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 好的医生2(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1 11:54:56

点击下载

作者:李军红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父母是孩子 好的医生2

父母是孩子 好的医生2试读:

前言 孩子的健康应该掌握在父母手中

好多家长都觉得带孩子难、带孩子苦,就是因为孩子总爱生病,生病后自己又不知道怎么处理。急急忙忙地把孩子送到医院后,排队、挂号、看医生、给孩子打针,折腾下来,自己受苦受累不说,孩子也不好受。很多家长在这个时候真恨不得自己能代替孩子受罪,更希望自己就是一个医生,能让孩子少受病痛的折磨。

前些日子,我故地访友,有机会回到自己曾经营了十多年诊所的那个小区,见到了好多熟悉的面孔。许多家长和已经长大的孩子都热情地跟我打招呼。还有很多家长说,我的离开给他们孩子的求医看病带来了很多不便。

说真的,我很感激他们对我的厚爱,更珍惜和他们结下的这段医缘情。看到那些经我诊治过的可爱孩子们和他们的父母,再想到现实生活中无数为孩子疾病所苦的家长们那充满渴望和期待的眼神,我真希望市面上有那么一本权威的、全面细致地告诉家长怎样来保护孩子身心的中医育儿书。

遗憾的是,目前市场上还很少有这样一本书。所以我萌生了写作本书的念头,下定决心要把我十多年来养儿、治儿的这些经验和仁术集结成书,告知大家。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成长,让广大经常为孩子生病而焦心的父母能放心、安心,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动机。

其实,孩子有什么小病小灾的时候,您完全可能取代医生。

根据历代大医家的医案和我本人近20年的临床经验,我认为,0~7岁的孩子将近90%的常见疾病都跟消化道和呼吸道有关,这就是中医里讲的稚脾和嫩肺。所以,只要您重点保护好了孩子的稚脾和嫩肺,他的身体就基本上不会出什么大问题。因此,我分别用了两章的内容来谈如何给孩子健脾和强肺。比如说,我在书中提到了一种叫“壮儿膏”的健脾方,这个方法适合所有体质差的孩子使用,只要您的孩子天生瘦弱、脾胃不好、容易在季节交替的时候犯病等,您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来增强孩子的体质。

另外,在这本书中我还介绍了多种望诊的方法。除了很多书里面讲到的观察孩子的五官和脸色、大小便等外,我还谈到了别的书里面很少讲到的,或者是没有讲到的方法。比如说通过看孩子的鼻子,您就能知道他的肺有什么毛病,严不严重;看孩子食指上的毛细血管,您就能知道孩子是伤寒了,还是伤热了……您不要以为这些方法很难,其实操作起来非常简单,只要按照我在书中所说的那样去辨识,您很快就能轻松地掌握。

要知道,这些望诊法能让您全方位地掌握孩子的身体状况,并及时尽快地帮孩子把疾病消除在萌芽状态。

当然,光会辨别孩子的疾病是远远不够的,您还得知道怎么去治。所以,我在书中介绍了如何根据孩子的体质来灵活使用小儿食疗方、外敷方、经络按摩方以及泡脚方等,给孩子防病治病的方法。

我给出的方子经过多年临床经验的验证,都没什么副作用,而且做起来都不难,关键是很多方法孩子都乐意接受。比如说我在前面提到的“壮儿膏”,做出来后就像果冻那样,吃起来口感很好,还有点甜,孩子们都特别喜欢吃;再比如说能帮助孩子化痰止咳的“雪梨膏”,味道有点甜不说,还稍微有点凉,孩子吃完后,嘴里香香的。

类似的方法还有很多,在这里我就不一一介绍了。不过,我要着重说的是,书中提到的食疗方、经络按摩方以及泡脚方等,都是可以搭配使用的。比如说给孩子治鼻出血,我在书中提到了一个用大蒜捣碎敷脚的方法来治,其实,给孩子清肺经200次也能达到止血的目的。当然,如果您把这两个方法搭配起来使用,止血的效果会更快、更明显。其余的方法,您都可以举一反三,依此类推。

我推崇中医育儿,是因为自己有着多年的临床经验。脱了白大褂,我也是孩子的爸爸,这双重身份让我在育儿方面积累了不少的心得和体会。

我儿子今年十周岁了,周围的人经常夸他:“这孩子长得真结实,不愧是医生养出来的。”孩子的确长得很健康,但我从来没给他吃过什么健胃消食的药,他也没去过医院打针、输液。别人都好奇地问我是怎么把他养出来的。

其实,我没给孩子制定过什么严格的营养食谱,更没给他吃过什么营养品。我只是一名中医主治医师,只不过把我平时防治儿童常见疾病的一些临床经验运用到我孩子身上罢了。

要我说,孩子的健康应该掌握在做父母的手里,因为我们与孩子心连心,应该更能及时发现孩子的任何异常情况,在照顾孩子方面也能比医生更用心、更细致、更周到,也是最有可能帮孩子把疾病消灭在萌芽阶段的。

朋友们经常跟我说,做医生的真伟大。但让我来说,这个伟大的角色应该由父母来扮演!

爱吾幼以及人之幼,愿天下父母心不再可怜。李军红2010年2月于北京阳明中医门诊部

第一章 孩子最容易得什么病——做一个懂医的严父慈母

不懂医,孩子生病您只有求医生

通常情况下,孩子咳嗽发烧、或者拉肚子两天不好,全家就慌了手脚、乱了方寸,匆匆抱着就往医院赶。到了医院,挂了呼吸科,等了好长时间轮到了自己,结果呼吸科专家却说该挂消化科。家长只好带着孩子重新挂号排队,终于又轮到了自己,结果医生只是简单地给孩子摸了摸肚子、看了看舌苔,就下诊断说:“这孩子消化不好,回去吃点山楂就行了。”或者是:“孩子长得太快,是成长痛,不用吃药。回去吧,没事的。”

这还是遇到了负责任的医生,如果是那些不负责任的,他就开了好些各种各样的药,让她吃上一个星期观察观察再说,孩子没什么大病倒也罢了,但如果孩子有大病却因此被拖延了,这麻烦可就大了。

比如说,我老家一个不足3岁的孩子,感冒咳嗽老是不好,遵医嘱吃了药,白天体温降了,晚上又升到40度左右。来回折腾了3个星期,求助了好几家大医院,都被当成寻常感冒来治,治来治去,毛病还是反反复复,而且孩子还越来越没精神,两只小鼻孔一扇一扇的,喘气很粗。最后家长把孩子送到一家区儿童医院,那个负责任的女医生一检查,说是大叶性肺炎,好险啊。最后,可怜的孩子在医院里足足打了半个月的吊针,家长和孩子均元气大伤。

不懂医,您就预料不到孩子身上可能存在什么问题;不懂医,孩子身上的小问题就可能发展成大问题;不懂医,孩子生病就变成全家人生病;不懂医,孩子一有病您只有连夜把他送到医院,眼巴巴地看着医生,心里又苦又怕。

孩子之所以生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长缺乏最起码的医学常识,在孩子发病的早期疏忽了。其实,孩子的表情、大便的颜色以及腹痛、腹泻等症状,就是在提醒家长们:爸爸妈妈,我有病了。但很多家长或者是没注意到,或者是不在意,或者是注意到了却没有正确地采取处理措施。

有一次,我去朋友家聚会,见他家一个五六个月大的婴儿正在熟睡。看到一个小生命,谁都会觉得新鲜,我也不例外,一进门就先去看孩子。当时,我习惯性地用手去摸他的小脸蛋,烫!职业敏感告诉我,孩子在发烧!我赶紧从床头拿过奶瓶放在孩子的嘴里,他也不吮吸。这时我意识到:孩子不是睡得香,分明是昏迷了!《景岳全书》中说:“若牙关紧闭不纳乳,或硬而不软,其病极重也。”这说的就是小儿脑炎的前兆。当时,朋友一听说孩子昏迷了,吓得脸都没了血色,赶紧抱着孩子就往医院冲。经确诊,孩子患了急性脑炎。医生说,幸亏送得及时,再晚一些,孩子就有生命危险了。

我饭没有吃成,却做了一件大好事,心中不无高兴。

事实上,很多家长在生活中注意不到孩子身上的问题,一般也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比方说,有位妈妈带着半岁大的孩子来我这儿看病。她说,这几天自己心情不好,孩子也不好好吃奶,一摸小肚子,胀胀的。她问我,是不是妈妈心情不好,吃奶的孩子也会受影响。我说,当然是这样,因为中医讲:“母肝气盛,血气沸腾,乳汁败坏,儿必生诸病。”所以,孩子这种情况是母病及子造成的。

还有些家长一看到孩子发烧就慌不择药,习惯性地拿起大人常吃的退烧药就给他吃,结果药量过大,孩子出了一身汗,虚脱了。

我还看见一些父母因为孩子先天体质不好,就给他吃各种各样的补品,结果孩子很早就开始性早熟、长小胡须,甚至过度肥胖。这样的病例我亲眼目睹了太多,真是痛心啊!

父母当然是最爱孩子的,但很多时候,他们由于不懂医,好心办坏事,有意无意中做出了伤害孩子健康的举动,常常后悔莫及。其实,只要您掌握一些中西医的科学育儿知识,活学活用,举一反三,让孩子健康一点都不难。

望五官(苗窍)、看络脉、察囟门——全方位掌握孩子的身体状况

如何提前感知孩子的病情呢?有些家长在这方面就做得非常好。比如说,孩子拉肚子,她会看看孩子的大便是不是呈水样,有没有黏液、泡沫、血丝、奶瓣等,由此来判断孩子腹泻是消化不良引起的,还是着凉了,感染了痢疾而导致的。

如果孩子大便里有奶瓣,那是消化不良,给他吃点助消化的药就可以了;大便呈水样,孩子可能是着凉了,吃些热的食物,把寒气散掉,大便就会正常;如果孩子患了痢疾,除了马上送医院及时治疗外,她还会回想一下自己在喂奶期间曾吃过什么寒凉和不易消化的东西?情绪是否不好?如果有这方面的问题,她会及时地做出调整。

做到这些并不难,关键是您平时要细心,要多观察孩子。

中医讲:“病在内,必形诸于外。”孩子虽然不会说自己哪里不舒服,但他的好多病都“写”在脸上,您通过观察孩子脸上苗窍(五官)的颜色,就能辨别孩子到底是哪里生病了,还能分清楚这病是虚是实。

另外,通过看孩子的络脉,您也能知道孩子疾病的虚实。再小一点的孩子,您看囟(xìn)门的搏动、凹凸情况就能直接了解孩子的病因。

掌握这些知识并不难,就像一层窗纸,一点就透,而且,比把脉要容易得多。因为,中医把脉知病需要多年的临床经验,才能分清脉的数、沉、迟、滑、涩,但望苗窍、看络脉、察囟门就不一样,很直观,什么样的颜色、症状代表孩子有什么样的疾病,一目了然。

有一位妈妈常带孩子来我这里看病,听我讲得多了,都成了半个医生。每次,她看到孩子手上的络脉线窜过了风关,而且呈红色,再加上孩子的鼻子发干、眼睛充血、不时干咳等症状,就知道孩子的病是肺热引起的,所以,这个时候她除了配合医生的治疗,还按摩孩子的肺经来泻热。

您看,这样的家长不但会看孩子的苗窍,还会把看到的症状都结合起来,并诊断出孩子的病因是肺伤热了,而且知道怎么去调治——做医生的也不过如此啊!风关就好比人体的报警器,络脉一旦越过这个界,健康就敲响了警钟。

养孩子就像是盖楼房,孩子这一生会不会平平安安,就要看他幼儿时期的身体基础有没有打好。爱孩子,就要从爱他的身体开始。孩子的身体不好,他的智力和品德都会受到极大影响,身体长大后也是“危房”。

保护孩子从养脾护肺开始

在儿童医院里,消化和呼吸两大科室,什么时候都爆满,这是因为孩子将近90%的常见病都跟消化道(脾)和呼吸道(肺)有关。中医把孩子比喻成“芽儿”,是说小儿的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也就是说在小儿时期,孩子的各个系统和器官都还没发育成熟,生理功能都还不完善,尤其是脾和肺。

