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中的正能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2 00:08:44

点击下载

作者:李雯

出版社: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阳明心学中的正能量

阳明心学中的正能量试读:

前言

最近,明朝的事儿格外受人关注,明朝的人和明朝的学术也开始备受瞩目,其中火遍古今中外、大江南北的便是王阳明及其所创立的心学。

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朱载垕、明朝中后期著名政治家张居正、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我国近代思想启蒙者梁启超、经营之圣稻盛和夫等成为其最忠实的粉丝。作为当代研究和传播儒家文化的重要思想家之一的哈佛大学著名教授杜维明更断言:“二十一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王阳明为何如此备受瞩目?阳明心学又为什么能够火遍古今中外呢?那是因为王阳明的一生及其心学,处处都彰显着一股不可磨灭的正能量。而这股正能量,能一扫现实的浮躁,能安慰残酷的命运,能洗涤险恶的世界。

本书以王阳明的一生为主线,以现今社会的最需要为导向,目标明确而实用,文字凝练而幽默,讲述那些尘封在历史中,却能应用于现代,属于王阳明及其心学所带来的强大的人生智慧中的正能量。

读本书,你能看到明朝晚期社会动荡、学术颓败这种如此不堪的社会大环境下,却带着传奇色彩出生的王阳明,用非凡的自信向你证明着天生我才的正能量。

你能看到叛逆的小小少年,行事乖张让人头疼,却用一个“何为第一等事”的问题,让所有人哑口无言,用小小年纪便立志做圣贤的目标,向你诉说树立志向中所蕴含的正能量。

你能看到坚持格竹以致晕倒,谈养生错过新婚之夜,身体不好不忘静坐求圣的王阳明用实际行动告诉你坚持求索的正能量。

你能看到两次落榜却不挡仕途之路,官场险恶却能悟格物要旨的王阳明用自身的坚强告诉你面对磨难的正能量。

……

他的中庸思想、他的知行合一、他的做人做事、他的宠辱不惊、他的以孝为本,他的躬身自省、他的做人至诚,他的致其良知等,统统都彰显着王阳明其人及其所创立的心学中透出来的正能量。

正因为如此,在五百年后的今天,神州大地才会掀起王阳明热潮,让这位万千名人的导师,带你锻炼强大的内心,领你走出心灵的迷茫,帮你成就辉煌的事业,助你获得幸福的人生!

读王阳明这本读不完的“书”,学阳明心学这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开启与生俱来的正能量。作 者第一篇阳明正能量之天生我才篇王阳明在动荡年代带着传奇色彩出生,仿佛就注定了他的不平凡。我们在和谐年代普普通通地出生,仿佛就注定了我们的平凡。其实,平凡或者不平凡,不是因为出生那天风和日丽还是暴雨倾盆或者有什么异象来决定的,而是我们降生在这个世界上,然后努力活着,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对“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完美注解。如同王阳明一般,只要相信“天生我材”,就会给我们的内心信念增添一缕曙光。天降才子五岁不能言

公元1472年,也就是明宪宗成化八年,此时的明朝已经渐渐步入统治中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学术颓败。如果以人做比喻,此时的明朝明明还是中年,却已经垂垂老矣。

人都说,物极必反,越是黑暗动荡的年代,越容易出现奇人异事。所以,带着传奇色彩的王阳明,就这样出生了。

据《明史》记载,王阳明虽然没有跟哪吒一样,在母亲肚子里待了三年才降生,但是也足足待了十四个月,超出普通婴儿四个月,王氏一门虽然着急不已,但是也无可奈何,能做的唯有等待。

某天中午,王阳明的祖母岑氏在午睡。朦胧时梦见香烟环绕中,一位身穿金甲的仙人怀抱婴儿,脚踏祥云而来。仙人缓缓落在房里,将婴儿放入岑氏怀中,大声道“贵人已来!”,然后瞬间腾空而去。岑氏惊醒的时候,恰巧迎来王阳明的第一声啼哭。

岑氏喜不自禁,趿拉了双鞋就赶去了儿媳妇房里,着急看自己的金孙,并且将刚才做的梦告诉了自己的相公——王天叙。王天叙何许人也?他就是王阳明的祖父,因为喜爱竹子,在其所居住的轩外种了一片竹林,每天都在竹林中啸咏诗词,很有一些魏晋遗风的味道,因此世人称之为竹轩公,在当地也算是颇有名望的大儒。

王天叙听到自家夫人的梦境,顿时觉得自己的金孙来历不简单,说:“既然乘云而来,就叫王云吧。”于是,王阳明有了出生之后的第一个名字。同时他出生的那所房子,也被命名为瑞云楼。

王阳明这样传奇的出生,到底是确有其事还是后来成名之后的杜撰,我们无从知晓。但是从历史记载却得到一个信息:那就是王阳明有负这样精彩的出生。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王阳明到了五岁,还没有开口说过一句话。

如果搁在现代,五岁还不会说话,那检查都不知道做了多少了,什么聋哑、发育迟缓、脑病、自闭症等估计通通都登场了。但是王阳明那时候,是医学落后的古代,王氏一门只知道王阳明不聋不哑,至于不会说话的原因却无从知晓,只能干着急。

别说王家干着急,旁人看着也心焦啊。你说如此传奇的出生,就算不期盼是个天才,好歹也别是个残疾儿童啊。就算普通平庸的小孩,五岁也基本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了。但是,圣人的另类,从这儿就可见一斑,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不聋不哑,疯玩疯闹,就是不说话。颇有一丝任你着急万千,我自岿然不动的意味。

历史就是这样神奇,王阳明以后还要传播心学呢,不说话怎么行,于是某位高僧就这样千呼万唤始出来了。

这位高僧看到王阳明的时候,对其容貌大为惊奇,赞道:“好个孩儿,”然后又来了个转折,“可惜道破。”说完禅语的高僧继续走他的路,没有带走一片云彩,却给王天叙留下了一个谜团:高僧为什么这么说?后来经过苦苦思索,王天叙恍然大悟:金孙乘云而来,取名王云,云既有金孙的来历,同时又有说的意思,可不是道破了天机。

找到了金孙不说话的症结所在,王天叙赶紧给金孙改了名字,从此之后,王云不复提及,取而代之的是王守仁。高僧不愧是高僧,经其点拨改名后,王阳明会说话了。不仅会说,还要说得漂亮,说得一鸣惊人。

先说自己名字“守仁”二字,出自《论语·卫灵公》:“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这一句,除了这句,还能说出四书五经中其他很多名人名言,对于日常生活用语也是对答如流。

你能想象五岁的娃娃不会说话,一开口就能之乎者也满口圣人之言的情景吗?我想当时王家人的下巴一定都掉了一地。当祖父王天叙终于合上嘴巴问王阳明从哪儿学来的这些话的时候,小圣人颇为不屑地答:“我以前虽然不说话,但是也不聋,爷爷您跟父亲天天念叨的时候,我就已经不知不觉记下了。”王阳明幼年的聪慧过人可见一斑。

