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开始爱自己,全世界都会来爱你(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1 03:05:02

点击下载

作者:周梵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当你开始爱自己,全世界都会来爱你

当你开始爱自己,全世界都会来爱你试读:

前言

你生命中所有的问题,都来自于你不够爱自己。

最坏的事情是人一生都不了解自己,因此一生就白白浪费了,不管多么富有、多么成功都没用。不依赖他人的评价来行动,不去取悦他人,而是取悦“自己”。——迪帕克·杜德曼德 博士最大的利他就是利己

有些人很懂得爱自己,爱自己的人自我价值感高,觉得爱与被爱都是可以轻松不费力给予或得到的事。当进入任何关系时他们不会时时担心会被对方抛弃,会有很强的安全感;一份更好的事业机会来到面前时他们内心也会坦然去尝试去接受,而不会惶恐,惴惴不安。当碰到自己喜欢的人他们会去努力争取,而且和对方在一起之后也不会有“不配得”感,会打从心里相信,自己就是对方能碰到的最好的伴侣,会很认真地去爱,而不是害怕被伤害而有所保留,或亦不会常常试探对方对自己是不是真心。

当感受到爱真的离开时,绝不会为了一些所谓的“现实原因”而苟且将就,也绝不为了报复别人而消耗自己。因为这些人从内心深处明白,没有任何人任何事比自己的幸福快乐更重要。

有些人天生“本儿厚”,他一出生照顾者就给他满满的爱,让他感觉到“我是值得被爱的”“我值得拥有所有我想要的东西”“我的感受很重要,我的感受值得被尊重”。

还有一些人的自爱力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学来的。这些人经历了很多痛苦和困境终于不再把这些问题作为讨伐他人的理由,而是开始作为自我改变的契机。早期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的照顾者(父母)也活在自己的惶恐和疲惫当中,没有给出足够的爱,他们得到很多的苛责,被忽略,被各种限制,不断被比较,被嘲讽,被评判……他们的自我价值感越低就会发展出越厚重的面具人格,这个面具人格就是为了获得爱的生存策略。例如讨好他人,总是压抑自己,让自己变得很乖,从不表达自己的需要,努力鞭策自己让自己变得非常优秀等等。这些孩子长大之后,无论表面上看起来多么帅气漂亮,多么成功优秀,在他们内心深处始终有个声音觉得自己不够好,并总会无意识地找一些比自己某些地方做得更好的人来比较。当和喜欢的人在一起时,最常怀疑的一件事就是“她/他真的爱我吗?”。

但不知从哪一刻开始,他们开始觉醒,开始成长,他们开始把最初原生家庭给自己设置的“原始代码”给破解了,甚至重新编写代码,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重新审视自己。他们不是天生的好运者,正因为有不爱自己的历史,当他们重新学会“爱自己”时,他们才更懂得对自己的这份无条件的爱是多么的珍贵。

而更重要的是,这些人会停止自己家族曾经的轮回,他们不会把自己的模式延伸到孩子身上,而是会用一种全新的境界来陪伴孩子,不再让孩子体验到和曾经的自己一样无力的感觉,而让孩子的心中充满了爱和力量。我想,这大概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吧。

当你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意味着你内在的某个部分开始觉醒,你的生活的某些领域出现的一些状况(例如:关系、金钱、事业或健康)在提醒你,你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当你的洞察足够深入时你会发现:所有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关系的问题,所有关系问题的本质都是对自己的爱不足够!

当我们谈到“爱自己”时,很多人会认为爱自己就是自私。甚至还有很多人仍旧把“一辈子为他人而活”当做值得歌颂的美德。可是他们并不明白,一个不会爱自己的人也不可能懂得如何爱他人,当人们自己都没有体验到给自己的爱是怎样的,那么所有给出去的充其量只是爱的代替品,可能是讨好、交换、补偿、依赖、迷恋、需要……但那都不是真正的爱。

如果自己都从未感受到对自己的爱,哪里有爱给的出去呢,就好像当你想给别人一个苹果你至少要拥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苹果。所以那些生活在“一辈子为他人而活”的这种人身边的家人朋友,并不会有多么幸福快乐,没人能够一直享受某个人总在为自己而活,因为在这种关系里体验到的绝不是爱,而是沉重的压力和窒息感。

当你不爱自己的时候,你所给出的爱只是为了得到他人的爱而给出的某种交易而已。你会计较我曾经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为什么看不到,为什么我可以为你牺牲这么多,但当我需要你为我做点什么的时候你却做不到。

所以佛家说“最大的利己就是利他,最大的利他也就是利己”。

当你真正开始懂得如何无条件地爱自己,让自己幸福的时候,你的爱就会自然而然的溢出来流向你身边的人,这种爱才是纯粹的,没有控制性的,无条件的爱。所有有条件的爱都是暂时的

所有有条件的爱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一种交易或者操控。这个世界上用各种途径来强化你对自己有条件的爱的渠道已经非常多了,那些试图控制你的人,商业系统,广告都是如此。

这些有条件的爱都是交换而且是暂时的,我年轻、漂亮、健康、身材好的时候我就爱自己,我能干、有钱、做出了正确的决策,或者事业蒸蒸日上时我就爱自己,那么反之,当你开始衰老,脸上长出色斑或者皱纹,出现了肚腩时就会厌恶自己;遇到事情无能为力、破产负债、或者做错了决定,被解雇降职或者退休时就会怀疑自己否定自己。

因此,我们在谈自爱力的时候,是在谈完完全全对自己的爱,更准确的表述是——无条件爱自己的能力。

没有交易,没有条件,没有评判,如同大地对她所孕育的万物一般的爱,如同太阳的爱,不管你是谁,你在哪里,你做了什么事,都同样温暖地照耀你。

大多数人很难想象这种爱可以来自于某一个人,这简直就像神的爱。甚至有人会质疑这种爱真的存在吗?更无法想象自己可以得到这种爱或给出这种爱。首先我并没有说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它确实不会那么容易,但并不代表它不会发生。每一个人的内在都有三个不同的层面:动物的本能性。人性和神性。每个部分都真实存在于一个人的内在,而哪个部分会成为你的主体,取决于你是否在每时每刻去关注那个部分并选择活出它。当你活出这个部分时,你就可以体验并给出真正无条件的爱。

而第一个感受到这份爱的人就是你自己。然后你会看到,你生命中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你的疾病会被疗愈,金钱问题会解决,体验到丰盛和富足,会开始拥有亲密信任的关系,还有很多如奇迹般的美好的事情发生在你的生命中。

为了这样生命的状态,无论如何都值得一试,不是吗?

