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图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1 16:58:37

点击下载

作者:董枝明 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恐龙图鉴

恐龙图鉴试读:

前言

这是一群令人称奇又感到恐怖的动物,它们拥有庞大的身体和勇猛的力量,它们曾称霸地球长达1.6亿年之久,它们经历了地球板块运动和环境变化的重要过程,它们在一场未知事件中全部离奇死亡、消失,只留下一些残骸断片作为生命的证据。

它们,就是恐龙,地球的第一位主宰者。

恐龙时代是地球历史中最为惊心动魄的一段时间,那时,各种各样的恐龙,陆地上跑的,海里游的,天上飞的……让地球成为一个充满惊险与神秘的恐龙乐园。

人类发现恐龙的时间十分短暂。在200多年前,一位英国乡村医生发现了第一块恐龙骨骼化石,至此拉开了人类探索恐龙的序幕。迄今为止,全世界已发现不计其数的恐龙化石,恐龙种类超过600种。本书历经两年的编写绘制,不仅对恐龙的出现、繁衍及灭亡进行了系统描述,同时汇集了来自不同恐龙家族的具有代表性的恐龙,并以生活时期、栖息环境、食性、化石发现点、独特事件等对其进行全面解读。

用精美的图片张扬生命的力量,用科学的文字解读迷惑和彷徨。现在,就让我们跟随《恐龙图鉴》,一同踏上了解恐龙的奇妙之旅吧。第一章 探秘恐龙王朝

如果把漫长的地球史浓缩为一个小时,那么恐龙从出现到灭亡大约只生存了两分 钟。但是,它们却在地球史上留下了浓墨 重彩的一笔,其惊心动魄、多彩多姿的称 霸旅程,使人类对它们充满了无穷无尽的 探究欲望。认知恐龙

自从第一块恐龙化石被发现,这种巨大的动物就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想象,而关于它们的知识,全部来自于对其化石的研究。什么是恐龙

恐龙在三叠纪早期,由最初的爬行类初龙进化而来,但是有区别于爬行动物的特征。它们最初被发现时,由于化石巨大,且之前从未发现过类似化石,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大型蜥蜴,故得名dinosaur,意思是“恐怖的蜥蜴”。但在我国和日本,dinosaur一般被翻译为“恐龙”。恐龙骨骼图解

通过对恐龙骨骼的分析和认识,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恐龙的身体结构和特征。图为一只三角龙骨架图。恐龙的主要特点

生存时间于中生代(距今2.45亿年~6500万年前),外形、习性各不相同。

恐龙只在陆地生活,天空中的翼龙、海里的鱼龙等不是真正的恐龙,它们只能称为是恐龙的亲戚。恐龙如何分类

迄今为止,已发现了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恐龙超过600种。随着恐龙化石的不断发现和研究,科学家们发现,恐龙实际上包含着两类差异很大的动物群体。如同牛和马,虽然都属于有蹄类动物,但前者是偶蹄类,后者是奇蹄类。而两类恐龙的主要差别表现在腰带上。认识恐龙的腰带

腰带,俗称骨盆,由肠骨、坐骨和耻骨3对骨头组成。这3块骨头的形态和排列方式揭示着恐龙在行走、生殖等方面的差异。恐龙在这个关键结构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科学家便用腰带对其进行了分类。恐龙的食性

除了以腰带作为恐龙分类的一种方式以外,科学家们也经常以恐龙的食性进行分类。即肉食恐龙和植食恐龙。恐龙的祖先

体型巨大的恐龙如何起源的呢?原来,恐龙是由一类长得较小的初龙进化来的。初龙类中有一类小的肉食动物,属于槽齿目假鳄类的兔鳄或假兔鳄,人们在三叠纪早期的岩层中发现了它的化石。

兔鳄大约有1米长,背有甲板,如果把它的头骨放大、加高,与早期恐龙头骨化石很相似。兔鳄的腰带上有3块骨头,已经呈三射形。兔鳄的前肢较短,后肢较长,当它追捕猎物的时候,常前肢抬起而用后肢奔跑,尾巴翘起,以保持身体的平衡。经过长时间的适应变化、自然选择,这种小动物的后肢变得长而有力,成了主要的运动器官,这也就让它的身体构架发生了变化,身体的重心支点转移到臀部,重量也加在了腰带上,腰带变得更加坚强,彼此愈合得更加坚固,后肢直立起来。而出现较早的始盗龙恰好是如此。因此,恐龙的祖先被认为是小型的兔鳄。化石证据分类彩条兽脚类蜥脚类鸟臀类古龙纲恐龙的进化过程

