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音乐艺术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8 22:26:25

点击下载

作者:姚幸福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历代音乐艺术故事

中国历代音乐艺术故事试读:

序言

音乐是人类最美的言语,也是人类共同的需要。虽然因各民族地域的不同,音乐展现了不同的形式、内容、曲趣,但人类拥有相同的听觉及情感,对音乐艺术难以抗拒,甚至感动、追求、模仿、再创、珍藏、共享。我国的音乐,自古以来就丰富多采,让我们一同游走这条流动不歇的历史长河,一同踏着这份美,转扬五湖四海,传承千秋万世。

中华民族音乐的蒙昧时期早于华夏族的始祖神轩辕黄帝2000余年。在距今6700年至7000余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可能就会烧制陶埙、挖制骨哨了。这些原始的乐器以无可论证的事实告诉人们,当时的人类已经具备对音乐的审美能力。远古的音乐文化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具有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特点,这是我国音乐的最早形态。

西周和东周是奴隶制社会由盛转衰,封建制社会因素日趋增长的历史时期。西周时期宫廷首先建立了完备的礼乐制度。在宴享娱乐中,不同地位的官员按照规定有不同的地位和舞队的编制。按礼乐制度,天子的乐队有四面,舞用“八俏”(“佾”是“列”的意思,每列八人,“八佾”就是六十四人);诸侯的乐队有三面(缺北面),舞用“六佾”;卿大夫的乐队有二面(缺北面和东面),舞用“四佾”;士的乐队只有南面一队,舞用“二佾”。这种礼乐制度实际上表明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总结前历代史诗性质的典章乐舞,可以看到所谓“六代乐舞”,即黄帝时的《云门》、尧时的《咸池》、舜时的《韶》、禹时的《大夏》、商时的《大蠖》、周时的《大武》。周代还有采风制度,收集民歌,以观风俗、察民情。赖于此,保留下大量的民歌,经春秋时孔子的删定,形成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秦汉时开始出现“乐府”。它继承了周代的采风制度,搜集、整理、改编民间音乐,并训练大量乐工在宴享、祭祀、朝贺等场合演奏。这些用作演唱的歌词便被称为乐府诗。汉代以来,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西域诸国的歌曲也开始传入内地。北凉时吕光将在隋唐燕乐中占有重要位置的龟兹(今新疆库车)乐带到内地。由此可见当时各族人民在音乐上的交流已经十分普及了。

唐代,政治稳定,经济兴旺,统治者奉行开放政策,勇于吸收外城文化,加上魏晋以来已经孕育着的各族音乐文化的融合,终于萌发了以歌舞音乐为主要标志的音乐艺术全面发展的高峰。唐代音乐文化的繁荣还表现为有一系列音乐教育机构的出现,如教坊、梨园、大乐署、鼓吹署以及专门教习幼童的梨园别教园。这些机构以严密的考绩,成就了一批才华出众的音乐家。文学史上堪称一绝的唐诗在当时是可以入乐歌唱的。

宋、金、元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以市民音乐的勃兴为重要标志,较隋唐音乐得到更为深入的发展。随着都市商品经济的繁荣,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游艺场“瓦舍”“勾栏”应运而生。诸宫调是这一时期成熟起来的大型说唱曲种。其中歌唱占了较重的分量。承隋唐曲子词发展的遗绪,宋代词调音乐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宋代的古琴音乐以郭楚望的代表作《潇湘水云》开古琴流派之先河,作品表现了作者爱恋祖国山河的盎然意趣。在弓弦乐器的发展长河中,宋代出现了“马尾胡琴”的记载。

明清社会已经具有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萌芽,市民阶层日益壮大,音乐文化的发展更具有世俗化的特点。明代的民间小曲内容丰富,虽然良莠不齐,但其影响之广,已经达到“不问男女”“人人习之”的程度。明清时期说唱音乐异彩纷呈,有南方的弹词、北方的鼓词、以及牌子曲、琴书、道情类等多种说唱艺术类型。明清戏曲音乐出现了新的发展高峰。

人类的感情丰富而敏感,生活的一点一滴都会拨动我们的心弦,引发人类最初的感动和向往,于是有了音乐。音乐成了我们最好的表达方式,音乐里每一个跳动的音符,都把我们的内心世界张扬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音乐给了我们另一个世界,一个想要多大就有多大的世界。在那里,我们可以搁下所有的忧愁和烦恼,快乐成长,也可以享受每一个跳动的音符里所承载的酸甜苦辣。音乐打开了人们内心的另一扇门,一个个美妙的音乐传奇也代代流传。一、黄帝造鼓

在喜庆的节日里,我们听到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心情便会格外舒畅。鼓早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喜闻乐见的乐器,那么,你知道鼓的由来吗?

鼓可以说是中国出现最早的乐器,它是一种打击乐器,也是一种通信工具,古时在军队中常用它来传递信息。鼓的结构比较简单,由鼓皮和鼓身两部分组成,在坚固的、圆桶形的鼓身的一面或双面蒙上一块拉紧的膜即为鼓。鼓皮是鼓的发音体,通常是用动物的皮革做成的,经过敲击或拍打使之振动而发声。中国鼓类乐器的品种非常多,其中有腰鼓、大鼓、铜鼓、花盆鼓等。

中国与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印度,同为世界上鼓的最早发源地。中国传统的鼓多源于中原,秦汉前已有20余种。在古代,鼓不仅用于祭祀、乐舞,还用于打击敌人、驱除猛兽,并且是报时、报警的工具。鼓作为乐器是从周代开始的,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领。鼓的文化内涵博大而精深,雄壮的鼓声紧紧伴随着人类由远古的蛮荒一步步走向文明。从原始的陶鼓、土鼓、皮鼓、铜鼓,一直发展到种类繁多的现代鼓,鼓是最为人们喜爱和广泛应用的乐器之一。在古代的神话传说中记载着“黄帝造鼓”的故事,述说着鼓这种传统乐器的由来。【花盆鼓】

距今约4600多年前,我国黄河、长江流域一带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黄帝是传说中最有名的部落首领。其时,九黎族的首领名叫蚩尤十分强悍,传说蚩尤有81个兄弟,他们全是猛兽的身体,铜头铁额,吃的是沙石,凶猛无比。他们还制造刀戟弓弩等各种各样的兵器,常常带领他的部落,侵掠别的部落。

之后,蚩尤向黄帝宣战,黄帝生性爱民,不想战伐,一直想劝蚩尤休战。可是蚩尤不听劝告,屡犯边界。黄帝不得已,叹息道:“我若失去了天下,蚩尤掌管了天下,我的臣民就要受苦了。我若姑息蚩尤,那就是养虎为患了。现在他不行仁义,一味侵犯,我只有惩罚不义!”于是黄帝亲自带兵出征,与蚩尤对阵。双方在涿鹿之野摆开了战场,战争进行得很是惨烈,双方打得天昏地暗,胜负难分。

刚开始,黄帝军队处于劣势。黄帝权衡利弊,认为这样打下去不是办法,在兵器和士气方面都是对方占优势,而自己的军队由于近期战事不断,几天下来已经疲惫不堪、士气大落,必须得想个鼓舞士气的办法才行。经过几个夜不能寐的夜晚,黄帝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造一面有巨雷般声音的大鼓,打仗时让一个大力士擂鼓,以此来鼓舞士气、震慑敌军。办法是有了,可是这个大鼓让谁去做呢?【腰鼓舞】

