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知晓清朝(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1 16:03:38

点击下载

作者:本书编写组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本书知晓清朝

一本书知晓清朝试读:

前言

清朝是继明朝之后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继元朝之后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中国全境的封建王朝。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定都于赫图阿拉。公元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公元1644年,大明王朝被李自成推翻,原明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并联合清军大败李自成的大顺军,随后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并定都北京,清朝自此取代明朝成为整个中国的实际统治者。

自建国到灭亡,大清王朝历经了天命汗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清世祖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清圣祖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清世宗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清高宗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清仁宗嘉庆帝爱新觉罗·颙琰、清宣宗道光帝爱新觉罗·旻宁、清文宗咸丰帝爱新觉罗·奕詝、清穆宗同治帝爱新觉罗·载淳、清德宗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清宪宗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十二帝,共计268年。

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全国的大王朝之一。清朝的人口数量是历代封建王朝之最,清末时期达到4亿以上。清朝大力开拓疆土,鼎盛时期领土达1300多万平方公里。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清朝初期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与民休息的政策,因此清朝的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到18世纪中叶,清朝的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历史上称之为“康乾盛世”。

康熙年间,统一了台湾,并与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乾隆时期,平定了准噶尔、回部叛乱,统一了新疆。清朝统治者还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交通,这些举措不仅巩固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而且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力和凝聚力。

虽然清朝统治者采取了很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和措施,但是作为封建统治者,他们还是不可避免地实行了一些错误的或不合理的统治政策,诸如民族分治的民族政策;大兴文字狱以压制汉族进步思想;对外实行海禁,闭关锁国,蔑视外国先进思想和技术等等。这些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清朝的疆域扩张及社会稳定,但却导致了很多此起彼伏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也铸就了清朝末期中国落后挨打的命运。

自从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纷纷以武力逼迫中国开放市场,并签订了割地赔款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从此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19世纪末期,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直接导致了八国联军的入侵,庚子赔款后满清王朝已无力再振。清政府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威胁下,虽然实行了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但由于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根本,再加上当时的中国早已极度贫弱,因此最终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衰落。

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末代皇帝溥仪于公元1912年2月12日宣布退位,满清王朝正式灭亡。

统一和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加上统治者有利的统治政策,使得清朝在经济、科技、文化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经济方面如农业的大发展,农作物品种的增多,《钦定授时通考》、《广群芳谱》、《补农书》等农学著作的问世;科技方面如天文学、地理学、数学、医学、建筑工程学等的发展;文化方面如《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曹雪芹的《红楼梦》被认为代表着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水平,《聊斋志异》、《儒林外史》以及晚清谴责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有很大的影响,我国的“国粹”京剧在清代基本形成等等。

本书共分为五章,分别讲述清朝著名皇帝、著名皇后、文臣武将、著名历史事件以及清朝的科技文化成就。书中内容言简意赅、通俗易懂,集知识性与故事性于一体,让您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全面了解和把握大清王朝的历史。不过,由于编者的知识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有一些不妥和错误,敬请广大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著名皇帝篇

努尔哈赤是如何建立后金政权的?

随着明王朝的政治日益腐败,边防也日益松弛,我国东北地区女真族的一支——建州女真乘机扩大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其首领是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原姓夹古氏,后改姓爱新觉罗,名努尔哈赤,号淑勒贝勒,出生于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后改为兴京,今中国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父亲塔克世是建州左卫指挥,母亲是喜塔拉氏。

努尔哈赤出生于建州女真的贵族家庭。祖父觉昌安和父亲塔克世都是建州女真的贵族,而且明朝封为建州左卫的官员。努尔哈赤自幼就练习骑马射箭,习得一身好武艺。10岁那年,努尔哈赤的母亲去世,由于他的继母待他不好,努尔哈赤迫不得已离开家庭,与当地小伙伴到莽莽林海里打猎、挖人参、采松子、拾蘑菇,然后把这些山货带到抚顺去卖掉,挣钱生活。抚顺的集市非常热闹,女真人经常在那里用山货跟汉人交换铁器、粮食、盐以及纺织品。努尔哈赤在抚顺接触了很多汉人,学会了汉文,而且他还很喜欢读《三国演义》、《水浒传》之类的小说。

建州女真有一些部落互相攻杀。明朝总兵李成梁利用建州各部之间的矛盾来加强统治。努尔哈赤25岁那年,建州女真部有个土伦城的城主尼堪外兰,引领明军攻打古勒寨城主阿台。阿台的妻子是觉昌安的孙女。觉昌安闻讯后,带着塔克世到古勒寨去探望孙女。正巧碰上明军攻打古勒寨,觉昌安和塔克世在混战中都被明军杀死。

努尔哈赤打算报仇,但是想到自己势孤力弱,不敢得罪明军,于是把一股怨恨之气全集中在尼堪外兰身上。他跑到明朝官吏那里央求说:“杀死我祖父、父亲的是尼堪外兰,只要你们把他交给我,我也就甘心了。”明朝官吏只把努尔哈赤祖父、父亲的遗体交还给他,但拒不交出尼堪外兰。

努尔哈赤满腔悲愤回到家中,翻出了他父亲留下的13副盔甲,分发给他手下的兵士,并带领他们向土伦城进攻。努尔哈赤英勇善战,尼堪外兰根本不是他的对手,狼狈逃走。努尔哈赤因此攻克了土伦城,进而继续追击,趁机又征服了建州女真的另外一些部落。尼堪外兰东奔西逃,最后逃到了鄂勒珲(今齐齐哈尔附近),请求明军的保护。努尔哈赤也追到那里。明军见努尔哈赤不肯罢休,担心因此引起战争,就让努尔哈赤杀了尼堪外兰。

努尔哈赤杀了尼堪外兰之后,声势越来越大。短短几年的时间,就统一了建州女真。这就引起女真族其他部落的恐慌。当时的女真族共分为三部,除了建州女真之外,还有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其中海西女真的叶赫部最为强大。公元1593年,叶赫部联合了女真、蒙古九个部落,结成联盟,合兵3万,分3路向努尔哈赤进攻。

努尔哈赤闻讯后,立即做好迎战的准备。他在敌军的必经之路上,设下精兵埋伏;在路旁山岭,安放了滚木石块,一切安排妥当后,就安安稳稳地睡起大觉来。他的妻子看到他这样,就把他推醒,然后问他:“九部兵来攻打,你怎么睡起觉来,难道你真的被吓糊涂了?”努尔哈赤听完笑着说:“如果我害怕,就是想睡也睡不着了。”

第二天,建州派出的探子回报说敌兵人数众多,将士们听了也有些害怕了。努尔哈赤于是解释说:“别害怕,现在我们占据险要地形,敌人虽然多,但不过是乌合之众,一定互相观望。倘若有哪一个领兵先攻,我们就杀他一二个头目,不怕他们不退兵。”

九部联军到了古勒山下之后,见到建州兵在山上严阵以待,于是先派出100骑兵挑战。叶赫部一个头目还没等冲过来,马就被木桩绊倒了,建州兵士上去把他杀了。另一头目见此情景被吓坏了。这样一来,九部联军失去了统一指挥,纷纷四散逃窜。努尔哈赤乘胜追击,击败了叶赫部。又过了几年,努尔哈赤基本上统一了女真各部。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把女真人编为8个旗。旗既是一种行政单位,又是一种军事组织。每旗下面分成很多牛录,每个牛录300人,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打仗。这样既推动了生产,又增强了战斗力。为了麻痹明朝,努尔哈赤继续向明朝朝贡称臣,由于明廷认为努尔哈赤态度恭顺,于是封他为龙虎将军。努尔哈赤还曾多次到北京,亲自侦察明朝政府的虚实。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认为时机成熟,于是在八旗贵族的拥护下,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附近)即位称汗,称为“复育列国英明汗”,国号大金,为了和过去的金朝区别,历史上把它称为后金。公元1618年,努尔哈赤颁布“七大恨”,起兵反明。次年3月,后金发动萨尔浒之战,大败明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公元1621年,努尔哈赤迁都辽阳,兴建东京城。公元1625年,再一次迁都至沈阳,并把沈阳改称盛京。公元1626年1月,在攻打由明朝著名大将袁崇焕镇守的宁远时,努尔哈赤被葡萄牙制的红夷大炮击伤,数月后死于回沈阳的路上。终年68岁。

努尔哈赤死后葬于沈阳福陵(今沈阳东陵),庙号“太祖”。

皇太极为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哪些措施?

爱新觉罗氏皇太极,后金君主,大清王朝的创建者,史称清太宗。爱新觉罗氏是努尔哈赤第八子,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军事统帅。

皇太极出生于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从小就受到父亲努尔哈赤的喜爱,皇太极的生母叶赫那拉氏,名叫孟古姐姐,是女真叶赫部首领杨佳努之女。杨佳努为了和努尔哈赤结盟,把小女儿许配给他。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她和努尔哈赤成婚,努尔哈赤时年已经30岁,而新娘只有14岁。虽然努尔哈赤已有众多妻子和儿女,但他与叶赫那拉氏感情甚笃,喜欢她只知侍奉丈夫而不干预政事的作风。

皇太极生来面色赤红,眉清目秀,行动稳健,举止端庄,并且聪慧伶俐,耳目所经,过目不忘,一见即识,而且非常喜欢看书学习,在努尔哈赤的众多兵将中,皇太极是唯一一个识字的。

皇太极出生时,努尔哈赤正处于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当父兄长年在外忙于出征作战时,7岁的皇太极就开始主持家政了,不但把家里的日常事务、钱财收支等管理得井井有条,而且有些事不等努尔哈赤操心指示,皇太极就能干得非常出色,因此努尔哈赤对皇太极是爱如“心肝”。

天命十一年(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努尔哈赤因伤死于征战的途中,皇太极在沈阳继承后金汗位,次年改元天聪。他对内大力推行封建化的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对外相继征服了蒙古和朝鲜,并对明朝屡次用兵,步步进逼,将西部边界扩展至锦州、宁远一线。十年四月改元崇德,并改国号为大清,正式称帝,是为清太宗。

皇太极继位之始,实际上是同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大贝勒按月分值政务,权力分散,事事掣肘,徒有虚名。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皇太极把阿敏终身幽禁。接着又革去莽古尔泰大贝勒之衔,废除与三大贝勒俱南面坐、共理政务的旧制,从而取得了一人独尊的地位。同时,皇太极仿照明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统治机构,以取代八旗制度所行使的国家权力,例如皇太极建立了由满汉知识分子组成的文馆以利于其推行汉化,并设立六部,分掌国家行政事务;后来,又将文馆扩充为内三院,负责撰拟诏令、编纂史书、颁布制度等;稍后,又建立了都察院;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皇太极通过这套政权机构,逐渐将权力集中到自己的手中。

