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奖精品赏析(三)(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9 01:16:22

点击下载

作者:刘保全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新闻奖精品赏析(三)

中国新闻奖精品赏析(三)试读:

前言

《中国新闻奖精品赏析》(三)一书,收入了23—27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共40篇,“赏析”文章共50篇,写作概要及相关文章共14篇,总计104篇。目的在于借以丰富我们的新闻写作基础理论知识,帮助记者(通讯员)、编辑及广大新闻写作爱好者提高新闻采写技能,以便采写出更多的新闻精品来奉献给受众,从而增强新闻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本书将获奖作品及“赏析”文章按体裁分为

消息“赏析”

、通讯“赏析”、评论“赏析”、综合“赏析”共四大部分:消息部分共30篇;通讯部分共24篇;评论部分共26篇;综合部分共10篇;附录部分与采访写作、新闻工作者修养有关的文章共5篇。按其发表时间由远及近,先原文,后“赏析”文章进行排列。

书中的“赏析”文章,是每届中国新闻奖评出后即时撰写成的,曾先后在全国十多家新闻传播核心期刊上发表过,并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现应读者的要求结集成册出版。由于书中的原文是从“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挑选出来的,加之“赏析”文章是联系当时新闻传播的实际需要和新闻采写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对应获奖作品的特点进行“赏析”所写,故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针对性、指导性、权威性及示范、可学、管用的作用。阅读本书,读者除可以看到40篇新闻精品外,还可以从50篇“赏析”文章中领略到这些新闻精品成功的“诀窍”,如怎样认识新闻精品;如何通过创新思维方式,成就新闻精品;怎样抓特点写出新闻精品;如何通过团队和合作产生新闻精品;怎样以“短、实、新”的适时解读写出新闻精品;如何巧选角度写出新篇章;怎样通过艺术感染力成就新闻精品;高端、独家、权威的新闻佳作是如何产生的,等等。因此,本书是培训记者(通讯员)、编辑的辅助教材,是从事新闻教学与科研人员的重要参考书,也是新闻院校学生和广大新闻写作爱好者的良师益友,愿大家喜欢它。

这些获奖作品及“赏析”文章,由于曾先后在《新闻与写作》《新闻爱好者》《当代传播》等新闻传播核心期刊上发表过,因此,本书的集成,也包含有这些刊物编辑的辛勤劳动。在这里,我要特向他们及刊物的出版者、原文的作者,致以衷心的谢意。由于本书是编著者5年陆续写出的“赏析”文章集成的,书中诸文的体裁有异,题材不同,写作时间有先有后,撰写时为了说明问题和讲清道理,有的论点、看法、个别事例及引文难免有相似之处。为了保持稿件因岁月留下的时代印记,现在结集出版时,不再进行修改,请读者见谅,并提出宝贵意见及赐教。编著者2017年冬于北京高校望京花园住处消息“赏析”

一、动态消息写作概要

动态消息是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进行的迅速及时的报道,是最常用的消息品种之一。会议消息、预告消息一般都被看作是动态消息。动态消息可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对新近发生的单独事件所进行的全过程的报道,也称“完成式报道”,西方新闻界称之为“纯新闻”;另一类是对处于变动中的具有一定连续性的事件的报道,也称“进行式报道”或“连续报道”;再一类是对即将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即“预告性新闻”。

动态消息以变动着的事物为报道对象,具有事物的发生和发展变化进程的动态。它最鲜明、最集中地体现了新闻的特征与优势,写作起来更强调时效性。新闻报道要及时迅速,但动态消息在报道时间上应该是“尖兵”,无论在采访、写作、传播还是编辑、印发上,都应争分夺秒,使读者看到的动态消息大部分是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情,消息导语中出现的时间绝大多数不是上月、上周,而应是昨日乃至今天。

动态消息的篇幅应短小、精悍,简明扼要,一般三五百字,而要做到这一点,最好主题集中,一事一报。新闻最忌“大而全”和“包罗万象”,动态新闻更是如此。它要求抓住一件事、一个侧面来写。通过描写,抓住事物一两个有代表性的特征,把复杂、抽象的事物简单明了、生动形象地表述出来。报一件事也不求面面俱到,而要选择其新闻价值最高的部分;必要的背景和议论要有,但要言简意赅,切忌冗长,应具备新闻的“五要素”。

动态消息要精选材料,巧择角度。有些同志认为,动态消息篇幅短小,几百个字还不是手到擒来。这是误解。其实,消息的篇幅从长到短,材料从杂至精,不是简化,而是净化,不是单纯求量少,而是求质精。

动态消息的导语要开门见山,切忌套话。导语开头就要接触事实,这是使动态消息简洁明快的一个关键。直叙其事,舍弃细节。一般说来,动态消息不要细节,也极少抒情、议论,只需提供“干货”便可。不需波澜起伏,枝节横生,一般采用一竿子捅到底的结构。

采写动态消息,要求记者善于抓动态,不仅能够从重大事件及活动中抓,而且能透过一些小事发现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还要善于从各种会议上获得新闻;记者应掌握连续报道的手法,从多侧面、多角度报道新闻事件及新闻人物的变化、发展,要搞连续报道,要有“下回分解”。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披露

7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出行不封路

本报讯(记者瞿凌云)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6位政治局常委和书记处同志,从中南海出发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沿途不封路,而是跟着社会车辆过来的。4日,在我市市委会议中心的全市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十八大报告起草组成员、中央宣讲团成员、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在作辅导报告时,披露了这一细节。

巧的是,就在4日当天,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出行不封路不清场,是其中重要一项。昨日,经媒体发布,这“八项规定”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

欧阳淞讲述,11月29日,习近平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一起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作为这一展览主办单位的负责人之一,他当天上午在展览现场静候参观团队到来。

等待中,欧阳淞等接到中央办公厅电话,称习总书记已从中南海出发。从中南海到国家博物馆,欧阳淞说按感觉,车队大约只要5分钟就到了,可当天10分钟过去了,也没看到车队到达。

后来问了原因,原来一路上,习近平等一行的车队是随着社会车辆一起走的,沿途没有清道。

欧阳淞介绍,通常情况下,在北京行车如果清道封路,一般要留两股道,其中一股道让车队走,另一股道站着维持秩序的警察,“一旦清道封路,交通会变得较拥挤”。“这虽是一次具体安排,一个小细节,但反映了新一届党中央集体良好的亲民作风”,欧阳淞4日评价说。事实上,十八大闭幕以来中国政坛呈现的不少新气象,已持续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赏析从辅导报告中听出的一篇新闻精品

