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学散论——科学网图谋博客精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2 09:37:45

点击下载

作者:王启云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图书馆学散论——科学网图谋博客精粹

图书馆学散论——科学网图谋博客精粹试读:

前言

本书是一部图书馆学随笔集,全部内容精选自科学网图谋博客(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分为五辑:“学海泛舟——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学习与思考”“图林漫步——图书情报界人和事的交流与记录”“学习日志——图书馆学情报学读书笔记”“闲情偶记——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随笔”“圕人堂梦想与实践——贴近现实,关照现实,联系理论,旨在实践”,主要可分为三类:一是对业界的人物、事情的介绍和图书馆事业发展中问题的分析;二是对图书馆学研究的思考和总结;三是将两者结合起来的综合分析的文章。体现了“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的主旨。每辑内容进行了重新组织与编排。书中内容有数十篇曾在《图书馆报》发表,数十篇曾被科学网博客选为“精选博文”。

本书是我的第三本博客书,2011年曾在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过《图书馆学随笔——图谋博客精粹》(据读秀平台显示现有166家图书馆收藏), 2013年在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过《图书馆学笔记——科学网图谋博客精粹》(据读秀平台显示现有88家图书馆收藏)。这两本图书,读者比较认可,反响较好。读者评价为:(1)具有3个特点: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与业界的发展密切关联、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2)具备“三有”:一有趣,许多有名无名人物的逸闻轶事;二有味儿,作者文笔儒雅幽默,褒贬有度,可慢慢品之;三有用,引征数据翔实,出处明晰,可置手边备查。两本均曾获过所在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及江苏省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成果奖。本书在前两本书的基础上,有所继承,亦有所发展,虽然体例大体一致,但内容是全新的,而且本书用了一定篇幅介绍了圕人堂的梦想与实践,作者自认为是图书馆2.0的受惠者之一,因了图书馆2.0,更加坚定地“爱上”图书馆这一行,圕人堂或许可以算是图书馆2.0精神的延伸。

书中参考了国内外许多学者、同人的科研成果,旨在促进个人学习与研究之余,尝试对有关优秀成果进行更好地推广普及。在此,向有关作者致以诚挚的谢意!

今年是笔者坚持撰写图谋博客十周年(2005年1月28日至今)。谨以本书献给每一位关心和热爱图书馆及图书馆学的师生和朋友!感谢加州大学河滨分校邱葵先生、《图书馆报》袁江先生写序!感谢知识产权出版社许波女士为本书的出版所提供的帮助!由衷感谢帮助过我、给予我支持的所有人!囿于学识,书中可能存在舛误、疏漏或失当之处,希望读者加爱,赐以教言。王启云2015年8月第一辑学海泛舟——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学习与思考图书馆这一行的专业性

有段时间,圕人堂QQ群关于图书馆这一行专业性话题讨论较多。源于两位身在美国深造的Nalsi与飏非常重视“专业性”,其中飏还旗帜鲜明宣称其为“专业性的坚定鼓吹者”。Nalsi出国前做过一段时间公共图书馆馆员,飏则是在国内读完图情专业硕士之后进一步到美国攻读博士。

真正的专业力量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否有一些关于美国的专业力量事例?从图情刊物上读到一些零星介绍,所获信息非常有限。美国的图情学术期刊本身较少,风格与国内大不同;国内的图情学术期刊部分介绍,个人认为好些介绍本身属于似懂非懂,一知半解。飏先回答我:“最俗的例子就是菜场卖肉的师傅,人人都说会切肉,但是专业性不如菜场师傅。如果切肉是一门学问,那么就该从庖丁解牛开始。”我说那类表述还是太抽象了,而且可以说也是国内较为擅长的,还是需要用事例或案例说话。飏说:“人的认知行为系统分为知、行、意三部分,所谓专业性就是认同专业(意),知道什么是专业(知),按照专业的做(行)。要说案例那就是体现在方方面面。”

下面通过图书馆规划进行举例说明。飏说:“所有图书馆都会有Mission statement,他们的Statement需要与ALA的Mission相符合。Mission,Goal, Action组成美国各个图书馆制定规划最基本要素。他们需要收集社区居民的各种资料做大量的调查来制定规划,规划制定非常细化,每一条都要证明说是如何符合上位类,规划需要有社区居民来审核。专业与非专业的区别马上有非常震撼与直观的感受了。”我是打心底认为飏说得好,切入点也抓得准。我对图书馆规划的制定不算陌生,在2006年的数字图书馆高级研讨班上也学习过相关实践课程,该课程由来自美国的图情专业教师授课。我故意抬杠:“规划执行力不知道怎么样?这些年国内大大小小的图书馆也在做种种规划,形式上很美。有句带调侃性质的话:规划皆鬼话。我们的规划好些只是‘例行公事’,缺乏监督与评估。好些规划可以说是模仿英美图书馆,模仿得还有模有样。”Nalis说:“我想飏同学说的是专业性差距不是体现在规划看上去是不是专业。作为稍微做过一点这件事的人来说,我觉得重要的是规划后面是不是认真执行,尤其评估的那部分。看规划差距当然不大,就是一张纸。但是做出来的东西以及效果,总体而言真的就差太多了。而且项目管理也只是专业性的一个体现罢了。”之后,飏对专业性进行了进一步的总结:“专业性我觉得是对个体非常全面和综合的评价,包括技能、判断、态度三观的综合体。”国内讨论专业性这个话题,以各省的技术职称资格条件作为观察视角,也许会是挺好的视角。我们缺乏好的“科普”,“专业性”的提升还须从“科普”做起。