黄帝身边有很多能人异士,一个名叫常先的人,发明了很多狩猎工具。有一次,常先捕杀了一头野牛,他把剥下的牛皮随手搭在了一个空心的木墩上。时间一长,常先便把此事忘了。野牛皮经过长时间暴晒后便收缩了,把空木墩裹得紧紧的,牛皮被一个名叫贾齐的年轻人无意中拍了一下,谁知竟发出咚咚的响声。常先觉得这个东西有用,便选了一棵木质较好的空心树,做成圆形,把鹿皮和野羊皮蒙在两头,又让仓颉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鼓”。于是,黄帝便命常先去造一批大鼓。

常先为蒙鼓没适合的皮子而发起了愁:鹿皮和野羊皮都不结实,用劲一敲就破了,只好改用野牛皮。然而,捕捉野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野牛是一种异常凶猛的动物,再说野牛皮也不够宽大。这么大的鼓该用哪种野兽的皮做鼓皮,才能既结实耐用又足够宽大呢?想着想着,常先躺在一棵大树下不知不觉便睡着了。九天玄女托梦给常先说:“东海有个流波山,山里有种怪兽,叫做夔,形状如牛,身子大得出奇。还有种雷兽,整天在海里无忧无虑,喜欢仰面躺卧,以爪击腹为乐,每拍一下肚皮,便响起一声巨雷。你可以用夔牛皮蒙鼓,用雷兽的骨作为鼓槌,敲起来地动山摇,威力无穷。”

常先醒来,忙把梦里的事告知黄帝。黄帝听罢,便命应龙、大鸿等人,去擒杀夔和雷兽。众人与怪兽斗智斗勇,终于擒杀了两头猛兽。于是,黄帝命人将夔的皮剥下来,蒙在鼓上,当做鼓皮,再将雷兽的骨头抽出来,当做鼓槌。然后按常先的设计,人们经过50天的辛苦劳作,终于蒙成夔牛大鼓80面,做成雷兽鼓槌160根。百鼓齐鸣,据说声音能传500多里地,连敲几下,能连震3800里。【夔牛是一种传说中的怪兽。外形像龙,声音如雷,仅有一足】

黄帝命人将这些鼓搬到战场,再让一个叫常伯的大力士负责击鼓,布好阵容,准备再次跟蚩尤决战。两军对阵,黄帝下令擂起战鼓,力大无比的常伯抡起双臂连击了九通鼓,那80面夔牛皮鼓一响,声音震天动地。黄帝的兵听到鼓声勇气倍增、勇往直前;蚩尤的兵听见鼓声丧魂失魄、纷纷败逃。不多时,蚩尤的军队便被消灭了一半,形势急转直下,黄帝的军队无往不胜。

蚩尤眼见自己要败,便和他的81个兄弟施起神威,凶悍勇猛地杀上前来。两军杀在一起,直杀得山摇地动,日抖星坠,难解难分。黄帝见蚩尤确实不好对付,就令应龙喷水。应龙张开巨口,江河般的水流从上至下喷射而出,蚩尤没有防备,被冲了个人仰马翻。他也急令风伯、雨师掀起狂风暴雨向黄帝阵中攻去,只见地面上洪水暴涨,波浪滔天,情况很是紧急。这时,女魃上阵了,她施展法力,刹那间从身上放射出滚滚热浪,她走到哪里,哪里就风停雨消,烈日当头。风伯和雨师无计可施,慌忙败走了。黄帝率领军队追上前去,大杀一阵,蚩尤大败而逃。

黄帝想活捉蚩尤,但是蚩尤的头跟铜铸的一样硬,他以铁石为饭,还能在空中飞行,在悬崖峭壁上如履平地,黄帝怎么也捉不住他。追到冀州中部时,黄帝灵感突现,命人把夔牛皮鼓使劲连擂了9下,这一下,蚩尤顿时魂丧魄散,不能行走,被黄帝捉住了。黄帝命人给蚩尤戴上枷铐,把他杀了。害怕他死后还作怪,便把他的身和首埋在了两个地方。蚩尤死后,他身上的枷铐被取下来抛掷在荒山上,变成了一片枫树林,那每一片枫叶,都是蚩尤枷铐上的斑斑血迹。

这便是“黄帝造鼓战蚩尤”的故事,黄帝在形势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下,冷静地分析对策,命人造鼓激励士兵士气,最终反败为胜,处死了蚩尤。故事不但使我们了解到鼓之来源的神话传说,也告诉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冷静沉着,用自己的智慧和信心走出困境、战胜敌人。二、百里奚听歌认妻

歌是发自人灵魂深处的声音,能抒发人的情怀;歌是上天赋予人类的礼物,能陶冶人的性情;歌是喜庆节日里的点缀,能愉悦人的视听……歌有时候还会制造浪漫的惊喜,让人和久别的亲人重逢,古时候便有过这样一个美妙的故事。

公元前7世纪时,虞国有一个人叫百里奚。他博学多才,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尤其对古琴造诣极高,会作曲会演奏,还能作琴歌。百里奚早年贫穷困乏,自小给人放牛,30岁方娶妻杜氏,杜氏贤良能干,且歌声甜美,夫妻二人很是恩爱。后来,两人生了个儿子,由于开支增多,他们的生活更加拮据。

百里奚颇有才华,面临家庭的窘迫,妻子鼓励他到外面谋求一番事业。一天,杜氏对百里奚说:“男儿志在四方,夫君你年富力强,应该去外面闯荡一番,必能成就大业。”百里奚觉得妻子说的很有道理,便决定启程外出开创事业,妻子连夜为他备好了行囊。在百里奚出游那天,家中已经揭不开锅了。但杜氏还是一大清早起来,宰杀了家里唯一的一只下蛋母鸡,并劈了门炖母鸡,煮小米饭给丈夫饯行,并告诉他:“你在外面要事事小心,如果有一天你富贵了,千万不要忘了我。”说完,夫妻俩挥手泪别。

百里奚从南阳出游求仕后,历经宋国、齐国等国家,因为朝堂里无人,一直也没有得到录用。多年在外一事无成,又倍加思念妻儿,百里奚便回到了家乡。可是因为连年灾荒,自己家的房屋早已倒塌,妻儿也不知去向。百里奚多番打听,也未打听到妻儿的下落,便无奈地再次离开了家乡。【百里奚纪念邮票】

在齐国,百里奚陷入困境,曾一度沿街乞讨,但他并未放弃求仕生涯。在齐国郅地,他遇见了蹇叔,两人情投意合,一番高谈阔论之后结为知己。此后,在蹇叔的举荐下,百里奚到虞国当了个大夫。但虞国国君是个爱财如命的国君,在收了晋国的宝玉和宝马等财物以后,就答应借道给晋国,让晋国途径虞国去征讨自己的邻国虢国(虢国是虞国的同姓兼同盟国)。百里奚知道此事后对虞国国君述说唇亡齿寒的道理,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闭口不再劝谏,并对同僚宫之奇说:“对蠢人直言相劝,无异于把珍宝丢弃在路上。”果然,晋国灭虢国后,把矛头指向虞国。公元前655年,晋国灭掉虞国,俘虏了虞国君及其大夫百里奚。由于百里奚拒绝在晋国做官,被晋国充作奴隶,在穆姬嫁给秦穆公时陪嫁到秦国。百里奚在去秦国的途中,逃亡到了楚国。