你准备好迎接这一切的到来了吗?第一章看懂自己,你的人生才真正开始面对自己,看懂自己,我们才可以获得真正的自由,你做的选择才是你真正的选择,而不是在命运的车轮下推动你的自动化反应。这时你的人生才真正开始。爱自己之前,先了解自己

记得在很久以前,曾有过关于为什么总是看到A女配B男的文章(或者反过来A男配B女,总之就是为什么那些优秀的男女最后的伴侣看上去都很平庸)。大体一致的观点是,A男A女们都眼光奇高,匹配他们的其他A男A女也自视甚高不愿伺候,所以都只好找相对差一点但脾气温和并且有奉献精神的B男B女们了。很多人也认同这种说法,但如果你懂得心理学,懂得潜意识这回事,懂得人是怎么塑造自己生活的,你就知道真正的缘由,绝不是这么简单的。如果不年轻,我们就不会犯错吗?

我的一个客户苏卉,就是这样一位A女,私营企业主,自己有3家美容院,能干,漂亮,生了孩子都依然保持着火辣的身材,开着宝马5系,品位一流。她就是那种电影里会让人惊艳的女人,从打开的宝马车门优雅地放下穿着高跟鞋的小腿,你就会驻足期待看到那双腿的主人,当她从车里起身出来时你绝对不会失望,不管是婀娜的背影还是她转过身时姣好的面容。这样的女人何止是A女,简直是A++女了。

但当一个常年穿着灰色夹克,不算胖却有些肚腩,说话时眼神带着几分闪烁,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男人和她一起出现在公众场合,并被介绍说是苏卉的先生时,几乎所有人在惊讶之余都会在心里无比惋惜,心里都会有个声音:“她怎么会和这样的人结婚?”

这样的组合,很难想象他们的婚姻会甜蜜顺遂。

苏卉告诉我,在过去和他生活的这七八年中,她至少上百次动过离婚的念头,说出口的都有几十次了。不是因为他不够富有,不是因为他外表平庸,而是因为这个男人真的太安于现状了。他在当地税务机关担任基层管理职务,工作平淡而安稳,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好好过日子。更过分的是,他特别擅长挖苦打击自己的太太“卖弄风骚装模作样”“喜欢瞎折腾”“就是喜欢钱”“忘恩负义”……

她在说那些故事时哭得像个孩子,精致的眼妆被眼泪冲出一条条灰黑色的痕迹,“我知道,你肯定很想问我为什么不离婚,我身边很多人也问过我这个问题”。

我递给她一张纸巾,“嗯,说说看”。“以前我跟他提过,他不同意,还闹到我父母那边去了。他虽然对我很不好,但是他是个好爸爸,对孩子很好,而且我现在工作这边有很多需要操心的地方,如果我要跟他离婚,我一个人带孩子,还有店里这么多事,我怎么顾得过来。而且他也确实没做过什么不可原谅的事情,我不想让我父母这么大年纪还为我操心,而且他也不是总对我不好,有时候他也会对我很好,我出过轨,我现在都不知道他到底知不知道,算了,就这样吧……”她已经有些语无伦次了。

很难想象,在工作中独立干练的苏卉在如此重要的人生领域中拉扯纠结了这么多年。而苏卉这样的女人,或者说这样的人却无法拿出力量做出一个真正的决定,一直在拖延,既不决定离婚,也没有决定好好留在婚姻里经营这段感情,去面对,去沟通。我常常对这样的学员说,你要么站起来跑,或者累了就躺下来好好休息。但很多人不,很多人既不跑也不躺下来安心休息,他们选择蹲着。

故事到这里,大家一定会好奇一件事。优秀如苏卉,当初怎么会选择嫁给一个这样的男人。

如果是之前的A女配B男的逻辑,当然很好解释。但苏卉刚认识她先生时才24岁,懵懵懂懂,那时的她也算不上什么A女,更无A女的高冷和不易亲近(事实上即使现在她也没有)。

回忆起当年,苏卉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事。谈恋爱的时候,他风雨无阻地每天来接她下班,还有在她生病时给她炖鸡汤,因为这几个细节,虽然她并不爱他,但她感动了,就结婚了。最后她归结为“当时太年轻,什么都不懂犯的错误”。

我们常习惯把生活中不想要的结果归因于年轻,好像我们不年轻就不会犯错误一样。事实上犯错误不是因为年轻,而是我们对自己认识得太少,不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年轻时的苏卉太渴望被爱了,自爱太少了,那时有任何人对她好,她都会和那个人在一起,因为她需要的只是有个人来填补她心里的那个爱的空洞而已。至于自己是谁,想要什么样的人,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她压根儿就没有想过。潜意识里的自卑感与我们所拥有的相貌和财富无关

到了这个时候,必须谈谈苏卉的原生家庭了。

苏卉出生的C市不大,但是个很宜居的地方,家境中等,父亲是初中语文老师,母亲来自农村,年轻时很漂亮而且能干好学,是厂里的高级技工。母亲因为户口问题在工作上受了很多排挤,本来嫁给父亲是因为父亲是城市户口,但父亲“不会来事儿”,没有像她希望的那样,帮她“走动走动”,所以母亲把工作上所有的不顺,都归结于父亲的无能。

在苏卉的记忆中,父母感情很不好,经常吵架,吵得凶的时候妈妈连她也一起骂,有时候连“贱货”“骚里骚气勾引人”这样的话也骂,苏卉睁圆了眼睛瞪着我:“你说,什么样的妈妈会这样骂自己的女儿?”印象中,母亲从来都不会表扬她,最高评价就是“还可以,但告诉你,比你厉害的人多得很”。