自此之后,会说话的王阳明,开始了他风风火火的童年生活。而那个时候,无论是王阳明,还是世人,都不知道,他所降生的浙江余姚,那片土地会因为他而熠熠生辉,而余姚所属的绍兴府,也会成为众多名人的出生地,像是鲁迅、蔡元培、秋瑾等。

或许历史就是这样,即使时间不同,但是空间仍在,冥冥之中早有定数,和王圣人同乡的后人或多或少都受到过王圣人的影响,自此走上革命、创作的道路。穿越古今

王阳明五岁的时候还不能讲话,可是他是幸运的,因为他的失语不是因为疾病,或者是因为心理问题,又或者是因为其他不可治愈的原因。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上的名人,有很多儿时就经受磨难,但是却仍然让人看到了“天生我材”的正能量。

有一位奥运传奇女性,叫威尔玛·鲁道夫,她小时候因为患上肺炎和猩红热,引发高烧造成小儿麻痹,一只脚需要靠铁架矫正鞋走路。这样一个因为小儿麻痹致残的小女孩,通过自己的努力,在11岁时脱掉了铁架矫正鞋,跟哥哥们玩篮球。到了12岁,已经能够彻底摆脱铁架矫正鞋。在1960年的罗马奥运会上,她在田径赛事中夺得三枚金牌,成为奥运英雄。

美国著名盲聋作家和残障教育家海伦·凯勒,出生17个月的时候因为一次急性脑充血失去了她的视力和听力,接着,她又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的导师安妮·沙利文开始教她读书和说话,并和其他人沟通。最终,海伦·凯勒克服了身体给她带来的障碍,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掌握英、法、德、拉丁、希腊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美国和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赢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

很多名人,或者儿时,或者成名之后,都经历过磨难,无论是身体的,还是心灵的,但是,这些依然无法阻挡他们向着艺术、向着梦想道路前进的脚步。正能量小贴士

我们出生在和平年代,拥有健康的身体,受着良好的教育,却妄自菲薄,觉得自己普通而平凡,羡慕那些圣人、智者、明星,忘了自己也是“天生我材”之辈。自认为“天生我材”不是自大、自负,而是内心的一种信仰,自信从我们出生那一刻起,即使渺小,也足以改变世界的分子、粒子构成,然后方能主宰自己的命运。父为状元家门名人多

上一章讲到了王阳明出生,那么很多人就会问,王阳明出生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王阳明出生的王氏一门,从历史上来看,可谓名人辈出。王阳明本身就是名人,而且是古时候的名人,所以族谱稍微有些凌乱,版本不一,需要好好理一理,目前比较靠谱的,就是下面要为大家一一道来的。

话说王阳明的祖先中,有据可查的第一位远祖是王览。王览是谁?很多人可能没有听说过,但是说到“卧冰求鲤”这个成语大家就很熟悉了。王览跟“卧冰求鲤”的主人公王祥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如果说王祥是二十四孝之一,那么王览就是“二十四孝之一”的救命菩萨。

据《晋书·王览传》记载,王览的亲生母亲朱氏,也就是王祥的继母,对待王祥特别不人道,经常殴打他,每当这时候,年仅几岁的小王览就会哭着抱住王祥,以这种方法来避免王祥受到责打。王览十五岁之后,就开始劝说朱氏停止对王祥的虐待,每当朱氏不讲理要惩罚王祥的时候,王览就跟着一起受惩罚。后来,朱氏还变本加厉,开始虐待王祥的妻子,王览的妻子也跟着一起受罚,弄得朱氏彻底没招了,才停止了对王祥的虐待。兄弟俩的父亲死后,王祥在当地渐渐有了名望,朱氏很是嫉恨,便暗中派人送毒酒要毒死王祥。王览知道后二话不说拿起毒酒就要喝,吓得朱氏三魂七魄都丢了,从此之后再也不敢暗害王祥了。故事的结局总是圆满的,王览官至光禄大夫,王祥则任太保一职,在硝烟四起的年代也算官运亨通了。

其实从这段历史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王阳明的祖上就有另类、创新的基因,他们家对于母慈子孝和兄友弟恭的注解完全不同于其他家族,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王览跟王祥都有着不可磨灭的仁孝之心。

王览之后,他的五个儿子虽然各有官职,但是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多大的名气,一直延续到他的长子长孙王导。

据《晋书·王导传》记载,王导年幼时就有风度,有远见,十四岁时陈留名士张公看到他十分惊奇,说:“我看这孩子的相貌心志,将来必是将相之才。”这句话在以后得到了充分印证。王导承袭父亲的爵位,一路出谋划策,联合南北士族,拥立司马睿为帝,建立东晋政权,官至宰辅,总揽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国政,可谓功勋卓著,是东晋的实际创造者,煊赫一时。

在王氏家族的历史上,王导可算是官职最高的一位。王导之后,他的六个儿子和八个孙子合起来都没有一个堂侄出名,这位堂侄不是别人,正是有“书圣”之名的王羲之。在直系宗亲中之所以要加入一个堂亲,是因为新发现的王阳明族谱出现之前,人们一直以为王羲之是王阳明的直系宗亲,后来王阳明的族谱被发现之后,人们的想法已经根深蒂固,即使不是直系宗亲也还是认为是直系宗亲,充分体现了难得糊涂这一点。

对于王羲之这里不多加赘述,因为对于他,大家都非常了解,关于他的“临池学书”,关于他的“东床快婿”,关于他的《兰亭集序》,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娓娓道来。

王羲之之后,再一个脱颖而出的王阳明的祖宗就是王纲了。据历史传言,王纲此人比较悲催,生活在元末明初的战乱时代,有大将之才、治世之能,却无人赏识、报国无门。如果他有王导的雄心壮志也能建功立业,但是王纲偏偏被末世消磨掉了壮志雄心,只求能够安稳度日、养家糊口。

于是,王纲开始研究《周易》,以看相为生。要知道,《周易》从古至今都是一本神书,其中的高深莫测让很多人穷尽一生都研究不透,再加上王纲甘愿居于山水之间,淡泊名利,所以经过一传十、十传百的宣传之后,越传越神,说王纲跟终南山隐士学得卜卦和相面之术。传到最后,王纲自我研究《周易》的那点儿功劳全部都转移到莫须有的终南山隐士身上了。所以,王纲仍然是一个悲催的人。

然而,王纲的悲催还在继续,因为王纲遇到了明朝的开国功臣刘伯温。那时候刘伯温还没有建功立业,来找王纲算命。王纲断言刘伯温必能青史留名,而且千叮咛万嘱咐,让刘伯温成功之后千万别来找他。其实说白了就是咱俩不是一路人。

