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中学素质教育阅读丛书:光荣的劳动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19 14:17:47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版中学素质教育阅读丛书:光荣的劳动者

新版中学素质教育阅读丛书:光荣的劳动者试读:

内容提要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顽固派在陕甘宁边区周围修筑了五道封锁线,隔断了边区和外界的交通,使边区的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困难。为了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党中央发出了“自力更生”的号召,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陕甘宁边区开展起来了。

这天,警卫班的战士们正在杨家岭毛泽东住的窑洞附近召开生产动员会。会上,战士们个个摩拳擦掌,表示要大干一场,争当生产模范。这热烈的气氛惊动了毛泽东,只见他快步从窑洞里走了出来。“你们在开生产动员会,这很好嘛!”毛泽东来到了战士中间,满面笑容地说,“党中央号召我们开展生产运动,克服眼前的经济困难,减轻人民的负担,我们可要带好这个头!”

毛泽东双手叉着腰,环顾着两旁的山坡,充满信心地说:“杨家岭上的土地足够我们种植瓜果蔬菜了。我们还可以养猪,解决自己的吃肉问题。假如再能搞一个合作社,那我们大家的日常生活用品也不用发愁了。”说到这儿,毛泽东爽朗地笑了。

名人劳动故事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唐·李绅]无劳苦,安得有安乐?又安得有收获。《药言》

毛泽东学打草鞋

秋收起义以后,毛泽东带着队伍上了井冈山。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围剿”,井冈山的生活十分困难。每人每天只有5分钱的菜金,没有盐吃,也没有鞋穿。

面对重重困难,毛泽东向红军指战员发出号召:没有粮,我们种;没有菜,我们栽;没有布,我们织;没有鞋,我们自己动手编草鞋!

一天,毛泽东外出回家。他看见半山坡的一间小茅屋前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汉。走近一看,老人正在打草鞋。毛泽东高兴地走上前去。

老人见是毛委员赶紧起身打招呼。

毛泽东笑着说:“老人家,我拜你为师来啦!”

老人听毛泽东这么一说,一下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毛泽东忙指着老人手中的草鞋说:“向你学打草鞋好不好哇?”

老人用怀疑的眼光望着毛泽东:“毛委员,你要穿草鞋,我替你打就是了。”“不行!我要自己学会!”“你这样忙,哪有时间学呢?”“我白天没空,晚上学吧!”毛泽东说。

这天傍晚,毛泽东果然来到了老人的家。他进门就说:“老大爷,我真的学打草鞋来了。”

老人连忙拿出工具和稻草。他一边打,一边讲。毛泽东坐在一旁仔细地听,仔细地看,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动作,都默默地记在心里。

不一会儿,一只草鞋打好了。毛泽东拾起地上的稻草,对老人说:“让我来试试吧!”说着接过老人递上的工具。

就这样,毛泽东这双拿过笔,握过枪,指挥过千军万马的大手,又在井冈山上的一间小茅屋里打起了草鞋。他是那么认真,那么专注。他学着老人的样子,细细琢磨着老人讲的每一个要领,有时还问上几句,很快一只草鞋打成了。

老人看着毛泽东打的草鞋惊讶地说:“毛委员,没想到你草鞋打得还真不错啊!”

毛泽东学会了打草鞋。他又一招一式地教给战士们。大家见毛泽东亲自教他们打草鞋,都学得非常认真。

毛泽东不仅教会了战士们打草鞋,而且给大家树立了一个勤劳俭朴的好榜样。少不勤劳,老必艰辛;少能服劳,老必安逸。[宋·林逋]一日春工十日粮,十日春工半年粮。《增广贤文》

毛泽东教岸英扫厕所

1937年,毛泽东同志带着儿子岸英在延安凤凰山某地居住。当时岸英只有十四五岁。

在毛泽东住的院外有个小厕所。这里以前一直由警卫班的同志打扫,可是一连很多天厕所总是在战士们去之前就被打扫干净了。战士们心中很是纳闷儿。

一个大雪过后的清晨,战士们很早就起来扫雪。当警卫班长准备去扫厕所附近的积雪时,发现厕所外的积雪早被打扫完了。“是谁打扫的呢?”大家估摸着,一时却猜不出来。忽然,班长听厕所里有人说话:“你到炉灶里掏些灰,用筐子挑来,往厕所里撒一撒。”多么熟悉的声音啊,班长立刻就听出了这是毛泽东同志和小岸英的对话。

原来,毛泽东同志为了培养岸英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特意和岸英一起来打扫厕所。从这以后,警卫战士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小男孩打扫厕所,很少间断过。

天下未有不劳而成者也。[隋·王通]

富贵必从勤得。[唐·杜甫]

毛泽东的“责任田”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顽固派在陕甘宁边区周围修筑了五道封锁线,隔断了边区和外界的交通,使边区的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困难。为了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党中央发出了“自力更生”的号召,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在陕甘宁边区开展起来了。

这天,警卫班的战士们正在杨家岭毛泽东住的窑洞附近召开生产动员会。会上,战士们个个摩拳擦掌,表示要大干一场,争当生产模范。这热烈的气氛惊动了毛泽东,只见他快步从窑洞里走了出来。“你们在开生产动员会,这很好嘛!”毛泽东来到了战士中间,满面笑容地说,“党中央号召我们开展生产运动,克服眼前的经济困难,减轻人民的负担,我们可要带好这个头!”

毛泽东双手叉着腰,环顾着两旁的山坡,充满信心地说:“杨家岭上的土地足够我们种植瓜果蔬菜了。我们还可以养猪,解决自己的吃肉问题。假如再能搞一个合作社,那我们大家的日常生活用品也不用发愁了。”说到这儿,毛泽东爽朗地笑了。

战士们被毛泽东这么一说,仿佛看到了满山满坡菜绿瓜黄的丰收景象,于是群情更加激奋。大家围在一起,出谋划策,商量怎样开荒种地,怎样引水浇田,并决定几天以后正式开工。

到了开工那天,天刚蒙蒙亮,战士们就扛着钁头下地了。战士们经过毛泽东住的窑洞门口,看到里面灯光仍然亮着,大家都知道主席又熬夜了,所以谁也不忍心去叫他。大家蹑手蹑脚地从门口走过,生怕打搅了主席,不料还是被毛泽东听到了。没一会儿工夫,只见毛泽东扛着钁头找来了,他边走边说道:“不是说好了给我一块地吗?我的一份在哪儿呢?”“主席,您考虑革命大事,非常劳累,这开荒种地的小事就不用参加了。您的活,我们加把劲就都完成了。”战士们异口同声地说。“不行!不行!开荒种地是党的号召,我也不应该例外。”

在毛泽东的一再坚持下,大家只好在临河不远处给他划出了一亩来地。

毛泽东分到责任田后,对这一“争”来的土地十分珍惜,只要一空下来,他就去挖地。战士们发现后,一齐赶来帮忙,毛泽东总是坚持自己完成。他说:“你们有你们的生产计划,我有我的生产任务,这块地,你们挖了叫我挖什么呢?别看我的年纪比你们大,我还敢与你们比一比,看谁的田种得好!”