说到育儿,中医经常提到的是“稚脾”和“嫩肺”。“稚”就是幼稚、小的意思。

肺为“华盖”,意思就是说它像雨伞一样,是给五脏六腑挡风遮雨的。可以说,它是孩子身体的“第一道防线”,皮毛、口、鼻都与肺相通,而外界的风、寒、暑、湿、燥、火都会通过皮毛、口、鼻直接入肺,所以孩子发热感冒、咳嗽、痰多等症状总离不开风、寒、暑、湿、燥、火等伤肺因素。因此,肺又是人体最易失守的一道防线,对于娇嫩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

脾是孩子的后天之本,孩子成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全依赖于脾。从吃母乳到添加辅食,再到孩子能正常吃饭,孩子的这颗“脾芽”被食物一天天地浇灌长大。值得注意的是,这颗“脾芽”的养育是非常讲究的,并不是您给多少,它就能吸收多少。

中医有“饮食自倍,脾胃乃伤”,不可“乳食并进”等说法,这都是考虑到孩子稚脾的习性而小心谨慎,但很多家长在生活中没注意到这些细节,结果孩子长得又黄又瘦,您却认为这是他不好好吃饭的结果。其实,这责任不在孩子而在父母自己,因为父母不了解孩子稚脾的习性,不知道如何去养,才会导致孩子伤食以致营养不良。

那到底要怎样做呢?中医里说了,“稚脾”重在“养”,“嫩肺”重在“护”。

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有些家长不停地给孩子喝水,就是怕他上火,每天抱着个水壶跟在孩子后面,不管渴不渴都让他喝。虽然孩子对水的需求量是要比成人大,但也得适度。

您给孩子喝水的时候,可以先看看他的舌苔:如果苔少,而且舌尖红,那说明孩子体内有火,确实该喝水了;如果孩子的舌苔厚,舌体胖大,那说明他消化不好,有湿困脾。这时候,您就不能再给孩子喝水了,否则脾消化不了,反而会加重病情。

我觉得,把主管孩子消化和吸收功能的脾胃比喻成一盆家养的热带植物,一点也不为过。水多了,植物会淹死,而水少了,植物会干枯,这正符合脾脏的本性——“喜燥而恶湿”。

中医认为,脾的主要功能是升清降浊。“升清”就是吸收食物的营养物质,“降浊”就是把经过吸收后的废物变成大小便排出体外。

脾不“升清”时,孩子首先表现为不爱吃饭、厌食,时间久了,脾虚成疾,营养吸收不足,孩子就会出现营养不良。而脾不“降浊”,孩子就会出现小便发黄、短少等症状,反之则会引起小便清长、失禁,大便溏泄等毛病,营养物质还没来得及吸收就匆匆排出体外了。

再来说说“嫩肺”。同样都是上幼儿园,为什么有的孩子经常感冒咳嗽,可有的孩子却很少生病,甚至没生过病,这就是家长养护孩子的方法是否得当的结果。

如果您一看到孩子流清鼻涕,就应该知道他这是着凉了,肺里有寒,该给他加衣服了,同时再让他喝碗姜糖水,稍一发汗就会没事了。如果是看到孩子鼻子干或流脓鼻涕,那就是肺热,孩子的扁桃体快要发炎了。这时候,您就该给他减衣服了,同时吃点雪梨(或熬点雪梨水给孩子喝)泻泻肺火就好了。

孩子娇嫩的肺就好比是一只蜗牛,对冷热最为敏感,一有情况就往回“缩”。所以作为家长,您不要等到孩子的肺都“缩”回去了还不知道他生病了。

再往前说,孩子的脾和肺是否先天就健康,这还取决于父母。比如说,一个妈妈在怀孕的时候就特别爱吃辛辣的东西,结果孩子生下来就带有胎热、胎毒,先天就脾虚,有的甚至几个月大的时候就长了湿疹。

如今,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孩子成了父母的掌中宝,所以如何养护孩子成了全家最关心的事。而本书所说的防治小儿脾肺系统疾病的方法都是我在临床上用过的,很实用,最关键的是没有副作用。如果您能用到这里面的一两种,让您的孩子不生病或少生病,那我的心愿足矣。

孩子生病后的“君臣佐使”调治法

中医看病开方讲的是君臣佐使,比如说麻黄汤,麻黄为君药,能发汗;杏仁为臣药,可止咳;桂枝辅佐,以通经络;甘草为使药,在于调和诸药。其实,您养儿育女的时候也可以遵循“君臣佐使”这个原理。食疗为君药,外敷治病为臣药,经络按摩为佐药,使药则是父母对孩子的疏导、调节和安慰。

食疗就是君药。什么意思呢?孩子生病了,您先不要急着给他吃药,而要先通过饮食来给孩子调治,因为食物有药性而无毒性。比如说牛羊肉熬的粥就像启脾丸一样,性温,能治孩子因脾胃虚寒引起的消化不良。

再比如说像猕猴桃、苹果之类的水果,就跟清热泻火的药一样,能治疗孩子的便秘、上火。只是吃的时候,要像吃药一样掌握分寸,知道什么时候服用才最有效。所以说,给孩子治病时,以食疗为“君药”才是上策。

臣药呢,就是通过外治的方法给孩子祛病。比如说在肚脐和涌泉等处外敷药物,治病的效果就非常好。

以前,有一个孩子着凉了,肚子痛,他妈妈就找了块生姜贴在他的肚脐上,再把暖水袋放在上面热一热。很快,孩子就不痛了。现在很常见的宝宝一贴灵、退热贴都是利用中医外敷治病的原理,一直沿用至今。

把经络按摩比作佐药,是因为它对一些疾病的辅助治疗和一些慢性病的调理效果很好。比如说推心经可治孩子的口疮,揉肺经能给孩子祛痰,补脾经能健脾胃、助消化等等。有些病本来要一个星期才痊愈,但您在给孩子食疗的基础上进行经络按摩,他可能两三天就好了。

对一些脾胃弱、肺气虚,容易厌食、咳喘的孩子来说,经络按摩要强过好多补品,甚至可以说是补而不过。在给孩子按摩的同时,您也能增进孩子与自己的感情。

孩子生病的时候,父母的疏导、调节和安慰能消除他对疾病的恐惧心理,缓解他紧张焦虑的情绪,给他带来战胜疾病的信心,这是治病的一种心理疗法。同中药里的使药一样,看起来作用小,却也是影响孩子身体健康所不可忽视的因素。

我养儿、治儿时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

有句话叫“是药三分毒”,那是对成年人而言的。给小孩子用药,那就不是三分毒了,可能是五分甚至更多。所以,张景岳在《景岳全书·药饵之误》中说:“小儿气血未充,一生盛衰之基,全在幼时,此饮食之宜调,而药饵尤当慎也。”

我曾碰到过这样一个例子:孩子的爸妈都是一米七多的个子,应该说,遗传基因很好。这孩子是家里的独子,爸妈非常疼爱,他只要稍微有点毛病,他爸妈就会赶紧带他去看医生。看的次数多了,也看出经验来了,于是就在家里储备了好多医生平时给孩子开的药。

孩子一生病,他们就自作主张地给孩子吃药,结果孩子才十几岁就开始长小胡子。到现在,这孩子都二十多岁了,个头却只有一米五,而且看上去就跟三十多岁的人一样成熟。这是谁的过错?家长。

养育孩子就像是栽培一盆植物,想让植物开花、结果,您就应该在养育的过程中尽心、尽力地去了解它的习性,知道它是喜水还是喜旱,知道天冷了要把它搬到屋里,天热了要把它拿出去晒晒太阳。

而给孩子治病就像给植物治虫害,植物太旱了容易生油虫,这就像孩子水喝少了容易患扁桃体炎一样。孩子患扁桃体炎时,有些家长只会给他用大量抗生素消炎。但植物长油虫了,有经验的花农却不会去打农药,他会给植物浇点水,油虫就淹死了。

植物和孩子一样,难免会生这个病、患那种疾的。看到孩子脸色黄了,您就要知道这是孩子脾有点小毛病了,要通过食疗来养。

另外,有些看上去来势汹汹的急症,比如说孩子的腹泻,您如果事先就了解到大便稀是寒证、大便干是热证,就可以对症调治了。您也不会再盲目地给孩子吃药,而是很有技巧地先给孩子采取一些食疗、外敷和按摩的方法。

因为孩子气血未充,生长发育还不成熟,所以给孩子调治疾病时,我始终坚持三个原则:能用食疗治好的就不打针吃药;能用外敷、按摩来解决的,也不打针吃药;非得要吃药时,也要严格控制药的用量。

要想真正保护好孩子,您平时就应该多学习一些中医育儿之道。从哪开始学好呢?您可以从一些简单的中医知识学起,比如说了解孩子脾、肺的特性,怎样的症状与什么脏器有关,怎么样算是病得浅,怎样又算是病得深……知道了这些,对孩子的身体,您就能做到未病先防、已病先治。

给孩子穿衣服的智慧

在医院儿科学习的时候,经常有资深的老中医这样教训家长:“给孩子穿衣服你都不会吗?”孩子的妈妈被医生教训得灰头土脸的,却敢怒不敢言,谁让人家是专家,自己还有求于人家呢?

确实,给孩子穿衣服虽说简单,但里头的学问大着呢!穿多了,孩子容易伤热,穿少了,孩子又容易着凉,很多家长都把握不准。

在给孩子穿衣服方面,和我同住一栋楼的一个南方妇女就非常有经验。她孩子和我儿子差不多大,她就总是给孩子穿一件贴身的小背心,就是没有衣袖的那种坎肩。这坎肩很有特点,前面只有两层布,后面却是一层薄棉絮。

一起送孩子上学的几个妇女总是开玩笑地说她是个后妈。我细一打听才知道,她出身中医世家,家里几代人都是中医,所以她在中医养儿、护儿方面也很有心得。

天稍一冷,孩子抵抗力差,爱着凉、感冒、发烧,做妈妈的都是加倍小心,给孩子穿得厚厚的,出门还给戴上口罩。结果孩子穿多了更容易上火,一上火就闹嗓子,犯扁桃体炎,一看舌头,舌尖通红得像草莓,这是孩子心火盛的表现。

另外,孩子一热就会出汗,这就意味着肺气正在宣发。一出汗,毛孔就张开了。肺主皮毛,皮毛就是肺抵御外邪的防线。这就像是带兵打仗,内部空虚时,风寒就会乘虚而入,孩子就会流清鼻涕,甚至咳嗽、发热。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外感风寒袭肺。所以说,孩子穿得越多,越容易感冒。

说到这儿,有的家长肯定会反问说:“那你的意思是孩子穿得少反倒好了?”当然不是。中医认为:“儿厚衣过暖,则筋骨软脆,不任风寒,多晚致病,衣衫当随寒热加减,但令心胸凉,背暖为佳。”穿多穿少还是要根据气候的变化而定,而不是一味求多。

中医说孩子“心常有余”,也就是孩子的阳气盛,生长发育较快,容易上心火。“但令暖背为佳”,其实,让背暖不如说是让肺暖,这就是“后妈”做这个暖背心的学问:坎肩前面薄是为了不让孩子上心火、生热症、闹嗓子、口腔溃疡等等。坎肩后面厚则是为了避免孩子因肺受寒而着凉感冒。

这个小背心可以给孩子穿春、秋、冬三个季节,这也是孩子最易生病的三个季节。我给这个背心起了个名字叫“泻心暖肺衣”。这是给孩子筑的第二道防线,远比给孩子戴口罩更能保障他的健康。

说到这里,有的妈妈可能会说,现在哪里还有人会什么针线活?衣服都是买来的。那买来的衣服给孩子穿多少才算正好呢?其实很简单,在给孩子穿衣服的时候,您用手摸摸孩子的后背,如果觉得孩子的后背潮湿,那就是出汗的前兆,应该减衣服了;如果感觉孩子的背不但没出汗,还微微有点凉,这就说明他穿得太少,不足以抵挡风寒。

记得小时候,我每次上学出门前,妈妈总爱把手伸到我的背里摸一摸,看我是穿多了还是穿少了。如果妈妈感觉我背里暖呼呼的,又光又滑,她就高兴地往我屁股上一拍,说声“走吧”,就放我去上学了。

不管是穿小背心,还是加减衣服,都是为了预防孩子“背虚”,背虚也就是肺虚。孩子没有坚强、结实的肌肉,只有这一层娇嫩的表皮,如果连这层表皮都失去了防护的作用,那就等于把孩子暴露于恶劣的环境之下,任风雨摧残,孩子哪能不生病?