显然刘伯温没有听明白王纲的潜台词,认为这是客套话,因为多年之后刘伯温辅助朱元璋取得天下成为开国宰相之后,就举荐王纲到兵部担任了郎中一职。这都当官儿了,为什么还要说王纲遇到刘伯温是悲催的继续呢?这是因为王纲被生拉硬拽进了朝廷之后,很快就遇到了广东民变,就在押送粮草的途中,王纲被杀了,然后羊皮裹尸,被儿子王彦达背回了家,结束了其悲催的一生。

王彦达背父亲尸体回家的时候只有16岁,那时候小小的他认为,父亲这怎么着也算是为国捐躯、光荣殉职啊,朝廷应该会嘉奖一番啊。事实证明,王彦达高估了朝廷的仁德,低估了政治的黑暗,由于朝中无人,王彦达并没有拿到任何补偿。再加上父亲又为官清廉无甚家产,所以王彦达千辛万苦将父亲埋葬之后,觉得自己幼小的心灵受伤了,此后躬耕奉养老母,以读书自娱过完了一辈子,临终之际给儿子王与准留下一句“儿啊,这一辈子做做学问就好,千万别做官”的遗言就与世长辞了。

王与准小朋友果然听话,效仿爷爷和爹爹,闭门不出,一心读书,无视科举,拒绝举荐,专心致志当起了潇洒隐士。可是啊,家门的传承或许就在这里,跟爷爷一样,王与准迷上了算卦,不仅算,而且还算得极准。想当然,王与准小朋友跟悲催爷爷王纲一样,也悲催了。

当地知县听说了王与准的名字,想让王与准帮他算算前程,于是派人登门拜访。王与准是文人,而且是家学深厚的文人,想当然,自有一股子文人气节,平日里就讨厌这些目无王法的贪官,现在居然敢来找他算前程,简直开玩笑!王与准直接烧了卦书,发誓从此之后不再算卦。

人都说宁得罪君子,勿得罪小人,可把事做绝,但不能把话说绝,王与准就在这里犯了错误,不过王与准也算聪明,知道这回肯定得罪了知县,于是收拾了干粮、衣物,包袱款款地跑到了附近四明山的山洞里躲了起来。

知县抓人没抓到,正气得跳脚的时候朝廷来了钦差,要在此处招揽贤才。知县马上抓住机会,在钦差面前告了王与准三条罪状:一仇视朝廷,认为朝廷亏待了他爷爷;二拒绝举荐,不想为国家出力;三教坏孩子,不让孩子考科举。

这三条罪状一出,钦差怒了,盛世有遗贤,这不是打朝廷的脸吗?于是下令,扣押王与准的儿子,搜捕王与准。

被追的无法的王与准,只能往深山逃去,结果一不小心,就跌到了山沟里,结果更不小心,这一跌跌出了改变命运的契机。知县千算万算也没算到,将王与准告到钦差面前,反而给了王与准一个机会。

钦差见王与准言貌坦直,不像是反朝廷的人,于是四处走访,了解了来龙去脉,得出的结论是王与准是个好青年,不仅好学刻苦,而且乐于助人。所以就劝王与准卖朝廷些面子,就算自己不出仕,也挑一个儿子为朝廷效力,这样朝廷就不会怪罪了。经过这次的磨难,王与准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听从钦差的建议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王世杰。于是王世杰直接成了秀才。

不过,王世杰虽然也继承了家族的才高八斗,但是没有学会祖宗王导的为人处世,在官场上混的人缘极差,最后不得已辞官回家种地,过着清贫的日子。王世杰的母亲在临终之时痛哭流涕,告诉王世杰一定要做官,摆脱这种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孝顺的王世杰只好再次出仕,不过可惜的是还没有等到任命,就紧跟母亲的脚步去见了阎王。

王世杰死后,唯一能留给儿子王天叙的只有几筐书,可谓赤贫,也难怪他老娘在死之前都哭喊着让他一定要当官,这得穷到了什么地步。可是王天叙也有骨气,穷就穷,就是不当官。历史上对于王天叙的记载,并没有那么多,零星都跟王阳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将这些零星片段整理出来,我们得出王天叙是这样一个人:他是个潇洒的儒士,细目美髯,风度翩翩;他和蔼可亲,但是也有脾气,尊严凛然不可侵犯;他是个天才,思维敏捷,过目不忘;他是个大孝子,就算生气,也会背着爹娘生闷气;他极其喜爱竹子,家的四周全种满了竹子,因此得了个竹轩公的称号;他是个大儒,给好多豪门望族当过夫子。

从上一章我们已经知道,王天叙作为王阳明的祖父,算是跟王阳明接触很多,而且对王阳明颇有影响的一个人。王氏一族从远祖王览起,一直到王天叙止,有的在官场上混的风生水起,辉煌一时无两,有的在官场上起起伏伏,有些狼狈颓唐,但是这些都无法遮掩,王氏一门作为孔孟儒家思想的拥护者,始终不改的是一颗仁爱之心。而且,从王天叙这一代开始,王家的避世思想已经逐渐开始转到入世。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王天叙的儿子王华,也就是王阳明的爹。据说,王华从小就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六岁的时候就懂得拾金不昧的道理。话说六岁的小王华在水塘边玩耍,偶遇一醉汉,醉汉吐完之后不小心将钱袋遗忘在了池塘边,王华打开钱袋,发现里面有很多银子。如果是一般的六岁小朋友,看到钱之后估计不会有太大概念,即使有脑子里面浮现的也是能买糖吃,可是人家王华不一样,不仅乖乖在那里一直等到醉汉回来寻找钱袋,还谢绝了醉汉的酬谢,而且告诉醉汉说不要侮辱他,那么多钱他都不要,怎么可能在乎小小的酬谢。

据说,王华的这一节操一直跟随了他一辈子,想当然,也给王阳明树立了一个活榜样。

在明宪宗时期,王华状元及第,任翰林修撰,正式步入仕途。对于王华的为官之路,这里不予吐槽,在讲王阳明的其他事例的时候会有所涉猎。这是因为历史对于王华的评价是为官20余年,于政治没有突出建树,唯为人醇厚,孝顺恭谨,颇有节操,善恶分明,持身俭朴,利害得失不系于心,临危临难从容不迫。穿越古今

王阳明出身名门,家中状元、书法家、神算子一抓一大把,就是在这样的身家背景中,王阳明也没有丝毫纨绔子弟的样子,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圣人前行不辍。

袁世凯的孙女袁家倜曾是购物不用花钱,出门有保镖的千金大小姐。她曾被下放到农村,成为劳动妇女。改革开放以后,她靠买原始股起家,成了天津西餐厅的女老板。袁家倜在天津做了24年的政协委员,无论是招商引资还是扶贫救灾,她都走在最前面,为天津的发展做出了不少贡献。在谈及过往的时候,她反而庆幸自己经历了这种非同寻常的大起大落,她说:“这对我是极大的改造和历练。半个世纪的巨变反而救了我,刺激了我的求生欲,让我学会自力更生。”也说:“我现在很独立,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政治上,现在的生活让我很快乐。”

