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一起上幼儿园(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1 11:03:44

点击下载

作者:付小平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陪孩子一起上幼儿园

陪孩子一起上幼儿园试读:

推荐序一 童年是幸福的起点

朱永新(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有的父母把教育孩子当成纯粹的责任和义务,有的父母却把教育孩子当成自己人生的一种乐趣和享受。前者往往更多感受到枯燥甚至焦躁,而享受教育的父母,却通常能演绎教育的精彩。小平显然是后者。

现在,越来越多的父母不信任体制内的教育,采取了“教育自救”的办法,组织起来自己教孩子。小平也大体属于这类人。他拥有博士学历、擅长学术研究,却能放下研究的“架子”,以拉家常的口气娓娓道来,分享自己的育儿心得和体会;也能突破理论的束缚,从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之中教育和引导孩子的一言一行,从自己养育孩子的亲身经历中总结和提炼自己的育儿经验。

严格地说,这是一本亲子共同成长的手记。通过这本书,一个称职的好父亲形象跃然纸上。通过文字,我看到了一个享受教育、演绎教育精彩的年轻爸爸,甚至看到了一个心态阳光、童心未泯的“70后大男孩”。当然,我更看到了一个6岁孩子,在爸爸的一路陪伴和悉心呵护下,身心是如此健康,童年是那么快乐。同样作为父亲的我,透过本书的字里行间,切实地感受到了那份浓浓的父女之情,犹如一杯香浓的咖啡,弥久醇香。

现在,大多数的年轻人在成为父母之后,几乎就没有自我成长的动力了。很多父母觉得,自己在职场上打拼已经够累了,回到家里还要做家务,根本没有精力和时间陪伴孩子一起成长。而这样做,恰恰又使得孩子无法在童年快乐成长。

一个好的教育,一定是父母与孩子一起成长的教育。在我们的新教育实验学校里,有一个真实动人的故事。有个孩子的爸爸是企业家,工作非常忙,很少在晚上11点之前回家。因为孩子所在的学校参加了新教育实验,老师要求每天晚上进行亲子共读。为了共同完成这个作业,爸爸开始试着减少应酬,讲故事给孩子听。一段时间之后,孩子各方面的进步都非常明显。看到了孩子的进步,爸爸也深受激励,并且,他在亲子共读中体会到了重回童年的乐趣和自身成长的幸福,从此他即使应酬再多,也会保证每天晚上8点钟回家。他们父子共同坚持,到现在已经5年,一起共读了165本书。

其实对每个人来说,人生有四个重要的场所:母亲的子宫、家庭、教室、职场。人在母亲的子宫里通过母亲感受外部世界,离开母体后则通过家庭与世界交流,通过教室来接受教育的熏染,通过职场的拼搏来完成自我。我们可以看出,在任何阶段,家庭都是人生永远离不开的一个场所,它不仅是最温馨的港湾,同时也是人生最重要的加油站。人生从这里出发,终将回到这里。因此,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然而,没有任何人天生就会做父母。我们都知道,要考驾照才能开车,做父母比开车要复杂很多倍,却不需要任何“证”就可以上岗。因此,父母是最容易犯错的老师。一旦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走弯路”,孩子的人生就很可能有更多的弯路要走。正如有人曾经说过的那样:如果父母不教育孩子,孩子就会变坏,但是,如果父母用错误的方式教育孩子,孩子就会变得更坏。对于父母来说,要进入童年的“神秘之宫”,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孩子。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不会把父母当成一个偶然闯进他们那个童话世界之门的人。

我曾经说过,童年的秘密远远没有被发现。儿童早期的教育对于人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还不完全清楚。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儿童的家庭教育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无论是俗话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还是托尔斯泰曾说的,孩子自出生到5岁,在智慧、情感、意志和性格诸方面从周围世界中摄取的,是他5岁之后所摄取的许多倍。这些,无一不在说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说明了家庭教育对孩子幼年的意义。

看得出来,小平的这部作品花了很多心思。单从书名来看,似乎仅适合幼儿园的父母阅读,但如果通读全书就会发现,其实很多内容都跟整个幼儿阶段相关,也完全适合婴幼儿父母阅读,还适合幼教工作者参考。通观全书,我们发现,小平没有太多高深的理论,却有很多精辟独到的理念和独辟蹊径的见解,同时提供了很多具体的方法和有效的措施。书中文章看似独立成篇,却有一根主线贯穿始终。我想,正是因为小平具有多年教育行业工作经历,所以他对教育的理解才会如此深刻,对教育的感悟才会如此精彩。

一位复旦大学的博士,为了让自己的女儿快乐成长,在事业和孩子这个两难选择面前,果断地把父亲这个角色放在首位;为了更多孩子的快乐成长,毅然放弃企业的高管职位和不菲的年薪收入,全心投入到儿童教育和家庭教育研究及培训领域,在当今这个主要比拼物质财富的时代,这样的选择确实需要勇气,需要胆略,更需要智慧。

我欣然为本书提笔作序,希望热爱教育的父母们越来越多,也相信本书能让更多年轻父母从中受益,获取教育的智慧,借鉴育儿的经验。如果父母能够学习和成长,就能让更多孩子度过快乐的童年,拥抱幸福的人生。

推荐序二 做懂孩子的父母

林怡(著名早教专家,亲子畅销书作家)

任何关系都无法与亲子关系比肩,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最深远的,永远是父母。父母才是孩子心灵最好的“饲养员”。父母的角色当好了,其他人对孩子的不良影响便可以被淡化,甚至被抵消,孩子就可以从父母这里得到滋养,成长得更好。

通读付老师这本书,既让我看到了一位足智多谋的好爸爸,面对任何育儿问题,他都能迎刃而解;也让我看到了一个灵气活现的乖宝贝,在爸爸妈妈爱的滋养下,她一直在快乐成长。我想这样的养育效果,是很多年轻父母孜孜以求的,但得来这些,并非“全不费功夫”。

南宋诗人陆游曾告诫自己的儿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养育孩子,何尝不是如此。作为一名多年从事早教行业的专业人士,我接触过不计其数的父母,不乏用心良苦的家长,但像付老师这样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父母并不多见。

孩子要上幼儿园吗?孩子被欺负怎么办?孩子不午睡怎么办?该如何和老师有效沟通?给老师送礼要跟风吗?……这些都是孩子上幼儿园时,让很多父母非常困惑,甚至纠结的问题。

这本书跟很多育儿书的不同之处在于,针对的家长主要是幼儿家长,内容极具实用性和操作性,对学龄前这个特定年龄段的养育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对幼儿阶段的孩子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做了详细归纳,通过生动活泼、真实可靠的案例,进行客观全面、细致入微的分析和解答。

