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整体医学理论与实践(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22 11:44:10

点击下载

作者:蒋戈利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人文整体医学理论与实践

人文整体医学理论与实践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人文整体医学理论与实践/蒋戈利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ISBN 978-7-117-25250-8

Ⅰ.①人… Ⅱ.①蒋… Ⅲ.①医学-研究 Ⅳ.①R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241051号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人文整体医学理论与实践

著  者:蒋戈利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9年5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5250-8

策划编辑:张科

责任编辑:刘颖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 @ 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

作者简介

蒋戈利 湖南江华籍,瑶族;基于少年磨难、平生所学和独立思考,而精于医道医术,兼修诗文史哲;探幽杏林而精通针灸技艺,兼顾科技政经,逐渐形成了个性鲜明的多元文化素养、多彩人生特质,以及独特的人生角色、悠远的人生理想。

人生角色:中医针灸学博士,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现实主义人学学者,纪实型自由诗人;人文整体思想体系、人文整体医学模式、人文整体医学体系、人文针灸学、脊柱源性疾病学等新理论新学科新技艺的倡导与研创者。

科研成果:完成或参与完成国家 “八五”攻关课题、国家 “973”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立项15项,荣获科技进步奖、医疗成果奖20余项。在中风性延髓麻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疾病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研发人体斑痣检诊法、对称平衡检诊法、三步针罐疗法、四步针药疗法和三维一体调神针法等创新诊治技术50余项;原创观念、概念与技术等医哲术语240余个。

主要著作:发表论文论著280余篇,编著出版 《汉英双解针灸辞典》 《针灸治疗学》《平衡医学》等学术专著15部,《杏林春秋》《感悟与感恩》《当代思想文化自觉》《杏林正道》等医哲诗文集10部。创作励志养生类诗词歌赋1500余首。

人生理想:传扬人类神奇医学→创建、传授人文中医针灸医学;融通东西方医学之精华→创建、传播人文整体医学体系;建构人类医学崭新模式→创建、推行人文整体医学模式;创建哲学思维新体系→建立、推广人文整体思想体系;圆融人间大同梦想→建树、广播人类生命健康新信仰。

作者心语

谨将本书献给我怀才不遇、已经仙逝的严父,和我含辛茹苦、日夜惦念的慈母。他们曾颠沛流离,历经坎坷,支撑起家庭,抚养着儿女,度过那特殊的年代。正是他们的哺养,才有了今生的我,并使我今生有所成就。

虔将本书献给中国医药学的医圣、药王和西方医药学的鼻祖、巨匠们。是他们开创了人类世界东西方的、护佑含灵的医学文明与医药文化,护航历代人类繁衍生息,持续前行,并逐渐交融互鉴,不断发展精进……

人文整体医学及其模式,是在21世纪的时代背景下,依据 “包容超越型”思维模式和方法,基于中西医学的理论精髓与科学技术精华,在邃密全科博采众长基础上,基于各期临床医疗实践,创新开拓,逐步创建起来的。所以,真诚地将本书献给引领我、启发我,耕耘杏林、挥桨医海的恩师贤达们,即:引领我登上国医象牙塔的针灸大家、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引导我迈向哲学殿堂的哲学大家陈晏清教授,启发我探寻现代中医药发展幽径的当今国医领军人物张伯礼院士,激励我不断提升人生境界的著名作家蒋子龙主席,督促我日益严谨而周密的挚友良师古廷芳先生。还有一直理解、支持我的妻子王昕和女儿蒋昕楠,以及用各种方式或途径鼓励、鞭策我,使我至臻医道、持续精进的亲友们。长期的中西医疗实践的体悟,津门西子湖畔瞭望星辰的思索,三亚天涯海角的顿悟,使我豁然悟出21世纪人类医学模式——人文整体医学模式的科学构建路径,可以开拓人类医学新境界。于是,我这么想了,做了。今天,终于基本构建起来了,并初步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人文整体医学及其模式,虽然犹如刚刚降生的婴儿,尚不成熟、不完善,需要哺育和成长,但她毕竟健康地问世了,让人们充满着希望与期待,作为倡导和研创者,我对她的成长、成熟和成就,既心感忐忑,又满怀信心,更充满祈愿。另一方面,尽管她经过全面而体系的构建,形成了较完整的医学科学体系,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今后还有大量细致的学问要做,还有漫长曲折的路要走,需要广聚同仁同道,共襄盛举,努力谱写、逐渐奏响21世纪人类医学的主旋律!蒋戈利2017年3月6日

中外医学名言

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扁鹊

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张仲景

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应大。——孙思邈

医学之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吴谦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达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杨泉

医生应该具备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利他主义,热情谦虚,冷静判断,沉着果断,不迷信。——希波克拉底

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张锡祺

医生的服务对象是人,世界上最复杂的事物莫过于人。做一名好医生首先一点要研究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是医德。医德不光是愿望,更是一种行动,这个行动要贯穿医疗的全过程,贯穿医生的整个行医生涯。——吴阶平

相关原创理论

1.“人乃多元文化载体”特性论 第一,所有的个体 “人”和人群单元或组织,均经由自然进化、社会实践和文化传扬,而成其为完整的人本身。第二,个体 “人”的总和,构成了人类;人类,是由所有个体 “人”通过社会文化纽带,而交互组成的文化整体。第三,文化是极其丰富复杂的,文化除有多样性、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和复杂性以外,还有其固有的、更为明显的 “多元性”特性。第四,所有的文化,都是人的文化自觉的结果和产物。人,也只有人,才是承载和完成作为 “天地万物(包括人)的信息的产生、融汇和渗透”的文化过程。第五,诸如自然进化、直立行走的身体、高级动物、意识的思想(迄今尚不能排除其他高级动物也有思想意识的可能)等,都不是 “人”的特异属性或本质特性。文化,只有文化,才是个体人和人类区别于其他生命的独有特性,才是人成其为 “万物之灵”的根源所系、资本所在。第六,人,唯有人,才是 “多元文化”的创造者、拥有者、运用者和承载传扬者。源自于、承载着 “人”的一切智慧的优秀文化,既能引导、教化与凝聚个体 “人”和人类,也能服务、净化与健康个体 “人”和人类。就人类历史与整体而言,人类孕育了文化,文化滋养了人类;人类与文化的本质关系,是一种互为母子的关系。