在中生代时期,爬行动物是地球上的霸主,任何其他动物都不是它们的对手。恐龙主宰着陆地,而天空和海洋被其他爬行动物成功占据。

到了三叠纪晚期,恐龙才真正出现。其祖先大约是 2.9亿年前的某些早期的槽齿类动物。它们和鳄鱼长得非常相像,后来演化成用双脚行走的动物。恐龙出现后,并没有及时成为那个时代的主角。许多爬行动物为争夺统治权而进行你死我活的争斗,比如扁肯氏兽、波斯特鳄,而刚刚出现的恐龙只能在夹缝中生存。

三叠纪晚期爆发了一次大灭绝事件,几乎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死亡了,但是,恐龙却幸存下来。于是当进入侏罗纪时,恐龙轻而易举地在陆地动物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建立了自己的霸权地位。它们甚至已经分成好几支,数量、种类越来越多。

当然,恐龙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遭遇了各种灾难,鲸龙等好几种恐龙都消失了。另外,这时期的海洋中出现了蛇颈龙、幻龙等新的海洋爬行动物,空中也有翼龙开始活动。它们都是恐龙的邻居。

进入白垩纪,恐龙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它们经过八千多万年的发展,已经没有外来对手,族群内部植食恐龙与肉食恐龙的竞争成了世界上最激烈的斗争。在爬行动物时代的最后岁月里,几种新的恐龙出现了,包括鸭嘴龙科、泰坦龙科和暴龙科;而海洋中的蛇颈龙科和鱼龙科被更为强大的沧龙科取代;天空则依然由翼龙主宰。

在6500万年前,恐龙和其他爬行动物突然全部消失。这宣告了中生代的结束,同时也意味着辉煌的爬行动物时代成为了历史。早期的恐龙

目前发现生存时间最早的恐龙有三种,分别是:丁字龙、埃雷拉龙和始盗龙。它们的化石全部保存于三叠纪晚期的地层中,而这时也正是恐龙的出现时期。因此古生物学家认为,这三种恐龙代表了早期恐龙的外形。丁字龙

丁字龙化石最先发现于巴西,是一具不甚完整的骨架,长约2米,头部较大,口内有刀刃般的牙齿,属肉食恐龙的特征;后肢细长,两足行走,善奔跑。由于臀部化石至今未发现,因此无法确定属于鸟臀类还是蜥臀类。埃雷拉龙

埃雷拉龙发现于阿根廷,身长约5米,重约180千克,是一种迅猛敏捷的肉食恐龙。它们长有长长的爪子,上下颌骨十分强壮,锯齿状牙齿长约6厘米,可以撕裂并吞下“大块头”。此外,古生物学家还发现了埃雷拉龙的耳骨化石,显示其已具备听力。始盗龙

始盗龙是迄今为止最原始的恐龙,体长只有1米,头骨长约12厘米。它的后肢粗壮,前肢短小,两足行走。上颌前端牙齿呈叶状,与植食恐龙牙齿类似,但后部牙齿呈锯齿状,与肉食恐龙类似。因此这是一种带有较多原始特征的恐龙,可能正处于进化的过渡时期。莱索托龙

在南非出土的莱索托龙被认为是最原始的植食恐龙,身体结构轻巧,眼睛大,嘴部有角质尖喙,下颌纤细,牙齿简单排成一排;前肢短,拇指有抓握能力,后肢的拇趾呈钉状,用后肢行走和奔跑。食物除植物外,还包括小昆虫。生活习性

恐龙的种类非常丰富,生活习性也因“龙”而异。本节将带领大家对于其基本习性,如食物、运动、体型、繁殖、迁徙等,进行初步认识和了解。怎样测量恐龙的体重

许多人对于这个问题都感到很好奇,古生物学家只是掌握了恐龙的骨架化石,有的甚至是一堆零散的骨骼或头骨,他们究竟是怎样测算出恐龙的实际体重呢?其实,只需要以下几步就可以了:

第一步,按一定的比例将骨骼化石缩小,做出被测恐龙的模型;

第二步,测量出模型恐龙的体积;

第三步,根据模型恐龙的体积和缩小比例,算出被测恐龙的实际体积;

第四步,由于现代鳄鱼与恐龙具有亲缘关系,因此古生物学家认为它们的身体密度差不多,于是用鳄鱼的密度乘以恐龙的实际体积,就能大概推算出恐龙的实际体重。皮肤与伪装

相对于恐龙体型的研究,关于其皮肤形态、皮肤颜色的研究更为困难,尤其是后者的化石信息非常少。但目前可以肯定,恐龙的皮肤表面覆盖着角质的鳞甲、骨板、骨钉、骨刺或羽毛,而肤色也可能因为种群不同而差异较大。恐龙的伪装

与现代爬行动物中的变色龙类似,一些巨大的植食恐龙也具有“变色”本领。它们在遇到危险或有需要时,不仅会通过表皮的色素细胞进行变色,还会通过血流量改变肤色,从而达到伪装效果。