懂孩子,让孩子成为孩子,协助他成长,才是为人父母最重要的职责。只有了解孩子的心,我们才能给孩子最有智慧的爱,在育儿的路上,我们才能走得气定神闲。如果不了解孩子的心,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孩子的“问题”。而当我们纠结于这些“问题”时,我们自然就容易把孩子当成负担甚至是累赘,也不可能享受陪伴和养育孩子的乐趣。

细细品味付老师总结的教育理念和分享的育儿经验,我们就会发现:那些在很多父母眼里的难题,似乎不再那么棘手;那些在很多父母心中的困惑,仿佛不再那么混沌;那些在养育之路上所遭遇过的挫败感,完全可以转化为一种成就感;那些曾令我们束手无策的“捣蛋鬼”,可能一夜之间就会变成人见人爱的“天使”。

其中的诀窍就在于,我们自己是否成长为一个懂孩子的父母。只有我们懂得“孩子的那些事儿”,孩子才会真正“懂我们的事”。

要做到真正懂孩子,我们就要将孩子视为成长的主体,尊重孩子的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跟随他的视线和脚步,协助他、陪伴他慢慢前行。这就需要父母善于学习育儿知识,敢于突破传统教育观念,愿意和孩子一起成长。

同时,我也是一位曾经悉心陪伴孩子走过幼年的母亲,深知父亲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的角色没有人能够替代。但在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重压之下,很多爸爸废寝忘食地投入工作,把工作忙作为借口,心安理得地当起了“甩手掌柜”,对孩子不管不问、不理不睬。

而付老师作为一位博士爸爸,为了陪伴女儿的成长,暂时远离喧嚣,抵御物质诱惑,需要莫大的勇气和魄力。正如付老师在后记中所说:“事业错过,可以重来;孩子错过,无法弥补!”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不可逆的,父母一旦错过,等待我们的除了遗憾,还是遗憾。

我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父母,在事业和孩子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保持一份清醒和理智,“有所为有所不为”。当孩子的成长状态越来越好,我们一定会感到欣慰!

推荐序三 让孩子拥有一个高质量的幼儿时代

陈忻(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儿童心理学博士)

一年多前,我在朋友的撺掇下终于开了微博,但微博上的信息良莠不齐,有些育儿理念似是而非,禁不起推敲;有些育儿理念又常常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有一次,我在无意中看到付老师的一条微博:“在教育观念上,总有人喜欢走极端:一提到给孩子快乐,就认为应该什么都不学,岂不知玩中学才会乐学;一提到无条件爱孩子,就认为应该百依百顺,岂不知有管教才是真爱;一提到让孩子自由成长,就认为应该放任自流,岂不知有规则才有自由;一提到培养独立性,就认为应该撒手不管,岂不知有引导才能自立。”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我深以为然,心中窃喜,终于找到一个对育儿理念有着客观辩证认识的人啦。经常阅读他的微博和博客文章,我最后发现付老师确实是一个理性而又务实的教育人。而在有些话题上,我自己刚好也写过一些文章,就把我的文章给付老师看,他也很喜欢和认可。由此,我们逐渐成为很好的朋友,经常讨论和交流,互相都有启发,彼此都有收获。

毋庸置疑,幼儿时代的环境和教养,对一个人的未来有着深刻的影响。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并且没有任何人能够替代。付老师为了更好地陪伴女儿走过幼儿时代,辞去高薪但很繁忙的工作,让女儿拥有一个高质量的幼儿时代。通读本书,我们会感受到伊伊童年的幸福、身心成长的健康。而付老师自己,也通过这段亲子教育经历,将所学的教育理论和养育实践相结合,对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领悟。他还将这些感悟和经验集结成书,与更多父母分享。

作为儿童心理学博士,我深知儿童发展有一定的共性,但在孩子发展过程中,他们的个体差异也起到很大作用。亲子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互动,受到孩子和父母双方的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正如付老师在后记中所说,没有一个人能写出一本适用于每个家庭的、放之四海皆准的“育儿说明书”,我也希望父母不要把这本书纯粹当成“育儿宝典”完全照搬和盲目套用,而是在这本书的启发下去探索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在这本书里,付老师对孩子幼儿时期存在的许多现象,很多父母经常遇到的问题和疑虑,阐述了他的看法和在女儿身上的实践。值得我们去学习的是他中肯辩证的见解,我们在思考、吸收了这些见解并充分了解和观察自己的孩子以后,再去寻找自己的对策,针对自己孩子的特点灵活运用书中提到的一些方法。

因为我有两个个性迥异的孩子,所以我知道,里面讲到的具体办法,对伊伊适用,但如果我全盘照搬,用在我的两个孩子身上,有一些方法未必一定有效。我会根据两个孩子的特点,从书中吸取一些合适的方法,再灵活采用另一些自己的方法。但是,整本书里体现的理念是辩证而客观的,这是我们完全可以用来作为指导养育孩子的方向的。在保证大方向的前提下,我们可以不断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年龄来调整小办法,以达到针对自己孩子最有效的效果。

孩子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也需要一定的时间逐步展开。可以说,儿童的发展是身心、环境等各种因素互相交织、互相影响的持续过程。所以父母需要有耐心,充满爱心和童心,陪伴孩子走过他们的幼儿时代,顺利进入学龄时期。

PART 1 为孩子进幼儿园做准备

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对每个人一生的影响都是非常深刻的,我们终生受用的做人的道理、处事的准则和生活的习惯等,都是可以在幼儿园里学到的。

幼儿园是孩子们迈入的第一个小社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适应难题,我们能做的就是陪孩子迈好入园第一步。教养贴士:我们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保护孩子一辈子,孩子终有一天要走向社会、融入社会。

幼儿园是孩子人生第一堂社会课

“我女儿3岁了,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学东西很快,做事也很投入,也喜欢和其他小朋友一块玩。可是自从上了幼儿园,孩子就像变了一个人,这几天早上一送她去幼儿园就哭,怎么劝都不肯去,孩子一定要上幼儿园吗?”

