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9:智能崛起: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1 21:45:18

点击下载

作者: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49:智能崛起: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

2049:智能崛起: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试读:

序言

中国应抢占新一代信息技术战略高地[1]王广宇

2015年伊始,最热的产业概念莫过于“互联网+”:李克强总理用了一个简单的加号,力图推动各行各业与互联网建立关联,把产业融合和技术创新变成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展望2015—2035年的20年,本课题组认为,信息技术与工业、农业和服务产业的融合将不断加速,产业与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和云计算(以下简称“大物移云”)融合是第一个10年的重点,第二个10年的重点则在于人工智能。2049年中国将迎来以智能崛起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浪潮。中国企业和投资界在收割当前机遇的同时,应积极筹划,抢占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战略高地。信息技术引爆“奇点”

信息技术领域的摩尔定律广为人知,即芯片运算能力每18个月翻一番。类似以几何级数迭代的规律,同样适用于生物技术和网络带宽等领域。如美国一些学者提出信息和生物科学技术如果以几何级数迭代,人类将真正进入“自由”时刻。谷歌的技术总监Ray Kuzweil预测,2020年人体可以再编程重组,人类将在完全虚拟的环境中交互;2045年伴随纳米和生物技术的加速发展,人类接近一个人工智能超越人脑的时刻,所谓的“奇点时刻”将被引爆。

本课题组认为,2049年前后的人类社会将产生翻天覆地的改变,特别表现在三大方面:结构化知识趋同、疑难疾病攻克和体力劳动消失。

首先,未来的人类在智力上,尤其是结构化知识上的区别将不复存在。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每个出生的孩子将装载一个信息输入接口,结构化知识可以无师自通。人们就像从同一所大学走出来,获取信息和数据的水平几乎一致。

其次,生物科学将与计算机紧密结合,攻克已知的人类基因问题和所有疾病。人类将掌握基因组信息,通过对其建模和仿真,实现人体的重新编程。

最后,人类的体力劳动会被替代。届时,以机器人、智能机械、触觉显示及各种自动化装备为代表的劳动解决方案,将使人类不用再为体力劳动付出汗水。这三项重要变化的发生,是人类进入自由社会的标志。百万亿“巨型”产业将现

2014年,以“大物移云”为代表的中国信息技术产业总规模约为14万亿元。华软资本研究中心运用分析模型进行预测,以2015年为起点,估计到2049年,信息技术产业(软件、信息服务及互联网,不含电子制造)总规模将达到130万亿元,广义信息技术产业(含电子制造)占GDP的比重将从目前的20%增长至60%左右。

基于这一预测模型,本课题组提出了“两个阶段预测”的观点:第一个阶段,相对清晰可见的未来10年的趋势是,在2015—2025年间,“大物移云”会成为主导,信息技术会保持第一大产业的地位。互联网与工业、医疗、能源和金融这些行业的深度融合,将改变它们的业态,真正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在后20多年,即2025—2049年,我们认为整个计算机技术的核心会聚焦在一个领域上,那就是人工智能。我们预期人工智能产业会出现划时代的重大突破。

结合“两个阶段预测”,本课题组进一步提出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四大目标:

第一个发展目标:信息技术产业在规模上将成为第一大产业。

第二个发展目标:新兴服务业态会迅速崛起。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产业极大地丰富了社会服务业态,改变了人与人、人与企业、人与机构设施的相关服务和互动关系。在城市设施方面,物联网将用于交通、建筑、文物保护等方面,多媒体终端和信息中心衍生出众多为信息服务的行业。大数据在服务业中的作用会充分发挥,数据成为战略资源。因此,新兴服务业态的发展,可以细分为数据化、融合化、实时化、可视化、量子化(即量子计算)等一系列变化趋势。

第三个发展目标:信息技术会成为生命线,与农业、工业、金融等主要产业全面融合。随着融合水平不断提升,将来会实现智慧农业和智慧工业。

第四个发展目标:信息技术发展会形成新型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架构,具体表现在智慧城市、智慧教育和智慧公共服务等方面。突破关键技术,蓄势智能创新

中国信息技术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将围绕以上目标,从三大方面发力:一是夯实技术基础;二是深度促进融合;三是蓄势智能的创新变革。

夯实基础的核心是突破关键技术。因为在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产业发展的目标中,未来工业产业界必须集中力量尽快掌握核心技术,打造良好的信息产业支柱,为深入发展奠定基础。目前,我们在核心技术方面完全受制于人,突破关键技术是重中之重。首先,必须要形成核心技术专利区。在核心技术专利方面,主要攻克集成电路、基础软件、数据储存以及“大物移云”这几个方面。其次,拥有核心技术的专利载体,在中国要形成技术领域的巨无霸企业。尽管中国创新企业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但真正的核心技术只能由超大型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和国际并购来掌握。