在楚国,百里奚同样没有受到重用。楚国国君也不是慧眼识才之人,只是听说百里奚会养牛,就给了百里奚一个养牛的官职,白白浪费人才。一个曾经的虞国大夫现在却在养牛,这件事很快就在四周流传开来,秦国也有所耳闻。而且秦国国君早就听闻百里奚的才干,多年来一直想把百里奚纳入秦国,但一直夙愿未果。刚上任的秦国新君秦穆公,名字叫任好,是一位胸怀大志的明君,在听闻百里奚的事迹后,认为此时百里奚在楚国做俘虏,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若现在重金把他赎回秦国,他必定尽心尽力为秦国效劳。于是秦穆公把重金赎百里奚的想法跟自己的谋臣公子絷商量。公子絷认为此计不妥,他解释道:“楚成王肯定是不知道百里奚的才干所以才没有重用他,而是让他养牛。我们若用重金赎他,那不就是‘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告诉楚成王百里奚是千载难遇的人才,是大家争抢的对象吗?”秦穆公琢磨了一下认为确实有道理,便问:“那我们应该用什么更好的办法才能得到百里奚呢?”公子絷出了一计,说:“主公,我们可以用贵物贱买之法,也就是说我们还按一个奴隶的市价,用5张黑公羊皮去换百里奚,这样在外表看来我们是等价交换,这既不会引起楚成王的怀疑还为我们省去了银两,实在是一举两得呀!”秦穆公听完觉得此计甚好,于是依计而行,百里奚果然很顺利地就来到了秦国。

当百里奚被押解到秦国后,让他甚为感动的是秦穆公竟然亲自接见了他,并对他嘘寒问暖。百里奚说:“我是亡国之臣,又是他国俘虏,自身卑贱不已,哪里值得国君垂询!”穆公回答说:“虞君不才,才使国亡,才致使你被俘,楚君也不明道,没有慧眼识英雄,这些都不是你的过错。”之后,秦穆公不但亲自解除了百里奚的奴隶身份,而且热情地与百里奚商谈,请教国家大事。他们俩人,可谓志同道合之人,一谈就是三天,真是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秦穆公与百里奚交谈得十分愉快,决定对百里奚委以重任,拜百里奚为秦国的上大夫,也就是让百里奚掌管秦国的军政大权。百里奚知道后,不仅坚决推辞秦穆公的好意,反而推荐自己的好友蹇叔来做秦国上卿。于是,秦穆公听从了百里奚的举荐,带着重金和厚礼把蹇叔也请到了秦国,并把百里奚和蹇叔都拜为秦国的上大夫,让他们共同管理秦国。因为百里奚是秦穆公用5张黑公羊皮换来的,所以世人又称百里奚为“五羖大夫”。

再来看百里奚的妻子杜氏。她自百里奚离家,便把养家的重任全担到自己肩上,她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和甜美的歌声,勉强可以养活儿子和自己。

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里,人们的生活颠沛流离、居无定所。杜氏也到处流浪,最后来到秦国,在这里她靠给别人洗衣服谋生计,其中相府是她经常去洗衣的地方之一。在一次洗衣之际,杜氏偶然从相府仆人口中得知,这个相府的大人名叫百里奚,是秦国国君用5张羊皮从楚国换来的,很受秦君的爱戴。杜氏听闻后心里开始思忖:这位名唤百里奚的相爷和我的夫君同名,会不会是我的夫君呢?如果真是我的丈夫,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还会记得我吗?他有没有另娶他人呢?带着一连串的疑问,杜氏在相府洗衣期间开始处处留心,并从与相府仆人的攀谈之中得知这位相爷仍是独身一人,而且这位相爷的身世经历都和自己的丈夫有很多相似之处。探寻到这样的结果,杜氏便盘算着找个合适的机会亲自与相爷见上一面。

皇天不负有心人,机会来了。有一天,百里奚请来许多官员,打算在家中的厅堂里举办一场小型宴会。由于百里奚平日里酷爱古琴,所以这场宴会上安排了许多古琴节目。再加上百里奚平素里没有官架子,为人极其平和,所以普通的平民百姓也可以一起参加。当天的宴会格外热闹,官民一起其乐融融,一派和谐之象。杜氏也觉得这次机会正合适,于是自告奋勇对相府的侍从说明了自己有自编、自弹、自唱的才能,想借此机会为相爷献上一曲,以祝酒兴。侍从把杜氏的这番话转达给百里奚,百里奚听后心里暗想起自己的妻子也有这样的才能,所以很想见识见识和妻子有一样才能的洗衣妇,于是应允了杜氏的请求。

杜氏款款走向大厅,在众人的关注之中,她并无胆怯而是自信又大方,熟练地缘琴抚弦,自弹自唱道:“百里奚,五羊皮。忆别时,烹伏雌,炊扊扅,今日富贵忘我为。百里奚,初娶我时五羊皮,临当别时烹乳鸡,今日富贵忘我为。百里奚,百里奚,母已死,葬南溪,坟以瓦,覆以柴,舂黄黎,搤伏鸡。西入秦,五羖皮,今日富贵忘我为……” 

杜氏边弹边唱,琴声和歌声相互应和,丝丝入扣,声声入心,直弹得人泪眼婆娑。杜氏的古琴技艺极高,远非一般人所能及,她的弹奏吸引了在场的所有人,人们纷纷对杜氏的演奏报以阵阵的掌声。百里奚也被眼前这位妇人的琴声和歌声所吸引,沉浸在美妙的琴音和歌声里,听着这样的歌声,百里奚的脑海里开始浮现自己多年前的妻子。于是百里奚认真地打量起眼前这位弹琴妇人,看着看着,他终于从妇人那苍老的容颜里辨认出她正是自己分别了多年的妻子。他自离家就失去了妻子的一切音讯,虽然也曾多方打听但一直也无结果。现在他来到秦国,实现了当年的心愿,完成了当年妻子对自己的期望,仕途得意,一路春风。但他却不曾想到自己的妻子流落到秦国做起洗衣妇,只是岁月的无情、人世的无奈,竟然将妻子的容貌改变成这般模样。他很难从外貌上辨认出妻子,是妻子的琴声和歌声,唤起了他的记忆。面对此情此景,百里奚内心百感交集,他赶忙起身走向杜氏身边,在众人目光的注视下与阔别多年的“糟糠之妻”相认。

百里奚听歌认妻的故事在秦国口口相传,人们纷纷赞扬百里奚居高位不忘旧情的高尚品质。秦穆公也因此派人送来了许多财宝,一是祝贺他们夫妻团聚,一是嘉奖他高尚的品质。三、高山流水遇知音

山青青,水碧碧,高山流水觅知音。一声声,如泣如诉,如悲如叹。叹的是,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高山流水》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因“其韵扬扬悠悠,俨若行云流水”,颇受世人喜爱。此曲由庄重的和弦开始,以双手交替演奏的繁响,描绘出高山耸立的巍峨气魄;接着以双手交替的加花手法,引出小溪潺潺流水之声;而又用右手劈、托、抹、挑、花指等演奏手法,配合左手的按、滑、颤音技巧,由慢而快,描绘出清风拂弄着松柏翠竹时娇微摆摆的形象,给人以清新秀丽、欢快舒畅的感觉。乐曲的后面部分,因大指加花衬托中指奏出的主旋律及波浪起伏的连续切分音,造成热烈欢快的气氛,好似涓涓细流汇集而成滚滚飞瀑,直泻深谷,声响轰鸣,展现出祖国锦绣河山宏伟壮丽的磅礴气势和到处充满生机的兴旺景象。而与此曲紧密相关的“俞伯牙鼓琴遇知音”的典故传诵至今,受到世人的交口称赞。不知是《高山流水》之曲点缀了“知音难觅之故事”,还是“俞伯牙子期的知音情”成就了《高山流水》的美妙动人。【《高山流水》图】

俞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人,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著名琴师——成连先生为师,学习了好多年,俞伯牙成了当地有名气的琴师。但是俞伯牙追求完美,他常常感到苦恼,想在琴艺上达到更高的境界。俞伯牙的老师成连知道了他的心思后,便对他说,我已经把自己的全部技艺都教给了你,而且你学习得很好。我的老师方子春现住在东海的一个岛上,是一代宗师,他琴艺高超,在音乐的感受力、悟性方面比我更胜一筹,我带你去拜见他,跟他继续深造,你看好吗?俞伯牙闻听大喜,连声说好!