在第2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长江日报》2012年12月6日的消息《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披露7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出行不封路》一文荣获消息一等奖。这篇作品获此殊荣,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是新闻嗅觉灵敏,发现能力非凡。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西方称之为“新闻鼻”“新闻眼”。一件具有新闻价值的客观事实,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能力、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反应能力、对新闻线索的识别能力,以及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能力的综合表现,其核心就是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一个新闻敏感性很强的记者,能够敏锐地从错综复杂的客观事物中,及时而准确地发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写出引人注目的新闻。而新闻敏感性较差的记者,面对“矿山”却失之交臂,空手而归。由此看来,提高新闻敏感性是发掘新闻的关键。新闻敏感看似偶然得之,其实是记者在具体工作中长期积累、处处留心的结果,它不会与生俱来,而只能在不断的新闻实践中培养练就。这篇消息成功的关键或基础,首先是记者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和非凡的发现能力。因为当时参加听“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辅导报告的还有多家新闻媒体的记者,甚至在京的新闻媒体中,会有一些人早就知道或听说过“7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出行不封路”之事,为什么没有人写此新闻呢?在京发生的一条新闻价值很高的时政新闻,竟然被京外的《长江日报》记者抢发,其记者的新闻敏感和发现力在此就一见高下。

怎样培养和提高新闻嗅觉和发现能力呢?麦尔文·曼切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指出:“记者必须学会用孩童般的眼睛观察世界,他把每件事情都看作是新鲜的、各具特点的;同时,他必须用聪明长者的眼光洞察世界,能够区分出有意义的东西和无意义的东西。”这说明记者对自己认为已经“熟悉的人和事”,采用“孩童的眼光”,用纯真的异乎寻常的好奇心、新闻欲,对生活中的一切新闻信息都保持着一股激情,从“熟视无睹”中发现独特的新闻素材;同时运用聪明长者的眼光,分析新闻素材的优劣,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升华,从而采写出具有独到见解的报道,使新闻具有深刻性。诺贝尔奖获得者、匈牙利生理学家森特·乔尔吉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他说:“发现就在于看到所有人都看到的事情,但却想到其他人没有想到的东西。”这就是说,观察不仅仅只是看,还要和思考紧密联系起来。科学发现与新闻写作是同一道理。著名作家兼记者刘震云2013年9月6日上午在北大新学期开学典礼上告诫自己的师弟师妹们说:“在北大,要锻炼自己的眼睛宽度,还要锻炼眼睛的深度,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这是刘震云多年来从事写作的经验之谈。他的这番话和这篇消息的成功原因之一,应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是找出最新由头,强化新闻时效性。新闻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新”,即从时间上说,是新近刚刚发生的事,否则,新闻就变成了“旧闻”,失去了报道的意义。因此,时效性历来是对新闻的一个基本要求,对于重大事件的报道来说,更是如此。

那么,如何才能增强新闻时效性,或者说对于一些已经失去最佳报道时机的新闻来说,应该采用什么手法才能弥补新闻时效性方面的不足呢?大量的新闻实践表明,办法之一是从最近的变化中找出新闻由头,引出报道。这篇消息在找出最新由头,强化新闻时效性上无疑是很成功的。

从消息中可以看出,新闻中的主要事实发生在2012年11月29日,记者获知此事的时间是12月4日,事情已经过了5天,作者将新闻由头从4日听辅导报告引出,由近及远,再追述到11月29日,这样便有力地强化了新闻时效性,使消息中的事实由旧变新,不失新鲜感,而且是在众多媒体中独家首发,这完全符合作为新闻精品应具备的重要条件之一。

三是揭示深层意义,扩大舆论影响。一则新闻事件,往往蕴含着两个层面的信息:一是直接的、浅层次的,即对新闻事件的直接记录;二是间接的、深层次的,即事件的本质及影响。对于重大新闻事件来说,仅仅挖掘第一个层面的信息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认识事件的深层次内涵并加以揭示,扩大舆论影向。

这篇消息为了揭示新闻主题的深层意义,扩大舆论影响,在结尾处写道:“‘一旦清道封路,交通会变得较拥挤’。‘这虽是一次具体安排,一个小细节,但反映了新一届党中央集体良好的亲民作风’,欧阳淞4日评价说。事实上,十八大闭幕以来中国政坛呈现的不少新气象,已持续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文中两句直接引语点出的“亲民作风”及作者点出的“政坛呈现的不少新气象,已持续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等,都使新闻的主题得到升华,新闻的价值得以提升,影响力大大增强。正如“中国新闻奖”参评推荐材料介绍的:主题重大,凝聚正能量。报道刊发后反响热烈,中央政治新气象广受赞誉。人民网、新浪网、腾讯网、凤凰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等各大网站在首页重要位置转载。至当日下午4时,近9万网民参与新闻讨论,百度搜索网页达9.05万条,民众普遍赞赏“清风扑面”。次日,新加坡《联合早报》、香港《文汇报》等纸媒也纷纷参与转载和评论。人民网发表评论《“不封路”才能顺通“群众路”》,新华社播发分析文章《“不封路”释放何种改革信号》。报道引发持续关注和热议,为推进落实“八项规定”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12月7日,公安部发文要求各地不得擅自违反规定清道封路。同日,习近平首次离京赴深圳视察,在深圳沿途均未封路,再次印证了中央领导对“八项规定”的身体力行,“不封路”随后成为各路媒体一段时间内持续报道的热点。可见报道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此外,这篇消息全文650字,小中见大,短小精悍,简洁明快,也是值得肯定和赞赏的。

这篇新闻佳作按第23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委员会主任田聪明在评选会第一次全体评委会上讲的要“评出范文”的标准来看,也还有值得改进之处和提高的空间,那就是消息的标题太长,全题29个字,实在是太长了。题中的内容,有些是属于新闻来源或新闻背景的,完全可以不必在题中交代,这样还可以避免标题与新闻导语的重复。因为长标题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消息的可读性和可视性,太长了有的读者不愿看,自然也会使传播效果打点折扣。但瑕不掩瑜,它的获奖还是实至名归,而且,这点瑕疵并不影响它成为新闻精品长存在中国的新闻史上。准备打仗,先向“和平积习”开刀——北京军区三九演兵重在端正训练作风一针见血查问题

本报朱日和1月17日电(魏兵 覃照平)21分钟的演练复盘视频,6次被导调组叫停,不符合实战要求的细节被一一“拎出来”现场解剖……1月16日上午,北京军区某炮兵旅召开的冬训总结会,检讨的“火药味”越来越浓。连续10天,记者在朱日和训练基地现场观摩3场严寒条件下的实战化演练,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演兵场上的“看点”越来越少,“和平积习”正在被一一破除。

摆出不少问题、总结多条教训,是演练进行得不好吗?不是!数据显示,此次演练填补了我陆军部队冬训的多项空白:规模大、要素全,3个不同兵种的建制旅,22种武器、21种弹药,全部在最低气温-32℃的严寒环境下实现了精确打击,某新型自行火炮、某型新特弹药更是首次在冰天雪地实射检验中打出了好成绩。

打得不错,讲评为何频频“向我开炮”?北京军区军训部部长魏文豪指出,长期不打仗,让一些官兵慢慢滋生了许多“和平积习”。复盘视频中暴露出的“演练地域,排长还像操场上一样集合队伍下达课目”“对抗演练中,战车‘头顶’彩旗冲锋”等等“和平积习”,藏在部队训练的各个角落,打起仗来要吃大亏!