国内图书馆这一行专业性的提升,个人认为真是任重道远。我国的图书馆事业,近些年貌似空前繁荣,其实或许为一种假象。原因之一是:近些年图书馆这一行的专业性不仅未见提升,甚至由于一定程度上信息技术进步的冲击,有所弱化。在我国,图书馆这一行远未形成一种职业,图书馆法似乎有些“难产”。

以一个具体的图书馆来“说事”,体现图书馆专业性的工作有多少?真正意义上的专业人员有多少?专业力量发挥了多大作用?图书馆有多少行业技能?图书编目是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这块人员比例下降,甚至不少馆“外包”(整体或部分)了;图书馆信息技术力量这块,个人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信息技术队伍是在萎缩的,好些图书馆的信息技术人才“流失”了,种种原因,总体看来当前图书馆信息技术队伍可作为空间很小(比如有好些高校图书馆的“中心机房”撤销了,改由与图书馆同级的机构统一管理,真正属于图书馆的技术人员屈指可数,甚至有的馆是“真没有”,这种境况是挺糟糕的),中国特色的科技查新服务专业性原本强,开展了近30年,发展至今天,批评的声音不少,处境亦颇为尴尬。

专业性的差距或许还可以有这么一个视角。中国图书馆协会与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对比:ALA年会参会人数2014年为18626人,2013年为26362人;ALA会员,2014年为55316人,2013年为56756人。中国图书馆年会,早些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年会”时期)不超过1000人,近年出现鼎盛年份为3000余人(2014年据说注册人数为1300余人)。中国图书馆学会的会员数,我没能在其网站上找到有关数字,但查到江苏省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2008年8月为647名,据此推算,会员数要比ALA的会员少很多。中国图书馆从业者人数,我估计会比美国多很多。

其实也不乏专业性方面做得好的。比如飏告知,某名校有位教图书馆学的老师对这个专业一点信心没有,也打心眼里不觉得图书馆有啥专业性,很悲观。而有位公共图书馆馆长对他说,你来我这里我告诉你什么叫作专业性的正能量。我亦相信专业性具有正能量,只是觉得专业性尚有待进一步提升,正能量更有待进一步释放。

我国图书馆这一行专业性的提升,审视历史,展望未来。昨天,凝聚诸多前辈的努力,这些前辈中包括杜定友、洪范五、李小缘、刘国钧等,通过学习借鉴,制定了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文机读目录格式(Marc)等,他们的“洋为中用”大大提升了我国图书馆事业的专业性。今天,张晓林、吴建中、于良芝等具有海外学习背景的专家学者,发挥了并正发挥着积极作用。明天,一方面期待包括飏和Nalsi的努力开花结果,另一方面有待更为广泛的图书馆利益相关者凝心聚力共谱新篇。高校图书馆馆员的未来

与高中同学J聊及另外一位同我一样为高校图书馆馆员的同学W。J同学感觉非常惊诧,“怎么会到图书馆呢,为什么不是教书呢?”“图书馆那不是很轻松?”“我一直觉得图书馆发展空间不大”“我记得大学里图书馆女的比较多的呀”“专业老师课题多呀,钱也多”……

J同学认为W同学作为1997年的“985”高校毕业生干高校图书馆馆员太浪费了。坦白说,最初我也惊诧,没想到2004年在一次会议中遇上了W,而且未料到W同学与我一样成了一名高校图书馆馆员。W同学当年是我们班的学习委员,1993年考上某“985”高校图书情报专业,之后到一所高校的图书馆工作。身为图书馆员,我能理解J同学的惊诧。也稍微作了些说明,比如比较牛的高校图书馆馆员,不少为博士、硕士。高校图书馆作为一个教辅机构,内部有分工,确实有部分人员为照顾的,至于发展空间,多半看个人机缘。据个人了解,W同学在图书馆算干得不错,目前是该馆部门主任,副研究馆员职称,硕士学位,更重要的是W同学热爱图书馆这一行,是所在馆的业务骨干。