这是一位妈妈发给我的微博私信。其实,这个问题不止困扰着她一个人,很多幼儿园适龄儿童的家长都面临过这样的抉择。我的一位朋友从国外归来,她为孩子是否上幼儿园做了整整一年的准备工作,还做了详细的笔记,最后她得出结论:“幼儿园对孩子的教育,是家庭无法替代的。”这也是我一直坚持的看法。

有些家长认为,自己也可以提供孩子良好的成长环境,不仅能教孩子很多知识,还能给孩子更多的陪伴。况且,近来有关幼儿园的负面报道层出不穷,幼儿园老师虐待儿童、体罚学生的恶性事件,屡禁不止;更不要说不称职的老师、不安全的食物和不靠谱的教学情况了。

但是我们做家长的要明白,我们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也不可能保护孩子一辈子。孩子终有一天会走向社会、融入社会,成长为一个独立的人,不仅要独自面对很多困难和挫折,而且还必须通过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培养孩子具有这样的能力,这应该是我们能够给予孩子的最深沉的爱了。幼儿园是孩子成长的转折期,是第一次脱离父母的怀抱,进入一个具有社会性的团体中生活,这样的生活对孩子的影响,往往会超出家长的想象。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人们对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崇敬,有记者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

这位白发苍苍的获奖者回答:“是在幼儿园。”提问者愣住了,又问:“您在幼儿园学到些什么呢?”获奖者耐心地回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这段话是耐人寻味的。由此可见,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对每个人一生的影响都是非常深刻的。

也许有家长会说,这一切我们也可以给予孩子。我们也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会性,比如为他们找到同龄的玩伴,带他们去各地旅行;我们也可以为孩子营造一个教育同盟军的环境。但是,在一所成百或上千人的幼儿园,孩子能够接触到的同学和老师将是形形色色的,能够触碰到的环境和氛围也是丰富多彩的。这是家长在家里永远无法给孩子的。

家长要知道,我们培养的是人,而不是宠物。如果我们总是把幼小的孩子与这个社会隔离,尽可能减少社会对他们的影响和伤害,虽然我们的本意是好的,但是,他们长大后就有可能不知如何面对这个真实的社会,甚至严重缺乏心理免疫能力。

很多挫折需要孩子自己去经历,很多问题需要孩子自己去解决,很多能力需要孩子自己去历练,要做到这些,我们就必须让孩子从小接触真实的生活环境,而不是把孩子隔绝在一个真空环境中,而幼儿园就是孩子们的第一个小社会。

而为了避免这段生活给孩子带来一生的负面影响,孩子入园前,家长一定要慎重选择幼儿园;入园后,家长首先要做的是自我调整与适应。

伊伊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妻子特别纠结。经历了最初一周的兴奋之后,接下来的一周左右,送伊伊去幼儿园,很多时候都是一路伴随着她的哭声。到了幼儿园门口,伊伊就紧紧抱着妈妈问:“妈妈,你是不是不要宝贝了,你能带我回家吗?”每逢这个时候,妻子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总是与孩子泪眼相望。殊不知这更加强化了孩子的分离焦虑。更糟糕的是,没过多久,伊伊在幼儿园生了一场病。这让心疼孩子的妻子,多次与我讨论,想让孩子回家。我告诉她,据我了解,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在幼儿园小班的时候生几场病,即使是很健康、不易生病的孩子,在刚进幼儿园的适应阶段,抵抗力和免疫力也会下降。我建议她给伊伊一段时间,相信伊伊一定可以适应幼儿园,同时也提醒她一定要传递给孩子正能量,尽量避免所有可能引起孩子畏惧幼儿园的行为。

看到我的态度这么坚决,妻子也就不再提及这个话题。她开始自我调整,并每天记录孩子的表现。过了一段时间,她惊喜地发现伊伊适应得很快,有时已经能够开心地去幼儿园了,而且家里来了陌生的客人,也不再扭扭捏捏地不敢打招呼,变得越来越勇敢了,有时候还会迫不及待地给客人讲讲幼儿园的事情、背背幼儿园老师教的儿歌。虽然这期间还伴随着伊伊在幼儿园的各种不适应,但是妻子逐渐打消了让伊伊退学回家的念头。我告诉她,现在的孩子,从出生以来,家里几乎所有人都是围着他转的。到了幼儿园,处境会截然不同,几十个孩子,一般只有两三个老师负责照顾。没有一个孩子是特殊的,也没有一个老师会只围着一个孩子转。这个过程,就会让孩子逐渐明白,这个世界并非他想象的那样,也没有一个人是至高无上的,更不是到处都有人会一直把他捧在手里。只要让孩子明白这个道理,上幼儿园的其中一个重要目的也就达到了。

和大部分孩子一样,伊伊一个月左右就基本上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有时候生点儿小病,我们建议她在家休息,她还不肯呢,因为在她眼中,幼儿园有很多好朋友,有疼爱她的老师,还有各种有趣的游戏。她从一个放学时眼泪汪汪等着妈妈接的小可怜儿变成了一个直到离园的铃声响起,才恋恋不舍走出幼儿园的快乐孩子。

幼儿阶段是培养孩子习惯和人格的关键时期,一旦错过就难以弥补。很多习惯当然在家也可以培养,但幼儿园的环境毕竟跟家里完全两样。3年的幼儿园生活,让伊伊拥有了很多良好的习惯,尤其培养了伊伊的社会性,培养了她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跟老师和小朋友相处,伊伊逐渐对这个真实的社会和世界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还学会了如何与人打交道、如何保护自己、如何过集体生活,为升入小学阶段做好了准备。

自诩几乎看遍所有有关幼儿教育图书的妻子,有一次感慨地对我说,幼儿园的老师在教育孩子方面掌握的专业知识和积累的教学经验,一般来说还是远远超过大多数家长。并且,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比家长高,老师的一句话胜过家长的十句话。有时候她拿伊伊的坏毛病无可奈何,请老师帮忙说一下,伊伊就会立刻改正。我开玩笑地说:“之前你担心女儿上幼儿园就是受折磨,现在幼儿园老师反而成了你教育孩子的同盟军。”教养贴士:上幼儿园是孩子接触社会的第一步,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适应难题,其实这是孩子的一次脱敏过程,经历过这些事情,孩子的适应能力就会不断变得从容。

陪孩子迈好入园第一步

“爸爸,幼儿园真的很好玩吗?”“老师是不是也像外公那样,很凶啊!”“别的小朋友会不会欺负我呀?”……

在上幼儿园之前,伊伊就开始对幼儿园的生活很好奇,总喜欢了解幼儿园里的很多事,也经常向我问起幼儿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她那憧憬和期盼的眼神里,伴随着的还有恐惧和不安。

每年9月,3岁左右的孩子们都将告别家长的全天陪护,迎来幼儿园生活。很多家长,第一次面对孩子入园,内心也都比较焦虑和恐惧,很早就开始紧锣密鼓地张罗孩子入园这点儿事儿。

有的父母甚至会很苦恼:“孩子要上幼儿园,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让孩子顺利度过适应期?”

