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论人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1 23:30:29

点击下载

作者:(英)弗朗西斯·培根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培根论人生

培根论人生试读:

论真理

彼拉多(Pilate)曾以嘲弄的口吻问耶稣:“真理是什么呢?”问(1)完之后,还没等耶稣回答,他就转身走开了。这个世上确实有些人像他这样反复无常,不相信任何固定的观点或信仰,觉得这样做就是给自己上了枷锁,会影响思想和行动的自由。在古代,一些哲学流派(2)也持有这样的观点。到了现代,虽然这些流派早已消亡,但还是有一些人的想法与他们一脉相承,只是这些人在生活中没有古代那些哲学家活跃罢了。当然,寻找真理的过程是艰辛的,而且在找到真理之后,人们的思维还会受其影响。但人们之所以热衷于谬误或谎言,并不仅仅是这个原因,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人类天生对谬误或谎言的热爱,当然这种热爱是堕落的,是不道德的。希腊晚期有位哲学家曾研究过这个问题。他觉得,诗人们之所以会热爱虚幻的、不真实的东西,是因为他们能从中得到乐趣;商人们之所以喜欢说谎,是因为他们能从中牟利。但他就是不明白,为什么普通人会喜欢谬误或谎言,这实在是太令人费解了。按照我的理解,“真理”之所以不招人喜欢,可能是因为“真理”就像白日里户外的那种毫无修饰、无遮无掩的自然光,而不是把假面舞会、哑剧和庆功会衬托得比白日里华丽、庄严十倍的摇曳烛光;是朴素的珍珠,而不是需要各种光线照耀才能显示其魅力的钻石或红玉。但是否有人想过,虽然虚妄和谎言确实能给人带来乐趣,但一旦把内心里那些没用的想法、自己恭维自己的愿望和对自己的错误评价,以及一些随心所欲的幻想彻底剔除,有些人的心就会萎缩成小小的、可怜的一团,只剩下忧郁、疼痛和其他不愉快的东西。(3)

曾有一位先哲很严厉地批评过诗歌,说诗歌是“魔鬼的药酒”(4),因为诗歌是幻想堆积起来的,完全就是谎言的影子。这里所说的“谎言”可不是那种在心头一掠而过的谎言,而是像上文所提到的那些能够深入人心、盘踞在人心里的谎言。但无论这些谎言在人们的感情或不公平的判断中如何生根发芽,只接受自身评判的“真理”还是教给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向真理求爱或求婚,然后认真面对她,享受和她在一起的时光,即寻求真理、认识真理和相信真理,才是人性中至高无上的美德。上帝用七天时间创造了这个世界,第一天他创造了感官之“光”,即自然光。第六天才创造了理性之“光”,即人类。第七天是“安息日”,自古至今,这一天都是上帝的“圣灵”照耀人间的圣日。这就是说,上帝首先在天地一片混沌之物上吹入了“光”,然后才向人类的脸庞上吹入了“光”。而且直到如今,他的这(5)种努力一直没有停止,一直在坚持向选民的脸上注入光。有位诗人曾说过这样一段极精妙的话:站在岸边遥看航船在海上颠簸是一件乐事;站在城堡的窗前观看城堡下各种险象环生的战争场面也是一件乐事,但所有类似的事情都比不上这件乐事:站在“真理”这座永远难以超越、永远有着干净空气和安静气氛的山峰上,俯瞰山谷中的“错误”“胡言乱语”“迷雾”和“暴风骤雨”。正是由于这位诗人的存在,他所隶属的哲学派别才超越了其他派别。站在“真理”这座山峰上,只要你永远不自我膨胀,不骄傲自满,就永远能感受到诗人所描绘的这种乐事。如果一个人的心里充满仁慈,并永远遵从天意,时刻以真理为中心而活着,那他就生活在了天堂里。

讨论过神学和哲学领域的真理后,我们再来谈谈世俗中的“真理”,也就是真实、坦白的做事方式。人们都承认,率直、坦白是一种值得骄傲的品质。在这一点上,就连那些做事并不坦白、率直的人也是赞同的。在“真实”中混入谎言,就像在金币和银币中混入合金,虽然合金变得更有价值了,但金币和银币的价值却降低了。这种不直接、不老实的做法很像是蛇在爬行,蛇不会用双脚直立行走,而是永远依靠腹部在地下蜿蜒向前爬行。背信弃义和欺骗别人是最让人觉得不耻的恶习。法国作家蒙田曾经研究过谎言为什么会令人觉得不耻、觉得可憎。他说:“谎言”只敢面对上帝,遇到人类就会退缩。因此,如果一个人说谎,就意味着他能够勇敢地面对上帝,但却不敢勇敢地面对人类。这段话说得极好,古今以来,在对谎言和背信弃义的罪恶的所有描述中,这段话应该是最高明、最贴切的。这就好像是说,“谎言”是呼唤上帝审判人类的最后钟声。《圣经》中有预言说,当基(6)督再次降临到人间时,他就再看不到有信仰的人。(1) 彼拉多是判决耶稣死罪的罗马行政总督,见《圣经·新约·约翰福音》第18章,原文如下:彼拉多就对他说:“这样,你是王吗?”耶稣回答说:“你说我是王。我为此而生,也为此来到世间,特为给真理作见证;凡属真理的人就听我的话。”彼拉多说:“真理是什么呢?”说了这话,他就出来到犹太人那里……——英译者注(如无说明,本书脚注皆为“英译者注”)(2) 古希腊的智者派和古罗马的怀疑派。(3) 这里是指柏拉图。(4) 原文为拉丁语:vinum doemonum。(5) 即伊壁鸠鲁派哲学家提图斯·卢克莱修·卡鲁斯(Titus Lucretius Carus,约公元前99—前55),罗马共和国末期的诗人和哲学家,以哲理长诗《物性论》(De Rerum Natura)著称于世。(6) 见《新约·路加福音》第18章第8节,现代中文译文为:然而人子来的时候,遇得见世上有信德吗?