此后,毛泽东硬是忙里偷闲,一钁头一钁头地把地挖好,又垒了一个小水坝,将河水引到地里。不久,地里便栽上了黄瓜、辣椒和西红柿。毛泽东又经常利用休息时间施肥、锄草,蔬菜越长越茂盛。

一份汗水,一份收获。夏天到了,毛泽东田里的西红柿结得又红又大,辣椒又尖又长,黄瓜沉甸甸地低垂着头,个个顶花戴刺的,真是诱人极了。人们每走过这里,都禁不住要停下脚步称赞一番。

毛泽东亲手开荒种田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延河两岸,军民大生产的劲头更足了。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汉·司马迁]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使得金。[唐·刘禹锡]

周恩来参加纺线比赛

1942年,国民党顽固派加紧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军事和经济封锁。陕甘宁边区的供应十分困难。

为了粉碎敌人的封锁,八路军战士自己开荒种粮,自己纺线织布。各级领导干部纷纷带头。

周恩来当时是党中央的副主席,他也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和战士们一起参加生产,学习纺线。

周恩来办公的窑洞里就放着一架纺车。这一天,周恩来又坐到纺车前。他挽起袖子,右手握住摇柄慢慢地摇动纺车,左手扯住棉花,纺车越转越快,发出一阵阵“嗡嗡”的响声。纺了一阵子,周恩来抢了抡右胳膊,这只胳膊受过伤,伸屈困难,但他不顾伤痛,休息了一下子又干了起来。

这时,警卫员从屋外进来,见周恩来双手配合灵活,纺车转得飞快,不禁高兴地叫起来:“周副主席,您一只胳膊受过伤还纺得那么好,那么快,真棒!”

周恩来擦了擦额头上沁出的汗珠,大声说:“我还敢跟你们小伙子比一比呢。”

在周恩来的提议下,中央机关决定开展一次纺线比赛。

3月1日上午,在枣园中共中央书记处的礼堂里,一次别开生面的纺线比赛开始了。

礼堂里几十架纺车排列成行。周恩来的纺车是王震送给他的。任弼时也参加了比赛。

只听得裁判员一声令下,几十辆纺车一齐飞转起来。

观看的人屏住呼吸,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周恩来的身上,生怕他那只受伤的胳膊受不了。

比赛进行了整整三个小时。

比赛结束了,周恩来被评为纺线能手,纺的线被评为甲等。

评比以后,当场举行了颁奖仪式,同时决定,把周恩来纺的头等线送到农民展览会展出。

周副主席参加纺线比赛的消息,给陕甘宁边区的军民以极大的鼓舞,军民大生产的热情也更加高涨了。

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由劳动解脱。[李大钊]

要知在艰难困苦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李大钊]

周恩来拉车

十三陵水库工地上,人流如织,车队成龙,一片热气腾腾的景象。在那生龙活虎的劳动大军中,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正躬腰曲背,着力拉车,他身上的衣服,干了又湿,湿了又干,结出片片的汗花。

这位老人就是周恩来总理。

那是1958年6月,周总理带领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机关的负责同志到工地参加劳动,周总理出现在工地,工地上一片欢腾。水库工程负责人宣布注意事项后,眼瞅总理,说:“欢迎首长指示。”周总理看了一眼旁边的部长们,随后亲切地对水库工程负责人说:“这里没有总理、部长的职务,大家都是普通劳动者。你就分配任务吧,怎么指挥怎么干。”

真的,总理是个地道的劳动者,每天笛声一响,他便和大家一起排队出工;太阳落山,又和大家一起唱着歌儿回工棚。住的矮工棚,睡的木板床,吃的馒头白菜汤,一点都不特殊,但是,干活的时候却有选择,什么活重干什么。他兴致勃勃地抬筐运土,高高兴兴地推车送料。当他搬运石料时,一块滚动的石头砸破了手指,鲜血直流。总理受伤了,人们围上来关切地问长问短。有的要去找医生来给他包扎,有的劝他休息两天养养伤。周总理吮(shǔn)吮流血的指头,笑着对大家说:“谢谢大家的关心。轻伤不下火线嘛,这点小伤更不算什么。”说完,他拿起拉车的绳子,往肩上一搭,朝推车的同志说:“走,运料要紧。”看见总理如此,推车的同志心里热乎乎地又劝道:“总理,戴副手套吧,要不,伤口沾了土,会感染发炎的。”“戴手套干活不方便。”总理转身拉着车子朝前奔,推车的同志只好紧紧握住车把,脚下使劲,推得车轮飞转。吱哟哟,吱哟哟,沿路撒下一串串欢快的歌声。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毛泽东]

劳动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力量和人民生活富裕的源泉。

〔吴玉章〕

周恩来与一位普通农民

周恩来同志是坚守信用的模范。他在1961年5月3日去农村视察,在座谈会上认识了一位年近五十的农民张二廷。会后,周恩来同志特意到张二廷家里去访问。当他要离开这个地方时,二廷紧握着他的手说,请您抽空一定再来。周恩来同志微笑着说:“有机会一定来,如果我不来,也一定派人来看你。”周恩来同志说“一定,就是一定”。一年、二年、三年、五年……周恩来同志在日理万机的繁忙工作中,每年都派人来看望张二廷。周恩来同志对一个普通农民这样坚守信用的高尚的品质和优良的作风,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劳动是人对世界的实践精神的掌握,同时也就是人对世界的艺术的掌握,一切创造性的劳动都可以使人唤起美感。[朱光潜]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份劳动就会有一份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鲁迅]

刘少奇关心劳动人民

刘少奇同志一贯关心群众,时时刻刻想着人民,把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

抗日战争时期,有一天,刘少奇同志和随行人员在穿过敌人严密封锁线后,进入了游击区。那时,天气很热,又经过一段急行军,人人汗流浃背,疲惫异常。他们赶到宿营地,正是深夜,整个村子都在沉睡中。警卫员想叫开老乡的门,在屋内找个地方让少奇同志休息一下。少奇同志知道以后,马上制止说:“不要惊动老乡。这里是游击区,敌人常常到这里来,我们深更半夜去叫门,他们辨不出是敌人还是八路军,又要担惊受怕。”