某装甲旅不预演、不摆练,首轮射击14个目标13中,导调组却一针见血地指出:全旅给养只按人头、演练天数携带,如果遇上大雪天补给跟不上,多待一天也会饿肚子。某炮兵旅4种火炮对同一目标集火打击,反应时间缩短了一半以上,导调组照样“挑刺”:演练结束,剩余弹药就地打光,倘若返程还有“敌情”,再先进的火炮也是废铁。某炮兵旅摩托化机动刚出营门不久,一位带车的排长就打起瞌睡,当场受到警告处分……“习主席要求全军‘能打仗、打胜仗’,就是要我们把一切不适应战场的习气消灭在平时。”该旅所在集团军副军长张晓明的一番话掷地有声:冬练三九,训得不错也要四处“找碴儿”,旨在让部队真正树立打仗意识、打赢标准,这比打出“满堂彩”更可贵。(《解放军报》2013年1月20日一版)赏析 敢言人所未见,敢论人所未识

在第2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解放军报》2013年1月20日一版上的《准备打仗,先向“和平积习”开刀——北京军区三九演兵重在端正训练作风,一针见血查问题》一文,由于敢于围绕敏感问题找靶子,敢于围绕普遍关心的问题揭矛盾,敢于破除思维定式抓根本,敢于言人所未见,敢论人所未识,把当前军队建设亟须重视的声音喊了出来,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被评委们一致看好,被评为消息最高奖一等奖。可谓众望所归,名副其实。这篇消息的特点是:

——负面新闻,正面效果。我们常讲“正面宣传”,一般被简单理解为只能说好和不能说坏,只说成绩不说缺点即报喜不报忧。其实,我们未能辩证理解“正面消息”“负面消息”“正面效果”“负面效果”的意涵。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前主任赵启正讲过,其实消息本身不太容易区分正面还是负面,比如交通事故和矿难,但是报道了却可能推动社会进步,产生正面效果。我们要尽量争取报道的正面效果,是否是正面效果就要看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报道要追求正面效果,而实事求是是必不可少的因素。

这篇消息若放在陈旧的宣传思维下,只能简单认定为负面新闻,会抹黑军队的形象,不能报道。而消息的作者,从现实出发,实事求是地将部队在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如实展现出来,让群众感受到军队“依法治军”的决心和勇气,反而提高了军队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威望,社会反响强烈。据“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材料介绍,此文刊发后,305家国内新闻媒体保留原题转载;中央电视台4频道和一些地方卫视都根据此文做了专题报道。BBC、《金融时报》、环球中文网、联合早报等境外百余家媒体进行专题解读;百度搜索相关文章达451万条,“和平积习”成为网络热搜词汇,被百度百科收纳为词条。可见,这篇负面新闻收到了正面传播的效果是很大的。

——紧跟形势,勇于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中央军委胸怀强烈的忧患意识,大刀阔斧整治训练风气,高度重视战斗力建设,提出要牢固确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标准。这是对我军建设规律的深刻认知和深邃思考。从时代的横坐标来看,当前,我国安全形势复杂严峻,周边热点问题持续升温,家门口生乱生战的可能性增大。从时代的纵坐标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5年,我国的经济、政治、外交、法治、文化以及国防的军队建设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长足发展。但是,不可否认,长期的和平环境,军人的状态易于疲怠,战备之弦易于松懈,思想浮躁、作风懈怠、形式主义等“和平积习”严重制约了战斗力的生成。训练场上的“花架子”“折子戏”触目惊心,更可怕的是,一些人对此麻木不仁、毫无警觉,除了按套路“演戏”,对以实战为标准的训练方法一无所知。

作者紧跟形势,创造性地建构出“和平积习”这一偏正词组,精确地将我军在训风方面的问题概括出来,说出人人心中有、人人口中无的话。

此外,这篇消息在谋篇布局上也颇具匠心,从第一段开始,或表扬,或批判,或亮点中有瑕疵,或批评中有改进。交替推进,错落有致,抑扬顿挫、一呼一吸,直奔“向和平积习开刀”的主题,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这是值得称道的。

——深入现场,成就精品。“脚板底下出新闻”是新闻工作的硬道理。大家知道,很多鲜活的、让人经久难忘的新闻报道都来自现场。发生新闻的现场是新闻资源的富矿,是一个记者锻炼成长的大舞台。“脚板底下出新闻”是说新闻工作者要‘下基层’‘跑基层’‘走基层’、入现场。新闻是跑出来的,不是坐在办公室或是浮在上面冥思苦想、闭门造车炮制出来的。整天跑会,跑机关,编编文件和二手汇报材料,是不可能写出打动人心的作品的。这篇新闻的成功,就得力于作者深入现场写出的新闻佳作。据“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材料介绍,2013年1月,北京军区组织3个建制旅依托朱日和训练基地开展冬季实战化训练。解放军报军事部刘兴安主任带领编辑记者深入一线现场采访,连续13天与部队同吃同住同走,不设条条框框,现场抓“活鱼”,采访一组现场感强、硝烟味浓的“三九观训”系列报道。《准备打仗,先向“和平积习”开刀》为最后压轴之作。可见,深入现场成就了这篇新闻佳作。“海峡光缆1号”开启两岸通信“直航”新时代

本报福州专电(记者李向娟)大陆与台湾岛之间的通信业务经由第三方的历史宣告结束了。18日,首条横跨台湾海峡、大陆直达台湾本岛的海底光缆——“海峡光缆1号”开通。从此,两岸通信业务无须“绕路”,实现“直航”。

当天下午,“海峡光缆1号”竣工典礼在福州、台北同时举行。通过这条光缆所服务的视讯连线,两地嘉宾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此前,台湾与大陆的通信业务要从“亚欧光缆”“中美光缆”与“亚太二号”等绕道而行。“海峡光缆1号”从福州长乐直连台湾淡水,由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台湾远传电信、台湾大哥大、台湾国际缆网、台湾中华电信等两岸业者合建,总投资2500万美元,总长度约270公里,为台湾和大陆间最短路径,且因避开地震带而大幅降低了天灾损害及隐患。

中国联通福建分公司副总经理胡行正说,“海峡光缆1号”共计16芯光纤,采用目前世界最先进的波分复用技术,一期设计容量达6.4T,相当于160万路高清电视信号同时传输。这条光缆将与厦金海缆互为主备份,预计三四月间正式运营。