两人准备了充足的食物,乘船往东海进发。当船行至东海的蓬莱山时,成连便让伯牙在蓬莱山上等候,他自己去接老师。成连划船离开后,过了许多天都没回来,俞伯牙很伤心。他抬头望着波涛汹涌的大海,回首望岛内,山林一片寂静,只有鸟儿在啼鸣,像在唱忧伤的歌。俞伯牙不禁触景生情,由感而发,仰天长叹,即兴弹了一首曲子,曲中充满了忧伤之情。从这时起,俞伯牙的琴艺大长,之后经过自身不懈的努力,他的琴艺达到了独一无二的水平。俞伯牙精通音律,善于作曲,琴艺高超,在当时有“琴仙”之美誉。之后,俞伯牙创作了许多动人的曲目,其中《高山流水》是他最满意的作品,可是令他苦恼的是当时没有人能理解《高山流水》的意境,他一直在内心深处寻觅等待着自己的知音。【俞伯牙】

俞伯牙虽是楚国人,却在晋国做官,官至上大夫。有一年,俞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他见过楚王,办完公事,便带着小童驾小舟返回。此时,他离开楚国已经有12年了,所以想借机欣赏一下故国的风景名胜,因此便绕水道而行。

八月十五中秋节那天,俞伯牙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见风浪,便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月出云开,景色十分迷人。空中高悬一轮明月,江面波光粼粼,此情此景,俞伯牙琴兴大发,便命书童焚香摆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俞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在古人看来,弹琴时琴弦突然断裂,有可能是有人偷听亦或是某种不祥之兆。俞伯牙不由心生疑虑:在这夜深人静的荒野之地,莫不是有仇家寻仇亦或是强盗抢劫?正当俞伯牙命仆从上岸一探究竟之时,岸上有人答话说:“船上大人不必生疑,小人并非奸盗之徒,乃是樵夫。只因砍柴归晚,遇到风雨,在崖石下避雨,听见你弹琴,我就听了一会儿。”俞伯牙颇不以为然地说道:“我在朝中为官多年,尚未有人能听懂我的琴音,你一个打柴之人能听懂什么呢?”樵夫并不示弱,高声回答说:“大人出言谬矣!你弹的不是孔夫子赞叹颜回的那首歌吗?可惜第四段尚未弹完,琴弦就断了。大人若欺负山野之中没有听琴之人,那么在这更深夜静的荒崖之下就不应该有抚琴之客了。”俞伯牙听此,心中大喜,忙请此人上船畅谈。

樵夫也不客气,上了船。俞伯牙问后方知该人姓钟名徽字子期,见此人言语不凡,俞伯牙便指着手边那把属于稀世珍宝的瑶琴问道:“你既然能听琴,一定认识这把琴吧。”钟子期不慌不忙将琴的名称、来历、材质、构造、音色,以及弹奏要求和相关的传说,说得详详细细,清清楚楚,丝毫不差。听了钟子期的这番讲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但又担心他只有一些死记硬背的学问,接着又问钟子期对音乐意境的理解:“如果我把心中所想的用琴弹奏出来,你能理解我的心意吗?”钟子期说:“请弹奏一首让我猜猜吧,如果有误请莫见怪。”于是,俞伯牙又弹起琴来,当俞伯牙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钟子期便说:“这琴声气势磅礴,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钟子期又说:“这琴声娓娓道来,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之意。”俞伯牙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心意完全被钟子期猜中了,忙推琴起身说道:“这么多年没有人能听懂我的琴声,而您却能完全听懂我所弹曲子《高山流水》的心意,您就是我一直以来寻觅的知音啊!”钟子期也笑道:“这首《高山流水》,意蕴悠长,使人感觉身临其境,仿佛真的置身于高山、流水之间,感受到了高山的那种磅礴的气势,听到了流水的那种哗哗啦啦、叮叮当当的清脆、纯洁的欢笑,使人流连忘返,仿佛被净化了心灵,洗濯了心上一切的污迹,把一切的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使人完全放松。”

于是,传世名曲《高山流水》便在这两位知音的心灵契合下,传为佳话。它的引子部分先出现了8度的两个音,接着是一个16度大跨度的和弦。同太极拳之起势般平平坦坦一分为二:太极生两仪,继而生四象。沉稳的旋律和清澈的泛音,堆出层峦叠翠、幽涧滴泉的奇境。旋律在宽广音域内变换走动,移指换音与实音相互呼应,旋律如云雾缭绕时隐时现,变幻不定。弹奏鲜明突出地运用了走手音和泛音,坦坦荡荡之气浑然天成,所出之音一颗颗刚脆劲拔,质地坚实沉着,瀛细之弦却得擎石之声,游走之间音落气延,形分神连。高山之险峻苍莽,巍峨之态顿生,不由得令人心怀仰慕,间或流水清涣,虚实由此而相生相宜。之后几段为乐曲的承接部分,从二、三段起节奏便愈渐活泼,以富于歌唱性的旋律和清澈可亲的泛音,描绘山石间水流淙淙潺潺的景色。若溪涧欢蜒婉转,化冰成水、融雪为泥;山色亮爽,绒苔浓碧。其形动似风穿古松之冠,云过苍山之颠;神静似清箫越篁里,明月印秋潭。音色清瘦高拔,风骨嶙峻。情绪则清越畅快,轻松灵动,自成趣味。

两人一边喝酒一边畅谈,俞伯牙夸赞钟子期有才华,并鼓励他好好学习,将来一定大有可为。两人越谈越投机,大有一种相见恨晚之感,便在船舱结拜为兄弟。不知不觉,东方泛白,天已见亮,船工准备开船,俞伯牙将钟子期送上岸,两人恋恋不舍地挥手告别,并约好明年的八月十五日仍在此相见。

俞伯牙自从结识钟子期以后,每次弹琴都会想起他,有时连弹琴都会觉得没了情趣。在思念与盼望中,第二年中秋终于来临了。俞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不见钟子期来赴约,于是他便弹琴召唤这位知音,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俞伯牙便离船登岸,打算到集贤村去寻找钟子期。在路上向一位老人打听,才知道钟子期不幸染病,已经去世了。老人告诉俞伯牙,钟子期临终前要求埋葬在江边,说是早与朋友约好了,八月十五日在汉阳江口相会,自己要在约好的地方等待朋友到来。听了老人的叙说,俞伯牙悲痛万分,他来到钟子期坟前,整衣下拜,放声大哭。然后坐在坟前的祭台石上,心手相应,情真意切地弹起了思念朋友的琴曲。俞伯牙肝肠寸断,弹奏的曲调也悲切凄婉,可是,围观者中竟有人嬉笑。俞伯牙奇怪地问老人,是什么缘故。老人说,山野之人不懂音律,以为弹琴就是个好玩的事,所以嬉笑。俞伯牙长叹一声,割断了琴弦,将心爱的瑶琴在石阶上摔得粉碎,无限悲哀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经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一个是朝廷官人,一个是乡下樵夫,两人生活环境迥然不同,却仅仅因为一首琴曲而相知相交。后来,“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后人为了纪念两位“知音”间的友谊,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用“知音”二字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所谓“千金易得,知音难觅”也不过如此吧!四、拜师学琴