中医养儿的十大黄金法则

去接孩子的时候,我经常看到孩子们从小卖店里走出来,手里拿着一包方便面,捏碎了放进嘴里干嚼;也经常有家长跟我反映说,孩子吃饭的时候总爱吃那些凉拌菜,对炒熟的热菜一点都不感兴趣;而现在,冰糕、冷饮一年四季都有的卖,这大多数是供给孩子们消费的。其实,这些都违背了中医养儿、护儿的法则,对孩子的生长发育十分不利。

刘锡在《活幼便览》一书中就提到了养子十法,里面说到了,“吃热、吃软、吃少则不病,吃冷、吃硬、吃多则多病。忍三分寒,吃七分饱,频揉肚脐,一要背暖,二要肚暖,三要足暖,四要头凉,五要心胸凉。”

我简单地把它编成了一段顺口溜:软、热、少对脾好;冷、多、硬,脾易病。干吃方便面、烧饼这些硬的食物,孩子就像是吞下去一堆石头,脾胃会扎得难受。而喝冷饮过多,就像给脾胃当头浇下一盆凉水,孩子体内就会生寒。吃得太多则相当于对孩子的脾胃暴力虐待,开始还只是消化不良,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因脾胃虚、吸收不好而体弱多病。

其实,孩子的脾胃对食物是有选择的。它喜欢喝粥,吃软一点的食物,而且东西凉了它也不喜欢。另外,孩子吃得太多,脾胃撑得慌,它也懒得动弹了。所以孩子少吃一点,脾胃才会充分地吸收食物的营养,这才是投其所好,健脾助胃。

一定要对孩子的肚子、后背和四肢做好保暖工作

前面我说过,亲手帮孩子做件小背心,不但能让他少生感冒,还能帮他强肺。其实不光是孩子的肚子,他的四肢和后背都是风寒、湿邪等侵入身体里的途径,所以孩子的这些部位您是一定要做好保暖工作的。这就是《活幼便览》里提到的背暖、肚暖和足暖。

而孩子的心、胸、头要凉,是因为他属阳性体质。孩子的身体就相当于一个火炉,而心、胸和头部就是出火筒,您把这些出火筒给堵住了,火气郁在体内,孩子能不生病吗?

忍三分寒,吃七分饱

说到“忍三分寒,吃七分饱”,好多家长就问我,怎样才能掌握好“忍三分寒,吃七分饱”这个度呢?孩子表达不清怎样算冷、怎样算暖,但家长自己是知道冷暖的。您自己穿多少,同样给孩子穿这么多就可以了。但好多家长总觉得孩子会比自己怕冷,要穿得多一点,所以总是给孩子里三层、外三层地裹得严严实实的。结果,好多来我这里看病的孩子不是脾生火,就是肺有热,这些都是给孩子穿衣服太过引起的。

而“吃七分饱”就是要不诱导孩子吃饭,平时的饮食只要荤素搭配好了,孩子不挑食就可以。有的家长自己觉得好吃就让孩子多吃几口,甚至一个劲地往孩子的碗里夹,孩子经不住这点诱惑就吃了。但正是多了这几口,孩子就会由原来的七分饱变成十分饱。这时候,脾不乐意了,孩子就会出现消化不良甚至恶心、呕吐等毛病。

孩子吃完饭后1小时要揉揉肚子

频揉肚是帮助孩子健脾消食的一种好办法。不过,我要提醒您的是,揉肚不要选在刚吃完饭的时候,而要在饭后一个小时或者睡前揉,这时,食物才到了肠道里。另外,揉的时候,您一定要按顺时针方向揉,动作要轻,每次最多揉5分钟就可以了。这样可以促进孩子肠道的蠕动,调节孩子的大小便。

现在,大多数年轻的爸爸妈妈都是独生子女,而且好多都是在外地工作,没有老人照应。这些年轻人对带孩子几乎是一无所知,很多都是像盲人走路一样,靠一点点地摸索,结果经验是积累了,孩子却也没少生病。

记住我那两句顺口溜,理解中医养儿里面的玄机,学会如何正确地给孩子吃饭、穿衣,那在养儿、护儿方面,您就不会像盲人走路一样,完全要靠摸索,养儿、护儿也会变成一件简单轻松的事。

有时候,孩子发烧不是病

以前,晚上睡觉的时候,孩子翻来覆去睡不踏实,或者喃喃自语。我就习惯性地起来摸一摸他的头,感觉有点烫,起初还以为他是发烧,就想把他叫醒。叫了好几声,孩子依然睡得很沉,我就想第二天再处理。结果第二天,孩子一醒来,也不烧了,也没有哪里不舒服,好像前一天晚上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似的。

这种看似发烧的现象其实就是中医里所说的变蒸。“小儿变蒸”是中医的说法,西医则说这是婴幼儿时期的自然生理现象。其实,这两种说法就像是一个人有两个名字,称号不同而已。而在几千年前,中医就把孩子各个阶段的生长发育现象解析得一清二楚了。《景岳全书》中说:“婴儿生下,三十二日为一变,六十四日为一蒸。变者,变生五脏;蒸者,蒸养六腑;长气血而生精神,益智慧也。”孙悟空有七十二变,人也有三十二日一变,六十四日一蒸。孙悟空是变成各种动物,而人变化的是内脏,也就是五脏和六腑。变的时候先生五脏,依次是肾、心、肝、肺和脾;蒸的时候再生六腑,依次是膀胱、小肠、胆、大肠、胃和心包。

孩子生下来64天左右出现第一蒸

孩子在第一变的时候先生肾,第一蒸的时候先生膀胱,但孩子刚满月,生第一变的时候,一般是察觉不出来的。到了64天,也就是第一蒸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孩子能认人了,他的眼睛会随着人的移动而转动。除此之外,孩子那黑色的瞳孔还能感知物体的大小。黑入肾,瞳孔是黑色的,属肾,肾精充足,眼睛才能看清东西。所以说,孩子的眼睛能感知外界的事物就说明在第一蒸的时候,孩子的肾和膀胱已经发育成形。

如果孩子认人比较晚,那是肾精先天不足的表现。黑色的食物入肾,可以补肾,所以哺乳期的女性应多喝些乌鸡汤、黑芝麻糊、黑豆浆之类的流食。另外,分娩不久、刚晋升为妈妈的女性,肾气本来就虚,也应该多吃这些食物。这样不但能给自己补肾,还可以通过母乳的代谢提前给孩子补肾,让他的肾精充足。

孩子生下来128天左右出现第二蒸

第三变是在孩子96天的时候。第四变也就是孩子的第二蒸,是在孩子出生后的第128天。这时,拿东西逗孩子玩的时候,您能发现他会笑了,周围有动静的时候,他的头会循声转过去。这说明孩子有了意识和心神——神就是心脏的神志。也就是说,孩子在第二蒸的时候,心和小肠已经发育正常。这个时期,您会发现孩子的小便有点发黄,那也是心火下移至小肠引起的。

孩子生下来192天时出现第三蒸

孩子长到第六变、第三蒸的时候,已经是第192天左右。这时候,您抱着孩子会发现他的脊柱变硬了,腰也挺起来了,你再也不用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扶着他的背了。把孩子放在床上,你还会惊喜地发现他居然会坐了。这时候,孩子背部的躯干就像是一根木头,开始变得坚硬,而且有了筋骨。肝属木,主筋,这时候,肝和胆都已经发育正常。

孩子生下来8个多月时出现第四蒸

孩子成长到第四蒸,也就是八个多月的时候,能开口说话了,这就说明孩子的肺气已经充实。做妈妈的在这个时候才真正感觉到自己的成就。肺气充实,与肺互为表里的大肠也会畅通。这时候,孩子的大便次数会由原来的一天好几次逐渐减少到一天一两次。

孩子生下来10个多月时出现第五蒸

孩子长到第320天左右的时候,已经长到第十变了,也就是第五蒸。这个时候,他会用手轻松地抓握东西,而且不论抓到什么都会往嘴里送。因为这时候孩子的脾胃已开,对他来说,好像什么都好吃,什么都能吃。

除了抓之外,孩子还开始会爬了。要知道,爬这种运动主要是靠四肢肌肉来辅助完成的。那肌肉从哪里来?从脾胃来。这就是中医所说的“脾主运化”,孩子吃下去的东西只有通过消化、吸收才能生肉健四肢,所以说,这时候孩子的脾胃功能已经发育成熟,能感知到食物中不同的味道了。

孩子生下来1周岁多一点时出现第六蒸

最后一蒸是在孩子1周岁多点的时候。这时候,孩子学会走路了,而且开始出现了早期的思维活动,知道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在古代,家长会让孩子自己选择文房四宝还是兵器,以此来决定他以后是从文还是习武。

这时候,孩子的形体与神志都健全了,他就像一只蚕蛹,经过一次次的变蒸,一次次无形地蜕变后,终于具备了一个完全人的功能。

最后,我要提醒您一点,变蒸引起的发热和风寒感冒不太容易区分,但变蒸引起的发热不需用药,热就会退,而风寒感冒引起的发烧则不会自行退却。所以烧如果一直退不下去,您就不要顽固地认为孩子是到了多少天应该变蒸了,这样会耽误孩子的病情,错过诊治良机。

第二章 孩子有病早知道——儿童疾病的家庭自测自诊法

看孩子的脸色知健康

我在中医院实习的时候,有一天,正赶上是节假日,只有我们几个学生在临时当班。一个家长带着孩子来看病,说是便秘。当时主治医师不在,一同实习的学长就主动上前询问孩子的情况。

诊断后,学长说孩子大便干是因为上火了,然后开了几副清热泻火和通便的药,并嘱咐家长回去后多给孩子吃些凉性的水果,就把他们“打发”走了。因为是初次开方,这个学长心里还美滋滋的,没想到这个第一次反倒成了教训。

没多久,那位家长带着孩子又来了,这次态度很不好,说孩子吃了学长开的药后,不但大便没通,还老说肚子痛。这次老师在,他没有给孩子把脉,只是看了看,便给开了个方子。我一看,老师开的方子和前面学长开的正好相反,全都是温补的药。

当时,我们几个实习生看得如坠云雾之中。但也就两三天时间,老师的诊治便得到了验证,家长高高兴兴地带孩子来复诊了,说孩子的病好了,肚子也不痛了,还坚持要老师再给孩子开几副药调一调。

事后,老师稍加点拨,我们才恍然大悟。我也第一次认识到,看小儿苗窍是何等的重要。

说到孩子便秘,大家一般都会想到是上火了,吃点凉的、泻火的药,症状就会很快消除。那为什么先前那个孩子上火后吃了泻火的药反倒病情加重了呢?原来,孩子上的不是真火,是假火,也就是中医所说的虚火。所以治孩子便秘的时候,您一定要辨明是真火引起的还是假火导致的。

怎么辨别孩子身上的“火”呢?看鼻子!孩子鼻子干,鼻涕黏稠,甚至容易流鼻血,这才是真火引起的。而这个孩子身上的火分明是假火,因为他不但鼻子不干,而且总是流清鼻涕,还一直咳嗽、气喘,这显然是肺虚假火引起的。

便秘与肺有很大关系,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记得中医小儿诊治学中有这么一句话:“大肠,肺之表,闭结,肺有火也;肺无热而便秘,气血枯也,不可寒凉,更不可攻下。”意思就是说,因肺虚、气血不足引起的便秘,用清热泻火的中药去治,不但治不好,反而会加重病情。