深度融合主要是指信息技术与工业、农业和城市构建的融合。深度融合的一个方面是智慧农业,这点上其实我们才刚刚起步,它将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在工业融合方面,现在的热点题材是“工业4.0”,就是要有智慧的工厂、智慧的制造。此外的融合就是智慧城市。相信从能源、人口流动到公共服务、水资源、建筑和家庭,信息技术都会带来划时代的改变。

智能化将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国内科研机构和产业界应加强机器学习、智能机器人和人机交互等领域的研究,为未来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和培养专业人才。对于人工智能这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领域,希望政府像对待航天工程那样,引导其突破关键技术。强化产权保护,释放改革红利

为促进信息技术产业的中长期发展,本课题组提出以下六项政策建议:

第一,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提升创新能力。针对信息产业的规划管理职能应该明确,删减合并具有相同职能的部门,实现科技职能部门的一体化。推进社会科研体制的改革,释放技术创新和科研工作者的活力,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企业的结合。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源泉,更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根本。着力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构建良好的技术创新平台,大力提倡和鼓励技术创新,营造浓烈的创新、创业氛围,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第二,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弥补市场失灵,推行财税普惠,优化金融环境。任何新兴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基础科技领域的创新,都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相关政府部门应主动介入、积极推进,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软硬件环境建设,不断强化在市场失灵领域的引导服务工作,为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保障。除在市场失灵领域(如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科研平台等)增加政府支持外,应取消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分项目财政支持,取消传统的产业发展基金、科技支撑计划等,推行有利于新一代信息产业发展的普惠型财税政策,促进科技创业投资的发展,促进金融机构对知识产权质押的融资,优化金融支持科技的金融生态环境。

第三,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知识产权行政管理,强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同时,建立完整的知识产权交易体制,实现知识产权的价值流通。

第四,重视和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围绕产业发展,加大对工程技术关键人才、核心技术研发人才、技术研究团队的引进和培养,推动国内外高端人才和智力资源更好地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服务。

第五,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产业的推广扫清障碍。加快完善我国信息安全政策法规建设和安全保障体制机制建设,推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障工作,全面提升信息技术安全风险防护能力。

第六,完善信息技术发展的行业管理和法律制度。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积极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行业发展和管理营造更为健全的法律环境。推动完善跨部门、跨区域协同工作机制。通过统一的监管机构对信息技术、互联网产业市场运行进行监管,维护信息技术市场的稳定发展,加强对国际通信业务和网络运行的监督管理。

新供给主义提出,“从本质意义上讲,需求仅仅是价值实现的条件,供给——创造财富的能力,才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中国经济正在步入模式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周期,新技术和新产业将推动经济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不断进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产业汇集技术、研发和产业创新,必将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创造新的消费需求,推动城镇化进程,重构国家竞争优势,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之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产业中长期发展研究”课题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就发展目标、产业重点、关键问题、政策建议等多方面展开研究,最终呈现为本书。

感谢您的阅读和指正。2015年10月于北京

[1] 华软资本管理集团董事长、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副理事长。第一章概论第一节 引言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以下简称IT)主要是指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因此也通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以下简称ICT)。

近年来信息技术创新不断催生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概念日渐清晰。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列出七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其中就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主要内容是,“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和智能终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着力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大力发展数字虚拟等技术,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2012年4月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的七大产业之一,具有创新活跃、渗透性强、带动作用大等特点,被普遍认为是引领未来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信息网络、信息服务和软件产业的融合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等新兴业态的发展。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能力,市场应用需求广阔。”

综合各方观点,本课题组认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指以大数据、物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等新兴业态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在全球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农业、工业、城市发展与管理、金融业的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机器学习、智能机器人、人机交互技术等智能创新技术的发展将对人类的生活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书将介绍并分析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产业,提出其中长期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建议。其中第一章至第四章分别介绍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产业的概念、背景与意义、发展历程、挑战与机遇、国际发展经验;在此基础上,第五章至第八章提出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主要包括:突破关键技术、深度促进融合、蓄势智能创新三大战略目标;最后,第九章给出了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第二节 战略规划背景

次贷危机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停滞甚至衰退。传统上依靠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中国也面临困难。面对这些现实问题及中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近年来社会各界特别是经济界关于“深化改革、整体设计需要新经济学说指导”的呼声很高,新供给经济学派应运而生,成为近几年的热点学说之一。新供给学派强调“以改革为核心,在供给侧入手推动新一轮制度变革创新”,并提出“八双”政策主张,双创——走创新型国家之路和大力鼓励支持国民全球创业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迈向创新型国家和国民全球创业的关键。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产业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做好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将有利于提高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一、经济步入新常态,亟须转变发展方式