爸爸是个不善表达的人,这也是妈妈经常数落爸爸的地方,妈妈常常说自己命苦,“嫁了个靠不住的男人”。有一次,妈妈在外面买东西,跟别人吵起来,越吵越凶,引来了好多人围观,爸爸在旁边拉了下妈妈,说“算了,算了,别吵了,回去吧”,妈妈回头指着爸爸的鼻子破口大骂:“你个窝囊废,我被别人欺负,你还帮着外人!”后来这件事被妈妈说了好几年,几乎每次吵架都要拿出来说一遍,常说的话就是“我这辈子就是命苦,最后谁都靠不住只能靠自己,养个女儿也是靠不住的”。有时苏卉在旁边写作业,常常不知怎么火星子就会溅到自己身上,所以在她成年后很长时间,在外面看到有人吵架,甚至大声说话,她就会莫名其妙地身体发紧,很恐惧。

虽然衣食无忧,但童年生活在这样的基调中,深深的自卑早就种在了苏卉的潜意识里,这种自卑感和相貌无关、和财富无关,所以你会发现你认识的很多帅哥美女,他们内心也会不自信。即使后来功成名就,但这种自卑感可能依然挥之不去。

当一个人觉得自己不够好时,配得感就会很低,会觉得自己这样的不配拥有更好的、更幸福的生活。这也是为什么即使到现在所有人都觉得她很优秀了,苏卉依然无法从婚姻的困局中真正突破的原因。她不相信自己能过上更自在的生活,所以连寻找出路的力量都没有。

苏卉在成长过程中,长久以来都渴望有人能够真正对自己好,温柔地对待自己,这样她会觉得自己起码还是有人爱的,还是不错的。所以当她进入婚恋的年纪时,出现了一个对她好的人,正好在适当的时候温暖了她。而即使真的出现一个她爱慕的A男,苏卉是不敢要的。为什么?

因为隐藏的自卑感会让她不敢靠近这样优秀的男孩,会让她没有安全感。

一个人如果觉得自己不够好,当他和一个足够好的人在一起时就会担心被抛弃。即使对方从未有这种想法,这种觉得自己不够好的不安也会随时随地笼罩着自己,所以苏卉才会和她最爱的人分手,她的各种不安和猜忌必然会导致这种结果。

而苏卉现在的先生,因为真的很普通,所以和她内在隐藏的自我价值评估系统吻合了——“不够好的我配这样的男人才是安全的”。

如果只是这样,其实就没有问题了,生活会平和顺遂地过下去。但人的意识是多重的、矛盾的、冲突的,苏卉还有另外一种自我认同,就是社会层面上的认同——“你看,我聪明漂亮,能干上进,还会赚钱,我比很多人都强,其实我还是不错的。”这也是其他人普遍看待她的角度,更表浅,更主流,也是更容易被发现的角度。会控制我们的,都是我们不了解的东西

所以问题就来了,一方面苏卉潜意识里觉得自己不够好,只有和这样的男人在一起才安心(因为能保证他绝对不会离开自己),另一方面又不甘心,为什么这么优秀的我只能和这样的人在一起,在老公面前又有强烈的优越感和傲慢。就这样,一个自卑的自己和一个自负的自己相互攻击,轮流坐庄。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像苏卉这样的人既不选择向前奔跑,也不选择躺下休息,而是蹲在原地,一边痛苦于现状,一边又不准备做任何改变的原因。因为内在有两股力量在拉扯,当苏卉没有对自己更深入地学习和探索时,就无法驾驭这两股力量。

还有另一种版本的苏卉,就是她真的选择一个世俗意义上很优秀出色的男人在一起,但是她内心深处的低自我价值和不值得被爱的自我认同一样会以另一种方式表现出来,她很可能会在关系里诚惶诚恐,强硬倔强又脆弱多疑,导致对方对她的态度改变,最后创造出一些故事来让她体验这种与之相符的感觉。比如背叛、出轨、被冷漠地对待,等等。

甚至,即使她离婚了,如果这两股力量没有整合好,再下一段婚姻中,还是会出现对配偶又评判又依赖的问题,只是依赖和评判的具体方向不同而已。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苏卉的妈妈对爸爸最大的不满就是“没用”,而苏卉对先生最大的不满是不上进,都是能干的妻子蔑视无用的老公。苏卉在不知不觉中复制了自己父母的婚姻模式,只是她选择的先生身上还有母亲的影子,他们都喜欢通过表达自己多么命苦多么可怜来指责身边的人,喜欢通过扮演受害者来控制别人。苏卉最痛恨母亲这点,但是年幼的她无力改变,所以她就找了一个有相同模式的老公,因为如果帮老公把这个部分改变了,就等于帮助母亲把这部分改变了。这个动力来自孩子对父母的忠诚,因为孩子对父母有无条件的爱和忠诚,所以,孩子认为的父母不好的那些特质,他们又无力改变的,等他们长大之后要么自己变成这样,要么找的伴侣是这样。

这些动力都存在于潜意识当中,若非有进行专业而深入的沟通和探索,一般人是无法意识到的,而这些就是我们的“命”,很多人会周而复始地在生活中轮回类似的故事,不同的人,不同的情景,但都有相同的感觉和相同的结局。

所以不要总把现在生活的问题草率归因为“当年年轻不懂事,做了错误的决定”,说得好像我们年龄大了就不会犯错似的。

当我们不了解自己时,自然就会被自己的“命”牵引着去一个自己根本不想去的地方。

但是在另一个层面,命是可以被改变的。道家有句话,叫作“修行人的命是算不准的”。

如果你想减肥却控制不住自己的嘴,你有没有思索过,自己为什么对食物有那么大的渴望?这渴望跟什么有关?

如果你想看一本书,却一个字都看不进去,你有没有思索,自己为什么脑子这么嘈杂,让脑子安静专注的方向是什么?

为什么你认为自己付出了很多,但旁边的人却感受不到,你有没想过自己付出的方式出了问题,并寻找改变的途径?

如果你明明知道冲家人咆哮对影响他们的行为发生改变没有任何帮助,甚至会起反作用,为什么你还是一次又一次地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重复同样的模式?