鼻子是肺的苗窍,通过观察鼻子,我们就能知道肺里是不是有火。假火和真火要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治,而这一切全赖于我们对苗窍的观察。

苗窍就是五官:目、舌、口、鼻、耳,它们分别代表五脏。通过看五官,我们就能知道内脏是不是有毛病。比如说,肺与鼻相通,我们看鼻子就能知道肺的健康状况。再如,“肝开窍于目”,看眼睛我们就能明白肝的好坏,依此类推,看口就能知道脾好不好,看舌就能知道心有没有毛病,看耳就能知道肾功能强不强。

因为舌是心窍,口是脾窍,鼻是肺窍,耳是肾窍,五窍与五脏相通,互为表里。这倒有些像西方的解剖学,只不过这解剖的不是五脏而是五官,让我们更直接地看到内脏的病理特征。

看五官,知内脏,这是根据中医所说的寒、热、虚、实等症来辨别的。看到一个人眼睛里布满血丝,我们就知道他肝火旺,换作是孩子,他还会变得脾气暴躁;两眼发青,眼球乱转,那是着凉或肝风内动引起的,这也是孩子容易抽搐的前兆;如果是嘴唇通红,还恶心、呕吐,那是脾胃有火;嘴唇没有血色,还伴有呕吐的话,是脾胃太虚,根本消化不了食物引起的;如果孩子的耳朵流脓,排除掏耳朵不当引起的原因,那就是他的肾里面积热太多。

望苗窍不仅可以通过五官来看,还可以通过面部的颜色来看。比如说孩子脸色焦黄、不爱吃饭,这是脾胃消化不好,因为脸黄是脾有病的反映;脸色青则是他的肝有毛病了的反映,这样的孩子经常会周身疼痛,甚至抽筋、筋脉拘挛;如果孩子的脸出现了不正常的白色,还咳嗽、怕冷,那是病在肺,说明孩子风寒伤肺了;

另外,如果孩子的脸色发黑,却不是正常的黑,而且一点也不滋润,还腰痛,连腰都伸不直,那就是肾气虚到了极点的表现,是严重的先天不足,需要及早就医。

古代著名小儿医家夏禹铸说:“小儿诊病,以望为主,问继之,闻则次之,而切则无矣。”可见,古人给小儿看病时更重视小儿望诊。《幼幼集成》中的“望诊篇”谈到这点时便说道:“小儿病于未言之时,问之无可问,故小儿病于内,必形于外,外者内之着也。”

经过这么多年的临床经验,我深切地体会到了中医小儿望诊中“审苗窍”的玄妙,可以说,审苗窍是最早的中医儿科解剖学,是中医儿科的精华和瑰宝。掌握了这个宝贝,孩子病在哪里,您知道得也不会比医生少。

保护孩子的脾胃,妈妈该怎么做

一般情况下,人睡不好觉时会上火、疲劳、内分泌紊乱,表现在眼睛上就是两眼发红、布满血丝。但如果孩子在睡眠充足后还出现这种情况,那就是他的脏腑里有热了,可能是喝水少或外感风热导致的内热丛生。这时,您就要给孩子补充水分,清热泻火。

如果没有内外因致热,孩子的眼睛里也出现了充血现象,那就是急性眼病,比如说眼结膜炎、角膜炎、沙眼等。这些情况往往是不讲卫生引起的,要从防治眼病入手,平时记得要让孩子勤洗手。您还可以给孩子专门准备一条消过毒的毛巾,以免“病从手入”。

孩子的眼睛最能反映肝和肾的健康状况。黑眼球代表肾,白眼球代表肝。眼睛黑白分明,等大正圆,转动灵活,大眼睛一眨一眨的,特别有神,这些都是肝肾气血充足的表现。这个时候,您是不需要给孩子吃什么补药的。

肾是身体里的“抽水机”。如果这台“抽水机”出了问题,那身体里的废水就会排不出去,出现水肿。比如说眼皮肿就是“抽水机”出了问题的表现。这时候,您一定要让他注意休息。休息就好像是给肾这台“抽水机”加油,休息够了,眼皮肿就会很快消失。但是如果孩子休息充足了,水肿还不见消失,那就是湿气乘虚入肾,加重了病情,这时您就要带孩子去医院就诊。

孩子有贪玩的本性,但贪玩会使孩子劳累体虚,给疾病以可乘之机,所以说当孩子贪玩的时间过长了,您就要好好加以监管,让孩子休息,给“抽水机”加油。

还有的家长说,孩子睡觉的时候,眼睛怎么老是半闭着或是根本就不闭?孩子这是肚子里有虫呀,还是因为别的什么?

中医认为:“寐时眼睑张开而不闭,是脾气虚弱之露睛。”这样的孩子大多消化功能不好,脾胃弱,身体瘦小。这时候您要在睡前经常给孩子用茯苓水泡脚健脾,还要经常给他按摩,推推脾经,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非一日之功,所以您要有耐性。

另外,孩子腹泻时间长了,总是治不好,也吃不下东西,就会一直哭。本来哭是有眼泪从眼睛里流出来的,但当您看到孩子哭,却连眼泪都没有,而且眼眶还凹陷下去时,那就是因为孩子脱水严重了。这时,您一定要带他去医院救治。

学会观察孩子的鼻子,莫让感冒伤害他

有的家长经常说,也没觉得自己哪个环节做得不好,孩子就生病了。其实这不是您照顾不周到,而是有时候您根本就没有发现孩子早已经不舒服了。

拿燥伤肺来说,中医认为:“肺喜湿而恶燥。”这是说燥气容易伤肺,所以一到干燥的秋天,感冒咳嗽的孩子就特别多。

燥气一般通过孩子的咳嗽和鼻子的不舒服来提醒家长,最开始,孩子是鼻孔干燥、干咳,家长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孩子会越咳越厉害,最后咳到肺阴受伤。

中医有句话叫:“上焦如雾。”上焦指的是心肺,主要是指肺。肺的功能就相当于一台蒸汽机,它把人体内的水分变成雾,通过鼻腔蒸发出来。就像冬天,我们鼻子里呼出的全是水蒸气,而遇到强的冷空气时,这股雾气就会化成水从鼻腔里流出来,那就是清鼻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着凉感冒了。中医称这为“风寒束肺,肺气不宣,卫气不固”。

如果孩子流黄色的脓鼻涕,那就是外面的热风来肺的“家”里做客了,热气把像雾一样的水蒸气经过“浓缩加工”,变成浓浓的鼻涕堵在鼻腔里,又从气管里上行到咽喉,这时,孩子咳出来的就是脓痰,所以这时清肺热就成了当务之急。

如果孩子长期流脓鼻涕,说明他体内的热不但没被清走,而且还打算长期在这里“安家”,这时,咳出的痰或流出的鼻涕还会带有一种腥臭味,中医称这为“肺经郁热”。这时候,你还能听到孩子肺里有不正常的呼吸声,而且很嘈杂,这就是肺和痰热发生矛盾了,在打架,西医称之为肺炎,而中医叫“痰热壅盛”。

有的家长问:孩子经常鼻出血,那也是肺热引起的吗?对。中医说这是“肺热迫血妄行,热气上行”所致,上行到肺的最上面就是鼻,鼻腔里的血管是最细、最脆弱的,所以容易破裂引起出血。

通过分析鼻子里分泌物的性和质,您就能及早地帮孩子防治肺病。请记住,决不能让孩子的病情由一点点的感冒酿成咳,再发展成喘,甚至转成肺炎。不要使孩子原本娇嫩的肺变得脆弱,而遭受到呼吸道疾病的反复侵扰。

不要忽视了孩子的大小便

没孩子前,我以为给孩子换尿布是件很麻烦的事。等孩子生下来,我亲身体会了才知道,刚出生三四天的孩子,大便根本就没有臭味。我当时还纳闷,孩子的大便怎么是褐色的,而不是黄色的软便,怀疑他是不是有什么问题,结果打电话给医生才知道,这叫胎粪,孩子没有生病。

果然,在孩子吃了几天母乳后,大便就变成了鸡蛋黄一样的卵黄色,稠但不成形,还有点酸臭味。

其实,通过孩子的大小便,您也能看出孩子的健康状况。有的妈妈乳汁少或没有乳汁,还有的妈妈患有乙肝,孩子只能人工喂养。但是奶粉、牛奶或羊奶等都不如母乳容易消化,所以孩子的大便就很容易干,还有臭味,差不多是两天一次,有的甚至是三四天才解一次大便。

这就是家长给孩子冲的奶粉太稠,不容易消化的缘故。在给孩子冲奶粉的时候,您不要一开始就按说明书上的比例去调配,要先稀一些,等孩子的大便通了,解下来的是黄色的软便时,再按说明书上的比例去配。这样,孩子的大便就不会再干了。

当然,这只是刚出生的孩子大便干的原因。婴幼儿时期的孩子大便干是因为伤热或者是室内的温度过高导致的。家长们总怕孩子着凉了,给孩子穿得太厚,结果孩子就伤热了。另外,哺乳期的女性吃得太油腻也会导致孩子大便干。

孩子好几天都没有解大便了,就容易起痱子。看到痱子,您就应该知道孩子是伤热了。外面热,肠道里面会更热,所以孩子会大便干。这时,您要给孩子穿得宽松一点,室内放个加湿器,再就是要经常打开阳台上的窗户通风。妈妈也要吃得清淡一点,乳汁里就不会夹带有那么多的“火”。只要注意这些环节,症状轻的孩子,用不了几天,大便自然就通畅了。

其实,孩子的腹泻更常见。孩子天生脾胃弱,肠道的免疫力差,遇见冷的、热的或湿性较强的食物,容易消化不良。接着,大便就会变稀,这就是中医所说的“脾阳不化”,也正是“脾主运化水谷”的功能失调所致。

生冷和不易消化的食物伤到脾胃,孩子一般表现为肚子痛,再就是腹泻,一天要拉四五次,甚至是十几次。这种情况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但最常见的是夏、秋两季。因为这两季的水果多且性多寒凉,又是雨季,气候潮湿,而湿是最易伤脾的。

另外,湿泻和凉泻伤人后还各有特点:凉泻下来的是水便,而湿泻还多了一重粘滞,它不会像水便泻下来得那么痛快,而且大便里还会有好多的泡沫。

夏天防止孩子湿泻的办法,就是少让孩子碰凉水。家长一般愿意让孩子在暑假里学游泳,那您在晚上睡觉前一定要给孩子用热水泡泡脚。这样就可以祛除孩子体内的凉和湿。

孩子之所以会腹泻,是因为食物只是被脾胃进行了简单的粗加工,就草草地排出了体外。时间短还好,孩子可能还只是脱水,时间长了,孩子就会出现营养不良了。而且,腹泻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防治,还会由急性转成慢性,严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所以您千万要重视。

还要提醒您一点,有时候,家长拿着孩子的大便给我看,是苹果或草莓酱的颜色,这是因为大便里掺杂了血。如果孩子哭闹得特别厉害,那很可能是肠子重叠或扭转引起的,这时,您一定要带孩子去医院检查。

另外,孩子小便发黄,尿尿的时候有点痛,再看看他的舌头,舌体和舌尖都通红的。您让孩子用舌尖顶住上颚时,还能看到舌系带附近有青筋暴露,那是过盛的心火下传到小肠,又引发了小肠生火导致的。

您的眼睛是检验孩子健康与否的第一道关卡。如果在生活中您能对细节多加注意,比如说留心孩子大便的颜色、形状等,时间久了,您也可以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孩子有什么头疼脑热的,您都能及早发现并予以解决。这样,您哪里还用日日为孩子的健康担惊受怕呢?