无论是王阳明还是袁家倜,他们都经历过辉煌,经历过颓败,可见世事无常,出身并不能够代表一切。对比看看现在的社会,多少人的心灵被物质、虚荣和浮躁腐蚀,而丢掉了最真、最纯的品德。或许,这就是为什么王阳明能够成圣,而我们只能抱怨或者被抱怨的原因。因为王阳明透过表面的浮华,看到了背后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文人的气节和仁爱的德性,而我们却让表面的浮华使自己变得浮夸。

王阳明的心学,之所以在如今这个社会越来越被推崇,跟这些也有一定的关系。有句俗话叫“富不过三代”,所以即使出生在富贵之家,也不必太嚣张,而应像王阳明一样,学习祖宗的气节和德性,修炼自身,或许,你可以让家庭因你而更好。还有句俗话叫“贫穷不是罪”,所以大可不必因为贫穷而自卑,也不必因为贫穷而为难自己的家庭抑或仇富,只要做好自己,通过自己的奋斗必然会有属于自己的成就和价值。正能量小贴士

家世背景只是一种附带品,一个人如果想要拥有自己的价值,关键还是看自己。人们因为王阳明而认识了他的家族,却不是因为他的家族认识了王阳明,这就是靠自己的正能量。耕读世家阳明童年乐

将视线聚焦到主人翁王阳明身上。小时候的王阳明,过得相当快乐而充实,不仅才学过人,而且还经常有一些奇思妙想。

王阳明七岁的时候,活泼好动,甚是可爱。有一次母亲带他去附近寺庙烧香,七岁的小王阳明就这样杠上了庙里的和尚。起因是惠明和尚听说王阳明是个聪明伶俐有才华的小孩,所以趁着王阳明母亲去拜佛的时候,叫王阳明到偏殿对对联探个究竟。

和尚出上联:“轰字三个车,余斗字成斜。车车车,远上寒山石径斜。”王阳明张口对曰:“品字三个口,水酉字成酒,口口口,和尚只贪一杯酒。”和尚听了之后心道这是对到我头上来了,得给点儿颜色瞧瞧,于是以牙还牙:“古有李宋仁,今有王守仁,手中一本《太公法》,不知是兵家?是法家?是道家?”王阳明毫不逊色,道:“古有卜,今有赵。手中一本《金刚经》,不知是胎生?是化生?是卵生?”和尚一听,用手拉住王阳明头上的三根辫子说:“三叉如鼓架。”王阳明不甘示弱,用手指点着和尚的光头说:“一秃如锣槌。”和尚接着指着殿中三座佛像说:“三尊佛像,坐象坐虎坐莲花。”王阳明接着就对:“一个秃驴,偷鱼偷肉偷女人。”惠明和尚听了,顿时大怒,赤裸裸地污蔑啊这是,于是追着王阳明就打。王阳明的母亲刚好拜佛出来,看到自己儿子被追的四处乱窜问是为何,和尚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她。母亲责怪王阳明太过无理,结果王阳明笑嘻嘻地说:“母亲,我说的是‘一位师父,念经念佛念观音’,是惠明师父自己听错了。”说完就向门外跑去。惠明和尚不服气,追着王阳明说:“牛头且喜生鹿角。”王阳明回头喊道:“狗嘴何曾吐象牙。”把惠明和尚气得厥倒。

到王阳明十岁的时候,父亲王华参加进士考试高中状元,第二年举家迁往京城。搬家途中借宿金山寺,到了晚上,王天叙与借宿在此的游客饮酒作诗,好不欢乐。结果乐极生悲,到了王天叙作诗的时候,可能喝多了脑子混乱,一个字都没说出来。这时王阳明站出来,随即赋诗一首: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纱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这首诗一出众人顿时自愧不如,动静结合,声色兼备,大叹好诗,好诗,结果王阳明说了:“此诗为爷爷所作,我只是席间道来耳。”由此可见王阳明的机灵聪慧与恭谨孝顺。

到了京城学堂,王阳明更是混的风生水起。学习上领悟能力很强,对于所学的东西能举一反三,聪明程度连老师都觉得惊讶。不过,小王阳明对于这些虚名是不屑一顾的,十二岁时老师在其桌子一角发现了这样一首诗: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

这首诗就是后来极为有名的《蔽月山房》,全诗的意思是山离得近,月亮离得远,就有人说山比月亮大。如果人们的眼光能够开阔长远一些,便会发现不仅只是山高,而且月亮更为广阔。

年仅十二岁,王阳明就有这样的思考和见识,堪称奇才。不过在当时的科学条件下,并没有人能读懂这首寓意深远的诗,因此,王阳明被老师们一致认为特立独行,脑子里面总有别人读不懂的奇怪思想。

不过,这并不妨碍王阳明在同学中的威信,总有一群小朋友跟在其屁股后边玩儿。于是,每每都会出现这样的一幕:老师不在课堂,王阳明带领一群同学们浩浩荡荡地跑到外边玩耍,他坐镇指挥,小伙伴们分成两拨,两拨人马左冲右突,大呼小叫,变换阵型,宛若战场。

不过很快,小军事家王阳明就被父亲王华逮住了。王华阴沉着脸问王阳明:“不好好读书,做这些有的没的干什么?”王阳明不答反问:“读书干什么?”王华理所当然地回答:“当然是考状元,当大官。”结果没想到王阳明听了摇了摇头说:“父亲中状元,不代表子孙后代也要中状元。而且,儒者患不知兵。仲尼有文章,必有武备。区区章句之儒,平日叨窃富贵,以词章粉饰太平,临事遇变,束手无策,此通儒之所羞也。”

十来岁的娃娃一番话说得有理有据义正言辞,直接镇住了王华。虽然王阳明扬言要当“通儒”,同时也镇住了父亲,但是父子二人的观念不一,因此,还是争斗着。

拿下象棋来说。王阳明非常喜欢下棋,一下起来就容易废寝忘食,这对于对王阳明要求甚高的王华来说简直就是大逆不道,于是在屡教不改的情况下,王华一怒之下将王阳明的象棋丢进了河里。为此,王阳明专门写了《哭象棋》来悼念他的象棋:

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在这首诗中,王阳明开头两句就写了象棋被丢的惋惜之情。接着中间四句写了各种兵种,像是兵卒、将军、战马等被流水卷走的无奈。最后两句虽有炮声震天响,但是却是雄浑悲壮的余声。整首诗构思巧妙,纵横得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王阳明失去象棋的悲伤之情,也体现出了王阳明的童真童趣。穿越古今

童年,天真无知的年纪,应该是充斥着欢乐的。王阳明的童年貌似比较早熟,可算有苦有乐。他热爱象棋却不得不放弃,因为父亲觉得这是玩物丧志,不利于以后的仕途。幸亏王阳明自小心志坚定,不然,也没有以后的圣人了。所以总体而言,小阳明的童年生活还是挺风生水起的。