论死亡

成人害怕死亡,就像孩子害怕黑暗一样。在听过很多相关的故事后,他们这种对死亡和黑暗的天然恐惧还会加剧。如果把死亡当成对罪恶的报应,当成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通道,那是神圣而富有宗教意味的想法;相反,如果害怕死亡,把它当成人类敬献给大自然的贡品,那就是懦弱的表现。不过,即使是在宗教中,也会有很多虚妄的、迷信的东西。看看一些修道士撰写的禁欲书籍你就知道了。这些书中会有这样的描述:想象一下指尖被按压或被折磨时的痛苦感,然后你就明白了身体腐烂并消失后死亡的感觉。实际上,很多人临死前的痛楚并没有四肢的痛苦感强烈,因为人体的重要器官在感官上并不敏感。一位普通的哲学家说:与死亡本身相比,死亡所带来的东西更让人感(1)到恐惧。也就是说,呻吟、痉挛、失血的脸、恸哭的亲友、黑色的东西、葬礼等这些东西会让死亡显得很恐怖。但不管死亡如何恐怖,一个人身上的所有情感都能帮助他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如此说来,人的身边竟然站立着这么多帮他打败死亡的随从:复仇之心战胜死亡;爱恋之心蔑视死亡;荣誉之心渴望死亡;悲痛之心扑向死亡;恐惧之心等待死亡。于是,死亡本身也就不是什么可怕的敌人了。我们在书(2)里可以读到,奥索大帝自杀之后,很多臣民带着怜悯和遗憾跟随他而去。要知道,“怜悯”和“遗憾”可是人身上最脆弱的两种感情。(3)这种追求死亡的心情表现了臣民对自己君主的同情忠诚;塞内加则提到过“挑剔”和“厌倦”这两种情感:想一想,你做同一件事情已经做了多久了!是的,勇敢的人不怕死亡,处于悲惨境地中的人会渴望死亡,但整日觉得无聊和厌倦的人也会期待死亡。也就是说,就算一个人不勇敢,生活也不悲惨,但如果他不断地重复做同一件事,他就可能去寻死。在这方面,还有一些仁人志士也值得一提。面临死亡,这些人的行为或心理竟然不会有任何变化,即使到了临死那一刻,他(4)们还是依然故我,没有任何改变。奥古斯都大帝在临死前居然还在(5)赞美自己的婚姻,他大喊着:永别了,利维亚!在我死后,你一定(6)(7)要怀念我们的婚姻生活!尼禄临死前仍然保持着自己善于伪装的(8)本性,塔西佗曾这样评价他:“尼禄的身体状况日渐恶化,但他善(9)(10)于伪装的天赋可是丝毫没有改变。”加尔巴临死前一边伸长脖颈(11)等死,一边大喊:如果我的死对罗马人民有好处,那就杀死我吧;(12)维斯帕先临死前坐在凳子上,像往常一样开玩笑说:我觉得我死(13)(14)后就成神了!塞维鲁临死前留下了这句话后就匆匆离去:如果(15)还有要我做的事,赶紧告诉我。诸如此类的人物还有很多。斯多(16)亚学派对“死亡”这个问题过于关注,而且为死亡的到来做了大量准备工作,这让死亡这件事情看起来更加可怕。有人说,死亡不过(17)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恩惠之一,这句话说得很好。死亡其实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就像人的出生一样。也许对于婴儿而言,出生和死亡都是颇为痛苦的事情,但对于一个热切地盼望着死亡到来的人而言,面对死亡时就像是在满腔热血干事业时受了一点儿伤,根本不会有什么痛苦。如果一个人坚定不移地一心向善,他就感受不到死亡的痛苦。相信我,对于一个已经成功达到自己的目的或期望的人而言,最美妙的颂歌就是《圣经》里西蒙说的这句话:主啊,现在就让你的仆人离(18)开吧!死亡可以打开荣誉之门,也可以消除嫉妒之心。也就是说,(19)一个生前遭人厌恶和憎恨的人死后反而可能会受到人们的爱戴。(1) 原文为拉丁语:Pompa mortis magis terret,quam mors ipsa。(2) Otho,全名玛尔库斯·撒尔维乌斯·奥索(Marcus Salvius Otho,32—69),罗马帝国皇帝。(3) Seneca,全名卢修斯·安纳斯·塞内加(Lucius Annaeus Seneca,公元前4—公元65),古罗马著名哲学家、剧作家,斯多亚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罗马皇帝尼禄逼迫自杀。(4) 即盖乌斯·屋大维(Gaius Octavianus,公元前63—公元14),恺撒的养子,罗马帝国的开国君主,统治罗马长达43年,被尊称为“奥古斯都”。(5) 恺撒之妻,后改嫁屋大维。(6) 原文为拉丁语:Livia,conjugii nostri memor,vive et vale。(7) Tiberius,即提比略·克劳狄乌斯·尼禄(Tiberius Claudius Nero,公元前42—公元37),屋大维的养子,罗马帝国的第二位皇帝,14—37年在位。在位期间独断残暴,最后被卫军杀死在卡普里岛。也有评论家认为他的残暴形象是由史学家塔西佗的歪曲造成的,实质上他是一位治国有方的君主。(8) Tacitus,即普布里乌斯·克奈里乌斯·塔西佗(Publius Cornelius Tacitus,约55—120),古罗马历史学家。(9) 原文为拉丁语:Jam Tiberium vires et corpus,non dissimulatio,deserebant。(10) Galba,即塞尔维乌斯·苏尔皮基乌斯·加尔巴(Servius Sulpicius Galba,公元前3—公元69),68—69年在位。罗马帝国的第六位皇帝,尼禄自杀后登上皇位,但在位仅仅7个月后,就在广场演讲时遭民众杀害。在69年罗马城有四位皇帝,因此该年被称为“四帝之年”,他是其中之一,继任者为奥索。(11) 原文为拉丁语:Feri,si ex re sit populi Romani。(12) Vespasian,全名提图斯·弗拉维·维斯帕先(Titus Flavius Vespasian,9—79),69—79年在位。罗马帝国的第九位皇帝,也是弗拉维王朝的第一位皇帝,结束了罗马18个月的战乱纷争和“四帝之年”的混乱局面,被认为是罗马帝国的挽救者,一直宣称“皇帝应该站着死去”,后人对他的评价一直是正面的。(13) 原文为拉丁语:Ut puto deus fio!罗马帝国的恺撒大帝和屋大维死后都被封为神,前者称“神圣的尤里乌斯”,后者称“奥古斯都”。至第三任皇帝盖乌斯(12—41)后,罗马开始了皇帝自封为神的习惯。(14) Severus,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Septimius Severus,145—211),罗马帝国皇帝,193—211年在位,塞维鲁王朝的第一任皇帝,是首位来自非洲的罗马皇帝,他的成就主要在于统一了之前四分五裂的罗马,最后在出征不列颠的途中死去。(15) 原文为拉丁语:Adeste si quid mihi restat agendum。(16) 公元前4世纪末3世纪初在雅典建立起来的哲学学派,创始人是芝诺,代表作有《沉思录》等。主要观点是世界理性决定事物的发展、“顺从自然”“按照自然而生活”,强调人应恬淡寡欲、平静接受天命,认为死亡是自然不变的法则,人只需要遵守即可。公开宣扬宗教迷信和神秘主义,晚期鼓吹宿命论和禁欲主义。(17) 原文为拉丁语:qui finem vitae extremum inter munera ponat naturae。(18) 原文为拉丁语:Nunc dimittis,见《新约·路加福音》第2章第29节,现代译文为:主啊,如今可以照你的话,释放仆人安然去世。(19) 原文为拉丁语:Extinctus amabitur idem。