新近了解到,某“985”高校图书馆一位同行,考取了另一“985”高校图书馆学博士,但所在学校不允许教辅单位人员在职读博。该高校既不给图书馆进编制(包括博士),也不允许现有人员在职攻读博士。据说该馆还有一位馆员考上本校的研究生也没有让上。

听完以后,心有戚戚焉。早在2010年,作为青年图书馆馆员,审时度势,我有“终身馆员”的预感。笔者所在学校自2010年之后,图书馆没有人晋升高级职称,虽然符合晋升条件的有多位,2013年全校有110人申报副高职称(图书馆有5人申报),第一轮小组评审46人出线(包括两名图书馆员),第二轮校评审只通过10人(非教师系列无人通过。正高职称,图书馆无人申报,校评审通过7人。只要校内通过,上级部门的评审稳过)。

综上,当前,对于高校图书馆馆员,职称、学位(或学历)提升的机会渺茫,而职务的提升,根据当前的人事政策,更是小概率事件。职称职务是跟工资待遇密切相关的,学位(或学历)的提升在某种意义上算是一种精神追求。高校图书馆馆员在精神与物质两个层面的发展空间均不乐观。我非常希望,“不乐观”仅仅存在于个人所了解的“极个别”高校,且只影响到“极个别”人,高校图书馆馆员的未来充满阳光!图书馆学概论类教材印象

美国人韦棣华(1862—1931)女士1903年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公共性质的图书馆——文华公书林,1920年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图书馆学专业——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图书馆学在我国发展90余年,国内图书馆学概论类教材有数十种。笔者自1999年始从事图书馆工作,未接受过图书馆学本科教育,但接受了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10余年来,对图书馆学概论类教材时常有所接触,同时每每感受到学习欠深入、领悟欠深刻,有点“温故知新”的意思。

笔者收藏的主要有南开大学图书馆学系等编的《理论图书馆学教[1][2]程》(1986)、黄宗忠编著的《图书馆学导论》(2001)、徐引篪、[3]霍国庆著的《现代图书馆学理论》(1999)、吴慰慈、董焱编著的[4-5]《图书馆学概论》(2002修订本、2008年修订二版)、于良芝著的[6]《图书馆学导论》(2003)、王子舟著的《图书馆学基础教程》[7][8](2003)、蒋永福著的《图书馆学通论》(2009)等。此外还有,[9]杨昭悊著《图书馆学》(1923)、杜定友著《图书馆学概论》[10][11](1927)、刘国钧著《图书馆学要旨》(1934)及宓浩、刘迅、[12]黄纯元编著的《图书馆学原理》(1988),还有北京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合编《图书馆学基础(修订本)》[13][14](1991)、谭迪昭编著《图书馆学概论》(1996)等。

这些教材的内容大都包括图书馆(学)史,图书馆社会职能,图书馆类型,图书馆工作原理,图书馆未来发展,图书馆学基础理论(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相关学科、职业哲学等)。这些教材有以教学单位名义合编的、有学者合作编著的、有学者个人独著。对个人影响最为深刻的大概是徐引篪、霍国庆著的《现代图书馆学理论》,大概是2001年10月托人帮买了这本书,且该书在准备研究生入学考试时是指定参考书。对其他自身收藏的书,有一些未成型且未成熟的感悟,对所列举的未收藏的书则基本停留在吴慰慈[15]主编《图书馆学书目举要》的粗略介绍上。

我特别留意了数本可以看到印数信息的教材。南开大学图书馆学[1]系等编的《理论图书馆学教程》,1981年8月第1版,1986年8月第1次印刷,21.2万字,印数18000册。黄宗忠编著的《图书馆学导论》[2]1985年曾由湖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内部印行一次,内部发行15000册;1988年3月由武汉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从1988年3月至1995年3月印刷4次,发行15200册(2001年2月为第8次印刷)。于[6]良芝著的《图书馆学导论》2003年8月第1版第1次印刷,印数2000[3]册。徐引篪、霍国庆著的《现代图书馆学理论》1999年2月第1版,2000年12月第2次印刷印数4001~7000册。吴慰慈、董焱编著的《图[4]书馆学概论》,2002年5月第1版第1次印刷,印数5000册。笔者以为印数与时代背景、图书馆学教育开展情况、出版发行变革等有关系,还与图书馆人的价值观有关系。当前,由于种种原因,对图书馆学概论类教材重视不够。以我自身为例,突出表现是:其一,若干图书未能静下心来精读,未得要领;其二,舍本逐末,急于求成,忙着通过翻阅期刊或检索数字化文献等“制造”论文。

近期翻阅了数本图书馆学概论类教材,觉得尚有许多内容并未“过时”,需要认真了解过去、尊重过去,方能更好地拥抱未来、开创未来。闲话公共图书馆的定义

关于公共图书馆的定义,大部分图书馆学概论类教材在有关“图书馆类型”的章节有涉及,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未形成共识。[16]