在经济上,皇太极让大量汉族奴隶取得了民户地位,成为后金政权下的个体农民。皇太极十分注重体恤民力,凡有妨农务的工程,一律不复兴筑,使百姓能“专勤南亩,以重本务”。经过数年的努力,农业有了较大发展,社会矛盾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缓和。

天聪元年一月,皇太极不宣而战,攻入朝鲜,迫使朝鲜签订《江都和约》。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皇太极又亲率大军入侵朝鲜,迫使朝鲜国王李倧投降,称臣纳贡,为了使朝鲜遵守与明朝断绝往来的承诺,皇太极命人将朝鲜王子押到沈阳为人质。对于蒙古,皇太极首先争取受察哈尔林丹汗欺凌的科尔沁、喀喇沁等部的归附。天聪九年,皇太极命多尔衮率兵渡黄河西进,至托里图,俘虏了林丹汗子额哲及其部众,统一了漠南蒙古。皇太极还利用联姻、赏赐、封王封爵等手段,赢得了蒙古诸部的支持和效忠。

皇太极对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和明朝降官、降将采取招降收买政策,量才录用,并赐予庄田、奴仆、马匹等,而且委以官职。皇太极还逐步建立起蒙古八旗与汉军八旗,从而大大增强了军事力量。天聪十年四月,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并全力以赴对明朝发起进攻,接连发兵入关。自崇德五年三月起,皇太极发动了锦州战役,他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大败明军。崇德七年二月,松山城被皇太极攻陷,洪承畴被俘,祖大寿在锦州投降。至此,明廷在关外仅剩宁远一孤城由袁崇焕把守。后来,皇太极利用崇祯对袁崇焕的猜忌,巧施了一个反间计,遂除去了心腹大患袁崇焕。从此,明朝“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九日,南征北战、劳累一生的皇太极终于因病逝世于沈阳清宁宫,享年52岁,死后葬于昭陵,即今天的沈阳北陵,庙号太宗。

顺治皇帝为什么没有多大作为?

顺治是清世祖顺治皇帝的年号,即爱新觉罗·福临。顺治是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其母是永福宫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即孝庄文皇后。顺治于公元1643—1661年在位,死后葬于孝陵(河北遵化县清东陵),庙号世祖。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太宗皇帝因病逝世于清宁宫。经过一番兵戎相持的较量,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在叔父摄政睿亲王多尔衮的辅佐下继承了帝位,改元顺治,并于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九月由沈阳迁入北京,在太和门举行了登基大典,成为清入关之后的第一位皇帝。

6岁登上王位的福临是在智勇双全又独断专行的叔父多尔衮与深明大义的寡母孝庄文皇后教导之下成长起来的。因为顺治皇帝年幼不能主事,多尔衮摄政长达7年之久。清廷在以武力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发兵追剿李自成、张献忠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和南明抗清势力,推行剃发易服、圈地等民族高压政策,激起了汉族人民的强烈不满。

多尔衮病逝后,顺治开始摆脱傀儡地位,对多尔衮实行了削除封号爵位、罢撤庙享谥号、籍没家财等一系列身后惩处。为了加强皇权,顺治帝废除了诸王贝勒管理各部事务的旧制,又采取了停止圈地,放宽逃人法等一系列缓和民族矛盾的措施。虽然顺治帝很想有一番作为,也颇为中原汉文化所吸引,但因为他周围没能形成一支以他为主导的强有力的政治势力,最终导致他在与朝中反对汉化的勋旧大臣的较量中败下阵来。

政治上的失意,使顺治帝终日沉湎于与其弟媳董鄂氏的爱情之中。顺治帝与耶稣会教士汤若望以及佛教高僧木陈忞、玉林琇等人交往甚为密切,受其影响也颇深。随着与佛教中人交往的日益加深,顺治曾产生过遁入空门的想法。当他挚爱的宠妃董鄂氏突然病死之后,他悲痛欲绝,精神支柱完全崩溃,决心出家。但后来经过玉林琇等人坚决劝阻,才重新蓄发留俗。自董鄂妃死后,顺治帝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24岁时又突然染上天花,于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正月初七逝世,庙号世祖,死后葬于直隶遵化清东陵“孝陵”。

另有民间传说,顺治因痛失董鄂妃而出家。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六月,二人合葬于孝陵。

康熙一生有哪些重要功绩?

康熙帝,即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满清王朝的第四位皇帝,也是清定都北京后的第二位皇帝。之所以定年号为康熙,是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康熙帝8岁登位,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是“康乾盛世”的开创者,也是中国历史上英明的君主和伟大的政治家。

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七月初七,康熙帝在太和殿举行亲政仪式。康熙帝在其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文皇后的帮助下,于康熙八年最终赢得了与顾命大臣鳌拜的斗争,开始真正亲政。康熙执政期间,先后平定三藩之乱(三藩是指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并撤除吴三桂等三藩势力,收复台湾,平定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并成功击败了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康熙帝亲政后不久,便宣布停止圈地,放宽垦荒地的免税年限。他还着手整顿吏治,恢复了京察、大计(明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清沿其制,规定3年举行一次)等考核制度。为了防止被臣下蒙蔽欺骗,康熙帝还亲自出京巡视,了解民情吏治。其中最著名的是6次南巡,此外还有3次东巡、6次西巡,以及数百次巡查京畿和蒙古。康熙帝还亲自巡视黄河河道,督察河工,并下令整修永定河河道。

康熙一生功绩颇多,对中国历史和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概括说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平定三藩,巩固统一。

三藩是指3个降清的明将:平西王吴三桂,镇守云南;平南王尚可喜,镇守广东;靖南王耿继茂(父亲耿仲明、儿子耿精忠),镇守福建。三藩由于占据着重城要地,拥兵自重,成为清初的3个地方割据势力,其中以吴三桂实力最强。康熙帝经过8年的平叛战争,终于取得削平三藩的胜利。随后,他开始着手统一台湾。

2.统一台湾,开府设县。

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荷兰殖民侵略者侵占台湾。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郑成功成功收复台湾。郑成功死后,其子郑经继续承认南明的正统地位。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郑经死后,康熙帝乘其子郑克爽年幼、部属内讧、台湾政局不稳的时机,以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率军统一了台湾。并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管辖,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

3.抵御外侵,缔结和约。

黑龙江地域在皇太极时期即已归属清朝。清军入关后,沙俄侵略者东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地区,并且先后占领雅克萨(今阿尔巴津)、尼布楚(今涅尔琴斯克)、呼玛尔(今呼玛)等地。康熙帝统一台湾后,先后进行了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均获得了胜利。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清与俄国在尼布楚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了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从法律上划定了以额尔古纳河、格尔毕齐河和外兴安岭为界,整个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都是中国的领土,贝加尔湖以东包括尼布楚在内的大片土地则被割让给俄国。这个条约是中国历史上同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沙俄“不胜而胜”,合法获得了原属我国的大片领土。

4.亲征朔漠,善治蒙古。

努尔哈赤以及皇太极解决了漠南蒙古问题,康熙则进一步解决了漠西蒙古和漠北蒙古的问题。从秦汉匈奴到明朝蒙古的民族难题,到清康熙时才算得以最终解决。康熙说:“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遂使蒙古成为清朝北部坚固的长城。

5.重农治河,兴修水利。

清军入关以后,最大的弊政就是圈占土地,跑马占田,任意圈夺。顺治帝曾谕令禁止圈地,但禁而不绝。康熙帝颁令,停止圈地,招徕垦荒,恢复生产。为了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康熙帝先后六次南巡,治理黄河、淮河、运河、永定河,并且大兴水利,取得了很大成绩。

6.移天缩地,兴建园林。

康熙帝先后兴建畅春园、避暑山庄、木兰围场等,后乾隆又大兴“三山五园”,“三山”即香山、玉泉山、万寿山;“五园”即畅春园、圆明园、静明园、静宜园、清漪园(后改名为颐和园),从而将我国的古典园林艺术推向了高峰。清朝园林的兴修是中华民族一份非常珍贵的遗产。

7.兴文重教,编纂典籍。

康熙帝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主持纂修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律历渊源》、《全唐诗》、《清文鉴》、《皇舆全览图》等,总计60余种,2万余卷。

8.吸纳西学,学习科技。

康熙帝还十分注重学习借鉴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力图让我国走在世界前列。

康熙帝文武双全,文可以安邦,武可以定国。他不但精通中国传统文化,而且涉猎西方科学。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奠定了持续100多年的“康乾盛世”的基础。

雍正皇帝有哪些重大作为?

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清圣祖玄烨的第四子,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三位皇帝,于公元1722—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死后葬于清西陵的泰陵,庙号世宗。

雍正年轻时就跟随顾八代、徐元梦等学习经史,又与禅僧比较接近,略懂佛学。雍正还曾跟随圣祖巡幸江南,朝佛五台山,秋狝(中国清代皇帝秋季围猎)热河(今河北承德)。清圣祖康熙帝亲征噶尔丹时,雍正也随军征战,并掌管正红旗大营。康熙末年,雍正与其他皇子争夺储君之位。圣祖康熙帝驾崩之后,雍正在十三皇子胤祥的帮助下继承皇位。民间另传他在隆科多的帮助下夺了抚远大将军胤禵(tí,康熙第十四子)的帝位。雍正继承皇位究竟是康熙遗诏亲传,还是篡改遗诏篡位,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

雍正即位时已经45岁,加上他此前的经历,使他比较了解民情,因而使他非常富有统治经验。即位后,雍正在政治上采取多种措施以巩固自己的皇位。他首先大力消除异己,分化瓦解诸皇子集团:将胤禵从西北军前召回,加以圈禁;晋封胤禩为廉亲王和总理事务大臣;将胤禟发往青海西大通(今青海大通西北)。鉴于清朝没有行之有效的立储制度,经常因为皇位继承问题引发争端,雍正帝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雍正帝接受山西巡抚诺岷的建议,施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的措施,用以限制、减少官员的贪赃舞弊和横征暴敛。雍正二年,雍正帝针对康熙末年各地亏空钱粮严重的问题,决定严格清查,对贪官污吏即行抄家追赃,对民间拖欠,命在短期内分年带征。雍正三年,雍正帝以作威作福、结党营私为名,赐抚远大将军年羹尧自尽,同时削去隆科多太保之衔,后将其圈禁致死,并由此株连出汪景祺《西征随笔》案和查嗣庭试题案。雍正七年,发生曾静遣其徒张熙策动川陕总督岳钟琪谋反的投书案,并牵涉到已故理学家吕留良,雍正帝因此大兴文字狱,以控制思想、打击政敌、提高自己权威。同年,为适应西北用兵的需要,雍正帝设立军机房(后改为军机处),选拔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军机大臣只能缮述皇帝命令,因此使皇帝更加集权于一身。雍正帝还在题本、奏本之外,命督抚布按等地方大员密折奏事,以此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