妈妈要学会观察孩子的嘴唇和舌苔

看大便辨病情总归还是不方便,我这里有更简便的方法,那就是看嘴唇和舌苔。

对中医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脾在五行属土。您要想了解这块“土质”的好坏,看上面“植物”的长相就能知道,这“植物”指的就是嘴唇和舌苔。

在学中医的时候,我们班有一个幽默风趣的中医内科老师,同学们都爱听他讲课,因为他讲课生动而且易懂。有一次刚上课,他就把一个男同学叫起来问:“你是不是涂口红了,怎么嘴唇那么红啊?”同学很纳闷地说:“没有呀!”全班哄堂大笑。等我们安静后,老师才解释说:“这就是脾内有火的表现,嘴唇红,脾火旺也。”

脾土缺少水的灌溉,嘴唇这些“植物”就会因缺水而上火。比如说,孩子就经常会因为缺水而引起脾火旺、嘴唇通红。相反,如果是水多了,比如说孩子喝的凉水和冷饮过多,嘴唇就会变得淡红或发白,这是因为着凉引起了急腹症。有的孩子甚至会出现腹部痉挛、疼痛,恶心,呕吐。过多的凉水和冷饮对脾来说,就像是冬天来了或者要犯洪灾。

如果是慢性脾病,嘴唇的颜色就是淡红或惨白。比如说,孩子如果长期的营养不良,高热后,或大病初愈时,脾土就好像很久没有施过肥了,嘴唇的颜色就会变成淡红色。在这里,我要提醒您,慢性脾病会使孩子的营养吸收严重不足,导致孩子身体各方面的营养都不够。所以当您看到孩子口唇淡白的时候,就说明健脾已经迫在眉睫了。

舌苔也是脾土上的“植物”。我们通过舌苔不但能辨出病的急慢来,而且还能把脾病由急变慢,由慢变急的整个演变过程分解得一清二楚。所以说,观察舌苔就像西医在研究脾病的病理,着凉、伤热、伤食、伤湿等,一一在舌苔上陈列开来,让不懂医的你也会一目了然。

您给孩子看舌苔不用像医生那样辛苦。医生是要在孩子生病难受,哭闹不休的情况下,插入压舌板才能看到孩子的舌苔。您只要冲孩子吐个舌头、做个鬼脸,让孩子调皮地跟着一吐舌头,就能轻松地看到他的舌苔了。

舌苔薄白就像是植物的叶子上打了一层霜。霜代表脾气,舌苔薄白就说明孩子的消化功能正常。没有霜了也就是无苔,这就是脾气不足,脾胃弱,消化不良的表现。这样的孩子稍微吃点东西就觉得饱了,还总爱喝稀的,稍硬一点的东西,比如说烧饼之类的,吃下去也消化不了。

如果霜变成了雪,厚厚的一层盖在舌苔上,那就是苔厚,也就是脾最害怕的湿。中医讲:“脾喜燥而恶湿”,脾燥的时候,人胃口就好,脾湿的时候,您就是想吃也吃不下,这就是中医常说的“湿阻中,焦脾胃”。所以您如果看到孩子的舌头上有厚的白苔时,可以适当让他吃点辣的或热的食物。辛辣可以化湿,不用吃药,几天以后,您就会发现孩子的舌苔慢慢地变薄,直到变成霜,变得正常。

中医把脾的病理研究得很透。舌头上有白厚苔,是体内有寒湿的表现,吃点性辛温的东西就能化。但有一种湿,辛温不但不能化,化了反而会加重病情,那就是湿热。

这时候孩子的舌苔不是白厚苔,而是黄厚苔。黄就是热,厚还是湿,这种苔多见于夏季,因为这个时候天气热,湿气重。再加上孩子长期消化不良(也就是肚子里有积食),湿气就会化成热,导致黄厚苔。所以,这个时候越吃辛热的食物,舌苔越会变黄、变厚。

食疗去湿热的效果是最好的。治湿热只能是先清热后祛湿。您可以给孩子吃些性凉一点的水果,等到热慢慢清出去以后,舌苔就会一点点地由黄变白。这时再吃点性温的食物,比如说牛、羊肉之类,舌苔就会慢慢地由黄厚变成白厚,再逐渐转成薄白。黄厚苔就好像是一块盐碱地,经过我们一步步的调理,终于改良成了一片沃土。

不管是寒湿还是湿热,如果用食疗法还调不过来,孩子就会出现便秘或大便粘腻不爽的情况。腹胀久了就会形成积食,这个时候您应及时为孩子通肠胃、消积食。积食去了,脾胃功能,舌苔才能恢复正常。

不过,我要提醒您一点,给孩子看舌苔前,您要先让他漱漱口。有一次,一个家长带着孩子来找我,说孩子的舌苔特别黄,但也没生病,而且最近胃口还挺好的。我一看确实很黄,就问她刚给孩子吃什么了。一问才知道原来孩子刚吃了个蛋黄,是蛋黄把舌苔染成了黄色,虚惊一场!

所以您在给孩子看舌苔的时候,可以先给他喝点清水,以免因为刚吃的东西而误诊。孩子常吃的小食品有很多颜色,比如红色、白色、黑色、青色、紫色等等,这些小食品都会改变孩子舌苔的颜色,所以您要多留意。

不过,在孩子生病时,舌苔还真有变成黑色的情况。苔黑说明脾胃里的火烧得太过了,就像在舌苔上留下了一层燃烧过后的黑色碳痕一样。这时候,孩子就会因为体内火太多而导致大便多日不通,水谷不进。这时,您一定要及早带孩子去医院就治。

通过看嘴唇和舌苔,您就能看出孩子是吃得多了,少了,还是冷了,热了。学会了看嘴唇和舌苔,您就能像经过专门培训的消化内科大夫,一眼就能透视到孩子的脾胃,并及时地给他去调理。有您这样的专业“大夫”贴身照顾,孩子的脾胃怎么可能不健康呢?

孩子的食指内侧也藏有健康小秘密

我有位朋友,看过中医后连连赞叹中医的神奇。他说:“给我看病的专家水平真是高。给我一把脉,一句话都没问,拿起笔来就开方,几副药下去,我的病就好了。”

我告诉他,这其实很正常。因为专家的经验丰富,而且成人比小儿更上脉象。成人看到医生,脸不红,心不跳的,一副平常样。小孩子就不一样了,一看到穿白大褂的,不是哭就是闹。这一激动,脉跳动就会加快,脉象就不稳。所以说中医给孩子把脉时,脉大多不准,病情也很难诊断。

宋朝的钱仲阳发明了看小儿络脉的方法,他说:“小儿络脉,盖位则自下而上,邪则自浅而深,证则自轻而重,人皆可信。”这说明了看小儿络脉是在古代广泛使用并且流传至今的方法。

什么是看小儿络脉?说白了,就是看小孩子食指的内侧。中医把脉分寸、关、尺,小儿食指的内侧也是根据指纹分了三个区,从内往外分别叫风关、气关、命关。有人说这里没有动脉搏动,中医把脉本来就够难的了,在这里把脉岂不是更难?不是让您把脉,您只要看小儿食指内侧的那根毛细血管就行了。从一粒沙子可以看到整个世界,同样的,透过孩子的食指,您也能知晓他的整体健康状况。

经常有家长带孩子来我这治感冒。孩子怕冷,打喷嚏,流清鼻子,这明显是着凉了。我就让家长一只手抓住孩子的手,用另一只手的拇指由外向里推孩子食指内侧的毛细血管(络脉),边推边观察。孩子的大拇指上“长”有治感冒的灵药,推一推,感冒就好了。

您推了几下以后,孩子食指内侧的毛细血管就清晰可见了。孩子健康的时候,这根血管是若隐若现的,几乎看不见。但孩子如果着凉了,您就会清晰地看见,风关处的毛细血管像一棵刚长出来的小树,长满了整个风关并正要向上延伸,而且枝干的颜色发青。这说明孩子得了风寒感冒,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春冬两季。

在夏秋的时候,您如果在风关处看到同样一棵“小树”,唯一不同之处是这棵“小树”的树干是红色的。那么孩子的病症不是着凉而是伤热了,也就是孩子在夏秋两季最容易患的热感冒。这时候,孩子会咽干、发热、上火,甚至是鼻出血。对于这,我还专门编了两句顺口溜方便您记忆:“青树风关是着凉,红树风关是伤热。”

如果“小树”只长到风关外,这说明孩子的病情比较轻,如果是着凉了,让孩子出点汗、发发热就好了;如果是伤热了,您给他用点凉药清清热也就没事了。但是,如果“小树”越过了第一道关卡,进入了第二关——气关,表明孩子的病情正在发展,这时,您要赶紧送他到医院救治。

我只是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怎样通过小儿络脉这棵“树”的颜色和形状来了解孩子的身体状况。如果孩子既没着凉也没伤热的症状,只是受到了惊吓,或者就是伤食,那您也可以辨别出来。红色表示病得浅,是虚证;青色表示病得深,是实证。

最后,我还要提醒您一点,看小儿络脉的时候,您一定要站在光线充足的地方,比如说把孩子抱到窗前,然后您再用手去推,细心观察孩子络脉的颜色和形状,以辨清疾病的寒、热、虚、实。

中医给人治病讲究望、闻、问、切,但我不主张通过切脉便给病人定性,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因为再高明的医生也难免误治。看小儿络脉更是这样,在看清、辨明的同时,您还要结合孩子的其他症状,做到更加准确地诊断病情,真正地对自己负责,对孩子负责。

妈妈要学会从宝宝的哭声中获取健康信息

要问人为什么会哭,您一定会说是因为伤心了才哭。确实,孩子哭也是因为伤心,但他更多的是因为自己小,身体难受了说不明白,妈妈又看不出来,只能通过哭来倾诉自己的病情。

有一次,一位妈妈抱着一个不满周岁的孩子来看病。孩子一直在哭,声音时断时续,也不高,有气无力的。妈妈说孩子哭了一个多小时了,因为他不会说,所以妈妈也不知道他到底哪里不舒服。我拿出孩子的小手来,推了推孩子的食指,又看了看孩子的络脉,呈青紫色,而且已稍过风关。然后,我稍稍用力摸了摸孩子的肚子,摸的时候,孩子的表情很痛苦。

我问这位妈妈:“孩子哭之前,您给他吃了什么凉的东西没有?”“吃了。”孩子的妈妈说,“天太热,刚吃完午饭,孩子要吃冰糕,我就从冰箱里拿出了一根,当时还担心他吃了会着凉,所以就只给他吃了一半。没想到这半根冰糕还是惹了祸。”

像这种因着凉引起的急症是很容易解决的,中医有句话叫“寒者热之”。您用宝宝一贴灵,或者是温肠胃、散寒气的生姜一贴肚脐,腹痛很快就能止住。

孩子既没发热,也不怕冷,更没有流清鼻涕,而且鼻涕也不黏稠,但就是不停地哭,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您仔细听孩子的哭声就能知道他的病情。虽说孩子不会表达,但通过他的哭声,您就能知道个八九分。

中医认为:“声由气发,气实则声壮,气虚则声怯。”哭声就是通过气发出来的。孩子吃了生冷的东西后,肠道会突然痉挛、疼痛。这是因为凉就是寒,寒性会使肠道凝滞不通,气不顺。

这时候孩子是一边忍着痛,一边哭的,哭声不高,还时断时续的,感觉像是胆小的孩子不敢放声大哭一样。孩子发出这样的哭声,大多都是因为身体虚,体内有寒。其实,脾胃不好的孩子经常会这样哭,因为脾虚了,胃肠更容易着凉。

有虚就有实。如果孩子的哭声高而久,还哭得面红耳赤的,这时候,他是在用愤怒的哭声告诉妈妈:“我热,我热得难受!”这样的孩子大多数都是体内有热,而且大部分的热都集中在肺、脾胃和肠道里。肺热会让孩子鼻咽干燥,气壮声洪。

其实,哭也是孩子宣泄肺热的一种方法,但哭久了会耗伤肺气,所以您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脾胃有热,孩子除了哭声高外,小一点的孩子还会生马牙、嘴唇通红,大一点的孩子则会牙龈肿烂。这时候,孩子因为嘴痛,哭声会更高。而且热传到肠道里,还会导致大便不通、干燥,所以这时孩子的哭声也像是在使劲解大便。您如果看到孩子四五天了还没有解大便,一定要理解孩子哭声背后的意义。