次贷危机后,世界经济的格局产生深刻变革。中国经济在实施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后,从2011年开始,增长趋势逐步放缓(如图1–1所示),2012年、2013年,中国GDP年均增长7.7%,2014年增长7.4%,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下调至7.0%。中国经济即将告别过去的高速发展状态,步入新常态,即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

1998—200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速高达35.6%,而到2013年降至12.2%,2014年1—5月仅为5.8%。制造业的持续艰难表明,随着劳动力、资源、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扬,过去依靠低生产要素成本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作为当前国内最流行的经济理论之一,新供给主义为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提出“从本质意义上讲,需求仅仅是价值实现的条件,供给——创造财富的能力,才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并将技术列为经济增长的五大根本动力之一。为保持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必须把发展动力转换到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上来。图1–1 中国GDP与增速

数据来源:Wind资讯,华软资本研究中心二、落实创新驱动战略,明确发展路线图

从历史经验来看,每一次重大的经济危机之后,国际经济结构必然面临一次重大的调整。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之一就是技术创新。创新理论的创始人熊彼特在分析经济发展、经济周期与技术创新革命的关系时提出:创新浪潮是导致经济“非平稳”增长并呈现周期性发展的主要原因;经济衰退和萧条中重现复苏和繁荣,则有赖于新一轮创新浪潮纠正失误和过度投资行为,重组生产要素并重新走向均衡。那些在经济危机之后能够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家,将在经济结构调整中获得有利位置,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2012年底“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执政党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来做出的重大决策。对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问题,“十八大”明确提出四个“进一步”,即“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从能力、体制、环境、渠道四个方面对驱动创新战略进行深入阐释。图1–2 创新驱动战略实施框架三、产业变革即将来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成重要战略方向

当今世界新技术、新产业迅猛发展,孕育着新一轮产业革命,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世界主要国家纷纷调整发展战略,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抢占未来经济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尤其是信息技术,已成为各国的重要战略方向。

中国政府非常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产业的发展。201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的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并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列为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国务院2010年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指出“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科技和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产业是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赛迪顾问等研究机构预测,未来10年软件业务收入将保持20%以上增速,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市场规模增速超过20%。互联网将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根据麦肯锡2014年发布的报告《中国的数字化转型:互联网对生产力与增长的影响》,2013年互联网对中国GDP增长贡献份额为4.4%,预计到2025年将升至7%~22%,相当于每年4万亿~14万亿人民币的年GDP总量。图1–3 中国信息产业业务收入增速

数据来源:Wind资讯,华软资本研究中心图1–4 中国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市场规模增速

数据来源:Wind资讯,华软资本研究中心四、政策支持力度空前,发展规划目标清晰

信息技术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11年作为“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信息技术产业相关的政策以短期引导为主,重点解决突出性、基础性问题,为中长期规划的实现奠定基础。2012年之后,各大行业及子行业的规划相继出台,政策以中长期规划为主,基础设施为辅。为了配合中长期和短期相关规划,国务院及相关部门还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如下:表1–1 国家相关扶持和优惠政策五、两化融合趋势显著,适应未来发展

现代制造业演进升级的历史,也是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创新的发展史。自21世纪以来,宽带网络大规模建设和广泛应用,引发信息技术产业自身的创新变革,原有的产业格局迅速被颠覆,新生力量快速崛起。信息技术在成长壮大的过程中,其融入制造业的进程也明显加快。近年来,信息技术在驱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凸显,主要国家和跨国企业加紧新一轮工业布局,发挥信息技术和制造业领域的叠加优势,打造变革大潮中的核心竞争力。

现代制造业依托信息技术实现创新发展。计算机硬件、软件和网络是驱动制造业变革与转型升级的三个基本要素。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宽带网络在制造业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攀升。宽带网络凭借其基础性、泛在性、通用性、融合性四个属性以及规模化、扁平化、集聚化、便捷化四大优势,引发两大变革,对信息通信技术产业和制造业发展带来举足轻重的影响和划时代的意义。一方面,宽带基础网络引发信息通信技术内部变革,推动电子制造业、软件服务业单点单环节的孤立式创新向系统性创新转变,催生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宽带基础网络构建了工业文明的全新支撑环境,网络成为工业硬件、软件和服务的集成平台和生产与创新要素,工业传感器、数字设备、工控系统以及维护服务的网络化需求得以实现并迅速释放;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搜索引擎等生产性应用进军制造业领域,催生网络协同、众包众筹、规模化个性定制等新模式,制造业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进程步入新阶段。图1–5 两化融合的辐射效应