在经济上,雍正帝采取了一些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雍正二年,开始实行直隶巡抚李维钧提出的“摊丁入亩”(清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其主要内容为废除人头税)的赋役制度,同时宣布取消儒户、宦户,限制绅衿(指地方上有权势的人或在学的生员)特权,使无论贫富力役负担比较合理。同时,为了解决人口日益增长所面临的粮食问题,雍正朝更加严格地执行传统的重农抑末政策,鼓励垦荒,强调粮食生产,反对种植经济作物,反对开矿和发展手工业。雍正帝还注意兴修水利,除了治理黄河、修筑浙江海塘外,还命怡亲王胤祥在直隶开展营田水利,在宁夏修筑和疏浚水渠。与此同时,雍正帝还实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在清代康熙王朝以前统治的民户中,有类别各异的“贱民”,他们从事着为人所不齿的职业。“贱民”主要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奴婢,第二类是佃仆,即地主、富户、官僚等家庭以契约合同雇佣的家庭仆人、仆户等;第三类是社会上未被承认的一般平民,包括乐户、丐户、惰民等;第四类是雇工人。此四类人同属“贱民”等级,没有社会地位,并且人身受到歧视。雍正帝在执政期间,对部分“贱民”开豁其贱籍,变为一般平民,从而打击了残存的蓄奴制度,对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雍正帝在位期间还十分注重改善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及外交关系。雍正四年,根据云贵总督鄂尔泰的建议,开始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改土归流是指改土司制为流官制)政策,取消云南、贵州、广西、湖南、四川等省的一些土司,从而加强了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雍正五年,雍正帝同俄国订立了《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在划定中俄边界及处理两国通商问题等方面,维护了我国的国家主权。

在文化方面,雍正帝把他批阅过的奏折选择一部分辑成《朱批谕旨》。他对臣工的谕旨,由张廷玉等人编成《上谕内阁》、《上谕八旗》。雍正帝各种体裁的文章还被后人辑为《御制文集》。

乾隆帝有哪些重大作为?

乾隆帝即清高宗纯皇帝,爱新觉罗氏,名弘历,是雍正帝的第四子,生于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卒于嘉庆四年正月初三,终年88岁,死后葬于河北裕陵(今河北省遵化市西北)。乾隆于雍正十三年即位,是清代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

乾隆帝即位前为宝亲王。雍正帝登基后就将其秘密立为皇太子,立储诏书存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这也成为以后清朝的定制。雍正帝驾崩后,弘历即位,是为乾隆帝。乾隆天生聪颖,文治武功皆有很大成就,这也使得他极为自负,他晚年自称为“十全老人”。但实际上当时的清王朝已经在走下坡路,国内潜伏着的各种危机,随时可能爆发;而国际上,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日益拉大,中国早已不再是什么“天朝大国”,而只是一只盲目自大的井底之蛙。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最终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对此,乾隆皇帝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乾隆六十年,乾隆帝禅位于十五子颙琰,自己成为太上皇。乾隆帝在位六十年,作为太上皇又训政三年,因此他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仅次于其祖父康熙,加上他训政的时间,他是实际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长达六十三年,他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驾崩时已是八十八周岁(对于中国古代皇帝而言,这已算相当高龄)。

乾隆皇帝一生的功绩,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八件大事:

第一件事:编修文化典籍。(1)主持纂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套丛书,于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开始编纂,历时9年完成。《四库全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近230万页,约8亿字,为后代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较为完善的文献资料。

不过编纂《四库全书》时,清朝为了维护统治,曾大量查禁明清两朝有违碍字句的古籍。据统计,在长达10余年的修书过程中,清政府禁毁图书3100多种、15万部以上,而且大量篡改古籍,如岳飞的《满江红》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因“胡虏”和“匈奴”是满清的忌讳,于是《四库》馆臣将其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这不能不说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摧残。(2)整理《无圈点老档》。《无圈点老档》又称《满文老档》、《老满文原档》、《旧满洲档》,是以无圈点老满文为主书写成的。该档形成于清入关之前,到乾隆中期已历经百余年,以老满文书写,文字难以辨识,而且字迹早已模糊不清。乾隆命人对《无圈点老档》进行整理,用无圈点老满文和加圈点新满文分别重抄:先抄出草本各一部,再抄出正本存内阁各一部,另抄出副本存沈阳崇谟阁各一部,并抄出存上书房一部。这对保护满洲文字起了重大作用。《无圈点老档》原本40册,现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3)敕令编写《八旗通志》、《满洲源流考》、《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满文本、汉文本)等。(4)乾隆非常重视京师文化:编绘《京城全图》;命于敏中等人撰《日下旧闻考》,共160卷,是北京历史文献集大成之作;编修《国朝宫史》,对宫廷的历史、建筑、文化、典制等做了记载。

第二件事:兴建、维护皇家园林。

乾隆在北京及京畿保护、维修、兴建了大量皇家宫殿园林,如皇宫的宁寿宫及其花园、天坛祈年殿、清漪园(颐和园)、圆明园三园、静宜园(香山)、静明园(玉泉山)、避暑山庄暨外八庙以及木兰围场等。这些皇家园林体现了清代园林文化的辉煌,是园林艺术史上的一粒粒璀璨的明珠。其中除了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之外,其余均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第三件事:诗文书画方面的贡献。

乾隆皇帝颇具艺术才华,热衷书画诗文。他不仅对汉语汉文非常精通,而且还懂蒙、藏、维等多种语言文字。乾隆喜好书法,自内廷到御苑,从塞北到江南,名山古迹,挥毫题字,墨迹遍及所到之处。乾隆还撰写了大量文章,仅编成文集的就有《御制文初集》、《御制文二集》、《御制文三集》、《御制文余集》,共1350余篇,另有《清高宗圣训》300卷。乾隆喜好作诗。他的御制诗集,登基前有《乐善堂全集》,禅位后有《御制诗余集》。在位期间的《御制诗集》共有5集,434卷,据统计,其初集4166首,二集8484首,三集11519首,四集9902首,五集7792首,共计41863首。乾隆的诗总计42613首,而《全唐诗》收录唐代2200多位诗人的作品,才48000多首,因此乾隆称得上一位高产诗人。

第四件事:蠲(juān,通“捐”,除去,免除)免天下钱粮。

御史赫泰曾上疏:“国家经费,有备无患,今当无事之时,不应蠲免一年钱粮。”乾隆则认为:“百姓富足,君孰与不足?朝廷恩泽,不施及于百姓,那将施于何处?”因此,乾隆断然下令蠲免全国钱粮。据统计,乾隆十年、三十五年、四十三年、五十五年和嘉庆元年,先后五次普免全国一年的钱粮,三次免除江南漕粮,累计蠲免赋银2亿两白银,大约相当于全国5年的财赋总收入。乾隆此举颇受百姓欢迎,因而赢得了百姓拥护。乾隆蠲免全国钱粮,其次数之多,范围之广,数量之大,效果之好,在封建历朝历代中,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第五件事:重新统一新疆。

北京内城南面西为宣武门,标榜皇帝“宣武”。明清两朝入主北京的皇帝,真正配得上“宣武”之称的,恐怕只有明成祖、康熙、乾隆三位皇帝。乾隆皇帝不仅“崇文”,而且“宣武”。他的武功之一便是用兵西陲,开辟并进一步巩固新疆。在北疆,乾隆两次平准噶尔,基本上解决了北疆的问题。南疆主要是指天山以南的维吾尔族地域,清代称其为“回部”。准噶尔部强大时,回部曾屡屡受到准噶尔贵族的欺凌和压迫。清军平定北疆之后,解除了准噶尔部对回部的威胁。但是不久之后,回部贵族试图摆脱清朝统治,自霸一方。为此,清军同回部大小和卓在库车、叶尔羌等几座南疆重镇进行了激战,最终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了南疆。自此西域与中原再度连成一体,定名为“新疆”,意为“故土新归”。

统一之后,乾隆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实行军府制,修筑城堡,驻扎军队,并大量移民于此,进行屯垦,从而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第六件事:成功治理西藏。

乾隆帝曾先后两次派兵击败廓尔喀(今尼泊尔)的侵犯,并制定《钦定西藏章程》,章程规定:设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在西藏驻军,分驻前藏、后藏;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等圆寂后,在驻藏大臣亲监下,灵童转世设立金奔巴瓶制,用金奔巴瓶掣签决定继承人,即著名的金瓶掣签制度;西藏与邻国贸易必须进行登记;西藏货币一律用白银铸造,正面铸“乾隆宝藏”四字等等。《钦定西藏章程》是西藏历史上重要的文献,标志着清朝对西藏进行全面而有效的管理。

第七件事:修砌浙江海塘。

浙江原有的柴塘、土塘,但经不住海潮的冲击。乾隆拨银将柴塘改为石塘,共修建石砌海塘4000余丈,加强了这一地区抗御海潮侵袭的能力,为安定当地人民生活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八件事:中华各族一统。

清朝历经“三祖三宗”——太祖努尔哈赤、世祖顺治、圣祖康熙和太宗皇太极、世宗雍正、高宗乾隆六代,到乾隆时期达到鼎盛时期。清朝到乾隆朝才真正实现大一统,乾隆以其祖宗的既有成就为基础,进一步巩固和扩展了我国的疆域版图,维护和加强了我国的多民族统一。乾隆时期的中国领土,东起大海,西达葱岭,南达曾母暗沙,北跨外兴安岭,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东北到库页岛,总面积达到1310万平方公里,实际控制面积成为历代之首。清乾隆时期的人口突破3亿大关。乾隆帝继续推行改土归流政策,从而增强了少数民族地区和中原之间的联系,这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增进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总而言之,我国现在的领土雏形在乾隆时期已经基本确定,彻底形成了一个疆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

嘉庆帝为挽救满清统治危机做了哪些努力?