似棘龙 似棘龙体长可达10米,却是霸王龙的猎食目标,于是它们常常把身体变成绿色或褐色,躲藏起来。

剑龙 剑龙的背部长着几排骨板,血液通过骨板和皮肤表层。它们也可利用骨板来调节身体的温度,当增加血液供应时,身体就会“羞得通红”。恐龙肤色

关于恐龙的皮肤颜色几乎没有任何化石信息可追寻。现在古生物学家都是根据它们的同类——爬行动物进行推测,认为大型恐龙的肤色可能比较深,颜色灰暗,而小型恐龙的肤色可能会比较鲜艳一些,有的甚至是色彩斑斓。恐龙的皮肤

肉食恐龙 皮肤粗糙,有一排排凸出体表的角质大鳞甲。

植食恐龙 身体表面有一层近于平坦的角质小鳞甲。

甲龙类恐龙 体表覆盖着甲板和骨钉、骨刺。

角龙类恐龙 表皮有瘤状凸起物,瘤与瘤之间盖着小鳞甲。关于恐龙声音的研究

古生物学家认为,中生代的地球不可能是一个无声的世界,处于统治地位的恐龙应该能发出声音。但是关于这点目前仍停留于推测,没有充足的证据。不过有些恐龙的头骨结构也给予了人们这种想象的权利,比如鸭嘴龙、副栉龙等。恐龙是冷血动物还是温血动物

现代的爬行类动物都属于冷血动物,比如蜥蜴、蛇、鳄鱼等,因此恐龙被发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认为是一种冷血动物。直到20世纪70年代,一位美国科学家首次提出,恐龙可能像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样是温血动物(恒温动物),这才引起古生物界专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研究。依据目前的研究情况分析,恐龙可能有的属于冷血动物,有的属于温血动物。温血动物

体内有调温系统,通过新陈代谢保持稳定的体温,无论白天或夜晚,体温均可保持在35℃左右。代表动物:哺乳类、鸟类。冷血动物

体温随着周围环境而变化,通常白天体温高,夜间体温低,晒太阳是其升高体温的手段之一。代表动物:爬行类。

关于恐龙的双重体温特征,主要来自于以下研究:“哈佛氏管”

温血动物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如果动物幼体的骨骼生长迅速,那么就会产生拥有纤维和血管的“哈佛氏管”。而爬行类动物的骨骼只是拥有类似树木“年轮”般的痕迹。而法国巴黎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利克雷教授对恐龙的骨骼进行解剖后发现,里面不是“年轮”,而是典型的哈佛氏管。虽然后来美国的一位动物学家证实运动也可在骨骼中形成哈佛氏管,但恐龙的哈佛氏管未必是运动所形成,因此恐龙是温血动物的观点依然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鼻甲

温血动物和冷血动物的鼻子部位有明显不同,那就是“鼻甲”。鼻甲由软骨或硬骨构成,覆有被膜。现有动物中,99%的恒温动物都具有一部分鼻甲,鼻甲可以使水分在呼吸系统中被循环利用。如果没有鼻甲,哺乳动物每天获取的水分中75%可能会很快地流失掉。而恐龙恰恰有鼻甲,这也是其成为温血动物的重要证据。心脏

如果是温血动物,恐龙就需要有一颗强大的心脏,以满足身体血液快速流通的需要,而且血液的流动路线应该是呈“8”字形,即双重循环系统。在2000年,古生物学家发现了一只奇异龙的心脏遗骸,通过医学扫描证实它的心脏确实有着双重循环,因此可能是温血动物。

北卡罗来纳自然科学博物馆展出了恐龙骨骼及心脏化石。体型

温血动物维持体温稳定,离不开食物和运动,可是大部分植食恐龙都体型巨大,比如梁龙、阿根廷龙,如果它们是温血动物,每天需要吃多少食物、保持多少运动量啊!而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目前这类身材巨大、行动缓慢的恐龙被认为是冷血动物,而那些行动敏捷的恐龙如虚骨龙则被认为是温血动物。植食恐龙的食物和进食方式

尽管恐龙在刚出现时是肉食恐龙,但是随着进化发展,植食恐龙的数量逐渐增加。不管植食恐龙还是肉食恐龙,它们都具有相同形状的牙齿(个别恐龙无齿),称为同型齿。同型齿有撕咬的功能,没有咀嚼的功能,所以恐龙进食时都不能对食物进行咀嚼,只是囫囵吞下。体型庞大之谜

同样是恐龙,但植食恐龙的体型明显比肉食恐龙大得多,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植食恐龙独特的身体结构和习性。肉食恐龙的食物和进食方式

肉食恐龙体型较小,大多数行动敏捷,其食物范围较窄,但捕食技巧多种多样。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