2.人文整体辩证认识观 基于 “人乃多元文化载体”特性论、“身-心-灵-境四维”生命观、“心映客观-相由心生”辨证认识论等创新理论,立足于良知良能的人性本心和人文理性,以全面整体的认知视角和辩证科学方式方法,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改造世界、改造自我;人间世界,本然具足自然物质世界、社会精神世界两大基本范畴,具足客观性(即自然物质存在的总和)、主观性(即人类精神文化的总和)两种基本属性;一方面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另一方面主观意识又可能动智慧地认识和改造客观存在;人类社会,即历史和现实的人居世间,是物质与精神、主观与客观不断交互影响、相互适应的时空状态和现实存在,是持续变化的、有序可知的永久过程;人类已认识与将认识的、已改造与将改造的主客观世界,只是广袤无垠、无限浩渺的苍穹大宇宙之一部分、一过程。基于客观存在与人性本真的高度关照,确有 “客观与主观”之分,而无纯粹的、相互孤立排斥甚至相互敌对的 “唯物与唯心”之别。

3.人文整体世界观·人生观 人文整体世界观——辩证学习吸纳人类社会优秀思想智慧和文化结晶,完整掌握、科学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毛泽东思想精髓,自觉树立“天时地利人和”的为人处世观念,坚持 “天地同序、天人合一”的大宇宙整体观念,坚持 “人乃多元文化载体”特性论和 “心映客观、相由心生”的辩证认识论。

人文整体人生观——自觉坚持用人文整体世界观指导我们的人生事务,树立 “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人生自信心,自觉培养 “为事在人(自我奋斗-自我实现)、成事在天(客观条件-人生机遇)”的人生作为观念,自觉践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自我修为标准和 “我之所能,惠及大众”的人生奉献精神。

4.人文整体医学模式 根据人类医学的本质特性和服务宗旨,顺应当代医学发展趋势及与人们整体健康需求而创立的,以人为本,汇集生命哲学、中西医精华与现代生命科技于一身,融合生物(机体及其活动与代谢)、生态(人体内外环境)、情志(心理-精神-灵性)、社会(家-单位-国等人群关系)于一体,实行 “身-心-灵-境四维整体”调治与维护,以人文科技、自然绿色、整体调节为基本特征的人类医学新模式,也可称为 “生物-情志-社会-生态”医学模式。

这一医学模式,是对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一次全面、深刻的变革与升华,更是一次医学思维、医学观念和医学范畴的划时代进化与发展,对东西方医学的相互融合、逐步统一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5.人文整体医学观·医疗观  人文整体医学观——努力树立起 “以人为本,科技为人”“人文为本,科技为用;人文科技,并举并重”的人本主义医学观念;自觉高举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并举的旗帜,坚持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的方针,客观理性地认识与革除中西医学的局限,凝聚融汇东西方文明、中西医文化与技能之精华和古今中外生命科学成果,科学理性地实行 “兼容并蓄,有机调剂;去伪存真,共建新奇”的重构工程,逐步构建起、推广开的包容超越型 “人类人文整体医学”新模式。

人文整体医疗观——在人文整体医学观指导下,竭力实现医学本质特性和人文关怀精神的复归、复位和复兴,按照以 “生物-情志-社会-生态”为基本特征的 “人类人文整体医学”新模式的要求,逐步建立起以 “人体-人文-科技-生态”为认知主体,以 “生理-心理-情志-灵性”为调治内容,以 “人文关爱-绿色无害-自然生态-整体快捷”为诊疗原则,以 “身心灵三维整体康复”为调治目的的人文整体医学医疗体系。进而,实现以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医学为基础的人类医学的划时代进化与升华。

6.人文整体医德观念 自觉履行孙思邈大医精诚精神与希波克拉底誓言,遵守国际医学职业准则,坚持 “精专与博学相宜、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并举”的治学原则,树立“以人为本、科技为用”的人文科技观念,践行 “仁-义-礼-智-信”人性良知和 “信-达-雅-善”医疗执业观,持续追寻并努力实践 “以更人文的言行、更精妙的技艺、更快捷的进程,实行更和谐的医患互敬互动,实施身-心-灵-境四维整体调治与维护,力求更显著、更理想的诊疗效果”的大医梦。

这一全新的医德观念,有利于复归、复位和复兴医学的人学本质,有利于遏制、逆转和消解医学的异化倾向,有利于营造德才兼备的人文整体医德风尚。序一 人类新医学模式研究的全新突破石学敏(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

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以来,科技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日益显著,科技信息化的时代特征愈加明显,东西方思想文明、科技文化的交融益趋活跃。这给世界范围的各行业、各学科的变革与发展,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更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对于东西方医学的融合发展、人类医学模式变革创新,尤为如此。

一方面,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改变,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人类疾病谱已发生了重大演变,人们对健康保健的追求和疾病防治的需求,给人类医学的思维观念和医疗模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面对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对医学需求的变化,现行的各种主要医学体系与模式均不能完全适应时代新形势、满足健康新需求,都面临着如何变革与发展的新挑战;同时,中、西医学都不可回避地面临着如何对待和处置两者既相互抵触,又互相借鉴,且益趋融合的新态势。实质上,这些都是人类医学所面临的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也就是医学研究的顶层课题,亦即医学模式研究的根本性问题,直接关系到21世纪人类医学发展的方向与进程。因此,构建适应新时代、满足新需求、包容中西医的医学模式,是当今医学界的一项历史使命。

对此,新世纪以来,国内外、中西医的精英们已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和不同程度,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提出了一系列医学模式新概念,诸如环境医学模式、整体医学模式、精准医学模式、还原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人文医学模式等。这为构建更完善、更科学的医学模式提供了借鉴,奠定了基础。

