独立成军呢?

所以,空军很自然就需要跟陆军、海军具有同等地位。在一场战争中,它们都抱有同一个目的:战胜敌人。它们既协同作战,又相互独立。如果一方依附于另一方,那么,由于双方相互限制,反而会降低总效能。所以,作为空军,它肯定是跟陆军、海军既合作又独立的。

目前,我们并没有进入下一次世界大战的压力,我们可以采用渐进法来分析。所谓渐进法就是:先设定答案,代入方程,根据误差来修改这个答案,然后再次代入……直到误差接近于没有,那么,这就可以视为正确答案。这个答案,就是如何用最小的努力,获取最大的成果。

国防最根本的一条原则是:在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中处于最好的位置。为了达到上述要求,就必须让作战手段满足未来战争的需要。也就是说,未来战争,是一切国防最根本的要求。

现代战争,是一种全民性的战争,即整个国家的人员和资源都要投入战争当中。既然社会是向前持续发展的,那么,我们就应该能都预料到短期的未来。虽然太过遥远的未来我们无法预料,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未来战争和历史上的战争是绝对不同的。

所有战争的模式,都取决于现有的战争技术手段。大家都知道,火器是对于战争的革命性进步。但火器也是渐进地发展,它是飞射类武器,比如弓弩、抛石机这一类的改良。就目前而言,我们已经看到了小口径速射枪和带刺铁丝网带来的进步。还有,潜艇是如何改变海战的呢?1917年9月18日的《法兰西晨报》这样写道:新成立的海军参谋部历史处最近发布了极重要的材料,其中昭然若揭地表明,假如德国人在他们不受限制的潜艇战中表现出更多一点胆量,假如他们潜艇指挥官的非凡气质没有被德皇及其总理大臣的犹豫不决和摇摆不定所抵消,我们本来会输掉这场战争。正是德国人自己在1917年春季以后一步步削减了他们潜艇的数量和活动。另外,还有两种新兵器:空军和化学武器。由于它们才刚刚发明,究竟能起多大作用,目前还不太清楚。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它们的威力是巨大的,可以确定,它们将改变战争模式。

这两种兵器相互补充,化学大大增强了炸弹的威力,又提供了威力更大的毒气,甚至,细菌学给我们带来了更可怕的生物武器。试想一下:一个国家,用细菌学家来让敌国暴发疫情,而本国却不感染,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事情。这样,空军就不单单是用炸弹对敌国领土进行轰炸,还可以投掷化学炸弹、生物炸弹来彻底摧毁整个敌国。

我们回顾一下这些新型武器,就会注意到,一战的经验只是个起点,而且很快就会被淘汰。它不能作为国防的基石,我们必须着眼于未来。

我们必须认清一个事实:我们今后要使用的这些新型武器,恰恰就是德国被迫使用的。协约国强迫德国解除武装,废除常备军,但问题是:它会就此安分守己地接受这种劣势地位吗?它不会迫于需要去寻求新武器来代替现在禁止它使用的旧武器,用它来复仇吗?我们必须看到,德国在化学—细菌学和机械学这两个学科已经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了。这个苗头说明,德国人肯定会以他们的严谨态度来研究这些新式兵器。由于德国人肯定会在地下实验室秘密进行这项工作,那些外国的裁军监督人员,也必将是白费力气。

我们姑且不管德国人做了什么,或者不做什么,那些新式兵器的价值,我们是无论如何不能忽视的,我们也不能否定它们在国防中的利用价值,我们要客观地评价这些兵器的作用,就必须彻底地了解它的利用价值,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目的。新的可能

只要人类还是被束缚在地球表面上,就必须要习惯地球表面的条件。战争需要军队进行广阔运动,决定战斗的关键,就是地形。坎坷的路面,各种障碍物,都会给固态物体的运动造成困难。所以最快的运动方式就是,采用阻力最小的路线,当然,在艰苦地区就只有通过费时费力的劳动去克服障碍。一切道路大概可以分为三类:容易通过的、难以通过的和无法通过的。

而海洋则恰恰相反,海平面到处都一样,到处都可以自由航行。但事实上却不太可能,因为有海岸线的限制,除非你在同一海岸线航行,或者按照外国人规行的航线航行。

战争是两个或以上敌对势力的冲突,某一方企图占领一部分地球,另一方则反抗这种占领,双方在必要时动用武力,战争就爆发了。

主动攻击的一方,当然最希望沿最少抵抗、路况最好的路线前进。防守方则是沿敌人前进方向进行阻挡,为了更加方便地阻挡敌军,它肯定要充分利用对自己有利的地形,或者在最难行军的路上部署部队。这种天然形成的障碍物是无法改变的,地球上各区域的自然条件也是固定不变的,于是,富饶肥沃的地方就会引起别人的贪欲,这样,有些地方注定就是修罗屠场。