国台办负责人表示,“海峡光缆1号”的建成,是两岸“三通”的又一重要成果。参与建设的两岸电信业者和台湾交通主管部门官员一致认为,这也是两岸和平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

100多年前,清朝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在台湾与福建间铺设了海底电缆,但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去年8月21日,厦金光缆建成。这是两岸第一条直通光缆,但未达台湾本岛。“海峡光缆1号”建成,重启了百多年前两岸通信直达业务。(《福建日报》2013年1月19日头版)赏析 一篇短而实的新闻佳作

在第24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福建日报》2013年1月19日一版上的《“海峡光缆1号”开启两岸通信“直航”新时代》(以下简称《光缆1号》)一文荣获消息二等奖。这是一篇用最少文字和精练的事实反映重大主题的一篇短而实的新闻佳作。

新闻要短,这是民主的要求。对读者来说是民主,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新闻事实;对作者来说也是民主,让更多的人来发表新闻,不让少数人垄断,也是对读者的尊重。

将新闻写短,好坏一目了然。写长了就把毛病掩盖了,让读者不大容易看出问题来。写消息应像以往打电报、现在发短信一样,在保证稿子质量的前提下,应该是愈短愈好。

消息短不了的原因,主要是:1.采访不深入,调查研究的基本功差:发掘不出能说明新闻主题的典型事例,不得不举了很多例子;2.逻辑思维能力差:同一个问题,前面这样写,后面那样写,或者写了正面又写了反面,重复啰唆;3.理论概括能力差:不能透过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从而确定主题,常常是下笔千言,不知所云;4.文字概括能力差。本来可以用几个字说明的问题,却添加虚字和其他不相干的字;5.写作习惯不好。写事件,喜欢搞大综合,空话多而事实少;写会议,习惯面面俱到,唯恐漏掉一个议题;写人物,喜欢求全求大,优点、缺点都写上,好似给人作鉴定;写思想,喜欢把自己摆进去,夹杂大量的个人观感和议论,喧宾夺主;写通讯,爱铺陈文字,风花雪月,陈年老账,心理描写,写了许多与主题无关的细节。《光缆1号》一稿,无疑是避免和克服了上述写不短的原因,全文不足600字,分成7个段落,节奏明快,语言清新,便于读者阅读。据“中国新闻奖”参评申请表介绍,为了写这篇消息,作者作了精心准备,深入采访,广泛查阅两岸通信史的相关资料,研究“海峡光缆1号”开通的时代背景,反复提炼筛选信息之魂及最佳切入点。之后,提前深入长乐光缆铺设点探访,并连线台湾问题专家,多方面挖掘光缆开通背后的重大意义。在开通仪式当天,作者到现场观察,感受“海峡光缆1号”开通的实际效果。通过这条光缆所服务的视讯连接,两岸嘉宾“仿佛在同一个房间”共同见证“海峡光缆1号”开通的历史性时刻。最后,作者从稿件的标题、导语、正文反复推敲,精心写就,而编辑精雕细琢,用心编排此文。此外,作者的同事也在台北现场同步报道“海峡光缆1号”竣工盛况。“海峡光缆1号”开通,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直通,更是两岸民众情感的直通、心灵的相通。

报道刊发后,立即被包括美国侨报在内的海内外10多家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纷纷转载,尤其是新华网、中国网、搜狐网、新浪网等知名网站转载后,网友纷纷点赞,为两岸民众津津乐道,取得了较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综观全文,新闻的主题是重大的,立意也是深远的。报道围绕“海峡光缆1号”开通这一重大主题,融入两岸通信史的相关背景,反映“海峡光缆1号”建成开通的划时代意义。每年两岸人员往来近千万人次,同时有上百亿元资金在两岸间流动。这么多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伴生了大量的信息流。“海峡光缆1号”开通正当其时,可为两岸民众提供更便捷实惠的通信服务。消息中的内容,既翔实新颖,又凝练简短,真可谓以一当十、以少胜多。不愧是一篇短而实的新闻佳作。二、综合消息写作概要

综合消息是报道发生在一段较长时间或较大地区的某一事件、成就、趋势或问题的新闻。综合消息的特点是,报道面宽,气势较大,点面结合,总揽全局,既有广度又有深度,面上的材料较为概括、全面、实在,典型事例具有代表性。它虽然一般不如动态消息那样迅速及时,但能使人们了解事情的完整情况及其发展的规模和程度,从而得出全面的认识和结论,因此成为一种常见的消息品种之一。在通讯社就某一重大事件摘发的滚动式报道之后,往往在当天夜晚就这一事件的发展,综合写成一条较为完整的报道,也是一种综合消息。

综合消息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横断面的综合,即对一些地区或部门所开展的某项工作、某个运动的成就、情况,按其范围或类别综合起来反映全貌的报道;(二)纵深度的综合,即对一定时期某条战线或某项工作的成就、发展变化,按其因果关系或时空顺序加以综合的报道;(三)纵横结合的报道。综合消息概括力强,声势较大,适于总结和宣传各条战线的形势和评述群众性活动的成就、特点和趋向等。写法上要求立足全局,材料充分,形式灵活。

综合消息和其他消息一样,由导语、主体和结尾几部分组成,但由于它涉及的材料多,在时间、地点和情况上,又不像动态消息那样集中、连贯,因此要写好它,应着重掌握下述两点独特的要求和方法:

一是组织好材料。把发生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众多材料组织得有条不紊,是写好综合消息的重要要求。组织好材料常见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横式组织法,即在导语中概括了全面情况之后,在主体中按具体情况的地点(包括单位)或类别并列地加以叙述;另一种是纵式组织法,即在导语概括了全面情况之后,在主体中按照事件的发展过程或前因后果逐步深入地加以叙述。

二是点面结合。所谓面,就是能反映全面的或一个方面的情况的概括与统计,所谓点,就是能反映全面或一个方面情况的具体事例。点面结合,是综合消息常用的写法。在导语写作时,为了避免单纯使用概括方法的抽象与枯燥,便可以先从一个具体事例写起,然后再概括全面情况。一个面可以用一个点,也可以用几个点。项目审批“长征”698天泰豪动漫变“动慢”

一个产业项目需闯过20道行政许可事项审批关口,涉及8个部门及省、市、县三级政府、工业园区,最后完成项目审批时间长达698天——3月18日,记者在省政府最近一份调研报告中,看到了泰豪集团“晒”出的行政审批流程图。正是这纷繁复杂的审批“长征”,令起步较早的泰豪动漫项目,实施进度缓慢,“‘动漫’变成了‘动慢’”。