可是,现代的孩子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呢?三言两语道不明白,但是我想,作家苇岸先生写的一首叫做《现代的孩子》的诗,看过之后,一定会有很大的感触。

现代的孩子吃精制食物,娇弱的胃口让他们厌恶颐养劳动体魄的粗蔬和五谷。

现代的孩子穿漂亮衣服,卫生的观念将他们隔绝于孕育万物的风雨和泥土。

现代的孩子在高楼里居住,远离童年游戏,远离儿童天然的集体主义。

现代的孩子出门要乘车,闲置起造物主为行走而赋予人类的双足。

现代的孩子懂得哪个级别的官大,哪种牌子的产品好;不懂什么是蒲公英,什么是布谷鸟。

现代的孩子每天能看到汽车,看到钱;看不到日出与日落,看不到地平线。

现代的孩子天天听机械的声音,听人类放声叫卖的声音;听不到鸟儿的啼叫,林子的籁响。

现代的孩子可以在商店买到各种糖果,但无处可以摘下悬挂在树上的果实。

现代的孩子可以得到各种电动玩具,但无处可以捉到一只星斑天牛或金龟子。

现代的孩子按图示会精巧地垒起积木,再也不会造出一把木枪或苇笛。

现代的孩子注意看大人的脸色,注意不到变幻不定的季节的颜色。

现代的孩子一切事会由家里给做,他们为家里做的唯一的事是给大人增添一些乐趣。

现代的孩子时常生病,每个家庭都有许多药片,每个城市都有许多医院。

现代的孩子不再听老祖母讲狼和羊的故事,因为家家都有好看的彩色电视机。

现代的孩子需要补充钙片和维生素,他们每天在楼群间玩耍,呼吸机器排出的气体。

现代的孩子跟着大人从一个家庭走到另一个家庭,看不见蚂蚁的家庭、蜜蜂的家庭。

现代的孩子的勇敢体现在摔家里的东西,他们没有地方去爬树,没有机会走夜路。

现代的孩子从成人世界学到各种道理,无法在自然世界中获得各种启示。

现代的孩子仿佛天天都过年,因而他们已无法尝到真正过年时的甜蜜。

现代的孩子得到什么都很容易,因而他们无法理解“简朴”和“珍惜”的涵义。

现代的孩子过多地享用和获取,他们的性格中将缺少坚毅与创造力。

现代的孩子缺少意外,缺少恐惧和冒险,他们将来回忆的将是失去色彩的童年。

现代的孩子,看似是被幸福宠坏的一代,可是在宠溺的同时,却也扼杀了很多东西。如何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而又天真快乐的童年,真正的童年,没有被催熟的童年,不仅仅是家长,也是社会应该思考的事情。正能量小贴士

可能很少有小朋友会像王阳明一样,在童年的时候就满腹诗书、富于思考,但是却也一定有着属于自己的童真童趣,有着自己的探索精神。所以,一如巴尔扎克所说的,童年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懵懵懂懂的聪明,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欲望。每一位家长,每一个孩子,都应该珍惜童真这一种正能量。“命中注定”日后成圣人“命中注定”这个词一说,就带着一股子迷信色彩。不过没关系,封建社会时很多事情都不能用科学来解释,所以总是与迷信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王阳明,也总是碰上神神叨叨的人。

话说某天,王阳明跟朋友一块儿出去玩,迎面碰见一个算命先生,盯着他看了半天之后,忽然抓着他激动地说:“孩子,你面有福相,骨骼清奇,大贵之人啊!”王阳明的朋友们都说王阳明遇到了骗子,不过王阳明却停了下来,认真地与算命先生探讨,自己到底惊奇在哪儿。其实王阳明会有这样的反应,完全就是家学渊源,不要忘了上面讲过,王阳明的祖宗里面,可是有好几位“算命先生”啊,所以算命先生这一行业在王阳明看来,完全不是怪力乱神,而是一项神圣的职业。

算命先生说王阳明的命格为“飞天禄马”,在《渊海子平·飞天禄马诗诀》中记载:“飞天禄马贵非常,辛癸都来二字强,年月日时重见亥,无官冲绊做贤良。”

算命先生郑重其事地告诉王阳明:“你命中注定是要成为圣人的,当你的胡子长到衣领时,你就入了圣境;胡子长到心口时,你就结圣胎了;胡子长到肚脐时,你就功德圆满了。”一听这话王阳明小朋友激动了,是啊,他也一直在苦苦思考,他来到这个世界上,不被人所理解地活着是为了什么,现在终于找到了答案,是为了成为一个圣人,解开生死的谜题,让自己生的明白,死的清楚。自此之后,王阳明开始慎重考虑他的成圣之路,自此之后他的一生都奔着成圣而去,可以说这位神神叨叨的算命先生,对其影响颇深。穿越古今

在古时候,科学不够发达,算命是非常流行的。而在现代,科学高度发达的社会,算命被称之为伪科学,是迷信。可是在王阳明遇到的这位算命先生身上,却能够让人剖析出一种成功的教育方式。

我想在现今,像王阳明小时候那么热爱学习的应该没有几个,大部分都是被家长逼着上各种补习班。由此可见,激发孩子内心的兴趣,找到正确的教育方式,才是帮助孩子成才的关键。

王阳明经过算命先生的断言:只要读书自爱,就能成圣,然后就坚定了内心的信念,奔着这条路就去了。这就告诉我们,如果想要教育好孩子,就不要把自己的期望和目标强加在他们的身上,现在的小孩子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那么容易叛逆,强制执行只会得到反效果。

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想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做的就是挖掘出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然后站在孩子的角度,通过真诚有效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期望是什么,了解他们的兴趣是什么,让他们知道你是在帮助他们制定自己真正想要的目标,而不是在控制他们完成自己的目标。

目标确定了,你就可以放手了。让他们自己去为自己的目标拼搏、努力。如果遇到了困难,他们来咨询你,你当一下顾问就好了,不要想着当领导。

有句话叫:“如世良马,见鞭影而行。”意思就是说,一个有经验的马车夫驾车,想要让马跑得快的话,不会猛拽缰绳,也不会狠抽鞭子,只是让马觉得鞭子的影子在眼前就行了。用在教育上就是不要过分强迫孩子,也不要过分放纵孩子,而是在孩子最需要鞭策的时候,在他耳边,给他一记鞭响,让他从内心里感到动力,自然就会不辍努力,一直前行。正能量小贴士