确实,孩子进入幼儿园是出生后第一次长时间与亲人分离,在情绪上一定会有恐惧、伤心,甚至会出现“分离焦虑”。通常情况,在刚入园的那几天,孩子是容易哭闹的,特别是每天在幼儿园里与家长分别的一刹那。更有甚者,从家里出门时就开始哭闹或者干脆拒绝入园。因此,父母可以提前对孩子进行一些引导,尽可能减少孩子的入园恐惧和焦虑。

伊伊快3岁的时候,有一天让我和妈妈陪她一起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这个游戏是她小时候最喜欢玩的游戏。那一次,我们玩得很开心,一起跌倒在草地上,伊伊突然问我们:“爸爸妈妈,你们可以每天都陪我玩这个游戏吗?”

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就这样回答她:“爸爸妈妈愿意跟伊伊一起玩,可是如果有很多小朋友跟你一起玩这个游戏,你是不是觉得更有意思呢?”“那肯定会更开心的呀!”伊伊想了想,笑着回答。“今年9月份,你就可以上幼儿园啦,那里会有很多小朋友一起玩游戏。不仅可以玩这个游戏,还可以玩其他好玩的游戏呢。到时候你就可以回家教爸爸妈妈很多新鲜玩意儿了。”“啊,幼儿园原来这么好玩!”

虽然这只是一次简短的对话,但“幼儿园好玩”这个印象已经慢慢渗透在了伊伊的心里。

入园之前,我们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让孩子提前了解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逐步引导孩子对幼儿园产生向往之情。伊伊两岁多的时候,外婆就常常带她到家附近的幼儿园外面玩耍。这个幼儿园也是她3岁后将要上的幼儿园,让她看大姐姐、大哥哥们做操和游戏。不知不觉中,她已经觉得上幼儿园真有意思,并憧憬自己也能早点儿上幼儿园。除此之外,家长还可以多跟孩子一起阅读关于上幼儿园的绘本,适当看一些相关的动画片等。

家长切忌对孩子采用与上学有关的吓唬或威胁的语言和行为。我们从来不会跟伊伊说类似“你要听话,否则幼儿园的老师会教训你的”“你这么调皮呀,看以后老师怎么收拾你”等恐吓孩子的话。

因此,在伊伊入园的第一天,她是很激动和兴奋的。一整天她都没有哭,因为她要急着去寻找那些我们平时跟她介绍过的幼儿园里有意思的事。虽然后面几天她也偶尔不适应,但还算是比较快地适应了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

大多数孩子在入园最初的那段时间都会有哭闹、不适应的现象,很多家长因为担心就会这样问宝宝:“今天在幼儿园表现如何啊?乖不乖啊?有没有小朋友欺负你啊?”其实,这无疑增加了孩子的心理压力,让孩子产生紧迫感和恐惧感,让孩子觉得幼儿园比较可怕,甚至产生不愿上幼儿园的想法。

我们可以多跟孩子聊聊幼儿园里面发生的那些比较有趣的事情,帮助孩子减轻心理压力。

伊伊虽然前面几天没有哭闹,但是几天后已经有不愿去幼儿园的念头了。我就经常跟她聊天:“宝贝,还记得昨天幼儿园里发生了哪些好玩的事情吗?”“今天,老师可能又有新的游戏要教给你们哟!”这样就可以帮助孩子回忆起在幼儿园里的快乐,并期待新的一天。

当伊伊回家提到那些有意思的游戏时,我就用羡慕的语气对伊伊说:“真好玩,爸爸也想上幼儿园,你同意我陪你一起去吗?”伊伊听了,哈哈大笑:“爸爸,大人是不能上幼儿园的。等我学会了这些本领,回来教你好不好?”通过这种方式,她早已忘掉幼儿园里那些不如意的事情,第二天又开开心心地去上幼儿园了。

我们还要细心观察宝宝,当发现宝宝入园后有了进步,就要及时表扬。例如:孩子能自己拿杯子喝水了、如厕时能自己脱裤子了、会自己把东西放整齐,等等,要适当地给予赞扬和鼓励。

家长可以这样告诉孩子:“宝宝真厉害!现在自己能拿杯子喝水了,不用爸爸妈妈帮忙了,相信在幼儿园里一定是老师的好帮手。”这就可以让孩子对自己在幼儿园的表现产生成就感,进而增加自信。

据我观察,在孩子入园问题上,有些父母其实比孩子还要焦虑,比如老是会想,孩子在幼儿园会不会吃不饱、会不会被欺负、老师会不会惩罚孩子……

因此,一些家长一方面拼了老命为孩子挑选条件最好的幼儿园,希望孩子能够喜欢上学;另一方面也想方设法给老师送礼,希望老师能更多照顾自己的孩子。

在孩子入园这个问题上,家长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才能帮助孩子舒缓情绪。孩子总有一天会离开我们,需要自己独立,而上幼儿园是走出独立的第一步,是让孩子去接触社会的第一步。

当然一般情况下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比如初到幼儿园会生病,但家长大可不必太担心,其实这是孩子的一次脱敏过程,经历了这些事情,他以后再面对新的环境,无论从身体上或者精神上都能够更从容、更适应。

和很多家长一样,第一次把孩子送到陌生的环境,没有专人照顾,我心里也会有不放心的地方。但是我一直告诫自己,孩子总有一天是要步入社会的,在家里,孩子以为所有人都会围着她,都会让着她。但上幼儿园后,孩子就会明白,很多事情是需要自己面对和解决的,爸爸妈妈不可能一直陪着她。

在做好对孩子的引导和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后,我们就会发现,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要成长得更快、做得更好,孩子的适应能力其实是很强的。最多一个月,孩子就能适应幼儿园生活,融入幼儿园生活,不超过一个学期就会喜欢上自己的幼儿园生活了。

让孩子爱上幼儿园,其实真的并不难!教养贴士: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与孩子的亲密互动,有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

全托,不要轻易送孩子上

去年8月份,距离开学不到一个月时,一位很好的朋友来我家里聊天,问我可不可以把孩子送进全托幼儿园。

我问他,这么小的孩子,为什么要让他与父母早早分离,成天住在学校呢。朋友跟我说,那个幼儿园非常好,但离家很远。而他们的工作又比较忙,每天接送不太现实。

不经意间,他还跟我提到,因为家里是三代同堂,老人非常溺爱孩子。就拿吃饭来说,孩子是一定要喂才肯吃,否则宁愿饿着也不肯自己动手吃。老人往往因为心疼小孩而无条件妥协。他希望能通过全托来纠正孩子已经养成的一些不良习惯。并且,他还觉得全托能更系统地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全托,太可怕了!”伊伊妈妈当时恰好也在场,赶紧接过话茬,“我小时候就是全托,那日子可真是煎熬呀!我以前也是在全市最好的幼儿园上的全托,可是那段经历,现在回想起来都非常可怕!”