如果你想运动却觉得身体虚弱没活力,你有没有思索过自己,这种虚弱感是什么时候来到你的生命中的,和什么有关?可以做些什么来获得力量感?

如果你已经意识到自己身上有一些模式导致关系、金钱或健康层面出现问题,但却从来没有付诸真正有效的行动去做一些彻底且有效的改变,对这种无力和拖延的模式如何突破它?

如果你没有真正破除这种模式,却希望在自己不改变的前提下让自己的生活有全面的改善,这基本是不可能发生的,爱因斯坦说我们无法用提出问题的思维来解决问题。

当你可以真正开始观察自己、了解自己的时候,你才有可能从过去的模式中解脱出来。

因为那些会控制我们的东西,都是我们不了解的东西。《美国队长3》里,幻视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角色,他强大而善良,睿智又不失温度。但他却不算是人类,而是人造有机生物体。在影片的前半部分,有一段他和猩红女巫的对话,让我印象深刻。他指着自己额头上的隐藏了宇宙巨大能量的心灵宝石说:“我不算很确切地知道这是什么,它给了我强大的力量,它不属于这个世界,虽然它是我的一部分,但我却对它真正的属性依然未知。”

猩红女巫问:“你害怕它吗?”

幻视回答:“我想了解它。我对它的了解越多,它对我的控制越小。或许某天,我还能掌控它。”

这段对话深刻而清晰地隐喻了我们和我们自身人格或命运的关系。

毕竟我们自己才是那个塑造自己命运的人,当我们敢于深入地自我探索,面对自己,看懂自己时,我们才可以获得真正的自由,你做的选择才是你真正的选择,而不是在命运的车轮推动下你的自动化反应。这时你的人生才真正开始。删光别人,才能看到真正的自己

很多人都有一些困惑,我们知道自己应该更积极,去运动,去坚持,去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下过很多次决心,但却常常无法把一件事持续地做下去。似乎内在的力量不够,不足以支撑自己更长时间。

在很多年前,我也是如此。我尝试过很多事,跑步、瑜伽、学跳舞、学英语……无数次开始,又无数次放弃,然后又决心再次开始,又再次放弃,周而复始。

我是七年前开始接触瑜伽的,在那个阶段,我进步得非常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坚持不下来。而且那个时候每次到瑜伽馆上课都会引发我强烈的挫败感:为什么别人都做得那么好,我的身体却僵得像石头。虽然瑜伽老师常常强调不要跟别人比较,根据自己的身体做到极限就可以了,可只要旁边有人,我的眼光就会偷偷瞟别人,如果发现别人做得很好就很泄气沮丧,如果发现有那么几个比我还糟糕就心中窃喜,但是无论是沮丧还是那小小的窃喜,心念都动了,在那一刻就失去了内心的稳定,身体会因为失去了专注的连接而晃动或者干脆彻底失去平衡,摔倒在地。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在这种状态中练习瑜伽的,一年大概也练个上十次,大部分都是自己偷偷躲在家里练习,每次都觉得累得半死。唯一支撑自己下一次再去练习的动力就是寄希望于未来,希望长期练习之后能瘦下来,有像那个瑜伽老师一样的好身材。

当我们把所有的动力全押注在未来时,就无法专注当下,无法享受做这件事本身的快乐。过程就变成煎熬,如果回报兑现没有如期发生,比如练了几次之后体重依然如故时,所谓未来的回报越来难以支撑此刻的痛苦,放弃只是早晚的事。

因此,我一度给自己贴了个标签,认为自己就是一个“不能坚持的人”,对那些能把一件事坚持很多年,并获得卓越成果的人充满羡慕,那时我想我肯定不是那样的人。包括小时候最喜欢的绘画,我在大学学的是设计专业,可从学校出来之后我一天都没有从事过和画画相关的工作,也再没有拿起过画笔。小时候对画画的热情似乎消失了,一点都不想再画了。我曾经想,如果我连这么喜欢的画画都坚持不下来,那么我就真的不是一个能坚持的人了。

但有一件事我坚持下来了,而且做得很好,就是成为一位心灵导师。从学心理学开始,而后去学习哲学、宗教……探索自己和支持他人,我一做就是七年,越做越好,而且我非常笃定地相信我会一直做下去。

曾经在接受一个媒体的采访时,记者问我,周梵老师,如果你赚到了很多很多钱之后,你会做什么?我认真思索了一下,我发现我还是想做我现在做的这些事:讲课、写书、运动、支持他人,最重要的是我可以借这个过程不断进化意识,探索自己,重建自己。

这件事不为满足任何人的期待,纯粹只是来自内心深处的动力。你在为别人而活,还是为自己而活

在很小的时候我就问过大人,人到底为什么活着?宇宙有尽头吗?宇宙尽头之外是什么?父母和学校的老师没兴趣给我答案,只是不断地告诉我,别想那些没用的,好好学习,以后好好工作,你正经功课不努力,老想那些没用的干什么,你看看别人家的……

成年之后,我终于成为父母长辈眼中优秀青年的范本,奔波于写字楼、机场,出入高档酒店,我曾经以为我会顺着这个轨迹过完一生,升职,供房,换更好的车……可当我掉入生命谷底的时候,存折里的钱,CUCCI的新款包包根本一点儿忙都帮不上。当看到最好的朋友遭遇痛苦时,曾经引以为傲的那点儿小聪明根本不管用,当发现父亲罹患癌症的时候,所获得过的追捧和赞美什么用都没有。当按部就班朝九晚五的生活突然遭遇这些生命的变故之时,我再也无法安分地满足于供房、养娃、赚钱、追剧的生活了。

儿时萦绕心头的问题再次萌生,生命真正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如果没人告诉我,那我就自己把答案找到!这是我生命中开启的第一个没有掺杂任何功利性的目标,和他人无关,只为自己。

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时,力量是无限的。所以这件事我可以坚持得这么好,从来不觉得辛苦并且非常享受,也轻松地在很短时间内拿到一些成果。因为一开始这件事就不是为任何人做的,那是内心一股涌动的原始动力。