让我欣慰、令人感佩的是,多年来,我的入室弟子蒋戈利,以一位中医药学传扬者的责任担当,以一位医学博士和哲学博士的使命感,立足于人学与医学哲学的高度,着眼于全球性中、西医学与生命科学的范畴,秉持 “包容超越型”思维模式,基于临床医疗实践的感悟,以精确临床诊疗方法、改进保健养生方式和提升疾病防治效果为目的,进行了异乎寻常的艰辛探索、深邃研究,实现了从思维观念、医学理论和科学创建,到医疗理念、诊疗方式和诊治方法,再到实践应用、效能评价和推行方略等的多元化、多层次创新或创建,终于较完整地构建起了人文整体医学及其模式,并撰写了颇具原创性、开创性和实用性的医学专著—— 《人文整体医学理论与实践》。

作为蒋戈利的博导教师,我给予了必要的指导,也见证了他一步步创建这一崭新的人类医学模式的全过程。我对爱徒的爱国爱医之心深有感触,对他执着坚韧的科学探索精神深感欣慰,对他提出的系列新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满怀信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蒋戈利博士提出并论证的振兴中医药的 “四化战略”,即整体人文化、时代科技化、绿色生态化和全球大众化,对我国传统医学的现代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各自进化-相向对接”的中西医汇通方略,对中西医的相互借鉴和实行东西方医学体系的逐步融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人文整体思维观念、身心灵三维人体观、身心灵境四维医学观等创新理论,对21世纪人类医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在本书即将交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之际,我欣然为之序。希望本书的出版能给予读者们有益的启迪与启发;希望更多的中、西医同道们关注和加入 “人文整体医学及其模式”的研究与运用,共襄盛举,促使这一全新的医学模式不断完善与发展,更广泛地服务于当今人类的医学变革健康事业。2017年3月19日于天津序二 蒋博士的医学模式蒋子龙(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中国作协副主席)

一老友年逾古稀,身高体胖,属老资格的 “三高”人物。他偏又是性情中人,大大咧咧,交友三千,社会活动很多。几年前不慎从楼梯上摔滚到楼下,气息尚存,但肢体却不能动了,神智似昏、似醒。

家人急请来一位熟识的医生,施以针灸,很快便苏醒过来,不到一小时,二百多斤重的躯体开始活泛,自己慢慢站了起来,沿着楼梯又一步步地走回到楼上。他那可怜的超负荷的心脏、大脑及其他要害器官,竟全无大碍,很快就恢复了 “日理万机”的老精神头。

有此神技,近乎神医!

这位医生,就是蒋戈利博士。

是一位响当当、极富传奇性的人物,身为中医针灸学博士,曾攻克重度假性延髓麻痹及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 “世界医学难题”;作为军医,曾获得过 “全军重大医疗成果奖”……在他的诊所里,来自各地的具有各种身份的人,有个共同的兴奋点,就是一遍又一遍地讲述蒋博士一个个的医疗神话。

人人都珍贵生命,所以医生备受尊崇。

这个共同的兴奋点,让病人及家属们有了共同的信心。

当人们抱怨治疗正在变得比疾病更坏,其中有一个现象是医生往往先吓唬病人,治坏了是 “有言在先”,治好了更显得自己高明。甚至只让患者看得懂账单,却看不懂处方……于是,楼房漂亮、设备先进的现代医院竟有了些 “难民营”的气氛,笼罩着一种不祥和恐慌的悲观主义情绪。在这种时候,有了病的人们,能找着一个从心里信赖并有着神奇治疗记录的医生,是一种幸运。

这种幸运能够激发出强大的乐观主义精神,而乐观主义有着巨大的治疗价值。

一个优秀的医生就要能创造这种乐观主义氛围,或者他本身就是乐观主义的源泉。

蒋戈利医生禀赋过人,六七年前他基于对现存医疗体系的思虑,带职投考了南开大学哲学系。苦读数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提出了 “人文整体医学”的概念:以人为本、科技为用,人乃多元文化载体,生物-心理-社会-生态医学观,践行 “信达雅善”的医疗执业观,调治与维护 “身心灵境”的四维整体生命……

中医是我们的 “国粹”,而中医的本质就是 “大医精诚”。这与西方奉为经典的从医誓言是相通的:“竭尽全力,采取有利于病人的医疗措施,清清白白地行医和生活……”这个誓言就是西方医学奠基人、被尊为 “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提出来的。

他还有一句名言:“医生应该具备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利他主义,热情谦虚,冷静判断,沉着果断,不迷信。”

中国古代的大医们,哪个不是哲学家?诸如:提出 “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的扁鹊;提出 “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应大”的孙思邈;倡导 “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的张仲景…… 《黄帝内经》 《伤寒论》等医学经典,同时也是哲学经典。

至此可看出,医学博士蒋戈利,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又有精湛的医术,却又去读了个哲学博士,出于近忧远虑的抱负,也是为追求大医境界。

所幸他掌管着一家医学技术中心和一个医学研究所,有板有眼地推行着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人文整体医学模式,造福于民,开智于现有的医疗体制。

这或许能重振人们对中医的信心,看到中国医疗的希望,给中外医学界带来启迪启发。届时 “蒋氏人文整体医学模式”,将功莫大焉!2017年3月20日于天津序三 花酿成蜜百工后——读蒋戈利博士人文整体医学新著有感程文祥(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传播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

与蒋戈利博士结缘有十几年时间,因联系热络,时常得以在第一时间读到他的大作,感叹他在繁杂的医务工作之余,夜研晨考,于思想与现实之间共舞,不时酿出甘之如饴的蜜来。

当下之势,社会结构与道德基础的丕变,医学研究主流范式的旨趣在于维系既有系统的稳定,宗奉实证主义,或持盈保泰,导致创新乏力,研究越细密,视野愈狭窄,常常因之而漠视了医学与人学之间的勾连,以致学术精神趋于保守,人文关注欠缺。

蒋博士则独辟蹊径,他在熟稔医家理论的同时,又注意到时下医患之间的窘况,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赓续医家大爱情愫,咬定青山,面向医学与人学的真谛和本源,探寻静虚无为而又复杂多变的特征,从而成就自强、弘毅、求是、拓新的人生。正可谓,身居医室,心游八仞,虽无丝竹之乱耳,却有案牍之劳形,专注于理性世界与现实关联,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从建构人文整体医学模式的远端发力,剥笋见心,勾勒出别具心裁的宏图愿景。