以宽带网络、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业快速发展,与工业各领域、各环节深度融合,带来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网络制造、动态配置制造资源的柔性制造、产需无缝对接的服务型制造等先进生产组织模式蓬勃兴起,在制品零库存、零空转能耗、零中断运维、零意外宕机等目标有望成为现实。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各届政府领导都十分重视两化融合问题。江泽民同志率先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指导思想,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科学发展的观念。“十八大”后,“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作为今后重点推进工作被提上日程。图1–6 两化融合方面的主导思想变迁六、信息安全问题突出,重视国家信息安全

在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信息安全问题也日渐凸显出来。人们在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便捷时,不可避免地遭受由于信息泄露所带来的威胁。当前互联网违法犯罪现象日益增加,并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犯罪类型和形式趋于多样化、隐蔽化、复杂化。同时,大量的网络谣言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快速传播,传播速度与影响范围呈几何级数增长,容易成为社会震荡、危害公共安全的引发因素,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警惕。

对于国家而言,信息安全问题更是不容忽视。“斯诺登事件”揭开了美国“棱镜门”计划的冰山一角,其涉及的信息网络安全问题引起各国的高度关注,也为我国信息网络安全保障敲响了警钟。《第三次浪潮》的作者阿尔文·托夫勒断言:“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目前,美国实际上已经拥有了对整个世界互联网的控制权、核心技术的垄断权、资源的分配权、网络空间行为管理的话语权和数据的掌控权等。

国务院2012年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中要求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监管能力。完善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专业骨干队伍和应急技术支撑队伍建设,提高风险隐患发现、监测预警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加强信息共享和交流平台建设,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通报机制。加大对网络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进一步完善监管体制,充实监管力量,加强对基础信息网络安全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倡导行业自律,发挥社会组织和广大网民的监督作用。

面对复杂的国际安全形势和严峻的网络安全挑战,我国迫切需要将信息网络安全提升到国家战略地位,做好国家信息网络安全顶层规划和设计;总结现行互联网体系架构的优势和不足,结合未来发展趋势,立足自主创新,创建新一代安全可控的互联网络;面对网络安全新挑战,全面排查安全风险,总结分析重点安全问题,集中力量尽快从技术、管理和法律等方面解决。七、把握经济增长机遇,制定长期发展战略

目前中国经济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机遇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国内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为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迅速成长,为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为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然而,我国信息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发展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关键核心技术严重缺乏,标准体系不健全;投融资体系、市场环境、体制机制政策等还不能完全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

我国需要制定信息产业发展中长期战略,把握信息技术升级换代和产业融合发展机遇,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网络,突破超高速光纤与无线通信、物联网、云计算、数字虚拟、先进半导体和新型显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信息技术创新、新兴应用拓展和网络建设的互动结合,创新产业组织模式,提高新型装备保障水平,培育新兴服务业态,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带动我国信息产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第三节 战略规划意义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产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科技和产业发展的方向,具有知识密集度高、创新活跃度高、综合效益好、市场需求潜力大、带动力强、环境友好等特征。制定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是立足当前,认清后金融危机、调整结构、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现实情况的有力手段;是面向未来,明确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产业发展方向,加快培育发展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也是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推动经济发展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轨道的重要举措。一、科技助推经济转型,重构新型国家竞争优势

近几年随着市场需求降温、产能普遍过剩和要素成本提高,企业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已成客观必然趋势,中国经济已进入重大转型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经济迫切需要新的增长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不仅可以形成规模巨大的新兴增长点,而且构建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之一。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可以变革创新农业生产方式,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可以使工业生产网络化和智能化,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可以促使传统服务业升级改造。未来,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等在国民经济各行业、各领域的集成应用,可以不断创造培育新的业态,形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重构国家竞争优势。二、明确产业主导方向,支持重大关键技术突破

把握产业的发展方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产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有助于做好产业发展方向与趋势的预判,明确未来产业的发展重心。进而围绕重大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可以发挥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扶持引导作用,组织技术联盟和产业协作,加强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协同创新。

通过分析应用与服务带动系统和终端发展,进而带动软件、集成电路、关键元器件等核心基础产业的关键技术突破,通过系统创新,综合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实现自主技术的规模产业化,实现后发赶超。有利于为企业参与信息化全球市场竞争提供决策依据;有利于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标准“走出去”提供支持,有利于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形成高端信息技术创业创新高地。三、支持商业模式创新,加快构建产业生态系统