学习做真正的自己想做的事情是一生中很重要的功课,很多人都在做别人认为他应该做的事情,被要求的时间长了,连自己都忘记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了。

记得有一次我到一所大学做讲座,谈起如何提升自我认同、接纳自己,一个女生举手非常坚定认真地说:“老师,我觉得你说的不对,别人怎么看我才重要,我们自己怎么看自己并不重要。”我惊愕地看着那张年轻的面容,无法想象在这个时代竟然还有年轻人会把“为别人而活”作为自己的人生指南,原来并不只有信息闭塞的偏远农村,或者拥有陈旧思想的中老年人才会这么想。这样的思想竟然一代又一代荼毒了这么多人 。

现在想想,这其中也包括曾经的我。

几年前,有一次我去家附近的健身馆游泳,游着游着我突然惊异地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当我快游到水池终点时,我会特别在意自己游得是否优雅漂亮,甚至动作都变得更花哨一些。当我意识到时,才发现前半个小时都是这样,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因为在水池终点,坐着一位还算有几分帅气的救生员。

那个时候我已经在心灵成长的路上走了三年多了,我自以为自己已经走了很远了。但当我意识到自己刚才的模式时,不仅心生羞愧:即使是现在,我还是会为一个陌生人“表演”。而我甚至不确定我的“表演”他是否看到了,这个人可能在我离开这个泳池后再也没有机会见面,再顺便说一句,那救生员真的不算非常帅,比起美国大片里的救生员差远了,我却依然因为这样一个无关紧要的他人,改变我的心态和行为。那时,我终于了解,我被别人的眼光制约得有多么彻底,而把自己从别人的眼光中彻底解放出来,对我来说是一个多么紧迫且重要的功课。

在这个世界上确实有很多人,关心别人怎么看自己比关心别人多,关心自己给别人什么印象比关心自己多。我不想再继续做这样的人了。删除对别人眼光的依赖,才真正可以面对自己

当我开始不断删除对别人眼光的依赖时,我才真正可以面对自己所有的阴暗面,接纳这些曾经想要自我粉饰的部分,终于不再需要在别人面前证明自己,才真正看到别人、关心别人,而不是因为需要或者恐惧而讨好别人。

真实而慈悲,这时候的自己是力量非凡的。

当我摆脱对他人眼光的依赖,一年前重新开始练习瑜伽时,我再也不去留意别人的动作,而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体和呼吸上,在这一年我的进步飞快,我的瑜伽老师说,我体式的状态像练了很多很多年的感觉。我跑步也不再是因为不满自己的体重而减肥,而是当作行禅去关照自己。事实上跑步的过程是很枯燥的,你需要做的只是不断地把左腿挪到右腿前面,再把右腿挪到左腿前面,然后把这个过程重复几万次。如果只是为了跑完之后的结果而无法享受这个过程,我相信没有人可以坚持跑下去。你要做的是把所有的意识都安住在当下,从内在去细细体味这个过程,感受身上每块肌肉的发力、心脏有力的跳动、均衡而深入的呼吸,感受一滴一滴的汗液流下来,警觉地觉知在跑步的过程中飘过的念头……这个时候没有过去的懊恼和对未来的恐惧,也完全不再关注别人如何看待你,只是沉浸在此时此刻的当下,你会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宁静和喜悦。所以当跑步变成只是自己的享受时,持续地做下去只是一种享受而从不用费力坚持。我从第一次开始跑3 000米到能完成12 000米,中间只用了五次过渡,并且再没有中断过。而且我非常笃定,在这种享受自在的状态中,我会越跑越远,并将一直跑下去。

我甚至时隔十三年,又重新拿起画笔开始画画,很大一部分是被我的朋友——新锐自媒体“好报”的主编大人享受绘画不执着结果的状态影响了,虽然他画的真的很难看,但他真的玩得很开心。于是我有一天也决定开始来试试,在画画的过程中,我突然意识到为什么从学校出来之后我再也不想画了,因为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被限制、被比较、被要求、被苛责, 原来小时候喜欢画画纯粹本然的那股热情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无数次被碾压,从学校出来之后,对画画的记忆都停留在那些压力、考试、竞争、疲惫的感觉中,已经忘掉自己最初为什么喜欢画画了。当我开始不为考试、不为工作、不为别人,纯粹只为自己的快乐而重新画画时,儿时的感觉又回来了,那真的是一种很棒的感觉,忘我、纯粹、宁静而又充满力量,可以连续几个小时不看手机、不吃东西,只是专注地沉浸于当下的创造。

那时我才了解原来“不能坚持”这件事不是天生的,只要学习删除对别人眼光的依赖,护持住自己的本心,我根本不用“坚持”做任何事,只是沉浸其中去享受就好了。什么是真正的自己

当我们意识到所有的力量都来自成为真正的自己时,难免心生困惑——什么是真正的自己,现在的我难道不是真正的自己吗?如果现在的自己不是,那什么时候的自己是真正的自己?我有过真正的自己吗?如果有过,那真正的自己又是什么时候离开的呢?戴着人格面具的圆圆们

给大家讲个小女孩圆圆的故事。

我们小区有个小朋友叫圆圆,她跟我的小女儿差不多大,她们常常一起在小区里玩。有一次我特地带了些从外地带回来的小点心,让宝宝跟其他小朋友们玩时一起分享。我从盒子里拿出点心分给几个小朋友,在给圆圆的时候,她看我,又看看我手里的食物,怯怯地摇了摇头。我把手继续往前伸出去一点儿,说:“没事的,很好吃的,拿着吃吧!”圆圆直接跑到她奶奶身后,探出半个头,抬头看了看她奶奶,又看着我手中的食物,还是摇了摇头。我不死心地说:“没关系的,奶奶不会说你的,拿去吃吧!”圆圆干脆低下头整个人都藏在奶奶身后,彻底不出来了。

这时圆圆奶奶对我说:“我们家圆圆很乖的,没有我的同意,她从来不会随便要别人东西的。”说的时候带着满脸的得意和自豪。

我看着还不到三岁的圆圆,她一直都盯着我手里的食物,几乎没有离开过,眼神里除了渴望还有一丝恐惧。我非常清楚,圆圆的奶奶并不知道她对自己最爱的孙女做了什么,对孙女的人格甚至未来的生命轨迹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两岁多的圆圆有一个非常真实的渴望——品尝美味的食物。