树立正面的、远大志向并将其当成一面旗帜,勤勉,然后为了明确的志向而战,给内心增添拼搏向上的正能量。第二篇阳明正能量之树立志向篇王阳明十岁的时候树立了自己的第一个志向——成圣,此后他所做的一切,大都是为了完成这一志向而努力。就王阳明而言,树立志向等于为他的人生找到了航行的方向,找到了指路的明灯。而王阳明成功成圣的事例也证明,树立志向是成就大事的思想前提。有了这一前提,人生才有动力,精神才有支柱,同时实践起来也就相应的事半功倍了。何为第一等事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前文中出现过的王阳明刻在桌子上的那首打油诗,因为这首打油诗,王阳明成了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虽然如今科学技术比较发达,我们都知道看着小的月亮其实是一个星球,比山要大很多,但是当时的人并不了解这种物理问题,所以对于王阳明的思想人们是无法理解的,而作为老师更要担当起教育人的职责,所以,小王阳明被叫去谈话了。

老师从玩物丧志开始讲起,中间穿插不要胡思乱想,最后总结为再这样会荒废学业。然后王阳明问了一个问题。正是这个问题,成了王阳明一生真正的起点。

王阳明问老师:“何为第一等事?”能问出这个问题,标志着年仅十来岁的王阳明已经开始思考关于人生的问题。不过可惜,老师给了一个太过于实在的答案,老师回答说:“唯读书登第耳。”在当时而言,读书、登第、当官才能光耀门楣,才能飞黄腾达。对于一般想要出人头地的人而言,这是必经之路。但是王阳明却不以为然地摇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这句话一出,对于老师而言,震惊是肯定的,一个年仅十岁的孩子居然一本正经地说要当圣人,无论古今中外,十岁的孩子立志当圣人别说找不出来几个,估计很多孩子十岁的时候正是疯跑疯闹的时候,连圣人是什么都不晓得。可是王阳明却能够在“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大明朝说出这样振聋发聩的话,的确不是凡夫俗子。

就这样,儿时看似荒诞的不经意的一问,却成了王阳明树立的一个终身目标。他穷尽一生都在思考,何为第一等事。何为第一等事,不仅问出了人为什么出生在这个世界上,还问出了人应该怎么活着,要走什么样的路,成为什么样的人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可以说是对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思索。穿越古今《传习录》中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意思就是:“一个人若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首先要立志,不然会一事无成。即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都是靠着坚定的意志学成的。”

王阳明说人生第一等事是读书学圣贤耳,并以此为志向一生努力成圣;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以此为志向解救中国。其实不仅仅这两位同出浙江绍兴的古今名人如此,但凡圣贤,大都胸怀宏图之志,并且一直向着目标前进,然后才能开创一番事业,流芳百世。

当年陈胜起义时喊出:“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就表明了他的志向,不是像燕雀那样只要触及榆树就心满意足了,而是要像鸿鹄一样展翅翱翔于九天之上。因为如此远大的志向,陈胜最终起义成功称王。

我们的开国伟人毛主席,青年时代就立志报国,献身革命。在中学读书的时候,同学们对他的评价就是“身无分文,心忧天下”。1914年,毛主席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全身的费用加起来只有几块大洋,而这为数不多的钱还要节约出三分之一用在订报上,以至于铺盖和衣服都非常单薄。在学校期间,毛主席与同学提出三不谈:一不谈金钱,二不谈身边的琐事,三不谈恋爱。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因为他认为改造世界需要知识,一定要珍惜宝贵的青春,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有价值的事情上。

看尽这些名人,我们就能看出,一个人的理想往往决定了他的高度。反观生活在现在的我们,被这社会的快节奏和重物质完全消磨掉了具有一定的高度的理想。如果有一天,你去到路上,随便问几个人你的理想是什么?估计十有八九给你的答案都是赚大钱,出门旅游等等的回答。如今,这些也算是理想的其中之一。现在在大街上如果你说你的理想是成为一个圣人,或者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知道会不会让人侧目,以为你是疯子。

理想的缺失,应该是民族的悲哀。而学习王阳明,恰恰是为了避免这种悲哀。因为王阳明自小就有明确的志向,而且一生都为了这一志向而努力。正能量小贴士

志向,犹如一盏指路的明灯,让你在通往梦想的路上不至于迷失了方向。就像有句话说的:有梦想不足以使我们到达远方,但是到达远方的人,一定都是怀揣梦想的。树立志向,才能让内心真正强大,支撑着你去完成它。居庸关圆英雄梦

十四五岁的少年,总是怀揣英雄梦,王阳明也是如此。十五岁那年的某天,王阳明突然找到父亲,非常严肃地说:“爹,儿子决定了,要讨平鞑靼,为国靖难,这是我写给皇上的上书,请您先过目。”十五岁的小儿说出这种话,在王华眼里简直就是大言不惭,所以王华一边撕那封上书一边骂:“你这纯粹是自不量力,胡闹!”王阳明的英雄梦就这样被父亲否决了。

不过,有些东西越是扼杀,就越容易疯长,更何况是千古圣人的梦想,所以王阳明趁着家人不注意,偷偷跑到了居庸关。

居庸关是当年明太祖朱元璋灭元之后怕北元卷土重来,所以命徐达、常遇春督造的防御体系,作为北京的咽喉腹地,可见其凶险重要非常。王阳明一路纵马至此,望着依山起势,巍峨雄壮的居庸关,闭上眼睛,仿佛就可以感受到当时的金戈铁马,战鼓硝烟,顿时心中豪情万丈,“为国效力,靖平边患”,只剩下这八个字在耳边回荡。

想来也是,从明朝建国之初,一直到王阳明生活的年代,已经有一百多年。中国古代历来如此,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治久必乱,乱久必治,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因此,明朝这一百来年,也是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

先说蒙元统治时期,汉人是他们眼中的劣等公民,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明太祖朱元璋就在这时候横空出世,从蒙古人手中收复失地,恢复了汉人江山。明朝建国后,将北元赶出关外。然后,边关时有进犯,战争不断。

再说明朝统治者内部,也一直因为皇权的诱惑而进行着各种明争暗斗。明朝虽然历经辉煌,但是内忧外患也是有的。所以,在这样的国情下,维系国家命运的文臣武将,必然会被摆上风口浪尖。

此间,方孝孺和于谦当是明朝最大的悲剧。方孝孺因为刚直不阿,在靖难之役时拒绝为篡位的燕王朱棣草拟即位诏书,被诛十族,孤忠赴难,这是民族大义的沦丧,开启了明朝文人悲剧命运的序曲。此后于谦,清正廉洁、为民请命,保家卫国,却被冤杀,这是苍生的劫难,简直就是悲剧序曲中最绝望的音符。

方孝孺和于谦这样一心为民为国之人,最终却落得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下场,让人生气,更让人心寒。所以当以此二人为偶像,以民族大义为主导思想的王阳明凭吊圣贤、思考退敌之策,觉得胸有成竹而下山,迎面碰上两个鞑靼人的时候,可想而知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的。

对于一个十五岁乳臭未干的小子两个鞑靼人当然不可能提防,王阳明正好趁此时机搭弓射箭,两箭连发,两个鞑靼人也双双中箭。虽然王阳明射中二人,但是由于年小力弱,未能将两人射杀,不过还是凭着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愣劲儿,连喊带杀的生生将两个鞑靼人吓跑了。王阳明《左传》还是学得不错的,知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道理,并没有追去,而是慢慢拉住缰绳返身朝家走去。