既然战争只能在地球表面上进行,部队就只好沿着既定路线行军作战。为了取得胜利,或者为了夺取引起贪欲的土地,就必须突破对方的防线并且打败它。因为现代战争需要投入越来越多的力量,要保证自己不受侵略,随着战争持续,交战双方甚至多方,就要将部队不断延伸下去,直到像一战那样,战线实际上已经蔓延到整个战场,这样就把各方军队的所有道路都给堵死了。

在大后方或者地面武器的最大射程之外,身为后方的平民,他们并不直接接触战争。由于敌人并不能威胁到这个距离以外的人民,所以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多大改变。

战场是有严格作战半径的,部队和平民之间有很明显的差异。为了让平民适应战时需要,国家仅仅对他们稍加组织而已。甚至说,在军事法庭上,战斗人员和非战斗人员是有严格区分的。所以,虽然一战很明显地影响了很多国家,但实际上却没多少人真正参战。大部分人其实仍然在和平安全的情况下上班,为少部分人提供战争用品。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如果不能突破敌军防线,就无法进一步进入敌人的领土。

不过这种情况已经成为历史,空军可以绕过敌人的防线,直接攻击敌人的大后方。

飞机具有极大的自由度,它可以短期内在任何地方往返飞行。对此,地球表面的人和物品是无能为力的,一个平面设备,将无法阻挡一个三维立体的武器,以前那些影响战争特性的因素都已经失效。

由于出现了飞机这种新式武器,作战范围就不再仅仅是地面火炮的最远射程,而是交战双方整个陆地和海洋范围。安全区将不复存在,作战单位也不仅仅是战斗人员了,整个国家都变成了战场,所有人员都成了战斗人员,所有人在空袭中都将暴露无遗。军人和平民无法区分,陆地和海洋上的防御设施再也无法保护大后方,甚至陆军和海军的胜利也不能阻止本国遭遇敌军空袭,除非可以占领敌国,破坏敌军的航空设施。

这些都必然会给未来的战争带来深远的变化,未来的战争将和历史上的战争产生根本的不同。所以,从保家卫国来看,空军的发展,必然会使得地面武器威力降低。

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以现在的空军发展程度来看,只要爆发战争,就算沿阿尔卑斯山部署了实力雄厚的陆军,在海面部署了庞大的舰队,也不能阻挡敌军的轰炸机。大变动

一战,是一场持久战,不管胜负,大家都损失巨大,关键是由于战争技术的升级,倒不是别的什么。新式火器的发明,通常情况下,使防守方比进攻方更加有利。另外,人们心理上还不能马上接受改良火器的好处。进攻论者四处宣传进攻的好处,却忘了进攻胜利是需要以优势的武器为倚仗的。相对的,防御论者就大大减少了。军队中大部分人普遍都持有这种观点:火器的升级对进攻更有利,防守则效果并不明显。然而事实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实际情况恰恰相反。道理很简单,只要思考一下就知道了,而且,实战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

事实上,火器的每次进步都更有利于防御。防御不仅能让兵器保存时间更长,还能让它处于更好的地位,可以说,兵器威力的提升,于防御部署更加有利。事实证明:一战中防御体系发展迅速,它在战争中所占的比重很大。我们需要看到,在战争中,还是要以防御体系来构筑长期战线。如果这个防御体系的装备还是17世纪初瑞典阿道夫·古斯塔夫二世那时的东西,还有什么用处呢?

随着火器威力的增加,防御方的优势逐渐加强。假如两个人,双方都装备射速为每分钟一发子弹的前膛毛瑟枪,一个人在带铁丝网的战壕里,另一个人要跑一分钟才能到达这个战壕,那么,进攻方只需要两个人参与进攻就够了。因为在一分钟里,最多只可能有一个人被击中。但是,如果双方装备的都是射速为每分钟三十发子弹的来福枪,那就是说,进攻方至少需要三十一个人。当然,我们假定防御者躲在铁丝网战壕后面,进攻者的子弹打不中他。

第一个例子里,防御方那一个人“吃掉了”进攻方一个人,但在第二个例子里,防守方那一个人则可以一口气“吃掉”三十个人,原因是防守方的威力随着火器的发展而大大增加了,攻击方就必须投入更多的兵力才能取得胜利。