嘉庆,大清王朝第五位皇帝,爱新觉罗氏,原名永琰,后改称颙琰,年号嘉庆,世称嘉庆皇帝。

嘉庆帝颙琰是清高宗乾隆帝的第十五子,生于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颙琰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一年正月初一,颙琰正式登基称帝,改元为嘉庆,在位25年,卒于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终年61岁,庙号仁宗,葬于河北易县清西陵之昌陵。

颙琰于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被秘密立为储君,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被封为嘉亲王,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九月被正式宣布立为皇太子。第二年正月初一日,颙琰受乾隆帝禅位即皇帝位。其后,朝政仍由太上皇乾隆帝一手把控,颙琰暂时居住在毓庆宫。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正月,乾隆帝病逝,颙琰才开始亲政。

面临乾隆末年危机四伏的政治局面,嘉庆帝打出“咸与维新”的旗号,整饬内务,整肃纲纪,诛杀权臣和珅,并罢黜和囚禁和珅的亲信党羽;广开言路,重新起用乾隆朝因言获罪的官员;要求地方官员对民隐民情据实陈报,不得欺隐、粉饰等等。然而,嘉庆帝对内政的整顿依然是保守和有限的,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清朝政局的颓势。

嘉庆帝即位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如火如荼。嘉庆帝倾尽全力,大举围剿镇压川、楚、陕农民大起义。嘉庆帝严密军事部署,采取剿抚兼施的两手政策,分化瓦解起义军,并实行寨堡团练的坚壁清野政策,即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起义军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任何东西,因而割断了起义军与人民的联系。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川、楚、陕的农民起义先后被镇压,但清统治力量也因此受到严重削弱。后来,嘉庆帝又先后大肆围剿了东南海疆的蔡牵起义军、北方的天理教起义。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起义军大部分被血腥屠杀。

在对外关系上,嘉庆帝力主严禁鸦片,对英国侵略者在沿海地区的骚扰活动保持了高度的警惕性,英国曾先后向清政府提出帮助镇压起义军,帮助澳门葡人抵御法国等要求,嘉庆帝知道这些“外国佬”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因此严辞拒绝了这些要求。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嘉庆帝还拒绝了英国提出的建立外交关系、开辟通商口岸、割让浙江沿海岛屿的无理要求。虽然嘉庆帝的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我国的主权独立,然而这种闭关锁国的错误理念,也使得清政府对外来事物采取盲目排斥态度,使中国一度陷于夜郎自大的绳索束缚中,从而在世界舞台上远远落伍了。嘉庆帝在内忧外患的危机中,倾尽全力企图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然而历史的发展并非人力所能改变,满清王朝的败落于嘉庆末年已完全表面化,并从此一步步走向衰亡。

道光帝为什么被称为历史上最“抠”的皇帝?

道光是清宣宗道光皇帝的年号。道光皇帝名爱新觉罗·绵宁,后改为爱新觉罗·旻宁,是清入关后的第六位皇帝,在位30年,死后葬于慕陵(今河北省易县西),终年69岁。

道光是历史上著名的“抠”皇帝,他不仅在生活细节上吝啬、抠门,而且在为政治国方面也是如此。

道光初年,新疆发生张格尔叛乱。数万清军万里远征新疆,经过数年征战,终于平定了叛乱。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夏,清政府在午门举行献俘礼,现场山呼海啸一样的“万岁”声让道光帝心潮澎湃、陶醉不已,他立即做出一个“壮举”——宣布宴请平叛有功的将士。

数日之后,宴会在清漪园(光绪年间改名为颐和园)万寿山下的玉澜堂举行。将士们筷子一挥,几碟小菜立即一扫而空,这些小菜连塞牙缝都不够分量,更甭提吃饱喝足了。吃又没得吃了,退席又不敢,将士们只好一个个面面相觑,呆若木鸡。

后来,在商讨新疆设防方案时,一些将军考虑到道光帝的吝啬,准备上奏仅要一万八千名士兵镇守新疆,但道光帝还是嫌多,一下子就给砍去了三分之二,只批准清军留守六千人。

将军们实在忍无可忍,于是提出只守新疆东部,西部自治,不予设防的方案。道光帝闻言大骂他们放弃新疆防守,指责其居心叵测。

经过很长时间的争执,根据《清史稿》记载,最后决定于“各省绿营兵额内裁百分之二,岁省三十余万,以为回疆(本名西域,又名新疆)兵饷”,方案才得以最终通过。

此后,在鸦片战争中,道光帝急于向英军妥协,这不能不说与其吝啬的个性有关。总之,在讨论诸如海防、边务、黄河治理等问题时,大臣们只要一提到拨款,道光皇帝立即面露不悦之色。

道光皇帝之所以崇尚节俭,一是因为他生性吝啬,视节俭为理想、乐趣;二是以此作为拯救财政危机的一种对策。那么,道光帝的“节俭”真的能解决国家的经济危机吗?尽管道光皇帝为国家节省了不少经费开支,然而却无助于经济危机的解决,对财政状况的好转也没起到什么作用,反而每况愈下。以至于有的大臣发出了这样的质疑:为什么乾隆朝挥金如土却国库充盈,如今日日节俭却民生罕裕,“岂愈奢则愈丰,愈俭则愈吝耶”?因此,作为一国之君,不去大刀阔斧地开源兴利,反而在一饭一衣上锱铢必较,这根本不是节俭,而是舍本逐末的抠门儿和吝啬。道光皇帝的这种“抠门”作风自然无益于挽救大清危亡。

咸丰帝为什么被称为“四无”皇帝?

咸丰,名爱新觉罗·奕詝(zhǔ),20岁登基,在位11年,31岁病死,咸丰是清朝秘密立储继承皇位的最后一位皇帝,被后人称为无远见、无胆识、无才能、无作为的“四无”皇帝。他登基不久就发生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之后就是英法联军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他在重大事件面前优柔寡断、毫无主见、无所决策,并且沉迷于酒色,荒废朝政,宠爱叶赫那拉(即日后的慈禧),误国殃民,留下了千古遗恨。

咸丰即位时,满清王朝面临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咸丰帝即位之始,也颇有一番抱负。咸丰即位之初求贤若渴,林则徐、江忠源、李棠阶等相继被保举,穆彰阿、琦善等人相继被罢免。这个时期,咸丰的生活也比较勤谨。

道光死前一个月就爆发了大规模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咸丰帝即位后发展更为迅速。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三月,太平天国起义军攻克南京,并以此为都定国建号,与清政府分庭抗礼。咸丰帝对起义的态度非常明朗,就是坚决镇压。但是有两个问题令他非常头疼:一是太平天国攻城略地,八旗、绿营一败涂地。当太平军从广西向湖南、湖北、江西和南京迅猛进军时,清朝的经制兵,无论是八旗还是绿营,在太平军面前都不堪一击,节节败退。

二是财政困难。打仗需要大笔财政开销。咸丰朝财政早已出现很大危机,入不敷出,道光三十年国库只有187万两,由于镇压起义及赈灾等原因,到咸丰三年六月,户部存银只有227万两,连两个月的兵饷都发不出来,因此财政问题成为困扰咸丰帝的一大心病。

为了解决第一个问题,咸丰帝听取了肃顺和湖广总督吴文熔的建议,依靠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汉人组织勇营来对付起义军。咸丰二年十一月,咸丰帝降旨曾国藩在湖南以在籍侍郎办团练,后来扩充为湘军。咸丰四年四月,湘军大举进攻太平军。胡林翼远在贵州,咸丰看了吴文熔的奏疏后,得知他吃苦耐劳,通晓兵事,于是命他到湖北与太平军作战。至于左宗棠,咸丰帝则命他自募一军,协助曾国藩办理军务。这样,咸丰帝终于依靠曾国藩等人以及湘军的力量改变了形势,抑制并最终打败了太平天国的起义军。

为了解决第二个问题,咸丰帝采取了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熔化内务府金钟,开捐例,卖官鬻爵,铸大钱,发行官票和钱票,推行厘金制度等等,最后终于筹措到1亿7千万两军费,用以镇压农民起义。

为挽救统治危机,咸丰帝还力图革除弊政,他于咸丰六年启用敢于任事的肃顺,并支持肃顺等人革除弊政。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并不满足于既得利益。咸丰年间,西方列强又提出了开放通商口岸,鸦片走私合法化,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等更加不合理的要求。遭到拒绝后,英法联军遂于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攻占广州,从而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英法舰队攻陷大沽炮台,进而逼近天津。咸丰急忙派桂良、花沙纳等人前往天津议和,与英、美、法、俄分别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中美天津条约》、《中法天津条约》和《中俄天津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对《天津条约》规定的权利仍不满足,蓄意重新挑起战争,于是咸丰帝命令清军加强大沽口的防务。

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在英国蓄意挑起的大沽口冲突中,英法侵略军被清军击败。

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再次大举入侵。当时清军的防御重点在大沽口,英法联军在北塘登陆,进而攻占大沽口。随后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并进一步逼近北京。咸丰帝慌忙派遣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为钦差大臣,前往通州与英法联军议和。英法联军以和谈为幌子,继续组织军队进攻北京,英法联军在通州八里桥击败清军后,开始大举进攻北京城,圆明园、清漪园等处均被英法侵略者焚掠。咸丰帝为了保命,仓皇逃往热河(今承德市圆明园遗址),命令恭亲王奕留守北京负责议和事宜。公元1860年10月,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奕代表清政府与英、法、俄分别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和《中俄北京条约》,并批准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在《中俄北京条约》中,清政府承认了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沙俄迫使清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的《瑷珲条约》。

逃往热河的咸丰帝此刻陷于极度的痛苦之中,意志消沉,整日沉溺于酒色之中。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七月,咸丰帝病死于热河,庙号文宗,死后葬于直隶遵化清东陵的定陵。

同治皇帝有哪些重要作为?

同治是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的年号。同治在咸丰死后继位,是清朝入关之后的第八位皇帝。在位时间为1861年至1875年,因病去世,终年19岁,庙号穆宗,死后葬于惠陵(今河北省遵化市西北),其母为叶赫那拉氏(即慈禧)。

同治帝爱新觉罗·载淳是咸丰帝的长子,为人执拗任性,刚愎自用,但因为受制于慈禧太后,所以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属于一个傀儡皇帝。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八月二十一日,咸丰帝病危,他命御前大臣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肃顺及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等人代写遗诏,立载淳为皇太子,并命上述诸臣辅助政务。载淳生母那拉氏和钮祜禄氏被尊为皇太后。第二天,咸丰帝去世,6岁的载淳即位,年号祺祥。

咸丰帝死后,慈禧太后勾结奕发动北京政变,捕杀肃顺、端华和载垣等人,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改年号为同治。同治皇帝在位13年,前12年都是在两太后垂帘的情况下虚坐龙椅,最后只亲政了一年。

同治帝即位之初,清政府正在利用湘军并借列强的力量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下去,接着李鸿章率领淮军也将捻军镇压了下去。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办起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以建立新式军备为中心,并创办了一些为它服务的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洋务运动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为面临危亡的大清王朝赢来了“中兴”。虽然这些事都发生在同治朝,然而这一切都与同治帝自己毫无关系。同治幼年时,政事由两宫太后全权管理,同治帝只是读书学习。

由于慈禧太后贪恋权力,她以同治帝“典学未成”为借口,一再拖延同治帝的亲政时间。一直到同治十一年九月十五日(公元1872年10月16日),慈禧才为17岁的儿子载淳举行了大婚典礼。同治帝的婚姻是个大问题。关于谁做皇后,两宫皇太后意见不一:慈安太后提议以侍讲崇绮之女阿鲁特氏为皇后,慈禧太后则主张以侍郎凤秀之女富蔡氏为皇后。同治帝本人比较喜欢前者,遂以阿鲁特氏为皇后,富蔡氏为慧妃。同治十二年,同治帝开始亲政。

那么,在这短短一年的亲政时间里,同治皇帝都做了什么事呢?