伊伊妈妈是从幼儿园小班就开始全托的,因为她的父母工作比较忙,没有人能按时接送,也没有人能全心照顾她的生活,所以就把她全托给幼儿园,周五或周六去接,周日晚上再送回学校。

根据她的回忆,全托的小朋友在幼儿园的一周一般分为三部曲:

周一、周二是在伤心中度过。每个小朋友基本都是哭着到幼儿园的,她现在还能记得,当爸妈送她去幼儿园的时候,自己拉着学校铁门不愿松手、不愿进幼儿园的场景。她还记得晚上睡觉时,幼儿园橘红色的灯光和老师们走动的身影,她常常把这些想象成妖魔鬼怪而导致失眠。

周三、周四是在煎熬中度过。因为想家、想父母,缺乏安全感,孩子们聚在一起最喜欢讲的故事是恐怖故事。至今她还能回忆起,她们讲的隔壁疗养院是专门整死人的恐怖故事。我跟她开玩笑,你们不像天真无邪的小朋友,简直就是一群恐怖分子嘛。

周五、周六是在期待中度过。她说,有些父母会周五来接孩子,有些则会等到周六。每个家长来到幼儿园,对孩子们来说都是一种安慰,意味着他们的父母也快来了。他们一看到有家长来,就会成群结队地拍着小巴掌,跳跃着大声喊:“××的妈妈来了。”这个时候就是小朋友们最快乐的时光。

听完后,我有种毛骨悚然的感觉,并跟她开玩笑说,这个感觉真有点儿像坐牢嘛,幸好我的童年不是这样。她悠悠地长叹一口气说:“可不是,很多人都说小朋友是不长记性的。可我全托那两年,高兴的事基本都不记得了,但那些恐怖故事和恐怖场景,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呢!”

所以想把孩子送全托的家长一定要想好,如果是因为工作忙而希望幼儿园帮您照顾好孩子,家长自己的确可以省不少心,却极有可能给孩子留下一个梦魇般的童年。

如果是觉得全托可以更好地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帮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我想告诉您的是,从全托制度的本意来说,它并不是出于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来考虑的,更多是为了满足部分年轻父母的需要。

送孩子上全托的弊端是不可避免的,幼儿园毕竟不像家里,人手有限,老师难以充分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这将会影响到孩子的身体、语言及情感等身心方面的发展。

而从心理的发展来说,3~6岁的孩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尚不完全具备,他们不明白什么是忙,也不会明白家长忙工作是为了什么。很多孩子甚至还会认为,这是爸爸妈妈不爱自己的表现,从而产生一种被抛弃的心理,在亲情上也会产生疏离感。如果孩子产生这种心理,就不利于建立孩子的安全感,更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

从性格的形成来说,孩子的成长是通过与家庭、幼儿园及社会环境的互动完成的。上全托的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与幼儿园的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度过的,跟家庭及社会环境的接触相对就很少。虽然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理能力,但大多数时候都是被硬逼出来的。

其实,对于孩子来说,上的幼儿园是不是最好的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每天都感受到父母那深深的爱和浓浓的情。如果没有这份关爱、缺少这份亲情,孩子就会缺乏安全感,甚至有被抛弃的感觉。这也不利于形成安全依附的人格形态。

无条件的爱和与父母的亲密互动,对孩子来说,是每天的必需品。良好习惯和健全人格,都需要建立在关爱和交流的基础上,更需要依赖良好的亲子关系。我们不能为了让孩子上一所好的幼儿园,就将孩子“无情”地丢在幼儿园。

最后,我给那位朋友的建议是,不管这个幼儿园有多好,都不要把孩子送去全托,千万要慎重。后来,那位朋友听从了我的建议,就在家附近找了一所民办幼儿园,班上十几个小朋友一起上学。现在孩子每天都能回家跟父母相聚,我听说那里的老师对孩子很好,孩子很喜欢上幼儿园。

如果家长不是万不得已,在幼儿园阶段甚至是小学阶段,都不要轻易让孩子在学校住读。虽然孩子周末都能回家与父母团聚,但一周一次的见面,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跟父母之间的亲子时光,再多都不算过分。当孩子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他们的心灵就很可能会受到伤害。而有些伤害,会给孩子带来一生的阴影,可能成为孩子人生中永远无法抹去却又不愿触碰的禁区。

如果家长不得不送孩子上全托,那么我们一定要给孩子留出充分的适应时间,让孩子逐步过渡。家长也一定要多抽空去幼儿园看看孩子,并在每个周末接他回家,让他感到父母仍然时刻在关心自己,不至于产生被抛弃的错觉。在上全托之前,我们要多跟孩子聊聊,为什么爸爸妈妈送他去上全托,并明确告诉他不是因为他不乖,而是我们的无奈之举,这样可以帮爸爸妈妈分担困难。只要我们消除孩子的错觉、做通孩子的工作,孩子也能减少焦虑和恐慌情绪。教养贴士:一所好的幼儿园,并非所有老师都尽职尽责;一所一般的幼儿园,也有很多好老师会对孩子尽心尽力。

选对老师,比挑选幼儿园更重要

一位博友在网上给我留言:“听很多家长说,上了好的幼儿园才能上好的小学,上了好的小学才能上好的中学,将来才有可能考上好的大学。所以在给孩子选择幼儿园时我始终犹豫不决。”

这样的困惑,相信能引起很多幼儿家长的共鸣。很多现实也确实印证了这个逻辑的正确性和合理性,于是孩子们从幼儿园就开始了“拼爹”之旅,有权势的赶紧递条子,有关系的急忙托关系,有实力的立马买学区房。

幼儿园是孩子正式就读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孩子第一次长时间与家人分离、需要独自面对一个陌生环境。幼儿园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正因如此,家长非常重视幼儿园的选择,能读最好的幼儿园,即使挤破头也要送孩子进去。

我记得3年前,离入园还有大半年的时间,当时跟伊伊一起玩的很多小朋友的家长就开始互相打听,准备送孩子去哪所幼儿园。

我们家住在上海市郊的一个新小区,对口的幼儿园恰恰就是一所刚创办不久的二类公办幼儿园。很多家长为此非常焦虑,不放心把孩子送到这样一个初创的幼儿园,于是纷纷动用关系把孩子弄到示范幼儿园或一级园。

看着其他家长开始动手,家里人也按捺不住了,纷纷向我施压,要想办法送伊伊去好一点儿的幼儿园就读,以免耽误她的前程。

凭我的人脉,要找一所一级以上的幼儿园,应该不成问题。但考虑到孩子的接送,我还是劝家人:“为了孩子,也许我们该上好的幼儿园。但是为了让全家人不要在接送上面耗费太多精力,不妨先让她上一段时间再说。至少这个幼儿园的硬件设施还是不错的。”