事实上,一战中,由于小口径武器威力大大增加,防御方完全可以将敌人大批放进自己布置的口袋,然后在途中将他们统统击毙。另一种可能,进攻方不顾一切猛攻,防御方则可以放弃阵地,用大口径火炮把阵地炸平,甚至连防御部队也一起殉葬。所以,在一战中,进攻产生了巨大的困难,进而更加烧钱。

但有一点要注意,新式兵器威力的提升虽然对防御者有利,并不代表否定进攻。战争,只能靠进攻去取得胜利。我只是要说明,随着火器威力的逐渐增强,作为进攻方,必须投入比防御方更多的兵力。

悲哀的是,直到战争结束,大家都还没认识到这个问题,以至于在一战中,没有合适的武器来发动攻击,这些攻击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结局或是失败或是收效甚微。由于人员和物资的集结过于磨蹭,使得攻击的准备工作非常差劲,双方部队都疲惫不堪,战争时间大大拖延。如果在一战中,部队仍然列装前膛炮,那么战壕就不会去用钢筋混凝土浇灌,也没必要安装铁丝网,也许短短几个月战争就结束了。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进攻性兵器和防御性兵器逐次发展,从而导致了长期对抗。每次进攻,都要经过多次冲击,才能突破敌人的防线,露出敌人的核心。正是持久战才拯救了协约国,使他们得到充足的时间扩充新的部队,缔结新的同盟国,同时这也把同盟国和协约国双方都给拖垮了。

德意志人在战争准备期间,就已经考虑到火器威力的加强会给防御方带来的优势。作为注重进攻的军队,他们充分准备了相应的武器(305毫米和420毫米炮),用它们迅速突破永久性工事。战争开始时,他们发动凌厉的攻击。但是,当他们在西线被迫进入防御作战时,又构筑了一条近乎完美的防御体系,这让协约国惊诧:这不可能是临时想出来的,肯定是在战前很早就充分计划好的。

在战争准备阶段,德军也预料过会在一条以上战线上战斗,这就要考虑防御了——在其中一条战线上用小股部队死守,大部队从另一条战线攻击。可以肯定,他们肯定制定了一些秘密计划,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实行。这说明,德意志人早已意识到防御的重要性,虽然他们也坚信只有进攻才能取得胜利。

尽管进攻必须投入庞大数量的部队,而且进攻比防御更加艰难,但是它也有有利的一面:一方面可以减少自己的防御部队;另一方面可以把主要兵力集中在既定的攻击点。德军的战略机动性可以归纳为一个公式:用一支偏师依托完美的防线来牵制敌军主力,然后以部队主力击破军另一部,这种方法在很长时间内都被证明是正确的。

当协约国发现深入法兰西腹地的德军竟然意外地停了下来,就开始幻想他们可以轻易获得胜利。他们从开战时就没有采取任何可以保证取胜的措施,只能依靠以后的补救。用纯军事理论说,战争被拖延是因为人们尚未理解现代战争的要求和性质,这种误解导致了一系列盲目攻击,白白浪费了一大批刚刚征用来的物资。这就加大了改变部队平衡所需的兵力,本该快速结束的战争,现在被添油战术白白浪费掉了。

虽然一战破坏是极大的,但各国还能把战争继续下去,原因是,这场战争断断续续,拖延了很久,这使得他们可以把消耗的人员物资又补充回来,从而把战争继续下去,直到资源枯竭。但在整个战争期间,并无一次致命打击,重创对手,致其濒死。相反,双方都无数次打击对方,并且造成多次无关痛痒的损失。这样的伤害会让你慢慢虚弱,但还有活下去的可能,还能恢复精力去打倒一样虚弱的敌人,直到榨干他的最后一滴血液。实际上,最后决定战争走向的那一场战斗,并不精彩。可以肯定,如果九十天里战争就结束了,那它造成的破坏就比打四年的仗至少要小一半,如果是八日战争,破坏至少要小四分之三。

所以,一战的特殊性是由多年进化的武器所致。由于这个情况并非静止,而是动态的,所以,不管以后怎么发展,未来战争肯定跟上次战争相比具有相同点,但是更加突出。我们合理推论一下,未来战争中,相对于进攻方,防御方的优势将会越来越多,双方实力对比就更难改变了,但是想要打赢胜仗,却必须改变实力对比。