国际上信息技术开发和产品创新的重心开始从追求硬件技术提升转向提供独特的服务以满足用户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全球主要的信息技术跨国企业纷纷由生产产品向提供服务或解决方案转型,服务已成为企业重要的收入来源和利润增长点。同时,商业模式的创新已成为跨国公司取得成功的重要手段。

商业模式的创新同时离不开整个产业生态系统的建设,当前已经形成“智能终端+内容分发渠道+应用软件与数字内容服务”的产业生态系统,但系统的要素、边界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仍不明确,整体生态系统的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系统中各参与主体尚未形成统一的发展目标,系统凝聚力不足。

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有助于识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产业生态系统所面临的问题,如企业体系建设、应用与服务模式设计等。在企业体系建设中,战略研究有利于推动软件企业与电信运营商、广电内容提供商、内容分发商、信息服务提供商等拥有客户资源和分销渠道的企业加强合作,构建系统软件开发商、终端设备制造商、网络运营服务商、数字内容分发商、应用软件开发商、内容服务提供商等的广泛参与、合作共赢的应用推广体系。在应用与服务模式的研究中,有利于围绕自主操作系统建立开放式第三方应用开发模式,打造共性应用仓库和应用商店,大力推进下一代高性能浏览器研发,构建跨平台高性能的统一WEB运行环境和应用平台,形成自主的应用技术和应用服务。四、构建自主可控体系,确保国家信息安全

研究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有助于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的实现。通过加强主动防御,可以构建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制定行业规范性文件,规范网络信息的有序传播,完善安全管理的法律和制度体系。通过战略规划,明确研究目标,有助于突破网络信息安全核心关键技术;建立与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相适应的安全防护体系;完善应急通信保障体系;提高安全关键装备研发能力;解决能源、交通、金融等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管理问题;推动国产密码、电子签名在金融、铁路、电力、电信等重点领域的应用。

在个人信息安全方面,战略规划有助于明确相关行业的监管职责、监管重点和难点,协助建立网络社会自治和自律机制,强化个人信息的保护措施。通过重点指导网络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网络安全技术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的技术研究开发,研究新技术、新业务带来的安全问题,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第二章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历程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推动金融、制造等行业快速发展,发挥的巨大作用奠定了其在经济结构中的战略地位。第一节 信息技术产业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普及,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其规模现居世界第二位。根据工信部和发改委联合发布的《信息产业发展规划》,2015年信息产业业务总收入预计为16万亿元左右,其中通信业业务收入达到1.5万亿元,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业务收入超过10万亿元,软件业业务收入达到4万亿元左右,信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超过10%。一、产业规模稳步扩大

2013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总规模达到12.4万亿元,同比增长12.7%;其中,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3万亿元,同比增长10.4%;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软件业务收入3.1万亿元,同比增长24.6%。表2–1 2013年电子信息产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二、产业增速保持领先

2013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3%,高于同期工业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行业收入、利润总额和税金占工业总体比重分别达到9.1%、6.6%和4.0%,其中利润总额和税金增速分别达到21.1%和19.1%,明显高于工业12.2%和11.0%的平均水平,电子信息制造业在工业经济中保持领先地位,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图2–1 2013年电子信息制造业与全国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对比

数据来源:Wind资讯,华软资本研究中心三、国际地位日趋稳固

2013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12.4万亿元,占同期全球IT支出比重超过50%。在硬件产品制造方面,我国手机、计算机和彩电等产品产量分别达到14.6亿部、3.4亿台和1.3亿台,占全球出货量比重均在半数以上。在软件产品开发方面,我国软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4.6%,明显高于全球5.7%的平均水平,占全球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四、投资结构加快转变

分行业看,集成电路行业投资活跃,完成投资额578亿元,同比增长68.2%,增速居各行业首位;在4G建设加快拉动下,通信设备行业完成投资897亿元,同比增长37%,明显高于全行业平均水平。分地区看,西部地区投资加速,完成投资1650亿元,同比增长29.2%,比上年提高24.1个百分点,高于平均水平11.2个百分点,比重提高1.9个百分点。从投资主体看,内资企业完成投资8772亿元,同比增长16.1%,增速高于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比重达到81.0%,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第二节 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产业的回顾一、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历史

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经历起步阶段后,迎来了快速发展,取得突出成就,政府对其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在此基础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快速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步入新的增长阶段。图2–2 2009—2013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收入规模

数据来源:Wind资讯,华软资本研究中心(一)起步阶段(1984—1997年)

1. 全力推动信息产业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我国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和产业界认识到,发展我国计算机工业应该从过去的以研究制造计算机硬件设备为中心,迅速转向以普及应用为重点,以此带动研究发展、生产制造、外围配套、应用开发、技术服务和产品销售等工作。