论宗教统一

宗教是维系人类社会的主要纽带,如果所有宗教都能统一起来,那可真是一件好事。因此,宗教纷争和分裂是极恶劣的事情。不过,异教徒们是完全感受不到这一点的,因为在他们看来,“宗教”这两个字代表的不过就是仪式或典礼,跟信仰根本没有关系。又何况,他(1)们的“宗师”和“神父”都是些诗人,他们能有什么信仰呢?另外,真正的神——我们的上帝——是善妒的。所以,一旦开始信仰(2)他,你就不能有任何杂念,也不能再去信仰其他的神。在下文中,我们将会谈论宗教统一的益处、限度及其实现方法。

宗教统一的最大益处是民众能够“取悦上帝”。除了这一点,还有两个益处。第一个益处是针对没有加入教会的人而言的,第二个则是针对已经加入教会的人而言的。对于人体而言,伤口或肢体断裂要比偶尔的坏心情对其造成的伤害大。同样道理,对于异教徒而言,异端邪说和宗教分裂要比教内人士的堕落行为要丑陋得多,他们甚至认为这是世界上最丑陋的事情。因此,人们之所以不加入教会,或者加入教会之后又退出教会,无非就是因为宗教的不统一。如果宗教不统(3)一,你会听到这个人说:看哪,基督在旷野里;而另外一个人又会(4)在喊:看哪,基督在内屋中。也就是说,有人会跑到异教徒的秘密集会上去寻找基督,有的人则跑到教堂的侧室去寻找基督。而且他们(5)在寻找的时候,耳边还一直回响着这句话:不要出去!出于职业习(6)惯,那位“外邦人的师傅”特别关注异教徒,他说:若都说方言,(7)偶然有不信的人进来,岂不说你们癫狂了吗?当无神论者或世俗中人看到教会中有如此多的纷争,如此多的矛盾,情况也不会比上面的(8)好到哪儿去——他们会远离教会,去“坐亵慢人的座位”。一位讽刺大师曾虚构了一套丛书,其中一本书的名字叫《异教徒们的莫里

(9)斯舞》(The Morris-Dance of Heretics)。我们现在是在谈论“宗教统一”这样庄重的话题,此时引证这件事似乎显得不够严肃,但它确实说明了什么是畸形,什么是不正常。每一个异端教派确实都有其不同的猥琐模样,这就难免会招致世俗之人和卑鄙政客们的嘲笑,更何况这些人本来就喜欢污蔑神圣的事物。

对于已经加入教会的人而言,宗教统一的益处是“安宁”,而“安宁”本身包含着对人类无限的祝福:安宁能够带来信念;安宁能够燃起仁爱之心;安宁能够把教会中表面的和睦净化为内心的真正平和;安宁能够使那些整日研读关于宗教论战书籍的人转身去研究有关禁欲和奉献的经文。

那么,宗教统一应该有什么限度呢?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在这一点上,有两种极端的人。一种是彻底否定所有统一的宗教狂热分子,对于这些人而言,所有关于统一、和解或平安的言语都是可憎的。就像《圣经》中的这段话:“耶户,平安吗?”“平安不平安与你何干?(10)你转到我后头吧!”也就是说,对于这些人而言,平安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结伙,重要的是党派。另外一种则是认为很多宗教问题都可以由他们解决的宗教冷淡分子,他们觉得自己能以一种折中的方式巧妙地调节很多宗教问题,就好像他们是上帝和人类之间的仲裁者一样。这两种极端的想法都是应当避免的。在耶和华和人类制定的盟约中,有这样两条相辅相成的盟约:不与我相合的,就是敌我的(11)(12);不抵挡你们的,就是帮助你们的。如果人们能够完全、彻底地理解这两句话,上文的两种极端做法就能避免。也就是说,人们要真正地去理解宗教中的基本问题和旨意,要把不是出自信仰的观点、规则或善意识别出来。从表面上看,这好像是一件小事,况且很多人也已经做到了。但是,如果有人真的开始做了,就可以少一些派系之争,之后就会有更多的人去做。

关于派系之争,限于本人的学识,我只能提供一点建议,就是人们要注意两种引起教会分裂的争论。一种是完全为争论而起的争论,且争论的主题过于琐碎,根本不值得花费精力去讨论。有位神父注意(13)到,基督所穿的衣服连一点缝儿都没有,但教会里的人所穿的衣服却是五颜六色的,不可能没有一点缝儿。于是他就说:衣服的样式(14)多就多吧,但千万不能有裂口或裁剪的地方。这个例子意思是说,“统一”与“一致”完全是不同的,“不一致”并不代表“不统一”。另外一种争论属于这样的情形:争论的主题确实重要,但到最后会变成诡辩,变得令人费解,争论本身也就变得华而不实。对于一个判断力和理解力足够的人而言,如果某个无知的人表达了和他不同的意见,他完全清楚这种“不同意见”表达的是和他相同的想法,只是这些人自己不承认罢了。既然人与人之间的判断力和理解力有如此大的差距,那我们为什么就不能相信,上帝其实是明白我们这些虚弱人类的内心的,他其实知道我们争论的是同一件事情,因此是会接受争论双方的意见的。在对世人的警告和训诫中,基督教圣人保罗曾经很透彻地评论过类似争论的实质,他说:要避免那些不敬虔的空谈和所谓(15)“知识”的荒谬争论。人们喜欢制造一些本不存在的“对立”,为这些“对立”起上名字,然后再把这些名字固定下来使用。于是,意义也就不再决定名称,而是名称决定意义了。另外,关于“平安”或“统一”,有两种是错误的:一种是愚昧的盲从,即愚昧的统一。在这种错误下,所有的颜色都隐匿在了黑暗中,变成了同一种颜色;另外一种是直接忽略人们在一些基础和根本问题上的分歧,然后拼凑出一(16)幅统一的景象。在《圣经》中,古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曾(17)梦到一尊大像,这尊大像的脚趾是用铁和泥做成的。在这两种“统一”中,真理和谬误就像是这铁和泥,或许可以掺杂在一起,但绝不可能化为一体。

现在我们再来谈谈实现宗教统一的方法。首先,我们要注意,在实现和加强宗教统一的过程中,“仁义”这个准则以及社会上的其他准则是不能被破坏或违背的。基督教徒手中持有两把宝剑,一把是宗教的,一把是世俗的。在维护和捍卫宗教的过程中,这两把宝剑有各自不同的职责和地位。但绝不能举起第三把宝剑,也就是所谓的穆罕(18)默德之剑或其他类似的剑。也就是说,任何人不得通过战争或血腥的方式去迫使别人宣传和接受宗教,除非这些人公然侮辱、诽谤和亵渎了神明,或做了不利于国家的事情。更不能煽动暴乱,放任阴谋和反叛,然后鼓励民众执剑厮杀。所有类似妄图颠覆政府的行为都是不能有的,毕竟政府是按照上帝旨意建立起的。如果这样做,就等于(19)搬起上帝的第一块石碑去猛撞第二块石碑。另外,也不能把所有人都当成基督徒,忘记了他们原本是人。在特洛伊战争中,希腊军队(20)(21)的统帅阿伽门农竟然忍心牺牲自己的女儿。对于这件事,古罗(22)马哲学家和诗人卢克莱修(Lucretius)感叹道:

宗教竟然能带来如此大的罪恶!(23)(24)

真不知道他看到法国的大屠杀和英国的火药案后,还会说什么。我敢断定,他体内的享乐主义和无神论思想恐怕要比原来严重七倍。即使在宗教事件中,教徒在考虑是否要拔出世俗之剑时都应格外谨慎,更不用提把这把剑送到普通民众手里了,这样做一定会造成(25)可怕的后果。不过这种事也只有再洗礼派和其他宗教狂热分子才能干出来。魔鬼说:我要向上攀登,与上帝并驾齐驱。这确实是对上帝的极大亵渎。但如果让上帝幻化为人,然后说:我要下去,去做黑暗之王,那就是对上帝更大的亵渎。同样,如果宗教事业彻底沦落为令人不齿的弑君、杀民和颠覆国家及政府这样的勾当,那又能比亵渎上帝这种行为好到哪里去呢?这样做就等于把圣灵的“白鸽”形象贬低成了“秃鹫”或“乌鸦”,或者在“基督教会”这艘帆船上挂上了一面代表海盗和暗杀者的旗子。因此,教会要借助自己的教义和法令,(26)君主要借助自己的宝剑,教会内外的知识分子要借助墨丘利的那把魔杖,把一切支持使用第三把剑的言论和事实抛进地狱。现在有很多人已经做到这一点了。信徒雅各曾给过世人这样一句忠告:人的怒(27)气并不能成就神的义。这可是所有宗教性的忠告中最为精辟的话了。曾经有一位睿智的神父还率直地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凡是给他人施压,极力劝说其他人改变信仰的人,通常都是出于自己的私利。(1) 这里的异教徒应该指的是信奉希腊和罗马神话中那些神的人,这些神大多来源于古希腊文学,而古希腊文学主要包括史诗、寓言和戏剧。如今已知的最早的古希腊文学就是荷马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2) 见《旧约·出埃及记》第20章“十诫”,原文为“除了我之外,你不可有别的神”。(3) 原文为拉丁语:Ecce in deserto。(4) 原文为拉丁语:Ecce in penetralibus。(5) 原文为拉丁语:Nolite exire,见《新约·马太福音》第24章“大灾难”一节,原文是:因为假基督、假先知将要起来,显大神迹、大奇事……看哪,我预先告诉你们了。若有人对你们说,“看哪,基督在旷野里”,你们不要出去;或说,“看哪,基督在内屋中”,你们不要信。(6) 在《旧约》及《新约》前期,外邦人主要指上帝的选民——以色列人以外的其他世人。在保罗传播福音之后,外邦人指的就是不相信耶稣基督的人。保罗本名扫罗,后更名为保罗,一心传道,欧洲大陆乃至全世界非犹太人对耶稣的信仰都是他传教的结果,故为“外邦人的师傅”。参看《新约·提摩太前书》第2章,原文为:我为此奉派做传道的,做使徒,做外邦人的师傅,教导他们相信,学习真道。(7) 见《新约·哥林多前书》第14章第2节和第23节,原文为:那说方言的,原不是对人说,乃是对神说,因为没有人能听出来……所以全教会聚在一处的时候,若都说方言,偶然有不通方言的,或是不信的人进来,岂不说你们癫狂了吗?(8) 见《旧约·诗篇》第1章,原文为:不从恶人的计谋,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亵慢人的座位,唯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这人便为有福。“亵慢人”即心骄气傲、行事狂妄的人;“坐亵慢人的座位”,即与这样的人为伍。(9) 英国的一种传统舞蹈,通常在乡村表演。兴起于15世纪前后,相传早期的莫里斯舞者多是基督教排斥的异教徒。舞者通常会把脸涂黑,穿上缝着碎布或绑着铃铛的黑裤,在手风琴和手鼓的伴奏下,手持木棒起舞。如今的莫里斯舞者大多都是年龄较大的男子,年轻人因为怕尴尬,通常不怎么愿意跳这种舞。(10) 见《旧约·列王纪下》第9章,耶和华授意以色列的将军耶户为王,要他杀死当时的以色列王约兰。于是,耶户就去击杀约兰。不知情的约兰派使者出城询问耶户是否平安,耶户就对使者说了这段话。(11) 见《旧约·路加福音》第11章第23节。(12) 见《旧约·路加福音》第9章第50节。(13) 见《新约·约翰福音》第19章第23节,原文为:兵丁既然将耶稣钉在十字架上……又拿他的里衣,这件里衣原来没有缝儿,是上下一片织成的。(14) 原文为拉丁语:In veste varietas sit,scissura non sit。(15) 原文为拉丁语:Devita profanas vocum novitates,et oppositiones falsi nominis scientiae,见《新约·提摩太前书》第6章第20节。(16) Nebuchadnezzar(约公元前630—前562),新巴比伦王国国王。曾攻陷耶路撒冷,将犹太国国王、贵族和居民掳至巴比伦。《旧约》中的巴别塔就是他修建的,另外著名的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也是他修建的。(17) 见《旧约·但以理书》第2章第31、41、42、43节。(18) Mahomet,穆罕默德(570—632),伊斯兰教的复兴者和先知,统一了阿拉伯半岛,为阿拉伯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统一过程中,曾对敌对部落,包括基督徒、犹太人部落等使用武力。(19) 见《旧约·出埃及记》第20~34章:摩西领着百姓从埃及逃出来之后,上帝和摩西立约,把“十诫”用指头写在了两块石碑上,后让摩西把石碑带下西奈山传给民众。摩西下山却发现民众在把一尊金牛当作神拜,这显然违背了上帝的旨意,于是当场发怒,把石碑扔到山下摔碎了。上帝在平息怒气之后,又与摩西再次立约。他让摩西准备了两块石碑,摩西不吃不喝在西奈山上把“十诫”的内容写在了两块石碑上,所以第二块石碑是摩西写上去的。(20) Agamemnon,希腊神话人物。迈锡尼国王,斯巴达王墨涅拉俄斯的哥哥,特洛伊战争中希腊联军的盟主。(21) 阿伽门农跨海远征特洛伊,战船在港口要出发时,狩猎神阿耳忒弥斯开始兴风作浪,阿伽门农于是把自己的女儿敬献给了他。之后,波涛平静下来,阿伽门农方得以起航。(22) 即提图斯·卢克莱修·卡鲁斯(Titus Lucretius Carus,约公元前99—前55),罗马共和国末期诗人、哲学家,主要著作有哲理长诗《物性论》。(23) 即1572年8月24日开始的、持续了好几个月的圣巴托罗缪大屠杀。在这场大屠杀中,法国天主教屠杀了大量新教徒胡格诺派。(24) 1605年,一群英格兰天主教极端分子试图炸掉国会大厦,炸死正在参加国会开幕典礼的英国国王詹姆士一世和他的家人,以及大部分新教贵族,但未成功。(25) Anabaptists,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期间,新教派中有一部分教徒反对婴儿受洗,主张成人受洗,属于激进派别。最早流行于瑞士和德国的下层社会,一直被视为异端。(26) 墨丘利为希腊神话中的智神,是主神朱庇特最信任的儿子,常常为朱庇特出谋划策。同时也是奥林匹斯山上诸神的使者,拥有过人的智慧和交流能力。他通常头戴一顶双翅帽,手持一把魔杖,行走如飞,也被称为商业之神。(27) 原文为拉丁语:Ira hominis non implet justitiam Dei。见《新约·雅各书》第1章第20节,中文为:我亲爱的弟兄们,这是你们所知道的。但你们各人要快快地听,慢慢地说,慢慢地动怒,因为人的怒气并不能成就神的义。