读于良芝、许晓霞、张广钦编著《公共图书馆基本原理》,开篇介绍了公共图书馆的定义:“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简称国际图联或IFLA0)2010年修订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指南》这样定义公共图书馆:由社区通过国家、地方政府或其他社区组织建立、支持和资助的图书馆;它向一个社区的所有成员,不管其种族、国籍、年龄、性别、宗教、语言、身体条件、经济及就业状况如何,平等开放;通过向社区成员提供各类资源和服务,使他们可以获取知识、信息及创作类作品。这个定义包含了三个基本内涵:(1)公共图书馆是一个社区设施,由社区建立、维持并为社区所拥有。这里的‘社区’指一个地区及居住在那里的人民,既可以是一个小镇,也可以是一个城市,与我国城市街道所辖‘社区’并非同一概念。之所以说公共图书馆是一个社区设施,且为社区所拥有,是因为它通常都由社区居民缴纳的地方税收支持,即社区居民是公共图书馆的实际出资人。(2)公共图书馆是在国家、地方政府或其他社区组织的安排、协调和管理下建设起来的,或者说是社区委托国家、地方政府或其他社区组织建设的。(3)公共图书馆需向所在社区的全体居民平等提供各类资源和服务,以保证公众能够获取其需要的人类知识、信息和文学艺术类作品。”

国际图联这个定义也许是关于公共图书馆的最新定义,单看翻译过来的定义,会感觉到“公共图书馆”等于“社区图书馆”。虽然于良芝等进一步解读了这个定义的基本内涵,但笔者认为这个解读并不[3]见得准确。我觉得徐引篪、霍国庆著《现代图书馆学理论》的“图书馆类型的理论重组”章节,是在所有图书馆学概论类教材中关于“图书馆类型”这一基本问题阐述最为明晰的,本土化最为彻底的,尤其是关于公共图书馆部分。笔者特此摘录一段:“缩小公共图书馆的概念,区分公共图书馆和社区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保留最初的含义,由公共基金维持,免费向特定地区的所有公民开放,但其延伸的功能‘使所有居民都能够方便地利用图书馆’,将由社区图书馆来承担。具体到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可以做以下调整:(1)公共图书馆的概念仅用于指完全由国家或地方税收支持的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含儿童图书馆),县级以下的城市街道图书馆、乡村图书馆、儿童图书馆以及现有的工会图书馆均应改造为社区图书馆;(2)社区图书馆应归属公共图书馆统一管理,鼓励公共图书馆与居民区合办分馆体系,国家或地方政府应投入部分经费,将社区图书馆纳入以公共图书馆为骨干网的统一的公共——社区图书馆网络;(3)对于暂时无法建立分馆或服务点的居民区,公共图书馆有义务以图书流动车、邮寄借书等[17]方式提供一定的图书馆服务。”该书中对社区图书馆的定义是“为特定地域内的所有居民服务的图书馆”,社区界定为“一定地域中具有共同联系和社会互动关系的人类生活群体”,与公共图书馆和行业图书馆相比,社区图书馆具有区域性、全民性、系统性和多样性四个鲜明的特征。

据笔者观察,文化部的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中的“公共图书馆”是指除国家图书馆之外的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含儿童图书馆)。201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征求意见稿)》中关于图书馆的定义是“本法所称公共图书馆是指由政府主办的,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开展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保存、传播和服务等工作的专业性机构,是满足公众知识和信息需求、开展社会教育、实现和保障公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公益性机构。本法所称的文献信息资源,是指以纸质、声像、胶片、数字、网络等载体形式存在的知识和信息资源。”这个定义,笔者认为同徐引篪、霍国庆的“指完全由国家或地方税收支持的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含儿童图书馆)”是基本一致的,但比国际图联2010年修订的“由社区通过国家、地方政府或其他社区组织建立、支持和资助的图书馆”范围要小得多。

综上,笔者以为,对于“公共图书馆”概念这样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国内图书馆界应该尽早达成基本共识,这对图书馆学及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均是有益的。闲话图书馆术语规范

有图书馆同行问:“大家说说电子资源、数字资源的区别?另外,‘数据库’这个词如何与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区别?如果我们把购买的数据库称为‘商用电子文献数据库’,那么一些学习平台,比如新东方英语学习平台,可以算作这种称呼里面吗?有些混乱,希望得到专家指导。”

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若干基本术语,确实令人一头雾水。术语使用混乱,于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均不利,尤其是不利于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宣传与推广。图书馆界的术语规范工作亟待加强。