在孩子正式进入这所幼儿园一个月以后,我就为当初的决定感到庆幸了。一是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尤其是开完第一次家长会之后,我们全家一致认为幼儿园的老师都很不错,把孩子送进去我们很放心;二是跟其他择园的家长交流之后,感觉他们都对孩子的接送问题特别发愁,同时聊下来也没有发现幼儿园之间有多么大的差异。

伊伊在幼儿园一直很喜欢班上的两位老师,甚至还对保育员阿姨很亲近,亲切地称呼她们“妈妈老师”。这几位老师对孩子都很有爱心和耐心,班上的小朋友也都很喜欢。而幼儿园的发展态势确实也很好,园长去年还获得了上海市一级的表彰,听说今年正在积极申报一级幼儿园,并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现在,伊伊的幼儿园生活即将结束,回过头看,当初的选择是理智的,也是正确的。我们省去了接送的很多麻烦,孩子也遇到了非常喜欢的老师。

如果家长有条件为孩子选择一所非常好的幼儿园并且不存在接送的麻烦问题当然是非常理想的一件事。但是我想说的是,一所好的幼儿园,并非所有老师都尽职尽责;一所一般的幼儿园,也有很多好老师会对孩子尽心尽力。所以我觉得,家长不必为孩子的入园问题搞得心力交瘁,综合考虑诸多因素,为孩子选择一所最适合的幼儿园。

大多数家长择园的依据就是幼儿园的等级。以上海幼儿园为例,等级分为四类,排名第一的是示范园,其次是一类园,再者是二类园,最后是三类园。一般刚开办的幼儿园经审核后,就是三类幼儿园了。等级是由有关专家来评定,满分为100分,一般达到85分,就可评定为二类幼儿园;达到90分,就可评定为一类幼儿园。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细节可作为家长择园时参考:

首先,硬件条件要达标。要有宽敞的幼儿活动场所,这样才不至于把孩子每天都关在房间里面,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是最活泼好动的。看幼儿园硬件的时候,要先看幼儿园的操场,看是否有各种适合小朋友运动的器械、有没有安全的跑道等。

幼儿园的装饰设计,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让孩子每天走进去都能心情愉快。各种用具也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方便孩子们使用。

幼儿园还要重视安全,有专门的保卫措施,有全方位的摄像;如果有上下楼梯,楼梯棱角都应包裹。

其次,办学理念要与自己的教育理念相符。在入学前,可以到幼儿园的网站进行查看,了解幼儿园的特点和办学理念,也能比较出这所幼儿园和其他幼儿园的优势劣势。

而且在入园前,幼儿园一般会搞一些亲子活动,让家长对幼儿园有更多了解和认识。在亲子活动中,家长一定要用心倾听园长和老师们的讲话,作为是否与自己理念相符更进一步的依据。

再次,上学距离要适中。对于孩子和家长来说,舟车劳顿是非常辛苦的。所以,离家远近也是我们选择幼儿园的重要参考因素。如果就近入学的幼儿园还不错,就没有必要舍近求远。

伊伊的幼儿园就在我们所住小区附近,走路10分钟左右即可到达,非常方便。在她上中班的时候,有好几个当初择园的小朋友从其他幼儿园转了回来,主要原因就是路途遥远,既折磨孩子,又折磨大人。

最后,如果可能,可以帮孩子挑选一位好老师。一般情况下,在孩子入园的时候,幼儿园老师都会进行家访。在家访的时候,我们可以多跟老师聊聊,在沟通过程中仔细观察老师,也能初步判断这个老师的情况。

两年前,伊伊所在的幼儿园,征求家长对老师的意见,希望家长写出对幼儿园老师的要求。我当时站在家长的角度,写了三个方面的要求,希望幼儿园老师具有爱心、耐心和童心。现在想来,我觉得这“三心”,应该是幼儿教师这个职业的最基本要求。

家长与其费尽心机给孩子选择幼儿园,倒不如花些心思帮孩子选择一位好老师。一位具有“三心”的好老师,相信对孩子们来说,影响将会伴随一生。

PART 2 父母的改变决定孩子的能力

没有人天生就会做父母。一旦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走很多的弯路,孩子的人生就可能会有更多的弯路要走。

好父母绝不是速成的,都是在不断学习、勇于改变、自我成长中磨炼出来的。只有当父母不断成长,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才能帮助孩子的成长。父母成长一小步,孩子的人生就会跨越一大步。教养贴士:爱得过度,就会变成溺爱;爱得不当,甚至会变成恨。无条件的爱绝不是溺爱,爱中有管教才是对孩子最大的爱。

有管教才是真爱

从小我们就教育伊伊要尊敬老人,无论自己的长辈,还是陌生的老人,见面要打招呼,态度要礼貌。但在家里,她偶尔会冲外公外婆发脾气,甚至做出一些无礼的举动。我们一旦发现,是必然批评或者惩罚她的。

伊伊3岁多的时候,曾经在家发生过对外公不礼貌的行为。有一天,因为外公没有给她做最想吃的菜,她就开始乱发脾气。她先是抱怨了一番,大家都没有理她;接着她用筷子指着外公,态度蛮横地说:“你,快去给我拿肉松!”

虽然我们不知道这番举动,她是从何处学来的,但是这个行为已经触碰到了我们的底线——不允许对人不尊重。因为尊老爱幼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的一个重要原则。如果触碰到底线,我们的态度就一定会坚定。

于是,我让她先别吃饭,自己到房间里面去反省,等想好了再出来跟外公道歉。她哭哭啼啼地走进自己的房间,显得很委屈。外公也于心不忍,开始帮她说好话,觉得孩子还小,这也没什么大不了。

我和妻子都坚定地说不行,如果她用这种态度去对待别人,今后一定会吃大亏的。在我们的坚持下,没过多久,伊伊自己从房间走出来主动跟外公说了“对不起”,并乖乖地把饭吃完。

这个不礼貌的行为在我们看来,绝不是一个小问题,所以要想办法纠正孩子。

饭后,我们带她到外面玩,一路上我不断地问一些关于外公的话题。比如,让她描述外公每天在家做了哪些事情、每餐饭给我们做了多少道菜、外公拖地是否很干净等。

对于这些问题,她都一一如实作答,最后还突然冒出一句:“啊,外公原来这么辛苦!”然后,我又问她:“伊伊今后还会对任劳任怨的外公和外婆发脾气吗?”她斩钉截铁地回答:“爸爸,我以后再也不对别人乱发脾气了!”