古人说到一个人很有修养才能时,总会说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而弹琴的技艺又在四大才能中位居首位。古往今来,众多文人墨客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便前往各地寻找名师学习弹琴,因此很多拜师学琴的故事传诵至今。(一)孔子学琴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当时社会被世人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而后世则尊其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孔子多才多艺,在唱歌、弹琴、作曲、诗文等方面都颇有造诣。他一生酷爱唱歌,除丧事外,随时都会唱歌,听人唱得好就跟着学,甚至在周游列国途中被困、断粮的窘境下仍弹琴唱歌不断,逝世前7天还唱了一首哀悼自己的歌。他还会作曲,代表作有琴曲《龟山操》《将归操》等。其实,他在音乐方面的很多技艺,除了自身的天分外,都是他勤奋努力学到的。他55岁的时候,便专门向鲁国的著名音乐家师襄子学习过弹琴。孔子虚心学琴的故事,成为后代的美谈和榜样。

孔子拜师襄子为师以后,便开始认真学琴。有一次,师襄子将一首曲子教给孔子练习,一晃十天过去了,师襄子还不见孔子来学新的曲子,感到有些奇怪,便去看个究竟。他踏着琴声来到孔子的窗前,只见孔子正毕恭毕敬地弹着那首曲子,弹完一遍又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师襄子轻轻走进屋里,对孔子说:“你已经练了整整十天,这首曲子也会弹了,可以再学一首新的曲子了。”孔子连忙站起来,诚恳地说:“我只学会了曲谱,还没有真正掌握弹奏的技巧呢!”说完,又席地而坐,继续弹奏起来。

又过了十天,师襄子又到孔子家,只见孔子席地而坐,正埋头练琴。师襄子说:“你已掌握了它的韵律,可以另学新曲了。”可孔子却说:“我还没有体会到这首作品的真正内容呢。”说完,他依然埋头苦练。这样又过了几天,师襄子还没走进孔子书房,只听到一阵阵悠扬的琴声,时而急速如千军万马,时而缓缓如流水潺潺,时而低回委婉似窃窃私语,时而高亢挺拔似巍峨高山……师襄子箭步进入书房对孔子说:“好呀好呀!你不但技法熟练,韵律优美,而且完全弹出了它的思想感情,可以弹别的曲子了。”孔子仍然摇着头,深思地回答:“我不能算真会,我还不知道作曲者是什么样的人呢。”

他继续弹着想着,十遍、二十遍……又过了好几天,师襄子发现孔子神情庄重,四体通泰,好似变了个人似的。这次不待师襄子发问,孔子兴奋地抬起头,眼睛闪烁着喜悦的光芒,对师襄子说:“从乐曲中我感觉到他了,黑黑的面孔,高高的身材,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看得很远,威武庄严,很有王者的气度,莫非这就是周文王所作的曲子?”师襄子一听,对孔子的好学深思和领悟能力十分敬佩,赶紧起身下拜,说:“你说得对极了!我的老师曾说过,这首曲子名字就叫《文王操》啊!”【孔子】

孔子学琴,锲而不舍,学习一首琴曲,不单会弹,还要深入到更深的层次里。纵然师襄子说可以了,要教孔子别的曲目,但对孔子而言,还不算真正学会,他还要进一步了解到它的意趣,再去领会作曲者的形象。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有志于学习的人,会用心投入,不会轻易带过或是半途而废,更不会停留在表面而不做深入研究。(二)师文学琴

春秋时代,郑国有一位名叫师文的人离家找鲁国的师襄子学习弹琴。师襄子很有耐心,也很负责任,手把手地教师文调弦定音,可是师文的手指十分僵硬,学了三年,竟弹不成一个乐章。师襄子无法可想,只好对师文说:“你太缺乏悟性,恐怕很难学会弹琴,你可以回家了。”

师文放下琴后,叹了口气说:“老师,我之所以弹出的音不成曲调,不是因手笨,而是因为内心没有领会音乐的内涵,手指就不能随心地去弹琴。然而,我所关注的并非只是调弦,我所向往的也不仅仅是音调,我真正的追求是想用琴声来渲泄我内心复杂而难以表达的情感啊。在我尚不能准确地把握情感,并且用琴声与之相呼应的时候,我暂时还不敢放手去拨弄琴弦,要是我了解其中的内涵以后,就会得心应手了。因此,请老师再给我一些时日,看是否能有长进!”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师文很高兴地来见老师师襄子,说道:“我已经领会曲子的内涵,请让我试弹一曲吧。”说完,只见他双手随心地弹奏起来。他首先奏响了属于金音的商弦,使之发出代表八月的南吕乐律,只觉琴声挟着凉爽的秋风拂面,似乎草木都要成熟结果了。面对这金黄收获的秋色,他又拨动了属于木音的角弦,使之发出代表二月的夹钟乐律,随之又好像有温暖的春风在耳畔回荡,顿时引来花红柳绿,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接着,师文奏响了属于水音的羽弦,使之发出代表十一月的黄钟乐律,不一会儿,竟使人感到霜雪交加,江河封冻,一派肃杀景象如在眼前。再往下,他叩响了属于火音的征弦,使之发出代表五月的蕤宾乐律,又使人仿佛见到了骄阳似火,坚冰消释。在乐曲将终之际,师文又奏响了五音之首的宫弦,使之与商、角、征、羽四弦产生和鸣,顿时在四周便有南风轻拂,祥云缭绕,恰似甘露从天而降,清泉于地喷涌。

这时,师襄子已经听得如痴如醉,忍不住双手抚胸,兴奋异常,当面称赞师文说:“你的琴真是演奏得太美妙了!即使是晋国的师旷弹奏的清角之曲,齐国的邹衍吹奏的律管之音,也无法与你这令人着迷的琴声相媲美呀!如果他们听到你的琴声,也要抱着琴跟在你后面做学生了!”

师文学琴的故事说明:学习任何技艺,都不能停留在表面而不做深入研究,而要像师文那样花气力,下苦功,深究其理,矢志不渝,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到得心应手的自由境界,从而取得常人难及的业绩。(三)温如春学琴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富家公子名唤温如春,幼时即好琴艺。童年时学了几首曲子,长大后,在当地也算小有名气。

一次,他到山西去旅游,路过一座看似已经没有什么香火的小寺庙。他走进庙门,放下行囊,想歇会再走。这时,他突然看到一个闭目打坐的道人,道人旁有一布袋,袋口些微露出一点古琴的角儿,温如春大奇:“这老道也会弹琴?”就上前大大咧咧地发问:“请问道长可会弹琴?”“贫道对琴艺略知一二,正想拜师学艺呢。”道人微睁双目,语气十分谦恭。温如春虚荣心见长,想在道士面前露上一手,便毫不客气地说:“能让我看看你的琴吗,道长?”