我不是“专家”,对该问题有以下看法:首先它是术语规范问题,类同电子图书馆、虚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之种种表述。图书馆界说的电子资源等同于数字资源。个人喜欢用“数字资源”。图书馆界相对规范的用词,还是“数字资源”这个词,Calis制定了一些规范,用的是这个词。数据库的表述是以部分代整体。任何一种数字资源,底层均由“数据库”作为支撑。任何一种数字资源都采用了计算机科学知识;而计算机科学知识又基于电子技术。数据库商换个语境,是指数据库软件商,比如Oracle等。数据库(Database)是按照数据结构来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那是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属于数字资源的组成部分。学习平台、学术搜索平台等视作一种数字资源。

当前关于数字资源的计量是一个让人伤脑筋的问题,缺乏权威标准。以中国知网(CNKI)资源为例,具体由多少个“数据库”组成,恐怕“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自身都无法知道。其官方介绍:“《总库》目前已出版国内7727种正式期刊,1021家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500多种重要报纸、国内外专利、标准、科技成果,以及国内外1200多个合作数据库知识资料,出版文献量超过1亿多篇的中文知识资源服务体系。”具体到特定的图书馆,可能只买了其部分资源,比如“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当前图书馆购买的数字资源,大多为数十种,少则数种,多则百种以上。每种资源数据量有多有少,投入的经费亦有多有少(比如有的数十万元甚至更多;有的数千元即可)。个人比较喜欢这种表述:“图书馆共有数字资源X种(按投入经费多少列举数种代表性中外文数字资源),内容涵盖……”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发布的《图书馆数字资源统计规范WH/T 47-2012》及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制定了若干工作指南,它们所涉及的若干术语定义,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笔者特此摘编数个“基本术语”释义供参考。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包括印刷品、缩微制品、录音制品、录像制品、机读电子制品及其他载体。文献资源是各类型文献载体的集合。数字资源是指图书馆引进(包括购买、租用和受赠)或自建(包括扫描、转换和录入)的,拥有磁、光介质或网络使用权的数字形态的文献资源。根据目前高校图书馆的实际情况,数字资源划分为四种类型:电子图书(包括与图书类似的出版物);电子期刊(包括与期刊类似的连续出版物);二次文献数据库(包括题录、文摘、索引等);其他数据库。广义的电子文献指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存储在磁光电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其他类似功能设备利用的文献资源。图书馆电子资源按来源划分为以下几类:通过购买、订购、访问许可获得的电子文献;本馆印刷型文献数字化后获得的电子文献;网络免费电子文献;购买纸本图书及期刊获赠的随书和随刊光盘。图书馆是需要评估的

2014年3月26日《中国青年报》刊发了熊丙奇先生《图书馆不是[18]用来评估的》一文。次日10点在百度搜索引擎中以“图书馆不是用来评估的”检索,相关结果已为206条。笔者留意到,3月26日12点41分,中国图书馆学会高等学校图书馆分会亦进行了全文转载(http://www.sal.edu.cn/information-info.asp?id=4560)。作为一名高校图书馆工作者,我的第一读后感是:图书馆是需要评估的。

首先我赞同熊丙奇先生“图书馆不是用来评估的”观点,文中内容确实反映现实,关照现实,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教育部乃至文化部等图书馆评估政策制定方、图书馆、图书馆利益相关者密切关注。我国图书馆评估的历史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近年最具影响力的是文化部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及教育部高等学校评估(图书馆涉及两个测评点:一个是定性指标“管理手段先进,图书馆使用效果好”;一个是定量指标“生均图书和生均年进书量(册)达到附表要求”),除此之外,其实还有种种评估。图书馆评估有其积极意义,比如促使有关方面关注图书馆事业,投入经费。其消极意义也有不少,比如关注是“突击”的、投入是“突然”的,导致问题也是“突出”的。