假设意大利人只要自己不想进攻别国,他的山脉将是非常坚固的防御体系,所以他不用害怕任何敌人,只要拥有一小支部队和少量的武器,就可以在完全劣势的情况下进行防御作战,而且还能取胜。事实却并非如此,因为新式兵器改变了这种局面,它的出现,增加了进攻方的优势,同时又减少了防御方的优势,而且,对于那些还没做好战争准备的人来说,他们将丧失准备的时间。基本没有什么防御工事可以和这种新式武器对抗,它可以用闪电一样的速度给敌人心脏致命一击。

我们正面临着战争的大变革时期,它正鼓动那些希望发动侵略却不受良心谴责的国家,我们必须冷静地、彻底地探讨一下有效的国防策略。进攻性武器

飞机不会受到地面障碍物的阻碍,而且速度极快,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攻击兵器。

进攻的优势是在计划上具有主动性,也就是说,可以自主选择进攻地点和调动攻击力量。而防御方则不知道敌人将进攻哪里,从而只能把部队分散在整条防线上,只能寄望于一旦知道敌人进攻哪里后,部队马上向那里移动,这个就是战略战术的实质。

一个具有进攻潜力的国家,能快速集中兵力,可以打击任何它想要或者够得着的地点。以前,战争以小规模、轻装备、运动快的部队进行时,战略战术运用具有广阔领域。战斗单位越来越大,活动区域也就越来越小,受限也就越来越多。一战中,参战军队战斗单位庞大,移动慢,军队机动性极差,因而战争就演变成了双方对垒。

飞机不一样,它向哪里飞都一样简单,速度也是所有输送工具中最快的。比如,据点A有一架飞机,它就可以对以A为圆心飞机航程为半径的活动范围内的一切构成威胁,在这个辐射半径以内的其他飞机也可以随时向A集中,所以,空军对于飞机作战半径里的所有地方都具有威胁。空军可以从各地出击,用最快的速度到指定目标集合,所以,飞机是最好的攻击武器,它可以在敌人援军没来得及赶到前突然攻击。

实际上,飞机如此强大的攻击威力,也会有它的矛盾,为了保护自己,它需要比进攻更多的力量来防御。比如,敌人有一支攻击力为X的空军,就算机场在不同地方,也可以很快集合起来攻击它在活动半径里的目标。如果有20个目标,你为了保护它们,就必须在20个点附近都部署一支与敌人实力差不多的部队,那么,你的部队就要比敌人多20倍。换句话说,防御方至少要有敌人20倍的兵力,才能保护好自己,这是不现实的。可见,飞机并不应当充当防御武器,它应当是一种优秀的进攻兵器。

一战中,飞机横空出世,我们还来不及彻底研究它,只能从经验主义出发,面对飞机就只能用空对空防御和地对空防御,也就是侦察机,驱逐机,高射炮。事实证明,虽然一战中空军应用很少,普遍带有偶然性,但这样的防御显然不够充分,所以,基本每次空袭都能获得成功。威尼斯从战争开始就遭遇空袭,直到战争结束。我们亲眼看到威尼斯以北的意军指挥部特雷维佐被空袭了很多次,几乎被炸平了,最高统率部被迫放弃帕多瓦。不管是协约国还是同盟国,别的国家也遭受过空袭。

就算有先进的通信设备,当敌人的飞机飞来时,如果你的飞机还没来得及起飞,那就肯定没办法阻挡敌人投弹,用火炮打空中目标,就像用步枪打鸟一样不靠谱。高射炮、高射机枪遍布城区和乡下,努力搜索各种俯冲飞机,就像是蹬自行车去追鸽子!这些高射炮的炮弹最后就成了从天上掉下的炮弹。这些所谓防空装备唯一的用处就是浪费资源,大量的火炮一直就对着天空等待轰炸,大量驱逐机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却什么也保护不了。很多人对着天空白坐一天,坐等敌机,然后回家睡觉!

我不知道谁算过全国防空力量的数量,不过这个数字肯定是庞大的,而这些明明可以用于别处的资源,就这么打水漂儿了。

这种愚蠢的节俭主义和一盘散沙式部署,正是被空军弄得团团转,以为可以防御他们。如果一只疯狗冲进村里,村民可不会放下手头工作,拿着棒坐在自家门口,坐等疯狗过来打死它,疯狗该咬人还是要咬。人们一定是三四个或者更多人集中起来去追击疯狗,把它彻底打死。

一样道理,如果不能将敌机在空袭前就摧毁,就没有其他办法可以阻挡它们。想要保护海防线,没必要在全部航线部署舰队和岸防炮,只需要取得制海权,就能阻挡敌舰前进,这个定理,很久以前就这样了。同理,地面就是天的海岸线,天同海是相似的。所以,陆地和海洋要防御空袭,不是散布飞机大炮,而是取得制空权,不让敌人飞机飞过来。