当夜,他们就露宿在街头。一觉醒来,他们浑身衣服被露水打得湿漉漉的。老乡们见到他们,又是惊喜,又是感动,紧紧地握住少奇同志的手,眼眶里闪着激动的泪花。

新中国成立以后,有一次,少奇同志乘江轮到汉口视察。船行至三峡时,风暴骤起。江轮在波峰浪谷中剧烈地颠簸,情况十分紧急。警卫人员感到处境危险,连连往北京发出遇险报告。全船的人都在为少奇同志的安全担心。突然,江面上隐隐约约传来呼救的声音。少奇同志断定有渔船遇到危险,他立刻命令停船救险。警卫人员为了他的安全,都说:停船太危险了。刘主席的安全要紧啊!少奇同志却斩钉截铁地说:“正因为是国家主席的船,就更应该救险!”

经过一番紧张的抢救,那条渔船终于脱险了。船上的人都安全地上了岸。

地球,我的母亲!从今后我要报答你的深恩我知道你爱我还要劳我,我要学着你劳动,永久不停。[郭沫若]

在整个人类的文明史中,若贪图安逸,回避艰苦的劳动,那么就不可能取得什么成绩,也就不会有人类世界的今天。[高士其]

朱德为乡亲挖泉水

朱德同志出生在四川仪陇一个世代佃农的家庭里。他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乐于为乡亲们做好事。

有一年,四川大旱,朱德的家乡一连数月滴雨未下。土地龟裂了,禾苗干枯了,连饮水也发生了问题。乡亲们只好翻山越岭,跑到十几里外的地方排成长龙担水。

这天,朱德上山去割草,发现山坡上有一片草长得特别茂盛,草底下的土很潮湿。他想,下面可能有水,就约了几个小朋友来挖。小伙伴们开始时也都很卖力,你一镐,我一锄,费了好大的劲,才挖出一个深坑。可是水呢?点滴也未见。有的小伙伴泄气了,噘着嘴巴说:“这里哪有什么水,咱们白忙活一场。”

朱德却不肯罢休。他仔细观察了坑的四壁,耐心地对大家说:“如果下面没有泉水,这么旱的天气,泥土哪有这么湿?我想肯定有水,只要坚持挖下去,一定能挖出水来。”

在朱德的带动下,大家又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挖了不久,一股清清的泉水果然从地底下汩汩地冒了出来。大家高兴得跳了起来,都说朱德有主见,又为村里做了一件大好事。

我并不异于常人的天资,所有成果,都是靠勤奋学习,艰苦劳动得来的。[张广厚]

最好不是在夕阳西下时候幻想什么,而要在旭日初升时即投入工作。[谢觉哉]

朱德的扁担

井冈山峰峦起伏,一条崎岖的小路蜿蜒曲折,通向山顶。一队穿着灰布军服的红军战士,每人肩挑一担粮食,正沿着这条山道向上攀登。他们一个个汗水湿透了衣衫,但脚步依然那样踏实。扁担合着脚步声,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队伍中有一位身材魁梧的“老”红军,四十多岁的年纪,四方脸,宽前额,浓眉大眼。他,就是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朱德。

原来,1928年秋天,国民党反动派加紧了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妄图把红军困死、饿死。为了保卫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阴谋,党中央向根据地军民发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坚持斗争”的号召。朱德积极响应,他和战士们一样,脚穿草鞋,身背斗笠,翻山越岭去挑粮。

当时,朱德已经四十多岁了,他白天挑粮上山,夜里还要批阅文件,和党代表毛泽东一起商议革命大计。战士们生怕他累坏了,都对他说:“你日夜操劳太吃力了,不要再下山挑粮了吧!我们大家每人多挑一点,就把你的这份补上了。”每当这时,朱德总是笑笑不作声,可是第二天一早,还是和战士们一起出发挑粮。

怎么办呢?有一回,一位小战士想出了这样一个主意,他对大伙说:“我们把朱军长的扁担藏起来,没有扁担,他就没有办法去挑粮了。”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好!”这天挑粮回来,战士们就把朱德的扁担藏了起来。可是第二天,朱德又拿了一根新削好的扁担出现在挑粮的队伍中。“再藏!他削多少,藏多少,一直藏到他不再挑粮为止。”战士们这样想。傍晚,朱德稍不留意扁担就不见了。他马上找了一根上好的毛竹,又削了一根扁担,还在扁担上刻了“朱德记”三个字,心想:“这下你们就没法再藏了吧。”他拿了这根刻有三个大字的扁担,又来到挑粮的队伍中。战士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说什么好。朱德笑着对大家说:“以后谁要再藏我的扁担,我可要批评了。”说完,就带领战士们消失在茫茫的晨雾中。战士们见朱德态度这样坚决,也就不好意思再藏了。

从此,“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这首歌谣和“朱德的扁担”这个故事,就在井冈山根据地传开了。

只有经过劳作、经过奋斗得来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而且快乐常常不是要等到艰苦之后,而是即在艰苦之中。[谢觉哉]

世界不是劳动的艺术品吗?没有劳动,就没有世界。[邓中夏]

朱总司令积肥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经济封锁,党中央在陕甘宁边区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战士们人人分到了“责任田”,个个都想把自己的“责任田”种得好上加好。俗话说:“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于是,积肥成了大伙的热门活儿。

这是一个寒冷的早晨,东方刚有点发白,几名战士就背着粪筐,赶到延河边。这里有灌木丛和零星的草地,牧童常驱赶牛马前来饮水放牧,是个抬粪的好地方。果然,在河边的草丛、碎石间散落着不少牛马粪。一个战士得意地说:“今天我们可是最早来的,这一路上的粪都归我们了。”

忽然,在曚昽的曙光里,大家看到前面有两个人影,一高一矮,他们也在拾粪。“喂!你们是哪一部分的?怎么腿这么长,跑到我们前面去了?”有位战士用开玩笑的口吻大声喊道。“我的腿是长一点,个子大嘛,但总比不上你们年轻人眼尖、手灵、脚快呀,你们是全面优势嘛!”