居庸关一行,圆了王阳明的英雄梦,不过回家之后,估计王阳明这小英雄会遭殃,毕竟依着王华的性子,不打一顿也得骂一顿啊,未成年离家也就算了,还打打杀杀,成何体统。但是从以前的事情来看,在这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大明朝,王阳明也算是一朵奇葩,完全是任打任骂,我自我行的那种,回家之后王阳明有没有被王华责备我们无从知晓,唯一知道的是居庸关一行,满足了少年的英雄梦,而且当天晚上还做梦梦到去了纪念汉朝名将马援的伏波将军庙,并且在庙中赋诗一首:

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

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文尚不磨。

醒来之后,王阳明将这首诗记了下来。王阳明不会知道的是,这首诗和这个故事以后穿越古今,流传下来,更不会知道的是他以后会成为一名军事家,这次的事件是他此后战争生涯中的第一场胜仗。

十五岁的王阳明,在这次的事件中,已经充分体现出了他的军事天才。他虚张声势,巧妙利用了《三十六计》中的“树上开花”计;他突然出击,完全得到了《孙子兵法》中“其疾如风,动如雷霆,其掠如火”的精髓;他百发百中的箭术,为其今后军事生涯中的战功赫赫埋下了伏笔。穿越古今

王阳明十五岁的时候,拉弓射箭射伤两个国家的敌人,以圆自己的英雄梦。如今,这种事情在和平年代是犯法的,但是在明朝当时战乱不断的年代却是合情合理的。所以,我们要学习的并不是王阳明伤人,而是王阳明的勇气和树立了梦想就去努力完成的坚定。

每一个十四五岁的青少年,或许都像王阳明一样,有一个英雄梦,这种梦,可以称之为理想,在我国古代,则称之为“志”。古人重视志向,认为它是对未来事物的想象和希望,是人们为自己确立的奋斗目标和方向。有了这个方向,才能找到人生的路,才能踏踏实实地走。所以,即使穷困潦倒,也要恪守“人穷志不短”的精神。

在《传习录》中王阳明曾说:“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这段话是王阳明对个人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的强调,也就是教导人们要坚持自己的“心之所想”。意思是:“只要心中不忘存天理,就是立志。不忘记这一点,久而久之心自然会凝聚在天理上,就像道家所说的把凡胎修炼成圣胎。如此将天理时刻铭记于心,逐渐达到宏达神圣的境界,也是从心中最初的一念不断坚持并发展下去的结果。”

也就是说人既要有心之所想,又要去践行心之所想,这样才能成功。以工作来说吧。古时候很多人一辈子就是做一份职业,在一个地方工作。而现在很多人都是跳槽跳习惯了,三天两头换工作,很多工作都尝试过,屡见不鲜。或许我们可以说这是因为时代不同造成的,但是这其中也有自己觉得自己无法坚持下去造成的。

比如说我们想要买房子,可是如今房价飞涨,看到身边那么多人都买不起房子,自己攒钱买房子的信心也就随之减弱了、动摇了,然后在还没有攒钱之前就放弃了。再比如说我们想要减肥,可是因为减肥实在太累了。不仅看到美食不能享用,还要天天运动,当胃感到饥饿,肌肉酸疼的时候,我们自己就退缩了,在还没有减重的情况下就放弃了。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只是因为现实太骨感了,所以打击了我们理想的丰满。我们总是在想,别人都没有完成的事情,我们怎么可能完成呢。于是就这样,在心之所想还没有达成之前,就主动放弃了。然后我们距离成功就越来越远,远到后来甚至觉得不成功是理所当然的。完全忘记了一句话叫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人人都像王阳明一样成为震古烁今的圣人不太可能,可是制定一个符合自己的小目标并完成了那也是一种进步,也是一种成功。只要有目标,就有支持走向成功的导航;只要坚持不懈,就有支持走向成功的动力。每个人都应该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加油。正能量小贴士

现如今,对于志向,对于英雄,或许都有了新的注解和含义,但是恒久不变的,是它们一直富含着催人上进的正能量。其实,英雄无所谓远近,人生就是一场战争,人活着就是要扮演英雄的角色。志向无所谓大小,只要有,就能够让你奋发向上。识得娄谅学做圣贤

十八岁时,王阳明路过广信,即如今的上饶,想到当时的儒学大师娄谅在此讲学,便特地登门拜访。

娄谅何许人也?总体来说,他跟王氏一族还是挺像的,或许大体圣人、贤才都会走差不多的路子。娄谅不仅像王阳明一样年轻时候就想要成圣,而且还像王阳明的祖宗一样,是个擅长算命的神人。

据说早年娄谅去京城参加会试,走到半路突然返回不去了,别人很奇怪问他为什么,他说:“此行不但不能中举,而且还会遇到灾难。”别人都不相信,唯独他颠颠儿地回家了。事情妙就妙在这里,没出几天,会试的贡院果然起火烧死了很多举人,应了娄谅的说辞。后来黄宗羲在其《明儒学案》中评论说这是因为娄谅“静久而明”,所以有了预测未来的“神术”。

不过显然,娄谅对于做半仙是没有兴趣的,他最大的志向,还是成圣。为了成圣,娄谅游走四方,遍访名师,结果却让他失望了。这些名师都在教导他要考科举,要做大官,但是没有人告诉他要如何沉下心来修身养性,所以一直失望,一直奔走的娄谅,终于在多年后遇到了吴与弼。

吴与弼是当时著名的理学大家,但是现在很少有人提及,不过我们可以从熟悉的王阳明开始推。明朝历史上的哲学家,我们知道王阳明,排在王阳明前面的是陈白沙,而陈白沙的师父就是吴与弼。

吴与弼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人,号称儒家,行事作风却像墨家。每天天一亮就招呼着所有徒弟去开荒种地,如果遇到学生偷懒就会开始喊:“如今偷懒不用功,他日怎么好意思说自己是孔孟传人。”所以在他的悉心教导和督促下,徒弟个个出类拔萃,一出仕就能名动天下。同时吴与弼本人的名声也越来越大,不过当朝廷慕名而来找他出仕的时候,吴与弼却非常直白地拒绝道:“不除宦官、佛学却妄想天下太平,那是不可能的,找我也没用。”娄谅就是拜入吴与弼的门下学习了多年,在认为自己学到了理学的精髓之后才跑到广信广招门徒,开办学校的。

同样想成圣的王阳明来拜访,娄谅自然十分高兴。不过娄谅并没有陈白沙那样的本事,能够举一反三,对于理学的研究,可能也是半瓶子醋,所以在跟王阳明探讨的时候,发现王阳明什么都懂一些,他说理学老一套的时候王阳明根本就没注意,所以就说出了一句:“圣人可以学而至”。就是这句话,恰恰说到了王阳明的心坎儿里。如果说王阳明少时遇到的道士说王阳明以后注定成圣人带着迷信色彩,那么现在娄谅说“圣人可以学而至”就是将迷信提升到了理论高度,更加坚定了王阳明成圣的决心。穿越古今