熊丙奇先生开头那一段文字我一开始是存疑的,作一点个人化的释读。“该校负责人”的第一句话是有问题的。我不相信有“300万册电子书”,电子书通常是论种,假如是300万种,那是什么样的概念?据笔者所知,2011年超星公司宣传的是“18年坚持中文图书的数字化,240万种数字图书”。个人推测采信的是超星数字图书馆,因为据笔者了解,书生、方正电子书等量不是很大。其实那个240万种是有水分的,比如一种书可能存在N条数据,也就成了N种书;书的质量良莠不齐(练习册、模拟试题等等亦在其中)。某高校馆读秀平台“图书”类文献传递量,2011年为1164次,2012年为1125次,由此,笔者推断电子书使用分流的影响非常有限。又据《2013年度美国公共图书馆电子书使用情况调查报告》(2013 Survey of Ebook Usage in U.S. Public Libraries)综合印象是:电子书的使用,由于受阅读设备、流通约束、经费、电子馆藏规模等的制约,当前还属“非主流”“非典型”,处于探索与发展期,夸大电子书的作用不可取。当前,电子书的作用是有益的必要的补充。专家们的要求不无道理。关于“生均100册纸质图书”依据是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教发〔2004〕2号),那是对“综合、师范、民族、语文、财经、政法类院校”的要求,其他类型的少一些。这个要求确实不靠谱,当前纸质馆藏利用率很低。笔者曾获取9所不同类型高校(包括“985”高校2所,“211”高校1所,省属地方本科院校5所,高职高专类1所)图书馆2010年至2012年的“文献利用率分析(按册)”数据,“分类借阅统计”数据,得到的印象是:可借文献馆藏量逐年递增,借阅量逐年锐减,利用率逐年锐减,年借阅册次锐减,被借阅的书平均每年被借次数逐年递减。图书馆馆藏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死书”,有的本身属于应该剔旧的书,有的是因为馆藏布局或书目数据质量问题而导致的“事实死亡”。假如能有20%的图书“活着”(图书质量可取,借、阅方便)那算很理想的状态。当前很多图书馆的重要功能成了“藏书楼”,单单是存放那些书都相当费劲。号称200万册图书的,不见得能有50万种书。馆藏激增的图书馆,图书复本量可能相当惊人。在当前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部分图书馆削减数字资源经费,以求纸质图书够数,这种做法只是权宜之计。

关于图书馆评估,不仅要认识到“图书馆不是用来评估的”,更要认识到“图书馆是需要评估的”。“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指导思想没有错,只是有待于切实付诸实践。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现状

笔者近期的网络交流,有不少人表示对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不理解,尤其对图书馆人做研究表示不理解,比如对图书馆人研究啥表示“好奇”等。本文根据近期的阅读,粗略介绍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现状。

我国1920年创办图书馆学教育,1956年设立图书馆学本科,1981年图书馆学学士、硕士学位授予制度确立,1984年建立情报学硕士学位制度,1990年建立博士学位制度。目前在一级学科“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下拥有学位(学士、硕士、博士)授予权的教育机构75个(一单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二级单位拥有学位单位授予权算一个,如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多个分馆都有学位授予权),其中拥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教育机构50个,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19]教育机构75个,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教育机构11个。

据调查,2013年我国共有“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7所,未包括研究院(所)、图书馆、文献信息中心等机构。上述37所教育机构中,有10所由图书馆学、情报学或档案学类院系独立创办,如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师重点研究领域前十位为: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基础理论;信息检索与信息组织;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信息管理与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信息经济、电子商务与企业信息化;电子文件管理与档案数字化;信息[20]咨询、分析与决策;信息用户与服务;电子政务与政府信息化。

我国现有18家院校获得图书情报专业学位授予权(2010年5月取得), 2013年共有16家培养单位招收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北京大学2011年至2013年未招生;吉林大学2011年、2012年招生,2013年未招)。上述培养单位有兼职导师193名,与专任教师的比例为2:3。其中,属于事业单位的有153人,占总数的79%,这些事业单位多为图书馆、科技情报所等图书情报单位或部门。2011年至2013年全日制培养招生数分别为148人、314人、449人,累计911人;[21]在职培养招生数分别为10人、26人、3人,累计39人。另外,据悉南京农业大学于2013年获得图书情报专业学位授予权,将于2015年开始招生。

2008年我国高校图书馆硕士点共有22个,大部分是与教学院系合办,少数是图书馆独立办学。与院系合办的图书馆硕士点,一年级研究生在院系上课,二年级开题以后跟图书馆导师做研究;图书馆单独承办的硕士点,研究生的管理工作主要由图书馆承担,研究生从入学开始即由图书馆管理,除了公共课由研究生处统一安排外,培养程[22]序都在图书馆内进行。国外没有发现图书馆设立硕士点。

由上可见,我国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与图书馆、情报所等机构有着密切的关联。图书馆、情报所等机构工作人员有一定比例受过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且有部分图书馆、情报所承担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LIS教育机构的专职教师有一定比例具有图书馆、情报所等机构工作经历。据笔者了解,有些专职教师被派往图书馆、情报所等机构挂职,比如北京大学派专职教师到某公共图书馆挂职一年。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迅速改变了图书馆业态,今天的图书馆学、情报学(LIS)专业的毕业生越来越多的走向图书情报档案以外的行业,我国LIS教育在积极学习借鉴美国的iSchools运动应对新的信息环境给LIS教育带来的挑战。关于图书馆效益测度的思考

图书馆效益测度始终是个难题,当前环境下尤其困难。笔者进行过粗略的文献检索,未发现令人满意的研究成果。

图书馆效益,通常意义是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两方面。当前,因为图书馆是全额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属于非营利性机构等原因,经济效益变得更加模糊。社会效益观测点多是定性的,难以说清楚。实践中,所谓图书馆效益,更多的是指图书馆服务效益。本文讨论的是图书馆服务效益测度。