论复仇

复仇是一种野蛮的正义。如果一个人做了罪大恶极的事,那不过是触犯了法律;但如果另外一个人再去找他复仇,那就是无视法律,就是剥夺法律的责任。因此,一个人越是要去复仇,法律就越应该制裁他。复仇之后,你确实和仇人平等了。但如果你选择原谅仇人,无疑就比他高出一等,因为宽容和原谅乃是君王的风范。所罗门曾经说(1)过:宽恕人的过失,便是自己的荣耀。过去的事情已经是过眼云烟,不可改变了。如果一个人足够聪明,他就会觉得,现在和未来的事都够浪费人的精力了,哪还有精力去顾忌过去的事情呢。没有人是为了犯错而犯错的。人们之所以会犯错,必定是为了追逐某些利益,为了获取某些乐趣或某些荣誉。因此,为什么我要对一个爱他自己超过爱我的人生气呢?如果一个人犯罪纯粹是因为他的本性邪恶,那我为什么又要生气呢?毕竟这种本性就像蒺藜或荆棘,之所以会刺伤人或划伤人,是因为除了这样的行为,它们别无所长。如果法律无法制裁某种罪恶,那么针对这种罪恶的复仇是可以原谅的。不过,复仇的人也要考虑清楚,你的这种复仇行为会不会受到某些法律的制裁。如果不会,那么你的复仇必定会引来另外一个仇人,于是你的仇人就会由一个增加到两个。在复仇的过程中,有些人会希望仇人知道自己复仇的原因,这样的人是非常大度的。对于这些人而言,复仇的乐趣并不在于伤害仇人,而在于让对方为自己所犯的错误感到后悔。但卑鄙、狡(2)猾的懦夫们在复仇时喜欢的就是暗箭伤人了。佛罗伦萨公爵科西莫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书本教导我们要饶恕敌人,但从来没有教导我们要饶恕背信弃义的朋友。他对背信弃义的人的批评如此尖刻,就好像(3)这些人永远无法饶恕似的。相比较而言,约伯的精神境界就要高一(4)些。他说:“我们从神的手里得福,不也受祸吗?”对于朋友,我们也应该这样想。如果一个人念念不忘要去复仇,那他的伤口永远都是新的,永远都不会愈合;相反,如果他忘记仇恨,伤口最终一定会痊愈。不过,为了“公仇”而进行的复仇行为往往都能侥幸逃脱法律(5)(6)(7)的制裁,比如为恺撒、佩蒂纳克斯和法兰西国王亨利三世等人的死而实施的报复行为就是如此。但是,基于“私仇”而实施复仇的人不仅没有这么幸运,还会像巫婆一样,活着害别人,死时凄惨无比。(1) 见《旧约·箴言》第19章第11节。所罗门,古以色列王国第三任国王,开创犹太王朝的大卫王的儿子。当政期间,古以色列王国达到巅峰,被视为古代以色列最伟大的国王。同时也是一位诗人,相传《圣经·旧约》中的《箴言》《雅歌》和《传道书》都是他所作。如今,人们常用“所罗门的智慧”形容一个人的聪明才智。(2) 即科西莫·德·梅第奇(Cosmus de Medici,1519—1574),佛罗伦萨的统治者,非常专横,但艺术造诣颇高。(3) Job,《圣经》人物,上帝的忠实仆人,以虔诚、忍耐和正直著称。(4) 见《旧约·约伯记》第2章第9节,原文为:于是撒旦从耶和华面前退去,击打约伯,使他从脚掌到头顶长毒疮……他的妻子对他说:“你仍然持守你的纯正吗?你弃掉神,死了吧!”约伯却对她说:“你说话像愚顽的妇人一样。哎!难道我们从神手里得福,不也受祸吗?”(5) Caesar,即罗马的恺撒大帝,罗马共和国后期的军事统帅和政治家,统治罗马期间专横独裁,被元老院暗杀。他的爱将安东尼和外甥屋大维在他死后3年里杀死了所有参与刺杀他的人,最后屋大维打败安东尼当上罗马皇帝。(6) 即普布里乌斯·赫尔维乌斯·佩蒂纳克斯(Publius Helvius Pertinax,126—193年),罗马皇帝,在位仅3个月就被叛军杀死。之后的皇帝塞维鲁打着为他复仇的旗号登上王位,并尊他为神。(7) 法国国王亨利三世(Henry the Third of France,1551—1589),1574年继位,法国新教徒领袖,体弱多病。其堂兄亨利·德·波旁为其继承人。因法国王室的天主教贵族不满新教徒执政的局面,发动叛乱。亨利三世和其继承人亨利,即之后的亨利四世联合,与天主教派的亨利对战,史称“三亨利之战”,1589年被刺身亡。

论逆境

(1)