然而她的养育者相信:“小孩子拿别人的食物会显得没家教”“小孩子拿别人的食物可能有潜在危险,不能养成这个坏习惯”“我们家的小孩对别人家的食物表现得很感兴趣会显得我们家很寒酸”……

圆圆那天的反应即使没有学习过心理学的人也能推测出来,在此之前奶奶必定是无数次地阻止了圆圆接受别人的食物,甚至还可能因此批评否定过圆圆。现在这个小小的孩子已经把这种声音内化为自己的一种人格了,哪怕奶奶不在场,她都无法直接表达自己真实的需要了。

试想一下,如果圆圆的成长环境没有本质性的改变,她自己也没有系统地自我成长,那么当她成年之后,她就会一直带着这种讨好甚至有些怯懦的人格去生活。

让我们来一起想象一个情景:

圆圆已经成人并结婚了,这一天是他们的结婚纪念日,她和老公约好了早点回家吃顿烛光晚餐庆祝一下。结果饭都快做好了,她的先生打电话回来了,说:“老婆,对不起啊,刚准备下班时,我们公司的大老板过来了,我的上司非常希望我晚上一起陪一下,我问问你的意思,你要实在不希望我去,我就不去了。”

猜猜看圆圆会说什么?她的讨好型人格会给出第一反应说:“那行吧,你去吧!”老公如释重负,放心地去陪老板吃饭了。

圆圆放下电话,看着空空的屋子和一桌子菜,感到深深的失落和孤独,心中突然泛起了强烈的懊恼,刚才干吗要同意他去,明明是不希望他去,想要他在家里陪自己的,她开始责怪自己,干吗非要装懂事装乖,怎么那么没用,真实的想法就是说不出口。

然后又会迁怒自己的老公:他怎么这么笨呢?还要问我同不同意,他应该直接拒绝老板回家的呀,这说明在他心中,工作比我重要多了,他根本就不懂我,不爱我……

圆圆很有可能就一直在头脑里这么演绎着,时而生自己的气,时而生老公的气,纠结在这里面,能量越来越低,整个晚上都过得很不开心。甚至她先生回来之后,她可能还会丢脸色给他,爱搭不理,而这个粗神经的男人可能也是一脸懵:“我不是问过你的吗?你不是都同意了吗?你到底在气什么呀?你们女人真的是不可理喻!”

此处省略各种版本争吵2万字……

各位有没有觉得这是多么亲切而熟悉的场景啊!

虽然这个场景是我演绎的,但这种内心动荡的过程其实几乎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出现,区别只是你是放任它自行运作,还是对它有觉知有掌控。

圆圆们有个乖巧、甜美、讨好的人格面具,这个面具下面是隐忍的愤怒和无力感带来的焦虑,这个人格是他们所认同并且熟悉的,并且已经渗透到自己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而他们自己甚至都不知道这并不是自己本来的样子,但这个人格已经伴随圆圆们很多很多年,他们早已经忘记了那个最初的自己是什么样子。你以为的“自己”,也许并不是你

有时候我会提醒人们去和自己的心联结,去做那些真正你喜欢、让你有热情的事情。可是很多人会回答我:周梵,我不知道怎么联结我的心,我也不知道我现在到底喜欢什么。

也许这才是最糟糕的部分,我们把自己弄丢太久了,当我们想把它找回来时,却发现我们已经忘记它的模样了。

在我们身边有千千万万像圆圆这样的孩子和已经长大成人的圆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就深深地活在了别人的眼光中,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

所以你不仅在很小的时候会被你的养育者的催眠,植入他们的信念系统和价值观,在你成长过程中,整个社会文化、你所生活的圈子、阶层文化都在不断给你催眠、洗脑,让你毫无意识地成为现在你以为的“自己”。

生活中那些催眠我们的资讯无处不在。卖钻石的广告会告诉你,只有你的爱人买一颗钻石送给你,你的爱情才会恒久远;卖冰激凌的告诉你,如果他不给你买这种贵得要死的冰激凌,就说明他不够爱你;狗血电视剧告诉你,真爱就要各种虐心、各种误会、各种难以启齿、各种折磨,顺顺当当的就不是真爱……

我记得有一次在一个饭局上,跟旁边一个初次见面的漂亮女孩攀谈起来。那天是七夕节,就聊起这个话题,她很满足地说,今天上午我收到了我男朋友送我的花、巧克力和大红包,这个情人节我感觉我是一个“成功的女人”了。

她最后的总结让我很诧异,从什么时候开始爱情的目的不是幸福而是成功了?

本来,成功是一种姿态,给别人看的。幸福是一种感受,属于自己的。

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幸福也变成给别人看的了。你并不需要成为某个更好的别人

弄丢自己的人都有一个共性的特质,因为不确定自己是谁,所以总在通过别人的眼光来做自我确认。

每一份对自己的怀疑和否认,都是内在自我的一种分裂和消耗,都会极大地降低我们的力量感。期待自己变得更好,并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

你期待自己变得更好,而不喜欢现在自己不够好的部分,并不会让自己变得更好,而会让自己变得更糟。

自我苛责并不会让你真正变好,充其量只会让你“看上去很好”。圆圆和我在饭局上遇到的漂亮女孩都是这样,所有外人看到她们都觉得她们很好很幸福,只有她们自己心里明白那种虚弱感一直都在。

而最重要的是,这种“看上去的好”所带来的自信感和力量感是极其脆弱的,只要出现一个比你“看上去更好”的人,那种脆弱的自信就瞬间坍塌了,又或者有一个人看到了你的不好,这种自信感也被削减了,所以才会那么在意别人的批评而急于自我辩解。而且要维持这种“看上去的好”也是疲惫不堪的。这是一个要不断取悦他人、向他人证明自己的过程。因为他们自己内在对自己没有足够的爱和认可,所以永远要通过外面的人对他们的回应来确认自己的价值。