1.同治帝处理了一些外交事务。六月十三日,同治帝在紫光阁接见日本特派大使。在此之后,俄国、美国、英国、荷兰等国公使均向他递交了国书。

2.当年十二月,应越南国王请求,同治帝派遣两广总督瑞麟援越抗法。

3.由于台湾高山族人误杀漂流到台湾的琉球人,日本以此为借口挑起了侵略台湾的战争。第二年三月二十九日,同治帝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赴台湾部署防务,抵御日本侵略。后来通过谈判,与日本订立了《北京专款》,规定:日本撤出台湾,清政府赔偿白银50万两。因此可以说,同治帝在外交方面还算有一些不错的成绩。至于内政方面,可以说同治帝没有什么成绩。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5年)一月十二日,同治帝病逝,终年仅有19岁,是清朝十二帝中寿命最短的。关于同治帝的死因,有多种不同的说法:

1.梅毒说。此为民间说法。同治帝喜欢皇后阿鲁特氏,而慈禧太后则要求同治帝多接近慧妃。同治帝为此很不高兴,因此经常独处乾清宫。同治帝由于终日苦闷,加上王庆祺的等人的引诱,开始到宫外寻花问柳,从而患上了性病。慈禧太后误作天花来治疗,最后导致同治病死。关于这种说法,史书并没有确切的记载,因此不足为信。

2.天花说。此为官方说法。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大多数史学家认同同治帝死于天花的说法。

光绪帝为什么对挽救大清王朝有心无力?

光绪帝,名为爱新觉罗·载湉,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八月十四日出生于北京宣武门太平湖畔的醇王府。光绪的父亲奕寰是道光帝的第七子,母亲是慈禧的同胞妹妹。由于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使得他在同治病逝之后被指定为皇帝。光绪帝在位34年,病逝于光绪十三年,终年38岁,庙号德宗,死后葬于河北易县崇陵。

光绪帝是慈禧太后的外甥。年轻的同治帝病死后,慈禧太后为了继续把持政权,于是就让当时仅有4岁的光绪继承皇位,由她再度“垂帘听政”。一直到光绪19岁时,慈禧太后才不得不宣称“撤帘归政”,但实际上她仍操纵实权不放,光绪帝只是个傀儡皇帝。

后来,慈禧太后和光绪在政治上发生了非常严重的冲突。慈禧太后是保守派的代表。光绪帝在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的推动下,一则希望通过维新派来抓到军政实权;二则希望通过维新变法来改革吏治,挽救满清王朝的腐败统治。因此光绪帝于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推行了维新变法,史称“戊戌变法”,因为戊戌变法只维持了103天,故又称为“百日维新”。

在“百日维新”中,光绪帝颁布的改革诏令引起了保守派的不满。慈禧与荣禄密谋,企图在光绪帝在天津阅兵时发动政变,废黜光绪。光绪帝获悉后,急忙通知维新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及谭嗣同等人。维新派经过商议,决定由谭嗣同求见统辖新军的袁世凯,打算借他检阅新军之际,当场杀死荣禄、软禁慈禧。袁世凯表面上表示效忠于光绪,拥护维新变法,不料谭嗣同刚一离去,他便立即向荣禄告了密。荣禄火速赶往颐和园,把事情密奏了慈禧。慈禧获悉密谋后,便立刻回宫,逼迫光绪帝交回政权,并将光绪帝严密囚禁起来。光绪帝被囚禁的地方主要有两处:一个是玉澜堂(夏季),另一个是中南海的瀛台(冬季)。随后,慈禧又命人捕杀了谭嗣同、刘光第、杨深秀、杨锐、林旭、康广仁六人,史称“戊戌六君子”,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海外。除了京师学堂外,新政全被废除。

光绪帝被整整关了10年。公元1908年10月,光绪帝在日记中写道:“我身患重病,但心中总觉得老佛爷(慈禧)定会比我早死。若是如此,我要下令斩杀袁世凯和李莲英。”没想到的是,这篇日记的内容被李莲英获知,于是李莲英添油加醋地向慈禧报告说:“皇上想死在老佛爷后面呢!”慈禧听后大怒,狠狠地说:“我决不能死在他前面!”于是她随即下令改由李莲英来侍候光绪的饮食、医疗等事务。这天下午,光绪帝便因病情恶化而去世。对于光绪的死因,历来有很多不同说法,有说是慈禧太后命太监投毒;有说是袁世凯勾结庆亲王奕劻对光绪下了毒手;而近代的史学家则一般认为光绪是死于肺功能衰竭。心狠手辣的慈禧太后只比光绪多活了两天,于10月23日病逝。光绪在位34年,在慈禧“魔爪”的紧紧钳制下,空有一腔抱负,终日郁郁寡欢,最后忧郁而终,终年38岁,死后葬于清西陵的崇陵,庙号德宗。

中国历史上的末代皇帝溥仪有哪些作为?

溥仪,即大清王朝末代皇帝宣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公元1908年11月),光绪和慈禧先后去世,年仅3岁的爱新觉罗·溥仪继位,改元宣统,是为清逊帝,也称宣统皇帝。其父载沣以摄政王监国,光绪皇后隆裕垂帘听政。

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溥仪在袁世凯的逼迫下于公元1912年2月12日宣布退位。之后,溥仪按清皇室与袁世凯定下的优待条件在皇宫里生活了十几年。公元1925年,冯玉祥攻占北京,命部下将溥仪赶出皇宫,溥仪不得不迁往天津静园。不久,日本攻占东北,秘密派人把溥仪等人接到长春,并建立伪满洲国。公元1945年,苏联军队出击日本,在机场将溥仪俘虏。不久,溥仪被苏军遣送交回新中国。溥仪以战犯之名被判入狱。后来毛泽东亲笔大赦溥仪。之后,溥仪负责管理故宫的档案工作。20世纪六十年代,溥仪因患肾癌病逝于北京,终年62岁,死后骨灰安放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当时周恩来总理曾指示将其移放于正室,所以后来溥仪的骨灰被移葬于华龙皇家陵园(华龙皇家陵园位于河北省易县清西陵崇陵旁边)。

著名皇后篇

叶赫那拉·孟古是如何成为清朝第一位皇后的?

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名孟古,号孟古姐姐,也作孟古哲哲或格格(格格满语原意为姐姐),生于明万历三年,卒于万历三十一年九月二十七日,享年29岁。孟古是叶赫部首领杨吉砮之女,清太宗皇太极的生母,被封为孝慈高皇后。

杨吉砮第一次见到努尔哈赤,就觉得他胆略过人,相貌非凡,于是便把自己心爱的女儿许配给他。努尔哈赤非常高兴,便说:“不用等到小女儿长大,如有心联姻,可将大女儿嫁过来。”杨吉砮笑着回答:“不是我护长女不嫁,而是我小女孟古品貌出众,才德娴淑,才能配得上你。”非常巧合的是,孟古姐姐的名字,在满语中是“银子”的意思,而努尔哈赤则刚好是“黄金”之意。其实,孟古姐姐与努尔哈赤的联姻,在一定程度上是属于政治联姻。据清史稿后妃传和杨吉砮传记载,公元1582年,海西女真的另一部扈伦与建州相互征战,杨吉砮看中了崛起的建州和风度翩翩的努尔哈赤,于是决定把自己的小女儿孟古姐姐许配给他,从而达到政治联姻的目的。而努尔哈赤此时正在实行远交近攻的战略,因此双方一拍即合。

当时孟古姐姐只有8岁,而努尔哈赤已经是24岁的成年人。对努尔哈赤来说,叶赫部的主动联姻是求之不得的事,可以使他摆脱四面受敌的境遇,从而一心一意进行统一建州的战争。

六年以后,孟古长成“面如满月,丰姿妍丽”的绝色佳人。她的父亲杨吉砮前几年在与明朝辽东总兵李成梁的战斗中被杀。孟古的哥哥纳林布禄遵照协约亲自把妹妹送到努尔哈赤处成婚。在建州费阿拉城,努尔哈赤用最隆重的仪式迎娶了这位美丽的妻子。

婚后的孟古“器量宽宏,端重恭俭,聪颖柔顺,见逢迎而心不喜,闻恶言而色不变,口无恶言,耳无妄听,不悦委曲谗佞辈”,因此深得努尔哈赤的宠爱。公元1592年10月,孟古生下了皇八子,取名为“皇太极”,即后来改“女真”为“满族”,定国号为“大清”的清太宗。

然而孟古的寿命很短。明万历三十一年秋天,不到30岁的她便一病不起,不久病故。

孟古死后,努尔哈赤极度悲痛,“不饮酒茹荤者逾月”,为她举行了盛大的祭礼,而且命令4个贴身奴婢为她殉葬。蒙古死后的最初3年,努尔哈赤把她葬在自家的院子里,第4年才迁到尼亚满山岗建陵。后金天命六年(公元1621)八月,努尔哈赤修筑辽阳新城并迁都于此,因为他不愿让孟古离自己太远,于是他又在辽阳的杨鲁山上为孟古修建了新的陵园。天聪三年(公元1629年,明崇祯二年),继承父位的皇太极为努尔哈赤修建了福陵,并将生母孟古的灵柩合葬于陵中。

孝烈武皇后乌拉那拉·阿巴亥为什么是一位命运悲惨的皇后?

孝烈武皇后乌拉那拉氏,名阿巴亥,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的大妃。阿巴亥嫁给努尔哈赤时年仅12岁。在清太祖孝慈高皇后去世后,阿巴亥被立为大妃。她一共为努尔哈赤生了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

由于阿巴亥年轻貌美,努尔哈赤十分宠爱她。在一次晚宴时,努尔哈赤看着年轻美丽的阿巴亥,想着自己一天天老去,不得不考虑起自己百年之后将阿巴亥托付给何人的问题。后金有儿子在父亲死后娶继母、父妾的习俗,因此努尔哈赤有让二子代善继娶阿巴亥的打算。代善也知道父亲的这一想法,而阿巴亥也希望在努尔哈赤死后在后金政权中寻找靠山。此后,由于努尔哈赤小福晋德因泽的告发,在天命五年引发了大妃事件。德因泽首先告发说阿巴亥送食物给代善和四贝勒皇太极吃,皇太极接受但没吃,而代善接受之后却吃了;又告发说阿巴亥经常深夜出宫到代善家去;还告发说举行聚会时,阿巴亥精心打扮并与代善眉来眼去。努尔哈赤经过一番调查之后,认为情况属实,但由于家丑不可外扬,于是以私藏金银的罪名将阿巴亥“离弃”。有很多人认为,德因泽之所以告发阿巴亥,是受到皇太极的指使,皇太极的目的是排挤代善,而德因泽的目的无非是打击阿巴亥。

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在外身染重病,命阿巴亥前往。然而,还没等阿巴亥赶到,努尔哈赤就病故了。皇太极以努尔哈赤之命为由,逼迫阿巴亥殉葬。同时殉葬的还有两位庶妃,其一便是德因泽。阿巴亥当时只有37岁,谥号孝烈武皇后。

阿巴亥之子多尔衮,后来成为顺治皇帝的摄政王,由于顺治皇帝非常讨厌多尔衮,因此将多尔衮之母阿巴亥逐出父亲皇太极的太庙,并追夺一切尊号。

孝庄文皇后为什么被称为最有才能的皇后?