您不但要听孩子的哭声,还要学会看,从哭声中您能看出孩子是真哭还是假哭。比如说,孩子哭的时候会伤心落泪,这种哭大多数是因为他受到了惊吓,心里感到了恐惧。而像上面说的着凉腹痛,孩子哭一般是没有眼泪的,因为哭的时候,孩子只是在专心地忍住腹痛,所以没有泪。《幼幼集成》中说:“如小儿啼哭不止,为母者心诚求之,渴则饮之,饥则哺之,痛则摩之,痒则抓之,其哭止者,中其意也;如哭不止,当以意度之。”意思就是说,孩子在哭的时候,妈妈要想想他是饿了、渴了,还是哪里痒,不舒服,给孩子喝点水,吃些奶,抓抓痒痒,这样孩子称心如意了,自然会不哭。如果这些都做了,孩子还是哭,那您就得好好想想,孩子是不是生病了。

我这里有一个方子,专治孩子因惊吓、烦躁引起的晚上啼哭不止,很多人用了都说有效。具体方法就是用蝉蜕(“知了”未成形之前的外壳)四五个炒干,研成细末,然后加点朱砂。朱砂的用量很少,您用我们掏耳朵用的掏耳勺取一小勺就够了,再用蜜调成粥状,然后在孩子吃奶的时候涂在妈妈的乳头上。孩子吃下去后,晚上就会不哭也不闹了。

有时候,哭也是一种病态。孩子不会说话,在遭受病痛的折磨时,只能用哭声来表达。所以说,孩子哭的时候,您一定要先听一下孩子的哭声,看看他是不是哪里不舒服了。

巧听肺里的呼吸声,知孩子肺的健康状况

学医之前,我就觉得医生手里的听诊器很神秘,放在胸前一听就能知道对方生了什么病。等自己学医了才知道,原来这道理很简单,我们的耳朵就是个天然的听诊器。

有个可爱的小宝宝三个多月了,有一天,他妈妈跟影楼约好了时间给他照百天照。孩子本来就有点咳嗽,出门的时候,妈妈发现孩子又发烧了,但没好意思推掉照相这事,给孩子吃了点退热药就去照相了。

折腾了大半天,妈妈发现孩子病情更重了,赶忙把他送到医院急诊室。医生的诊断是急性重症肺炎,但因为送来得太晚,孩子不幸夭折了,妈妈后悔莫及。

孩子发病急,转变也快,再加上他不会表达,病重了,家长也没注意到,从而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其实,孩子虽然不会说,但他表现出来的多种病态特征就已经在告诉家长:“我生病了,赶紧把我送到医院去吧。”

中医称这种重症肺炎为痰热壅肺症。热,就是指孩子发烧;痰壅,就是痰阻在肺里。本来很通畅的气道,现在却有东西阻在里面,人会是什么反应?气急、呼吸急促,上不来气。平时婴幼儿的呼吸是气若游丝,根本听不出来的,但痰阻在肺里的时候就不一样了。中医有句话叫“鼻翼扇动”,意思就是说孩子的鼻孔像长了翅膀的小蝴蝶一样一起一伏的,这就是痰阻在肺里,吸入的气严重不足,肺在努力吸气的缘故。《幼幼集成》中说:“咳而胸骨高起,其状如龟者,谓之龟胸,此肺热之极也。”孩子吸气的时候,您如果看到他的肋骨陷下去了,一根根清晰可见。而且,锁骨两侧的窝和胸骨以上、喉咙以下的地方也陷下去了,这就是西医所说的“吸气三凹症”,也是孩子因为痰阻在肺里呼吸困难的表现。

您如果发现孩子出现了鼻翼扇动和龟胸现象,同时还在发烧,嘴唇和指甲盖也变成了青紫色,那就是危症,您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去医院救治。

为了防患于未然,您一定要知道孩子是不是有痰阻在肺里了,是不是已经患了肺炎。怎样才能知道呢?那就得利用您的耳朵。

等孩子平静下来时,您把耳朵放在孩子脊柱的两侧,听他肺里面的呼吸声。没有痰阻的时候,孩子的呼吸声就像是拉风箱的声音,一呼一吸很单调、很清楚。有痰阻在气管里的时候,您会听到一种吹哨子的声音,那是痰在鸣叫;如果您听到的不是鸣叫,而是像敲破锣发出的声音,那就是因为痰太多了,阻在肺里,导致气道不通,还波及到了两侧肺的下方。这是肺热至盛,孩子患了重症肺炎的表现。

如果您在孩子脊柱两侧听到痰鸣,说明痰阻在气管,也就是西医所说的气管里有炎症;如果在他脊柱两侧的肺底也听到了破锣音,那说明病邪已经入里了,这个时候最害怕的就是发烧。因为发烧会熏蒸孩子娇嫩的肺,使病情发展得更加迅速。

您要是学会了“听”,就能避免孩子发生很多意外。曾经有个妈妈带孩子来找我看病,一进门就说孩子患了肺炎。我拿起听诊器要给孩子听听,她妈妈说不用听了,她已经听过了。我当时还有点不太相信,结果一听,孩子还真是得了肺炎。虽然这位妈妈不懂医术,但可贵的是她能意识到孩子病重了,并带着孩子及早去治疗。

您也许会问,不是有那么多的外治法、推经络法和祛痰的方法么,还用去医院治吗?在这里我要忠告您,您如果听出孩子有了这些毛病,千万不要把书本上的保健方法当成救命的稻草了,一定要及时就医,否则会耽误治疗的最佳时机。

孩子的“天窗”也要常通风——囟门是反映孩子健康状况的一个窗口

人有七窍,其实,婴幼儿还多了一窍,那就是他头上的“囟(xìn)门”,也可以说是“囟窍”。囟门分前囟和后囟,孩子生下来时,后囟一般都已闭合,但前囟闭得晚。中医认为,通过它能发现孩子身体的很多症状。

一对夫妇生下一个男婴才两个多月,两方父母都年岁已大,不能帮着他们带孩子。年轻人哪里有带孩子的经验,一边参照书本一边带孩子。他们看书本上说6个月以前的孩子,每天的睡眠时间应该是15~20个小时。可自己的孩子总是睡不踏实,睡睡醒醒,醒了就哭,奶也不好好吃。他们说同事家的孩子几乎都是每天长一两,可自己的孩子都两个多月了,体重长了还不到一斤。

他们带孩子来看病的时候正好是12月份,天气很冷。孩子睡在睡袋里,是那种丝制的睡袋,很厚,孩子的头和脚都给盖得严严实实的。我问道:“怎么让孩子睡在睡袋里?”他们说天冷怕孩子着凉,晚上睡觉的时候又怕孩子蹬被子,所以就让他睡在睡袋里。

我看了看孩子的囟门处,不是正常头皮的肤色,有点红,还稍微有点肿。由此我知道了孩子的病因,于是就告诉他们,孩子没什么大病,不用吃药,就是你们给孩子头上裹得太严实了,导致他睡不好、吃不香、长得慢。

现在,大多数家里都有暖气,即使在大冬天里,室内也很暖和,所以睡觉的时候您就不要给孩子盖头了。不单是冬天天冷的时候不能给孩子盖头,任何睡觉的时候都不能盖。我让他们绝对放心,孩子不会因为不盖头而着凉的。但是他们还有点怀疑,觉得孩子囟门的那个地方最薄,应该是最虚的地方,最虚就最怕着凉,所以他们还特别注意把孩子的头部裹得严实了一点,谁知道却适得其反!

这对夫妇后来打电话告诉我,他们按我说的不给孩子盖头了,孩子当天晚上就睡得特别香,他们真没想到这方法比吃药还管用。以后的日子,孩子吃了就睡,醒了就吃,他们也真正体会到了孩子一天长一两的欣喜。自从那次以后,我就成了他们家孩子的保健医生,孩子有什么大事小情的都先来咨询我。看到孩子能健康成长,我也非常欣慰。

囟窍应该怎么养护?《幼幼集成》中提到说:“小儿之头,四时宜凉,有因包裹过严密,盖覆过厚,但见头热,阳气不得外出,即有病生。”意思是说小孩子的头一年四季都应该是凉的,最怕热,而不是最怕凉。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也就是说头是一身的阳气所汇集的地方。婴幼儿本来就阳气盛,而这过盛的阳气是通过囟门这个最薄的地方去渲泄的。如果您把囟门给挡住了,阳气就会内郁,孩子就会出现烦躁、睡不好觉、不好好吃奶等现象,而这个时候孩子的囟门就会稍微肿起、发红,呈病状。

其实,看孩子的囟门也可以知道他健康不健康。中医给婴幼儿看病的时候就会通过看囟门的情况,来决定给孩子用凉药,还是热药。

如果孩子的囟门不但不肿反而向下凹陷,那他大多是腹泻了很长时间,脾胃已经很虚弱了。而且他还不吃奶,皮肤干燥,体形消瘦,甚至还有脱水的症状。所以,如果您看见孩子的囟门陷下去成了一个坑,那就表示他的脾胃虚泄病已经很重了。

还有的父母喂养孩子不细心,让孩子饥饱无度,哺乳的时候也没时没点的,给孩子吃的奶不是凉了就是热了,这样,孩子的脾胃会更容易受伤,伤了就会导致营养不良。所以这样的孩子头发又短又黄,还总是出虚汗,肚子摸起来也不软,总是胀、不消化。

时间短可能看不大出来,日子久了,孩子就变虚了。越是虚,囟门处就看得越明显。这时候囟门反而会像受过外伤后形成的血肿那样凸起来,这种肿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寒引起的,一种是体内有热导致的。寒的时候,囟门肿出来的地方坚硬呈青色,热的时候肿出来的地方柔软呈红色。

西医认为囟门闭合得早还是晚,这是生理发育上的问题,是正常的。而中医则认为,肾主骨,脑骨也是肾精所生,所以囟门不闭也是肾精亏损造成的。正是“肾主脑髓,肾亏则脑髓不足,故颅为之开解,成囟。”也就是说,西医说的是生理现象,中医说的是病理现象。

不管是生理现象,还是病理特征,我注意过各种孩子囟门的大小、开合的程度确实是不一样的。早产儿或是营养不良的婴幼儿,囟门开得就是比足月的健康的孩子要大,闭合的时间也比较晚。

怎样才能知道孩子有没有淋巴结肿大

给孩子看病的时候,医生总是习惯性地用手去按孩子的下巴,看看下面有没有肿大的疙瘩,西医称这为按淋巴结,中医则称之为按(xìng)核。中医诊断学中说道:“按颈项、腋下,触及绿豆大小之核,活动自如,不痛,不为病态。”

您如果摸到孩子颈下或腋下淋巴结的时候,孩子会痛得躲开或大哭,这时,孩子多数都会伴有低热或发烧。西医认为这是炎症,会给孩子开些消炎药;中医则认为是痰热毒结,会给孩子开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草药,以涤痰、排毒、清热。

中医的清热解毒和西医的消炎是不是一个道理?经常有家长这样问我。这是两种文化,是不是一个道理不重要,只要能给孩子治好病,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的淋巴结肿是疾病由外入里,这也是身体通过肿痛传递给您的一个重要信号——孩子正遭受疾病的侵袭。风寒咳嗽、风热咳嗽、气喘、支气管炎、肺炎等都可以引起淋巴结肿大。所以在孩子患这些病的时候,您也要学医生那样,摸一摸孩子的淋巴结。

冬季手凉,您先把手搓一搓后,再放到孩子的脖子下面。如果觉得局部的温度很烫,那您就不要再用力去摸或推。因为这时孩子的淋巴结已经肿得很大,只是稍微一触,就能感觉到淋巴结肿得像蚕虫那么大,如果再往下摸,孩子会觉得很痛。这就是中医按诊所说的:“按之疼痛,或肿大之灼热,乃核增大。”