因为太不确定自己是谁,所以才需要从别人的评价中获得价值感和存在感。

所以内心完整富足的人是为自己而活,因为确定自己的价值,所以不会轻易地被外部的人或事影响。比如像徐静蕾,可以躲在家里一年多,只是自己做些小玩意儿,别的女星走戛纳、上头条、登上财富排行榜对她造成不了任何压力或诱惑,她也不管别人如何评价她,或者观众还记不记得她。她只做她享受的、让自己开心的事儿,永远按照自己的节奏去体验自己想体验的生活。

无论外面的世界如何暴雨狂风,永远自带光环保护罩,内心总是平和喜悦的,这就是真正活出自己的人。也许这些人看起来没有任何攻击性,而且相处起来也没有压力、非常舒服,但这才是真正拥有强大内心的表现。

有意思的是,这样的人,成功往往不知怎么就莫名其妙地得到了。而通常这样的成功并不是以消耗生命的其他领域为代价的,不会为了成

功没了健康、丢了感情,或和孩子关系疏离。

当你活成别人期待的自己时,所有的成就都是交换和消耗,你做事情都是为了别人而做,为了得到你想从别人身上得到的东西。你也没有力量拒绝去做那些自己不想做别人却期待你做的事,因为那些人身上有你想要的东西:物质层面的,名、利、权……情感层面的,被重视、被理解、被关心、被尊重、被爱……

如果没有觉知和成长,就会在这条被操控和操控别人的路上越走越远。

我曾在这条路上走了很多年,相信我,你永远不可能在这条路上得到你真正想要的东西。

当你成为自己时,所有的成就都是在轻易地显化和创造,你做任何事都是为自己而做,没有期待、没有附加条件,在做那件事本身时就满足了,总是活在当下,而且总是专注而喜悦的。

所以,你并不需要成为某个更好的别人,而是认真地找回原来的自己。

所有的力量都藏在那里!真正的力量只来自享受此刻的自己

我有一个朋友,她最喜欢说的话有两句:“我没有时间。”“总有人要做这些事儿的,我不做谁做呢?”每次她知道我要去旅行或者是去哪里学习,她就说我好羡慕你啊,如果我邀请她一起去,她就会说我没有时间,我有这个事情,我必须做那个,我要陪孩子,公司现在非常忙走不开……她永远都没有时间,她一直对我的状态充满了不可思议,她说:周梵,你怎么可以做这么多事情?你怎么可以又养两个孩子又写书又写专栏,要讲课,开公司,还做瑜伽,还跑步,还学这学那,你是怎么做到的?我告诉她其实你也可以做到啊!然后她就会给自己设置另外的信念。她说:哦,不,你比我更幸运,你找了一个支持你的老公,还有你比我更聪明,你运气比我好……她总有办法不断限制自己、催眠自己,必须等到未来的某一刻,比如孩子大了或者自己退休了,才能做那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为什么要等到下一刻呢?为什么总在牺牲此刻来换取一个所谓美好的未来呢?事实上过去和未来本质上都只是幻觉,它们并不存在。过去和未来都只发生于当下,你永远不可能拥有未来,你只有当下,牺牲此刻试图换来的美好未来根本不会发生,你唯一能把握住的就是此时此刻、此身此地。

我记得小时候父母单位搞福利会发一箱一箱的苹果,每次把苹果搬回来,家里的长辈就会做一件事,他们会把烂苹果挑出来先吃,可是等把烂苹果吃光了,原来的好苹果就又烂了,然后再把烂苹果挑出来吃,所以他们吃的总是烂苹果。

而我长大后决定只吃好苹果,不是等到未来,就在此刻吃好苹果,如果有烂掉的苹果就果断地把它们扔出我的生活,不让它们持续地影响我。所以我永远都选择并享受吃好苹果。

真正的力量永远只来自享受此刻的自己,而不是未来的某人。帮你接近自己的“虚拟死亡”练习当我们有时又偏离自己生命的中心,把一些虚幻的价值当真,变得功利而惶恐时,我建议大家可以做一个“虚拟死亡”的练习。在晚上睡觉之前想象自己这一觉睡过去之后将不再醒来,如果要回顾这一生中最珍贵的片段,会是哪些情景。这个练习对我非常有帮助,每次我在回顾时,发现那些片段不是在万人舞台上演讲被追捧,也不是公司赚到一大笔营业额,也不是完成一次马拉松的欢呼荣耀……而是一个人静坐突然没来由地发自内心的喜悦,是心无挂碍地和家人朋友在一起的闲适,是把真心敞开毫无保留地支持一位伙伴,是一个人跑步体验到天地融合的极致喜悦。那些能支撑生命的“光辉片段”,都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时光,又是忘掉人我区隔的瞬间。越接近真我的时刻,就是越无我的时刻,这很哲学也很玄妙。享受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就是最接近真正的自己的时候。唯有涌动和沉静、当下和真我双全之时,你的生命才真正展开。第二章接纳带来自由和力量有最大的自由,才有最大的成长,同时才能使出最大的力量。如果只是遵守道德规则,那不是成长,只是服从。减少内在消耗,停止纠结“如果生活欺骗了你,那你就欺骗回去”,这句话曾经很流行,不少人都赞同它。如果一个人抱持这样的想法,是因为感觉生活辜负了自己,对自己的生活感觉到无力、疲惫、被辜负甚至是绝望。有这种感觉那意味着他根本没明白现在的生活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同时对于创造出这种生活的自己也一无所知。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命运是由这个人每天对这个世界所做的反应、每一次言行所决定的,而一个人会有什么样的言行是由自己的人格模式决定的。为什么你会觉得“累得要死”

生活中有很多人会说,“我的性格就这样,改不了啦”“没办法,我就是这脾气”,有这种想法的人内心有两个核心的限制性自我认知:第一,他们认为他们的性格或脾气是一种永恒不变的固定事实;第二,他们认为“性格”或“脾气”比“我”更大。

首先我们要明确两点:

第一,你的人格不是你,你拥有你的人格,但你不是它。

第二,你的人格是可以被改变的。

人们认为“我”=我的人格,当你在说“我的个性就这样,改不了”时,那个“我”是谁?究竟是谁在说我改不了?而当你在说“我的个性”时,显然你明白不是你的人格拥有你,而是你拥有你的人格。