据了解,泰豪动漫产业园一期工程2010年3月立项,至2012年11月才获得施工许可证。按法定期限计算,该项目完成各项审批需392个工作日,实际办理时间为200个工作日,剩余498天由以下三部分构成:13项非行政许可事项耗时255天;工程设计、供水、电力等市场有偿服务耗时100天;泰豪集团自身消防设计、环评整改、缴纳有关规费耗时143天。“审批事项千头万绪、过于复杂。”据泰豪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除行政许可事项过多以外,审批前置事项大量存在,是审批过程迁延时日的重要原因。譬如,住建部门在施工许可审批过程中存在规划方案审查、施工图纸审查等;国土部门用地审查要制定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方案等。由于部分审批前置事项还涉及垄断行业,其较低的工作效率直接拉长了项目审批时间。同时,一些政府部门服务缺乏主动性,未履行事项一次告知义务,导致申报材料、程序重复进行,令项目申报者“一头雾水”。

项目审批遭遇“长征”,企业当然着急苦涩。泰豪集团董事局主席黄代放深有感触地说:“市场瞬息万变,机遇稍纵即逝。近两年的审批时间,足以将一个‘朝阳’项目拖成‘夕阳’项目。一些中小企业,甚至可能因投资风险和成本的增加而倒闭关门。”对审批怪圈感到无奈的,并不只是企业。省发改委专家解析:“作为欠发达省份,江西能不能抓住、用好当前难得的发展机遇,在经济升级中走出一条发展新路,关键看行政效率。”吉安高新区一名基层干部的发问引人深思:“698天过长,那法定期限392个工作日内办结,就说明我们的效率高了吗?200个审批工作日还能再缩短吗?”“项目审批‘路漫漫’,吃亏的看似是项目投资者,但最终为低效‘埋单’的,还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省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黄世贤认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刻不容缓,当务之急,既要完善顶层设计,又要抓好简政放权。期待经过不懈努力,把江西打造成为中部地区审批事项最少、行政成本最低、发展环境最好的省份。(原载《江西日报》2014年3月19日要闻版A1版)赏析 一篇舆论监督的力作

在第25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刊登在《江西日报》2014年3月19日新闻版A1版上的《项目审批“长征”698天,泰豪动漫变“动慢”》一文,荣获报纸消息最高奖一等奖。这是一篇舆论监督的新闻力作。在中国改革步入深水区的关键时刻,记者敏锐抓住阻碍发展的“审批难”“审批慢”怪相,及时反映来自企业家、基层干部、专家学者盼望破除发展机制体制障碍的急切呼声,凸显了政府“自我革命”的重要意义,彰显了党报的权威性和舆论引导力。

领导认识正确,大力支持是这篇力作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之一。长期以来,我国一些部门和地方的党政领导,在观念上对舆论监督存在着错误认识和抵触情绪,认为舆论监督就是在揭露本单位、本地区的问题,是揭短,担心舆论监督揭露存在的问题,会给地方形象抹黑,因此对舆论监督的问题竭力掩盖、阻挠,使得我国的舆论监督举步维艰,很难开展。大量的实践表明,要推动和促进我国舆论监督积极有效开展,首要的是各级领导应正确认识涉及舆论监督的问题,增强他们的舆论监督素养和运用、应对能力,正确认识舆论监督的重要性、必要性,自觉接受舆论监督,支持舆论监督。

2013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看望山东临沭县曹庄镇朱村“老支前”王克昌时,老人对习近平说:“总书记的讲话我天天听。”习近平对老人说:“请你批评指正。”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中外记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为政清廉应该先从自己做起,己正,才能正人……我们愿意接受全社会、接受媒体的监督……要让权力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中运行,使人民能够更为充分和有效地进行监督。”据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介绍,这篇消息在江西省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电视电话会议召开次日在《江西日报》头版刊发后,省委书记、省长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批示,在江西全省上下开展社会讨论,有力地推动了江西全省各级政府加快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的步伐。可见,领导认识正确,大力支持舆论监督是这篇报道产生良好传播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度的新闻敏感,使记者不失时机地抓住了这篇消息的题材。新闻敏感,有的称它为“新闻眼”“新闻鼻”或“第六感官”,它能使记者在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里,透过重要迷雾一下子看到或嗅到哪里有新闻发生,或哪里会有新闻发生,从而迅速地去捕捉它。新闻敏感不仅是记者发现新闻的能力,也是指记者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新闻敏感从何而来?不能凭天生的聪明,也不能凭一时的灵感。而是要努力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增长各方面的知识;要深入群众,联系实际,调查研究,掌握大量情况;还要钻研业务,讲究采访和写作。总之,新闻敏感是记者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的集中表现和综合反映,需要作艰苦的、脚踏实地的努力,才能得到,不可能侥幸成功。据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介绍,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我们从政府自身改起,把加快转变职能、简政放权作为本届政府开门第一件大事。”会议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泰豪集团董事局主席黄代放告诉记者:有一项目申报审批时间竟长达698天。记者的“新闻鼻”从中敏锐觉察到企业对政府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的强烈期盼。由于新闻时间跨度长、涉及部门多,采访难度大,作者查阅大量资料、反复核实修改,从标题到行文字斟句酌,五易其稿,并迅速刊发。在获得相关领导肯定后,江西日报随即策划推出《简政放权进行时》栏目,并与中国江西网联动,将社会大讨论引向纵深,为江西省全面深化改革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新闻通过中国江西网予以二次传播,新华网、人民网、网易、腾讯、凤凰网、新民网、中国日报网、和讯网等数十个知名网站予以转载。该报道获江西新闻奖一等奖。

标题新颖,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是这篇消息成功的又一特色。题中运用比喻修辞方式将审批时间698天比喻为“长征”。使枯燥的数字形象化,逼真、通俗和生动。将“动漫”变“动慢”进行类比,幽默、风趣,不仅使标题情趣盎然,既增强新闻的艺术审美价值和生命力,又会留给受众一种可以长久回味的隽永神韵,从而有力地增强了读者阅读的兴趣,使报道的传播效果得到大大提升。

此外,这篇消息在采访深入细致、客观真切,写作层层递进,笔锋犀利,读之发人深省;在紧跟形势,针砭时弊而又短实新、接地气方面也是值得称道的。盐池县扶贫贷款零违约

盐池县青山乡古峰庄村村民罗刚,几天前在农行顺利办结了30万元的贷款手续。由于罗刚替自己的贷款联保户汪某偿还了3万元贷款,盐池农行感其诚信,将罗刚的贷款额度从5万元提高到30万元。去年,盐池县用于滩羊养殖的扶贫贷款25.4亿元,2.4万农户还款无一人逾期违约。“现在,盐池县哪个滩羊养殖户的信用不值几十万元?”罗刚以自己的故事佐证。2009年以来,通过两轮三户联保,罗刚先后贷款34万元,圈里的滩羊从200多只扩大到1200只,6年赚了几十万元。2014年11月24日是罗刚等三户联保第二轮贷款还贷的最后期限,联保户汪某因家庭变故无力偿还3万元贷款,11月22日,罗刚替汪某还了贷款,维护自己和汪某比金子还珍贵的诚信。“这样的客户,今后需要多少,咱们就放贷支持多少!”盐池农行决定给罗刚发放30万元贷款。“30万元能买400只羊,一年出栏三茬,就能赚六七万元,比替人还的3万元贷款多,不吃亏。”憨厚的罗刚这样算账。