自古有庄周梦蝶的欣喜与洒脱,也有蝶梦庄周的失落与羁绊。为在偏枯而化约的诗意中寻找心神灵的栖居之地。蒋博士没有沉溺于小我之中,只谈风月,不尚风云。他顶着全军第一位中医针灸学博士的桂冠,又在几近知天命之年重披战袍,投身学海,跨界攻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登高方望远,明理能致知。他用创新思维为导向,面向创新世界,消解概念化、模式化研究。品鉴别裁,掇菁撷华,因应医界之变化,旁涉哲学之机理,两相映照,展现了元气充盈的生命力与创新力。

苏东坡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纵观蒋博士的这部新作,行文简而不薄,辩而不华;悟性轻盈,直抵心扉。或幽然而逾,或恍然而安,或躁然而适,或怯然而胜,或纷然而静,或跃然而驰……融会医家分析咨鉴,引证绵密的理性基础,集纳诗家文笔融雅,文字筋道的豪放峥嵘。既有庙堂之高,兼涉江湖之远,两者有机结合,相谐成趣。使诗文短句、哲辩文章、通信联函,均富含广谱的跨学科通识元素。读之如酩新醅,初品涩涩,再品意味悠长,正所谓 “山水相依藏真情,鸟语花香皆禅意”。

古贤有云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人文整体医学高如山峰,唯有奋楫不歇者能为之,更须聚万众之力以兴之。创业维艰,坚持尤贵。蒋博士的立旨与推送传布,已有了初始脉络和立论支撑,昭显了他以人文整体医学为志业追求的专业素养和浩然美德。然春兰秋菊,各秉所长,其精微要义、宏旨大愿,还有待众多有识之士进一步阐发弘扬。2017年4月26日于北京自序 溯源求本 返璞归真——21世纪人类医学新模式的构建路径一、与新医学模式构建相关的学研渊源

在21世纪即将来临的1999年春,正值青春年华的我,以全军首位中医针灸学博士的身份,应邀前往中国海南岛的苗寨、黎寨原住民区巡回义诊。期间,平生第一次身临三亚的天涯海角,漫步于海潮沙滩,仰望蓝天白云,放眼浩渺烟波,渺小的自我顿时融入到了那海天一色之境,不禁心潮起伏,一时心旷神怡,油然激起一种心灵豪迈之感,悠然升起一种生命顿悟之觉,“畅(禅)”的诗句随境天成——万里苍穹,须展翅飞翔……人生征程,应骏马脱缰……医道漫漫,当上下求索……碧海天涯,宜扬帆远航……

回归杏林,反观现实,生存于天地环境、成长在社会之中的正常、健康的生命,其真谛与本源,不就应当是这样一种自然而泰然的动态平衡吗?我们对完整生命的认识与探究,对所有疾病的防治与研究,对人体健康的维护与追求,不也应当谨守这样一种人性而自然、全面而整体的态度和态势吗?拘谨而狭隘,机械而教条,保守而陈旧,过于专业化、程式化、门派化等,既不人性自然,也不客观科学,更不可能创建出既科学又人文、普适而长久实用的医学文化和医学模式。

回想我学医、从医和研医的历程,及其所形成的治学和研究的习惯与风格,正好映照出了上述 “畅(禅)”的诗意——溯源求本,返璞归真。简述如下:

治学从医历练方面 学医方面(1982—1987年),为了较完整地掌握医学基础知识技能,先学的是湖南中医学院的中医本科专业,毕业实习主攻的是我心爱的针灸专业,大学期间又注重加强了西医基础课程的自修。外语学习方面,为参与编译 《汉英双解针灸词典》和 《汉英中医大辞典》,1993年在南开大学进修美式英语、学习德语和日语1年。学研方面,为了高水准原创性地建构人文整体医学及其模式的理论体系,2010—2015年,报考、并完成了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医学哲学博士的学位课题研究,即 “医学思维观念的变革与人文整体医学模式的构建”;为了构建(医学)心文理论,2016年又开始了天津师范大学的心理学博士课程的学习与研究。

硕博课题研究方面 1987—1994年间,先是学习运用导师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中风偏瘫;做硕士学位课题时,大胆选择了脑中风的危重并发症——延髓麻痹为攻坚对象,研发了高效治疗这一世界性难治病症的专病疗法——通关利窍针法;做博士学位课题时,为了强化自身对急危重疾病的救治能力,不仅将研究方向由脑血管病转向心血管病,还令人不可思议地选择了针刺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作为研究对象,不仅自我遍身试针找穴,研发了可让轻中度SSS患者痊愈、部分重度患者免于安装心脏起搏器的奇特疗法——益气复脉针法,而且出乎意料地圆满完成了这一针法治疗SSS的临床与电生理实验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提出并揭示了针刺(对窦房结电生理功能)的“双向趋衡调节作用”原理。期间,主持申报并完成国家 “八五”攻关课题 “针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与电生理研究”,协助王文远教授完成了平衡医学平衡针灸学的理论构建。

医疗领域拓展方面 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的硕博学研期间,较扎实地拓展了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两大临床领域。1994年特招入伍后,又集中精力研发了三步针罐疗法、四步针药疗法等系列防治颈腰椎疾病、膝关节的专病疗法;提出并论证了调治心理情志病的“综合整体思维”,研发三维一体调神针法、疏肝解郁针法等专病疗法,又拓展了两大医疗优势领域。从而,形成了富于技术特色与疗效优势的四大医疗领域。

上述近30年杏林耕耘所历练的医疗实践经验、治学创新风格、学术建树和技术成果,为系统创建人文整体医学及其模式的人生追求、创业梦想,奠定了实践创新的基础,形成了思维观念创新的思路,呈现出构建诊疗新体系的纹路与脉络。二、新医学模式变革的综合因缘与祈愿

人,生于天地之间,居于社会之中,融于文化之里,受庇于医学之下。人自其形成之时,便与医学结下不解之缘,建基于良好的生活方式,受庇于科学的医药护技。医学是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人们在医学实践中的行为或高尚、或卑劣,或睿哲、或愚鲁,可谓形形色色、千般万样,其表现形式虽然殊不相同,但引起这些不同行为的机制,却均源于医学文化的始动、助推与维系,更精准地说,应是均源自于医学模式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与其持恒的影响。