自从那次以后,我没有发现她再出现过类似情况。我也相信,通过那一次的经历,她已经从内心逐渐懂得尊重老人的道理了。

幼儿阶段,是孩子品格逐渐形成、习惯逐渐养成的最佳时期。如果父母没有在小时候把孩子管教好,终有一天就会把管教的机会留给别人。

我很赞成要无条件地爱孩子,但无条件不等于无界限,更不等于无底线。爱得过度,就会变成溺爱;爱得不当,甚至会变成恨。无条件的爱绝不是溺爱,爱中有管教才是对孩子最大的爱。

父母在无条件地爱孩子的同时,需要对孩子进行适当的管教,尤其是在教育孩子做人方面下功夫。我认为:

首先,需要把握好管教的尺度。每个阶段的孩子,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是不同的。因此,我们管教孩子的尺度一定要把握好,针对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孩子,因时、因地制宜。

幼儿阶段的孩子,缺乏足够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管教的要求和原则要适合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如果是孩子根本就无法认知和理解的东西,家长就要适度宽容。对于学龄阶段的儿童,孩子的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认知和思维也从“直觉思维期”进入到“具体运用期”,家长管教孩子的要求和原则要更容易被孩子理解和接受。

其次,采用恰当的管教方法。在管教孩子的方式中,有些家长惯用打或骂,因为这些方法不需要大脑思考,随时随地都可以实施。我主张对孩子要适当管教,但比较反对采用打骂这种最原始、最简单的方式,更不能容忍少数家长经常把孩子当作自己发泄的工具。管教的目的不是让孩子受苦或受累,而是让孩子体验做错事的后果。

其实,只要我们多动点脑筋,很容易找到一些更好的方法,既可以达到管教的目的,又可以避免对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比如,当伊伊无理取闹或者犯了一些原则性的错误之后,我们会把她单独带到一个小房间,让她一个人好好待着自己反省,等她想通以后再出来认错。这一招我们用过多次,基本上都能达到管教的效果。

第三,管教孩子的时机要选对。大多数情况,是需要立即采取行动的,让孩子及时认识和改正错误。

但有些时候,我们也要注意给孩子留点面子,当着很多人的面不宜直接教训孩子,如果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尤其是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当场可以点到为止,等事后再跟孩子细谈,甚至采取必要的惩罚措施。

我的一个朋友,孩子刚上小学,父母就对孩子的学习抓得很紧,回到家就盯着孩子写作业或者看书,只要稍微出错,就是劈头盖脸一顿臭骂,不管家里有没有其他人在,都是如此。

上小学以前,这个孩子有很多好朋友。他们都喜欢到他家玩。可是现在,小伙伴们都纷纷疏远他,再也不愿意到他家玩。

后来,我趁机偷偷问孩子是怎么回事。他告诉我,自从他上小学以后,父母的脾气就变了很多。他们经常批评他,很少给他留面子。更让他无法接受的是,父母总是在同学、朋友面前说他,这也不行、那也不是。这让孩子感觉很没面子。不仅如此,他们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同学、朋友和孩子的友谊。同学、朋友以为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才使他的父母不高兴,于是就不再来他家玩了。这样一来,他和同学、朋友在一起的时间自然就少了。

他的遭遇,用他的话说是“尴尬”。为此,我与那位朋友聊过,他告诉我:“我不认为管孩子还要看场合。这难道很重要吗?一群小毛孩子,懂个啥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也需要自己的朋友。当自尊受到伤害、当朋友远离自己时,不管是什么原因,孩子都会感到无比难过。

因此我们在管教孩子的时候,不但要考虑自己的感受,更要照顾到孩子的感受和情绪。否则,父母的管教不仅毫无用处,反而还会后患无穷。

第四,管教的同时需要学会智慧地爱孩子。天下没有父母会说自己不爱孩子,但我们真的学会爱孩子了吗?一提到无条件地爱孩子,很多父母就认为应该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我们对孩子的爱,有节制比泛滥更好,有管教比放纵更重要。但做到既不放任自流,又不压抑孩子的天性,这个度确实不容易把握。

如果父母能够平等地对待孩子,就容易做到收放自如。假如把孩子比作风筝,那么父母一定要握好手中的线,这根线就是尊重、理解孩子的天性,善待他们、关爱他们、信任他们的情感。

父母不能时刻紧握手中的这根线,否则孩子永远都飞不高;但也不能随便断掉手中这根线,否则孩子就会迷失方向。

还有很多父母觉得,爱孩子就要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让孩子在最舒适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把最好的东西全都留给孩子。然而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这一切都是父母应该做的,吃最好的、用最贵的、穿最奢侈的,等等,都是理所当然的。

当父母无力承受的时候,孩子就会心理失衡、抱怨指责,甚至还会做出过激行为。曾引起很多人关注的“苹果三件套”的孩子,就是一个典型。教养贴士:一个快乐的家庭中,规则运行得很自然,家庭生活是愉快的“给”与“取”,父母和孩子是同伴。在不快乐的家庭中,纪律是恨的武器,服从变成美德,孩子是奴隶与财产。

与孩子一起订立规则

最近,我的一位崇尚自由教育的朋友犯了难,觉得孩子越来越不好管,问我怎么办。我告诉她,对于孩子来说,自由是成长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自由,孩子将无法独立自主;如果没有自由,孩子更无法从心理上长大成人。但是千万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一提到放手让孩子成长,就认为应该撒手不管。

真正的自由,不是让孩子在没有任何限制的情况下无拘无束地自由成长。这样的养育方式很容易导致孩子不懂尊重、不讲礼貌、以个人为中心、刁蛮任性、不服管教……

这样的“自由”教育,最后会变成放任自流。没有任何约束的自由必将演变为宠溺、娇生惯养。顺应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选择,并不是彻底放弃规则。有规则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伊伊4岁多的时候,跟我们一同回重庆老家,因为过春节,所以亲戚朋友家的各种零食总是琳琅满目。当她想要吃零食的时候,有一个习惯,总是喜欢问我们:“这个可以吃吗?”

很多时候,在场的一些亲戚或朋友就会很奇怪地问:“大过年的,小孩子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呗!你们怎么让孩子事事都请示啊?”虽然他们没有明说,但我知道他们内心真正想说的是“你们怎么管得这么宽、这么严”。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并没有要求伊伊吃什么都必须跟我们请示。她的这个习惯,正是因为我们平时给她设定了一条规则:零食一次不能吃太多,尤其是膨化食品或者垃圾食品,尽量不吃或少吃。在遵守这个规则的前提下,她可以自主选择零食种类。

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见到很多以前没有吃过的零食,她不知道哪些种类不宜多吃,所以需要大人帮忙判断。而在自己家里,她就会很容易自己辨别哪些可以多吃,哪些尽量少吃,也无须跟我们确认。

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时候吃起来就会忘记了自己是否超标,所以在吃的过程中,她也会主动跟大人确认一下数量。一旦我们告诉她已经超标了,她就会很淡定地接受,不再提多吃零食的要求。