塞内加曾以斯多亚派的口吻说过一句至理名言:Bona rerum secundarum optabilia;adversarum mirabilia。意思是:对于顺境所带来的好处,人们多是期望拥有;而对于逆境所创造出的益处,人们更多的则是赞美和敬仰。事实上,超越自然界规律的奇迹大多数是在逆境中产生的。他还说过另外一句话,这句话更富有哲理性:Vere magnum habere fragilitatem hominis,securitatem Dei。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同时兼有人的脆弱和神的坚不可摧,那才是真正的伟大。一名异教徒能说出这样的话实在是太了不起了。这句话在诗歌里体现得尤为明显。因为诗歌里类似的“超然性”比比皆是,而诗人们也往往乐此不疲地描述此类事迹。古代诗人们常常虚构一些令人叹为观止的神奇诗作,里面往往会描述一些神奇的事迹,这些事迹甚至都有点儿接(2)近基督徒的行为。例如,赫拉克勒斯坐在一个大陶罐或水罐里,穿(3)越了茫茫大海,解救了普罗米修斯。这就生动地描绘了基督徒的那种乘坐“脆弱的血肉之躯”之舟,穿越人世茫茫波涛的决心和勇气。一般来说,顺境中所需要的美德是自我克制,而逆境中需要的美德则是刚毅和不屈不挠。从道德层面上看,后者就显得更伟大一些。在《旧约》中,神赐予人类的福祉是顺境;在《新约》中,神赐予人类(4)的福祉则是逆境。但后者中蕴含的上帝福祉要多一些、明显一些。(5)不过,如果你仔细聆听《旧约》中大卫王的琴音,你也能听到很多哀歌,其数量几乎和颂歌的数量一样多。另外,圣灵的画笔在约伯的苦难上显然着墨较多,在所罗门的幸福上则着墨较少。也就是说,顺境中不一定没有恐惧与烦恼,逆境中也不一定就没有安乐与希望。如果一幅布艺或刺绣品的背景阴沉、肃穆,而图案却艳丽、跳跃,那看起来就赏心悦目;相反,如果背景艳丽、欢快,而图案却是黑色的、忧郁的,看起来就不会那么悦目了。从视觉上的这种愉悦感可以推想出心灵上的愉悦感。顺境掩盖人的罪恶,逆境显露人的美德。因此,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越熏烧、越碾压,才会越芳香。(1) 见此处。(2) Hercules,希腊神话中著名的英雄,宙斯和阿尔克墨涅之子。力大无穷,完成过12项不可能完成的伟绩,解救了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最终遭人迫害自焚身亡,死后升入奥林匹斯山,被招为神。(3) Prometheus,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为人类从奥林匹斯山盗取火种,被宙斯锁在悬崖上,每日被一只鹰吃肝脏。后赫拉克勒斯在寻找金苹果的时候,来到悬崖边,把恶鹰射死,解救了他。(4) 以耶稣出生为界,《圣经》分为《旧约》和《新约》。《旧约》以希伯来文写成,包括律法书、历史书、智慧书和先知书。律法书包括记述上帝创造世界的《创世记》、上帝指引摩西带领以色列人逃出埃及的《出埃及记》、教导以色列人如何遵守上帝的律法并记载了很多法律条文的《利未记》、记载以色列人在旷野里四十年的漂泊生活的《民数记》以及摩西重申上帝的律法和诫命之重要性,预言以色列人的灭亡和流浪的《申命记》;历史书则是一部以色列—犹太国的兴亡史;智慧书记载的是一些智慧的箴言和典故;先知书记载的是犹太人先知劝诫人们遵守上帝契约和律法的诗集。《旧约》总体上是在劝诫人们遵守上帝的契约和律法以获得幸福,并没有涉及太多磨难。《新约》是用希腊文写成的,包括福音书、使徒行传、使徒书信和启示录。主要记载的是耶稣出生、传道、钉十字架、受死、升天和复活的过程,劝诫人们要承受因信仰而带来的苦难。(5) 见《旧约·诗篇》,原文许多章节都是“大卫的诗”,并“交与伶长”,“用丝弦的乐器”或“用吹的乐器”演奏。《诗篇》是用乐器伴奏的颂歌,大部分是大卫王赞美、悔罪、忏悔的作品。现已成为赞颂、敬拜上帝时的神圣诗歌,多是圣徒在祷告或祈祷时吟诵歌唱。

论伪装与掩饰

知道什么时候讲真话,并最终讲出真话,这是需要大智慧和高智商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掩饰是一种无效的策略,也是一种低级的智慧。因此,越善于掩饰和伪装的政客,其实是越没有水平的政客。

塔西佗说过,利维亚既拥有丈夫奥古斯都的雄才伟略,又和儿子尼禄一样虚伪。他的意思是,奥古斯都拥有雄才大略,而尼禄善于掩(1)饰和伪装。罗马将领穆奇阿努斯曾力劝维斯帕先起兵攻打当时的皇(2)帝维特里乌斯,他说:我们所面对的敌人既不会像奥古斯都那样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也不会像尼禄一样谨慎周密。在特殊时刻,一个没有抉择或应变能力的人最好选择最安全、最可靠的做事方法,这与视力不好的人走路要慢、脚步要轻是一个道理。也就是说,没有洞察力的人就只能养成谨慎的习惯,成为一个高明的伪装者;相反,如果一个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知道什么事情应当公开,什么事情不应该公开,什么事情应该半遮半掩,而且也应该知道这样做的时机,以及对什么样的人这么做(塔西佗称之为治国和生活之道,这种说法很准确),“掩饰”这种习惯反而会阻碍他,成为他的弱势。所以说,不管是所谓的智谋、谋略,还是伪装和谨慎,其实就是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能力,只需加以区分便可以了。伟大的人往往做事坦荡、率直,在外界享有“坚定”“诚实”的美誉。他们的这种“坦荡”和“诚实”早已广为人知,所以,当他们觉得需要掩饰且付诸行动之后,别人也不会怀疑他们。他们其实很像被驯服得很好的马儿,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来,什么时候该转个弯儿。

自我掩饰的层次有三种。最高的层次是沉默寡言,守口如瓶。处于这种层次的人能够严守秘密,不给别人观察自己的机会,也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的为人。第二种是一种“消极”的掩饰,即故意露出一些迹象,或说出一些话,让别人对他的为人产生错误的认识。最后一种则是“积极”的伪装,即非常积极地装出一副与他的实际为人并不相符的样子,且这种伪装很明显。

第一个层次是教堂忏悔室里的神父所拥有的美德。能守住秘密的人会更有机会听到忏悔,毕竟没有人会向多嘴多舌和喋喋不休的人敞开心扉。一个人越能保守秘密,别人就越能向他敞开心扉,就像空间越是密闭,就越能吸收空旷空间的空气一样。人们之所以会向牧师忏悔,主要还是想让自己心里好受一些,其实忏悔本身并没有什么用处。因此,越能保守秘密的人越能得知别人的事情。也就是说,人们只是乐于卸下自己心头的烦恼,并不是愿意告诉别人自己的事情。简而言之,“秘密”恰恰来源于“保守秘密”。况且,赤裸裸的样子毕竟不太雅观,不管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灵上的。如果人们的行为和举止并没有完全暴露在别人面前,他们就会觉得很有尊严。喋喋不休的蠢人通常都是虚荣狂妄的,也很容易轻信别人。这种人不仅会不断向别人唠叨他知道的事情,还会对他不知道和不清楚的事情信口开河。因此,养成“保守秘密”这个习惯不仅是一种精明的表现,更是一种道德上的修养。不过,面部表情反而比语言更容易暴露自己,也更容易使人相信,它是对自己的一种背叛,是人身上的一种致命缺点。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人的面部表情最好“让位”给舌头。

第二个层次的掩饰很多时候都会紧跟在“保守秘密”身后。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说,善于保守秘密的人必定是善于掩饰的。人是很狡猾的,他们根本无法忍受别人在“保守秘密”与“掩饰”之间保持中立,不偏向任何一方。如果他们怀疑一个人是这样,他们就会抛给他许多问题,然后设法诱导他,探听他的口气。除非这个人能够一直不可思议地保持沉默,否则他的观点必然会倾向于某一方。如果他没有表现出某种倾向,这些人也会从他的沉默中收集到信息,就如同这个人自己说出来了一样。而且,他们还不允许这个人总说一些模棱两可和含糊的话。总之,如果一个人不会掩饰,他也就不可能保守秘密。“掩饰”可以说就是“保守秘密”的衣服或配饰。