互助资金和信贷资金捆绑贷款连续多年零违约,是盐池县又一诚信传奇。2006年,盐池县启动贫困村互助资金,8年累计为89个贫困村发放互助资金借款1.44亿元,无一笔逾期违约。互助资金把贫困群众“等救济睡着吃”的观念变为“靠双手干着吃”,贫困村互助社也成为金融机构诚信客户的摇篮,农民普遍树立了“好借好还,再借不难”的诚信意识。“乡亲们不再认为扶贫贷款是救济款可以赖着不还,而是想方设法用贷款养羊赚钱,活得有面子有尊严。”王乐井乡曾记畔村村支书朱玉国说。2012年,盐池农村信用联社与贫困村互助社捆绑推出“千村信贷”,形成“凡在互助社借款违约者不得在信用社贷款,凡在信用社贷款违约者不得在互助社借款”的诚信机制,破解了因不讲诚信导致金融部门“难贷款”、农民“贷款难”的困局。

诚信为国家级贫困县盐池带来“农民脱贫、产业发展、银行获利”的多赢效应。目前,盐池县仅1.44亿元互助资金就撬动信贷资金3.36亿元,受益群众6.7万人,贫困户受益面达60%。这些用于发展滩羊养殖等特色产业贷款的增收比为1∶1.5;盐池县滩羊饲养量从禁牧前的86万只增长到300万只,滩羊养殖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60%;优质的信贷环境吸引宁夏商业银行、建行等金融机构纷纷抢滩盐池。赏析 一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闻佳作

刊登在《宁夏日报》2015年2月4日要闻版上的消息《盐池县扶贫贷款零违约》一文,在第26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消息二等奖。这篇作品通过罗刚替自己的贷款联保户汪某如期偿还3万元贷款,因诚信得到金融机构加倍支持的典型事例,讲述了宁夏中部干旱带上的革命老区盐池县贫困群众把诚信看得比“黄金”珍贵,最终投桃报李、依靠诚信脱贫致富的故事,为遭遇诚信危机的当今社会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正能量“样本”,展现出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贫困群众珍惜国家支持、积极向上脱贫奔小康的精神风貌。这是一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闻佳作。从新闻采写上来看,它有如下三点特色值得学习和赞赏。

一是沉潜下去抓得“活鱼”。清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凡菱笋、鱼虾,从水中采得,过半个时辰,则色味俱变;其为菱笋、鱼虾之形质,依然尚在,而其天则已失矣。谚云:‘死蛟龙,不若活老鼠’。可悟作诗之旨。”采写消息是把“鲜菱笋”“活鱼虾”奉献给读者的活儿,这篇消息的作者深谙此道。据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介绍,记者在对宁夏脱贫攻坚战役实施过程的深入了解中,获取了一条独家新闻:盐池县一位农民为了维护诚信,自己拿钱替发生家庭变故的贷款联保户及时还款。记者敏锐地感觉到这条新闻背后有新闻,经过继续深挖,了解到盐池县25.4亿元滩羊养殖扶贫贷款,2.4万农户还款无一人逾期违约的事实。经过近一周的深入采访,写成了这篇见人、见事、见故事、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稿件。

二是标题醒目醒心,传播效果好。标题要醒目,这是毫无疑义的。因为只有醒目的标题才能抓住读者,使人们引起反响和共鸣。但仅仅为了耀人眼目还不够,还应“醒心”,即能震人心弦,启人深思。当然,“醒心”还须建立在“醒目”的基础上,不“醒目”也难以叫人“醒心”。这则消息的标题《贫寒不失尊严,诚信贵于黄金,盐池县扶贫贷款零违约》,首先是“醒目”,让人一过目就觉得好,一个县扶贫贷款做到“零”违约,十分难能可贵,一看就记住,让人难忘。据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推荐表介绍,稿件刊发后,被媒体大量转载,赢得了社会广泛关注。国务院金融工作领导小组评价盐池县金融扶贫是“中国金融与扶贫有机融合的一个典范,一个创举”, “盐池金融扶贫模式”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得到全面推广。诚信这块金字招牌吸引了一大批有实力的企业到盐池县投资兴业,盐池县的诚信建设成为彭阳、环县等周边市县区争相学习的样板。可见,报道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三是事实过硬,说服力强。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一定的质量表现为一定的数量,一定的数量又反过来表现为一定的质量。数字在新闻中,对揭示新闻主题有着独特的深刻性。在这篇消息中,作者前后共在25处运用数字来阐明“贫寒不失尊严,诚信贵于黄金”的主题思想。让读者从文中生动的事例和翔实的数据中,看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贫困而达到20%的革命老区盐池县开花结果。这种新鲜事和精神风貌,对如何锻造贫困地区群众脱贫的“造血”功能,对呼唤诚信的回归、净化社会风气无疑具有启迪、引领作用。由于记者采访深入,捕捉到的是新鲜“活鱼”,选取的人和事又很典型,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它不愧是通过以小见大,弘扬主旋律,表现时代大主题的精品力作。三、经验性消息写作概要

何谓经验?按《辞海》的解释:泛指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也指由历史证明了的结论。

显然,经验与新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怎么能结合在一起呢?这里我们不是把两个概念简单地加以糅合,而是作为一种新闻文体来研究的。我们的报纸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要传达党的声音,担负着宣传党的理论、思想、路线、任务以及工作方法的重任。及时传播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各个方面的新鲜经验,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的重要特色之一,经验性新闻(消息)早就独立存在于新闻写作实践中。

那么,什么是“经验性消息”呢?我们可否作这样的概括:即用消息的形式报道在一定时期内,就某项活动或工作任务,就某些地区、单位或个人的实践,进行科学总结、分析,整理出的可以起到示范、借鉴作用的成功做法或理论性条理性较强的知识的一种新闻式样。

经验性消息属于典型报道中的一种。典型报道,即对社会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有普遍意义的人和事进行比较深入的报道,是我国新闻实践中常用的一种报道方式。“典型宜多,综合宜少”,就是毛泽东同志从长期新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重要的新闻工作经验。他说:“应当注意收集和传播经过选择的典型性的经验。”