为了振兴我国计算机和集成电路事业,推动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1982年10月4日,国务院成立了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1982—1983年,领导小组为发展大中型计算机,小型机系列机的选型依据,提出了若干政策措施和建议。

1984年,中央领导明确强调要发展现代化的信息系统,要普遍应用电子计算机等。为研究我国新技术革命的对策,国务院成立了新技术革命对策小组,组织了计算机专项和光纤通信专项研究。此后,为了加强对电子和信息事业的集中统一领导,有效推动这项工作,国务院决定将国务院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改为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

2. 确立我国电子和信息产业发展战略

电子振兴领导小组于1984年11月经国务院同意,发布了“我国电子和信息产业发展战略”,指出我国电子和信息产业要实现两个转移:第一,把电子和信息产业的服务重点转移到为发展国民经济、为四化建设、为整个社会生活服务的轨道上来,为此,必须把电子信息产业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放在首位;第二,电子工业的发展要转移到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通信装备为主体的轨道上来,并确定以集成电路、计算机、通信和软件为发展重点的重要领域。

电子振兴领导小组为推动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七五”规划期间,重点抓了十二项应用系统工程。这些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发展,为以后的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广泛的技术和社会基础,培养了一大批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并在一些领域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3. 提出“加快发展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的战略

1993年3月,朱镕基副总理主持会议,提出和部署建设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即金桥工程),同年12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提出五项任务和职责。“联席会议”的成立和“金字系列工程”的陆续启动,标志着中国信息化掀开了新的一页。1996年1月,联席会议改组为国务院信息化领导小组,该领导小组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邹家华担任组长,由20多个部委共同组成,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全国的信息化工作。1995年10月,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了“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的战略任务。1996年5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把推进信息化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之中,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被列为“九五”计划的一项重要目标,具体体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应用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取得很大进展,计算机应用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的普及程度有很大提高,初步建立了以宽带综合业务数字技术为支撑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1997年4月国务院在深圳召开了全国信息工作会议。会议确定国家信息化的定义、信息化体系六大要素及其指导方针、工作原则、主要任务,并通过了《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将中国互联网列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并提出建立国家互联网信息中心和互联网交换中心的建议。(二)快速发展阶段(1998年至今)

前期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为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自1998年以来,国内信息技术产业迅速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信息技术在产业界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截至2013年,我国主要行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2.3%,其中,航天、航空、机械、船舶等行业普及率超过85%;家电、服装、家具等行业正形成以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为主导的新的生产方式;重点行业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超过60%;用信息化手段对企业进行管理的企业资源规划系统(ERP)装备率超过70%;工程机械、电子设备、风机制造等行业服务型制造业务快速发展;汽车、钢铁、化工等行业协同供应链水平不断提高。

2. 信息技术深刻影响人民的生活

2013年,德勤发布的中国移动终端消费者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移动终端的普及率为98.3%,平均每位用户拥有4.2部移动终端。在所有移动终端中,智能手机的普及率最高,达到82%,超过笔记本电脑(73%)和iPad(45%)。同年,格兰研究发布《2013中国机顶盒白皮书》指出,机顶盒是数字视听产业发展的聚焦点,折射各数字视听通道的真实发展情况及发展趋势。格兰研究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9月,中国数字机顶盒用户达到2.25亿户,全民数字机顶盒普及率超过50%。

3. 优秀企业和产品不断涌现

联想、华为、中兴在国际竞争中站稳了脚跟,迅速扩大市场份额。新崛起的小米、阿里巴巴、微信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更已贴近世界尖端水平,部分产品或功能甚至开始引领全球潮流。这些龙头企业和产品带起了一条条产业链,电子商务、IC、游戏、4G等行业上下游全面开花,实力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相互竞争、相互扶持,打造出颇具实力的集群优势,一批脚踏实地认真做事的企业家涌现出来。未来中国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与其他产业相比,信息技术行业最有可能成为一个有市场、有竞争、有利润门槛、有规模优势的新兴产业。二、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在中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互联网产业迅速崛起,取得了突出成就,成为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发动机。2013年,中国网民规模已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同时,中国网站数量为320万个,全国使用互联网办公的企业比例达83.2%。

在互联网浪潮席卷全球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政府着手建设了一些基础性、全国性、基于计算机的数据通信网络,开启了中国进入网络化社会的历史进程。在过去15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网络化的进展远不止于互联网的发展,各种各样的计算机数据通信网络已经渗入中国国民经济的血液里,而且正在渗透进中国社会的每一个“器官”,甚至每一个“细胞”,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图2–3 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按照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统计,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人,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提升2.1个百分点。