图书馆的目标管理,图书馆的科研项目等,会涉及图书馆效益评估问题,其中多为定性的描述性语言,但又必须有点定量的成分,“憋”出几个数字试图说明点问题,往往效果甚微。

笔者了解某省的区域图书馆共享服务项目,关于共享服务效益定了一些硬性的指标为目标,比如办证率要达到多少,纸质图书文献传递量要达到多少册,实际验收时,发现其缺乏实际意义。某项目采用了统一检索与服务平台,委托该平台服务商采集了一组较为翔实的数据,笔者认为有一定说服力。然而,评审组组长(某“985”高校馆长)对此不屑一顾,“直言不讳”其是“编”出来的。事实上,据笔者的了解,这组数据是相对真实可靠的,因为笔者曾试验性地体验过该平台的统计功能,并与该平台服务商相关人员有过一些交流。

图书馆效益测度基本观测点包括:纸质馆藏利用率、数字资源下载量、用户满意率、到馆率等。理论上来说,可以取得一些数据,但数据往往缺乏说服力,信度和效度均不尽如人意。图书馆文献管理集成系统有统计模块,不同的统计口径,其结果是有差别的,甚至差别很大。各馆均有自身的“个性”,横向比较困难,即便是采用同一家公司开发的系统。纸质馆藏量逐年增长,但纸质馆藏的利用率逐年递减,这是当前普遍存在的实际。但是,递减幅度在一个什么样的范围是较为合理的,难以明了。关于数字资源下载量,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少则数种,多则成上百种,“有效数字”难以取得。关于用户满意率,发个调查问卷,回收过来的结果通常是满意的不得了。关于到馆率,当前的到馆率整体不那么乐观(网络环境好,数字图书馆分流了部分用户),而且不少图书馆开设专门的自修室,自修人次占的比例不低。关于纸质馆藏利用率,当前本身不好测度,传统的方法是统计馆藏的被借阅情况,而当前流通阅览一体化,有不少图书的利用方式只是阅览。数字资源下载量也有同样问题,有些资源下载了并不见得看了,有些资源浏览了但不下载,如此等等。

重视图书馆效益,重视“投入”与“产出”或者说“输入”与“输出”,天经地义。笔者关注图书馆评估研究也算有些日子,回答起现实问题来真是“捉襟见肘”。笔者期待各位学者传经送宝。高校图书馆与钱学森之问

对于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个人认为,可以从高校图书馆发展状况作为一个观察视角。“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图书馆”“作为科研基础设施的图书馆”……这些话我不知道究竟有多少人信,无论你信与不信,我反正是半信半疑。

敬请看《图书馆在大学章程中的身影辑录》(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848206.html)。《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目前已有47所高校章程被教育部核准,更多的高校章程在等待核准或正在制定中。多数大学章程中未发现图书馆及其相关词之身影。作为图书馆人,我“喜欢”或“赞同”:吉林大学的“学校图书馆是学校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撑平台,提供学习、研究、咨询服务等”;上海交通大学的“图书馆是支撑教学、科研、服务和管理等各项工作上水平的信息服务与研究中心”。

再请阅《2013年高校图书馆发展概况(节录)》(http://m.xhsmb.com/20141107/news_26_1.htm),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发布了若干事实数据。在此只转载一组“人力资源”数据,因为人是最革命的因素,得“以人为本”:“2013年,共有612所高校图书馆提交了有效的在编馆员数据。在编馆员总人数为24564人,馆均约为40.1人,众值为12人,标准差为38人,中位值为28人,这说明高校图书馆在编馆员数量相差较大。在编馆员最多的武汉大学图书馆有298人,而漳州理工职业学院图书馆、泉州理工职业学院图书馆、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图书馆的在编馆员均为0人,上海托普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图书馆、武夷山职业学院图书馆在编馆员仅2人,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较大。中位值29人,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图书馆、安徽工程大学图书馆、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图书馆、青海师范大学图书馆、铜仁学院图书馆的在编馆员数量。在编馆员数量排名前5位的高校图书馆是:武汉大学图书馆,为298人(2012年为313人);中山大学图书馆,为253人(2012年为252人);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为220人(2012年为230人);四川大学图书馆,为204人(2012年为人215人);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为195人(2012年为196人)。”

又请观《美国的图书馆员专业发展概况》(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801818.html)。该文摘编自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亚洲图书馆馆长陈同丽与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图书馆邱葵《图书馆员专业发展》(PROFESSIONAL&STAFF DEVELOPMENT)报告(该报告是2010年5月中美图书馆员交流项目内容,在天津、烟台、上海等地报告过),并结合2014年6月圕人堂QQ群交流稍作拓展。一方面,希望有助于国内同行增进了解,更好地谋划未来;另一方面,希望有助于社会各界更好地了解图书馆及图书馆员。国内高校图书馆与美国高校图书馆,诸多方面或许可以比一比、瞧一瞧。