王阳明认识娄谅,知道圣贤可以学而至之后,就开始朝着这个目标奋勇前进,无论其间遇到多少困难,都不曾阻挡他坚定不移的脚步。

从对理想的坚持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和今人有很大的不同。古人立志都是些“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居庙堂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类的;到了近代,一般都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以身报国”之类的;一直到了现代,绝大多数人的理想都变成了赚钱。

虽然因为时代的不同而造就了理想的不同,但是拿现在赚钱的理想去跟以前救国的理想相比,感觉真的差了不是一点半点,不仅仅从高度上,也是从思想上。

也难怪我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熊十力先生痛心疾首:“今日中国人之生活最贫乏,其生活内容至空虚,故遇事多表现为虚诳、诈伪、自私、自利、卑怯、无耻、下贱、屈辱、贪小利而无远计”。而熊十力先生认为之所以造成这一切,就是因为国人“无志”。

其实,钱固然重要,但是把钱看为最重要的就太夸张了,也太扭曲了。因为我们的志向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这样生活才能更加多姿多彩,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健康。换而言之,在如今这样物质的社会,更应该关注信仰和心灵的健康。正能量小贴士

如果朝着理想前行的路上遇到困难,遇到坎坷,那就向人请教,然后自己再消化吸收,有的时候人的改变只在一瞬之间。思想更是如此,打破了那个瓶颈,会瞬间醍醐灌顶,然后打开另一番天地,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第三篇阳明正能量之坚持求索篇王阳明自小就比较具有探索精神,无论是谈养生还是学格竹,无论是做文章还是求圣路,处处都体现着坚持求索的影子。其实纵观王阳明一生,就是坚持求索的一生。如若不然,王阳明也不会悟出“心即是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一系列道理,成为众人信仰的心学大家。由王阳明,我们可以充分学到,坚持求索是修炼学问的重要途径,必不可少。谈养生忘时间,成失踪新郎

将时间转回王阳明十三岁的时候,这一年,王阳明的母亲去世了。母亲的去世让王阳明第一次感受到了死亡的残酷,悲痛之余,王阳明开始觉得人生在世是一件非常讨厌的事情,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亡,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失去。因此他越发觉得,就算外界的东西再好,与内心也没有什么关系,人生本来就是一无所有,所以王阳明的思想开始变得消极。这种消极以及对于成圣而不得的郁闷,让王阳明开始钻研佛家、道家思想,因为按照世俗的看法,修习佛学与道学是能长生不死的。不管修习佛、道是否真的能长生不死,但是修习佛、道却让王阳明开始广泛了解各种思想,为其此后的自成一派打下了坚实基础,这是后话,暂且不谈。

在这里之所以要谈十三岁他母亲去世这件事,是因为自此之后,王阳明与道结下了不解之缘,并且痴迷的程度让人吃惊,以至于三年守丧期满之后,王阳明娶妻了,却在新婚之夜与道士谈论养生而成了失踪新郎。

王阳明的婚事,话说是很早以前就定下来的,传说中的娃娃亲。他未来的岳父大人叫诸介庵,是王华的至交好友,来家中做客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小小的王阳明偏偏对了他的胃口,无论是不会说话还是调皮捣蛋,在他眼里都是大智若愚、聪明伶俐的代表,所以,该出手时就出手,诸介庵果断地把王阳明定给了自己的女儿,约定满十六岁结婚。不过因为王阳明母亲在其十三岁时去世,要守孝三年,所以婚礼推迟到十七岁。

就这样,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威力之下,王阳明前往南昌迎娶素未谋面的娇妻。本来迎亲之后应该回王阳明老家余姚办婚礼的,但是因为当时诸介庵任江西布政司参议,在当地算是政要级人物,所以婚礼就直接在南昌办了。

诸介庵在王阳明小的时候就极其喜欢他,看王阳明长大之后一表人才,文武双全,更是欢喜不已。于是关于婚礼的筹备,王阳明完全可以当甩手掌柜,岳父大人通通代办。婚礼当天,高朋满座,新郎官王阳明被灌了不少酒,灌着灌着就不见了。不过当时人们都喝多了,并没有注意到。

王阳明去了哪儿呢?原来王阳明喝酒喝得头晕,加之被这热闹吵得头疼,所以偷偷地溜出了诸府,打算散散步,结果一散两散就散到了铁柱宫,看到一道士盘腿而坐,闭目沉思,很是镇静。王阳明看道士已经入定,心想此人想必不是寻常人,道家思想瞬间爆发了,一直等到道士做完功课,两个人开始聊了起来。言谈中发现道士居然懂得养生之术,王阳明因为母亲去世,颇感世事无常,因此觉得生命是可贵的,就开始虚心向道士请教养生之术。

两人谈得高兴,完全不知道此时诸家已经闹翻了天,结婚当天新郎失踪,这不是在打诸老爷的脸吗?于是诸老爷派出能够出动的一切人员,寻找王阳明,但是找了一夜一无所获。等到天泛白的时候,王阳明却自己回来了,看到张灯结彩的诸府,才忽然想起来自己昨晚结婚。

王阳明说因为探讨养生之术而不知不觉忘了时间让诸老爷很无奈,除了叹一声“痴儿”外别无他法。而且为了防止王阳明再次四处乱跑,诸介庵让王阳明到自己的官署上班,就近看管。虽然诸老爷对爱婿喜爱如初,不过新娘子可未必如此,想必进洞房时那颗炽热的心,也如同空等一夜的花烛,耗尽了,凉透了。

根据史料记载,可以推断出王阳明与这位诸氏感情并不深。新婚燕尔,娇妻在侧,一般人都会卿卿我我,如胶似漆,但是后来别人问起王阳明对新婚这一段时间最深的记忆是什么时,王阳明回答的却是练习书法。的确,王阳明在这一段时间书法大进,他说:“刚开始练字时仿照字帖,无论多漂亮也只是得其形不得其神,后来逐渐有心得,提笔先凝神、静气、细想,然后再下笔,此时的字,方带着自己的色彩和灵魂,是自己的字。”后来明朝著名书法家徐文长在评价王阳明的字的时候说:“王羲之以书掩人,王阳明以人掩书。”意思是说王阳明由于其他方面名气太大,导致掩盖了他精妙绝伦的书法,不然,他也是一个书法大家。后来嘉靖四年,王阳明夫人诸氏去世的时候,他也只是象征性地流了几滴眼泪,连篇悼念的文章也不曾写过。

王阳明“他乡遇故知”忘记“洞房花烛夜”,练习书法胜过新婚燕尔,这种做法对于女方而言并不公平,但是在封建社会,估计也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