医学模式,简而言之,就是研究和处理人类医学问题的医学哲学之总原则,是贯穿和引导人类相应时代医学实践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之总和,也是医学文化的顶层范式。其核心意涵,主要是指研究和处理生命健康、疾病防治、医学教育和医学发展等医学重大问题的思维观念、路径方式与科学方法。科学的医学模式,必然与人类相应时代的文明程度、文化内涵、科技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必须与人类相应历史阶段人们生命健康的需求与疾病谱的变化相契合。换言之,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变迁、人们健康需求的重大提升和人类疾病谱的重大变化,必然会催生医学观念、医学模式的根本性变革。

迈入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科技信息化的时代特征日益显著,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愈加明显,东西方文明进一步交汇融合,各大民族的民族文化与覆盖全世界的现代文化内外并存、新旧并用。在此时代大背景下,与人类医学及其模式相关的方方面面,也发生了或正在发生着极其深刻而全面的变化,诸如:(1)随着科技信息的对人类的多重影响与冲击,现代科技病症愈发显现。(2)由于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过度开发与攫取,对大气层的损害或污染,环境性因素对人类生命健康已构成严重威胁。(3)新世纪人们对更人性、更全面、更整体性的医疗需求与保健服务,已大大超出了传统医学模式所能提供的单一的对症、对因的诊疗方式。(4)由于全球性老年社会的日益临近,现代人们普遍的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人类疾病谱已发生巨大变化,老年病、心因性疾病、代谢性疾病、生活方式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日益多发。(5)作为源自于东西方的现行主流医学模式,中西医学各自的优劣日益显现,面临全球性疾病谱的变化,其发展均步入了一定的困境。(6)当今世界,尤其在我国,先前独立并存甚至相互对立的中医与西医,已开始互鉴、互补,相互结合,乃至交互融合。(7)被寄予厚望的恩格尔医学模式(即所谓的现代医学模式),并未催生真正意义上的医学革命,并未真正建立起来、推广开来,既未正视、容纳中医药等传统医学的精华,也未能顾及、融入新世纪的新情形,更未能替代传统医学模式,过于注重组织结构、微粒组化和病理病灶,而忽视生命整体、环境心理和功能失调的生物医学及其模式,依然大行其道。

仅仅依据以上所述的部分客观现实,我们就应当敏锐地意识到:人类医学文化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类医学模式的变革已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如何构建适应人类医学发展趋势、满足新时代人类生命健康的21世纪人类的新医学、新模式,业已成为当今人类的重大命题,成为全球医学界精英的历史使命。

那么,人们对此有什么样的期望呢?我们又应当构建什么样的医学模式呢?对这一天籁般的世纪之问,昝加禄先生在 《医学文化学》中,做了启人心智的表达:“受人类社会文明程度逐渐上扬趋势的积极影响,人们对医学实践、医学行为的祈愿和追求,肯定是日趋高尚雅洁,日益科学灵智。将来的人类医学,必将是在科学人文互渗互重,治疗预防相辅相成基础上的德艺同辉,百家竞秀的文化大同局面。要实现这一理想状态,首要的前提是必须提高人们医学实践的文化自觉性,用高雅先进、博容兼和的医学文化指导、规范全人类的医学行为。如此则医学幸甚,文化幸甚,人类幸甚!”三、创建新模式的文化底蕴与研创策略

尽管构建21世纪人类的新医学新模式,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而且近20年来已有医界大家、医学精英们,从多个角度或层面做了深邃的思索和尝试,提出了系列医学模式的新概念,诸如生态医学模式、大生态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环境-人文医学模式、整合医学模式、“4P”医学模式等,为进一步建立更为科学完整的医学模式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参考。但是,要创建起能引领和指导新世纪医学发展的医学模式,且能为世界医学界所接受与运用,既是一项浩大而深广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心智炼狱,非大智大慧者,莫能为之也,非大动员大投入亦难为之矣!

多年来,笔者牢牢立足于 “人-生命”主体,痴痴沉溺于新模式的探究,充分发挥“包容超越型”思维方式的优势,基本建立了 “人文整体医学及其模式”的体系。客观而论,之所以能在貌似 “独立寒秋、孤军奋战”的学术战场上,横冲直撞,有所建树,主要得益于由以下五个方面的启迪启发所形成的文化底蕴:

一是源于长期医疗实践的体验与感悟,广集各地各种病友之疗效感受与共同祈愿,临床诊疗心得的理论提炼与技艺升华。

二是源自中华儒释道等国学智慧的底蕴,古今中外生命哲学思想之洗礼,东西方医学文化之渲染,和中西医学发展历史及趋势之启迪。

三是基于多方拜师学研,幸得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哲学大家陈晏清教授、文学大家蒋子龙先生、挚友良师古廷芳先生、平衡针灸大师王文远教授之教诲与传授。

四是启迪于中国科学技术史大师李约瑟的历史叩问、中国科学泰斗钱学森的沉重询问,和当代中国医学大家陈竺、韩启德、钟南山院士等对人文医学、中西医融合与中国医改的呼唤和期待。

五是源于明月高悬、繁星密布、万籁俱静之夜,笔者漫步于津门西子湖畔之时,仰望苍穹的冥思,日月星辰之启迪,山川湖海之启发。

诚然,要想科学完整地构建起21世纪人类的新医学新模式,不仅需要有前贤奠定的基础、自身丰实的文化底蕴和不屈不挠的打拼精神,更需要找得准立德立说的基点,谋划出科学可行的研创策略,寻觅到正确易行的方向和路径。

多年来,笔者创建人文整体医学及其模式的基本策略,可概括为一句话,那就是 “态度决定高度,高度决定幅度”。这一模式创建策略包涵着五个核心内涵,可简要阐释如下:

1.所谓 “态度”,就是我们对人的生命本体,对人类生命健康的本质内涵,对人类疾病的病因病机关键,和对生命整体维护与精准调治的思维范式、认识道法和解除病苦的思想观念,是心与智的集中体现。

2.所谓 “高度”,就是我们对医学思维、医学观念,甚至临床诊疗的方法与模式,应进行融汇人学、哲学与医学的综合性思辨,努力在融合东西方医学理论精髓的基础上,升华人类医学的思维范式和思维方式。