在当前的数字化网络化多元化环境下,或许“错误地估计了形势”的人越来越多。比如有不少人认为Google一下,Baidu一下,图书馆就可以Bye-bye了。殊不知,也许你已经很多年没去过图书馆,但很可能一直在使用图书馆的服务。各种各样的数字资源,不小比例或直接或间接地由图书馆提供服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经费是有限的,用户需求可能是无限的,如何将有限的经费服务好用户,离不开图书馆人的“智慧与服务”。经常有用户质询图书馆为什么不买××数据库,为什么不买××书……部分是“信息不对称”引起的。比如有的外文数据库,首次买入价价格不菲,年涨幅10%以上,这个钱哪里来?而且有你要的东西,假如让图书馆去想想办法,可能是花很少钱或不花钱就能满足你的需求。同样叫“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采购经费有的可以是5000万元,有的可以是不足1万元;人力资源方面有的可以是298人,有的可以是12人(甚至无人!)……它们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恐怕无法相提并论。

高校图书馆对于高校,只是其中的一个“细节”,这个细节或许还真能影响“成败”。信乎?高校图书馆的处境

多少年来,高校图书馆的处境颇为尴尬。《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教高〔2002〕3号)“第一条 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认识与此保持一致或基本一致的高校为数不多,甚至可以说“凤毛麟角”。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直属单位”或“附属单位”之一。在不少高校,图书馆重要职能有二:一是“服务部门”,主要指为学生提供学习场所,当前一定程度上,是指自习场所;二是人才安置(包括人才家属安置)。

笔者作为有16年图书馆工作经历的馆员。连续3年申报副高职称,年年输在“人际关系”,年年长了些见识。2013年是我第一次报职称,那一年,我以为会是自然而然。我几乎没有把“打招呼”当回事。那一年,有人统计过,全校110人申报副高职称,我的科研积分位列第10名,这对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实属不易。校高评委投票,我得票(差两票)未超过2/3。2014年天真地以为,这一年应该没问题,因为材料又充实了不少,事实是遇到了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综合学科组不少参评人员“所在部门好”,我在综合学科组第一轮被“秒杀”。2015年算是尽力而为,积极“推销自我”,结果却出人意料。

作为一名普通图书馆员,我是热爱学校的,自1999年参加工作以来,始终在默默地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1998~2014年,作者机构为所在学校的共468篇,其中第一作者为笔者的20余篇。自2009年7月至2013年9月,实施江苏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三期工程项目(编号:JS2009-7),该项目经费30万元(省资助15万元,配套经费15万元),我作为骨干成员,负责该项目的管理与协调,各类材料采集与撰写,从项目的申请、中期检查到教育厅组织的验收,从项目网站的架构、项目宣传到读者服务,做了大量工作,最终以“良好”成绩通过验收。我的失败,也许不单纯是我一个人的失败。

因为职称评审的事情,我接触了一些人,包括校级领导、处级领导、教授、普通教师。给我的印象最深刻的是“图书馆是个服务部门”,潜台词是图书馆馆员搞科研是不务正业。其实,我的“科研”基本可以说是钻研业务的副产品,甚至部分科研成果即是服务成果。

同一位高职的老师交流,告知其所在学校曾经打算将图书馆整体外包,老师们普遍认为图书馆对于自己可有可无,教学参考书自己有或所在教学院系资料室有,数字资源方面“网上找”就好。据笔者所知,该校购买的数字资源却是很少,不仅是种数少,资源数据总量也少。类似该处境,大概不会是“孤例”。《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正在紧锣密鼓修订之中,新规程是否有助于改善高校图书馆的处境,个人充满期待,并乐意尽己所能做一些推动工作。高校图书馆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近期,笔者有机会参观考察了一批高校图书馆(包括“985”高校、“211”高校、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并同相关馆的领导或馆员有一定程度的交流。

某馆网站及其馆长强调该馆“资源、管理、服务”三位一体,我感觉缺了两个重要的元素或要素,那就是馆员与技术。如果让我排序,我会这么排:馆员、资源、管理、服务、技术。可以理解为“以馆员为本”,馆员是第一生产力,技术是支撑,资源、管理、服务三者处于“中心”地位,需要“五位一体”。简单从上述5个方面分述一下各方面面临的问题。

馆员方面。面临诸多问题,比如编制紧张,想要的人进不来,不想要的人还不断往图书馆“塞”;馆员队伍老化,好几个馆的工作人员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缺乏新生力量,图书馆进应届毕业生的门槛很高,有的馆连续10多年没进图书情报专业应届毕业生。有一高职馆,新建了2万平方米的新馆,2014年购进新书20万册,图书馆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