好熟悉的四川口音,“啊,总司令,是前几天刚给我们讲过课的总司令!”一位战士先认了出来。大伙儿跑步迎上去一看,果然是朱德。只见他一手提筐,一手拿铲,正在拾粪。那矮个子是他的警卫员。“总司令早!”战士们齐声喊道。“你们比我更早嘛,看!你们都快半筐了,我才一点点呢!”朱德微笑着答道。

有位战士伸手去夺朱德的粪筐,想往他筐里拨点粪。朱德连忙一闪:“使不得,使不得,那我不成了剥削户了?”说完,大笑起来。又有一位战士说:“总司令,您事情多,就不要拾粪了,什么时候需要肥料,我们给您送去。”朱德严肃地说:“那怎么行?总司令就不能拾粪吗?我们大家都是农民出身,这些活在家时都干过。这些年忙于打仗,好久没干庄稼活了。现在国民党逼迫我们生产自救,我们就要上下一起来干,同心协力克服困难。再说,这也是积肥和锻炼身体相结合,一举两得嘛!”一番话说得战士们连连点头称是。在朱总司令带领下,大伙干得更欢了。

只有人的劳动才是神圣的。[高尔基]

劳动使人建立对自己的理智力量的信心。[高尔基]

三任老八路和“将军杨”

在山西省武乡县王家峪的村头,有一棵两人合抱,高达30米的白杨树,大家都亲切地称它为“将军杨”。

提起“将军杨”,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呢。1940年4月,驻在武乡东部山区的八路军总部为建设根据地,开展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运动。

那天,阳光明媚,风和日暖,当地的老乡和战士们展开了植树比赛,看谁种树多,成活多。大家争先恐后,干得热火朝天。

这时,有一队八路军战士,扛着铁锨和钁头朝河湾走来,走在头里的是三位老八路: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和左权副参谋长。他们穿着和战士一样的灰粗布军服,袖口、衣边和膝盖已经打上了补丁。

大家高兴地向他们打招呼,儿童团员欢呼着把他们围了起来。

三位老八路和大家一起动手,在河边种下了一片白杨。

朱德挑了一棵笔直的杨树苗,对一位战士说:“小伙子,给咱选一块地方,栽上这棵小树,好不好?”“好啊!”小战士指指一片空地说:“朱总,就在这儿栽吧!”

朱德立刻挥起钁头刨起坑来。小战士见朱德使用钁头十分顺手,动作很熟练,挖的树坑大小深浅恰当,不禁连声说道:“想不到,朱总种树还真有两下子!”

这时,朱德已经把树苗插进坑里,他又堆上土,用钁头捣结实。

左权从河里提来满满一桶清水,给小树苗轻轻地浇上水。

彭德怀带着几个战士到山坡上割来了带刺的树枝,给小树苗做了一道精致的小篱笆。

树种好了,有人提议给小树起个名,于是,“将军杨”这个名字便诞生了。

几十年过去了,将军杨茁壮地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每当人们看到这棵将军杨,便想起三位老八路种树的故事。

人生最大的快乐,是自己的劳动得到了成果。[谢觉哉]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劳一分才。[华罗庚]

彭德怀种菜

彭德怀同志没有子女,他把弟弟彭金华烈士的女儿彭梅魁当作亲生女儿。很长时间,他和梅魁生活在一起。

1959年7月,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因为谈了对国内形势的一些看法,受到了错误的批判,并且被罢了官。

不久,彭德怀搬出了中南海,住到吴家花园去了。在那里,彭德怀亲自开荒种菜,挖塘养鱼、种藕,把一个残墙断壁、草木凋零的荒园,改变成一个生机盎然的菜园。梅魁看到伯父年纪大了,劳动十分吃力,便劝他说:“你不能这样不顾身体啊!”

彭德怀说:“孩子,劳动对我是需要的。国家还很困难,我不能为党工作,还可以为人民减轻一点负担啊!”

是的,梅魁和伯父住在一起,亲自看到伯父是怎样时时刻刻想着人民群众的。他住的地方叫挂甲屯,这儿的老乡世世代代喝着土井里的水。彭德怀便把自己院子里的水接到街上,使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挂甲屯的老乡,住在又低又破的土房子里,一到下雨,彭德怀便戴着草帽,卷起裤腿,走街串户,看看这家屋顶漏不漏,问问那家房子牢不牢,还让房子有危险的人家搬到自己的院子来住。谁家的孩子病了,彭德怀总要去看看;谁家的子女结婚,他就跑去祝贺;谁家的老人去世,他也要去悼念……伯伯的行动,给彭梅魁很大的教育。

一天,伯伯带着梅魁走到院子的墙根前,指着墙外的一棵树问她:“梅魁,你看这树为什么没有叶子?”

梅魁一看,知道因为自然灾害,老乡生活困苦,把树叶打下当粮食吃了。可是,又不知道怎样回答才好,只得望着伯伯,没有开口。

走了几步,伯伯又问:“你们厂里有没有人得浮肿病?”

梅魁没有对他说实话,摇着头,支支吾吾地说:“没有!”

彭德怀看看她,又带她到自己种的茄子地里,指着茄棵对她说:“茄子不开虚花,小孩不讲假话!”又用手指着自己的前额说:“我这个老头子,就像小孩一样不说假话。我要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梅魁啊,我希望你长大了不要去追求名利,搞那些吹牛拍马、投机取巧的事。要做老实人,心里装着人民,时刻想到人民的疾苦啊!”

对于伯伯的教导,梅魁感动得热泪盈眶,说:“伯伯,我一定向你学习,不说假话!”

才华是刀刃,辛劳是磨刀石,很锋利的刀刃若日久不用不磨,也会生锈,成为废物。[老舍]

人的劳动力能够创造社会的一切财富;人的劳动力本身也就是最大的社会财富。[邓拓]

彭德怀开田

1961年11月,彭德怀回到了故乡——湖南省湘潭县乌石寨。他看着童年时代就十分熟悉的家乡的山水草木,看着阔别多年的父老乡亲,感到格外亲切。回想在战争年代,乡亲们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抛头颅,洒热血,承受了极大的牺牲,终于盼来了全国的解放和革命的胜利。想到这里,彭总不由得感慨万千:“是呵,苦了多少年的乡亲们该过过好日子啦!”