道士点点头,把琴从布袋之中拿出来。温如春不禁心里一惊,真是一把好琴啊。温如春一边欣赏,一边忍不住拨弄了一下琴弦。那琴的声音真好听,就像山间潺潺流过的溪水一样。“我能用这琴弹上一曲吗,道长?”温如春又问。“请便,年轻人。”道长答道。【古琴】

温如春立即盘腿席地而弹,先是随随便便地弹弄了一首,本想听到道士的赞美,可道士一言不发。于是,温如春便又使出生平所学弹了一首,道人仍微微一笑,不着一语。温如春觉得自己受到了冷遇,有些恼火地说:“我都弹了两首曲子了,你怎么不吭声,是我弹得不好吗?还是你根本就听不懂啊?”“还可以吧,但不是我想拜的师傅。”道士平静地答道。这下,温如春可就沉不住气了:“你既然这样说,那不如你弹一首曲子,让我见识一下吧。”

道人并不答腔,只拿过琴来,轻抚几下,开始弹奏。他弹奏的声音太美妙动人了,时而如流水淙淙,时而如晚风轻拂,时而又如鸟儿啼叫。温如春听得如痴如醉,一曲终了许久,温如春方如梦初醒,佩服得五体投地。他立即向道人行起了大礼,说道:“弟子有眼无珠,原来像您这样真正的高人是不会轻易外露的,请您收下我这不成器的人作为徒弟吧。”说完,温如春长跪不起,道士缓缓地说道:“抚琴之人切勿心急气躁,真正的才艺成长于道德,既然你我有缘,我便收你为弟子。”之后,经过几年的勤奋学习,温如春终于从道长那里学到了弹琴的技艺,成为当时颇具盛名的琴师。“真人不露相”便是出自于温如春学琴的典故,指真正的得道高人一般不会将真实面貌展露于世人面前,也借喻高人不在人前露脸或暴露身份。五、亡国之音

从古到今,在“声音之道”方面,有许多与家国兴亡息息相关的故事。古人曾对音乐的教化功能概括道:“声音之道,与正(同政)通矣。”“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致乐以治心。”讲到亡国之音,有这样一个离奇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次,晋国为新建成的皇宫举行落成典礼,晋平公为了显示国威,邀请卫灵公前往参观。卫灵公再三考虑,为了和邻国搞好关系,决定前去晋国祝贺。于是,卫灵公带着一队随从出发了。

有一天,他们经过濮水,因为天色已晚,便住下来休息。当时正是夏天,天气闷热,卫灵公久久不能入睡,便起身而立,欣赏起夜色来。这时,忽然听到水声之中夹杂着阵阵轻柔的琴声,卫灵公从来没有听到过如此美妙的音乐,顿时睡意全无,屏神静听。他的仆人进门来服侍,看到他站在窗边一动不动,便问:“大王,您在做什么呢?”卫灵公答道:“你听,这是多么美妙的琴声啊!”仆人却说:“大王,我什么也听不到啊。”卫灵公有些扫兴地说:“你们不懂音乐,所以才听不到,快去把师涓找来。”

师涓是卫国著名的乐师,因为卫灵公喜好音乐,所以对音乐人才颇为宠爱,每次远行总会带着师涓等名乐师一同前往。此时,师涓正在熟睡,听到卫灵公的命令,连忙起身,来到灵公房内。正巧这时琴声未断,卫灵公问:“这是什么曲子,这样美妙动听?”师涓很遗憾地表示未曾听过,也并不知晓。卫灵公让师涓把听到的琴曲记录下来,以便以后欣赏。可是,这时东方已泛白,琴声不知为什么戛然而止。卫灵公很是遗憾,师涓宽慰道:“如果能让我从头到尾听一遍,我便能谱出一模一样的曲子来。大王若是不着急,我们在此多住一日,今晚再听听有没有这种美妙琴声,如何?”卫灵公对这琴声实在太着迷了,想都没想便答应了师涓。晚饭后,灵公命仆从调好琴弦,备好纸笔,与师涓一起耐心地等待琴声的响起。半夜时分,江面上真的又一次传来了昨夜的琴声,师涓一边静静地听着,一边将琴音谱成曲调,记录了下来。一曲奏完,他已经把全首曲子都记录了下来。灵公命师涓按照曲谱弹奏一遍,果真与听到的琴音一模一样。灵公大悦,对师涓的技艺拍手称赞。

卫灵公来到晋国,晋平公在新建的宫殿设宴款待卫灵公。酒酣之时,晋平公对卫灵公说:“听说你们卫国有位名叫师涓的乐师,琴技十分了得,今日可否一见?”灵公谦虚地说:“这次我已经带了师涓一起前来,不过他与贵国的乐师师旷相比,相差太远啦。”晋平公说:“师旷已经上了年岁了,还是请师涓前来弹奏一曲,为大家助兴吧。”卫灵公突然想起在路上的奇遇,说道:“在来的路上,我偶然听到了一曲十分美妙的琴音,请让师涓弹奏一下,大家听一听。”晋平公欣然应允。

师涓摆好琴,挥手弹奏起来。此时,晋国著名的乐师师旷也在席间,专心听着师涓演奏。这首曲子实在是妙不可言,在座的听者不知不觉间都沉浸其中,不能自拔。曲子刚刚弹到一半,乐师师旷突然抓住师涓的手,让他停下来,说:“这是亡国之音,不要再弹了!”众人大惊,师涓吓得满头大汗,脸色惨白。晋平公有些扫兴地问道:“这样好听的曲子,怎么会是亡国之音呢?”师旷忙解释道:“这是昔日商纣王命令乐师师延所作的靡靡之乐。当年,商纣王残暴腐败,人民纷纷逃亡,甚至造反。为了消磨人民的意志,巩固商朝的统治,纣王便命师延作了这首曲子,来消弭人民的心智。后来,纣王自己也沉溺其中,以致亡国。武王伐讨时,商朝灭亡,师延怕人民惩罚他,便抱着乐器投入濮水而死。”卫灵公大惊,说道:“我们正是在濮水之上听到这首曲子的。幸亏师旷您见多识广,能分辨出这就是那首亡国之音,否则我长期沉溺其中,后果将不堪设想啊!”宴会上的人都称赞师旷的博学多才,认为他才算得上真正的乐师。【师旷弹琴遗址】

宴会结束后,卫灵公在晋国小住了几日,便匆匆回国处理政务。卫灵公归国之后,便令师涓将那首曲谱撕毁,再也不听那靡靡之乐,又命人今后不许在卫国弹奏。卫灵公吸取商纣王亡国的惨痛教训,亲临政务,发奋勤勉,很快把一个不足5000人口的卫国治理得井井有条,经济兴旺,在当时被誉为“天下之中”。然而,晋平公却对师旷的话不以为然,说:“这是前朝的音乐,寡人喜好音乐,弹奏什么没关系。”遂令晋国乐师为他继续弹奏。师旷忠心觐见晋平公说:“这是亡国之音,大王堂堂一国之君,怎能听这等靡靡之音呢?好的音乐可以陶冶人的心灵,愉悦人的身心;可是亡国之音则会消磨我们的斗志,毒害我们的心灵。”晋平公大为不悦,说道:“这么好的音乐没人听,实在太可惜了。你回家安心养老吧,寡人自己的事,我自有分寸,你勿需多言啦。”之后,晋平公日渐迷醉于这类乐曲中,不听别人劝谏,终至身染重病,卧床不起,晋国也跟着逐渐衰落。【位于山东新泰市的师旷墓】