哪怕是单一的防御,就是阻挡敌机飞行,这个逻辑也是正确的。

要想取得制空权,是要采取进攻态势而不是全面防御,这才是最正确的做法。空中进攻的规模

一战或多或少告诉了我们一点关于制空权的定义,为了解释未来空战,我们需要对制空权进行评估。

飞机只要投弹打中目标就算成功了,所以,生产飞机炸弹所用的原料会比炮弹少。如果说要爆炸威力更大,可以装高爆炸药,但这需要多用金属资源,如果要省金属资源,则可以装燃烧弹和毒气弹。这些炸弹耗用金属资源差不多,生产炸弹也不用高级钢、特种金属,也不用精加工。它只要求炸弹爆炸威力最大化,包括炸药、燃烧剂、毒气等。

空袭肯定不能像地面火炮那样准确,不过这个不重要,空袭并不要求准确性。一般情况下,炮火的目标是准备好承受炮击的对象,但是空袭轰炸的目标却并非如此。空袭的目标较大,小目标不会被关注。

发动空袭需要注意:空袭必须一击必中,翩然而去,没必要连续打击同一目标。飞到敌占区进行空袭,毕竟是有风险的。把目标一次性夷平,无论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可以给敌人以巨大震撼。你只要想想:如果敌人宣布要对某地进行无差别轰炸,该地区的人会有何反应。

空袭的目标一般分以下几类:工商业设施、建筑物、运输线、交通枢纽和居民区。投弹一般会采用以下几种方式:高爆弹,直接夷平目标;燃烧弹,能使目标迅速产生冲天大火;毒气弹,主要用于阻挡灭火人员。至于使用比例,可以自行决定。

使用毒气弹,能让目标地区弥漫毒气,如果使用延时装置或者持久性毒气,就可以让毒气在很长时间不消散。使用毒气,可以让你在炸药和燃烧弹不足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摧毁大面积的居民区和交通线,从而产生极高的战略意义。

空军的规模有多大?先假设100千克炸药可以轰炸半径25米的地区。通过计算,如果要轰炸直径500米的地区,则要10吨炸药。10吨炸药,需要10吨金属外壳。现在的飞机,除了驾驶员外,一般能挂载2吨炸药。那么,轰炸直径500米地区就需要10架飞机,也就是说,训练能开10架飞机的飞行员就够了。

这就是空袭需要兵力的计算概念。一般情况,每次空袭的目标最好设定在直径500米左右。根据计算,这支空袭队的兵力大概是10架每架挂载2吨炸药的飞机。当然,最终结果还需要根据经验调整。

关于训练,驾驶员能从3000米的空中向目标投弹就行。炸药的散布,可以用瞄准数据变换,飞行队编制自然瞄准线的延伸。假设要轰炸一个地方,要将轰炸地区扩大到直径500米,只要增派飞机就够了。反之,也可以减少飞机来缩小目标范围。

这都是不重要的细节,关键是,这种战术能让飞机从一个不确定的、模糊的概念,成为一种精确的、肯定的打击力量。

另一方面,如果是个很重要、但却较小的目标,应该在地图上做出标注。攻打时,有少许炸药没打中并不重要。但是如果目标直径很大,整个区域都要标注。如果要轰炸的地区直径很大,直径超过1000米,那就需要把目标分成4个既独立又协同的区域,用飞行中队同时攻击。如果直径是1500米,就要9个飞行中队。2000米的话,就要16个飞行中队。不过,如果不是针对居民聚居区的话,不大容易成功。想想伦敦、巴黎、罗马这种市中心500~200米直径区域被空袭,这个后果请看1940年11月15日至16日夜,250架轰炸机对考文垂的空袭……如果是1000架飞机,组成100个飞行中队,每天出动50个中队,破坏50个市中心……在行家眼里,目前还没有比这个更加有效的攻击。

近15年来,空中力量逐渐强大。飞机越造越大,各种新型炸弹、燃烧弹、毒气弹都在研发。如果交通线被切断,辎重被烧毁,兵工厂和其他设备被破坏,剩下的陆战部队还有用吗?如果海军基地被炸毁,舰队没有海港躲避,海军还有用吗?如果国家一直处于空中威胁下,整天思考如何躲避空袭,还怎么生产生活?请记住一点:空袭选定的目标不一定物质抵抗最小,也可能是精神抵抗最小。比如一个步兵团,就算只剩下30%的兵力,也能在被炸毁的战壕里继续抵抗,但是一个兵工车间被炸毁,就算没死几个人,整个兵工厂的人也会丧失斗志,不再继续生产。