彭德怀来到了响塘区南谷公社的陈蒲大队调查。午饭的时间到了,彭德怀没有到“公共食堂”去吃大锅饭,而是撇开随同人员,独自一人来到离食堂不远的贺老伯家里。刚跨进屋,迎面扑来阵阵烟雾,只见贺老伯正蹲在灶下烧火做饭。彭德怀关切地凑上去问:“老伯,为什么不到食堂去吃饭?”老伯没好气地说:“有什么饭吃!只因彭德怀要来调查,大队才开食堂饭的,还要工分高的人才有得吃。我不去凑这个热闹,真是打肿脸充胖子!”彭德怀一听,话出有因,顺手将锅盖揭开,只见锅里蒸的是糠粑耙。彭德怀抓起糠粑粑就吃,那粗糙、苦涩的糠直刺喉头,确实难以咽下去,他的心痛了,眼窝里充满了泪花。

回到故居,彭德怀召开了社员大会,他说:“我是讨过饭的,是饿怕了的,可那是旧社会。如今,我们当家做了主人,我们应该抓紧时机开荒种粮,生产自救,把穷队变为富队,不应该再有人饿肚皮了。我这次回来是当社员的,队上要安排我出工,不安排的话,我就邀请婆婆姥姥上山砍柴去。”说干就干,从那以后彭德怀就与社员一起参加集体劳动,他特别提倡开田,在工余时间还动员侄儿一道去开田。侄儿望着两鬓斑白的伯伯劝道:“你老人家年纪一大把了,还开什么田啰?”彭德怀风趣地回答:“年老骨头枯,正好做功夫!别说我年老,做起事来,还可以跟你们小青年比一比呢!”说完就捋起衣袖,用他那曾指挥过千军万马的手,挥锄猛干起来,像个标准的老农。

在彭德怀的带动下,家乡一块块新田被开发出来,种上了绿油油的庄稼。彭德怀欢欢喜喜地与乡亲们一道收棉花,种麦子,撒下了无数的汗珠。他说:“从今年起,我每年回来参加劳动一个月,别的重活干不了,帮生产队看牛,看湖鸭。如果不能回来,就投资一百元交队上。”就这样,彭德怀在家乡立了个不计劳动报酬的特殊社员的“户头”。

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陶行知]

天才是用劳动换来的。[童第周]

贺龙的“元帅风采”

贺龙在战争年代,身经百战、出生入死,为党和人民立下大功。解放以后,他担任了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虽然地位高了,但他仍然以普通劳动者的形象出现在老百姓中间。他那平易近人、热爱劳动的形象,龙潭湖养鱼场的职工们至今记得清清楚楚。

1961年秋天的一个傍晚,鱼场的职工们正忙着干活。突然,有人过来亲切地与大家打招呼:“同志们好!”大家抬头一看,只见一位浓眉大眼、身材魁梧、头戴草帽、手提钓鱼竿的干部模样的老人出现在大家面前,他的脸上还带着微笑。职工中马上有人认出他就是贺龙,禁不住高兴地大叫:“啊,是贺老总来了!”工人们立刻把贺龙围在了中间。

原来,贺龙当时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主任。他的办公室离龙潭湖很近,所以常常在下班后来到鱼场旁的河里钓鱼。这一天,因见大家正在劳动,就走上前来与大家打招呼。

贺龙认真询问鱼场所属水面有多大,养了多少鱼,湖里的水质怎样?等等。工人们都一一告诉了他。

这时,湖边又来了一些工人,他们为了增加水的肥力,运来了一桶桶稀粪,正准备往水里倒。

贺龙马上迎了上去,大声说道:“我来!我来!”

工人们连忙拦住贺龙,“老总,您是来休息的,这粪水又脏又臭,您可别动手啊!”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道。

贺龙一听,哈哈大笑起来。他爽朗地说道:“我不在乎,没有粪水臭,哪有鱼米香呀?”说着,一挽袖子,接过工人手中的粪桶,“咕咚”一声将粪水倒入湖里。他一桶接一桶,一口气倒了四大桶。

工人们看着贺龙花白的鬓发和利索的动作,都非常感动。“这就是元帅的风采,这就是元帅的劳动本色!”工人们起初的那股拘束劲儿早就消散得一干二净,都跟着贺龙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我知道什么是劳动: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物的源泉。[高尔基]

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高尔基]

南泥湾开荒

1941年,八路军三五九旅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的“自己动手、发展生产”的号召,开进了南泥湾。这块荒凉的土地一下子活跃起来。

一到南泥湾,战士们就抓紧时间开荒,以便赶上季节按时播种。

这一天,天刚蒙蒙亮,大家就起床了。大伙扛起自己打造的钁头,排着整齐的队伍向荒山进发。一路上歌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大家来到指定的地点,这里的荒地上荆棘多,砍掉一丛荆棘,挖掉它的根,要花很长时间。尤其是狼牙刺,一不留神就会戳破衣服,划破脸和手。有一位新战士,在家从未种过地,更没有开过荒,拿工具的方法不对头,没多大工夫就满手血泡。可大家的情绪非常高,谁也不叫苦,谁也不肯落后一步。这位新战士也不例外。

有位战士叫尹光普,大伙都叫他“气死牛”。他的钁头是特制的,一尺多长,十多斤重,一天开荒4亩以上。而一头牛一天耕地也不足2亩。

718团团长陈宗尧亲自担任团部生产小组长,组员有参谋长、警卫员、司号员等八人。

团政委左齐在抗战中失去右臂,不能参加开荒,可他一有空就帮助炊事员烧水做饭,惟恐大家饿着渴着。

中午时分,左齐和炊事班的同志挑着担子送饭来了。

班长伸手向前一指,说:“同志们,加一把劲,把这块地消灭了再吃饭。”“好!”话音未落,钁头像雨点一样落地,前面稍微慢一点儿,后面就喊“快点,快点,挖到你的腿了!”眨眼之间,又一大片土地被开垦出来了。

左齐政委放下担子大声地招呼战士们:“小伙子们,喝口水再干吧!”连喊了几遍,就是没人答应。左齐急了,他只得命令战士们放下钁头,立即吃饭。

战士们狼吞虎咽地吃完了饭,又拿起工具干了起来。

就靠着八路军战士的两只手和一把钁头,荒凉的南泥湾出现了一片新景象,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成了陕北的好江南。

我们在劳动过程中学习思考,劳动的结果,我们认识了世界的奥妙,于是我们就真正来改变生活了。[高尔基]

如果你们,青年的人们,真正希望过“很宽阔、很美好的生活”,就创造它吧,和那些正在英勇地建立空前未有的、宏伟的事业的人手携手地去工作吧。[高尔基]

老红军甘祖昌的传家宝

老红军甘祖昌回乡务农的消息一见报,全国一下子轰动了,都觉得老将军令人敬佩。可甘祖昌却觉得:仗打完了,回老家重操旧业,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没什么可颂扬的。

甘祖昌一到家乡,就把省吃俭用积聚下来的几万元钱,捐献给了集体,自己和好几个子女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他对孩子的教育非常严格,而且处处做榜样,言传身教。