3.所谓 “幅度”,就是我们应当对21世纪的新医学新模式建构,不仅仅是一病一症、一方一法或一科一系,而是从理论到实践、从基础到临床和从细胞微粒到身心灵境四维生命整体的全面、立体的研究,亦即实现对医学各方面、各领域的全覆盖。

4.价值取向的 “正能量”,即 “崇尚真善美,着眼全人类”,践行世界卫生组织(WHO)所提倡的 “基本医疗人人平等,人人享有健康权”;深邃探究WHO所定义的“真正健康”—— “身体无痛苦、心理无痛楚、与人和谐相处”的真谛,科学探索实现或维护人类个体和群体的整体健康的方式方法。历史反复表明,只有每一个人或每一个群体的机体与心理心灵的健康,才能实现全人类的健康,才有助于人类的和谐、世界的和平。

5.原理方法的 “高大上”,即遵循与运用辩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方法,指导人文整体医学及其模式的构建;辩证吸纳与运用历史悠久的 “儒、释、道、基(督)”伦理道德,来启发我们的心智。要想使我们的模式研究及其成果,富于正能量和人性温度,就应该自觉摒弃学派门第的自以为是、故步自封,和研究者的孤陋寡闻、孤芳自赏,就必须倡行海纳精神,科学辩证的容纳古今中外的人学、哲学和医学的思维方法和理论精华。

简言之,唯有丰实的基础,才能厚积薄发;唯有正确的战略,才有有效的战术;唯有周密完善的研创策略,才有可能谋划出可行的路径。犹如目前世界最高的 “迪拜摩天大厦”,唯有根基深厚,才能高耸云霄,方可登高望远,正所谓 “泰山之顶,可小齐鲁”也。四、人文整体医学模式的多元研创路径

在这一基本策略的指引下,我们逐步拟定了人文整体医学及其模式的 “多向齐发、多路并进”的多元研究创建路径,从而取得了快速整体推进的效果。主要的方向和路径,简介如下。

1.模式演变溯源路径

追寻人类医学发展历史,探究东西方医学模式的基本特征,揭示人类医学模式变革的内在动力和六大基本促成条件。

2.现实困境反思路径

一是揭示当今人类医学(尤其是我国)存在的 “十大”冲突矛盾,和现代人们所面临的健康挑战;二是阐释现代疾病谱的变化趋势;三是客观辨析中医药学、西医药学和恩格尔(现代医学)等现行主流医学模式的优劣及其困境;四是论证医学异化的根源、表现与消解路径;五是揭示医德异化的本质、危害与消解策略。

3.人学理论创新路径

基于内心世界的深邃追寻,从人性人文的人学角度,做了颇有心得的生命文化自觉,力求找准医学本体 “人”的特性而非属性,作为创建医学模式的立德立说基点。创建了 “人乃多元文化载体”特性论、身心灵三维人体观、身心灵境四维生命观、“四组分八结构”生命整体观的系列人学新理论。

4.思维理论研创路径

立足于医学哲学的高度和视角,依据思维范式、思维方式的建构方法,进行顶层医学文化——思维观念及其理论的创建。研创了人文整体观、复合型思维模式、包容超越型思维模式、多元多层次主客体辩证观、“心映客观-相由心生”辩证认识观、“以人为本-科技为用”人文科技观等系列新理论。

5.医学观念研创路径

基于包容超越型思维模式,融合东西方医学理论精髓,从医学文化、医学模式和医疗方式的层面和角度,进行医学观念的变革与创建。研创了人文整体医学观、人文整体医学医疗观、生物-心理-社会-生态思维/健康观/医学观、医患和谐互动式整体调治理念、振兴中医四化战略、“物质-能量-信息传导输布”经络理念、脊柱中心论等新理论。

6.诊疗模式方法研发路径

立足于医疗实践,基于现代疾病谱变化规律,针对重大疾病及其类型,在融合中西医诊疗精华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人文整体医学模式的临床医学构建。研发了一系列新概念、新理念、新学说、新学科以及人文整体检诊法和调治法,基本建立起了人文整体医学的诊疗体系。

7.创新诊疗方法检验路径

用人文整体医学的创新理念与方法,运用于医学实践;将研发的新诊疗方法或技术,应用于具体的医疗诊治服务,进行规范的多病种、大样本的疗效观察,评估其医疗效能。

8.新医学新模式拓展路径

在已取得新医学新模式研创进展的基础上,全面阐释人文整体医学及其模式的多方位多层次的学科建设、推行运用,以及人文整体医学文化提升与丰富。

9.原创医学专著撰写路径

新医学新模式的创建,是一项心愿宏达、立体系统的浩大而复杂的工程,头绪纷繁,内容丰富,具有典型的多元多层级特征,如何层次分明、结构完整、全面系统地编撰陈述,本身就是一个艰巨的课题。为此,我们做了精心的谋划,终于拟订出了一个由8大部分18个篇章构成的首尾相顾、序贯递进、浑然一体的编著路径,即:“绪论篇→溯源篇→现实篇→追寻篇→立论篇→效应篇→效验篇→拓展篇”。从而,较科学完整地展现出了 “理论与实践互根相长”的人文整体医学及其模式的研创轨迹,即:预实验→学理论→探索性实践→创新性理论→验证性实践→完整成熟理论→拓展与运用。

以上各路径的研创结果的有机汇聚,便形成了人文整体医学及其模式的开山奠基之作—— 《人文整体医学理论与实践》。这标志着人文整体医学及其模式,作为一个自成一体的科学体系,已较完整地建立起来了,从而,正式开启了21世纪医学模式变革与发展的新纪元。

需要特别严谨而明确地强调的是:人文整体医学及其模式,尽管她经过全面而体系的构建,形成了较完整的医学科学体系,但这只是万里长城的第一步,今后还有大量细致的学问要做,还有漫长曲折的路要走,需要广聚同仁同道,共襄盛举;另一方面,虽然她犹如刚刚降生的婴儿,尚不成熟、不完善,需要哺育和成长,但她毕竟健康地问世了,让人们充满着希望与期待。作为倡导和研创者,我们对她的成长、成熟和成就,既心感忐忑,又满怀信心,更充满祈愿。