如果想要估计空袭隐藏威力时,就要记住这些。掌握制空权能让你的攻击力大到超乎你的想象:可以切断敌人基地的陆军、海军的补给,让敌人失败。它既能保护本国的陆军、海军的战斗,也能保护居民的生产、生活。简单说,谁掌握制空权,谁就取得了胜利。反之,丧失制空权,就不能保护自己,只能订下城下之盟。

这就是所谓的制空权。制空权

拥有制空权是一种表态:表示我既能阻挡敌人飞机,也能保护自己的飞机。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中等载弹量的飞机,而且量产也不费钱,弹药的主要成分炸药、燃烧机、毒气都在生产。你很容易就能组建一支能投弹100吨的航空队。所以,不管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空袭的力量和规模都比其他进攻模式要更加管用。一个国家,如果掌握了制空权,不但能保护自己领土,也能阻挡敌军的空中增援;不但能切断敌军跟基地的联系,也能对敌国进行空袭,使敌人的物质、精神抵抗彻底崩溃。

这些都是在不远的将来真实发生的事情,这需要每个人都懂得:掌握制空权就是胜利,失去制空权就会失败,这就是逻辑推论得出的结果。不过由于这个结论的重要性,以及它和现在其他观点的不同,我们需要进行补充说明。

如果这个结论是经过严密计算推理得出的事实,就算听起来奇怪激进,但只要推论是以事实为依据的,那么即便跟固定思维有较大差异,它也是正确的,其他的结论都是否定推论。比如农民就习惯于用老祖宗的方法去耕地,不会去用化肥和现代化机械来增产,这种老办法除了在市场上失败,不会有别的什么好处。

1909年,当那些现在已经不能称为飞机的东西还刚刚研制出来,在反复试验时,我就觉得制空权这个概念很有必要推广。直到到今天,我还在尽可能引起别人对飞机的注意。我认为飞机是继陆海军之后的第三兵种,我敢肯定,总有一天会有一个独立的空军部,来领导空中飞翔的成千上万架飞机,其他飞行器比如飞艇,肯定会为飞机让位。就像我在1909年的猜测一样,这一切已经变成了现实。

我当时并不是预言,现在也一样。我的工作是研究飞机这种新兵器带来的新问题,并且用可靠资料来论证。不管别人怎么看待,我都会把自己的研究结果进行到底。

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得出不明天体的存在,给天文学家提供数据;赫兹能精确推理发现电磁波并进一步研究它,说明科学推理是完全正确的。那个时候他们的推理,不是比我现在更不靠谱吗?

我希望读者与我一起反思这个推论,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个问题是不能折中的,要么对,要么错。

我想说,国防准备必须考虑到一个问题:未来战争和历史战争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我看来,一战也就是新式战争演变曲线上的一个拐点而已,这个点位上,曲线发生转折,表示有新的改变因素。所以,再硬抱着那些老古董,对于未来战争肯定是毫无用处的,肯定要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去分析。

我感到如果不考虑这些,国家在建立国防现代化上就会付出惨重的代价,而得不到什么用处,因为这样的国防设施不能实现军事现代化。你要否认吗?那就来驳倒我的观点吧!

我再强调一点:就算建设有强大的陆海军,也不能战胜武装到牙齿的敌人,不能切断敌人与基地的联系,也不能阻挡敌人过来抛撒传单,对吧?

有人回答说“不是啊”,这只能说明他们不想再增加一个其他方案应对这个局面,但我说:“就是这样子。”我相信新兵器带来的变革一定会是这个局面。

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制海权的重要性,不过制空权的重要性很快会显现,只要掌握制空权,就可以进行空中侦察。当你拥有制空权,而敌人只能待在地上的时候,你就会深切体会到。当然,夺取制空权不是那么简单的,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来做斗争。如果其他条件差不多,那就看数量了。所以,制空权的争夺竞赛不会停止,但会受到经济条件制约。为了夺取制空权,空军会越来越庞大,也会越来越重要。

所以,陆海军不能把飞机看成没什么大用处的辅助用品,飞机应该是排名第三的小弟弟。

根据一战的经验,我发现我在十一年前写的文章是完全正确的,虽然制空权这个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这个,我没什么好抱怨的,毕竟现在这个思想已经被意大利人民普遍接受了。最终结果