平时,天刚蒙蒙亮,甘祖昌就起身,催促着孩子们去拾粪、锄草、种菜。哥哥和姐姐都自觉地跟着父亲走了,只有5岁的小儿子可不干啦,他赖在床上,一个劲地装睡,两只小眼睛闭得紧紧的。甘祖昌知道儿子的脾气,只见他蹑手蹑脚地走过去,在儿子的胳肢窝下轻轻地挠了几下,孩子便“咯、咯、咯”地笑出了声,于是甘祖昌就把他拖了起来,一块劳动去了。

寒暑假到了,甘祖昌给孩子们制定了作息时间表,还规定了劳动日。

丰收的季节来临了,甘祖昌一家栽种的五百多棵果树都挂满了果实,香梨、蜜桃的香甜味在风中都可以闻到,可孩子们谁也没有尝到,甘祖昌连树带果全部献给了集体。

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几年之内村里差不多家家户户盖上了新房子,可甘祖昌的大儿子锦荣仍住在父亲分给他的一间又破又矮的旧房子里。他几次想开口,请父亲给点钱帮助造新房,但看到父亲对子女教育这样严格,看到弟妹们穿的是自染的粗布衣和父亲亲手补的鞋子时,话到了嘴边又咽了回去。

村里的长辈帮锦荣说话了:“祖昌啊,你家锦荣的房子实在太旧了,帮他翻翻新吧!”“你能交给集体几万元,就不能给亲儿子盖间新房?”

这些话甘祖昌都听进去了,他几个晚上没有睡好觉,心想:孩子们从我这儿得到的应该是钱财呢?还是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传家宝?这可要对孩子说清楚。

这天晚上,甘祖昌把锦荣找来,父子俩促膝谈心。“锦荣,听说你想盖新房,是吗?”“嗯,就是手头缺钱!”“手头不宽裕就等几年吧,做事要量力而行啊。”

锦荣低下了头,不再说话了。

甘祖昌猜透了儿子想说又没说出的话,便亲切而动情地说:“孩子,爸爸是有钱,给你们兄妹几个每人盖上新房都可以,但爸爸不能这样做啊!爸爸是老红军,留给你们的不应该是金钱。让你们吃好穿好,有个安乐窝,坐享其成,当寄生虫,这是害了你们呀!我应该留给你们艰苦奋斗的传家宝。只要你好好劳动,艰苦努力,新房子是盖得成的,到那时,住上的是自己劳动得来的房子,那心里才舒服呢!”

锦荣听了父亲的一番话,思想一下子开了窍,他诚恳地说:“爸爸,我伸手要钱,这是不对的。我一定要记住你的话,用自己的双手,靠自己的劳动,创造自己的好生活。”

甘祖昌听了,高兴地说:“这才是我的好孩子,好好干吧!”

用劳动实现自己的理想,用理想指导自己的劳动。[陈毅]

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陶铸]

白求恩制造“卢沟桥”

1938年1月2日,一艘名为“日本皇后”号的海轮,迎着汹涌的浪涛,离开大洋彼岸的温哥华,向远方驶去。船舷的甲板上,站着一位身材魁梧,目光炯炯,头发微秃的中年男子。他,就是著名的外科医生,加拿大共产党员——享利·诺尔曼·白求恩。从此,白求恩的名字就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白求恩一到中国,马上就来到了抗日前线的战地医院。当时,战斗激烈,条件艰苦,前线医院缺乏大量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如果到后方去采购,既要历尽艰险花去很多的时间,又要耗费大量的钱财。

怎么办呢?“我们自己动手干!”白求恩斩钉截铁地回答。

当地的军民都被动员起来。泥水匠上上下下忙着粉刷病房;木匠们锯的锯,刨的刨,一只只床头柜,一张张简易床在他们的手中做成了;妇女们更是飞针走线,缝制出大量的被褥和工作服。

白求恩忙得不可开交。他一会儿在这儿交代几句,一会儿到那里提出要求。

夜深人静,白求恩又伏在他那张简陋的工作台上反复思考着:医疗队大量的药物和手术器械要由牲口驮运。怎样才能使药瓶子不会撞碎或者打翻呢?他为此熬了好几个通宵,终于画出了草图。

第二天一早,白求恩拿着草图来到木工中间,他用不太流利的中国话,伴着手势,向工人们讲解具体要求,和工人们一起制作。

有时,工人们不太理解,他就动手示范。只见白求恩脱去外衣、帽子,挽起袖口,画线、锯木、敲钉子,操起锯、刨、锤动作麻利,显然是个内行。

大伙看得高兴,七嘴八舌地问道:“白求恩同志,你干得真好!以前当过工人吧?”

白求恩笑着说:“一个战地外科医生,应该学会木工和铁匠的手艺,才能根据伤员的需要改进医疗设备。”

很快,一种特制的简易药架子制成了,因为形状像一座桥,白求恩诙谐地称它为“卢沟桥”。

人们都说:“白求恩不仅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外科大夫,还是一位善于发明制造的能工巧匠呢!”

只有嗅到劳动药味的满足中,才能孕育出人生的乐趣。[考塞卜]

休息与幸福乃人人所渴望,要得到它们,唯有勤勉一途。[肯比斯]

列宁参加义务劳动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反动派勾结帝国主义发动武装叛乱,新生的苏维埃国土上弥漫着内战的硝烟,到处是被烧塌的房屋,被炸毁的桥梁,以及丢弃在铁路沿线的被炮火轰坏的火车头。

苏维埃人民为了建设祖国,打击敌人,在下班以后,或者在放假的日子,大伙儿都集合起来,参加义务劳动。

列宁赞扬这种主人翁的工作精神。他称颂这种义务劳动是“伟大的创举”,是真正共产主义的劳动态度。

1920年5月1日,苏维埃政府宣布,这一天作为全国的“星期六义务劳动日”。

这天上午10点,克里姆林宫3声炮响,工人、士兵、政府工作人员以及军事学校的学员,从四面八方汇集到红场,准备参加义务劳动。这时,列宁穿着一身旧衣服也迈着大步赶来了。他走到指挥官跟前,行了一个军礼说:“指挥官同志,请允许我加入你们的队伍,参加义务劳动。”

指挥官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说:“请吧,列宁同志,请您站在队伍的前头吧!”