这个小故事的某些情节固然有些荒唐,但琢磨一下师旷辨乐的道理和晋平公、卫灵公对待乐曲的不同态度,对我们不无启发。卫灵公尽管最先接触到那种“靡靡之乐”,并派人用心记录下来,但当师旷指点之后,随即身先远之,可谓“乐得其道”。然而,晋平公却沉迷其中,最终害人害己。原来,音乐作为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仍然有高雅与低级、健康与不健康的区别。那些使人萎靡失志、丧节逞欲的乐曲,我们怎能提倡呢?六、吴市吹箫“一箫一剑走江湖,千古情仇酒一壶,以天为盖地为庐。”相信看过《还珠格格》的人,都会对萧大侠的这首诗记忆犹新。萧剑拿起剑来,便潇洒不羁;而吹起箫来,则柔情万种。古时,文人剑客不仅用箫这种乐器抒发情怀、陶冶性情,在迫不得已之时,还会用它维持生计,吹箫卖唱。“吴市吹箫”这个成语,讲的就是伍子胥在落难时吹箫乞食的故事。

伍子胥又叫伍员,是春秋时期楚国大臣伍奢的儿子,他有个哥哥,名叫伍尚。伍子胥是楚国的一员大将,很有才干,又善于吹排箫。

楚平王时,伍奢是太子建的老师,他为人忠厚老实,品格高尚。太子的另一位老师叫费无忌,是个奸诈阴险的小人。费无忌见伍奢跟太子交好,心里很是记恨,便挑拨平王和太子的关系,向平王进言道:“伍奢正在鼓动太子谋反,大王您的处境十分危险。”楚平王听信了奸臣的谗言,一面派人拘押了伍奢,一面派人逮捕太子建。太子建迫不得已,逃到宋国。楚平王怕伍氏子孙报仇,便下令斩草除根,逮捕了伍奢的两个儿子。伍尚来不及逃跑,被人捉住,与父亲一同被平王处死。而伍子胥则闻讯逃亡,来到宋国,并准备以后为父兄报仇。

伍子胥在宋国找到了太子建,但是好景不长,宋国发生内乱,两人只好一起逃到郑国。郑国官府发现了他们,因为太子建与晋国关系密切,郑国怕他对自己不利,便杀了太子建。伍子胥又迫不得已离开郑国,继续逃跑,来到昭关。这时,楚平王已下令画出他的头像,悬赏捉拿伍子胥。因昭关把守严密,无法通过,伍子胥露宿山林,心急火燎,如热锅上的蚂蚁,一夜之间把头发、眉毛、胡子全急白了,却也因此得以混出昭关。

伍子胥过了昭关,来到长江边,见一老渔翁划着一只小船逆水而来。伍子胥想请他帮忙渡过江去,又不敢呼喊。他灵机一动,就掏出排箫来吹。乐曲是一首情意恳切的楚歌,意思是:我要过江,摆渡人呀,请行行好,将我渡过去吧!箫声呜呜咽咽地传进了老渔夫的耳朵。老渔夫听懂了伍子胥的意思,正准备靠岸渡江,却发现上游岸边有人窥视,于是机灵而轻声地唱着渔歌:“日头照,江水碧,渔网眼多看透底。老夫捕鱼江中转,日落将去芦之漪。”暗示伍子胥等待时机。【昭关】

伍子胥从老渔夫的渔歌里,得知江岸有人,白天渡江不方便,知道老渔夫将在天黑时到芦苇丛的江边渡江。于是,伍子胥赶快到芦苇丛中躲起来,等到日近黄昏,来到芦苇丛尾端的江边,只见老渔夫划船而来,口里仍唱着渔歌:“鱼满仓,日已夕,收网回家笑微微。再不渡江待何时,芦中人呀在哪里?”老渔夫唱完,船刚好靠岸。伍子胥登上渔船,老渔夫迅速地将他渡到江东。老渔夫说:“大人,你就是楚平王悬赏捉拿的伍子胥将军吧?听说楚王无道,杀了你的父兄,又想杀害你,大家都替你担心啊!现在我帮你渡过了江,这里已是吴国地界,你就放心吧!”伍子胥万分感激,取下价值百金的七星宝剑,要送给老渔夫,以报答救命之恩。老渔夫怎么也不肯收,只说:“我用不着,你留着为父兄报仇吧!”伍子胥又问恩人姓名,老渔夫说:“无名小卒,不劳将军挂心。能帮到将军便是我荣幸了,您还是赶快逃命去吧!”伍子胥再三拜谢后,辞别了老渔夫。

伍子胥一路上担惊受怕,又冷又饿,还没到吴国便病倒了。虽然他有病在身,行动不便,但是一想到父兄的血海深仇,他硬是爬到了吴国国都。他想,凭他的聪明才智一定可以在吴国遇到伯乐,那时报仇便指日可待了。在吴国,伍子胥无亲无友,而且身无分文,只能靠吹箫卖唱乞食为生。【吴市吹箫扇面】

伍子胥天天披头散发,身上穿着破衣裳,手里拿着排箫前去要饭。在街上他一会儿吹箫,一会儿唱歌:“呜呜呜,呜呜呜!天大的冤屈没处诉。楚、宋、郑国一路跑,孤苦伶仃谁帮助?父兄深仇若不报,枉为人间大丈夫。呜呜呜,呜呜呜!天大的冤屈没处诉。昭关好似罗网罩,须眉变白日夜哭。杀兄大仇若不报,枉为人间大丈夫。呜呜呜,呜呜呜!天大的冤屈没处诉。老渔夫呀恩德高,渡江救出亡命徒。父兄深仇若不报,枉为人间大丈夫……”皇天不负有心人,伍子胥终于被朝廷的官员发现了,并把他引荐给了吴王僚。吴王听说伍子胥是楚国大臣的后代,又有雄才伟略,就请他当了大夫。

之后,伍子胥辅佐吴王建造城郭,加强守备,制定法制,奖励农商,充实仓廪,选贤任能,举荐深通兵法的齐人孙武为将,选练兵士整军经武,使吴国成为东南一带的强国。然而,伍子胥一直没有忘记父兄的血海深仇,提出“疲楚误楚”的战略方针。经过数年的努力,吴国终于在柏举战役中以少胜多打败了楚国,并攻进了楚国的首都。

为解心头之恨,伍子胥请求吴王允许自己掘楚平王之墓并鞭尸,吴王应允。于是,伍子胥手拿九节铜鞭,打得楚平王的尸体肉烂骨折。伍子胥还是觉得不够解气,于是便左脚踩着平王的腹部,右手挖了平王的眼睛,大骂道:“你真是个无道昏君啊,你不辨忠良,听信谗言,害死我父兄,你枉有眼珠啊!”之后,又割了平王的舌头,将他的衣服棺木一并销毁,就连他的尸骨也弃之荒野。就这样,伍子胥最终为自己的父兄报了血海深仇。

古语云:“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说的就是伍子胥这种身处险境,忍辱负重,却时时不忘自己血海深仇的义士吧。另外,“吹箫”这门在平日里附庸风雅的技艺,竟能在人处于绝境的非常之时,帮人果腹,解决燃眉之急,看来“艺多不压身”这句老话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七、管仲作歌

美妙的歌声能沁人心脾,在人心中形成无形的力量,使人精神振奋,奋发向前。一代名相管仲曾多次利用音乐的此等妙用,他曾作《黄鹄之歌》帮助自己脱离险境,又作《上山歌》和《下山歌》成功地鼓舞了军队的士气。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这两个妙趣横生的小故事吧。(一)《黄鹄之歌》脱险