此刻永恒,让我们共同祝愿——身心灵境四维健康观,能给人类整体健康带来福音。人文整体的医学模式,能促进医学观念方式的变革。本拙著的出版与发行,能对同仁们读者们有所启迪。人文整体医学的研创,对人类医学的发展有所贡献!蒋戈利 博士2017年3月6日 中国·天津 杏林雅斋凡例

1.本书正文包括序贯递进、内涵相连的八篇分八大专题,每个专题下设有数目不等的章节,根据所论内容,各节下面设有相应标题。为学术创新因缘及整体内容完整性计,设有几个附录要件。因属原创性学术著作,实属初创,未尽之处尚多,有待与时俱进,适时完善。

2.分篇及专题所论,按照新医学新模式构建的要素和科学论证展开,不按一般医学著作行文,更不作 “范型”论,犹如露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所著 《文化模式》。仅为便于系统论述而设。

3.书中所述,已有成熟公认者简,有作为论据或引证者稍作引述,创新之论则尽量详述。凡涉及哲学、医学哲学的论述,尽力采用专业语言阐述;凡涉及医学的论述,则尽量遵循中医学、西医学各自的语言陈述,但凡属人文整体医学的,则努力基于中西医汇通融合的宗旨,用中西医人均能理解的阐述方式。

4.对引文的处理,凡是出自古书经典,则直接写出书名;近现代著作或杂志报刊,则加以脚注;部分网络引文,难以查明作者的,则注明网站或域名。诸家著作,均乃智慧结晶,赐益良多,无胜谢忱。

5.基于作者研创的旨意、治学志趣,分享贤达之点评,和便于中外读者同仁快速了解书中主旨之考量,本书正文前,设有医学名言录、核心原创理论、名家序文、作者导言和中外文摘要等。

6.基于正文的相关脉络、学术源流以及朋友病友读感,本书正文后,辑录了攻博感言、校训人文感悟、读后感言等。

7.基于医学的文化属性、诗文的简约达意特点,本书适当环节采用了科学文学或诗词的表达方式。绝非故弄玄妙之举。

8.基于本书的概念、理论和技艺的原创性特点,附有汉-英研创概念术语集锦,以便国内外学者索研。绪论篇 背景与创新思路一、选题立说的主客观缘由

一个全新的人生理念,可以影响甚至改变一个人的一生;一个崭新的医学理念,可以促进甚至引领一个国家的医疗走向,促进国民的健康事业;一个全新的医学模式,可以促成整个人类医学的思维变革,可能催生一场历史性的医学革命浪潮,从而,有力推进人类医学的发展进程。——题记

所谓医学模式(空泛地说,就是医学类型),是研究和处理医学问题总的原则,即人们研究和处理生命健康、疾病预防及治疗、医学教育与科研等医学问题的基本方式。医学发展史充分证明,人类的医学实践是医学模式产生的客观基础;随着人类经济科技的发展和医学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不同阶段的医疗卫生实践,也必然显示出某种特定的医学模式特征。

中西医学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随着东西方文化、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基本模式。纵观人类医学发展史,医学先后经历了神灵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和生物医学模式,直到现在的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21世纪,是信息网络、数码技术、知识经济、生态环境科学和生命科学大发展的时代,它们必将影响和改变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各项科学事业将以空前的速度向前发展,医学科学也必然如此。

那么,国内外所有的现行医学模式,即使是被称为现代医学模式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该不该、会不会、能不能适应和满足新世纪人类的医学需求,要不要顺应时代大潮流,而有所变革、有所发展、有所创新,从而建构起一种崭新的更符合人类生命健康与疾病防治、更利于人类医学自身发展与完善的新世纪医学模式呢?由此,身为一名大中华医学的传扬人和中医药针灸技术的实践者,一名胸怀大同心念的奉行者和医学发展战略的探寻人,一名医学哲学的晚辈后学,又将如何面壁思索、悟道曲径,如何修为作为呢?

为此,本人多年来一直以 “内省外化” (衍生自儒学 “内圣外王”要旨)为修为之宗,一方面长期坚持医疗临床实践,开展不拘于门派、不限于学科专业、不分科别病种的综合性全科医疗服务,以体悟医疗之真谛;一方面广泛涉猎中西医学、东西方文化、中外主要哲学及儒释道基(督)等信仰的思维范式与生命理念,以寻觅生命观念之脉络。如此追寻之目的,就是想站在一个更高更准的理性平台上,以人学和哲学的视角,尽量自觉地消解传统思维的惯性、一学一道的偏见,力争映照人类医学之全貌、洞察人本医疗之整体。

经过一次次临床诊疗的实践感悟,一环环思维观念的学研思辨,基于医学的人学本质与医疗的 “单刃特性”(只能有益于消除病苦护卫生命,不能损伤毒害身心),2008年春提出 “人文医学、绿色医疗”理念,此后,为集中凸显人类医学的精神与技术之宗——人性的良知良能、人本体的文化原旨和医学科学技术的人文终极旨归;为全面立体地体现人类医学研究和医疗服务的多元多层次的整体特性——人体 “身心灵”的整体性、天地人的整体性、人与社会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整体性等;也便于与现有人文医学(其实质是医学人文之内涵),2010年秋又提出 “人文整体医学观” “人文整体医学、绿色生态医疗”模式。鉴于本人自觉,仅凭已有的单一学科思维模式,还远不足以完成如此大任,因此跨学科跨专业报考了南开大学哲学院,拜师于哲学大家陈晏清教授,开始了生命哲学思维的讨教与研创。