皇太极的皇后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原是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之女,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天命十年二月,博尔济吉特氏孝庄文皇后只有12岁,由兄长专程护送,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亲姑夫皇太极为侧室福晋。崇德元年七月初十,博尔济吉特氏被册封为永福宫庄妃。

孝庄文皇后身历四朝,辅佐两代幼主,在纷繁复杂的清初政治格局下,为爱新觉罗世族统治的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民间传说里,庄妃是皇太极身边的一位女诸葛。据说,在明崇祯十五年,蓟辽总督洪承畴在解锦州之围时被清军俘虏,皇太极因为看重他的才干,打算收降他。无奈群臣费尽心机,洪承畴非但不降,而且采取了绝食抗争,以示忠臣不事二主的决心。正当群臣无计可施之际,庄妃自告奋勇,打算以女性的独特优势去劝降洪承畴。这位30岁的少妇,妆扮成汉族侍女,格外俊美。她手捧人参汤进入囚所,极尽温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洪承畴在她的婉言相劝下,最终降清,后为清朝平定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

皇太极死后,庄妃为了帮助自己的儿子福临坐上皇帝之位,极力拉拢皇太极之弟、摄政王多尔衮,所以民间一直有“太后下嫁”的传说,并将其与“世祖出家”、“世宗夺嫡”合称为清初三大疑案。尽管历史上对这件事没有确切的记载,但民间对这对年轻的叔嫂之间的关系颇有些议论。

顺治帝在位十八年,因患天花,24岁就英年早逝了。年幼的康熙皇帝在孝庄文皇后的扶持下,8岁登基,14岁亲政。在这期间辅政大臣鳌拜伺机篡权,康熙皇帝智擒鳌拜,夺回大权,也是得益于孝庄文皇后的大力协助。这些都显示出孝庄文皇后过人的才干。

孝庄文皇后从不直接干预朝政,然而却对朝政非常关心。她经常告诫康熙帝说:“祖宗骑射开基,武备不可弛。用人行政,务敬以承天,虚公裁决。”还说:“古称为君难,苍生至众,天子以一身临其上,生养抚育,莫不引领,必深思得众得国之道,使四海咸登康阜,绵历数于无疆,惟休。汝尚宽裕慈仁,温良恭敬,慎乃威仪,谨尔出话,夙夜恪勤,以祗承祖考遗绪,俾子亦无疚于厥心。”对这些治国修身的道理,康熙帝铭记于心,付之于行。因此可以说,康熙大帝之所以文治武功大有作为,开创了大清王朝的鼎盛时期,孝庄文皇后是功不可没的。

康熙二十六年九月孝庄文皇后病重,康熙帝日夜看护;十二月,康熙步行至天坛,愿减己寿以延长孝庄文皇后的生命。孝庄文皇后病重期间,康熙帝隔幔看护,水米不进,衣不解带。当孝庄文皇后病危之际,康熙帝痛哭不止。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庄文皇后病逝于慈宁宫,享年75岁。

董鄂妃为什么能成为顺治最宠爱的皇后?

孝献皇后董鄂氏,又作栋鄂氏,世称董鄂妃。董鄂妃隶满州正白旗,祖籍栋鄂(一称董鄂,即今桓仁满族自治县雅河流域),以地为姓。董鄂妃的父亲鄂硕,曾追随皇太极南征北战,战功卓著。董鄂氏生于清崇德四年(公元1639年),自幼聪慧过人,并且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董鄂妃在15岁时被选中秀女,并被指配给顺治的异母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为妻,次年与其完婚,成为襄亲王妃。由于襄亲王常年在外征战,无法顾及儿女私情,董鄂妃虽贵为王妃,却经常独守空闺,生活非常苦闷,并无幸福可言。

后来,董鄂妃与顺治帝偶然邂逅,一见钟情,顺治帝被她的美貌和气质深深吸引,以致不顾身份,穷追不舍。于是二人频繁约会,坠入爱河。襄亲王知道此事后,怨愤而死。襄亲王的死,成就了顺治与董鄂妃二人的美好姻缘,从而也为民间留下了一段美丽的爱情故事。

董鄂妃服丧期满之后,便被顺治召入宫中。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八月,18岁的董鄂妃刚一进宫,就被顺治立为贤妃。又过了一个月,董鄂妃被顺治谕升为皇贵妃,并于当年十二月举行了隆重的册封典礼。随后顺治帝又特颁恩诏,大赦天下。按照清初规定,只有册封皇后才能颁发诏书,而董鄂妃入宫不到半年,就连晋两级,升为皇贵妃,并大赦天下,这在清朝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由此可见顺治对董鄂妃的宠爱程度。

董鄂妃入宫之前,顺治已册封过两位皇后,第一位皇后是博尔济吉特氏,是孝庄皇太后的侄女,顺治的表妹,虽然貌美聪慧,然而性情乖张,所以最终被顺治废为静妃,并打入冷宫。第二位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则是孝庄皇太后的侄孙女,虽然秉性淳朴,但却没什么才能和爱好,因此顺治并不喜欢她。

董鄂妃不仅品貌俱佳,多才多艺,而且深明大义,见识广博,又谙熟宫中的各种礼节,因此深得顺治恩宠,皇后和众妃嫔皆被冷落一边。

顺治帝亲政以后,虽然很想有一番作为,但是他满族贵族子弟的恶习难改,尽管大臣们对他多次谏阻劝诫,均无济于事,顺治帝依然行为放荡,我行我素。然而自从有了董鄂妃,顺治帝竟然尽改恶习,与董鄂妃朝夕相处,心心相印,可谓一个奇迹。这不能不说是受到董鄂妃潜移默化的影响。

顺治帝对董鄂妃一往情深,引为知己。董鄂妃对顺治更是尊崇挚爱,体贴入微,亲自照料顺治的起居饮食。有时遇到庆典,顺治由于兴致所致,难免多饮几杯,董鄂妃就劝他不要贪杯。顺治喜欢打猎,董鄂妃就谏阻他说:“陛下籍祖宗鸿业,讲武事,安不忘战,甚善。然马足安足持,以万邦仰庇之身,轻于驰骋,妾深为陛下危之。”顺治不但听从了董鄂妃的劝谏,而且赞誉她“深识远虑,所关者切。”

顺治性格多变,脾气暴躁,有时会与大臣们闹得不欢而散。一次,顺治下朝回宫,让董鄂妃与他共同进餐,董鄂妃借机劝谏说:“陛下厚爱,我感到非常荣幸,然而您为什么不多与大臣们共餐,谈笑说乐,让他们也铭记皇上的恩惠呢?”自此之后,顺治便经常与诸大臣共食。还有一次,顺治帝曾下谕免视朝,董鄂妃谏阻说:“群臣只有在视朝时才能获得面见陛下的机会,这不能因陛下个人喜好而定啊!”顺治此后便频频视朝。顺治每天必须批阅数百道奏章,因此常常忙到深夜。有些奏章只要按惯例走一下程序,因此顺治帝大致翻阅一下就表示同意其奏。董鄂妃看顺治处理奏章如此草率,便轻声问道:“这些奏章难道不重要吗?陛下为什么要轻易处置呢?”顺治漫不经心地回答:“没有用,都是老一套了!”董鄂妃却说:“虽然已有法度,但怎么知道情况不是在变化的呢?或者有其他缘故需要批阅呢?”并且语重心长地说:“祖宗留下的基业任重而道远,陛下虽然身心劳苦,也不能草率行事啊!”在董鄂妃的劝谏下,顺治对每道奏章必细心批阅。这一时期也是顺治帝最为勤政的时期。这里面不能不说有董鄂妃的一份功劳。

董鄂妃虽然极得顺治的宠幸,却从不干预朝政。夜深人静之时,顺治偶尔提出让董鄂妃与他同阅奏章,董鄂妃起身致谢说:“我听说宫中女子不得过问宫外之事,又怎能干预国政呢?请陛下明察。”董鄂妃并非专权擅政之人,在她的心目中总有一把无形的尺度,言行举止总能恰到好处。清朝初年,因为吏治混乱,新旧矛盾交错,处理起来非常麻烦,让顺治帝大伤脑筋。董鄂妃得知原委后,劝道:“这种事情确实不是我所敢干预的,但我愚见,以为诸大臣虽都有过失,但都是为了国事,并非为一己之私,陛下为什么不息怒详察,以服其心。不然,大臣们不服,又怎能服天下之心呢?”董鄂妃的这些建议和思想成为顺治整顿吏治的重要指导方针。

董鄂妃劝谏顺治以仁义治天下,这也使得顺治对她感佩不已。一次,顺治审阅一批报斩罪犯的卷宗,提笔很长时间仍不忍勾决。董鄂妃见状,起身问道:“不知是什么事,竟使陛下如此心神不安,忧虑重重?”顺治沉吟道:“这是秋天正法犯人的卷宗,这里面的十几个人,只要我说可斩,就将被正法啊!”董鄂妃听罢,潸然泪下,劝谏说:“这些该杀头的人,都是愚昧无知,又不是陛下亲自审理,也难免有失误之处,况且刑部审案,又怎能全无冤枉呢?”