列宁高兴地整了整衣角,走到指挥官指定的地方,带头向目的地走去。他们的任务是搬运木头,清扫垃圾。

列宁跟一个叫包利索夫的战士一起扛木头。包利索夫总是把细的一头留给列宁,自己扛粗大沉重的一头。列宁发觉了,就抢先扛重的一头。

包利索夫说:“我才28岁,您已经50啦!”“既然我年纪比你大,你就别跟我争了!”列宁把粗大沉重的一头扛上自己的肩膀,微微地笑了笑说。

包利索夫只好扛起轻的一头和列宁一起向指定的地点走去。

比较小的木头全部搬完了,接下来要搬非常粗大的橡树木头。一根橡树木头得六个人用杠子抬。这次和列宁做“搭档”的,三个是军事学校的学生,两个是工人。

一个工人看了看列宁,对他说:“弗拉基米尔·伊里奇,这个工作我们五个人能行,您还有更重要的工作要做呢。”“这就是最重要的工作。”列宁说着,就和大家一块抬起木头,大步向前走去。

天气晴朗,温暖的太阳照在广场上。听说列宁跟大家一起劳动,人们情绪高涨。这一天,歌声、笑声、欢呼声响彻了整个工地。

从此,星期六义务劳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因为列宁给苏维埃人民树立了榜样。

今世最后的福音是:了解你的工作,然后全力以赴。[卡莱尔]

探索出一生工作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无须再探索其他的幸福。[卡莱尔]

巴甫洛夫植树

条件反射学的创始人,1904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1849~1936),从小就非常热爱劳动。

在他小时候有这么一段故事。

一天,巴甫洛夫和弟弟米加约好去园子里种树,弟弟非常高兴,他抢先扛起一棵苹果树苗,蹦蹦跳跳地走了。巴甫洛夫赶紧拿起一把铮亮的铁锨紧跟在后面。

两人来到了园子里,向四周看了看,把这棵苹果树种在哪里呢?“就种在这里吧!”弟弟指了指脚下这块空地对巴甫洛夫说。“好吧!”说完,巴甫洛夫脱去外衣,举起铁锨挖起土来。

土层很硬,巴甫洛夫憋足了劲,拼命地用脚蹬铁锨,费了很大的劲,才挖了一个很小的坑。

弟弟看到巴甫洛夫满脸通红,浑身是汗,实在过意不去,就从哥哥手中接过铁锨,也学着挖起坑来,不多一会儿,就干得气喘吁吁,双手通红了。

坑渐渐地扩大,兄弟俩越干劲越足,当他们正要把苹果树栽下去的时候,爸爸从屋里跑出来了。

他看着地上兄弟俩挖出的土坑,赞扬兄弟俩是爱劳动的好孩子。可是,紧接着父亲又摇了摇头,指着园子里一块突出的高地对兄弟俩说:“你们看,那儿地势高,这里地势低,一下雨,这里就会积水,苹果树不就要被水淹死吗?”

巴甫洛夫心想:“对啊!刚才我们怎么没想到呢?”

弟弟米加听了爸爸的话,看看自己通红的双手,小嘴一噘,扔掉铁锨不高兴地走开了。

巴甫洛夫并不灰心,他又拿起铁锨,填掉了刚挖好的土坑,擦了擦头上的汗水,跟着爸爸在高地上挑选了一块空地,重新挖起来。

手上磨出了水泡,稍一用劲就钻心地疼。可是巴甫洛夫咬紧牙关不停地挖。坑挖好了,把树苗栽上,他又打来满满一桶水,小心地浇在树根周围,这才高高兴兴地扛起铁锨回家了。

巴甫洛夫从小养成的爱劳动的习惯,一直保持到晚年。一到暑假,他总要回到乡下耕种自己的菜园。国内战争年代,他在实验室周围的空地上种菜,自力更生地解决了吃菜的困难。由于从劳动中获得了乐趣,所以他常说:“我不知道我究竟当什么样的人才好,农民、司炉工,或是科学家。”

人们在那里高谈阔论天启和灵感之类的东西,而我却像首饰匠打金锁链那样精心地劳动着,把一个个小环非常合适地联接起来。[海涅]

就经常困扰人类的所有疾病和悲剧而言,劳动是最大而又最理想的治疗法。[卡莱尔]

加里宁率子割草

加里宁(1875~1946)是俄国的一位著名教育家。他认为:劳动是人类生存的首要条件。劳动可以使人高尚起来,如果一个人不做事只吃饭,那就等于侵占别人的劳动成果。因此,他始终把劳动作为教育孩子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以身作则,经常和孩子们一起下地干活。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加里宁担任了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尽管公务繁忙,但他总要抽出时间回乡参加劳动。

有一年,割草的季节来到了,加里宁照例又请了几天假,匆匆地赶回乡下。他一进家门,还没有来得及洗一下脸,吃点东西,就把他的两个儿子和三个女儿叫到身边。“孩子们,你们都已不小了,应该学会点劳动的本领了。明天,男孩子跟爸爸一起下地割草,女孩子在家帮助祖母做家务,大家说好不好啊!”“好!”五个孩子异口同声地回答。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加里宁就把两个儿子叫醒了。他们父子三人带上了水壶和干粮,手里提着镰刀,穿着胶鞋,踏着露珠,兴致勃勃地向前走去。

来到草场,他们立即埋头干开了。父亲在前,两个儿子跟随左右,不一会儿,就割得满头大汗。

太阳渐渐地升高了,割下的牧草也渐渐堆成了小山。休息的时候,两个孩子围坐在父亲身边,啃着带来的干粮。加里宁向孩子们讲述着人类从猿到人劳动进化的故事,两个孩子一边休息一边听得津津有味。

讲完故事,加里宁又催促两个孩子:“快点干吧,趁着露水没干多割一点,今天给祖母割,明天去帮助别人……”

他们割完草,感到又累又饿,回到家里,香喷喷的面包和新鲜的牛奶已经在桌上摆好了。

牛奶是他的三个女儿帮助祖母挤的,面包也是她们帮助祖母烤的。加里宁望着五个累得筋疲力尽的儿女,高兴地笑了能够为人民劳动,便是最大的幸福。[关向应]

古来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很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当他活着一天,总要尽量多劳动,多工作,多学习,不肯虚度年华,不让时间白白地浪费掉。[邓拓]

吴晗与劳动人民

童年时代的吴晗,对劳动人民有深厚的感情。

他6岁那年,有一天,家中来了一位父亲的世交之友。父母以家酿水酒和便饭待客。饮酒时,客人见吴晗在院子里玩泥巴沙土,便招他来身旁说:“听说你会作诗,现在作一首试试好吗?”吴晗从容答道:“你命题吧!”客人想了想说:“就以你父亲请饮酒为题吧!”吴晗站在餐桌旁,个子还不如桌腿高,听到诗题,略加思考,脱口吟诵道:“桌中无菜市上有,饮酒何必杏花村。人人都说读书好,吾谓耕者比我高。”客人听罢,大为吃惊,连连称赞说:“小贤侄的诗才和见解均可称奇,了不起啊!”