最后一个层次是“伪装”和“说假话”。我个人认为,除了一些重大事件或少见的事情,在其他情况下,这种做法其实很低劣,而且还容易受到别人的谴责。这简直就是一种恶习,而且往往源自天性中的虚伪、恐惧,或心理上的重大缺陷。因为一个人一旦有了缺陷,就不得不伪装。久而久之,他在其他方面也就开始伪装,唯恐在这方面的才能荒废掉。“伪装”和“掩饰”有三个好处,也有三个坏处。三个好处包括:第一,使对手放松警惕,然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个人的目的一旦公开,就等于拉响了警报,唤醒了对手。第二,为自己留一条安全的退路。一个人一旦向大家宣布了一件事,那就要么一干到底,要么等着被别人打倒。第三,能够更好地看破别人的心思。如果一个人不会掩饰自己,总是很诚恳地告诉别人自己的想法或经历的事情,那别人在面对他时就很难开口说出相反的意见或建议,而是容易放任他继续说下去或做下去。于是,别人也就失去了言论上的自由,只能让自己的想法在心里自由驰骋了。因此,在西班牙才有这样一句谚语:说一句谎言,就能发现一个真相。这句话很有道理,虽然听起来好像让人觉得,发现真相的唯一方法就是“伪装”。三个坏处包括:第一,当一个人在伪装或掩饰自己时,脸上总会表现出一些畏惧的神态。带着这种神态,无论做什么事情,他都会像折翼的鸟儿一样,无法飞至目的地。第二,“伪装”和“掩饰”会让一些原本可以跟你合作的人心生迷茫,对你困惑不解。于是,在向目标奋斗的过程中,你就只能独自跋涉。第三,“伪装”和“掩饰”会夺走一个人的信任,而“信任”这种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处世之道。所以,这点坏处对人的危害最大。

总而言之,最完美的性格和品性就是拥有“坦率”之名和“守口如瓶”之习惯,并在适当之时掩饰自己,在别无选择之时伪装自己。(1) Mucianus,古罗马将军、政治家、作家。(2) Vitellius(24—69),罗马皇帝,于69年4—12月在位。69年是罗马的“四帝之年”,有四位皇帝相继自立为帝,包括伽尔巴、奥托、维特里乌斯和维斯帕先。维特里乌斯杀死奥托,成为第三位皇帝,后维斯帕先起兵攻打罗马,维提里乌斯兵败被杀。

论父母与子女

为人父母所能感受到的喜悦、痛苦和恐惧是别人无法了解的。喜悦是无法言传的,痛苦和恐惧则是不愿言说的。子女使父母在面对劳苦时能甘之如饴,但也令他们的不幸雪上加霜。他们增加了父母人生中的烦恼,但也让父母思考死亡的时间减少了很多。世世代代繁衍生息是动物界共同的特征,但记忆、荣誉和高尚的事业是只有人类才拥有的。的确,我们见过创立了伟大事业的人是没有后代的。他们在一生时间里无法再塑其肉身,就转而努力地再现其精神。但恰恰正是这群人对人类的后代最为关心。那些在立业之前就成家了的人反而会纵容子女,会把子女看成自己生命和事业的延续。于是,子女也就成了他们自己的创造物。

如果一对父母有很多孩子,他们就常常会偏爱某个孩子,尤其母亲更是如此。这样的爱是不公平的,有时候还显得根本没有意义。所(1)罗门说:“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愚昧之子叫母亲担忧。”在所有子女中,父母往往会尊重年龄最大的一个或两个孩子,会溺爱最小的那个,但却容易忽视中间的那几个。但事实上,恰恰是这中间的几个最容易成才。在孩子的零用钱方面,如果父母过于吝啬,那可不是一件好事。这样做只能有害无益,只会让孩子感觉到低贱,甚至会习惯耍手段,与不三不四之人为伍。这样的孩子一旦富裕起来,就会变得挥霍无度。事实证明,要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父母要依靠威严,而不是钱包。在孩子的童年时期,很多父母、老师,甚至仆人,都会在他们之间营造一种竞争的气氛,这是很不好的一种习惯,因为在这种气氛中长大的孩子成年后往往会兄弟不和,严重干扰家庭的正常生活。意大利人对自己的孩子、所有直系亲属家的孩子,以及所有亲戚家的孩子都会一视同仁。只要大家同属一个家族,他们就不会在意这个孩子是否是自家的,都会同样对待。不过说实话,这些孩子的天性中确实有相似的地方。有时,我们会看到家族里的某个侄子长得更像他的伯伯、叔叔或其他男性亲戚,而不像他的父亲,这就是血缘关系。父母应及早为孩子规划好职业和人生道路,因为孩子在童年时期可塑性是最强的。父母不可过分迁就孩子幼年时期的爱好,认为孩子喜欢这个,就能把它做到最好。当然,如果孩子在这个方面或其他方面的才能已经达到了超凡脱俗的程度,那当然不要干涉他。不过,在通常情况下,这句格言会适合更多孩子:选择最好的,习惯了就会感觉轻(2)松愉快。通常情况下,一个家庭中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是最幸福的。但是,如果长兄或长姐被剥夺了继承权,他们就不会再能像以前那样幸福了。(1) 见《旧约·箴言》第10章第1节。(2) 原文为拉丁语:optimum elige,suave et facile illud faciet consuetude。

论结婚与独身

有了妻儿,就等于把自己抵押给了命运,因为妻儿会成为事业的羁绊,不管这事业是善的还是恶的,都是如此。事实上,对公众最有益又最伟大的事业都是无妻或无子的人创造出的。也就是说,从感情上讲,这些人和公众结婚了;从物质上讲,这些人在用金钱资助公众。

按理说,有子女的人应该比没有子女的人更关心未来,因为他们必须弄清楚,自己最亲爱的孩子会面对怎样的未来。而没有子女的单身人士就很少去关心未来,他们的思想容易局限在自己的生活中,甚至会觉得思考未来是一件荒谬的事情。有些人还觉得有了妻儿,就意味着生活中多了一笔开销。所以,很多愚蠢、贪婪的富人会以无子女为荣。他们觉得没有子女会显得比现在更富有。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听到过这样的对话:一个人说:“某某是个大富翁啊!”另外一个人却不以为意地反驳道:“是啊,但他可是有孩子的。”就好像儿女会削减财富一样。不过,多数独身的人是因为喜欢自由才选择了这种生活方式。尤其是那些喜欢自娱自乐的性情古怪的人,他们对各种约束都非常敏感。对于他们而言,腰带和腿上的吊袜带都是镣铐和锁链。独身人士可以成为最好的朋友,最好的老师,最好的仆人,但却很难成为优秀的臣民,因为他们没有牵挂,很容易从自己的国家逃走。事实上,几乎所有的逃亡者都是独身人士。牧师或教徒很适合过独身生活,因为慈善之水如果先注满了家中的水池,就无法惠及大地。而法官或行政长官是否独身就对社会没有太大影响。因为如果这些人浅薄无知,容易贪污腐败,那他们本身对公众的危害会远胜于他们妻儿的五倍。另外,军官在鼓励士兵的时候,也很容易会提到他们的妻子及儿女。