截至2014年12月,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网民数量超过千万规模的达25个,但互联网发展地域性差异仍然存在,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仅12个:分经济区域看,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地区,东部地区10省中有8个省,中部地区6省中仅有1个省,西部地区12省中有2个省,东北部地区3省中有1个省。不同经济区域间互联网普及率差异非常明显,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的互联网普及率相对较高,而江西、云南、贵州等省份的互联网普及率则相对较低。未来,随着互联网设备特别是移动互联设备的不断普及,宽带网络计划的加大推进,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地域差异将进一步减少。表2–2 2013—2014年中国各省、自治区、市网民规模及互联网普及率

2013年,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28.6%,规模达1.77亿,相比2012年增长2101万人。2013年,农村网民规模的增长速度为13.5%,城镇网民规模的增长速度为8.0%,城乡网民规模的差距继续缩小。图2–4 中国网民城乡结构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农村人口在总体人口中的占比持续下降,但我国农村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占比却保持上升,反映出农村互联网普及工作的成效。2014年,中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为28.8%,延续了2013年的增长态势。图2–5 中国城乡居民互联网普及率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三、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

根据CNNIC的统计报告,2014年,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增加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手机网民规模继续保持稳定增长。2008年全球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用户数首次超过台式机接入互联网的用户数,成为中国网络化进展的里程碑;2010年全球手机的数据通信量首次超过语言通信量,凸显了手机功能的重大转变以及移动互联网在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手机网民规模的持续增长,一方面得益于3G的普及、无线网络的发展和智能手机价格的持续走低,为手机上网奠定了较好的使用基础,促进网民对各类手机应用的使用,为普通大众接入互联网提供了便捷的新方式。根据工信部公布的数据,2013年1—10月,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3.48亿部,销量保持快速增长;2013年11月3G移动电话用户达3.86亿户,较上年同期增长1.54亿户。另一方面得益于手机应用服务的多样性和深入性,尤其是在新型即时通信工具和生活类应用的推动下,手机上网对日常生活的渗透进一步加大,在满足网民多元化生活需求的同时提升了手机网民的上网黏性。

在智能终端快速普及、电信运营商网络资费下调和Wi-Fi逐渐全面覆盖的情况下,手机上网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主要动力,不仅推动了中国互联网的普及,也催生出更多新的应用模式,重构了传统行业的业务模式,带来互联网经济规模的迅猛增长。四、互联网应用创新充满活力

2013年,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下,契合手机使用特性的网络应用进一步增长。即时通信作为第一大上网应用,其用户使用率继续上升,微博等其他交流沟通类应用使用率则持续走低;电子商务类应用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大量增长;对网络流量和用户体验要求较高的手机视频和手机游戏等应用使用率看涨。图2–6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其占总体网民比例

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表2–3 2013—2014年中国网民各类互联网应用的使用率第三节 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现状一、全国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整体发展情况

2013年,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6.63万亿元,同比增长37.44%左右。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12.4万亿元,同比增长12.7%;电信业实现销售收入1.17万亿元,同比增长8.7%;软件业实现销售收入3.06万亿元,同比增长23.5%。

信息技术产业的战略重要性和良好前景日益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共识,各方力量共同推动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合力和经济合力初步形成。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的加快,为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图2–7 2008—2014年上半年信息技术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的销售收入及同比增速二、重点省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产业发展情况(一)广东省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信息化持续快速发展,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创新社会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信息产业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2012年,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总产值2.35万亿元,占全国的27.6%,连续22年居全国首位;软件业务收入4224.2亿元,占全国的16.9%;电子商务交易额1.5万亿元,其中网上购物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达7.9%,居各省市之首;互联网普及率达63.1%,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达66.4%,均居全国前[1]列。广东省龙头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在移动通信设备、电子元器件等领域培育和发展了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并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例如华为、中兴通讯、腾讯、宇龙通讯(酷派手机)等。

广东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产业发展中的突出特点是民营企业创新活力迸发。这些企业具有国际化的研发团队,从事新兴产业前沿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具有较高的研发投入,灵活采用新的商业模式开拓产品市场。为了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广东省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以促进产业发展和保障相关措施落实到位,如表2–4所示。表2–4 广东省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产业发展政策

通过一系列的政策保障措施,广东省不断探索新的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创新构建企业投融资体系,广东省财政设立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专项资金,以无偿补助形式,支持8个产业核心攻关与产业发展。通过示范应用等需求激励政策,探索商业模式创新,启动“发展物联网建设智慧广东计划”,采用“合同能源管理+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启动了绿色照明示范城市转型行动等。(二)上海市