经验性消息,按内容区分,有综合经验、专题或专项经验;工作经验、学习经验、单位(集体)经验、个人经验等不同的划分。

经验性消息多属非事件性新闻;也有事件性新闻,但大多为重大事件的综合报道。因而其时空的长跨度、事实的概括性、观点的抽象化等特点,以及“经验”本身所具有的实践性、认知性和特有的传播目的性等,在写作实践中,必须把握这样一些要点:

一、突出经验的针对性与指导性。一般地说,我们的新闻报道都是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但经验性消息的针对性、指导性更加明确、重要。经验性消息的传播目的是十分明确的,主要通过有选择的典型经验去指导一般、推动全局。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见《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同样的道理,一篇经验性消息在群众中产生的影响,首先取决于其经验满足社会和读者需要的程度。而任何经验,都来源于实践,都是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条件下、一定的人们实践活动的产物。看它能否成为有效的“矢”,去射实际生活中的“的”,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成为经验性消息写作成败的关键。

这样,记者必须认真做好调查研究,一方面要认真分析研究经验产生的具体情况、条件,分清它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另一方面又要认真分析面上情况,做到胸有全局,摸准脉搏,找准面上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把报道的目的性与经验的可借鉴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要处理好经验与过程的辩证统一关系。经验性消息报道的一般是事物发生、发展、结果的一个阶段性的过程。经验是在做一件事情的过程中积累和摸索出来的,把经验与过程对立起来,不展示必要的过程是不行的。但过程绝对不能等同于经验。那种把过程当作经验的现象在实践中并不少见。比如,有的经验性消息实质上就是把某项工作、某件事情或活动的经过介绍一遍而已,这能让人看出有什么“经验”?经验既然是从实践中得来的独具特色的知识或技能,它应该是在某个“过程”中与大家做得不一样的最成功的地方,应该为大家不知道或不熟悉,而又是应该和必须知道和熟悉的“知识或技能”。

古代画论常道:“泼墨如云,惜墨如金。”写作经验性消息在处理“经验”与“过程”的关系上,对“经验”,应用墨如泼,酣畅淋漓;对“过程”,该藏减的一定要藏减,字斟句酌,惜墨如金。

三、正确把握经验性消息的文体特征。经验性消息,顾名思义当然是要以介绍经验为主要内容的;但又不能忘记这类报道是以新闻形式来传播经验的,这就要求必须坚持寓经验于新闻事实之中,正确把握这类文体特有的个性,做到下面这样两个结合。

1.经验的客观性与作者的认知性相结合。经验是实践的总结,它具有无可忽视的客观实践性;但它又不是客观材料的堆砌,而是作者对客观材料经过分析、综合后形成的理性认识。这就既要讲清楚经验是什么,更要有理有据地回答“为什么”,令人信服地阐释清楚经验的价值和意义。

2.鲜明的目的性与经验的可借鉴性相结合。经验性消息的报道目的是在于将经验推而广之,借以指导解决现实生活中突出的紧迫的问题。这样,在写作中既要“教人以渔”,给予思想观念的引导,又不忘“授人以渔”,让经验具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性,有推广价值的可借鉴性。

四、突出人物言行,力求生动活泼。经验性消息容易写得空洞、枯燥,令人难以卒读。这无不与一些记者把它当作工作部门的工作总结来写关系极大。“经验”固然是总结出来的,但它不是工作总结。“总结”中有“经验”,但总结又不能等同于经验。经验性消息不能像“总结”那样堆砌材料、罗列现象,谈过程与做法,必须按照新闻价值规律的要求来选材。再说,任何经验都是人创造的。经验的形成过程就是人的活动过程。因而在经验性消息的写作中,一定要注意将人物的言行活动等鲜活引人的材料恰当地、精确地写进文中,这既能增加消息的可信度,又能增强它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任何经验,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环境中产生的。为了让经验令人信服,在写作中要注意交代必要的背景及表明所取得的效果成绩。火车站见证兰考经济变迁

本报讯﹙记者童浩麟﹚12月2日下午3点15分,兰考县南彰镇徐洼村村民李麦花在新疆摘棉94天后,乘坐K1352次火车回到了兰考。

94天挣了6100元,比去年少了2000元。“今年全国涌到新疆摘棉的人有70多万人,比去年又多了10万。”李麦花说。“今年兰考到新疆摘棉的明显减少。”兰考县火车站总支书记何金峰说,“从火车站出发摘棉的约为1.8万人,比去年少了8000人。”

兰考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计数字显示,在2008年达到18万人次峰值以后,兰考劳务输出总数逐年回落。今年前10个月,兰考就地转移劳力6万人,本地就业和外出务工人数比例达到了7426。“兰考的劳务经济,已从劳务输出进入到回乡创业和带动就业层面。”兰考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孔留书说,“劳务经济的变化和本地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自2008年起,兰考县委、县政府每年春节都举办“返乡创业明星评比活动”,在评出的52名创业明星中,无一不是上世纪90年代从兰考走出去的务工人员。

第五届创业明星古顺风回报家乡的是投资1.5亿元的生态农业科技园。“公司已促使2500亩土地实现流转。”古顺风说,“1亩地2万元的效益,完全可以让村民不出村就挣钱。”

在古顺风生态农业科技园打工的城关镇姜楼村村民有470人,人均月收入1600元。“在家门口就能养家,还能顾家,俺咋还会舍近求远外出打工呢?”村民齐庆竹说。“兰考火车站虽然是陇海铁路线上一座普普通通的县城车站。但却见证了兰考人民生存的几次改变。”焦裕禄纪念园管理处副主任董亚娜说,“1962年焦裕禄来兰考的第一天,在火车站看到外出逃荒的群众直流泪。上世纪90年代,百姓又一次坐上火车离开兰考,兰考进入劳务输出时代。”“17年共介绍了2万多人外出打工。”作为兰考最早从事劳务输出的游富田说,“因为本地企业发展快,群众都坐着火车又回来了。今年我就不再介绍劳务外出了。”“随着当地企业用工越来越多,企业用工空岗、用工备案在我局频率越来越快,从2010年的一年4次,发展到现在的一月一报。”孔留书说。按照规划,未来5年,兰考企业将全部消化本地富余劳动力。

2011年,兰考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1亿元,同比增长76%,由2008年的全省排名第103位上升到第42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3.5亿元,增长30.7%,增幅居全省10个直管县第一位。(《河南日报》2012年12月3日六版)赏析 记录兰考“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新闻佳作

刊登在《河南日报》2012年12月3日六版“河南新闻”中的《火车站见证兰考经济变迁》一文,在第23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消息一等奖。这篇消息反映的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地方经济发展的变迁及百姓所享受的政策“福利”的新鲜事。报道刊出后,由于它的主题鲜明重大,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内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易、大河网等重要网站及时予以转载,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从新闻采写上来看,这篇得奖消息有以下两点特色值得学习和赞赏:

一是以小见大,角度新颖

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新闻同质化、表象化、浅层化的情况比较严重。新闻表象化、浅层化可以通过选取新闻角度来加以克服,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巧。角度选得好,可以以一当十;角度雷同,就会浪费题材,影响传播效果。

古人作诗很注意选择一个巧妙的角度,如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一诗中写道:“应怜屐龄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在大好春光之时,诗人为何不去直接描写园内百花齐放的盛景,却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一枝出墙的红杏呢?妙就妙在凝笔写一枝,却能让人想象出园内花朵之多。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抓住从不同角度看庐山有不同景象的特点,写下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千古绝唱。这对于我们采写新闻、选取报道角度无疑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我们应该像鲁迅先生在《致赖少麒》一文中所主张的:“太伟大的变动,我们会无力表现的,不过这也无须悲观,我们即使不能表现他的全盘,我们可以表现他的一角,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

关于新闻角度,甘惜分教授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是这样解释的:“新闻角度:记者在采访和新闻写作中认识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即记者从什么立足点,什么视角,什么突破口,去寻找、挖掘、认识、选择和表现新闻事实,以更充分、更鲜明地体现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一般包括:选题角度;立意角度;表现角度等。新闻角度可以精心选择,但不能脱离客观事实而随心所欲地编造或强扭。选择新闻角度,首先要客观真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的,体现事物所固有的内涵;其次,要竭力突出事物的个性特点;第三要力求新颖巧妙。”

这篇消息之所以能获得“中国新闻奖”消息类的最高奖,以小见大,角度新颖无疑是重要原因之一。据“中国新闻奖”参评推荐材料介绍,2012年4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对兰考工作专题汇报进行批示。批示说,“焦裕禄同志当年在兰考工作时提出的‘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宏伟愿望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为落实批示精神,作者以2012年兰考最后一批采棉工返乡的日子为新闻由头、新闻根据,为新闻时效的时间节点,进行了深入采访和精心写作。消息把视角放到因焦裕禄精神闻名全国的河南兰考。以火车站为切入点,穿越50年时空,突出变迁主题,举重若轻地展现了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城(镇)互动”这一宏大主题。作者通过采访对象的回忆,把时间拉回50年前焦裕禄初到兰考第一天,期间穿插不同时间的新闻事实,使读者从一个个具体数字、一件件前后对比的变化,看到文中写的:按照规划,未来5年,兰考企业将全部消化本地富余劳动力。2011年,兰考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1亿元,同比增长76%,由2008年的全省排名第103位上升到第42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3.5亿元,增长30.7%,增幅居全省10个直管县的第一位。兰考的这些变化,无疑是很鼓舞人心的,对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起着示范作用。

二是妙用引语,价值倍增

写新闻报道为何要使用引语?西方新闻界认为,使用引语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技巧。《美联社新闻写作指南》一书中指出:“即便是初出茅庐的记者也会很快地认识到,引语是不可缺少的。它使新闻具有真实感。引语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使读者同人物发生直接联系。没有引语的新闻,不论篇幅长短,都像月球的表面一样贫瘠荒芜。”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写作组编著的《新闻写作教程》一书中指出:“引用直接引语,能为报道增添色彩,使其读来更为可信。记者通过使用直接引语,使读者和采访对象直接接触。一段引语好比一封信,发自其本人。报道中引号的出现,等于向读者宣布:请注意,下面将有些特别的东西出现。记者在报道中想改变一下步调,停下来吸一口气时,可以插几句引语,作为缓冲。几句引语也可以在一大堆内容密集的叙述之后,给读者松一口气的机会。”

从上面有关引语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在新闻中使用引语,至少可起到以下几点作用:1.增强报道的真实感,使人读来更为可信;2.增强报道的感情色彩和感染力,使读者通过引语同人物发生直接联系;3.增强报道的深度,因为引语往往是特点鲜明、富有思想性的点睛之笔,有助于揭示问题的核心和事物的本质;4.适当减缓新闻报道的节奏,使报道显得有张有弛,急缓相宜,“在一大堆内容密集的叙述之后,给读者松一口气的机会”;5.可以使消息的新闻来源更为明确。引语一般都有出处,即新闻来源。一旦因引语内容产生诸如诽谤官司之类的麻烦时,记者只要引述无误,就可把责任推给说话人,减轻自己在法律上的责任。

引语在新闻报道中的重要性,促使有经验的记者下气力研究如何使用引语,并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使用引语的方法和技巧,这就是,在使用引语时注意把握以下几点:1.引语的内容应是比较重要的话;2.在讲话人的讲话含义不清或过于冗长时,要尽量使用间接引语;3.间接引语必须符合讲话人的谈话原意,不能走样;4.间接引语要简洁明快,言简意明;5.间接引语和直接引语要穿插使用,交叉出现,互为补充和映衬。

这篇消息的获奖,文中引语的巧妙运用,使新闻的价值得到提升是重要原因之一。在全文894个字中,有8句运用了直接引语,如文中写的:

△“今年全国涌到新疆摘棉的人有70多万人,比去年又多了10万。”李麦花说。

△“今年兰考到新疆摘棉的明显减少。”兰考县火车站总支书记何金峰说,“从火车站出发摘棉的约为1.8万人,比去年少了8000人。”

△“兰考的劳务经济,已从劳务输出进入到回乡创业和带动就业层面。”兰考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孔留书说,“劳务经济的变化和本地经济发展密不可分。”

△“公司已促使2500亩土地实现流转。”古顺风说,“1亩地2万元的效益,完全可以让村民不出村就挣钱。”

△“在家门口就能养家,还能顾家,俺咋还会舍近求远外出打工呢?”村民齐庆竹说。“兰考火车站虽然是陇海铁路线上一座普普通通的县城车站。但却见证了兰考人民生存的几次改变。”焦裕禄纪念园管理处副主任董亚娜说,“1962年焦裕禄来兰考的第一天,在火车站看到外出逃荒的群众直流泪。上世纪90年代,百姓又一次坐上火车离开兰考,兰考进入劳务输出时代。”

△“17年共介绍了2万多人外出打工。”作为兰考最早从事劳务输出的游富田说,“因为本地企业发展快,群众都坐着火车又回来了。今年我就不再介绍劳务外出了。”“随着当地企业用工越来越多,企业用工空岗、用工备案在我局频率越来越快,从2010年的一年四次,发展到现在的一月一报。”孔留书说。

以上用直接引语烘托新闻事实,既有“镜头感”,又富有说服力,让人读来亲切自然,真实可信,有力地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此外,这篇消息的段落短小,承上启下灵活跳跃,也是值得称道的。但也有点瑕疵,那就是文中的“说”字使用频率太高,全文前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