淋巴结刚开始肿的时候,大而且坚硬。用了两天药后,再摸上去就会感觉到坚硬在慢慢地消散。淋巴结虽大但能推动,这时再给孩子吃一两天的药。再摸就会感觉到淋巴结只比平常稍微大一点了,用手轻轻一按,孩子只会感觉稍稍有点痛。这个时候,虽说孩子还有一些咳嗽等外感的症状,但您也要给孩子停药了。

可能您会问我,孩子不是还没有完全好吗?是没有完全好,但您不要低估了孩子正在发展的免疫力。过多地用药,反而会遏制孩子免疫力的增强。其实,这些“残敌”孩子自己就能消灭掉。

另外,有一点我需要提醒您,如果孩子因为淋巴结肿大吃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药,却一点效果都没有,那就有可能是瘰疬,也就是淋巴结核。怎么分辨呢?孩子的淋巴结虽然肿大,但按的时候不痛,局部也不灼热,肿块按上去倒是比平时肿大的淋巴结要硬。而且还好像用线穿成了串,像念珠一样戴在了孩子的脖子下。这正是中医所说的:“按之不痛,质坚成串,则为瘰疬。”

淋巴结属于身体的免疫系统,当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它会责无旁贷地奋起保护身体。但因为孩子的免疫系统还未发育完善,所以很容易引起淋巴结的病理样肿。因此,您要想孩子身体好、少生病,那就要学会去摸,学会根据孩子淋巴结的状况来正确地辨别他的痊愈情况。

如何根据孩子的口味和冷热来查病因

“中午给孩子吃的什么呀?”“豆角,应该是炒熟了的,不然我吃了怎么没事?”“你胃肠的免疫力能和孩子一样吗?”这是家长带孩子来找我看病时经常出现的对白。

问能找出病因,但是孩子的表达能力不够,所以只能问家长。前面说的是医生问孩子的饮食,家长也可以自问,想想孩子在发病前都吃了些什么。通过问饮食来了解孩子脾胃消化和吸收的状况。

比如说,大多数孩子都爱吃甜食。“甘入脾”,“入脾”的意思就是促进脾胃的消化和吸收功能。但物极必反,甜食吃多了,就会变成脂肪堆积在皮下而生肥胖,这就难怪爱吃甜食的孩子好多都是小胖墩了。甜食吃多了对孩子的牙齿也不利,孩子要是患有龋齿,您就要问问自己是不是忽视了孩子的口腔卫生。

酸和辣应该是成人爱吃的口味,但现在好多小孩子也很能吃酸吃辣。爱吃这两种口味的孩子,胃口一般都比较好,用中医的话来说叫“消谷善饥”。但是酸和辣吃多了,脾容易上火,所以好酸辣口味的孩子易患口疮、牙龈肿、口腔溃疡等疾病。

记得有一次,一位家长带着孩子来看病,说孩子的舌头痛,让我给仔细看看是不是长了溃疡。我找了半天一个溃疡也没有找到,但发现孩子的舌体通红,问了才知道,孩子最爱吃辣的,原来是“辣入脾胃,熏蒸舌体”的缘故。

说到口味,我得再说说咸。咸入肾,吃咸的孩子容易口渴,渴了就要大量饮水,而这些水最终都要经过肾排出体外的。孩子肾气未充,这样会加重肾脏的负担。

咸味的东西吃得稍微一多,加上水又供应不充分,孩子就会口干、咽燥、嗓子痛,甚至是扁桃体肿大,这都是因为缺水而引起的上火。所以说,您在做饭的时候,一定要做得清淡一点。每个人一天食盐的常用量是8克,如果细算起来,我们每天吃进去的食用盐远远超过了这个量。而且这还只是成人的用量,孩子的量应该更少。

除了问饮食以外,您还可以问冷热。因为冷热也是引起孩子脾胃疾病的主要因素。小孩长得快,生气蓬勃,属于阳性体质,所以大多数孩子都爱喝冷饮。

孩子的口爱渴,但脾胃不爱渴。冷饮一下肚,孩子当时是觉得痛快了,可过不了多久,脾胃就会用肚子痛、腹泻等方式来抗议。

喜食热的孩子一般脾胃都比较弱,身体瘦小,脾胃阴虚,所以爱喝热饮、吃热食。饭菜稍微凉了一点,孩子吃下去就会不消化、肚子胀,所以这样的孩子最好是少吃凉性的水果,比如苹果、桃子、葡萄等,而应该多喝热粥。粥可以养脾胃,助消化,有利于孩子脾胃的成长。

如果您不明白孩子的这些特性,您就不知道他生病时,该吃什么药好。比如,孩子已经好几天不爱吃饭了,家长带着孩子来看病的时候都众口一词:“大夫,怎么给孩子吃了好几天消食的药也不见好呢?”结果一问才发现,孩子之前不是喝了太多冷饮,就是吃了太多辣的食物。

中医讲:“凉者热之,热者凉之。”着凉了喝点生姜水可以驱除脾胃的寒气,伤热了吃点凉性的水果或喝点清热解毒口服液、双黄连这样的口服液泻泻火、通通便,胃口自然就恢复了。但是好多家长不辨病情,不知孩子的饮食的偏好,就一味地给孩子吃健胃消食的药,孩子的胃口哪会见好呢?

第三章 孩子后天成长全靠脾胃——适用于大多数中国孩子的养脾良方

孩子身体好不好,80%取决于脾胃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得又聪明又健康,但这要取决于孩子的后天之本——脾胃。脾胃好了,孩子就身体壮。反之则爱生病,不是虚胖就是瘦瘦小小的。中医说“脾主肌肉”。如果把脾比作树干,那肌肉就是枝叶。树干粗壮,枝叶自然茂盛;树干瘦小,枝叶当然稀疏枯黄。

临床和生活中有好多这样的例子。同样产下一个七斤左右的孩子,各自父母的身体都不错。但随着孩子一天天地长大,有的长得干瘦干瘦,有的却长得强壮魁梧,这是为什么呢?其实,遗传因素只占20%,另外的80%就取决于孩子后天的脾胃。脾胃发育的好坏,则取决于妈妈的喂养。

一位妈妈来找我看病时说,孩子五六个月大了,原来吃奶的时候,一咬住奶头就恨不得一口气吃饱。后来她逐渐地给孩子添加辅食了,每次给孩子添加米粉、粥、果汁这些辅食的时候,孩子就不好好吃奶,发脾气、哭闹不说,精神也不好,大便还时干时稀。

她说带孩子看过医生,医生说这是孩子肠道里的菌群失调所致。她就给孩子吃了些乳酸菌类调节肠道菌的药,结果孩子的大便是通畅一点了,可吃奶还是不行。她听别的家长说是孩子长马牙了,就找了块纱布给孩子擦牙床,但效果还是不太好。方法用遍了,孩子吃奶还是不像以前那样香。

其实,孩子不好好吃奶跟长马牙和菌群失调都没有直接的关系,而是乳食并进的结果,说到底,还是家长不会给孩子哺乳造成的。《幼幼集成》中说到:“夫人以脾胃为主,故乳哺须节,节则调养脾胃,过则损伤脾胃。凡食后不可与乳,乳后不可与食,小儿脾胃怯弱,乳食并进,难于消化,初则成积,久则成癖成疳,皆乳母不慎之过。”

现在,好多家长都会买一些育儿方面的书,书上说这个月该给孩子加蛋黄,下个月该加米粉、菜粥,他们就在孩子吃完奶后,又把这些辅食往他嘴里填,生怕孩子营养不良,落在别人家的孩子后面。这无疑是在“拔苗助长”,确切地说是在“拔胃助长”。

这位妈妈就犯了这样的错误,导致孩子吃下去的东西没有被消化,形成了积食。肚子里有积,孩子才会哭闹,不好好吃奶。而且米粉加多了,大便会干;果汁和菜粥加多了,大便会稀。

成年人的胃要2个小时才能排空,婴幼儿的胃呢,就像个漏斗,不只是排空快,还很柔弱。婴儿依赖母乳,是因为母乳很容易消化。可当他的脾胃接受辅食的时候,就像一个怯弱的孩子接触陌生人一样,从陌生到熟悉,最后到喜欢,这需要一定的适应过程。等到他完全喜欢了,脾胃也长成熟了。所以您不要在孩子正长身体的时候添加过重的辅食,这样会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添加辅食的正确时间应该是在哺乳前后半个小时内,这样,孩子的胃才能适应,辅食才能被充分地消化和吸收。如果母乳和辅食混合在一起,不但会生积,还会形成疳症,因为“积为疳之母”。中医讲:“疳者,干也。”意思就是说,肉被耗干了水分而体积缩小,津液干涸,身体消瘦。

疳症这种病在临床上较少遇到,在我的印象中,也只有在电视上看到过。那些生活在贫民窟的孩子,平时吃不饱饭,营养不良,肋骨外露,挺着个大肚子,那才是真正的疳症。现在的疳症比那要轻得多,但您也要重视。其实疳症很好预防,您只要牢记住这个加法公式就可以了:乳+食=伤胃。

增强孩子体质,用三仙护宝贴

好多父母都用过“宝宝一贴灵”,贴在孩子的肚脐上就能达到治病的效果,肚脐就是中医所说的神阙穴。药性通过穴位渗透到孩子体内,就能调理他的肠胃,效果很好。

在这里,我要介绍您一个更好的、能增强孩子体质的方法。同样是贴肚脐,不同的成分、不同的制作方法,就能让孩子强身健体,吃得好、睡得香,而且还能排毒祛邪,所以这个方法更适合那些相对较懒、工作比较忙,又抽不出时间来照顾孩子的父母,这就是育儿贴,既简单又有神奇的效果。在神阙穴处贴宝宝一贴灵,孩子不但吃得好、睡得香,身体还倍儿棒。

育儿贴的成分是焦三仙,也就是炒焦后的神曲、山楂、麦芽(药房里就有)各10克,加起来正好是焦三仙30克,加工成粉。

30克焦三仙粉,加入1克人工牛黄(现在药房里买来的牛黄都是极细的粉,不用再加工,每克一块多钱)。拌匀后分成3份,取1份放在1个干净的玻璃杯里,其他两份收好备用。再取1块医用的凡士林(或适量的醋),板栗大小,大约六七克,和焦三仙用铁勺(或一次性压舌板)一起拌匀。

刚开始会不太好拌,拌到差不多均匀了的时候,您就把半成品的黑药膏放进一次性袋子里,然后用手隔着袋子揉捏,这样既能很快地调匀,又不会让药物沾到手上。

用手捏成1厘米厚、硬币大小的饼状,贴于孩子的肚脐上,外面盖一层纱布,用胶布固定。孩子的皮肤嫩,贴的时候,您要用那种防过敏的一次性纸胶布。皮肤较敏感的孩子就用外科包外伤用的一次性头套固定,具体做法是把网状头套的顶部撕开,根据孩子的胖瘦来决定裂口的大小,然后套在孩子的肚子上,这样不太容易掉下来,孩子也不会因使用胶布而过敏。每次贴1天,隔天换1次,连续用四五天或一周。

刚开始,一些体质较弱的孩子会出现轻微的腹泻,这时,您减少牛黄的用量(比如说一半)就可以了。对较胖、容易上火又经常便秘的孩子来说,则可以加大牛黄的用量,最高可以加到2克,多了反而有害无益。

体质不太好、脾胃比较弱的孩子不爱吃饭,贴敷四五天后,孩子的胃口就会逐步改善。您如果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孩子的舌苔由原来的无苔或厚苔逐渐变成了薄白苔,这就说明她的胃气在一天天地恢复,脾湿在一天天地祛除,这样,孩子的胃口当然也越来越好。

有的孩子容易上火、牙龈肿痛,您每个月给孩子贴敷上几天,他很快就会好了,而且还不容易复发。还有的孩子容易鼻出血、眼睛上长麦粒肿,或者是患眼结膜炎,贴了几次育儿贴,病也很快就好了。同样,孩子口臭、精神不振等小毛病,用育儿贴后效果也很好。