但土耳其士兵就非常鄙视婚姻,所以很多土耳其士兵就非常卑劣。无论怎么说,拥有妻子和儿女是人类社会的规则之一。所以,虽然单身人士的花费比已婚人士少,相对来说会比较慷慨一点儿,但他们通常比已婚人士更冷酷、更无情,更适合去做严酷的审问官,因为他们心中的亲切和温柔很难被唤起。庄重、严肃的人往往会遵守常规和礼数,性情也很稳定。如果男人拥有这样的性格,通常就会成为情(1)感坚贞、挚爱妻子的丈夫,人们常常提起的尤利西斯就是这样的。(2)他宁肯舍弃永生的机会,也要回到妻子身边。纯洁、高雅的女人往往桀骜不驯,好像只有这样才能显示自己的纯洁和高雅。要想使妻子忠贞顺从,丈夫需要有智慧,不要有好妒之心,因为如果妻子觉得丈夫好妒,她就很难对你顺从和忠贞。青年时期,妻子是情人;中年时期,妻子是伴侣;老年时,妻子则是陪护。因此,只要你愿意,任何时候都可以结婚。不过,在这个问题上,有位智者却有着不同的见解,他说:年轻的时候不需要结婚,年老的时候不必要结婚。有件事很奇怪,就是人们常常会看到恶夫反而能娶到贤惠的妻子。或许是因为他经常表现得如恶人一般,偶尔表现出一丝善良,反而会让人觉得难能可贵。又或许是因为,很多妻子觉得自己居然有耐心能忍受这样的丈夫,于是就会为自己感到自豪,也就愿意跟这样的丈夫生活下去。但不管因为什么,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这些恶夫都是女人不顾亲友的反对、自己心甘情愿选择的,于是她们也只好尽力去弥补自己的过失。(1) Ulysses,即希腊神话中的奥德修斯,在罗马神话中被称为尤利西斯。特洛伊战争中的将领,著名的木马计就是他献的。特洛伊战争之后,他扬帆归家,路途中经受了重重考验,包括钟情于他的仙女所许的长生不老的承诺,在10年后回到家中和妻子团聚。(2) 原文为拉丁语:vetulam suam praetulit immortalitati。

论嫉妒

在人的所有情感中,只有“爱情”和“嫉妒”能让人神魂颠倒或精神恍惚。一旦陷入这两种情感,人的内心就会升腾起一股强烈的欲望,还会陷入各种不同的想象和联想中不能自拔。而且,这两种情感还极易透过一个人的眼神流露出来,尤其是当这个人面对着他关注的对象时。如果这个世界上真的有所谓的“神魂颠倒”“精神恍惚”,那么“爱情”和“嫉妒”就是导致它们出现的原因。《圣经》把“嫉妒”称为“邪恶之眼”;占星家把星宿带来的灾难称为“凶象”。这就好像是在说,人一旦嫉妒起来,眼睛就会突然发出或射出光芒。不但如此,有人还奇怪地发现,被嫉妒者越是成功,越被人称颂,嫉妒者眼神的杀伤力就越大,因为这种成功和荣誉又为他的嫉妒添了一把利刃。况且,此时被嫉妒的人又极易显露出得意之心,于是也就难免会成为对手打击的目标。

如果时机合适,认真讨论一下这种奇怪的现象也不是不可以。但现在我们要暂且抛开这些,来讨论一下什么样的人容易嫉妒别人,什么样的人容易被嫉妒,以及公众性的嫉妒和私人的嫉妒有什么区别。

无德之人常常嫉妒他人的美德。一个人的心要么从自己的优点中得到滋养,要么从他人的缺陷中得到慰藉。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不能从自己的优点中得到滋养,他就势必会转向他人的缺点。因此,如果一个人的品德永远不及他人,他很可能会去破坏别人的幸福,以求得一种心理上的平衡。

爱管闲事、好打听事情的人通常善妒。他们打听别人的事,绝不是因为这些事和他们有关系,而是因为在打听别人的祸福时,自己会得到一种类似于从观剧中得到的快乐。嫉妒是一种游移不定的激情,它们日日游逛在大街上,从不归家。所以,专心于自家事情的人通常都不会嫉妒别人。

有的贵族也会嫉妒别人,他们嫉妒的是那些一夜之间显赫起来的人,因为就是这些人使贵族与普通人之间的距离缩短了。这就很像这种错觉:当别人前进时,你会觉得自己在后退。

残障人士、宦官、老年人和私生子们也很善妒。他们无法改变自己身上的缺陷,只好不惜一切代价去危害别人。不过,一些身上有缺陷的伟大人物往往不会这样做,他们不遗余力要使这些天生的缺陷成为自己荣誉的一部分,他们要让别人看到,一个被阉割的人或者一个跛子,竟然能够成就如此伟大的事业,这可是奇迹般的荣耀啊。宦官(1)(2)(3)纳尔西斯、阿格西劳斯和帖木儿就是这样的人。

经历过大苦大难和痛苦不幸后东山再起的人也很善妒。他们与自己所处的时代之间产生过“矛盾”,很容易把其他人受到的伤害看成对自己曾遭受过的苦难的补偿。

浮躁、虚荣而又妄图在很多行业里出人头地的人也是善妒的。这(4)些人不会允许许多人在某个行业中超过他。罗马的安德里安皇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确实在诗歌、绘画与手工领域里有些造诣,所以他就非常嫉妒所有的诗人、画家和能工巧匠。

另外,当某个人的亲戚、同事、兄弟姐妹或朋友成功时,他也很容易产生嫉妒之心。因为,这些人的成功无形中是对他自己生活的一种指责,这些人会比其他人更容易频繁地钻入他的大脑中,会比其他人更能引起他的注意力。而且,这些人越被大家谈论,声望变得越显赫,他的这种嫉妒就会越浓烈。从这个意义上讲,该隐对兄弟亚伯的嫉妒可谓极端至极、邪恶至极。因为上帝在告诉他们自己更喜欢亚伯(5)的贡品时,除了他们二人,可是没有外人在场的。

以上谈论的是善于嫉妒的人。

现在再来谈谈那些或多或少会遭人嫉妒的人。德高望重的人越成功,反而越不会遭到别人的嫉妒,因为他们的幸福看起来是理所应当的;当你收回一笔债务时,别人不会嫉妒,但当你得到奖励和捐助时,却容易遭到他人的嫉妒。嫉妒从来都是伴随着人与人之间的比较而存在的,没有比较,就没有嫉妒。因此,平民是不会嫉妒国王的,只有国王才会嫉妒国王。还要注意一点,一个没有任何成就的、地位低的人在成功之初最易遭人嫉妒,之后这种嫉妒就会越来越少;相反,一个成就巨大、德高望重的人在幸运之神降临之初并不会遭人嫉妒,但随着这种幸运的延续,就会越来越遭人嫉妒。因为之后总会有新人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