迄今为止,我们带她去吃麦当劳或肯德基的次数,可以算是屈指可数,带她去吃的目的也是让她体验一下洋快餐的感觉,她也不会经常吵着要去吃。

我的朋友在我的劝说下认识到了规则的重要性,也认为需要给孩子一些约束、树立一些规矩。但是又不知道究竟该如何为孩子树立规矩、如何才能让规则良好运行。我的建议是:

第一,规则的制定,并不是家长凭借自己的强势和权威独断专行,应该是在尊重孩子和给予孩子选择的基础上共同商定。首先要把规矩的道理讲清楚,而不是要求孩子盲目地服从。

很多规则,如果不涉及重大原则性问题,我建议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制定。一旦孩子参与了规则的制定,孩子一般都会愿意遵守,有时候甚至做得比家长规定的还严格。因为他觉得这是自己本来应该做好的事情,并非家长强制要求的。

比如,每天的零食量,告诉他能吃什么,哪些是垃圾食品,哪些吃多了对身体不好;每天玩电子游戏的时间,以及相关限制条件。在制定这些规则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采用跟孩子商量的方式来确定。

我们也常常看到,节假日期间,因为看电视、打游戏、吃零食,有些家长和孩子之间发生“拉锯战”和“攻坚战”。如果我们和孩子事先一起共同商定了规则,甚至是让他主导制定的规则,孩子自然就会变得更加自觉,家长也变得轻松和省心。

第二,规则的数量需要控制好。给孩子订立规矩,并非越多越好,也没有任何标准答案可以参考。订立什么样的规矩、制定多少规矩,需要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孩子自身的特点、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养方式等综合考虑。总的原则是,规矩越少越好;孩子越大,规矩越少,放权越多。

第三,规则一旦制定好,就要严格执行。规则的制定是很简单的,但是严格执行确实是比较困难的。如果有规则,无执行,结果就是等同于没有规则。一旦违背了规矩,孩子就要受到讲好的惩罚。

有时候,如果因特殊情况导致规则需要变通,那么也要告诉孩子这是特例,并非惯例。

自从伊伊上幼儿园后,无论在家还是在幼儿园,都是自己吃饭。在家里,我们就给她订立了一个规则,只能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吃,不能到处跑,不能玩玩具,不能看电视。

两年多下来,这个规则从来没有被打破过,所以,她也养成了自己吃饭的良好习惯,我们很少为此烦恼过。并且,这个习惯养成后,她在幼儿园里就吃得很干净,也很利索,不需要老师操心。入园不久,就成为班上吃饭习惯最好的几个小朋友之一,还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或者奖励。

第四,我们要为规则的良好运行创造条件。建立规则,并不是对孩子进行高压限制、不给孩子任何自由和选择。要想制定的规则运行良好,就需要为孩子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生活环境,营造一个温馨和快乐的家庭氛围。在约定好的规则范围内,孩子有完全的自由。《夏山学校》中的一段话就是最好的注解:“诚然,家庭中必须有些规则,通常是保护家中各成员权利的规则。但在一个快乐的家庭中,这样的规则运行得很自然,家庭生活是愉快的‘给’与‘取’,父母和孩子也是同伴。在不快乐的家庭中,纪律是恨的武器,服从变成美德,孩子是奴隶与财产。”

第五,让孩子学会为自己负责,自觉遵守规则。当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我们制定的规则,就很可能成为孩子自动自发的行为规范和习惯。一旦孩子能够自觉遵守规则,家长也会轻松自如。

我们从小就注重培养伊伊的独立性,所以,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规则,她都能自觉遵守。比如,玩电子游戏不能超过半小时、看动画片一次不能超过两集、每天按时上幼儿园等,大多数时候都不需要大人提醒,伊伊自己就能做到。

第六,家长要带头遵守规则。我们给孩子树立规矩的同时,也会对自己有约束和要求。大多数规则,都是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遵守的。如果一方面要求孩子遵章守纪,另一方面家长又忽略规则对自己的约束,那么,孩子一定会跟着大人学,并且会逐渐感觉这些规则可有可无。

有一次,我到一个亲戚家做客。晚餐时,他们要求5岁多的儿子吃饭不要看电视。但是,孩子的爸爸是个超级球迷,当时正好在直播一场足球赛,于是就端着碗坐到电视机前的沙发上边吃边看。殊不知,儿子早已被他培养成了一个小球迷。看着爸爸可以既看电视又吃饭,孩子也就没有心思认真吃饭了,匆匆吃了几口就跑过去跟爸爸一起看球赛。

当儿子冲过去看电视,孩子的妈妈就开始着急了。一边指责老公,一边哄着孩子。但是,无论如何,孩子就是不愿意回到餐桌边吃饭。即使妈妈端过去,他也拒绝吃。后来,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告诉孩子的爸爸,球赛错过还可以看重播,孩子不吃饱会影响身体发育,更会养成不好的习惯,还是先吃完饭再去看吧。当他关掉电视回到餐桌时,儿子也屁颠屁颠地跟着他一起规规矩矩地吃饭了。教养贴士:在儿童期有反抗倾向的人中,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做出决定的能力;而儿童期没有反抗倾向的人中,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

别让孩子伤在“听话”上

女儿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是老师心目中比较听话的孩子之一。老师非常喜欢她,她经常请我和妻子向其他家长传授经验。我们也乐此不疲。和大部分家长一样,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培养一个听话的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后来发生在女儿身上的一件事,让我开始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

那是伊伊上小班的时候,一天回到家里,外婆心疼地告诉我,伊伊在幼儿园尿裤子了,穿了一天的湿裤子,等她去接的时候,裤子都半干了。我问伊伊为什么不报告老师要上厕所呢?伊伊告诉我们,她本来想举手报告老师,可是老师说过,老师讲故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听讲,不能到处乱跑,她实在憋不住就尿在裤子里了。“那可以请老师帮你换条裤子呀。”妻子说。伊伊的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她说她才不要让老师和小朋友知道。因为老师说,听话的孩子,老师组织上厕所时一定要去。结果她忘记了。从这件事上,我们还了解到,如果不是在老师提醒上厕所的时段,伊伊通常都不敢把自己的生理需求及时告诉老师。后来,我们发现伊伊不怎么爱喝水了,无论我们怎么劝说,伊伊就是不肯多喝一滴水。夏天喝水少很容易生病,没多久,伊伊就生了一场病。即使在病中,她也不怎么多喝水。妻子和幼儿园的老师劝说了好多次,伊伊才开始正常喝水。

通过这件事,我和妻子意识到之前对伊伊的教育存在严重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把“听话”当成了教育孩子的捷径。比如,我们常常会以“听话”作为标准来赞扬和奖励孩子。长期这么做,就会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