夺得制空权就是胜利,失去制空权就是失败。这已经是一个定论,想要研究制空权的人会支持我的看法。

通过这个定论,我们得出结论:如果战争爆发,一定要迅速夺取制空权。甚至是,一旦爆发战争,首先就要竭尽一切手段率先夺取制空权。

必须要用足全部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夺取制空权,否则就有失败的危险,凡是不以夺取制空权为首要目标的战略都是错误的。要夺取制空权,首先就要击落敌军一切飞机,不管它们在空中,还是在基地,甚至在厂里,只要是飞机,就必须全部击毁。我们必须在空中或者敌国领空就击败它们,这点只能用空军而不能用陆海军来完成。所以,制空权除了用空中力量外,不可能使用其他兵种来获得。根据这一点,我们得出结论:要想建立有效的国防体系,就必须要建立足以获得制空权的空军。虽然说,这个观点跟现在流行的观点相反,普遍认为空军不应该排在首位,然而这个观点否定了我的观点也否定了制空权的作用。要摆脱以前产生的困惑,就必须摆脱人类是否能征服天空的困惑。

我早就说过,这个结论说明旧观念会被新观念替代,虽然这个新观念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到。截至目前,陆军和海军还是具有绝对优势的兵种,也没人对此提出过质疑,天空以前是人类达不到的。相对于陆军和海军,空军为什么就不能成为优势兵种呢?我就得出这样的结论:空军肯定要比陆军和海军更具有优势,因为空军的活动范围要比陆军、海军的活动范围大很多。

我也早就说过,现在是战争演变曲线上的一个特殊点,从这个点,曲线就向新的方向走了,彻底打乱了连续性。所以,假设我们想要沿着前人的路走下去,结果就会发现已经脱离了现实。我们要跟上节奏,就要改变方向,跟着现实走。如果从理论到实际,都证明了陆军、海军的重要性在下降,我们却还要迷信陆海军的纸面价值,那就是在做危害国防建设的蠢事了。

自然的发展,包括人类的发展,都不是突变的,而是渐变的,我并不是说,从明天开始,陆海军就消失了,只留下空军。

我的意见是:空军需要得到重视(意大利还做不到)。过渡方案是:逐渐控制陆军、海军,扩大空军编制,直到空军强大到可以夺得制空权为止。只要坚持执行我的方案,就会得到成功。

胜利女神只会眷顾有预见性的人,而不是那些拘泥不化的事后诸葛亮。在这个战争模式变革的时期,谁先改革,谁就能取得主动权,获得利益。只要掌握进攻优势,就能在战场上取得压倒性胜利。至于还没有准备好应对未来战争的国家,等到战争打响,再准备就已经晚了。先做准备的,各种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也是最少的。所以说,完成了变革之后,胜负的决定是很快的,实际战争将是空军的战争。至于过渡期间,常备一支能打赢敌人陆海军的小规模部队就行了。

如果说我们要等到别人做出先例再去模仿,就已经落伍了。我早就说过,而现在恰恰就是这个情况,很有反讽意味。协约国现在就在逼迫德国走向复仇之路。实际上,德国的陆军和海军被解除武装,只能发展空军了。我们可以看到,有实力夺得制空权的部队,在现在这个变革时间,只要少数的人力、物力、财力,就可以在敌国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轻易取得胜利。德国在协约国的不平等条约压迫下,正在努力争取自由。这话我才说了五年,德国在化学世界第一的情况下,空军基建设施又处于了领先地位,而这个就是建立强大空军的基础。

这是一条经济发展的道路:只要能估计海陆空兵器的大致价值,就可以规划一个合理的国防圈。我还记得英国的海军将领曾经问起过:战列舰和飞机哪个更有利用价值?我也记得,美国曾经做过实验,实验证明飞机完全可以击沉战列舰。

如今我们不能再忽略这个问题了,我们必须正视它,才能保障国防利益。

在关于空军的国防课题上,我反复强调,相对于陆军、海军,空军的优势是速度快。要想获得胜利,就必须拥有一支能取得制空权的空军。要想获得制空权,就要想尽一切办法把敌人的一切飞机全部击毁,不管是在空中的,还是在机场的,甚至是在航空基地的,哪怕是在兵工厂流水线上的。记住,是一切!至于陆军和海军,他们对此束手无策。能取得制空权的空军,肯定是独立的,是独立于陆军、海军的第三兵种。简单说,我们给它一个专用名词——独立空军,那么,上文的意思就是:只有依靠独立空军才能保证国防。