董鄂妃虽然被委以掌管后宫的重任,但她非常清楚后宫的内幕和自己入宫的背景。她侍奉皇太后极尽孝道,为患病的年轻皇后端茶奉药,对后宫众多的妃嫔眷属,无论大小,董鄂妃都一视同仁。后宫有人做了好事她立即上奏,有了过错则竭力为其掩盖,从来不打小报告。

董鄂妃在后宫倡导节俭,并处处以身作则,在个人生活上从不奢华,平时穿着“绝无华彩”。顺治给她的赏赐,她都分给下面的奴婢,从不吝啬。

董鄂妃虽为皇贵妃,却有着悲天悯人的菩萨心肠,在后宫她抚育了承泽郡王两个年幼的女儿,安王一个年幼的女儿,慈爱程度与亲生母亲一样。由于董鄂妃殚精竭虑,尽职尽责,而且谦恭有度,善解人意,而且把后宫管理得井井有条,因此赢得了后宫上下一片赞誉。

不仅如此,董鄂妃在经史、佛学和书法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董鄂妃原本不信佛,由于顺治崇信佛学,经常为她讲解佛经教义,因此她也开始专心禅学。有董鄂妃这样色艺双全的爱妃陪伴,不仅能与顺治谈论治国之道,而且能与顺治参禅悟佛,因此二人更是志同道合,爱笃情痴。

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十月初七日,董鄂妃喜得贵子,然而,这位皇四子只活了百余天就突然夭折了。董鄂妃别无儿女,仅此一子,因此她经受不住丧子之痛,终于一病不起。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八月十九日,董鄂妃病逝于承乾宫,年仅22岁,死后被顺治追封为皇后,谥号“孝献皇后”。

赫舍里氏为什么能成功入选为康熙帝的第一位皇后?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生于顺治十年十二月十七日(公元1654年2月3日),卒于康熙十三年五月初三。

赫舍里氏是康熙皇帝的第一位皇后。康熙初年,身为皇祖母的孝庄文皇后在为康熙皇帝选皇后时煞费了一番苦心。在候选人中,既有鳌拜的女儿,又有遏必隆的女儿,无论选谁为皇后,都必然会导致皇后所在家族势力的壮大。当时,鳌拜的狂妄自大已经初露端倪。因此,鳌拜的女儿被第一个从名单中删除。遏必隆是一个“墙头草”式的人物,哪一方势力强大,他就向哪一方倾倒,所以对待遏必隆既不能完全依靠,又不能完全置之不理,因此遏必隆的女儿可以进宫为妃,而不能为后。另外一位候选人就是四位顾命大臣之首索尼的孙女。索尼身位顾命大臣,除了对汉族官员有些排斥之外,对清廷是绝对衷心的,而且,他对鳌拜的专权也早有意见,因此册立他的孙女为皇后是再合适不过了。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孝庄文皇后的决策是十分英明的,在与鳌拜的斗争中,索家立下了汗马功劳。虽然索尼中途去世,但是他的二儿子,即孝诚仁皇后的叔父——索额图,在与鳌拜的斗争中帮助康熙皇帝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孝诚仁皇后也因此受到了康熙皇帝的宠爱。

康熙十三年,孝诚仁皇后生下了皇二子胤礽之后,于当日因难产去世。康熙皇帝悲痛万分,并暗下决心,要立胤礽为太子,以回报索家为皇室做出的贡献。这也正是胤礽屡次犯错而屡次受到康熙皇帝原谅的原因。但是到了康熙晚年,胤礽已经越来越不像话了,根本难成大器。为了不使天下百姓受苦,康熙皇帝做出了痛苦的抉择:将对孝诚仁皇后的爱、对索家忠臣的感激放在一边,毅然而决然地废掉了胤礽,另立皇四子胤禛为继承人。可惜温柔贤德的孝诚仁皇后没有为康熙皇帝生下一位有为的天子。

雍正的第一位皇后孝敬皇后乌拉那拉氏为什么深得雍正帝敬重?

清世宗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步军统领费扬古的女儿。育有一子,名弘晖,可惜8岁夭折。

乌拉那拉氏为人温和恭敬,在藩邸(藩王之第宅)和宫廷生活近四十年,虽然历经宫廷明争暗斗,但最后得以善终,实属不易。胤禛为皇子时,娶乌拉那拉氏为妻。后来被康熙帝册封为雍亲王嫡福晋。乌拉那拉氏在雍正的藩邸生活了二十年,亲身经历了康熙年间宫廷斗争的多事之秋。胤禛即位,是为雍正帝。乌拉那拉氏的地位也随之提高。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她被册封为皇后。

雍正帝没有声色犬马之好,因此放掉了宫内所养的全部珍禽异兽。雍正帝喜欢园林,因此常年办事的地点就在圆明园。闲暇时,雍正帝喜欢流连于园中山水之间。乌拉那拉氏深知雍正帝事务繁忙,日理万机,因此对他生活上的一些爱好尽力满足。在掌管六宫时,乌拉那拉氏与嫔妃、宫娥之间的关系相处甚好。乌拉那拉氏为人孝顺恭敬,无论是在藩邸的年月,还是被封为皇后以后,她始终如一。

雍正对乌拉那拉氏皇后非常尊重,经常称赞她谦和顺从。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九月,乌拉那拉皇后病逝。雍正帝非常悲痛,他说:“皇后自垂髫之年,奉父皇之命,在我当亲王的时候,便嫁给我了。婚后四十余年,夫妻感情相融,她为人极好,孝顺恭敬,四十年如—日。”雍正为乌拉那拉皇后亲上谥号为“孝敬皇后”。后来,雍正死后,乌拉那拉皇后与其合葬于泰陵。

为什么说雍正的第二位皇后钮祜禄氏是最有福气的皇后?

要说清朝哪位皇后最有福气,那么当属雍正的第二位皇后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了。之所以说她有福气,原因之一是她深得雍正帝宠爱,原因之二是她生了一个好儿子——乾隆皇帝。乾隆是清朝历史上最有福气的皇帝,而她的母亲钮祜禄氏是最有福气的太后。钮祜禄氏的一生贯穿整个康乾盛世,享年86岁,生前儿孙满堂、享尽荣华,而且乾隆皇帝对她更是孝顺至极。

清世宗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生于康熙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公元1693年1月1日),卒于乾隆四十二年正月二十三日(公元1777年3月2日),满洲镶黄旗人四品典仪官凌柱的女儿。死后葬于泰东陵。

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年仅11岁钮祜禄氏被指婚给当时还是雍贝勒的胤禛。由于她的父亲凌柱身份官位不高,而当时胤禛的封爵是贝勒(仅次于王爵),因此当时钮祜禄氏的身份只能是格格,这一身份一直到弘历(即后来的乾隆帝)降生才得以改变。

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八月十三日,钮祜禄氏生下弘历。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二月,钮祜禄氏被册为熹妃;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晋为熹贵妃;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九月,弘历即位,钮祜禄氏被尊封为崇庆皇太后,移居慈宁宫。

钮祜禄氏当时被作为秀女指婚给胤禛时,她的地位不是很高,只是格格身份。但是由于钮祜禄氏为人贤德勤劳,康熙对这个儿媳妇非常赞赏。

有一次,雍王患时疫,病情严重,几近丧命,钮枯禄氏殷勤侍奉左右,煎汤熬药,非常体贴周到。雍王康复之后,对她尤为钟爱。

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八月十三日,钮枯禄氏生皇四子弘历。弘历12岁时随父亲雍王初侍康熙帝。康熙帝一见到皇孙弘历聪颖过人,便十分喜爱,于是接他到皇宫去读书,亲自抚养,并称弘历“是福过于予”,连声称赞钮祜禄氏是有福之人。为此,钮枯禄氏更加得到雍正的恩宠。

雍王登基之后,先封钮祜禄氏为熹妃,进而晋为熹贵妃。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八月,雍正帝秘密立储,将弘历的名字书写好,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弘历25岁即皇位,按照雍正帝的遗命,母以子为贵,封熹贵妃为皇太后。

为什么说乾隆的皇后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是最贤惠的皇后?

乾隆皇帝是出了名的“多情天子”,有关他情感经历的野史传闻层出不穷、屡见不鲜。但是真正了解乾隆的人都知道,乾隆皇帝一生真正深爱的女人只有一个,那就是他的嫡妻孝贤皇后。孝贤皇后的贤惠、善良、大度、温柔处处显示出母仪天下的风范,无愧于“孝贤”之名。

孝贤皇后,富察氏,生于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二月二十二日,卒于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三月十一日,年仅37岁,谥为孝贤皇后。

孝贤皇后富察氏属于满洲镶黄旗。满洲镶黄旗是上三旗中的首旗,由皇帝亲统,地位非常高。在清朝历代皇后中,真正出身于满洲镶黄旗的并不多。孝贤皇后不但旗籍高,而且出身于名门宦家。富察氏是满洲八大姓之一,从太祖到世宗时期,富察氏家族人才辈出,为大清屡建功勋。孝贤皇后的祖父米思翰在康熙年间任议政大臣,当过七年的户部尚书,掌管国家财政大权,深受康熙帝器重。孝贤皇后的父亲李荣保是米思翰的第四子,官至察哈尔总管。孝贤皇后出身于这样一个良好的家庭,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正统教育,娴于礼法,深明大义,并且有很好的文化修养,加上她天生端庄文静,可以说是一位标准的名门淑女、大家闺秀。

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在一次秀女选拔中,16岁的富察氏一眼就被雍正帝看中。雍正帝决定将这位名门之女指配给早已秘定为皇储的皇四子弘历为嫡福晋。雍正帝以其犀利的眼光,为大清王朝挑选了又一位一代贤后。

婚后,弘历和富察氏这对小夫妻相敬如宾,感情笃挚,百般恩爱。富察氏不仅聪慧美丽,而且温柔贤惠。她尽心尽力孝敬公婆,恪尽儿媳本分,与公婆相处得非常融洽,深得公婆的喜爱。婚后第二年,富察氏生下皇长女,然而这个公主命薄,2岁时就夭折了。婚后第四年,富察氏又生下了皇二子,雍正亲自为其取名为“永琏”。根据《清高宗实录》卷78记载,雍正为这个皇孙取名“永琏”,暗含着让乾隆以后将此子立为皇储的意思。婚后第五年,富察氏又生下皇三女和敬公主。

乾隆即位以后,在乾隆二年(公元1737)十二月初四册立富察氏为皇后。因为皇后富察氏的谥号为孝贤,故后人通常称其为孝贤皇后。

孝贤皇后虽然出身名门望族,但并非骄奢任性的女子。相反,她生性节俭,不好奢华,平时在宫中从不穿金戴银,而只是穿戴一些简单、普通的衣物服饰。有一次,乾隆帝对孝贤皇后谈起关外旧俗,提及祖上刚刚创建帝业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衣物的装饰都是用鹿尾绒毛搓成线缝在袖口,而并非像现在皇宫中那样用金线银线精工细绣而成。乾隆帝当时只不过是顺口说说而已,但孝贤皇后却将这番话牢牢记在心里,后来还特地做了一个用鹿尾绒毛搓成线缝制而成的燧囊献给乾隆,以示不忘满洲本色。乾隆帝非常珍爱孝贤皇后亲手缝制的燧囊,并且一直带在身边。孝贤皇后勤俭的作风和不忘本色的心意,深深赢得乾隆帝的敬佩和尊重。

除了生活节俭之外,孝贤皇后对乾隆帝也是爱护备至。有一次,乾隆帝患上了严重的疖疮,经过多次医治,才渐渐初愈,但御医一再嘱咐将养百日之后才能完全康复。孝贤皇后听说以后,虽然每日还要侍奉皇太后,处理六宫的纷繁事务,同时还要照料教育子女,但为了让乾隆养好身体,她就搬到了乾隆寝宫的外屋居住,随时端茶倒水,亲自喂汤喂药,精心服侍了乾隆一百多天。乾隆病愈之后,看到消瘦了很多的孝贤皇后,既心疼又感动,他觉得自己拥有孝贤皇后这样的贤妻,是他今生莫大的福气。

孝贤皇后办事有条有理,主持后宫事务不偏不妒,对待太监宫女宽厚仁慈,而且把乾隆各位妃子所生的子女都视为己出,因此深得其他妃嫔的敬重,后宫上下均称赞她的美德。有这样的贤后主持后宫,乾隆帝毫无内顾之忧,因而得以专心地处理国家政务。乾隆认为这一切都是孝贤皇后的功劳,把她视为难得的贤内助。

除了对孝贤皇后的贤良淑德非常欣赏外,乾隆帝对她最满意之处就是她非常孝敬自己的生母崇庆皇太后。乾隆是个有名的大孝子,对母亲的孝顺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崇庆皇太后出身寒微,与出身高贵的孝贤皇后根本没法比。然而孝贤皇后生性纯孝,把皇太后侍奉得十分体贴周到,婆媳关系相处得非常融洽,宛若亲生母女一般。

早在乾隆当皇子时,就已经娶了福晋、侧福晋、格格等十余人。当了皇帝之后,又纳了不少妃嫔。然而在乾隆的众多后宫嫔妃之中,孝贤皇后是与乾隆感情最好的,也是乾隆最为宠爱的。

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为什么深得道光帝偏爱?