孩子吃饭香,全是焦三仙的功劳,因为经过炒制的焦三仙性温,贴在孩子的肚脐上可以护脐、健脾,还能免受风、寒、湿的侵扰;牛黄则是为了开“脐窍”,清除脏腑里面的热气,祛除孩子体内的邪毒。

其实,肚脐不单是中医里讲的神阙穴,它也被称作体表的一窍,内通脏腑,所以药效更能通过这里到达五脏六腑。

最后,我要叮嘱您一句,贴完后,您擦拭孩子肚脐里的残留药物时要用温水,水不能过烫,以免伤到孩子的皮肤。更不能用凉水,孩子本来就脐虚,寒气等外邪最容易通过这里乘虚入腹,引起腹痛、腹泻,所以这方面您要多加注意。

家有壮儿膏,孩子长得高

经常有家长来我这里买七珍丹和肥儿丸之类的药,说是为了让孩子长得高,身体强壮一些,不生疾病。结果孩子肉没见长多少,还腹泻不止,病也没少生。

我可以理解家长们的这种心情,但不了解孩子的体质就给孩子滥用药,这种做法我是不支持的。孩子的体质异于成年人,中医有句话叫“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这说的就是孩子体质的特殊性。所以家长不能给孩子滥通,也不能滥补,补多了,孩子吸收不了;通多了,又会伤到孩子的身体。

这时候怎么办呢?我介绍给您一个既能补孩子的稚脾,又能强孩子的嫩肺,还可以让孩子长得高的方法,这就是壮儿膏。壮儿膏适合大多数孩子的体质,孩子吃了,有病治病,无病强身。

壮儿膏的配制也很简单。山药、龙眼肉、山楂就是壮儿膏的主要原料。选山药的时候,您不要选那种太粗的,因为太粗的说明施肥过多,生长期短,药用价值反而不高。但也不要选太细的,最好是比大拇指略粗一点的。选新鲜的山药,洗净后去皮,准备1斤。

其次是龙眼肉,也就是桂圆肉。1斤桂圆去皮取核后,肉大概也就剩6两左右。然后准备3个新鲜的山楂,洗净,晾干后去核。

把山药、龙眼肉、山楂放在榨汁机里打成汁后,加入50克研碎的冰糖粉,拌匀,放在微波炉里隔水蒸1个小时,这样,壮儿膏就做成了。

由于山药里面含有淀粉,制成的壮儿膏就像孩子们爱吃的果冻,吃过来口感很好,还有点甜,孩子们都喜欢吃。学龄前的孩子每次吃两勺,每天3次,做1次能吃1个星期。学龄期的孩子一次稍微吃多一点,做1次能吃5天,每个月做1次就行。

有一次,一个妈妈带着4岁的孩子来找我。她说,孩子其实没什么大毛病,就是手脚冰凉,每天晚上睡觉之前,她都要帮孩子暖半天手脚,他才睡得着,让我给治一治,我当时就介绍了这个方法给她。

她给孩子做了两三次的壮儿膏,也就两三个月的时间,孩子手脚冰凉的毛病就改善了很多,现在她根本就没必要在睡前给孩子捂手脚了。而且,孩子现在消化也好多了,原来晚上睡不踏实,爱惊觉,现在孩子晚上除了解一次小便外,一觉睡到大天亮。连学校的老师都反映说,这孩子最近注意力集中多了,人也活泼了好多。

她看着孩子红扑扑的小脸蛋,感慨地说了一句:“这哪是山药,简直就是人参。”其实,她说的一点也不错,在河南焦作境内产的“淮山药”就有“淮参”之说。

对孩子来说,参类或者是阿胶等补益药是不能轻易用的,否则他很快就会上火,先是小便发黄,然后就会长口疮、生扁桃体炎。山药性温,味甘、平,能归肺、脾、肾三经,所以既能强健孩子的稚脾,又能入肺经来强壮他的嫩肺,还能入肾经来培补孩子的先天之本,可谓是一举三得。

而龙眼肉能补血,在孩子生长发育的时候,血是根本中的根本,没有血,一切营养物质将无从化升,身体又怎么会健康?另外,龙眼肉能入心脾,起到宁心安神的作用,所以孩子吃了能睡得甜、吃得香。用山楂则是为了给孩子消食,通肠胃。

除此之外,您还可以用壮儿膏来治孩子的咳嗽痰多,或者是一些呼吸道感染方面的疾病。不过,在服用壮儿膏的时候,您如果每次还给孩子用一支鲜竹沥口服液加半杯水冲服,效果会更好。

临床上,我常用壮儿膏来调理孩子的稚脾和嫩肺,其实就是通过强阴来调理孩子的“阴常不足,阳常有余”,使孩子的阴阳平衡,这也正是中医所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至”。只有阴阳平衡了,孩子才能身强体壮。

孩子消化不良怎么办——小儿伤食的家庭速调良方

记得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小孩子吵着要吃冰糕,他妈妈不给买。两个人讨价还价了半天,最后达成协议:买可以,但只许吃一口。于是,孩子妈妈到隔壁的超市里买了一根冰糕,孩子只吃了一口,剩下的部分全由妈妈“代劳”了。这件小事给我的印象很深,你也许会说,这当妈的怎么跟后妈似的,对孩子这么刻薄?其实,这不是刻薄,这是当妈的学问。

这个孩子来看病是因为积食。孩子爱吃肉食,也爱吃冰糕,经常吃完饭后吃冰糕。一开始他只是轻微的肚子痛,消化不良,孩子的妈妈给他用宝宝一贴灵,每次贴贴肚脐就好了。可时间久了,贴也不管事,孩子的肚子痛加重了,饭量也每况愈下。

我一摸孩子的肚子,他就痛得想哭。我能在他肚脐的周围摸到一些硬块,触到硬块的时候,他痛得更厉害。而且在离孩子一尺多远时,我就能闻到孩子嘴里有很重的口气,不是没有刷牙的那种口臭,而是食物没有消化的那种酸腐气味。

孩子如果只是消化不良,一般是闻不到这种气味的,只有食物淤积在肚子里不消化的时候才有这种味道。其实,消化不良还算轻,肚子里有了积食就是病重的表现。因为消化不良的时候,食物只是肠道里的“过客”,而积食却是食物把孩子的肚子当成“旅馆”,准备长住了。

无论是消化不良,还是积食,都是不良的饮食习惯造成的。肉类食物本来就不容易消化,吃完肉接着吃冰糕,肉夹着寒凉凝结在胃肠里更不易消化。我没给孩子开药,但告诉孩子他妈妈,冰糕是不能再给孩子吃了,他要是实在吵得慌,那就只许吃一口。然后让孩子每天早晨吃1颗新鲜的山楂。结果,孩子吃了不到1个星期,肚子就不痛了,嘴里的口气也消了。

中医以山楂为药,自有妙用。中医典藉里记载说:“山楂能化肉积,凡多年母猪肉煮之不烂,但入山楂一撮,登时皮肉即糜。”所以说山楂不但能健胃消食,更擅长消肉积。新鲜的山楂去掉核,净量也得有4~5克,药性远胜于加工干燥后的中药,所以对孩子来说,1颗足矣。如果有的孩子觉得山楂酸,可以去核后捣碎放到早上熬的粥里,每天1颗就够了,最多吃1个星期。病愈后不要再吃,因为从药的角度来说,山楂也是消导之剂,有积的时候才能吃,吃过了会导致孩子大便稀,反而对胃肠不利。

其实食积也分实证、虚证。实证有两种,一种是因爱吃鸡、鸭、鱼、肉而患的肉积,还有一种是因爱吃瓜果、疏菜、冷饮之类而患的冷积。这两种积都来得急、去得易,稍用点消积导食的药或食品就能好。肉积用山楂除,冷积可用一小块生姜剁碎了,放半杯水煮开,加上一勺红糖,喝两次就会好。

有的孩子肚子里有积,却和上面的情况正好相反。他肚子痛的时候,喜欢让家长用手去按一按、揉一揉,觉得这样好受点,这就是虚证。这样的孩子吃饭不香,大便稀,上厕所的次数也多,这就是因为孩子的脾胃虚,不升清。吃的东西没有完全经过脾的消化和吸收,导致大便里还有一些没有消化的食物,所以肚子里容易有积。这种情况光导积是不行的,虚在脾上就要补脾。

补脾的办法有很多,有的家长会去买些肥儿丸之类的所谓补品给孩子吃,可能会有些效果,但见效很慢。孩子的脾和胃是慢慢养起来的,再加上孩子的脾胃本来就弱,不能很好地消化一些硬的食物,所以给孩子补脾胃的最好办法就是给孩子吃一些稀的、软的食物,比如说小米粥,每天早晚给孩子各喝一次小米粥。孩子如果又黄又瘦的,您还可以在粥里加两三个大枣,可以帮孩子生气血。

有的父母一时心血来潮便给孩子连着喝了几天的粥,见没什么明显的起色就放弃了,这完全是错误的。给孩子补脾胃是一个“持久战”,它不像感冒发烧那样,给孩子吃点退热药,发发汗就能立即起效。但是您只要坚持了,就会发现,不知不觉中,孩子的小脸一天比一天红润。

孩子吃饭香,妈妈最安心——小儿厌食的家庭速调良方

孩子最管不住的就是自己的小嘴,嘴巴痛快了,却苦了胃,导致消化不良,所以厌食的孩子很普遍。

有位妈妈带着两岁多的孩子来我这里看病。妈妈说,这孩子爱喝可乐,爱吃泡面、小食品之类的东西。因为老吃这些东西,他现在都不爱吃饭了,饭量明显减少,好像什么菜都不合他的胃口,挑挑拣拣的,吃完东西恶心不说,还总说肚子胀。别的医生和专家也给他看过,说是患了厌食症,但是治疗了也没见好。现在孩子每顿饭只喝些稀粥,多喝几口就恶心。经朋友介绍,就带着孩子来找我看看。

厌食不吃饭,毛病无疑在脾胃。《灵枢·脉度》里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脾和”就是指消化功能好。

我让孩子吐出舌头来看一看,舌苔特别厚。有的人早晨起来的时候舌苔就特别厚,说要用牙刷刷才能下去。其实,这层厚苔本来是不用牙刷刷下去的,而应该用脾气“化”掉。孩子也是一样,苔厚就说明他脾气虚,胃口不好。

我又看了看孩子的病历本,里面有好多专家开的健脾胃的方子。我问这位家长有没有给孩子煎过药喝过。她说:“药我是煎了不少,可中药太苦,孩子喝一两口就吐了。”

我没有给孩子开中药成方,只告诉她,可乐可以喝,但每次喝的时候只能喝一口,而且有个条件,喝一口可乐就必须喝两勺粥。粥是小米粥,不要熬得太稠。熬粥的时候放进去山药和茯苓各10克,掌握一下水和米的量,熬出来正好是两小碗。

两个多月过去了,这位妈妈又带着孩子来找我。她说,一开始孩子是喝一口可乐喝一口粥,慢慢地发展到喝一口可乐喝一碗粥,现在孩子一顿饭就喝两小碗粥,饮料也不怎么喝了。而且孩子也不挑食了,还长了几斤肉呢。

这就是中医所说的“胃以喜为补”,孩子喜欢喝可乐,我就用可乐做诱饵让他开胃,胃口开了,再用粥去养。好多煎出来的汤药效果确实好,但良药苦口,孩子难以接受。在粥里面放些山药和茯苓,不但不会像中药那样苦得难以下咽,而且还有点甜味。《本草》里面说山药“健脾气,益肾气,润皮毛。”它是一味补药,性平和,味甘甜,补而不腻。有好多补药是孩子不能吃的,但山药除外。而茯苓在健脾胃的同时,还能助脾化湿。如果您经常给孩子喝这味粥,用不了一个月,孩子舌头上的厚苔就会没了。

中医有句话叫:“乳贵有时,食贵有节。”意思就是说,不管是婴幼儿还是哺乳期的孩子,饮食都应该定时定量。要知道,越强迫孩子进食,孩子就越偏食、挑食、厌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