现在,飞机的用途还停留在协同陆海军作战,所以空军一直受到陆军、海军的指挥,截至现在,全球还没有哪个国家的空军可以夺取整个制空权。假设有的话,海洋、陆地、天空是一个有机整体,这支空军就不可能再隶属于陆军或者海军,否则会人为地把空军分割开来,从而不能满足战争的需要。当然,也有的飞机是隶属于陆航,或者海航的,比如观察机,它的作用是引导炮兵火力。不过这个作用不能归属于空军范围,因为在飞机被发明以前,这个工作也有替代性工具。再举个例子,轰炸机、驱逐机,虽然它们不是由陆军、海军直接指挥,也会隶属于它们。陆航的主要工作是协助陆军完成陆军任务,海航的主要工作是协助海军完成海军任务。具体说,就是陆航的驱逐机中队,是用来警戒陆地上空的;海航的驱逐机中队,是用来警戒海面上空的。

这个情况我不认为是合适的,这个部署会让敌人轻易夺取制空权。我军被分割成陆航和海航,跟敌人独立空军作战,有可能获胜吗?敌军将无阻挡地大步前进。虽然说,陆军、海军都希望能有航空兵的配属作战,但是这种陆航和海航,都只是陆军、海军的延伸而已,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空军。所谓观察机,实质上仅仅是一个空中观察员而已。

事情就是这样简单,我们必须得出这样的结论:成立一支独立空军是非常有必要的。

几年前,“飞行队”这个词第一次被人们知道,似乎这一新的战争工具已经取得了真正的地位,但这不过是表面现象。“飞行队”一词表示一种结合,它只不过是整体的一部分,只有整体才能被认为是真正独立的,“独立空军”才是新战场上一个真正的实体。这个战场是陆军和海军不能参加的,陆军和海军派出的飞机只能是辅助武器。为了便于理解,此后的文章中我们称它为“陆军和海军的配属航空兵”。

到此为止,我只是一般性地介绍了空中作战兵器的问题,我想这样更便于读者接受。事实上,航空分为两大类:比空气轻和比空气重的飞行器,或称飞艇和飞机。为了明确起见,下文我只讲述比空气重的飞行器即飞机,它是唯一适用于战争的飞行器。第二章独立空军结构

独立空军不是一种单一的空中飞行兵器,凡是能够夺得制空权的空中力量都是它的一部分,所以独立空军是所有空中飞行兵器的全体。独立空军的任务是要夺得制空权,要想夺得制空权就要摧毁敌人的一切飞行器,因此,独立空军必须以致命摧毁为目标。

怎样才是致命摧毁呢?打个比喻,如果鸟类是我们的敌人,我们要想消灭它,仅仅射下空中全部鸟儿是不够的。那还有什么呢?对,还有鸟蛋和鸟巢。哪怕留有一颗鸟蛋,我们也没有达到彻底消灭的目的,那我们对它们的射击也就是效果最差的方法。原因很简单,就算我们不射击它们,它们也会因劳累或饥渴而自行降落。同样,依靠摧毁敌人的飞机来取得制空权,也是效果最差的办法,更好的办法是摧毁它的机场、供应基地和生产中心,让外出的飞机返航时找不到可以降落的地方,这正如鸟蛋和鸟巢被毁掉一样,而摧毁这些目标的最好武器就是由轰炸机进行空中轰炸。

但是,轰炸机又不是专门用来空中作战的,这就需要有一种武器为轰炸机清除干扰,这种武器就是驱逐机,这种驱逐机队伍称为空战队。

一般来说,独立空军应由轰炸队和空战队组成。轰炸队用来攻击地面和水面的目标,一旦轰炸队遭到敌人抵抗,这时就由空战队协助、保护轰炸机作战。由此可见,轰炸队越强,它的攻击破坏力就越大,而空战队的实力只要比敌军空战队优势大就可以了。独立空军夺得了制空权就不再需要空战队,而此时正是轰炸队进攻的时机。轰炸队需集中全部力量来切断敌人陆海军与其作战基地的联系,在敌人国内制造恐怖和混乱,以此瓦解敌国人民的精神和物质抵抗。

一支独立空军的构成可以简述如下。

1.最大限度的轰炸力量。

2.与敌人实力相当的空战力量。轰炸队

空中进攻活动的基本原则是:一次轰炸攻击要能彻底摧毁它所指向的目标,从而免除对同一目标重复攻击的消耗,所以轰炸队必须拥有足够的打击力量确保最重要的战果。

我们以轰炸面积作为计算和衡量轰炸队的实力,那它最基础的实力是要能够摧毁直径500米指定区域上的所有目标。一旦确定了这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