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钮祜禄·颐龄之女,满洲正红旗,道光十四年抬旗至满洲镶黄旗,是道光帝第三位继妻、即位后所立第二位皇后。钮祜禄氏生于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二月二十八,卒于道光二十年正月十一(公元1840年2月13日),终年33岁,谥号孝全皇后,死后葬于清西陵慕陵龙泉峪地宫,后与宣宗合葬。

钮祜禄氏出生时,其父颐龄是乾清门侍卫,世袭二等男爵,钮祜禄氏跟随父母在苏州长大成人。

明、清两代,苏州是全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经济中心,号称“海内繁华、江南佳丽”之地,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苏州女子多聪慧娴淑。据有关史料记载:钮祜禄氏从小就长得非常漂亮,而且聪明伶俐,再加上江南名城苏州水土文风的滋养和熏陶,更为她平添了几分灵气。除了刺绣(指苏州的苏绣)和诗书,钮祜禄氏还擅长苏州女子雅好的七巧板拼字游戏,她在这方面还尤为出色。入宫后,她曾仿世间常见的七巧板样式,将木片削为若干方,排成吉祥语“六合同春”四个字,难度非常大。除此之外她还曾跟随父亲游历,去过很多地方,因此见多识广。钮祜禄氏凡事都很有主见和谋划,这就使得她更加与众不同。

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年方13岁的钮祜禄氏参加了道光帝即位后的第一次大规模选秀。她立即就被道光帝看中,留在了宫中,继而被封为贵人。由于她才、智、貌样样俱佳,因此,道光帝特赐徽号“全”字,因此她被称为“全贵人”。

全贵人既年轻漂亮,又聪明伶俐,因而很快就得到了道光帝的偏爱。入宫仅一年左右,她就被晋升为“全嫔”,时年刚刚14岁。

道光三年二月十二日(公元1823年3月24日),全嫔又晋升为“全妃”。道光帝命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英和为正使,内阁学士奕经为副使,持节赍(jī)册(指后妃的名册),行册封礼,钮祜禄氏正式成为全妃,时年15岁。钮祜禄氏入宫才短短两年,就从贵人晋升为嫔再晋升为妃,其地位得到如此迅速的提升,足以证明她几乎成了道光帝的专宠。

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初夏,全妃怀孕。道光五年二月二十日(公元1825年4月8日),全妃生下第一个女儿即皇三女。当年四月十三日(公元1825年5月30日),全妃再度晋升为全贵妃。

道光六年四月初六(公元1826年5月12日),全贵妃生下第二个女儿即皇四女,即后来的寿安固伦公主。道光十一年六月初九(公元1831年7月17日),全贵妃生下唯一的儿子——皇四子奕詝,即后来的咸丰帝,母以子贵,由此,全贵妃的地位更加尊崇。

道光十三年四月二十九日(公元1833年6月16日),道光帝的第二位继妻、即位后所立的第一位皇后佟佳氏因病去世。由于六宫无主,当年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公元1833年9月28日),按照孝和皇太后懿旨晋升全贵妃为皇贵妃,代行皇后权力。

道光十四年十月十八日(公元1834年11月18日),道光帝命大学士长龄为正使,礼部尚书奕颢为副使,持节赍册、宝(指皇后的玉玺),正式册立皇贵妃钮祜禄氏为皇后。

道光二十年正月十一(公元1840年2月13日),钮祜禄氏皇后突然驾崩于皇后寝宫——紫禁城东六宫的钟粹宫,年仅32岁,死因不明。道光帝万分悲痛,特赐谥号为“孝全皇后”。

咸丰帝的第二位皇后孝贞显皇后是怎么死的?

孝贞显皇后,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人,广西右江道三等承恩公穆扬阿的女儿。咸丰帝即位后,钮祜禄氏被封为贞嫔,贞妃,后又晋为贞贵妃。咸丰二年六月,钮祜禄氏被册立为皇后,时年16岁。

咸丰十年八月,英法联军侵入北京,孝贞显皇后跟随咸丰帝自圆明园逃往热河行宫。次年七月,咸丰帝驾崩,当时孝贞显皇后年仅25岁。由于皇后无子,便立懿贵妃6岁的儿子载淳继承皇位,尊孝贞显皇后为母后皇太后,上徽号为“慈安”,称为慈安太后,尊其生母懿贵妃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为“慈禧”,称为慈禧太后。因为慈安太后居住在紫禁城东路的钟粹宫,故而称作“东太后”,慈禧太后居住在西路的储秀宫,故而称作“西太后”。

同治、光绪两朝初年,慈安、慈禧两太后先后两次垂帘听政。慈安太后为人忠厚正直,但有时遇事也颇为果断。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慈禧太后派心腹太监安德海出京置办龙衣。安德海乘船顺运河南下,龙旗招展,仿佛天子出巡一般,而且沿途大肆搜刮民脂民膏,激起了百姓的普遍不满。山东巡抚丁宝桢将此事汇报宫中,慈安太后得知后震怒,命令将安德海就地正法。由于安德海是慈禧太后的亲信,因此此事引起慈禧太后的极大不满。

公元1881年3月9日,慈安太后突然暴死,卒年45岁,因死时突然,死因不明,故有传闻说是慈禧所害。同年9月,慈安太后被葬于清东陵普祥峪定东陵地宫。

对于慈安太后的死,一直以来都有种种怀疑和猜测,成为200多年来清宫史上的又一个疑案。关于慈安太后的死,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清朝官方的“正常病死说”。

朱寿朋的《光绪朝东华录》中记载有慈安太后的遗诏,遗诏说她在“(1881年农历三月)初九日偶染微疴,初十日病势陡重,延至戌时,神思渐散,遂至弥留”。不过这种“因病致死”却是那样迅速而突然,不能不令人生疑。据《清稗类钞》记载,在慈安刚刚感到身体不舒服时,御医曾为她诊过脉,认为她“微疾不须服药”。不料当晚御医就听说“东后上宾,已传吉祥板(棺木)”,因此他大为诧异,以为是有人故意造谣。后来噩耗证实,御医觉得难以置信:“天地间竟有此事,吾尚可在此?”另一位当事人左宗棠,当时任军机大臣。当他突然听说慈安太后得病身亡,捶胸顿足大声说:“昨早对时,上边(指慈安)清朗周密,何尝似有病者?即去暴疾,亦何至若是之速耶?”因此说,“正常病死说”存在诸多疑点,令很多人难以信服。

2.由于慈禧与慈安交恶,慈安被迫自杀说。

根据《清稗类钞》另一种记载,慈安与慈禧共同垂帘听政,慈禧权欲极强,慈安却倦怠少闻处事,并不与慈禧争权,因此倒也相安无事。但到了公元1881年初,慈禧身患血崩剧疾,不能临朝主政,因此慈安太后这段时间只能独视朝政,从而使得慈禧大为不悦,于是慈禧对慈安太后百般诬蔑,言辞颇为激烈,致使慈安太后气愤异常,然而慈安太后为人木讷,又不善与人辩解,因此恼恨之下,“吞鼻烟壶自尽。”

3.慈禧进药毒死说。

据《慈禧外纪》记载:当年咸丰临终时,曾秘密留下了一个遗诏给慈安,让她监督慈禧,如果慈禧“安分守己则已,否则汝可出此诏,命廷臣传遗命除之。”但是慈安为人忠厚老实,竟将此事告诉了慈禧。慈禧为人阴险毒辣,表面上对慈安感泣不已,暗地里却早已起了杀机,于是借向慈安进献补药之机,暗下毒药,加以谋害。另外,文廷工在《闻尘偶记》中记载说:慈禧因为与人私通怀孕,为慈安太后察觉,慈安准备废黜慈禧太后的称号,慈禧闻讯,先下手为强,设计毒死了慈安。

然而,上述几种说法皆是出自传闻或野史笔记,并无可靠的史实依据。慈安太后之死始终是个千古谜团,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与分析研究。

慈禧为什么被称为最铁血的皇后?

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即后来的慈禧太后,她的事迹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慈禧一生的经历堪称大清王朝的“铁血女人”。

孝钦显皇后是咸丰的第三位皇后,即后来的慈禧太后。生于道光十五年十月十日(公元1835年11月29日),卒于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公元1908年11月15日),又有“西太后”、“那拉太后”、“老佛爷”等称呼。慈禧是同治帝的生母,光绪帝的养母。

慈禧是满洲镶蓝旗人,后抬旗入镶黄旗,其家庭属叶赫部。慈禧自幼博学多才,能书善画。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慈禧被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后册封懿嫔。公元1856年3月,慈禧生下咸丰帝唯一的皇子载淳,即后来的同治帝,因此晋封为懿妃。后来又被晋封为懿贵妃。由于咸丰帝体弱多病,内忧外患使他心力交瘁,因此他逐渐变得懒惰。由于懿贵妃工于书法,因此咸丰帝时常口授,让懿贵妃代笔批阅奏章,这就使得慈禧有了接触政治的机会。

公元1860年,在英法联军攻入北京之前,慈禧随咸丰帝及皇子载淳逃往热河避难。公元1861年8月,咸丰帝在热河病逝。由于皇子载淳只有6岁,咸丰帝死前将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尚书肃顺等八人任命为顾命大臣,又把两枚代表皇权的印章交给皇后和懿贵妃,希望他们相互牵制。

咸丰帝死后,幼子载淳即位,定年号为“祺祥”。懿贵妃与皇后钮祜禄氏(慈安太后)被并尊为皇太后。顾命八大臣企图独权专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