既然人格是你的拥有物,那为什么你的拥有物反过来控制了你,就好像仆人变成了主人,主人却心甘情愿地听从自己的仆人。而且这个仆人并不是一开始就跟着你的,在你刚刚出生的时候,你并没有拥有你现在的人格,在你只有三四岁或者更小的时候你也没有现在的人格,你的人格是你在成长的过程中根据你的养育者对待你的方式选择的一种生存策略,以及你所成长的环境和文化灌输给你的一些信念系统,和你过去历史的经验累积起来的综合产物。

人格是会改变的,你现在的人格模式很可能跟十年前不一样,而且也可能和十年后不一样。当然,对于一些从未开启自我成长的人来说,它们可能会以一种人格模式延续到老年甚至死亡的那一刻。我们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人。

一次,一个学员问我:“周老师,我父母尤其是父亲特别喜欢指责我,总是觉得我这没做好那没做好,我在他们心里简直一无是处。所以我每次回去看他们,我的状态就会变得特别糟糕,虽然我也知道他们说我是为我好,但我还是很受影响,所以现在我就尽量不回去,但时间久了又觉得自己不孝,觉得这样不好,还是应该多回家看看,可是一回家能量又掉下来。我很纠结。周老师,我该怎么办?”

我说,你有两股动力,不想回去和应该回去,那这两股动力哪个更真实更强烈?他说,不想回。我笑了,说,那是更接近你真实感受的动力,那就先遵循这个动力,对自己诚实。至于“应该回家”或“我应该孝顺”是你后天习得的一些文化的规条和信念,并内化成你的社会人格,常常令你自我强迫。

当然,一个人这种纠结的部分绝对不止几组,有很多很多相互冲突的力量都在相互拉扯。

比如:

有一个心仪已久的工作机会,但在一个相隔小半个中国的城市,去还是不去?

恋爱了好几年,但经常吵架,这样的关系要不要结婚?

孩子是应该上崇尚爱和自由的创新型学校,还是上规条严苛而刻板的主流学校?

伴侣出轨,孩子还小,原谅还是不原谅?

现在的工作稳定且福利保障齐全,但自己被消耗得精疲力竭已毫无

热情,去还是留?

……

很多人在自己的“两难”中可能会被卡住很多年,到头来什么成果都没有得到,却白白消耗了很多生命力。

而且不仅是这些较为重大的决策会消耗我们,那些会随时随地高频率出现的小剂量“纠结”对我们的消耗事实上更大。

是再睡10分钟还是马上起床?

是去跑步健身还是继续窝在沙发上追剧?

已经吃饱了,是放下筷子还是再往嘴里塞几口炖牛肉?

是再刷会儿手机还是马上起身去电脑前回邮件?

是该选这件明艳性感的还是那件端庄大方的衣服去赴约?

他说的这事,我该给什么反应?是豁达淡定状还是告诉他我不开心?

这种程度的左右为难一天之中可能会出现十几次,甚至几十、上百次,而且早已成为很多人的生活常态。

无论事情大小,也无论你外在看起来如何,每一次在 “选择A”和“选择B”之间的举棋不定都是一种内在的拉扯,而所有的拉扯都会造成巨大的意识消耗。

很多人会发现,一天下来回顾自己似乎并没有做什么具体的事,却感觉非常累,甚至可能只是在家躺了一天,到了傍晚时却有种疲惫不堪的感觉。

因为所有的生命力都被内在的各种自我拉扯消耗掉了。

每个人都像一辆高性能的车,我们的心灵就是这辆车的驾驶员。有些驾驶员很了解自己和这辆车,常常可以达到“人车合一”,所以能轻松地把车的最佳性能发挥出来,车能走得又快又远。可是有些驾驶员全完全不了解自己的车,对自己的车技也没有一点儿信心,所以在前行的过程中常常同时踩刹车和油门(你知道的,所有菜鸟司机都非常擅长踩急刹车),结果不难想象,油全部用光,车却没有开出多远,车子性能再好都发挥不出来。

这就是很多人被卡住的生活状态——觉得累得要死。透过人格三层圈了解自己的本质

每个人的人格中都有两个部分,如下页图中的外圈和中间层,即社会人格和阴影人格,这构成了我们的人格模式。

当我们在认知“我”时,在物质层面,我们会认同“我”就是皮肤以内的部分——我们所拥有的这个身体。在意识层面我们认知的“我”通常是指我们的人格。这个人格由外圈的社会人格和中间那一圈的阴影人格构成,我们称其为“人格”或者“小我”。然而人格是可以不断改变的,比如你16岁的人格和你现在一定有很大不同,如果你自我成长得足够快,很可能你两年前的人格也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

当然也有很多人成年之后,完全停止了自我的成长和扩充,很可能他们老年之后的人格模式和50年前没有多大区别。这些人可能就在我们身边,也许是你的一个亲戚、邻居……他们会抱怨一件很多年前发生的事情,同一种视角,同一种感受,多少年来从不厌倦地讲着同一个版本,从未改变过。这些人一生都困在自己的小我中,没有真正去触碰那个真正的自己——本体。

我们先来谈谈我们的人格,后面我会谈到本体的部分。

你的人格是你基于过去成长的环境选择的某种反应策略,那是在某种特定环境下我们选择的生存模式,但因为它跟着你的时间太久,跟你太熟悉,这种模式会越来越固化,已经变成你观察世界或观察自己的背景。这种背景从我们记事以来就一直跟随着我们,以至于我们很难觉察到它。就好像生活在水里的鱼,它甚至都不知道水的存在一样,因为它根本就意识不到这些事情,水从它出生以来,就一直跟随着它。鱼可能会观察到水里其他的小鱼小虾,视力再好点的鱼也许还能看到一些浮游生物,然而它唯独意识不到水的存在。除非有一天它从水中跃出,在离开水面的那一刻,它才会意识到:“啊!原来我之前一直生活在水里呀!”但如果这条鱼从未离开过水,它也许永远都不知道世界上有水这种东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