吴晗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不仅流露于诗篇,而且见诸于行动。他交了许多穷朋友。最典型的一位是被称为杨家傻子的孤儿,与吴晗年龄相仿,有股傻气,衣衫褴褛,破不蔽体。吴晗很同情他,常常把米饭大碗大碗地倒给他。还有一位双目失明、沿街卖唱的孤老头,住在邻村。吴晗很尊敬这位可怜的老人,三天两头去看望他。直到吴晗成为大名鼎鼎的历史学家后,仍没忘记这位老人。1946年,吴晗回故乡为母亲祝寿,还特地把这位老人请来,扶他上坐,奉为上宾。

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晶。[宋庆龄]

攀登科学高峰,就像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要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懦夫和懒汉是不可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和幸福的。[陈景润]

张海迪在农村的故事

张海迪是山东省文登县人,5岁的时候,患了脊髓血管瘤,先后做过4次大手术,胸部以下完全失去知觉。这个严重瘫痪的孩子,本来可以依靠父母的收入生活。可是,她要为人民、为社会多做事情。她说:“我像颗流星,要把光留给人间。”她怀着这样的理想,以非凡的毅力学习和工作,唱出了一首生命的赞歌。“活着,就要为人民做事。”张海迪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70年,她15岁的时候,跟着父母到农村生活。在农村,她处处为别人着想,为人民做事。她发现小学校没有音乐教师,就主动到学校教唱歌。课余还帮助学生组织自学小组,给学生理发、钉扣子、补衣服。她发现村里缺医少药,就决心学习医疗常识和技术,用零花钱买医学书、体温表、听诊器和常用药物。她先后读完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医学书籍。学针灸时,为了体验针感,她在自己身上反复练习扎针。短短的几年,她居然成了当地的一个年轻的“名医”。只要有人求医,她就热情接待。重病号不能行动,她就坐着轮椅,登门给病人扎针、送药。有一位姓耿的老大爷,因患脑血栓后遗症,6年不能说话,并瘫痪了3年,一直没治好。张海迪一面在精神上鼓励耿大爷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一面翻阅大量书籍,精心为耿大爷治疗。后来,耿大爷终于能说话了,也能走路了。这时张海迪深深体会到为人民服务的幸福。

张海迪同志把为社会、为人民做事,当成最大的幸福。她的崇高精神,闪烁着共产主义的光芒。

有人说,人生在世,吃好,穿好,玩好是最幸福的。我觉得人生在世,只有勤劳,发愤图强,用自己双手创造财富,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贡献自己的一切,这才是最幸福。[雷锋]

掏粪工时传祥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条战线上,各个部门,各个单位,每个工作人员,虽然劳动分工各有不同,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全国著名劳动模范时传祥生前是北京崇文区的掏粪工人。他在旧社会掏了20多年大粪,受尽了歧视和虐待,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正像一首歌谣中说的:“吃马路,睡马路,累了一天没处住。铺着地,盖着天,脑袋枕着半头砖。”有一次,他给一个富人家掏完了粪,又累又渴,想喝点水,那家的仆人刚拿起水舀子要给他舀水,阔老爷看见了,连忙喊道:“别给他,沾脏了咱家的舀子,给他那个碗用。”时传祥一看,原来是喂猫的碗,里面还有猫食呢,气得连水也没喝就走了。

解放后,劳动人民当家做了主人。时传祥感到浑身有使不完的劲。他常想:主人翁得有个主人翁的样,清除粪便,搞好卫生是社会主义建设不可缺少的工作,“宁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

有一条胡同,因为修下水道,一又赶上下大雨,汽车开不进去,他就带领清洁工人用粪桶往外背粪。这条胡同有三四里长,道路泥泞,深一脚,浅一脚,走起来十分吃力。有人说等天气好了再干,时传祥不同意。他说不能因为天气不好,影响居民卫生。他们从早上背到午后两点,终于将粪掏净了。他们的肩膀磨红了,劳动服弄脏了,但心里却很高兴。

掏大粪这种工作又脏又累,可是,在我们的国家里,掏粪工人和做其他工作的人,是同样受尊重的。

1959年,时传祥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出席了全国群英会,还当选为大会主席团成员。12月26日,刘少奇主席、朱德委员长、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了出席会议的同志。一见面,刘少奇同志就握住时传祥的手说:“这是老时吧!”领导几亿人口的国家主席,能够一眼认出一个普通的掏粪工人,这使他非常受感动。

刘小奇同志说:“我们在党的领导下,都要好好地为人民服务。你掏大粪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只是革命分工的不同,都是革命事业不可缺少的。”

实干、劳作,是可靠的财富。[拉·封丹]

一个人假如不脚踏实地去做,那么所希望的一切就会腐败。[摩路瓦]

王秀琴搭暖棚

呼呼的西北风像头发疯的猛狮怒吼,狂风裹着鹅毛大雪在苍茫的暮色中乱舞不停,大地的银装越穿越厚了。道边的树木不断摇晃着,不时传出枯枝被折断的“喀嚓”声。人们都已早早钻进被窝,悄悄地入睡。

突然,在娄南九队一所平房里闪出一个矮墩墩的身影,顶着寒风,冒着大雪冲向大道。她就是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人们所崇敬的王秀琴。

真冷啊!她不禁打了个寒战,刚下肚的热粥产生的热量全消失了。她在县里参加了三天副业生产会议,回到家里吃晚饭时,想到集体饲养场的房子太旧了,“小天窗”太多了,这么大的风雪,不会把屋顶掀翻吧?刚生下没几天的一窝小猪可要受冻了。于是,她放下饭碗就出门了。她三步并作两步地往前走,在泥泞的路上不时摇晃。

到了饲养场,她拍了拍身上的积雪,跨进门槛,顺手打开电灯一看。啊!她惊呆了,屋顶上的窟窿已成了“大天窗”,雪花像恶狼似地俯冲进来。那一窝小猪已冻得全身哆嗦,咴咴直叫挤在老母猪身边,老母猪望着这群挨冻的小宝宝,无可奈何地摇晃着大耳朵。看着这情景,王秀琴心如刀绞。

她在饲养场内转来转去寻思办法,门外远处打谷场边一个稻草垛隐隐约约地映入她的眼帘。她喜出望外,就不顾寒冷,冒着飞舞的大雪向稻草垛奔去,搬起稻草来,泥泞的小路真是不好走,走一步滑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