概而言之,本研究的选题缘由有以下两方面,可简要说明如下。

1.内省——立题的内在主观缘由(1)平生学研经历使然:本人从大学本科到医学博士毕业,学习中国传统医学,并以中医针灸为专长;1994年特招入伍,所从事的依然是中医针灸的医教研工作,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中华文化熏陶着我的心智,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理论精髓的中医药思想武装了我的头脑,以综合调节、平衡为期的医学理念导引着我的医疗工作行为。这使我逐渐养成了全局映照、立体思辨的思维习惯与治学风格,逐步形成了人文整体的医疗优势。(2)时代背景的深刻影响:平生从小到大,与国家命运、时代变迁同呼吸共进退,经历了从高度集中到改革开放,再到与时俱进及科学和谐发展,直至当今的创新驱动发展的新中国的多个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国际形势也从冷战对峙时期演变到网络信息全球化、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东西方医学相互渗透、中医针灸走向世界趋势日益明显,医学也必将迎来大融合、大统一的趋势。正如我国前卫生部长陈竺所指出的:“东西方两种认知力量的汇聚,是现代医学向更高境界提升和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科学家应逐步突破中西医学之间的壁垒,建立融中西医学思想于一体的21世纪新医学。”“我们应该有信心,通过努力在我国建立一个融合东西方医学优势的现代医学体系。”这让我产生了一种责无旁贷的使命感。(3)长期医学实践的彻悟:近30年的临床诊疗实践,使我逐步而深刻地体悟、升华出了一系列人文整体性医学认知,也鞭策我欲罢不能地进一步研究探索。诸如:病变的时空整体性反应、疾病的因果整体性印象、病人的身心整体性认知、机体的内外整体性认识、人的身心灵整体性存在、现代人的多元文化特性等。

2.外化——立题的外在客观依据(1)基于对人类医学观念的本质属性之认识与升华:经过多年的学习、研究,我深切地体会到,关乎人类生命真谛、健康维护观念与疾病防治原则,生死理性认识的升华,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还具有世界观、人生观的重大意义。这对构建新世纪人类医学新模式及系列思维观念,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诸如,如何生存与延续自我的生命观、如何认识与应对外在世界的世界观、如何身心健康与自我价值实现的人生观、如何防治疾病延续生命的医学观、如何诊测病症消解痛苦的医疗观。(2)鉴于对医学现状与医学使命的矛盾冲突之客观揭示:经过近年来的冷静观察、客观映照,我们惊奇地发现以下系列的矛盾和冲突,实实在在地横亘于当今人类的医学现实与医学天然使命之间。这些冲突和矛盾是极其复杂的,也是多元而丰富的;有的是显而易见的,更多的是潜在的,不易被人们所认识,甚至资深的医学模式、医学伦理研究者,也不易意识到;还有的冲突和矛盾,因医学科技的发展趋势、医疗市场的扩张与竞争,或因过于普遍,或由于医学医疗本身的复杂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人们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多样性、对健康要求的多维性,使得全面深刻地研究、揭示这些冲突矛盾,就变得异常艰难;要让大众认识、重视这些冲突矛盾,就变得更为不易;要探索这些冲突矛盾的根源、本质与缘由,探寻消解这些冲突矛盾的方式、方法与途径,那更是难上加难。经多年的不懈探究,笔者概括、提炼出了如下10个突出的矛盾——

1)护佑生命的人类医学与生物科技的错位对接

2)医学科技的单级突进与人文精神的冷落迷失

3)医患医药行为的聚焦与医患多元文化的散光

4)医学研究的纵向深入与身心整体的横向忽视

5)对器质性病的关注关照与对心身病的轻视忽视

6)毁灭征服式诊疗战法与对新病谱的无能为力

7)医学科技的尖端作为与医疗费用的急剧暴涨

8)全球多元一体化的潮流与中西医不可通融的壁垒

9)中国元素的快速崛起与中医发展的相对滞后

10)新模式变革的遗憾与人文整体模式的必然性

这些触目惊心的现实表明,当今的医学医疗已经严重地偏离,甚至背离了人类医学发展固有的正确轨道,致使现今人类医学陷入了困境、失去了活力,难以解除因心性心理因素、复杂的社会因素和严重的生态环境因素等,给人类生命健康、疾病防治和医学研究带来的严重威胁和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变革现行的医学思维观念和医学模式,必须创建与21世纪相适应的、更富于人文精神和科技活力的人类医学新模式。二、当今新医学模式研究概况(一)对恩格尔医学模式的辩证评判

1.对恩格尔医学模式的总体映照

1977年,美国纽约罗切斯特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和医学教授Engel G.L(恩格尔),在 《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名为 《需要新的医学模型:对生物医学的挑战》的文章,从此揭开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纪元。在此后的近40年时间里,这一在辩证否定生物医学模式基础上形成的主流医学模式,对医学的发展发挥过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先前的生物医学模式依然大行其道,这一所谓的 “现代医学模式”,依然没有得到切实、完全应用,它既没有带来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医学革命,也没有产生显著的全球性效应;在我国,这一模式既没有与中医医学模式互通融合,也没能得到深入、全面的推行,更没有产生明显的效果。相反,由于其自身的诸多局限性、消极性,已经逐渐显露出,它对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当今医学实践指导不力,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医学模式的更新表现出越来越大的迫切性。

2.对恩格尔医学模式局限性的理性评述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人类的科学实践及科学认识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人类的疾病谱和主要致病因素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医学实践的推进、医学研究领域的拓展与深入,恩格尔医学模式越来越暴露出其局限性、消极性,限制了当今医学职能、目的的充分实现和医学科学研究的深化与拓展。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虽然它强调 “以人为本,注重心理、社会因素对生命健康与疾病防治的重要性”,却恰恰忽视了本该高度重视、尽力调动的医患双方(主客体)的积极因素。(2)虽然它以 “系统论”为方法论原则,但 “人类中心论”才是形成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根本指导思想,即以人的健康和疾病为中心,开展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直接影响因素的现实性分析与研究,而对生命与生存环境的关系、人与其他生命形式的关系以及前生命问题的探索则不重视,只是专注于解决当前的威胁人的生命与健康的问题,而明显忽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长远问题。(3)它没有考虑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或疾病的作用,也没有充分认识到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现已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健康至关重要的因素,也不能很好地体现环境与生态科学的最新成果,导致在审视健康、疾病和医学问题时缺乏时代高度……不能最深刻地反映更深层、更广泛的疾病病因;该模式与包括生命伦理学和生态伦理学在内的现代伦理学发展缺乏内在联系。(二)新医学模式研究概况

鉴于恩格尔医学模式(即现代医学模式)的局限性,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代人类生命健康的需求,不能有效指导21世纪医疗实践与医学研究,因而,引发了国内外众多学者,针对什么才是当今社会时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