上海电子信息制造业已经形成以计算机、通信和网络设备、电子元器件为主的产业体系,并在部分重点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集成电路产业领域,规模已占全国三分之一,设计和制造能力达到国际主流的12英寸65纳米工艺水平,高密度等离子刻蚀机等集成电路关键设备打破国际垄断,实现了产业化;TD领域,构建了涵盖系统设备、芯片、终端、测试仪器等关键环节的完整产业链,汇集了一批国内外领先企业;汽车电子产业领域,集聚了国际排名前十位的跨国公司及其技术中心,自主品牌在车身电子、车载电子等方面实现了产业化应用突破。“十一五”规划期间上海牵头承担了42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4个联合课题,获得国家资金支持13亿元以上。

电子信息制造业已经初步形成以国家级信息产业园区为骨干、市级工业园区为补充的产业布局体系。目前,国家微电子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上海产业化基地、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上海产业化基地、国家(上海)平板显示产业基地等国家级产业基地已相继在上海落户,初步形成以“一带两区”为核心的上海微电子产业集聚区:以浦东张江、金桥为研发中心和制造基地,以徐汇漕河泾、黄浦为创新园区的通信设备产业集聚区,以张江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莘庄国家(上海)平板显示产业基地为依托的光电和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区,以嘉定安亭国际汽车城、浦东金桥加工区、临港产业基地为核心的汽车电子产业集聚区。图2–8 上海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布局

在政策保障措施方面,上海市自2009年起,陆续推出一系列政策来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如表2–5所示。表2–5 上海市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产业发展的政策(三)北京市

北京市积极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通过加强自身创新与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使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重点领域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首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市管理和民生服务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

2013年末,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法人单位中,有战略性新兴产业活动的企业法人单位4028个。全市战略性新兴产[2]业的企业法人单位的营业收入10471.2亿元。

全市有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法人单位943个,占规模以上工业法人单位的25.9%。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186个,占19.7%。全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营业收入3864.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的20.3%,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1735.6亿元,占全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的44.9%。图2–9 2013年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单位数和营业收入构成情况表2–6 北京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情况

全市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法人单位3085个,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1912个,占全市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法人单位的62.0%。全市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营业收入6606.3亿元,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4005.5亿元,占全市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法人单位营业收入的60.6%。表2–7 北京市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情况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总体发展形势良好的背景下,重点领域发展迅速,软件、集成电路设计销售收入分别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和三分之一,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计算机国内市场占有率、手机和液晶面板产量居全国第一。

在政策措施方面,北京市通过示范应用、政府采购等方式有效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新业态、新市场发展。创新政府支持模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提高政府支持效率。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项目统筹工作机制,形成促进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合力。近年来,北京市政府通过、实施的主要政策如表2–8所示。表2–8 北京市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产业发展政策第四节 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各子产业的发展情况一、通信网络产业

我国通信运营业近10年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在积极落实“宽带中国”战略的过程中,加大3G网络和宽带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业务,不断提升电信服务水平,全行业保持健康稳定发展。(一)电信业务

行业稳步发展,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截至2014年底,全国固定电话用户2.49亿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2.86亿户。固定宽带接入用户突破2亿户,其中8M以上用户达到8206.7万户;移动宽带用户达到5.83亿户,其中4G用户达到9728.4万户。“通信村村通”工程年度任务超额完成,电信普及服务取得新进展,全国通宽带行政村比例达到93.5%,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比例达到95.8%,全国86%的乡镇开展信息下乡活动;全年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1.8万余个行政村实现了互联网覆盖,并为1000余个偏远贫困农村中小学开通宽带。

网络安全畅通,服务水平保持稳定。2014年,全国电话网和互联网运行安全平稳,通信服务质量整体稳定,电话接通率、互联网可接入率等符合《电信服务规范》指标要求;7个新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全面建成开通,互联网架构得到优化,网络质量明显改善。

业务融合创新,信息消费规模持续扩大。2014年,新型业务和应用创新活跃,三家基础电信企业IPTV用户达到3363.6万户。智能终端普及加快,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9050.9万部。互联网流量消费持续高速增长,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突破200M,较2013年增长47.1%。全国已备案互联网站达到349.8万个,互联网拉动消费的作用更加显著。2014年第四季度,上海等36个市(县、区)成为第二[3]批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图2–10 2003—2013年我国电信业务总量和主营业务收入及变化趋势

注:2003—2010年电信业务总量为2000年不变价格,2011—2013年电信业务总量为2010年不变价格。电信主营业务收入均为现价。(二)光纤宽带

2013年,基础电信企业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净增1905.6万户,比上年净增减少612.6万户,总数达1.89亿户。其中,2M以上、4M以上和8M以上宽带接入用户占宽带用户总数的比重分别达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