春秋时,齐襄王有两个兄弟,一个是公子小白,另一个是公子纠。公子小白的师傅是鲍叔牙,而公子纠的老师则是管仲。齐襄王生性荒淫残暴,齐国上下人人自危。因为公子小白的母亲是莒国人,所以鲍叔牙带着公子小白逃到了莒国;而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所以管仲带着公子纠逃到了鲁国。

公元前686年(襄公十二年),公孙无知杀死了齐襄公,自立为君。次年,雍林人杀死了公孙无知,一时间齐国无君,一片混乱。通过眼线,公子纠和小白都得知了此情况,鲍叔牙和管仲纷纷建议自己的主子尽快回到齐国争夺王位。于是,两队人马你追我赶,连夜往回赶。

管仲献上一策,他领军去阻挡小白回国,这样就可以保证公子纠的地位。公子小白和鲍叔牙在回国的路上,遇到管仲带兵拦阻。管仲和鲍叔牙两人虽然是莫逆之交,但是战场相见,必须各为其主,互不相让。然而,管仲毕竟技高一筹,一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看到小白倒下以后,管仲满意地离去了。谁知道那箭射到了小白的带钩上,但是小白顾忌管仲的射术,便诈死迷惑管仲,躲过此劫。之后,公子小白躲在车里,日夜兼程赶回齐国。回国后,又得到齐国贵族国、高两氏支持,成为国君,是为齐桓公。得知管仲已经射死公子小白这一消息后,公子纠便不再着急,缓缓回国。结果他们在回国的路上,得到了小白已经回国即位的消息,只好又返回鲁国。

齐桓公随即发兵出击鲁国,在干时(今桓台)与鲁军大战,鲁军败走。齐桓公要杀管仲,鲍叔牙劝说:“臣幸运地跟从了君上,君上现在成为了国君。如果君上只想治理齐国,那么有叔牙和高傒就够了。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业,那么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能强盛,不可以失去他。”齐桓公听从他的建议,筹谋将管仲弄到齐国,共商大计。

管仲辅佐公子纠在鲁国生活多年,鲁国上下对他的才能多有了解,因此,如何把管仲活着接回齐国,就成了鲍叔牙不得不慎重考虑的问题。在使者公孙隰朋出发去鲁之前,鲍叔牙向他面授了机宜,并给鲁庄公带去了一封信,大意是:公子纠是齐君的兄弟,齐君不忍杀他,希望鲁国以国家关系为重,杀掉公子纠。公子纠的老师召忽、管仲是仇人,请鲁国把他们交给使者带回齐国处置。如不从命,将要出兵讨伐鲁国。

果不出鲍叔牙所料,齐国欲要回管仲的事情引起了鲁国君臣的注意。他们在权衡利弊之后派兵袭杀了公子纠,但却不愿放走管仲。大臣施伯向庄公建议说,管仲是天下奇才,如果让他活着回齐国,将来一定是我们鲁国的大患。我们应与齐使商量一下,公子纠已死,不再会对桓公的地位构成威胁,是否可以把管仲留下,我们以上宾待之。若齐使不同意,就把管仲杀掉,让他们把尸首拉回去,决不可放虎归山。

公孙隰朋知道这个情况后十分着急,他立即施行鲍叔牙面授的处置方案,紧急求见鲁庄公。他说:“齐国之所以要把管仲带回处置,是因为他差一点儿射死国君,国君对他恨之入骨。我临行前国君一再吩咐,一定将管仲活着带回,他要亲手杀了他。如果带回的是尸首,那就和没有带回一样了。”庄公一听,所言在理,加上此前鲁国刚被齐国打败,有点畏惧,就没采纳施伯的建议,按照公孙隰朋的要求,将公子纠的头装在盒子里,用皮绳捆住管仲的手,又用胶将其眼睛封闭,锁入囚车,交齐国使团押回。

管仲刚被押解出了鲁国,就意识到,这定是鲍叔牙在想办法救他,可他此时并未因自己脱险而高兴,相反内心却十分焦急。他知道,施伯是个有头脑的人,鲁庄公在他的劝说下很快就会反悔,一旦追兵赶上,自己仍不免一死。因此,他需要尽快离开鲁境。可是拉囚车的役人却打不起精神,行动缓慢,他催促快一些走,役人却不耐烦。情急之下,管仲提议说:“各位辛苦了,我为你们唱歌,你们应和我,怎么样?”说完,他便即景生情引吭高歌:“黄鹄啊,黄鹄啊,关在笼中不飞不叫,天高地广不得自由,引颈长号泪如雨飘。黄鹄啊,黄鹄啊,凌空展翅的天骄,一朝破笼冲云霄,劝君助力不会徒劳!”役夫们果然不知不觉中随着管仲的歌声加快了脚步,之后又情不自禁应和着管仲,唱起来:“等待时机啊,嘿呦嘿呦。凌空高翔啊,嘿呦嘿呦。九天遨游啊,嘿呦嘿呦。猎人忧伤啊,嘿呦嘿呦……”【管仲】【管鲍之交】

这歌声短促有力,整齐一致。歌声越快,役夫们的脚步跟着越快。在歌声的鼓舞下,役夫们精神振奋,步调一致。两天的路,一天就走完了,他们很快便来到了齐国的境内。不出所料,鲁庄公第二天便反悔了,但是待鲁庄公明白过来,派兵追赶的时候,管仲已经安全进入齐国境内。管仲不仅用歌声使自己逃过了一劫,而且他用歌振奋役人的经验,后来又被他运用到军事行动中。(二)《上山歌》《下山歌》鼓士气

有一次,管仲辅佐齐桓公征讨北边的支国,齐桓公的军队伐山戎,大破令支,令支国君投往孤竹国。齐桓公决定宜将剩勇追穷寇,欲一战定50年平安,结果碰见了一座高山,坡陡路险,要推着战车翻越过去十分困难。少数将领提出丢弃战车,齐桓公一时无计可施,十分着急。

身边的管仲心生一计:他一边令军士凿山开道,以便进车;一边作《上山歌》和《下山歌》各一首,教士兵传唱。等到出发时,他指挥军队一边唱歌,一边推车翻山。上山时唱《上山歌》道:“山峰高啊山路险,树木多啊山石顽。薄薄的云雾轻轻飞,红红的太阳暖又暖。我们像风伯架车,我们像神童挥鞭。攀斜坡啊爬险路,像飞鸟展翅上山巅。”下山时唱《下山歌》:“上山难啊下山易,车轮转啊马蹄飞。人欢马叫心高兴,越过高山到平地。保卫边疆除外患,建立功勋驱顽敌。”就这样,军士们你唱我和,情绪热烈,很快就翻过了大山。

齐桓公非常惊奇地问管仲道:“人力可以通过唱歌来取得,是什么道理?”管仲回答道:“一般人的身体劳累,他的精神也会跟着疲惫;而让他的精神振奋,他便会忘了肉体的疲劳。我通过音乐振奋人心,就是这个道理啊!”齐桓公听后大为赞赏。

齐桓公的知人善任、宽宏大度,使他得到了管仲这位旷世奇才。管仲也没有辜负齐桓公对自己的信任和宽容,之后,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能,成就了齐桓公“必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他扶助齐桓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开创了春秋五霸一统天下的政治局面,为中国的历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